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传播学考试试题

教育传播学考试试题

教育传播学考试试题
教育传播学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19世纪末以后)

2.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人际传播)

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

4.被誉为“语言学之父”的是(索绪尔)

5.拉斯韦尔的“5W”模式最初是(文字模式)

6.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贝罗)

7.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信号转换为符号叫做(信道译码)

8.关于符号叙述正确的是(符号是具体的)

9.聋哑人使用的手势语属于(象征性动作)

10.信息在传递中会损耗、变形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是(二步结构)

11.微笑不但表现在脸面上,还表现在眼睛上和全身肌肉的放松上,这是非语言符号的(整体性)

12.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的说服力)

13.“老张的画很值钱”这一话语对于语言的误用在于(事实推论的混淆)

14.信息论的创始人是(香农)

15.内涵意义是(往往带有情感上的爱憎)

16.计算机媒体属于(交互媒体)

17.人类最重要的传播工具是(语言)

18.传播过程中的译码又被称为(符号解读)

19.计算机网络进入教育领域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20.施拉姆关于传播的“雷达”功能的比喻是指(环境监测)21.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哈罗德·拉斯韦尔)22.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符号转换为信息叫做(信宿译码)

23.教育传播学属于(交叉学科)

24.符号学的先驱是(皮尔士)

25.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受教育者的学习)2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事物音响)

27.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观点是(马歇尔·麦克鲁汉)

28.下列不属于多伊奇为评价模式提出的判断标准的是(模式的推断性)

29.香农研究电报通信时提出了通讯系统的传播模式的专著是(《通讯的数学理论》)

30.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

31.老师描述圆时,往往用手比划圆形,这种动作属于(解说性动作)

32.狄斯塔尔现象的形式化表述是(2>1+1)

33.“填鸭式”讲课所形成的教育传播系统是(开环结构)34.媒介的“高清晰度”是指(信息的明确度高)

35.在麦克鲁汉眼中,下面属冷媒介的是(电视)36.下列不属于德国学者纽曼提出的大众传播三特性的是(深度性)

37.有声电影被用于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

38.施拉姆对传播功能的概括中不包括(文化功能)39.传播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类传播)

40.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的说服力)

4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

4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4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

4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4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往往有多种形态)

4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教师)

4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

4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抽象性)

4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生物化学)

50.目前电话通道是(双向通道)

51.人际传播属于(人对人的传播)

5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

53.大众传播是(间接传播)

54.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55.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1992年)

56.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发展教育事业)

57.“子弹论”是(报纸上提出的理)

58.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音响符号)

59.说话时不自觉地抠脑门是(适应性动作)

60.符号的外延意义是(客观定义)

61.再生信息就是(人工信息)

62.20世纪70年代后,融入教育传播学的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

63.我国引进教育传播学的概念和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64.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重媒体阶段是在(20世纪30-50年代)

65.下列属于单一学科的是(社会学)

66.目前的电视基本上是(单向媒体)

67.大众传播的基本特点是(受众不定)

68.随着文字的出现出现了(专职教师)

69.20世纪50年代后出现的教育传播媒体是(电视)

70.60年代后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重心是(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71.目前我国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处于(初期阶段)

72.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的分支)

73.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促进社会进步)

74.图解是(目视符号)

75.下列答案中属于阶段性教育传播效果的是(教育规模)

76.微媒体的特征是(传播范围小)

77.重媒体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的研究方法是(系统方法)

78.把信息转换为信号叫(编码)

79.自行车的铃声是(信号音响)

80.下列属于横断学科的是(系统科学)

81.系统一定(具有功能)

82.交互媒体具有的特点是(价格较高)

83.重媒体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84.教育传播系统是(人造系统)

85.作为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之一,教育者的传授是指(教师的教学与教学相长)

86.流程图模式的形式是(图解)

87.曲线是(目视符号)

88.要展现植物的生长过程较好的媒体是(电视)

89.多媒体包就是(多种教学媒体的组合)

90.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教师)

91.传播学的创立人是(宣伟伯)

92.“有的是好球,有的是坏球,我依球之好环而判”所强调的关系是(符号与指代物的关系)

93.电子媒体进入系统发展阶段是在(70年代)

94.重媒体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的研究方法是(对比方法)

95.把信号转换为信息叫作(译码)

96.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的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97.重过程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

98.下列答案中不属于系统的是(所有的高个子人)

99.地图是(目视符号)

100.下列答案中属于阶段性教育传播效果的是(教育规模)101.宏媒体的特征是(传播范围广)

102.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热媒体”的是(报纸)103.文字传播阶段引起教育巨大变革的是(印刷书)

104.说话声就是(口语和拟似语音)

105.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发展教育事业)106.上课铃声是(信号音响)

107.卫星电视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是(开环结构)

108.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线性传播模式)

109.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传播工具是(语言符号)

110.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理论)

111.从一开始就强有力地影响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是(信息科学)

112.“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是(亚里斯多德的论点)113.《传播过程与教学》译编于(1983年)

114.商标是(目视符号)

115.专业符号语言的特点是(简明性)

116.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

117.口语传播阶段传播通道主要是(听觉通道)

118.“有的是好球,有的是环球,我依我之所见而判”所强调的关系是 (符号与人的经验的关系)

119.下列答案中属于远期教育传播效果的是(毕业生的工作性)

120.抽象层次原理强调的是(传播者对抽象层次的把握)121.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表明,道德量表得分较高的是(接触印刷媒体较多者)

122.计算机网络是(双向通道)

123.作为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之一,教育者的传授是指(教师的自学)\

124.多媒体包就是(多张光盘)

125.篮球裁判在裁判时主要使用的符号是(象征性动作)二、多选题

1.教育传播系统构成的四要素是指(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2.模式的三种主要表示形式是(语词形式、图解形式、数字形式)

3.下列关于信息描述正确的是(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信息是受主观影响的、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信息是可以转换的、信息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

4.约瑟夫·克拉帕认为受众具有的选择性心理特点是(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5.下列属于大众传播特征的是(拥有广大的受众、受众量大、分散、不固定、采用某种机械化手段大规模复制信息、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符号进行传播)

6.下列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传播者、受播者、信息、通道)

7.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是(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远距离媒体教学传播模式、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学传播模式)

8.拉斯韦尔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分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对象分析、效果分析)

9.传播效果的“子弹论”又称为(魔弹论、靶子论、刺激-反应论、皮下注射论)

10.罗杰斯在《创新推广》中提出的采用新事物的阶段是(说服、确定、获知、实施、决定)

1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传播者、信息、通道、受传者)

12.传播一般可分为(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

播)

1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单向传播模式、性传播模式、

线

文字形式的传播模式)

14.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是(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远距离媒体教学传播模式、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学传播模式)

15.非语言符号包括(动作性符号、.音响符号、.图像符号、.目视符号)

16.电子媒体的优越性是(表达能力强、传播范围广、记录准确、交互功能强、传输迅速)

17.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有(符号信息载体、机器信息载体、客观事物、教师、教学信息体)

18.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是(传递信息、储存信息、控制学习)

19.下列关于传播学的说法正确的是(主要研究人的传播、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

20.导致“有限效果论”产生的有关研究是(霍夫兰在军队的研、“比戈特先生”漫画研

究、1940与1944年两次美国总统大选研究)

21.教育传播控制系统的目标值依赖于(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社会意识、教育系统)

22.语言符号的局限性是(语词的多义性、语法不够严密、缺乏模式化)

23.信息具有(绝对性、相对性、客观性、主观性)

24.信息体(同时也是信息源、载有其它事物的信息、有多种类型)

25.按使用方式可将教育媒体分为(教辅媒体、自学媒体)

26.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

27.口语传播的特征是(通俗、快捷、简单、反馈及时)

28.选择的信息源应有的特性是(完备性、可加工性、可靠性、有用性)

29.电子媒体的优越性是(表达能力强、传播范围广、记录准确、交互功能强、.传输迅速)

30.非语言符号的功能是(代替词语、补充词语、强化词语、传播态度、传达感情)

31.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娱乐、教育)

32.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经历了(重媒体阶段、重过程阶段、重优化阶)

33.表示模式的形式通常有(语词的形式、数学的形式、图解的形式)

34.优选媒体时要考虑的是(.教学需要、媒体特点、媒体传递信号的强度、媒体传递信号的保真度)

35.克服干扰的方法主要有(重复传递、核对传递、多通道传递)

三、判断题

1,维纳是控制论的创始人。(√)2.一个优秀的传播模式应该包括传播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 X )

3.教育传播理论研究在重过程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个案研究。( X )

4.信息是消息的内核,消息是信息的外壳。(√)

5.传播产生的效果是由传播过程中的语言内容本身所决定的。( X )

6.狭义信息度量的条件是只考虑信息的形式,排除信息的语义。(√)

7.拉斯韦尔传播模式是最早阐述传播过程的一个模式。( X)

8.“经验之塔”理论是戴尔1964年在《视听教学法》中提出的。( X )

9.传播中的干扰只能减少,不能消除。(√)

10.“有限效果论”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形成。(√)

11.拉斯韦尔是传播学科的创始人。( X )

12.教育传播学属于交叉学科中边缘学科。(√)

13.经验之塔理论是戴尔1946年在《视听教学法》中提出的。(√)

14.教育传播理论研究在其重优化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对比研究。( X )

15.教育传播主要是指教育信息的传递或教育信息系统运行。(√)

16.即便是一个人,也可能会有传播行为产生。(√)

17.狭义信息度量的条件是只考虑信息的语义,排除信息的形式。( X )

18.测谎仪是根据非语言符号的多维性原理设计的。( X )19.某种程度上,教师是教育传播中的“把关人”。(√)

20.采用-扩散论在本质上属于强效果论。( X )

21.教育传播学是边缘学科(√)

22.文字一经出现便引发了教育上的巨大变革(X )

23.拉斯威尔创立了传播学. (X )

24.亚里斯多德传播模式是最早阐述传播过程的一个模式。(√)

25.说话前清喉咙是调节性动作。(X )

26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27.学生在接收和进行信息译码期间和之后都可产生反馈信息。(√)

28.人不可能停止传播。 ( √ ) 29.信息是客观实在的,又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X ) 30.大媒体比小媒体传播范围广。 ( X ) 31.传播是一种互动。 ( √ ) 32.信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表征。 (X ) 33.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自学生译码之后表现出来的信息。 ( X )

34.非语言符号传递信息具有真实性。 ( X ) 35.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其实就是教师怎样控制学生的学习。 ( X )

36.干扰可出现在教育传播的各个环节中。 ( √ )

37.人类信息体承载的信息都可以共享。 ( x ) 38.科技的发展将使利用媒体自主学习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传播模式 ( √ )

39.没有信息我们就什么也不知道 ( √ )

40.“测谎仪”是根据非语言符号的多维性设计的。( x )

41.通过科学优化可以创造无干扰教育传播通道。( x )

42.选择性行为是传播过程中的一种干扰。( √ ) 43.教师和学生都是人类信息体 ( √ ) 44.二步结构中的教育信息容易损耗、变形。 ( √ ) 45.模式的运用不会促进社会科学的科学化。 ( x )

46.同一信源物作用于不同的信息体,会留下不同形态的信息。 ( √ )

47.人类感知信息不能共享 ( √)

48.不同人对同一词语的理解必须完全一样,否则不可能沟通。(x )

49.语言是抽象的 ( √ )

50.教育传播中教师的传播行为就是编码。 ( x ) 51.电子媒体必将取代非电子媒体。 ( x ) 52.

广

( √ ) 53.没

有一定功能的要素集合体就不是一个系

统。( √ )

54.教育传播系统的开环结

构也就是

双向传播结构。 ( x ) 55.媒体影响了人们生活、工作、学

习的方方

面面。 ( √ )

56.一个好的传播模式应组合传播过程的全部资料。( x ) 57.传播效果可能产生在传者或受者。( √ )

58.系统结构是静态的。

( √ ) 59.卫星电视教学是以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 √ ) 60.

( x )

61.教育传播系统的闭环结构也就是双向传播结构。 ( √ )

62.开环结构的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 x ) 63.文化规范论就是一种适度效果论。( √ )

64.师生关系是决定传播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 ( √

65.信息对物质和能量有依赖性。( √ ) 66.

线

(x ) 67.哑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

( x ) 68.媒体是导致社会变革最强大的动力。

( x )

69.小媒体也叫微媒体。 ( x ) 70.机器不可能成为教师。 ( x ) 四.填空题

1、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界

2播过程。

3、贝罗传播模式将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是:

4、在教育传播中,

5

6、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界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在其重优化阶段的研究重心是

89传播过程。

10、贝罗传播模式将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是:

11、教育传播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五、名词解释

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调节性动作:调节性动作是一种调整、监听、维持或控制他人说话行为的非语言符号。

3、教育传播媒体:教育传播媒体是是指载有教育、教学信息的物体;是连接教育与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

4、媒体: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也称媒介,是指载有信息的物体;连接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中介物;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信息的工具。

5、教育传播环境: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6.把关人:把关人就是信息传递线路上有权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的人。

7.系统: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组合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的整体结构和适应环境的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8.模式:模式就是运用“抽象”、“简化”的方法,将真实世界的复杂现象作理想性的代表或表示。(或者: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9.系统工程:系统工程是为更好地达到目标,而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和控制机理等进行分析与设计的技术。

10.自然语言:然语言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在社会成员的长期生活交际中而逐渐形成的各种民族语言。它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表现形式

11.教育传播系统: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传递教育信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综合体。

12.要素:要素是构成系统的主要元素,是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系统的要素共存于系统之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13.微媒体:微媒体指在同一时间只可以和有限使用者接触的媒体,如幻灯、录音、电影等。

14.信息体:某物与它物相互作用,在它物留下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这意味着,它物携带有某物的信息。它物是信息的载体,简称为信息体。

15.宏媒体:宏媒体指那些接触面广泛,可以同时达到大量使用者的媒体,比如无线电广播、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等。

16.信息源:某物与它相互作用,在它物留下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这意味着它物携带有某物的信息。某物是产生信息的源,称为信息源。

17.自组织性:自组织性是指系统和事物通过外界的偶然涨落作用自发地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并以最初的自组织为核心使有序不断增加,最终达到一个有序的稳定的状态。六、简答题

1.怎样正确理解传播的概念?

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正确理解传播的概念:

(1)传播一般是在两个以上的若干人中进行的(2)传播是一种过程,以发出刺激为开头,以产生反应为结果,没有反应,不算传播。(3)传播是一种互动,只有传播者的传递活动,没有受传者的接受活动,是不会有传播产生的,反之也一样。(4)传播者、受播者、信息和通道是传播的基本条件。(5)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音乐、图画、戏剧、舞蹈甚至所有人的行为都可以是传递信息的媒体(6)传播的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互相影响,建立共事,不断调节各自的行为态度。(7)广义的传播,包括机器传播,自然传播、动

(1)教师。教师是一个特殊的信息体,他载有前人已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信息,通过教学活动,教师把这些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2)客观事物。客观事物是重要的教育信息来源,学生通过与其接触和感知,能获得第一手的真实的感知信息;(3)教学信息体。是事物信息的载体,包括符号信息载体和机器信息载体,是教学信息的重要来源。

4.简述共同经验原理,并举例说明。

答:教育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与交换的活动,教师要与学生沟通,必须把沟通建立在双方共同经验范围内,如图所示,阴影部分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经验范围恰当的举例说明。

答: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量大、质量高,达到了系统化、科学化;传播媒体多样化、多媒化;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读写训练外,又有了人机对话;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觉并用。

6.画出贝罗的传播过程模式图,并作适当的解释说明。

答:

模式图,适当的解释说明。

7. 简述信息来源原理,并举例说明。

答:有权威、有信誉的人说的话,容易为对方所接受。说话的人是谁,资料的来源是什么,会影响传播的效果。如果信息的来源是受播者的亲朋好友,或者在受播者心目中是与自己不相上下的人,受播者却是乐意接受这些人传播的影响. 恰当的解释说明。

8、简述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答:非语言符号的主要功能有:(1)传播态度和感情。恰当简述。(2)补充与强化语词。恰当简述。(3)代替语词。恰当简述。

9、简述电子视觉媒体(幻灯、投影等)的特点。

答:电子视觉媒体(幻灯、投影等)的特点有:

(1)能使学生观察静止状态下放大了的图像;)(2)能将某些实物、标本、实验放大显示;(3)幻灯、投影片可以排列成许多不同的序列,数量也可以根据需要增减,比电影、电视和其它固定序列材料要灵活;(4)放映时间可长可短,不受限制;(5)教学软件的制作比较简单;(6)需要一定的放映和遮光设备,室内太亮会影响画面的清晰度。

10、简述教育信息的特性。

答:(1)目的性。恰当简述。(2)科学性。恰当简述。(3)系统性。恰当简述。(4)已获取性。恰当简述。(5)可接受性。恰当简述。(6)多媒体性。恰当简述。(7)反馈性。恰当简述。

11、简述教育传播在其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

答: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量大、质量高,达到了系统化、科学化;传播媒体多样化、多媒化;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读写训练外,又有了人机对话;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觉并用

12、简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答: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有:(1)教育传播系统的研究。(2)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研究。(3)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4)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5)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研究。(6)教育传播中传者和受者研究。(7)教育传播环境的研究。(8)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9)教育传播的应用研究。

13、简述研究传播过程中,所建立的模式的主要功能。

答:研究传播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模式的主要功能有:(1)组合功能。简述部分。(2)启发功能。简述部分。(3)推断功能。简述部分。(4)测量功能。简述部分。14、简述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作简要评价。答: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1)媒体是人体的延伸。(2)媒体就是信息。(3)媒体有“冷”、“热”之分。(4)媒体是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强大动力。麦克鲁汉的媒体理论,有许多合理的成分,也有不足之处。他提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媒体就是信息”的观点,被人们引用最多,影响甚大。他强调媒体本身的重要性,主张研究媒体时,把它与人的感官、心理联系起来考虑,把它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他的这些看法,对于我们研究和认识媒体是有积极意义的。

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强调了媒体的作用,把它看成是促进社会改变的决定力量。从而使自己走进了“技术决定论”者的队伍。他的“冷”、“热”媒体理论,也是缺乏科学性的。

15、简述重复作用原理。

答:重复作用是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或用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为了传播取得效果,重复作用是非常必要的。重复作用不是要你将一句话说了又说,连续重复五六遍。这里讲的重复作用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重复呈现。第二层含义是将一个概念以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

16.教育传播控制系统的特性是什么?

答:1.信息符号的模糊性与多义性。2.对信息接收与理解的选择性。3.人系统的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

17.信息有哪几种形态?

1.自然信息──信源物作用在自然物信息体上留下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

2.机器信息──信源物作用在机器信息体上呈现出的痕迹。

3.人类感知信息──信源物被人类感知,在人脑留下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

4.人类思维信息──将感知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处理加工,转换成人为的符号信息,这种符号信息也称人工信息或再生信息。

18.教育传播通道有哪几个组成要素?

答:1.各种教育媒体。2.空气中的光波、声波、电磁波。3.人的感觉器官。4.处理和传输信息的方式。

19.信息的本质是什么?

答1.信息不同于物质,但与物质又有密切的联系。

2.信息不同于能量,但二者又密切联系在一起。

3.信息既是客观存在的,又受着主观因素的影响。

20.语言运用中有哪些障碍?

答:1.两极分化的影响。利用来描述世界事物的语言有一种两极化的倾向。语言的这种倾向,好似事物只有两种可能,两种极端的趋向,而事实上事物常有多种可能和在两极之间有多种中间的状态。

2.个人经验的影响。运用语言对事物进行描述时,往往带有个人经验因素的影响,尽管谈论的不是个人的事,而往往不同程度上与本身有联系。

3.语言内涵意义的影响。语言的内涵系往往与客观实际有差

异,但这时人们往往从语言的语词领域去推敲去确定事物的意义,而不从实物实在存在的状态去考虑问题。4.事实推论的混淆。借助语言去进行推论,往往会引起我们费解或误解。

21.简述传播的类型。

答: 1.传播的一般可分为四大类: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2.人的传播又可分为两类: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3.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22.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是什么?

答1.为了促进教育科学的现代化。2.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3.为了克服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弊病 4.为了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

23.信息的特征是什么?

答:1.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它是用于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东西,这是信息的一个本质特征。2.信息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信息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信息能转化为时间效率,物质财富。由于生产与科研越来越社会化,信息传送与交换的需要,信息成了社会的重要产品与商品。与物质、能量的实物商品不同的是,信息是一种可以共享的商品。3.信息可以传输和存储。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物质载体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4.信息可以提取和加工变换。存储的信息,我们可以随时提取出来。信息也可以被人或计算机等加工处理,变换成不同形态的信息。

24.教师收集信息时选择信息源要注意什么?

答:1.有用性。所选择的信息源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对实现教学目标有用的。2.可靠性。所选择的信源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可靠的。不可靠的信息进入传输系统,必然造成严重的损失。3.可加工性。所选择的信源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可加工的。这样的信息才能便于信息使用者利用。4.完备性。所选择的信源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完备的,能满足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数量和种类的信息。

25.选择性理解包含哪四种意义?

答:1.依习惯来说,人们通常依照某些经验来接收传播内容。

2.依心理的调和来说,人是接受合乎于自己本身信念的传播内容,排斥或歪曲与自己观点相反的内容。

3.依易得性来说,人们通常喜欢接受容易理解的传播内容。

4.依效用性来说,人们接受传播内容,总是想能帮助自己解决困难。

26.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是什么?

答:1.传递信息。呈现刺激、提供信息是教育媒体最基本的功能。2.存储信息。各种教学媒体都具有存储信息的功能,不同媒体存储的信息形式可以有所不同。3.控制学习。各种教学媒体都有要求学生作出反应的功能。

27.人类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哪些?

答:1.直接与事物接触去认识事物。直接接触信源物,能使事物的真正面貌和重要特征在人脑中留下难忘的痕迹,它是人类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渠道。直接接触事物的方式有:实践、参观等。2.从信息体运载的信息去间接认识事物。这主要包括从自然信息体、机器信息体和人类信息体去学习。自然信息体运载有事物重要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不容易显现出事物存在方式的特征。机器信息体能形象准确的显现出各种事物存在方式的特征。人类信息体所存储的感知信息,仅是个人的私有财产,但通过加工处理形成符号信息,却可以成为一种社会财富。

28.符号的本质意义是什么?

答:1.符号代表事物。不管那一类符号,归根结底它已不再是本身的真实事物,作为一种符号,他只是某种事物的代表。

2.符号的意义来自于经验。符号的意义必须从接触具体的经验中获得。

3.符号的意义因人而异、因传播环境而异。符号的意义来自于个人的经验,而任何两个人不会有相同的经验和反映,所以说,符号的意义是属于个人的,是因人而异的。随着时间的变迁,地点的转移,符号的意义也在变化。

4.符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符号的外延意义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是客观的。符号的内涵意义,则是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性关系。

29.教师对教育信息的加工主要做哪三件事?

答:1.筛选使之有用。就是将收集到的信息作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经过分析、鉴别、取舍,使之成为真正有用的信息。2.整理使之有序。就是将收集到的信息经过一定的信息处理,分组归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成为有序的,才能便于使用。3.编码使之易传。就是教师要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合适的符号、媒体传递给学生。

30.怎样建立一个模式?

答:1.首先,把所要研究的复杂的现象分解为若干组成要素。

2.然后,研究找出这些要素的性质、功能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最后,用理想的、简化的形式将这些要素及其关系表示出来。

31.运用语言符号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1.目的性。所有的语言行为都是有目的的。

2.可接收性。用语言符号去传送信息,传的内容应是受者需要的,传的语言符号也是对方能理解,能接受的。

3.重复性。对一些重要的信息,需要别人重视引起注意或者牢牢记住的事实,传者在使用语言传播时,往往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

4.增强性。在语言符号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使用非语言符号增强语言符号传送的信息内容。

5.调整性。运用语言交往,传播者往往需要根据受播者接受的反应去调整所运用的语言。

6.整体性。运用语言传播,不论是传播者还是受播者都要考虑整体语言的意义。

32.模式的表示形式有哪几种?

答:1.语词的形式。就是对事物现象用语言或文字进行叙述说明。2.图解的形式。就是对事物现象以图画、图解或流程图等方式来描述。3.数学的形式。就是以数学符号及数学公式来表示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去描述事物现象的规律。

33.信息体有哪几类?

答:1.自然物信息体。除人类和人类制造的机器外,所有自然界的事物,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都属于自然物信息体。

2.机器信息体。就是被人类设计与制造的仪表、仪器、设备等机器,特别是那些有信息呈现,存储于传送功能的机器。

3.人类信息体。人类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体,它不仅有接收感知信息的功能,而且具有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七、论述题

1.试分析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答: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相同点:两者都是人的传播活动,都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

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不同点:(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是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特点。教育传播能较快地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特点。(6)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

2.试述教师的主要传播行为。

答: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的基本传播行为包括教育信息的收集、加工与传递。(1)教育信息的收集a.明确信息收集的目标和内容b.选择信息源c.考虑信息收集的方法(2)教育信息的加工a.将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使之成为有用的。b.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使之成为有序的。c.将收集的信息进行编码,使之成为易传的。(3)教育信息的传递a.传递的信息要有针对性。b.传递的信息应是完备的。c.要注意信息的时效。d.要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

3. 谈谈你所理解的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答: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有:(1)教育传播系统的研究,恰当的解释说明。(2)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研究,恰当的解释说明。(3)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恰当的解释说明。(4)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恰当的解释说明。(5)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研究,恰当的解释说明。(6)教育传播中传者和受者研究,恰当的解释说明。(7)教育传播环境的研究,恰当的解释说明。(8)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恰当的解释说明。(9)教育传播的应用研究,恰当的解释说明。

4.试述麦克鲁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并作适当评价。

答: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1)媒体是人体的延伸。(2)媒体就是信息。(3)媒体有“冷”、“热”之分。(4)媒体是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强大动力。麦克鲁汉的媒体理论,有许多合理的成分,也有不足之处。他提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媒体就是信息”的观点,被人们引用最多,影响甚大。他强调媒体本身的重要性,主张研究媒体时,把它与人的感官、心理联系起来考虑,把它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他的这些看法,对于我们研究和认识媒体是有积极意义的。

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强调了媒体的作用,把它看成是促进社会改变的决定力量。从而使自己走进了“技术决定论”者的队伍。他的“冷”、“热”媒体理论,也是缺乏科学性的。

5.阐述在教育传播中常用的非语言符号及其有效的运用方法。

答:非语言符号只是一种动作、表情、姿态、音响、物件、图形、图解、图像以及传播的环境等等。在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教师的表情与姿态、直观的形象教材,均是采用非语言符号去呈现教育信息。(1)教师课堂教学的非语言符号。教师在课堂教学传播中,常用的非语言符号有以下五类:①教师的手势语。手势可以表达多种动作性符号,如情绪性动作、象征性动作、解说性动作、调节性动作和适应性动作等。这些动作性符号可以用于传递教学内容信息。教师应尽量减少自适应动作,因为它会分散学生的注意。②教师的体态语。体态语是全身各个部位的动作、姿态所呈现的信息含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控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去加强教学信息的传递和调控,提高课堂教学传播效果。③教师的眼语。在课堂教学传播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眼神的各种变化,通过眼睛表达出内心的思想、意图、情感的信息。眼睛的视线不应向天花板或窗外。要避免俯视、斜视,或从眼睛上方射出视线,表现出傲慢、轻蔑的心理,在师生之间形成心理障碍,影响教学传播效果。④教师的脸部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脸部应为端庄略带微笑的表情,使课堂教学在一种充满信心、协调、愉快的气氛中进行。⑤教师的面具语言。教师的面具语言是指教师的仪表、服饰和角色代演的表情姿态所呈现的信息。教师的穿着打扮应端庄大方、整齐清洁。教师为了形象生动地讲解教材,往往用自身的表情与姿态去扮演教材中的角色,增强教学传播的感染力。(2)直观形象教材的非语言符号。直观形象教材的非语言符号包括以下三类:①标本、模型与演示实验。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无法直接接触与观察到真实的事物与现象,采用标本、模型与演示实验的非语言符号所呈现的信息,使学生能深刻地掌握事物的运动状态与规律。②插图、挂图与版画。插图、挂图与版画都是通过静态的图像符号去呈现事物的信息,在教育传播中,缺少这些图像符号,只用书面语言符号或口头语言符号,是很难或根本无法将事物信息表达清楚。③无声的影视教材。在课堂教学传播中,教师使用这些教材是,要用口头语言符号配合,互为补充,相互配合去全面反映事物的信息。

6.试述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答:1.两者的相异点:

A.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B.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

C.大众传播的传播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的编辑、记者和影视片的编制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D.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地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E.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能较快地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特点。

F.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教育传播中,信息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

两者的相同点:都是人的传播活动,都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

7.试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答: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教育传播学就是通过对教育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传播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的对象是整个教育传播系统和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全过程。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A.教育传播系统的研究。包括:教育传播系统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与优化等等的研究。

B.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的研究。包括: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分析,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等等的研究。

C.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包括:教育信息的本质,教育信息的运动规律,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等等的研究。

D.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包括:符号的类型与本质,教育中的语言传播与非语言传播等等的研究。

E.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的研究。包括:教育传播通道及通道中的干扰,教育传播媒体的分类、特点和功能,教育传播媒体的应用等等的研究。

F.教育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研究。包括:教育传播中教师与学生的作用,责任和应具备的品质,教师与学生的传播行为等等的研究。

G.教育传播环境的研究。包括:教育传播环境的概念与功能,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与调控等等的研究。

H.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包括:教育传播的特点与表征,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与评估等等的研究。

I.教育传播的应用研究。包括:课堂教学传播,远距离教学传播,个人自学传播等研究。

8.你怎样理解教育传播效果的内涵?

答:教育传播效果这一概念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主要包括以下含义:

1.在一定的教育传播过程完成之后,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2.完成教育传播过程用了多少时间,即教学效率问题。完成同一教育传播任务,用的时间越短,那么教育传播的效果也就越大。

3.完成教育传播过程时,能有多少受教育者同时获得知识、能力与行为上的变化,即教学规模的大小。

4.毕业生的工作性质。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能胜任何种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所担负的工作所需要的业务能力高低等。

5.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哪一方面能力强些,对哪一类工作胜任自如,对哪一类工作束手无策或难以应付。

6.毕业生的工作成果。毕业生能否继续深造或在工作中有突出成果获发明,得到各级的奖励等。

9.教师应有怎样的素质结构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答:1.身体素质。老师是比较辛苦的职业,要求老师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能胜任繁重的脑力劳动。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耳聪目明,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2.心理素质。老师面临着来自经济的、工作的、生活的等许多方面的压力,需要解决许多矛盾。这要求老师必须能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3.知识素质。首先,老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基本结构,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成果。老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必须大大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其次,老师还应有比较广博的不同文化科学知识,涉猎广泛,知识结构比较完整。再此老师要想有效地进行教育,少走弯路,还应有教育传播科学方面的知识,了解教育传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4.能力素质。老师应该具备教育必须的许多能力,比如备课的能力、上课的能力、组织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传播技术的能力等等。

5.品德素质。素质以德为首,老师的品德素质不仅体现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育活动之中。一个好的老师应该爱教育传播事业,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人公平、公正、热诚、有耐心、责任感,仪表端庄等。10.试述你所掌握的所有符号之间的类型关系。(提示:用图表表示会很简明)

11.如何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的畅通?

答: 1.精心设计各种教育传播场所和设施。这首先要求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次要符合学校卫生学的要求,还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已有优势。

2.认真筛选各种社会信息,实现信息优控。这首先要求建立严格的审查和把关制度,其次要不断提高教育者的理论修养和识别香花毒草的能力,还要注重对社会信息的及时筛选和处理。

3.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校风班风。这首先要求遵循平等原则和相容原则,其次要求消除自傲、自卑、猜疑、嫉妒等心理障碍,还要加强爱国主义和爱校的教育,开展形式多

样的有益活动。

4.重视培养学生自己控制、管理环境的能力。这首先要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自控自理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其次让学生组织自己的全部活动,还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5.注重进行教育传播环境的评价。评价教育传播环境的标准主要有:教育性、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整体性。

12.试述《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趋抽象。但不是说,求取任何经验,都必须经过从底层到顶层的阶梯。也不是说,下一层的经验比上一次的经验更有用。划分阶层,只是利于说明各种经验的具体或抽象的程度。

2.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应该充满具体经验。教育、教学最大的失败,在使学生记住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时,没有具体经验作它们的支柱。

3.教育、教学不能至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

4.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得学习更为具体,从而造成更好地抽象。

5.对于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言语、视听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的不足。

6.如果教学太过具体化,那就是并没有达到更普遍的充分的了解,但在今日这种危险只是理论的,因为,人们还没有开始做到教学的应有具体程度。

13.请阐述你掌握的教育传播的效果原理。

答:1.共同经验原理。教育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的交换活动,教师要与学生沟通,必须把沟通建立在双方共同经验范围之内。

2.抽象层次原理。说的话,写的文章,绘的图画,必须在学生能明白的抽象范围上进行,并且要在这个范围内的各个抽象层次上下移动,既要说出抽象要点,又要用具体的事物来支持。讲了熟悉的具体事物,又要分析、综合、推理、演绎得出抽象的概念。

3.重复作用原理。重复作用是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或用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

4.信息来源原理。有权威、有信誉的人说话,容易为对方所接受。教师是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他应以自己的言行树立为学生认可的形象与权威,同时也要与学生打成一片,作学生的知心朋友。另外,教师选用的教材、视听资料,内容来源应该正确、真实、可靠。

5.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要增加一种媒体为人所选用与信息为人所接受的可能性,可以减小制作和使用此媒体可能存在的困难和投入,增大其可能具有的报酬。

14.画出贝罗模式,并阐明其中的信息要素。

答:影响信息的因素有如下几项:1.符号:包括有语言、文字、图像与音乐等。

2.内容:信息内容是“传播者”为达到其传播目的而选取的材料,它除了包括信息的成分之外,还包括有信息的结构。

3.处理:是“传播者”对选择及安排符号所做的种种决定,应注意具有恰当的处理方式。

15.请用图解的形式表述你所使用《教育传播学》教材内容的结构。(要反映各章内容之间的关系)

答:

八、材料分析

1.材料:

Internet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众多计算机网络采用TCP/IP协议联接在一起的国际性网络,人们称它为“网之网”或国际互联网。Internet 最早形成于美国,是由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国防部网络 ARPAnet发展而来。现在,Internet 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网络,遍及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Internet 的兴起,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社会的生活。20世纪90年代后期,Internet 进入教育领域,引发了教育传播的巨大变革。

结合材料,试分析计算机网络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

答:20世纪90年代后期,Internet 进入教育领域,引发了教育传播的巨大变革。

(1)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从主要满足教育者需要走向主要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教育传播价值观。

(2)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4大要素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教育者。由把关人变成引导者。

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

教育媒体。由单向交流媒体变成双向、多向交流媒体。

受教育者(学习者)。由被动变成主动。

(3)教育传播方式的变革:由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多对多的网络传播方式。

在学校教学传播中,数字化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主流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多媒体软件和网上资源进行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环境,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2. 材料:

传播学上对传播的分类有所谓的二分法和四分法:前者把传播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后者则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也有人把人类的社会传播活动分为五个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对传播类型的界定中是没有教育传播的。那么,该如何定位教育传播在传播中地位?

答:画出具体的分类图

材料中所给出的关于传播类型的界定,主要是从传播的手段、传播的规模以及传播的性质等不同的角度分类的,然而

教育传播主要是因为传播的信息是教育信息,所研究的是教育信息系统,因此以上的分类方法中也就没有了教育传播。如果从传播信息的类型来划分,就有了政治传播、经济传播、文化传播等,而教育传播是文化传播的一个分支。

3. 亮亮在身后叫“妈妈”,妈妈没有应,继续往前走。试分析此过程中有没有传播现象,为什么?如果有是哪种类型的传播。

答:根据传播的定义,生命不息,传播不止,所以,这个过程中肯定存在传播现象。

首先,肯定存在内向传播,比如亮亮的思考:妈妈为什么没有应?

如果亮亮的妈妈听到了亮亮的呼喊而不作应答,其实这就是她对亮亮呼喊的应答,这已构成人际传播(人对人的传播)。如果她没有听到,则构不成人际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4.分析下面材料中这位老师的观点,谈谈网络对教育传播环境优化的要求。

北京市一位中学教师在报上撰文说:“对中小学生上网,笔者持不赞成态度。一些中小学生通宵达旦地坐在电脑前,废寝忘食,没心思上课,饭不香觉不眠,严重影响了生活、学习;迷网之后的孩子又满嘴谎话、脏话,痞味十足,经常向大人要钱,编理由骗钱,骗不到就偷大人的钱,或者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拿去变卖,其思想行为已向坏的方面转化;中小学生随意浏览有赌博、色情、反动等内容的网站游戏,其身心健康无疑将受到影响。”

答:首先我们应该肯定这位老师反映了迷网学生的一些真实情况。这说明新兴的网络媒体给我们的教育传播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许多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这需要我们对新的教育传播环境进行优化。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位老师的观点有些偏颇。虽然网络给我们的教育传播环境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给我们教育传播环境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积极的变革。不赞成学生上网是不对的,这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网络要求我们在优化教育传播环境中,首先必须认真筛选各种社会信息,实现信息优控。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建立严格的审查和把关制度,不断提高教育者的理论修养和识别香花毒草的能力,注重对社会信息及时筛选和处理。其次要重视培养学生自己控制、管理教育传播环境的能力。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自控自理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让学生组织自己的全部活动,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5. 联系下面的材料,看它能反映符号的哪些本质。

中国人用符号“毛驴”代表驴子,美国人用符号“donkey”代表驴子。在中国符号“毛驴”还常暗含着愚蠢的意思,而在美国符号“donkey”则还常暗含有勤劳善良的意思。我们玩的一种纸牌游戏中,把输者也叫“毛驴”。

答:中国人用符号“毛驴”代表驴子,美国人用符号“donkey”代表驴子,这能反映出符号代表事物,符号的意义来自经验。在中国符号“毛驴”还常暗含着愚蠢的意思,而在美国符号“donkey”则还常暗含有勤劳善良的意思,这能反映出符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

我们玩的一种纸牌游戏中,把输者也叫“毛驴”,这能反映出符号的意义因传播环境而异。

6.参考下面材料中张副教授的观点,分析网络对教育传播环境的影响和要求。

安徽某高校张副教授认为,有的人包括一些媒体过分渲染了“网吧”的负面影响。现代文明是不能拒绝的,我们倒洗澡水不能倒掉孩子。

答:首先我们应该肯定这位张副教授的观点是辩证的。他肯定网络给教育传播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也强调我们不能过分夸大这种消极的影响,更应该看到它积极的一面。网络给我们教育传播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许多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这需要我们对新的教育传播环境进行优化。

首先,必须认真筛选各种社会信息,实现信息优控。我们必须建立严格的审查和把关制度,不断提高教育者的理论修养和识别香花毒草的能力,注重对社会信息及时筛选和处理。其次,要重视培养学生自己控制、管理教育传播环境的能力。这要求我们必须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自控自理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让学生组织自己的全部活动,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7分析下面三个传播模式图,分别指出它们的含义。

答:模式一指出:就传播活动而言,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符码的世界里,它制成符码,同时也把符码还原,它接收信号,也同时传出信号。这个模式显示了一个人的传播系统,他自己是符码还原者、解释者也是符码制成者。

模式二指出:在“制成符码”和“还原符码”两个阶段中,有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即制成符码者和还原符码者必须要有共同的经验范围(或知识),彼此才能沟通,以产生共同的认识。

模式三指出:传播不但可以从受播者那儿得到反馈,而且也可以从自己发出大的音讯中得到反馈。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 2.教育传播 3.人的内在传播 4.教育传播学 5.最近发展区 6.传播 7.教育传播系统 8.数字化学习 9.自主学习 二、填空/选择 1.传播的基本条件是()、()、()和()。 2.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和()。 3.拉斯韦尔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分别是()、()和()。 4.一般来说(南国农认为),传播的主要功能是()、()、()和()。 5.在拉斯韦尔5W模式基础上,()于1958年提出了7W模式,增加了()和()。 6.()提出了“群体动力论”的概念。 7.把关人是()提出的。 8.()提出了“两极传播”理论。 9.()创立了“传播学”,有“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之誉。 10.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和()。 11.教育传播的演进,先后经历了()、()、()和()四个发展阶段。 12.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之间存在六种关系,其中()是决定教育传播效果好坏的关键。 13.教育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属于()。 14.在教育传播系统的四种结构中,()结构最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结构适合传递简单的教学内容。 15.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的功能是()。 16.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具有()、()、()和()四个特点。 三、问答题 1.说明大众传播的特点; 2.比较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3.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4.教育传播的特点有哪些; 5.试论述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6.试论述互联网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7.阐述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2.编码 3.译码 4.教育传播过程 5.先行组织者 二、填空/选择 1.编码过程包括()和(),译码过程包括()和()。 2.在教育传播过程中,选择教育传播媒体去呈现信息阶段,实质上是()的过程。 3.在通道传送阶段,利用教育传播通道将信号传送出去,也称()阶段。 4.先行组织者是()提出的。 5.先行组织者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和()。 6.()教学策略是着眼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7.()教学策略适合动作技能的培养。 8.影响学习效果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等。 9.教育媒体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10. 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和()等。 11.根据表达方式不同,模式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12.()模式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的传播过程。 13.贝罗模式由()、()、()和()四个要素组成,因此又称为()模式,适合解释教育传播过程。 14.模式有()、()、()和()四种功能。 三、问答 1.什么是教育传播过程?教育传播过程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2.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3.论述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4.什么是先行组织者?是由谁提出的。 5.论述五段教学策略的基本过程及其优缺点。 6.论述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 7.阐述假设—推理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8.阐述示范—模仿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9.说明教育传播媒体的作用及创设情景的类型; 10.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 11.试论述伙伴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2.试论述问题解决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3.试论述角色扮演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4.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15.在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6.试论述拉斯韦尔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7.试用香农—韦弗模式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18.试论述贝罗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9.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20.了解四种基本的教学传播模式到特点及五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的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08-09-1 教育传播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传播、教育传播、大众传播、符号、系统、传播学、信息资源、把关人、模式、人际传播、媒介、受传者、群体传播、教学媒体、文化、信息、意义、网络传播、教育媒介、教学系统、受传者、组织传播、传播效果、群体、传播者、编码、受传者、语言符号、解码、反馈、讯息、受众、人际传播.非语言符号.组织传播 二、填空、选择 1.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的阶段。 2.传播学研究目的的三个层次。 3.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指的功能、拉斯韦尔的5w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要素 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5.传播模式具有的功能。 6.传播效果的类型及含义。 7.“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观点的提出者。 8.“把关人”概念是由___________提出的,教育传播中的主要把关人。 9.教育信息具有的特性。 10.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 11.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 12.首先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 13.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阶段 14.传播学传播中的四要素模式中的四个要素。 15.信息包括的层次。 16.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17.教育传播中教育传播心理主要包括的方面。 18.教育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19.传播学研究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传播调查问卷由等内容组成。 20. 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的主要功能 21.赖特的传播四功能 22.教育传播效果具有的主要特性。 23.设计和布置教室环境的基本原则是 24.教育传播环境具有的基本功能 25师生互动制具有的特点 26.根据教师的性格特征分,教师的类型 27.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 28.教育信息具有的五个特性。 29.传播学学科具有的5大特点。 30.优化传播效果的五个环节 31.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32.教育传播经历了的四个阶段。 33. 媒介既讯息是____________的论点。 34.传播学诞生于的国家。 35.提出传播具有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奠基人是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1.名词解释:深度访谈 (参见教材14.4焦点小组讨论及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Interview)常用于定性研究,也就是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可以为几种研究方法收集信息,如口述历史和案例分析。深度访谈是研究者与受访者做一对一的长时间接触,通常会有一个问题的访谈进度表,同时问题的顺序也是事先拟定的。深度访谈的优点是对问题的探讨比较容易深入,特别是有关意见的调查,缺点是不太容易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答: 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访问过程中,由掌握高级访谈技巧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访问,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最常应用于探测性调查。应用范围包括:详细了解复杂行为、敏感话题或对企业高层、专家、政府官员进行访问。 2. 名词解释:“预防接种”理论 (参见13.6预防接种理论)麦奎尔在霍夫兰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接种”理论(Inoculation Theory)。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绝大多数观点都不曾遭遇挑战。因此一遇到相反信息时,他们没有防御能力,所以容易动摇。就如同健康人需要“免疫”一样。有两种免疫方法,一是正面的,如健康饮食、锻炼等;另一种方法就是注射疫苗。 3. 恐怖诉求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提示? 正确答案:(参见13.5恐怖诉求) 答: 当受众接收到一个恐怖诉求后,会进行掂量,然后决定是否改变态度及改变多少。低恐怖诉求最有效而高恐怖诉求最无效。恐怖诉求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动机,他最多不过是一种技巧的运用。 4.名词解释:议程设置 正确答案:(参见12.5议程的设置)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舆论》中谈到了媒介对公众感知外部世界影响的重要性,他用了“柏拉图”关于“洞穴”的比喻,说明媒介所提供给我们的现实不是真实的现实,但却构成了我们头脑中图画的基础。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简言之,大众传媒即使不能决定人们应该怎么想,但至少可以决定人们想什么。议程设置研究不仅对媒介报道议程影响公众议程进行了大量考察,而且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媒介报道框架和铺垫,以证明媒介如何影响人们“头脑中的世界”。 5. 简答:简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四个阶段 (参见教材12.1效果研究的传统) 大体上效果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万能效果论、有限效果论、强效果论,以及协商效果论等。 6.名词解释:意见领袖 正确答案:(参见教材12.2两级传播) 在伊犁县调查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讯息和观念不是直接传向所有人,是常常从广播与报刊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经由意见领袖流

《教育传播学》试题B

*******2014—2015学年 第一学期 *****级 教育技术学 专业《教育传播学》课程试卷(B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20世纪 ( )。 A 、 20年代 B 、 30年代 C 、 40年代 D 、 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 、信道编码 B 、信道译码 C 、信源编码 D 、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 A 、教育传播 B 、组织传播 C 、人的传播 D 、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 A 、缺少反馈环节 B 、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 、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 、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 、往往有多种形态 C 、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 、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 、反馈 B 、编码 C 、译码 D 、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20世纪( )。 A 、 30年代后 B 、 40年代后 C 、 50年代后 D 、 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 、模糊性 B 、多义性 C 、有限性 D 、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 、经济学 B 、生物化学 C 、物理学 D 、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 、单向通道 B 、双向通道 C 、单一通道 D 、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 、面对面传播 B 、间接传播 C 、人对人的传播 D 、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 、广义传播 B 、内在传播 C 、人际传播 D 、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 、间接传播 B 、目的集中的传播 C 、双向传播 D 、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 、19世纪初 B 、20世纪初 C 、19世纪末 D 、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 、系统论 B 、传播学 C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 A 、1985年 B 、1987年 C 、1990年 D 、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 、教育者的传授 B 、受教育者的学习 C 、发展教育事业 D 、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 、学术上的理论 B 、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 、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 、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 、报纸 B 、广播 C 、电视 D 、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 、人工语言 B 、自然语言 C 、图像符号 D 、音响符号 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 A 、传播者 B 、环境 C 、信息 D 、通道 E 、受传者 试 卷 密 封 装 订 线 试 卷 装 订 线 院 系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D.双向传播模式 E.文字形式的传播模式 4.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是( ) A.闭环模式 B.开环模式 C.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带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使教师从单纯地讲授知识转变为主要_____,学生从单纯地接收知识转变为主要依靠自学. 2.现代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_____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3.表征教育信息的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_____两大类. 4._____主要利用模型、图像等,它比实物直观和语言直观更为优越. 5.学习资源包括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条件、_____、_____及学校卫生条件等等. 6.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边缘学科,其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及传播理论,而系统科学理论是它的方法论基础. 7.被誉为现代教学论的三大典型代表是苏联赞可夫的"新教学体系",美国布鲁纳的_____教学论和联邦德国瓦根舍因的_____教学论. 8.加涅提出的五类学习结果是理智技能,认知策略,_____,动作技能,态度. 9.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是综合性和_____. 10.有一只镜头焦距为50mm的照相机,标有如下光圈值2.8、4.5、5.6、8、11、16,如果拍照时选用的光圈值8,则此时相机镜头的进光孔直径为_____mm. 11.盒式录音机主要由_____、音频放大电路、超音频振荡电路、走带机构和喇叭等组成. 12.录像电视教材从表现形式上有讲授型、图解型、_____和表演型等四种. 13.录像机录像过程是通过磁头将电信号转换成磁信息记录在磁带上的_____过程.

14.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的"教师"是负责_____和_____工作. 15.有时在播放录像带时,电视机图像画面出现白色水平横条干扰并伴有噪声,这时可以尝试调节录像机上_____旋钮来消除此干扰. 16.教学设计以_____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_____作为研究对象. 17.PC机的硬件系统主要由主机、内存储器、外存储器、_____和_____组成. 18.当代学习理论的三大学派分别是_____、_____和联结—认知学派. 19.课的划分依据一般为: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两课之间的间隔时间和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6分) 1.教育传播中,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是() A.教育传播模式 B.教育传播媒体 C.教育传播通道 D.教育传播环境 2.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论基础是() A.学习理论 B.教学理论 C.传播理论 D.系统科学 3.国外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的促进下兴起的. A.系统科学理论研究发展 B.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发展 C.教育传播理论研究发展 D.直观教育与媒体技术 4.校风和班风是属于教育传播活动中的() A.教育传播媒体 B.教育传播环境 C.教育传播通道 D.教育传播系统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第 2 页共 8 页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第 3 页共 8 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1.思维的两大特点是指() A.直观性、间接性 B.概括性、逻辑性 C.间接性、概括性 D.逻辑性、间接性 答案:C.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思维的特征。【应试指导】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两大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答案:B. 解析:无. 3.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产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对比 C.感觉的分化 D.感觉的相互作用 答案:B. 解析:无. 4.从本质上说,教学过程是( )。 A.一般认识过程 B.理性认识过程 C.特殊认识过程 D.感性认识过程 答案:C. 解析:无. 5.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有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不随意后注意 答案:C.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注意的种类。【应试指导】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

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 ) A.音型 B.非语言符号声 C.自然音响 D.事物音响 答案:D. 解析:略. 7.情绪与情感是以下列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答案:A. 解析:无. 8.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是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B. 解析:无. 9.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之前的基础的评价是(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答案:A. 解析:无. 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做好工作计划和总结 答案:B.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应试指导】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期终考试题(B )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 ( )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 .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2.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符号转换为信息叫做 ( ) A .信源编码 B .信道编码 C .信道译码 D .信宿译码 3.教育传播学属于 ( ) A .横断学科 B .综合学科 C .交叉学科 D .单一学科 4.符号学的先驱是 ( ) A .皮尔士 B .索绪尔 C .怀特 D .连尼科夫 5.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 ( ) A .教育者的讲授 B .受教育者的学习 C .发展教育事业 D .促进社会进步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 ) A .音型 B .非语言符号声 C .自然音响 D .事物音响 7.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观点是 ( ) A .马歇尔·麦克鲁汉 B .哈罗德·英尼斯 C .欧文·戈夫曼 D .威尔伯·施拉姆 8.下列不属于多伊奇为评价模式提出的判断标准的是 ( ) A .模式的创见性 B .模式的简明性 C .模式的现实性 D .模式的推断性 9.香农研究电报通信时提出了通讯系统的传播模式的专著是 ( ) A .《传播模式论》 B .《通讯的数学理论》 C .《大众传播学诸论》 D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论》 10 .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 ) A .双向沟通 B .多向传递 C .单向流动 D .循环往复

11.老师描述圆时,往往用手比划圆形,这种动作属于() 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 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 12.狄斯塔尔现象的形式化表述是() A.2>1+1 B.2<1+1 C.1+1>2 D.1+1<2 13.“填鸭式”讲课所形成的教育传播系统是() 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14.媒介的“高清晰度”是指() A.字迹清晰B.声音清楚 C.信息的明确度高D.画面清晰 15.在麦克鲁汉眼中,下面属冷媒介的是() A.照片B.报纸C.印刷品D.电视 16.下列不属于德国学者纽曼提出的大众传播三特性的是() A.累积性B.深度性C.普遍性D.和谐性 17.有声电影被用于教育是在()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 18.施拉姆对传播功能的概括中不包括()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社会功能 19.传播学主要研究的是() A.自然传播B.动物传播C.人类传播D.机器传播 20.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A.信源的可信性B.媒介的权威性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D.容的说服力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 案,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错选、多选不得分。每小题2分, 共10分) 1.下列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A.传播者B.受播者C.信息 D.环境E.通道 2.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是() A.闭环模式B.开环模式 C.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D.远距离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试题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教育传播学试题一 1.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A.19世纪40年代以后B.19世纪70年代末以后 C.19世纪末以后D.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 2.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A.自我传播B.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组织传播 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4.被誉为“语言学之父”的是()A.皮尔士B.索绪尔C.怀特D.连尼科夫 5.拉斯韦尔的“5W”模式最初是() A.文字模式B.图像模式C.数字模式D.表格模式 6.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 A.贝罗B.拉斯韦尔C.施拉姆D.德福勒 7.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信号转换为符号叫做()A.信源编码B.信道编码C.信道译码D.信宿译码 8.关于符号叙述正确的是()A.符号是可以发射的B.符号是具有物理性的 C.符号是信号的信号D.符号是具体的 9.聋哑人使用的手势语属于()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 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 10.信息在传递中会损耗、变形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是()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11.微笑不但表现在脸面上,还表现在眼睛上和全身肌肉的放松上,这是非语言符号的A.重要性B.普遍性C.多维性D.整体性 12.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A.信源的可信性B.内容的说服力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D.媒介的权威性 13.“老张的画很值钱”这一话语对于语言的误用在于()A.个人经验的影响B.两极化的影响 C.语言内涵的影响D.事实推论的混淆 14.信息论的创始人是()A.香农B.韦弗C.维纳D.皮尔士 15.内涵意义是()A.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B.往往带有情感上的爱憎 C.是客观性的D.是字典上所表述的含义 16.计算机媒体属于()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第1章绪论 (2) 一、传播的含义 (2) 二、人际传播 (2) 三、组织传播 (2) 四、教育传播 (2) 五、教育传播的概念 (3) 六、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 (3) 七、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 (3) 第2章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 (4) 一、编码和译码 (4)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4) 三、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5) 四、香农—韦弗模式 (5) 五、师生面对面传播模式 (6) 第3章教育传播符号 (6) 一、符号的本质 (6) 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6) 三、信息的本质 (7) 四、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教师:★客观事物:直接接触、感知 ★教学信息体:载有事物信息的物质载体 (7) 五、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则:★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有 针对性;★要有适当的强化;★要进行不断的调整;★要有整体性; (7) 第4章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 (7) 一、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要素 (7) 二、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特点 (8) 三、教育传播通道的类型 (8) 四、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 (8) 五、媒体与教育传播媒体 (9) 六、简述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9) 七、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和作用 (10) 第5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 (10) 一、教育传播中教师的任务 (10) 二、教育差不多中教师的传播行为 (10) 三、教师的素质要求 (10) 四、教育传播中学生的任务 (11) 第6章教育传播环境 (11) 一、教育传播环境的概念 (11) 二、对教育传播影响较直接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三、网络传播环境 (12) 四、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的作用 (12) 五、教育传播环境对学生的作用 (12) 六、实现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的途径: (13) 第7章教育传播效果 (13)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13)

《教育传播学》试卷四及答案

第一学期《教育传播学》试题(B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得分评卷人 1、教育传播 2、媒体 3、教育传播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得分评卷人 1、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界定的传播的三大功能是:、和。 2、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在重优化阶段的研究重心是。 3、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功能是。 4、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类传播过程。 5、贝罗传播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和。 6、教育传播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和。 三、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 得分评卷人 1、简述教育传播在其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 2、简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3、简述研究传播过程中,所建立的模式的主要功能。 4、简述非语言符号的特性。 5、简述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作简要评价 6、简述重复作用原理。 四、论述题:(共22分) 得分评卷人

阐述在教育传播中常用的非语言符号及其有效的运用方法。(22分) 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5分)。 2、媒体 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也称媒介,是指载有信息的物体;连接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中介物;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信息的工具(5分)。 3、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5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界定的传播的三大功能是:监视环境、应付环境和传递遗产。 2、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在其重优化阶段的研究重心是教育传播过程的优化设计。 3、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功能是受教育者的学习。 4、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传播过程。 5、贝罗传播模式将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是:信源、信息、通道和受播者。 6、教育传播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和综合媒体。 三、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 1、简述教育传播在其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 答案要点: 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量大、质量高,达到了系统化、科学化(2分);传播媒体多样化、多媒化(2分);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读写训练外,又有了人机对话(2分);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觉并用(2分)。 2、简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答案要点: 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有: (1)教育传播系统的研究(1分)。 (2)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研究(1分)。 (3)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0.5分)。 (4)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0.5分)。 (5)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研究(1分)。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教育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教育传播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2、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一种体系。 3、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称为传播。 4、教育信息教学中的五段教学整合(设计)方略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等。 5、关于教育信息的设计,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著名的九段教学策略,包括引起注意、告之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内容、提供指导、引出作业、提供作业反馈、评介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 6、优秀传播模式具有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引导功能、简化功能、预示功能等 7、优秀传播模式具有呈现性、整体性、超陈性、启发性、实用性的特点。 8、传播模式的表现形式有词语式、图解式、数学式。 9、构建优秀的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科学性、现实性、简明性、操作性、创见性的原则。 10、应用传播模式须坚持审查批判原则、服从事实原则、有用有利原则。 11、信息过量将导致社会信息泛滥、信息超载、信息资源浪费及信息疾病。 12、教育信息主要来源于教师、客观事物及教学信息体。 13、教育信息具有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共享性、多样性的特点。 14、在教育传播中应用非语言符号必须坚持辅助性原则、准确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和情感性原则。 15、教育传播通常有学生-教师、学生-媒体、学生-实际事物、学生-家庭、学生-学生等通道。 16、构成传播媒介的核心要素是物体、符号、信息,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7、传播媒介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扩张性特点。 18、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中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概念”,提出应进行“大众传播”研究,标志着其由宣传研究转向传播研究。 19、库尔特·勒温创立了传播学中的守门理论,理性阐述了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 20、霍夫兰的突出贡献在于使传播研究加强了对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视。 21、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意见领袖论,即信息中间站的影响,初步揭示了社会传播的复杂性。 22、威尔伯·施拉姆在1973年写成《人类传播概论》一书,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的初步形成。 23、1985年6月,复旦大学成立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这是我国第一所高校传播学研究机构。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是(A) A.施拉姆 B.勒温 C.拉扎斯菲尔德 D.拉斯韦尔 1、传播的信息交流过程是(A) A、互动的 B、主动的 C、被动的 D、能动的 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的抽样形式一般都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 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 B、大众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B)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B.传播的5W模式C.政治传播的概念D.内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B) 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的过程和行为称为(A) 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的主要方式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 A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 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 9、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B) A普遍性B.抽象性 C.有效性D.指说性 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A)

A.有限效果论 B.新的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 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1.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D)? A. 支配的关系 B.疏离的关系 C.圈层的关系 D.友善的关系 2. 以下哪一种不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传播原则(B)? A. 可信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 适时性原则 D.适量性原则 3.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特点(D)? A. 集体性 B.复杂性 C.自主性 D.好奇性 4.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责任(B)? A. 契约性责任 B.使命性责任 C.国际性责任 D.法规性责任 5. 当今世界,信息侵略—(B)—。 A. 还未来临 B.已成事实 C.会导致战争爆发 D.让黑客受益 6.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并且是比较高级和复杂的(C)。 A. 艺术 B.信息 C.符号 D.媒介 7. 让受众透过媒介经常看到你,可以增强(A)。 A. 熟知性 B.接近性 C.可信性 D.权威性 8. —(A)—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的手段自由采访新闻的权力。 A. 采访权 B. 报道权 C. 批评权 D. 安全保护权 9. 最重要的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内部,守门的过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和—(C)—两个阶段。 A. 新闻剪辑 B. 新闻美化 C. 新闻加工 D. 新闻删选 10. 如果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的话,真正受到伤害的将是—(A)—。

《教育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教育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一、填空题 1 、传播的类型: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其中人对人的传播还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2 、传播的功能:1、拉斯韦尔认为:监视环境、应付环境、传递遗产。2、施拉姆认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 3 、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六种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者——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信息——教育媒体。 4 、拉斯韦尔模式(5W):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Whom,with, What Effects. 5 、亚里士多德传播模式:演讲者、演讲内容、听者、场合和效果。 6 、直接接触事物的方式:1、实践;2、实验;3、参观。 7 、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1、教师;2、客观事物;3、教育信息体。 8 、教育信息的特性:1、科学性;2、目的性;3、系统性;4、共享性;5、多样性。 9 、符号的分类:语言符号(自然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和人工语言)和非语言符号。 10、教育传播中常用的语言符号:1、教科书中的语言符号;2、教师语言;3、校园广播语。 教育传播中常用的非语言符号:1、教师的非语言符号:象征性、说明性、表露性、体调性、空间的、类语言符号、副体态语言;2、教材的非语言符号:○1、标本、模型与演示实验;○2、插图、挂图与简画;○3、电子教材中的非语言符号;3、教育传播环境 11、教育传播的多符号系统特性:1、多符号性;2、整体性;3、互补性。 12、戴尔经验之塔理论中做的经验内容:1、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2、设计的经验;3、参与演戏。 13、教师的性格特征:1、理智型教师;2、意志型教师;3、情感型教师;4、组织型教师。 14、教师的素质要求:1、热爱教育传播事业;2、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3、掌握教育传播技术;4、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15、学生传播行为的特征:1、目的性;2、主动性;3、选择性。 16、教育传播环境:1、校园环境;2、教室环境;3、社会信息;4、人际关系;5、校风班风;6、电、光、声、色、空气、温度。 二、简答题 1、什么是传播?(3) 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传播是一种以发出刺激为开头、以产生反应为结果的过程。没有反应,不算传播。传播是一种互动的:有传播者的信息传递活动,又有受播者的接收活动,两者不可或缺。传者、受者、信息、通道等是传播的基本条件。人的大部分行为者可以是传递信息的媒体。传播的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互相影响建立共识,不断调节各自的行为变化。广义的传播,包括一种机器影响另一种机器程序的信息传播,即机器的传播,当然也包括自然界动物、植物之间的信息传播。 2、比较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3—4) 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 传播。面对面的传播主要以语言表达信息,或用表情、姿势来强化补充语言的不足。以媒体为中介的传播,使用的媒体主要有:电话、电视、书信、网络等。人际传播的目的是:(1)了解别人,并使别人了解自己,以实现彼此沟通,建立和谐的关系;(2)进一步认识自己,从了解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中,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态度,使之符合社会的需要。 组织传播: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组织传播的目的是:(1)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