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高一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高一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高一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讨论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情况。由此,导入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战争》flash动画讲解战争经过,并在讲解过程中介绍清政府对敌进攻策略的错误判断。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回答:李鸿章是如何将其避战求和的政策贯彻与战争的始终的,这一政策的执行,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讨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列强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态度、清政府对战争采取的政策、预测战局的发展、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台湾保卫战

人教版(2017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2.5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2.5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明确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情感目标 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左宝贵、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技能目标 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培养识图能力。通过分析三国干涉还辽和门户开放的内容理解其实质,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马关条约》,“门户开放”政策 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理解 三、教学法指导 讲授法与问题目标教学法、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向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1、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展示材料: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邢德彦《民国风云史》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2)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2、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英雄人物。 展示地图,配以说明,演示甲午战争的过程。(地图依次为丰岛、平壤、黄海大东沟、旅顺、威海卫) 展示抗日英雄左宝贵的英雄事迹、邓世昌的简介 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和材料,揭露日军罪行。 教师讲述: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了。 结合材料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 (2)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导致中国军队的一败再败。 (3)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实力差距。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要求学生掌握《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电子书包“创新”教学模式

电子书包“创新”教学模式 书包是我们小学时候欲罢不能的一座“大山”,羸弱的躯体要背负沉重的压力,而它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相信我们那时都会有一个愿望,不再背负沉重的压力去上学。如今,信息化手段让“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真正走近学生,走进课堂,“电子书包”正在被学生徐徐拿起。 据悉,目前国内部分中小学校已开始试点使用PAD开展部分 学科的“电子移动教育”,杭州市的胜利小学、学军小学等也参加了先期试点。据记者采访了解,在杭州市胜利小学里,书包、作业本、笔,一切都包含在一台薄薄的平板电脑中,大家一只手就能端起,也可以放在书桌上。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时,每个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就会配合出现一些演示,如Flash 动画的诗词学习或成语故事,如力学的动画演示等等。讲完课后,平板电脑中会出现相应的习题,学生们通过运用虚拟键盘或接触笔就能完成习题,而老师也可以在同一时间看到全班同学的作答。 胜利小学所使用的这套名为“电子移动教育”的系统是由 三方合力完成。其中,硬件由杭州再灵电子科技XX公司提供,软件由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开发,内容则由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制作。 “我们把数学题目,常识教育都输入到PAD里面,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相应的题目,然后解答。”杭州再灵科技邹小姐如此说到。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们跨情境学习,将抽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

活中,而不是拿着纸笔坐在教室里答题。 引发教学变革 电子书包在内地起步较晚,但在香港,以电子书包为代表的移动教学已经走出了相对较远的一段道路。从2011年11月5日开始,香港70 所学校率先开始移动教学试点。一段时间用PAD 进行交互式学习后发现,使用无线网络和学习软件来完成相应学习和工作,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更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师傅带徒弟”,“老师讲学生听” 等是主要的知识传授方式,即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而当移动互联网令知识变得触手可得时,教育方式开始向互联网、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机广泛延伸,未来 5 年内互联网的课程将超过任何一家优秀大学,而这无疑表明移动互联网正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传统教育模式也开始随之发生变革。 国内一家教育信息技术公司依托信息与通信技术,旨在通过线上与线下服务模式的组合,基于互联网和云计算来实现交互式与实践式教育服务平台。该公司总裁李先生告诉记者:“像电子书包的应用普及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教育学习的革命。随着以电子书包为代表的移动教学逐步普及,无论是大学生,中学生,还是小学生都能从中获益。”电子书包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纸质教 学,教学用的源文件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如一个难懂、难记的成语,通过学生喜爱的方式如小短片、FALSH来呈现,马上变得

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理解和运用 (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英国为何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何中国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 新课学习 1.鸦片战争的背景 国内:

基于电子书包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电子书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探究 ----以小学二年级《东南西北》一课为例摘要:本文以电子书包试点过程中的一节公开课为案例,对应用电子书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片段进行展示与分析,旨在归纳总结电子书包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点,为使用电子书包的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借鉴,设计出电子书包与小学数学学科的高效融合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电子书包;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图形计算器 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与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目前,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电子书包的出现,在对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促进教师对传统的教学设计进行改进与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数学课程改革的需求。 一、基于电子书包的数学教学设计分析——《东南西北》 (一)电子书包 电子书包不是单纯的移动终端,而是集硬件资源(移动终端、网络搭建、移动充电车)、云平台、教学资源以及先进教育理念构成的有机系统(见图1)。电子书包进入小学数学课堂,在为小学生带来新奇体验的同时,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找准电子书包与数学学科的接入点,修改传统的教学设计,确保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高效应用。

图1 电子书包系统功能图 (二)《东南西北》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在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整体教学过程进行具体策划与安排。根据教学问题的大小划分,可分为:系统级课堂级、产品级三个级别,本文中研究的是小学数学课堂级的教学设计。 《东南西北》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起始课,本节是电子书包试点学校的公开课,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加入电子书包元素,丰富了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的互动,电子书包在本节课中使用情况如下(见表1): 表1 《东南西北》课堂教学设计之电子书包使用情况表

电子书包在个性化教学中的策略

电子书包在个性化教学中的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产品覆盖了人们的生活,以便捷、灵活、系统为优势的电子书包应运而生,成为现代教育领域最受欢迎的新兴技术产物之一。2016年,为了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和教学个性化的发展,本研究选取了两个实验班,进行以电子书包为主的教学实践。本文将结合我校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分析了电子书包在个性化学习中的优势,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一、电子书包在个性化教学中的优势 电子书包是在一个基础网络环境下,由无线网络、移动设备、蓝牙等新兴技术构建的促进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系统,具有资源管理、资源共享、人机交互、人人交互等功能,支持课堂教学和移动学习。电子书包的出现,不但能够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教学资源,而且能够迅速地分析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便捷。 1.提供分层教学资源 电子书包以互联网资源为背景,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对于教师来说,电子书包就是一个教学资

源库,教师能够从中检索,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推送相应的 教学课件、习题以及作业,为学生的分层辅导提供帮助。 而对于学生来说,电子书包就是一个学习助手,其网络功 能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查阅相关的信息,丰富知识储备,拓宽视野,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另外,电子教材有很 多音频、视频等新颖素材,这些素材能够加大对感官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在讲授 我国经典名著《水浒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水浒传》里面的英雄人物形象,适时推送播放相关人物的经典 故事情节的视频,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等,这不仅大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还能通过视频对故事情节和英雄人物的风采进行 再一步的深化,这对于少部分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中下层学 生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2.提供及时互动反馈 电子书包作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平台,能够及时向教 师反馈学生的学习动态。无论是课堂小练还是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后都会通过互动平台第一时间传送给教师,教师 可以根据反馈,及时了解每一个同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调整教学策略。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电子书包形成学生 的成长记录档案,比如我校电子书包实验班的每个学生都 有自己的成长资料库,其中包括每次作业分数记录、错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

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基本知识点 (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2)识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知识结构 西方国家的侵略 ①1840年以前,英国等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战前中国与世界差距 ②战前正当贸易中国的出超地位 ②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门户 ①《南京条约》签订

第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

第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 案教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八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方式一:复习旧知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中国遭受了哪些劫难学生回答,或者上黑板演示,导入,中国的劫难远没有结束…… 方式二:上这节课的时间是9月18日前后,从各地鸣响防空警报,9·18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导入…… 方式三:从日本修改教科书、中日钓鱼岛之争、东海海底石油开发等现实问题导入,向学生说明今天中日关系的磕磕绊绊,由此导入历史上的中日之争。 方式三:“时局图”导入 ………… 【参考答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讲述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2.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分析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俺小猪也会!

一、请你认真阅读课本15—17页“黄海海战”一目内容,回答1—3题: 1.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是什么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 2.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简述一下邓世昌的英勇事迹。 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教材内容: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在前……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一段资料供参考: 你所不知道的邓世昌 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个人情世故通达的高级军官。 邓世昌是靠自己的业绩而不是留学成为北洋水师的重要将领,同赴英留学生们相比,他的年龄最大的,--留学生中最小的是后来大清最后一代海军军门:萨镇冰。同时,他也是唯一有社会经验的。在加入马尾学堂成为军人之前,邓世昌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港商,他的人情练达超过了他所有的同学。 他在北洋水师中,本来有着先天的不足。邓世昌是北洋水师舰长中唯一的非闽籍汉族军官。而福建人的排外,是连丁汝昌也头疼不已的事情。后来,直到抗战胜利,中国中央海军始终被冠为“闽系海军”,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而邓世昌就能够和闽系军官们很好的相处,使他们能够对他较好的接纳。因此,他在同辈中才能够脱颖而出,丁汝昌对他倚若心腹,这可以从邓世昌的头衔看出来。 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的军官中,最高军官丁汝昌是海军中将-提督,以下是刘,林两海军少将-总兵,一般的舰长,都是海军上校(副将),比如济远的方伯谦,经远的林永升,军舰小的就更低些,比如超勇巡洋舰的舰长林履中,就是中校(参将),还

细菌电子书包教学设计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学习了动植物后让学生认识的另一类生物。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以介绍细菌的发现史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抱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最后的细菌部队突出了细菌的危害,但我们应该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去认识一个事物,所以简单说一下细菌带给我们好的一面,为第四节的学习打下基层,因此本节课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动植物,人等自然界用肉眼显而易见的生物有 了一定的了解,学了本章前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对细菌这一“耳熟能详”却又“未曾谋面”的生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强的学习动力去学习和了解关于细菌“长什么样”和如何繁殖等知识。此同时,由于细菌结构微小,无法用肉眼识别,需要借助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去观察, ,学有较 与 中学实验室并不具备观察细菌细胞的条件,因此,

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 【教法设想】 1、直观教学法: 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 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学 方法。 2、目标导向法:围绕教学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按照一 定的程序发现问题,使学生逐层探索获取知识。 3、推理法:培养学生学会辨证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能力。使学 生学习透过事物表象,思考、分析、研究事物内涵的方法。 4、讲练结合法:加深巩固及提高效率。 【学法指导】 1、自学法及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问题、解决疑难。通过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 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 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 2、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 带着问题认真观察、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 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比较法:通过分析细菌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使 学生对细菌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比单纯的观察更进一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点; 3、通过与植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4、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 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 的进步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通过课件的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 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5 人教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I、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 1、甲午战争是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 2、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3、国力弱、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中国近代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才不会挨打。 4、《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引发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清军败因,初步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分析其对中国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3、讲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史实,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影响 教学设备 CAI课件(由《甲午风云》录像片段、日本“大陆政策”、《日本扩军备战图表》、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一段材料、《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邓世昌像、“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对联、关于李鸿章的三则材料、“台湾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对联、《帝国主义在华租借地示意图》、《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简表》、《时局图》、《清朝疆域图》、《藏园群书题记》中关于慈禧太后万寿庆典史料、强学会序、谭嗣同的悲愤诗、《甲午中日战争流程图》等组成。) 教学方法 谈话法(以引导、启发、讨论为主) Ⅱ、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放录像:《甲午风云》片断 师:这是一部反映什么内容的影片? 众生:甲午中日战争。 师: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这场战争为何会发生?其经过怎样?结果、影响又如何?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B、讲述新课 一、原因(板书)

基于电子书包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c15909130.html, 基于电子书包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作者:刘刚陈涛 来源:《新课程·下旬》2018年第10期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教育教学的需求,目前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智慧课堂应运而生,电子书包的出现可以更好地充实智慧课堂,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信息化教学的转型,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关键词:电子书包;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根据教育信息发展的要求,智慧课堂顺势而生。以“教育+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和教学育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共同实现智能、高效、个性化的课堂。“十八大”报告提出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信息化本身已不再只是一种手段,而已成为发展的目标和路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智慧课堂已逐步被学校、学生及家长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智慧课堂如何更好地开展、如何完善地构建。智慧课堂通过电子书包实现教师“无黑板”教学,使学习自主权重新回归学生,通过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从内容到形式带来教育的深刻变革。 一、构建基于电子书包的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 电子书包,顾名思义,就是将有形的书本转变为电子化资源,通过把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信息化教学的转型,实现动态开放课堂,增进课堂高效互动,促进合作探究学习,推进引导性施教,促使个性化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电子书包贯穿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各个学习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支持各种有效学习方式和师生平等互动的数字化教与学的系统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书包”的载体如平板进行课前预习、课上回答问题、课后完成作业以及课外阅读等,老师也可以直接在平板上进行课前备课、课堂评估以及课后批改作业等,极大地节省了老师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可以监测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课堂上,学生和老师也可以通过电子书包这个媒介即时查询资料、展开讨论等,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促进师生关系融洽。 二、基于电子书包的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实现 基于电子书包的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包含以下五点:(1)构建各个学科以电子书包形式的数字化智慧课堂模式,尝试教与学方式的变革;(2)基于学校的立场构建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完善学校网络环境,在校园网建设基础上,部署无线网络,满足电子书包网络环境需求;(3)丰富数字化智慧课程资源,搭建不同模式下各个学科的课内、课外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4)通过数字化作业系统、智能测评系统、电子学档系统,完善学校数字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第一节《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及清政府的腐朽没落统治;鸦片走私;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时空过程;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2.能力培养 ①通过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鸦片战争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史料获取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 3.德育目标 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之际,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开辟海外市场进行全球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 ②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③通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 难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 利用电脑制作动态鸦片战争示意图,虎门硝烟电影录像片段、鸦片战争相关历史图片。

学生:组织学生做好预习。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或“导学式”教学法,课前可将预习提纲和课上重点讨论的问题印发给学生,适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高中学段第一节历史课,教学设计的基点在于贯彻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鸦片战争的重点和基本的历史知识,开始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近代中国国情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教育。 2.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从起始年级抓起。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紧密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历史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在掌握重点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历史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3.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4.在教学媒体手段上,本节教学设计适时播放影视录像片段、鸦片战争演示战争进程示意图、介绍相应历史资料,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适度增加信息量。 【课堂实录】 (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 在那时,千年的中华帝国,连同它光辉灿烂的文明被 一场外来的血与火打败了,中华民族开始沦落为殖民 地、半殖民地。中英两国远隔万里,为什么会在19世纪的上半叶 发生了一场血与火的较量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篇一: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 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与理解: 识记: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义和团与清军的抵抗。 (2)综合应用与拓展: a.分析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原因 b.结合现实问题,探讨近代中国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c.拓展题(见后)。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分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网络学习、终 身学习的能力;? (2).在本课时实施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辨证观、主次矛盾观、联系法、 对比法;? (3).情感体验:民族自尊心、痛恨罪恶、追求正义与和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战争性质,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祖国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 取向和坚定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结合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 【教法手段】 多元互动:多媒体(视听作品)、设置问题、引导研讨、分组讨论、发展性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你知道这幅对联 说的是谁吗?至今,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依然威严地屹立在黄海海 面上。你看:他头戴花翎,手举望远镜、海风猎猎,披风飘飘;他 曾有过两次获救的的机会,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 曲“我在阵地在”的豪迈篇章。??今天,如果你来到刘公岛,你会看 见他——邓世昌,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 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 2.背景: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 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 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 (1)丰岛海面之战 (2)平壤战役——左宝贵 (3)黄海大战——邓世昌 (4)旅顺、大连战役 (5)威海卫战役 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 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 (1)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 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 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3.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难点突破】

电子书包教学应用培训稿

电子书包的使用方法培训讲稿 海林林业局子弟小学张增君 电子书包是运用在常规课堂中实现平板互动教学的课题教学管理系统。最大的功能就是用于互动教学和教学测评两个方面。 下面大家看到的是极域电子书包课堂管理系统教师端的主界面。 上方是功能栏,电子书包的主要功能均在这里。 中间部分是视图窗口,在这里老师可以实时监控学生平板活动。 右边是日志和消息窗口,日志窗口显示学生的状态,消息窗口显示的是老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电子书包课题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1.首先看到的是屏幕广播功能,老师可以直接将电脑的屏幕广播给学生,老师在电脑上播放ppt,学生可以同步在自己的平板上面看到。 2.日常教学中,老师经常会请学生做示范或展示习作,使用学生演示功能,老师可以指定学生将他的屏幕广播给老师或别的学生,其他学生就能很清楚地看到他的操作。 3.老师可以使用网络影院功能将事先准备好的视频资源播放给学生观看,不需要把文件发送给学生,可以直接播放。(演示:在教师端播放一段视频),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平板上面同步无延迟地观看。在观看过程中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使用 消息功能直接与老师交流。 4.共享白板功能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协作学习平台,最的程度地发挥了平板电子书包的交互优势。为老师和学生共同书写、解题提供了便利。老师可以将练习和其他任务

共享给学生。(演示:在教师端打开一张中国地图或其他图片,并要求学生一起在地图上将省份名称标识出来。),所有学生添加的内容显示在一张白板上。老师也可以让每个学生单独绘制。现在我们看到教师端共享了一张图片,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平板上面书写,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实时监看学生的画面。如果不方便在平板上书写,可以在纸上书写,拍照上传给老师。 5.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可以使用监控功能监看学生的屏幕。单屏最多可以监看36个学生。如果发现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可以黑屏警告学生。使用远程命令功能老师可以统一打开学生平板上面的应用程序或网页等,还可以利用远程关键或重启功能控制学生平板。 6.电子书包还可以提供答题卡考试,帮助老师进行及时测验,老师可以使用现有文档作为考试内容,不需要编制试卷,非常方便。(演示)学生在平板上答题。在考试过程中老师可以实时查看学生答题情况。考试结束后,客观题系统自动评分,主观题需要老师手动评分。 7.老师可以使用抢答竞赛来活跃课堂气氛。(演示一个教室端发布的抢答活动) 抢答回答正确,系统会自动加一颗星。 8.老师可以使用文件分发功能将准备好的学习资料发给学生。(演示:发给学生一个ppt),学生也可以直接将作业提交给教师端,学生提交文件时,老师可以在教师端清楚地看到。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电子书包的视图窗口。 第一个是监控视图。在这里可以看到学生的画面,根据自己的需求可以放大或缩小。 第二个是详细信息视图,在这里老师可以看到学生端的一些详细信息。 第三个是策略视图,班助老师管理学生上网行为、使用程序等。老师可以限制学生上网。或者禁止学生打开应用程序。(展示教师端禁止学生上网的策略,老师端点白名单,当学生打开网页的时候会弹出一个锁住的标志。 第四个是文件提交视图;第五个是答题卡视图;第六个是抢答竞赛视图;第七个是共享白板视图。 由于我校的“电子书包”尚处在实验阶段,教学的实际效果还在不断完善之中。老师要根据自己课堂教学设计所需灵活使用电子书包,增强课堂师生、生生交互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

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曾经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别名叫“福寿膏”,它真的能让人添福增寿吗? ___网准备了《鸦片战争》教案,欢迎查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生活化事件以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鸦片战争 ___社会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我们 ___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 茶叶、生丝 呢绒、布匹

(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 (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 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课程标准 列举日本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模块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于学生了解掌握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史实有重要意义;本节内容在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属于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对于学生掌握1840—1900年间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有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教材对这一节的内容有所讲述,但讲述的深度与高中教材相比显得比较浅薄,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掌握甲午战争相关史实有积极意义。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这些事件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和危害的认识不够。而且,学生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步加深的内涵认识不够,教师应该通过理性分析是学生对这一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为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需要,需要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回顾梳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来龙去脉、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反割台斗争、三国迫日还辽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讲解下,同时通过对老师所提供的材料的分析理解,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来龙去脉有整体把握,对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有自己的分析理解,对其影响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的分析,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从战争的经过、结果对近代中国所遭受的苦难产生同情,树立振兴国家、民族

电子书包使用心得

库尔勒市第十小学五年级数学 电子书包教学心得 传统教学意味着对学生更多的控制与支配。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网络化教学大胆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设计思想,将自主权充分交还给了学生。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是把知识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离开了“讲”的阵地,走下了神圣的讲坛,改变了包揽一切的课堂主宰身份,取而代之的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研究探索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要想办法开辟新的学习空间,借助网络技术,将文本、图像、动画等各种资料有机结合,为学生创设更多地自主学习的条件。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的需要,可以提供如校内外资源平台和资源库、相应的专题学习网站、虚拟的学习环境和让学生自主畅游英特网搜集资料等条件。如“数字编码—身份证”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提供一个专题学习网站,设立如学习导航、学习区、练一练、资料库、画一画等版块,在整体上提供探索建议,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从而有效减轻了学生自主参与的难度。 基于这些,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从这个学期初就开始积极地开展电子书包班的准备工作,终于在十一月底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并对两个电子书包实验班的师生进行了简单而有效的培训。 之后我们就开始尝试用电子书包上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这种教学方式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现对一些认识和想法总结如下: 电子书包的理念很先进,与西方的开放式教育接近。打破课堂的局限,既解放了教师,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激发了学生,又能促进教学管理观念与方式的更新。 理想与现实的接轨,是一个繁杂的过程,教师与教育管理者乃至家长,要能够转变观念,随之跟进。 电子书包的出现,肯定会吸引很多学校加入,甚至一拥而上,但目的必须明确——电子书包不是教育时尚,而是实实在在的工具,既然是工具,那就是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不能为书包而书包,不能让工具凌驾于人之上。相信有您这样理性而有深度的思考与引领,电子书包的功能一定能实现最大化。 而且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清楚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学段特征 不管我们搞什么试验,不要把教学的基本任务丢掉了。所有的试验,无论是学科的还是学段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来完成教学的基本目标。 在小学开展“电子书包”试点,首先需要思考清楚的就是小学的学段特征。我们的小学和幼儿园、初中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孩子在小学学习的时候关注的是什么? 孩子在没有进入小学之前,都是学习积极分子,而且他的学习方式与在小学的学习方式截然不同,这一点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举个例子来说,孩子在没上小学之前,讲话已经非常流利,他不认识这个汉字,但是能把意思表达的很清楚,他采用的是什么方法?他没有学过数学,但能告诉你哪个是凳子哪个是桌子,哪怕是桌子很小,凳子很大,他也能把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的很清晰,这靠的是什

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海口市金盘实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材料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正是基于这个趋势,为了解决我校教师课堂上讲得太多的现状,激发学生兴趣,改变教学方式,我校于2012年9月引进了电子书包项目。 目前我校“电子书包”平台主要有三类数字资源:电子书包教师端推送资源、学科教学应用、APP上的学科资源。课前,教师制作微课视频推送给学生,或将学科相关资源推送给学生,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实现个性化学习。课堂上,教师推送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讲授新课,或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非常融洽;新课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给学生端推送课堂练习,学生当堂做完题后上传到教师端,系统软件会立即核算出全班的正确率,教师端会很清晰地显示哪些同学做错了,他们错在哪里,教师可以把这个结果投射在大屏幕上,让所有的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随即教师对学生的错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等,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课后,教师将课件和课后练习推送至学生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巩固,作业完成后学生马上提交,教师就可在第一时间批改。 由于我校的“电子书包”尚处在实验阶段,教学的实际效果还在不断完善之中。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有一定成效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利用平板电脑的学科资源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复习,对学生个性化地自主学习有一定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