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考选制度史大纲.doc

中国考选制度史大纲.doc

中国考选制度史大纲.doc
中国考选制度史大纲.doc

中国考选制度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中国考试及选举制度发展的脉络,熟悉不同时期考试及选举制度的具体情况,以提高文化素质,增强民族意识。

?重点讲授部分是两汉察举、隋唐以后科举及现当代考试制度。

?分为八期: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现代、当代。

第一章先秦考选制度

?第一节远古时期

?选贤举能。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书·堯典》: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揚側陋。”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試哉。”

?《书·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庶績咸熙。”

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

?世卿世禄与选贤贡士。

?此期选拔人才任用官吏主要采用世卿世禄制。《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另以选贤贡士之制作为补充。

?西周选贤贡士制度包括升学选士与任官贡士两个方面。

?升学选士见于《礼记·王制》:“命乡(实指乡大夫)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俊士之秀者则曰“造士”。学有所成的造士之秀者,则可通过任官选拔而获得入仕资格。

?《礼记·王制》:“大乐正论俊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西周定制国学入学者本为“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亦见《礼记·王制》)

?贡士是向天子荐举人才的制度。西周贡士两途:乡举里选;诸侯贡士。

?乡举里选(亦称“宾兴”之制)在王畿之内施行,而由大司徒主管,“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见《周礼·大司徒》)

?乡大夫负责具体执行。“正月之吉,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

?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鄉老及鄉大夫帥其吏與其眾寡,以禮禮賓之。厥明,鄉老及鄉大夫、群吏獻賢能之書于王,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內史貳之。

?退而以鄉射之禮五物詢眾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興舞。此謂使民興

賢,出使長之;使民興能,入使治之。”

?其任官,“出使长之,用为伍长也。入使治之,用为乡吏也。”(见俞正燮《癸巳类稿·乡兴贤能论》)

?王畿之外则设诸侯贡士之制。

?《礼记·射义》:“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郑玄注:“岁献,献国事之书及计偕物也。三岁而贡士。旧说云: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

?献贡及时与否、质量如何,亦有奖惩措施:

?“一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有功者,天子赐以衣服弓矢,再赐以柜鬯,三赐以虎贲百人,号曰命诸侯。……

?贡士一不适谓之过,再不适谓之敖,三不适谓之诬。一绌以爵,再绌以地,三绌而地毕。”(《礼记·射义》孔颖达疏)

?此外,远古选贤举能遗风偶而还能见到。如商汤用有莘氏之女陪嫁之臣伊尹为相;

?商王武丁“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时,以版筑苦力傅说为相;

?周文王以渭水之滨穷愁潦倒的八十老翁姜尚为相。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

?招贤养士。

?春秋时期各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采取招贤察能与考绩的措施,以作为世卿世禄制的补充,还未成为制度。例如:

?齐桓公用小商贩出身的管仲为相,当面请教“王霸之业”。

?秦穆公用百里奚,与之“语三日,穆公大悦,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楚庄王用孙叔敖为相。

?齐相晏婴举荐司马穰苴,景公“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

?伍子胥向吴王闔閭推荐孙武,兵法十三篇,每陈一篇,“不觉口之称善”.

?春秋时期许多政治家、思想家都赞同选贤举能的主张。

?晏子曰:“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 则民与若矣。”(《晏子春秋·内篇》)?孔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论语·先进》)?墨子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此期对官吏的考绩虽未形成制度,但史籍已不乏其例。

?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礼贤、招贤更为主动。得士者存,失士者亡。

?此期特点:大兴养士之风与奖励军功。例如:

?魏文侯礼贤下士。

?齐威王建稷下学宫广延天下贤士。

?秦孝公下求贤令:“宾客群臣。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根据军功封官晋爵。

?学校考试制度。

?《礼记·大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官吏政绩考核。董仲舒据周礼认为,天子岁试天下,三试而一考。三考而定黜陟。

?官吏政绩考核。

?董仲舒据周礼认为,天子岁试天下,三试而一考。三考而定黜陟。

第二章两汉考选制度

?第一节两汉学校考试

?武帝元朔五年(前124)立太学,为博士官置弟子50人,昭帝时增至100,宣帝时200(博士增至12家),元帝时增至千人。

?王莽时“五经博士领弟子员三百六十,六经三十博士,弟子万八百人。”(《太平御览》卷534引《三辅黄图》)

?东汉光武重立14家博士,建武五年(公元29年)在洛阳建太学,顺帝永建六年(131年)重建太学。桓帝时诸生人数高达三万有余。

?招生。由“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汉书·儒林传序》)

?郡国举送是主要途径,但补正式弟子时要面试。“颂礼甚严,试诵说有法”方可录取。顺帝阳嘉元年(132年),还以明经下第者补弟子。

?两汉太学多平寒子弟,“公卿子弟不养于太学,而任子尽隶光禄勋。”(《文献通考·学校一》)?贵戚霍山曾说:“诸生多窭人子,远客饥寒,喜妄说狂言。” (《汉书·霍光传》)

?王莽时明令“增元士之子得受业于弟子,勿以为员。”顺帝时左雄“奏征海内名儒为博士,使公卿子弟为诸生。”(《后汉书·左雄传》)质帝本初元年(146年)诏令“自大将军至六百石,皆遣子受业。岁满课试,以高第五人补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后汉书·质帝纪》)

?结业出官。早期规定“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汉书·儒林传序》)考课形式为“射策”,分为甲、乙两科录取。

?西汉末年岁课分为三科:“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汉书·儒林传序》)

?东汉初复甲乙科,还增加了难度。顺帝阳嘉元年“增甲乙科员各十人”。

?桓帝永寿二年(156年)新课试法规定:

?诸生满二岁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再满二岁通三经者为太子舍人;再二岁通四经者推其高第为郎中;再二岁能通五经者推其高第补吏。另外还可通过察举、征辟等途入仕。

第二节汉代察举制度的建立

?两汉选士任官途径有军功、任子、赀选、征辟和察举等多种。

?任子。“大臣任举其子弟为官。”如史丹“九男皆以丹任为侍中诸曹。”(《汉书·史丹传》)?征辟是由皇帝或官府直接聘请名士任官,但人数有限。

?征辟,亦称辟除、辟署、辟召,是由皇帝或官府直接聘请名士任官。汉代各级官府均有自任僚属的权力。

?《后汉书·百官志一》本注:“汉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后皆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

?如《后汉书·方术传》李郃通五经,善河洛风星之术,“县召署幕门候吏”,“太守奇其隐德,召署户曹史。”

?再如《后汉书·李膺传》)载其“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

?隋以后,才是“海内一命之官,并出于朝廷,州郡无有辟署之事。(《文献通考》卷三六)?察举则是由公卿、列侯、刺史、守相推荐贤才给朝廷。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下诏求贤,是汉代选士之始。第二年,再次下诏举士。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因日食,诏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文帝十五年(前165年),黄龙见于成纪,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这些人需具“三道”,即“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始终及能直言极谏者”。对策论题即“四阙”(即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对策者应“悉陈其志,毋有所隐”,“著之于篇,朕亲览焉”。“对策者百余人,惟错为高第,由是迁中大夫”。(《汉书·晁错传》)

?汉武帝时,除举贤良对策外,还增设了孝廉、秀才、明经等科目,并规定孝廉为岁举科目,这标志着察举制已正式形成。

?汉代察举分岁举(常科)和诏举(特科、制科)两种。

第三节贤良、方正、文学

?方正、文学亦为察举科目,与贤良相类,常连称为贤良文学、贤良方正。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统计:西汉举贤良(方正、文学)14次,举方正7次。东汉举贤良(方正)12次,举方正5次。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元光元年(前134年)诏举贤良。

?博士董仲舒应举,呈“天人三策”。

??°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汉书·董仲舒传》)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元光五年“复征贤良文学”:

?“敢问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效,安所期焉?禹汤水旱,厥咎何由?仁义礼知,四者之宜,当安设施?属统垂业,物鬼变化,天命之符,天文地理,人事之纪,子大夫习焉。其悉正议,详具其对,著之于篇,朕将亲览焉。”(《汉书·公孙弘传》)

?公孙弘以博士对策,被武帝擢为第一。

?昭帝始元元年(前81年)“举贤良,问民所疾苦冤失职者”。始元五年“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始元六年,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民所疾苦”。

?宣、元、成、哀帝时因地震、日食等多次举文学高第、贤良方正、茂才异等之士。

?贤良方正的举荐者是王侯、公卿、守相,通常每人可举荐一人。所举之人可以交叉,如晁错即由平阳侯、汝阴侯、颖阴侯、廷尉及陇西太守共同举荐。

?举贤良通常需对策,皇帝以有关经义政事为题,书之于策,使臣下对答,谓之对策。高第者授官多在六百石以上,下第者除个别罢归田里之外,也能获得一定的职位。

?西汉所举贤良多为在职官员,职位高者如晁错为太子家令,董仲舒、贡禹为博士;低者则为郡功曹、郡吏、太守卒吏、议郎;平民身份荐举成功者仅严助等极个别例子。

?东汉时除推荐基层官员外,多举隐逸名流(因诏书强调要察举“岩穴”之士)。

?贤良方正属特科,间隔最长45年(明帝一朝未开科),最短间隔仅半年(宣帝地节三年三月和九月),通常是在日食、地震、水旱灾害之时选拔政务人才。

第四节孝廉

?孝廉是孝子和廉吏的合称。于民则举孝,在吏则兴廉。

?高祖二年(前205年)诏“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为三老。” (《汉书·高帝纪》)被视为举孝廉之滥觞。惠帝四年(前191年)诏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以资奖励。文帝时,冯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汉书·冯唐传》)

?孝廉作为岁举科目,始于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书·武帝纪》)?东汉和帝时,改为按人口比例察举孝廉,二十万口岁举一人,四十万二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后改为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一人。原来96郡岁举192名、调整后增加到228名。

?孝廉荐举者基本条件为孝行廉举,也有因其他德行或经学之士者。其任用多为郎官。?《后汉书·百官志》注:“凡郎,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

?是步入官场的重要阶梯。

?西汉时期孝廉一般不进行考核就直接录用。至东汉前期,已存考核之事,如:

?宋意“少传父业,显宗(明帝)时举孝廉,以召对合旨,擢拜阿阳侯相”。(《后汉书·宋意传》)?胡广“举孝廉,既到京师,试以章奏。安帝以广为天下第一,旬月拜尚书郎。” (《后汉书·胡广传》)

?孝廉考试制度化始于顺帝阳嘉元年(132年)。

?尚书令左雄上书:

?“宁人之务,莫重用贤;用贤之道,必存考黜。”主张“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

?这是因为徇私严重,难以“取其实行”,“只得假试之事,以为革谬之法”。(《文献通考》卷三四)第五节秀才

?西汉时,秀才属特科。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遣太中大夫强等十二人循行天下,存问鳏

寡,览观风俗,察吏治得失,举茂材异伦之士。”《汉书·宣帝纪》)

?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地震,诏“丞相、御史、中二千石举茂才异等贤良直言之士各一人。”

(《汉书·元帝纪》)

?永光二年(前42年)日食,诏“内郡国举茂才异等直言极谏之士,朕将亲览焉。”(同上)?建昭四年(前35),“遣谏大夫、博士赏等二十一人循行天下,举茂才特立之士。”(同上)?其中亦有因灾异诏举对策与贤良方正类似者。

?东汉时变为常科。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年),诏“三公岁举茂才各一人,廉吏各二人。光禄岁举茂才、茂才各一人,察廉吏三人。”“监察御史、司隶、州牧岁举茂才各一人。” (《后汉书·百官志一》)

?选士上的区别:孝廉重在德行,茂才重在才干。

?举主方面,孝廉由郡国举荐,而茂才则以州举为主。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每年所举茂才二十人左右。被举为孝廉的人,还可再举为秀才。

第六节明经

?明经是用来录用经学之士的科目,主要为地方官学、私学及自学者提供仕进机会。西汉时已有以明经入仕者,如:

?孔安国以《谷粱春秋》为博士,盖宽饶以明经为郡文学。翟方进“举明经,迁议郎。”(《汉书·翟方进传》)

?东汉时成为正式察举科目。如戴凭“习《京氏易》,年十六,郡举明经,征试博士,拜郎中。”(《后汉书·儒林传上》)张玄“建武初,举明经,补弘农文学。”(《后汉书·儒林传下》)章帝元和二年(前85年),诏“令郡国上明经者,口十万以上五人,不满十万三人。” (《后汉书·章帝纪》)?顺帝阳嘉元年(132年),“秋七月丙辰,以太学新成,试明经下第者补弟子,增甲乙科员各十人。”(《后汉书·顺帝纪》)

第七节其它科目

?童子郎。

?对象是十五岁以下有才学的少年。

?敦厚。

?始于元帝永光元年(前43年),“诏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汉书·元帝纪》)

?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诏举敦厚有行能直言之士。”鸿嘉二年(前19年),诏“举敦厚有行又能直言者。”(《汉书·成帝纪》)长陵尉王嘉此次被举,言政事合成帝之意,超迁太中大夫。?东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年),“诏三公、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举敦厚质者各一人。”

(《后汉书·安帝纪》)顺帝阳嘉二年(133年),又诏举敦朴之士,马融、李固等经对策拜议郎。?有道。

?东汉安帝元初二年(115年),诏令“其百僚及郡国吏人,有道术、明习灾异阴阳之度、璇玑之数者,各使指变以闻。”(《后汉书·安帝纪》)专取有一技之长者。

?勇猛知兵法。

?此为选拔军事人才的科目。始于成帝元延元年(前12年),诏“令……北边二十二郡举勇猛知

兵法者各一人。”哀帝建平四年(前3年),诏“将军、中二千石,举民明兵法、有大虑者。”(《汉书·哀帝纪》)

?察廉、尤异、治剧。

?此类科目从现任官员中选优予以重用。察廉是选拔廉吏的科目。如《汉书·王尊传》:“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尤异是选拔政绩突出者的科目。如赵广汉“察廉为阳翟令,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汉书·赵广汉传》)

?治剧指善治难度大的地方。如袁安为阴平长、任城令,“三府举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 (《后汉书·袁安传》)

第八节察举制的影响

?察举仅为任官之一途,且选士与任官不分。隋唐以后,才“以科目为举士之途,铨选为举官之途。”“试士属之礼部,试吏属之吏部。”(《文献通考》卷三六)

?察举选才,学校育才;二者关系甚深。太学本身就有选士功能,贤良、孝廉、茂才、明经等科目又为太学之外的儒生广开进身之路。

?西汉前期,察举认真,监察严格。“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史记·范雎列传》?举人不当有罪,不进贤亦有罪。“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书·武帝纪》)

?后期责任制开始废弛。成帝时,红阳侯王立举陈咸贤良不实,“有诏免咸,勿劾立。” (《汉书·翟方进传》)王莽执政时放宽督察,“诸有臧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皆勿案验。”(《汉书·平帝纪》)此后风气败坏。

?东汉后期则贿选成风。民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于泥,高弟良将怯如鸡。”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考选制度

?第一节学校考试制度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注引《魏略》:“至黄初元年之后,新主乃复始扫除太学之灰炭,补旧石碑之缺坏,备博士之员录,依汉甲、乙以考课。申告州郡:有欲学者,皆遣诣太学。”?黄初五年四月,太学正式建成,并“制五经课试之法”。

?《通典》卷53礼十三:“慕学者始诣太学为门人;满二岁,试通一经称弟子,不通一经罢遣。”?但受九品官人之法冲击,效果不佳,“博士轻选,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三国志·魏书·刘馥传》)

?西晋武帝曾整顿太学,另为五品以上官员子弟设立国子学,慎选博士。东晋时废置无常。“考课不厉,赏黜无章”。有育才之名,无收贤之实。

?刘宋文帝亲临国子学策试诸上59人。(《宋书·文帝纪》)

?粱武帝兴学,于天监八年(509年)诏“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梁书·武帝纪中》)

第二节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指各州郡中正官按九等来品评本地人士,并以其品状上报朝廷,作为吏部授官依据的一种选士制度。

?“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倘或道义亏缺则降下之。”“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通典·选举二》)

?与察举制相比,选士之权由郡守移至专司考察之职的中正官之手,品评人物亦由分科推荐改为分等定品。

?《通典·选举二》:“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宋书·恩幸传序》:“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后汉书·刘表传》:“及曹操到襄阳,琮举州请降……乃释(韩)嵩之囚,以其名重,甚加礼待。使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八《九品中正》:

?“魏文帝初定九品中正之法: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

?上报吏部的品状包括这些内容:

?一是士人的家世,即“资”;

?二是其操行与才能,即“行状”;

?三是定出品级。其定品三年一清定之。

?九品中正制对东汉以来“位成于私门,名定于横巷”的局面有所矫正,增强了综核名实的力度。?“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晋书·卫瓘传》)

?“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已。”

?“虽取名中正,实为奸府;事名九品,而事有八损。” (《晋书·刘毅传》)

?《文献通考·选举一》:“至中正之法行,则评论者自是一人,择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体统脉络,各不相关,循私之弊,无由惩革。”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左思《咏史》八首之二)

?梁武帝当政时,不设中正,而以州望、郡宗、乡豪代之(天监七年)。

?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年)罢郡中正。次年诏书指出:“中正所铨,但存门第,吏部彝伦,仍不才举。”

?西魏宇文泰时,颁六条诏书。其四曰:“惩魏齐之失,罢门资之制,其所察举,颇加精慎。”《册府元龟》卷639。

第三节察举制的发展

?此期察举制仍在施行。

?《三国志·文帝纪》:“黄初二年(221年)春正月,初令郡国口满十万者,岁察孝廉一人。其有秀异,无拘户口。”

?黄初二年春正月,再次诏令“今之计孝,古之贡士也。……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有关特举的诏令亦多。黄初四年诏“其博举天下隽德茂才,独行君子。”(《三国志·文帝纪》)?太和二年(228年)“诏公卿近臣举良将各一人。”四年十二月,“诏公卿举贤良。”(《三国志·明帝纪》)

?吴蜀地方也曾察举孝廉,只是皆未考试。

?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诏举贤良直言之士,便需对策才能任用。举秀才试策五道。太康中,武帝亲策华谭,连提五问:

?“将何以长弭斯患,混清六合?”

?“今欲绥静新附,何以为先?”

?“可消锋刃为佃器,罢尚方武库之用未邪?”

?“至于律令,应有所损益不?”

?“将时无其人?有而致之未得其理也?”(《晋书·华谭传》)

?东晋时由于长期战乱,学校不修,所举孝秀,多不策试。元帝大兴三年(320年)重申旧制,恢复考试,吓得众多孝秀不敢应举,仅桂阳谷俭一人应试,以高第被任为郎中。

?南朝时期察举考试更为加强。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421年),车驾延贤堂策式诸州郡孝秀,顾练、殷朗所对称旨,被授予著作佐郎。

?南齐武帝永明八年(490年),曾亲策秀才。进得其人,获登贤之赏;若非其才,受滥举之罚。《昭明文选》卷8《策问》载有永明八年、十一年策秀才文,各五问,均问军国大事。

?梁武帝亦亲策孝秀,并于普通三年(522年)、七年诏举贤良方正、清吏。《隋书·经籍志》载梁有策孝秀文12卷,《昭明文选》载有任彦升天监三年策秀才文。

?北朝察举科目也以秀才、孝廉两科为主。举秀才侧重文才、干略,孝廉侧重章句、经义。所以秀才对策比孝廉试经难度更大,更为注重能力考察。

?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诏制九条。其八曰:“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郡举经明行修者为

孝廉,上州、上郡岁一人,下州、下郡三岁一人。”(《周书·武帝纪》)

第四节官吏铨选制度的发展

?《三国会要·选举》:魏明帝时,令刘劭作都官考课之法七十二条,考核百官。

?《魏书·高祖纪下》载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诏曰:“朕今三载一考,考即黜陟,欲令愚滞无妨于贤者,才能不壅于下位。各令当曹考其优劣,分为三等。六品以下,尚书重问。五品以上,朕将亲与公卿论其善恶。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本任。”

葛洪《抱朴子·审举》:

?或曰:“能言不能必行,今试经对策虽过,岂必有政事之才乎?”抱朴子答曰:“古者犹以射择人,况经术乎!如其舍旃,则未见馀法之贤乎此也。夫丰草不秀瘠土,巨鱼不生小水,格言不吐庸人之口,高文不堕顽夫之笔。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之略,省夷吾之书而明其有拨乱之干,视不害之文而见其精霸王之道也。

?今孝廉必试经无脱谬,而秀才必对策无失指,则亦不得暗蔽也。良将高第,取其胆武,犹复试之以策,况文士乎?假令不能,必尽得贤能,要必愈于了不试也。今且令天下诸当在贡举之流者,莫敢不勤学。但此一条,其为长益风教亦不细矣。若使海内畏妄举之失,凡人息侥幸之求,背竞逐之末,归学问之本,儒道将大兴,而私货必渐绝,奇才可得而役,庶官可以不旷矣。” 《北史》《苏绰传》擢贤良:

?然善官人者,必先省其官。官省,则善人易充。善人易充,则事无不理。官烦,则必杂不善之人。杂不善之人,则政必有得失。故语曰:“官省则事省,事省则人清;官烦则事烦,事烦则人浊。”清浊之由,在于官之烦省。案今吏员,其数不少。其人殷事广,尚能克济,况今户口减耗?依员而置,犹以为少。如闻在下州郡,尚有兼假,扰乱细人,甚为无理。

第四章隋唐考选制度

?第一节隋代学校考试及选举制度的演变

?国子寺是隋代最高教育机构,统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入学有资格限制,国子学接受贵族及高官子弟,太学接受中层官员子弟,四门学、书学及算学接受基层官员子弟及经州县举荐的庶民子弟。

?业成(通两经)经考试选拔入仕。考题出自经书,方式是策问,亦称之为“经策”。笃于教训,精于考课。

?州县官学亦有选拔考试。开皇七年(587年)正月,令诸州岁贡士三人。

?隋代选举制度亦有重大变化。隋初虽有州都、郡正、县正名号,但仅为乡官,不管实事。州县僚佐,亦归吏部掌管。

?刘炫有言:“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小大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隋书·儒林传》)?隋代仍行察举,开皇二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七月,“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

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书·高祖纪下》)

?炀帝大业三年四月,下诏以十科举人。(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才堪将略、膂力骁壮)“其现任九品以上官者,不在举送之限。” (《隋书·炀帝纪上》)

?大业五年六月,“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 (《隋书·炀帝纪上》)

?考试方式为策试。

?秀才科要求最高,需试方略策五道。

?文理俱高为上上,即甲第;文高理平或理高文平为上中,即乙第;文理俱平为上下,即丙第;文理粗通为中上,即丁第;文劣理滞为不第。

?有时还要进行复试,加试赋、颂、铭等文体。

?《隋书·文学传》:“有隋总一寰宇,得人为盛,秀异之贡,不过十数。”最著名者为杜正玄、杜正藏、杜正伦一门三秀才皆高第。

?进士科试时务策五道,分甲乙二科。房玄龄、高士廉等出身于此科。

?明经科试墨义策十道,辨明义理为通。

?通十为上上,通八为上中,通七为上下,通六为中上。即甲乙丙丁四科。

?《新唐书·孔颖达传》:“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第二节唐代学校考试

?唐代国子监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另有广文馆,专招贡举人修进士明经学业。

?长庆二年(822)闰十月,国子祭酒韦乾度奏:“旧例,每给付厨房,动多喧竟。请起今已后,当监进士、明经等,待补署毕,关牒到监司则重考试。其进士等若重试及格,当日便给厨房。其明经等考试及格后,待监司牒送,则给厨房,庶息喧争。”(《唐会要》卷66《东都国子监》))

?国子学、太学依门荫入学。四门学除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依门荫入学外,其他人则需考试选拔。?开元二十一年(733)五月敕:“诸州县学生,年二十五已下,八品九品子,若庶人生年二十一已下,通一经已上,及未通经而精神通悟有文词史学者,每年铨量举违,所司简试,听入四门学,充俊士。”(《唐会要》卷35《学校》)

?旬试、月试方试为试读、试讲。

?元和元年(806),国子祭酒冯伉提议:“后每月一度试,经年等第不进者停厨,庶以止奸,以示激劝。”(《册府元龟》卷604《学校部·奏议三》)

?岁试。

?“其试者通计一年所受之业,口问大义十条……得八已上为上,得六已上为中,得五已上为下。”(《唐会要》卷35《学校》)

?岁试结果与奖惩挂钩,“并三下与在学九岁、律生六岁不堪贡者罢归。……诸学生通二经、俊士通三经已及第而愿留者,四门学生补太学,太学生补国子学。”(《新唐书·选举志上》)?毕业试。

?“每岁,其生有能通两经已上求出仕者,则上于监,堪秀才、进士者亦如之。……

?丞管判监事,凡六学生每岁有业成上于监者,以其业与司业、祭酒试之:

?明经,帖经、口试、策经义;进士,帖一中经、试杂文、策时务,征故事。其明法、明书、算亦各试所业。”(《唐六典》卷21《国子监》))

?弘文馆、崇文馆学生皆贵族及三品以上官员子弟。科考专设弘文崇文生举,单独考试评卷,以保证录取名额。

?天宝十四载(755)二月降低要求,

?“弘文馆学生,自今已后,宜依国子监学生例帖试。明经、进士帖经并减半,杂文及策,皆须粗通,仍永为恒式。” (《唐六典》卷8《门下省·弘文馆》))

第三节唐代贡举程序与管理

?贡举先要取得应试资格,国子监、弘文崇文二馆及州县学都要从业成生徒中选拔贡士。而私学、家学及自学者则需投牒自举。

?“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新唐书·选举志上》)

?武德四年(621)四月下令贡举:

?“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随物入贡。”(《唐摭言》卷15《杂记》)

?《唐摭言》:“白居易典杭州,江东进士多奔杭取解。”张佑与徐凝争解元,白居易出《长剑倚天赋》、《余霞散成绮诗》为考题。

?试已,举行乡饮酒礼,歌《鹿鸣》之诗。州官为贡举人提贡川资,随州计吏赴京。到尚书省报到,呈交状书,“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结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试之。(《新唐书·选举志上》)

?应举进士者多有行卷。如白居易“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米价方贵,居亦弗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幽闲鼓吹》)

?纳卷则始于天宝元年韦陟为礼部侍郎之时。不只以一场之善决定取舍。元结于天宝十二年以《文编》纳于礼部侍郎杨浚,由此及第。

?元和十三年,庾承宣权知礼部侍郎,限纳杂文一卷。咸通九年,刘允章为礼部侍郎,榜于南院曰:“进士纳卷,不得过三轴。” (《唐摭言》卷12《自负》)

?唐代贡举设六科,即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一般二月考试,三月放榜。?秀才科,试方略策五道。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

?进士科,帖一大经及《尔雅》,取通四以上,再试文赋各一篇,文通而后试时务策五道。分甲乙二科。

?明经科,帖经帖十取通五以上,问大义十条取通六以上,试策三条取粗有文理者与及第,分为甲乙丙丁四科。

?明法科,律令各十帖,试策共十道,全通为甲,通八以上为乙第。

?明书科,《说文》、《字林》凡十帖,口试无常限,皆通为第。

?明算科,帖凡二十,兼问大义,皆通者为第。

?“自武德以来,明经唯有丁第,进士唯乙科而已。”(《通典》卷15《选举三》)“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

?及第后的活动,据《唐摭言》记载,有谢主司、期集,过堂(参见宰相)、曲江大会、(慈恩塔下)进士题名。

?孟郊46岁登第,有《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但一年前有一首《再下第》:“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罗邺《落第东归》:“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风懒举头。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唐代科举及第后,还要经吏部铨选才能任官。

?铨选过程,先为“关试”。由吏部员外郎主试,试场设于吏部南院,试题为判两节。

?由于官员缺额不足,及第者还得依次待选。“明经、进士擢第者,每年委州长官访察行业修谨、书判可观者,三选听集。”(《全唐文》卷966《请更定三考奏改并及第人数奏》)

?“按格令,内外官万八千八十五员。而合入官者,自诸馆学生以降,凡十二万余员。其外文武贡士及应制、挽郎、辇脚、军功、使劳、征辟、奏荐、神童、陪位、诸以亲荫并艺术百司杂直或恩赐出身受职不为常员者,不可悉数。大率约八九人争官一员。” (《通典》卷15《选举三》)?依照吏部铨选规定,由正常程序入仕,称为平流入选,又称常选。其周期,始于孟冬,终于季春。

?“其择人有四事:一曰身,取其体貌丰美;二曰言,取其词语辨证;三曰书,取其楷法遒美;四曰判,取其文理优长。四事可取,则先乎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通典》卷15《选举三》)

?其程序:一为试,观其书法与判文;

?二为铨,察其身材与言辞;

?三为注,征求对去向的意愿;

?四为唱,口头宣布拟派的职位,不满意者可改派,三次改派不接受者可待下年参选。

?吏部委派列名编组造册后,送门下省审查,然后奏闻请旨。吏部受旨奉行,发任职证书,其印文为“尚书吏部告身之印。

?及第者如要提前入仕,亦有三条途径可选:

?一为应制科举。

?“又有制诏举人,皆标其目而搜扬之,志烈秋霜、词殚文律、抱器怀能、茂才异等、才应管乐、道侔伊尹、贤良方正、军谋宏远、明于体用、达于吏理之类,如于显庆,盛于开元、贞元。皆试于殿廷,乘舆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策高者特授美官,其次与出身。”(《册府元龟》卷639《贡举部·总序》

?二为应吏部科目选。

?“选人有格限未至,而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亦曰超绝。词美者,得不拘限而授职。” (《通典》卷15《选举三》)

?此外还有三礼、三传、三史、五经、九经、开元礼等科目。

?三为从藩府辟署入仕。

?这需要自荐、他荐或使府自行辟署。其所任幕职主要是判官、掌书记、巡官、推官、参谋等。?还有登第后绝意禄位者。

?如开元十二年进士祖咏“移家归汝坟间别业,以渔樵自终。”元和十五年进士施肩吾“不待除授,即东归……拍浮诗酒,搴擘烟霞。”(《唐才子传》)

?地方选才贡士为州县长官,实际主事者为司功参军与各县簿尉。

?武德年间,常科考试由吏部考功郎中主持,贞观时改由考功员外郎知举。开元二十四年(736)三月改由礼部侍郎专掌。此后,考选归礼部,叙用归吏部。(唐代三品以上由皇帝任命,四五品由宰相提名,报请皇上。六品以下,须经吏部铨试注拟授官。)

?科考主管官为知贡举,权知贡举。考期一般在农历二三月间,举子多在十月秋冬之际随计赴京。“槐花黄,举子忙。”

?考试场次之间应有间隔。每场自朝至夕,甚至可以入夜,但多以三条烛尽为限。“三条烛尽钟初动,九转丸成鼎未开。”(韦承贻题贡院都堂一隅诗)

?考场管理亦成其法。点名搜索、禁带书册。

?其舞弊亦多:假手、漏题、关节,应有尽有。防弊措施也不少:举人合保、当众考试评卷(帖经及经义)、试卷详覆(由中书门下)、重臣子弟回避、知贡举亲故别头考试、考官锁院等。?权德舆《贡院对雪以绝句代八行奉寄崔阁老》:“寓宿春闱岁欲除,严风密雪绝双鱼。思君独步两垣里,日日含香草诏书。”

第四节进士科目

?据《登科记序》,武德五年(622)下诏开考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等科目。高宗时,进士科方才压倒诸科。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难尽白头。”(《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进士科考试内容,“其初止试策,贞观八年,诏加进士试读经史一部。” (《通典》卷15《选举三》)

?“调露二年四月,刘思立除考功员外郎,先时,进士但试策而已,思立以其庸浅,奏请帖经,及试杂文。自后因以为常式。” (《唐会要》卷76《贡举中》)

?初试杂文多为箴、铭、论、表、颂等实用文体,赋仅居其一。专用诗赋,当在天宝之季年。?三场次序在天宝以后也有变化,以杂文居于帖经之前。逐场定去留。

?建中二年(781)中书舍人赵赞权知贡举,“请以箴、论、表、赞代诗赋”。但不久又恢复试诗赋。

?唐后期重经史。如贞元十五年《行不由径诗》、十六年《性习相近远赋》

?诗赋评卷要求是“识文律”。试诗为五言律诗,一般限定为十二句;诗题多取古人诗句或成语典故等。《白氏长庆集》卷38载省试诗题《玉水记方流诗》,题下注:“以流字为韵,六十字成。”

?天宝十载诗题为《湘灵鼓瑟诗》,钱起之作情景交融,飘逸洒脱。“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开元十二年,“有司试《终南山望余雪诗》,(祖)咏赋云:…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四句即纳于有司。或诘之,咏曰:…意尽。?”(《唐诗纪事》)

?试赋也讲究对偶、韵律、用典、字数等规范。《白氏长庆集》卷38载贞元十六年省试赋题《性习相近远赋》,题下注:“以…君子之所慎焉?为韵,依次韵,限三百五十字以上成。”不能有声病、犯韵。

?白居易赋云:

?噫!下自人,上达君,咸德以慎立,而性由习分。习则生常,将俾夫善恶区别;慎之在始,必辩乎是非纠纷。原夫性相近者,岂不以有教无类,其归于一揆;习相远者,岂不以途遥异致,乃差于千里。昏明波注,导为愚智之原,邪正歧分,开成理乱之轨。安得不稽其本,谋其始,观所由,察所以?考成败而取舍,审臧否而行止。俾流遁者返迷途于骚人,积习者遵要道于君子。

?且夫德莫德于老氏,乃曰道是从矣;圣莫圣于仲尼,亦曰非生知之。则知德在修身,将见素而抱朴;圣由志学,必切问而近思。在乎积艺业于黍累,慎言行于毫厘。故得其门,志弥笃矣,性弥近矣;由其径,习愈精而,道愈远而。其旨可显,其义可举。勿谓习之近,徇迹而相背重阻;勿谓性之远,反真而相去几许。亦由一源派别,随浑澄而或浊或清;一气脉分,任吹煦而为寒为暑。是以君子稽古于时习之初,辨惑于成性之所。

?然则性者中之和,习者外之徇。中和思于驯致,外徇诫于妄进。非所习而习则性伤,得所习而习则性顺。故圣与狂由乎念与罔念;福与祸在乎慎与不慎。慎之义莫匪乎率道为本,见善则迁。观炯诫于既往,审进退于未然。故得之则至性大同,若水济水也;失之则众心不等,犹面如面焉。诚哉习性之说,吾将以为教先。

?试策,初为时务策五道,至大和年间定为经史三道,时务两道。“文须洞识文律,策须义理惬当者为通。”

?贞观元年(627)试策题中有一道《用刑宽猛》:

?问:狱市之寄,自昔为难;宽猛之宜,当今不易。缓则物情恣其诈,急则奸人无所容。曹相国所以殷勤,路廷尉于焉太息。韦弦折中,历代未闻,轻重深浅,伫承嘉议。

?上官仪对策为:

?对:攘袂九流,披怀万古,览玉簶之奥义,觌金简之遗文,睹皇王临御之迹,详政术枢机之旨,莫不则乾纲而张礼乐,法霆震而置威刑。纵使轩去鼎湖,非无涿鹿之战;舜辞雷泽,遂有崇山之诛。自皋陶不嗣,忿生长往。甫侯设法,徒有说于轻重;子产铸书,竟无救于衰败。是知风淳俗厚,草艾而可惩;主僻时昏,黥凿而犹犯。

?我君出震继天,承图宰化,孕十尧而遐举,吞九舜而上征。犹以为周书三典,既疏远而难从;汉律九章,已偏杂而无准。方当采韦弦于往古,旋折中于当今。若能诏彼刑章,定金科之取舍;征其张赵,平丹书之去留。必使楚国受金,不为庄生所责;长陵盗土,必用张子之言。

?谨对。(见《文苑英华》卷497)

?进士科偶而还进行复试。

?《唐诗纪事》卷52:“会昌五年(845)陈商下进士,张濆第一,(易)重次之。后诏白敏中重考,覆落濆等八人,而重居榜首。有诗《寄宜阳兄弟》云:

?…六年雁序恨分离,诏下今朝遇己知。

?上国皇风初喜日,御阶恩渥属身时。

?内庭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

?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

?《唐诗纪事》卷59载褚载《贺赵观文重试及第》诗:

?“一枝仙桂两回春,始觉文章可致身。已把色丝要上第,又将彩笔冠群伦。龙泉再淬方知利,火浣重烧转更新。今日街头看御榜,大能荣耀苦心人。”

?计有功案语云:“观文乾宁二年(895)崔凝下第八人及第,是年命陆扆重试,而观文为榜首。” 第五节其他科目

?明经又有二经、三经、五经及三礼、三传、史科、学究一经之分。后四者同时又是吏部铨选科目。

?明经在唐前期地位不低。睿宗曾下诏称:“县令字人之本,明经为政之先,不稍优异,无以劝奖。”(《全唐文》卷19《申劝礼俗敕》)

?唐前期不少名臣宰相出身于明经。明经科起自汉代察举科目,早期举明经者多出身于名门望族,而且唐前朝明经只试经策,进士只试时务策(趋难、趋高导向尚未形成),因而应试者素质有保障。

?唐后期明经科渐次形成帖经、经问大义、时务策三场考试,难度不如进士。前二场紧扣经书,只须记诵;时务策只需文理粗通。

?唐武德五年(622)开科考试,当年就有秀才一人及第,其科等最高。至“高宗永徽二年,始停秀才科。” (《新唐书·选举志上》)历时30年,及第共29人。

?停考原因,一是“取人稍峻”,二是进士科考试不断完善,具备了取代秀才科目的条件,特殊人才还可通过制科录用。

?明法也源自汉代的察举科目。“其明法,试律、令各一部,识达义理,问无疑滞者为通(……每部试十帖,策试十条:律七条,令三条,全通者为甲,通八以上为乙,已下者为不第)。”(《唐六典》卷2《尚书吏部》)

?“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 (《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凡邦国之政,必从事于此三者。”(《新唐书·刑法志》)

?《唐律疏议》30卷,12篇,502条。唐令30卷1590条。

?明法科初唐时地位尚高,中唐以后地位下降。“少以明法举,拜临汾尉,累授大理丞。”(《旧唐书·李朝隐传》)

?明书、明算亦选拔专才,但及第者品秩过低,史籍无考。

?唐制举可溯源于汉代察举中的特科,其创立亦有一个过程。设置明确科目(孝友淳笃、儒术该通、文词秀美、明识治体)则始如贞观十一年。

?其科目首重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多在帝王建元、改元时开设。军谋宏达材堪将帅类亦受关注。博达文典达于教化类设科亦繁。

?考试一般为试策三道。如景云三年(712)经国科策对:

?唐武举常科创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长安二年,教人习武艺,其后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行乡饮酒礼,送于兵部。”(《通典》卷15《选举三》)

?其考核包括: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才貌、言语、举重等。武举及第者郭子仪,后又多次参加武举制科考试。

第六节官吏铨试科目与管理

?官吏铨试科目主要有平判入等、博学宏词、书判拔萃。“及大足元年置拔萃,如于崔翘;开元十九年置宏词,始于郑昕;开元二十四年置平判入等,始于颜真卿。”(《唐语林》卷8《补遗》)?开元礼、三礼、三传、三史亦为铨试科目。

?博学宏词“试文三篇”,诗赋策。

?平判入等、书判拔萃皆试判。判题初取自“州、县、府、寺疑狱”,后又依经史义例设计案例。要求观点明确,话语简浩,骈俪工整而有文彩。

?判题如:《求邻壁光判》:

?郗珍性好读书,家贫,邻家富,乃穿邻壁取烛光。邻告为盗。

第五章宋辽金元考选制度

?第一节宋代学校考试

?北宋初年,官学衰败,国子学“但为游士寄应之所,殊无国子肄业之法。”(《宋会要辑稿·崇儒》)?仁宗庆历二年,国子监请:“……试补学生,并依起请。听读满五百日方许取解。己得国学文解、省试下者,止听读一百日,许再取解。……

?学徒群居,宜较文艺,以激进修。自今后每月两次轮差学官两员出题,量加考试,第其优劣。……?附监生徒听读已久,须正系生员名籍,自今每岁一补试,差学官锁宿封弥,精加考校,取文理通者,具名闻奏,给牒收补。” (《宋会要辑稿·崇儒》)

?考核内容除经义外,还有诗赋策论,第生员高下,揭名于学门。

?后置四门学以收补庶人子弟,旋因太学创立而罢。太学在胡瑗、石介等人主持下得到发展,确立了公试和私试程序。

?神宗熙宁元年(1068)正月,诏令太学在200名内舍生外,增100人为外舍生,“逐旋补试,且令入斋听读……候内舍生有缺,即将外舍生拨填。” (《宋会要辑稿·崇儒》)

?熙宁四年诏曰:“生员分三等,以初入等生员为外舍,不限员。自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上舍以百员、内舍以二百员为限。……

?如学行卓然尤异者,委主判官及直讲保明,中书考察,取旨除官。”(《长编》卷227)

?此举标志着三舍法学选制度的正式确立。

?元丰十二年(1079),李定等上《国子监敕令式》及《学令》,凡143条,进一步发展了三舍学选之法。其内容主要包括:

?1、太学置斋舍80,每斋生徒30人。其中外舍生2000、内舍生300、上舍100人。

?2、每年四季孟月补试外舍生。委本贯或所在州发给文据,试大义一场,差国子监丞、主簿封弥,司业、博士考校。

?3、平时考察:

?一曰行,要“帅教不戾规矩”;

?二曰艺,要“治经程文合格”。

?4、在校考试,一为私试,每月一行;二为公试,即升舍试,升补内舍每年举行一次,升补上

舍试隔年一次。

?5、升舍标准:外舍生公试入一、二等,参考每月行艺,合格者升内舍。内舍生试入优、平二等,参考其行艺,升上舍。

?上舍生公试及行艺俱优者为上等,可直接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可免礼部试;俱平或一优一劣者止与免解。

?三舍法加强了对在校生徒学业和行为的考察,还使学校考试与科举取士相结合,增强了对读书人的吸引力。

?但其弊端亦在所难免。

?“士之学于其间者,转身举足辄蹈宪网,束缚愈于治狱,条目多于防盗。……

?法有大可怪者:博士、诸生禁不相见,教兹无所施,质问无所从,但博士月巡所隶斋而已。” (《长编》卷377)

?徽宗崇宁元年,蔡京请以三舍法遍行天下,并创置辟雍作为太学的外学,以处太学外舍未校定人及诸路州学贡士。

?三年,诏罢科举,取士悉由三舍升贡,县学升进州学,州学贡入辟雍,辟雍贡入太学。

?并规定:“学生实非资问,辄见师长,因而干请,用学规极等罚之。”(《通考》卷42《学校三》)?崇宁五年《学令》:“每春季,太学、辟雍悉公试,同院混取。……以四十七人为上等,即推恩

释褐;一百四十人为中等,遇亲策试许入试;一百八十七人为下等,补内舍生。

?凡上等上舍生暨特举孝悌行能之士,不待廷试推恩者,许即引荐释褐。”(《宋史·选举三》)?宣和三年,罢天下三舍法,取消辟雍外学,除太学仍以三舍法考选升补外,开封府及各路州郡依旧科举取士。

?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下诏建太学以养士。次年二月,立太学及科举试法。

?十月秦桧上《监学敕令格式》(据元佑、绍圣监学法及现行条法修立),奠定了南宋学校考试格局。

?补试入学的人,须是“诸路住本贯学满一年、三试中选、不曾犯第三等以上罚,或虽不住学而曾经发解、委有士行之人”,“教授委保,申州给公据,赴国子监补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3《太学补试》)

?绍兴十三年秋,应首次补试者,已达六千多人。此后春秋之季各补试一次。绍兴二十七年定为一年一补,并行封弥誊录之法。孝宗初年,改为三岁一补。

?隆兴元年(1163)取消混补,改将各州解发举人赴省试下第者补入太学。

?乾道元年(1165)“太学依旧补试,更不拨入省试下人。” (《宋会要辑稿·崇儒》)

?次年礼部即上言“太学补试,人数猥多,遂致喧竞。欲遇省试年份,将当年诸州请到文解到省试下,并以前曾经得解之人,许行补试。仍将太学过省缺额补填取放,即不得额外别行增添名数。(《宋会要辑稿·职官》)

?乾道六年,又规定“不得以解人为限”。至淳熙二年,参试多达一万六千人,场屋殆不能容。“繁冗太甚,中选者类多假手。”(《宋会要辑稿·崇儒》)

?淳熙四年,正式确立“待补太学之试法”:

?“每遇科场年分,诸州依解额取定合格人赴省试外,乞将其余解发不到试卷纽记终场人数,每一百人取三人,零分不及三十人亦取一人,名曰待补太学生,考试院具姓名,申本州置籍,俟太学开补,本州给据,申国子监,赴补试一次。其以前曾实得解到省试下人愿就补者,召保官一员。当年得解赴省人,只照原发解公据赴补。”(《宋会要辑稿·崇儒》)

?宁宗庆元元年(1195),因待补冒滥之弊(如货卖文帖、改移乡贯等),再次改行混补之法。?其课试之法:

?私试。“月有试,季一周之。”(《宋会要辑稿·崇儒》)由太学学谕出题,以孟、仲、季月分试三场。先一日锁院,次日引试。试日禁怀挟,学官惟司业不与考校。锁院五日后,司业入学开榜。?公试每年二三月间举行一次,试补内舍生。头场试诗赋、经义五道,二场试子史论、时务策各

一道,禁挟带。升补名额十人取一。

?上舍试隔年一次,一般九月五日锁院。合格者分优、平二等奏号。上舍上等即可释褐任官,中等可免礼部省试,下等可免解试。

?太学生除课试升舍递补外,也可在科考年份赴礼部贡院参加解试。

?马端临曰:“后来之法,以资望言则舍选尊而乡举卑,以名额言则舍选优而乡举窄,盖未尝有以太学生退就乡举者,非惟国家无此法,而士亦决不肯辞尊而居卑、舍优而就窄矣!”(《通考》卷42《学校三》)

?州县官学,崇宁年间规模空前。

?“天下被教养之惠凡一十一万余人,为屋以居之凡一万一千余楹,计其所费钱二百四十一万余贯、谷五十五万余石。”(《山堂群书考索》后集卷27)

?学校成利禄之场。

?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画学、道学亦有其考选升补之法。

第二节贡举考试

?宋初,主要有进士、诸科(九经、五经、三礼、三传、学究、通礼、三史、明法),后又增明经等科。熙宁四年(1071)后,罢明经、诸科,但给一过渡期:“候经一次科场,除旧人外,不得应诸科举。”(《长编》卷220)

?熙宁六年,开设新科明法科,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案,其取应对象,初为“曾应明法举人”,随后改为“曾应诸科举人”,其目的在于“欲销尽明经及诸科旧人”。

?崇宁元年(1102),诸科基本消亡,完全变为进士一科取士。进士科则罢诗赋、帖经、墨义,

而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元佑元年(1086)后,诗赋、经义进士时分时合,绍兴三十一年(1161),“诏诗赋、经义依旧分为两科。”遂为定制。

?宋代贡举考试分解试、省试与殿试三级。

?解试是取得解送礼部参加省试资格的初级考试。分诸路州府试、转运司试(漕试)、国子监试。除一般士人外,还有锁厅试(有官人试)、宗室试。

?参加解试,须先投纳家状、保状和试纸。宋初“诸州解发进士,差本判官考试,如本判官不晓文章,即于诸从事内选差。”真宗后,改由本州府通判为监试官,有出身的现任幕职州县官为考试官。

?哲宗绍圣元年(1094)规定:“诸州军就试进士及千人以上,差点检试卷官二员。每增五百人,添一员。”(《宋会要辑稿·选举》)

?宋初,仍逐年贡举。太宗朝隔一至二年贡举。真宗初,连续三年贡举。仁宗朝,四年一举;至嘉佑二年实行间岁贡举。英宗治平三年(1066),定“每三年一开科场”。

?解试时间,一般三月颁科举诏,八月上旬锁院,中旬引试,连试三场,九月中旬开院放榜。宋初多设临时考场于佛寺、学宫或官舍。北宋中期以后,诸州陆续创建贡院。

?解额初无定数,真宗时“十分中只解二分”,后又定限额。庆历八年(1048),“举人每至尚书省,不下五七千人。”(《宋会要辑稿·选举》)

?免解。某些应举人可免解试而直接参加省试。开宝八年(975),“诏贡士之下第者,特免将来请解,许直诣贡部。” (《长编》卷16)

?真宗咸平二年(999),“诏天下贡举人应三举以上者,今岁特免取解。……诸科五举已上方得免解。” (《宋会要辑稿·选举》)

?还有对抗敌有功者、上书、边远及皇帝藩邸应举人及各种大赦皆可免解。

?诸路转运司主持的解试始于景祐四年(1037),“直集贤院贾昌朝奏:诸州举人亲戚守任在本贯,远地官僚子孙在任处,发解官亲戚三等举人,乞今后并申转运司类聚,别差官考试,每十人解三人……”(《宋会要辑稿·选举》)

?转运司解试实为诸路州府解试的“别头试”。因解额较宽,后世冒滥甚多。“有避一人亲而牒三四十人者。而所谓亲未必亲也,所谓门客而未必门容也。”

?国子监解试,其收试者,包括国子生、太学生、文武升朝官嫡亲、宗子及有官锁厅应举者。其解额亦宽。

?“凡见任官应进士举,谓之锁厅试。”(《文献通考》卷30《选举考》)诸如门荫入仕、进纳得官及曾应武举之人皆可由此应举。

?北宋前期限制颇严,后来遂步放宽。

?宝元二年(1039),因妨占本州解额,改为“在京于别试所,在外于转运司,差官与亲戚举人同试,十人解三人,不及十人与二人,五人以下与一人”。(《长编》卷125)

?省试。“诸州及漕司解士,就礼部贡院锁试,名曰省试。”(《朝野类要》卷2)

福师1208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开卷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1题10分,共20分) 1、三公九卿制度 考核知识点:秦汉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48--57 答: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是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三公分别领导九卿,名义上是宰相之职,他们总隶于皇帝。 所谓九卿,就是奉常(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和文教;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掌宫廷车马仪仗及牧养;廷尉(几度改为大理),掌司法;典客(后改为大行令、大鸿胪),掌诸侯、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大司马),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 2、三省六部制 考核知识点:隋唐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70--78 答: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中央辅政机构,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分管各项政务,其分工如下:吏部掌管官吏的铨选、考

课、勋封等事务;户部掌管户口、田土、赋税等事务;礼部掌管礼仪、祠祭、学校等文教事务;兵部掌管军事行政、后勤供应、武职铨选等事务;刑部掌管刑法狱讼和司法行政等事务;工部掌管水利土木工程及工匠等事务。三省六部是隋代新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1题15分,共30分) 1、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 考核知识点: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参见P268--274 答:一、军事制度的改革 ①.陆军:曾国藩利用地方人力物力资源,招募本地失业农民入伍,而由一些坚决保卫儒道的士人率领,建立起一支非正规的军队。袁世凯在华北训练的“新建陆军”,张之洞在长江地区训练的“自强军”,都采用了近代化的军事编练方式。清政府还在各省创武备学堂,改建省兵制,并裁减绿营和勇军。1906年,又改兵部为陆军部,直接统辖新军。 ②海军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办新海军,1910年成立了海军部。海军官制略如陆军,分为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水师学堂和造船厂等也归海军部统辖。 二、行政机构的改革 (1)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调整和增设中央各部(3)组织责任内阁 三、教育制度的改革 (1)建立新式学堂(2)废除八股文,另立取士标准(3)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2、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构成。 考核知识点:南京临时政府,参见P274--276 答:南京临时政府仿照美国总统制组织中央政府。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临时大总统是行政首脑,在政府中负实际政治责任,并主持国务会议,等等。 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制与三权分立的美国总统制大体相同,是按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建立政府的,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临时大总统和临时副总统的选举,限于革命战争环境,不是民选,而是由已独立的各省都督府指定的代表组成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选举,“以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第二,临时大总统的行政权力高踞于立法权和司法权之上。第三,南京临时政

2013思政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 一、课程说明 【课程ID】【课程修习类型】必修 【学分数】 3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开课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建议修读学期】三春 【学时数】48 【先修课程】无 1.课程介绍: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是以比较研究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制度为内容,分析当代不同国家各类政治制度包括议会制度、政党制度、司法制度、行政体制等共性和特性。通过学习,初步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行政学和国际政治研究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通过学习和讨论,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了解各种各类政治制度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学会鉴别和善于吸收各种各类政治制度中一切于我有用的治理和管理经验,并以此提高理论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Course code: Total hours: 48 Credits:3 Courses: optional course. Appl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ofession. 2.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加深对当代西方国家现行政治制度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进而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树立全局观念和现代政治信念,培育政治文化。通过对各国政治制度以及具体方面的比较,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并增强学生对政治现象与政治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及要求: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是一门研究各国政治制度与体制的课程,与《政治学概论》或《政治学导论》等课程有密切关系,同时,与《世界通史》或《西方文明史》等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政治学理论、世界历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储备。 5.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课外阅读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操作: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课本内容,必须阅读教师推荐书目与材料,并围绕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结果要以文稿的形式上交授课教师。1.教师讲授(讲授核心内容、分析具体问题、设置讨论议题); 2.课后阅读(阅读相关书目和材料); 3. 课堂讨论(每小组设置发言人,由发言人阐释观点,小组同学提供补充意见,其他同学评议或提问质疑,最后发言资料与文稿上交教师。)6课程政策: 本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如下:1. 学生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按时到课;2.学生要认真听讲,围绕课堂主题, 踊跃发言;3. 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探究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是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封建国家机器的制衡器。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历史悠久,沿革清晰,制度完备,在时代的横向坐标上,始终处于曲线的峰值点。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特有的国情,并积累了运用监察澄清吏治、巩固封建统治的丰富经验。是中华民族在政治文化方面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具有特色的贡献之一。 一、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的发展概况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按级别和监察的范围可分为中央监察制度和地方监察制度,而中央监察制度由谏官制度、御史制度及封驳制度三大体系组成。 (一)中央监察制度的发展 第一,中央监察制度的萌芽与确立阶段—战国秦汉。其主要标志是专职监察机构御史台和言谏官的出现。汉承秦制,御史大夫既任监察之职,又掌行政大权。御史大夫下设置御史丞和中丞。东汉时,御史台成为“专任弹劾,始不居中主章奏之事”的专职中央监察机构,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中央监察制度的确立。此外,秦朝设置谏议大夫和给事中作为言谏官,西汉设置谏大夫。秦汉的言谏制度尚不完备。 第二,中央监察制度的缓慢发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御史不能纠察三公的限制被打破,并创置了言谏机构。三国时期,魏、蜀、吴各自为政,均建立了中央监察制度,尤其是曹魏设侍中寺作为言谏机构,使言谏官有了独立的机构,发展了汉制,奠定了隋唐中央监察制度的基础。两晋的中央检查制度较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御史弹劾对象的层次提高,东晋设置了门下省,奠定了隋唐时期以门下省主封驳制度的基础。南朝由于士族门阀势利与朝廷的矛盾尖锐,中央监察官得到重视,地位提高,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朝的统治阶级内部争权斗争激烈,皇帝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比较重视发挥中央监察官的作用。 第三,中央监察制度的成熟阶段—隋唐五代。隋朝精简门下省机构,还增设了司隶台和谒者台,与御史台合称三台,负责监察事务。唐初,废除了司隶台和谒者台,御史台监察百官,是国家最高的行政监察机构,设置谏院,使谏官的独立性相对提高。此外,唐代创立了御史台三院制度,即台院、殿院和察院。正式确立了门下省掌审议封驳的制度。五代时期,御史中丞演变为御史台长,后唐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向六察官汇报本部工作的方式进行监督,并明确规定了御史六察官监察六部的具体内容。隋唐时期御史台三院制度的创设,谏官与封驳官从言谏系统中分离,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中央监察制度已有了质的飞跃。 第四,中央监察制度的强化阶段—宋辽金元。宋朝中央监察制度上承隋唐,下启元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监察制度的转型时期,中央监察制度虽然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但内部及其之间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御史台三院出现了合并趋势,并设置了六察司,以类相分,监督京师的统治机构;强化对御史六察官自身的监察机制;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御史六察法规。谏官机构脱离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与御史逐渐合并。辽、金的中央监察制度,根据本民族政治的需要,参照中原封建王朝中央监察制度的模式,建立了一套制度。元朝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为了防止官吏背叛及人民的反抗,统治者采用重御史轻谏

最新中国政治制度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大纲 (请和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答案供参考) 同学们: 你们好!根据学院的要求,现在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期末复习大纲公布如下。就有关的问题提示如下: 1、本大纲所有复习题是供大家自学时使用,由大家根据所学,自行在电子课件或者教材中寻找答案。 2、期末考试是机考,随即出题;试题有可能与本大纲重合,也有可能超出本大纲,请大家复习时在范围上要更宽泛些,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 3、题目很小,内容琐碎,题量却比较大。因此大家要立足于本大纲的复习,不要再找所谓重点进行复习。再强调一遍:要全面复习。 4、题型大家一望而知,不再赘言。请大家再参考平时答疑公告栏中所载“答疑回放”中的ppt。 5、说白了,请大家依据此大纲复习,并注意平时答疑中的有关公告。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的邦鄙是指()的行政区域。 A首都附近B、民族杂居地区C边境地区D、各诸侯国内部 2、西周的大夫是分封的,所封的土地称为()。 A、采邑 B、庄园 C、坞堡 D、领地 3、辽朝以民政为主的地方行政系统由()负责。 A、南面官 B、大王院 C、枢密院 D、北面官 4、元代称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的()管辖。 A、户部 B、中书省 C、尚书省 D、门下省 5、洪武九年,朱元璋下诏将全国各行省一律改为(),废除行省制度。 A、承宣布政使司 B、都督府 C、提刑按察使司 D、都指挥使司 6、封建时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控制,主要表现在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

上。 A、使用 B、培养 C、考核 D、以刑罚恫吓 7、宋代地方的军、民、财、法和人事权互不相属,权力都集中到中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主要着眼于官吏的() A、职有常守 B、相互牵制 C、争权夺利 D、能力培养 8、秦汉考核官吏实行一年一考,三年课()一次。 A优劣B赏罚C殿最D贤否 9明清时期在府一级设有同知、通判为知府的辅助官员,当时被称为() A副手B副官C辅官D佐贰官 10、“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说舜在用强制手段夺取最高首领的权位,是对所谓()制度的破坏。 A禅让B官员任免C官吏选拔D君主即位 11、清世宗雍正以后,皇帝对各省政务的批示经过须经过()。 A内阁B户部C军机处D兵部 12、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如果皇帝不亲政事,考核由()负责,交皇帝核准。 A奉常B长史C侍中D尚书 13、考课制度中,对官吏的提升称为()。 A升B提拔C迁D拔擢 14、东汉,三公改为(),共同辅助皇帝决策。 A太尉、司徒、司空B大将军、骠骑将军、将军C太尉、国尉、廷尉D郎中令、卫尉、校尉 15、西晋诸侯王身兼中央要职,又拥有一定的军队,威胁中央的安全,因此出现了()。 A吴楚七国之乱B靖难之役C八王之乱D异姓王反叛 16、宗法制度首先强调的是() A尊尊B忠君C极谏D亲亲 17、西周国学将成绩优异者通过司马推荐给周王。被推荐者叫作() A进士B贡士C贤士D才士。 18、御史台独立后,()主管纠劾官吏的失职滥权及其他违法事件,责任最重。A治(持)书侍御史B殿中侍御史C侍御史D御史 19、唐代宦官擅权,是先从掌握()开始的。 A财权B人事权C军权D处理宫中事务权 20、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部[州]监察区,各部设()。 A刺史B御史C廷尉D司隶校尉 21、()是指出自忠诚,从对统治者有利的出发点上提出来的补阙和匡正。 A劝慰B勉励C谏诤D讥讽 22、东厂一般是由(D)的掌印太监监领,称提督东厂,直接受皇帝指挥。 A、御用监B尚宝监C神宫监D司礼监 23、汉代()并行,郡设守,国设相,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A郡国B府州C路府D省州 24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名为()。 A顺天府B应天府C奉天府D大名府 25、“夏后”的“后”的意思是()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资料(好)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 邓小平指出,我国实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符合(B ) A.马克思主义观点 B.中国实际 C.市场经济要求 D.精简机构原则 2.《共同纲领》规定,新民主主义国家建国的政治基础是(A ) A.人民民主主义 B.社会主义 C.共产主义 D.资本主义 3. 决定国家机构性质和形成的是该社会(B) A.阶级结构 B.经济基础 C.文化意识 D.国家职能 4. 分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的机关是(A ) A.全国人民常委会 B.全国人大委员长会议 C.全国人代会主席 D.中共中央政治局 5. 我过选举法规定,人口超过1亿的省,人代会代表总名额补得超过(D ) A.700名 B.800名 C.900名 D.1000名 6. 在直接选举时,要使选举有效,参加投票的选民必须达到选区全体选民的(B) A.半数B.过半数C.三分之一D.四分之一 7.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A ) A.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根本原则 B.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C.民族团结的原则 D.平等协商的原则 8. 省级人代会选举产生的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得到(C A.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批准B.全国人大的批准C.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D.中共省委的批准 9.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会议是(B ) A.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B委员长主持常委会工作的一种工作方式 C.全国人大的工作机构 D.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 10. 决定省级人民政府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任免的机构是省级(B ) A.人代会 B.人大委员会 C.委员会 D.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 11. 我国宪法规定提名国家主席、副主席人选是(B ) A.全国人大委员会 B.全国人代会主席团 C.全国人大全体会议 D.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 12. 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主席侯选人的年龄资格是(C ) A.年满25周岁 B.年满35周岁 C.年满45周岁 D.年满55周岁 13. 1998年机构改革后,国家税务总局属于国务院的(B ) A. 组成机构 B.直属机构 C.办事机构 D.直属事业单位 14. 国务院的领导和决策机构是(A ) A.国务院全体会议 B.国务院常务会议 C.国务院办公会议 D.总理办公会议 15. 1993年八届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地方政府任期由3年改为5年的是(C ) A.省级政府 B.市(地)级政府 C.县级政府 D.乡级政府 16.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的建置的决定权和区域划分全只授予(B ) A.民政部 B.省、直辖市人民政府 C.直辖市人民政府 D.县人民政府 17. 最能体现地方政府运作的三种会议是(C ) A.政府会议、政府办公会议、政府扩大会议 B.政府会议、政府行政会议、政府全体会议 C.政府会议、政府行政会议、政府扩大会议 D.政府会议、政府行政会议、政府常务会议 18. 1994年全面推行分税制后,下列各项税收中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的是(D ) A.消费税 B.个人所得税 C.营业税 D.增值税 19. 我国成立最早的自治区是(C ) A.广西壮族自治区 B.宁夏回族自治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 基本法规定,非中国籍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和在外国有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当选香港特别行政 区立法会议员,其所占比例补得超过全体会议的( C )A. 5% B. 10% C. 20% D. 30% 21. 我国执业律师的种类主要包括专职律师、兼职律师和(A ) A. 特邀律师 B. 诉状律师 C. 出庭律师 D. 事务律师 22. 我国法定的审判组织形式有独任庭、合议庭和(C ) A. 陪审庭 B. 少年庭 C. 审判委员会 D. 裁判委员会 23. 我国军队士兵的主体是(B ) A 志愿兵 B. 义务兵 C. 民兵 D. 预备役士兵 24. 中央军委总部机关中负责部队作战指挥、管理和训练等工作的是(B ) A. 总政治部 B. 总参谋部 C. 总后群部 D. 总装备部 25. 从行政职务上来保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是(D ) A. 政治机关制度 B. 军内民主制度 C. 党支部建在连队的制度 D. 政治委员制度 2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前提是(C )A. 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B.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C. 承认共产党 的领导D. 尊重民主党派的主张 27. 1949年12月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并提出以“发扬民主精神,推动中国民主政治之际” 为该党宗旨的民主党派是(A ) A. 中国民主促进会 B. 中国民主建国会 C. 中国农工民主党 D. 中国民主同盟 28. 县级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称为( B ) A. 镇 B. 街道办事处 C. 居委会 D. 村 二、多项选择题 1.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我国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实现了干部队伍的[ A B C D ] A. 革命 化B. 年轻化C. 知识化D. 专业化 E. 科学化 2. 根据我国《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行政区域有[ A C D E ] A. 市辖区 B. 设区的市 C. 县 D. 不设区的市 E. 乡 3.各民主党派的中央组织一般有[ ABDE ] A 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央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C 中央秘书处 D 主席会议 E 中央参议机构 4. 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的基本原则包括[ A C ] A. 利益原则和法制原则 B. 集权原则和分权原则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中国政治制度史》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中国政治制度史》以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学科。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以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在全面了解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和分析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从而更好地对中国现代政治制度所面临的问题症结及出路进行历史的理论性探讨,也为他们将来从事政治学相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绪论;元首制度;中央、地方行政制度;宦官制度;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等。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36个课时(一学期,周2课时) (五)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演示(PPT演示、音像资料等)。 二、本文 第一章导论 教学要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史;国体;政体;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分期。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在界定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史等概念的基础上,讲述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任务,分期,研究现状等问题,以便更好的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和任务(1学时) 一、学科特征 二、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学时) 一、历代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第三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分期问题及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1学时)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分期问题 二、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 第二章元首制度 教学要点:元首;先秦时代代王权的特征;皇帝制度。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述先秦时期王权的确立,发展、变化,秦汉时期皇帝制度的形成、秦汉至明清皇帝制度的发展变化、皇权的强弱变化。 第一节先秦时代的王与王权(2学时) 第二节皇帝制度的形成与演变(1学时) 第三节隋唐五代皇帝制度的发展(2学时)

2019年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附全答案

2019年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附全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全国总动员的决定权属于 B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中央军事委员会 2.我国省级政府被赋予制定地方行政规章职权是在 B A.1954年 B.1979年 C.1982年 D.1988年 3.毛泽东明确提出和论述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原则的文献是 D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论十大关系》 4.原选区选民对县级人大代表提出书面罢免要求的法定联名人数为 D A.20人以上 B.30人以上 C.40人以上 D.50人以上 5.现行宪法规定,国家主席缺位时继任其职位的是 C A.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B.国务院总理 C.国家副主席 D.全国政协主席 6.1982年至l993年间,县级政府每届任期是 B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7.决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名额的是党的 A A.全国代表大会 B.中央委员会 C.中央政治局 D.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于 C A.1993年 B.2005年 C.2006年 D.2007年 9.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共开支的批准权属于 C A.行政长官 B.财政司 C.立法会 D.审计署 10.民族乡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 C A.最低层级 B.主要形式 C.补充形式 D.特殊类型 11.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的法定人数为 C A.全体代表2/3以上多数 B.出席代表2/3以上多数 C.全体代表过半数 D.出席代表过半数 12.当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不同意检察委员会中多数人的意见时,可报请决定的是 B A.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B.本级人大常委会 C.上一级人民检察院 D.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13.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机构是中央委员会和 A A.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B.中央军事委员会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精修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中国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 概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就政体而言,属于同一类型(理解) 国体: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人大制度由于特定的国情所致,具有以下特点,即中国特色(问答) 1民主的基础更为广泛 2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同类机关更大的权力 3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使我国人大制度的实际运作呈现出一定的特色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人大制度紧密相连 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 (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民主集中制 (四)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回忆在北京隆重召开,通过了第一部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广义上讲,它不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会议,而且还包括由它产生的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 狭义上讲,仅指它的全体会议,而不包括它的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书上狭义 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代表总额不超过3000人(1986年修改为不超过3000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职权? (一)最高立法权

(二)最高任免权选举国家主席,副主席。。。(细节) (三)最高决定权 (四)最高监督权 (五)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会议开幕需达到法定人数,全国人大会议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出席,始得举行。 一个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的代表联名,有权提出议案。 我国人大的立法程序包括四个阶段: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表决和法律的公布 法律草案什么情况下可以通过? (1)全国人大对宪法修正案的表决必须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对其他法律草案的表决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2)表决方式采用的是法律草案一次性表决,而非逐条表决。 全国人大常委会地位: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从属于全国人大,对全国人大负责,受全国人大监督;全国大人有权罢免常委会组成人员。另一方面,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在国家主席、副主席都缺位时,在全国人大补选之前,由委员长暂时代理国家主席职位。 现行宪法和全国人大组织法第一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如果担任上述职务,必须向常委会辞去常委会的职务。 人大常委会有哪些职权? (一)国家立法权 (二)法律解释权 (三)监督权 (四)决定权 (五)任免权 (六)参与全国人大的组织工作 (七)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有权提出议案。 中国的行政区域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一般的行政区域,即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镇等; 二、民族自治地方,即省一级的自治区,省级与县级之间的(地级)自治州、县一级的自治县; 三、特别行政区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简答题汇总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简答题汇总1.政治体制改革以来,我们取得的主要成就改革成果有哪些? 1.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实现 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保持了 党和国家的活力;2.实现我党政职能分开,调整了党的组织 形式和工作机构;3.加强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 ;4.实施公务员制度;5.转变政府职能,根据高效、精简、 统一的原则,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6.调整和规范中央和地 方的政治经济关系,更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7.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加快人大立法速度,完善人大立 法制度;8.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9.进 一步加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 设;10.按照依法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 步完善司法机关和司法制度。以上这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 大措施,都大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 步巩固和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大体上经历了哪三个主要发展时期? 1、1956-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历史时期。 3.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是什么? 1.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2.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专 政的国家制度中居于领导地位;3.人民民主专政 的国家政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把新民 主主义革命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任务有机联结起来;4.人民民主专政 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群众基础,能够团结一切可 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 积极因素,保证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 4.什么是国家结构形式,它分为哪几种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政权的区域组织, 即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权 力关系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两种形式。2、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 区域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实行统一的中 央集权,具有统一宪法和国籍,全国只有 一个立法机关、一个中央政府。3、联邦 制国家是复合制国家的主要形式,是指由 共和国、州、省、邦等联邦成员组成的联 邦制国家,它在中央政府和区域政府之间 划分权力,各自霜些独立的权力。 5. 选民登记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1.每次选举前对上次选民登记后新满18周年 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期满后恢复政治权利的选 民,予以登记;2.对选民经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 ,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3.对死亡的和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从选民名单上除 名;4.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 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6.人大代表的义务有: 1、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 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2、接受原选区选民或原 选举单位的监督。3、密切联系群众和原选举单位, 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7. 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有哪些? 民族委员会、法律委员会、内务司委员会、财 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外事 委员会、华侨委员会和全国人大认为需要设立的 其他专门委员会。 8.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1、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交付的议案。2、 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属于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议案。3、审 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交付的被 认为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国务院的行政法 规、决定和命令等。4、审议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主席团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交付的质询案,听取受质询机关对质 询案的答复,必要的时候向全国人大会主 席团或全国人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报告。5、 对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 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 9.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 作报告;2.提出和审议、表决议案;3.选举本级人大常委会组 成人员,决定和选举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领导人;4.向本级人大及常委会提出工作方面原建议、批评和 意见;5.提出对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民政府组成人员 、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罢免案;6.提出对本级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和询问。 10.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会议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 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决定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 民检察院有关人员的任免;审议和通过议案;受理质询案等。 11. 主席在整个国家机构中的地位是什么? 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由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有权罢免;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职权。 12. 国务院的职权:立法权、提案权、领导权、监督权、 人事权、决定紧急状态权、其他权力。 13. 总理负责制的内容:全面领导权、最后决 定权、人事提名权、行政首长负全面责任。 14. 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角度看,县乡政府在新农村 建设中的职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新农村提供基本 的公共管理服务,包括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所提供的 管理服务,这是县乡政府的基础职能也是开展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二是落实中央提出的扩大 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的目标,促进县域范围内的公 共事业的发展;三是把握辖区的社会经济走向,特别 是区域的比较优势及其变化,并通过制订新农村建设 规划和提供政策指导,为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作出应有的贡献。 15.什么是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行政首长“三权一责”:全面领导权、最后决定权、 人事提名权、行政首长负全面责任。 16. 政府会议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运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原因是? 1.政府会议的如今人和主持人通常是本级地方政府的行政首长; 2.政 府会议的参加人都是本级政府的成员,他们熟悉自己经管部门的情 况,掌握一定的实权,发表的意见有很大程度的代表性;3.政府工作 的重大问题经由政府会议讨论决定,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17.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基本要求是: 1.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和企业、事业单位办事。 2.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依法管理。 3.强化对行政 权力运行的监督,有效遏制消极腐败现象。4.进一步 落实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 18.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定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在中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从来不 是一种殖民关系。3、在国际上还存在着民族分 裂主义和其他敌对势力的状态下需要一个各民族 团结,统一的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国家。4、中 国历史上长期以来行中央集权制度。5、中国的 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9. 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是什么? 1、实行区域自治的各民族自治地方都在单一制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领土这内,不具有独立或半独立的联邦行政 区域性质。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 大法和依据,各民族自治地方必须遵循。必须坚持国四 项基本原则,执行国家政策,履行应尽的义务。3、各 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权,都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所为主体 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以工农为主体的少数民族 地区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在少 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形式。4、各级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 机关,体现了民族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结合,是一定的政 治形式同一定的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地方政权。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以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方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适应了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能充分满足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要求。 20. 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任务是什么? 1.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 的遵守和执行;2.领导各族人民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3.要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 成上级国家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4.维护和发展各民族 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5.保障本地 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 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6.保障各民族公 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21.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什么? 一国两制是在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 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 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并高度自治。 22. 中央人民政府在特别行政区行使的权力有哪些? 1.负责管理与特殊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 2.负 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3.任命特殊行政区行 政升官和行政机关的主要官员;4.对特殊行政区 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备案;5.决定特别行政区进 入紧急状态;6.有权解释和修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23. 行政长官的任职资格要满足哪四方面的条件? 年满40周岁,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20年并 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 中的中国公民担任。澳门行政长官无“在外国 无居留权”的规定,无外国居留权不是参选 条件,而是行政长官任职条件。 24. 行政长官的职权有哪些? 领导权、执行权、行使部分立法权、批准决定权、个事 任免权、行使部分司法权、有权解散立法会。 25. 特别行政区政府机关的职能是什么? 1.制定并执行政策; 2.管理各项行政事务; 3.办理 《基本法》规定的中央人民政府授权的对外事务;4. 编制并提出财政预算、决算;5.提出法案、议案、草 拟行政法规;6.委派官员列席立法会会议听取意见或 代表政府发言。 26.特别行政区立法会有权行使什么权力? 制定法律方面的职权;财政、税收方面的职权; 对行政长官提出弹劾案的职权;监督权;对《基 本法》的修改提案权;立法会行使的其他职权。 27. 特别行政区的司法制度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独立审判原则、遵循先例原则、陪审制度 原则、保留普通法的诉讼原则。 28. 法官任职条件有哪些?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满23周岁; 3.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有良好的政治、业 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5.身体健康;6.高等院校法 律专业本科或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 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其中担任高级 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 满三年;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非 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 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 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 29. 律师在执行职务时依法享有的权利有? 1. 阅卷权; 2.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 的权利;3.调查取证权;4.拒绝辩护或代理权;5.有得 到法院适当的开庭通知的权利;6.在法庭审理阶段的权 利;7.代行上诉的权利;8.代理申诉或控告权;9.依法执 行职务受法律保障的权利;10.获取本案诉讼文书副本的 权利;11.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请取保候审或解除强 制措施的权利。 30.律师的义务有什么? 应当在一个律师事务所执业,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律 师事务所执业;不得私自接受委托,私自向委托人收取费用,收受当事人的财物;必须依法纳税;不得以诋毁其他 律师或支付介绍费等不正当手段争揽业务;必须加入所在 地的地方律师协会,并履行律师协会章程规定的义务;曾 担任法官、检察官的律师,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离任 后两年内,不得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应当保守在执 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当事人的商业秘密,不得泄露 当事人的隐私;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不 得在同一案件中,为双方当事人担任代理人;不得利用提 供法律服务的使得谋取当事人争议的权益,或者接受对方 当事人的财物;律师接受委托后,无正当理由的,不得拒 绝辩护或代理;不得违反规定会见法官、检察官、仲裁员,不得请客送礼、行贿或指使、诱导当事人行贿;不得提供虚假证据,隐瞒实情或威胁、利用他人提供虚假证据,隐瞒实情以及妨碍对方当事人合法取得证据;不得扰乱法庭、仲裁庭秩序,干扰诉讼、裁决活动的正常进行。 31. 军队政治工作的内容有哪些? 组织部队学习马克思主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抵御消极的不良思潮;管理军队中基层党组织的思想 工作和组织工作,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进行军事训 练和战时政治工作;管理干部工作,按德才兼备的原 则选拔干部;加强法制和防特保密教育等。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篇一: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 ) 2. 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 3.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 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 ) 8. 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 10. 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 ) 11. 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 ) 12. 《大清律案集解附例》是一部以《大明律》为基础编订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完备 14. 《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 )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c )是实际的最高立 法人。 a.宰相 b.御史 c.天子 d.内阁 2. 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典客)。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 4.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c )。 ? a.《中国古代社会研究》b.《中国考试制度史》 ? c.《中国政治制度通史》d.《中国政治制度史》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2009版) (征求意见稿) 教务处编印 二〇〇九年六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The Governmental Process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课程编号:4341047 课程属性:专业方向课 学分: 2学分 学时: 32学时(讲课:32学时) 课程性质:选修 先修课程: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府过程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 教材: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浦兴祖主编,2005年版。 开课院系:公共事业管理系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该课程主要介绍当代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国家行政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等。通过学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了解行政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为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做出努力。授课时要做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既要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又要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要求将各章节知识点分为掌握、熟悉、理解、了解、初步了解等) 1.绪论(讲课2学时) (1)掌握政治制度的涵义 (2)掌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3)理解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关系 (4)理解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讲课8学时) (1)熟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掌握民主集中制原则 (3)熟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和工作程序 (4)理解如何改革和完善人大制度。 3.选举制度(讲课4学时) (1)掌握选举制度的原则 (2)熟悉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3)理解如何改革与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 4.国家行政制度(讲课8学时) (1)掌握行政与行政制度的内涵 (2)了解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职权、机构设置 (3)熟悉国家行政体制的改革趋势 (4)理解行政机构改革出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原因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论述题及答案汇总

1.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它居于中国政治制度多层次结构中的内 层,是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 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同中国革命的 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发展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形式。(5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首先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我国现阶段,人民指的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全体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享有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人民民主专政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它表明我国实行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最 真实的民主。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还规定工人阶级是中国的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中国国家政 权的阶级基础。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建立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5分)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政治制度。它体现在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其他具体政治制度之中,并且贯穿这些制度的全过程。(5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集中体现。(2分) 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是坚持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权。(2分)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只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人民有权行使国家权力,但就“如何行使”以及“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去行使”等具体问题却没有作详细的规定。这需要由其他的制度来具体规 定和实施(1分)。 2.联系实际说明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和法治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原则指的是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或者说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在宪法中予以确认,并且规定了人民行使主权的 方式。(4分) 人权保障原则:人权是指人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平等享有的权利。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在国家生活中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首要前提和直接表现,这就必然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来确保公民能 够享受各种权利和自由。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应当地在宪法中确认了人权保障原则。(4分) 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牵制、彼此约束、互相监督,以保障国家权力正常运行并进而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不认同三权分 立的原则,但也主张国家机关的职能分工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首先,社会主义国家设立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此基础上一般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分别由三个不同的机关独立行使(其中立法权由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其次,作为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其他国家机关如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等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再次,各级行政机关和 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在执行国家法律的时候要互相配合,互相制约。(4分)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 化,并严格依法进行治理的一种思想理念、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我国宪法所确立的国家制 度和社会制度是民主制度,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不允许有任何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侵犯公民权利的专制权力。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