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石氏伤科

石氏伤科

石氏伤科
石氏伤科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秘方

石筱山(1904-1964)、石幼山(1910-1981)昆仲为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石氏治伤,注意整体调治,内外兼顾,善于有所侧重地综合应用手法、外治、内服、针刺以理伤续断,尤其擅长用巧劲正骨上骱理筋及结合体质、兼邪辨证施以内治方药。损伤论治,石氏主张气血兼顾。筱山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提出气血兼顾时要以气为主。损伤以后,瘀血为患,宜治血为先,但攻逐不能伤正,康复更须扶助正。石氏又认为损伤亦有虚实之别,虚人受伤是本虚标实,重访瘀著亦是本虚标实,积劳所致的劳损或劳伤更是以虚为主。石氏还注意治伤须留意兼邪,诸如风寒痰湿之类。幼山先生尤重从痰取治。气滞血瘀,失于流畅,即易成痰,痰瘀胶凝致使症情顽笃,慢性损伤易有外邪兼夹,也使痰浊湿滞留注骨节筋络,生诸变证。内服外治顾其治痰能使疗效更见显著。石氏以其几代的经验,有系统的外敷内服秘方验方,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石氏仍不断增删修订,使其更臻完善。内服诸方更非一成不变,检病情不同及对药物认识的深化,随证变化。(石印玉施杞)

方名:三色敷药【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主治一切伤筋骨折,青紫肿胀,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痛。

【处方组成】

紫荆皮、黄金子、全当归、西赤芍、大丹参、淮牛膝、片姜黄、五加皮、宣木瓜、西羌活、独川活、香白芷、威灵仙、天花粉、青防风、木防已、川抚芎、左秦艽、生甘草、番木鳖。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处方来源】

【按语】

[制备与用法]上药研细末,和匀,用饴糖适量调和如糊状,置缸内备用。摊于韧性纸张或纱布垫上,约0.4-0.5厘米厚,上盖桑皮纸,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3至5日更换。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它药膏或掺药。

--------------------------------------------------------------------------------

方名:损伤风湿膏【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舒筋健骨,通利关节。主治损伤以后筋络强硬牵掣或骨节酸痛,及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痹痛。损伤初起、肿胀不甚显著者亦可酌情应用。

【处方组成】

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生川军、全当归、黄金子、紫荆皮、

小生地、苏木屑、单桃仁、嫩桑枝、川桂枝,炙僵蚕、小青皮、炙地鳖、炙地龙、西羌活、川独活、川抚芎、香白芷、川续断、黑山栀、骨碎补、透骨草、北细辛、生麻黄、广木香、炙甲片、杜红花、粉丹皮、赤石脂、落得打、白芥子、宣木瓜、乳香、没药、苍术、方八、甘松、山柰。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处方来源】

【按语】

[制备与用法] 诸药洗净后,切片或打碎。浸入麻油内7至10日后,入锅文火煎熬,至药枯为度。去渣滤清,将油继续煎熬,侯其滴水成珠,将锅离火,徐徐筛入炒东丹,边筛边搅,收膏后成圆团状黑色硬块,称膏药肉,贮藏备用。为去火毒,以置泥地上,贮存一些时日再用为宜。

膏药肉化烊摊于土布上,约0.2厘米厚,多成圆形,也可作长圆形,再加上掺药研和贴于患处。应用较多时先将膏药摊好,待干收贮。临用时烘烊再加掺药。

--------------------------------------------------------------------------------

方名:阳和痰核膏【功能主治】

功能消症瘕,破积聚,化痰核,除肿痛。主治瘀血或烧浊凝聚形成的肿胀结块,肢体损伤后远端的肿胀,流痰流注及一切痰核等症。

【处方组成】

生麻黄、生半夏、生南星、白芥子、白僵蚕、大戟、甘遂、新鲜泽漆、藤黄、火硝。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处方来源】

【按语】

[制备与用法] 前7味用菜油浸6、7日后捞起,菜油内入泽漆煎熬至枯,去渣,再入前7味煎熬,至枯后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加入藤黄、火硝,溶化后滤清。入炒黄铅粉,搅和收膏,贮存备用。

将膏药肉烊化后摊于韧性纸张或土布上候用。临用时先将膏药烘热,使之稍烊,加上少许掺药,一般多加黑虎丹,贴患处。

--------------------------------------------------------------------------------

方名:红玉膏功能主治】

功能护肤生肌,解毒利湿。主治金刃所伤、皮肤破碎及皮肤湿疹等。

【处方组成】

东丹、熟石膏(一方为锌氧粉)。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处方来源】

【按语】

[制备与用法] 上药各为细末,和匀。用白凡士林调成粉红色软膏。

摊薄层于纱布垫上贴患处,或在盖于三色敷药的桑皮纸上全部或局部摊薄层后敷贴患处。

--------------------------------------------------------------------------------

方名:三黄膏【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祛瘀破积,消肿痛,除湿热。主治损伤以后肌肤瘀肿青紫,焮热作痛。亦可用于其它原因所致红肿热痛之症。

【处方组成】

大黄、黄芩、黄柏、东丹、熟石膏。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处方来源】

【按语】

[制备与用法] 上药各为细末,和匀,凡士林调成软膏。抓薄层干纱布垫上,贴患处。或在盖于三色敷药的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摊薄层后敷贴患处。亦可摊于单层纱布上(类似凡士林纱布),依所需要,剪一小块贴患处,其外再用三色敷药。

--------------------------------------------------------------------------------

方名:黑虎丹【功能主治】

功能清肠通便,健脾消食。主治湿热痢。

【处方组成】

雄黑豆(即黑大豆)、猪胆汁、麝香,研细末,装入胶囊。每粒胶囊含药0.3克,一般用量为日服3次,每次3-4粒。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25例,痊愈10例,好转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6%。

【处方来源】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余志鼎等。

【按语】

细菌性痢疾与中医热痢相似,系温热之邪侵于肠道,使气血不得流畅,随之传导失职,脉络受伤,气血博结,化为脓浊。方中猪胆汁性苦寒,有清热通络之功效;黑大豆能健脾消食,治腹胀,能减弱胆汁苦寒之性,使之不伤脾胃;麝香辛温芳香,行瘀和络,流畅气血。(孟宪益)

--------------------------------------------------------------------------------

方名:桂麝丹【功能主治】

功能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主治一切损伤日久筋骨酸痛或风寒痹痛。

【处方组成】

麝香、肉桂、公丁香。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处方来源】

【按语】

[制备与用法] 上药各为细末,和匀收贮,宜密封。掺药,常掺于伤膏药上,亦或掺于敷药。

--------------------------------------------------------------------------------

方名:接骨丹【功能主治】

功能散瘀定痛接骨。主治骨折恶血留内,瘀滞不化。

【处方组成】

自然铜30克、马钱子30克、鲜螃蟹30克、地鳖虫60克。自然铜火煅醋蒸七次,马钱子油炸刮尽毛,各研细末,螃蟹、土鳖各自捣碎混合上药,加白酒l 斤浸泡即可。每日2次,每次20毫升。

【辨证加减】

如患肢肿胀较甚,再行夹板固定时可以用正骨酒浸淋之,处方如下:当归、赤芍、甲珠、红花、牛膝、木瓜、乳香、没药、桔梗、豹骨、海马、广皮、母草、元胡、大茴、小茴、五加皮、松节、竹七、苍术、防风、羌活、独活、藁本、香附、桃仁、大黄、苡米、川芎、伸筋草、枳壳。上药混合泡白酒备用。亦可内服,每日2次,每次20毫升。

【临床疗效】

治疗新鲜长管骨骨折112例,其中男性96例,女性16例,最大年龄40岁,最小年龄1岁。骨折部位:股骨32例,胫骨22例,肱骨28例,尺桡骨9例,桡骨下端21例。治疗结果,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股骨41.7天,胫骨43.3天,肱骨20.7天,尺桡骨25.7天,桡骨下端21.5天。

【处方来源】

四川省江津专区中医研究所李德麒。

【按语】

药酒浸淋绷带包扎固定,能够维持患肢肌肉的张力,而且液体分布均匀,渗透性较强,能舒筋和血,祛风胜湿,缓解肢体疼痛,又可使气血正常流通,促进瘀血吸收消散,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强直,增强肢体的活动能力,从而加速骨折的愈合。(陈志文)

--------------------------------------------------------------------------------

方名:铁扇散【功能主治】

功能止血敛疮,活血定痛。主治金疮出血或创面不收。

【处方组成】

化龙骨、古石灰、上血竭、白芸香,炉甘石、赤石脂、象皮、乳香、没药、煅螺狮壳。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处方来源】

【按语】

[制备与用法] 上药各为细末,和匀。撒布在创口或创面上,多与金疮膏或红玉膏合用。

--------------------------------------------------------------------------------

方名:金枪膏【功能主治】

功能凉血解毒,活血止痛,止血生肌。主治金疮及破肉裂或破皮断骨。【处方组成】

金银花、川黄柏、生锦纹、生甘草、紫地丁、当归身、老紫草、马钱子、黄蜡、白蜡、血竭、乳香、没药、川连、儿茶、龙骨、象皮。先将前8味药用麻油浸5天,然后煎熬至枯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加入融化,滤清之黄蜡、白蜡,混匀,再加入研末之后7味药,和匀成膏备用。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处方来源】

石氏伤科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秘方 石筱山(1904-1964)、石幼山(1910-1981)昆仲为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石氏治伤,注意整体调治,内外兼顾,善于有所侧重地综合应用手法、外治、内服、针刺以理伤续断,尤其擅长用巧劲正骨上骱理筋及结合体质、兼邪辨证施以内治方药。损伤论治,石氏主张气血兼顾。筱山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提出气血兼顾时要以气为主。损伤以后,瘀血为患,宜治血为先,但攻逐不能伤正,康复更须扶助正。石氏又认为损伤亦有虚实之别,虚人受伤是本虚标实,重访瘀著亦是本虚标实,积劳所致的劳损或劳伤更是以虚为主。石氏还注意治伤须留意兼邪,诸如风寒痰湿之类。幼山先生尤重从痰取治。气滞血瘀,失于流畅,即易成痰,痰瘀胶凝致使症情顽笃,慢性损伤易有外邪兼夹,也使痰浊湿滞留注骨节筋络,生诸变证。内服外治顾其治痰能使疗效更见显著。石氏以其几代的经验,有系统的外敷内服秘方验方,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石氏仍不断增删修订,使其更臻完善。内服诸方更非一成不变,检病情不同及对药物认识的深化,随证变化。(石印玉施杞) 方名:三色敷药【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主治一切伤筋骨折,青紫肿胀,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痛。 【处方组成】 紫荆皮、黄金子、全当归、西赤芍、大丹参、淮牛膝、片姜黄、五加皮、宣木瓜、西羌活、独川活、香白芷、威灵仙、天花粉、青防风、木防已、川抚芎、左秦艽、生甘草、番木鳖。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无 【处方来源】 无 【按语】 [制备与用法]上药研细末,和匀,用饴糖适量调和如糊状,置缸内备用。摊于韧性纸张或纱布垫上,约0.4-0.5厘米厚,上盖桑皮纸,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3至5日更换。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它药膏或掺药。 -------------------------------------------------------------------------------- 方名:损伤风湿膏【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舒筋健骨,通利关节。主治损伤以后筋络强硬牵掣或骨节酸痛,及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痹痛。损伤初起、肿胀不甚显著者亦可酌情应用。 【处方组成】 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生川军、全当归、黄金子、紫荆皮、

广派伤科余子贞——一个有别于上海中医骨伤科八大家之外的流派(之一)

“广派”伤科余子贞——一个有别于上海中医骨伤科八大家之外的流派 (原创之一) 上海曲阳医院疼痛科施问民 在现在上海人的记忆中,知道在近百余年的上海中医骨伤科的历史中,能够叫出名号的,可能就是石氏伤科、魏氏伤科、王氏伤科、施氏伤科、陆氏伤科、闵-殷氏伤科、佟氏伤科八大家,而且,这也仅仅局限于50、60岁以上的人了。当然,这八大家,想当年,不仅闻名沪上,,而且蜚声全国。遗憾地是,由于种种原因,除了石氏稍盛之外,其他诸门后人缺乏,或局限、或受制于无完全的传承或更多的创新,更有如闵-殷伤科、佟氏伤科,由于门人年事已高,或已出国,国内已无后继者。八大家既如此,更别说其他的流派了。 其实,在上海中医骨伤科近现代史上,还出现过实力、医术绝不逊色于八大家的名家,“广派”伤科的代表人物余子贞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余子贞(1896~1991年),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志是这样记载的:“余子贞,男,广东中山人。12岁即从外祖父及舅父学医。后又师从刘世传先生学习中医伤外科。22岁开业,30岁悬壶沪上,任上海市粤商医院内科外伤科负责人,又任广肇痘疹分院麻痘专科医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杨浦区中医医院伤科负责人、主任医师,及上海市中医医院伤科顾问。曾获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五十年从事祖国中医业务工作奖状。1981年聘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1990年为全国首批继续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著有《中医选诵入门》、《伤科医疗宝鉴》、《中风临床验方》、《麻痘症治疗临床笔记》、《临床察验誊抄》、《临床实验外科百方》、《伤科验方》、《治疗蛇闰各方》等著作。” 另有一说,余子贞系广东中山隆都下泽乡人,自少年起,对中医药有着浓厚的兴趣,时余子贞的外祖父刘泰常乃当地一方名医,时常给予指点,主要以内外儿科医技为主,而骨伤科方面的医术,则受之于邻乡申明亭乡西亭仔村名中医刘接贤。由于他天资聪颖,加之一直坚持勤奋苦练,虽年方弱冠,不到20岁,即已在溪角乡开业行医。由于比邻闹市,交通便利,不到十年,名声大噪,已然成为广东中山一带名医,尤以骨科为著。 至于余子贞如何来上海行医,其中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1929年,上海永安公司郭氏家族成员郭华芬在海外经商时,因骑马不慎摔伤,虽经国内外六、七十名医生医治,乃不能解决行走不便、跛脚的问题。幸好郭氏家族原籍是中山县良都竹秀园乡人氏,听闻余子贞专攻骨伤,医术了得,便急忙登门拜访求医,初试之下,果然不负盛名。为了专心精治,郭华芬盛邀余子贞回竹秀园居住。一年以后,郭华芬复原良好,行走如常人无异。郭华芬高兴之余,于次年(1930年)偕余子贞共赴上海,将余介绍给时任永安公司总经理郭标(永安公司创始人郭乐的堂兄)。

老中医施杞医疗经验

中医骨伤科名家施杞 吴 陈治立王拥军崔全起万超整理 编者按:施杞,江苏人,生于1937年。出身于中医世家,幼受庭训。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师从中医伤科大家石筱山、石幼山。 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30余年,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是上海市名中医、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医骨伤科学会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职。还被美国普士顿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日本关西针灸大学、欧洲中医学院等国外院校聘为客座教授。 施氏长期从事骨伤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崇尚易水学派,注重护养脾胃,较完整地继承了上海石氏伤科的学术经验。擅长治疗各类脑病和脊椎病,对脑外伤、脑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及各类风湿痹证有较深入的研究。治疗颅脑损伤主张“瘀阻经络,从肝论治”,对伤科内损杂病多用“临证三辨,衷中参西”的方法;治骨折在分早、中、晚三期基础上,予以“摸、整、稳、运、治、调”六法;治脱位强调“一清、二巧、三稳定”的原则。多年来形成了“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同治,脾胃兼养,内(损)外(伤)兼顾,调治结合”的学术主张。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了《中国骨伤科学》、《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临床中医脑病学》、《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等16部学术著作。先后主持承担了10项国家及部、市级科研课题,其《痹证的实验模型和现代病理基础》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益气化瘀法治疗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 于仁厚处用心,于精深处用功。 ———施杞 施杞,1937年生,江苏省人,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受家学熏陶,酷爱中医。1957年考入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系。6年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础。1963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遂被留任于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工作。1963~1966年,施氏又以第五卷672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住院医师的学习训练,并且得到了著名中医伤科大家石筱山的师传,为以后的专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7~1982年期间,四次赴外院进修,先后在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进修;二次赴

石氏伤科外用药撷英与拾遗_蔡奇文

1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上海,200002) △通讯作者 E-mail:qdh5707@yahoo.com.·学者论坛· 石氏伤科外用药撷英与拾遗 蔡奇文1 邱德华1△ 石仰山1 [关键词] 外治法;石氏伤科;三色敷药;复方紫荆消伤膏 [中图分类号] R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205(2013)03-0068-02 外治法是中医十分重要而具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骨伤科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石氏伤科已有140年的历史,依靠其外用药之精华三色敷药起家,逐步发展起庞大的外用药体系,扩大了外治法的治疗范围,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值得后学研习探究。 1 外治用药源流 外治用药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其始于《黄帝内经》,完善于《外治医说》之书,历代医家均有阐述。《黄帝内经》中有“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的记载。东汉《伤寒论》亦有“火熏令其汗,冷水巽之,赤豆纳鼻”的治法。西晋《崔化方》已有乌膏之名,依其治法,应是膏药无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则有“用仙正散于损处断处”和“凡拔伸捺正,要软物如稍片之类奠之”等描述。《医宗金鉴》也记载了很多外治手法和外用之药。清·吴师机《外治医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用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并强调“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 敷药和膏药的应用,都属于外治。若病在皮肉筋骨,损伤有定所,用敷药或膏药直接贴在受伤的地方,使药性从外而入,有时比内服更易奏功。 2 石氏外治用药方略 石氏伤科依前人之经验,同时察其病机,明其病理,撮其要旨,结合骨伤外治之特点,取其医理之精华,善用敷贴、涂擦、熏洗等外治用药之法。石氏认为:损伤之处,无论瘀凝气阻,或夹兼邪,运用外治必须辨证,或以敷贴,或用熏洗,使其之效由外达里,起到提而泄之,疏而通之,消而化之,温而散之,松而解之,滑而利之之功。 在外治用药上,石氏匠心独运,拟定了多种外用之剂,在临床上获得了显著的疗效。如三色敷药、红玉膏、三黄膏、黑虎丹、桂麝丹、接骨丹、损伤风湿膏、阳和痰核膏、碧玉膏、铁扇散、金枪膏等。部分药物因多种因素,无法继续生产使用,故在此仅挑选数种,略作阐述。 2.1 三色敷药 是石氏祖传秘方,体现了石氏伤科理伤外治的精髓。历经百余年的临床应用,以无数次良好的临床疗效证明了它的价值。三色敷药由紫荆皮、黄金子、全当归、赤芍、丹参、怀牛膝、姜黄、五加皮、木瓜、羌活、独活、白芷、威灵仙、天花粉、防风、木防己、川芎、秦艽、连翘壳、生甘草、马钱子等中药熬制而成。可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3~5d更换。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他药膏或掺药。功擅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主治伤筋骨折,青紫肿胀,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等疾患。 2.2 红玉膏 由东丹、熟石膏组成,是石氏常用外用药膏之一,常与三色敷药一同使用。可外用于患处,或在盖于三色敷药上全部或局部后敷贴患处。功擅护肤生肌,解毒利湿。主治金刃所伤、皮肤破碎及皮肤湿疹等疾患。 2.3 三黄膏 由大黄、黄芩、黄柏、东丹、熟石膏等组成,也是石氏常用外用药膏之一,常与三色敷药一同使用。可外用于患处,或在盖于三色敷药上局部或全部后敷贴患处。功擅清热解毒,祛瘀破积,消肿痛,除湿热。主治损伤以后肌肤瘀肿青紫,灼热作痛;亦可用于其他原因所致红肿热痛之症。 2.4 碧玉膏 由青黛、大黄、黄柏、熟石膏制成。可外用于患处。功擅清泄湿热,解毒消肿。主治湿热内蕴,肌肤红肿,及湿疹作痒等症。 2.5 黑虎丹 由炉甘石、五倍子、炙山甲、乳香、没药、轻粉、儿茶、梅片、腰黄、全蝎、麝香、蜘蛛、蜈蚣组成,研磨成黑色粉末。可掺药于膏药(如阳和痰核膏)或敷药(如三色敷药)上随症使用。功擅祛瘀消肿,软坚散结,化痰解毒。主治积瘀坚结成块,痰瘀交凝的疼痛,骨节粘着活动受限及无名肿毒坚硬疼痛者。 2.6 桂麝丹 由麝香、肉桂、公丁香组成,研磨成红褐色粉末。可掺药于伤膏药上,亦可掺于敷药上。功擅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主治损伤日久筋骨酸痛或风寒痹痛。 2.7 接骨丹 由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乳香、没药、血竭、骨碎补、煅自然铜、腰黄、麝香、冰片组成,研磨成褐色粉末。可掺药,常掺于三色敷药上,亦可掺药于膏药上。功擅活血散瘀,接骨续筋,消肿止痛。主治损伤瘀肿疼痛等症,尤适用于骨折。 2.8 伤筋药水 由生川乌、白芷、羌活、独活、山柰、红花、生南星、姜黄、乳香、没药、苏木、生大黄、樟脑、威灵仙等中药制成的酊剂。可用手掌揉搓酸痛部位,待其肌肤温热柔和,再用药棉蘸药水涂擦患处。功擅行气活血,祛风散寒。主治伤后或感受风寒所致的筋骨关节酸痛,肢节拘急麻木等症。 2.9 金枪膏 由金银花、生大黄、紫地丁、当归身、马钱子、生甘草、黄柏、 8 6Chinese J Trad Med Traum &Orthop,Mar 2013,Vol 21,No 3

近代中医骨伤科发展述略

近代中医骨伤科发展述略 摘要在近代,中医整体的发展虽然缓慢,但中医骨伤科却在短短百年中获得了较大进步:理论上强调内外并治,调气血、补肝肾、培脾土、治心神,使整体观和辫证施治思想全面体现于伤科之中;诊断上方法迭出,掐指甲、观指纹、辫尿液,使诊断指征客观化;治疗上重视手法整复中麻醉药的使用和创造新的固定方法,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特别是中西医学在骨伤科领域的沟通,为后来中西医结合在骨伤领域中的蓬勃发展和新骨科的产生莫定了基础。骨伤科内治法,在祖国医药学发展中,不断完善、总结、整理和提高。在西周时期的疡医已能采用五气养之、五脏药之、五味节之的内治法。《周礼天官)记载:“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剧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五气养之、以五脏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我国医学文献中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经验的医学巨著,对于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和诊断等基本理论有了全面的阐述。(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均有关于伤科理论的论述。(灵枢·经筋)篇描述了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素问)阐发了“气伤痛,形伤肿”以及“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等理论。这些理论原则一直指导着伤科基本理论和临床研究实验。 关键词中医,骨伤科,近代,骨伤科内治 1传统中医骨伤科的进步 1. 1理论的深化针对前人治骨伤重外治而轻内治的不足,明代陆师道在《正体类要·序》中强调:“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己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1j之后,清代医家就颇重视骨伤病内治理论的研究,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汪机《外科理例》等书中均有论述,至晚清名医唐宗海,于骨伤科血证的探讨最有见地。他在《血证论》中指出:“跌打折伤一切,虽非失血之正病,而其伤损血脉,与失血之理,固有可参,因并论之”,凡跌打已见皮破血出者,其症“无偏阴偏阳之病”,务从止血为安,“止得一分血,则保持一分命”;至于伴“有癖血肿痛者,宜消癖血”。近代中医骨伤科发展述略与其“离经之血便是疲”的学术观点完全吻合,成为治骨伤肿痛之指南。凡未破皮者,唐氏细分为血损坏、肌肤肿痛、筋骨打碎等各症。初期逐癖生新、接骨续筋,后期则宗肾主骨、肝主筋之理,补益肝肾,温通经脉,达到祛除伏留之血的目的。唐氏除对骨伤血证的病理机制和治疗理论提出卓越见解外,在方药施治上亦有建树。他认为:凡失血家忌汗、吐之法,当以和法“为血证之第一良方”,擅长运用小柴胡汤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以治疗跌打损伤之患怒,周身作痛,寮血着滞三焦,感冒,内伤饮食等多种血证,皆能获俘鼓之应。C2]此外,唐氏倡导的治骨伤血证当补气止血、祛察生新、消癖定痛、通窍活血之法则,对后人也有很大影响,民国时期骨伤科名医王子平、李广海、高云峰、刘寿山、陆银华等,无不尊其旨意而发挥于临床。对此,上海石氏伤科总结日:“理伤仅用外治,气血难复,恢复不易;仅用内治,则筋骨不正。理应调气血,壮筋骨,内服外敷、针刺手法、夹缚活动、相互参用,使疗效显著,而少后遗、复发之虞。;[3]归纳全面,并蕴含着丰富的辨证主义思想。 正是在整体观念、内外并重、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中医骨伤医师还进一步探讨了内外兼治的不同治法对患者生理机能的改善及调节骨面生长的影响。四川名医杨天鹏就重视培补脾土,认为:人体之后天强盛,运化有节,则气血充盈,断骨得气血滋养必能较快愈合。石氏伤科则侧重于气血之中的“气”,认为:“气血兼顾,以血为先是临床常用的治标之法,以气为主的气血兼顾为刻刻留意的图本之计。’心〕因为形体之所以能抗拒外力,百节能得以屈伸活动,皆赖气所充盈;血之化液濡筋,成髓而养骨,也离不开气的作用。杨氏、石氏的见解虽各不同,但都是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内外并重,整体辨证施治骨伤的理论,在继承先

上海各大医院-(按科室排名)

上海各医院排名(按科室排列)科室神经外科 排名医院研究机构擅长治疗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研究与培训中心脑瘤、脑血管病、脑外伤的外科治 疗 2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颅内肿瘤显微外科、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颅脑外伤的诊治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西部) 听神经瘤、颅内血管病以及脊髓病变外科治疗 科室肿瘤科排名医院研究机构擅长治疗 1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头颈肿瘤、胸部肿瘤、乳腺肿瘤、胃癌根治术 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肿瘤科室眼科排名医院研究机构 擅长治疗 1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耳鼻喉科专科教学医院 视网膜脱离、角膜病、角膜移植、 人工晶体、青光眼、眼眶肿瘤、眼肌屈光、眼底病 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视网膜脱离、角膜病、角膜移植、人工晶体、青光眼、眼眶肿瘤、眼肌屈光、眼底病 科室心血管病专科排名医院研究机构擅长治疗 1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脏瓣膜置换术,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手术治疗、冠心病搭桥术 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附属瑞金医院 各类心血管疾病 3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全军胸心外科研究所、全军重点实验室 心脏瓣膜置换术,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手术治疗、冠心病搭桥术 4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治科室耳鼻喉科排名医院研究机构 擅长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 耳鼻喉科药理基地、上海市中西医结 合鼻病中心 耳显微外科、鼻窥镜手术 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西部) 耳显微外科 科室骨科排名医院研究机构擅长治疗 1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颈椎病、手部功能重建、关节置换 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伤骨科、骨质疏松症、关节置换 院 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骨肿瘤、骨关节损伤4黄浦区中心医院 石氏伤科5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中医伤科科室神经内科排名医院研究机构 擅长治疗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研究与培训中心脑瘤、脑血管病、脑外伤的外科治疗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脑瘤、脑血管病、脑外伤的外科治疗 3 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市中医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失眠症、帕金森病、小儿厌食症 科室妇产科排名医院研究机构 擅长治疗 1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中美合作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试管婴儿成功率居国内领先生殖内分泌、妇科肿瘤、中西医结合妇 科、试管婴儿 2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生殖内分泌、妇科肿瘤、中西医结合妇科、试管婴儿3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科常见病、疑难病4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妇科常见病、疑难病5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 院 妇科常见病、疑难病 科室烧伤科排名医院研究机构擅长治疗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重点学科 大面积烧伤2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全军烧伤中心、国家重点学科大面积烧伤科室儿科排名医院研究机构擅长治疗

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讲解

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在理论、诊断、治疗及研究方面都取得啦长足的进步,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现将其发展历程做一简述。 一.发展历程 1.1840年(鸦片战争)前这是在中医发展史上最迅速的时期,由于中医在治疗及预防疾病中处于统治地位,中医骨科得以迅速发展,从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萌芽,到隋唐宋元时期的发展,再到明清时期的兴盛,中医骨科的基础理论、诊疗技术及研究得以不断完善。 1.1 基础理论方面早在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甲骨文即有骨折的描述[5],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代表性著作《内经》,详细记载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理论,其阐发的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气伤痛、行伤肿等学说,奠定啦中医骨伤科的理论基础,随后的《神农本草经》,载骨伤科药物近100种,奠定啦骨科用药基础,《伤寒杂病论》创理、法、方、药结合的辨证论治方法,为骨伤科内用药用药原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唐时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列有“金疮伤筋断骨侯”“金疮筋急相引痛”等专门症候[1],进一步深化啦骨科筋伤的理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对骨伤科内用药有啦新的发展,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从病因、病理上对骨科疾病进行阐述,进一步深化了骨科理论,宋金元时代,出现了学术上争鸣局面,张元素《医学启源》总结了治疗骨伤的引经药;张从正《儒门事亲》主张采用攻下逐瘀法治伤;李杲《医学发明》创制疏肝活血逐瘀的方药——复元活血汤;张洁古《活法机要》提出骨伤的三焦辨证方法;朱震亨提倡养阴疗法,对骨伤科的继承、发展产生啦深远影响,其后,朱楠《普济方》辑录大量骨伤科方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味,其中骨伤药物170余种,进一步深化啦骨伤科内外用药基础,薛己《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创“气血学说”,使骨伤科辨证理论有啦新的突破,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结了清朝以前的正骨经验,提出正骨八法,其理论基础影响至今。 1.2 诊疗技术及研究方面远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伤外科名医俞跗,擅长外科治疗伤科疾病,公元前 476年,据《韩非子·安危》记载:扁鹊治病“以刀刺骨”,公元前475年一公元 220年,战国秦汉时代之文献《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当时诊治剖伤、骨折的丰富经验,包括手术、方药等,记载用布带包扎固定外伤,可以说,这是最早应用的外固定疗法,其中应用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是世界上应用水银于伤外科的最早记载。《内经》为中医骨伤的诊断奠定了基础,其《灵枢·痈疽》有论及运用截趾术治疗“脱痈病”,《金贵要略》记载导引吐纳膏摩等方法治疗,为伤科功能锻炼奠定啦基础,著名外伤科医生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进行手术,这在世界医学史上遥遥领先。公元四世纪,晋·葛洪《肘

石氏伤科用方用药

精心整理石氏伤科: 一、伤科内服方药:外伤用药以化瘀消肿,和营止痛,坚骨壮筋,舒筋通络作为重点,而内伤用药则侧重于活血理气,和络止痛,并以调整脏腑之功能为主;损伤之杂症,又以祛邪蠲痹,调益肝肾气血为要务。 1、外伤:一般指四肢筋骨损伤,如伤筋,骨折,脱臼等。可分为初,中,后三期而分治之。 四肢损伤: 早期参考方:荆芥6g生地12g当归9g地鳖虫9g赤芍9g忍冬藤12g泽兰叶9g留行子9g炙乳香、炙没药(各)3g青皮、陈皮(各)4.5g 桃仁9g;局部青紫严重加黄荆子克,紫荆皮9g;如有骨折,加煅自然铜12g骨碎补9g。 中期:筋骨已开始接续,瘀血散而未尽,气血仍未调和。治疗一方面继续固定,一方面“曲转”,也就是关节适当活动,使气血通畅。用药则以活血舒筋和络为主。参考方:当归9g丹参9g防风6g独活6g川断12g狗脊12g川芎4.5g泽兰9g红花3g伸筋草12g 后期:肿胀消退,筋骨接续,但尚未坚固,酸软少力,关节活动也觉牵强。这一时期治疗,就要加强活动,使气血通畅,筋骨的力量恢复。内服益气活血,健筋壮骨药。参考方:炙黄芪12g炒党参9g焦白术6g当归6g独活6g川续断12g狗脊12g红花9g伸筋草12g;局部畏冷,加桂枝3g白芍6g;温经通络,健壮筋骨,必要时可检查加鹿筋6g(先煎)虎骨粉1.5g(吞)或用豹骨、猴骨粉代。 骨折: 初期:以活血祛瘀,消肿息痛为主。新伤续断汤(当归,地鳖虫,丹参,苏木,桃仁,泽兰,炙乳香没药,骨碎补,煅自然铜,续断,延胡索,桑枝)。本方功能化瘀消肿,续骨息痛,用治新伤骨折。肿胀剧烈者,可选加紫荆皮,刘寄奴,留行子,荆芥,防风,南星,万灵丹等。疼痛剧烈者,可选加血竭,三七,制草乌,磁石等。瘀血化热可选加丹皮,赤芍,生地,忍冬藤,连翘,山栀,制川大黄等。大便秘结可选加枳实,厚朴,生大黄,玄明粉,瓜蒌仁,郁李仁,火麻仁等。一般上肢加姜黄,桑枝,下肢加牛藤,威灵仙,除去续骨药亦可主治伤筋,脱臼所致的瘀滞肿痛症,视病情的不同亦可另加用生地,花粉等以补充骨折后津血的消耗,并可加用枳壳,陈皮等理气药以助血行。 中期:以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和营续骨汤(当归,赤芍,白芍,川芎,生地,杜仲,续断,骨碎补,五加皮,红花,陈皮,桑枝,独活)。肢麻酸楚选加黄芪,桂枝,木瓜,鸡血藤等。脾虚面色苍白选加党参,白术,山药,茯苓,甘草等。 阴虚津少选加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湿困纳呆加选苍术,厚朴,蔻仁,谷芽,麦芽,生山楂等。 后期:以益气血,补肝肾为主。常用方药:坚骨壮筋汤(党参,黄芪,白术,白芍,当归,熟地,续断,狗脊,鹿角,鸡血藤,红花,陈皮,茯苓)。如关节疼痛,活动不利选加千年健,络石藤,伸筋草等。关节酸麻选加蚕砂,木瓜,五加皮,乌梢蛇等。 2、内伤:一般指头脑,胸腹等躯干部的损伤,即以脏腑经络气血受病为主,按损伤的部位,久暂而分治之。 内伤诸证较严重者,可现气闭昏迷之证,宜先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以开闭宣窍,如化热烦躁不宁的亦可服琥珀报龙丸,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等。 胸腹内伤,气滞窜动作痛者,以理气通络为主,活血化瘀辅之。常以小柴胡汤及金铃子散加减,亦可用验方理气止痛汤出入(柴胡,香附,当归,川楝子,延胡索,木香,青皮,枳壳,乳香,没药,路路通等)。 胸腹内伤,瘀滞疼痛者,则以活血化瘀为主,理气和络辅之。可用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尾,山甲片,大黄,桃仁,红花,甘草)或膈下逐瘀汤(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枳壳,香附,延胡索,乌药,五灵脂,丹皮,甘草)等加减出入。 胸部内伤有咳痰者,可选加杏仁,贝母,桔梗,前胡,旋复花,白芥子,黛蛤散等。有痰血者,可选加茜草,蒲黄炭,仙鹤草,藕节,旱莲草,三七等。纳呆泛恶者,可选加姜半夏,姜竹茹,藿香,建曲,砂仁,茯苓等。腹部胀滞者,可选加大黄,玄明粉,瓜蒌仁,郁李仁,麻仁丸等。疼痛较剧者,可选加降香,血竭,三七等。 少腹部或会阴内伤而见小便涩滞者,可用柴胡桔硬汤(柴胡,桔梗,升麻,延胡索,乳香,没药,地鳖虫,当归尾,丹参,泽兰,小蓟炭,牛膝炭,梗通草,琥珀)。 陈伤延久不愈,瘀化未尽者,可予三棱和伤汤(三棱,莪术,青皮,陈皮,党参,白术,白芍,当归,乳香,没药,枳壳,甘草)。头部内伤用药,一般亦以三期辨证用药法。早期常用柴胡细辛汤(柴胡,细辛,薄荷,当归尾,地鳖虫,丹参,半夏,川芎,泽兰,黄连)和防风归芎汤(防风,当归,川芎,丹参,桃仁,泽兰,苏木,荆芥,蔓荆子,乳香,没药)以升清降浊,化瘀宣络为主。中期常用天麻勾藤汤(天麻,勾藤,白蒺藜,当归,丹参,赤芍,白芍,川芎,枣仁,茯神)参以川芎茶调散加减,以平肝熄风,和血宁神为主。后期常以补气养血,养心宁神,平肝和胃等法参合应用,如以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出入。如见神昏痰蒙可选加胆星,竹沥,天竺黄,石菖蒲,白金丸等。胸闷呕恶可选加姜竹茹,姜半复,藿香,左金丸,玉枢丹,砂仁等。头痛剧烈可选加川芎,白芷,蔓荆子,全蝎,蜈蚣等。心烦失眠梦多可选加茯神,远志,朱灯芯,枣仁,合欢皮,夜交藤等。躁动不安可选另羚羊角,钩藤,龙骨,牡蛎,磁朱丸,马宝,玳瑁,全蝎,蜈蚣等。目眩视物昏糊可选加钩藤,蒺藜,菊花,石决明,枸杞子,充蔚子等。病久肢冷偏废不用可选加黄芪,桂枝,细辛,鹿筋,蜈蚣,地龙,僵蚕,当归尾,桃仁,红花等。 3、伤科杂症:一般指损伤而兼有风寒痰湿等痹着之邪留滞及筋骨劳损,骨节变形等似伤非伤之夹杂症。

石氏伤科用方用药

石氏伤科: 一、伤科内服方药:外伤用药以化瘀消肿,和营止痛,坚骨壮筋,舒筋通络作为重点,而内伤用药则侧重于活血理气,和络止痛,并以调整脏腑之功能为主;损伤之杂症,又以祛邪蠲痹,调益肝肾气血为要务。 1、外伤:一般指四肢筋骨损伤,如伤筋,骨折,脱臼等。可分为初,中,后三期而分治之。 四肢损伤: 早期参考方:荆芥6g生地12g当归9g地鳖虫9g赤芍9g忍冬藤12g泽兰叶9g留行子9g炙乳香、炙没药(各)3g青皮、陈皮(各)4.5g 桃仁9g;局部青紫严重加黄荆子克,紫荆皮9g;如有骨折,加煅自然铜12g骨碎补9g。 中期:筋骨已开始接续,瘀血散而未尽,气血仍未调和。治疗一方面继续固定,一方面“曲转”,也就是关节适当活动,使气血通畅。用药则以活血舒筋和络为主。参考方:当归9g丹参9g防风6g独活6g川断12g狗脊12g川芎4.5g泽兰9g红花3g伸筋草12g 后期:肿胀消退,筋骨接续,但尚未坚固,酸软少力,关节活动也觉牵强。这一时期治疗,就要加强活动,使气血通畅,筋骨的力量恢复。内服益气活血,健筋壮骨药。参考方:炙黄芪12g炒党参9g焦白术6g当归6g独活6g川续断12g狗脊12g红花9g伸筋草12g;局部畏冷,加桂枝3g白芍6g;温经通络,健壮筋骨,必要时可检查加鹿筋6g(先煎)虎骨粉1.5g(吞)或用豹骨、猴骨粉代。 骨折: 初期:以活血祛瘀,消肿息痛为主。新伤续断汤(当归,地鳖虫,丹参,苏木,桃仁,泽兰,炙乳香没药,骨碎补,煅自然铜,续断,延胡索,桑枝)。本方功能化瘀消肿,续骨息痛,用治新伤骨折。肿胀剧烈者,可选加紫荆皮,刘寄奴,留行子,荆芥,防风,南星,万灵丹等。疼痛剧烈者,可选加血竭,三七,制草乌,磁石等。瘀血化热可选加丹皮,赤芍,生地,忍冬藤,连翘,山栀,制川大黄等。大便秘结可选加枳实,厚朴,生大黄,玄明粉,瓜蒌仁,郁李仁,火麻仁等。一般上肢加姜黄,桑枝,下肢加牛藤,威灵仙,除去续骨药亦可主治伤筋,脱臼所致的瘀滞肿痛症,视病情的不同亦可另加用生地,花粉等以补充骨折后津血的消耗,并可加用枳壳,陈皮等理气药以助血行。 中期:以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和营续骨汤(当归,赤芍,白芍,川芎,生地,杜仲,续断,骨碎补,五加皮,红花,陈皮,桑枝,独活)。肢麻酸楚选加黄芪,桂枝,木瓜,鸡血藤等。脾虚面色苍白选加党参,白术,山药,茯苓,甘草等。 阴虚津少选加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湿困纳呆加选苍术,厚朴,蔻仁,谷芽,麦芽,生山楂等。 后期:以益气血,补肝肾为主。常用方药:坚骨壮筋汤(党参,黄芪,白术,白芍,当归,熟地,续断,狗脊,鹿角,鸡血藤,红花,陈皮,茯苓)。如关节疼痛,活动不利选加千年健,络石藤,伸筋草等。关节酸麻选加蚕砂,木瓜,五加皮,乌梢蛇等。 2、内伤:一般指头脑,胸腹等躯干部的损伤,即以脏腑经络气血受病为主,按损伤的部位,久暂而分治之。 内伤诸证较严重者,可现气闭昏迷之证,宜先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以开闭宣窍,如化热烦躁不宁的亦可服琥珀报龙丸,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等。 胸腹内伤,气滞窜动作痛者,以理气通络为主,活血化瘀辅之。常以小柴胡汤及金铃子散加减,亦可用验方理气止痛汤出入(柴胡,香附,当归,川楝子,延胡索,木香,青皮,枳壳,乳香,没药,路路通等)。 胸腹内伤,瘀滞疼痛者,则以活血化瘀为主,理气和络辅之。可用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尾,山甲片,大黄,桃仁,红花,甘草)或膈下逐瘀汤(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枳壳,香附,延胡索,乌药,五灵脂,丹皮,甘草)等加减出入。 胸部内伤有咳痰者,可选加杏仁,贝母,桔梗,前胡,旋复花,白芥子,黛蛤散等。有痰血者,可选加茜草,蒲黄炭,仙鹤草,藕节,旱莲草,三七等。纳呆泛恶者,可选加姜半夏,姜竹茹,藿香,建曲,砂仁,茯苓等。腹部胀滞者,可选加大黄,玄明粉,瓜蒌仁,郁李仁,麻仁丸等。疼痛较剧者,可选加降香,血竭,三七等。 少腹部或会阴内伤而见小便涩滞者,可用柴胡桔硬汤(柴胡,桔梗,升麻,延胡索,乳香,没药,地鳖虫,当归尾,丹参,泽兰,小蓟炭,牛膝炭,梗通草,琥珀)。 陈伤延久不愈,瘀化未尽者,可予三棱和伤汤(三棱,莪术,青皮,陈皮,党参,白术,白芍,当归,乳香,没药,枳壳,甘草)。头部内伤用药,一般亦以三期辨证用药法。早期常用柴胡细辛汤(柴胡,细辛,薄荷,当归尾,地鳖虫,丹参,半夏,川芎,泽兰,黄连)和防风归芎汤(防风,当归,川芎,丹参,桃仁,泽兰,苏木,荆芥,蔓荆子,乳香,没药)以升清降浊,化瘀宣络为主。中期常用天麻勾藤汤(天麻,勾藤,白蒺藜,当归,丹参,赤芍,白芍,川芎,枣仁,茯神)参以川芎茶调散加减,以平肝熄风,和血宁神为主。后期常以补气养血,养心宁神,平肝和胃等法参合应用,如以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出入。如见神昏痰蒙可选加胆星,竹沥,天竺黄,石菖蒲,白金丸等。胸闷呕恶可选加姜竹茹,姜半复,藿香,左金丸,玉枢丹,砂仁等。头痛剧烈可选加川芎,白芷,蔓荆子,全蝎,蜈蚣等。心烦失眠梦多可选加茯神,远志,朱灯芯,枣仁,合欢皮,夜交藤等。躁动不安可选另羚羊角,钩藤,龙骨,牡蛎,磁朱丸,马宝,玳瑁,全蝎,蜈蚣等。目眩视物昏糊可选加钩藤,蒺藜,菊花,石决明,枸杞子,充蔚子等。病久肢冷偏废不用可选加黄芪,桂枝,细辛,鹿筋,蜈蚣,地龙,僵蚕,当归尾,桃仁,红花等。 3、伤科杂症:一般指损伤而兼有风寒痰湿等痹着之邪留滞及筋骨劳损,骨节变形等似伤非伤之夹杂症。 损伤未彻而兼有风寒甚者,常用麻桂温经汤(麻黄,桂枝,红花,桃仁,赤芍,白芷,细辛,甘草)以祛邪宣络,活血止痛。兼风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二)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二) 第四章伤筋、骨病 一、颞颌关节功能紊乱1.三七酊 二、颈椎病1.何氏颈椎病方2.力减葛根桂枝汤3.鹿丹汤4.益气活血散风汤 三、肩关节周围炎1.葛薏术附汤2.肩凝汤3.秦艽天麻汤4.加味逍遥散 四、肱骨外上髁炎1.石氏消散膏2.长秦愈痛膏3.五藤汤 五、腱鞘囊肿1.徐长卿方2.复方栀红膏 六、小儿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1.蝉柴合剂2.小儿舒筋汤 七、筋膜间隔区综合征1.攻瘀导滞汤2.复归 八、膝关节滑膜炎1.枳马丹2.二术苓皮汤3.双苓利水方 九、痛风1.痛风方2.当归拈痛汤 十、足跟痛1.滋阴活血汤2.消瘀止痛散3.骨刺浸剂4.三生散 十一、非化脓性肋软骨炎1.胡归山甲汤2.消肿止痛汤3.新活血化瘀汤 十二、急性腰扭伤1.复方泽兰汤2.复方骨碎补煎3.大将逐瘀汤4.插骨散 十三、慢性腰痛1.五圣止痛汤2.身痛逐瘀汤3.腰痛合剂4.复方补骨脂方 十四、腰椎间盘突出症(含从骨神经痛)1.核归丸2.复方马钱子散3.

蝎蛇散4.坐骨神经止痛汤5.通经止痛汤6.缓急阳和汤7.芪归地龙汤十五、扭挫伤1.舒活汤2.活血散3.新伤方4.黄榆散5.伤一灵 十六、骨质增生症1.补肾养血化瘀汤2.骨刺丸3.抗骨质增生丸4.活络通痹汤5.骨质增生汤 十七、类风湿性关节炎1.桂芍知母汤2.青风藤方3.寻骨风汤4.蛇龙散5.乌蛇祛风通络汤6.穿山龙方7.青藤汤8.松梅乐方9.补骨祛寒治?汤10.万节通痹方11.乌头通痹汤12.玄驹丸13.二乌白附汤14.泽补汤15.骨痹汤16.洋金花方17.清明油18.双藤饮19.防己地黄汤十八、骨与关节结核1.乌白散2.补益祛邪方3.骨痨丸4.壁虎粉胶丸5.骨痨散6.骨结核丸7.蟹墨膏8.骨痨方9.赵氏补肾方10.补肾真精方11.金蟾膏12.熟地蜂房散 十九、骨髓炎1.鸡红汤2.三黄灌注液3.复骨汤4.复方骨髓炎糖浆5.复方蜈蚣散6.黄连液7.朱血丸8.拔毒膏9.五虎丹10.骨康膏 二十、骨关节炎1.伸筋丹2.乌龙散3.骨关节炎方附篇 全国伤骨科名老中医秘方验方 选一、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 1.三色敷药 2.损伤风湿膏 3.阳和痰核膏 4.红玉膏 5.三黄膏 6.碧玉膏 7.黑虎丹 8.桂麝丹 9.接骨丹10.铁扇散11.金?膏12.筋骨酸痛药水13.朱砂膏14.红粉散15.麒麟散16.化瘀续断丸17.健筋壮骨丹18.活血舒筋丸19.理气止痛丸20.和营理气丸21.安脑宁神丸22.健腰定痛丸23.固腰补肾丸24.新伤续断汤25.牛蒡子汤26.柴胡细辛汤27.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1三色敷药

(珍藏版)全国伤骨科名老中医秘方验方选的计划... 一、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 1.三色敷药 2.损伤风湿膏 3.阳和痰核膏 4.红玉膏 5.三黄膏 6.碧玉膏 7.黑虎丹 8.桂麝丹 9.接骨丹10.铁 扇散11.金?膏 12.筋骨酸痛药水13.朱砂膏14.红粉散15.麒麟散16.化瘀续断丸17.健筋壮骨丹18.活血舒筋丸19.理 气止痛丸20.和营理气丸 21.安脑宁神丸22.健腰定痛丸23.固腰补肾丸24.新伤续断汤25.牛蒡子汤26.柴胡细辛汤27.理气止痛 汤28.鲜金斛汤 29.柴胡桔梗汤30.损腰汤31.固腰汤32.腰背和营汤 33.地龙汤34.调中保元汤 二、王氏伤科(王子平) 1.消瘀止痛药膏 2.舒筋活络药膏 3.接骨续筋药膏 4.温经通络药膏 5.坚骨壮筋伤膏药方 6.舒筋活络药水 7.舒筋活络伤油膏8.上肢损伤洗方 9.下肢损伤洗方10.化瘀承气汤11.三黄宝蜡丸12.活血散瘀汤13.清心解毒汤14.活血定痛汤15.续骨 活血汤16.夺命接骨丹

17.活血舒筋汤18.蠲痹汤19.治伤大红丸 三、魏氏伤科(魏指薪) 1.安神定魄方 2.川芎钩藤汤 3.五香调气化瘀汤 4.定心安神汤 5.脑震伤方 6.洗头方 7.下颌洗方 8.伸筋活 血汤9.二陈舒肺汤 10.行气通络止痛汤11.腰脊胸腔洗方12.生地白芍汤13.地龙汤14.丁桂散15.舒筋活血汤16.化瘀汤17. 大活血汤18.痹痛汤19.外擦药酒方 20.祛风活血洗方21.化瘀洗方22.三圣散 四、施氏伤科(施维智) 959 1.吊伤膏 2.截血膏 3.祛伤续骨膏 4.接骨膏 5.伤筋药水 6.行气化瘀汤 7.和营理气汤 8.顺肺和营汤 9.上肢 化瘀汤10.下肢化瘀汤 11.上肢续骨汤12.下肢续骨汤13.坚骨通络汤14.坚骨健步汤15.和营通络汤16.养血疏风汤17.疏风健 步汤18.养血健步汤 19.地龙舒腰汤20.化瘀能络汤21.补肾健腰汤22.育 阴健腰汤23.安神化痰汤24.补肾健脑汤 五、陆氏伤科(陆银华) 1.琥珀安神方 2.伤科危症夺命丹 3.镇神丸 4.二龙一珠汤 5.荆芥头痛方 6.头晕六味汤 7.还少丹 8.通气散 9.还睛汤10.癫狂梦醒汤

全国伤骨科名老中医秘方验方选

全国伤骨科名老中医秘方验方选 一、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 石筱山(1904-1964)、石幼山(1910-1981)瓦仲为石氏伤开第三代传人(石氏治伤,注意整体调治,内斤蔽顾,善于有所侧玄地综合应用手法、外治、内服、针利以理伤续断,尤其拉长用巧劲正骨上筋及结合体质、蔽邪辫证施以内治方药损仿论治,石氏主张气血蔽硕(筱山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皓临证体会,捉出气血袭顶时要以气为主(损伤以后,决血为患,宜治血为先,攻逐不能伤止,康复史须状助正(石氏又认为报伤亦有度实之别(虚人受仿是本虚标实,重拐掩芳亦是本虚标实,积劳所致的劳损成劳伤更是以虚为主(石氏还渔意治伤须留意兼那,诸如风寒疚湿之类幼山先生尤重从疾取冶(气滞血痛,失于流畅,即易成疚(疾癖胶截致使益情顽笃,慢性损伤易有斤邓蔽夹,也使痰浊湿滩留注骨节筋络,生诸变证内服外治顾共治庆能伙疗效更见显芳石氏以其几代的经脸,有系统的外教内服秘方脸方,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石氏仍不析增删币妇丁,使其更臻完菩(内服诸方更非一成不变,按病情不同及甘药物认识的深化,随证变化( 1(三色敷药 【劝能主洽】功能活血祛粥,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主治一田伤筋骨折,背紫肿月比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痛( 【处方组成】紫荆皮、黄金子、全当归、西赤芍、大丹参、淮牛膝‘片姜黄、五加皮宣木瓜、西羌活(独川活、香白芷、威灵仙,天花粉(青防风、木防己、川抚芍、左秦芜生甘草、番木鳌( 【制备与用法】上药研细米和匀,用怡糖适量调和如糊状置缸内备用(摊于韧性纸张或纱布垫上,约0.4-0.5厘米厚,上盖桑皮纸,外用胶布或绷带固也隔3至5日更换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它药膏或掺药(

石氏伤科用药特色

石氏伤科用药特色 胡劲松邱德华石仰山(指导) (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伤科上海200002) 关键词石氏伤科中医中药特色 中图分类号:R28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205(2002)01-0057-03 上海石氏伤科创始于1880年,至今己有百余年历史,石氏伤科起初以外用膏药闻名,至石筱山提倡十三科一理贯之,对于伤科用药颇有独到之处:强调整体理伤,注重兼邪;气血兼顾,尤重痰湿;分部用药,佐以引经;辨证施治,顾护胃气。以下就药对的应用、引经药的应用和顾护胃气三方面简要介绍。1药对的应用 药对是临床用药中相对固定的配伍单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多为各医家独特经验的总结,具有较好的疗效,很能体现医家理论的用药的精华。石氏擅用药对治疗伤科疾患,此仅举有特色的几对药对,以示其用药之精华。 (1)牛蒡、僵蚕药对:牛蒡、僵蚕药对石氏在伤科杂病中运用得极为广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股骨外上髁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髋关节滑膜炎、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滑囊炎等等。石氏认为该类疾病大多属中医“痰湿入络”范畴,其主要病因是由于人体气血不和、运行不畅,导致津液凝聚,进而聚积成痰,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头项胸背腰掣痛,手足牵掣隐痛,聚于局部则肿而成块。对该类疾病进行辨证治疗宜采用化痰利湿,通络散结之法。石氏每运用牛蒡、僵蚕两药,为其治痰散结之要药。牛蒡:性凉、味辛苦,祛痰消肿,通行十二经络;《本草备要》曰其“散结除风……利腰膝凝滞之气。”《药品化义》曰其“能升能降,主治上部风痰。”《本事方》曰其“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僵蚕,性平、味辛咸,祛风解痉、化痰散结。《本草求真》曰其为“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利血脉之品。” 收稿日期:2001-05-23 作者简介:胡劲松(1970-),男(汉族),湖北麻城市人,主治医师。 《本草思辨录》曰其“治湿胜之风痰……劫痰湿,散肝风。”由此,牛蒡、僵蚕两者配伍应用可通行十二经脉、开破痰结、导其结滞、宣达气血、滑利关节。故石氏家传名方“牛蒡子汤”即以此两药为君组成。 (2)柴胡、香附:柴胡、香附药对是石氏用于治内伤疾患之要药。伤科内伤初成皆由卒然身受,其症状除疼痛胀滞者外,依其部位在头、胸、腹、会阴等处而诸变百出,但总由阴气不舒(气滞),阳气不达(气郁)所为。石氏认为“头胸腹之内伤,不论其新伤宿损,或虚实之证,总与肝经相系。”治以疏泄肝胆三焦之气血郁滞最为适宜,往往使用肝经之药。石氏施治时多以柴胡与香附相需为用。柴胡,味苦,性微寒而质轻,为厥少二经的引经药,按足少阳经的循行是由上至下,足厥阴经则由下至上,故可随经气上下,能升能降,具升清阳、降浊阴之功。石筱山曾言:“柴胡能升能降,因而得着一个‘和’字,只要善于用,不论病在上、中、下哪一部,都很适宜,其是治伤科内伤的一味有效良药。”香附,味微苦甘,性辛、入肝、三焦之经。《本草纲目》曰:“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生则上行胸脯,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柴胡香附药对,在脏主血,在经主气,以之治脏是血中之气药,以之治经,是气分之药。只要配伍得宜,自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用治伤科内伤瘀阻气滞诸证,确有良效。代表方如石氏胸胁内伤方。 (3)草乌、磁石:草乌、磁石药对以通脉息痛为其要。疼痛在骨伤科疾病中是极其常见而又难以解决的症状。从古代医家的论述可以看出,无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不通则痛是疼痛的根本机理。石氏牢牢抓住疼痛的致痛之因,采用通脉息痛之法,并根据临床变化随症治疗。草乌,性热,味辛,宜通血脉、搜风胜湿、散寒止痛,是临床一味很好的镇痛药物,但多数人仅用于散寒止痛,而石氏以为其镇痛不仅仅在于能散寒止痛,而主要在于其有宣通血脉之功,用治疼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