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国再次崛起的一个根本性条件

大国再次崛起的一个根本性条件

大国再次崛起的一个根本性条件
大国再次崛起的一个根本性条件

第25卷 第5期

2007年10月

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 I A YI N G UN I V ERSI TY (Phil os ophy &Social Sciences )

Vol .25 No .5Oct .2007

大国再次崛起的一个根本性条件

○林振武

[收稿日期]2007-09-20

[作者简介]林振武(1958—),男,广东五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

(嘉应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摘 要]大国的再次崛起比崛起更难,因为崛起过后的大国的民族文明的张力已经削弱,过去的辉煌

反而成为现实发展的阻力。所以大国的再次崛起需要的一个根本性条件就是对民族文明进行创造性转换,这包括价值观、思维方法的转换和传统民族文明的优点和特点的保留。民族文明创造性转换的条件和方法有:容纳、接受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新文明;创造出新的物质生产组织形式和深入理论研究,弘扬传统文化。21世纪是亚洲和太平洋的世纪,中华民族有了再次崛起的良好机遇,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是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基本保证。

[关键词]大国再次崛起;民族文明创造性转换;根本性条件

[中图分类号]D 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2X (2007)05-0045-03

黑格尔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大国的再次崛起是不可能的。他的理由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国的崛起在本质上是世界精神(绝对精神的一种形式)在该民族身上的显示,世界精神眷顾哪一个民族,这个民族就会在世界上崛起。但是一个民族在它实现了民族精神后,它已经取得了充足的现实性,度过了其生命的青壮年,开始心满意足,“它再也不会兴高采烈地去专心致志于它的事业了。个人是如此,民族也是如此,都在一种天然的

死亡里消灭。”[1]75

一个民族在世界历史上只能是一次创造新纪元,世界精神一旦离开这个民族,它就会掉头不顾,而它身后的民族也就不可避免永远地衰落。1918年,斯宾格勒也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述了类似的看法:“每一文化有其各自的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它兴起、成熟、腐

败,而一去不复返。”[2]20

不管黑格尔和斯宾格勒的观点本身是否正确,但它至少解释了到目前为止的历史现象,确实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再次崛起,虽然再次崛起是许多国家如罗马、印度所梦寐以求的目标,当然,更不用说中国,这样就给人们提出两个问题:大国的再次崛起是可能的吗?如果是,它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本文的观点是,大国的再次崛起是可能的,但是它比一次崛起要难得多,因为大国的再次崛起除了需要大国的一次崛起的诸多条件之外,还需要另外的一个根本性条件,这就是本民族文明的创造性转换。

一、为什么大国的再次崛起难度更大

1.大国的崛起在本质上是一个民族文明自然张力的结果。

世界历史上的最令人激动的现象无外是大国的崛起,古代的文明从东方开始,然后向西移动,经过中亚、希腊、罗马和欧洲,并在美洲达到一个光辉的顶点。一个很自然产生的问题是,为什么不同的民族或国家会在不同的时期兴起或衰落,对此有许多不同的回答,例如,汤因比用刺激-反应的模式解释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保罗?肯尼迪认为,一个大国的兴起,是其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扩张的结果。事实上,大国的崛起的本质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而且由于不同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时间不同,使这个崛起的文明处于世界文明中心的地位。一个大国的崛起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汤因比认为:“各个文明不是起源于单因,而是起源于多因;文明的起因

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一种关系。”[3]

从辩证的、系统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可以很抽象地说,一个大国的崛起需要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外部的因素在一个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古代,地中海是世界贸易的中心,意大利因此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而获得重要地位。但是在新航路开辟后,它就不可避免衰落了,而大西洋沿岸的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法等国也因此崛起。但是,外部因素的作用并不是唯一的和决定性的,在古代世界,地中海沿岸并不仅仅是意大利一个国家,迦太基就为什么没有获得像罗马这样的大国地位呢?大西洋沿岸的国家的崛起又为什么有时间上的先后和长短呢?正如保罗?肯尼迪所说的:“1500年以后问世的的帆动力远洋炮舰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就使欧洲各国受益不同,即使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另

一些国家快得多。”[4]2

这里的原因就要到这些国家或民族的内部中去寻找,从现有的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来看,大国崛起的内部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它

54—

的民族文明。

民族文明是由民族精神和该民族的物质生产组织形式组成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明的核心。每一个不同的民族都有它不同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的核心则是它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正是它的独特性使世界文化呈现多样性。斯宾格勒说:“每一个文化,都有其自己的方法,来观察与了解自然世界。”[2]103当然,民族精神还从许多方面表现出来,正如黑格尔所说,民族的宗教、政体、伦理、立法、风俗,乃至科学技术和艺术,都有民族精神的标记。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在它的发展的关键时期(用雅斯贝尔斯的话说,是“轴心时代”),由它的先哲或经典所确立的,在中国,中华民族精神是由孔子所确立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它关心的中心问题,并因此形成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例如,古埃及人注重历史,对无限有原始的热情,它把过去和未来都看作是一个整体,现在只是两者之间的狭小的交界,这种思想使埃及人重视未来超过现在,重视死后超过生前。而民族的物质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是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它为民族精神的存在提供了物质的载体。不同民族文明有它不同的张力,或者说,有它不同的发展潜力,它决定了这个民族所能达到的高峰。民族文明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当一个民族的民族文明与历史发展阶段相一致时,它就会使这个民族在历史上崛起;而如果一个民族的民族文明与历史发展阶段不相一致时,这个民族就会在历史上衰落。例如,以忠孝为核心价值观和以天人合一为思维方式为主的儒家思想适合于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所以在农耕时代,中国就成为世界文明国家。而以“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

捐钱”为特征的新教伦理适合于资本主义社会,它就成为西欧资本主义各国兴起的思想基础。一个大国,表现于外的是它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但是这些力量却深深根植于它的民族文明之中。

2.崛起过后的大国的民族文明的张力已经削弱,而古代文明沿惯性滑行成为历史包袱,过去的辉煌成为现实发展的阻力。

一个历史上的大国,在它以后的发展中会出现二种情况:一是文明中断,如埃及、巴比伦;二是文明延续,如罗马、印度和中国。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历史已经结束,也就没有再次崛起的任务;而在第二种情况,由于历史的延续,古代思想和文明被比较完整保留下来,在一般的情况下,古代的思想和文明已经不适合时代的要求,它自身的张力也已经大大削弱,它的活力和创造性已经被时间和历史消磨殆尽,从表面看,它已经成为发展的包袱,并因此阻碍前进的步伐。一般说来,民族文明中的物质生产组织形式是比较容易加以改变的,但是,民族文明中的思想和精神常常有强大的惯性,这使它对新时代、新事物的发展有极大的阻力。保罗?肯尼迪指出,在15世纪,中国具有许多发展的因素或条件,例如航海和冶铁技术的发展,但为什么中国没有能够得到发展呢?他认为民族文明中的保守因素和精神的衰退是最主要的关键:“中国倒退的关键因素纯粹是信奉孔子学说的官吏们的保守性,……在这种复辟气氛下,所有重要官吏都关心维护和恢复过去,而不是创造基于海外扩张和贸易的更光辉未来。”[4]9在印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绝对严格的印度教戒律妨碍了现代化:啮齿动物和昆虫不许杀害,因此大量粮食受到损失;处理垃圾和粪便的社会习俗造成总是不卫生的环境,成为淋巴腺鼠疫的滋生地;种姓制度扼杀了创新精神,逐渐灌输了教义,并限制了市场;而婆罗门祭司对印度地方统治者的影响说明这种蒙昧主义还起着极大作用。”[4]15对此中国近代许多先进的思想家都有很深的感受。

一个大国在崛起后,它的民族文明的张力已经释放,它的精神已经失去活力和创造性,更主要的是,它所能适合的物质生产阶段已经过去,面临新的世界、新的形势,它已经无力以对。而在主观上,它又常常沉溺于过去的历史辉煌中,这更使它的衰落雪上加霜。例如,由于迷恋中世纪的荣耀,威尼斯未能创造性回应近代世界的挑战,这是它在近代衰落的重要原因。所以一个大国要再次崛起,需要对其原有的民族文明进行创造性转换,建立其全新的民族文明,它才能获得第二次生命,才能创造再次的辉煌。黑格尔指出:“为得要使一种真正普遍的兴趣可发生,一个民族精神必须进而采取某种新的东西,……这个新的东西必须是一种比它自身较高等的、较博大的概念———对于它的原则的一种扬弃———但是这种举动便要引起一个新的原则、一个新的民族精神了。”[1]75-76新的民族文明不仅仅为大国的再次崛起提供物质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真正的大国,必须具有引领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思想力量,它的文化是其他国家或地区追求和模仿的榜样。

二、大国的再次崛起需要民族文明的创造性转换

民族文明的创造性转换与创造一种新的民族精神是不一样的,近代新文化运动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把这两者分开,希望借助西方文化建立一个全新的民族文明。实际上,民族文明的创造性转换是指一个民族在保留它自身古代文明特点基础上,又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弘扬其传统,使传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根本的改变,并建立相应的物质生产方式,从而使它的文明再次焕发青春。在历史上,新教伦理的变革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基督教本来是中世纪的意识形态,即使经过宗教改革,而由于早期加尔文教教义偏激,逐渐不得人心,后由一些宗教领袖变革,生出新意,如将苦行僧式的世俗劳作与克己赎罪、上帝选民重建理想世界的神圣天职结合起来,转而强调通过勤俭致富而拯救灵魂,从而消除了财富与罪恶之间的等号,使富兰克林式的资本主义精神合法化,这才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资源。而中国自近代以来的文化运动是民族文明创造性转换不成功的范例。

民族文明的创造性转换有如下几个要求:第一,是价值观的转换;第二,是思维方法的转换;第三,是传统民族文明的优点和特点的保留,更重要的是,无论转换还是保留都是对传统文明弘扬的结果,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不是各种观点的简单拼凑。正是因为有第三点的要求,才使民族文明的转换比创造更加困难。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本位派”的失误在于,“存其所当存,去其所当去”,实际上是把文化看成为单一要素的简单组合,其中有良有莠。但文化的本质是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不能简单地存或去。更重要的是,文化必须有它的精神或灵魂,它才能有生命,而“本位派”却一直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只在枝节上斤斤计较。

三、民族文明创造性转换的条件和方法

1.容纳、接受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新文明。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说,一个封闭的系统,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熵会自然增加,开放是一个系统保持生命力的基本条件。从历史的经验来说,一个新文明的产生必然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文明交流的结果。希腊文明吸收了波斯和埃及文明,而近代西欧吸收了阿拉伯、中国、印

6

4

度的文明。一个民族的文明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进行自我更新的。

2.创造出新的物质生产组织形式。

民族文明的物质层次是它的物质生产组织形式。一个民族的新的民族精神的产生有不同的形式,或者是从外部引入新的文化,如中国近代对西方文化的引进;或者是由于新的物质生产组织形式的产生而发生新的思想和精神。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新的思想和精神都需要有物质载体,它才能持续存在并深入发展。16世纪传教士传入许多西方文化,但是由于中国当时还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所以新文化在中国不能产生全面和重大的影响。民族文明创造性转换的本质是本民族精神质的变化,它需要有新的物质生产组织形式作为其支撑。另方面,新的物质生产组织形式为大国的崛起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或者说,经济发达是大国力量的表现形式之一,正如保罗?肯尼迪所说: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

3.深入理论研究,弘扬传统文化。

一种新的精神或文化是人有意识创造的产物,即使其客观条件完全成熟,它也不会自动地生成,民族精神的再创造更是如此。这就要求一个民族在它的民族精神的再创造时期,有一大批思想家、理论家深入理论研究,弘扬其传统文化,创造新的民族精神,形成新的民族文明。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是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基本保证

21世纪是亚洲和太平洋的世纪,这为亚洲国家的崛起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而在众多的亚洲国家中,谁将获得这个难得的崛起机会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中国、日本、新加坡、印度、韩国……各国都跃跃欲试,而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各国内部的因素,民族文明的张力是其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因素。

近年来,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与精神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热烈的讨论,自由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各个派别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文化民族主义希望恢复儒家文化在中国的中心地位,并提出建立儒教的主张;自由主义者则坚决反对这一主张,要求从西方文化中吸收精华来建立新的文化;而融合中西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的思路也有许多支持者。这些派别的观点虽然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认为民族精神的重建对中国未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1世纪亚太地区的竞争的核心就是民族文明的竞争,民族文明张力的大小将是某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崛起的关键。因此,中国要在这次竞争中胜出,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

自从2006年央视“大国崛起”电视片播放后,大国崛起成为公众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很自然,这个话题与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结合起来,可以说,在中国,讨论大国崛起问题的背后的根本动机是讨论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条件和方法,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各种精辟的观点。但是,在讨论中有一个大家都没有充分注意到的问题是,中华民族不是崛起(R ise)而是再次崛起(Re-rise),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民族实现再次崛起,所有历史上大国崛起的经验都是一次崛起的,再次崛起还没有事实的支持,只能从理论逻辑的角度进行研究。而理论的深刻程度决定了研究结论的正确性,本文正是从这方面的考虑提出“大国的崛起在本质上是一个民族文明自然张力的结果”这个论断,进而提出“大国的再次崛起需要民族文明的创造性转换”的结论,并据此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是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基本保证”的推论,这个结论和推论是否正确,还有待于历史的检验。但是,无论如何,一种新观点的提出对讨论的深入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

[2]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陈晓林,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

出版社,1988.[3]汤因比.历史研究[M].刘北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73.

[4]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王保存,译.北京:求实出版

社,1988.

责任编辑:陈火祥

A Fundam en t a l Cond iti on for to the Re-R ise of the Grea t Powers

L IN Zhen-wu

(J iaying U niversity,M eizhou514015,China)

Abstract:It is more difficult f or the re-rise of the great powers than the rise.Because when a country r ose,the strength of the nati onal civilizati on had been consumed a way.The s p lendid hist ory beca me obstruc2 ti on t o the devel opment t oday.So the re-rise of the great powers need t o realize a creative transfor m t o the nati onal civilizati on as a funda mental conditi on.This in cludes transf or mati on of value outl ook,methodol ogy, and keep the merits and features of the nati onal civilizati on.The methods and conditi ons of creative trans2 for m t o the nati onal civilizati on include accep ting and containing the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e world,creating ne w mode of p r oducti on,going deep in theoretical research,and transfor m ing traditi onal culture int o ne w for m.It is the century of A sia and the Pacific in the21th century,China has a chance t o re-rise.The fun2 da mental conditi on f or China′s re-rise is the creative transfor m of the Chinese traditi onal civilizati on.

Key words:the re-rise of the great po wers;creative transf or m t o the nati onal civilizati on;a funda mental conditi on

7

4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停 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大 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史 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 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 大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 史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们伟大的祖国,使我们的国家能够跻身于 世界强国之列。历史之风陆续吹遍了西欧一些国家,让它们在历 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处在清末的东方之国,却将这股风拒之 于窗外,最终被无情的历史之鞭抽打的遍体鳞伤,一边呻吟,一 边在时代的后头慢慢地踱动。 而这种拒人于门外的行动,正是由于人们的极端思想造成的。封 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狂傲自大、小农意识等思想,深刻地影响 着每一代中国人,使他们在落后与先进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不知 究竟走向何方。这些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造成了人们 闭关自守、以土地为中心的非商品意识,从而遏制了资本主义的 萌芽,牵制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与更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

面均落在了时代的后头。 大国的崛起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历程,然而每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弱,都有着相似的情况。其中,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国家的 兴盛,思想文化上必须有一个突破,一个较前面历史的新的突破。而无论这种突破是彻底的,还是不彻底的;是以先人的思想为基 础的,还是承接未来的,都可以从思想层面上为一个国家的变革 垫下厚实的基础。 思想文化不仅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一个国 家而言,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 面结合大国兴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具体谈谈这些联系。 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文化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时 代的进步,以往的政治体制必然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陈旧的政 治体制日益暴露它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历史的前进。此时,新的 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文化往往会深入人心,促进人们对政治体制 进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已不再适应新生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阻碍了英国工商业资本主 义的发展。而国王处处限制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自身的权力集中。但国王忽视的一点是,此时资产阶级思想渐渐深入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去了,人们对封建王朝已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资产阶 级带给人们的利益远远胜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随后,爆发了资产 阶级革命,推翻了以贵族为中心的封建王权政治体制,建立起了 有利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经典试题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各领风骚,尼赫鲁、毛泽东、纳赛尔、卡斯特罗等人共同掀起的历史大潮是( ) A.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 B.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C.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D.构建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解析:选B 尼赫鲁领导印度人民实现了印度独立、毛泽东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属于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纳赛尔领导埃及人民,实现了埃及独立属于非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属于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故B项正确。 2.1947年,印度的独立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对英属亚洲殖民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战后南亚政治版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见,印度独立( ) A.标志着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瓦解 B.使亚洲一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C.推动了二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D.促进了印度的发展和振兴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印度独立对战后的亚洲民族独立运动产生深远影响,故C 项正确。 3.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非洲国家的纷纷独立说明( )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美苏争霸进入紧张阶段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D.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 解析:选D 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非洲原先为殖民地的国家纷纷独立,正是这一时期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表现,故D项正确。 4.二战后,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国、印度等经济显著发展的事实说明( ) A.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B.优先发展出口工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一、英国的崛起 1、开始崛起:1588年,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原因: (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环境优越。 (2)、资本原始积累;能够把金银等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霸权确立:18世纪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克服了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达到顶峰: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霸主。 原因: (1)、最早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重视科技的创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 (2)、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3)、自由主义的兴起,取代了重商主义。

二、美国的崛起 1、开始成为经济大国: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原因: (1)、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 (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 (3)、欧亚移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与经验。 (4)、内战后政治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 (5)重视科技和教育。 2、一战后势力扩大,在华盛顿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原因: 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一战中大发战争横财,力量更加强大。 3、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确立:二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北约组织成立,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 (1)、二战中获得巨大利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黄金储备。 (2)、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高中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2讲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教案(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

第2讲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考点内容要求层级 同盟国集团 的瓦解 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和标志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c 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后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影响 d 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美国参战 (1)原因 ①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 ②德国在1917年2月起重新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危及美国利益,推动了美国采取反德的立场。 概念阐释无限制潜艇战 所谓“无限制潜艇战”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海军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迫使英国退出战争。虽然一时取得了很大战果,但等于阻断了美国发战争财之路,促使美国提前宣战,造成战略上的失误。 ③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获胜。 (2)标志: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 (3)影响: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问题思考 材料我们乐于为世界的最后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作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自利的目的和要求,我们不想征服别人,我们不为自己索取赔款,我们不为自

愿的牺牲寻求物质上的补偿。——威尔逊对德宣战演说 思考(1)威尔逊标榜的美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其真正目的是什么?美国参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政策的变化中,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答案(1)威尔逊标榜的美国参战的目的是:为世界的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其真正目的是为了捞取战利品,争夺世界霸权。美国参战大大加强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加速了一战结束的进程。 (2)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 2.中国参战: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3.俄国退出战争 (1)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2)标志: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易混易错正确认识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从帝国主义国家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因为其社会性质的改变。 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1.德国西线的攻势 (1)契机:苏俄退出战争。 (2)目的: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 (3)简况:1918年3~7月,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但很快受阻。 2.协约国军队的反攻 (1)准备 ①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法国元帅福煦为西线联军总司令。 ②美军陆续开到法国,英帝国各自治领军队也开往前线。 (2)反攻 ①1918年7月,协约国军队在西线发动了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②1918年9月底至10月初,全线出击,突破德军的“兴登堡防线”。 (3)结果: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3.德国投降:1918年11月11日,在巴黎签订停战协定,标志同盟国集团失败。

世界大国崛起衰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大国崛起衰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鲁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世界上各个大国的起起伏伏不断交织,不断创造着每个时期的历史风貌。在这些历史中,不仅折射着人类的智慧,更是为后来者提供着真实的实例。通过分析大国崛起衰落的原因,剖析其中的必然因素,又助于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 一、技术的发展和组织的变革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因素 1500 年以后问世的帆动力远洋炮舰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就使欧洲各国受益不同,从而使得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另一些国家快得多。同样,后来开发的蒸汽动力及其依赖的煤炭和金属资源,不仅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新起的工业革命,而且催生了一批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世界格局。随后,19 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不仅确立了新的自然观、新的社会观,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 西欧自16 世纪以来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其中尤以英国最为明显。英国在17 世纪中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率先过渡到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制度上来。封建制度的推翻,加速了统一民族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又为英国产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英国建立世界工商业霸权和殖民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制定内外政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富于革新和开拓精神。以科技为依据的技术革新,适应产业革命发展的国内政策,与放眼世界、积极拓展海外殖民地和市场的国外政策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纺织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到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再到冶金、采煤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是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的。产业革命完全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面貌,使之空前繁荣起来。19 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和贸易方面处于垄断地位。1870 年,其采煤量占世界采煤量的5115 %,生铁产量占50 %,棉花消费量占491 2 %;英国不仅向全世界供应工业品,而且还输出机器设备,几乎包揽了全世界的机器、火车车辆和铁路设备的制造。英国在世界贸易中也居于绝对领先地位,1850 年英国贸易

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 - XXXXXX 商学院课程论文 题 目 大国崛起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贸103班 XXX 国际商务系 XXXXXX XX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系 别 学生学号

【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先后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经济,政治,文化 一、中国的现状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许多国人或许会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自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GDP增速令世界瞩目。在全世界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我们国家的时候,除了扬眉吐气之外,我们是否还缺少了什么?仅仅从国内生产总值这样一个华丽外表来衡量一个国家是非常不客观的。翻开历史的长卷,再次揭开国人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我们也许会十分诧异。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 5.28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中国因此失去香港、澳门和台湾,还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同样的遭遇也在西方大国上演:西班牙掠夺了美洲大量的金银,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然而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它的无敌舰队在英西海战中竟不敌英国的貌似不堪一击的弱小舰队。富国被穷国打败,事实的确如此。一个没钱的国家绝对称不上是大国,但一个有钱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大国,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热捧经济增长,但是我们会发现石油之城波斯湾,其人均财富恐怕连美国都比不上,却战火不断。先是海湾战争,接着又是伊拉克战争,结果把富可敌国的伊拉克人民打得流离失所。由此可见,财富为我们通向强大奠定了基础,而要实现强国之梦,则还有很多。 二、各大国崛起的历程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一)、大国崛起——英国

周小平美国崩溃论

周小平:美国崩溃论 一:“中国崩溃论”编年史1976年“中国崩溃论”第一次出台,该论调当时就宣称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必将在五年内崩溃”,从那以后每隔五年或十年这样的论调就像地球的大姨妈一样,定时爆发。但传说中的中国崩溃从未到来,反而是“中国崩溃论”的发源地阿玛瑞克(美国)自己走到了崩溃的前夜。我今天这样说,大多数中国年轻人可能都不会认同,但100万个德克萨斯州的美国人肯定认同。因为就在周小平写下这篇文章的同时他们正在走向街头,高呼口号,要求脱离那个“腐朽、糜烂、并散发着体制恶臭”的美联邦。也许美国的崩溃不会那么快发生,但德州事件一定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被载入史册。并且,只要我们这些八零后、九零后活够中国人的平均年龄(74.8岁)。我们就有希望亲眼目的自苏联之后的第二个“邪恶联邦”政权:美国,在一夜之间解体。也许就在十年后,更为自信和骄傲的中国00后们,还会涌上公园、广场,手捧蜡烛,打着“今夜我们都是德州人。”的横幅,为大洋彼岸那些争取“自由、平等、生存、尊严”而与“邪恶联邦美国”浴血奋战的美利坚人民祈祷。 二:“美国崩溃论”编年史由于美国近三十年来在科学技术、经济实力以及政治体制上出现了严重的内虚,所以它的崩溃已经是历史的必然,即便再优秀的政治家也无法阻挡或逆转这一趋势。长久以来,美国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其美元霸权的基础上,而美元霸权又是建立在美国军力霸权的基础上,而美国军事霸权则是建立在最为核心的科学理论以及工程技术之上的。

美国的科学技术不是白来的。在美国建国初期,不仅没有技术,反而只能靠出口基础半工业产品和农产品为主,经济模式非常落后。当年整个美国南部地区都密密麻麻地种满了橡胶,北方几乎全是重污染型的大型矿山和粗炼厂。这些橡胶园主和粗炼厂源源不断地把橡胶产品、低端商品输送到英国,换成纸币。但是在这一看似吃亏的经济模式背后,其隐含的巨大的利润刺激美国人开始进行山寨和模仿。一时间“made in usa” 以山寨、廉价、质低、血汗工厂、而闻名于世。而在美国本土和英国学术界,“美国崩溃论”也同时喧嚣尘上。他们一致地提出:“美国的经济类型就是掏光养贿型,耗尽美国资源最终只能换成英国人的纸币,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大国,必将在五年内彻底崩溃。” 这一切的一切看起来就和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很像。然而美国的廉价劳动力和低福利还是吸引了全球资本的目光。“资本是逐利的,它不会区分国界。”很快,全英国的制造业纷纷像美国疯狂转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人赫然发现美国人已经悄然崛起!由于美国长年累月从事低端产品加工,积累了极其庞大的实体工业基础,在这无数实体、低端的坚实基础上,无数英国人想都不敢想的创新和尖端科技开始在美国本土爆发。不仅如此,全世界能制造飞机、坦克、大炮

【精品】 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9.专题九 大国崛起及大国关系

【精品】 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第二部分热点专题突破 专题九大国崛起及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1. (2020原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迅速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这个体制保证了英国社会有一个相对宽松与和平的环境,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材料三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美国首先集中解决了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在19世纪末迅速赶超欧洲强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获得了对欧洲的巨大债券和战争赔偿,实现了世界范围的财富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美国主导着全球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宫廷政变”是什么?并指出“政治体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弃旧图新”的原因,并指出其对日本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归纳美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的主要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大国崛起的历程对中国的崛起有何借鉴?(2分) 2. (2020原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篇一: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是一本气势恢宏的书。花一周时间读完,仔细品味,过程中有很多感悟与惊喜,感悟在两三年之后再次接触这几个大国的沿革变迁,确实好的书多次读每次都是不同感觉;惊喜在我好久不读历史书了,这次读这本书竟然发现我在半年之后,还是对这些历史有着较充分的兴趣,半年前读了本关于宋代的简约介绍的历史书。《大国崛起》是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书中提到的9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通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大国崛起》浓缩了海洋时代上出现的各个强国发展的精华,让我再次感受的强国的不易。 葡萄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许多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走向全球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德国,在这个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 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人均数据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对于中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强大的战略,我有个简单的体会: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文明。德国再次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杰出的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这也奠定了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今天,德国生产的汽车、电子、通讯等产品遍及全球,世界各国的青年学子都喜欢到德国留学,今天德国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令人叹服。 二是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在于几百年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霸

大国崛起大国模式

中国模式概念、特点、面临的挑战 中国模式:特指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时间界定包括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三十年,但主要是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为历史起点,以实行渐进式改革道路为基本路径,以成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特征,以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证,以实行改革开放和不断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国家现代化为根本目标。 特征: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 2、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3、实行渐进式改革道路。 4、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泛指的“中国模式”可以细化为中国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甚至这一模式背后的文明价值观,主要是指中国社会的一种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特殊性除了形成寻求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模式外,政治模式和文化模式也渗透其中,几者相互影响。需要指出的是,要全面地探讨“中国模式”是个复杂的工程,本文中提到的中国模式主要基于中国的经济模式。当然,经济模式是相对最表象也是最易把握的,而政治模式和文化模式会如同两条潜伏的红线始终如影随形。总的来说,“中国模式”特点明显、挑战严峻。 “中国模式”的特点:1.政府强势和集中高效。 2.对外开放和学习其他模式的成功特质。 3.不断修正的形式由集中高效的特点还能引申出“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征。 4.较强的务实性与较快的适应能力政府主导模式让中国在面对意外情况时拥有较强的务实性和较快的适应能力 5.渐变发展过程,稳定国内局势“摸着石头过河”与“循序渐进”发展特征相辅相成。6.把握全球化浪潮的机遇。 挑战: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政府主导型经济是“中国模式”的一大特点,中国经济长期依赖政府的经济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自动削弱了“看不见的手”。 2.“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三十年来,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在全球化进程中为“中国模式”提供了“人口红利”,然而,中国面临的现实是在不到十年后“人口红利”期的关闭。3.民众心理问题。 4.环境和能源问题。 展望: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在金融危机中影响力快速提升,是不争事实,但“中国模式”的确面临诸多挑战,有的甚至相当迫切和严峻。总结其特点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今天,我们谈论“中国模式”,如何保持可持续的发展才是题中之义。未来的“中国模式”应该是一个不断开放和普世化的模式,不拒绝任何先进的人类经验和其他模式的成功之处。我们不赞成一味吹捧“中国模式”的优越性而遮蔽了其严峻的缺陷和挑战,我们更反对狭隘地将现有的“中国模式”认为是中国的未来之路,而全盘否定其他模式。封闭和夜郎自大的心态,一百余年来,几次死灰复燃,中华民族不能再走这种老路。人类是在相互学习和总结中进步,在不断调整和改造中上升。过去“中国模式”成功很大程度在于不断地融入“欧美模式”“日本模式”等在内的全人类好的经验和智慧,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迎接全球化。那么,未来中国经济或社会要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依然必须学习已经证明成功的“普世经验”和“普适价值观”。反之,要想让“中国模式”被世界认同和得到推广,也就是说自身能具有普世性,

学案之三十六

学案之三十六 考点三十二俄国十月革命、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和列宁 一、考查要求: 1.了解二月革命 2.概述《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等十月革命中的主要史实 3.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4.体会革命导师列宁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积极探索的精神 5.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 6.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7.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8.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9. 体会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 10. 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11. 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12. 体会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伟大壮举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创新精神 △涉及教材:必修一专题八第三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必修二专题七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和选修四第五单元第三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必修一专题八第三课中的“革命前夜的‘火星’”一目和选修四第五单元第三课中的“年轻的反叛者”一目不做考试要求 二、概念梳理: 1.二月革命 2.《四月提纲》 3. 七月事件 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5. 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6.《布列斯特和约》

7.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8. 新经济政策 9.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注意与一战期间的德国基尔港水兵暴动) 10.国家资本主义(注意区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1.布尔什维克党 三、练习 .1.美国学者R.R.帕尔默在其著作《世界现代史》中说“如果列宁没有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生并且传播到俄国去的话,那么马克思的思想就可能变成欧洲的普通思想”。列宁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生”的最主要贡献是 A.领导创建了布尔什维克党 B.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 C.提出并实践了“一国胜利论” D.主张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2.“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它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充分发挥革命首创精神的体现”。下列各项中,与上述观点能互相印证的有: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决不是西方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的纯粹是“历史的偶然性” ②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③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④十月革命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典范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 C3.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

江苏省淮安市2019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模块知识专题07大国崛起与大国关系练习新人教版

知识专题(七) 大国崛起与大国关系 【专项提分练习】 1. 有学者这样评价近代英国:“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以下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利用议会限制王权 ②最终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政体 ③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④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和进化论学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018·遂宁改编]构建和谐社会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欧盟都是世界重要一极,它们的关系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和变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革命与改革 材料一 1874年—1890年美、德、英、法、日 五国工业发展速度比较 (1)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分析这一时期日本工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合作与对抗 材料二见下图 (2)图一中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最终引发了哪次战争?在图二两种力量交锋的这场战争中,成为转折点的战役是什么? (3)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时代宣告结束。然而,当今一些西方大国仍以“冷战”思维和“冷战”手段面对中国的崛起。历史上“冷战”时代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和平与共存 材料三19世纪中期,英国凭借机器的力量,成为“世界工厂”,逐步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主导世界的局面;后来居上的美国在20世纪大半时间主导全球;随着中国、俄罗斯、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目前世界正处于“群雄竞起的时代”。 (4)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力超越英国,后来居上,你认为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研究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随着15世纪新航路开辟的展开,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相对孤立的格局由此打破,而大国崛起的旅程也由此真正地揭开序幕。从此大国强国的兴衰将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相互的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所有剧情的走向。在近现代,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大国的兴衰发展史无疑对而今中国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我们不妨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经济是基础。大国崛起都是以经济强盛为基础的,没有经济的支撑很难成为世界性的大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稳坐世界霸主的位置,成为日不落帝国,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殖民领土,让18世纪的英国真真正正完成了大国崛起,成为世界的中心,世界市场就以英国为中心初步建立论。亚当斯密的《国富》将自有资本和自由竞

争的理念将英国经济真正推向世界的中心,此后的百年自由经济理念在世界经济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德美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德国、美国借此发展军事以及政治,促进国内繁荣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大危机后,政府干预政策让美国迅速从经济萧条中缓过气来,得以筹备战争,也因此大发战争横财,在二战后成为西欧各国的大债主牢牢把握着欧洲经济的命脉,从此,美国发展为超级大国,且至今从未被超越。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大国的关键一项。中国曾经的闭关锁国,让中国远落后于西方,之后一系列对经济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要发展的中国首先经济必须要抓起,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市场经济。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但是在中国现今国情上说,这些成果相比于发达国家是远远不够的。而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展,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有望取得更辉煌的成果。总之,由于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强盛的根基,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稳定也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而这政治稳定不仅体现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各组织运行有序,

大国的崛起观后感5篇精选

大国的崛起观后感5篇精选 《大国崛起》不仅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纪录片,同时也为观众献上了一席豪华的视觉盛宴,7个摄制组分赴欧、亚、美洲9个国家深入采访、实地拍摄,接下来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大国的崛起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大国的崛起观后感1 纪录片《大国崛起》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运用电脑特技复原了大量重要的历史画面,这些画面并不只是为了运用一种新技术到纪录片中而使用的,而是因为运用3D技术复原的重要历史画面可以相当于一种解说词,这些画面本身可以代表一种语言,这样就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繁琐的叙述,让观众一看就能明了。比如说,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的这一段,电脑特技复原的历史画面就能很清晰的表现出当时远洋航行的艰难,而不用再写一大堆解说词,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来形容远洋航行的艰难。 片中很多这样的画面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次就不一一例举了。 任何一件事物都不可能是绝对完美的,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一如《大国崛起》,它也存在一些缺点。 作为一部历史型的纪录片,如果没有新颖独特的观点,只是将一些众所周知的道理再说一遍,那它也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了。 大国的崛起观后感2

美国可谓是一个从蚂蚁到大象的国家,美国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利坚民族最开始并不是北美大陆首批的开辟者,但经过100余年的开拓却构建了美洲领土上最大的国家,虽然美利坚合众国不是第一个实现资本主义革命的国家,但是到19世纪末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 自15、16世纪以来,不断一个又一个的国家骤然兴盛,成为所向无敌的霸主。历史和全国都能只维持一个世纪左右的霸权,而美国能否打破这个魔咒?而一旦美国轮入,下一个崛起的是否就是中国? 中国不会对世界实行霸权主义,但是,中国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的复兴与崛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不争现实,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东亚雄狮不单单是觉醒,还要站起来,不单单要站起来,还要让雄狮的咆哮传遍整个世界,经久不衰。 大国的崛起观后感3 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国,在1588年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中大获全胜,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台。从中世纪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强有力的君主制成为关键的一环。女王伊利莎白一世对海洋的探险和贸易的鼓励、开明的治国态度和处理社会矛盾的妥协手段,使这个地处边缘的岛国,迎来了早期的辉煌。 但国王查理一世却因为坚信君权神授,违背了英国早在13世纪时由《大宪章》所确定的国王必须遵守法律的原则,和议会之间进行了一场为时四年的内战,战败后的查理一世被处死。

2021年安徽中考历史复习 专题三大国崛起和大国关系

专题三大国崛起和大国关系 1.[2020滨州]下面漫画创作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表明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了约束。这一约束的法律依据是( ) A.《权利法案》 B.1787年宪法 C.《人权宣言》 D.《法国民法典》 2.[2020潍坊]美利坚合众国向那些对人民自治有信心的人作出证明:理性公民能够实现自我管理。“实现自我管理”依据的是(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1787年宪法 3.[2020聊城]“拿破仑战争是大革命的继续。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拿破仑( ) A.推翻了法国的君主统治 B.扩大了法国版图 C.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D.消灭了反法联盟 4.[2020南京]“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各国人民展示了社会主义这样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材料评述的是( ) A.十月革命的胜利B.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D.苏联模式的形成 5.[2021预测]20世纪30年代初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暴露了没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弊端,当西方世界在大危机的泥淖中备受折磨时,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一枝独秀,成为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材料表明( ) A.苏联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经济结构不合理 C.西方国家采用计划经济模式 D.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避免了发生经济危机 6.[2021预测]《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将全世界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汇集在一起,从而在人口、资源、生产能力和军力等方面绝对地压倒轴心国。《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表明( ) A.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是战胜法西斯的保障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战胜法西斯的保障 C.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D.反法西斯联盟与轴心国势均力敌 7.[2021预测]在马歇尔计划执行过程中,美国始终把争取欧洲统一作为其对欧政策的核心,以使美国有一个“更具内聚力的势力范围”。材料说明了( ) A.马歇尔计划促进欧洲经济发展 B.苏联被排斥在马歇尔计划外

[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6篇

[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6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1):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光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好处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到了16世纪出这个人口只有150万的国家,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能够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弊端,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成效微弱。 在众多国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东亚岛国日本,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以前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应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效率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因此,只有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借鉴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经验,提高国民素质,调动人民的用心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大国崛起读后感(2): 此刻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我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大国崛起》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习题2()华东师大版

填空题 (一)、印度独立和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解放运动先后席卷亚非拉各州 土崩瓦解。 2、在亚洲,印度人民在“圣雄”的旗帜下,经过长期斗争获得新生,年8月,根据, 和宣告独立。 3、印度独立后,走上了民族振兴之路,初期,试图走尼赫鲁式的道路,发展国有经济,优先发 展限制外国资本和商品进入,鼓励垄断,压制竞争,实施内向的工业化战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印度经济发展落后于和大多数国家,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大力调整政策,实行开放和经济的政策,扭转了长期停止落后的状况,综合国力有了较大增强,成为亚洲一支具足轻重的力量。 (二)、韩国和新加坡的崛起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以落后的为主,新加坡仅是从事的港口城市,但60 年代,他们抓住西方发达国家实行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成为新型的。 (三)、非洲年 1、年,对非洲人民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有个国家获得独立,沉重打击了,这一 年被称为 2、非洲年之后,又有许多亚洲国家走向新生。由于长期受殖民主义掠夺和压迫,非洲国家在发展经济、 推进民主化过程中困难重重,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诸多曲折,年,西方非洲独立,标志着在最终崩溃。 (四)、巴拿马运河的收回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普遍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绩,、 等国曾出现过。古巴人民在的领导下,推翻了独裁政权,走上了,在古巴人民的领导下,收回运河区斗争不断加强。 2、年,被迫与巴拿马政府签订归还的新条约,取消永久占领运 河的特权,规定到年年终巴拿马完全控制运河区。

3、 年12月31日,美国把运河及运河区正式交给 。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取 得了完全的胜利。 选择题 1、某校准备邀请一学者作报告,下列适合出现在海报“内容”中的是 A .《蒙巴顿方案》出台 B .巴以边界划定 C .纳米比亚独立 D .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2、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结束的事件是 A .埃及独立 B .印度独立 C .纳米比亚独立 D .古巴独立 3、.帝国主义非洲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标志是( )D A .埃及独立 B .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C .非洲独立年 D .纳米比亚独立 4、. 2011年3月17日联合国通过第1973号决议,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随后西方多国部队开始了对利 比亚的空袭行动。这一事件距离非洲最后一个国家纳米比亚宣告独立仅仅 A .59年 B.51年 C.48年 D .21年 5、.2010年足球世界杯在南非举行,一时间非洲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大地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下面关于 非洲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古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 B.1956年纳赛尔宣布从西班牙殖民者手中将巴拿马运河收归国有 C.非洲曾经是三角贸易的受害者 D.20世纪90年代,南非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 6、.欧洲殖民者奴投非洲长达500年历史结束的标志是 A.纳来比亚独立 B.埃及独立 C.南非独立 D.阿尔及利亚独立 7、.下列不是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事件是 ( ) A .欧洲联盟的成立 B .科索沃战争 C .非洲独立年 D .纳米比亚的独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