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市场失效和政府缺陷

论市场失效和政府缺陷

论市场失效和政府缺陷
论市场失效和政府缺陷

二、政府缺陷

1936年《通论》的问世标志着凯恩斯学说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该学说倡导的国家干预主义,政府是市场制度的合理调节者和干预者已成为主流经济学家们的信条。政府干预论所针对的是市场失效,这便隐含了如下三个假定:第一,政府代表多数人利益,因而政府行为比个人行为更体现社会利益或公共利益;第二,政府更明智,政府比个人更有理性;第三,政府的运作是高效率、低成

本的,比如,市场公平原则与社会一般公平原则不一致,因而需要借助丁?政府的强制力量进行再分配,这隐含着政府的再分配合乎社会一般公平原则这样一个假定。而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者——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 M ?布坎南认为,政府干预与市场制度一样是有缺陷和局限性的,过分依赖政府干预也会产生不尽人意的后果,“萨谬尔森和其他经济学家把政府在试图弥补私营经济的缺陷时使情况恶化的可能性压制最低度,卓越的政治学家们也是如此,他们认为民主政府通过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而反映社会的意志”(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281页)。阿罗不可能定理将这一观念彻底置丁?逻辑饽论之中,表明政府行为的公正性是值得怀疑的。事实上,政府也不过是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社会组织机构,他同样存在缺陷。

政府在组织经济活动中所存在的缺陷大体有如下几种:

第一,政府对社会的经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执行契约的行为。由于这种契约关系中的委托人具有特殊性质,其中所涉及的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对政府的运作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其一是它对政府部门的激励机制产生影响。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用难以确定和估计,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支出,来源于公共资金(如税收),这种资金缺乏明确的利益主体。政府官员的工作努力与合理的收入难以建立有机的、紧密的联系。政府部门的这方面缺陷既影响了政府职员的积极性,又隐藏着“寻祖”行为的可能。

第二,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达成社会公平原则。这里牵涉到两个问题。其一,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公平”的概念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因环境、背景而异。比如,某个学生具有特殊的数学才能,那么,教师是否应该给他特殊的教学待

遇呢?如果给他特殊待遇,则对其他学生而言就是不公平的;如果不给他特殊

待遇,浪费了他的才能,对这个学生来说同样是不公平的。其二,“公平”与

效率普遍存在冲突。

第三,政府的政策、决策是由人来建立并执行的,政府中的决策者同样受法律、习俗、激励等因素影响;政府行为、决策同样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所约束;

政治家同样有自己的偏好,这些偏好引导着他们的行为并时而与普通公民的利

益相抵触。

第四,政府与人民之间隐含的契约是不完整的,不对等的。私人之间的契约由于附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义务”,而使私人慑于法律可能的惩罚而必然履行契约;这是现代市场交易得以进行的基本保证。但政府是一个权利实体,它可以遵循契约,也可以不履行契约,甚至于重新修改或解释契约。这一方面为政

府官员“寻祖”制造了空间,一方面,政府的经济权利过大可使交易萎缩,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即使政府加强自我约束,但既是一个经济实体又是一个政治权利机构的政府机构,其利益主体是模糊的,其责任主体也是不明确的,对违约进行惩罚的对象往往空置。

第五,作为一个行为主体,政府有不可克服的弱点:政府最具有垄断性。人们又无法比较政府效率。因此,没有理由确信政府效率比市场高。在复杂的委托- 代理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公民——所面临的代理人——政府——的“道德风险”也就越来越大,代理人的寻祖行为不仅无法避免,并可能不断加剧;这一切加剧了政府行为的社会成本负担。

第六,对r政府部门效率无法直接评估,对政府官员的评价一般只能从其错误中识别,因此,“逃避错误”便成为政府官员的行为准则,其结果是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短视、惰性和缺乏创新精神。

总之,由于现实中所有的市场都是不完备的,信息总是不完全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对于所有市场来说是各有特点的,因此经济中的市场失效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理由。

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基本职能

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组织和执行公共物品的供给”,在体制改革的问题上,如果我们继续忽视政府作为“公共物品供给者”的基本属性,而只讲其他属性,我们的政府职能就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政府之所以只应管“公共物品”的供给而不必去管“私人物品”的供给是因为私人物品由于消费的排他性,一般不会发生“搭便车”“占便宜”的问题。资源能合理配置,实现供求均衡,政府多干预有此而言,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要从过去直接管理私人物品生产活动的职能中退出来,加强对公共物品供给的管理。就目前状态而言,我们的政府在履行其应该履行的公共职能方面不是太强了,而是太弱了。

四、政府的首要职能是保护产权

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并且可以说是首要职能,就是向社会上一切合法利益集团与个人提供产权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之间、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越发展,社会分工越细化,就越需耍政府这样的公共机构通过法制保护大家的产权,调节各种经济纠纷。产权界定的越清楚,市场上每一行为主体的权责利就越明确,就越能在制度框架内得到法律的保护。人们对经济活动中各种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预期越稳定,市场运行越有秩序,交易成本就越低,经济效率就越高政府的首要职能是保护产权,这就要求政府做好社会仲裁人,作好经济纠纷发生后的第三者,凌驾于当事人之上,站在利益冲突之外来调解利益冲突,它自己不能是利益当事人。我们现在的经济体制中存在的一个重要弊病,就在于政府在各种涉及经济利益纠纷的问题上(如企业亏损了不能破产,拖欠债款,三角债,国有企业垄断,对非国有企业的待遇歧视等),转来转去,总会发现在当应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即政府的其他职能,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宏观经济稳定。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单个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是

一种“公共物品”,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益,经济自由主义长期以来反对干预

性的宏观政策,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真的完全放弃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指通过政府支出与货币供给政策,对经济运行的总量进行调节。从

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看,由于在向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放权让利的同时,在经

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较软,导致旧的直接控制性机制失效,

而新的市场机制下宏观调节的各种手段如利率等还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加之

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少,支出的刚性加大,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所减弱。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也在加大。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政府在这方面的职

能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新方法、新手段逐步强化。

第二,经济基础设施。经济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础科学研究、市政基础设

施和公共交通系统等。基础科学研究由于可以增加全社会的知识存量,使各种

生产活动共同受益,故应按照公共物品的方式由政府来加以组织生产。市政基

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系统可以由民营公司建造,并向使用者收费,但由于其生产

过程涉及面较广,一旦建成,又可以服务于全社会,因此,至少应由政府加以

组织与策划,以节省社会成本,避免资源浪费。

第三,公共服务。包括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市容建设、消防救灾等,而

最重要的一种公共服务是“信息服务”,即政府利用他所处的特殊地位,及时

地收集、分析、整理各方面的信息,并及时传递信息,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分享

程度,降低因信息不完全造成的无效率。

此外,政府的职能还在于制定适当的对外政策,争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际

环境。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也是一种国内企业和个人能共享的一种公共物品。

一个通过外交活动吸引外国投资和开拓本国市场的政府,能为本国带来巨大的

经济利益。

个政府。裁判也去踢球,能当好裁判吗?一、当前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责任机制的缺陷分析

(一)政府部门之间争功诿过现象突出。公共管理职能本就是比较复杂的,许多领域具有不同程度的交叉性,各部门之间为了部门利益,千方百计地争取行业管理权,在一些掌握资源丰富、支配对象广泛的行业,各部门更是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有时甚至看似不相关的部门也能找个牵强附会的理由,企图在某一领域分一杯羹。在各部门的持久博弈之下,通常导致的情况是几个部门对某一行业具有共同的管理权或是对某一部门具有共同的领导权,这就导致了部门之间常常在有利益的时候就争着领导、争着管理,在需要履行责任的时候就相互推诿,“踢皮球”。。政府部门仍然存在权责不对等现象。责任与权力时常是相伴而生的,享有权力就必须履行责任,然而我国公共管理中,却存在着大量的权责不对等现象,有权无责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就处于不对等的状态。中央财政直接组织的收入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60%左右,而其支出却只占到40%左右。地方政府的财权不大,责任却很大,

仅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40%,却要承担主要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类似的现象在政府很多部门都存在。

(二)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的实现无力当前,在公共服务市场化大力推进的同时,公共管理责任的实现却得不到保证。一方面,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责任本就分配不清,另一方面,也缺乏有效的责任实现机制来保证公共管理责任的实现。因此,责任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既要调动责任主体的履责积极性,又要给他们造成一种压力,而我国当前就缺乏这种有效的机制。1.公共管理主体缺乏履责积极性。激励理论认为,要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就应当给他想要的东西。同样,要使公共管理人员自觉履行公共管理责任,就必须给予他们履行责任的奖励,而我国当前基本不存在这种机制,既缺乏对公共管理责任承担较多的公共部门的奖励,也缺乏对履责较好的个人的奖励。问题还在于,我国历来实行“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忽视了人的客观物质需求,也难以使奖励达到其应有的效果。2.公共管理主体缺乏履责压力。履责压力是相对于履责积极性而言的,它是通过社会监督、失职惩处等途径给责任主体造成一种威慑力,迫使其主动履行责任。当前,我国对公共管理责任的追究尚未同行政责任区分开来,而行政问责通常只是针对个人追责,缺乏对部门的追责,这就导致部门缺乏被追责的压力,履行责任自然就不会积极主动。3.缺乏有效的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监督机制。有效的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监督机制应当能够充分发挥多元监督主体的作用,让社会非政府组织、社会舆论、公民等都参与到责任监督中来。但是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渠道并不通畅,使得社会、公民等对政府责任的监督难以发挥作用。

(三)政府公共管理责任追究不力“责任”包含两层涵义,其一是应当履行的义务,其二是未尽应尽义务应当承担的责任,“责任追究”针对的就是后者。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的追究不力表现为:1.责任追究的时效性差。首先,由于缺乏有效的事前监督机制,责任追究再现出较为明显的滞后性,在权力授予时不能同时进行责任监控,往往只有当失职行为发生后才进行责任追究,此时事件已经发生,损失已经造成;其次,追究责任的程序过于复杂,尤其缺乏重大事件责任处理的便捷程序,在事件产生的很长时间内公众都难以看到处理结果。2.责任追究的可靠性差。一方面,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总是力图封锁消息、推卸责任,在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也往往是有限制的公开消息,这就导致责任追究难以进行到底,一些当事人未能受到应有惩处;另一方面,责任追究的程序也不够公开透明,重大事件发生时,一些官员

往往是当时受到处罚,等到事件平息后又重新委以重任。3.责任追究的效果不明显。责任追究应当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对失职行为进行补救,减少失职造成的损失;其二是对责任者进行惩戒,使其他责任者更好的履行责任。但由于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责任追究的滞后性,只有在失职行为发生后才能追究责任,往往难以有效减少损失;同时,在追责过程中又常常存在“重罪轻判”的现象,致使许多责任者未能受到应有的惩戒,降低了责任追究的效果。

二、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责任机制缺陷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体制层面的原因1.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导致政府部门责任范围模糊。多年来,我国一直不断推进行政体制的改革,近年来更是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的经验,推动公共行政从“行政”向“管理”转变,政府从微观市场主体逐渐向宏观市场调控者转变,在传统体制下许多由政府提供的服务或由政府进行管理的领域,现在都不同程度的引入市场化,由私营部门接收。这基本符合国际公共管理改革的共同趋势,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但是,问题在于我国的改革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领域尚未能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因此,到底哪些领域适合由政府干预、干预适合到哪种程度,哪些领域适合引进市场、引进市场后应当如何监管、公共服务市场化后公共责任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尚未能解决。这就导致一些边缘性政府部门职能定位不清,责任范围不明,更谈不上责任的实现了。2.制度不完善导致政府公共管理责任虚空。在政府的责任实现过程中,制度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制度与规范可以敦促人们抑恶从善,不良的制度则可能会抑制人行善的美好愿望,甚至会使人们弃善从恶。美国著名学者戴维·奥斯本曾指出:“我们相信问题不在于政府中工作的人,问题在于他们工作所在的体制。……多年来,我们结识了上千名政府公务员,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肯定不是全部,是负责的,有才能的,立志献身的人,只是受制于陈旧体制的桎梏,创造性得不到发挥,精力遭到浪费。”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责任虚空,归根到底在于制度的不完善。从宪法的规定来看,人大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政府必须依法服从人大,接受人大的监督。但是,在现实中,人大的实际地位与法律地位很不相称。在有些地方,时有这样的情况:行政机关往往超越于人大之上,人大的工作往往受政府支配,或者人大往往成为政府“履行法律手续”,取得“合法性”的工具。有的甚至实际上是“政府领导人大”。人大在现实中的实际地位与法律地位很不相称还有以下表现:长期以来,党和政府的工作谓之“一线”工作,而人大工作则被视为所谓“二线”工作,从而使人大被置

于“二线”的地位,这在实践上是对人大地位和作用的不应有的贬损。在这种状况下,政府的责任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公共管理层面的原因1.公共事务分类管理不够科学,导致政府部门之间职责分配不清晰,争功诿过现象突出。公共管理职能本就是比较复杂的,许多领域具有不同程度的交叉性,加上我国地域广阔,又导致一些地域管理也存在交叉现象。第一、领域交叉。领域交叉一方面是由于某些行业本身具有的双重性甚至多重性质所致;另一方面,

我国政府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不科学是其主要原因,传统行政体制下,我国公共管理即是公共行政,凡事以行政命令为主,极少有分类、科学管理。推进公共管理改革之后,各部门之间为了部门利益,千方百计地争取行业管理权,在一些掌握资源丰富、支配对象广泛的行业,各部门更是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有时甚至看似不相关的部门也能找个牵强附会的理由,企图在某一领域分一杯羹。在各部门的持久博弈之下,通常导致的情况是几个部门对某一行业具有共同的管理权或是对某一部门具有共同的领导权,这就导致了部门之间常常在有利益的时候就争着领导、争着管理,在需要履行责任的时候就相互推诿,“踢

皮球”。第二、地域交叉。我国国土领域广阔,地形复杂,山川相连、河流交错,致使某些地方仅仅以行政区划为准进行管理是难以实施的。加上在某些公共管理领域,由单一地域进行管理也是无效的。比如,长江污染治理问题涉及从四川到上海等诸多省市,单独由任何一个省都是无法解决的,下游治理上游污染不行,下游污染上游治理也不够,因此需要沿江各省市协调配合共同行动。但是,这往往需要不同地域之间高度的协调,尤其是一些领域投入大,见效慢(如江河治理),容易分配责任,难以分清利益,很多部门寄希望于别人多投入,自己多收利,这就加剧了公共管理责任分配的不清晰问题。2.公共管理责任实现的激励机制缺乏,导致责任实现的动力不足。责任的实现意味着责任主体自身利益的牺牲,故而责任主体总是不能自觉的履行责任,而是设法逃避责任。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的实现也是一样,政府部门及公共管理者也有其自身的利益需求,也难以自觉履行责任,因此需要有来自责任主体之外的驱动力,激励责任主体自觉履行责任。事实上,追根溯源,公共权力的行使本就是与公共责任的承担相对应的,从理论上讲,权力与责任应当是一种平等的交换,拥有多大权力就应当承担多少责任,公共管理主体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理应承担公共责任,而不应当追求额外的回报。然而,随着法制的日渐健全,公共管理主体日渐难以直接通过公共权力的行使获取自身所需的利益,而是通过工资、补贴等各种薪酬福利的形式获取报酬的,对于公共管理者而言,

他们付出的就是每天正常的工作劳动,得到的就是每月照发的工资薪酬。这种劳动关系掩盖了公共权力运行过程的本质,掩盖了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之间的关系,淡化了公共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并且,政府部门本身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工资福利与个人表现不挂钩,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作为公共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者还享有

与国家公务员一样的待遇,一经进编,除非犯有严重错误不被开出,常常都是一直到退休,是实际上的“铁饭碗”。这就使得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用说主动承担公共责任了。3.

政府部门管理沟通渠道的不畅,导致责任追究的压力不大。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公民之间的信息互动是频繁而积极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政府部门的管理沟通渠道却并不像理论上讲的那样畅通。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一,长

久的高度集权体制下,政府缺乏沟通意识,对社会呼声的回应不够主动;其二,多年自上而下传达信息的习惯,公民缺乏自下而上反映信

息的渠道和能力;其三,政府对信息的严格控制,使很多情况下社会

难以了解事情的真相。沟通渠道的不畅,产生的后果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政府高层难以听到来自社会底层的声音,造成公共政策严重失真,而一些部门和官员的责任却没有受到追究;第二,社会难以了解

政府部门的一些事情真相,容易受到不良势力的利用,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三,对于一些公共事件的责任人处理难以形成监控压力,

致使很多官员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或是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4.

受传统政府体制的影响,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权责不对等问题。责任与权力时常是相伴而生的,享有权力就必须履行责任。然而传统政府体制之下,行政的“人治”色彩浓厚,部门之间的权责分配本就缺乏明确的制度规定,部门的权力大小通常受到部门领导人的影响,强势的部门领导人可能给某一部门争取到更多行业的管理权限,而由于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这些权限通常并不与责任相联系。因此,过去这种现象时常发生,难免影响到现在政府部门的思想观念,各部门时常“跑关系”、“送人情”,争取通过制度外途径获取更大的资源支配权,而这又往往是部门逃避责任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如此,就造成了部门之间的权责不对等现象,一些部门通过制度外途径获得了资源支配权限,却并不主动承担相应的公共管理责任,而要让他们负起责任,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三)公共管理文化层面的原因受到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我国政府部门仍存在较强的“官本位”思想,公共管理人员缺乏向人民负责的意识。加上西方享乐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公共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更显

淡薄。1.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政府公共管理人员一贯向上级负责,缺乏向社会大众负责的意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上采用韦伯式的官僚制。韦伯为代表的官僚制理论强调劳动分工、层级结构和对事不对人的法规制度,目标是提高政府效率。在这种官僚组织中,官僚的责任是严格遵守法规和程序,层层对上级负责。只要严格遵守程序,即使出了问题,官僚个人也不承担任何责任,而是由制度或政治官员负责。因此,这种官僚责任实质上是—种程序责任或过程责任,并不关注结果,官僚也不需对结果负责。时至今日,政府公共管理者仍深受影响,许多公共管理者不知道权力是大众授予的,只知道是上级的任命,从而仍抱着一种“对上级负责”的心态,而不是对大众负责,对公共利益负责。2008年3月,安徽阜阳出现大量“手足口病”病例,市卫生部门竟然

隐而不报,导致病情蔓延,更多人感染。可是事后面临社会舆论的谴责,当地有关部门却声称,他们并没有违反规定隐瞒病情,因为严格根据规定的细则来说,“手足口病”不属于必须上报、公开的疫情。言下之意,他们是根据规定来办事的,不需要负什么责任。可见,某些政府部门仍死守着对上级负责的观念不放,脑子里根本没有公共利益的观念,更没有向社会负责的意识。2.受传统行政体制下“全能政府”思想的影响,公共管理者缺乏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传统体制下,政府是全能的,上至国家规划,下至家庭婚姻,无所不管、无所不能,在这种体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通常都是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的,没有“管理”与“行政”之分。加上当时特殊的政治形势,社会大众容易

被政府动员,而政府的公共责任履行却极少受到社会的关注,更谈不上责任追究了。于是,行政人员养成了不良行政习惯,在行政过程中极少考虑政府应当履行的公共责任,这种习惯的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当前,我国公共管理改革正使得部分公共事务开始由“行政”向“管理”转变,公共部门在引入市场机制的领域有时也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在很多领域,公共部门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而成了平等的“民”,有时还直接负责公共服务的提供。这种新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要求公共部门及其管理者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责任意识。3.受西方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公共管理者追求享乐,责任意识日渐淡薄。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政府官员成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俘虏和官僚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信徒,丧失了最起码的公共责任意识。表现出有德不遵、有法不依、有纪不守、任意执法,不依法行政,执法不公等等政府公务人员责任缺失的特征。邓小平在分析中国政府的官僚主义作风时指出,一些政府工作人员“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

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

(四)制度层面的原因从制度层面讲,法制化进程中责任机制缺乏应用的规范性与权威性是现行责任机制缺陷的根源之一。同时,现有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法制化程度不高也是现行责任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1.形式主义导致责任机制缺乏应用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伴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法制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在法制化过程中,旧的法律制度逐渐被废除,新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在这种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产生了公共管理系统的形式主义。这种形式主义表现为新的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是形同虚设,实践中仍然运行旧的机制。比如人民代表大会权力虚化、政府信息公开流于形式、“电子政府”形同虚设等等。这必然导致政府公共管理责任机制缺乏应用的规范性和权威性,难以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现有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责任机制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的实现,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有力支持。而实践中,我国现有法律制度并不完善,政府公共管理责任方面的法律制度更是缺乏,从责任分配到责任追究都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这就使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的实现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责任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政府政策的低效率,也即公共决策失误。公共政策主要就是政府决策,政府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基本手段是制定和

实施公共政策。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作为非市场

决策有着不同于市场决策之处。在政府决策中,虽然单个

选择者也是进行决策的单位,但是作出最终决策的通常是

集体,而不是个人,以公共物品为决策对象,并通过有一

定秩序的政治市场(即用选票来反映对某项政策的支持来

实现)。因此相对于市场决策而言,政治决策是一个十分复

杂的过程,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存在着诸多困难、

障碍或制约因素,使得政府难以制定并实施好的或合理的

公共政策,导致公共决策失误

(二)在布坎南等人看来,导致公共政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决策目标的所谓公

共利益,阿罗不可能定理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排除效

用人际比较的可能性,那么把个人偏好总合成表达各种各

样的个人偏好秩序的社会偏好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

需要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答案,于是,人们有理由

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出疑问。(2)即

使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公共利益,而现有的公

共决策机制却因其自身的内在缺陷而难以达到实现这种利

益的目的。(3)决策信息的不完全性。获取决策信息总是

存在诸多困难而且是需要支付一点成本的,不管是选民还

是政治家,他们拥有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因而大部分公

共政策是在信息不充分的基础上作出的,这就很容易导致

决策失误。(4)选民的“短见效应”。由于政策效果的复杂

性,大多数选民难以预测其对未来的影响,因而只着眼于

眼前的影响。而政治家为了谋求连任,就会主动迎合选民

的短见,制定一些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得政策

(三)(5)选民的“理性的无知”。由于选民作出决策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以收集有关候选人的信息等,作为理性的经

济人,他在权衡自己的成本——收益计算时,如果成本太大,选民将不去投票。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选民往往也会出于

搭便车心理而寄希望别人去投票以使自己坐享其成。这被

称为选民的“理性的无知”。而这将导致通过选票上台的政

治家并不代表多数人的利益,其制定的政策充其量只能代

表一部分人的利益

(四)(二)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政府失灵理论认为政府机构低效率的原因在于:(1)缺乏竞争压力。由于官僚机

构垄断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没有竞争对手,就有可能导致

政府部门的过分投资,生产出多于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

另一方面,受终身雇佣条例的保护,没有足够的压力去努

力提高其工作效率。(2)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行政

资源趋向于浪费。首先,官员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由于没

有产权约束,他们的一切活动根本不必担心成

政府如何解决市场失灵

政府如何解决市场失灵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政府如何解决竞争失灵 我们知道只要有市场就有竞争,竞争失灵也会连带着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二是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市场失灵的型态:不完全竞争市场独占独买寡占卡特尔买方寡占独占性竞争差别取价(差别定价)价格吸脂策略。 造成市场失灵的二个主要原因为: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次佳的市场结构。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外部负效应问题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失业问题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等。 如果市场失灵达到一定程度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此时市场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决问题,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政策来约束在这种情况下的欺诈行为。在宏观调控时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政府尽量不参与资源配置;二是一旦参与要以市场的手段来进行。针对市场失灵的表现,作为经济主体的各级政府,发挥应有的经济职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首先,政府要做好提供公共物品的工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政府还要承担起那些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而又是对经济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的项目,这样,既解决了市场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保证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同时,政府投资在过程中还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也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和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而对于经济发展中的垄断问题和其他不

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政府干预

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政府干预 自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揭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作用之后,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方式为世界许多国家所认可、接受、实施和采用。事实证明,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交易公平,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运行,人们也发现,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也存在市场经济无法发挥作用的现象,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如何弥补市场经济的这种缺陷,很重要的需要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调配者发挥作用,于是产生了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政府行为。 一、市场失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严格证明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然而这是在十分苛刻的条件下才成立的。现实中的市场总是不完全的,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想状态,即会出现市场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概念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的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或低效率。 市场失灵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四种类型及多种表现。这两个方面是指内在性失灵(指市场缺陷或缺乏给市场带来的局限和不稳定性,这往往表现在微观领域)和外在性失灵(指市场对外部的宏观经济造成不稳定和社会带来冲突,这主要表现在宏观和社会领域)。三个层次是指微观的不经济性、宏观的不稳定性和经济与社会的不协调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市场的局限性,市场的非普遍性,市场的不稳定性,与社会的不协调性。 (二)市场失灵的成因 关于市场失灵的成因,众多学者的意见大部分相同,但也存在差异。综合而言,市场失灵主要有以下几种成因: 1、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经济主体的活动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自身的成本或者受益上,却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坏处。现实生活中,外部效应存在非常广泛,只要存在外部性,资源配置的效率就难以实现,市场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市场机制下,每一个体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不会主动参与追求公共利益的行动,因此不利于增加正外部性、减少负外部性,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佳配置水平。为了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就需要政府采取税收、补贴及法律规制等各种手段,增加正外部性行为的受益和负外部性行为的成本,解决外在效应问题。 2、垄断。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是自由的、充分的竞争,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竞争是不完全的,存在垄断问题。它表现为市场上出现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供应商、甚至是独家垄断的局面,垄断厂商通过操纵物价,牟取暴利,使市场均衡作用失灵。 3、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应失灵。公共物品时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抑或无法全部生产,必须由政府提供,或者由政府和企业、个人共同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公共物品不能

环境污染中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政策规制

环境污染中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政策规制 摘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既可以依靠市场自由调节,也可以依靠政府干预。然而,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先天性和后天性失灵。中国客观条件复杂,市场失灵不易克服,因此现阶段应当主要依靠政府干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在探讨环境问题中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给出政策规制的逻辑依据。在解决中国环境问题时,应当注重改善政府的决策运行机制,同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监督机制。关键词:环境污染;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政策规制任何一个经济体,无论市场成熟度有多高,都难以避免地面临着市场失灵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市场失灵最明显的表现在于负外部性,在环境污染问题上体现尤为突出。对于环境污染中的市场失灵,应该基于什么样的理论逻辑来给其下定义,在环境规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把握什么样的原则,都是值得研究的。 一、环境污染中的市场失灵 在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个体所做出的自由选择往往会产生诸多不良后果,这些不良后果对他人造成了非自愿承担的成本。环境资源的本质是公共物品,其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以及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导致了在环境资源使用过程中“搭便车”的普遍现象。由于经济人的利己天性,对于没有价格的公共物品,经济人在使用环境资源时,并不受环境资源

成本的约束,市场的等价交换原则在这一过程中失效,因此环境资源必然是过度利用的,而过度的利用必然会为他人带来非自愿承担的成本,即外部性,例如烟雾、噪音、有毒气体、农药残留、化学排放物等环境污染现象。虽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但人们对于环境问题并无充分明确的认识,主要是由于环境系统具有复杂性。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程度远远不能够激发人们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换句话说,人类目前所作出保护环境的反应,都是在缓解严峻的环境问题而并非保护环境。这样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人类保护环境缺乏动力、缺乏一致性,甚至成为污染者继续污染行为的诱因。 上述污染现象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由于使用环境资源过程中外部性的出现以及环境信息的不对称,市场的运行机制受阻,不再能够通过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的变化,自主的达到资源配臵零机会成本的配臵状态,出现市场失灵。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环境污染外部性的市场失灵都得到纠正的。只有当修正环境污染的危害所带来的收益大于修正当前市场结构和机构设臵产生外部性的成本时,环境污染的市场失灵才会得到纠正(Francis Bator,1957, 1958、Harold Demsetz,1967、Ronald Coase,1960)。如果修正的收益大于成本,则市场结构和机构设臵会针对环境的溢出效应作以变动;如果修正的收益小于成本,则不改变市场结构和机构设臵所造成的外部影响被视作有效率的。也就是说,尽管受污染者深受烟雾、

市场失灵与政府介入

市场失灵与政府介入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曼昆所言,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式。但是,市场并不能够实现社会效率。因为市场的竞争经常是不充分的,换言之,市场中还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的提供也是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不足只能有政府来解决。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介入和干预经济活动,就是为了试图弥补市场这一缺陷。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只要表现有: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⑵外部负效应问题,⑶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⑷失业问题,⑸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⑹公共产品供给不足,⑺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公共产品。公共物品是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享用,非排他性是指对公共物品的享用无需付费。例如国防就是公共物品。它带给人民安全,一公民享用国家安全时一点都不会影响其他公民对国家安全的享用,并且人们也无需花钱就能享用这种安全。由此可见,公共物品不能有市场提供而且市场也提供不了。 ⑵、垄断。垄断可能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缺乏效率,消除市场的垄断只依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对这种情况的纠正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是最佳的解决方式。 ⑶、外部影响。市场经济活动是以互惠的交易为基础,因此市场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同金钱有联系的利益关系。例如,甲为乙提供了物品或服务,甲就有权向乙索取补偿。当人们从事这种需要支付或获取金钱的经济活动时,还可能对其他人产生一些其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然而,无论有益还是有害,都不属于交易关系。这些处于交易关系之外的对他人的影响被为外部影响,也被称为经济活动的外在性。例如,建在河边的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河流对他人造成损害。工厂排废水是为了生产产品赚钱,工厂同购买它的产品的顾客之间的关系是金钱交换关系,但工厂由此造成的对他人的损害却可能无需向他人支付任何赔偿费。这种影响就是工厂生产的外部影响。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害时,就称之为外部不经济。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益时就称之为外部经济。比如你摆在阳台上的鲜花可能给路过这里的人带来外部经济。 ⑷、非对称信息。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此时市场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决问题,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规来约束和制止欺诈行为。 政府干预和制约市场途径很多,基本上可以在市场活动的起点、过程、结果等各个步骤进行。具体讲,有以下几个主要方法:⑴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的。⑵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⑶外部性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 总之,市场的失灵为政府的介入提供了可能政府可以通过对私营经济部门的活动经行某种限制或管理。政府介入市场的原因是由于市场失灵,但是,政府同样也不是万能的,也有缺点和不足,有可能介入失败,也就是说,市场失灵并不是政府介入的必要条件。政府介入成功与否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一是政府有动机使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二是政府有能力使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 针对这一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布坎南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行为的局限性进行分析,认为,政府活动的结果未必能校正市场失灵,政府活动本身也许就有问题,甚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表现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表现 一、市场失灵的涵义 所谓市场失灵就是指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与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与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 二、市场失灵的表现 (一)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这就是因为市场机制遵循的就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资本与效率的原则又存在着“马太效应”。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瞧,这就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这种拉大又会由于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二)外部负效应问题 外部负效应就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对其它主体造成的损害。外部负效应实际上就是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漫延。如化工厂,它的内在动因就是赚钱,为了赚钱对企业来讲最好就是让工厂排出的废水不加处理而进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这样就可减少治污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从而对环境保护、其它企业的生产与居民的生活带来危害。社会若要治理,就会增加负担。 (三)竞争失败与市场垄断的形成 竞争就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竞争就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竞争就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一方面,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与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与自由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造成市场垄断的主要因素。①技术进步;②市场扩大;③企业为获得规模效应而进行的兼并。一当企业获利依赖于垄断地位,竞争与技术进步就会受到抑制。 (四)失业问题 失业就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一方面从微观瞧,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另一方面从宏观瞧,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劳动者的失业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满足了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但失业的存在不仅对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资本追求日益扩张的市场与消费的需要。 (五)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 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优质的各种

金融危机是政府失灵还是市场失灵

金融危机是政府失灵还是市场失灵 引言:美国正面临着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不仅威胁着美国的经济,也殃及着世界上其它国家。由此,各国的经济学家对金融危机的起源进行着分析与争论,其中争论的核心就是金融危机到底是政府失灵还是市场失灵!我想,如果要彻底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来认识金融危机。 关键词:次贷危机经济自由主义政府干预主义统一 本次的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那么,如果我们要搞清金融危机,首先就必须从根本上搞清次贷危机。所谓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如今,次贷危机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 那么次贷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呢?最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了大量违约,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了危机。深层次的原因是美国银行追逐利润,发放了大量的次级贷款,证券公司又发明出太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使各种利益关系复杂化。我们在彻底探讨金融危机的时候,不应止步与找到次贷危机的原因,我们更应该探索的是:造成次贷的原因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这才是我们要从根本上认识金融危机的所必须做的。下面,让我们从经济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来分析一下。一.金融危机与经济自由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的原则是:“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其理论的核心是市场的价格机制。推崇经济自由主义学者们认为,在自由经营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只要进行自由竞争,一切都可以借助价格机制来调节。他们认为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调节供求,使经济自动实现稳定均衡,并稳步增长。并且一切人为干预市场的措施都是不必要的,政府最好不要干预经经济。 本次次债危机,爆发的根子在于房地产的泡沫。那么,房地产泡沫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作为没有过高收入的次级贷款者,为了满足自己的住房需求,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贷款。其次,银行为了扩大自己的业务,放出了太多的次贷,再次,投行也是利益熏心,为次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及其弥补((精)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及其弥补【摘要】根据中国国情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一个高效、廉洁、强力的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重要保证。因此政府主导市场经济的路线是使国内市场经济成功进入世界市场经济的可靠方针。所以只有政府和市场两者有效配合才能使中国经济腾飞,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关键词】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政府;市场;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无论是在经济运行方式还是在政府职能机构的构建方面都有其特殊性。通过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的分析,结合中国社会的特殊性,研究中国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的原因、表现及救治途径。一、市场失灵⑴市场失灵理论理论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即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⑵我国市场失灵问题的表现及原因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繁荣之时,也把罪恶、弊端和不幸统统释放了出来:残酷的剥削、欺诈、严重的两极分化、经济危机、失业等等。它未能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而带来的是绝对贫困化。从而导致市场失灵,目前我国市场失灵问题的表现及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⒈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而且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⒉市场垄断。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一般来说竞争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导致市场垄断的出现。⒊失业问题。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而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 ⒋区域经济不协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一、绪论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却与其他的经济学不同,他们不只是存在与书本的理论知识上,更存在与现实生活中。比如环境污染、过度医疗、超额房价、次贷危机这些都是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表现。 因此研究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研究的不只是经济理论,更是我们的生活。通过本文的对比研究,就能很好地理解出我们的环境为何污染这么严重,房价为何居高不下了。 (一)研究的背景 1、历史背景 历史上对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背景断层。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之前,西方各国的经济策略是以亚当史密提出的“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基础的。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凯恩的政府干预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政府干预导致政府机构过度臃肿膨胀,财政赤字加重,权利寻租,权钱交易成为阻碍政府干预的最大障碍,而且这些障碍知道今天也没有消除。 2、现代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严重,高房价高医疗高污染成了阻碍人们生产生活的三座大山,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作用。本文切合当前的房价、环境、医疗等实时热点,综合利用对比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论述了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成因和相应的干预政策,帮助人们理解当前实时热点背后的原理,以及为政府干预和市场自身调节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古典经济学家坚持认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来完成社会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不需要外力干预。但以凯恩斯为首的近代经济学家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们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提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可以完成社会资源配置,但仍需要借助政府的外力干预,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但政府的干预活动并不是都是有效的,有些政府干预非但没有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反而让问题加剧,这就导致了政府失灵。于是,古典经济学家以政府失灵为突破口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综述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综 述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综述[摘要]市场的作用是巨大和不可抗拒的,然而市场失灵也是客观存在的,为使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就需要在市场失灵的地方,进行调节和干预。能担当起干预市场失灵职责的,只有政府。 [关键字]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和谐 自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揭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作用之后,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方式为世界许多国家所认可、接受、实施和采用。事实证明,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交易公平,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运行,人们也发现,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也存在市场经济无法发挥作用的现象,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如何弥补市场经济的这种缺陷,很重要的需要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调配者发挥作用,于是产生了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政府行为。 一、市场失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严格证明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然而这是在十分苛刻的条件下才成立的。现实中的市场总是不完全的,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想状态,即会出现市场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概念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的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或低效率。[1]市场失灵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四种类型及多种表现[2]。这两个方面是指内在性失灵(指市场缺陷或缺乏给市场带来的局限和不稳定性,这往往表现在微观领域)和外在性失灵(指市场对外部的宏观经济造成不稳定和社会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以及弥补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及其弥补 经济1002 何勇竞2010090259 关键词: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干预合理化 摘要:市场并非万能,很多情况下无法合理的配置资源,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进行弥补,适当的干预市场才能促进市场更好的运作;政府在进行市场干预时需以正确的信息为前提,制定适合市场发展及解决市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内部也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竞争,缓解政府失灵造成的影响。 一,市场失灵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就需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然而,市场的功能不是万能的,包含着两方面。一方面说明市场在资源配置的一些方面是有所作为的,市场能够有效的配置资源、调节需求、奖优罚劣、价值评估;市场机制或者价格机制能传递充分的信息,提供刺激,形成合理的分配格局;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市场不是万能的,意味着市场机制在经济调节中还存在重大缺陷。这一缺陷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市场经济机制所决定的经济决策不能兼顾长期与短期、生产与生态、效率与道德、经济与政治等类目标;二是在需要政治、文化等决策的经济问题面前,市场机制是无能为力的。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①。 市场失灵包括市场无效率和不公平两种,分类为收入分配缺陷、通货膨胀风险、信息不完备性、商业保险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⒈无法合理的配置公共物品资源,使其不能充分发挥效用从而实现良好的资源配置状态。不完全竞争导致“市场失灵”。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买者和卖者的数量是有限的,存在不同程度的买方垄断或卖方垄断;它们有能力影响或决定市场价格,有能力阻止竞争者进入,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不再相等;由于投入品受限制,投入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也不再相等。这样,消费品在消费者之间的配置和资源在生产者之间的配置均不能达到最优状态②。 ⒉外部影响也是一重大因素,外部效应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人的行为释放是从外界接受的福利效果,而不从市场交易中直接反映出来。按市场法则,外部正效应的创造者应得到补偿;外部负效应的释放者应受到惩罚。但是在现实市场中,它要么被忽略了,要么在技术上难以处理而不计入交易值中。以效率和利润最大化为根本动力的市场机制不关心,因此必然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③。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具体表现在: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⑵外部负效应问题。外部负效应实际上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蔓延。⑶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 ⑷失业问题,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一方面从微观看,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另一方面从宏观看,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⑸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反之,则发展更为不利,差距日益增大。⑹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从本质上讲,生产公共产品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产者是不会主动生产

简述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简述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以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制,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政府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选择失当,不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 影响因素:1.资源公有:公有资源者人数越多,人们对资源的“关心度”越低,在囚徒困境的作用下,资源越有可能被滥用,资源价值越得不到体现。 2.外部性:自然资源很多具有正的外部性,因此其价值容易被低估。 3.垄断:资源被垄断以后,对于生产生活所必须的资源,如果需求弹性为0,从理论上说,资源所有者可以收取任意价格。 简述市场失灵的含义,并简要分析其产生条件。 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理解环境价值的构成 环境资源的价值称为总经济价值。分为两个部分:1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又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2非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主要形式是存在价值,指从仅仅知道这个资产存在的满意中获得的价值和道德上的评判,包括人类对其他物种的同情和关注。 环境价值评价方法主要有哪些?其适用条件如何? (1)直接市场评价法:包括剂量—反映法,损害函数法,生产率变动发,生产函数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重量成本法等。 适用条件: ①土壤侵蚀对农作物品量得影响,泥沙趁机对流域下游地区使用者的影响(例如,对低地的农民,喝水使用者,河流航行等) ②酸雨对农作物和森林的影响,以及它对材料和设备造成的腐蚀等影响 ③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④水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 ⑤由于排水不畅和渗漏问题,造成受灌地的盐碱化,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 ⑥砍伐森林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 (2)揭示偏好法:包括内涵资产定价法,旅行费用法,防护支出法等 适用条件: 内涵资产定价法合适评价:①局地空气和水质量的变化②噪声,特别是飞机和交通噪声③舒适性对于社区福利的影响④工厂选址(如,污水处理厂,电站等)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的选线规划⑤评价城市中比较贫困的地区改善项目的影响 防护支出法可以适用于以下方面:①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②土壤侵蚀,滑坡以及洪水风险③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④海洋和沿海海岸的污染和侵蚀 (3)陈述偏好法:例如,意愿调查评估法等 适用条件:①空气和水质量②休闲娱乐(包括钓鱼,狩猎,公园等)③无价格的自然资产的保护,如原始森林④生物多样性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⑤声明和健康英雄影响或风险⑥交通条件改善 帕累托最优概念,简述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政府失灵的原因及对策

一、政府失灵的界定 所谓政府失灵就是政府克服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效率损失已超过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效率损失,即政府未能有效克服市场失灵,甚至阻碍和限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引起了经济关系的扭曲,加剧了市场缺陷和市场混乱,难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或者政府的干预效率低下,成本高昂。 二、政府失灵的根源 (一)政府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差异政府经济功能的发挥、干预调节经济活动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基础上的,即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其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是一致的。从理论上讲,这一假设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市场协调和政府协调在控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当市场协调在一定领域表现为“失灵”时。政府自然要充当纠正、弥补或者恢复市场功能的角色,除此之外没有第三者能承担这一任务。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政府不是一个超脱于现实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万能的神灵,它是由各个机构组成,而各个机构又是由各层官方组成的。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政府机构都有自己的行为目标,而这些行为目标并不是自然而然地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划等号的。 (二)政府行为派生的外在性问题 政府干预调节经济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纠正和弥补市场的功能缺陷;然而,当政府试图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手段弥补市场功能缺陷时,常常会产生某种难以预见的副作用和消极后果,这就是作为非市场活动的政府行为派生的外在性。在政府干预调节经济过程中,政府的行为有时会产生没有预料到的后果,而政府对于这种后果又缺乏控制力,这突出表现在政府推行的各种管制和福利性政策之中。政府行为派生的外在性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寻租现象的普遍存在,它是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管制紧密相联的。 (三)制度缺失 政府行为有时会导致某些违背公共利益的社会效应,主要是因为现行的政治制度缺乏合理的制约政府官员的限制结构和约束机制,从而使得公共范围和私人范围的界限一直在向不利于经济市场而有利于政治分配的方向移动。布坎南指出:在公共决策或集体决策,实际上并不存在根据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的过程,而只存在各种特殊利益之间(如政府部门、立法部门和利益集团)的“缔约过程”。“阿罗不可能定理”也表明: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来从一定的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些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不一定推导出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这其中还有一个制度因素。特别是在政府部门中,制度的缺失最有可能导致个人利益偏离公共利益。“资本主义企业和行政部门的区别不在于个人在其中的表现不一样,而在于规定它们追求个人目标的自治程度的行为法则和制度约束在私人企业总要比在政府部门严格得多。由此产生了一种反常的结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私人企业中的个人活动最有可能符合公共利益,而在行政机构中,人们却最有可能恣意追求最大化的个人利益,而不管这些个人利益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三、政府失灵治理对策 (一)必须认识和把握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市场失灵”可以靠政府去弥补、纠正,但是不能把政府的作用神化,认为政府能够完全有效地弥补和纠正所有的

第五章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考点

第五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 ⒈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 ⒉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标准是: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坏。 ⒊帕累托改进: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 ⒋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又被称作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否则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含义 实现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信息是完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这些条件很难具备,因此,帕累托最优很难实现。 市场失灵,就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 ⒈垄断与市场失灵 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大部分产品都是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或完全垄断市场,或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资源已不可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导致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市场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长期来看成本也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生产成本要高,消费者将不再可能获取最大满足。市场机制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 ⒉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所谓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由于外部影响的存在,市场机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导致资源配置失当。 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①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会造成产品供给过多,超过了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产量水平;

第六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第二节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第三节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第二节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第三节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本节知识点】 1.垄断对市场的影响及政府干预方式 2.外部性的含义、类型、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以及政府干预方式 3.公共物品的特征、分类、对市场的影响以及政府干预方式 4.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的影响以及政府的干预方式 【本节内容精讲】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 【知识点】垄断对市场的影响及政府干预方式 (一)垄断与市场失灵 1、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只有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看才是最低的,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产量最大,价格最低,消费者获得最大满足。 2、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资源已不可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导致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市场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长期来看成本也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生产成本要高,消费者将不再可能获取最大满足。 3、由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广泛存在,市场机制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 (二)政府对垄断的干预 1、为了保护和促进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比如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 2、政府对垄断进行干预的另一种手段是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主要是对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 【知识点】外部性的含义、类型、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以及政府干预方式 (一)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1、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 2、外部性分类: 根据经济活动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性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根据对他人的影响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是紧密相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市场机制的完全有效性只有在严格的假说条件下才成 立,而政府干预的完美无缺同样也仅仅与“理想的政府”相。也就是说,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内在的缺陷和失灵、失败的客观可能,关键是寻求经济及社会发展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最佳结合点,使得政府干预在匡正和纠补市场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政府失灵,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市场失灵使政府的积极干预成为必要 西方发达国家及一批后发现代化国家市场经济的实际历程和政府职能的演化轨迹表明,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有其能,也有其不能。一方面,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它具有任何其他机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是经济利益的刺激性。市场主体的利益驱动和自由竞争形成~种强劲的动力,它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和产品结构的不断创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市场决策的灵活性。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分散决策结构,对供求的变化能及时作出灵活有效的反应,较快地实现供需平衡,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决策的效率。三是市场信息的有效性。高效率的分配资源要求充分利用经济中的各种信息。而以价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结构能够使每一个经济活动参与者获得简单、明晰、高效的信息,并能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此外,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还有利于避免和减少直接行政控制下的低效和腐败等。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有其局限性,其功能缺陷是固有的,光靠市场自身是难以克服的,完全摒弃政府干预的市场调节会使其缺陷大于优势,导致“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因而必须借助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力量——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纠补市场失灵。 (-)市场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的发展 市场调节实现的经济均衡是一种事后调节并通过分散决策而完成的均衡,它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此产生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经济总量的失衡。在粮食生产、牲畜养殖等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部门更会发生典型的“蛛

论述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f14716472.html, 论述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作者:骆华央 来源:《财讯》2017年第05期 市场的对经济作用是巨大的,然而市场失灵也是客观存在的,为使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就需要在市场失灵的地方,进行调节和干预。能担当起干预市场失灵职责的只有政府,但政府在干预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市场,以市场发展规律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干预。本文通过分析市场失灵形成的原因及政府干预的措施,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市场失灵市场竞争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的概念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的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或低效率。亚当史密说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当这只手无法有效分配好市场的现有资源,满足公众的效率配置需求时,市场就出现了失灵。 市场失灵的原因 (1)垄断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资源已不可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导致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市场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长期来看成本也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生产成本要高,消费者将不再可能获取最大满足。市场机制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 (2)信息不对称 对于买卖双方来说,信息的掌握量差距很大,有的掌握的多,有的掌握的就很少,信息掌握多的一方会利用他所掌握的信息,得到信息优势,来剥夺另一方的利益,从而达到个体利益最大化。当个体利益出现最大化的时,整个社会资源就不能得到有效合理的资源配置了,于是出现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3)外部性 市场上的经济交易活动是以互惠互利为交易基础的,当甲方向乙方提供了劣质商品之后,乙方是可以向甲方提出经济索赔的,这种经济索赔叫做交易,但是在索赔的过程中,会对其他人的利益造成影响。不管这种影响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都不属于交易关系,而是交易关系以外的经济活动,简称为外部性。外部性违背了帕累托最优原则,导致了市场失灵。

政府如何解决市场失灵

政府如何解决竞争失灵 我们知道只要有市场就有竞争,竞争失灵也会连带着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二是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市场失灵的型态:不完全竞争市场独占独买寡占卡特尔买方寡占独占性竞争差别取价(差别定价)价格吸脂策略。 造成市场失灵的二个主要原因为: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次佳的市场结构。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外部负效应问题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失业问题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等。 如果市场失灵达到一定程度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此时市场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决问题,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政策来约束在这种情况下的欺诈行为。在宏观调控时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政府尽量不参与资源配置;二是一旦参与要以市场的手段来进行。针对市场失灵的表现,作为经济主体的各级政府,发挥应有的经济职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首先,政府要做好提供公共物品的工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政府还要承担起那些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而又是对经济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的项目,这样,既解决了市场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保证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同时,政府投资在过程中还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也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和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而对于经济发展中的垄断问题和其他不正当竞争问题,政府要站在仲裁者的立场,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加以解决。 第二,政府要建立良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和具体的运行体制,制定各级各类中长期的发展规划,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件条件”。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说,当务之急是完善财产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要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和研究,提出发展的重大战略、基本任务和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第三,政府还需要利用利率、国债、汇率、税收、预算等经济调控手段来“熨平”经济周期,使经济导入持续稳定的发展。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以国家的宏观目标和总体要求为主要依据,发挥财政政策的功能,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调节收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保持币值稳定、货币供求总量的平衡。 第四,政府要通过收入政策、税收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努力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城乡之间的差距,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使各个地区协调发展,在收入分配方面,政府要进行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导向,通过政策的倾斜,对不同地区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公平与否的评价和调整。通过转移支付、完善税收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扶持弱势群体,调节公众的心理平衡,达到维护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 2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对比研究正文

摘要2 Abstract 2 一、绪论2 (一)研究背景2 1、历史背景2 2、现代背景2 (二)研究的意义2 1、理论意义2 2、现实意义2 二、市场、政府失灵的原因对比研究2 (一)市场失灵的原因 2 1、信息不对称2 2、外部性 2 3、公共产品2 (二)政府失灵的原因 2 1、政府对信息掌握的不够完全2 2、政府干预活动的滞后性 2 3、政府部门间没有竞争机制2 4、政府决策者在进行干预活动中滥用职权 2 (三)市场、政府失灵的原因异同点比较2 1、相同点 2 2、不同点 2 三、市场、政府失灵造成的严重后果比较2 (一)市场失灵的严重后果2 1、贫富差距拉大2 2、经济与环境发展不协调 2 3、市场自由竞争被寡头垄断取代2 4、失业严重,不稳定因素加剧2 5、公共产品无法满足社会需求2 6、自然资源浪费2 (二)政府失灵的严重后果2 1、政府失灵让市场失灵火上浇油2 2、干预成本高,入不敷出 2

3、政府机构预算加大2 4、政商勾结,加剧政府与市场的矛盾2 (三)市场、政府失灵的严重后果异同点比较2 1、相同点 2 2、不同点 2 案例2-1 微软反垄断案2 四、市场、政府失灵的相互干预比较2 (一)市场失灵政府干预2 1、针对信息不对称进行的政府干预2 2、针对公共产品进行的政府干预2 3、针对外部性的政府干预 2 (二)政府失灵市场干预2 1、电子政府,完善信息2 2、引入竞争机制,防止政府干预活动滞后 2 3、政府法制化2 案例3-1 政府该为污染的环境买单2(三)政府市场双失灵 2 (四)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的干预双对比 2 1、相同点 2 2、不同点 2 四、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对比研究意义2 (一)对政府自身体制的意义2 1、政府体制更加规范化制度化2 2、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和决策准确性2 (二)对市场机制调节的意义2 1、市场竞争机制完善2 2、缩小贫富差距2 五、结论2 参考文献2 致谢词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