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地理中亚说课稿

区域地理中亚说课稿

区域地理中亚说课稿
区域地理中亚说课稿

区域地理中亚说课稿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中亚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中亚是学生在区域地理中接触到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介绍了中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即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本区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亚范围和位置;了解中亚的自然环境——以丘陵和平原为主的地形,大陆性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本节课通过大量图片,引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认识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分析地形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亚的地理位置,理解中亚在沟通亚欧之间交通上的重要作用。

理解中亚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特征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及自然条件对经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亚干旱、半干旱气候对一系列地理要素的影响。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3.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分析讲解

(二)说学法:

1、学习探究:学生已经学过几节的世界区域地理知识,在知识含量上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上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

2、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三、说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课堂案。

四、说教学设计和过程

首先中亚的范围和位置

利用地图讲解中亚包括哪些国家他们的首都分别在哪里在这些国家中与我国相邻的分别是哪几个(图---文---图文结合,完成了地理位置范围国家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其次讲解自然环境

中亚地形以何种地形为主地势哪边高哪边低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到中亚重要的地形区:帕米尔高原、天山、图兰平原(引导学生进行填图练习)

(启发式提问)中亚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稀少,冬冷夏热,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大面积的森林能不能生长,为什么中亚的植被应以什么为主

请大家在图中找出中亚主要的河流及湖泊。

(教师总结)总的来看,在远离海洋及干旱气候的影响下,中亚地区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中亚人民在不断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来发展生产。

最后经济

(课件展示)中亚主要矿产和农作物分布图(提问)

1、中亚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里中亚都发展了哪些农业部门

(突出介绍中亚的棉花生产,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地,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中亚生产的小麦、棉花和畜产品可供出口。)

分组讨论:中亚地区棉花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结合前面所学的气候地形水资源等等来解决问题问题

2、(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问题)中亚的工业分布接近原料产地。

(探究)中哈石油管道的意义,讨论,同学上讲台书写观点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中亚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环境

三、经济

世界地理学案4_中亚

第四节中亚 【考纲要求】 1、识记中亚的位置、范围和包含的国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 2、理解中亚的气候和地形特征。 3、会利用中亚地理位置和资源,分析其对农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Ⅰ.概述:5国,哈.吉.塔3国与中国邻。均为伊斯兰国家。 ⑴自然环境: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较远。重要的陆上交通要道,古代丝绸之路,近代新亚欧大陆桥;丘陵、平 原(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为主。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卡拉库姆世界著名大沙漠。多为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等),外流河有额尔齐斯河。多为内流湖,西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内流湖-里海;中部有咸海(现在因面积的缩小使周围环境在恶化)。 ⑵居民与经济:多民族地区,信奉伊斯兰教。耕地大,有牧场,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棉花产区, 乌兹别克斯坦被称为"白金之国",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丰富。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发达,木材缺乏,机械、轻工制品需进口。 Ⅱ.哈萨克斯坦:⑴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家,中亚面积最大国家。⑵耕地草原广,小麦、棉花、畜产品自给有余,煤、石油多,卡拉干达著名重工业区,阿拉木图全国最大城市、首都阿斯塔纳。 Ⅲ.乌兹别克斯坦:“白金之国”,阿姆河灌溉,中亚人口最多、密度最大国,首都塔什干中亚最大城市。 [热点关注]上海合作组织。有中、俄、哈、吉、塔、乌6个成员国。 【读图训练】 1、标出图中的经度和纬度,仔细观察经过的地方。 2、中亚地理位置重要体现在古代丝绸之路、 现代的第二亚欧大陆桥。 3、国家。 ①,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 ②③ ④⑤ 4、A 丘陵 B 平原 C 平原 D 高原 E 山地 5、中亚地区以气候为主,成因,特点;东部降水稍多,因为从洋和洋吹来大量水汽,在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由于降水少,所以多河和湖,多、植被。 7、⑥河,⑦河,这两条河的补给形式主要是,该河流的流量与自然因素密切相关;⑧河,它注入洋,是中亚唯一一条外流河;⑨河,⑩河。 8、F 湖;G 湖;H 湖,该湖沿岸有丰富的资源。。(1)近年来F湖面积越来越小,为什么? (2)F湖周围出现了白沙暴,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比较G东部和西部盐度的高低,简单阐述理由。 9、世界三大产棉基地、、。世界三大长绒棉基地,,。白金之国是,简述该作物生长条件。 【强化训练】 2002年4月24日,在土库曼斯坦召开的里海5国首脑会议无果而终。据此回答1~3题。 1.里海5国是指() A.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 B.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阿塞拜疆、伊朗 C.俄罗斯、伊朗、伊拉克、阿富汗、阿塞拜疆 D.阿塞拜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伊朗、土库曼斯坦 2.关于里海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欧亚大陆之间的一个狭长水域②从成因上看,属内陆海迹湖 ③世界最深的湖泊④通过伏尔加河沟通黑海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3.关于里海问题,沿岸5国长期争论不休,其根源是() A.湖海名称问题 B.油气资源管线的走向问题态环境保护问题 D.丰富的油气资源问题 据新华网2004年9月28日综合消息:中哈输油管线(哈萨克斯坦阿塔苏——中国新疆阿拉山口输油管线)将于今天开始铺设,管线全长1000公里。阅读材料回答4~6题。 4中哈输油管线经过地区主要的生态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土壤次生盐碱化 C.土地荒漠化 D.气候变暖 5目前,我国进口的石油基本来自中东。为了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从位置方面考虑除了中东外,较为理想的进口石油的地区是() ①加勒比海地区②北非③东南亚④中亚⑤俄罗斯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6哈萨克斯坦石油最丰富的地区在( ) A.里海沿岸 B.巴尔喀什湖附近 C.额尔齐斯河沿岸 D.北部丘陵 2001年6月15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等六国

八年级地理下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说课稿 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五章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教什么?) 1.结构分析(知识树展示) 本章(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内容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主要从以下三部分进行了宏观介绍:一是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二是从宏观角度整体认识“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三是采用两两对比的方式,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一般特征。 本节内容在第五章及八年级地理教材体系中的地位见下图(知识树): 2.内容分析(知识树展示) 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内容选择上,教材并没有将区域内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一一罗列,而是采用对比的方法,阐述了南北方气候、植被、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农业生产、传统民居及交通方式、文化习俗等人文地理特征。 在最新制定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因此教材中突出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并明确区域人文特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这对培养学生思考和解释复杂的地理现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节内容要点结构分析见下图(知识树): 3.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运用地图指出南北方地区的界线和范围,并能说出在地形、气候、植被和河流等方面的自然地理差异。 (2)能例举出南北方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吃、穿、住、行)及文化习俗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通过各种地图(地形图、气温与降水量图、河流流量图、各种景观图),收集、比较、归纳南北方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 (2)运用已学过的气候、地形、植被、农业生产等知识,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以及人文地理特征受自然环境影响这一基本地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尊重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增进多元文化理解的能力 4.学情分析 ——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区域的基本知识(如什么是区域、区域的级别、区域划分的标准和一般方法),并了解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通过上册教材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中国地理概括及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农业等一般特征。 ——已有的生活经验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说明

《我国四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容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理区域部分的衔接点。本节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岭—淮河线,四理区域。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容要求第一知道“岭-淮河”的位置,通过“比较”活动认识岭南北两侧的自然差异,理解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第二明确“四理区域”各区的围和划分依据,通过“比较”活动揭示各个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 本节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对区域差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区域划分的作用,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比较的方式了解我国的宏观区域差异。可从生活实例出发,认识区域划分的方法,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地理学习能力:七年级学生通过一年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习惯,已基本掌握了地理读图、看图的方法,具有一定绘图能力,能通过自主探究初步完成老师的问题;但学生整体的分析、归纳能力,仍然较弱,比较依赖老师或优生分析解答。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他们思考、分析、归纳。通过“提问—探究—小结”来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自主探究完成老师的问题,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能力基础。 2、知识水平: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情况,行政区域划分,经济概况,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好我国四理区域的划分,奠定了知识基础。 3心理特性:七年级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较强,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喜欢表现自己,集体荣誉感强,部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本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岭、淮河一线,说明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围及划分原因以及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能够读图查找地理界线,通过读图讨论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点。 情感目标:让学生关注家乡所在地区的区域特征,找出与相邻地区的差异。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四理区域的位置、围及划分原因。 难点:四理区域的差异。 五、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判断和主动探究。基于本节课空间分布思维的特点和学生本身对四理区域的自然景观等没有基本的认识,故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结合导学案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集图片、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绘制简易“中国四理区域图”,准备地区景观图片,导学案。 (2)学生准备:七年级下册课本、地图册、彩笔。 七、教学过程: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说课稿

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在编排上本节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本章第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材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章内容是后面各章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因南、北方地区平时大家了解较多,所以将南北方地区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之前学习,这有利于在掌握本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认识地理区域的方法。《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南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方式是受自然环境影响的,自然地理的差异是造成人文差异的一种直接原因,自然差异的学习为学生正确分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人文差异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即: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河流、湖泊和岛屿的分布。 (3)通过南北方地区的比较,明确各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4)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和人文特征的比较,在明确南北方地区自然地理差异基础上,理解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北方地区地形图》和《南方地区地形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和记忆能力。 (2)初步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获奖教案

【课题】八下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范围及划分的依据2.在图中指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说说自己对家乡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 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首先,我们看看下列几幅 图各是哪个地区的景观: 教师引言: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 异显著,从雪山连绵的青藏高原,到麦 浪滚滚的华北平原,从牛羊成群的内蒙 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日 常所见所闻试着说出图中的 四个地区: 依次是西北地区、华北平原、 南方地区、内蒙古高原。 仔细阅读教学目标,快速浏 览本节内容。 图片直 观性强, 学生在 观察图 片的同 时体会 祖国大 地的姿 态万千。1.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明确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2.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 试着评价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

合作探究古高原到浩瀚无垠的新疆沙漠、戈壁 滩,祖国大地姿态万千,风光无限。 【教学目标】: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 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的范围,明确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 据。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一、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观察分析:1、四大分区的地理界线是 如何确定的?(在下面的图中找出秦岭 -淮河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青藏 高原边缘线,与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界线 对应起来) 读图分析,找出找出秦岭- 淮河一线、400毫米等降水 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与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界线作一 比较。 组内交流,学生代表回答观 察的结果:秦岭-淮河一线基 本与1月0℃等温线、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 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界线基本 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一致; 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 线基本与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一致。 学会读 图是学 好地理 的关键, 等温线 图和等 降水量 线图以 及分层 设色地 形图,都 是以往 所学,学 生可以 将新旧 知识结 合,增强 知识的 联系性。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说课稿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说课稿 一、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二、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理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即差异性。学生通过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中国地理的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对于学生来说,对区域和区域划分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程度。本章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对区域差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区域划分的作用,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比较的方式了解我国的宏观区域差异。第一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要注意其承上启下的作用。“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可从生活实例出发,认识区域划分的方法,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部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重点。 学情分析 1、经过多半学期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对我国的区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且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较强,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2、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秦岭和淮河及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学生能结合生活实例感受较多,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3、通过多半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能力基础。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不同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的类型;结合生活体验,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举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2、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3、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巩固联系旧知获得新知的学习方法。 2、学会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链、知识网,从而 形成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 3、学会获取地理信息、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发现地理问题 解决地理问题、表达与交流成果。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之美,学会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四、学习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五、学习难点:结合地图,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 六、学习方法 自学指导法、读图法、讨论分析法、联系实际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七、学具准备

世界地理中亚知识总结

世界地理中亚知识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亚 自然特征 一、中亚的位置与范围 1、位置:经纬度位置:35°N-55°N,50°E-85°E。深居亚欧大陆内部 距海较远。 重要的陆上交通要道(古代丝绸之路,第二亚欧陆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通过这里,在阿拉山口与我国北疆线相接。 2、范围:中亚五国 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 塔吉克斯坦(杜尚别)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 二:地形 地势东高西低,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和中部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东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天山,背部哈萨克丘陵。 三: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稀少,且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变率很大。成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多为山脉环绕的高原、盆地与低地,海洋性气流难以到达 植被为草原、荒漠。卡拉库姆世界著名大沙漠 卡拉库姆沙漠的成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 四:河流 多为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等)内流湖(咸水湖),外流河有额尔齐斯河。描述中亚河流的一般水文特征: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有断流现象巴尔喀什湖:东部为咸水湖,西部为淡水湖的原因: ①东部: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西部:有流量相对较大的伊犁河的淡水注入 ③东西连接处水域狭窄,两侧湖水交换不畅 不断缩小的的湖——咸海 原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人为原因:灌溉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等增多,流入咸海的水量减少。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 危害:周围地区气候变得更加恶劣,生态环境恶化;湖泊含盐量不断升高,影响水生生物生存;加剧周围地区土壤盐碱化 里海 ⑴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内流湖); ⑵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 (3)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4)注入里海的河流:伏尔加河、乌拉尔河. 社会经济特征 一:农业 1)种植业 小麦:哈萨克斯坦北部。 水稻(少量):阿姆河、锡尔河下游。 棉花:阿姆河、锡尔河流域。 中亚是世界第三大产棉基地,乌兹别克斯坦因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 中亚种植棉花的有利自然条件: ①气候干燥,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 ②地形平坦; 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 ④土质疏松,多沙质土。 2)畜牧业 分布:中部、南部 有利条件:牧场广阔(中亚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以养羊业为主:细毛羊,羔皮羊 中亚发展农牧业的限制因素:水源灌溉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灌溉→地下水位上升蒸发强烈→土壤次生盐渍化 二:工业 1.丰富的矿产资源:

区域地理中亚说课稿

中亚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中亚是学生在区域地理中接触到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介绍了中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即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本区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亚范围和位置;了解中亚的自然环境——以丘陵和平原为主的地形,大陆性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本节课通过大量图片,引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认识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分析地形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亚的地理位置,理解中亚在沟通亚欧之间交通上的重要作用。 理解中亚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特征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及自然条件对经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亚干旱、半干旱气候对一系列地理要素的影响。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3.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分析讲解 (二)说学法: 1、学习探究:学生已经学过几节的世界区域地理知识,在知识含量上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上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 2、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三、说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课堂案。 四、说教学设计和过程 首先中亚的范围和位置 利用地图讲解中亚包括哪些国家他们的首都分别在哪里在这些国家中与我国相邻的分别是哪几个(图---文---图文结合,完成了地理位置范围国家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 其次讲解自然环境 中亚地形以何种地形为主地势哪边高哪边低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到中亚重要的地形区:帕米尔高原、天山、图兰平原(引导学生进行填图练习) (启发式提问)中亚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稀少,冬冷夏热,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大面积的森林能不能生长,为什么中亚的植被应以什么为主 请大家在图中找出中亚主要的河流及湖泊。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说课稿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所选用的教材为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设计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八年级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产业分布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2)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以及河流分布概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并归纳东北的地形特征,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3)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河流,分析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4)读东北地区各类气候图,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比较黑、吉、辽三省的气候差异,分析东北河流的结冰期与气候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建设美丽的祖国勤奋学习,为保护祖国的环境从小事做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 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分小组回顾上册关于中国的气候的相关知识。 四、教法、学法 激情法、讲授法、启发式、讨论式、提问法、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分组合作探究法、读图发现基本的规律。 二.说学情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分区、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差异等,对区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八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激情法、讲授法、提问法、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分组合作探究法、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

2021年高考地理总复习世界地理中亚知识总结

中亚 自然特征 一、中亚的位置与范围 1、位置:经纬度位置:35°N-55°N,50°E-85°E。深居亚欧大陆内部 距海较远。 重要的陆上交通要道(古代丝绸之路,第二亚欧陆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通过这里,在阿拉山口与我国北疆线相接。 2、范围:中亚五国 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 塔吉克斯坦(杜尚别)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 二:地形 地势东高西低,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和中部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东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天山,背部哈萨克丘陵。

三: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稀少,且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变率很大。成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多为山脉环绕的高原、盆地与低地,海洋性气流难以到达 植被为草原、荒漠。卡拉库姆世界著名大沙漠 卡拉库姆沙漠的成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 四:河流

多为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等)内流湖(咸水湖),外流河有额尔齐斯河。 描述中亚河流的一般水文特征: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有断流现象 巴尔喀什湖:东部为咸水湖,西部为淡水湖的原因: ①东部: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西部:有流量相对较大的伊犁河的淡水注入 ③东西连接处水域狭窄,两侧湖水交换不畅 不断缩小的的湖——咸海 原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人为原因:灌溉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等增多,流入咸海的水量减少。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 危害:周围地区气候变得更加恶劣,生态环境恶化;湖泊含盐量不断升高,影响水生生物生存;加剧周围地区土壤盐碱化 里海 ⑴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内流湖); ⑵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 (3)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4)注入里海的河流:伏尔加河、乌拉尔河. 社会经济特征 一:农业 1)种植业 小麦:哈萨克斯坦北部。 水稻(少量):阿姆河、锡尔河下游。

中国地理差异说课稿.doc

课题四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以及板书设计这八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中的第一节内容,本课内容由“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组成,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掌握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的相关知识。八年级的教材安排上册讲中国地理的总论,下册讲分区,而本章内容既是对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分区部分的引领,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了一定的积累。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阶段,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需要教师加强引导,以便学生顺利进行学习。 (三)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接下来,我来说一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我国地理差异显著的表现及其原因;能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的位置并分析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读图、析图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归 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的特点,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我国的地理差异显著的表现及其原因和分析归纳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成考虑到本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状况。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我国地理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教法学法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教学重难点的安排并联系教学实际,我将采用读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以及多媒体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通过师生共同探究,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分析,乐于思考的品质。 (六)教学过程 了解了学情,确立了目标,找准了方法,沿着最初的设想,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作了如下设计: 为了让各位评委老师更清楚我上课的脉络,我先简单的说说我的设计思路:本节课我先播放播放《舌尖上的中国》视频片段,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然后,新授课部分由三个环节构成,第一环节“穿越中国,论差异”,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总结;第二环节“联系实际,谈差异”,通过学生的讨论活动和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地理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第三环节“看练结合,理界线”,通过看图与练习相结合,帮助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最后此基础上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导入部分:(3-5分钟) 播放《舌尖上的中国》视频片段,让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感受把不同地区的特色饮食,并提问:谈谈你家乡的特色饮食。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大家熟悉的电视节目,引导学生谈谈家乡的美食,大家都有话可说,做到从身边的生活出发,加强了生活与地理的联系,既活跃了课堂

初中地理说课稿:《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编排上本节是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节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材的第二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章内容是后面各章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又南北方地区平时大家了解较多,所以将南北方地区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之前学习,有利于在掌握本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认识地理区域的方法. 在内容上本节所涉及的南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南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和河流流量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人文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通过分析南北地区人文差异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图片,资料,视频等了解南北方地区的自然,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性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精心设计了信息整合课件,创设出全新的氛围,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要学的新知识有了期待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旧到新,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 2,学法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三,说教学程序 学生已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主要地形区的分布,行政区划以及温度和降水量图的判读,所以在本堂课我通过:导入→合作探究,教授新课→巩固小结→反馈练习等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导入新课 从《晏子使楚》的故事入手,说的是:齐国的晏子到楚国,楚王想戏弄他,故意将一个犯人从堂下押过.楚王问:此人犯了什么罪回答:一个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就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是不是都很喜欢偷东西晏子回答:淮南有橘又大又甜,一移栽到淮北,就变成了枳,又酸又小,为什么呢因为土壤不同.从故事提出问题,我国南,北方的在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呢为什么会影响水果的生长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特点除了影响到水果的生长,对于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又有什么影响呢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原因的热情,也以问题的形式带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就是要学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教授新课 本节课是信息整合课,每两个同学就有一台电脑,所以本节课我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让学生讨论结果,教师再巡回指导来进行新课的学习.这样可以达到个别同学能力的锻炼与全班参与相结合,避免了重视个体,实现了人人参与,

2020年高考地理区域地理10中亚

第二部分第十讲中亚 目标达成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三地的典型植被依次是( ) A.荒漠、草原、荒漠 B.森林、草原、荒漠 C.森林、高山草甸、荒漠 D.草原、草原荒漠、荒漠 解析:根据图的相关信息可知图示区域为中亚地区,气候干旱是其基本特征。从图中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来看,甲地降水在300毫米左右,乙、丙的降水量都在300毫米以下,而且丙地比乙地更少,故甲、乙、丙三地的典型植被依次是草原、草原荒漠、荒漠。 答案:D 2.丁地降水量及主要水汽来源组合,正确的是( ) A.大于300 mm;大西洋 B.大于300 mm;印度洋 C.小于300 mm;北冰洋 D.小于300 mm;印度洋 解析:丁的东南方向是海拔较高的山地,正处在来自大西洋湿润气流的迎风坡上,降水相对较多。再从图上的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来看,丁的降水量处在300毫米以上。 答案:A 下图示意某湖7 000年来的湖面变迁状况,该湖多年平均降水量95 mm,蒸发量1 315 mm。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信息反映出( ) A.古湖泊地势北缓南陡,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荒漠 B.湖泊变迁最快的时期是距今7 000~距今5 700年 C.湖泊今盐量最大,对周围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D.距今7 000年时,湖泊南北最大距离约为150千米 解析: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区位于亚洲内陆地区,植被为温带荒漠,据湖面变化情况可判断古湖泊地势北陡南缓,湖泊变迁最快的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湖泊面积缩小,含盐量增大,对环境调节作用减弱。距今7 000年时,湖泊南北最大距离不到111千米(纬度相差不到1°)。 答案:C 4.该地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①破坏森林导致水土流失②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③引水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④沿湖围垦导致降水量减少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该地森林较少,降水较少,水土流失较弱。湖泊多为咸水湖,不能围垦发展种植业。而不合理的农业活动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 答案:B (2018·武汉检测)读下图,回答5~6题。 5.下列不属于乙地所在湖泊面积减少原因的是( ) A.流域内气温升高,蒸发旺盛

最新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说课稿

西北地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西北地区。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地理差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之后的探究学习。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西北地区地域差异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为西北地区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域特征,提高对比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积累,初步掌握了中国自然概况及中国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状况。学习区域地理具有初步的学习方法,认识某一区域,首先认识是地理位置,分析自然特征,然后是经济发展条件,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最后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八年级学生基础较好,小组合作使得大多数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主动参与的能力,上台讲解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西北的位置,地形,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西北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1)掌握西北干旱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2)培养学生读图和用图的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特征的能力,提高对比区域差异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性目标) (1)通过“西北地形图”明确西北的地理位置,地形。 (2)联系新旧知识,分析西部缺少的主要自然原因。通过“西北年降水量”图,直接得出西北干

旱的气候特征。 (3)根据“西北草原和荒漠”分布图,直观反映西北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小组合作探究,运用气候,河流,地貌,植被等总结归纳西北的自然环境特征。 (4)结合课本,分析新疆古老的灌溉系统——坎儿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可持续性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热爱边疆的情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重点确立及理由】 本节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地形,河流,气候等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们对生产生活起到重要的影响。所以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是重点。 【难点确立及攻破】 考虑到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知识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提高,所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是难点。通过读图,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同北方南方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感受干旱对农业的影响。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材内容是基础,增强学生能力是目的,根据学生心里发展水平,用创造情景法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首先创造问题学生自己探讨问题,其次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层层推进,归纳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从而突出重点。最后在以水为主线,分析干旱给农业带来的影响。质疑再探从而攻破难点。 2、学法指导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本和插图的习惯和能力,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地理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既思考,老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达到学习的目的。 (3)做:做笔记。 (4)记:不仅要记住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还要记住重点和难点。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地理说课稿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地理说课稿: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易公教育资料平台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编排上本节是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节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四 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材的第二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 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章内容是后面各章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又南北方地 区平时大家了解较多,所以将南北方地区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之前学习,有利于在掌握 本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认识地理区域的方法. 在内容上本节所涉及的南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 用比较的方法,对南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和河流流量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人文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通过分析南北地区人文差异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图片,资料,视频等了解南北方地区的自然,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性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精心设计了信息整合课件,创设出全新的氛围,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要学的新知识有了期待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 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旧到新,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 2,学法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 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

世界地理小题单:中亚

世界地理同步训练 内容:中亚 读中亚地区略图,回答1~3题。 1.图中代号所示地理事物名称正确的是: ①乌拉尔山脉②乌拉尔河③伏尔加河④勒拿河 ⑥阿姆河⑧里海⑩咸海 A.①③⑧ B.①③⑥⑧ C.③⑧ D.①②③⑧ 2.下列关于中亚各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A.D国灌溉农业发达,是中亚主要粮食生产国 B.A国地势北高南低、沙漠广布,热量充足 C.D国盛产棉花,有“白金之国”的美誉 D.B国的名称为土库曼斯坦 3.亚欧第二大陆桥横贯的国家是: A.A国 B.B国 C.D国 D.A国和B国 下图是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中哈石油管道已于2005年底竣工,这是我国第一条陆路管 道进口石油的通道。该国石油的主要输出地区是: A.里海沿岸及其湖盆地区 B.咸海周边及其湖盆地区 C.南部沙漠地区 D.西南部高加索山地区 5.其邻国中有“白金之国”称号的是: A.土库曼斯坦 B.塔吉克斯坦C.乌兹别克斯坦D.吉尔吉斯斯坦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位于欧洲和亚洲的内陆交界处。上世纪30~50年代,该湖流域大规模开发。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符合里海地理特征的是: ①湖面风平浪静②北部湖水较南部深③冬季湖水结冰④湖水较少用于灌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上世纪30~50年代,里海水位下降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流域年蒸发量增大 B.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C.湖泊下渗水量增大 D.入湖河水量减少 下图示意某湖7 000年来的湖面变迁状况,该湖多年平均降水量95 mm, 蒸发量1315 mm。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信息反映出: A.古湖泊地势北缓南陡,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荒漠 B.湖泊变迁最快的时期是距今7 000年~距今5 700年 C.湖泊含盐量增大,对周围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D.距今7 000年时,湖泊南北最大距离约为150千米 9.该地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①破坏森林导致水土流失②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 ③引水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④沿湖围垦导致降水量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中亚位于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据此回答 10~11题。 10.中亚五国的共同特点是: A.都与我国相邻 B.都是内陆国C.地形均以山地为主 D.河流全属于内流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