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开题报告1

开题报告1

中国药科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姓名学号专业英语指导教师

课题名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德伯家的苔丝》和《红字》女主角的比较探析

课题性质基础研究应用课题设计型调研综述√理论研究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一.拟研究问题: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也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力作。作品的副标题为“一个纯洁的女人”,以女主人公(苔丝)的感情遭遇为主线,向我们展示了她是如何一步步的走向毁灭的悲惨命运。

《红字》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该小说是以十七世纪中叶北美清教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 描述了男主人公( 牧师阿瑟·丁梅斯代尔) 与女主人公( 海丝特·白兰) 在波士顿发生的爱情悲剧。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作家流派,不同的社会背景,却上演着相似的爱情悲剧。《德伯家的苔丝》和《红字》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可比性。两位女主角都是善良美丽勇于追求自己理想爱情的勇敢女性,却最终都未能与所爱的人在一起。

以往关于两部作品的对比研究,多从其悲剧成因出发,多强调社会背景,家庭背景,女性地位及个人性格所产生的影响。本论文拟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视角,运用“三重人格”理论,解读苔丝和海斯特的性格命运。以主人公的“自我”“本我”“超我”意识三个层面做为出发点,解析三个层面在女主人公身上的矛盾所引发的一系列行为,从而分析其性格和命运。二.研究意义:

目前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对《德伯家的苔丝》和《红字》女主角进行比较探析的文章数量并不多。因此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角度入手,探究“自我”意识,“本我”意识及“超我”意识在女主人公身上的矛盾冲突,进而所致的个人命运的异同,同时也为现代女性的爱情婚恋提供参考。

三.采用的研究手段:

1.查阅文献资料: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对《德伯家的苔丝》和《红字》的相关对比以及小说中各种人物形象的研究成果,从中发现问题,发掘新思想。

2.经验比较法:通过以往作品对两部作品的比较,总结经验,确定主题,并采用由作者的不同视角对女主人公的人物特点进行比较。

3.理论分析法:通过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并应用其中原理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使作品有理论的支持,增加作品的可读性与有效性。

四.文献综述:

研究者对《德伯家的苔丝》和《红字》做了大量的对比研究,包括象征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对比,主题思想的差异以及作者的悲剧意识等。评论批评视角涵盖了社会学,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符号学等多方面。

在诸多研究中,传统评论家多从社会主义的视角出发,指出她们的悲剧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女性地位所决定的。也有学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指出苔丝和海斯特身上存在很多共同点,她们都以飞蛾扑火的姿态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反抗着世俗和所谓的道德。当然,她们也存在着不同点,如反抗的方式,世人的评价和各自的结局等。

也有学者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分析《德伯家的苔丝》和《红字》中的男女主角来

剖析悲剧成因。男女主人公身上交织着自身的种种欲望与当时社会的法律道德规则之间的矛盾斗争。他们的本我欲望与超我意识之间的冲突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及坎坷的人生。

五.论文构思:

《德伯家的苔丝》和《红字》是世界文学史上爱情悲剧小说的经典之作。两部作品的作家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学流派,然而,文章却有着不少相同之处,因此也常常被许多学者拿来比较。比较其人物的写作特点;作品的写作手法,象征意义;作品反映的社会背景等,本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视角,对两位女主角进行分析探析。

(一)本我人格

相同点:她们都在非婚姻状态下与男子发生性关系。

不同点:苔丝是被亚力克诱奸的,她对亚力克没有爱情;而海斯特是真心实意爱着丁梅斯代尔牧师的。

分析:自亚力克遇到苔丝起,就被苔丝的美貌所吸引,并对她图谋不轨。他一步步地接近苔丝,为她吃草莓,为她带玫瑰花,在工作和生活上对她的“关心和照顾”。苔丝虽然比较单纯无知,但对于亚力克的危险气息,苔丝是有所察觉的。然而,最终苔丝虽然不情愿,还是半推半就地出卖了自己。她对亚力克的反抗,实质上包含着对禁区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本我人格中对性的渴望使她犯了错,造成了一生的痛苦。而海斯特,是在年幼无知的情况下,被相貌丑陋的老学究奇灵沃斯所骗,与之形成了没有爱情的一段婚姻。后来遇到了年轻有为的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并与之相爱。在那个政教合一的社会,海斯特作为一名清教徒,她对自己行为可能会产生的后果一清二楚,然而,她还是阻挡不住爱与被爱的渴望,最终犯了通奸罪。在她的行为中,她的本我人格中对爱情的渴望得到了宣泄。

小结:两位女主人公犯的错,都来自于本我人格的驱使,不同的是,苔丝是出于对禁区朦胧的渴望,而海斯特是受真挚爱情的驱使。

(二)超我人格

相同点:在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她们都有道德负罪感。

不同点:负罪感的主要来源不同

分析:苔丝处于维多利亚时期,她是一个思想淳朴的乡下姑娘。在和亚力克有了肌肤之亲之后,她并没有屈从与亚力克,而是遵从了自己内心的意愿,离开了亚力克,只因为她不爱亚力克。在那样一个时代,按照一般人的思维来说,大多数人会选择顺水推舟,和亚力克在一起。然而,苔丝不愿意违抗自己的心愿,选择了离开,这也为她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遇到安吉尔之后,苔丝的超我人格又驱使她把自己的遭遇告诉安吉尔,结果却被安吉尔无情抛弃。而海斯特处于清教主义的背景之下,她对于爱情渴望的本我人格在于牧师丁梅斯代尔的爱情中得到释放,然而,她自己是一个清教徒,她的思想其实是受《圣经》深刻影响的。曾有学者分析说,海斯特在那样一个环境中,没有自杀,完全是受当时宗教思想的影响。海斯特在她自己深刻宗教思想的驱使下,默默地承受,并通过做社区服务等善行来弥补自己的罪恶。

小结:两位女主人公的负罪感都来源于超我人格的驱使,不同点在于,苔丝的追悔主要在于自己曾和不爱的人在一起,而海斯特的忏悔来自于深刻的清教思想的影响。

(三)自我人格

相同点:自我对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努力协调。

不同点:苔丝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徘徊,而海斯特的本我和超我意识却得到了统一。

分析:苔丝在遭遇安吉尔的抛弃之后,为生活所迫,又回到了亚力克身边,在安吉尔幡然醒悟后回来寻找苔丝时,她又对亚力克恨之入骨,将之杀害,也把自己推上了绝路。而苔丝,虽然自己备受折磨和煎熬,也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丈夫奇灵沃斯将自己心爱的牧师折磨的不成人形,她的超我意识却始终支撑着她。

尽管她的超我意识很强大,但是她的本我意识却从未被超我意识压垮,她依然深深地爱着丁梅

斯代尔,这也是她精神没有崩溃的原因。

小结:两位女主人公都在苦苦寻找着自我,努力在本我和超我中寻求平衡。苔丝始终在本我和超我间徘徊,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的此起彼伏,没有很好地统一。而海斯特很好地统一了本我和超我,实现了个人人格的对立统一。

六.参考文献 [1]. 齐建坤,乔叶。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解析《红字》男女主人公。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

[2]。吴瑜。内心挣扎中的苔丝——与亚力克发生性关系时及事后苔丝心理自我本我和超我活动的分析。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2009

[3]. 赵星驰,王新春。苔丝和海斯特女性主义意识比较。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

[4]. 邹琦。海斯特、苔丝悲剧成因比较。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2009.

[5]. 谢林江,李芙蓉。傲雪盛开的寒梅——苔丝和海丝特之比较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英语系,2009

[6]. 齐荣军。相似的过错不同的命运——苔丝和海丝特命运之比较。曲阜师范大学外语教研部山东曲阜。2006

[7]. 曾燕波。异曲同工———《德伯家的苔丝》与《红字》中象征艺术手法探析。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5

[8]. 秦艳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的《红字》与张爱玲作品比较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教研室。2011

[9].Bloom,Harold. Modern Critical Views: J. D. Salinger.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 1987

[10].Bloom,Harold.Hester Prynne: Chelsea House Publisher, 1990

[11].Freud, Sigmund.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62.

[12].Freud, Sigmund. The Essentials of Psycho-analysis. London: Hogarth Pres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1986.

[13].Freud, Sigmund.Three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Sex, A.A. Brill(trans), New York: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Publishing, 1930.

[14] 季冬梅,The Transformations of Hester and Dimmesdale——The Process of Their Moral Growth。2011

[15] Nathaniel Hawthorne.The Scarlet Letter。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6] Thomas Hardy。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华文出版社。2011

学生签名: 2011年 3月 30日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所在教研室审查意见:

负责人签名:年月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