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学 大纲

管理学 大纲

管理学 大纲
管理学 大纲

《管理学》大纲

主要内容:管理的理论概述、管理组织、管理过程、管理方式、管理绩效等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管理概述

(一)重要概念

1、管理概念:【P15】

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为活动是管理按照专业分工后的分类活动。

2、管理创新:【P25】

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

3、管理人:【P36】

组织中的任何人都是管理者。作为管理者当然是管理人,作为一般员工,一方面它是被管理者,另一方面他在面对自己的工作领域,在操作机器和工具进行生产或服务时是一个主动的实施者,是面临各种突发问题的果断处理者,从这个意义上它是一个管理者。

4、管理主体和客体:【P65】

一、管理主体:

管理主体是指管理活动的出发者、执行者。

【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根据组织既定目标将目标任务分解为各类管理活动、工作任务和负有最终督促完成既定目标的人,这类人通常是组织的核心人物,或者说是组织的高级领导人员。一是各方面具体执行诸如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经营等管理活动的人。】

二、管理客体:

管理客体是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或者说是管理的收受者。

【从这个定义来看,组织内的管理客体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范围。

首先组织中的一般成员均是管理的客体。

其次是组织中的其他资源,如物质资源、金融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源等均是管理的客体,都是管理的收受者。

再次是组织向外扩张和发展时作用于相关的人、财、物、信息和其他组织时,这些也就成了本组织管理的客体,只是这类管理客体不一定很确定,经常会变动。

这三类管理客体中最重要的就是作为管理客体的人】

组织里的人扮演两种角色,有时是管理主体,有时又是管理客体。

5、管理角色:【P66】

管理角色是指作为一般的管理者他在组织体系内从事各种活动时的立场、行为表现等的一种特性归纳。

【明茨伯格的10种管理行为可以被进一步组合为三个主要的方面,即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和决策制定角色。】

(二)基本考点

1.管理的内涵和基本特征;【P15】

一、管理的内涵:

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为活动是管理按照专业分工后的分类活动。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动态性:动态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这类活动需要在变动的环境与组织本身中进行,需要消除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

科学性:指管理活动遵循客观科学规律

艺术性: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主体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创造性:管理既然是一种动态活动,既然对每一个具体的管理对象没有一种唯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可以参照,那么欲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与责任,就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性。

经济性:资源配置是需要成本的,因此管理就具有经济特性。

2.管理的目标和手段;【P17】

一、管理的目标

管理的目标是指管理活动最终欲达成的结果。管理目标是管理活动的行进方向,但管理活动只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展开,因此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之一,它必须与组织目标保持方向上的一致。管理的终极目标可以说是组织目标。

1.管理的目标是双重的。【即管理目标和组织目标】

【首先,作为一项具体管理活动或管理工作一定有一个欲达成的具体目标,这一具体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管理活动或管理工作的具体达成目标给定了这一项活动或工作的行进方向,但是这一行进方向又一定是组织总体目标规定下的产物,这样,管理活动的目标就有另外一层含义,即组织内的管理活动如果不是多余的、无效的,那么它的终极目标就是组织既定的目标。】

2. 组织既定的目标具有双重特性。【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组织既定目标的功利性是指组织既定目标设定的核心特性。

【如企业这么一个经济组织其既定目标为最大利润或满意利润,这一目标的核心特性就是企业运行的根本理由,可称之为功利性的。】

组织既定目标的非功利性则是指目标实现过程中所获得的非既定设想的其他价值。

【如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既定目标过程中,创造了一定的企业文化,培养了一批有专长的高级人才】

【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中每一个组织既定目标的功利性是该组织存续的根本,而非功利性则是这一既定目标实现的其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社会与国家对组织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这就是希望组织在实现其既定目标的过程中既要完成它的功利特性,这是组织自身的根本追求,同时也希望在这一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符合社会进步、国家发展要求的组织的非功利性价值,如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和国家创造更好的具体的工作生活环境等等。】

【组织既定目标有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双重特性,管理目标作为组织既定目标分解后的具体目标,同时又以组织既定目标作为管理目标的最终目标,因此,管理目标与组织目标应有如图1.2所示的关系。

图中表达的关系有三个层次:

(1)组织存续目的决定了组织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既定目标,事实上组织资源配置既定目标是组织存续目的的阶段性展示。

(2)组织既定目标分解成各类管理活动的具体目标,这些具体目标的逐步实现将最终帮助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3)组织既定目标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反映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上时,很难将其按照不同的特性分开来,而是某一些管理活动在完成功利性价值的同时,获得非功利性价值少一些,另一些管理活动则达成其具体目标时获得的非功利价值多一些,例如企业管理中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就可属此类管理活动。】

二、管理的手段

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实施管理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这就是管理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巨大的不确定性。【1.管理客体的不确定性;2.管理运行的时空不确定性;3.管理工具、手段的不确定性;4. 管理实施结果的不确定性】

管理主体可凭借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手段来降低不确定性,使得有效进行管理以达成组织目标。

计划是指对未来的行动或活动以及未来资源供给与使用的筹划;

组织是指将组织内各种资源按照配比及程序要求有序地进行安置;

指挥是指领导指示组织内的所有人同心协力去执行组织的计划,实现组织的目标;

协调是指将资源按照规则和配比安排的一种活动,也是将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各自的工作行为成果有序统一的活动;

控制是指根据既定目标不断跟踪和修正所采取的行为,使之朝着既定目标方向动作并实现预想的成果或业绩。

3.管理中的人性假定;【P33】

管理中对人性的不同假定,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出发点、管理方式和手段,形成不同的组织资源配置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人性假定:

第一,受雇人:

假定人是一个会吃饭会说话的工具,雇来从事生产经营。受雇人在老板眼中都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没有责任心的恶习人。【道格拉斯·麦克雷戈,X理论】

【管理的基本方法:严格管理、给与处罚、多加看管、“大棒政策”】

第二,经济人:

假定人是追求收入最大化的以经济利益为重的人。因此,通过经济利益的激励,可以使人产生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就有一系列经济激励的制度与方法,以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泰罗】第三,社会人:

社会中生活的人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作为某一集团或组织的一员的社会人。社会人不仅要求在社会上寻求较好的收入以便改善经济条件,谋求较好的生活水准,而且作为人,他们还需要七情六欲,还需要得到友谊、安定、归属感和尊重。【“霍桑实验”】

【管理要点:1、管理人员要有人际关系处理技能;2、让职工参与决策;3、上下有效沟通;

4、提案制度;

5、面谈制度。】

第四,管理人:

组织中的任何人都是管理者。作为管理者当然是管理人,作为一般员工,一方面它是被管理者,另一方面他在面对自己的工作领域,在操作机器和工具进行生产或服务时是一个主动的实施者,是面临各种突发问题的果断处理者,从这个意义上它是一个管理者。【西蒙教授】【管理要点:1、每个人均能够在各自的范围内创造性工作;2、创造力引导;3、每个人均是决策者,参与决策。】

第五,自我实现的人:

组织的成员追求自我实现,能够自我超越,对经济利益不看重,而是看重事业与成就的获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管理要点:分权,给他一个事业空间,成就激励。】

4.现代管理理论特征;【P59】

现代管理理论实为一个综合性的管理理论体系,广泛吸收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把组织看作一个系统,进行多方面有效管理,从而有效整合组织资源,达到组织既定目标和应负的责任。现代管理理论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第一、管理内涵进一步拓展。

现代管理理论的内容不只限于成本的降低、产出的增加,而更重视人的管理、人力潜力的开发,更重视市场、顾客的问题,管理的核心更侧重于决策的正确与否、迅速与否。

第二、管理组织的多样化发展。

管理组织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不断推出新的有效组织形式如事业部制、矩阵制、立体三维制等以适应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的要求,还创设了与资产一体化控股、参股相适应的管理组织,以及提出了组织行为等一系列组织管理理论。

第三、管理方法日渐科学。

现代管理虽然不摒弃传统的有效管理方法,但为适应大规模产销活动引入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了现代管理方法,试图从生产资源的有效整合方面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效果。

第四、管理手段自动化。

现代管理在管理手段方面的研究和使用有了突破性进展,如办公设备的自动化,信息处理机的发明,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的市场研究、产品设计、生产组织、质量控制、物资管理、人事财务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第五、管理实践的丰富化。

各个企业已经明白没有一套固定的适应一切的管理体系,各个企业必须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法则来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

5.管理主体能力结构;【P75】

管理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才可能完成管理过程,这种应具备的能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各种能力的一个集合,是具有多种功能、多个层次的综合体,其内在构造可分为三个层

次:核心能力、必要能力和增效能力。

核心能力突出表现为创新能力;

必要能力包括将创意转化为实际操作方案的能力,从事日常管理工作的各项能力;(转化能力、应变能力)

增效能力则是控制协调加快进展的各项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尽管作为管理主体应具备各方面的能力,但关键是要具备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1、创新能力基于一个人的创新意识,是优秀管理主体最重要的能力;【6点:兴趣广泛;对环境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特点;富有独立意识;具有自信心;直面困境。】

2、转化能力是指优秀管理主体将创意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工作方案的能力;【5点:综合;移植;改造;重组;创新。】

3、应变能力是管理主体能力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应变是主观思维的一种“快速反应能力”,是管理主体创造能力的集中表现;【能在变化中产生应对的创意和策略;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在变动中辨明方向,持之以恒。】

4、组织协调能力首先表现在管理主体能否在管理实施的一群人中培养出一种团队精神,即齐心协力不计名利报酬、积极主动争取成功的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其次表现为能够有效地根据管理过程中各阶段不同资源配置的要求,组织不同资源并让其在各自的位置上正常地运作。

第二部分:管理组织

(一)重要概念

1、组织概念:【P85】

组织:组织是人们为某一目的而形成的群体,是确保人们社会活动正常协调进行、顺利达到预期目标的体系。

【1.组织是一个社会实体。

从实体角度来理解,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内部必然要进行分工与合作,没有分工与合作的群体不能称为组织。分工与合作体现了组织的有效性。

2.组织有明确的目标。

任何组织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存在的。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3.组织有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协调的活动性系统。

作为一个实体,组织必然有一个由许多要素、部门、成员,按照一定的联络形式排列组合而成的框架体系即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决定了正式的报告关系,包括管理层级数和管理者的管理跨度;决定了如何由个体组合成部门,再由部门组合成组织。它通过所设立的一套系统,保证跨部门的有效沟通、合作与整合。

4.组织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组织存在于不同类型的环境中,它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发挥其功能的,环境与组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组织的类型:【P87】

1.按组织的性质分类。

(1)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它担负着提供人们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等物质生活资料的任务,履行着社会的经济职能。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组织已形成庞大复杂的体系,其中包括生产组织、商业组织、金融组织、交通运输组织和其他服务性组织等。

(2)政治组织。政治组织出现于人类社会划分阶级之后,它包括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组织。在现代社会中,政党代表着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为本阶级提出奋斗目标,制定方针政策。国家政权组织是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机器。

(3)文化组织。文化组织是以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文化活动为其基本内容的社会团体。这类组织如学校、图书馆、影剧院、艺术团体、科学研究单位等。

(4)群众组织。这类组织是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人民群众,为开展各种有益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团体。例如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等。

(5)宗教组织。宗教组织是以某种宗教信仰为宗旨而形成的组织,代表宗教界的合法利益,组织正常的宗教活动。

2.按组织的形成方式分类。

(1)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明确规定组织成员之间职责范围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构,其组织制度和规范对成员具有正式的约束力。

(2)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人们在共同工作或活动中,由于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以共同的利益和需要为基础而自发形成的团体。

3.按社会功能分类。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认为,组织的分类应按社会作用和社会效益进行。即以组织的社会功能为标准,将组织分为:

(1)以经济生产为导向的组织。这类组织是以经济生产为核心,运用一切资源扩大组织的经济生产能力。这种组织的任务除生产物质产品外,还提供劳务等。因此,它们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包括公司、工厂、银行、饭店等。

(2)以政治为导向的组织。这类组织的社会功能在于实现某种政治目的,因此它的重点是权力的产生和分配。如政府部门的一些组织就属此列。

(3)整合组织。这类组织的社会功能在于协调各种冲突,引导人群向某种固定的目标发展,以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例如法院、政党等组织。

(4)模型维持组织。这类组织的功能在于维持固定的社会形式,来确保社会的平衡发展,如学校、社团、教会等。

4.按人员顺从度分类。

如果以人员的顺从程度为标准对组织进行分类,可将组织分为:

(1)强制型组织。这类组织用高压和威胁等强制手段控制其成员,如监狱、精神病院、战俘营等。

(2)功利型组织。这类组织主要以金钱或物质的媒介作为手段,来控制其所属成员,包括各种工商组织等。

(3)正规组织。这类组织主要以荣誉鼓励的方式管理组织成员,且组织的运作比较规范。属于这种类型的组织有:政党、机关、学校等。

5.按利益受惠分类。

如果以组织内部人员受惠程度为标准对组织进行分类,可将组织分为:

(1)互利组织。这类组织的一般成员都可在其中获得某种方便和实惠,如互助团体、会员制俱乐部等。

(2)服务组织。这类组织为社会大众服务,使大众能得到益处。如医院、大学、福利机构等。

(3)实惠组织。这是指组织的所有者或经理等主要管理人员能得到实惠的组织,如工厂、银行、各种公司等。

(4)公益组织。这类组织指为社会所有人服务的组织,如警察机关、行政机关和军队组织等。

6.企业组织的分类。

现代组织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企业组织。根据组织合成“要素”的性质不同,可以将企业组织划分为三大类:

(1)作业组织。对生产作业活动加以组织,是企业组织的最基本内容。生产作业活动是以物质流为对象,通过人与机器的结合使用和协调配合,达到将原材料的输入转换为一定产品或服务的产出结果。

(2)管理组织。管理组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纯粹以“人”为对象的组织。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智能机器”在管理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管理组织也就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的人机力量协调系统。管理组织主要包括: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组织、创新管理组织和战略管理组织。

(3)财产组织。企业组织不仅是人与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结果,更是财务资源集结而成的经济实体。

企业作业组织、管理组织和财产组织在实际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形成了组织的一个完整体系。

3、管理幅度:【P131】

所谓管理幅度是指组织的一名上级领导,能直接而有效地领导下属的可能人数。

4、组织权变:【P156】

组织权变是组织设计的一种新观念,即组织内部的职能设计必须与组织任务的要求、科技或外在环境的要求,以及组织成员的需要等相符合,组织始能有效。

5、组织整合:【P184】

组织整合是指一个组织内上下左右、各个部门和人员都要朝着有利于完成本单位以及整个组织目标的方向而共同努力,故又称为组织内部协调。

组织整合的需要程度由三大因素决定:

一是工作的相互依赖性;

二是组织内部的分化程度;

三是组织合作带来的利益诱惑。

6、科层制:【P197】

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arx Weber)认为,一个组织就应该是“科层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主要有这样几点:

1.分工和专业化,把每个人的工作分成简单的例行常规工作。

2.明确规定职权、等级制度。所谓“科层”包括各种职位和等级,每一个下级都受上级的监督。

3.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用以保护各个层次及各个成员的协调活动。

4.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只根据制度办事。

5.人员的任用,应完全根据职能上的要求,公开考选,合格后方可任用,务使每一职位的人员都能称职。

6.明文规定升迁和捧给制度,必须以人员的服务年限或工作成绩为标准,由上级主管来决定。

至今为止,绝大部分组织不论是采用直线制、直线参谋制,还是事业部制,实质上都采用的是科层结构。

7、现代公司制度:【P166】

现代公司制度,又称为股份制,为现代所有企业组织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制度设计。正是采用了这种制度,西方大公司才表现出良好的业绩和勃勃生机。

公司制度的特性:(1)公司是一个法人组织体,在独立的法人财产的基础上营运。(2)公司是由一个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结构来统治和管理的。

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由高层经理人员组成的执行机构三个部分组成。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规制与委托代理关系。

(二)基本考点

1.管理组织的类型、功能;【P87、P89】

一、组织的类型:见上页,略。

二、组织的功能:

1. 组织的力量汇聚作用。

把分散的个体汇集成为集体,用“拧成一股绳”的力量去完成任务,这是组织力量汇聚

作用的表现。

2 组织力量的放大作用。

比力量汇聚作用的“相和”效果更进一步,良好的组织还能发挥“相乘”的效果。3.个人与机构之间的交换作用。

从个人的要素角度来看,个人之所以加入某一机构并对其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和技能,其目标不外乎想从机构中得到某种利益或报酬,以满足个人的需求。而机构之所以愿意对个人投入的上述成本花费,则是希望个人能因此对机构有所贡献,以达到机构预定的目标。个人与机构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建立在一种相辅相成、平等交换的基础之上,形成双方都感到满意的关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们将“组织”誉为与人、财、物三大生产要素并重的“第四大要素”。这一要素的成本花费相对较低,但它对机构所作出的贡献可能远远超过其他三要素。】

2.组织目标制定与管理;【P94、P95】

一、组织目标制定

组织目标就是一个组织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实现的目的。

1.组织目标制定的原则。

(1)根据组织宗旨确定具体目标。组织宗旨是社会所赋予的基本职责,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个组织在制定组织目标时,都应考虑到应尽的社会责任,如合法性、环境保护等。(2)目标应是适时适度的。一个好的目标应规定具体的时间幅度范围,应该具体规定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目标。同时,订立目标是为了实现目标,组织目标值的确定必须是切实可行的。

(3)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前提。只有当以最快的速度把顾客需求转化为现实供给时,组织存在的意义才能显现,组织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并能不断得到发展。

(4)制定目标应以提高组织的投人产出率为出发点。所有组织尤其企业组织都应在最低成本预算线下提供产品和服务,实现收益最大化目标。

2.组织目标制定的步骤。

(1)明确制定组织目标的目的。

(2)进行组织环境分析。【环境分析包括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分析。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与组织发展相关的政治、经济、人口、法律法规等在内的宏观环境;组织内部分析主要对组织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关系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进行分析。】

(3)制定总体目标方案。【根据组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组织对内外环境分析所收集到的各种相关信息,制定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总体目标方案。】

(4)选择目标方案并具体化。

(5)明确组织目标责任。

(6)组织目标优化。

二、组织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MBO)是由美国著名专家彼得·德鲁克在1954年的《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的一种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是一种综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它首先由一个组织中的上级管理人员与下级管理人员、员工一起制定组织目标,并由此形成组织内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和分目标,明确规定每个人的职责范围,最后又用这些目标来进行管理、评价和决定对每一个部门和成员的奖惩。因此,目标管理就是一种组织的上下级管理人员和组织内的所有成员

共同制定目标、共同实现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有四个共同要素:明确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期限和反馈绩效。

3.组织设计理论与原则;【P105、P109】

一、组织设计理论

组织设计是以组织结构安排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它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组织设计理论可分为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和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

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主要研究组织的职权结构、部门结构和规章制度等。

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则在静态组织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加进了人的因素,并研究了组织结构设计完成以后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如协调、控制、信息联系、激励、绩效评估、人员配备与训练等,

上述两者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在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中,静态组织设计理论所研究的问题依然占主导地位,依然是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动态组织设计理论是静态组织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组织设计的基本策略有以下两种:1.功能性组织结构;2.目标导向的组织结构。

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规模、战略、环境、技术和权力控制等因素】

二、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1)战略匹配原则(2)管理幅度原则(3)统一指挥原则

(4)权责对等原则(5)监督制衡原则(6)因事设职与因人适职相结合原则【1.传统组织设计的八条原则。

英国管理学家厄威克(Lyndall.Urwick)曾经比较系统地总结归纳了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的观点,提出了他认为是适合一切组织的八条原则:

(1)目标原则,所有的组织都应当有一个目标;

(2)相符原则,权力和组织必须相符;

(3)职责原则,上级对下属工作的职责是绝对的;

(4)组织阶层原则;

(5)控制幅度原则;

(6)专业化原则,每个人的工作应限制为一种单一的职能;

(7)协调原则;

(8)明确性原则,对于每项职务都要有明确规定。

2.组织设计五项原则(OSCAR理论)。

美国学者戴尔(E.Dale)极力推崇传统管理理论,提出的有关传统组织理论的组织原则有五项:

(1)目的(objective)。组织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而且组织内各职位的目的必须与组织的整体目的相一致。

(2)专业化(Specialization)。

(3)协调(coordinate)。组织内各成员的努力应指向组织的共同目标,应通过建立有效的手段而进行有效的协调。

(4)权限(authority)。组织应建立起从组织的最高层到组织内各个成员的明确的直线权限。

(5)责任(responsibility)。权限与责任对称,有了权限必须要负相等的责任。

3.目标导向的设计原则。

实行目标导向设计原则的组织,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目标上,如特定的产品或服务,因此,它是从目标的角度来设计组织结构的。

4.矩阵型的组织设计。

这是一种两种组织策略的混合组织结构,此种结构从各有关功能性单位集合了各方面的专家,形成对具体的项目负责、协调的目标导向的专门部门,保证按质、按量、按期经济地完成项目任务。任务一旦完成,该组织即行解散。如图5.6所示。

4.组织结构特性与基本类型;【P140、P144】

一、组织结构特性:

组织结构特性可以被分解为三种成分:复杂性、正规化和集权化。

1.复杂性。

复杂性指的是组织分化的程度。一个组织越是进行细致的劳动分工,具有越多的纵向等级层次,组织单位的地理分布越是广泛,则协调人员及其活动就越是困难。

2.正规化。

正规化就是组织依靠规则和程序引导员工行为的程度。有些组织的规范准则较少,其正规化的程度就较小;而另一些组织,规模虽然很小,却具有各种规定,指示员工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这些组织的正规化程度就较高。

3.集权化。

集权化是决策制定权力的集中程度。

二、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重点,请看书P104)

组织结构是为了便于管理,实现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每个组织都要分设若干管理层次和管理机构,表明组织内各部分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常见的组织结构类型有:

直线制

直线制组织结构是最早使用也是最为简单的一种结构,是一种集权式的组织结构形式,又称军队式结构。其特点是:组织中各种职位是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的,各级行政领导人执行统一指挥和管理职能,不设专门的职能机构。

职能制

职能型组织,亦称“U型”组织。这是以工作方法和技能作为部门划分的依据。

直线职能制

这种组织结构的特点是:以直线为基础,在各级行政负责人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业管理,作为该级领导者的参谋,实行主管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

事业部制

事业部型组织,亦称“M型”组织。它以产生目标和结果为基准来进行部门的划分和组合。事业部制的主要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即在集权领导下实行分权管理。

矩阵制结构

矩阵制组织结构,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领导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任务而组成的横向项目系统。也就是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的结构。

多维立体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制、矩阵制、事业部制和地区、时间结合为一体的复杂机构形态。它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建立多维立体的组织结构。

5.组织制度体系与特点;【P164】

一、组织制度体系

组织制度体系包括组织的基本制度和专业管理制度

组织的基本制度是组织其他制度的依据和基础。它是规定组织(如企业)形成和组织方式,决定组织性质的基本制度。它主要包括诸如规定组织法律地位和财产所有形式的契约、组织章程等方面的程度,以及组织的领导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等。

专业管理制度是任何组织正常运转都必需的。它既是组织基本制度得以执行的具体保证,又是组织进行专业管理的具体手段。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责任制度。责任制度是规定组织内部各级部门、各类成员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应负的责任以及相应职能的制度。

(2)组织的技术规范。技术规范是针对组织的业务活动而制定的技术标准、技术规程等。

(3)业务规范。它是组织在反复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予以认可的工作程序和作业处理规定。

(4)个人行为规范。个人行为规范是对个人在执行组织任务时应有的个人行为的规定。如个人行为品德规范、劳动纪律、仪态仪表规范、语言规范等。

二、组织制度的特点

组织制度是组织中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包括组织的各种章程、条例、守则、规程、程序、标准等。良好而又健全的制度是组织健康运行的根本保证。组织体系中的任何制度都具有以下特点:

1.科学性。

2.合法性。

3.系统性。

4.权威性。

5.强制性。

6.稳定性。

6.组织变革动因、阻力与发展方向;【P204】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

组织变革是指组织管理人员主动对组织的原有状态进行改变,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这种变革包括组织的各个方面,如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组织制

度、组织成员和组织文化等。组织需要变革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l 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

组织是从属于社会大环境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它无力控制外部环境,而只能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变了,整个组织就要进行相应的变化。只有变才能应变,也只有变才有出路,才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外部环境的变化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会导致组织的变革:

(1)科学技术的进步;

(2)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修订;

(3)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改变;

(4)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优化;

(5)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

(6)国内政治形势及政治制度的变化;

(7)国际外交形势及本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8)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

2.组织内部条件的变化。

影响组织变革的内部条件主要包括:

(1)管理技术条件的改变;

(2)管理人员的调整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3)组织运行政策与目标的改变;

(4)组织规模的扩张与业务的迅速发展;

(5)组织内部运行机制的优化;

(6)组织成员对工作的期望与个人价值观念的变化等。

以上这一切都会影响到组织目标、结构及权力系统等的调整和修正,从而引起组织的变革,而且有些变革是全面而深刻的。比如,当汽车制造厂产品单一旦规模较小时,它往往实行的是集权型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而当产品品种增多,市场变化加快,且生产批量急剧扩大时,那种直线职能制显然就不适应了,这时必须建立分权型的事业部制,这是结构上的一种质的改变。

3.组织成员的期望与实际情况的差异也会导致组织的变革。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

组织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势必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变革的阻力一般来自这样几方面。

1.个人方面。

组织成员出于各种个人原因,可能抵制或反对变革。个人的能力、态度、性格和期望都会导致他们反对变革。

2.经济方面。

在组织中谋生,至少是人们在组织内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收人基本上取决于人们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工作。而大多数组织变革,都会或多或少地改变组织的某些结构和某些方式。因此,被涉及的人会感觉到自己在经济上可能受到损失,因而反对组织变革。

3.工作方面。

如果组织变革涉及工作的性质和技术方面的要求,例如调整工作内容,使用新机器或技术,也会遭到员工的抵制。因为某个职工在熟悉了某项工作后,当组织要求他转到另一个工作岗位或使用新方法时,他们宁愿不变革,也不愿适应新的工作。这与人们安于现状的心理是一致的。

4.社会方面。

由于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有的员工也会反对组织的变革。这些原因包括:

(1)人们在工作中会形成多样的非正式人际关系,这些非正式人际关系对于满足员工的需要有很大作用。

(2)小群体的力量。霍桑实验已经证明,组织中的小群体或非正式群体,由于长期频繁的交往,会形成独特的非正式规范,如果小组成员不遵守这些准则规范,就会遭到其他成员的排斥、打击甚至驱逐。小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就越大。因此,有些组织成员抵制变革,正是因为他所在的小群体抵制变革。

(3)组织中的科层结构本身。科层结构本身就带有固定的特点,它一般不考虑偶然的、特殊的情况,也不会因人因时而任意改变。因此,当组织进行变革时,往往首先就与现行体制发生冲突。

(4)组织中的既得利益者。不论组织在什么状态下运行,它之所以能继续运行下去,原因之一是有些人在组织中满足了自身的利益。因此,他们希望组织依照原样运行下去。组织发生变革时,由于各种关系和地位的调整,这些人的利益可能无法继续得到保障,或者是,当组织变革触动了某些人的原有利益时,他们就有可能成为变革的反对者。

三、组织变革的发展方向(组织变革的发展趋势)【P203】

未来组织将具有如下的特征。

1.高速度。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规模经济时代正在向“速度经济”时代转变,谁能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迅速调整,谁就能赢得胜利,从众多组织中胜出。

2.组织结构扁平化。

随着电子计算机联网在组织生产经营中的应用,企业的信息收集、整理、传递和经营控制的现代化,金字塔式的传统层级结构正向层次少、扁平式的组织结构转变。

3.组织运行柔性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大大高于工业经济时代的速度在变化,企业的战略调整和组织结构的调整必须及时,因此组织结构的运行就带有了柔性的特征。

4.组织协作团队化。

在知识企业中,一种称为团体的小集体是备受赞誉的结构。这里的团体指的是在组织内部形成的具有自觉的团结协作精神、能够独立作战的集体。

5.组织管理人本化。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组织内各成员的创造性和参与性应得到尊重,从而使其在成就感的驱动下,对企业组织的各项工作显示足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谋求实现人全面的、自由的发展。

6.学习型组织。

知识时代的组织必须不断地学习,组织要运用能在所有层次上促进学习和实验的知识基础来支持。

7.组织的运行机制(现代公司的运行机制);【P191】

组织的运行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动力机制。

公司的动力机制,是指公司从事经济活动具有内在推动力的基本动机、目标或目标系统。

2.决策机制。

公司的决策机制是指公司能够自主地作出为实现自身的主要目标或目标系统服务的政

策性决定的可能性。

3.信息机制。

公司信息机制,是指公司对与其决策有关的各种信息的收集、传导、处理、储存、取出和分析的机制和渠道。信息是决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4.竞争机制。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的现象,是企业(包括公司)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正常行为。

5.约束机制。

公司的动力机制、竞争机制,及其他一些因素,可使得公司形成自我约束机制。

(1)利益约束机制。公司的利益约束机制调整和约束着公司的分配行为。

(2)预算约束机制。预算约束机制是对收人控制的制约。

(3)财产约束机制。这是由于公司所承担的自负盈亏责任、经营和投资风险而形成的一种约束机制。

6.社会责任。

公司有社会功能,公司不仅是经济组织,它同时也是社会组织,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第三部分:管理过程

(一)重要概念

1、决策的本质:【P219】

所谓决策,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依据评定准则和标准,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进行分析、判断并付诸实施的管理过程。简单来说,决策就是针对问题和目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核心。】

2、计划:【P241】

计划是组织根据环境的需要和自身的特点,确定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目标,通过计划的编制、执行和嚓督来协调组织各类资源以顺利达到预期目标的讨程。

【任何计划的制定都离不开做出决策,决策是计划的先期工作,计划则是决策的逻辑延续,计划过程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

3、领导者:【P269】

领导(Leaders)指人,即领导者,有两种类型:居于领导职位的人并不居于领导地位但对他人产生了影响力的人。

作为名词,领导(Leaders)指人,即领导者,有两种类型:

居于领导职位的人

并不居于领导地位但对他人产生了影响力的人。

作为动词,领导(Leadership)指的是指引、引导和动员他人行为与思想的过程。

领导职能是指指导和影响群体或组织成员为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而做出努力和贡献的过程或艺术。

4、激励:【P300】

激励是指这样一种过程:从满足人的多层次、多元化“需要”出发,针对不同个体设定绩效标准和奖酬值,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和热情,调动个人的精神动力,使他们按照组织所要求的“行为”方式积极、能动和创造性地运用其人力资源,从而最大化地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

5、控制:【P322】

控制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1)控制的目的是保证组织中的各项活动按既定的计划或标准进行,控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控制与计划密不可分;(2)控制是通过“监督”和“纠偏”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以预警,一方面可以发现探杳出“偏差”产生原因;(3)控制是一个讨程。

(二)基本考点

1.决策内涵与决策方法【P233】

一、决策内涵:

所谓决策,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依据评定准则和标准,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进行分析、判断并付诸实施的管理过程。

二、决策方法

现代决策技术发展了大量的决策方法,对于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决策方法。

在确定性情况下,可以用一般最优化方法;

在风险性状态下,可使用随机性决策如决策树法等;

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可使用等概率决策法、悲观原则决策法、乐观准则、后悔原则等方法取舍方案。几种比较常用的决策方法有:

1.决策树法

决策树法是决策问题的树形表达,是以决策收益为依据,通过计算作出选择的一种决策方法。在不确定情况下,企业组织经营中经常需要进行风险决策。

2.矩阵汇总法,

矩阵汇总法指把决策中所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汇总起来,通过给各种因素一个重要性权数,以方便决策者作出最佳选择。

3.博弈法

4.不确定决策法

不确定决策法主要包括等概率决策法(拉普拉斯准则)、悲观原则决策法(小中取大原则或最大最小收益值原则)、乐观原则决策法(最大收益值原则)及后悔原则决策法(“最大后悔值” 最小化原则)。这些决策法都是针对同一情况:各备择方案在不同状况下有不同的决策结果,自然概率无从确定,充满了不确定性。

5.高速变化环境下的决策方法

2.计划的特点、内容和类型;【P241、P243、P245】

一、计划的特点:

1.面向未来。

其实组织的愿景、战略目标等一些表述都意味着组织是为明天而存在,为未来而发展。

2.风险与不确定性。

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企业前进中的风险,但是计划本身也存在着不确定性的风险。

3.预演未来情境。

在制定行动计划时要对未来各种可能尽可能地设想,要将未来的种种变数纳人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否则计划会滞后于行动,会影响组织的效率。

4.压缩时间。

计划其实是将战略目标兑现的结果提前考虑,如何一步一步地接近并达到目标都将体现在其中。这样既是为了管理的需要,同时压缩时间也会给组织整体及组织成员以目标激励。

5.领先于管理的其他职能。

由于计划、人事、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活动都是支持实现企业目标的,因此,计划工作必须放在所有其他管理职能实施之前。

二、计划的内容:

计划的内容包括: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全局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开发一个全面的分层次的计划体系以综合协调组织的各项活动。

1.组织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根据其宗旨提出的、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一个组织各项管理活动所指向的终点,也是计划的最高层次内容。

组织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社会层,即社会期待的组织能达到的目标;组织层,即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对自身的要求;个人层,即组织的个人目标。这三个层次的目标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组织的目标。

2.组织的战略。

战略是组织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对其资源的使用方向作出的规划。战略是目标和具体计划之间的过渡。

3.各层次的具体计划体系。

计划体系由长期、中期与短期计划组成,行动计划通常是指中期与短期计划,计划是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各层次的具体活动安排。计划工作的目标是:将长期计划经过逐层展开并发展成为各层次的具体行动计划,有效组织和协调组织的各类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三、计划的类型:

1.按照计划的期限划分。

按期限可将计划分为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

将1年以内的计划称为短期计划;2至5年的计划称为中期计划;5年以上的计划称为长期计划。

2.按照计划的广度划分。

计划的广度即指计划的内容牵涉到组织的面的程度,这样可分为战略计划、行动计划等。

战略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行动计划则指为了战略计划的实现,分阶段、分职能、分部门对组织的资源进行调配以更有效率地实施战略计划、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行动计划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详细的作业计划。

3.按照计划的明确性程度划分。

可分为指导性计划和具体计划(也称为指令性计划)。

指导性计划只规定一般性的指导原则,不把管理限定在具体的目标或是特定的行动方案上。具体计划则具有明确规定的目标和一套可实行的操作方案。

4.按照制定计划的组织层次划分。

可分为高层管理计划、中层管理计划和基层管理计划。

高层管理计划是由组织中的高层管理人员来制定的,一般以整个组织为目标,着眼于组织整体的、长远的安排,一般属于战略规划;中层管理计划是由中层管理人员制定的,一般着眼于组织中各部门的定位及相互关系的确定,既可能包含各部门的分目标等战略性质的内容,也可能包含各部门的工作方案等作业性质的内容;基层管理计划是由基层管理人员制定的,着眼于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员工以及每个工作时间单位的工作安排,是属于作业性的内容。

5.按照组织的职能业务划分。

可分成生产计划、营销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等。

3.领导的类型、权力与领导风格;

一、领导的类型:【未找到】

二、领导权力:【P270】

领导权利的类型:

1.职权

领导学中强调领导的影响力,领导的影响力主要来源于两方面:职权和权威。因此,职权是领导产生影响力之本。在领导活动的全过程中,主要有五个构成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职权、客观环境和领导的行为,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职权,领导是这些要素构成的综合体。领导的影响力是职位的影响力。

具体来讲,职权主要涉及合法权、奖赏权和惩罚权三种。

(1)合法权,就是组织中等级制度所规定的正式权力,被组织、法律、传统习惯甚至常识所认可。它通常与合法的职位紧密联系在一起。

(2)奖赏权,就是决定提供还是取消奖励、报酬的权力。

(3)惩罚权,就是指通过精神、感情或物质上的威胁,强迫下属服从的一种权力。

2.非职权

非职权实质是一种与组织的职位无关的权力,主要有专长权、个人魅力、背景权和感情权等。

(1)专长权,指由个人的特殊技能或某些专业知识而产生的权力。

(2)个人魅力。是建立在优异感人的个人素质之上的,这种素质吸引了欣赏它、希望拥有它的追随者,从而激起人们的忠诚和极大的热忱。

(3)背景权。背景权是指个人由于以往的经历而获得的权力。

(4)感情权。感情权是指个体由于和被影响者感情较融洽而获得的权力。

三、领导风格:【P285】

1.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

美国学者坦宁伯姆(R.Tannenbaum)和施密特(W.H.Schmidt)在1958年提出了领导连续统一体模型。他们指出领导风格并不是只有独裁和民主这两种极端的方式,而是在这两种极端之间,以领导者为中心还是以部属为中心程度不同而存在着一系列领导方式。这些方式有相应的对部属的授权程度和决策方式,如图12.2所示。

图中所示的七种领导风格,没有哪一种总是正确的或错误的,也没有哪一种是最好的或最坏的,在不同的领导者、下属和情境之中,有不同的最适合的领导风格。此外,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会对领导风格产生影响。他们认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不一定是专权的人,也不一定是放任自由的人,而是能够针对不同环境采取恰当措施的人。

2.领导方格论

布莱克和莫顿在1964年提出了管理方格图。他们用一张9×9的方格图,每一个方格表

示一种领导风格(如下图所示),纵坐标表示对人的关心程度,分为9级;横坐标表示对生产的关心程度,也分为9级。其中有5种典型的领导风格。

(1)1.1型:贫乏型管理。

领导者对工作和对人都极不关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维持自己职务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工作。

(2)9.1型:任务型管理。

领导者对工作极为关心,但忽略对人的关心,强调有效地控制下属,努力完成各项工作。(3)1.9型:乡村俱乐部型管理。

领导者对人极为关心,重视同下属的关系,强调部属与自己的感情,而忽略工作的效果。

(4)5.5型:中庸之道型管理。

领导者既对工作关心,也对人关心,但强调适可而止,缺乏强烈的进取心,乐意维持现状。

(5)9.9型:理想型管理。

领导者对工作和对人都极为关心,既高度重视组织的各项工作,又能通过沟通与激励,使部下自觉自愿齐心协力。这是一种理想的领导风格。

管理方格图

3.权变理论

现代领导的权变理论是由菲德勒(F.E Fiedler)创立的。他认为对领导研究的注意力应该更多地放在环境变量上,在每种情况下都可以找到一种与特定环境相适应的有效领导风格。

第一,菲德勒提出的两种领导风格(“双中心”论):

一种为任务导向型,即以工作为中心,任务分配结构化、严密监督、依照详尽的规定行事;

另一种为关系导向型,即以下属为中心,重视人员的反应及问题,利用群体实现目标,给予成员较大的自由选择的范围。

【其次,菲德勒分析了环境因素,他认为影响领导风格有效性的有三个主要因素:

(1)上下关系,即领导者能否得到下属的信任、尊重和喜爱,能否使下属自动追随他。

(2)职位权力,即领导者所处的职位提供的权力是否明确和充分,是否得到上级和整个组织的有力支持。

(3)任务结构,即群体的工作任务是否规定明确,是否有详尽的规划和程序,有无含糊不清之处。

第三,菲德勒提出了理论模型,他将三种主要的环境因素加以组合,得出八种不同的环境类型,并对1200多个团体进行了调查,找出了不同环境类型下最适应、最有效的领导类型。】

版《管理学》教学大纲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学Management 课程编码:0220002 学分:3 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实验上机:0,其他实践学时:0 适用专业:经济学 先修课程:无 执笔人:李鹏 审订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以现代社会组织为客体,研究组织持续发展的基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一门课程,具有学科的综合性和边缘性。本课程内容有两部分:第一部分,管理学的基本前提,包括管理基本概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管理道德、管理环境;第二部分,管理过程,包括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等活动。 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熟悉管理理论的形成过程,熟悉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认识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理解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方法,了解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及面临的挑战;具备一定的环境分析、组织设计、沟通协调等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基本管理问题;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以及,并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管理理论的形成过程,对管理学的体系、架构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掌握决策和计划制定、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塑造、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有效激励和控制等内容,并能够利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具体管理实践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学时:6 1.本章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管理的含义,把握管理的职能与性质,掌握管理理论的变迁。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理解:管理的含义与本质,管理职能的具体含义及相互关系,管理者所扮演的三大角色,管理者所具备的三大技能; 掌握: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3.本章教学重点: 管理的定义、管理理论的发展、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要求。 4.本章教学难点: 管理理论的发展、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一、管理的定义 二、管理的职能 三、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二)管理者的技能 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二、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一)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二)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 (三)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四)欧文的人事管理 (五)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 (六)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二)组织管理理论 二、行为管理理论 (一)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doc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学基础》是广播电视大学工商管理类专科各专业方向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的必修课,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信息管理方向的必修课,以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 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数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之上的独立的应用科学,以它为基础派生的课程为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程,诸如市场营销学、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设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3、11常的面授辅导应若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

管理学原理复习大纲

管理学原理复习大纲 第一章管理概述掌握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内容、管理的原则、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的技能。重点掌握管理的概念、管理的职能和管理者的十种角色。第二章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掌握古典管理理论中的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核心是提高工作效率;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提出了管理的五大职能;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提出了理性-合法式权威。掌握梅奥及其所领导的霍桑试验的基本发现,如社会人、非正式组织;麦格雷戈的X-Y 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组织文化的结构和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的内容。重点掌握法约尔提出的管理的五大职能、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的内容。 第三章决策掌握决策的概念、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影响因素、决策程序;掌握头脑风暴法的概念、德尔菲法的基本含义和特点;掌握盈亏平衡分析法、决策树法和非确定型决策方法的原理和求解思路。重点掌握决策程序、决策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计划掌握计划的概念、计划的形式分类;掌握计划的特征;掌握计划的编制程序;掌握计划工作的原理;掌握滚动计划法的特点、目标管理的概念和特点。重点掌握计划的特征、计划的编制程序。 第五章组织与人事掌握组织的概念;掌握组织设计的程序;掌握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的概念;掌握各种部门化的特点,能够区分是那种类型的部门化,如许多企业按照早、中、晚三班制安排生产活动,属于时间部门化;掌握组织职权的类型、集权与分权的含义;掌握各种组织结构的含义、特点和优缺点;掌握人员配备的原则、主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掌握组织变革的内容。重点掌握组织设计的程序、各种组织结构的含义与特点和优缺点。 第六章领导掌握领导的概念;掌握领导活动的要素;掌握领导的功能;掌握领导职权的组成;掌握领导方式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掌握不同指挥模式下的领导方式的特点; 掌握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图理论、领导权变理论的基本思想。重点掌握不同指挥模式下的领导方式的特点、管理方格图理论中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的特征、领导活动的要素。 第七章激励掌握激励的概念、需要和动机的概念;掌握激励的过程、激励的方法;掌握需要层次理论的五种需要、双因素理论中的两种因素;掌握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重点掌握期望理论的内容和应用、需要层次理论的

817管理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管理学》考试大纲本管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企业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本科目的考试内容包括:管理与管理学,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方法,管理伦理,组织文化,管理决策,计划与计划工作,战略性计划,计划的实施,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力量的整合,领导与领导者,激励,沟通,控制与控制过程,控制方法,管理的创新职能,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组织创新。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基本内容 (一)总论 1.管理与管理学 管理的必要性,法约尔的五种职能论,赫伯特.西蒙的管理就是决策论,周三多等人认为一切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论。 2.管理思想的发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 3.管理的基本原理 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伦理原理。 4.管理的基本方法 管理的方法论,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技术方法。 (二)管理前提与本质 1.管理伦理 有关伦理的几种观点,伦理管理的特征和影响伦理的因素,改善伦理行为的途径,伦理和行为的具体体现。 2.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基本要素,组织文化的功能,塑造组织文化的主要途径 3.管理决策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决策的类型与特点,决策理论、过程与影响因素,决策的方法。 (三)计划 1.计划与计划工作 计划的概念及性质,计划的类型及编制过程。 2.战略性计划 战略性计划的概念,战略环境分析,战略选择。 3.计划的实施

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技术。 (四)组织 1.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概述,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集权与分权。 2.人员配备 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管理人员的选聘、考评与培训。 3.组织力量的整合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直线与参谋。 (五)领导 1.领导与领导者(主要是论述) 领导的性质与作用,理想的领导者与领导集体,领导方式及其理论,领导艺术。 2.激励 激励性质,激励理论,激励实务。 3.沟通 组织中的沟通,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冲突与谈判。 (六)控制 1.控制与控制过程 控制的原理,控制的要求与过程。 2.控制方法 预算控制、非预算控制,成本控制。 (七)创新 1.管理的创新职能 创新及其作用,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2.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3.企业组织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层级的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 二、考试要求 (一)总论 1.管理与管理学 (1)了解人类活动的特点; (2)理解管理的必要性; (3)熟悉周三多等人认为一切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论; (4)掌握法约尔的五种职能论,赫伯特.西蒙的管理就是决策论。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李华伟 审核人:王宏兰 编撰日期:2008-9-1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在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中属于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其一,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管理知识,认识管理的作用,激发从事管理工作的兴趣;其二,通过方法的教授和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管理实践问题。最终使学生养成自觉地按照管理的原理、方法处理日常事务的习惯。 本课程的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管理方法的领会和应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能运用管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准确地掌握历史上各种不同的管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特点;系统地了解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的各项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掌握计划、决策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中常用的方法;系统了解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对其的管理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管理系统 教学内容:管理与管理系统、理解管理者的分类及素质要求、了解管理对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组织形态分类、掌握影响管理环境的因素、了解管理方法的分类,掌握管理机制的构成与作用机理。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管理的含义与实质,理解管理学的性质与特点。明确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及其内涵。清楚管理者的分类,能区分谁是管理者,理解管理者的素质培养,了解管理系统构成及其要素。清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管理机制含义,内容和一般的管理方法,掌握管理环境的分类。 重点掌握: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管理的职能及其内容,管理系统的构成及其内容。 一般掌握:管理者的分类,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体系。 难点: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的清晰、明确认识,管理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应用。第二章管理思想 教学内容:管理理论与思想的演进、现代管理原理、组织文化。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管理理论与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有代表性的重点理论;理解和掌握现代管理原理与原则;掌握组织文化的功能与组织文化的建设。 重点掌握:掌握“人本管理”、“组织再造”、“学习型组织”等现代管理思想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学基础是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 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 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数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之上的独立的应用科学,以它为基础派生的课程为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程,诸如市场营销学、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做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 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 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3.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过程中,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要求。

市场营销《管理学》考试大纲和样卷

湖北文理学院专升本《管理学》考试大纲 《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本大纲共十二章,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章管理概述 1、理解不同角度下的管理概念,管理的目标。 2、掌握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3、熟悉管理者的分类与职责;掌握管理者的技能要求。 4、掌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5、了解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了解中国早期管理思想、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2、掌握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荣誉,代表作。 3、了解霍桑实验内容,掌握梅奥的主要观点。 4、掌握行为科学理论中各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5、熟悉管理过程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学学派、经验与案例学派、中国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国外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6、掌握系统管理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7、了解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学习性组织、企业再造内容。第三章决策 1、掌握决策的定义、原则、依据和类型。 2、理解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当代决策理论。 3、掌握决策过程。 4、熟悉集体决策方法,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5、掌握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 第四章计划 1、理解计划的概念、计划与决策关系、计划的性质。 2、掌握计划工作的类型,计划的层次体系。 3、熟悉计划编制过程。 第五章计划的组织实施 1、了解目标管理(MBO)的由来。 2、掌握目标管理的含义,实质与基本思想,MBO的过程方法。 3、熟悉MBO的优缺点。 4、掌握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熟悉滚动计划法的方法。

《管理学考试大纲》word版

考试大纲: 第一章概述 [学习目标及重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管理、管理者及管理学的含义,了解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和技能结构;掌握管理的职能、性质和管理学的特点,为后续各章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本章的重点是管理者的定义,管理的职能与性质及管理学的特点等内容。 一、管理的定义 1、管理的含义 2、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二、管理者 1、管理者的定义 2、管理者的角色 3、管理技能 三、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1、管理职能 2、管理性质 四、管理系统 五、管理学 1、管理学含义 2、管理学的特点 思考和练习: 1、管理的含义是什么?何谓管理者? 2、“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而且是文化。”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演进 [学习目标及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明确各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对管理的贡献,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天的管理学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本章的重点是科学管理理论,一般行政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权变理论、系统理论、决策理论等内容。 一、管理的历史背景 二、传统管理理论(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一)古典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2、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3、古典组织理论 (二)行为科学理论 1、人际关系学说阶段(霍桑试验) 2、现代行为科学研究的内容 (三)定量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理论) 三、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今) 1、管理过程理论 2、系统理论 3、权变理论 4、决策理论 5、其它理论派别 四、未来管理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1、全球化 2、劳动力多元化 3、创业精神 4、电子商务

5、管理创新与弹性 6、质量管理 7、学习型组织与知识管理 8、工作场所精神境界 思考和练习: 1、管理理论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请就每个阶段加以简单说明。 2、未来管理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哪些? 第三章组织文化与环境 [学习目标与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对管理者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内外约束力量——组织文化(内部约束)与管理环境(外部约束)的基本内容和影响程度及方式,理解组织文化与环境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本章的重点是组织文化与环境的内含及其对管理产生的影响等内容。 一、管理万能论与管理象征论 二、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定义及维度 2、组织文化的内容与特征 3、强文化与弱文化 4、文化的来源及文化对管理者的影响 三、管理环境 1、外部环境的定义 2、外部环境的分类 3、环境对管理者的影响 4、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管理 四、全球环境中的管理

管理学原理复习大纲

管理学原理复习大纲 第一章管理概述 掌握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内容、管理的原则、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的技能。重点掌握管理的概念、管理的职能和管理者的十种角色。第二章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 掌握古典管理理论中的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核心是提高工作效率;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提出了管理的五大职能;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提出了理性-合法式权威。掌握梅奥及其所领导的霍桑试验的基本发现,如社会人、非正式组织;麦格雷戈的X-Y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组织文化的结构和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的内容。重点掌握法约尔提出的管理的五大职能、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的内容。 第三章决策 掌握决策的概念、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影响因素、决策程序;掌握头脑风暴法的概念、德尔菲法的基本含义和特点;掌握盈亏平衡分析法、决策树法和非确定型决策方法的原理和求解思路。重点掌握决策程序、决策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计划 掌握计划的概念、计划的形式分类;掌握计划的特征;掌握计划的编制程序;掌握计划工作的原理;掌握滚动计划法的特点、目标管理的概念和特点。重点掌握计划的特征、计划的编制程序。 第五章组织与人事 掌握组织的概念;掌握组织设计的程序;掌握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的概念;掌握各种部门化的特点,能够区分是那种类型的部门化,如许多企业按照早、中、晚三班制安排生产活动,属于时间部门化;掌握组织职权的类型、集权与分权的含义;掌握各种组织结构的含义、特点和优缺点;掌握人员配备的原则、主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掌握组织变革的内容。重点掌握组织设计的程序、各种组织结构的含义与特点和优缺点。 第六章领导 掌握领导的概念;掌握领导活动的要素;掌握领导的功能;掌握领导职权的

《管理学原理》考研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管理学原理》考 试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管理学考试”是为了管理类专业硕士招生而设置的选拔性考试,其指导思想是为了选拔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的高素质人才。要求考生应全面系统地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运用上述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具体管理对象中的实际问题。二、考试形式与试卷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题型: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案例分析;论述题等;每年试卷的题型比例不尽相同。 第二部分考察要点 一、管理及管理者 管理概念、管理者角色与技能、管理职能。 管理的基本原理:权变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效益原理等二、管理思想的演进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儒家、道家、兵家管理思想 西方管理思想的演进及发展: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泰罗、法约尔和韦伯的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霍桑实验及梅奥的结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X-理论—Y-理论等; 管理科学理论、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最近20年来管理学的趋势、

以及管理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三、管理的道德与社会责任 管理理念、管理道德与经济效益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四、计划 计划的概念与分类、计划编制的步骤; 五、决策 决策的含义和特征;决策的类型与基本特点; 决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理论假设; 决策的主要方法。 六、组织 名词及动词意义的组织含义; 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集权与分权等; 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 组织文化的含义、类型和功能。 七、领导 领导者与领导集体;领导艺术等; 激励的含义及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理论的要点及其应用; 沟通的概念、沟通的过程及方式与有效沟通、沟通的障碍及克服、倾听的作用。 八、控制 控制内涵及原理、控制的类型及方法; 控制的过程:制订标准、衡量绩效和采取行动 控制的方法:财务控制、预算控制、审计控制等。 九、综合分析能力 运用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结合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管理学》考试大纲

广西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考试 《管理学》考试大纲 (2010年修订)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管理学》考试是行政管理专业科学硕士招生而设置的专业大类考试,其指导思想是为了选拔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的高素质人才。要求考生应全面系统地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运用上述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具体管理对象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考查学生对管理实践热点及管理研究动态的了解情况。 二、考试内容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管理的定义与职能;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西方传统管理思想;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 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几种相关的道德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方法 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技术方法。 第二篇决策 第六章决策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决策的类型与特点;决策的理论;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决策的方法。 第七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计划的类型;计划的编制过程。 第八章计划的实施 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技术;企业资源计划;业务流程再造。 第三篇组织第九章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概述;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部门化;集权与分权。 第十章人员配备 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管理人员的选聘;管理的考评;管理人员的培训。 第十一章组织力量的整合

管理学教学大纲 (1)

《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管理学Management 二、课程编号: 06000060/06000082/06139040/06255042/06287041/06352041 06000051/06137040/06145040/06195042 三、学时与学分:51学时、3学分 四、考核方式:考试 五、先修课程:经济学 六、适用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的其他各专业 七、课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管理中的基本原理、原则和做法。 2、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用来分析和认识说明管理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和案例。 3、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一定的计算方法的适用对象和条件。 4、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说明: 管理学是管理类学科及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为各管理类的分支学科提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因此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管理学是建立在经济学、数学、行为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学习管理学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有较坚实的经济学、数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结构。 管理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故在教学中应适度安排一些实训或实习的内容穿插其间。 基本上述原因,管理学课程在计划安排和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几点: 1、课程教学安排应在第三、四学期,即二年级的本科时段。此时,学生已基本学完经济学、数学等公共基础课,而专业课程尚未开始。 2、教学中应适度运用案例教学或安排学生实习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管理学的感性认识。

3、管理学的开设课时为51学时。 相对于管理学的丰富、庞大内容而言,51个计划课时显得太少,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抓住重点,照顾一般。同时考虑到管理类各专业的课程结构,管理学中有些内容,如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已在有些专业成为专门的课程,故在教学中,凡可能与其它课程重复的内容一般少讲或不讲。 4、本大纲作为教学、考试的依据。 为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在教学中的灵活性、创造性,本大纲的规定是粗线条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遵循本大纲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可灵活发挥,甚至可超出大纲的内容,讲课的章节顺序也可灵活调整,但考试必须以本大纲为依据,统一命题,统一阅卷。 5、本大纲所依据的教材为美国学者斯蒂芬·P· 为将国外最先进的管理研究成果与中国自己的管理实践结合起来,本大纲在所指定的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了一部分反映中国管理特色的内容,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注意研究国内管理学方面的经典教材。 九、该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概述 [学习目标及重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管理、管理者及管理学的含义,了解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和技能结构;掌握管理的职能、性质和管理学的特点,为后续各章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本章的重点是管理者的定义,管理的职能与性质及管理学的特点等内容。 一、管理的定义 1、管理的含义 2、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二、管理者 1、管理者的定义 2、管理者的角色 3、管理技能

管理学原理考试大纲

《管理学原理》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通过考试,促进学生加强对管理学原理的学习,检验他们对管理学的基础理论掌握情况以及应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1、第一章管理、管理者与管理学 (1)了解: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者的素质;管理者的类型;环境对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习方法。 (2)理解和掌握:组织的概念;管理的定义;管理职能。 (3)附加题(选做):管理的目的与任务。 2、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了解:梅奥教授的“社会人”观点;权变理论;学习型组织;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 学、企业再造、我国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 (2)理解和掌握:泰勒的贡献、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十四条管理原则 及其重要意义;霍桑试验与梅奥教授的贡献。 3、第三章计划职能与计划 (1)了解:计划的作用;计划编制的原则与程序;各类常用的计划方法;战略计划。 (2)理解和掌握:计划职能的含义、性质;计划的内容与类型。 4、第四章目标与目标管理 (1)了解: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特点与过程;目标管理的本质、原则;目标管理的优点 及局限性。 (2)理解和掌握:目标的概念、性质。 5、第五章决策 (1)了解:决策的过程;决策的原则;决策的各种方法;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2)理解和掌握:决策的含义;决策的特点、类型。 6、第六章组织结构 (1)了解:组织职能、组织结构的含义;组织设计的原则;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的影响因 素;部门划分的原则与方法;造成组织协调困难的原因及协调办法。 (2)理解和掌握: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定义;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组织结构的不同类型特征及优缺点。 7、第七章权力的配置 (1)了解:影响集权与分权程度的因素;职权的矛盾与解决途径;授权的含义、原则与艺 术;三类职权的应用。 (2)理解和掌握:职权的来源;职权的三种类型;直线职权、参谋职权、职能职权的定义; 集权与分权的含义。 8、第八章人员配备 (1)了解:人员配备的含义;人员配备的重要性;人员招聘、培训与绩效考评。 9、第九章领导 (1)了解:领导职能的含义及作用;领导者影响力的含义;提高领导者影响力的途径。 (2)理解和掌握:领导影响力的类型;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的主 要内容。 10、第十章沟通 (1)了解:沟通的过程与要素;提升沟通有效性的方法;上行沟通、下行沟通。 (2)理解和掌握:沟通的定义;沟通的重要性;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正式沟通与非正式 沟通的定义、优缺点。 11、第十一章激励 (1)了解:激励的作用;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激励的常用方式。

832管理学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管理学考试科目代码:[832] 一、考试要求 考生应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史,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从管理学的视角或应用管理学的理论分析一些经济现象或管理问题。 考生考试时可以使用计算器。试卷要求闭卷笔试,成绩90分及格。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管理与管理学 管理的含义和职能;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管理的属性;管理学及其特点。 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中国和外国早期管理思想概述。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理论概述;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 第二章企业社会责任 第一节道德与管理 道德与道德观;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个体道德的影响因素;提高个体道德修养的途径。 第二节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义务;不同社会责任观的特点;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第三章计划工作 第一节计划与计划工作 计划的含义,计划工作的含义;计划的性质与分类;计划工作的程序;计划实施的方法(目标管理及滚动计划法)。 第二节企业愿景与战略性计划 企业战略愿景;企业使命;战略环境分析;战略性计划选择等。 第三节决策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决策的类型;决策的理论(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当代决策理论);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方法(确定型决策问题的决策方法、风险型决

策问题的决策方法、不确定型决策问题的决策方法)。 第四章组织工作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工作 组织的含义;组织工作的含义;组织工作的特点及步骤。 第二节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类型;组织结构的层次设计;组织结构的部门设计;组织结构的职权设计。 第三节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计划;员工选聘;员工绩效评估;员工培训。 第四节组织变革与创新 组织变革的含义;组织变革的类型;组织变革的动因及目标;组织变革的过程及其管理。创新及其内容。 第五节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含义及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功能及内容;组织文化的塑造。 第五章领导工作 第一届领导与领导工作 领导的含义,领导工作的含义;领导的作用;领导权力的构成。 第二节沟通 沟通的含义;人与人沟通的特殊性;沟通的类别;有效沟通的影响因素及其要求。 第三节激励 激励的含义及过程;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组织中的人性假设;激励需要理论、激励过程理论等激励理论。 第四节领导理论 领导特性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情景理论等领导理论。 第六章控制工作 第一节一般控制与管理控制 一般控制论中的控制(即一般控制)的含义,管理控制(即控制工作)的含义,两者的异同点;控制工作的分类;控制工作的步骤;有效控制的特征。 第二节控制的技术与方法 预算控制、生产控制、财务控制方法、综合控制方法。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分钟

管理学大纲

管理学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管理学是我校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生入学必考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考试目标是要求考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有关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并具备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合格考生应当达到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管理学相关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水平,具有较好的管理学理论基础。 考试对象为参加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题型比例 名词解释约20% 简答题约30% 案例分析约20% 论述题约30% (四)参考书目 周三多.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二部分考察要点 一、管理与管理学 管理的普遍性、管理的含义、管理的特性、管理者的角色、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要素、管理学的重要性。 二、管理思想的发展 中外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泰罗、法约尔和韦伯的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及评价;行为科学理论阶段,霍桑实验及梅奥的结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X-理论—Y-理论等;管理科学理论、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最近20年来管理学的趋势、以及管理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三、管理的基本原理 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伦理原理。 四、管理的基本方法 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技术方法。

五、管理伦理 管理伦理的几种观点、管理伦理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改善管理伦理的途径、伦理行为的体现、管理道德与经济效益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六、决策与计划 决策的含义和特征;决策的类型与基本特点;决策的影响因素;决策的过程;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理论假设; 决策的主要方法; 计划的概念、类型、编制过程、战略性计划、企业资源规划、计划的实施。 七、组织 组织的含义和特征; 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部门化、集权与分权等; 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 人员配备、组织力量的整合; 组织文化的含义、类型和功能。 八、领导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和联系; 领导方式及其理论:对人的关系和对任务的关心、管理方格理论、权变理论等; 激励的含义及激励理论:需要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的要点及其应用; 沟通的含义和作用:沟通的特点、沟通过程、沟通的障碍及克服、倾听的作用。 九、控制 控制的含义、步骤及其重要性; 控制的类型:各种控制的内容、方法和优缺点等; 控制的有效前提和要求 控制的过程:制订标准、衡量绩效和采取行动; 控制的方法:财务控制、预算控制、审计控制等; 管理信息系统。 十、创新 管理的创新职能、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组织创新。 十一、综合分析能力 运用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结合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第三部分考试样题(略) 见2006年管理学试题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大纲编号:070923202 《经济学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系别:信息经济与管理系 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专业 职业标准:初级经济师 课程性质: 专业技术课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34 执笔人:唐雪莲 审订人:王瑞 修订日期:2007年1月

一、课程简介: 《经济学基础》是物流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主要阐述基本微观经济学 原理、基本宏观经济总量两部分内容,具体包括需求与供给、效用、价格弹性、 国内生产总值、失业与通货膨胀现象及宏观经济政策。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目标、任务: 1、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 3、使学生熟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4、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基础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5、着重提高学生的用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课时分配(总学时34学时,一个学期完成,每周2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

建议:提供最新的经济学有关案例和新闻,供学生们理论结合实际。 六、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预备课程:政治经济学、一元微积分。 后续课程: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物流货代等其他专业相关课程。 七、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成绩评估: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 平时成绩(30%)=作业(15%)+课堂表现(15%) 期末成绩(40%)=笔试(单选、名词解释、计算、简答、综合)开卷考试题型配分: 单项选择题(25题,1分/题);名次解释题(7选5题,2分/题);计算题(4题选3题,10分/题);简答题(6选5题,5分/题);综合题(1 题,10分/题) 八、建议教材 《西方经济学基础》吴志清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九、主要参考书目: 1、《经济学》萨缪尔森主编,华夏出版社,1999年。 2、《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经济学原理》曼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西方经济学概论》王花球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6、《经济学概论》陶铁胜主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 7、《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8、《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869管理学考试大纲

869管理学考试大纲 1.考试目的 《管理学》作为全日制管理类学术型硕士学位入学的专业考试课程,其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进行管理学领域深入学习和学术研究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2.考试性质和范围 本考试旨在考查应试者在管理学领域掌握理论知识的水平和应用能力。考试范围包括管理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管理职能等方面的理论和综合运用技能。 3.考试基本要求 管理学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该能够: 初步掌握管理学基本知识,重点了解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的理论和技能。 熟悉管理学基本职能范围内的相关知识,理解管理学基本假设,掌握管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正确评价组织管理中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具备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综合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准确把握管理学发展趋势,了解情景嵌入式的管理学热点问题。 4.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简答题、名词解释题)和主观试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相结合,基础知识测试和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答题时间180分钟。 5.考试内容(知识点) 《管理学》考试包括以下部分:基本概念、管理理论、综合应用、理论前沿等四部分。总分为150分。各部分的主要知识点如下: (1)基本概念:管理学、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管理学基本假设、管理学发展历史、管理学前沿所涉及的相关基本概念。 题型:名词解释题 (2)管理理论:计划职能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组织职能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领导职能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控制职能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管理学发展历史与前沿等方面的

管理学原理大纲汇总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大纲 2008年第四版 周三多主编 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 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 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由丁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 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乂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 情”。 其他: 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 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 2、管理的职能 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 从而能够实现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