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绝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该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全文没有“望”,却句句写“望”。空间由远而近,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凝望,尾联俯望。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馀,预计攀登之路。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于世。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于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徬徨。

咏衡山的《望岳》写于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几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道出,劝勉君主要以德治国。九、十两句,作者叙自己因世乱所驱投奔南国,所以有望岳的机会。接下来自「渴日绝壁出」至「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后以祀岳之意作结,呼应起笔「秩礼」。而「曷以赞我皇」一句,杜甫爱国之心,强烈地洋溢于字里行间。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着作者忠君爱国的情怀,即使飘泊江湖,仍是关心朝政,无日或忘。

由于三首诗的寄意不同,所形成的风格亦不一致。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因此诗句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都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但篇中并无一字明言之,我们只是从「安得仙人九节杖」、「高寻白帝问真源」得知,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沉郁顿挫。咏衡山一首则因书于晚年,即或是有所讽喻,都不过是「在德非馨香」澹澹数语。所写景色如「渴

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更有灵光飘淼之感。全诗表现出一种典赡雍容、厚重忠忱的感觉。

由此看来,三首《望岳》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一首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中年时他虽不得意,却仍有报国之思,晚年时他念兹在兹仍是君主与朝政。

《望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吟诵率较高的一首诗。大约在开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岁时,到兖州探望父亲后由齐入鲁,途经泰山,写下了这首诗。这是诗人仅存少数的早年作品之一。人们在品读此诗时,除了感受到泰山之雄伟外,恐怕更多的是被诗中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所激动、感染,因为这既是盛唐的时代精神的概括,又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启示。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古代诗歌阅读:小重山(含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小重山【注】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此诗作于秦桧任宰相时。朝廷为求和,解除岳飞兵权。 8.首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5分) 9.你认为“欲将心事付瑶琴”中的“心事”有那些?请结合诗词略作分析。(6分) 8.首句以动衬静描写了一幅静谧的深秋夜景图。(2分)首句起兴,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3分)9.(1)心念中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情(2)遭人陷害,赋闲在家的无奈之情(3)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4)对奸臣当道,苟且偷安的愤恨之情(5)知己甚少,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任意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诗词赏析】上片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开头三句写秋夜梦回,意境含蓄而深沉。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作者梦见自己正率部转战千里,向阔别的故土胜利挺进。眼看驱逐敌寇、光复河山的理想即将实现,令作者感到十分兴奋和激动。可惜好梦不长,终于被不停鸣叫的蟋蟀声惊醒。醒来的时候,正是半夜三更。接着三句写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作者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披衣起床,绕着台阶来回踱步,抬头一望,只见朦胧的月色正照在窗帘之上。这里借景物的描写烘托内心的孤寂,用平静的语气叙述不平静的思想活动,显得曲折深婉,寄寓着壮志难酬的忧愤。下片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换头三句,慨叹岁月如流,家乡长久沦陷,归期遥遥无望。作者自二十岁从军,出生入死,与金兵浴血奋战,决心“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五岳祠盟记》),为国家建立丰功伟业。可是十多年已经过去,头发也白了,仍未能返回故园,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每当他想到这里,怎能不义愤填膺、忧心如焚呢?所谓“阻归程”,实际并非指山高水深,道路遥远,难以归去,而是暗喻着对投降派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因为当时正是秦桧弄权,气焰十分嚣张时候,作者不便明言,所以用含蓄的表现手法,弹出弦外之音,让读者去体会。结拍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指引,深感寂寞的心情。据《吕氏春秋·本味》,春秋时俞伯牙善鼓琴,唯有钟子期能从琴声中体会出他的心事。后来“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秦桧上台后,迎合赵构的旨意,对坚持抗金的主战派进行无情的打击和迫害,将他的亲信和爪牙安置在朝廷的重要位置上,以便实现其卖国求荣的罪恶目的。这三句表达了作者抱负难以实现的痛苦,反映了投降派统治下南宋的黑暗现实。曾有一段时间,对古典诗词的评论,有人以情调的高昂与低沉分高下,于是认为,岳飞这首《小重山》情调低沉,不如他的《满江红》创意高。其实,对事物的评论,应当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而不可以表面上的一刀切。情调高昂的作品固然好,但不能把高昂误作为粗犷叫嚣。情调低沉也并非消极。岳飞的《满江红》与《小重山》词均表达了他的抗金以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只因作词的时间与心境不同,因此在作法上遂不免有所差异,实际上异曲同工,又焉可用情调的高昂与低沉区分其高下呢?况且作词常是要用以兴浑融、含蓄蕴藉的方法以表达作者的幽情远旨,使读者吟诵体会,馀味无穷。岳飞因为壮志难酬,胸中抑塞,所以作这首《小重山》词,用沉郁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这也正是运用词体特长,正如张惠言论词时所谓“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词选·序》)。对诗词评赏也应明白这一道理。缪钺所撰《灵溪词说》论岳飞词的绝句说:“将军佳作世争传,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种壮怀能蕴藉,诸君细读《小重山》”,与此意同。

《小重山》李清照宋词赏析

《小重山》李清照宋词赏析 ●小重山李清照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李清照词作鉴赏这首词闲适淡雅,表惜春之情,为作者早期作品。春到长门春草青一句,写作者晨起所见。长门,汉代长安离宫名,汉武帝陈皇后失宠,曾居此。江梅,遗核所生,非经人工栽培,又句直脚梅,也称野梅,初春开红白色花。梅可以说是早春的标志。些子犹言一些,即少量之意。未开匀谓还未普遍开放。惟其未开匀,所以特别新鲜可爱,使人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临。这三句初春美景,寄寓着作叹春之情。下面接写饮茶。宋人将茶制成茶饼,饮用时须用茶碾碾成细末,然后煮饮。碧云笼碾即讲碾茶。碧云指茶叶之色。笼指茶笼,贮茶之具。玉成尘既指将茶碾细,且谓茶叶名贵。一瓯春意即一瓯春茶。晓梦初醒,梦境犹萦绕脑际,喝下一杯春茶,才把它驱除。春草江梅,是可喜之景,小瓯品茗,是可乐之事,春天给作者带来无限欢乐。上片主要作者茗茶赏景的欢愉之情,轻松优雅。下片一下过到黄昏,重点写月。重门即多层之门。天刚黄昏,月儿即来与人作伴,淡淡的月光,照稀疏的门帘上,花影掩映,飘散出缕缕幽香,春日的黄昏,是这样恬静,这样香甜,难怪作者止不转热烈赞叹:好黄昏!这是有我之境,这个我就是词人。正是她,此刻正花前月下徘徊留连,沐浴着月之清辉,呼吸着花之清香。末尾三句点题。东君原为日神,后来演变为春神。农历遇闰年,一年中首尾常有两个立春日的情况。二年三度加重表现痛惜之情。负

东君,这里特就汴京之春而言。京师的春光是这样迷人,即使一年一度辜负了它,也非常可惜,何况两年中竟有三度把它辜负,这该令人何等痛惜呢!正因为如此,所以此次归来,一定要用心地好好度过汴京今年这个无比美好的春天。下片着重写作者叹春又惜春的心情。这首词写景如画,意境淡远。最为人称道的是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一句,《疏帘淡月》后成为词牌名。

高考作文导写:追梦的路上是要“一览众山小”还是要“一望众山高”(附:文题详解)

高考作文导写:追梦的路上是要“一览众山小”还是要“一望众山高”(附:文题详解) 作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一览众山小,容易失去追求;一望众山高,倒容易明确目标。有人则不以为然。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乐学善学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立意限制。这是一则正反观点选择型的材料作文,这则材料指出了起点高低与目标确定之关系的两种理解:一种观点认为,立足点越高,越是容易迷失方向,且不容易找到更高的榜样去追求,而起点低,则更容易发现和明确奋斗的方向;另一种态度则不赞同此观点。 2.内容限制。材料的核心概念为“起点”与“目标”,但这个概念是受限的,考生需要解释起点高低与目标确定的关系,文章要围绕这二者的关系去写。如简单理解为“目标”是成功的“起点”则偏离题旨。 3.价值判断限制。命题人对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并未做价值判断,对于材料中的两种

态度,考生可见仁见智,只要能够把起点高低与目标确定之间的关系阐释清楚都是切题的。 4.思维限制。材料是哲理性的观点,考生写作时应更注重思辨性。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第一人的观点,其实是一个观点的正反两面,考生可以从正面说,也可以从反面说;第二种观点不认同第一种观点,也可以从正面或者反面来谈,当然也可以综合来谈。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应由材料展开联想和思考,选取素材来支撑论点。每个考生的文学素养不同,思考的方式也不同,展示出来的写作内容是开放的。 3.文体限制。材料要求除诗歌外的文体都可以写,如果以议论文作为文体选择,可以更自由地发挥论证观点的优势,从而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好的作文。 解题 本题是正反观点选择型作文,主要考查考生对起点高低与确定目标的关系的认识。有“一览众山小”之感,是因为“起点高”;有“一望众山高”之叹,是因为“起点低”。因此,两者合二为一,题目可以理解为起点的高低与人生成败得失的辩证关系。题目意在考查考生对起点高低与人生成败得失辩证关系的理解。 完成这篇作文,可以将正反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穿插使用,做到行文流畅、不枯燥。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人生追求的起点需要适合自己。 2.不管起点高低,都要执着追求。 3.一望众山高,容易明确目标。 4.一览众山小,容易失去追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淡然清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转) 作者:提交日期:2009-09-02 11:02:26 访问:1057 回复:1 楼主 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人,其思想意识也是各不相同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居高始得远眺,临峰方可眼阔。当我站在泰山的极顶──玉皇顶,体会杜甫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心中就自然泛起一丝难以名状的崇高之感和豪壮之情。由此我认为即使是世俗中的任何人,如果他能登上绝顶,凭高远眺,就一定会有与平时读诗时不同的感受,就能亲身感受到宇宙的博大和大自然的造化。 从小就喜欢杜甫的这两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因为这两句诗包含了一种坚强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一种壮志凌云的高尚气魄!这两句名言源自诗圣杜甫的〈望岳〉,原作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果把这首诗用现代白话解释出来,其意思就是:“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这首诗写于杜甫的年轻之时,当时的杜甫正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

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尤其是最后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这是其诗句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 孔子曾经说过“登东山而小齐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东临黄海,西襟黄河,巍峨雄伟、气势磅礴而享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还有群峰叠嶂,林茂泉泻,云海缥缈,殿宇辉煌,琼阁掩映,不仅美景绝佳,碑刻中更隐藏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在玉皇顶凭栏极目,山峦叠嶂,绵延千里,山不知其数,峰不知其高,不由人心中不泛起无限的感慨。登高可以望远,人生有何尝不是如此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名句中的名句。因为它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和心胸以及催人奋发进取的力量,所以被人们赋予一种哲理,用来作为对努力攀登人生和事业高峰的一种激励!杜甫自己正是以这样一种雄心和气概,攀登上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 每次登山就会联想起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到达终点时,极目四望,群峰叠嶂,尽收眼底,心底无限开阔,很有一种成就感。然而登山是无止境的:当到达终点时,往往会发现还有更高、更远的山在等着我们,向新的目标攀登又成为人们的追求。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攀登,不断刷洗新的纪录,才能真正做到不

会当凌绝顶全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全诗注释译文及赏析

会当凌绝顶全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全诗注释译文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注释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⑹决眦:眦:眼角。眼角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

高考古诗词鉴赏 ·舒頔的《小重山·

高考古诗词鉴赏·舒頔的《小重山· 博文收藏 2011-01-05 0638 62b8d5750100ho2j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试题】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日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的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2009年安徽省高考语文高考试题) 【介绍】 舒頔(dí)《新元史》,卷二百三十八里有他的小传 “舒頔。字道原,绩溪人,年十五六,与同郡程文,讲明经史之学。后至元中,辟贵池教谕。秩满,转台州学正。遭逢世乱,奉亲归遁山中。尝避寇岩谷,被执,頔正色叱贼,贼感而释之。其诗盘郁苍古,不染纤巧织纴之习。书法尤朴拙,识者以为得汉隶法。学者称贞素先生。有《华阳贞素斋集》七卷。” 舒頔生于1304,死于1377年,处于元明之际,如上文“遭逢乱世”。“尝避寇岩谷,被执,頔正色叱贼,贼感而释之”。从“避寇”、“被执”、“叱贼”等词语中可以看出,所谓的贼寇指的是朱元璋等起义军,“入明屡召不出,洪武十年(一三七七)终老于家”,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舒頔和元朝的情感联系。 【赏析】 这首词蕴含了浓重的民族风味,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道出了端午时节的忙碌。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细缠五色臂丝长”,缠五色臂丝是荆楚之地的一种民族风俗,是在端午节由孩子们将五色丝带缠在臂上,这种五色的臂丝又叫“朱

古诗小重山·花院深疑无路通翻译赏析

古诗小重山·花院深疑无路通翻译赏析 《小重山·花院深疑无路通》作者为宋朝诗人贺铸。其古诗全文如下:花院深疑无路通。碧纱窗影下,玉芙蓉。当时偏恨五更钟。分携处,斜月小帘栊。楚梦冷沉踪。一双金缕枕,半床空。画桥临水凤城东。楼前柳,憔翠几秋风。【前言】《小重山·花院深疑无路通》是北宋贺铸的一首词,抒写情侣离别相思的情怀。词中于上片虚而若实,写梦中相会,凄迷而幽微;下片实中有虚,写梦回凄凉,笔触虚灵。全词通过叙写别后经年,相思成梦,梦回凄凉的真实情景,从设想和现实两方面表现出了主人公对爱人的诚挚深情。整首词化景物为情思,语弥淡而情弥深。【注释】①词牌名:又名《小重山令》。《金奁集》入“双调”。唐人例用以写“宫怨”,故其调悲。五十八字,前后片各四平韵。②玉芙蓉:喻美人。玉是美好,芙蓉是荷花。③五更钟:晓钟。一夜分为五更,此指第五。 ④分携:分手,分别。帘栊:窗户。帘指窗帘、门裎,栊(话豫)是窗户。⑤楚梦:宋玉《高唐赋》里有楚怀王与巫山神女在梦中相会的事。后用来形容好梦不长。此谓双方分离已久。踪:脚印,足迹。此处指梦中之往事。⑥金缕:金线。⑦凤城:指京城。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翻译】梦中来到曲折幽深的花园里,树枝繁茂好像无路可走了。绕过回廊,突然看到心上人站在绿纱窗影下,美如一朵玉芙蓉。两人的情话还未说完;晓钟已经敲响,这着实令人可恨。怀着痛苦和感伤的心情洒泪分手,那清冷的月

光斜照在小窗户上。可是好梦不长,往事又是那样令人沉重。一觉醒来,眼前只有两只金缕枕头,身边那半床空荡荡的。所思念的人远在京城东边的临水小楼上,河上有一座小桥。楼前的杨柳已经历了几度秋风,心上人也经历了几番失望和憔悴。【赏析】此词抒写情侣离别相思的情怀。整首词化景物为情思,语弥淡而情弥深。写与恋人离别相思之词,方回还有《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一首。男主人公在抒发了初别的痛苦之后,曾经无限哀怨地发出“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的感慨。这首词则是写别后经年,相思成梦,梦回凄凉的真实情景。一为设想,一为现实,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主人公对所恋之人的诚挚深情。第一句“疑”字用得极妙。这个“疑”,当然是男子之“疑”,然而细细推敲.却又不似现实中之“疑”。因为心上人所居之“花院”,即使是“深”;也决不会无路可通,所以,它应该是梦中之“疑”。“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相别日久,朝思暮想,以致因情生幻,“灵魂出窍”,在梦中跋涉千里,来到了过去曾经和心上人欢会的旧地。夜阑人静,月明星稀,看着那花木繁茂,曲折幽深的花园,不禁产生出“近乡情更怯”般的疑虑:”这一次相会是否能够如愿呢?是不是会有人从中作梗呢?……“这种种忐忑不安的测度借“疑无路通”表现出来,真是写得迷离惝恍,像煞梦境。第二句重点在“芙蓉”上。《西京杂记》卷二说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以后有“芙蓉如面柳如眉”(自居易《长恨歌》)、“强整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荚蓉”(李殉《临江仙·莺报帘前

2014年德州4月高三模拟作文①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②有人说:山脚也有别样的风景。③尼采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人说:山脚也有别样的风景。 尼采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且行且珍惜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正如一首诗所言:就在你所在的地方生根发芽,不要因为难过,忘了散发芳香-----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不必在乎攀登到什么地方,一路走来,且行且珍惜。 土地供给你营养,是让你不断攀向高处,你得低下头来看看土地的面容和伤痕。人往高处走,高处有无尽的奇观;水往低处流,低处更多的是需要爱心浇灌的土地。人到了高处才觉得低处的广阔,但人只有在低处,才可以看到山的高伟。人生时时处处都有风景,不必在乎目的地,一路走来一路珍惜。 一次普通的登山之旅,而他却执意用笔幻化成一段质朴无华的文字,一个浅显的道理---“尽吾志可以无悔”。文字成就的是一座山,思想赢得是“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的美誉。自古以来是智者爱山,还是山给了智者灵感?斯人已逝,没有了确切答案。只是后来你自号“半山”,让人们记起:无限风光在险峰,生命不止,攀登不息。尽志,无悔,如此人生,足矣! 生命就是一次前路未卜的登山之旅,只有“行到山穷水尽处”,才会享受“坐看风起云涌时”的惬意。他,成于那场变法,毁于那场变法,只是千百年来,“孰能讥之乎”? 他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看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一声长啸,“与尔同销万古愁”。赐金放还,“仰天大笑出门去”,流放夜郎,“一生好入名山游”,回眸那段崎岖的山路,他一直在走,一直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吟出好大的气魄,大唐的江山为此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仙气! 他是太白,一路走来,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且行且珍惜,一路风景一路歌。 我们不能为自己的人生预设终点,不必在乎人生会停靠在哪里,好好珍惜走在路上的心情,这样,人生才会了无遗憾。 他一生征战无数。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是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亦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江流入海,有穷且坚,不坠青云的傲岸,不“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之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暂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荣辱成败,尽显英雄本色。 他是曹操,一路走来,去留无意,静观庭前花开花落。且行且珍惜,一路风景一路歌。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景便好。人生,不必在乎高低,在你所在的地方生根发芽,散发属于你的芬芳,带一颗懂得欣赏的心,且行且珍惜! 山脚风景,别样美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他可知,山脚也有别样的风景。思虑间,心弦轻轻拨动,绘出一朵清灵的火花,舞在心间,漫漫历史长河中,那山脚下的美,令人陶醉…… 落榜,流连风月,山脚也有别样的风景…… 揭榜之日,他不由得苦笑,一张偌大的皇榜,竟容不小“柳永”二字,十年寒窗一朝皆非,愁思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去。他心灰意冷,开始流连风月之地,但他没有想到,他的才情却在此得到了共鸣。那青楼女子虽居烟花之地,却懂他,懂他的情愁,恋他的才情,慕他的风度,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景---“山脚”的那片烟花杨柳。从此,不在追名逐利。他开始懂得,望尽天涯,伊人憔悴,蓦然回首,却是这边风景独好。多年之后,万千红中一点绿,成为山脚最美的风景。 辞官,归隐田园,山脚也有别样的风景。 迫于生计,他在叔父的安排之下当上彭泽县令,上任八十天,他便厌恶了无所事事的富贵生活,毅然辞官还乡。归家后生活的清贫,他却不改其乐。种豆南山,采菊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命巾车”,“棹孤舟”,“窈窕以寻壑,崎岖而经丘”,悠闲自在,淡泊从容。他懂得,纵然是山脚,也有别样风景。多年之后,没人提起曾经的陶令公,只知晓闲云野鹤般的陶渊明。 湖畔,红袖添香,山脚也有别样的风景。 重重宫阙,众多嫔妃,却无一人能与之交心,看似热络实则心寒,漫漫长夜,孤独寂寥,直到下江南,途径荷花盛开的大明湖,遇见她……,典雅小院,风吹梧桐,雨打芭蕉,绵绵雨丝蕴开了怎样的美;暗夜红烛,灯下闲读,美人案边学书,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李清照.拼音版

小xi ǎo 重zh òn ɡ山sh ān ·春ch ūn 到d ào 长zh ǎn ɡ门m én 春ch ūn 草c ǎo 青q īn ɡ 【宋s òn ɡ】李l ǐ清q īn ɡ照zh ào 春ch ūn 到d ào 长zh ǎn ɡ门m én 春ch ūn 草c ǎo 青q īn ɡ,江ji ān ɡ梅m éi 些xi ē子z ǐ破p ò,未w èi 开k āi 匀y ún 。碧b ì云y ún 笼l ón ɡ碾ni ǎn 玉y ù成ch én ɡ尘ch én ,留li ú晓xi ǎo 梦m èn ɡ,惊j īn ɡ破p ò一y ì瓯ōu 春ch ūn 。花hu ā影y ǐn ɡ压y ā重zh òn ɡ门m én ,疏sh ū帘li án 铺p ū淡d àn 月yu è,好h ǎo 黄hu án ɡ昏h ūn 。二èr 年ni án 三s ān 度d ù负f ù东d ōn ɡ君j ūn ,归ɡu ī来l ái 也y ě,著zh ù意y ì过ɡu ò今j īn 春ch ūn 。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注释】 长门:长门宫,汉代宫名。汉武帝的陈皇后因妒失宠,打入长门宫。这里以“长门”意指女主人公冷寂孤独的住所。 些子:少许。破:绽开、吐艳。 碧云:指茶团。宋代的茶叶大都制成团状,饮用时要碾碎再煮。碧:形容茶的颜色。笼碾:两种碾茶用具,这里作为动词用,指把茶团放在各种器皿中碾碎。玉成尘:把茶团碾得细如粉尘。这里“玉”字呼应“碧”字。 留晓梦:还留恋和陶醉在拂晓时分做的好梦中。 一瓯春:指一盂茶。瓯:盆、盂等盛器。以春字暗喻茶水,含蕴变得丰富。春茶,春醪,春水,春花,春情,春天的一切美好之物,均含在面前这一瓯浓液之中。 二年三度:指第一年的春天到第三年的初春,就时间而言是两年或两年多,就逢春次数而言则是三次。东君:原指太阳,后演变为春神。词中指美好的春光。【白话译文】 春天已到长门宫,春草青青,梅花才绽开,一点点,未开匀。取出笼中碧云茶,碾碎的末儿玉一样晶莹,想留住晨晓春光的好梦,咂一口,惊破了一杯碧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 2008-09-25 19:56 小石城山记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封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参考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①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题记: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本文即为《永州八记》之一。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这段议论捭阖起伏,情理毕现。 柳宗元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号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

《小石城山记》

《小石城山记》 【教学目标】 1、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幻灯片二),这是作者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三次鉴赏品读,力图领悟作者的感情和信念,并感受文章中的意境。 二、检查预习,字词、句式(幻灯片) 三、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在大家预习和上一节课解决字词疑难的基础上,能不能看出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思考这个问题,可参照课文的旁批。 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部分,议论与抒情,作者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思索。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两个段落。[板书:景情] 讲读课文 一、一读文章:品景 ⑴我们在介绍山水游记的文体特征时讲到,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描绘的?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幻灯片三) 教师范读。 明确:“奇”。[板书:奇] ⑵设问: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划出原文的句子。 提问。明确:三个方面。小石城山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⑶设问: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二、二读文章:品情 面对如此奇丽之景,作者不仅发出“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在第二段通过议论表达联想和思索,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⑴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⑵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

《小重山谢了荼蘼春事休》阅读答案

《小重山谢了荼蘼春事休》阅读答案 小重山 吴淑姬① 谢了荼蘼②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注】①吴淑姬:北宋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后在世。父为秀才。家贫,貌美,慧而能诗词。②荼蘼(tú m í)一种花,白色,有香气,夏季盛放;荼蘼过后,无花开放,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荼蘼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写荼蘼花谢,春天结束。而犹有“无多花片子,缀枝头”,说明荼蘼将谢未谢,春事将休未休。残花缀满枝头,给人以凄清之感。 B.风揉碎槐影,令渎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女子的芳心仿佛也被揉碎;“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富于情味。 C.“独自倚妆楼”承上启下:上片写女子触景生情,情苦而不忍睹;既不忍睹,遂回妆楼;既回妆楼,更愁情难耐;既愁情难耐,则倚楼凝望。

D.“一川烟草浪,衬云浮”,写出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的场景,运用比喻,以动写静,表现了女子深重的愁情。 E.“愁”字画龙点睛,使通篇有了精神。而“一川烟草浪”所表现的愁情,与“心儿小”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女子内心难以忍耐的痛苦。 2、本词结尾说“心儿小,难着许多愁”,抒情主人公“愁”的缘由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 D(答A项给2分,答D项给3分) 【解析】A.“缀满枝头”不妥,原文说“无多花片子”; D.“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不妥,“一川烟草浪,衬云浮”是说连天烟草,衬着浮动的白云,犹如浪涛滚滚,铺天盖地而来。 2、①青春将逝的感慨。荼蘼已谢,春意消歇,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自然产生青春将逝的深沉的感慨。②思念远人的愁绪。抒情主人公独自伫立妆楼,倚楼凝望远方,思念远人。③眼前之景的触发。荼蘼已谢,春意消歇,庭槐影碎,莺已老,一川烟草,满目浮云,自然触发女主人公满腹愁绪。(共三条,每条2分,情感1分,分析1分) 赏析

富含人生哲理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诗句

富含人生哲理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 诗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http://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小重山·赋潭州红梅(姜夔)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小重山·赋潭州红梅(姜夔)赏析|全诗|原文 翻译 赋潭州红梅(姜夔) 原文 小重令 赋潭州①红梅 人绕湘②皋月坠时。斜横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冷,香远茜③裙归。 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④绿筠枝。 注释 ①潭州:今湖南长沙市。 ②湘:湘江,流经湖南。皋:岸。 ③茜:大红色。 ④沁:渗透。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词。白石的咏物词所咏最多的是梅、柳,这是因为其中关合着他的一段合肥情事,他与合肥情侣相遇于合肥赤兰桥,其地多柳树,而分手时为梅开时节。夏承焘先生的考证即为:白石客合肥,尝屡屡来往两次离别皆在时候,一为初春,其一疑在冬间。

故集中咏梅之词亦如其咏柳,多与此情事有关。(《姜白石词编年笺校行实考》) 张炎说: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词源》卷下)并标举了咏物词的几条原则:第一,求神似而不求形似;第二,结构上要能放能收,浑然天成;第三,所用典故必须符合题旨;第四,结句必须点明一段意思。若用以上原则衡量此词,可谓处处吻合。这首词在调下标明赋潭州红梅,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盛产红梅,以潭州红著称于世。词中从咏红梅入手,但又不拘泥于纯粹写梅,写梅写人,即梅即人,人梅夹写,梅竹交映,含蕴空灵,意境深远,收放自如,达到似花非花,似人非人,花人合一的朦胧迷离的审美境界。 起句人绕湘皋月坠时,点明人物、地点、时间。湘皋,湘江岸边。屈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注:泽曲曰皋。水滨江岸往往是情人幽会的理想场所,加之红梅掩映,更富诗情画意的美感。然而此刻词人写的不是相聚时的欢乐,而是写离别后的哀愁。一个绕字,写出百般无奈,万种离愁。绕者,徘徊也。月坠二字说明其人(抒情诗中的主人翁常常是作者自己)已在此徘徊良久。月坠湘皋,环境凄清,以此烘托心境,其愁苦悲凉可以想见。第二、三两句由人及梅,正面点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然词人不是写梅影映照于水面,而是写梅影浸透在水中,着一浸字,感情已很强烈,再以愁字形容涟漪,将涟漪拟人化了。

会当凌绝顶全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全诗赏析

会当凌绝顶全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全诗赏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全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杜甫《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西岳。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

俯望。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阅读答案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阅读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阅读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是南宋爱国将领岳飞的词作,这首词抒写了抗金主张壮志难伸的孤愤之情。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阅读材料...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是南宋爱国将领岳飞的词作,这首词抒写了抗金主张壮志难伸的孤愤之情。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阅读材料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此诗作于秦桧任宰相时。朝廷为求和,解除岳飞兵权。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阅读题目 8.首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4分) 9.你认为"欲将心事付瑶琴"中的"心事"有那些?请结合诗词略作分析。(4分)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阅读答案 8.首句以动衬静描写了一幅静谧的深秋夜景图。(2分)首句起兴,渲染

一种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2分) 9.(1)心念中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情 (2)遭人陷害,赋闲在家的无奈之情 (3)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 (4)对奸臣当道,苟且偷安的愤恨之情 (5)知己甚少,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 (任意答出四点即可,每点1分)《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赏析 上片着重写景。"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昨天夜里蟋蟀一直鸣叫不停,使作者从金戈铁马对抗金兵的梦中惊醒了,而此时已经是深夜的三更天了。"寒蛩"点明了季节是深秋。山河飘摇,国家残破,作者夙夜忧患,而昨夜深秋的蟋蟀却小停地呜叫,催逼着词人心中的隐忧和悲愤,使克复中原的责任更加沉重,"惊"字充分表达了在秋夜蟋蟀的凄清呜叫中作者终夜难眠的情景。"千里"暗示梦回到包括家乡在内的中原地区,说明了词人在睡梦之中也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这一句通过叙写被梦惊醒来表现作者日夜牵挂的都是国家的战事和兴衰。"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被梦惊醒后,因梦见战场战事而忧国忧民再无睡意,独自在台阶前徘徊。周围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熟睡,只有天上的明月散下淡淡的冷光。深秋的月夜,凄清冷淡,表达了作者"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独与凄凉心境。"独自"写出词人的孤独寂寞,心事无法向人诉说,可见苦闷之深。结拍"人悄悄,帘外月胧明"以景收束上片,映衬词人不能成眠,更见孤独之感。上阕用简洁的语言和平淡的叙述质朴地展现出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其简沽有力、朴素真切的文风,确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