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拟挽歌辞》剖析陶渊明的生死观

从《拟挽歌辞》剖析陶渊明的生死观

从《拟挽歌辞》剖析陶渊明的生死观

焦阳

【摘 要】《拟挽歌辞》是集中表现陶渊明生死观的重要作品。诗歌中传达的冷静睿智也与其绝大部分诗歌一脉相承,形成了陶渊明诗歌中最喜欢表达的主题——死亡。仕与隐,物质与精神,平淡与诙谐看似矛盾,却都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诠释。

【期刊名称】唐山文学

【年(卷),期】2017(000)002

【总页数】1

《拟挽歌辞》是集中表现陶渊明生死观的重要作品。诗歌中传达的冷静睿智也与其绝大部分诗歌一脉相承,形成了陶渊明诗歌中最喜欢表达的主题——死亡。仕与隐,物质与精神,平淡与诙谐看似矛盾,却都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诠释。

古人常说“死生亦大矣”,生和死一直是绵延中国数千年的话题,由此也衍生了一种与生死相关的文体——挽歌。挽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哀祭文体,是用于生者为死者送葬时的歌曲,以示哀悼和怀念。学术界对挽歌发源的争议由来已久,主要集中在先秦和汉代之争。不辩源头,挽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繁荣毋庸置疑,梁代萧统编撰的《文选》将挽歌单列为一个类目,可见其在中古时期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挽歌的代表人物首推陶渊明,他不仅将挽歌写的声情并茂,并且开辟了“为自己写挽歌”的先例。

关于陶渊明的挽歌诗,学界的研究甚少,除对汉魏六朝时期挽歌诗的概括研究,单独以陶渊明挽歌为研究对象的仅有王富仁 《由死观生——重新审定自我的存在价值》、杜瑞平《陶渊明挽歌诗研究》等数篇。两篇文章均未探讨陶渊明挽歌诗与其整体创作风格的关系和渊源,忽视了陶渊明挽歌传达的生死观念与其他诗歌的交叉和影响,将《拟挽歌辞》三首孤立研究,为弥补这一遗憾,下文就重点从挽歌出发探究陶渊明生死观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

一、生死观中的个体意识

《文选》共收录了三个人的作品:缪袭,陆机和陶渊明,其中收录了陶渊明《拟挽歌辞》(也作《挽歌诗》)中的最后一首。缪袭的《挽歌诗》还是以简单的旁观者角度写死亡的“皆有然”;陆机的《挽歌诗三首》较之缪袭则更加注重铺陈排比;而到了陶渊明的《拟挽歌辞》,则完完全全用第一人称,以生者写死后之事,可谓是挽歌的一大新变。

这三首实为一首诗,从刚死入殓到亲友祭奠和出殡再到送葬时的悲哀之情和萧条之景,情感层层递进,形成了类似组诗似的挽歌。陶渊明在《自祭文》中说:“惟此百年,夫人爱之,惧彼无成,愒日惜时。”在污浊的社会中,我愿意身居陋室,饮酒赋诗,即使这样死去,也可以无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