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辛亥革命百年回顾

辛亥革命百年回顾

辛亥革命百年回顾
辛亥革命百年回顾

孙中山先生说,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以怎样的心态去纪念它,如何在这个崭新的时代继承辛亥精神,是今天面临的新课题。

辛亥革命对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一场总的清算。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不会有民主、平等意识在国民心中的扎根,就不会有更深刻革命的到来。我们的历史就是在继承与超越的不断运动中走向明天。

如今纪念辛亥,就是要纪念一种意义,把民族精神和民主精神两种自觉精神越加发扬,越加普及,常常提醒,不要忘记。

大家访谈。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何要纪念辛亥革命?通过层层解剖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从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历程中得到启迪和思考,正是其意义所在。“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变革和社会改造的新纪元和新境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这样认为,“当今回顾百年辛亥,最大的意义也就是要祛除今日顽疾”。

南方日报:辛亥革命可以说是20世纪的开端,这个开端承前启后的意义更大,还是充当转折的意义更大?

徐勇:梁启超在总结辛亥革命意义的时候这样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结果。自觉,觉些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件叫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这两种精神原是中国人所固有,到辛亥革命前那些年间,因受了国外环境和学说的影响,多年潜在的本能忽然爆发。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10次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这10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但却在全中国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各省咨议局先后10日间,各自开一场会议,发一篇宣言,那200多年霸占铺产的掌柜,便乖乖把全盘交出,这是全国人民自觉心一起迸现的结果,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变革和社会改造的新纪元和新境界。

南方日报:“辛亥革命”的“革命”二字有更深的内涵吗?

徐勇:费正清在其名著《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这样说:“20世纪中国的主旋律就是革命。”革命是需要流血牺牲的,革命的目的是什么需要明确。然而民国初年执政北京的北洋系,对辛亥革命的解释暧昧其词,语焉不详。1912年10月10日,由北京政府内务部举办追祭礼,国务总理赵秉钧代表袁世凯恭读祭文,只以“时会既开,国风丕变,帝制告终,民豪聿见”数语,表现民国肇建过程,肯定诸位烈士终结帝制之功,对民族革命几乎不提。1913年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他在长达万余字的《莅任宣言书》中,提及辛亥之役只有寥寥数语,只说“武昌事起,为时势所迫,身当其冲”,简笔勾勒了自己从武昌起义出山到上任临时大总统的历程,突出了“五族共和”的主题。实际上北洋系在辛亥纪念中,存在着刻意“去革命化”的倾向。即便如此,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1927年10月10日前夕,中国国民党中央制定了宣传大纲,第一条就是“继

续辛亥革命的精神,矫正辛亥革命的缺陷”。1930年7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

南方日报:辛亥革命对历史走势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徐勇: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功绩之一在于启开了封建主义之蒙,使社会意识的现代化大潮奔腾,人们正是从这股大潮中把握住了社会历史的趋势,同时又从辛亥革命中更加领悟到现代意识的珍贵,这才出现“改造国民性”的呐喊,出现了民主、科学的呼吁。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不会有民主、平等意识在国民心中的扎根,就不会有更深刻革命的到来。以民主、科学为宗旨的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和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则既是对新文化运动精神的继承,也是对新文化运动精神的超越。历史就是由无数个继承与超越组成的链条,历史在继承与超越的不断运动中走向明天。

回顾百年辛亥,是要祛除今日顽疾

南方日报:从辛亥革命破题走笔的现代化命题是怎样的发展曲线?

徐勇:要了解现代化,就要先定义现代化。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从历史上来讲,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

南方日报: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是否从那时开始,中国就注定了要走现代化的道路?

徐勇:说从那个年代开始,中国就要走现代化道路有些太绝对了。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具备现代性,依然延续着洋务运动以来的各种制度。日本的福泽谕吉在说明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时,强调过权力的制衡。而辛亥革命时,真正的民主政体还离我们很远。当时在日本的刺激之下,我们的民族心理落差和文化心理落差可能会促动我们重新启动内部改革,就像洋务运动。然而这样的促动不是现代化,现代化是要唤醒大众对社会进步所必需的基本民主的愿望,是社会潮流和民心向背在推动历史螺旋曲折地前进。

南方日报:站在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历程,如何看待百年来的中国?

徐勇:百年来,中国经济指标的绝对数据在上升,但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历程,就是中国人从祛除身体疾病到思想疾病的过程。当今回顾百年辛亥,最大的意义也就是要祛除今日顽疾。

南方日报: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概念深入人心。

徐勇:辛亥革命对今天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解决了身份认同问题。多民族共和凝聚了“中国人”,增强了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将百姓包容到一个中国之下。民国初年,孙中山等革

命党人对辛亥革命多有论述和解读。1912年9月3日,孙中山在北京发表演说,指出“中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确认了辛亥革命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性,清朝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都说“我们大清怎么怎么样”,当然明朝的百姓则自称“大明如何如何”,百姓自觉地把自己隶属于某一个朝代。而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从这个层面上说,辛亥革命意义重大。

100年前,是中国的辛亥年。那年中秋节过后不久,旧历八月十八,一个脾气可能有点暴躁的士兵在武昌扣动了扳机。这声枪响引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灰飞烟灭。这是历史性巨变。

100年后,当年宫鸦的后代黢黑如旧,时而飞起在故宫博物院上方的天空。“萧瑟秋风今又是”,不同的是,早“换了人间”。

(1)大门: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辛亥革命打开的大门,让中华文明汇入世界潮流,让“振兴中华”踏上征程。

100年前,如果你是清朝的一介草民,有幸来到北京。在前门火车站下车,无论如何,你都不会产生去做“故宫颐和园长城一日游”的念头。

那时,故宫还叫紫禁城,草民只有站在墙外望一眼的份。“天地君亲师”、“国不可一日无君”中的“君”——皇帝住在那里。而今,每日清晨,神武门洞开,游人鱼贯而入。这座高墙城堡,早如这国家一样,不再归属一个皇帝一个家族,而是全中国人民。

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孙中山一定要写上一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并将政府官员称为“人民之公仆”。

自从盘古开天地,这是中国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如果说,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器物层面学习列强;戊戌变法,“预备立宪”,是在制度层面效法西方;那么,“主权在民”则是中国与世界首次在最高价值层面上实现人类崇高精神的大接轨,中华文明自此新潮迭起,涌入崭新的世界文明共同进程的滚滚洪

流之中。

渴望新文明,才会发现新文明出现的曙光。辛亥革命带来的思想观念大解放,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途径,敞开了天地。辛亥革命7年7个月后,五四运动激情冲荡,科学、民主两支新潮流汇入中华血脉,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光辉射入东方文明。又过两年两个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个组织中的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等,都曾参加中国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文海认为,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干部条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金冲及说,他们正是在辛亥革命的洗礼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问题。

思想解放的大门一旦打开,就没再关上,中华民族走向先进文明的前进脚步就再也没有停止。

解放思想,至今还是中国的时代主旋律,沉雄而豪迈。

(2)跨越:中共在继承中创新

没有皇帝的故宫,宫墙上一样会长草。中国太大了,她的文明崛起,绝对是世界级的难题……

辛亥革命把皇帝请出紫禁城,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皇权统治,建立起共和政体。然而,伟大的开创,也有巨大的缺陷。

有人认为它是“一场失败的革命”,固然有失偏颇。但是,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变,大众照旧生活在悲惨境地——这绝对不该是辛亥革命的归宿。临终前,孙中山留下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有革命的决心,却提不出一个彻底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金冲及研究发现,当时的革命党人存在严重的弱点。他们不善于发动群众,其组织成员松散而复杂,有些人逐步丧失革命意志。

反反复复,中国人民、中国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辛亥革命所揭示的中华文明进步的伟大使命,所创造的中华文明复兴的历史契机,只能交托给最能唤起农工、最具文明先进性、最能为民族大众解放吃苦耐劳、冲锋陷阵的优秀力量,而这些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长项。

历史没有选错为它开辟前进道路的这支优秀力量。中共继承并发展了孙中山开创的事业,其后多年,这个最终赢得民心执政新中国的政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三大历史跨越——

将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将新民主主义胜利引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轨道;

改革开放,成功探索出一条将中华民族领上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其间,历经坎坷,多有牺牲,但中国共产党人意志弥坚,始终在振兴中华、走向文明复兴的最前沿!

百年来,在与浩浩荡荡“世界潮流”同行的中国道路上,中国人民经历巨变,在重塑中华文明辉煌的韧性战斗中,一次又一次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镌刻在自己永恒的心灵中。

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三大巨变,一脉相承。中国和中国人展现出追求文明进步的巨大活力。

回头看这百年,有一条历史走向异常清晰,这就是:百年前那个羸弱不支、沉疴难愈的庞大国家,站起来、富起来、靓起来,向世界展示着一个精伦无比的文明进步故事,向人类共同的文明进程贡献上她独特的发展智慧……

(3)道路:在永恒创造中拓展

别人的脚走出的路,不会送我们到达目的地。自辛亥革命起,中华民族就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追赶世界潮流。“中国应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还依然是我们壮怀激烈的文明情怀吗?

民国初建,孙中山提出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的美好主张。在《建国方略》中,他更是为中国的现代化勾画了前所未有的蓝图。

美好理想和正确道路有时无法兼得,从前者到后者,谁也替代不了中国人跳跃那条“卡夫丁峡谷”。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找到了走向独立、民主、富强的自己的道路。中国人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最具真理性的不仅在于她对人类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揭示,还在于她让中国人学会“自己找路,走自己的路”。自从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的创造性勃发,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

“农村包围城市”、“论十大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自己的路,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整个世界的文明形态也为之一变而精彩纷呈、别开生面。

学者张维为认为,人类历史上,只有千万人口量级国家、上亿人口量级国家崛起的经验,没有任何为十多亿人口量级的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的先导经验。而惟其如此,中国人走自己的路就更有文明进步的大价值,对人类文明创造的共同进程就更有大贡献。

中华民族不缺少历史意识和世界眼光,这是辛亥革命对中国人的巨大赐予。放眼世界,目光四射,去发现和汲取人类先进文明的成果,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去寻找和开拓适合本民族

特点的文明进步道路,这是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人行为的两大特征。在这当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正是中国人自觉的创造、创新意识。

三年前,北京奥运会上的那个“和”字,已将中国发展道路的“和谐”理念传之四海。今天,只要既顺应世界大势,勇于融合、借鉴,又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人对世界对人类的文明进步的贡献会越来越大。在人类文明的最高精神价值层面,中华民族不会缺少一个理应占有的位置。

辛亥百年后的今日,“中国道路”赢得世界关注和尊重,中国人更加树立了坚持“中国道路”的信心。

百年沧桑,中国逐步实现着孙中山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的美丽构想;以辛亥百年为契机,善于总结和反思的理性中国人,必将从辛亥百年的丰富文明积淀中汲取更大的力量,为走上文明进步的更高境界做好冲刺、跨越的准备!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永恒警世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是辛亥百年。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18世纪之末,19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20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扬时代也。”

“百年锐于千载”是孙中山对于同盟会成立前那一百年世界历史的精辟概括,也可以用来形容同盟会成立后这一百年的世界历史,因为20世纪的“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等等,其变化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远远超越了19世纪那一百年。反思辛亥百年,应在时间与空间两方面作更大的扩展,以期形成长时段与多维度的整体考察。

重新思考三民主义

首先是民族主义。过去的研究多半侧重于“排满”问题探讨,而有意无意冷落了“五族共和”的阐析。其实,在中华民族作为国族认同方面,辛亥那一代人不仅开创于初始,而且还在政治、制度、政策乃至文化诸层面有持续的探索性实践。应该承认,孙中山及其后继者,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贡献,至少我们在中华民族作为国族的总体观念上与前人是一脉相承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增进民族平等、团结,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乃至促进少数民族内部社会革新等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但是,在民族认同与民族团结方面仍然存在着若干问题,仍然需要从历史到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

作为历史遗产,辛亥革命也有负面的因素。为鼓励民众推翻清王朝而鼓吹“排满”,显

然助长了大汉族主义或汉族中心主义。以20世纪初革命报刊宣扬的“黄帝文化”而言,至今我们一味“弘扬”而未能有所“扬弃”其“汉族中心主义”内涵。所以我不断提倡“新黄帝观”,即给始祖文化符号以更具包容性的诠释,以增进全中华民族作为统一国族的认同,可能也更符合孙中山“五族共和”的积极意蕴。

其次是民权主义。辛亥革命开启了共和之门,迈出了走向共和的第一步。就以孙中山自己为例,他对五权宪法的创建寄予很高期望,曾经明确揭示:“以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原,五权宪法为制度之纲领。”但对于这个理念,连孙中山自己也还缺乏相关的架构设计。直到1920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并就任非常大总统之后,孙中山才逐步把五权宪法从抽象理念形成完整的国家体制框架。概括起来是:1.以“权能分离”作为理论基础;2.“五权分立”具体化,成为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院政府的架构;3.进一步确定县一级实行选举、复决、罢官、创制等直接民权,每县选代表一人,组成国民大会代表全国人民行使政权,并授权中央政府行使治权。

但是,孙中山却未能在生前实施自己的方案;而国民党定都南京以后,所谓“五权分立”的推行也是举步维艰,其后逐步演变得荒腔走板,更非孙中山所能预料。“五权分立”为了防止西方议会、政党政治的弊端,将考试权从行政权中分出,纠察权从立法权中分出,借以寻求更为完善的权力相互制衡。国民党内外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服膺者也并非都是虚应故事,其中确实有些忠贞之士满心期望通过五权宪法的实施,把中国引向民主与法治的进步道路。但是,任何良好的民主政治设计,都改变不了国民党政府“党治”、“军治”、“独治”的严酷事实,“五权分立”的政治架构只能流于虚有其表的形式。这种披着五权宪法外衣的威权统治,在1949年以后随着国民党的失败而转移到台湾。直到蒋介石死后,迫于内外形势的急速变化,蒋经国在临终前解除了党禁、报禁与戒严,这才结束了蒋家王朝的威权统治。正是在此以后,“五权宪法”、“五权分立”才真正在台湾受到全面检验与不断修正。

最后是民生主义。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孙中山师法亨利·乔治与约翰·穆勒,同时又从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以及均田、公仓等方案中受到启发,提出“平均地权”以谋防止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分化的弊害。孙中山自信“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过去曾被讥评为徒托空言,其实他和他的后继者在这方面还是做过多方面的探索与讨论,积累了颇为丰富的经验教训的。民生一词,从经济而言,涵盖发展与分配两个方面,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欧美强矣,其民实困”。20世纪初始,中国资本主义还处于极为幼弱的时期,1905年提倡“节制资本”诚然是“睹其祸害于未萌”,但现今对于中国而言则早已是严酷的现实。尽管我们坚持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并未能置身于资本主义“祸害”之外,而双轨制经济并存衍生的权钱交易,更使这种“祸害”愈演愈烈。因此,最近几年,政学各界及媒体、网络苦心积虑,“民生”一词遂成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之一。

孙中山:伟大的国际主义者

孙中山及其后继者设计的多种具体方案,已成昨日黄花,很难解决当前社会深层转型的复杂问题,但“一手抓土地流转(平均地权),一手抓投资调控(节制资本)”的思路仍然可以对我们有所启发。孙中山晚年对世界主义,特别是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关系的思考,经过百年世界风云变幻的映照,在全球化浪潮已经席卷世界各地的今天,仍然可以发人深省。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又是伟大的国际主义者,从革命一开始就谋求国际合作,而且

晚年还更为热忱地呼吁建立一个和平、公道、合理的世界新秩序。

晚年的孙中山,不再简单地以东方、西方或者肤色差别划分世界,而是把世界区分为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两大阵营。他呼吁全世界“受屈人民”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而所谓“受屈人民”也包括“压迫民族”中的“受屈人民”,以及虽已强大然而真诚支持世界各国“受屈人民”的苏联。他甚至天真地把“苏维埃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等同起来,劝说日本“联苏以为与国”,共同支援亚洲乃至全世界“受屈人民”的反帝斗争。这可以认为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又一次升华。

孙中山以“恢复中华”作为自己革命生涯的发端,但是从来没有把民族主义的范围局限于中华,更没有以此作为终极目标。他认为民族主义乃是世界主义的基础,因为被压迫民族只有首先恢复民族的自由平等,然后“才配得上讲世界主义”。并且期望以俄国人民作为欧洲世界主义的基础,以中国人民作为亚洲世界主义的基础,然后扩而大之,才能实现整个人类的世界主义。

百年以来的世界,风云变幻,日新月异。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与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演变,与孙中山的理想相距甚远。但是他的总体思路,特别是有关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关系的深层思考,并非纯然是美好的空想,仍然有许多值得重视的现实依据。在全球化潮流席卷整个世界,人类已经进入网络化信息时代的今天,如何正确处理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极为复杂而又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当前某些政论家正在构思的所谓“全球地方关系”(global-local relationships)或“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与孙中山的思路正相呼应,似乎一脉相承。

举一可以反三。中国现代的历史叙事,必须以更为超越的心态,广博的胸怀,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并真正置于世界之中,作百年以上长时段的宏观考察与分析,才可以谈得上史学的创新,思想的解放,对中国、对世界,于学术、于现实也才都大有裨益。

我认为这是对辛亥百年的最好纪念。

辛亥革命怎样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但是,这场革命没有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国家统一的局面很快为军阀混战所代替。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

认清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就像孙中山先生晚年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后继者只有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探索新的道路,进行艰苦斗争,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不过,如果把辛亥革命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则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具体分析它怎样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赶跑了一个皇帝,更在于在两个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对传统思想作了根本性的颠覆。一是过去被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专制独裁政治,被宣布为罪恶的、黑暗的、“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公开声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的一个根本颠覆。二是过去被认为是卑贱的、可以任意生杀予夺的“愚民”、“草民”,被宣布为国家的主人。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的又一个根本颠覆。早在同盟会时期,革命派就提出“国家为人民之公产,凡人民之事,人民公理之”;在制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孙中山先生特地要求加上“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内容。这两条虽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没有立即实现,但至少在法律上、观念上得到了认可,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其对后来政治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十分深远的。辛亥革命以后,任何形式的专制独裁统治都无例外地以失败而告终,追根溯源,不能不说同上面提到的政治思想的变革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落到了袁世凯手里,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却并没有完全丧失。辛亥革命不仅铲除了中国封建势力最顽固的堡垒,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而且促进了人们民主意识的极大提高,迈出了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人们在道德观念、社会风俗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革命活动本身就是对许多陈腐观念的巨大冲击和涤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又大力革除封建陋习,提倡社会新风。如废除对官吏的跪拜礼,禁称“大人”、“老爷”;废止奴婢,解放“贱民”;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等等。这些措施,使社会一时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对改变社会风气产生了长远影响。

辛亥革命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辛亥时期的革命志士们,始终把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们一方面深信,只要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中国一定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取得“异常之速度”,在短期内“迎头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国家;一方面通过发展经济,努力改善民生,“为人民谋福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振兴实业,成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使当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民国初年,现代工业无论在数量、规模、范围还是影响上都大大超过晚清几十年的总和,教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医疗事业等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就为以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辛亥革命的准备时期,革命派曾提出过“反满”的口号。这个口号自然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但其实质还是反对以满族贵族为最高统治者的封建独裁政权,而不是反对满族这个民族。到了清王朝覆亡后,革命派就立即高举民族平等的大旗,强调消除民族畛域、促进民族和睦。孙中山先生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明确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在另外的文件中,孙中山先生还强调只有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才能“和衷共济,丕兴实业,促进教育,推广东球之商务,维持世界之和平。”这些认识和举措,是以往历代封建政权所从未有过的,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辛亥革命后10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内在联系。辛亥革命导致的思想解放,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政治和社会学说的传播提供了环境和条件;辛亥革命追求资产阶级共和国

的梦想的破灭,促使人们在怀疑和失望中另觅新路,为选择社会主义打下了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家有一部分是积极参加辛亥革命甚至在同盟会时期就担负重要领导责任的、有一部分是受到辛亥革命重大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干部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并公开声称,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所继承的,就是辛亥革命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就是为争取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国共产党不仅把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基础上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种又继承又发展的历史进程,就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综观我国进入20世纪一直到现在百余年的历史,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正确认识百余年来的中国历史,最关键的是正确认识这三次历史性巨变之间的历史联系和辩证关系。没有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也就谈不上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巨大成就,也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可能有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历史的发展就像长江大河之运行,川流不息、奔腾向前,前后承续、无法切断;又如登临崇山峻岭,必须由低及高、拾级而上,每一个台阶都是通往顶峰的必经阶梯。看到过去的贡献而无视现实的超越,或者以今天达到的水准去嘲弄昨日之幼稚,都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

辛亥革命就是在这样的政治旗帜下开展起来的。

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

任何历史人物,即使像孙中山先生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其历史局限性,会有缺点甚至会犯错误。辛亥志士们在革命理念和斗争实践中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失误,这需要进行认真总结。但是,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置生死安危于不顾,置功名利禄于度外,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他们气壮山河、感动天地的英雄事迹,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来就是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自己“爱国若命”,“生平以爱国为前提”。事实上,所有辛亥志士无不是由爱国精神所驱使而投身于革命的。鲁迅写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吴玉章写过“为求富国强兵策,强忍抛妻别子情”的诗句,这些诗句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革命者的共同心声。他们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求取国家的富强,宁肯放弃舒适的生活、离开温暖的家庭、抛却个人的幸福,而选择一条困苦艰险、荆棘丛生的革命之路,甚至不惜献出青春和生命。对祖国前途和命运魂牵梦绕的关注,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执着不屈的追求,使他们汇聚在一起,形成一支向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独裁政权宣战的战斗队伍。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一

是把爱国主义与民族独立要求相结合,以“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为重要目标;二是把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为建立共和政治而奋斗不息;三是把爱国主义与国家统一相结合,指出只有国家的“统一独立”才有国家的“兴盛”,只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才能“达革新之目的”。孙中山先生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就把近代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一群开始时几乎是赤手空拳的革命者,要推翻一个虽然已经腐朽却还掌握着全部国家机器并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以及帝国主义列强作后盾的清王朝,将会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是可以想见的。辛亥志士们勇敢地直面困难,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这个概括,既是孙中山先生毕生经历的真切写照,也是许多辛亥志士的共同品格。女革命家秋瑾在致友人信中表示了这样的信念:“已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方声洞在参加黄花岗起义前,给父亲写下了这样的诀别书:“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对于这些革命先烈,我们由衷地抱着至深的敬意。

关心民生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的高尚品德。在辛亥志士的心目中,祖国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以数万万同胞为实体的具体存在。真诚地热爱、关怀人民群众,深切同情劳动群众的苦难,为人民谋取幸福,是他们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孙中山先生曾说:“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革命“就是要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他们深深懂得,要替人民谋幸福,必须改变“国贫民瘠”的状况。当有人批评革命只有破坏、没有建设时,他们回答说:革命正是为了建设,“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只有推翻了腐朽政权之后,才可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所以,“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我们只要看一看孙中山先生关于革命后中国如何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宏伟设想,就可以清楚地了解他对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抱着何等殷切的期望。

顺应时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孙中山先生和他的战友们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常常能以世界眼光观察国际大势,从而作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判断和决策。“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成为孙中山先生自觉遵循并时刻不忘的座右铭。他强调,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孙中山先生本人,从和平改良到武装反清,从追求资产阶级共和国到“以俄为师”,从依靠某些军阀势力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确立,始终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前进。同时,辛亥志士们也强烈地意识到中国对于世界文明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早在1904年,孙中山在给美国人民的一封信中就满怀信心地说:“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接踵而至。”他们坚信,一旦革命成功,中国一定能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类似这样的言论,在革命派其他人物的口中也屡见不鲜。

100年前,这些思想成为推动人们投身革命的巨大精神力量。直至今天,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遗产仍然没有失去思想光辉,仍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李文海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当代政治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对于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经济、社会性质都发挥了关键性的引导力量。我想辛亥革命在驱动中国政治现代化方面的影响尤为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已绵延整整两千多年,在此期间历经了一代代王朝的变迁。这种历代政权的变迁并非革命,只是一种改朝换代。“原有政权的崩溃并非意味着造反者希望变更体制的运用规则,认可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新的政治价值标准,仅是对效忠对象的改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辛亥革命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前所未有地提出建立一个崭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可以说是我国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发展的里程碑 ,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虽然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治依然命途多舛,发展风云多变 ,但“政治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辛亥革命及其以后中国在政治现代化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为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首先,辛亥革命从政治形态与体制上彻底推翻了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虽然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徒具形式,但这个形式使人们观念上引起的巨大转变却不容小觑。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有了这样的背景,各种政党团体、社会组织和报纸杂志纷纷涌现,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继续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其次,我想政党政治是辛亥革命对政治的影响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对于国家政治结构与模式的建立意义十分重大。“皇权专制时代,政党不允许存在,即使在‘预备立宪’的清末,凡与政治及公事有关的结社集会,同样也不可以‘照常设立’。” 最后,我想以上海为例,尽可以说明辛亥革命在帮助各大城市确立以后的政治地位,增大政治影响方面的重大影响。孙中山曾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后上海政治及各方面突飞猛进的伟大意义:“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辛亥革命给上海带来的进步可以说是全方面的,尤其推动了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上海本身作为一个驰名中外的通商巨埠,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极强的经济实力。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后,疾风骤雨般的革命更是为上海提供了一个政治突越的契机。“当时上海聚集了一大批有政治声望、有全国影响、有经济实力的士绅名流,如赵凤昌、熊希龄、伍廷芳、李平书,等等,他们的态度逐渐转变,与革命党人携手合作,大大提升了上海在当时政治风云中的影响力”。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在上海整个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都可以算是一个意义显赫而无比重要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100周年记

辛亥革命100周年记—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路线 中国历史上的革命史实,层见叠出,大抵上均属于改朝换代的隆替更易,抑或封建统治政权的转变易主,而表现在国家政制体系与国体的大变动,却付之阙如,惟独辛亥革命运动则具革命意义。 一、历史纪元,国民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不只是推翻封建统治,也推倒了专制政体;不独摧毁以一族统治其他各族的因袭政权,却也创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中华国体,这不仅是中国有史以来政治上的大改造,也是一个变更国体的创举。 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前,是亚洲最古老的帝国王朝,它经过了人民革命,把二百余年的大清帝国之封建体制,打得粉碎,同时也改造了五千年的政体与国体。此为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的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 因为中国革命在往昔是属于贵族英雄及少数人的革命,在今日则是属于全民普遍多数人的革命。亦即由“贵族革命”、“英雄革命”转换今日的“国民革命”,而“国民革命”是“全民革命”。中山先生云:凡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可见,今日之革命与古代之革命不同,在中国古代固已有行之者,如“汤武革命”为“帝王革命”,今之革命,则为“人民革命”。 孙中山先生认为:“国民革命乃为国民多数造幸福。凡事以人民为重,军人与官吏不过为国家一种机关,为全国人民办事”。它的目的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 二、扫除羁绊,寻找生路 中国革命虽然以中国国内为燃点,但是革命的总目标仍集中提升国力,打倒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在本质上是扶持中国的封建势力,以作为傀儡,而中国的封建势力,又依持帝国主义为其生存的保护符咒。过去中国民族在帝国主义(外在)与封建势力(内在)的双重压迫下,无论在政治、经济、国际、外交上皆日趋沉沦。故中国革命有必要对外先谋求中国民族解放,对内要求各民族一律平等,以谋求全民族力量,解除帝国主义的压迫与羁绊,寻找中国生路。并联合其他被压迫民族,共体时艰、并肩奋斗,以扫除帝国主义的宰割,求取弱小民族的独立、自由与平等,以博爱精神为基础,消弭战争,实现世界大同。 三、复兴中华,世界大同

辛亥革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辛 亥革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所有的历史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都还是在争夺皇位上打圈子,未能跳出这个怪圈。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在于,革命的发生动摇了中国人两千多年来对君主专制制度——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 ●辛亥革命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带来了20世纪中国的思想大解放。用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转折和成就,由此带来的思想解放是怎么形容也不过分的。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说明,中国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到头了,只有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推动历史前进。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义无反顾地肩负起这样的历史任务,走上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 ●孙中山的社会政治理想,不仅北洋军阀未能实现,国民党政府也未能实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有条件实现孙中山的社会政治理想。中国共产党不仅继承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辈们的理想和事业,

而且大大发展了他们的理想和事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是辛亥革命的忠实继承者。 由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开始的辛亥革命,到今年已经100周年了。辛亥革命是历史的首创,它提供了此前的中国历史进程未曾提供的新鲜经验,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值得我们永远纪念、深入研究。 辛亥革命冲破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堤防 中国历史悠久,自秦统一中国以来,已经过了2200多年。著名的二十四史记录了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宫廷政变、砍砍杀杀的许多故事。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这一起义固然是大胆的造反举动,但目的也只是争一个帝王的位置。楚汉相争,出身草莽的刘邦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元末农民战争,当过和尚的朱元璋力战群雄,开创了明朝天下。但不管如何改朝换代,不管是统一还是分裂,天下始终是一人一姓的天下。在世界历史上,中国是君主专制制度最为成熟的国家,也是封建社会延续时间最长的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前,冲破君主专制制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进入近代以来,情况有了变化。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使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中国的独立主权损伤极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它们的生产方式带进中国,对中国社会生产的冲击很大;欧风美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逐渐传入中国,对国内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冲击很大。太平天国运动发动了对清朝统治阶级的冲击,虽然提出了建立“新天新地新世界”的理想,要在地上建立“小天堂”,但这个“新世界”、“小天堂”仍然不能摆脱封建皇帝的那一套,不能给中国指出新的出路。被人给予很高评价的洋务运动,也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只能给百孔千疮的统治机器增加一点润滑剂而已,根本无法改变国家的面貌。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试图把中国引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但它力图保住光绪皇帝的位子,既不彻底又没成功。义和团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一次缺乏有力领导且被清朝当局利用的运动,打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最终被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者联合绞杀。 辛亥革命以前所有的历史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都还是在争夺皇位上打圈子,未能跳出这个怪圈。 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则不同,它是中国历史进入20世纪后发生的一次伟大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个最具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甚至可以说是自秦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1、1892年,____在香港成立辅仁文社,以“开通民智,讨论时事”为宗旨。1895年,他在香港加入兴中会,被推举为会长。 A.孙中山 B.陆皓东 C.杨衢云 D.谢缵泰 2、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起建立兴中会,在入会誓词中提出____的革命纲领。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军政、训政、宪政 D.光复汉族,还我山河 3、____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奴役,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 D.《瑷珲条约》 4、1900年7月,维新派激进分子____邀集维新人士在上海张园召开“中国国会”,主张推翻清朝政府,请光绪帝复辟,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A.严复 B.康有为 C.唐才常 D.徐勤 5、1901年7月24日,清政府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____,“班列六部之首”。 A.学部 B.商务部 C.陆军部 D.外务部 6、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后,____与刘坤一联衔合上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成为“新政”活动的重要蓝本。 A.李鸿章 B.袁世凯 C.张之洞 D.盛宣怀 7、在清政府实行的____中,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学校教育实现了与科举取士彻底脱钩。 A.戊戌变法 B.清末新政 C.洋务运动 D.预备立宪 8、1902年,____与伍廷芳一道出任修律大臣。他融通中西法律,修订了《大清现行刑律》,主持制定了《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案》等,被誉为近代中国“法学泰斗”。 A.沈家本 B.唐绍仪 C.顾维钧 D.吴经熊 9、1902年2月,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____,介绍西方的政治文化,宣扬君主立宪,后来又反对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 A.《国闻报》 B.《时务报》 C.《新民丛报》 D.《东方杂志》 10、1903年,____发表了传诵一时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明确指出以革命推翻清王朝,实行民主共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A.严复 B.陈天华 C.邹容 D.章炳麟 11、1903年,____撰成《革命军》,号召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

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 武汉公关策划 一、辛亥革命纪念意义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虽然从辛亥革命的目标来看,它失败了,但是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武昌起义赢得全国响应,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 二、活动主题 弘扬武昌首义精神促进武汉城市建设 三、活动目的 1、纪念辛亥革命,发扬革命精神。老一辈的人可以在此怀念过去,新新人类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历史,对国家的建设更有使命感。 2、利用征文的形式了解中小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同时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因为现在网络发达之后,很多人都习惯上网查资料,而自己的思考越来越少。 3、改善武汉的形象,增加全国人民的关注度。 4、宣传武汉的精神文明,以及促进武汉旅游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发展。促进武汉经济、文化的发展。 辛亥革命纪念100周年公关策划 四、活动流程 活动内容: 1辛亥革命纪念会 2辛亥文化旅游 3纪念辛亥革命征文大赛

(1)、辛亥革命纪念会 活动时间:2011年10月10号 活动地点:武汉市首义文化公园 活动对象:武汉市民及外来游客 活动流程:1 10点纪念会准时开始,由主持人致开场词 2 武汉市文化局局长致辞,介绍本次活动的背景,目的,意义 3 由武汉市文化局局长带头签名,邀请市民参与其中,纪念辛亥革命,缅怀烈士 4 大型图片文字展,有特定工作人员为参观市民讲解 5 设定烈士区域,邀请市民为烈士献花 6 下午4点,纪念会结束 (2)、辛亥文化旅游 由武汉旅游局主办,在武汉市内选取几点辛亥革命遗址,设定旅游路线。 如:首义文化园——工程营遗址——楚望台——胜利亭——烈士祠——三烈亭 活动时间:2011年10月1号——2011年10月7号 活动地点:武汉市内辛亥革命遗址 活动对象:外来游客

辛亥革命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论辛亥革命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一百年前,无数爱国革命党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辟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在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百年来,它的伟大精神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祖国谱写出了无比壮丽的诗篇。 辛亥革命与当代民主 辛亥革命以前,在封建君主专制的巨大压力之下,人们几乎没有民主的观念。在鸦片战争失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方的政治思想在中国有了较多的传播,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民主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这些认识都不够深刻,也未能引起什么大的影响,但却不能否认是一种进步,同时对之后辛亥革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思想启迪作用。 在早期改良思想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孙中山发展了自己的思想,并意识到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要推翻清王朝,实现民主共和。他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划时代地提出了民主共和的要求。其后发展而成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更是体现了民主的思想。 虽然辛亥革命所提出的民主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在之后的数十年中,所谓的民主也只是深入到了社会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之中,而广大的社会底层百姓,对此仍是一无所知。民主不过是个口号,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但是不可否认,辛亥革命确实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它当之无愧是中国民主的先驱,对之后的革命行动有着深远的思想启迪作用。?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流传

广远,人民对革命的追求绵延不绝。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革命的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①正是辛亥革命的不可估量的思想影响力指引着后来者的行动。?它不但推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朝政府,埋葬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破天荒的建立了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促进了民主精神的高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此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前进的道路。?②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为之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也可以说,正是因为辛亥革命的启蒙作用,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民主。 今天看来,辛亥革命首次真正提出了民主并去付诸行动,对于现在我们的民主有着不可忽略的引领作用。同时,辛亥革命后的失败的民主对于我们来说既是经验,又是教训。为今天我们的民主建设指明了道路。 辛亥革命与当代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是革命的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之后国家陷入军阀混战,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和。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民生凋敝,人民的悲惨命运并未改变。 ?孙中山原来对袁世凯的印象并不好……如把建立民国的大任托给他是靠不住的,不赞同和他妥协议和。但是孙中山和一般资产阶级革命家一样,有早日实现共和与统一,也就是廉价胜利的愿望。……因此,他又想利用袁世凯……同时,孙中山对袁世凯这个‘汉人’也抱有一些幻想……?③当然,革命党人的做法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当中国的社会现实认识得不够深刻,过分急于逼迫清帝退位以结束帝制,建立共和,而对今后国家将如何发展考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一,关于清末改革 问题一: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清政府是否会自行走上宪政之路? 1)从一九O一年到一九一一年十年间 ,清政府的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 一九O一年一月,清廷发布上谕,命令高级官员提出改革制度和行政管理的意见,并创立政务处负责审查这些建议。 在教育制度方面,一九O五年九月,政府下令于次年废除科举,兴建各种新式学堂,鼓励学生出洋留学。 在军事制度方面,取消了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改建兵制,招募和训练新军。 在行政制度方面,政府推行了若干改革措施,整饬吏治,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 在法律制度方面,从一九O二年起,清政府决定着手修订法律和改进司法管理班工作;设置专署,聘请专家,编纂新的刑律以及编订商法与民法。 与此同时,清政府还在民间开展了一场革除陋习的运动,包括反对缠足和禁止鸦片。为了缓和满汉矛盾,清廷也修订了一些新的规章。 尤其重要的是,清政府确实做了不少工作,推行立宪。一九O五年十二月,以载泽为首的五大臣奉旨赴日、英、美、法、德等国考察,认真研究在中国实行立宪政体的可能性。一九0六年九月,政府正式下令预备立宪。一九0八年八月宣布了预备立宪的具体计划,许诺在一九一六年颁布宪法和首次选举国会,并发布了“宪法大纲”。在一九0九年分别举行了咨议局(类似于省级立法机构)和资政院(类似于国会)的选举,并于当年和次年先后召开了第一次咨议局会议和资政院会议。到了一九一O年,迫于朝野压力,清政府宣布修改立宪计划,决定提前四年实行立宪。到了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当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清廷又匆匆宣布宪法重要信条“十九条”,试图进一步加速立宪以平息革命运动,但为时已晚。 不难看出,在本世纪最初十年间,清政府确实进行了大量的政治改革工作。无论是就其深度还是就其广度而言,这次改革都远远超过了戊戌变法。但是,这场改革终于被辛亥革命所打断。一场旨在防止革命的改革,到头来也许倒成了引发革命的催化剂。于是有人埋怨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必要的革命,批评当时的所谓激进主义思潮。按照这种观点,如果那时的中国人更有耐心一点,给予清政府稍多的时间去完成其立宪计划,以后中国的情况可能还要更好一些。 2)应该说,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这样或那样的“革命”后 ,中国人对“革命”一词早已极度反感,而对渐进和平的“改革”则情有独钟。以这种心情回过头去检讨历史,很容易得出那样的结论。 我从来不认为,凡历史上实际发生的一切都注定是必然要发生的。但是,在考察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演讲稿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演讲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名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其领袖孙中山。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详见演讲稿范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演讲稿【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三模,是高中的学生。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首义精神代代相

传》。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一个普通却极不平凡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一声枪响,宣告了清王朝统治的覆灭。一声枪响,掀起了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变革,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 2011年10月10日,我们将迎来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个伟大的日子。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首义功绩彪炳千秋。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志士永垂不朽。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还因为辛亥革命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首义精神。 辛亥革命发端于我们湖北武昌首义,作为一名荆楚学子,我们更应该敬辛亥首义精神传承下去。 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传承首义精神,就是传承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就是要发扬这种敢闯、敢干、敢试、敢为天

下先的创新精神,创造一番新天地! 传承首义精神,就是传承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今后,我们少年儿童就要学习这种团结协作精神,与同学精诚团结,互相协作,努力进取!我们在学习上要努力拼搏,不怕困难,在工作中不懈奋斗,不畏艰辛,将来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岁月流逝,沧桑巨变,首义枪声虽然定格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但首义精神却一直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里。同学们,100年前,孙中山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00年后,振兴中华,实现国家富强,将靠在座的我们来担当。我们一定会将辛亥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让首义精神代代相传!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演讲稿【2】 大家好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让我们把思绪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

辛亥革命引起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引起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作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近代社会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竖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从政治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革命运动,而且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大国崛起之路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统一和崛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辛亥革命,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在中国南方,南京革命政府成立,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制订了保护私人财产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采取改进教育制度﹑革新教育内容等措施,促进了南方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繁荣发展。 然而此时在中国北方,袁世凯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着北京满清政府,掌握着广大北方地区,他是北方中国的掌舵人。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代表,袁世凯决不是站在历史潮流前头引导社会前进的人物。袁世凯维护的是他的个人利益,“大清王朝”已经走到末日,成为历史前进的绊脚石,可是袁世凯却是借着这个招牌在建立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军阀帝国”。 南京革命政府在短时期内没有军事实力去彻底推翻北京满清政府,而北京满清政府呢,也暂时没有能力去摧毁对方,南北对峙,两个政府进入了人僵持阶段…… “休养生息,扩军备战,一统北方。”是南京革命政府的既定国策。南京革命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审时度势,充分利用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大办工厂,大力发展中国加工制造业,由于南京革命政府没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因而借着一战的春风使中国制造传销到世界,大发战争财,为经济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当然,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功毕竟有限。北京满清政府所代表的封建势力

在中国北方的统治依旧根深蒂固,并不是一两次冲击就能推倒的。辛亥 革命没有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孙中山期盼的“共和” 并没有完全实现,中国北方人民的悲惨境遇依然如故。 在南方中国,西方殖民者的踪迹依然存在,南京革命政府还没有能力完全驱逐那些外国侵略势力,所以只好暂时承认他们在华的利益,以换取列强的支持……而在北方中国,这些情况更甚,北京满清政府为了保卫现有地盘和企图将来的反攻,因而不得不用出卖各种主权的方式向西方力强不断借款扩充军力和购买装备,导致主权不断丧失,殖民地化不断加深,北中国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不断有人穿越袁世凯守卫的长江边界偷渡南下…… 看看南北对峙,北京满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百业凋敝,民不聊生。民众无法生活下去,抗捐抗税、抢米风潮、农民暴动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它不断削弱北京满清政府的统治,为南京革命政府的北伐革命创造了客观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 人心向背决定一切。到北伐革命前夕,人们对北京满清政府的这种不满和愤怒已发展到不加掩饰的地步。由此可见,北伐革命战争的发生,是客观形势使然。1921年,北伐革命形势已经成熟。经过十年的休养生息,南京革命政府在孙中山大总统先军政治的思想带动下,南方中国经过十年的休养生息,扩军备战,经济和军事实力已经有了空前的快速发展。海陆空三军体系完善,军队总数二百多万,重点发展陆军,拥有了一支具有顽强战斗力的中国革命陆军…… 1921年10月10日国庆节,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总统府前检阅三军,发表北伐革命宣言,一列列军队从阅兵广场直接开赴北伐前线……北伐革

辛亥革命代表人物

1、.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属孙中山。他年轻的时候接受西方教育,在自然科学知识之外,也接触到一些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学说,并感到国家面临危机,开始认识到依靠清政府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富强,要救国就必须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他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之后艰苦的寻求救国真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进行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孙中山作为革命先行者的功绩和地位也逐渐为革命者所公认,使他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众望所归的领袖。 2.章炳麟,原名绛,好太炎,浙江余杭人。他早年受维新派思想影响,参与了维新变法的宣传活动。戊戌变法失败后前往日本,思想开始转变。它写了《黑客匡谬》一文,检查自己过去主张拥戴清帝的错误,在当时的知识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903年,他在《苏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了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相信中国人民在革命之后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3.邹容,字蔚丹,四川巴县人。他曾留学日本,积极参加了留日学生所发起的革命活动。它撰写了《革命军》,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说作为理论基础,热情歌颂革命,号召推翻合专制、卖国与种族压迫为一体的清政府,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系统阐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和主张,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4.陈天华,字星台,湖南新化人。他于1903年赴日留学,到东京后立即投入爱国革命运动,参加拒俄义勇队。他写成了《警世钟》和《猛回头》两本小册子,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较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必须进行民主革命的道理,并且宣传了爱国思想炙热激进,具有强烈感染力,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的武器。 5.女革命家秋瑾,她批判封建旧礼教,号召妇女起来砸碎封建礼教的锁链,她强调,妇女接到必须获得独立的社会经济地位,要做事,不可寄生,欲自立,非参加革命不可。他的思想在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6.黄兴,少年时代受过封建主义的教育,后来在武昌两湖书院读书,开始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后来去日本留学,收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积极参加了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的活动。归国后,成立华兴会,任为会长。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主题团日活动

“扬辛亥精神展制药风采” 主题团日活动 策 划 书 ???团支部 二○一一年十一月

团日活动策划书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活动背景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和伟大爱国情操的同时,亦深深体会到了民族赋予我们的使命,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弘扬并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此,我们旅管01班团支部决定举办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团日活动。 二、活动主题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活动目的 1.2011年为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通过此次团日活动,来使我团支部成员全方位地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及其重大影响力,深入发掘辛亥革命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2.在团日活动中充分调动广大团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团支部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3.在团日活动中展现团支部的风采,提高班委协调工作能力。

四、活动对象 062093团支部全体团员 五、活动时间地点 1.活动时间:2011年10月 2.活动地点:中山陵 六、活动步骤 1.前期准备工作 搜集辛亥革命资料,召开班委会议讨论活动方案,为此次团日活动的筹备工作,明确活动过程及分工。要求班委对整个流程十分了解;通过班委的宣传作用,确保每个同学对此次活动都有充分的了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宣传学习阶段 (1)在班级QQ群开展宣传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活动。 (2)搜集辛亥革命资料,并打印出来发给班里所有同学供大家共同学习。 (3)在班级内部开展学习“纪念辛亥革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动,并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知识竞赛。 (4)组织观看影片《辛亥革命》,重温历史功绩,唤醒时代使命。 5.收集总结阶段 观看影片后支部成员写下所想所感,深刻表达自己的感触与启发,并发表在班级博客上与大家齐分享,影响更多的人去思考时代赋予自身的使命,一同为祖国的发展而奋斗。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快要100年了。一个纪念日,到了纪念100回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会热闹一下。况且,1911年双十这个日子,中国帝制告终的开始。走向共和的中国,经过了100年。民主共和思想,是否深入人心不知道,至少在名号上,跟上了世界潮流。就凭这一点,也值得庆祝一番。 让我们一同把目光拉回到100年前的那个秋天。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革命军在三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以及上海和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下面让我们看看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局势。 辛亥革命之后,北方被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控制,南方数省被士绅军阀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控制,后南北议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民国迁都北京。北洋军阀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北洋政府是民国历史上第一个形式上统一中国的军阀政府。后来随着袁世凯打击异己,牟求称帝,遭到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掀起了多次反袁战争。袁世凯称帝后,旗下北洋军阀众叛亲离,袁世凯被迫宣布退位,不久病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解体,分裂成直系、奉系、皖系、浙系等军阀,各派军阀互相争权夺利,掀起了民国时期的第一次军阀混战的高潮。 让我们看看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变化。 制度方面: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是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经济方面: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列强忙于火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但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也导致了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1,只发展在轻工业,重工业几乎没有发展,缺乏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 2,相对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来说还很薄弱,这就意味着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下,不可能让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民族工业相对与本国自然经济来说,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在自然经济的束缚下,民族工业很难发展。 人民生活方面:人民生活的变化是皮相的,甚至并没有真的变过来,至少在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诗词集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诗词集 《辛亥风云》有感 宝鸡杨斌 时光如梭,辛亥革命100周年转瞬就到了。回顾100年前的这场历史巨变,纪念这个革命对现代中国的历史贡献,继承发扬辛亥志士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从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为富强、文明、民主,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是在清政府异常腐败、中国面临危亡的时候发生的。近代中国曾经很值得称道,有资料称,清中前期的国民总产值曾达到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多。然而到了晚清,封建统治腐朽没落,国内矛盾激化、弊病丛生,农民起义斗争此起彼伏。而这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鼎盛的局面,民主共和制度在解放社会生产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世界资本主义列强本能扩张,致使衰败的中国战争不断败北,不平等条约接连签订,大片领土被蚕食、割让,天文数字的巨款被勒索。而清政府中保守势力却非常强大,任何想改良、改革现状的企图,都以惨败而告终。终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不愿在现存条件下继续生活下去,革命的条件逐步成熟了。 辛亥革命毫无疑问是一场伟大的历史巨变。它彻底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初级的民主共和体制,实现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当时政治空气活跃,法政学校遍布全国,各种政党团体、社会组织和报纸杂志纷纷涌现,在鱼龙混杂,弊端百出中,也首次以

选举的方法产生了国会,建立起现代性的司法机构和司法秩序。同时平等、自由、民主等现代观念逐步在中国广大人民中传布开来。从此中国人民知道了,国家政权除过禅让、世袭等方式外,还可以采用选举的办法;知道了国家的领导人是可以批评的,个人的疾苦诉求是可以公开表达的;知道了表示尊卑的跪拜之礼可以废除,表示屈辱的男性辫子、女性裹脚也终于可以剪除等等。这在皇权统治下都是不可思议、大逆不道的。 辛亥革命的标志性成果,是在南京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制定了体现“主权在民”思想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约法集中体现了辛亥革命的目标。虽然这个《约法》最终被以袁世凯、蒋介石为代表的政府所弃毁,但作为辛亥革命的一个最佳理论成果,它所绽放的历史光辉却是长久的。 纪念辛亥革命,我们尤其不能忘了那些为了国家的命运而英勇奋斗甚至慷慨捐躯的志士仁人们。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革命领袖的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邹容、陈天华、秋瑾、赵声等慷慨赴难、以牺牲唤起民气的舍身精神;章炳麟、徐锡麟、蔡锷、廖仲恺等屡挫不折、奔走呼号、前赴后继的忘我精神等等,都是值得敬佩、值得讴歌,值得世代相传的中华民族宝贵财富。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们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和最忠实的继承者。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我们可以以举世瞩目的中国面貌深刻变化来告慰孙中山先生们。我们还要铭记孙中山等革命先辈振兴中华的夙愿,继续把几代中国人为之呐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主题实践活动感想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主题实践活动感想 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弘扬首义精神,宣传增强我们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组织班里同学观看《辛亥革命》电影,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辛亥革命》这部影片,记录了那一段早已被世人所淡忘的历史:同盟会发起了一场为清王朝覆灭打下了坚实基础的战役——广州起义。虽然,这次起义牺牲了无数的革命战士,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场战斗还是给清政府迎头痛击,也奏响了清政府灭亡的乐章。 历史总会以跨时代的意义和独特的形式让人刻骨铭心。秦始皇武力收服诸国实现大一统,开天辟地的为封建集权制开疆拓土。唐太宗,利用玄武门事变,多的皇位,固然在忠义礼信,受鄙视,却为自己成就霸业,开始辉煌的盛唐时期而展开了新的一页。革命是艰难地,因为你不仅要以己之力推翻现有的王权,而且要用言辞理由,用行动使得众生信服。这期间的误会和不解,却与和人说。 辛亥革命,像所有的历史革命一样,也是充满阻挠的,黄花岗起义,四川铁路运动,武昌起义,一揽子的革命中,戕害了多少人才,葬送了多少英雄,电影开始时,我曾疑惑,秋瑾为什么在被送往断头台上时会那么从容,似乎是去完成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使命,而不是葬身法场;新婚燕尔的林觉民为何死的时候却感到是幸福的。诚然,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因为她们有信仰,有信念,有信心,因为他们是为了顺应历史发展,为了为全中国百姓谋福利,因为他们坚信,他们的牺牲是换来会成功的。事关信任、信念,信仰,毋庸置疑。前面所有的失败,黄花岗上就义的英雄,四川牺牲的起义军,所有人的付出终于在武昌起义中曙光初现,武昌起义的英勇的一枪,吹响了民主进程的号角。 慈禧的几度落泪,让我对这为曾经咬牙切齿的女人多了几分同情,历史堆积的问题,在那个时代瞬间爆发了,而且不可收拾,作为女人,它却得承担这一切男人应该承受的苦痛和教训,背负遗臭万年的骂名,她的眼泪是真实的,当知道自己气数已尽,能做的只有认命和孤立无援的恐惧还有什么呢。但这种恐惧,这种孤立无援却似乎也是自找的,一切崇尚王权,欺压无产阶级的行为都将是失败的,水能载舟,焉能覆舟。民主共和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真心佩服孙中山先生,漂泊在外14年,却从为忘记过以天下大事为己任,以为民众谋福利为宗旨,没有任何私心,甚至将自身荣誉,名利,性命置身度外,最为震撼的是,他只身一人,面对诸国银行家和其膨胀的狼子野心使得不惧和从容,也唯有大丈夫,唯有舍得生死为民请命的人方有那份魄力,直截了当的对其赤裸的野心发出抨击,或许正是他的坚毅和大无畏精神,使得他完成了历史的一刻。然而这样一位从容的将领,却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成功时,却也显得焦虑和担忧,面对历史的一刻,面对几千年来,第一次的民主选举,他却不敢看了,不是害怕,而是不能瞬间接受几十年来的努力换来的成功,因为这之间的心酸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一个舍身求法,为民请命的人便是大写的人,当他放弃手术刀,拿起武器,为百姓谋出路时,他便已经成为民众的英雄。在孙中山的心中,革命乃是社会进步之理念。他为了革命东奔西走,呕心沥血,最终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王专制统治,取得革命的胜利。 试图摧残人民幸福,觊觎别人劳动成果的行为终将失败,为了大局,孙中山放弃了临时总统的位子,让位给袁世凯,但历史的车轮怎么会重蹈覆辙呢,袁世凯终将会死的,淹没早历史的大浪中,民主的原则已然深入民心,任何试图改变这种原则的行为都是徒劳。 辛亥革命虽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问题,却为新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奠基石,它说明了只要不断的革命下去,胜利终会来临的。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

第四节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c6380858.html, | 2007-6-1 16:21:00 | 来源: 一、农村经济和农民主活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却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未能在中国农村造成一个大的变动。但是,中国的农村经济在辛亥革命后仍然出现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 封建土地关系出现若干变化。在土地占有形式上,官田、公产私有化的现象,在辛亥革命以后日益普遍。官田多指前清的旗地和屯田,主要是通过“丈放”的名义转归私人,数量大,地段相对集中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省。公产多属寺、观、会馆和宗祠的占地,主要被大小军阀和外国教堂直接提卖或强占,地权转属私人。由于北洋政府和清朝废帝相互勾结,再加上外国教堂在义和团运动后不断以索取赔偿损失为借口夺占土地,中国各种官、公田产在这一时期迅速地大量转为私田。 在土地买卖过程中,辛亥革命后还突破了一些宗法关系的束缚,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农村卖地族人优先购买的传统。根据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国民是平等的,国民手中的任何私产,包括土地在内,都受到法律的保护。至于土地卖于何人,当然也归田主自由选择。尽管农村的宗族势力根深蒂固,但受到法律保护的土地买卖,还是突破了一些家族势力的限制,开始自由交易。这就产生了两个明显的影响:一是土地买卖因此愈加频繁,土地兼并有增无减,土地集中的现象更为严重;二是在土地转手较快的地区,逐渐打破了永佃制的束缚,先改永租佃为长期租佃,进而向短期租佃发展。 在地主阶级的构成上,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一批有政治背景的大地主。在这批大地主中主要有:一、北洋军阀和其他军阀。他们依仗权势,在自己的地盘上吞夺公田,圈占荒地,强买民田,短期内便掠夺了大量土地。袁世凯在河南有地400顷,张敬尧在霍邱、倪嗣冲在阜阳各有地七、八万亩以上,李厚基在苏北徐海一带有地200多顷。在当时有名的大地主中,找不出几个不是军阀的。二、商人和高利贷者。他们手中积累了相当的资金,又怕投资新式企业冒风险,宁肯投资土地坐收地租,然后再把地租收入转化为高利贷资本和商业资本,成为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体。三、外国教堂传教士和外商。他们依靠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不断强占土地或通过买办到农村收买土地,招民垦种,或直接经营农场。 在地租剥削方式上,辛亥革命以后实物地租仍占绝对优势,但货币地租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有增长的趋势。在经济发达的江、浙等许多省份,货币地租约占地租总额的25%左右。此外,有押租的田在租田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如江苏昆山的押租田,1905年占全部租田的25.1%,1914年增加到40%;南通的押租田,1905年已高达72.9%,1914年还增加到76.7%。押租在退押时虽然要退还佃农,但地主却因此已多得了一笔息金。押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地主利用农民破产求佃者日多的机会,对佃农加强制约和剥削的一种新手段。 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品化主要农产品的商品量,在辛亥革命后都有增长。粮食的商品量,1910年为212.1亿公斤,1919年增至263.4亿公斤。经济作物中,大豆的商品量增长最快,

辛亥革命人物

辛亥革命人物 辛亥革命时期那一代仁人志士是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在心的。他们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与历史责任感,自觉地肩负祖国的安危,以天下为己任。多少人背井离乡,抛弃别子,牺牲个人家庭幸福,追求祖国独立富强。即使是远涉重洋,去国万里,他们也是日日夜夜关注民族的命运,时时刻刻倾听祖国的呼唤。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却没有迷恋于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他们的事业与生命都是与祖国的命运融为一体的。 1.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始终与一个历史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革命领袖毛泽东曾指出,辛亥革命造就了伟大的孙中山,使他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1883年改号逸仙,此后在广州、香港读书和游历欧美时常使用此名。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被人习称为孙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在香山县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中。父亲孙达成靠务农为生。从6岁开始干农家活,在童年时代就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性格。10岁入村塾读书。1878年,年仅12岁的孙中山随其母远航檀香山开始了新的生活。1879年9月,孙中山到英国基督教监理会办的意奥兰尼学校读书。1883年7月,孙中山回国,在翠亨村一面干农活,一面自修中西学问。1883年11月,孙中山在香港入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拔萃书室读书,随后又到中央书院。1886年夏季,孙中山在香港中央书院毕业,进入南华医校读书,次年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就读,直到1892年毕业。 1892年7月,26岁的孙中山以优秀的学习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6月,孙中山到达天津,上书李鸿章,主张改革把中国建设成为近代化强国。上书未果后,孙中山来到檀香山,于1894年11月24日,成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小团体——兴中会。 1895年1月,孙中山回国策动武装起义。2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1895年组织广州起义,1900年组织惠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 1905年7月,孙中山抵达东京。8月20日,在东京成立同盟会。1905年11月,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十六字宗旨归纳成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武装起义的筹备工作中。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他在两广和云南境内组织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宣传革命,筹措经费。1910年11月,在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再组织一次起义。孙中山不辞辛苦奔走加拿大,为广州起义筹款。此后,孙中山不停地为国内武装起义筹款。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于1911年12月25日抵达上海。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实行民主改革,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发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孙中山进行了“社会革命”的尝试,企图实业救国。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坚持武力讨袁,发动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7年孙中山到广州,联合西南军阀势力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发起“护法”战争。 1921年,孙中山又到广州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积极筹备北伐。1922年,陈炯明叛乱,孙中山脱险后又到上海。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回到广州建立革命政权,任海陆军大元帅,再次准备北伐。1924年1月,他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