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经济学任务四选择

区域经济学任务四选择

区域经济学任务四选择
区域经济学任务四选择

区域经济学任务四选择

————————————————————————————————作者:————————————————————————————————日期: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 什么是区域? 特定的地理空间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 2、经济区域 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围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

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5、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 (1)如何组织区域经济发展。 (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3)区域经济政策。 7 、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 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8、农业区位论 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免费下载】孙久文区域经济学课后习题总结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 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答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 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着进入2l 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国已经多次错过参与世界发展的机会并因此受到太重的历史惩罚。中国没有理由再次错过历史的发展机遇也没有时间再次走经济发展的弯路。为此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御经济活 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这正是中国区域经济学所要研 究的核心问题。 第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全国资源有效利用必须落实到各个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的资源条件使处于传统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地区根据各自的区情加速工业化进程缩小与世界发展的差距在工业化已经达到较高程度的发达地区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某些城市则需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发展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追赶世界发展步伐的历史重任。因此中国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第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它们将负责制定各自区域的开发与发展规划并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参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政府官员需要一种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使命。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本书是从广义的角度去构筑区域经济学框架并且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每一章的分析都包括理论和实证分析两大部分。理论分析部分阐述相关的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实证研究部分以大量的具体资料揭示半个世纪以来区域经济的运行轨迹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其历史根源针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包括第一章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主 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径和方法介绍区域、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的基本概念,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经济区域构成要素与发展要素。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区域的概念、区域分异基础和研究对象容。 教学难点:区分区域、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几个概念。 课、学时:3课时 教学容: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 地理学定义区域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 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 社会学把区域看做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在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迄今尚未明确定义。 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它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 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区域所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区域概念所包含的基本涵: 首先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围。 第二,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区域经济学

一、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主要分支,也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科技工业园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创新机制及其模式、科技工业园区的辐射与扩展功能及其相应的理论都应纳入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几种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的。这种观点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经济学家长期视而不见的空间维 第二种观点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 第三种观点是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区域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第四种观点: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 二、主要任务 考察决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过程,进而描述、阐明和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动趋势,揭示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和经济主体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 二、所谓区位,即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在经济空间系统中,区位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在一定的经济系统中,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资源空间布局的非均匀性和分工与交易的地域性等特征,各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市场约束、成本约束、技术约束,从而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在这一意义上,经济区位更多地强调由空间位置所标志的经济利益差别。 在区域经济学中,为了具体说明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问题,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如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离自然资源供给源的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况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 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 (1)地区性投入:具体是指存在于某一区位、难以从他出移入的原料供应品或服务等 (2)地区性需求:该区位上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状况 (3)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该区位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情况 (4)外部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的净收入情况 区域分为三类 (1)均质区域,即某一区域内各变量的一致性最大,而区际分异也最大 (2)极化区域,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的异质连续地域,其不同部分通过围绕区域增长极(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带动单位)的相互关联而相互依存 (3)计划区域,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他为一定的管理目的而创造,是政府计划、政策的实施地区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新兴应用经济学科。 经济学、应用性、综合性与边缘性。 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区位理论就是确定经济活动的最佳区位和最佳空间结构的理论。 区位理论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先后形成了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以及市场区位论。 古典区位理论的发展并没有导致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产生。 二、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酝酿阶段:20世纪20至50年代初 2.兴起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 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论”。 艾尔伯特.赫什曼的“核心与边缘区理论”。 埃德加.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年)和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年)。 3.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上世纪90年代后 ●“十一五”规划时期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区域与区域分异的基础 1.区域与经济区域 (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即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地理单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且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 (2)区域内部具有经济活动的一致性(相似性)或关联性。 同质区 区域内部经济条件一致或相似的区域。 功能区 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区域。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区域分异的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3)空间距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 1-4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B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 )。 A.农业区位论 B.工业区位论 C.市场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 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 B.科林·克拉克 C.配第 D.熊彼特 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 1 / 14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 ) A建筑业B农业C采掘业D商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 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B C D)。 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C工业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A B C )。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4版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Regional Economics 课程编号:131507013 学时:48学分:2.0 适用对象: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未完全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其理论与方法发展十分迅速,在各国解决区域问题,缩小区际差异,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现代区域经济学尤其强调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有机融合的全新理念。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以及区域经济案例等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这一新兴应用经济学科,使学生掌握,学会区域经济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实际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思想和能力。通过区域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观,掌握简单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一是掌握区位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生产布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际分工协作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等基础理论知识;二是学会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一、研究对象及其内涵 二、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节建立新区域经济观 一、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 二、拓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建立新区域经济观 2. 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使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研究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形成发展的过程。重点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新区域经济观 教学难点: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新区域经济观 4. 教学建议: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区位概念 一、经济区位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doc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业⑴ 1、请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三个基石。 答: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埃德加?胡佛:(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张敦富:(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2、为什么产业部门会在区域之间互相转移? 答:(1)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地区间存在梯度高低之分。处于高梯度的地区其创新活动比较频繁,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和新技术等都不断的产生和发展。同时, 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旧产品成本的上升使高梯度创新地区在产业的发展上必须有所杨弃和取舍,所以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有了原动力。而处于低梯度的地区,往往是处于发展的传统阶段,所能够发展的大多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低水平的产业,与高梯度地区存在明显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或者由于资源耗竭而经济停滞,迫切需耍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因此低梯度地区有接受梯度转移的必耍性和主动性。 (2)按照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当一个产业在一定区域走向衰退时,必然促使生产要素空间上的转移,从产业衰退区域转出到处于创新活动阶段的区域。 (3)产业的发展存在着积聚和分散的关系,产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而。当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过度积聚就会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引发产业向周围空间的扩散。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既是不同梯度地区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产业集聚与发散发展的一种平衡。 3、请简述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标准。 答:(1)成本最低的选择(运费、劳动力) (2)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 (3)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4、请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答:(1)工业化和市场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因。 (2)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是城市化的基础动力。 (3)制度创新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耍因素。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域开发的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不合理的,就是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 2.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3.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二、简答题 1.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 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2.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

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 2.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 1.纯自然资源型。 采取这种发展模式的区域往往有着储量巨大的一种甚或多种重要的矿产资源。 特点是: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四种基本类型:高消耗高效益型(如美国)和高输出高收益型(如中东各石油输出国等):在资源消耗殆尽后区域仍能持续发展。 高消耗低效益型(如苏联、中国)和高输出低收益型(如非洲资源输出国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出省份):一旦资源消耗完毕,严重影响整个 区域的发展。 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四种发展模式里最好的一种,典型例子:美国。) 这是一种综合利用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发展模式。属于这种类型的区域,一般来说既有极好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同时各项社会资源也十分丰富,因此这类 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利用其自然资源的优势,建立和发展那些以资源为基 础的产业(如重工、化工等),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利用本区域 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活力的第三产 业,从而使区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3.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属于该类型的区域,一般来说都是因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十分贫乏,因而区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区域内社会资源的深度开发。由于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资源丰富,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因而是一种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和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模式。属于这种类型的区域和国家有日本、瑞士等资源贫乏的发达国家和中国的上海、北京、江苏等较发达的省(直辖市) 4.资源缺乏型(属于这类发展模式的国家有非洲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小国。) 属于这一类型的区域,一般来说既缺乏可供大规模开采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也十分贫乏,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资源也十分稀缺,因此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在没有大量的外力援助的情况下,这些区域的发展缓慢,呈低水平状态,同时还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 3.自然资源的优势评价(p.26)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 分) 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 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 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1. 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分) 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 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 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 区域经济学 主讲教师:韩淑梅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

导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 区域: 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 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 政治学:行政区域 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 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经济区域特点: 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 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 2.按照功能划分 3.按管理职能的划分 十大经济区域 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 东部地区(12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 中部地区(9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 西部地区(10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 三、区域经济学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四、区域开发 ?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的对象: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狭义对象: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新兴应用经济学科。 经济学、应用性、综合性与边缘性。 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区位理论就是确定经济活动的最佳区位和最佳空间结构的理论。 区位理论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先后形成了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以及市场区位论。 古典区位理论的发展并没有导致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产生。 二、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酝酿阶段:20世纪20至50年代初 2.兴起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 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论”。

艾尔伯特.赫什曼的“核心与边缘区理论”。 埃德加.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年)和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年)。 3.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上世纪90年代后 ●“十一五”规划时期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区域与区域分异的基础 1.区域与经济区域 (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即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地理单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且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 (2)区域内部具有经济活动的一致性(相似性)或关联性。 同质区 区域内部经济条件一致或相似的区域。 功能区 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区域。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区域分异的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3)空间距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与空间运行规律的应用经济学。 2.研究内容 一、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 1.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与空间组织。 2.经济区划理论。 3.城市与区域经济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1.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 2.影响区域发展的诸因素 3.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的空间布局

(完整word版)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 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 3.学科编码:020202 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 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 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 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

区域经济学重点

区域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1、区位论的概念、发展: 1)以单个厂商区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 2)研究 ①古典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廖什 区位:厂商生产活动的位置; 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理论的发展: ; 单个厂商发展为地区总体经济结构;理论推导转向区域模型;从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不仅考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到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 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生产组织研究扩展到产业区位分析的空间经济学; 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 3、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 1)区域结构 2)区域经济活动组织 3)区域地域结构及其组成单元 ! 4)区际分工与联系 5)区域经济政策 4、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 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概念; 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科技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选择最佳区域经济模式,提供了最好的区域经济环境; 4)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区域经济学(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5、区域经济(名词):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 第二章 1、基本概念: 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决策:决策主体的区位决策过程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2、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1)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相对优势理论; $ 要素禀赋理论; 2)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发展规律): ①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增长极理论 ②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3)经济增长理论 4)现代区域经济理论 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 关税同盟理论 ) 自由贸易区理论 共同市场理论 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②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 ③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④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 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 第三章: 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 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合作,相互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部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判断): 1)特惠关税区:远低于第三国的关税; 2)自由贸易区:取消了各国之间的贸易限制,组织内部实现商品免税流通,保持成员国以外的独立关税壁垒; 3)关税同盟:相互取消外贸限制,规定统一的外贸税率,和实行共同的外贸政策,超国家调节; 4)共同市场:关税同盟+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