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移民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国外文献综述

移民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国外文献综述

移民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国外文献综述
移民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国外文献综述

移民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国外

文献综述

许祥云

(安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摘 要:以Gould和Rauch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关注传统的要素禀赋、规模经济等因素之外影响和

决定国际贸易的其他因素,从信息不完美和合约履行等角度研究了移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使得国际

贸易的理论更加接近现实。从理论基础来看,已有的研究主要吸收和利用交易成本理论和信息经济

学等现代经济学理论,并结合经济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理论。就研究结论来看,学者的观点比较

统一,即移民和移民网络的存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修正了传统的H-O模型中关于劳动力流动

会对国际贸易产生替代作用的结论,指出移民和移民网络是影响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补充

和扩大了传统国际贸易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国际贸易;移民;移民网络;文献综述

中国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06(2007)06-0057-08

劳动力流动和贸易之间是互补还是替代关系的争论一直存在,根据赫克歇尔—俄

林模型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劳动力流动削弱了劳动密集型国家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因此移民和贸易是替代的。但是许多经济学家指出在一个合约并非完全强制执行和产

品信息不完美的国际贸易环境中,购买者和销售者的关系显得很重要,因此要全面合理

地研究、分析移民和移民网络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术界关于移

民和移民网络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日益完善和深入,本文主要对国外学者的研究进

行一些总结和综述,希望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兴趣。

一、移民的作用机制

由于大量来自于其他地区的移民的存在以及他们与“家乡”保持着积极联系的原因,极有可能促进两个地区间的贸易发展。这种移民效应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分析,一是

信息搜寻和信息成本减少,二是合约履行和商业信任维持,三是偏好扩散。

在第一个方面,首先,由于信息障碍,使得消费者无法获得别处生产的产品的相关信息,也使非当地的生产者无法知道当地消费者的偏好以及无法注意到当地零售商的

许多行为,这些都增加了交易成本并导致价格上涨,从而对贸易流动产生消极影响。

Portes and Rey(1999)[1]指出由于相比国内贸易,信息缺乏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国际贸

易机会,也更需要接近“深层知识”(deep knowledge)。移民的到来将带来这些信息,正

如Rauch(1999)[2]所认为的,“移民们知道许多国内购买者和国内消费者的特征并会将

这些指示带到国外”。其次,移民所组成的网络提高了信息搜寻的质量。由于历史、文

化、语言等原因,参与者相互之间的信任程度比较高,参与者在组织内部更有机会寻找

■收稿日期:2007211201

■作者简介:许祥云(19832),男,安徽宿州人,安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75

到潜在的和有效的合作者。Borgatti and Cr oss (2003)[3]提出了四个观点:1)行为者1向2寻求信息的程度是行为者1对2的领域和技能了解程度的正函数;2)行为者1向2寻求信息的程度是行为者1对2的知识和技能与自己工作相关性的正函数;3)行为者1向2寻求信息的程度是行为者1认为它能够进入和接近2的想法的正函数;4)行为者1向2寻求信息的程度是行为者1认为他向2寻求信息和帮助所引发的成本的减函数。移民和移民网络的存在,从信息的角度来说,极大的增加了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减少了企业对信息的甄选成本。此外,语言也构成移民促进国际贸易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当两国的语言相差较大时,移民特有的语言能力就成为

传递信息的优势。Dunlevy (2004)[4]

在研究美国移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时指出,如果英语或西班牙语是出口目的国的母语,则来自这些国家的移民同本土出生的美国人在语言上不具有优势,尽管其对贸易仍有促进作用,但却要明显小于那些来自于具有特定语言国家的移民。

①也有一些学者(如Granovetter (1973))指出,在许多情况下,弱联结和强联结是替代的。

在第二个方面,Gould (1994)[5]

和Rauch (2001)[6]从理论上分析了贸易伙伴之间的知识互惠如何减少商业中的机会主义以及网络作为合约履行法律的替代作用。由于互惠知识和成员间的交易数量以及信息流动的速度不断增长,声誉效应在网络内部就可能被放大。Rauch and Trindade (2002)[7]在对华人网络进行分析时认为:华人网络促进贸易主要通过两种机制,一是正式和非正式的合约,华人网络加强了信息共享,这些有助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者和销售者的配对;二是通过群体制裁的实施有助于防止和威慑诸如违反合约等机会主义行为。其他一些学者在如何防止机会主义行为方面进一步补充了这一观点,如L iu 指出:通过制定和维护合适的行为法则,辅之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持,华人社会组织在形成一个社会文化群体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种群体不但有助于商业信任,尤为重要的是他们在鼓励这种商业信任中起到了第三方执行人的作用。Ting Gao (2003)[8]在分析华侨对中国投资和贸易的作用时指出了一个现象,即华侨经常被祖籍地邀请参加

一些由华侨协会安排的贸易展览和投资洽谈会,通过这种行为进一步加强当地和华侨的情感等交流,这些协会也起到了商业信任的执行力量的作用。他同时指出:大量证据表明,商业和社会网络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会通过相似的机制,即帮助企业克服非正式的壁垒和障碍,这也进一步证明

和发展了Gir ma and Yu (2000)[9]

关于制度的相似性对贸易具有促进作用的观点。有些学者从社会资本的角度进行分析,将移民所形成的社会资本进行区分,分析了强联结社会资本和弱联结社会资本在促进国际贸易中的不同作用。Dunlevy (2006)[10]认为弱联结和强联结是互补的,弱联结

提供信息,强联结提供信任①

。他尤其强调了强联结的作用,认为当目标市场和社会具有较低透明度、较强的复杂性和变化时,移民网络的这种促进作用就更明显,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贿赂、敲诈和其他形式的腐败发生的可能性也更大。如果出口目标市场国的腐败问题比较严重的话,如何与商业伙伴、政府官员甚至有组织的犯罪集团打交道就尤为重要。因此,了解当地的规范和人们的特定知识降低了成为勒索和腐败的牺牲品的可能性,此时,移民的参与和调停显得十分有用,移民的强联结的网络具有了巨大的价值。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说,网络组织的存在和加强使得交易行为从某种意义上的一次性博弈转化为多阶段博弈,交易过程的其他参与者所拥有下一轮报复的权利和可能性使得博弈结果更有可能转向合作。

以上两种分别属于网络的信息获取和合约的执行方面,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都属于交易成本范围,即移民和移民网络的存在形成了某种机制,从而降低了双边贸易的交易成本,因此可以认为这两种都属于交易成本渠道。Gir ma and

Yu (2000)[9]

将这种机制按其特点分为两类,一类

是“个人专有型”

(individual -s pecific ),如果双边贸易的交易成本的下降是由于移民个体的商业联结或其与母国的个人接触,则不管这些移民来自于哪个国家,都会对贸易产生促进作用,另一类是

“非个人专有型”

(non individual -s pecific ),如果双边贸易的交易成本的下降是由于移民对国外市场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的额外知识导致的,则移民

8

5

对贸易的影响将取决于他来自于哪个国家,如果来自于一个社会和政治制度与东道国相似的国度时,对贸易的影响将会下降。

但是学者在分析移民网络对贸易的影响时也强调了移民影响贸易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即它们作为偏好扩散的管道,也即偏好渠道的作用。

Combes et al .(2005)[11]

认为,许多消费者都有一种“本土偏见”,这种偏见使得对本地产的商品有更高的价值判断,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在一个分工化的市场中长期生活的人们对于以往消费习惯的坚持和依赖,另一方面可能只是来源于情感因素,尤其是爱国主义或者沙文主义①

,而外国人的出现可能会改变这种倾向。大量的移民会增加从来源国的产品进口,一方面是由于移民们还保持着对家乡产品的口味和偏好,另一方面是由于其他人可能会从这些产品中获得新的口味,形成多样化的偏好。

①这在东亚的文化中较明显地表现在日本和韩国,中国在“抵制日货或美货”的以往历史运动中也有所表现。②这些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在英语国家。

二、移民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关于移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学者们进行了相当多的实证分析,这些研究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主要是移

入(i m m igrant ),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移出(e m i 2grant )。

(一)对发达国家的研究②

Head and R ies (1998)

[12]

使用1980年至1992

年加拿大的数据,采用扩张的重力模型(aug mented

gravity equati on ),发现移民每增长10%,加拿大向

移民母国出口增长1%,进口增加3%。Bardhan

and Guhathakurta (2004)[13]

使用1994年至1996年的数据比较了美国东西海岸各州的出口情况,结果表明移民网络对西海岸的出口较明显,其出口弹性为0.24~0.26,对东海岸为0.06~0.09。

Co et al .(2004)[14]

研究了1993年美国48个州的出口数据和移民数据,并将出口目的地分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组,研究发现,两组国家移民的平均弹性非常接近,发达国家为0.29,发展中国

家为0.27。Herander and Saavedra (2005)[15]

使用1993年至1996年美国各州与36个国家的贸易数

据,发现美国州移民人口和向移民母国出口的弹

性为0118,同时,他们认为由于一州的出口商同其他州的出口商之间的移民联系,其他州的来自于目标市场国的移民对该州的出口也有影响,一州向某国的出口和该国在美国其他州的移民数正相

关。Dunlevy (2004)[4]

使用1990年至1992年美国向87个国家出口的平均数和这些国家在美国的移民数,估计两者之间的弹性在0.24~0.47之间,同时发现移民网络对于向那些语言差异较大和腐败较多的国家出口尤其有用。Bandyopadhyay

et al .(2007)[16]

利用美国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1989年至1990年和1999年至2000年向29个国

家出口的平均数据和美国1990年、2000年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横截面数据(Pooled Cr oss Secti on )方法,移民的总体出口弹性为01266;使用固定效应(Fixed effect )方法,总体出口弹性为01142,但是,各国移民的出口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异质性(heter ogeneity ),有的国家在统计上没有表现出这种“亲贸易效应”,有些虽然表现出这种效应,但各个国家移民的弹性系数相差很大。

以上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美国和加拿大进行的,也有学者对其他发达国家进行了研究。B ryant

et al .(2004)[17]

利用新西兰1981年至2001年同170多个国家的贸易和移民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

明对于全部产品来说,移民的出口弹性为0.05,进口弹性为0.19,一些特定产品如农产品出口弹性为0.10,石油进口弹性为0.23。Gir ma and Yu (2000)[9]研究了英国和48个贸易伙伴国1981年至1993年间的双边贸易与移民的关系,并将这些国家分为英联邦成员国和非英联邦成员国,结论为:1)如果控制其它变量,英国有更强的倾向与英联邦成员国进行贸易,这是由于语言和文化近似;2)移民对英国出口的影响在两类国家间有很大的差异,来自非英联邦的移民其贸易促进作用较大,移民量每增加10%引起英国向其母国出口增加1.6%,而对于英联邦成员国来说,这种效果微乎其微,为-0.29%,因此可以认为移民通过对国外市场和不同社会制度的认知,在提高双边贸易的

9

5

作用上,要高于通过与母国的商业网络和个人接触。3)移民对英国进口的影响对这两类国家也是不同的,对于非英联邦国家来说,影响是正的,移民总量每增加10%促进英国从其母国进口增加1%,但对于英联邦国家来说,影响则正好相反。前者反映了移民的“亲贸易效应”(p r o -trade

effect ),后者反映了移民的“进口替代”

(i m port -substituting )作用,这可能是由于来自英联邦成员国的移民规模大于非英联邦成员国,由于生产的规模化,所以来自于英联邦成员国的移民商人可能采取了当地生产而不是国际贸易的方式。

(二)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

同发达国家相比,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难度和深度有待提高。Tan Chuie

Hong 和Santhapparaj (2006)[18]

使用重力模型分析了马来西亚的移民与贸易之间的关系,特别强调了东盟和非东盟的技术人才移民对马来西亚的双边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民对进出口都有正向作用,但对出口的弹性要大于对进口的弹性。技术移民对国内产品的需求超过了马来西亚贸易伙

伴之间形成的商业联结。Karayil (2007)[19]

分析了印度移民对印度向Gulf Cooperati on Council (GCC )国家出口的影响,指出GCC 国家的进口结构反映了印度移民和海外居住人的影响,并使用纵向重力模型(l ongitudinal gravity -type model )分析得出:偏好相似性对国际贸易有影响,且移民是印度向这些地区出口的独特优势来源。

①当然不同数据选用和不同国家移民特征的差异也是重要原因。

许多经验研究虽然都表明移民对贸易具有促进作用,但在具体的弹性系数上有明显的差异,即使对于同一个国家(如美国)来说也是如此,Ban 2

dy opadhyay et al .(2007)[16]

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

重要原因是由于模型和模型的限制条件不一样①

,有的学者没有采用重力模型,如Gould;有的虽然使用重力模型,但是不同的学者在各自研究中加入了不同的变量,如Herander and Saavedra 和Dunlevy 加入了州和国家作为哑变量(Dumm ies ),此外,数据选用和技术处理也产生影响,大部分学者使用面板数据(Pooled data ),但是有的只使用横截面数据(Cr oss secti on data ),如Dunlevy,在技术处理上B ryant,Genc and La w 使用了随机效应

(Random effect )方法,而Bandyopadhyay,Coughlin and W all 等的研究使用了固定效应(fixed effect )

方法。

学者们不但在总量上进行分析,也比较了移民效应对于出口和进口的影响,并以此判断交易成本渠道作用和偏好渠道作用孰大孰小。如上述的这些研究就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对进口的移民效应都高于对出口的移民效应,这表明移民效应并不一定是偏好渠道的作用大于信息渠道的作用。

Rauch 和Trindade (2002)[7]

特别考察了华人网络的贸易效应,他们发现这些网络增加了东南亚内部和其他国家间的双边贸易。此外,他们的研究还进一步深化了对偏好渠道和交易成本渠道作用的理解,在其观察和研究中,以中国这个海外华人的“母国”为贸易伙伴的只占样本中极少的部分,大部分是海外华人所在国之间的贸易,这样就基本上消除了偏好渠道的影响,因为不存在“偏好渠道”中的“本土偏好”和爱国主义或沙文主义,对于所有的华人来说,所在国都不是母国,这表明华人间的网络有明显的交易成本渠道的作用。这种渠道作用的另一个证据是移民网络对不同类型产品,从基本同质型到基本异质型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一般认为,作为交易成本渠道的移民网络的必要性和效率会随着产品的差异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尽管网络对所有类型的产品都很重要,但差异化水平高的产品的交易成本更高,即网络的效果是随着差异化程度而稳步上升的。这一点得

到许多学者的支持,如Rauch (1999)[2]

指出共同语言和殖民关联在国际贸易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在差异化产品中,因为与同质产品相比,前者的贸易搜寻障碍更高。Dunlevy and Hutchins on (1999)[20]在研究美国一战前40年的移民对双边贸易影响时指出:移民存量的“亲贸易效应(p r o -trade effects )”在最终产品和差异化产品上表现得最强烈。

不但移民在国际贸易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一个主权国家内部,这种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也同样

存在。Combes 、Lafourcade 和Mayer (2005)[11]

使用金融结构、企业分布和移民的双边存量为指标来测量双边的网络强度,并对法国内部不同地区进

6

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没有网络的情况相比,移民的存在使得双边贸易量提高了一倍。但是国际移民则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Helli w ell(1997)[21]对加拿大省份之间和加拿大省份与美国各州之间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国际移民虽然对国际贸易有影响但对省际间贸易没有影响,原因在于,关于其它省份制度和市场的认知对于同一国家的其它省份来说并不是新的,所以贸易创造效应很小。

三、新近研究拓展

上述诸多学者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总量分析,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静态分析,这些研究虽然使人们对移民与贸易的关系有了大致的认识,但是并没有非常完整细致的勾勒出两者的关系,因此,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近年来不断地将研究进一步深入和细化,主要从两个角度来扩展:一是将静态分析动态化,研究移民的时间期限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二是将国际贸易类型和移民类型细分化,分别研究移民对国际贸易类型的影响和不同类型的移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尽管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者和文献数量比较少,但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一)将静态分析动态化

Gould(1994)[5]不仅是首位研究移民对贸易总量影响的学者,而且也开创了移民的移居时间对贸易影响的研究。他使用移民存量的平均移居时间和其平方值作为自变量进行计量分析,发现随着移居时间的增长,对于进口来说,移民效应在增加,但增加速度在减少,对于出口来说,移民效应只在一些年以后才会显现出来,但是在总体上,移民移居时间的长短对国际贸易并不重要。Par2 tridge和Furtan(2006)[22]进一步发展并修正了Gould的研究,使用重力模型考察加拿大移民浪潮对其进出口的滞后效应。使用2003年和2004年10个省份、40个国家的进口和出口平均值数据,并根据移民数与当地人口比例情况分为1961年以前、1961年~1970年、1971年~1980年、1981年~1990年、1991年~2001年五个移民浪潮时间,其中,1991年~2001年又被分为1991年~1995年和1996年~2001年两个时期,通过实证研究,作者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对于进口来说, 1961年~1970年和1971年~1980年两个移民浪潮在10%水平上显著,1981年~1990年在5%水平上显著,而1991年~2001年则不显著。但是如果将1991年~2001年分成两个时期,则1991年~1995年在5%水平上显著,作者认为移民影响从其移出国进口的时滞为5年~10年。2)对于出口来说,1961年~1970年和1971年~1980年两个时期移民浪潮在10%水平上显著,1981年~1990年在5%水平上显著,而1991年~2001年则不显著,即使将其分为两个时期,依然不显著。作者认为这表明移民影响从其移出国出口的时滞为10年~15年,这比进口时滞要长,原因在于出口活动要比进口活动更复杂。3)在具体的系数上,无论是对于进口还是出口来说,移民的滞后效应在一定时期内是递减的,即1961年~1970年系数最小,1971年~1980年次之,1981年~1990年最大,但作者并没有给出具体原因和解释。以上的研究表明移民的时间期限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但这些都是经验和实证研究,没有建立模型和给出纯粹理论上的解释,而Ep stein和Gang (2004)[23]在此方面做出了努力和贡献,他们考察了移民同化结构(the structure of i m m igrant assi m i2 lati on)对种族贸易网络和国际贸易的影响,认为由于当地居民和外来移民在争夺东道国经济中的地位时可能会互相竞争,当地居民对外来移民的态度和可能出现的冲突有可能成为东道国制定移民政策的因素,而移民在融入东道国文化和社会的过程中,会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他们原来的传统,这些都将影响国际贸易。具体来说,种族网络并不是固定的,他们会随着移民同化程度而不断变化,如果移民很快被完全同化,也就不存在种族网络,对国际贸易也不会产生影响;如果移民完全没有同化,这种移民网络对贸易的影响也很小。他们构建了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包括三组参与者:一组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二是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的移民,称为移民贸易商,三是没有参与到国际贸易的移民,称为移民雇佣工人。这两组移民来自于同一个母国,而且贸易只发生在母国和东道国。在这个模型中,来自于移民的竞争可能会降低当地人的工资,所以当地人对移民采取歧视性的行动,而移民一般来说被同化到东道国文化中。作者通过分析增加的移民、贸易租金是如何影响贸易可能性的,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贸易商

16

和雇佣工人表现出对同化和保持他们文化认同的不同程度的兴趣,这些也会影响贸易可能性。通过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和数学推导,使用一般均衡分析得出了几个重要结论:1)无论是当地居民的歧视行为还是外来移民的同化和反同化行为,其增加还是减少都取决于所获得的租金的变化;2)移民人口的规模变化、时间和租金变化对贸易可能性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总效用取决于两类移民在同化和反同化过程中所获利益和将努力转化为收益的能力的相对情况;3)移民从贸易中获得的租金和时间两者之间表现出倒U 型关系,移民雇佣工人持续投资于同化活动,而移民贸易商增加同化行为到某个特定点后,减少同化方面的投资,增加反同化方面的投资;4)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东道国和母国之间贸易是扩张还是收缩决定于当地人的歧视和容纳、移民雇佣工人同化程度和移民贸易商同化与反同化程度这三方面的相互影响。他们的研究为移民和贸易关系提供了更深的

理解。此外,在宏观层面上,Rauch (2001)[6]

认为移民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增大还是减少很难确定,因为一方面,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减少了对以前只能由移民网络所提供的“间接的(collateral )”国际贸易合约,另一方面,贸易信息强度的提高似乎又会加强这种跨国网络。

①他们认为移民的特征会影响到他们利用母国和东道国联系的有效性,这种特征主要指劳动质量和人力资本禀赋,一般来说,这些特点越高,移民越有可能拥有和利用这种网络连接。

(二)将国际贸易类型和移民类型细分化前面所提到的许多研究已经对移民和国际贸易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如Rauch 对移民网络与产品差异化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Ep stein 和Gang 将移民分为雇佣工人和贸易商两类的研究等,但是与从动态角度研究移民对贸易的关系的文献相比,专门研究某种移民类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和移民对某种国际贸易类型的影响这两方面的文献资料比较少,就目前而言主要集中于B lanes 等学者。B lanes 主要研究移民和产业内贸易的关系,他认为,一方面,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产业内贸易主要由差异化产品的交换所导致;另一方面,产品的差异化是移民影响贸易的重要方面,

所以,移民会影响产业内贸易。B lanes (2005)

[24]

分析和研究了国内移民存量和产业内贸易的关系,发现前者对后者有积极的作用。B lanes and

Mart ín -Montaner (2006)[25]

后来对此作了大量的拓展,使用了产业层面的数据,同时还考虑了移民的个人特征①

,从而不仅仅研究了移民与产业内贸易的关系,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种关系背后的联系机制。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中,使用1988年~1999年西班牙和48个非欧盟贸易伙伴国的数据,分别从国家和产业两方面对数据分类并进行计量分析。他们没有使用常用的Grubel -L l oyd 指数,而是使用了B r ülhart 所发展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The marginal intra -industry trade index ),以更好地描述产业内贸易的变化和调整。结果表明拥有工作许可证(work per m its )的移民的数量对产业内贸易程度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他们还分析了移民是雇员还是雇主、工作许可证的期限和工作的种类这三方面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得出结论:1)无论是按照国别还是产业分类,雇员移民的数量都有明显积极的影响,但雇主移民数量只在按国别分类情况下有影响,并且是消极的,这表明在东道国的本土企业中工作的移民很容易形成“个人联系(pers onal links )”,产生双向性贸易流动,从而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而雇主移民更倾向于促进单方向的贸易流动,从而引起产业内贸易指数的下降;2)第三产业如管理部门和旅游部门的移民会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但是第一产业部门的移民会降低产业内贸易指数,只带来单方的贸易流动,这可能是由于第一产业部门移民的“需求效应(de mand effect )”高于“网络效应(net 2work effect )”所致;3)工作许可证的期限基本上没有影响。B lanes 和其合作者的研究提高了对移民类型与贸易类型影响的理解,但是局限于西班牙一个国家,没有研究其他国家并与之进行对比。此外,Mundra (2005)使用半参数(Se m i -para met 2ric )方法,利用美国1973年~1980年和47个国家

的贸易数据研究了移民和贸易的关系,在他的研究中,将贸易品划分为中间产品(inter mediate g oods )和最终产品(finished goods ),结果发现移

民对于中间产品出口没有明显影响,对最终产品

2

6

的出口和所有产品的进口有积极作用。

四、评论和启示

尽管自Gould(1994)的论文发表以来,学者们已经作了相当多的研究,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移民影响国际贸易的理解。而学者们开始关注传统的要素禀赋、规模经济等因素之外影响和决定国际贸易的其他因素,使得国际贸易的理论更加接近现实状况。从理论基础来看,已有的研究主要吸收和利用交易成本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理论,并结合经济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理论,从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就研究结论来说,学者的观点比较统一,即移民和移民网络的存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修正了传统的H-O 模型中关于劳动力流动会对国际贸易产生替代作用的结论,但是并没有和其他国际贸易的基本结论产生冲突;指出移民和移民网络是影响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补充和扩大了传统国际贸易的研究范围。

尽管学者们已经取得了诸多的成就,但综观起来,这些研究还不尽完善,该理论欲成为国际贸易理论中一个系统和完备的体系,笔者认为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深和拓展:

1)移民和移民网络效应在多大程度上由移民母国和东道国的历史、文化、制度传统、地理和移民政策外生性决定,在多大程度上由移民所在组织(如移民的受雇企业和移民贸易商自己的企业等)和移民收益情况内生性决定,并将移民和移民网络嵌入到企业组织网络中。

2)改变已有研究中重实证轻理论的状况,加强理论研究,尤其是建立一些理论模型,使研究方法和当代主流经济学研究方法相一致。在实证研究上加强比较研究,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移民在促进国际贸易中作用的差异,更加深入地解释移民在贸易影响上的异质性。

3)使研究内容更加细化,进一步细分贸易类型和移民类型,并将两者进行配对研究,同时分析方法上应更加动态化,突出移民类型的变化和移民网络的变迁对贸易的影响。

4)在研究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现代经济学中的理论,如博弈论、行为经济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同时借鉴其他社会学科如社会学、文化学和历史学的理论。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对移民和移民网络的研究仅限于其对中国投资的影响,如王望波(2005)[26]研究了华侨网络对中国大陆投资的影响,这表明我国学术界还没有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根据中国的情况,笔者建议关注一些具体的研究点,包括:1)中国大量的海外移民和华商网络对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程度。2)不同地区的移民对于其来源地区的国际贸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广东地区和福建地区移民对各自地区国际贸易的影响,他们之间在程度上有没有差别,如果有,其与文化和历史有什么关系。3)不同国家的中国海外移民之间在中国与移民东道国之间国际贸易上的影响有没有差别,如果有,与不同国家内中国移民的网络形态之间的关系如何。4)从动态角度来看,中国海外移民的代际变化对中国局部国际贸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等

[1]PORTES R,REY H.The Deter m inants of C r oss-Border Equity

Flow s[R].NBER W orking Paper,1999:7336.

[2]RAUCH JAM E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e14530979.html, w orks versusM arke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 ics,1999,48(1):7-35. [3]BORG ATTI S P,CROSS R. A.Relational V iew of I nfor mation

Seeking and Learning in Social Net w orks[J].M anagement Sci2 ence,2003,49(4):432-445.

[4]DUNLEV Y JAM ES A.Inter pers onal Net w orks in International

Trade:Evidence on the Role of I m m igrants in Pr omoting Exports fr om the American States[R].working paper,2004.

[5]G OULD DAV I D M.I m m igrant L inks to the Home Country:Emp ir2

ical I m p licati ons for US B ilateral Trade Flow s[J].Review of Eco2 nom ics and Statistics,1994,76(2):302-316.

[6]RAUCH JAM ES E.Business and Social Net w orks in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Econom ic L iterature,2001,39(4):1177-1203.

[7]RAUCH JAM ES E,TR I N DADE V I T OR.Ethnic Chinese N et w orks

in I nternational Trade[J].The Review of Econom ics and Statis2 tics,2002,84(1):116-130.

[8]Ting Gao.Ethnic Chinese Net w orks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 m ent

Evidence from I nward FD I in China[J].Journal of A sian Econom2 ics,2003,14(4):611-629.

[9]Gir ma Sourafel,Yu Zhihao.The L ink bet w een I m m igrati on and Trade:

Evidence fr om the United Kingdo m[J].Revie w of World Econo m ics (W elt w irtschaftliches A rchiv),2000,138(1):115-130.

[10]DUNLEVY JAM ES A.The I nfluence of Corrup tion and Language

on the Pro-trade Effect of I m m igrants:Evidence fr om the Ameri2 can States[J].Review of Econom ics and Statistics,2006a,88

36

(1):182-186.

[11]Combes Pierre-Philippe,Lafourcade M iren,M ayer Thierry.The

Trade Creating Effects of Business and Social Net w orks:Evidence from Fra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 ics,2005,66

(1):1-29.

[12]Head Keith,R ies John.I m m igration and Trade Creati on:Econo2

metric Evidence from Canada[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2 ics,1998,31(1):47-62.

[13]Bardhan A shok Deo,Guhathakurta Subhrajit.Gl obal L inkages of Sub

-nati onal Regi ons:Coastal Exports and I nternati onal Net w orks[J].

Conte mporary Econo m ic Policy,2004,22:225-236.

[14]CO CATHER I N E Y,Euzent Patricia,M artin Thomas.The Export

Effect of I m m igration into the U S A[J].App lied Econom ics, 2004,36(6):573-583.

[15]HERANDER MARK G,Saavedra Luz A.Exports and the Struc2

ture of I m m igrant-Based Net w orks:The Role of Geographic Pr oxi m ity[J].Review of Econom ics and Statistics,2005,87

(2):323-335.

[16]Bandyopadhyay Subhayu,Coughlin Cletus C,W all Howard J.

Ethnic N et w orks and U.S.Exports[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 Working Paper,2005:069E.

[17]B ryant John,Gen M urat,Law D avid.Trade and M igration t o New

Zealand[R].N ew Zealand Treasury W orking Paper,2004. [18]Tan Chuie Hong,Santhapparaj Solucis A.Skilled labor i m m igra2

tion and external trade in M alaysia:A pooled data analysis[J].

Pers pectives on Glob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2006,5

(4):351-366.[19]Sajitha Beevi Karayil.DoesM igrati on M atter in Trade?A Study of

India’s Exports to the GCC Countries[J].South A sia Econom ic Journal,2007,8(1):1-20.

[20]DUNLEVY JAM ES A,HUTCH I N S ON W I L L I A M K.The I m pact

of I m m igration on American I m port Trade in the Late N ineteenth and Early T wentieth Centuries[J].Journal of Econom ic H istory, 1999,59(4):1043-1062.

[21]HELL I W ELL J.National Borders,Trade and M igrati on[R].

NBER W orking Paper,1997:6072.

[22]Partridge Jam ie,Furtan Hartley.I m m igration W ave Effects on

Canada’s Trade Fl ow s[R].Paper Prepared for the AnnualM eet2 ing of the Canadian Agricultural Econom ics Society in Montreal, Quebec,M ay,2006.

[23]EPSTE I N GI L S,G AN G I RA N.Ethnic N et w orks and I nterna2

ti onal Trade[R].IZ A D iscussi on Paper,August,2004:1232.

[24]B lanes Jose V icente.Does I m m igrati on Help t o Exp lain Intra-In2

dustry Trade?Evidence for Spain[J].Review of World Econom2 ics,2005,141(2):244-270.

[25]B lanes Jose V icente,M artín-Montaner Joan A.M igration Flow s

and I ntra-Industry Trade Adjust m ents[J].Review of W orld E2 conom ics(W elt w irtschaftliches A rchiv),2006,142(3):567-584.

[26]王望波.网络?社会资本?投资:对东南亚华商投资中国大

陆特点的分析[J].南洋问题研究,2005(4):43-49.

(责任编辑 汤菲)

The Im pact of M i gra ti on on I n terna ti ona l Trade:

a Rev i ew of Fore ign L itera ture

XU X iang2yun

(D epart m en t of Econo m i cs and M anage m en t,Anq i n g Nor ma l College,Anq i n g246011,Ch i n a)

Abstract:Some econom ists rep resented by Gould and Rauch have paid much attenti on t o the fact or deter m ining the internati onal trade besides traditi onal fact ors such as fact or endowment,econom ic scale and s o on,they studied the i m pact of m igrati on on internati onal trade fr om the pers pective of incomp lete infor mati on and contract enforce ment,and theirwork makes the internati onal trade theory more p ractical and realistic.Fr om the pers pec2 tive of theory basis,p revi ous researches mainly abs orb and use s o me modern econom ics theories including trade cost theory and inf or mati on econom ics,and als o combining with“s ocial cap ital theory”which comes fr om s oci o2 econom ics.The research resuts show that scholars al m ost agreed that the existence of m igrati on and m igrati on net w ork accelerate the devel opment of internati onal trade,and it is an i m portant fact or which affects internati on2 al trade.So,their work modified a traditi onal conclusi on which is originated fr om H2O model———the fluidity of labor has a substitutive effect t o internati onal trade,als o supp le mented and br oadened the field of traditi onal in2 ternati onal trade research.

Key words:internati onal trade;m igrati on;m igrati on net w ork;literature revie w

46

饭店营销策略分析文献综述

《千里莺饭店营销策略分析》文献综述 一、选题目的和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一)选题目的 现代意义的市场营销思想最初始于20 世纪初,营销从传统的经济学转入管理学研究,标志营销管理时代的开始,4P's 的提出奠定了管理营销的基础理论框架,如何将国际成熟的营销理论与方法和中国转型市场完成对接,是当前摆在我国营销学界和企业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是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主要活动,战略和策略制定的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企业营销的成败。因此,要使企业的营销活动正常进行,取得预期的效果经济效益,就必须研究分析、评价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本文深入分析饭店服务业的市场竞争现状,总结分析了千里莺饭店的内部营销和关系营销策略现状,并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价格策略,营销渠道和促销策略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营销策略,对于千里莺饭店制订营销策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非常重大的实际应用意义 (二)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在2006年12月确定了论文选题后,本人就开始在学校图书馆和系资料室搜集相文献及资料,在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人大复印资料以“饭店营销”为关键词查到30篇,参阅了20篇。 二、相关文献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一)关于我国饭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黎志东在《汇景酒店营销策略研究》中指出,在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业国内市场,这给饭店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受市场强劲需求拉动,中国饭店业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行整体快速扩张,但随后由于扩张过度在2000年前后陷入低迷调整。2001年以后,受加入WTO的影响,中国旅游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同时上个世纪90年代过度扩张的后果被市场逐步消化,中国饭店业开始复苏。 王兴琼在《当前我国饭店业的经营困境及其所采取对策和绩效研究》中认为,尽管饭店业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就诞生在这个行业。按常理,它应最早、最直接吸收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然而,饭店业在我国却面临着观念陈旧、管理落后、效益不佳等诸多困境。整体来说,我国饭店业表现出过度竞争和竞争不足并存的格局。 王国秀在《我国目前酒店营销的一些误区及其突破》中的观点,20世纪70—80年代,供不应求是我国饭店业的一大特征,饭店经营者们大多只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接待客人和解决客房不足等问题上,至于今后的市场需求和变化则很少或根本不过问,尤其是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后,外国游客大量涌入,—度使我国相对较少的饭店频频告急,供不应求的状况使饭店轻而易举地获得较高的超额利润这时的“饭店经营”同“饭店营销”尚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可是由于超额利润的强烈诱惑,不仅饭店自身不断扩大其规模,如增加客房等,而且大量外来资金和企业也都对此相当看好,进军饭店业,以至于形成了目前这样激烈的饭店竞争局面,饭店经营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饭店管理观念也不得不

关于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文献综述 李晶 (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信用销售方式充分挖掘和利用了企业的现有生产能力,扩大了销售量,增加了产品的市场份额,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但是在带来这些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隐患。如果控制不当,会导致应收账款余额日益增高,高额的应收账款必然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不良的影响。本文就各学者对应收账款的分析进行较为深入的总结,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现状及产生应收账款的原因,第二部分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第三部分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弊端,第四部分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原因分析,第五部分企业应收账款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赊销;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管理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大、账龄老化、坏账比率大, 现状不容乐观。我查找了关于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大量文章,先将前辈的观点,进行了如下的总结: 一、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现状及产生应收账款的原因: (一) 企业应收账款现状 1、我国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的现状 (1)应收账款总额逐年递增。应收账款平均年递增率为20%, 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8%。2 002 年, 1334 家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总额为4319 亿元, 平均每家公司的应收账款为3. 24 亿元。 (2)应收账款天数递增。我国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天数年平均递增率为12. 8%, 年应收账款天数为179 天。而在北美, 各行业应收账款天数平均值只为45 天。 (3)收账款账龄老化。我国上市公司应收账款逾期拖欠时间长, 账龄结构不合理, 蕴含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如2002 年末上市公司3 年以上应收账款金额总计为234. 55 亿元, 占应收账款的5. 4%, 而当期坏账准备金额为86. 38 亿元, 只占三年以上应收账款余额的37%。 (4)关联交易中应收账款发生额过大, 利润操纵迹象明显。2002 年度我国上市公司63. 43% 的应收账款是与其关联交易发生的, 其中与控股公司发生的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21世纪以来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际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已经从号召转变为一种具体的行动。近 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对有关企业社会 责任的理论观点、内容及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 Sheldon,1924)在其著作《管理的哲学》中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企业社会责任是基于当时出现的一系列 社会矛盾与西方经济活动的问题, 诸如贫富分化、社会穷困,尤其是劳工问题 和劳资冲突等而提起的。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 依然存在,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研究焦点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 关于社会责任的内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一)国外主要观点 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都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但是 不同的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具体包括什么,具体责任之间是否有层级关 系等持有不同的观点。而在此只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观点。 1、同级观。在这种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应履行的具体社会责任没有主 次之分,是并列关系。Eells & Walton(196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当企 业在与社会领域发生互动而产生的问题以及治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麦克奎尔(Mc Guire,1963)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 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阿齐?卡罗尔(Carroll,1979)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还包括道德责任和慈善 责任。而J.J.Brummer(1991)又进一步把企业责任划分为经济、法律、道德 和社会四种责任,其中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责任;法律责任是指为法律规定的企业义务;道德责任则包括企业就其性质和可能的后果具有 充分的理解能力,对人类福利具有重大影响力及有能力对行为及其后果加以控制;社会责任是企业行为低于社会要求的标准,及引起的后果,应受到惩罚。斯 蒂芬?P?罗宾斯则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 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2、层级观。在此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履行具体的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 层级观念,以著名的金字塔模型为代表。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阿基.B.卡罗尔(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 德和慈善期望,并形成金字塔形状。底层为企业的经济责任,也是企业最基本 的社会责任,指企业首先负有生产、盈利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责任。第二层为 企业的法律责任,即企业需要在法律要求下履行其经济使命。第三层为企业的 道德责任,包括道德标准、规范,反映了股东、员工、消费者和社区关心公平 公正的期望,以及对利益相关者道德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等。顶层为企业的慈善 责任,即企业自愿开展行动或者项目来促进人类福利的发展,体现了社会要求 企业成为优秀企业公民的愿望。

外文文献(市场营销策略)

Marketing Strategy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Target Strategy A market consists of people or organizations with wants,money to spend,and the willingness to spend it.However,within most markets the buyer' needs are not identical.Therefore,a single marketing program starts with identifying the differences that exist within a market,a process called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deciding which segments will be pursued ads target markets. Marketing segmentation enables a company to make more efficient use of its marketing resources.Also,it allows a small company to compete effectively by concentrating on one or two segments.The apparent drawback of market segmentation is that it will result in higher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costs than a one-product,mass-market strategy.However, if the market is correctly segmented,the better fit with customers' needs will actually result in greater efficiency. The three alternative strategies for selecting a target market are market aggregation,single segment,and multiple segment.Market-aggregation strategy involves using one marketing mix to reach a mass,undifferentiated market.With a single-segment strategy, a company still uses only one marketing mix,but it is directed at only one segment of the total market.A multiple-segment strategy entails selecting two or more segments and developing a separate marketing mix to reach segment. Positioning the Product Management's ability to bring attention to a product and to differentiate it in a favorable way from similar products goes a long way toward determining that product's revenues.Thus management needs to engage in positioning,which means developing the image that a product projects in relation to competitive products and to the firm's other products. Marketing executives can choose from a variety of positioning strategies.Sometimes they decide to use more than one for a particular product.Here are several major positioning strategies:

(完整)应收账款文献综述

(完整)应收账款文献综述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应收账款文献综述)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应收账款文献综述的全部内容。

姓名:白玲菲 学号:201301910111班级:财务1301本

如何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为了扩大销售规模,提升企业占有额度,除了依靠产品质量、价格优惠、广告宣传等方式之外,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使用以信用为基础的赊销,它已成为企业销售产品的一种主要形式,赊销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收入,降低了存货,提高了利润,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相当激烈,信用赊销虽然给企业的交易提供了便利,同时大量应收账款的形成夸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增加了企业潜亏的风险,由于客户、银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存在,应收账款很容易产生坏账和呆账。一旦坏账和呆账过多,就会严重危机到企业的发展,甚至会引发破产.本文基于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信用赊销,控制 一、引言 1.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背景及意义 应收账款是企业短期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应收账款在短期资产中所占比重不大,不是管理重点.这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应收账款数额明显增多,已成为短期资产中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信用赊销的方式销售产品,与其他销售方式相比,信用赊销在扩大销售、增加市场份额、减少存货占有量、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强化企业竞争地位和实力,实现经营规模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优势.信用赊销被广泛使用,企业商品可以大量销售,营业收入与利润也大大增加,应收账款的数额也明显增长。一方面许多企业缺乏风险意识,为了扩大销售增加市场占有率,在未对客户的资信做深入调查的情况下,人为的放宽信用额度,签订销售合同,这便增加了应收账款的回收难度;另一方面,有很多企业不重视自身的信用,故意拖欠账款。由于存在各种因素,应收账款能否全额收回?能否在信用期内收回?因此,企业可以安全的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据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可知,在我国约有80%的企业未对应收账款进行完善的管理,而是大都采有账龄表这一方法,账龄表分析法不符合配比原则,进而会影响到各期的净收益数额的正确性。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比例70%—80%左右,一些企业的应收账款高达流动资产的90%,据世界权威财务专家估计,在企业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的比例不得高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e14530979.html,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作者:高晓方 来源:《北方经济》2011年第12期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从提出到得到广泛认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更是引发了关于企业 社会责任必要性的两次学术论战。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着重回顾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之辩、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之辩以及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希望能对我国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内涵承担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源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使人们开始思考企业与社会的关系。1924年,欧利文·谢尔顿在《管理的哲学》中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概念,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自谢尔顿正式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各国学者都在争论企业是否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其中最著名的讨论莫过于贝利-多德、贝利-曼恩之间的两次学术论战。 (一)CSR两次学术论战 第一次论战:20世纪30年代,贝利-多德之间关于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论战始于对企业经营者职能的讨论。贝利认为,股东是企业的唯一委托人,企业管理者应该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而多德教授则认为,企业既有社会服务功能又有营利功能,企业管理者作为多方受托人,应该树立对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的社会责任感。之后,贝利和多德争论发生了一些戏剧性的变化,多德放弃了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而贝利反而认为多德原来的观点是对的。 第二次论战:20世纪60年代初,贝利-曼恩之争使得贝利-多德之争得以延续。曼恩批评贝利没有讲清楚为何企业管理者的职责是执行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企业财富的问题,贝利则认为企业经营者适合担当企业利益相关者受托人和财富分配者角色。之后,曼恩的思想逐渐转变,有条件地接受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 (二)CSR反对派和支持派

市场营销策略理论综述

市场营销策略理论综述 谈及营销,有人认为就是销售,把产品卖出去;有人认为要建好网络,使销售通路顺畅; 有人认为要做好市场调研,搞好策划工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根据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将营销战略理论体系总结为“14Ps+1S+4Cs+4Rs, 现将这一理论系统阐述,并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4Ps 营销组合策略 1953 年,尼尔·博登(Neil Borden)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就职 演说中创造了“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这一术语,其意是指市场需求或多或少的在 某种程度上受到所谓“营销变量或“营销要素的影响,为了寻求一定的市场反应,企业要对这 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最大利润。 营销组合实际上有几十个要素, 博登提出的市场营销组合包括 12 个要素, 称为 12 因素“营 销组合策略,即“产品计划、定价、厂牌、供销路线、人员销售、广告、促销、包装、陈列、 扶持、实体分配和市场调研。 这一组合策略使人们在从事市场营销运作时可以较为清晰地从这些方面入手, 并对市场营 销的研究范围做了较好的界定。 4Ps 是随着营销组合理论的提出而出现的。 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 (Jerome McCarthy) 于 1960 年在其 《基础营销》 (Basic Marketing) 一书这些要素一般地概括为 4 类: 产品 (Product) 、 价格 (Price) 、 渠道 (Place) 、 促销(Promotion),即著名的 4Ps。 1967 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畅销书《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第 1 版进一步确 认了以 4Ps 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 4Ps 营销策略自提出以来,对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营销经理们奉为 营销理论中的经典。 而且,如何在 4Ps 理论指导下实现营销组合,实际上也是公司市场营销的基本运营方法。 即使在今天,几乎每份营销计划书都是以 4Ps 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拟订的,几乎每本营销教 科书和每门营销课程都把 4Ps 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且几乎每位营销经理在策划营销活动 时,都自觉、不自觉地从 4Ps 理论出发考虑问题。 4Ps 的提出奠定了管理营销的基础理论框架,该理论以单个企业作为分析单位,认为影 响企业营销活动效果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企业不能够控制的,如政治、法律、经济、人文、 地理等环境因素, 称之为不可控因素, 这也是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一种是企业可以控制的, 如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营销因素,称之为企业可控因素。 企业营销活动的实质是一个利用内部可控因素适应外部不可控环境的过程,即通过对产 品、价格、渠道、促销的计划和实施,对外部不可控因素做出积极动态的反应,从而促成交易 的实现和满足个人与组织的目标,用科特勒的话说就是“如果公司生产出适当的产品,定出适 当的价格,利用适当的分销渠道,并辅之以适当的促销活动,那么该公司就会获得成功(科特 勒,2001)。

(总结452类)应收账款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赊销的方式来销售商品,这就给企业带来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因此,如何在发挥应收账款强化企业竞争力、扩大销售功能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应收账款投资的机会成本,减少坏账损失与收账费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围绕“论应收账款的若干问题”这一论题,我展开了很长一段进度的资料查找、收集、汇总报告工作。根据写论文的基本方法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简单模式,于是我有了自己的写作思路:首先,分析研究应收账款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及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弊端并提出了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较为完善的措施及对策,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通过对图书馆及校园网站提供的资料信息的学习,我下载了数十篇关于应收账款的参考文献,经过精心的研读,对收集的资料有以下汇总报告: 应收账款具有两面性,我国企业一方面想借助它来促进销售,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尽量避免由于应收账款的存在而给企业带来的坏帐损失等弊端。因此,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能够趋利避害,促进企业的发展。吴凤翔就在《新经济形势下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和防范》这篇文章中对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即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有助于降低资金的机会成本、减少无效资金的占用以及体现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但是我认为,他的分析只停留在资金这一方面,显得有些片面,因此在组织论文的时候,我不仅分析了应收账款对资金的影响,还分析了应收账款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以及对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 在分析了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性之后,我开始了论文第二部分的工作。孙韶华在《全国企业应收账款规模达万亿元》这篇文章中引用了一系列的数据,明确说明了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应收账款总额数额巨大且逐年上升。而袁园在《关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探讨》文章中也引用了一些数据和例子并和发达国家进行了对比,说明了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比较高。。我认为这两篇论文较为全面地说明了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且论述具体细致,于是就引用到文章里了。杨野在《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一文中对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弊端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如: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加速了企业的资金流出、对企业营业周期有影响以及增加了应收账款管理难度。因为分析应收账款的弊端不是本论文的重点,因此我在组织论文的过程中只选取了其中三个较为重要的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应收账款的现状及弊端是为了更加突出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田晴在《浅论企业期内应收账款的管理》一文中着重分析了应收账款管理责任没有落实的问题,该论文在论述

市场营销策略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和层次也相应提高。 消费者的消费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标准的、大众化的需求,而是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精细化。 传统的营销已不再适应市场的要求,如何实施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也亟待解决。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就市场营销战略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1 市场营销战略的演变与发展在人类已跨人21世纪的今天,由于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消费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现代市场行情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任何企业要想成功进入、占领、巩固和扩展市场,采用正确的市场营销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被营销理论界广为接受的4Ps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4Ps市场营销战略能从复杂的营销变数中找到最为重要的因素,并从单纯的因素上升为一组策略,从而更好地适应日益复杂的营销环境1。 随着市场营销战略理论研究发展,出现6Ps、10Ps、11Ps策略都是4Ps市场营销战略的扩展,其核心仍是4Ps。 40多年来,每位营销经理在策划市场营销战略活动时,都基本从4Ps理论出发考虑问题2,1990年美国学者劳特朋首次提出了用4Cs取代传统4Ps,为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相比而言,4Cs更注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与市场导向的4Ps相比,4Cs在理念上有了很大进步与发展。

但从企业和市场发展趋势看,4Cs抑制了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舒尔茨提出的4Rs阐述了一个全新的市场营销战略的4个新要素4。 战略意味着企业未来的经营行动。 它的制定必须与企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它既要同企业内外部环境相协调,又要同企业资源相匹配,因此战略具有以下特征5:全局性、未来性、系统性、竞争性、相对稳定性。 市场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借以实现市场营销目标的市场营销逻辑,它是在已经确定的业务经营范围之内,由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按照企业战略中已经规定的任务目标,增长策略和产品投资组合的特点,从外部环境中去分析和评价各种资源状况,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制定出各种产品的市场营销战略。 企业的总体战略与市场营销战略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密不可分。 前者是企业全局性的战略,后者是局部性的;前者是企业级的,后者是职能级的;前者领导后者,后者服从于前者,后者是前者实现的最直接的表现方面。 市场营销战略方案可以分为业务单位、产品、市场三个层次,通过具体市场营销机会和详细的计划来支持企业的总体战略6。 战略学家安索夫最早提出了基于产品市场的企业战略模式,它足以说明市场营销战略的职能作用是极为重要和突出的。

应收账款文献综述

姓名:白玲菲 学号:201301910111 班级:财务1301本

如何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为了扩大销售规模,提升企业占有额度,除了依靠产品质量、价格优惠、广告宣传等方式之外,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使用以信用为基础的赊销,它已成为企业销售产品的一种主要形式,赊销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收入,降低了存货,提高了利润,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相当激烈,信用赊销虽然给企业的交易提供了便利,同时大量应收账款的形成夸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增加了企业潜亏的风险,由于客户、银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存在,应收账款很容易产生坏账和呆账。一旦坏账和呆账过多,就会严重危机到企业的发展,甚至会引发破产。本文基于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信用赊销,控制 一、引言 1.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背景及意义 应收账款是企业短期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应收账款在短期资产中所占比重不大,不是管理重点。这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应收账款数额明显增多,已成为短期资产中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信用赊销的方式销售产品,与其他销售方式相比,信用赊销在扩大销售、增加市场份额、减少存货占有量、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强化企业竞争地位和实力,实现经营规模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优势。信用赊销被广泛使用,企业商品可以大量销售,营业收入与利润也大大增加,应收账款的数额也明显增长。一方面许多企业缺乏风险意识,为了扩大销售增加市场占有率,在未对客户的资信做深入调查的情况下,人为的放宽信用额度,签订销售合同,这便增加了应收账款的回收难度;另一方面,有很多企业不重视自身的信用,故意拖欠账款。由于存在各种因素,应收账款能否全额收回?能否在信用期内收回?因此,企业可以安全的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据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可知,在我国约有80%的企业未对应收账款进行完善的管理,而是大都采有账龄表这一方法,账龄表分析法不符合配比原则,进而会影响到各期的净收益数额的正确性。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比例70%-80%左右,一些企业的应收账款高达流动资产的90%,据世界权威财务专家估计,在企业流动资产中,应

旅游市场营销文献综述

旅游营销文献综述 我国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问题,本文在研究、分析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探究了旅游市场营销的合理发展趋势。 一、引言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全世界重要的经济产业,也是一个国际性很强的行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然而只有出色的旅游营销策略才能将一国乃至地区、城市的旅游业推向世界。因此,为一个旅游城市做一个独特的营销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国内外各地的旅游城市都在开拓自己的旅游市场,都在运用各种营销理论及观点(如麦卡锡的 4Ps 理论,劳特朋的 4Cs 营销理论,谭白英提出的提出了旅游营销的新业态,郭之英的系统的旅游市场营销策略,以及林越英的入境客源市场分析,道格拉斯 ? 皮尔斯的商务旅游的市场等等),并结合各地区的优势,纷纷推出自己的旅游产品及营销策略,使营销策略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国际化的旅游城市也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日益增多,生态观光,商务活动都成为有效的营销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各种营销理论的系统分析和综述,指出目前旅游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旅游营销的新思路。 二、旅游营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市场营销及旅游业研究现状 20世纪 90年代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平均每年以 18.5%的增长速度发展,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出游率不断上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比重的增大,节假日的延长,闲暇时间的增多,必然会极大的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假日旅游的火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 1000美元以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便开始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接近于这一临界值,说明我国的大众旅游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按国际惯例,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收入的比例为 1:8或 1:9,我国目前仅达到了1: 2.35 ,潜力很大。中国的国际旅游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只及法国的一半,国际旅游收入还不到美国的 1/5 。由此

关于应收账款管理的论文

毕业设计 设计题目关于福建省泉州市日泰茶叶有 限公司应收账款的调研报告 指导教师 __________ 肖金水林长青(行业兼职) 姓名黄景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会计07 (1)班__________________

********** 士********* 羡 m****知识就堤力量一m — * 所在系(部)会计系 2010年6 月4 日 目录 一、开题报告----------------------------------- 3 二、任务书------------------------------------- 6 三、正文--------------------------------------- 8 四、顶岗实习记录------------------------------- 15 五、顶岗实习单位鉴定--------------------------- 24 六、指导教师意见------------------------------- 25 七、答辩委员会意见----------------------------- 26 八、指导记录----------------------------------- 27 九、答辩记录---------------------------------- 30 十、自评表------------------------------------- 32

********** '导i 士 ********士m****知识就堤力量一m —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陈世荣<越南留学生》行研09级 一、关于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指导各行各业企业发展发挥了作用。国际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将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阶段。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预测技术进行规划,形成了战略规划学派。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应当使企业自身条件与所遇机会相适应,实质上是认为企业战略应当放到如何使公司能力与竞争环境相匹配的框架上,寻求发展商机。 (2)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环境变化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仅从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战略具有局限性,因此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如网络优势理论)。环境适应范式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这个学派包括: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思想,伊丹敬之的战略适应性观点,奎因的逻辑改良主义等。产业组织分析也可以视为一种环境适应理论,只是更重视环境中的产业结构分析。1980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分析竞争战略思想,既可以视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也可以视为环境适应理论的深化。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寻求竞争优势来源,弥补对企业内部因素不够重视的缺陷。 (3)多种范式并存阶段。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步伐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 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种背 景下,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 包括:①资源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的发表“企业的资源基础论”,意味着资源论的诞生。

【文献综述】中国电影营销策略研究

文献综述 市场营销 中国电影营销策略研究 随着社会产品的日益增多,企业的所有活动需要围绕消费者展开。在商业化语境中,电影作为产品必须实现它的经济效益。电影营销,意味着在社会中电影与其他的工业产品一样,处在一个产能过剩的时期,来自行业内外直接或间接竞争态势使得电影市场处在消费者占主导地位的买方需求市场。电影营销需要选择目标市场,创造和传递迎合观众的价值与体验,需要从电影消费者的价值观的立场来进行策划、生产、营销。相关企业必须在满足消费者的前提下来获得市场的优势,最终将电影转变为消费品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才能投入到再生产的环节中进行循环。 长期以来,国产影片只重视电影制作而轻视电影营销,绝大多数国产电影几乎都缺乏营销过程或在营销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近几年来的国产影片,应该说对营销的重视有了普遍的觉悟,认识到了电影营销的重要性。目前,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意识到,电影不仅是制作出来的,而且是营销出来的。 现代电影的营销核心是以消费者(观众)为中心,取代了传统营销模式的以产品为中心,以消费者需要什么而不是“消费者在哪里”来定位产品和卖点,这就需要多种多样的营销概念与营销策略来达到目的。 当前几种常见的营销策略主要有: 1、档期营销 档期的概念最初来自美国。一部电影的发行放映,必须考虑其市场定位,而档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档期选择得好,可以使电影取得较好的票房,甚至创造票房奇迹;但如果档期选择得不恰当,即使原本很有市场潜力的电影,也可能遭遇票房冷淡。对于制片方来说,档期的选择,不仅是从电影的发行阶段开始考虑,其实从影片的立项就开始考虑了。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成熟,电影档期也日益受到重视。在我国,比较成熟的电影档期有:贺岁档(12月至来年春节)、情人节档(2月145]前后)、暑期档(7—8月),新开发的档期有清明,五一和端午,以及国庆档。首先,选择档期应当对影片的内容有很好的定位,比如贺岁档宜放贺岁喜刚,浪漫爱情片适合情人节

-应收账款管理毕业论文-

目录 1前言 (2)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2) 1.1.1研究的目的 (2) 1.1.2研究的意义 (2) 1.2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3) 1.2.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3) 1.2.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3)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5) 2A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及问题 (5) 2.1A公司概况 (5) 2.2A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5) 2.2.1应收账款余额占流动资产比重大 (5) 2.2.2逾期应收账款在逐年增加 (6) 3A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7) 3.1应收账款逾期金额占应收账款总额比重大 (7) 3.2应收账款回收速度慢 (8) 3.3应收账款的账龄长 (9) 4A应收账款管理原因分析 (10) 4.1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10) 4.1.1没有对进行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 (10) 4.1.2没有规范销售合同的内容 (11)

4.1.3没有规范收账方式 (11) 4.2没有对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管理 (12) 4.2.1忽视对账单的后期确认 (12) 4.2.2不重视发票回执单的回收 (12) 4.3没有加强账款催收管理 (13) 4.3.1缺乏催收方式 (13) 4.3.2缺乏坏账评估和申请流程 (13) 4.3.3对应收账款催收奖惩制度不完善 (13) 5A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14) 5.1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14) 5.1.1设立了资信管理部门 (14) 5.1.2规范销售合同的管理 (14) 5.1.3规范收账策略 (15) 5.2对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管理 (16) 5.2.1跟踪对账单的后期确认 (16) 5.2.2跟踪发票回执单的回收 (16) 5.3加强账款催收管理 (16) 5.3.1催收方式和流程 (16) 5.3.2设立应收账款坏账准金 (17) 5.3.3实施应收账款催收奖惩制度 (18) 6结论语 (19) 参考文献 (19)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概念界定、测评体系、并对国内外CSR维度进行比较,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描述,并提出企业在处理CSR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针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CSR)研究现状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 (一)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渊源 在中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系统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至今不过20余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我国第一篇以企业社会责任为题的文章——《企业社会责任——访南化公司催化剂厂》发表在《瞭望》杂志1985年第三期,而第一本以企业社会责任命名的著作是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此后,法学家刘俊海将企业社会责任首次引入公司治理研究,认为“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社会利益。”随后,我国学者相继从伦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视角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 2008年全球性金融爆发以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视角。盛斌、胡博(2009)阐述了由金融危机到来引发的政府与企业一系列问题。在经济繁荣之时,政府力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当经济危机到来时,政府是否应该任由企业倒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是否意味着政府放弃了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追求?而且,这些问题在不同社会文化类型的国家势必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另外,做为金融危机导火索的商业银行,关于它的社会责任也是备受关注。有学者甚至认为正是因为作为企业的商业银行忽视自身的社会责

任的贪婪性,引爆了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大灾难,并且致使全球经济到目前为止仍发展缓慢。 2009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09)》,文中用了“四位一体”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模型并结合中国实践对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做了统计。其理论模型主要有四部分,分别设计以责任管理为中心,以市场责任为基础,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为两翼。整个模型围绕责任管理这一核心,以市场责任为基石、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为两翼,形成一个稳定的闭环三角形。 现阶段我国的学术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1.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数量上升较快。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SA8000标准认证的调查,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是否存在相关性,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等。2.对环境责任和慈善责任的研究在最近几年呈井喷之势。随着国内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再加上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也陡然增多,人们开始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环境污染的问题上来。自然而然,企业作为环境保护的关键一环,对其是否要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也引起了学者们更多的争议。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更是引发了学者们对自然灾害中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的大量探讨。此后中国相继出版了一引些慈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专著,如《中国慈善蓝皮书》等,既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也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慈善与企业的相互影响机制。 (二)企业社会责任在外国的发展历程 早在19世纪企业社会责任还处在萌芽时期,关于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

市场营销策略相关理论综述

第1章市场营销策略相关理论综述 1.1STP理论 STP理论体系的构建、施行是当代市场营销的中心环节,主要流程是企业通过一定的标准将市场划分为多个子市场,随后挑选部分作为企业的目标,并且在该市场中确立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地位。围绕目标市场开展的营销理论体系也就是STP理论体系,其中S是指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环节、T是指目标市场(Targeting)环节、P是指市场定位(Positioning)环节。 企业将会接触各式各样的顾客,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消费心理、不同地区的人文风貌、地理因素以及收入水平和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对于如此庞大的市场,任何一家企业即使坐拥雄厚资金也无法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为避免这类问题,企业应当从企业优势出发,从事他们最擅长的一方面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选择力所能及的、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目标市场,实施针对该市场的营销活动。 图 1-1 STP战略分析流程图 (1)市场细分理论 市场细分( market segmentation) 就是指企业按照固定标准将目标市场的

顾客群进行细分,每一个细分市场的需求都有所不同。而企业根据自身条件与市场行情来设计相应的产品、价格、服务和促销手段,满足细分市场中的顾客需求,已达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细分是对顾客需求进行划分而不是划分产品类别,通过市场细分,企业可以针对性地面对顾客群,生产针对性的产品,把握不同市场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企业能够更加合理的确定目标市场。 市场进行划分的环节,应当充分考虑企业行业的特质,合理选择划分标准,通常情况下,人口、心理、地理、行为、社会文化等因素是划分市场时可选择的核心因素。 差异化营销环节中,市场细分的作用是不应当忽视的,它能帮助企业合理确定目标市场,规划营销策略。不仅如此差异化营销是对市场细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细分市场显著地反映了消费者地需求,因而企业可依据自身的战略规划、生产水平以及资金力量,确定细分市场,再针对自己的目标市场规划营销方案。不仅如此,市场细分之后,信息量减少,企业能够更加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动向,当需求有所变化时,企业可迅速改变营销策略,规划合理科学的营销方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不仅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提升企业应对突发状况的处理水平;集中力量开拓市场提高资源利用率。所有企业的财力、人力、物力都不可能是无穷无尽的。市场细分之后,选定合理的目标市场,集中企业力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目标市场确立有利地位;有助于企业把握市场机会,扩大市场规模。进行市场细分之后,企业对每个细分市场中消费者满意程度、消费潜能、行业竞争状地理细分:地形,气候,交通,城乡,行政区等 行为细分:对消费者行为的评估,然后进行细分 使用者行为细分:是按个人特征细分市场,职业,文化,家庭,个性 社会文化细分:是按社会文化特征细分市场,以民族和宗教为主进行细分 人口细分:年龄、性别、家庭人口、收入、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宗教信仰 或种族等 心理细分:个性或生活方式等变量对客户细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