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回到家很后悔,反思了自己的错误。他决定带一个口袋下山,用来装食物,这样就不会再弄丢了。

第二天,小猴子背起口袋,兴高采烈地下山了。他来到一颗香蕉树下,他看见一串一串的香蕉金黄金黄的,就摘了两串,放到了口袋里。

他又来到一棵桃树下,水灵灵的桃子非常诱人,他忍不住摘了几个,放到了口袋里,要拿回家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吃。

小猴子背着口袋来到梨树下,看见了鲜甜香脆的梨子,就像一个个的小灯笼挂在了枝头上。他又摘了几个梨子放到了口袋里。

小猴子吃力地背起口袋忘家走,穿过树林时,他看见了昨天追过的那只小兔子。小猴子考虑了一下,决定跟小兔子道歉。他慢慢地走到小兔子面前,真诚地说:“小兔子,昨天追着你跑,把你吓着了吧?真对不起啊!”小兔子大度地说:“没关系,我就知道你不是个坏孩子。我们做朋友吧!”

小猴子和小兔子玩了一会儿,小猴子就回家了。这一次,小猴子终于满载而归。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猴子下山》评课稿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评课稿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他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够专一,把手中好吃的食物扔掉去追擅长跑跳的小兔子而一无所获,只好空手回家去。课文通过这一简单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要有始有终,否则一事无成。 陈老师抓住故事特点,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和精美的课件的展示,把学生愉快地带入故事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积极地融入文章中,充当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读、说、演。体现了低段语文教学声情并茂的特点。 这一整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根据我个人的听课感受,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板书的巧妙设计 陈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字、词,结合图片予以巧妙组合呈现:横观为词,竖显为段,连接起来,全文可见,大大帮助了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同时也让后面故事复述有所依托。 二、动词的细心引导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相近动作动作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陈老师根据孩子们的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找一找、圈一圈,找出动作词,再通过动作,让孩子们理解动词的意思,再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动作表示出来。 三、从实际出发,利用课文结构特点安排教学。 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达方式基本相同。陈老师在教学中利用课文形式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很好地处理了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对于课文第一件事让学生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详细讲述,其余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不放,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正面诱导。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要词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不只使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对学生以后进行篇的理解的训练奠定的基础。 四、复述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层次性在孩子们复述课文时,陈老师先分别出现四幅图(幻灯片)和填空练习引导孩子及把握了课文内容,为复述整篇奠定基础,为学生的课堂铺好了路。 五、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

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第18课 小猴子下山 第1课时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北门小学吴有荭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就是一篇童话。课文讲得就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得经历与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就是不会有收获得。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本文语句学习主要就是注意体会不同得词表示不同得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说话。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2、3、4自然段都就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瞧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什么”这样得语言形式来构段得,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把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得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猴”字,能正确认读后面带“子”得轻声词语,认识并能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语。会写“非、常”两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得路线。以此为线索会用“先( )再( )接着( )最后( )”得形式说说小猴子下山路线、 3、情感目标: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下山走到(哪里),瞧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来带着表情、动作、语气学文讲故事。 三、教学难重点 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小猴子得”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四、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圆形得彩色生字卡片 3、小猴、玉米、桃子、西瓜、兔子得贴图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1。故事激趣导出小猴子、贴图(小猴子),板画(山)。 2。指导学生认识“猴”、 3.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4、指导读好课题 (二)整体感知,明确路线 1。自由地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请同学们边读别找小猴子走过得地方。 2、出示图片说说路线、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投入啊!现读完故事了,那您能根据图片得先后顺序瞧瞧小猴子下山得路线图对吗? 3.练说路线: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再走到(),接着走过(),最后瞧见了小兔子追到了()。 (三)以“小猴子所见" 为线索,积累并读好词语 1、找出课文中“玉米、桃子、西瓜、兔子”得词语 师:瞧,故事中得小猴子出来了,发现了吗?它得表情-—?指名说。 师:您知道它为什么那么高兴吗?指名说。 师:就是啊,它下山来瞧到都就是些好东西啊!小猴子瞧到了那些好东西了呢?指名说:小猴子瞧到了( )非常高兴。随学生说出故事中得“玉米、桃子、西瓜、兔子”把图片贴到黑板上、再出示词语: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2 .指导读好“玉米、桃子、西瓜、兔子”得词语 师:小猴子下山,碰到这么好吃好玩得东西,难怪它会那么高兴啊!能带着小猴子那样高兴得心情读好这些词语吗?指导读词、 (四) 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体会动词 师:同学们带着表情地读,读得真好。小猴子瞧见玉米、桃子、西瓜、兔子,非常高兴,就干什么了呢?下面就请同学读读词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地读,再指名带读 2。去拼音开火车读

《大象的耳朵》《小猴子下山》听课心得

《大象的耳朵》《小猴子下山》听课心得4月10日,我到xx一小参加了小学第一片区的联片教研活动,共听了2节语文课,一节是石xx老师的课《大象的耳朵》,一节是周xx 老师的课《小猴子下山》,收获颇丰。课堂上亮点频频,精彩不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石老师让孩子们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课文、周老师随文识字值得学习。 一、创设情境,品词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言的形象色彩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达出来。石老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反复读,读出了大象耳朵“大”的特点,读出小兔子看到大象跟自己耳朵不一样的“好奇”,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大象“我生来就是这样”的自信到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病,于是竖起耳朵,最后通过对比朗读、反复诵读,读出大象竖起耳朵后的痛苦和最后还是耷拉着的幸福!孩子们水到渠成地得到了一个道理“别人是别人,我是我”。 在品词析句想象补白大象和小动物们的对话,体验小鹿、小马、小老鼠都说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着的,是有毛病的这一环节。老师先让大家找出大象和小动物们都说了什么,然后分角色朗读,分析小羊“也”这样说,得出其他动物说的也是大象的耳朵。体验了大象的心理变化过程,先耷拉着耳朵、后来竖起耳朵,最后还是耷拉着耳朵。通过具体创设环境,把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逐渐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石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把读书作为教学中学生的主要活动,以读代讲,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随文识字,学有所得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从教材的编排上看,识字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集中识字,二是随文识字。识字教学的原则是“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因此,教材课后的生字表列出两类生字,一类是要求认识的,一类是要求会写的。识字不是靠一时集中的效率,而是在不断反复认读中记忆和理解的,课文读多了,自然也就加深了对生字的印象。 以往的识字教学中,我通常会不由自主地把生字从课文中提炼出来,专门用一节课学习生字,这样一来,生字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算学生学会了生字也未必会用。周老师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玩中学。周老师先是用别出心裁的板书吸引孩子们认读“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词语,既学习了生字,又学习积累词语,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接着通过“摘桃子游戏”再一次让孩子们认识本课生字。最后以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学动词“掰、扛、扔、摘、捧、抱”,孩子们不仅学会识字,还能理解这些动词的细微差别,做到了寓教于乐。 聆听了两位老师的公开课和最后评课,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位教师“教”容易,想“教好”不容易。本次教研活动促使我重新审视自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

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第18课 小猴子下山 (第1课时,共2课时) 【正文】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第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去,摘了桃子扔玉米,摘了西瓜扔桃子,见兔子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 这篇课文的构段特色很明显,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课文后面的习题也要求学生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因此,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个语言形式帮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要明确目标,始终如一,不能三心二意。 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第一、二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第三至第五段的内容。第一课时重在识字,学词,读句,积累语言,学会运用,在学习中渗透本文的构段特点,第二课时重在体会本文的构段特点,并能根据这一特点试着说一说这个故事,同时从中得到启示。 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会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因此,本课重在通过引导学生看一看图,读一读句,做一做动作来学习文本,理解词句,积累语言。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猴、结”等7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悟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读懂故事内容,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三)利用动作演示理解“掰、摘、扛、扔”这些动词,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注意朗读,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教学难点:利用动作演示理解“掰、摘、扛、扔”,并能正确区分。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生字卡片,桃子形的生字卡片,玉米、桃子图片,玉米地里、桃树下、瓜地里词语条。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引语:今天,王老师带了一位朋友来和我们一起上课。(出示图片)瞧,这是谁啊?(课件出示:小猴子,认识生字“猴”,读好轻声)以前你听过哪些有关猴子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一个更有趣的故事——《小猴子下山》,补充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路线 1.第一遍,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完标出自然段。 2.第二遍,边读边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用“——”划出来。 3.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贴词条。 4.课件出示填空,梳理小猴子下山路线。 练习填空: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块(玉米地里),再走到一棵(桃树下),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课文18:小猴子下山》 7 【省一等奖】优质课

《小猴子下山》教案 郝霞飞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重难点: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二、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这天,猴王要过生日,一只小猴子就偷偷溜下山来想给猴妈妈找点 好吃的,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知道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小猴子下山》三、听录音读课文,明确路线 1.思考: 师: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2.排列图片。 师: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 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四、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 )又( )”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 )又( )”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听课评课课后反思

王一你公开课评课与教学反思 上课内容18.《下猴子下山》 老师具体评课: 梁陶: 王老师的教态自然,语音亲切,非常有亲和力。课堂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图画和动作表演引导学生理解新词的意思,对学生的点评及时准确,师生配合较好。建议课堂教学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一些,可以让学生在游戏或活动中学习,可以给更多机会让学生展示,这样课堂的气氛会更加活跃。 李好: 王老师准备充分,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把学生愉快地带入故事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读、说、演。在指导朗读时,如果师能适时示范,教会学生模仿,学生的朗读节奏会把握得更好 陈昭婷: 1、王老师教态自然亲切,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反馈,学生表现积极。 2、课件教具准备充份,各环节衔接自然,板书设计清晰有条理。 3、教学内容贴切一年级学生的实际,表演读书新颖有趣,小老师带读整齐有序。 马钰萍: 王老师教态自然亲切,课堂准备充分,在课文学习中采用随文识字并穿插各种图片以及做动作等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生字词。

对于学生的评价比较多元化,很好的调动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班级常规特别棒,值得学习。 朱伟敏: 王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课堂充满活力生机,过渡自然。课堂中老师能及时个性化对学生提出表扬和鼓励。随堂识字采用多种识字方法,配上图片和动作等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值得学习。如果在课文朗读上再多一些时间指导会更好一些。 刘培蓉: 王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在识字教学中,随文识字使孩子乐于参与其中,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找一找、做动作等方式,调动孩子们多种感官识字,尤其是学习动词的使用,让孩子感受用词的准确,将动词的使用迁移到日常生活当中,培养孩子们词语的运用能力,如果识字过程能穿插一些有趣的游戏效果会更好。 章秀英: 王老师教态自然,教学目标明确。整节课善于表扬学生,学生与老师的配合很默契。在整节课中,随文识字的方法是不错的,但是整节课只通过一个形式来进行,教学方式就有点简一。同时,这是一篇故事,但却缺少了故事的一个完整性、趣味性。 刘艳艳: 王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语言亲切,点评及时又具有个性化。学生纪律良好,听课率高。在课程设计上建议实行小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把有提手旁的字归为一类来识记,便于总结规律和记忆,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精选6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并更多地拓展语用点。所以,我将本课时的目标设置为: 1、会认“猴、结、掰、扛”等12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理解故事内容,能看着插图基本完整地说出故事框架。 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最纠结的莫过于对于识字环节。识字环节主要有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加随文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其中“掰、扛”随文)。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十分乐于表演。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试教的时候,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去障碍游戏、边做动作边读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我把孩子平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中孩子的认字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乐于参与。 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再说一说。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么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 在评课的过程,在与同伴、导师交流过后,我发现自己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所欠缺。在精读第一自然的教学中,“请你读出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语气”,这个要求比较生硬,不能带动起孩子们的真实感受。除了指导朗读外,我认为我的识字环节也可以更加灵活一些,不需要集中识字,直接进入随文识字,孩子们更快地接触到课文,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课堂效率更高。

部编版《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公开课

《小猴子下山》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1、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把识字和朗读放在重点。使识字目标明确,方法多样,朗读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使学生在学习中释放出自己的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植自信心。 2、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让文章中出现的小猴子成为学生本人,开口说话交流,赋予小猴子于情感、态度、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促进情感体验的内化。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3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读通课文,对照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猜谜语: 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谜语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谜语) 2、揭示课题: 它是谁?我们一起把它喊出来吧!(课件出示小猴子图片)读小猴子小猴子读轻声就显得更活泼可爱了!)这只小猴子要做什么呢?(下山)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比较猴和候。 1、出示动画范读: 小猴子下山干什么去了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想听故事的小朋友就请坐端正、竖起小耳朵、睁亮小眼睛。(放视频) 听完了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你们想不想认识这只淘气的猴子呢?那就请同学打开语文书翻到94页,一起去认识认识它吧!在认识小猴子之前呢先听听它对我们的要求,谁来为大家读读? 2、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自己大声读读课文 (2)碰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多拼几次,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3)拿出铅笔标上小节符号 三、识字读文。 1、过渡:

小朋友读得真带劲。小猴子要来考考你们了,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小猴子又带来了第二个问题:你们是不是和字宝宝们都交上朋友了呢? 2、认识12个生字: ⑴课件出示生字(带拼音): ①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夸小老师) ②谁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例“蹦”引导生字谜:山下有个小朋友在踢球。) ⑵去拼音读生字:读→开火车读→齐读。 ⑶游戏巩固:送桃子。 小猴子跋山涉水来到了课堂上,实在太累了特备想吃桃子,谁能为它送送桃子呢? 小猴子饱餐了一顿,有力气了,又想出难题了,它为这些字宝宝找来了好朋友! 我猜这难不到你们,对不对?那大声告诉老师你行不行? ⑷课件出示词语:男女生分组读并站起来。 (5)进句子读生字词。 同学们读得真棒!(夸夸自己吧)接下来我们一起做做游戏,我做动作你来猜。(掰,扛,扔,摘,捧,抱) 现在,调皮的字宝宝又跳进句子里了,那你能找到它的家吗?你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吧! 3、再读课文。 过渡:真是会读书的孩子,还想再听听你们的读书声。和小猴子一起下山吧。 4、图片排排队。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有几张调皮的图片也来凑热闹了,它们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你能帮帮它们吗? 四、小小书法家 想成为小书法家吗?那赶快做端正了!认识它吗(非),读读它。它一人和孤单,能为它找朋友吗? 1、出示“非”、“常”两个字,口头组词,并用非常说一句话。 2、会认会说还不够,我们还要会写呢!一起看看它们怎么写。 “三看”:一看结构,二看压线笔,三看笔顺。 3、老师一边范写一边数笔顺。 3、正确坐姿,(头正肩平脚着地)请同学们在书上的田字格里描红一个书空一个,并引导回忆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互评。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少!认识了12个生字,写了两个生字,读熟了课文。为自己祝贺祝贺!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去和小猴子交朋友!下课! 六、布置作业。 今天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文18小猴子下山

18.小猴子下山 一、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从故事中深受启发教育。 三、课前准备: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教学辅助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②教学:棵。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字”。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

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1.给下列汉字注音。 ()掰()扔()摘 ()捧()蹦()追三、学习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来到了,看到的玉米。 3.小猴子非常高兴。"非常"一词可以用来替换。(填序号) A.时常 B.十分 C.经常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1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1篇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童话。下面是作者准备的《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篇1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以后,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图片,以问题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这一段,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猴子,你为什么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说:“小猴子本来就喜欢吃桃子,不爱吃玉米,”我顺势又问:“既然小猴子爱吃桃子,那么小猴子最后把桃子带回家了吗?”其实,小猴子扔掉手中的东西,不是因为爱吃不爱吃,而是因为见一样喜欢一样。可惜的是,自己历练不够,没能引领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小猴子懊恼地空着手回家,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呢?从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我设计的这个问题有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我的陈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向妈妈说了,猴妈妈对小猴说:‘孩子,你见一样扔一样,怎么能把东

茹茉莉《小猴子下山》评课稿

触摸那一抹淡淡的清香 茹茉莉,人如茉莉,课如茉莉,简简单单又扎扎实实。《小猴子下山》一课,就像一朵淡淡的茉莉花,给人以清新的美感。听了茹老师的课,我的确收获颇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收获一:目标细化,扎扎实实求发展。 《小猴子下山》一课是经典老课文,要抓的教学点非常多。茹老师首先和孩子一起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结合插图和动作表演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再结合板书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整堂课目标明晰,大大缩短了教学路径,这就是高效的课堂。每堂课,我们真得要清楚地知道这堂课要教什么,怎么教,并用课堂效果和学生的收获来映照自己的教学。 收获二:策略多元,趣味盎然学知识。 低年级,形式大于内容,如何激发学生课堂的兴趣值得低段老师思考。简笔画、简单的道具、情景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等,一切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会知识。茹老师讲座中《司马光砸缸》那幅图是司马光,引发学生的思辨和文本细读,令人印象深刻。茹老师《乌鸦喝水》中手指上套个乌鸦的卡片,就能吊起学生的兴趣,简简单单却富有实效。 收获三:以生为本,本本分分为学生。 整堂课听下来,所有的环节所有的问题都是基于学生的学情和发展。老师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顺学而导,简约而不简单。”我们撷取其中一个经典片段:课件中出示配乐动画: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课件定格在: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回家编一本题为《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图画书。 收获三:用心去做,真心真意爱学生。 人生态度,成就教育那亩“方田”。茹老师年纪和我相仿,教学的功底和前瞻的教育思想令我折服。从她的讲座中,我深深感到:她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她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自己深爱的教育事业和深爱的孩子们。在浮躁喧嚣的今天,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弥足珍贵。教育,需要用心;教育,需要全身心投入;教育,需要淡泊名利,坚守自己的那方田。我想,茹茉莉老师就是当之无愧的好老师。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读为主线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难点: 1、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2、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你看门禁 一、导入 大家喜欢猜谜语么?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吧?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打一动物)(猴子)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没错,就是小猴子,

一起来叫叫它吧。(猴子轻声读好),板书“小猴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叫——《小猴子下山》,读课题。 二、检查生字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过了本课的生字宝宝,一起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去掉拼音后你还认得它吗?(开火车认读) 三、自读课文,说明要求。 ? 1、今天我们跟小猴子一起下山,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看看小猴子下山之后都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像老师这样读读课文吗?? 2、第一遍大声读,标出自然段,遇到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第二遍,读给你的同桌听。边读边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用“——”划出来,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用“~~”划出来。 四、学习课文。 1、课文的主角就是猴子,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再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呢?再次读一读课文,回答问题。 2、指名回答问题 玉米地→一棵桃树底下→一片瓜地→跑进树林里 3、四段分四个组读课文 4、小组合作讨论:这些东西都长得怎么样呢?从哪些词语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确实是好东西?找出词语。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 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小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篇二】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7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的新授阶段 1、呈现新教学内容 (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

(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 (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 (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 学生先书空7个生字、词。请两位学生板书。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 往:“住”字再加“丿” 常:底下是“巾”字 (4)运用生字、词 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 用“非常”这个词造句。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高兴。 二、巩固与检测 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读“掰”“抱”“扔”“摘”“扛”“捧”; 学生表演这六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及时纠正) 学生做习题,校对。 三、作业 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与这堂课有关的原因知识 1、全体学生朗读字词。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 以下是关于《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并能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2. 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3.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 出示单字。先自己读一读,交流识字方法,再加上动作读。 2. 给生字找朋友。同桌轮流读词语,同桌展示,再小队开火车读。 3. 小西瓜出题。加上动作抢读出现的生字,再全班齐读。 三、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 2.练说量词。 学生回答后,一次出现经过地点的图片。练习填空: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四、师生协作,自主学习。 1. 一起学习第一自然段。 (1)分析词语“掰”、“扛”及“又大又多”,指导朗读。 ·

(2)这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先写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再写它看见了什么,最后写它是怎么做的。 2.互助学习2-4自然段。 (1)在2—4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认真读,思考下列问题,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 ①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 ②它看见了什么? ③它是怎样做的? 提示: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小组内交流,喜欢各段的同学分段展示,重点指出动词并指导朗读。 明确:区别“捧”、“抱”,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五、积累运用,“又()又()”。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板书)。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

小猴子下山评课稿

《小猴子下山》评课稿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他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够专一,把手中好吃的食物扔掉去追擅长跑跳的小兔子而一无所获,只好空手回家去。课文通过这一简单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要有始有终,否则一事无成。 老师抓住故事特点,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和精美的课件的展示,把学生愉快的带入故事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积极地融入文章中,充当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读、说、演。体现了低段语文教学声情并茂的特点。 这一整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根据我个人的听课感受,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板书的巧妙设计 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字、词,结合图片予以巧妙组合呈现:横观为词,竖显为段,连接起来,全文可见,大大帮助了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同时也让后面故事复述有所依托。 二、动词的细心引导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相近动作动作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老师根据孩子们的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听一听、找一找,找出动作词,再通过以动作示词义,最后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自己得出了答案。直至后面的词语搭配,孩子们在朗读课文时,情不自禁比划出来的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三、从实际出发,利用课文结构特点安排教学。 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达方式基本相同。洪老师在教学中利用课文形式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很好地处理了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对于课文第一件事让学生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详细讲述,其余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不放,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正面诱导。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要词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不只使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对学生以后进行篇的理解的训练奠定的基础。 四、复述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层次性 在孩子们复述课文时,老师先分别出现四幅图(幻灯片)和填空练习引导孩子及把握了课文内容,为复述整篇奠定基础,还适当穿插品德教育,安排巧妙,都为学生的课堂质疑和总结铺好了路。 五、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此外,老师精炼的课堂用语,适时、丰富的评价语言、对整个课堂的把握都是值得学习的。

《小猴子下山》公开课精品教案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8课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会写“块、非”2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本课阅读训练的重点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几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

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七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教学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准备】 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2、字卡 3、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3分钟)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喜欢的都不一样),老师最喜欢小猴子(贴图)。我还知道有一只小猴子在前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18 小猴子下山 教案

18小猴子下山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