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案

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功的国际单位是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中例子的分析,主动建构功的概念。

2.通过对实例、实验的观察、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2学情分析

“功”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但通过前一节及以前的学习,学生对能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尽管学生尚未学过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但这并不影响学生根据经验判断具体物体的势能的大小。而且学生对不同事例中能量转化的多少凭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作初步的判断。但在实例中能量转化究竟应该如何量度,学生还感到比较迷茫。教材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引入主要是由于:①学生对能量有了初步的认识;②学生对不同事例中能量转化的多少凭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作初步的判断。在实例中能量转化究竟应该如何量度,学生还感到比较迷茫,故教师可以借此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主动的建构知识。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关功的计算

难点:判断是否做功。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引入

(一)引入(取材我们浙江的骄傲和拉车达人,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

活动1.观察图片,说说这两个过程能量转化

占旭刚举重:;

头发拉车:。

链接语:杠铃和车增加能量,为了知道能量转化了多少,请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比较,杠铃被举起和车被拉动的情景有什么共同特点?

活动2【活动】1.功的条件

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比较,杠铃被举起和车被拉动的情景有什么共同特点?

实例

能量的变化

受到的力及方向

发生距离的方向

(1)总结功的条件(1);

(2)。

活动2.找出下列情景中,戴罗建对铅球做了功。()

①从地上捡起铅球放在肩部②托着铅球在原地不动

③手握铅球,向前推一段距离④迅速投球后,铅球在空中飞行

⑤托着铅球慢慢走向队友

本次活动学生熟悉了做功的条件,而且从中归纳得到不做功的情况,为两个条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3、4为后面的例2做铺垫。

(2)归纳不做功的情况:

①。

②。

③。

(3)总结功的定义,。

活动3.运动会结束戴罗建将铅球带回家的途中判断对铅球有没有做功?

1.手拿着铅球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

2.手拿着铅球站在水平匀速行使的汽车上

3.乘电梯时,将铅球放在电梯上,电梯从1楼上升到3楼

4.手拿着铅球,在电梯中从3楼上升到10楼

5.到家把铅球水平交给妈妈离开手之前

结合提示归纳描述功的方法,提醒学生做功必须受力分析。

结合运动会的情景,深化巩固做功的条件,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而且为做功不等于做工(工作)起到衔接作用,使得学生更易接受,知识结构更顺畅。

活动3【讲授】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比较,杠铃被举起和车被拉动的情景有什么共同特点?评论(0)

活动4.思考:第二次与第一次比较说明做功多少与什么有关,什么关系?

第三次与第一次比较说明做功多少与什么有关,什么关系?

(1)归纳功与力和距离的关系

科学上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功的公式:功 = 力×距离

W = F.S

(3)功的单位:牛·米焦耳,简称焦(J)1焦耳=1牛·米

(意义:1牛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米的距离时所做的功为1焦。)

例1:用100牛的水平力将某重为500牛的物体沿水平地面拖动5米,该力做多少功?

例1:用100牛的水平力将某重为500牛的物体沿水平地面拖动5米,则这个过程中,重力做多少功?

熟练使用公式,强调解题格式,其中给出重力,对解决问题有一定干扰,看学生是否真正会判断是否做功。

例2:某足球运动员在水平方向用25牛的力,将10牛的球沿水平地面踢出,球在地面上滚了30米才停下来,人脚对球所做的功为()

A.750焦

B.300焦

C.450焦

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例3:有一物体重100牛,将该物体从1楼匀速提到3楼,每层楼高3米,需要做多少功?思考能量转化多少能?

强调公式W=Gh,其中学生对从一楼到三楼楼高判断失误,并引出功和能的关系

(三)功和能的关系

1.做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2.用功来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

3.能: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就说物体具有能。

4.已知马车重3000牛,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为重力的0.2倍,马拉着车匀速行驶100米,拉力做多少功?

此时是否马车的动能增加焦?

产生矛盾冲突,虽然做功,但能量并没有增加,要求学生课外去解决,但课外不直接告诉原因,让学生知道学习不仅仅在课堂,向焦耳学习,从中让学生接受情感教育,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计算摩擦力也做功,发现两力一样大,学生不难得出,做功抵消,说明有力做负功,为高中学习力做负功打下基础。

活动4【练习】功的量度

例2:某足球运动员在水平方向用25牛的力,将10牛的球沿水平地面踢出,球在地面上滚了30米才停下来,人脚对球所做的功为()

A.750焦

B.300焦

C.450焦

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例3:有一物体重100牛,将该物体从1楼匀速提到3楼,每层楼高3米,需要做多少功?思考能量转化多少能?

九年级科学上册2.4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4节物质的分类 1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新设计 在“物质分类”的教学中。事先,布置学生寻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单质、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按照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开展教学,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知识的回顾,又是一种知识的补充。再结合一些现实物质的分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科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科学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学情分析 物质分类是根据事物研究规律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归纳方法。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物质的组成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能指认具体物质的类别,从而要求学生对物质的微观世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纯净物的分类可有多种依据,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但物质的性质、用途与其组成有密切关系,故寻找较为科学的分类依据――以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是本节课的核心。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在八年级下册时已经学习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但对纯净物的分类还未了解,而对酸、碱、盐却已经在第一章的学习中认识,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又是熟悉的,本节课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对氧化物的分类、化合物的分类进一步的认识,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也是一种知识的总结。从学习能力来看,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有一定的分类意识,但对进一步分类的能力还有待于提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提升的机会,应而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能力,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4重点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最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化学部分知识点

九上第一章基础知识归纳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 解反应。AB+CD=AD+CB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 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 (正价)一氢钾钠银,二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负价)负一价:氟、氯、溴、碘; 负二价:氧和硫。 (可变正价):一二铜汞,二三铁,二四碳,四六硫。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 负二价:硫酸根(SO4),碳酸根(CO3),亚硫酸根(SO3),锰酸根(MnO4); 负三价:磷酸根(PO4); 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碱=盐+水。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5)酸+盐=新盐+新酸。 1、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少。 2、锌跟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3、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 4、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FeSO4 + H2↑溶液变成浅绿色。 5、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红色铁锈逐渐消失, 6、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溶液变成黄色 7、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 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H2SO4 = CuSO4 + H2O 溶液变成蓝色。 (二)碱的性质:(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碱+酸=盐+水 (4)碱+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1、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H2O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3.1《能量及其形式》优秀教案

《能量及其形式》优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能、光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太阳能、核能等自然界中能量存在的各种形式。 2.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的存在形式。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具体事例的分析中,得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通过设计实验和操作体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重点: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的存在形式。 难点: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的存在形式 教学过程: 活动1:新课导入 是什么使下图的物体动起来 ) 1.骑车的人利用双脚蹬动自行车踏板提供能量使自行车动起来。 2.太阳能汽车是利用太阳的能量转化成电能后,使车里的马达运转起来,使车向前进。 3.电车利用电能让车动起来。 4.风车叶片的转动时由于风的能量驱动的。 …… (

活动2:教师讲解 任何物体的工作都需要能量,那么什么是能量呢 能量简称“能”,指用作功的本领量度的物质及其运动的属性。 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者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 活动3:玩“溜溜球”。 提问:溜溜球在我们手中时具有什么能为什么 生:重力势能,因为溜溜球被举高了。 进一步提问:我们投放溜溜球时,溜溜球又具有什么能 ! 生: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 提出问题:生产生活离不开能量,那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常利用的有哪些形式的能量呢 活动4:能量的存在形式及其利用 比一比:哪组知道的能量形式最多 (分组讨论,记录下来哦!)实物投影展示各组的讨论结果并作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常用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板书在黑板上:电能、化学能、太阳能、光能、机械能…… 讨论:我们是如何利用这些能量的 (1)问题:我们是如何利用电能的 ^ (学生列举利用电能的方法,即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用电器工作。) 引导:消耗了什么能得到了哪种形式的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电能→光能;电能→机械能;电能→热能;电能→化学能…… (2)问题:我们是如何利用化学能的 学生列举利用化学能的方法,如:汽车利用汽油行驶;利用天然气加热;利用干电池给手电供电…… 引导:消耗了什么能得到了哪种形式的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化学能→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热能;化学能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九年级科学上册3.4简单机械教案

《第4节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演示,使学生学会比较、概括,了解杠杆的本质。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影响杠杆转动效果的因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春秋时代杠杆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力臂的探究,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相对性和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结构及特点以及它们的应用。教学难点: 理解机械效率并学会测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如果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注意:杠杆的形状各异,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O) (2)动力(F1) (3)阻力(F2) (4)动力臂(l1) (5)阻力臂(l2) l: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1 l: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2

3.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的平衡状态 杠杆静止、杠杆匀速转动 (2)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2211l F l F =或2112l l F F = 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3)为何要调节成水平位置平衡? 倾斜状态力臂比杠杆上的刻度小,所以为了直接根据杠杆上的刻度读出力臂,把杠杆调节成水平位置。 4.杠杆的分类 (1)2121F F l l <>、省力杠杆如:铡刀、铁锹; (2)2121F F l l ><、费力杠杆如:钓鱼杆; (3)2121F F l l ==、等臂杠杆如:天平。 注意:在支点和动力作用点确定的情况下,沿与支点和力的作用点的连线垂直的方向用力,力臂是最长的,力是最省的。 5.人体上的杠杆 二、滑轮 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可以绕着中心轴转动的轮子。 滑轮根据它的不同使用方法可分为三种类型。 1.定滑轮 (1)定义:在工作的时候,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使用时,轮子在不停地转动,但位置不变。 这种定滑轮我们日常生活经常见到如升国旗。旗杆顶上装一个定滑轮,人站在地上就能把旗子升到高处。 使用定滑轮与不使用定滑轮而直接用手去提拉,用力的大小是相等的,即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距离。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所以,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F 1等于阻力F 2,即不省力,因此不省力也不费距离。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电能专题教案

专题 电能 电功 一、定义:电流可以做功,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 二、物理意义:电流做功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计算公式: 1.定义式:W=UIt 即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2.导出公式:W=I 2 Rt ,W=t R U 2 (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四、电功单位: 1.国际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2.通用单位:千瓦时,符号kW ?h ,俗称度,且有1kW ?h=1度= 3.6×106 J 五、电功的测量 1.测量仪表:电能表(1户1表) 2.读数方法:电能表表盘上先后两次示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即电流在这段时间内所做的功。 例1 (天津市中考试题)电能表是测量________的仪表.1 kWh 的电能可供标有“220V 40W ”的灯泡正常工作________h . 精析 电能表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仪表.考查能否灵活利用W =Pt 进行计算. 正确选择合适的单位,可以简化计算. 解 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的仪表.题目给出:W =1kWh P =40W =0.04kW 时间:t = P W =kW 04.0kWh 1=25h 如果选用国际单位,则计算要麻烦得多. 答案 电功,25 电功率 一、电功率的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科学量 二、电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电功叫做电功率 三、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 t W 四、电功率的单位:1瓦=1焦/秒 五、 电功率计算公式:P=UI 电功率的推导公式: U= I P I=U P 对于纯电阻电器(只有电阻在做功): P=UI P=I 2 R (已知I 和R 求P) (已知U 和I 求P) P=R U 2 (已知U 和R 求P)

最新九年级科学-能量转化的量度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一、教材分析 功的概念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其概念及应用贯穿于全章。通过本节学习,应使学生初步建立功的概念,并学会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为本章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从功的角度来分析力学现象。通过实验和实例的分析,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本节另外一个知识点是需讲明功率的概念,阐明其为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通过类比讲明什么叫功率,功率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同时,结合机器实际的功率值,理解应用过程中怎样选择合适的机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用功来量度能的转化多少。 3、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功率的概念,功率的意义和单位,初步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功率的概念、功率的计算公式、一些机器或生物体的功率。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分析在下列情景中,能量如何转化? (1)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时;(运动员体内的化学能转化为杠铃的势能) (2)马拉车时;(马体内的化学能转化为车的动能和各种摩擦产生的热能) 提问:在上述的例子中,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举杠铃和马拉车的速度都影响能量转化的快慢,为了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描述能量转化的快慢,我们需要学习功和功率的有关知识。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学生实验1: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生: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师: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学生实验2: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生: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科学》九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 物理化学 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新物质的产生 实质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颜色;气味;软硬;物质的溶解性;液体的 沸点;晶体的熔点 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酸碱性;可燃性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变化、发光发热、PH 变化、状态变化等。 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根据物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寻找未知物质、建立物质变化模型等。 第二节物质的酸碱性 一、一些物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叫电离; 酸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 H+;产生的阴离子叫这种酸的酸根离子。 二、酸:酸是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H+)这一种粒子的一类物质 酸的共同特点——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都只有H+ 三、酸碱指示剂 1) 定义: 在酸或碱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作酸碱指示剂. 2)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3) 作用:可以定性地测量溶液的酸碱性. 4) 指示剂酸性溶液(PH<7) 碱性溶液(PH>7) 石蕊试液(紫色)红色蓝色 酚酞试液(无色)无色红色 蓝色石蕊试纸红色不变色 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蓝色

3 3 4 3 4 4 结论:①pH 试纸能显示酸性的强弱,而酸碱指示剂则只能指示溶液是否显酸性。 ②酸能使指示剂变色,其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四、酸的共性(通性). ①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酸+金属=盐+氢气 ③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④酸+碱= 盐+水 ⑤酸+盐 =新盐+新酸 五、CO 2-的检验:加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Ca(OH)2 + CO 2 = CaCO 3 ↓ + H 2O 六、SO 42-的检验方法:滴加硝酸钡(Ba(NO 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硫酸钡(BaSO 4), 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Cl -的检验方法:滴加硝酸银 AgNO 3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氯化银 AgCl ,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检验 Cl -和 SO 2-时,要加几滴稀硝酸,目的是除去 CO 2—等杂质离子的干扰。因为CO 2—与 AgNO 3 或 BaCl 2 溶液接触时,也有白色沉淀 Ag 2CO 3、BaCO 3 生成,但这些沉淀都溶于稀硝酸。 七、溶液有可能同时存在 Cl -和 SO 2-时,应该先检验 SO 2-,而且用 Ba (NO 3)2 溶液和 稀硝酸代替 BaCl 2 溶液和盐酸作试剂。且需将 BaSO 4 沉淀滤去,再往滤液中加AgNO 3 溶液和稀硝酸检验 Cl -。 因为硫酸银微溶于水,如果溶液中 SO 42-浓度较大, 先检验 Cl -,加入 AgNO 3 溶液时,会生成 Ag 2SO 4(微溶)沉淀,而干扰 Cl -的检验。 八、盐酸(氯化氢溶液) ①重要的物理性质:a. 纯净盐酸是无色液体(工业盐酸由于混有 Fe 3+而呈黄色), 有刺激性气味,有酸味。 b. 易挥发,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 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水蒸气接触,形成的盐酸的小液滴)。 九、硫酸 H 2SO 4 ①物理性质:无色、油状、粘稠液体、不易挥发。 ②稀 H 2SO 4 有类似稀 HCl 的化学性质。 ③浓 H 2SO 4 的特性 a . 吸水性:可吸收气体含有的水分。常用作不与它反应气体的干燥剂,如 CO 2 等 b . 脱水性:能把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的氢、氧元素按 2:1 的比例从上述化合物中夺取出来,使之发生碳化现象。 c . 氧化性:浓 H 2SO 4 的氧化性很强,它与金属起反应时,一般生成水。 d . 浓 H 2SO 4 稀释要放出大量的热。 注意实验操作: 把浓 H 2SO 4 沿着容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把水倒进浓 H 2SO 4 里(危险!)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有机物1《身边的有机物》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有机物1《身边的有机物》教案(新版) 华东师大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机物概念;能区分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2.了解几种简单的有机物的化学式、性质及用途。 3.通过探究丁烷元素组成的活动,知道判断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的依据。 教学重点: 1.理解有机物并能举例身边的有机物。 2.了解几种简单有机物的化学式、性质,用途。 教学难点: 1.辨别有机物和无机物。 2.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以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由此展开新知识的传授。 师:同学们,今天早饭都吃了些什么? 生:米饭、包子、鸡蛋、面包、牛奶…… 师:看来同学们早饭都吃得很丰富,那同学们知道我们所吃的这些食物中都含有什 么营养成分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新课的学习——身边的有机物。 二、新课讲授: 1.家中常见的有机物: 师:无论是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和醋酸等,还是我们用的塑料制品、洗涤 剂的主要成分,分析它们的元素组成,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师(提示):当家里的饭烧得太过了,底上会有一层黑色的糊状物;塑料制品燃烧后,剩下黑色的灰烬,这些黑色的物质是什么呢? 生:是碳。 师:说明都含有碳元素,那么我们把这类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什么呢? 生:有机化合物。 师:很好,我们把这类喊他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有机物除了含

碳元素外,还含有氢、氧、氮等元素。 说一说:举例日常生活中的有机物 举一反三,含碳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那不含碳的化合物呢? 生:无机化合物。 师:能不能简称为无机物呢?不能,无机物是单质和无机化合物的合称。同学们还记得单质得定义吗,什么是单质? 生:单质是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师:很好,以前的只是还没完全忘记。所以,同学们这里要注意有机物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而无机物是单质和无机化合物的合称。 师:凡事皆有例外。我们说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这类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虽是含碳的化合物,但由于它们在结构、组成、性质上都跟无机物相似,所以我们把它们归到无机物中去研究。 师:同学们是不是很好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例外,要究其原因,我们就要进一步地来认识有机物。 2.几种简单的有机物: 师: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甲烷这一最简单的有机物。我们说要认识一种物质,脑海中首先闪现的是什么?是不是它的化学式啊?那甲烷的化学式怎么写呢? 生:CH4。 师:同学们都知道甲烷的化学式为CH4,那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它的模型来看一下,我们看甲烷的模型,中间黑色的代表C原子,一个C原子连有4根键,每根键又有1个H原子,所以一个甲烷分子就包含有1个C原子和4个H原子,就写成CH4。师(补充):由这四个化学式,我们可以得出这一类化合物的通式。 师:没错,是甲烷,同时甲烷也是天然气和石油的主要成分,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熟悉的沼气、石油等来猜想一下甲烷的性质呢? 生(猜想讨论):是一种气体,无色无味,可以燃烧。 师生互动,讨论补充完整甲烷的性质: 物理性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 师:常见的有机物除了甲烷还有很多,比如乙烷、丙烷,它们的性质和甲烷相似,就不详讲了,这里,我们具体来探究一下丁烷。

九年级科学上册 3.2 机械能教案 (新版)浙教版

《第2节机械能》 教学目的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能的单位是焦耳。 2、知道什么是动能,哪些物体具有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哪些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及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哪些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及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材料准备 斜槽,不同质量的铁球,木块;一把刻度尺,外形相同的一个铁球和一个木球,一个装有细沙的金属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2、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在描述物体的状态时,我们说物体或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运动的物体似乎比静止的物体有“优势”,我们来分析一下。流动的水会使浮于其上的竹排变得运动,子弹从枪膛射出后,运动速度很快,能将靶面击穿,运动的物体到底有什么“优势”? 这些运动的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这就是动能的定义。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例如,行驶的汽车,抛出的石块,踢出的足球,坠落的陨石等,都具有动能。 如图所示,铁球A从斜面上滚下,碰到木块B时,会将B撞出一段距离。在同样的斜面上滑下,并使木块在同样的平面上滑动,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木块 B移动的距离远近,来判断铁球A的动能大小,很显然,木块B滑出得越远,表明铁球A的动能就越大。 以上就是我们进行探究实验的原理。所用的器材, 还应再加一个铁球C,A与C的质量不同, m A>m C。准备好器材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实验了。在进行实验时,你注意一定要使用“控制变量法”。因为我们想研究的是动能分别与运动速度、质量的关系,所以应先将不参与研究的变量保持不变才行。 当铁球A在斜面上的位置越高时,它滑下后运动速度就越大,这样我们将铁球A放在斜面不同的高度,就可以获得不同的运动速度。但做实验时,用同一个铁球才行,因为这样能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4.3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 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 一、教材分析 《体内物质的运输》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中的第3节,血液本身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因此它成为了本章内容的基础。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到有关血液的信息,但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因此,抓住学生对血液的新鲜感,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生命教育。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教会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讨论、回答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兴趣和自学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情况,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制作大量动画,同时配以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立体化,综合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认识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设计理念 本节教学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探索导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达到“学”是为了更好地“学”这一目的,实现主导与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注意对每一个问题的引入和启发,对每一个环节的点拨和释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够提出新颖性、创造性的问题和在探索中取得进步的同学,教师都鼓励、肯定,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初步学会看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 2.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3.说出心脏的位置,列举其结构和功能。 4.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5.概述血液循环的途经,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6.说出血压、脉搏和心率的概念,学会测量它们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2.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分组对猪心脏的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能力。、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合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实验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科学》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科学课程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和(14)班的科学教学工作。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及多次的考试成绩来看(1)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这个班的男生多虽然很聪明,但是很爱偷懒,学习科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上课纪律也较好。所以总体表现还不错,但是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些问题,需要特别关注,督促其认真学习。(14)班的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掌握,但对于部分知识点少数同学理解不透。往往对具体的问题束手无策,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有男孩强于女孩的现象。女生动手操作能力待进一步提高。且学生的的基础参差较大。 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分析,大部分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后能即使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

学习自觉性教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依赖性较强。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兴趣。基于这班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我想我的教学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加强引导和注意鼓励相结合,努力鞭策和有效疏通相结合。而这个学期的科学知识较上个学期相比又明显困难了一些要想让我的教学效果更好。我想我必须做到提高学生动手意识地同时,提高学生等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概貌九年级上共4 4章以“转化和平衡”这一统一的科学概念进行整合。第1、2两章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它们与八年级下教科书中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是在八年级下册基本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元素与元素符号、化学式、相对分子量的计算、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 学习物质分类打下基础。 第2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教案《恒星的一生》

大唐镇中备课用纸 课题 6.1.3恒星的一生 教学目标1、知道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红巨星、超新星、白矮星、暗矮星和黑洞。 2、了解太阳一生的演化过程。 3、了解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 教学重点恒星的一生 教学难点恒星的一生 学具准备图表 教学教法图表法、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复习:地心说:托勒密及核心内容 日心说:哥白尼及核心内容 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动特点: 星云说的主要内容。 过渡:太阳系的中心-----太阳,也是由星云形成的。 图:太阳 设疑:太阳是一颗恒星,恒星真的能永恒吗? 生答:不能 师:科学家预言:太阳和太阳系最终将走向“死亡”。那么恒星的一生又是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1.3恒星的一生。 板书:1.3恒星的一生 师:恒星有很多种,你认识以下这些恒星吗? 图:

生答: 师:分别讲解各种恒星 红巨星:称它为“红”巨星,是因为在这恒星迅速膨胀的同时,它的外表面离中心越来越远,所以温度将随之而降低,发出的光也就越来越偏红。不过,虽然温度 降低了一些,可红巨星的体积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变得很大,极为明亮。 肉眼看到的最亮的星中,许多都是红巨星。红巨星的体积很大,它的半径一 般比太阳大100倍。 行星状星云:质量大于太阳质量1.4倍,外围的气体及冰粒便会以每秒数十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胀,外貌像土星的光环一样,天文学家叫行星状星云,而剩下 的核心的光度会暗淡下去。 超新星:是恒星在死亡前的一次大爆发,所释放的能量,发出的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爆炸将星球物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发射。每一颗恒星一生 之中最多只可能发生一次。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白矮星是一颗已死亡的恒星,中心的热核反应 已停止。 中子星:质量约是太阳4-10倍的恒星在超新星爆炸的过程,遗留下来的核心变成一颗体积很小,质量却很大的中子星,由中子构成,密度为水的1014倍,仅 1cm3的质量就有全球人类那么重,直径仅为30km。 黑洞:质量比太阳大10倍以上的恒星,超新星爆炸后会形成“黑洞”。黑洞会把附近所有的物质都吸进去,就连光线也会被吞没,所以我们是看不见黑洞的。但是 如果黑洞附近有另外一颗恒星,我们可以从这颗邻近恒星的物质被吸入黑洞时 的情形,证明黑洞的存在

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教学计划

2013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要求: 《科学》课程以学生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 1、热爱自然,对自然界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养成与自然界和睦相处的生活态度。 2、崇尚科学、相信真理,形成用科学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 3、能在统一的科学概念的基础上,理解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内的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并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 4、能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解释重大自然现象,解决生活、生产中有关的问题和个人决策问题,以及反对迷信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理念——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四个方面。科学素养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1)科学知识与技能(2)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4)科学、技术与社会 如下: 1.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科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概括和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在科学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教材分析:“科学”是一门在各个领域都广泛涉及到综合课程,知教师很有必要对教科书整体结构因此,识的呈现方式跟过去有了很大变化。. 体系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教学内容有所衔接。这个学期的《科学》教学十分重视探究和合作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实践、探究和思考,教科书中每章都安排了探究内容,还有一些研究性学习课题,以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九年级上共4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代谢与平衡”。这4章以“转化和平衡”这一统一的科学概念进行整合。第1、2两章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它们与八年级下教科书中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空气与生命“共同构成了化学部分的基础知识体系。 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是在八年级下基本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元素与元素符号、化学式、相对分子量的计算、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上,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来理解物质变化的原理。这一章学习了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即对一类物质中的典型物质进行分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寻找物质的特性,从物质的变化中归纳其性质,从物质的性质推测其用途。这是带有普遍性的科学方法,为下一步学习物质分类打下基础。 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通过学习物质的组成来给物质分类。在系统了解各大类物质的性质之后,通过化学反应,就可以使物质发生转化,产生新的、人类所需要的物质。或者通过转化,使对人类有害的物质变成无害或有用的物质,让学生了解新材料的使用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现代科学把物质、能量、信息作为三个并列的基本概念,可见能量并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学范畴。虽然能量这一章内容比较侧重于机械能、电能、内能、功和功率的计算等,但作为综合性的课程,特别要强调的是能量不局限于物理学范畴,它与生命科学、宇宙和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均有密切的相关性。能量的内容会涉及到力的运动,需“运动和由于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三节身体的防卫 教学目标 1、识别免疫现象、类型; 2、举例说明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 3、了解免疫功能。 教学重点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教学难点: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和抗体,人体免疫功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传染病的三个特点和预防的三种途径 思考:虽然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但不一定会患传染病,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皮肤阻挡作用) 问:人体有些部分没有皮肤阻挡,如眼睛、鼻腔、口腔等,是如何抵抗外界的病原体入侵的?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读图:找出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防线有哪些? (1)皮肤:起屏障作用,防止病原体进入人体 (2)皮肤、呼吸道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3)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摆动,清除异物和病菌 (4)泪液中溶菌酶,胃液中胃酸能杀死病菌 教师归纳: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组成:皮肤、胃壁的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 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

人体保护自身免受病患的两种方法:一是防止病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以上防线侵入人体后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第二道防线 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组织中吞食和消化病原体 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归纳: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组成有:皮肤屏障作用;吞噬细胞和体液(泪液、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问:它们对人体的作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答:能对多种病原体产生免疫防御作用 总结:非特异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线是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了第一、二道防线之后进入血液后,会怎么样? (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会产生免疫反应) 播放FLASH小动画 解释抗原和抗体 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和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体外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自身组织(癌细胞)等 抗体: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人们通常也称为免疫球蛋白。可使病原菌凝集,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 问:抗体是如何对付病原体的? 抗体附在病原体上,病原体被溶解及杀死;抗体附在病原体表面,使病原体更易被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被抗体粘结在一起,以致不能进入细胞或繁殖归纳:在体液中(细胞外)消灭病原体——体液免疫 再看FLASH,介绍B淋巴细胞的记忆功能。 问:B淋巴细胞是在体液中起作用的,一旦病原体进入细胞内时,人体还有什么免疫方法? 观看动画,T淋巴细胞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和释放淋巴因子 归纳:在细胞内消灭病原体→细胞免疫

能量的相互转化及转化的量度

能量的相互转化及转化的量度2 1.小明用100 N的力将重80 N的铅球掷出7 m远,则铅球抛出后的运动过程中,人对铅球所做的功是 A.0 B.700 J C.560 J D.1 260 J 2.用大小不同的甲、乙两个力拉同一物体,两力所做的功W与这两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 离s的关系图像如图,由图可知,甲乙两个力的大小关系是 A.F甲>F乙 B. .F甲<F乙 C. F甲=F乙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 3.司机师傅很轻松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汽车的行驶方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同学们利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研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绕在大轮上的细绳向上运动时,小轮绕着共同的 轴心转动可以提升物体。要使挂在小轮上重力为2N的物体匀速上升10cm,则测力计的示数为 0.8N,上升距离为30cm。由此可知,利用此装置可以(选填省力或省功),其机械 效率是。 4.学业水平体育测试立定跳远项目中,体重为500N的某同学从最高点到落地点的过程中,重心 下降的最大距离为0.3m,用时0.5s,轨迹如图。则此过程重力做的功为 J,重力做功的 功率为 W。 5.为了参加义乌市中学生承重塔制作比赛,某校进行了选拔。丁丁同学用横截面积为0.06cm2的均匀竹签等材料制成了一个质量为60g、高为50cm的三棱柱形承重塔。,(总共只有3根竹签与地面接触,g取10N/kg) 求:(1)把放在地面上的3kg物体放到承重塔上时至少需要做多少功? (2)放上该物体后承重塔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6.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出租车的牵引力为3×103牛,右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3)出租车在这段时间内所做的功。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1-1物质的变化 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思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而物理变化的实质: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变化、发光发热、PH 变化、状态变化等。 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 取1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形状、颜色。___蓝色固体 2、 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能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3、 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有什么变化。(写出化学方程式) 形成蓝色絮状沉淀 2NaOH +CuSO 4= Na 2SO 4 +Cu(OH)2↓ 4、 另取1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在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写出 化学方程式)蓝色固体逐渐变白 CuSO 4·5H 2O = CuSO 4 + 5H 2O 5、 实验完成后,熄灭酒精灯,冷却大试管,再在冷却后的硫酸铜白色粉末中逐滴加水, 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白色固体逐渐变蓝 CuSO 4 + 5H 2O = CuSO 4·5H 2O 根据现象,进行分析: 有颜色变化的实验是2、3、 4 、5,原因是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有沉淀产生的实验是3,原因是发生化学变化; 有状态变化的实验是2、3、4、5,原因是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软硬 物质的溶解性 液体的沸点 晶体的熔点 酸碱性可燃性 化学性质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

课题 2.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课型新课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2、技能领域:了解探究物质分类的方法, 3、情感领域: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物质分类的方法。难点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系统掌握。 板书设计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中物质的各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在第一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质的分类。 (二)新课教学 1、物质分类的方法 观察下列物质: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类? (1)按颜色分类白色:氯化钠、氧化镁 无色:硫酸、氧气、醋酸 黄绿色:氯气 紫黑色:高锰酸钾 (2)按状态分类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液态:硫酸、醋酸 气态:氧气、氯气

提问: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么?若有,请说明分类的依据(学生讨论,并回答)――还可以从气味、溶解性等来分类。 讲授:物质的分类 *注:⑴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⑵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哪些需除外?),种类繁多,完全燃烧一般都生成水和二 氧化碳,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炭产生。课题 2.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课型新课课时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 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2、技能领域: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 论的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 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物质分类。难点物质分类。

最新九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最新九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知识要点 一、酸的通性 1、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 2、酸+ 碱--- 盐+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胃舒平中和过多胃酸 3HCl + Al(OH)3==== AlCl3+ 3H2O . ②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Cu(OH)2+ H2SO4 === CuSO4+ 2H2O . 3、金属氧化物+酸---- 盐+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盐酸除铁锈Fe2O3+ 6HCl === 2FeCl3+ 3H2O ②变黑的铜丝和稀硫酸反应 CuO + H2SO4==== CuSO4+ H2O 4、金属单质+ 酸---- 盐+ 氢气(置换反应) ①生锈铁钉在足量盐酸中产生气泡Fe + H2SO4= FeSO4+ H2↑ ②实验室制氢气 Zn + H2SO4= ZnSO4+ H2↑ 5、酸+ 盐----- 另一种酸+ 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 ①检验氢氧化钠已变质(加盐酸)Na2CO3+ 2HCl === 2NaCl + H2O + CO2↑ ②检验盐酸中的氯离子HCl + AgNO3=== AgCl↓+ HNO3 ③检验硫酸中的硫酸根离子H2SO4+ BaCl2==== BaSO4↓+ 2HCl 二、碱的通性 1、碱能使紫色石蕊变蓝色,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2、酸+ 碱-----盐+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烧碱中和石油中的硫酸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3、非金属氧化物+碱--- 盐+ 水 ①氢氧化钠放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Na2CO3+ H2O ②用烧碱溶液吸收工厂二氧化硫2NaOH + SO2== Na2SO3+ H2O 4、碱+ 盐----另一种碱+ 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 ①配制的波尔多液农药不能久置Ca(OH)2+ CuSO4==== Cu(OH)2↓+ CaSO4 ②氯化铁与烧碱反应3NaOH + FeCl3==== Fe(OH)3↓+ 3NaCl 三、金属的性质 1、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2、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Fe3O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