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05 中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05 中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05 中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05 中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商务周刊:中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大飞机项目的成败关系到国家重大利益,有关这个项目的决策必须符合国家的长期战略目标。为有利于国家的决策,北京大学政府与企业研究所所长路风教授去年底对中国大型飞机的历史与发展战略进行了调研,并于最近完成《中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该报告以学者的独立研究形式,对大飞机项目的意义、历史教训以及战略决策的原则等问题做出分析和建议。

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为思考大飞机项目提供一个理论框架,通过对国际有关技术进步的主流理论进行概括,说明提高和增强中国的技术能力是经济发展、政治独立和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第二部分是对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几十年历史经验的分析,总结出三大历史教训;第三部分在理论框架和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阐明对发展大飞机工业的四项建议。经授权,本刊对此报告予以摘要发表,因篇幅所限,删去理论性为主的第一部分,第二、三部分亦有节略。

此报告的调研和写作得到郭丽岩(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和彭冬玲(中国 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的协助。报告的观点只代表学者的独立立场,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目的是从理论上和历史教训上澄清是非,为国家的重大决策提供思路。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大飞机是国家项目,不是任何部门或地区的项目。所谓“重大专项”,指的是由国家提出、资助并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实施的项目。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国家对于大飞机项目所规定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开发大型民用客机。航空工业几十年来的争论焦点不是军用飞机,而是大型民用飞机,历次引发上不上“大飞机”争论的导火索都是中国要不要开发大型客机的问题。

上大飞机项目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一个历史转折点的开始,标志着中国的工业发展从依赖外国技术转向自主创新、从陷入低端经济活动开始奋起向高端领域爬升。因此,这个项目的战略目标必须从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意义上去理解。

大型民用客机是航空工业的王冠,技术最复杂,质量要求最高,涉及的经济利益也最大。对于大飞机项目,国家战略目标的实质不仅仅是开发出产品,而应该是以国家重大专项的形式动员全国的力量,建立起大飞机技术能力赖以生成、发展和提高的产品开发平台,并以竞争性企业的组织形式,通过不断的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化,最终在这个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工业领域形成与美国和欧洲的鼎足之势。

与许多人所幻想的相反,技术能力并不能通过自由市场机制而自动获得。原因在于技术能力是组织内生的,其重要成分只能来自经验的缄默知识,所以,大量公开流动的技术信息与能够利用这些信息的技术能力是两码事。此外,由于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形成能力壁垒,后进国家的企业在对技术学习进行投资时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因此,正如所有成功实现赶超国家的历史经验所证明的那样,技术能力的发展要靠高强度的技术学习、富于进取精神的企业战略和坚定不移的国家意志。这既是在关键领域实施国家重大专项的意义所在,也是大飞机项目能够成功所必须具备的要素。

大飞机项目如果成功,将振兴中国的航空工业及其一系列相关的工业,将会在包括服务在内的相关领域创造出大量高收入的工作岗位。不仅如此,大飞机项目的成功还会使中国的空中力量发生质的飞跃,使中国在军事上更为安全。因此,由大飞机项目所推动的航空工业技术能力的跃升,将不仅足以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结构性变化,而且将为保证中国的政治独立和国家主权提供强大的手段。这是一个强国之项目。

大飞机项目涉及国家重大利益,是国家的重大决策。正是由于这个项目关系重大,所以也具有较大的风险。大飞机项目能否成功还要取决于若干因素,首要在于战略决策是否正确。面对未来的风险,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是降低不确定性和避免战略决策失误的重要方法。本报告通过对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几十年经验的分析,概括出与目前大飞机项目决策有关的三大历

史教训,并以历史为鉴,最后对发展大飞机工业的战略提出四项建议。

中国发展大飞机工业的三大历史教训

新中国的航空工业有50多年的历史,具有仅次于美国、俄罗斯的产业规模,全行业有50多万就业人员,34个部级研究所、50个厂级研究所和100多个大中型企业,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38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风洞试验基地之一。但中国航空工业却在民用飞机领域走了20多年被称为“屡战屡败”或“屡败屡战”的道路。不理解这个过程的形成因素,就无以判断当前各种争论观点的是非曲直,也无法把握面向未来战略的决策原则。

理解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1970年上马、1980年试飞成功而又于1985年被迫下马的运10项目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事件。运10是堪比“两弹一星”的国家重大项目,分析其成败的前因后果是理解中国航空工业存在什么问题的一把钥匙。因此,本部分首先以运10项目为线索,分析和概括出有关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三大历史教训。

教训一:运10下马丢掉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技术能力赖以发展的开发平台

中国航空工业历史上的一块伤疤是运10。对于运10,过去有许多恩恩怨怨,现在也有许多争论。但是,几乎所有的争论只是围绕着产品的优缺点说来说去,却掩盖了更为重要的技术能力问题。例如,对运10下马的一种官方解释是:“1981年初,民航总局对运10型飞机研制提出意见,认为该机还有不少重大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其中如影响安全和经济性能的全机疲劳试验尚未进行,飞机性能还要通过大量试飞才能验收,机上4大系统还缺乏试验数据,有些机载设备还存在问题等等,继续研制类似波音707型水平的飞机是否可取,需要斟酌。因此,1985年2月国家决定运10型飞机停止研制”。但从技术能力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解释就像是说:一个刚开始学步的婴儿,因为还没有最后证明他今后是否能够步履矫健,所以不许生存。

从技术能力发展的角度看,运10不仅是一个机型,而且是中国第一个大型民用飞机的产品开发平台。也就是说,运10

既是当时中国航空技术能力的体现,也是进一步提高技术能力的基础。

任何一个有形的产品都会随着出售给用户而离开设计生产该产品的企业,但从开发一种产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不但不会离开原来的企业或工作组织,而且还会随着连续的产品开发和改进活动而不断增长。技术能力的发展不能脱离研发活动的物质对象,所以代表企业研发活动最终成果的产品设计就成为企业技术能力赖以发展的“台阶”或“工作平台”,即我们所谓的“开发平台”。

一个产品设计若成为开发平台,企业就必须对该产品设计拥有知识产权,因为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对其进行修改和再开发的权利,也就不可能成为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工作平台。中国航空工业曾经组装过的麦道飞机和中国汽车工业通过合资组装的外国品牌汽车都不是中国工业的产品开发平台,就是因为中方没有对这些产品设计的知识产权,不能对这些产品进行修改和再开发。获得知识产权可以有两个途径,自己设计或外购产品设计,但有效的技术转移要求技术接受方必须发展出相当的能力,而努力发展这样的能力也就是自主开发能力生成的过程。

拥有自主的产品开发平台对于技术进步和技术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现有的产品设计体现了现有的知识基础,由于存在这个基础,所以开发者可以在后续的改进中大大缩小解决问题和搜寻新知识的范围,从而大大降低在技术进步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不确定性;

第二,现有产品拥有现有的客户群,在现有的产品开发平台上开发新产品有利于保持市场的连续性,降低市场的风险;

第三,拥有产品开发平台可以选择、试验和集成各种新技术,带动相关技术网络的进步。像飞机这样需要几万种零部件的复杂产品系统需要集成大量的技术,每个亚系统甚至每个单项技术都有自己特定的性质和特定的进步轨道。关键问题在于,

如果没有只能由终端产品所提供的应用可能性,上游技术的发展就丧失了需求动力。任何技术的进步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实现的,如果没有应用的需要,也就没有解决问题的动力,甚至连问题本身都无法提出。当一些人争辩说,中国做不出产品(如飞机、汽车等)是因为基础技术不行时,我们的问题是,如果不去自主开发产品,谁会去努力开发产品所需的上游技术?相反,如果进行自主产品开发,即使暂时不能掌握所有的技术,那也不仅可以外购,而且必然会产生开发这些技术的动力。由于终端产品是上游技术的应用平台,所以如果没有产品开发平台,就没有整个技术链条的进步动力;

第四,现有的产品平台有利于建立起新的产品开发平台。不仅是因为开发任何新产品都需要技术经验的积累,而且是因为旧平台可以帮助技术人员迅速把握新平台的概念和参数应该是什么,减少一切都必须从头来的成本和不确定性。例如,美国第一次开发喷气飞机的尝试是把喷气发动机安装在原来使用螺旋桨发动机的XP-59上,结果其性能并不比高速螺旋桨飞机更好。但这个实验帮助美国工程师理解了飞机的整体设计为什么需要并如何因发动机的改变而改变,当专为喷气发动机设计出来的XP-80飞机问世后,喷气飞机的优势就立刻显示出来。虽然新的喷气飞机开发平台与旧的螺旋桨飞机开发平台相比是革命性的进步,表现为技术跨越(即激进的技术变化),但这个革命性跨越的过程却是连续性的,原因就在于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是累积性发展的;

第五,产品开发平台的存在意味着技术研发活动在组织上的连续性。在使用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的工业领域,技术能力来自技术和产品开发活动,而不可能来自仅仅使用技术的过程。此外,技术能力发展的累积性同时决定了产品开发活动的不可间断性。抛弃自主设计的运10而去组装麦道飞机,虽然能学到一些生产知识,但却因为没有对产品设计的知识产权而丧失了产品开发平台。丧失产品开发平台意味着在产品开发层次上的技术学习过程中断,必将导致开发团队的解体和技术能力的消逝。

为抛弃运10辩解的人总说运10是模仿波音707开发出来的机型,到1980年代已经落后。事实上,运10不是波音707。即使运10就是波音707,那问题的关键也不在于它是否比波音727、737落后,而在于运10下马后中国至今都没有逾越甚至能够勉强达到的产品开发平台。如果中国保留了这个平台,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不断改进,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使产品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使开发团队的技术能力不断增长。相反,放弃运10平台的结果是中断了中国民用航空工业进行技术学习的过程。我们以下图来表示中断技术学习的代价。

上图描述了美国波音、欧洲空客和中国运10这三个民用干线飞机开发平台的技术能力发展轨道,以便从概念上帮助理解丢掉运10平台的后果是什么。

波音是世界民用和军用航空工业的主导企业,但它在民用客机领域曾经是个后进者。1952年4月,波音公司决定开发其第一个大型喷气式客机机型波音707,其原型机波音367-80于1954年7月试飞成功,但并没有马上带来订单。1955年,波音开发出707,最初在销售上也输给了道格拉斯公司的DC-8。波音吸取教训,对原设计进行修改,加宽客舱并增加洲际航行能力。改进后的波音707(180座)于1957年试飞,很快获得市场成功,打破了道格拉斯公司对民用客机市场几十年的垄断。此后,波音公司开发出一系列喷气客机,尤其1968年投入航线运行的波音737,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客机机型,迄今各种改型加在一起已经销售了4800架以上。

1965年,波音开始开发747。开发波音747的关键之一是发动机,在向通用电气和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寻求发动机供应未果后,波音转向普惠公司。由于机体庞大,普惠公司在开发发动机过程中困难重重,要求延期。波音不同意,逼迫普惠从现有发动机中挤出更多的动力,结果导致发动机过热和超重。1969年波音747试飞过程中,使用了87台发动机,其中完全报废了60台。但波音向用户隐瞒了真相,直至后来运营成本大增的泛美航空公司宣称起诉波音,并迫使波音每架飞机降价500万美元私了。这期间,波音因不能按时交付飞机差点破产。直到1970年代中期后,普惠公司才解决了发动机的问题,历经近10年磨难的波音747从此雄霸国际航线,在1980年代又开发了757和767。1996年12月,波音兼并了航空业曾经的老大麦道公司。

英国本来在发展喷气式客机方面走在美国的前面,但早期开发的机型(如彗星号)连续出现事故,没能获得市场成功。考虑到各国单枪匹马难以同美国竞争,1967年英国、法国和德国联合上马“空中客车”计划,开发干线民用飞机。1970年代初,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相继加入该计划。空客开发的第一个机型是220座的A300,但它从1974年首次交付使用到1978年之间,一共才销售了38架。1978年春市场发生变化,燃油价格的飞涨和市场竞争使航空公司迫切需要客容量大、经济性好的机型,A300成为受欢迎的机型,到1979年底订单已超过300架,公司从此走上坦途。面对有利形势,空客再接再厉,从1978年开始开发A310,首次采用超临界翼型。此后又开发了A320,率先采用电传操纵系统。由于A300和A310奠定的良好声誉,A320在首次试飞前就空前地获得了439架的订单。从A300到A320,空客覆盖了中短程、小载客量的干线飞机市场,形成与波音737、757、767和麦道80、90系列的竞争格局。但在中远程干线飞机市场上还是空白。为覆盖这个市场,空客从1987年开始开发A330和A340。1992年,A330首飞。A340于1991年首飞,是空客第一个采用四发动机的机型。2000年12月,空客开始研制A380,其座位数达到555个,并于2005年1月18日下线。30多年的时间里,欧洲空客追上了美国,促成了麦道的破产,今天已经压得波音喘不过气来了。

从上面的简介中可以看到,波音和空客在其开发早期阶段产品都不成熟,也都遇到过市场不确定性的困扰甚至挫折。当第一个产品开发出来后,只是通过在开发平台上的不断改进,才最后取得成功(从正式交付使用到获得批量订单都花了四五年的时间)。有了波音707,才有了波音系列;有了空客A300,才有了空客系列。相比之下,运10刚刚一飞冲天,却被中国的一些人指责为“技术有问题”、“找不到市场”。

运10是倾全国之力而一举建立起来的大型客机开发平台,代表了中国航空工业技术能力的一次飞跃。在那之前,中国只自主设计制造过十吨级的飞机,而运10是百吨级的飞机。与十吨级的飞机相比,运10平尾的面积就达到其机翼面积的5倍;前者的机翼上一般有4片辅助翼面,而后者机翼上的辅助翼面却要多达50片。

即使是这样的数量级跨越,运10也没有照抄,而是创造出来的。工程创造不可能凭空而来,必须建立在经受过验证的技术基础上。因此,先行者的经验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后进者的借鉴。但利用前人经验的最优方式不是照抄,而是根据自己的产品概念进行综合。运10项目上马时,大型喷气客机已经出现15年了,当时所有的相关技术都落入运10设计者的视野,但他们没有照抄,而是创造性地利用这些技术。例如发动机的布局,前苏联图104采用的是翼根式,英国三叉戟采用的是尾吊式,而美国波音707采用的是翼吊式。通过技术分析,运10的设计者首先否定了苏式翼根式布局;然后制作出1:1全尺寸木质样机对尾吊式和翼吊式两种布局进行风洞试验,最后选择了翼吊布局。这个布局后来成为世界的主流布局,不仅欧洲和前苏联/俄罗斯的飞机也都改为翼吊布局,而且进入21世纪后新开发的飞机也仍然采用这种布局。又例如飞机最重要的空气动力部件机翼,运10设计者对当时所能得到的苏式、英式和美式翼型都进行了风洞试验,最后选择了英式翼型,致使运10的翼型在空气动力性能上优于波音707。最可贵的是,运10的设计者本来都是在前苏联技术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但他们在开发运10的过程中却一举突破了传统技术轨道的限制,使运10成为中国第一架按英美适航条例(CAM4b和后来的FAR25部)设计的国产飞机。

技术能力的获得是组织性的和经验性的,是从一个有关知识的使用和创造过程中生成的。开发运10而在技术能力上获得的飞跃也是建立在过去经验基础上的。副总设计师程不时曾回忆说:“虽然运10飞机比我以前设计的飞机大了许多,但仍然有许多相通的东西。一般地说,当出现众多矛盾时,如何保证优先级的问题重点得到解决的思维方法对小飞机和大飞机都是类似的。我在过去一些机型设计中的经验和思考方法,为在运10的设计中处理问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我自己同时在运10

设计中一面学习,一面运用,使原有的知识得到空前未有的扩大和充实。”设计师的这段话非常生动地解释了过去积累的能力如何帮助了新产品开发,而新产品的开发又如何推动了新能力的生成。

运10的开发会聚了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各路精英,代表了当时中国航空工业所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这种积累起来的技术能力是开发运10的基础;同时,通过开发运10这样一个在技术复杂程度上产生数量级跃升的产品,又导致中国航空工业技术能力实现了一次大规模膨胀。运10是我国第一架也是惟一一架国产喷气式干线大飞机,它的起飞重量达110吨、最远航程达8300千米、最大时速达974千米、实用升限高达12000米,是迄今为止我国起飞重量最大、飞得最远、飞得最快、

飞得最高的国产客/运输机。在运10项目上,采用新设计方法、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成品附件的范围和程度都是空前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里仅举一例:设计运10过程中,中国技术人员开发出138个计算机应用程序,使运10不仅成为中国航空工业大面积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第一个机型,而且也成为整个中国工业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先驱产品。因此,运10项目典型地说明了什么叫做产品开发平台以及为什么这种平台对于技术能力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毋庸讳言,运10的主要设计任务是给国家领导人乘坐的专机,8000多千米的航程是按照北京到地拉那的距离确定的。但即使因此而带有任何“缺点”,那也绝不是应该抛弃运10的理由,因为她至今仍然是中国曾经有过的惟一大型飞机开发平台。运10试飞成功后,同年11月28日英国路透社评价说:“在得到这种高度复杂的技术后,再也不能把中国视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了。”拥有驾驶波音707飞行2000小时经验的美国驻华使馆武官参观飞机后对中国设计师说:“凡是熟悉波音飞机的人,站在运10飞机舱门前看一眼就可以明白,运10不是波音飞机的复制品,机翼构型明显是不同的。”当时波音公司的总裁对中国设计人员说:“你们毕业了,我们只不过比你们早毕业几年。”该公司一位副总裁在美国《航空航天周刊》撰文说:“运10不是波音707的翻版,更确切地说,她是该国发展设计制造运输机能力的十年之久的锻炼成果。”奇怪的是,说运10抄袭波音707的人不是外国人,甚至不是波音公司的人,而是中国人。

正如前图所示,扼杀了运10,中国就丧失了民用客机的产品开发平台,其结果就是中国民用航空技术能力的长期停滞和倒退。但在同时,波音和空客在各自的产品开发平台上连续改进和创新,技术能力随着产品更新升级而不断提高(前图中两者的能力曲线呈不断上升趋势)。于是,中国的技术能力与美国、欧洲的技术能力差距在过去20年间呈现出剪刀差的趋势,越拉越大。这种不断拉大的差距实际上就是中国再进入民机领域时所遇到的不断抬高的门槛,它是可以用钱来衡量的:投资5.4亿元人民币开发出来的运10因缺3000万元的经费不得不下马,而今天在讨论上大飞机项目时,多数人的估计都是要花300亿和10-15年的时间。如果运10不下马,即使迄今为止一架也卖不掉,这笔钱也足以在过去20年间保住运10平台,使其不断改进。依此类推,中国的干线客机如果再拖上10-20年以后上马,那时的项目经费可能就要突破1000亿元了。运10

项目上马时,中国在航空工业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有15年的差距,今天再上大飞机,则有50多年的差距——这就是中断技术学习和能力发展过程的代价。

能力萎缩的代价特别体现在运10的发动机上。在运10研制过程中,为了配套,上海一家工厂在模仿美国普惠JT3D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基础上,最终制造成功用在运10上的发动机。在运10试飞期间,为安全起见,由运10装载波音707使用的普惠发动机,而把仿制的发动机装在波音707上试飞,效果很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70多岁的航空发动机专家最近在回答中国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生产出大飞机的发动机时说,不用50年,但需要30年。说罢他话锋一转说:“当年上海居然把普惠发动机造出来了,真是太不容易了。”据他说,当年上海造出来的钛合金带尖的涡扇叶片,30年后的今天,整个中国航空工业都无法做到,而上海造发动机的技术能力已经彻底消失,厂房和设备早已拆除,人员流散。

有人嘲笑那款发动机是仿制的,但这并不能降低那个成就的意义。事实上,喷气式发动机是由英国和德国分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发明的,其他国家都是从仿制开始。美国1941年与英国签订仿制英国喷气发动机的协定,同年10月,英国把一台未装配的发动机和一系列图纸资料提供给美方指定的通用电气公司,并派了一个技术小组协助美方仿制。即使有了这样的帮助,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仿制的发动机及其改进型也是直到1944年初才赶上英国发动机的性能水平。前苏联在二战前也开始研制喷气发动机,但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研制出来。战后,前苏联利用缴获的德国资料和设备,在德国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很快仿制出了喷气发动机,1947年又通过贸易谈判从英国购买了几十台喷气发动机并开始仿制。

关键不在于是否仿制,而在于是否进行了技术学习。美国人仿制英国喷气发动机时,有英国技术人员带着图纸和技术资料来手把手地教;前苏联在仿制喷气发动机的过程中,把德国工厂连人带设备搬到乌拉尔和古比雪夫等发动机工业基地,把俘虏的德国技术人员集中起来,命令他们提供技术知识、经验和管理方法,苏联人甚至要求德国设计人员把产品重新从头设计一遍,以帮助苏联人从复原过程中掌握技术诀窍,前苏联花了5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从仿制到自主设计的过渡。相比之下,上海当年只凭着自己对原产品的逆向工程就造出能够使用的发动机,其中的技术学习肯定只多不少。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运10的下马标志着中国大型客机开发平台的丧失,而事实也证明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的技术能力由此而陷入萎缩状态。单纯从产品的优缺点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只能是推脱责任的做法。抛弃运10是自毁长城的行为,是一个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教训。但是为什么要这样自毁长城?

教训二:分歧的根本点是依赖外国设计还是自主设计

二十年来的根本性战略问题是什么?

围绕着要不要上大飞机以及如何上的问题,相关各方已经争论多年了。各种争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有关飞机大小的“干、支之争”(先上支线飞机还是先上干线飞机);②有关发展大飞机平台的“军、民之争”(先从军用运输机开始还是直接上客机);③有关生产的选址之争;④有关航空工业发展道路的“自主开发与合作合资之争”。这些争论如此纷繁,难免使业外人士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其实,混乱产生于这样一种情况,虽然许多人声称是在讨论大飞机的发展战略,但其实是在讨论战术问题。因此,澄清思路的关键是区分清楚哪些是战术问题,哪些是战略问题。

从运10下马到今天为止的20年间,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问题,就是要不要走自主设计的道路。从这个战略基点出发,对上述各种争论进行梳理分析就会发现:主张先上支线飞机的主要理由是中国目前还干不了大飞机,所以应该先易后难;主张先上军用飞机的主要理由,是可以仿制已经购买的俄罗斯军用运输机。

回顾历史,运10的下马标志着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遭到否定,中国民用航空工业从此走上一条把希望寄托在依赖外国技术上的道路。运10刚刚试飞成功,原三机部(航空部)就有了替代运10的合资计划。1981年2月三机部向中央财经小组上报《关于运10飞机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安排的请示》,提出替代运10的方案是引进美制DC9-80飞机,但因民航总局不要DC9-80而未能立项。以后又由上飞从1985年开始执行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组装25架麦道82飞机的项目。麦道82是中国第一个整机合作项目,截止1994年先后共交付35架给航空公司使用,其中5架返销美国环球航空。

当时仍然有人主张运10的平台不应该被抛弃,提议在运10的基础上发展一个新干线机型(类似波音737吨位的运16,装载两个发动机)。但这种想法因为已经开始合作组装麦道82而“不必再议了”,自主设计的道路就此彻底堵死。

鉴于麦道82合作只是一个单纯组装外国飞机的项目,原航空部于1986年底提出一个通过国际合作来“开发”干线飞机的计划,分别向波音、麦道和空客三大公司发出项目建议书,波音、麦道很快响应,但空客没有回音。1988年,中方先与波音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联合可行性研究。由于麦道82组装项目的牵掣,最后中方还是决定与麦道合作,这就是1995-2000年合作生产麦道90的项目。麦道90项目被称道的是其国产化率达70%,并获得美国FAA生产合格证(PC)的延伸。但这种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实际上弱不禁风:1996年底波音兼并麦道公司后,于1997年在全公司范围内关闭麦道90生产线,麦道90生产线只生产了2架就草草收场,麦道90项目血本无归。而且项目尚未完结,波音就通知中方销毁所有的技术资料与图纸。

组装外国整机之路走不通,就走零部件转包生产之路,据说这样可以学习技术、走全过程、培养零部件体系,从而拥有整机生产能力。但问题在于,加工工艺技术和零部件生产与总体设计和系统集成完全是两码事。此外,波音和空客对转包生产控制十分严格,布局分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通过转包学到全套部件技术。“为了学技术”就必须不断接受新的部件工作包,往往在前一个转包没有上规模收回成本的时候,就不得不开始接受下一个转包。

当整机组装和转包生产的国际合作之路都无济于事后,合资合作的“试错”项目又从干线转向支线飞机。1992年国家承诺拨款100亿元后,航空工业部门提出100座的AE100项目,计划通过谋求与国际知名商用飞机公司合作,通过获得外国技术支持来开发中国的飞机平台。但在中方采取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后,选定的合作对象空客公司却要价越来越高,甚至在商务谈判中每谈一次都要收取“技术转让费”(因为要向中方解释怎样造飞机),最后久拖不决而不了了之,100亿元的拨款

在花掉一小部分后被国家收回。

以上是从运10下马以后的20年里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简单情况。其发展趋势是,项目的座级越来越小(运10是187座,麦道82是147座,麦道90是150座,AE100是100座),但代价却越来越高(运10实际投资5.4亿,麦道82项目盈亏持平,麦道90血本无归,AE100预算100亿)。完全印证了前图的逻辑。

放弃自主设计去依赖外国设计,中国航空工业就放弃了高端技术能力的发展。从合作组装外国飞机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只能学到局部的制造技术,但学不到最重要的设计技术。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就把自己的技术学习过程拱手交给外国人去控制,最后因为对方的翻脸而满盘皆输。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会明白为什么一旦走上抛弃自主设计去依赖外国设计的道路,中国民用航空工业会接踵失败。

先上支线飞机还是先上干线飞机?

自从运10下马后,历次讨论上民用飞机项目时,航空工业部门都会出现一种强烈的主张说,开发民用飞机应该从支线飞机做起,然后再过渡到干线大飞机。

干线飞机一般指100座以上、最大航程5000千米以上的客机。航空界没有人否认干线客机是民机产业的主导产品,但一直有人主张把支线飞机当作发展民机行业的切入点。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经不住一个事实的拷问:中国不是曾经开发出来过能够一飞冲天的运10吗?即使从开发大飞机的技术学习角度来说,从运10平台开始学不是也比从支线飞机开始学要更容易、更快、更有效吗?上干线飞机并不影响同时上支线飞机,如果在飞机还没有开发之前就断定自主开发的大型客机没有市场,只能说是心存恐惧,却没有证据说不会找到市场。

其实,力主先上支线飞机的真正原因不是自主开发干线飞机要比自主开发支线飞机难多少,而是对比于与国际寡头正面相撞的大飞机,支线飞机的合作合资项目更容易谈,更容易取得国际适航证,更容易购买外国技术,更容易出政绩。

评判“干支之争”的意义还要明确一个问题,即使掌握了开发小飞机的技术能力,也不会轻易地发展出开发大飞机的技术能力,因为两者之间的技术性质有很大的不同。从理论上讲,大飞机不是小飞机的简单放大,因为许多空气动力现象和结构力学特性要受相似率的制约。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如下:

(1)在气动布局方面,大飞机与小飞机的最大区别是需要空中可调平尾来平衡飞机,因为大飞机载重舱要明显增长,其重量分布与小飞机有极大差异。此外,为了解决后掠式机翼起落、飞行中的下反问题,大飞机要采用小飞机上根本不需要的人工增稳装置。一般小飞机机翼只需要四个活动控制面(两个内侧襟翼、两个外侧副翼),而大飞机需要50个以上的活动控制面。只有大飞机的设计才会涉及这些控制面所需要的结构、操纵机关、颤震缓解等复杂技术。

(2)就机翼结构布局来讲,飞机在高亚音速条件下巡航需要采用大展弦比后掠机翼。大展弦比后掠机翼因为尺寸大,所以要牺牲一定的结构刚性,因此大飞机必须采用柔性机翼原则,在设计中必须更多考虑气动弹性的影响,充分估计机翼制造的型架外形与实际飞行外形的可能差异,机翼的承力型式也必须使用整体壁板等结构技术。这些都是小飞机结构设计中不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

(3)大飞机系统布局和关键组件技术相当复杂。大飞机一般适合采用高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因为其排气速度低、推进效率高、经济性好、油耗小、噪音小。此外,大飞机的设计包括安置在机翼内的整体油箱,要装载几十吨的燃油,包括占机身全长的气密舱、大功率液压系统和电气系统、大容量增压空调系统,包括防结构疲劳、防雷击、防颠簸和水陆安全迫降等各种安全措施,还包括客舱设施和生活设备等等。为了使承载极大重量的大飞机安全着陆,有效缓解着陆冲击对机体和地面的冲击,大飞机起落架设计完全不同于小飞机。最后,对大飞机的试飞技术、强度和静力等试验的要求也远远高于小飞机。

当然,支线飞机中有的属于小飞机,有的属于大飞机。但通过上述对比要说明的是,大飞机具有特定的设计问题,构成了特定的技术领域,因此开发干线飞机的技术能力不会从开发支线飞机的能力自然延伸而来,而必须通过开发大飞机的过程发展起来。

先上军用运输机还是直接开发大型民用客机?

航空工业部门还有一种“传统”:一讨论民用飞机项目就会出现走“先军后民”技术路线的强烈主张,即开发大飞机应该先从军用运输机开始,这样可以避免市场风险,然后再在军用运输机的平台上改型成为民用客机。与“先支后干”相比,“先军后民”的理由似乎更充分一些,但仍然掩盖了一个关键问题:现代航空工业的发展趋势是军用运输机和民用客机之间在技术上的差别越来越大:

(1)产品设计的技术性能要求不一样。军用运输机强调适应战场作战要求的短距起降,所以发动机剩余功率大;关心飞机速度但不关心耗油量,不太关注经济性和舒适性,一切都为了战争的需要。与此相反,民用客机强调舒适性、经济性、低噪音、低耗油等。这些不同的性能要求导致了布局的结构性差异。例如大型军用运输机的机身离地面较近,并且都是采用上单翼(即机翼布置在机身上方)。这是因为机身离地面近,方有利于装卸货物和部队,同时军用运输机必须能够使用条件恶劣或简易的机场,如果不把机翼布置在机身较高的位置,机翼下的发动机就会过于接近地面,容易在飞机起落时因吸入砂石而受损。与之相反,民用飞机一般都采用下单翼,这样机翼不会遮挡旅客的视野,而且由于机翼的遮盖可以降低传入机舱的发动机噪音。如此大的结构差异必然导致一个悖论:如果不改变军用运输机的总体布局,它就永远不会成为在民用航空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民用客机,但从军机平台上改型的难度和工作量不会比从头开发民用飞机更小。

(2)就设计标准而言,客机的安全标准比军用运输机要严格得多。客机强调“安全寿命”和“破损安全”,现在又有了“损伤容限”标准,其设计的首要原则就是保障生命安全,并且为了达到经济性而在材料技术等很多方面必须妥协。与此相反,军用运输机为了战争需要而牺牲其他性能,在战时一般没有达到飞机寿命和自然破损极限就会被报废,所以没有“安全寿命”的概念。对于军用运输机而言,客机的一些设计标准并没有意义,比如安全起落6万次。

(3)两种产品的经营机制完全不同。第一,产品概念的形成机制不同。军用运输机的产品设计任务由其主要用户军方提出或规定,不需要企业自己去冥思苦想。但民用飞机的产品概念必须由开发/生产企业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决定,所以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第二,赢利模式不一样。军品的研发和生产费用由国家全包,利润按实际成本加5%计算,按照计划生产而不用面对市场竞争。相反,民机必须面对市场竞争,研发和生产投资的风险极大。第三,产品成功的衡量标准截然不同。军机需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是产品问题;而民机需要解决的是能不能通过出售产品而自我持续的问题,是产业化的问题。因此军机生产和民机生产对企业在竞争战略、管理行为、组织结构和价值取向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其实,“先军后民”技术路线,仍然是想绕过开发大型民用飞机所必须马上面对的自主设计要求,而从外购的军用运输机平台开始仿制大飞机。但是,由于军民两者之间的技术和经营差异及其不断扩大的趋势,“先军后民”的技术路线只能增加大飞机项目产业化的困难,而大飞机项目成功的最终标准恰恰就是能不能实现产业化。事实上“先民后军”的技术路线反而比“先军后民”更有利于技术的军民分享——大型民用客机可以改装为预警机、指挥机、加油机等特种军用飞机,而军用运输机则很难改装成为在民用航空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民用客机。

总之,围绕大飞机项目的争论虽然纷繁复杂,但始终离不开一个根本点,就是自主设计和依赖外国设计的两条技术路线之争。中国民用航空工业走了20年失败之路的根本原因是在自主开发上三心二意甚至否定自主设计。因此,国家面对诸多争论做出战略决策时,应该以对这两条路线的选择作为决策的标杆,因为这个选择会使对所有问题的决策都有了依据。

教训三:失败的根源是组织和体制民航总局的作用有多大?

中国20年来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失败,用业内人士普遍的用语来形容,是“屡战屡败”或者“屡败屡战”。但很

多人不愿承认,走上这条失败之路恰恰就是从抛弃运10平台开始的。那么,为什么要抛弃运10?

有一种解释说,运10是“四人帮”搞的项目,所以运10下马是政治原因。实际上,上运10项目并且放在上海是毛泽东提议的,立项是周恩来批准的,项目的协调是叶剑英负责的。与运10同时期的还有上海航天项目,不但没有被抛弃,反而成为今天中国的骄傲。

运10的下马离不开高层领导人的决定,这用不着讳言。从1976年“四人帮”垮台到1980年代初期,国家领导人、政治路线和政策方针都经历了剧烈的变更。运10试飞阶段的许多政府领导人都是经历了文革迫害而重新恢复工作的人,他们不可能十分了解在文革期间上马的运10项目。回顾历史,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当时领导人的决策,因为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即有关运10的信息是如何传达给他们的。如果一方面领导人听到的信息不符合事实,而另一方面这种不实之词又源源不断地灌输给他们,那么这一问题就属于体制性问题。

有人指责民航总局是扼杀运10的主要力量。1981年1月,民航总局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交的《对国产运10飞机的几点看法》中曾经明确表示不会购买运10,其理由是:“运10型飞机基本上是测绘仿造波音707-720型飞机,改换了机翼,缩短了机身,减少了起飞重量和商载。即使运10飞机达到了波音707型机的水平,也不过相当于六十年代初期国外第一代喷气客机的水平”,“运10飞机还有不少重大技术问题有待解决,要能投入航线使用还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目前还缺乏足够的资料对其技术经济性能恰当的评价”,这一表态直接断绝了运10的市场前景。尤其是在1977-1985年期间担任国家民航总局局长的沈图因“严重违反外事纪律,以权谋私”而被撤销中央委员职务的消息于1987年由《第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公报》公布后,更给了一种怀疑以想像的空间:民航总局对运10的否定,可能有为大规模购买外国飞机铺平道路的动机。

但问题在于,尽管民航总局的否定会对最终决策产生影响,如果国家决策人能够意识到运10平台及其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完全可以让运10继续试验、改进下去,更不可能因为只差区区3000万的研制经费而被迫下马。事实上,到1980年代中期,以邓小平在70年代末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所引发的自主研发热潮,已经让位于引进技术和引进外资的“以市场换技术”热潮。就在运10下马前后,中国汽车工业中的红旗和上海牌两个产品开发平台也被抛弃了。在这种大势下,一个自主开发的运10平台乃至本土技术能力的发展都在决策人的视野中变得无足轻重。

和平让人麻痹,麻痹让人分不清芝麻和西瓜。直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被美国空中力量所震惊的中国有关方面才又想到大飞机的重要性。但为什么在国家重视大飞机以后的十几年中,民用飞机工业越输越惨,而运10仍然被冷冻至今?这种疑问不能不让人把目光转向另一个当事方,即中国航空工业的行政主管部门。

航空工业主管部门的态度

运10项目起源于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提议。1968年早些时候,周恩来总理建议南方一个飞机厂发展像伊尔--18(4个螺旋桨发动机的运输机)这样的载客飞机,但没有得到当时主管飞机制造的三机部的回应。1968年冬天“轰六”试飞成功之后,周恩来再次建议能否把“轰六”改造成一个民用飞机,仍然没有得到三机部的回应。1969年,毛泽东视察上海时询问上海是否可以制造飞机。1970年7月,毛泽东又一次到上海时再次指出,上海有比较好的工业基础,应该有可能制造飞机,此后上海造飞机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中共中央于1970年8月发出文件,决定上马运10,项目的代号由此定为“708工程”。1970年9月,中央在听取空军和上海汇报设计思路时决定,运10项目的业务归口三机部,但由上海市主持领导。当月,全国抽调的100多名设计师即全部到达上海。10年后的1980年9月26日,运10在上海试飞成功,研制费用总计5.377亿元人民币,其中研制费3.34亿元,基建费1.747亿元,上海市提供流动资金0.29亿元。

然而,航空工业的主管部门却一直对运10项目持反对态度。1980年筹备运10试飞时,一位航空部的副部长对上海市航办副主任王允祥说:这飞机不能飞,飞不起来。但王回答说,“我是中国的第一批飞行员。我飞过多种航线,我能判断什么飞机能飞,什么飞机不能飞。我认为运10可以飞。如果飞不起来,我甘愿接受批评;但如果飞起来了,怎么办?”那位副部

长说:“如果飞起来了,我就……”接着将手在自己脖子前做了一个砍头的动作。结果不久,运10就一飞冲天。

运10试飞前,另一位刚刚就任的航空部副部长到上海组织全国专家进行技术审查。这位副部长来自基层,审查运10是他上任后的第一个任务。他在审查结论会上说:“来上海前,听到关于这架飞机的种种传说,感到主持试飞的任务不好办。但是来了以后,实际看到的情况,与我以前听到的完全不同。”

一个工业的主管部门如此对待一个本工业中值得骄傲的项目,原因只有两个:第一,运10项目是在航空工业部的体制外进行的,这触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个行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的垄断权力。第二,运10走了一条自主开发、自主设计的道路,而航空工业主管部门的主导思维却正好相反。为什么一个工业的主管部门反对自主开发和自主设计?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分析这个工业发展的历史路径及其对产业文化的影响。

航空工业管理体制的组织逻辑

中国航空工业是在前苏联援助下奠定基础的,“一五”计划中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有13个是航空工业项目。当时的做法是在中国迅速复制前苏联的生产工厂,按照前苏联图纸生产前苏联设计的飞机。一般来讲,高度技术密集型的航空工业是以设计为龙头的,即使在实行中央计划体制的前苏联也是如此,其航空工业是以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和中央发动机研究院为基础研究中心,以各个设计局为产品设计中心,由设计局管辖实验工厂,产品定型后才交给大批量生产工厂。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中国航空工业的建立是从生产工厂开始的,而且复制的还不是与飞机研发相联系的“主制工厂”,而是前苏联的大批量生产工厂。由于中国与前苏联签订的“航空工业合作协定”中没有由前苏联支援中国飞机设计的内容,所以前苏联只教了中国如何生产,而没有教给中国如何设计。

先建立生产体系的历史路径产生了长远的组织惯性,就是重生产、轻设计的传统。1950年代中国面临着美国的威胁,迫切需要装备飞机。这种压力不可能不使航空工业主管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尽快大量生产飞机上。从组织上说,以生产为重点就会更多地从生产部门提拔行政领导干部,加上建国后几十年中不信任知识分子的政治空气,所以设计人员在航空工业中处于没有多少发言权的地位。这种组织惯性一旦形成,就使建立设计中心的设想和努力失去动力。

例如,1956年成立的第一飞机设计室原来被设想为中国航空工业的设计中心,由徐舜寿任室主任,曾经在英国参加过喷气式飞机设计的黄志千和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的叶正大两位工程师任副主任。时年不满40岁的徐舜寿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曾经在旧中国空军中任航空技术教员,后到美国留学;解放战争期间,受哥哥徐迟和姐夫伍修权的影响投奔解放区参加革命,成为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他于1968年1月在西安主持新型飞机设计期间被迫害致死。我国早期自主设计的几个著名机种——歼教1、初教6、强5等全都是在第一飞机设计室提出方案开始设计的,但到1950年代末,航空工业行政部门从强调现有机种的“专业化分工”出发,将设计机构配属专门生产某种机型的工厂,直属于原航空工业局的第一飞机设计室划归沈阳飞机制造厂。这实际上是把“设计”仅仅看作是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提供图纸),甚至提出了设计为生产服务的口号。这种做法实际上取消了设计,而把技术力量用在维持生产前苏联飞机上,技术工作偏重工艺,形成生产—工艺—设计的轻重优先。

直到今天,中国航空工业仍未走出半个多世纪之前奠定的体制。这个体制的关键特点就是从来没有以研发和设计作为整个工业活动流程的龙头,或置于中心地位。重生产轻研发的倾向必然导致偏重生产现有产品或仿制现有产品,并因此而轻视设计和创新。1982年,航空工业部甚至把由聂荣臻元帅建议并由中央批准于1961年成立的航空研究院撤销了,使其成为7个工业部中惟一没有部级研究院的工业行政部门。公平地说,重生产轻研发的航空工业管理体制曾经为新中国立过汗马功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困难并遭受外部威胁的时期,这个工业生产出上万架飞机,为国防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大批量生产前苏联设计的飞机的传统不仅导致重生产、轻设计的狭隘心理和价值观,而且航空工业逐渐形成一种长期积淀的“产业文化”,其根本特点就是不相信自主设计。

不同的组织原则有多重要?

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在运10一飞冲天之后所走过的历程证明,迄今为止的失败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是体制的失败。这个历史教训说明,大飞机项目要想在将来获得成功,就必须突破传统体制,实行新的组织原则。为帮助理解为什么不同的组织原则如此重要,我们举出几个不同工业的例子对比加以说明。

先看看航天工业。与航空工业相比,同属军工的航天工业具有两个基本不同点。第一,中国航天工业发展的起点是1956年建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后来的七机部(航天工业部)则是1965年在五院的基础上成立的。也就是说,航天工业是先有研发和设计然后才有工厂,工厂生产始终附属于研发和设计。第二,航天工业不可能从国外购买现成的技术和产品,也就绝了依赖外国技术的念头。正是由于任何产品都要靠自己干,所以长期不懈的努力反而发展出来不比国外差的技术能力,并且形成了敢于在技术上突破的创新文化。几十年下来,中国航天工业在导弹、卫星、运载火箭、载人航天等领域硕果累累,成为中国的骄傲。1992年,航空工业系统和航天工业系统分别获得100亿元的国家拨款。对比之下,航空工业因AE100项目的失败而让国家把钱收了回去,但航天工业却用这100亿和后来追加的80亿,于2003年10月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送上天(100亿用于“神舟”飞船、运载火箭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等七大系统建设,另外还用了80亿元建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部分设施、航天员训练中心、北京航天中心等设施),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自主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

可能有人会说,航天工业属于纯粹的国防工业,不直接面对竞争性的产品市场,有其特殊性。那就以通讯设备这个竞争性行业的例子来说明相同的道理。1980年代初,中国电信技术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而国际主流已经进入数字程控交换的时代。中国的通信设备不得不依赖进口,一时间中国电话网所使用的程控交换机曾全部被号称“七国八制”(7个国家的8个企业,制式都不一样)的进口产品所主宰。为了替代进口,原国家邮电部也计划开发程控交换机,由当时邮电部第1研究所和第10研究所承担。但即使是仿制也如此之难,以至于有些专家得出结论:中国人做不出程控交换机,其逻辑与今天航空工业的一些专家称中国做不出大飞机如出一辙。但此话说出不久,业外的解放军郑州通信学院(以下简称郑州信院)便开发出中国第一套万门程控交换机,即著名的04机。

以邬江兴为首的郑州通信学院研发团队原来是从事计算机研究的,参与了1968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立项的905工程——一个为军队配套而研制计算机的大型项目。百万大裁军后,郑州信院的计算机研究项目于1983年下马,研究人员把目光投向通信领域,于1986年开发出1024门的准数字程控交换机。他们的产品受到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的注意,于是向郑州信院投资300万,委托开发200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在研制过程中,研究者们后来决定干脆就直接开发万门机。

为什么邮电部的专业研究所开发不出来的产品被业外的军队学院给做出来了?直接的原因在于双方不同的计算机技术能力。数字程控交换机实际上大量使用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的交换技术相比已经发生明显变化。邮电部研究所的专长是传统交换技术,所以研发数字程控交换机需要学习计算机技术,几乎等于重学一个专业,更关键的是难以跳出传统思维。相反,郑州信院团队的背景就是计算机,更重要的是,业外的背景反而使他们不受一些传统思维的束缚,所以04机使用了许多非常巧妙的方案。

与运10的经历非常相像的是,04机出来后一开始也遭到作为行业主管的邮电部的打压。1989年11月,邮电工业总公司为了立项而在北京举行的一个专家论证会上,绝大多数人对04机持否定态度,说它不是交换机,是计算机。1991年10月,郑州信院完成产品测试后请求鉴定,但邮电部以没有经过立项批准为由不给鉴定。然而,04机比运10飞机要幸运得多。由于是“军转民”的突出项目,04机受到了军方的支持。在后来邮电部勉强同意的验收测试中,专家评审的结论是04机达到80年代末的国际先进水平。

04机研制成功的一声炮响,鼓舞了一群中国企业进入通讯设备制造工业。在04机于1992年进入市场后的几年中,华为、中兴和大唐相继开发成功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华为和中兴的程控机都与04机技术的自然扩散有关系。在不到10年的时间

里,中国企业在电话程控交换机市场上走过了一条从低端产品市场向上爬升、由农村包围城市、最终主导中国市场的道路。

但巨龙却在这个过程中衰落了。原因仍然在于组织和体制。巨龙公司的组成是由郑州信院加上原邮电部所属的4个电话设备工厂和信息产业部所属的三个工厂拼起来的。技术的源头是在郑州信院,而工厂没有多少技术能力,只想拿来现成的产品多生产。也就是说,巨龙是一个在技术、生产和营销上没有一体化的“企业”。几家工厂生产同一个技术来源的产品,在市场上“自相残杀”,导致了质量和服务方面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巨龙不能随着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开发新产品,技术进步的速度落在竞争对手的后面。

相反,深圳的华为和中兴原来都是小贸易公司,但这两家企业对技术的追求不折不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开发。正是在自主开发程控交换机所发展出来的技术能力基础上,这些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企业才进入了移动通讯和网络设备制造领域。今天,华为拥有2万多员工,其中接近50%从事研发,而生产人员不足10%,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超过销售收入的10%。华为的产品已经大踏步进入欧美主流市场,成为中国罕见的能与几个国际巨头比肩而立的高技术企业。

传统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是创新的最大敌人。它们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了一个普遍的道理,技术进步不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组织性和体制性的问题。既然中国民用航空工业近20年的技术发展几乎是停滞的,那么为什么在那之前的运10能在技术上获得成功?其实就是因为一个简单的事实,运10是中国航空工业50多年的历史中惟一在航空工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辖之外予以执行的项目。从技术上讲,运10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项目由地方(上海)协调的做法使运10的设计和研制摆脱了航空工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仿制技术文化的束缚,所以中国的设计师和技术人员才能够进行一系列的创新,例如以工程综合设计法采用宽体机身、发动机翼吊等等代表了民用客机发展方向的技术,以及按美国适航标准设计等等。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历史阶段,体制上的突破也能够对技术进步产生巨大的作用,那么,中国民用航空工业要想在21世纪打翻身仗,就必须在体制上取得突破。

发展大飞机战略决策的原则应该是什么?

今天,国家有意再上大飞机,却面临一个困惑:业外各方纷纷主张上,而本来是受益者的业内却一片推诿。通过分析中国民用航空工业走过的曲折道路来总结历史教训,其目的不是追究历史责任,而是为了使今后的决策不再重复错误。为此,我们在以有关技术能力的理论框架对三大历史教训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大飞机项目的决策原则提出四项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国家要首先明确大飞机项目的战略目标

航空工业是战略性工业,关系到中国在关键领域的技术能力爬升,关系到国家安全。而大飞机项目是振兴航空工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当务之急是要明确战略目标,即国家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开发军用运输机还是大型民用客机。

从任何方面的逻辑分析,国家的战略目标都应该是开发大型民用客机。中国航空工业几十年来历次引发上不上“大飞机”争论的导火索不是军用飞机,而是大型客机。面对目前的纷争,国家决策人应该毫不含糊地把“大飞机”项目明确定义为开发大型客机,以避免各种局部利益修改国家战略目标。在存在一系列争论的条件下,明确这个战略目标立刻可以使决策人分辨战略优先的选择。

开发大型民用飞机具有独立的战略意义。军用飞机当然重要,但完全可以把民用与军用两者分开来讨论。上民用飞机项目不必影响单独的军用运输机项目,而能够产业化的民用大飞机则必将对国防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不必非要把民用大飞机的战略目标纳入到军用运输机的项目中,“先军后民”的最大危险就是把大飞机项目重新纳入传统体制之中。事实上,通过上民用大飞机项目来推动体制变革将是振兴军用航空工业的有效措施。

目标明确是任何项目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由此就可以把握决策的优先级选择。运10能够开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对项目的目标定义得清清楚楚,就是造大型客机,所以才会有技术上的一系列突破。只有从一开始就明确

大飞机项目的目标是发展民用客机,才能使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不再重蹈20年前失败的覆辙。明确目标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是因为在技术路线、项目选址等方面的正确决策只能根据战略目标来决定,而且是因为目标明确就可以对承担责任者进行考核,不给畏难厌战者和化公为私者以任何推卸责任的借口。大飞机项目是一个涉及到几百亿元公共投资的国家项目,绝不容许任何个人和任何组织把自己的私利置于国家目标之上。

第二,充分认识到技术能力的宝贵性,在培育大飞机的技术能力上要意志坚定,长期不懈

目前对大飞机项目的论证一般都是从市场机会开始,但如果从战略高度思考大飞机项目,那么这种对“市场机会”的预测并不能作为重要的决策依据。与一般工业产品不同,发展设计和制造大飞机的技术能力需要很长的时间,产业化也需要很长的时间。相比之下,市场需求一定是经常出现波动的,现在预测10-15年后的市场需求数量不可能是准确的。不过只要中国的经济继续成长,中国对飞机如此之大的需求就会继续增长。过去十几年中,中国民用航空的需求增长是爆炸性的,花了几千亿元购买了1000多架外国飞机和其他设备,但这个市场现在被波音和空客所占据。中国航空工业能不能打破这种“双寡头”的垄断是决策各方都必须考虑的,一些人的目光总是集中在两个寡头不能顾及的市场缝隙上(这也是先上支线飞机后上干线飞机的主要理由之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两个寡头未来能够为中国飞机留下多少市场空间,而在于中国的航空工业能不能掌握相应的技术能力,生产出达到相应性能水平的产品,战略决策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个重心。

20年来中国工业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一旦中国工业在某个领域掌握了接近发达国家的技术能力水平,就会产生出无可置疑的竞争力,因为中国的产品总是比发达国家的产品便宜。但这种成本优势不是因为静态的比较优势,而只有在具备了技术能力发展的动态因素后才能获得。因此,后发国家可能具有的赶超优势不是来自单纯的劳动力便宜,而是来自以较便宜的劳动成本发展出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技术能力。在这个组合中,劳动力便宜是常量,技术能力的成长才是变量。

与1980年代不要运10的民航体制相比,今天中国民用航空体制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即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条件下,航空公司必须考虑成本。如果中国民用航空工业能够提供高性能价格比的飞机,就会从波音和空客手中夺取市场份额。只要中国经济继续成长,市场机遇就会永远存在,关键是有没有能力抓住这些机遇。

技术能力的宝贵性也可以从过去国际合作的经验中看出。中国的运10试飞成功后,波音和麦道都主动提出愿与中国合作,所以才有当年的麦道82组装项目。但当中国自己抛弃了运10之后,波音和麦道的面孔就变了。这怪不得人家,怪只能怪自己为什么连“两条腿”走路的道理都不懂。

技术能力如此重要,所以国家在培育设计和制造大飞机的技术能力上要有长期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国家的战略目标不仅仅是得到一两个产品,而是建立起可持续的产品开发平台,最终获得技术能力。从这个目标出发,产品早期的水平不是关键,关键是能不能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产业化。只要明确这个战略重点,就不会因为短期的缺点和弱点而动摇长期的意志和既定的目标。

也正是因为如此重要,所以开发大飞机的战略目标要由国家决定,而不能让航空工业自己决定。就组织过程来说,技术学习和能力发展的直接动力来自抱负水平的变化,换言之,一个组织的抱负水平如果不提高,这个组织就没有提高现有技术能力的动力。在市场竞争中,导致企业改变抱负水平的重要原因是企业在绩效达不到预期水平时所产生的危机,但中国航空工业目前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的鞭策,所以通过由国家规定重大项目的机制可以提高这个工业的抱负水平,鞭策并支持其在技术能力上爬升。

需要注意的是,培育这种技术能力所需要时间会大大超过每一届政府领导人的任期。根据这种特性,可以考虑如下措施:①以法案的形式规定项目的目标、实施原则和政策支持的义务;②选准负责领导实施项目的主帅,以法案的形式给予他或他们以较长时间的任期。虽然不会成为“政绩工程”,但国家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必将被历史所铭记。

中国上大飞机项目必将触动国际既得利益集团的神经,中国政府绝不要低估国外竞争对手政商合谋扼杀中国民用航空工

业的动机。美国和欧洲人比许多中国人更明白,一旦中国开始建立大飞机的开发平台,问题就不再是中国产品刚出现时的水平是低还是高,而是中国的技术能力一定会通过这种平台成长起来。竞争对手会通过市场压制、WTO条款等各种手段来阻挠甚至扼杀中国的大飞机项目。应对的方法可以逐渐摸索,关键在于中国政府要立场坚定,在发展本土技术能力的问题上绝不动摇。所谓“扼杀”,并不一定总是明目张胆的,也可以通过“糖衣炮弹”来实现(例如组装麦道飞机的“合作”)。竞争对手不是扼杀你的产品,而是要扼杀你的能力,达到这个目的既可能用硬刀子也可能用软刀子,绝不要心存幻想。

第三,坚持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夺取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怎样才能既能够抵御硬刀子也能够抵御软刀子?只要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必须掌握飞机设计的自主知识产权。中国汽车工业和民用航空工业20年来与外国企业合资合作的经验也同样证明,不掌握对产品的知识产权,就只能组装外国产品,不仅遭受盘剥,而且还学不到技术;不掌握对产品的知识产权,中国的企业、工业乃至国家都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要掌握知识产权就必须进行自主产品开发。如前所述,一旦中国工业的技术能力水平接近发达国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就会使中国的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不仅如此,外国产品与中国的市场需求特点之间总是存在不适应性,而中国企业在理解本国市场的需求特点方面总是具有优势。由于自主设计要求自主形成产品概念,所以掌握设计的技术能力就能够把自己对市场的理解转化为产品的性能特性,从而产生竞争优势。

自主开发的战略环节是产品开发,达到这个目的并不反对利用国际技术资源,甚至不反对购买外国的专利技术和零部件。但能够利用外来技术的必要条件是对自己的产品拥有知识产权,而知识产权只能通过自主设计才能获得。坚持自主设计可以使中国航空工业掌握高端技术能力、掌握技术进步的制高点,成为各种资源的集大成者,而不是为别人提供“边角料”的配角。

中国航空工业的规模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但人均产值小得可怜。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许多,最根本的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没有这样的产品,中国的航空工业就只能从事低端的生产活动,只能为别人去加工零部件,不可能产生竞争力。中国已经建设起大规模的风洞试验基地,设立了诸多院校和专业。如果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个规模庞大的工业体系就不能发挥潜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航空工业习惯于仿制,创新能力不强。但越不做,能力就越差,就越害怕,如此循环,形成一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通过上大飞机项目是打破这种“僵持”局面的好机会。它以国家的政治决断来提高航空工业的抱负水平,迫使其进行高强度的技术学习,同时以公共资源和政策来支持这种技术学习。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增强技术能力,而且可以逐渐增强对自主设计、自主创新的信心,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走上振兴之路。

中国人应该具有发展独立自主航空工业的信心。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能够拥有大飞机工业,原因不仅在于技术,而且还在于市场。大飞机技术门槛高,意味着巨大的前期沉没投资,而回收投资并盈利需要相应的销售规模。因此,在全球大飞机市场已经被波音和空客主宰的条件下,任何其他国家再想进入大飞机工业都是困难重重的。但中国具有几乎是独一无二的机会。今后的几十年内,中国市场的规模和成长动力将是无与伦比的,这为中国发展大飞机工业提供了难得的客观条件。具有这样的条件和机遇,放弃设计等高端技术活动而去转包生产,即使从经济效益的角度也是说不通的,大飞机项目的意义就是要发展出相应的技术能力来抓住这样的机会。

历史证明,中国人已经表现出掌握航空技术的卓越天赋。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的世界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直到1908年才改进到足以接到美国政府的订货。第二年9月,旅美华侨冯如就在美国奥克兰试飞成功了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飞机。美国一家报纸对此报道说:“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冯如后来携带两架自制飞机回国,投身孙中山的民主革命,1912年8月在广州做飞行表演时因飞机失事身亡。现在的航空工业巨无霸波音公司成立于1916年,公司聘任的第一任总工程师就是中国人,即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王助(1893-1965),他设计的C型水上飞机大获成功,为波音淘了第一桶

金。王助于1917年底回国,1941年时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不仅如此,中国人在世界航空科学界的辈分还很高。奠定现代空气动力学理论基础的德国科学家普朗特被公认为世界航空理论的“祖师爷”,他的一名匈牙利学生冯·卡门于1934年移居美国后对美国喷气动力、远程导弹、卫星和星际航行做出巨大贡献,冯·卡门在美国培养的一位中国学生叫钱学森。普朗特还有一位中国女弟子陆士嘉,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航任教,是运10副总设计师程不时的老师。此外,中国已故的科学家吴仲华,是现代喷气发动机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拥有这样足以自豪的历史传承,拥有造出运10的业绩,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人反而没有信心呢?

第四,大飞机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是突破现有体制的局限性

在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之后,大飞机项目的成功还需要一个必要条件,即项目的组织执行只有突破现行体制才有可能成功。大飞机项目成功的衡量标准,不是做出样机,而是产业化,即能够以竞争性企业的组织形式通过出售产品而自我持续。因此,大飞机项目必须由一个把产品开发、总装和营销三个关键环节一体化的企业来执行;而如果要组建和培育这样一个企业来执行大飞机项目,就必须突破航空工业现有的管理体制。

航空工业现行体制的局限性在哪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航空工业的管理者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航空工业部→航空工业总公司→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集团。尽管经历了这样的演变,但这个体制仍然是从原来的主管行政部门→工厂/研究所的传统体制直接继承过来的。之所以说这个体制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是因为设在北京的一集团和二集团本部仍然是行政机关,企业仍然是从计划体制继承下来的大工厂,工厂和研究所仍然是“两张皮”,它们之间的协调也仍然需要依靠上面的行政机关。

两个中航集团都是行政性公司,这种体制的一个弊端是无法分清企业的边界在哪里:设在北京的“婆婆”并没有能力开发大飞机,而真正从事设计、制造和营销飞机的单位又没有决策权。在这种体制下,不但集团总部并非真正的企业,而且下属的“企业”也不过是工厂,并不是集设计、总装和营销于一体的高技术企业。如果在这种体制下上大飞机项目,大飞机的设计、制造和营销都不可能是一体化的,必然分别由若干研究所和工厂承担,就必然步步都需要行政机关的大量协调。不但企业决策会受到行政“婆婆”的过多干预,而且行政层次过多使国家难以考核项目的执行。出了问题可以互相推诿,难以确定责任。

执行大飞机项目的单位必须具有一个长期稳定的领导班子。如果这个班子是由某个行政机关来任命,企业领导人的更换势必任意多变。因此,执行大飞机项目的领导班子应该由国务院直接决定。

两个集团的实体组织从诞生至今都属于军工体系,其组织原则、管理体系和技术文化都不适合民用飞机市场的竞争。因此,由独立于这个体制之外的组织来执行,有利于大飞机项目的技术创新。突破现行体制并不必然意味着把两个航空工业集团都排斥在大飞机项目之外,它们可以以入股的形式或其他各种方式参与大飞机项目,但决不能让大飞机成为由这两个集团分别或共同负责执行的项目。

关于项目的选址应该以能力基础为主要依据,所以项目应该放在上海,因为上海是惟一开发和生产过大型民用飞机的地方。但同时必须明确大飞机是国家项目,而不是上海市的项目,不能给地方政府对项目的行政干预留下多少空间。大飞机项目放在上海,将对上海经济的发展带来长远的利益,这是上海支持这个项目的足够理由。

突破现行体制的关键是组建一个按照现代商业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公司来执行大飞机项目。具体说,这个企业应该遵循几个原则:

(1)独立决策的管理层。所谓“独立决策”是指在国家战略目标和任务的框架下,公司有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公司不对航空工业的行政部门负责,也不对地方负责,只对国务院或其他中央权力机构负责。公司的任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完成重大专项的任务,是国家任务,即接受公共资金的投入研制大飞机。由国家决定这个阶段的期限,规定公司的任务,

并规定国家在这个阶段中应该承担的义务和政策支持。但即使是在完成国家任务,公司也必须从一开始就按照国际标准把财务会计、法律事务等方面的机构和规则建立起来。第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后,公司在组织上不需要任何变动就立刻成为独立运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直接进入商业运营(产业化)的第二个阶段。

(2)公司的设计、总装、营销活动一体化。所谓一体化就是设计、总装和营销必须是公司的有机构成部分,这些部分与公司总部是行政关系而不是“法人”之间的关系。

大飞机项目一定要以产业化为目标,所以大飞机的研制不能采取传统体制下的做法:由研究所设计,再拿到另一个独立的工厂去生产。各种职能活动的一体化可以使公司集中协调企业所必需的所有活动,统一决定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事任免。

(3)公司的内部流程必须以产品开发为龙头,真正实行高技术企业的组织原则。保证执行这种组织原则的关键措施,是明确企业领导人所负的责任:首先是开发出大飞机;其次是实现开发项目的产业化,即以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按这些目标实行分阶段的责任制,并按规定的程序严格考核。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为了开发出产品,而且是为了使公司能够成为有竞争性的市场化企业。

(4)公司的目标是开发出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在此目标下,公司可以用自己的战略建构(飞机总体设计)吸收、利用和整合国内外的各种技术资源,可以雇用外籍华人和外国雇员。但在规定年限内(如完成国家任务的第一个阶段),要避免外资对中国技术学习过程的任何控制。在新企业成长起来立于不可能被外部势力打败的地位之后(即进入第二阶段后),可由有关决策方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通过上市对外资开放。

所有这些组织原则,都是为了从一开始就按照竞争性企业的模式来执行大飞机项目,目的是为了保证其产业化的成功。通过产业化过程,大飞机项目将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航空工业,以新的形式对基础研究产生需求,带来新的技术扩散的机制,用新的市场需求把大量闲置的科研手段和试验设备重新利用起来,以新的经济方式把大量的配套企业带动起来,从而为将来航空工业的深化改革创造条件。中国过去20年的经验证明,任何一个工业中如果出现了竞争性企业,这个工业的技术进步就面貌一新,国家对基础技术的支持就有了着力点。因此,大飞机项目将成为振兴中国航空工业的关键一步。

最后需要提的一个问题是大飞机项目本身的技术路径。本报告作者坚信,让运10复飞是开发大飞机的捷径。让运10复飞并不是一定要恢复一个产品,而是恢复大飞机的产品开发平台。运10曾经七飞拉萨,其空气动力布局和结构布局仍然是合理的。有人说运10太老了,但B52已经飞了50多年,至今仍然是美国战略空军的主力轰炸机种,而且计划还要再飞40年。此外,一些人嘲笑运10是模仿波音707,而今天美国仍然有550架从波音707原型机改装的KC-135空中加油机在服役。

让运10复飞,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使中国民用航空工业获得能够开始积累大飞机技术经验的平台,唤醒被尘封了20

年的能力记忆。运10平台完全可以在某些部分加入新技术,如可以在原有的平台上改进翼形,使用代表目前国际先进水平的超临界机翼。即使运10机型不可再用,但以运10平台为基础开发新的机型平台也比从头开始要有效得多。把运10弃之不用,中国从头开始就又得花10-20年才能有大飞机的开发平台,然后才能开始积累相关经验。

让运10复飞是为自主开发、自主设计和自主创新平反,是带有政策转向的重要信号。如果运10重上蓝天,将会激励年轻一代的中国航空科学家和工程师再创辉煌——他们的前辈在25年前就已经让中国的大飞机一飞冲天了。

结语

上大飞机项目的意义远远超过项目本身,它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工业发展从依赖外国技术转向自主创新、从沉溺于低端经济活动开始奋起向高端爬升。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在1/4世纪中走过的道路充分证明,技术能力是经济发展中最宝贵的生产要素,而自主产品开发是获得并发展技术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中国过去的发展道路取得了无

可否认的成就,也付出了无可否认的代价。在为了长远的发展和解决当时急迫的问题而不得不付出代价之后,只有在已经具备了条件的历史关头果断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使中国经济在技术结构上爬升,实现产品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过去付出的代价才没有白费,前辈为建立中国工业所付出的青春生命、民众们为国家财富积累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才有意义。由大飞机项目所推动的航空工业技术能力的跃升,将不仅足以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结构性变化,而且将为保证中国的政治独立和国家主权提供强大的手段。这是一个强国之项目。

但是,本报告并不坚持认为大飞机项目非要现在上。如果这个项目不能充分贯彻根据国家长远利益而决定的战略目标,不能坚持走自主设计的道路,不能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就不应该上,因为那样只会浪费公共资源,只能是延续曾经走过的失败之路。对于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来说,时间已经耽误不起,但人为导致的失败将更为可怕。

(责任编辑:雨希)来源:商务周刊 作者:路风

A380是空客与各大航空公司、机场和适航当局密切合作而共同研制的超大型客机,是人类有史以来所能设想的最先进、最宽敞、最富效益的民用飞机。A380于2000年12月发起,现在正处于设计阶段。A380将于2006年初在航空公司投入运营,并将树立航空旅行的全新标准。

A380的设计满足了最新和最严格的国际认证要求,它体现了最先进的材料技术、系统技术和工业流程技术。A380的座位面积比直接竞争机型大三分之一左右,并且有更多的地板面积。A380将提供无可比拟的舒适度,座椅和通道更加宽大,拥有宽阔的空间让乘客伸展腿部,并可享用底层设施。A380的现代技术和它的经济性使得它的座英里成本比目前效率最高飞机的低15%-20%。它将以更优惠的价格提供旅途中的豪华舒适。

A380一方面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行需求,另一方面又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显著地降低了噪音和废气排放。由于采用了新一代发动机和先进的机翼,起落架也进行了新的设计并采用了新的技术,A380将不但符合现在的噪声控制标准,同时也比目前世界上的最大客机还要安静,达到了诸如在伦敦一些机场起飞的QC2等地方政策的严格要求。A380起飞时发出的噪声也将是目前所要求的一半。在诸如从伦敦到新加坡的航线上,A380所承载的旅客数量将比直接竞争机型多35%。

A380对环境的友善不仅仅表现在降低噪音方面。它燃油的经济性比其直接竞争机型要低13%左右。这将减少废气排放对环境的危害。事实上,A380是第一个每乘客每百公里耗油少于三升的远程客机。这一性能可与当今世界上先进的小型涡轮柴油汽车媲美。

A380在拥有全新设计优势的同时,还将空中客车家族运营通用性的优点推广到超大型客机领域。由于具有相同的驾驶舱布局,程序和操纵特性,会驾驶任何一种电传操纵的空中客车飞机的飞行员,只要经过短暂的差异培训,就可以掌握A380的驾驶技能。

在A380的设计过程中,空中客车公司与60多家主要机场进行了合作,确保能够适应现有机场,并顺利投入运营。A380是解决空运增长和机场拥堵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其唯一替代方案是增长现有航班频率。但显然这需要机场投入数十亿美元(建设新跑道和候机楼甚至新建或扩建机场),而且还会进一步加剧拥堵并增加对环境的压力。空中客车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已经无可辩驳地得到认可。航空业从一开始就参与这一项目,就潜在地说明了这一点,而A380在市场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更是明证。

A380系列从A380-800这一基线客机开始,载客555人,三级布局,航程为14800公里/8000海里。货机型A380-800F 商载为150吨(330000磅),航程10400公里/5600海里。此外,如市场需要,还可以从基线机型衍生出加长型、缩短型和延程型机型。A380巨型飞机可用罗-罗公司的遄达900发动机或发动机联盟公司(由通用电气和普惠公司组建的合资企业)的GP7200发动机。

目前,A380已经从全球11家客户收到129份确认和承诺订单,其中包括法国航空公司10架,酋长国航空公司43架,联邦快递10架,国际租赁融资公司10架,大韩航空公司5架,汉莎航空公司15架,马来西亚航空公司6架,快达航空公司12架,卡塔尔航空公司两架,新加坡航空公司10架,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6架。

中国于1985年引进第一架空中客车飞机。从那时起,空中客车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的现役飞机数量不断上升,由1995年初的29架上升到现在200多架。与此同时,空中客车斥资8000万美元与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建立了一家最先进的培训和支援中心。在工业合作方面,四家中国航空企业为空中客车制造各种飞机部件,如机翼部件、客舱门和维修工具等。

直升机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

【最新资料, 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目录 一、直升机行业概况........................................................................ (一)直升机简介及分类.......................................................... (二)行业特征 ......................................................................... 二、直升机产业链分析 ..................................................................... 三、我国民用直升机行业现状与市场分析........................................ (一)我国直升机行业现状....................................................... (二)国内外民用直升机保有量对比......................................... (三)民用直升机行业需求分析................................................ 四、低空开放对直升机行业发展的影响............................................ 五、世界直升机竞争主体与主要机型............................................... (一)贝尔直升机德事隆公司................................................... (二)西科斯基飞机公司.......................................................... (三)恩斯特龙直升机公司....................................................... (四)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股份公司......................................... (五)卡莫夫直升机科学技术联合体......................................... (六)欧洲直升机公司.............................................................. (七)川崎重工 ......................................................................... (八)阿古斯特维斯特兰.......................................................... 六、我国直升机竞争主体与主要机型............................................... (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 (二)上海西科斯基 .................................................................. (三)西安西捷飞机 .................................................................. (四)江苏航宇飞机制造.......................................................... (五)湖州泰翔航空科技.......................................................... (六)唐山安萨特.....................................................................

中国大飞机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中国大飞机之我见 姓名:黄文宣 学号:5104139027 学院:航空航天学院

目录: 第一章大飞机(军机、民机)的基本概念 (3) 1.1大飞机的基本概念 (3) 1.2军机的基本概念: (4) 1.3民机的基本概念: (6) 第二章中国研制大飞机必要性 (9) 2.1中国研制大飞机七项重要意义: (9) 2.2国情需要: (10) 2.3产业集群效应: (11) 2.4新的经济增长点: (11) 第三章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飞机 (12) 3.1市场分析 (12) 3.2中国国内航空公司实力分析 (13) 第四章军机、民机研制流程 (14) 4.1军机研制流程: (14) 4.2民机研制流程 (16)

第五章大飞机涉及的关键技术 (17) 5.1关键技术之发动机: (17) 5.2关键技术之材料: (18) 5.3关键技术之机电设备: (19) 第六章中国研制大飞机的可行性 (19) 6.1回顾历史: (19) 6.2人才储备: (20) 6.3资金保证: (20) 6.4政府支持: (21) 第一章大飞机(军机、民机)的基本概念 1.1大飞机的基本概念: 所谓大飞机,一般是指起飞总重超过100吨的运输类飞机,包括军用大型运输机和民用大型运输机,也包括一次航程达到3000公

里的军用或乘坐达到100座以上的民用客机。其实,大飞机并非是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的,在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地域上,人们对大飞机的衡量标准也不同。习惯上,我国把150座以上的客机称为大客机,而国际航运体系习惯上把300座位以上的客机称作“大型客机”,这主要由各国的航空工业技术水平决定的。 其特点是客舱大、寿命长、自重轻、成本低。据介绍, 作为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三个重大专项之一的“大飞机”专项, 是去年初与中国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项目一起启动的, 之所以称为“大飞机” ,而不是“干线飞机” , 是因为它还包括军用和民用的大型运输机。 1.2军机的基本概念: 1.2.1 概念:军用飞机是直接参加战斗、保障战斗行动和军事训练的飞机的总称。是航空兵的主要技术装备。主要包括:歼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反潜巡逻机、武装直升机、侦察机、预警机、电子对抗飞机、炮兵侦察校射飞机、水上飞机、军用运输机、空中加油机和教练机等。飞机大量用于作战,使战争由平面发展到立体空间,对战略战术和军队组成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1.2.2我国各主力军机:歼-10是我国第一架完全独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斗机,于05年正式装备部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建

民用航空产业分析报告要点

民用航空产业分析报告 一、概述 民用航空产业是高投入、高附加值、高风险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涉及70多个学科和工业领域,具有关联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的特点。据有关数据显示,民用航空产业带动率为1:16,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民用航空产业属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航空航天器制造。 统计局行业代码分类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全球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现状 1、发展现状。全球航空产业年产值约2.2万亿美元,已形成以美国、欧洲主导的民用航空产业格局。全球整机龙头企业有美国波音、欧洲空客公司;重点发动机制造商有美国通用电气(GE)和普惠(PW),英国罗罗(RR)和法国斯奈克玛(SNECMA)等,行业内有10户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世界民用航空业将继续向远程化、大型化,低成本、高安全性、多用途方向发展。 全球行业500强及重点企业情况表

2、主要特点 美国的特点:美国政府将民用航空制造业视为国家战略,年销售收入约8000亿美元,约占世界民用航空的36%。通过支持龙头企业不断兼并重组,实现全球垄断,如美国政府和国防部合力推动了波音公司兼并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美国麦道公司,目前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设立了分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民用飞机制造企业,被人们作为民用飞机的代名词。美国政府还非常重视帮助企业拓展产品市场,历任总统多次亲自出面帮助企业争取订单,如沙特阿拉伯近100亿美元的巨额订单就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出面帮助争取而来的。 欧洲的特点:欧洲采取的是抱团发展的政策,通过整合各自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由英、法、德、西班牙四国的跨国公司组建成立了空中客车公司。为支持空客的发展,政府不但给予企业大量的秘密补贴,固定补贴和免税优费,还给予开发一项机型100-200亿美元的直接补贴,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深度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19-2025年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深度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19-2025年 【报告编号】:260279 【出版机构】: 中研华泰研究院 【出版日期】: 2019年5月 【交付方式】: 电子版或特快专递 中研华泰研究院报告每个季度更新,我们的客户将免费售后服务一年,后期可以续费。行业研究报告是开展一切咨询业务的基石,通过对特定行业的长期跟踪监测,预测行业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行业、公司、市场、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以专业的研究方法帮助客户深入的了解行业,发现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管理和营销能力。 专家提示:十三五规划期间,产业政策对本行业产业链有重新梳理,数据每个季度实时更新,关于报告的图表部分,以当时购买报告的最新数据为准,图表的个数或多或少,届时以实际提交报告为准,感谢关注和支持! 第1章: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综述25 1.1 财富管理行业的定义25 1.1.1 财富管理的内涵25 1.1.2 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区别26 1.1.3 财富管理的主要经营机构27 1.1.4 财富管理的具体流程27 1.1.5 财富管理开展业务的模式28 1.2 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阶段30 1.2.1 以产品为中心的阶段30

1.2.2 以销售为中心的阶段30 1.2.3 以客户为中心的阶段30 1.3 财富管理行业的业务体系31 1.3.1 财富管理的核心产品(服务)31 1.3.2 财富管理的系统平台32 1.3.3 财富管理的服务流程与渠道33 1.3.4 财富管理的服务团队35 1.4 财富管理客户金融需求特征分析36 1.4.1 新的金融需求逐渐形成36 1.4.2 资产结构多元化趋势37 1.4.3 理财观念与理财方式间的偏差37 1.4.4 多样的投资组合对理财顾问的代理需求38 1.4.5 对银行产品附加值的逐渐认可38 1.5 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39 1.5.1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39 1.5.2 资产价格的上升39 1.5.3 金融机构业务转型压力40 1.5.4 富裕人群财富的需求强烈41 第2章: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市场环境分析43 2.1 财富管理行业政策与监管环境43 2.1.1 商业银行的监管政策43 2.1.2 证券公司的监管政策44 2.1.3 信托公司的监管政策45 2.1.4 保险公司的监管政策48 2.1.5 基金公司的监管政策49

2019年国产民用大飞机制造产业研究报告

2019年国产民用大飞机制造产业研究报告 2019年5月

目录 一、国产民用大飞机的尝试源自运-10 (4) 1、对民用大飞机制造的探索由来已久 (4) 2、大飞机的定义及主要结构 (5) 二、大飞机制造产业链条长,孕育于军机制造体系 (7) 三、大飞机制造有集群效应,行业壁垒高 (10) 四、国内市场需求大,国产替代是必由路径 (12) 五、C919必将成为波音和空客后的第三极 (14) 六、重点公司简况 (17) 1、中航飞机 (17) 2、洪都航空 (17) 3、中航沈飞 (18) 4、中航机电 (18) 5、中航光电 (19)

C919大飞机研制的定位是“自主研制、国际合作、国际标准”,预计2021年交付运营。C919整机的产权属于中国商飞所有,飞机的 设计、总装、试飞、销售等关键环节都掌握在中国商飞手里。在大飞机制造领域充分体现了国际合作,飞机机身主要由国内企业承担,发动机采用的法国赛峰的CFM LEAP-1C发动机,而航电系统和机电系统则主要由合资企业提供。我国C919大飞机目前已经生产3架并进入试飞阶段,今年将会再有3架(104/105/106)交付试飞,根据公开资料,目前104架机已进入总装阶段,105架机在处于部装阶段,106架机正按计划进行各个大部段制造,预计到今年底将全部投入试飞工作。C919力争在2020年底取得中国民用航空适航证,并在2021年投入商 业运营。 国产大飞机产业已经初步形成集群,未来20年国内市场将有近8亿市场空间。大飞机制造的集群效应明显,我国的大飞机产业集群未来将主要集中在上海、西安、成都、沈阳。上海是大飞机产业的主要集中地,目前中国商飞公司总部落户浦东陆家嘴,飞机设计研发中心落户浦东张江,民用航空配套产业基地落户浦东临港新城,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落户浦东。西安已经形成了集飞机研究设计、试验试飞、生产制造为一体的航空产业体系,成都有涵盖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从核心构造件到整机总装的航空与燃机全产业链体系。沈阳则立足沈飞民机,壮大飞机大部件、通航产业集群。根据商飞民用飞机市场预测年报,到2036年末将有8575架新机需求,民用客机市场空间近8万亿。

中国大飞机项目

解密中国大飞机项目 含义:大飞机一般是指起飞总重超过100吨的运输类飞机,包括军用大型运输机和民用大型运输机,也包括一次航程达到3000公里的军用或乘坐达到100座以上的民用客机。从地域上讲,我国把150座以上的客机称为大客机,而国际航运体系习惯上把300座位以上的客机称作“大型客机”,这主要由各国的航空工业技术水平决定的。 中国发展大飞机决策始末 1970年8月,在毛泽东、周恩来的直接过问下,中国开始研制自己的大飞机运10。1980年9月,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大飞机——运10就首飞上天,使中国一举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研制出100吨级大型客机的国家。   但1983年10月,由于继续 研制所需要的3000多万元资金 无法落实,1985年2月被迫停 飞,运10项目下马。 1986年-2000年:引进开发 从1985年开始上海飞机厂执行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组装25架麦道82飞机的项目。麦道82是中国第一个整机合作项目,截至1994年先后共交付35架给航空公司使用,其中5架返销美国环球航空。鉴于麦道82合作只是一个单纯组装外国飞机的项目,原航空部于1986年底提出一个通过国际合作来“开发”干线飞机的计划,并最终在1995-2000年与麦道合作生产麦道90。麦道90项目被称道的是其国产化率达70%,并获得美国FAA生产合格证(PC)的延伸。但这种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实际上弱不禁风:1996年底波音兼并麦道公司后,于1997年在全公司范围内关闭麦道90生产线,麦道90生产线只生产了2架就草草收场,麦道90项目血本无归。而且项目尚未完结,波音就通知中方销毁所有的技术资料与图纸。 1994年-1998年:合作研发 1992年国家承诺拨款100亿元后,航空工业部门提出100座的AE100项目,计划通过谋求与国际知名商用飞机公司合作,通过获得外国技术支持来开发中国的飞机平台。但在中方采取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后,选定的合作对象空客公司却要价越来越高,甚至在商务谈判中每谈一次都要收取“技术转让费”,1998年,该项目终于被搁置,100亿元的拨款在花掉1.1亿后被国家收回。 2006年1月确定适时重启大飞机研制 2006年1月6日,国防科工委新闻发言人金壮龙在国防科技工业工作

【完整版】2020-2025年中国财富管理TAMP行业市场竞争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2020-2025年中国财富管理TAMP行业市场竞争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可落地执行的实战解决方案 让每个人都能成为 战略专家 管理专家 行业专家 ……

报告目录 第一章企业市场竞争战略概述 (9) 第一节财富管理TAMP行业市场竞争战略研究报告简介 (9) 第二节财富管理TAMP行业市场竞争战略研究原则与方法 (10) 一、研究原则 (10) 二、研究方法 (11) 第三节研究企业市场竞争战略的重要性及意义 (12) 一、重要性 (12) 二、研究意义 (12) 第二章市场调研:2019-2020年中国财富管理TAMP行业市场深度调研 (14) 第一节财富管理TAMP概述 (14) 第二节TAMP对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意义 (14) 一、泛财富管理市场发展基础 (14) 二、整体规模从高速增长到趋于稳定,产品销售难度加大 (15) 三、打破刚兑后对市场的影响 (17) 四、财富管理机构生态变化 (17) 五、理财行业去中心化之后的痛点 (18) 第三节TAMP模式概述 (19) 一、TAMP的概念与提供的服务 (19) 二、TAMP为理财师创造的价值 (20) 第四节美国零售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分析 (21) 一、美国独立投资顾问 (21) 二、美国TAMP理财市场稳健快速增长 (22) 三、美国明星TAMP平台概览 (23) 第五节国内TAMP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4) 一、财富管理TAMP平台分类 (24) 二、国内TAMP平台交易规模与其资金管理规模将持续快速上升 (25) 三、当前国内TAMP行业渗透率低,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26) 四、国内三方理财机构行业呈碎片化趋势 (28) 第六节国内TAMP使用者画像 (29) 一、高效TAMP平台在口碑效应助推下快速成长 (29) 二、服务专业性、产品多样性及佣金竞争力为核心优势 (30) 三、省时间,降成本,TAMP平台高效助力理财师提升业绩 (31) 四、行业处在跑马圈地的早期,使用者期待TAMP日渐完善功能 (32) 第七节国内案例分析 (33) 一、美信联邦 (33) 二、NewBanker (34) 三、数禧金服 (35) 四、金融壹账通 (36) 五、慢钱科技 (36) 第八节国内TAMP未来发展趋势 (37) 一、机构对于TAMP平台使用渗透率将飞速增长 (37)

2018年财富管理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财富管理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3月

正文目录 1.消费升级驱动,中国财富管理迎来时代机遇 (6) 1.1.我国私人财富强劲增长,财富管理面临蓝海市场 (6) 1.2.收入增长+消费升级驱动,财富管理需求强势崛起 (8) 1.3.万能险、基金先后受追捧,印证投资理财需求高景气 (11) 2.资产配置迎来新一轮变迁,金融资产站上风口 (13) 2.1.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 (13) 2.2.房地产限购升级,金融资产的配置意义进一步提升 (15) 2.3.现金产品化+散户机构化,专业化财富管理需求爆发 (19) 3.监管重塑格局,品牌优势+主动管理助推强者恒强 (21) 3.1.中国财富管理偏重渠道业务,未来将与泛资管融合发展 (21) 3.2.监管体系革新,泛资管各子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23) 3.2.1.银行理财 (23) 3.2.2.券商资管及基金专户 (26) 3.2.3.信托 (27) 3.3.主动管理和品牌特色为核心,先发龙头优势稳固 (29) 4.重点分析 (31) 4.1.诺亚财富:全牌照龙头打造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31) 4.2.泛华金控:保险代理优势鲜明,驱动业绩高增长 (35) 4.3.钜派投资:激励机制灵活,房地产投资优势凸显 (38) 4.4.东方财富:零售财富管理龙头,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39) 4.5.中金公司:聚焦高净值财富管理,收购中投证券拓展客群 (43) 5.风险提示 (46) 图表目录 图表1:2014~2021E全球私人财富总额(万亿美元) (6)

图表2:2015~2021E全球私人金融财富增速 (7) 图表3:2016年全球私人金融财富增长驱动力 (8) 图表4:2016年全球私人金融财富资产配置结构 (8) 图表5:2002~2017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9) 图表6:2015年以来消费同比增速超过投资 (9) 图表7:2006~2017E 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及增速 (10) 图表8:2006~2017E 各类个人可投资资产CAGR (10) 图表9:2006~2017E高净值人群总体人数(单位:万人) (10) 图表10:2006~2017E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规模(单位:万亿元) (11) 图表11:2013~2017/11人身险保户投资款及增速 (11) 图表12:2013~2017/11规模保费收入结构 (12) 图表13:2013~2017年保险保费收入及增速 (12) 图表14:1999~2017年健康险保费收入及增速 (12) 图表15:2018年以来发行的“明星爆款”权益类基金产品(认购募集期均少于10天) (13) 图表16:《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重点内容 (14) 图表17:2014年末居民大类资产配置结构 (15) 图表18:2004~2014年居民金融资产配置结构 (16) 图表19:住宅销售额和居民新增贷款额同比增速 (17) 图表20:2004~2014年居民房地产配置比例 (17) 图表21:一线城市房地产的限购、限贷政策汇总 (17) 图表22:2004~2014年居民金融资产配置(亿元) (18) 图表23:2004~2014年居民金融资产配置结构比例 (19) 图表24:2010~2017年公募基金资产净值、总值 (20) 图表25:2007~2017Q3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结构 (20) 图表26:保监会对人身险中短存续期产品的监管政策全面趋严 (20) 图表27: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区别 (21) 图表28:2016年全球私人银行财富管理规模排名TOP20 (22)

中国大飞机市场预测分析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一、引言 2004年大飞机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表明了本届政府振兴民用航空工业的意愿,政府这一动作立刻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讨论。总的来说,发展民用飞机必须具备三个最主要的条件:第一要有足够大的市场;第二要拥有先进的技术;第三要有充分的资金。过去,我国航空工业界对于发展民用飞机的技术和资金的重要性比较重视,对于市场的重要性,相对来说重视不够。世界上各国的民用飞机制造厂商都非常重视市场工作,这是因为与任何行业一样,对于航空业市场的关注关系到飞机制造公司的存亡和兴衰。 然而,民用飞机是一种高技术商品,民用飞机工业是技术密集型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业,其具有独特的市场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买方在该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以及市场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这一点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也有不少文献对民用飞机市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就民用飞机市场的总体规模来看,王柏学(2002年)指出:近几年中国航空运输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2年全行业共完成旅客周转量1268.7亿人公里,航空运输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以及新增生产能力的投入使用。就飞机的大小来说,徐康宁(2007年)指出:飞机飞行今后会更加实现“点到点”(飞行较少经过枢纽中心而直接到达目的地)的预期,过大的飞机反而会带来资源的浪费,波音公司就持有这种预期。 二、中国大飞机市场宏观预测分析 1.中国飞机市场细分 如何科学、合理地对整体市场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选定企业的特定服务对象,即目标市场,是制定企业营销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市场细分的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两步: 首先,根据适合的指标划分市场,一种产品的整体市场之所以可以细分,是由于消费者或用户的需求存在差异性。引起消费者需求差异的变量很多,实践中,企业一般是组合运用有关变量来细分市场,而不是单一采用某一变量。 其次,选择最佳的进入市场。这一步骤是和细分市场的情况密切相联的。企业可根据单一因素,亦可根据多个因素对市场进行细分。一般而言,成功、有效的市场细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可衡量性、可进入性以及有效性,只有满足了这些原则,市场的划、细分才是有效,企业才可能对各个子市场进行对比,选择最佳的进入市场。在市场分析范畴内,主要需要解决的就是划分市场和选择市场这两个步骤。 大飞机一般是指起飞总重量超过100吨的运输类飞机,包括军用和民用大型运输机,也包括150座以上的干线飞机,这一定义将市场限定在了150座以上的干线飞机市场上。在民用飞机的销售过程中,买方需要考虑价格、间接直接使用成本、座位数、经济巡航速度、飞机等级系数以及飞机的装卸特性等很多方面来选择最合适的机型。其中的座位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座位数不仅会影响到价格以及载客率等因素,更是会对航空公司的成本-收益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根据座位数将该市场大致划分为三个子市场:①座位数在150-250之间的干线飞机市场,该市场上已经存在的主要机型有A320、B737-300、B767-200、B767-300、B757-200以及MD-90;②座位数在250-350之间的干线飞机市场,该市场上已经存在的主 中国大飞机市场预测分析 刘双双,胡庆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中国大飞机项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开拓,尤其是国内市场的开拓。虽然大飞机公司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的意志,但毋庸质疑其未来的发展与成功最终还是要落到市场上来。本文采用了市场营销中市场细分的思想,将国内的大飞机市场分成了三个子市场,然后利用需求量宏观预测模型对各个市场在2004-2022年之间民用客机需求量的增长进行了预测并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2004-2022年之间,国内航空公司对于民用客机的需求量增长主要集中在150-250座的客机上,因此在大飞机公司发展的初期阶段,鉴于其技术与资金上的限制,可以将其生产主要集中在该子市场上,然后再求进一步的扩大与发展。 关键词:大飞机市场;市场细分;需求量宏观预测 中图分类号:F40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2X(2008)06-0118-03 收稿日期:2008-07-09 项目基金:国防科工委软课题:(编号2008GFZZ011)民用客机产业国际合作思路与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刘双双(1988-),女,湖南衡阳人,研究方向: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胡庆江(1971-),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经济学跨国公司管理研究。 118 ··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2019)

发布机构:每日经济新闻 数据支持:普益标准 研究支持: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2019)

第一章大资管行业概况 (4) 一、大资管行业发展情况 (4) 二、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 三、资管行业的法理基础梳理 (6) 四、监管展望 (8) 第二章银行理财发展分析 (10) 一、银行理财发展现状概述 (10) 二、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16) 三、银行理财发展展望 (17) 第三章信托行业发展分析 (19) 一、信托行业发展现状概述 (19) 二、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24) 三、信托行业发展展望 (24) 第四章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分析 (26) 一、公募基金发展现状概述 (26) 二、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31) 三、公募基金发展展望 (32) 第五章券商资管行业发展分析 (34) 一、券商资管发展现状概述 (34) 二、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37) 三、券商资管发展展望 (38) 第六章保险资管发展分析 (40) 一、保险资管发展现状概述 (40) 二、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45) 三、保险资管发展展望 (46) 第七章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 (49)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概述 (49) 二、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54)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展望 (55)

表1理财子公司开业情况 (14) 表2五大行理财子公司产品体系 (15) 表3理财子公司发布的指数 (15) 表4部分信托公司供应链金融信托产品展示 (23) 表52019年二季度券商资管月均规模前十 (36) 表62019年银保监出台保险资管相关政策 (40) 表7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规模与增速 (42) 表8保险资金运用占比 (43) 表9其他投资各项数量及金额 (43) 表10各类消费金融平台核心竞争力对比 (54) 图录 图12015-2019H1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规模情况 (4) 图2银行理财规模(单位:亿元) (11) 图3不同银行发行的净值型产品占比及近6季度净值型产品变化趋势 (12) 图4不同期限类型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季度变化情况12图5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速上升 (13) 图62015年Q1—2019年Q2季度信托资产及其同比增速 (20) 图72015年Q1—2019年Q2季度信托业务收入及其同比增速 (21) 图82015—2019Q2季度平均年化综合信托报酬率与实际收益率 (21) 图92015年Q1—2019年Q2季度信托风险项目个数和风险规模 (22) 图10公募基金总体规模情况(亿元) (27) 图11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规模情况(亿元)及合计占比 (28) 图12债券型基金规模(亿元)及占比情况 (28) 图13货币型基金规模(亿元)及占比情况 (29) 图14前十大基金公司合计管理规模占比情况 (30) 图15券商资管总体管理规模(亿元) (35) 图16券商资管定向资管规模(亿元)及占比 (35) 图17券商资管集合资管规模(亿元)及占比 (36) 图18近年来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及增速 (41) 图19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 (44) 图20国寿资管智能投研平台框架 (44) 图21泰康智能合规系统 (45) 图22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两类发展战略 (47) 图23“断直联”后第三方支付资金流向 (50) 图24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季度交易规模VS市场份额 (51) 图252019年上半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结构VS市场份额 (52) 图262013-2018年中国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 (53) 图27中国消费金融贷款余额及渗透率 (54)

2020-2024年中国大飞机项目产业链分析

2020-2024年中国大飞机项目产业链分析 1.12019-2038年全球飞机交付量预测 2019年6月17日,法国布尔歇-波音发布了其2019年《民用航空市场预测》(CMO),这是一份深入研究民用飞机和服务市场的长期预测报告。最新的CMO显示,不断增长的客运量和飞机退役趋势驱动了未来20年对44040架新飞机的需求,总价值达6.8万亿美元。与2018年相比,2019年的预测值增长了3%。全球民用飞机机队与配套的价值9.1万亿美元的航空服务需求,共同构成了目前到2038年总价值达16万亿美元的民用航空市场机遇。 波音民用航空表示:“民用航空业再次展示了其极大韧性。尽管客运和货运增长有所减缓,所有迹象都表明我们的行业仍在持续前所未有盈利性扩张。事实上,我们看到了较过去更为广阔、深化和平衡的市场。这一健康的市场基础将促进民用机队规模在未来20年中实现翻番,以及与之对应的全寿命周期解决方案的庞大体系。” 在交付的新飞机中,44%将用来替换老旧机型,其余则用来满足运力增长需求。总之,新飞机支持着客运量年均增长4.6%和货运量年均增长4.2%的航空运输业。考虑到新飞机和继续服役的现有飞机,全球民用机队预计将在2038年前达到50660架。这是预测机队规模首次突破5万架大关。 最大的飞机细分市场依然是737 MAX所在的单通道市场,用户需求预计达到32420架。这一价值3.8万亿美元的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低成本航空继续发力、健康的机队替换需求和亚太地区的持续增长驱动的。 在宽体机细分市场,波音预测未来20年的需求将达到8340架,总价值2.6万亿美元。宽体飞机的需求,部分是受到未来几年中将开始的老旧飞机替换浪潮的驱动。受对更大机型需求的推动,用户在预测期内预计将需要1040架新的大型货机。 图表12019-2038年全球的新机交付(按大小分布) 数据来源:CMO 1.22019年中国民航运输飞机数量 2010-2019年,我国民航运输飞机数量呈逐年增加态势,截止2019年年底,中国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在册架数3818架,比上年底增加179架,同比增速为4.91%。 2019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292.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10%;旅客运输量6.6亿人次,同比增长7.9%。 民航运输业为航空煤油下游主要应用市场,占航空煤油消费量的90%以上,民航运输业的发展,为航煤需求市场增长提供强力支撑。

中国飞机维修市场分析报告

提供企业信用报告服务 序言 第一章飞机维修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一、市场规模 二、市场概述 三、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飞机维修行业市场竞争分析 一、市场竞争现状分析 二、企业市场占有率分析 第三章飞机维修行业制造商分析 主要制造商分析 一、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 二、珠海保税区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 三、武汉凌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四、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 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二一工厂 六、国营四达机械制造公司 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0工厂 八、四川海特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七二四工厂(上海海鹰机械厂) 十、厦门霍尼韦尔太古宇航有限公司 十一、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 十二、上海东联航空机轮刹车大修工程有限公司 十三、中信海直通用航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 十四、西安翔宇科技发展公司 (一)企业基本信息 (二)企业发展历史 (三)企业产能分析 (四)企业主营收入及成本分析 (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六)企业经营效率分析 (七)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八)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四章飞机维修行业发展预测 一、技术趋势 二、市场前景 三、竞争趋势 部分图表目录 图表 2009年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各成本费用所占比例关系图表 2007-2009年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销售收入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净利润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资产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负债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产成品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应收帐款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 图表 2009年珠海保税区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各成本费用所占比例关系图表 2007-2009年珠海保税区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销售收入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珠海保税区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净利润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珠海保税区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资产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珠海保税区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负债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珠海保税区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珠海保税区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产成品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珠海保税区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应收帐款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珠海保税区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 图表 2009年武汉凌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各成本费用所占比例关系 图表 2007-2009年武汉凌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收入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武汉凌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净利润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武汉凌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资产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武汉凌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负债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武汉凌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武汉凌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产成品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武汉凌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应收帐款情况 图表 2007-2009年武汉凌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 报告目录 第一章中国飞机制造业分析 第一节民用飞机概述 第二节中国飞机制造业体制 第三节我国飞机制造业发展历程示意图 第四节运10 飞机的意义 第五节麦道合作项目初步确立了中国民用航空业制造业的分工格局 第六节转包生产规模成长的潜力很大,但对技术提升贡献有限 第七节空客A320 项目将让我国航空制造技术再上一个台阶 第八节 ARJ21 项目及中航商飞是中国民机商业化运作的新起点

真实的中国大飞机艰辛研制历程教材

真实的中国大飞机艰辛研制之路 (一)明白客机的制造流程 作为开篇,我想先讲述一款机型是如何制造出来了,为什么要这样造,要经历哪些阶段。所以第一篇就是《明白客机的制造流程》。 概念性设计 飞机的概念性设计其实就是调研,当飞机制造公司有想法制造一款新客机时,都会先进行这一步。问问航空公司的需求,问问供应商的技术能否支持,同时也会将自己的一些构想推销给航空公司,看看大家的反映。这个阶段大家都可以天马行空,也可以自以为是。但是随着项目深入,大家会很仔细地研究未来需求,然后分析可行性,把飞机的大概轮廓确定下来,比如说是一架多少座级的飞机,要飞多远,用多少个引擎等。这个阶段的费用都由飞机制造商自己承担,和昂贵的开发费用比起来这个阶段的费用是九牛一毛。 但是调研阶段却非常考眼光,选错了市场,这个飞机日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就如空客当时想着超大型飞机市场至少有500架,但是显然除了中东油霸,能支撑A380的航线太少了。调研时间可以持续几年时间,毕竟这个是为未来准备的。 当然飞机制造商那些自以为是的方案都不少,以为航空公司会喜欢结果被批得掉渣,波音就有两个现成的。 在空客开发了A340系列后,麦道又搞MD11,波音本想搞767X,也就是日后的777项目,但是大家是否想过最早的777就是一款3发加长版767?航空公司肯定不买帐。 三发版777模型

波音又觉得航空公司肯定喜欢飞得快的飞机,于是又推销音速巡航者,但是航空公司关心的是省油而不是快那么1、2小时到达目的地。这个项目当然也没有立项,不过一些成果对日后的787还是有帮助的。 音速巡航者模型,该机被设想能以0.98马赫的速度巡航每次看到航空迷说以后应该有多快的客机出来,应该可以实现。是的,也许以后技术不存在问题,但是市场不会接受,协和、2707、音速巡航者已经很好反映这个事实。毕竟主流出行人群还是在意价格的。 A380原来也有2个A340机身拼在一起的构型,发起人正是A340的总师。但是这个方案缺陷多多,当然不可能被通过。这个阶段就是要多想各种机身截面设想,考虑各种情况。事实上军机也是如此,有些ATF方案不是也有鸭翼吗?

福布斯2013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

福布斯2013中国家族企业调查报告 来源:2013年9月18日福布斯中文网 福布斯中文版连续第四年对中国上市家族企业进行调查。走向前台接班的二代人数出现明显飞跃,交接班进入高发期。多数中国家族企业正同时面临交接班与产业转型两大挑战。由于经济低迷等原因,由二代接管的企业经营业绩普遍不如由一代掌控的企业。新希望蝉联A股最大的100家上市家族企业榜首。国美电器蝉联香港上市的50家最大的中国内地家族企业榜首。尽管仍然以一代为主的大陆家族企业的业绩优于台湾家族企业,但台湾家族企业的传承优于大陆家族企业。 2013年9月,上海《福布斯》中文版发布“中国现代家族企业调查报告”。调查范围包括沪深两地上市的民营家族企业、港交所上市的内地民营家族企业,以及由台湾董事学会提供的台湾地区上市柜家族企业。这也是福布斯中文版连续第四年对中国上市家族企业进行调查。 中国越来越多家族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交接班、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产业转型升级三重挑战,如何在顺利交接班的同时,应对危机与波动的风险,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家族企业面临的“时代课题”。 我们所认定的家族企业是企业所有权或控制权归家族所有,以及至少有两名或以上的家族成员在实际参与经营管理的企业。“所有权”强调,企业实际控制权属于某个以血缘、姻亲关系为联结的家族所有;“家族”则强调,对于仅一人控股或无亲属关系的几人(无论是否为一致行动人)共同控股的、且无控股股东的亲属持股或任职的情况,也不将该企业视为属某个家族所有。 福布斯中文版还同时发布了A股最大的100家上市家族企业及在香港上市的50家最大的中国内地家族企业两份榜单。 截至2013年7月31日,共有2,470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1,039家为国有公司,1,431家为民营公司,后者占比超过一半达到57.94%。通过统计,我们又将民营企业划分为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在统计中共有711家民营上市的家族企业,占比为49.7%。

国产大飞机价格预测

{定价策略}国产大飞机价 格预测

在放手开发研制一种新飞机时,除了技术细节外,还有很多经济问题需要回答。其中最重要的是飞机制造商需要知道他的原始投资是否能够收回来,多久才能收回来。这就要预测一下飞机的上市价格和市场前景。毕竟对于飞机这样庞然大物的高科技商品,高投入,也高风险,周期还长,其销售价格除了和制造商的制造成本、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有关外,还和同类型飞机的市场前景、竞争格局等其它因素有关。而飞机的技术数据往往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中的一些因素。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有: 1、假如你是中国商用飞机公司销售经理,请你对比同类客机B737-800,以航空公司的角度,结合飞机运营成本,评估一下国产大飞机C919未来的市场潜力; 2、假如你是飞机制造商,请你建立一合理的数学模型为将新开发的商用飞机预测一个较合理的价格,并结合你的模型对C919的价格进行预测; 3、以你所建立的模型,结合相关数据,计算当前A380-800和B737-800两种商用飞机的价格,并说明所建价格预测模型的优缺点; 二、C919市场潜力分析 2.1基本假设 在问题(1)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做如下假设来简化问题: 1、本题所进行的C919和B737-800的运营成本的对比,是在同一航空公司、同样的航线、同一时间段下所进行的,也就是说,忽略各航空公司经营模式和飞行天气的影响。而且,两者每年起降次数、飞行时间、里程相同。 2、基于第一个假设,两种机型的运营成本中的机务人员工资、航空食品配送费、飞机入库费用、起飞场地费等都可以认为相同。

3、由于B737-800的座位数为经济舱158座,C919有三种类型,分别为156座、158座、180座,可以认为两者座位数大致相等,因此在计算平均每座运营成本时对二者取相同座数。 4、不考虑汇率变动通货膨胀。 5、C919的价格按官方透露的比同款机型低10%来计算。 2.2问题分析 要分析一种待上市产品的市场潜力,必须剖析它与同类产品相比所具有的竞争力,并以现有产品的市场为基础来预估。考虑到航空运输业的特点,以下我们将通过层次分析法按重要性大小从几方面对B737-800和C919进行对比。 1、运营成本:航空公司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在交通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各航空公司不断进行价格战,机票已不再昂贵,各航空公司尤其是民营航空公司将不断降低成本作为实现航空公司盈利目标最主要、最可靠的途径。购买飞机时,航空公司也就更看重飞机在使用维护阶段的经济性,其评估标准是飞机的直接运营成本(DOC)和间接运营成本(LOC)。LOC整体呈现很不稳定状态,并且变化具有非线性的趋势,不好控制,所以对于飞机使用维护经济性分析的依据选定为直接运营成本(D0C)。DOC费用包括拥有飞机费用(折旧费、利息、保险金、高价件摊销、经营性租赁等)、空勤组费用(驾驶员成本、客舱服务员成本)、维修成本(机体维修成本、发动机维修成本)、运行费用、燃油成本和餐食费等。考察1995~2000五年直属航空公司的成本结构可以发现,航油、维修、折旧、起降、旅客服务等费用占据全部DOC成本的80%以上。又由于假设二的存在,应认为C919和B737-800的旅客服务费、起降费用相同,因此我们选择航行飞机每航行一公里的折旧费、燃油费、维修费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