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编号: 02020061

(二)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三)学分: 2

(四)总学时: 36学时

(五)理论学时: 24学时

(六)实践学时: 12学时

(七)课程类别:选修

(八)开课时间:第 3 学期

(九)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二、课程简介:

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活动。《中

医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程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其实验课 ( 中医护理基础技术操作 ) 主要讲授各实验项目的目的、用物准备、操作程序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其中针刺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是中医

护理基础操作的特色。这些实验不仅是中医护理学基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护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学生可以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各种中医护理基础

技术操作;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对常见的临床疾病进行整体护理,并且能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与传统医学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护理人才。

三、跟相关课程的衔接:健康评估、系统解剖学、生理学

四、学时安排

(一)中医护理学课程总学时一览表

章次教学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合计

第一章绪论 2 2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 10 4 14

第三章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4 4

第四章中医护理基本技术 4 8 12

第五章辩证施护 4 4

总计 36

(二)实践项目教学一览表

序号实践项目名称实践项目提要学时方法备注

耳穴压豆法、穴位按摩

1 护理技术一

4 实验

法、拔罐法等

2 护理技术二针灸、刮痧 4 见习

3 腧穴腧穴定位

4 实验

五、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1. 掌握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2. 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 熟悉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

【教学要求】

1. 学生树立现代中医护理理念;

2. 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原则;

3. 掌握临床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能;

4. 能运用中医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重点、难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理论 2 学时

【教学内容】

1. 中医学发展概况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为中医学莫定了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载药 365 种,早期对药物进行分类。《伤

寒杂病论》张仲景著,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医林改错》王清任著,勇于改正古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

(2) 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

2.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人体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2)辨证施护

辨证—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

施护—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

1. 掌握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 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掌握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4. 掌握气、血、津液的来源和功能;

5. 熟悉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6. 重点掌握经络学说概念;经络概念;十二正经系统;络脉概念;奇经八脉概念;经络的临床运用;

7. 了解经络系统的组成;络脉的功能;奇经八脉的功能;

8. 掌握病因的概念及分类;

9. 掌握病机的概念;

10. 掌握望、闻、问、切的主要方法和临床意义;

11. 掌握八纲的概念;

12. 掌握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各自的鉴别要点;

13. 熟悉六要结合辨析。

【教学要求】

4. 学生树立现代中医护理理念;

5. 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原则;

6. 掌握临床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能;

7. 能运用中医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重点、难点】

1.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特征,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 心、肝、脾、肺、肾的主要功能;

4. 精的基本概念、生成、功能;

5. 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

6. 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7. 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8.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教学时数】理论 10 学时,实践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二节阴阳五行学说

1. 阴阳学说

(1) 功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2)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

转化

(3)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从整体上说明人与自然、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治疗。

2. 五行学说

(1) 基本概念

(2)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3)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相生与相克:用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生:某一行事物对别一行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相生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克制和制约作用

相克顺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乘与相侮:说明事物之间的反常现象

相乘:乘虚加强克制、压抑的意思

相侮:恃强反克的意思。

3. 精气学说

精气的基本概念

[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板书法

第三节藏象

1. 五脏

(1) 心

部位:居于胸腔之内,与小肠互为表里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

系统联属: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2) 肺

部位:位于胸中,上连气道,喉为其门户,与大肠互为表里。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系统联属: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

(3) 脾

部位:位于腹中

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

系统联属:在液为涎,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脾对维系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故被称为“后天之本”。

(4) 肝

部位:居于胁下,与胆互为表里

肝的生理功能:主疏泄;①调节气机;②促进消化功能;③调畅情志、主藏血系统联属:在液为泪,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5) 肾

部位: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与膀肤互为表里

肾的生理功能: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精的含义: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后天之精—水谷精微所化生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构成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物质

肾阴—具有滋养、濡润机体和制约阳热等功能

肾阳—促进机体的温煦、运动、兴奋和气化的功能

主水

主纳气

系统联属: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液为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对生命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2. 六腑

(1) 胆

部位:附于肝

胆的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2) 胃

部位:位于隔下,腹腔上部,上接食管,下通小肠

胃的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

(3) 小肠

部位: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

小肠的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分清泌浊(4) 大肠

部位:位于腹中,上接阑门,下接肛门

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

(5) 膀耽

部位:位于小腹中央

膀耽的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

(6) 三焦

三焦按部位分为上、中、下三焦

三焦的生理功能: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3.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第四节气血津液

1. 气

基本概念

气的生成与来源

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气的运动形成

气的分布与分类

①元气—先天之气

来源:先天之精化生,后天补养,藏于肾。

功能:推动生长发育生殖,推动各脏腑器官功能。

②宗气—后天之气

来源:呼吸之气十水谷精气,积于胸中

功能:司呼吸、贯心脉、与元气相合充养全身

③营气

来源:水谷精微生化,行干脉中

功能;提供营养、化生血液

④卫气

来源:水谷精微化生,行于脉外

功能:护卫肌表;温煦脏腑、皮肤、肌肉、皮毛;调节腠理开合、启闭汗孔,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2. 血

(1) 基本概念

(2) 血的生成来源

(3) 血的功能

(4) 血的运行

3. 津液

(1) 基本概念:津液是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其中清稀部分称为津,浊稠部分称为液。

(2)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3) 津液的功能

第五节经络

1. 经络学说概念及意义;

2. 经络概念;经络系统组成介绍;十二正经概念;及十二经脉的名称原则、走向与交接规律、循行分布总的原则与特点、表里络属关系、流注方向和次序等;

3. 络脉概念;

4. 奇经八脉概念;

5. 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解释、疾病诊断、治疗依据、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作用。

[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六节病因与病机

1. 病因的概念

2. 病因的分类

(1) 外感病因

六淫的概念、六淫致病的特点

病气的概念

(2) 内伤病因

七情、过劳过逸、饮食失宜、病理产物的形成

3. 病机:病机的概念

第七节四诊

1. 望诊 (l) 望神神:表现于外的精神

状态及意识思维活动

病理情况: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2) 望色

通过观察面部和全身皮肤色泽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病色

白—主虚、主寒、主失血

黄—主虚、主湿赤—主热

青—主寒、主痛、主癖血、主惊风

黑—主寒、主痛、主癖血、主水饮、主肾虚

(3) 望舌

望舌的方法: ( 见习) 正常为淡红舌、薄白苔

舌质:

①颜色

淡白—主寒证、虚证

红—主热证

降—主内热深重

紫—主血癖

②舌形

老嫩:老—多热、实证

嫩—多虚、寒证

裂纹与齿痕:裂纹—阴液亏损,不能荣润舌面

齿痕—同胖大舌

胖瘦:胖大—主虚、寒、心脾热盛

瘦小—主阴血亏虚,舌体不充

③舌态

舌苔

a 苔色

白—主寒证、表证

黄—主里证、热证

灰—寒重、寒湿、热重

黑—与灰苔相向,惟反映的病情更为严重

b 苔质

薄厚:薄—属表证

厚—属里证

润燥:苔滑腻—水湿过剩

苔干燥—津液不足

苔白滑—寒证

苔黄燥—热证

腻腐

剥苔:伤阴

2. 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

(1) 听声音:语声、呼吸、咳嗽。

(2) 嗅气味

3. 问诊:问寒热、问汗、问头身、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睡眠、问经带、问小儿。

4. 切诊:切诊包括脉诊,按诊

(1)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2) 基本脉象:三部有脉,不浮不见,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节律一致

(3) 按诊:按肌表、按手足、按腹部

第八节辩证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1. 八纲辨证

2. 气血津液辨证

3. 脏腑辨证

4. 卫气营血辨证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见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

1. 掌握生活起居、饮食、用药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熟悉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了解运动与养生

4. 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七情

5. 了解升降沉浮、归经、毒性

6. 熟悉方剂的组成

【教学要求】

1. 学生树立现代中医护理理念;

2. 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原则;

3. 掌握临床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能;

4. 能运用中医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重点、难点】中医一般护理的原则;养生和预防的基本原则。

【教学时数】理论 4 学时

【教学内容】

1. 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

(1) 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平衡阴阳、起居有常、劳逸适

度、慎避外邪、形神共养。

(2) 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方法:环境适宜、生活规律、顺应四时。

2. 情志护理与养生

(1) 情志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精神内守、情绪平和、豁达乐观

(2) 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

3. 饮食调护与养生

(1) 饮食调护的意义

(2) 食物的性味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3) 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饮食有节、饮食有方、谨和五味、荤素搭配

(4) 饮食宜忌

(5) 常用饮食调护方法

4. 用药护理

(1) 中药汤剂煎煮法

(2) 中药给药规则:给药时间、给药方法、服药温度

(3) 中药内服法与护理

(4) 中药外用法与护理

5. 运动与养生

(1) 运动养生的基本原则:以动为恒、身心并重、相因相宜

(2) 气功

6. 中药的基本知识

(1)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

(2) 中药的用法:配伍与禁忌

(3) 中药的分类及常用中药

7. 方剂基本知识

(1)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2) 方剂的剂型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法

第四章中医护理基本技术

【教学目标】

1. 重点掌握腧穴概念;腧穴分类;常用腧穴定位方法;针法概念;常用进针手法;常用行针手法;得气概念;晕针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灸法概念;灸法分类;灸

法作用及适应症。

2. 熟悉针刺器具;针刺前的准备工作;针刺角度、深度;留针、出针;针刺意外

事故的处理;灸法的注意事项;火罐运用方法及适应症。

3. 了解推拿的手法及其他中医常用传统疗法,如拔罐法、刮痧法、刺络法。

【教学要求】

1. 学生树立现代中医护理理念;

3. 掌握临床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能;

4. 能运用中医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重点、难点】刺灸法的一般知识和内容,腧穴分类;常用腧穴定位方法。

【教学时数】理论 4 学时,实践 8 学时

【教学内容】

1. 针灸

(1) 腧穴概念;

(2) 穴分类: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3) 常用腧穴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 ( 概念、主要骨节分寸及运用原则 ) ;体表

标记定位法 ( 固定标一记定位法、活动标记定位法 ) ;指量法( 横指同身寸法概念及

运用原则、拇指同身寸法概念及运用原则 ) ;简易取穴法 ( 概念及运用原则 ) ;

(4) 针法概念及学习意义;

(5) 针刺工作前的准备工作介绍:毫针结构介绍;消毒工作准备;

(6) 常用进针手法操作及运用范围介绍:单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手法;夹持进针

手法;提捏进针手法;舒张进针手法;

(7) 得气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8) 常用行针得气手法介绍:提插手法;捻转手法;

(9) 针刺角度;直刺、斜刺、平刺区分及运用原则;

(10) 针刺深度掌握原则;

(11) 留针与出针的操作简介;

(12) 针刺操作意外介绍:重点晕针的临床表现特点、处理及预防原则;

(13) 灸法概念及学习意义;灸法的作用特点及适应症介绍;

(14) 灸法的分类介绍:艾炫灸、艾条灸、温针灸、其他灸天灸:班盂灸等;

2. 推拿

3. 其他中医常用传统疗法

(1) 拔罐法:火罐疗法运用操作方法及适应症:闪火拔罐法、投火拔罐法、贴棉

拔罐法、抽气拔罐法。

(2) 刮疹法

(3) 刺络法

[ 自学内容]

推拿疗法的概述及常用推拿手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视频法

第五章辨证施护

【教学目标】

1. 理解:感冒、内伤发热及胃痛的证型分类,每一证型的辩证、要点、病因病机、治法及方药。

2. 了解: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感冒、胃痛及便秘的概念;感冒、内伤发热、胃

痛及便秘的症候分析。

【教学要求】

1. 学生树立现代中医护理理念;

3. 掌握临床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能;

4. 能运用中医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重点、难点】感冒、内伤发热及胃痛的证型分类,辩证要点、病因病机、治法及方药;感冒及胃痛的症候分析。

【教学时数】理论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辩证施护的程序和原则

第二节内科病证辩证施护

第三节外科病证辩证施护

第四节妇科病症辩证施护

第五节儿科病症辩证施护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作业(报告):

本课程作业(报告)由 1 次课后作业和 1 份见习报告构成。

七、考试与考核:

1. 考试方式:机考,闭卷。

2.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 70%,实践和平时成绩 30%。

3. 考核内容:

(1)形成性评价:构成实践与平时成绩,包括课后作业、见习报告、课堂提问和到课率等。

(2)终结性评价:即期末理论考试成绩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授课教材

中医护理学 , 孙秋华主编 , 第三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2. 参考教材

(1) 孙广仁, 中医基础理论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2) 吴郭序, 中医基础理论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3) 贾春华, 中医基础理论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4) 刘虹, 中医护理学基础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

(5) 程化奇, 中医学第 2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6) 张玫, 韩丽沙, 中医护理学 ,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

执笔人:宋冲教研室:内科护理学教研室审核人:周志红

二〇一四年六月八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