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2020年四年级上册第7课《神奇的民间锣鼓“修宝塔”》教案

2019-2020年四年级上册第7课《神奇的民间锣鼓“修宝塔”》教案

2019-2020年四年级上册第7课《神奇的民间锣鼓“修宝塔”》教案
2019-2020年四年级上册第7课《神奇的民间锣鼓“修宝塔”》教案

2019-2020年四年级上册第7课《神奇的民间锣鼓“修宝塔”》

教案

教学内容:

认识各类锣鼓打击乐器,了解其基本演奏技巧和方法,听赏、认知锣鼓乐,参与体验锣鼓乐演奏,感受中国锣鼓乐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能识别中国锣鼓乐器及其分类,听辨其音色,模仿常见的几种锣鼓乐器的演奏方法。

2、能区分中国锣鼓乐的形式和功能,运用锣鼓打击乐器尝试演奏和表现。

3、感受中国锣鼓乐的魅力。

设计意图:

教学以感受中国锣鼓乐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为目的,把感受和体验作为重点,用中国锣鼓乐功能特性这个知识点把有关内容串联起来,合理的运用认知、欣赏、参与三个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对中国锣鼓乐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过程:

一、认知与了解

1、认识中国锣鼓打击乐器

导语: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多种咱们中国的民族打击乐器,我来考考大家,看你们认识多少?

方式:老师展示乐器,学生说名字,学生不能说出的老师补充介绍。

2、了解锣鼓乐器的分类

导语:在我国的民族乐器中,锣鼓打击乐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种类。锣鼓乐这一民间传统器乐演奏形式,以其悠久的历史、雄壮的民族气派和独特的东方神韵著称于世。这么多打击乐器,其实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几类,有同学能分出来吗?

方法:先让学生尝试分类,再由老师系统讲解其分类方式。(主要分为四类:鼓类、锣类、钹类、梆板类,略谈其特点)

3、了解钹、大锣、鼓的演奏技法

①聆听《鸭子拌嘴》片段,由乐曲中打击乐器丰富的演奏技法导入“钹”演奏技巧介绍。

②教师介绍“钹”的演奏技巧:正击、侧击、闷击、颠击、磨击。

③教师介绍“大锣”的基本演奏方法:姿势;击锣动作;音色演奏法。(闷击、击边、掩音)

④学生鼓手介绍“鼓”的表现技巧:姿势、击鼓动作(以臂,肘,腕,指关节四个点为中心)、击鼓的部位,击鼓技巧。

⑤全体同学尝试体验“鼓”的演奏方式。

二、感受与体验

导语:中国锣鼓打击乐器种类异常繁多,把它们的每一种节奏声响看作是一根线条的话,这么多的线条组合选择构成了锣鼓乐丰满的波状起伏的复合音响织体。这种丰富多样的声响织体,加强了中国民族器乐合奏音乐的表现力,也使中国锣鼓乐散发出无穷魅力。

(一)丝竹锣鼓乐欣赏

1、什么是丝竹锣鼓乐?

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弹奏乐器与拉弦乐器结合的乐队,总称为丝竹锣鼓乐,按其不同的乐队形态又分为鼓吹乐与吹打乐。

1)欣赏吹打乐《老虎磨牙》片段。

2)归纳鼓吹乐特征。(以吹奏与打击乐器相结合为主,以弹奏与拉弦乐器为辅。其代表性乐种有:河北吹歌、四川鼓吹乐等。)

3)赏析《老虎磨牙》。(设问:对这段音乐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锣鼓怎样来烘托气氛的?)4)归纳吹打乐特征。

(二)中国锣鼓乐的功能特性

形式:师生讨论归纳。(节奏与色彩功能;独立表现功能;伴奏功能;领奏与伴奏功能)

附送:

2019-2020年四年级上册第7课《草原小姐妹》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欣赏、律动、演奏等活动。

2感受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风格差异。

3通过对比体验新中国儿童甜蜜生活的幸福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演唱、欣赏、律动、演奏等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家知道这首诗描述的是哪里的风景吗?(草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草原看一看。

2、欣赏《草原英雄小姐妹》。

A、请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播放《草原小姐妹》插曲片段。

问:这段音乐熟悉吗?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B、介绍主奏乐器:琵琶。

C、简要介绍龙梅和玉容小姐妹在狂风暴雪中奋勇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

D、完整欣赏

E、重点欣赏第1段

问:除了琵琶,还有什么乐器参与演奏?

F、介绍协奏曲。

协奏曲是指某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器或民族乐队协同演奏乐曲形式。

3、小结

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草原小姐妹》背后的故事,也希望同学们能向她们学习,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课) 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四首》知识点归纳 - 副本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文学常识 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②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③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④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⑤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先秦散文、明清小说毋庸置疑成为我国五千年文化炫彩夺目的代表。 ⑥律诗的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翻译与理解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①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②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③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 呼风唤雨的世纪 同步练习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一.读拼音,写词语。 shìjìhūfēng huàn yǔjìshù20()是()的世纪,科学()与人民的生活lián xìrìyìchéng dùgǎi shàn ()()紧密,在很大()上()着人们的wùzhì ()生活和精神生活。 二.选字组词。 (核该)应()()心 (幻幼)()小()想 (赖懒)()惰无()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探索( ) 寄托( ) 洞察( ) 改善( ) ( )的愿望( )的发现( )的生活( )的神仙 四、读句子,将画线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 1.孙悟空神通广大,可以乘着云雾在空中飞行。( ) 2.传说中的神仙法力无边,可以呼唤风,招来雨。( ) 3.这件事归结到根本上说,是小明做错了。( ) 五、选词填空。 发现发明 1.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 ),被人们称为“()大王”。

2.牛顿( )了万有引力定律。 改变改观 3.20世纪,人类的生活大大( ),其( )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4.我们班的淘气包“齐天大圣”用实际行动( )了大家对他的看法。 六、按要求写句子。 1.科学为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缩句) 2.难道不是科学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吗?(改为陈述句) 3.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用关联词连接句子) 4.20世纪比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巨变。(修改病句) 七、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呼风唤雨”的意思是人类可以随意支配自然,随心所欲。( ) 2.课文第3、4自然段运用对比的说明方法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3.“千里眼”“顺风耳”在课文中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 ) 八、课文内容精彩回放。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

新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 现代诗二首

第3课现代诗二首 知识点 一、多音字 尽jǐn(尽管)jìn(尽头) 溜liū(溜走)liù(眼尖手溜) 三、近义词 倦—累一瞬—一霎霸占—侵占 四、反义词 斜—正扁—圆 五、理解词语 归巢:返回巢穴。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芦苇: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里,茎中空。 一瞬:转眼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红颜:指貌美的女子。 霸占:倚仗权势占为己有;强行占据。 偷渡:偷偷通过封锁的水域或区域,现多指偷越国境。 滴溜溜:形容旋转或流动。文中指花牛的尾巴甩得速度快。 六、词语搭配 (头白)的芦苇一(穗)剪秋罗甩得(滴溜溜) 七、词语扩展 ABB式词语:滴溜溜慢吞吞慢腾腾香喷喷辣乎乎甜津津软绵绵 八、句子解析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在也是人倦。 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通过“妆”和“红颜”二字,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3.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的滴溜溜。 “滴溜溜”一词形象的写出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九、问题解疑 1.《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碧空清江、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变得格外漂亮的画面。2.怎样理解《秋晚的江上》中的“鸟儿”和“斜阳”? “鸟几”代表人,“斜阳”可以理解为人要做的事。一开始,鸟儿背负着重担(斜阳)努力飞行,面当完成任务(抖落斜阳)时,眼前一片红色,此时鸟儿该多么高兴、轻松啊。 3.《花牛歌》这首诗表面上写花牛,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自由的生活,珍惜时间,不辜负青春。 作者介绍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楼,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1925年为复旦大学校歌作词。 徐志摩(1897-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坍,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十、课文主题 《秋江的晚上》描写了夕阳西下,江面上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花牛歌》写了小花牛在草地上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表现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唤、技、获”等12个生字,会认本课“唤、纪、技”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等词语。摘抄写描写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 变化的句子。 2.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 3.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养成边读书边思考、提问的好习惯。学会分类整理问题的方法。 4.搜集科学飞速发展的资料,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 2.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意深刻的词语和句。 2.养成边读书边思考、提问的好习惯。学会分类整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认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等词语。 摘抄写描写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句子。(重点) 2.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重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配套小学课件)

腾云驾雾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 依赖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奇迹指隐藏的或还没有被认识的内容或道理等。 奥秘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 寄托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唤、纪、技、程、超、亿、索、奥、益、联、质、任、善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唤、纪、技、程、亿、联、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是左窄右宽;“超、质”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撇捺要舒展;“索、奥、益、善”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都是中间宽一些。)(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纪”和上下结构的字“索、奥、善”,学生练写。 纪:右面是“己”不要写成“已”。 索:上面是“十”第二笔不要写成撇。 奥:上面部分,里面是“米”,不要写成“水”。 善:上边是党字头,不要写成学字头。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科技的迅猛发展。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配套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6)(7)(8) (9)(10)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

梁河九年制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总第6课时 第一部分:预习案 一、自主学习,风采展示 1、作者介绍:曹操,字,小名阿瞒。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家、家 和。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 文学,史称“”,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 辉的一笔。 2、听老师范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语气和情感。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 理解诗歌大意 1、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尝试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第二部分:探究案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 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三部分:检测案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 ) jié( )石澹澹( ) 萧瑟( ) 2、填空。 (1)“”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2)“”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3)诗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六、小结与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含答案)

7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一练 一、选字填空。 唤换赖懒哲折 呼()依()()学 二、连一连。 登上潜入洞察探索 天体月球奥秘深海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指事先对情况与结果的估计,超出人们的料想猜测。() 2.意思是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 四、基础积累大巩固。 从文中抄写描写科技飞速发展的诗句。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五、课文整体梳理。 以前的人们一直依赖_________,随着科学的进步,改变着人类的 ,也改变着人类的。 六、重点段落品析。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1.仿写句子。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说说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你能说出有什么发明吗?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七、想象一下你最想要发明什么,你也描述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换赖哲 二、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 三、出乎意料依赖 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自然精神文化生活物质生活 六、1.谁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当然是父母。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因为光合作用。 2.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3.飞机电话 七、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笔记

1、观潮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观潮》按(时间)顺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奇特)、(雄伟)、(壮观)的特点。 二、句子分析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句是(比喻)句,把(潮声)比做(闷雷),写出(大潮的来势之大)。 2、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这句是(比喻)句,把(水浪)比作(城墙)。写出了(大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从(景象)和(声音)两个角度写出了大潮的(来势之大、来势之猛),真是气吞山河无比壮观。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主要内容 本文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异、壮丽的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词语解释 不容置疑:容不得任何怀疑,指真实可信。 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人迹罕至:迹,足迹、脚印。罕,稀少。很少有人去的偏僻地方。 3、鸟的天堂

一、主要内容

《鸟的天堂》作者是巴金。文章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生动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二、重点理解 1、读第8自然段并回答。 (1)、第8自然段讲大榕树(茂盛、充满生机)的特点。 (2)、这段是(静态)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榕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大榕树的茂盛表现在:a、叶多而密 b、颜色鲜艳、明亮 c、富有生命力(4)、这段话的中心句是:(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的赞美。 2、作者观察大榕树的顺序是(由远到近)。 3、读第12自然段并回答。 (1)、第12自然段讲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众鸟纷飞、百鸟齐鸣的热闹情景。 (2)、这段话是(动态)描写,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3)“大的、小的……有的在扑翅膀”这一句是(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 4、“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 “鸟的天堂”是说那株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 5、为什么课文里几次提到了鸟的天堂,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前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的是那棵大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 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真像在天堂一样自由、快乐,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离与民族汇聚》测试卷 班级:姓名:得分: 一、单项(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内。)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 2.示例:官渡之战——袁绍对曹操;参照示例,“赤壁之战——”的正确搭配是() A.曹操对孙、刘B.孙、刘对东晋C.前秦对东晋D.西晋对前秦 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分裂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4.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下表中不完全符合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历史实际情况的一项是()魏蜀吴 A建立者曹操刘备孙权B都城洛阳成都建业 C建立时间220年221年222年D国号魏汉吴 5.公元198年,洛阳郊外的几户农家,相约迁往江南。下列有关他们南迁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为躲避内迁少数民族侵扰D.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荒地多,有发展空间 朝代北方南方西汉80%20% 南宋37%63% 6.右图表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例表 7.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平静 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8.某博物馆要求选出最能体现东晋南朝朝江南青瓷烧制技术的物,最应该当选的是() A.B.C.D. 9.公元4—6世纪,曾一度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①前秦②北魏③西晋④东晋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0.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 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 A.官渡之战B.长平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11.《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

乌丹四中初一下中国历史教学流程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课型:预习展示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求知) 你知道“金榜题名”、“状元”等是什么意思吗?它是什么时代的事情? 一、明确目标:(掌握课标要求,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 【学习目标】1、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及发展完善的知识。 2、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重点】科举制的正式诞生;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难点】科举制的完善 二、预习指南 (一)学法指导 1、阅读法(一看、二找、三整理、四记忆) 2、对比法(对比科举制前后选官的变化) 二)自主预习、储备知识: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 1、科举制的诞生: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两科最为重要。、、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①扩充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②严格录取应试者(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⑵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⑶唐玄宗:①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 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 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三)成果展示:(完成预习内容后,组内对自学成果进行交流、展示,让同组进行评价,解决问题并生成问题。) 三、合作探究(以组为单位,组内进行合作与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 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课本18页的第一、二段材料分析一下,科举制度对封建统治有什么作用? 四、达标测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 少胜多;大败曹军。(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评价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图表:三国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学习三国历史的启示: (1)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2)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5)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6)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 1、原因:O; 1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O; 2晋惠帝昏庸无能。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圭寸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O; 1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O; 2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O;3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3、十六国: (1)4 世纪初到 5 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 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 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课文原文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__________ 本诗作者刘大白。花牛歌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__________ 本诗作者徐志摩。【篇二】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

课《现代诗二首》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的喜爱。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4.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原文及教案【原文】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__________ 本诗作者刘大白。 花牛歌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__________ 本诗作者徐志摩。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的喜爱。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4.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归巢驮着斜阳头白芦苇妆成一瞬红颜 5.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6.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每一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节。 2.教师示范,配图配乐朗诵。 3.思考问题: (1)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4.配图配乐齐读。 (三)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2小节。 2.学生说说这一小节描绘的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习题

第三课习题 一、注音 ( ) ( ) ( ) ( ) ( ) ( ) ( ) 耿德嘀咕嗤笑惊愕麻痹插曲崎路( ) ( ) ( ) ( ) ( ) ( ) ( ) 遒劲葫芦切记险阻气质投向意思 二、拼音填汉字 xìnggěng dàod? n?ngh?u fànzuì húlu kuàidì ( ) ( ) ( ) ( ) ( ) ( ) měnglia mábì máfán chāqǔ qíqū pāndēng ( ) ( ) ( ) ( ) ( ) ( ) zǔdǎng chāduì pānpá zǔlì n?ngyān d?yù ( ) ( ) ( ) ( ) ( ) ( ) 三、组词 耿( ) 德( ) 犯( ) 葫( ) 芦( ) 伙( ) 得( ) 范( ) 胡( ) 卢( ) 递( ) 猛( ) 插( ) 崎( ) 阻( ) 梯( ) 阵( ) 播( ) 奇( ) 组( ) 四、多音字 )曲)) ))) 五、近义词 惊愕——气质——高兴—— 麻痹——挑战——勇气—— 六、反义词 成功——自信——热烈—— 崎路——记住——麻痹—— 七、补充 ()的掌声()的朋友()的目光()的大字()的气质()的老师

()地笑了()地说()地走八、课文理解 耿老师到小个子女生身边,把杯子给她。小个子女生起身,嘴唇,猛一口气,用左手将杯在怀中,右手盖儿准备使劲。没想到她的右手才那么轻轻一,杯盖竟一下子了开来。 ① 在“”上填空。 ②“”上填的都是词,这里细致入微地写出了的 。 ③、两个字表现出他拧杯盖很不费力气,和同学们想象 ④这段话写了 体现了 ⑤用一句名言来赞美一下小个子女孩 九、这篇课文讲了的 故事,告诉我们 十、本课学习,我们知道动作描写很关键,可以更好的表达人物性格,请你写一小段话,用上五——八个连续描写动作的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课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课练习 第 4 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一、选择题 1.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应该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2.(题文)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A.西周、春秋B.春秋、战国C.西周、东周D.东周、战国 3.将“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并由此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是

A.周武王B.大禹C.商汤D.启 4.在第30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遗址反映了下列哪个朝代的历史?()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5.北京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燕和蓟两个诸侯国,和这一史事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禅让制C.世袭制D.郡县制 6.“夏商周断代工程” 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夏、商、西周这三个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的反叛B.统治者残暴昏庸,失去民心 C.“国人暴动”D.牧野之战的影响 7.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禹建立夏朝②西周灭亡③商汤建国④盘庚迁殷 A.①③④②B.②③④①C.③④②①D.④③②① 8.小游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西周、王、侯、制度。他研究的内容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 9.商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殷商,是因为下列哪一事件() A.分封制实行B.商汤灭夏C.盘庚迁都D.平王东迁 10.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对②时间叙述正确的是 A.公元十七世纪早期B.公元十七世纪末期 C.公元前十七世纪早期D.公元前十七世纪末期 11.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他在自我介绍中说,他的姓和我国第一个王朝的名称相同,请问他姓() A.夏B.唐C.秦D.周 12.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 图文解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观沧海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

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评价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学习三国历史的启示: (1)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2)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5)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 zhì(竦峙)水何dàn dàn(澹澹)xiāo 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耸。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5.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