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

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

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
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第一节信息

一、信息的概念

1、信息概念的发展

我国南唐诗人李中《暮春怀古人》的诗中“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就有“信息”一词,这里指的是音信、消息。

“信息”的英文是“information”,日本把它称为“情报”,我国台湾则称为“资讯”。

“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最早由哈特莱于1928年在其《信息传输》一文中使用。

信息论学者申农把信息看作是:用以消除信宿对信源发出何种消息的不确定性的东西,即信息是指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

控制论学者维纳认为:信息这个名词的内容就是我们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我们的调节对外界所了解时而与外界交换来的东西,即我们适应外部世界,并把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一种内容。

当计算机出现后,信息被看作数据。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的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看作是信息的传递。

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信息工作的发展中,信息又被看作经验、知识和资料。

信息在哲学中的发展又认为信息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

而在通信领域,信息被看作有序程度(或组织程度)的度量和负熵,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2、信息的定义

(1)我国学者钟义信指出: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的状态,以及这种方式或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2)信息的概念是有层次的:从本体论层次上来考察,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

(3)从认识论层次上定义,信息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

(4)所谓信息,并非指事物本身,而是指用来表现事物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从本质上说,信息是事物自身显示其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

3、数据、信息、知识及其相关概念

(1)数据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

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

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数据的信息准备。

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是数据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信息+经验=知识

(3)知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

4.信息、物质、能量之间的关系

(1)信息与物质、能量三个概念之间关系密切。物质提供材料,能量提供动力,信息提供知识。

(2)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3)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物质是信息存在的基础,能量是信息运动的动力。

二、信息的类型

1、按照信息发生的领域,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等

2、按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消息、资料、知识

? 消息,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情况的最新报道;

? 资料,是客观事物的静态描述与社会现象的原始记录;

? 知识,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是人类发现、发明与创造的成果。

3、按照主题的认识层次,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4、按照信息的加工深度,可分为: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

? 零次信息,是未经加工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原始材料;

? 一次信息,是根据第一手资料创造形成的初加工信息,如原始论文、报告、专利说明书

等;

? 二次信息,是在一次信息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形成的引导和使用一次信息的信息,是对信

息组织的结果,如目录、文摘、索引等;

? 三次信息,是根据二次信息提供的途径,获取并使用一次信息,结合其他零次信息,经

分析综合形成的高层次信息组织的信息,如综述、述评等。

三、信息的特征

1、普遍性

2、表征性

3、动态性

4、相对性

5、依存性

6、可传递性: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宿、信道和信息。

7、时效性:信息从产生、传播、到收集、加工、再到吸收、利用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生命周期”。8、可加工性 9、可共享性

四、信息的功能

1、信息是认识客体的中介

2、信息是人类思维的材料

3、信息是科学决策的依据

4、信息是有效控制的灵魂

5、信息是系统秩序的保证

6、信息是社会发展的资源

第二节信息资源

一、信息资源的概念

霍顿1979年对单数和复数形式的“信息资源”作了解释,1986年,霍顿和马钱德对“信息资源”和“信息财产”做了区分。

孟广均教授在1991年提出,信息资源包括所有的记录、文件、设施、设备、人员、供给、 图 1 - 2 数据 、 信息 和 知识 的 相互 转化 K I D 表达 ( 组合、排列 ) 背景( 认识、 解读 ) 经验(体验、学习 ) 图 1 - 1 数据 、 信息和 知识 的 范围

数据 信息 知识

系统和搜集、存储、处理、传递信息所需的其他机器。

信息资源有两种定义,即狭义信息资源和广义信息资源。

狭义信息资源:指信息的集合,即认为随着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它所具有的不易损耗性使得信息激增成为资源。

广义信息资源:是信息及其相关因素的集合,包括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生产者和信息设备等。本书中采用广义信息资源的概念。

二、信息资源的特性

1、信息资源的自然特性

1)非物质性

2)易流动性

3)可再生性和数量的无限性

4)易转换性

5)易共享性

6)质量差异性

7)意义多样性

2、信息资源的经济特性

1)效用性

2)供给的稀缺性

3)成本结构的特殊性

4)体验性

三、信息资源的功能

1、经济功能

2、管理与协调功能

3、选择与决策功能

4、研究与开发功能第三节信息管理

一、信息管理的发展沿革

人类的历史有多长,信息管理活动的发展历史就有多长。纵观人类信息管理活动所采用的手段与方法,基本上可以将它分为三个时期:

古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近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现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

1、古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

古代时期的信息管理活动,没有形成社会规模;社会信息资源数量有限,并且以纸制手抄本及印刷本为主;信息存储的方式是封闭的、私有化的;信息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以手工为主,创造出了适用于当时的信息资源状况的独特方法,并且将此方法与学术研究及其方法结合在一起;文献资源的所有者或者是官方指定的官员是信息管理的主体,完成信息管理活动,执行信息管理行为。

2、近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

近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应该是从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生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成为世界主流社会形态后开始的。近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以文献信息为中心,图书馆为主要场所,由专门的信息管理专业人员所创造的一系列技术手段成为信息管理的主要方法,同时出现了针对信息收集、处理、保存、利用等过程的解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图书馆四项职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社会信息流整;传递情报;启发民智的文化教育。

3、现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标志,信息管理活动进入第三个阶段——现代信息管理时期。现代的信息管理发生了质的认识变化;

信息管理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扩大,它所面对的信息资源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文献型信息资源的范畴,扩大到了多种新型的信息类型,整个社会的信息资源呈几何级数增长,不同的部门和领域均不得不面对信息管理的挑战;

信息管理技术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了传统处理文献的信息管理技术范围,大量采用了网络、数据库、数据仓库、联机分析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与方法,传统的信息管理技术在新的技术环境下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的变化;

而信息管理人员早已不仅是以传统的文献信息处理为任务,而且更加技术化、专业化、专门化,他们在组织内部被称为CIO或CKO,已经成为社会组织中的一个阶层。

二、信息管理的对象及内容

1、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过程

当信息生产出来(产生)之后,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于是在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了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

信息流一般经由两条渠道从生产者流向利用者,一条渠道是信息由信息生产者直接流向信息利用者;另一条渠道是信息在信息系统的控制下流向信息利用者。前者称为信息传递的非正规渠道,后者称为信息传递的正规渠道。

2、信息管理的对象

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资源及其开发活动的管理,因此信息管理的对象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两大方面。

◇狭义的信息资源,指只是信息本身的集合;广义的信息资源,指信息、信息技术、信息设备和信息人员的有机集合。

◇信息活动,就是与信息的产生、记录、传播、收集、加工、处理、存储、检索、传递、吸收、分析、选择、评价、利用以及系统开发、技术更新、运行维护、管理决策等信息行为有关的全部社会活动统称为信息活动,即信息活动就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

3、信息管理流程:信息生命周期管理(ILM)

信息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信息生命周期是信息运动的自然规律。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信息管理模型,对信息进行贯穿其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

1)信息创建(产生/发布)阶段。起点。

2)信息采集阶段。采集是信息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和起点。采集政策、采集方法(手工采集和自动获取)。

3)信息组织阶段。为信息集合提供有序化的结构,使之形成一个有机化的整体。(筛选、分析、标引、著录、整序、优化)

4)信息存储阶段。依托相关存储应用技术,将存储在相应载体和介质上的信息从不可得状态变为可得状态、再变为可用状态。

5)信息利用阶段。信息利用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宗旨,是用户对所提供的信息有效地运用的过程。建立专业的数据库、提供专业信息导航、开展信息增值服务。

6)信息清理(销毁/回收)阶段。

4、信息管理研究的不同角度

☆从技术角度,信息管理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当前主要是计算机网络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

☆从经济角度,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选择以及信息经

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从行政和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政策、计划、规划)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着眼于协调和解决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冲突、新的利害关系,促进社会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更好地发挥信息的社会功能,为实现某种发展目标服务。

☆从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信息行为仅仅依靠行政和法律手段是难以有效约束的,必须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信息活动进行管理。

5、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从管理层次看,信息管理具有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

微观层次上的信息管理,指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即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组织,形成信息产品,并引向预定目标,对信息本身的管理;

中观层次上的信息管理,指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的计划、集成、控制,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信息需求。

宏观层次上的信息管理,就是在广义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再增加信息产业管理这一部分,指社会信息事业及其环境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协调、指导,以推动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信息化的战略目标。

三、信息管理的意义

信息、信息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管理的重要意义也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信息管理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开发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服务;(只有经过组织管理的信息才能成为一种资源)

◆2、合理配置信息资源,满足社会信息需要;

◆3、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四、信息管理发展阶段评述

(一)信息管理发展阶段

1、国外学者对信息管理思想发展历史的分期

(1)马灿德和克雷斯莱茵的“四阶段说”:物理控制、自动化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2)史密斯和梅德利的“五阶段说”:数据处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终端用户及其战略影响、信息资源管理;

(3)马灿德和霍顿的“五阶段说”:信息的物理控制、公司自动化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竞争者分析和竞争情报、战略信息管理。

2、国内学者对信息管理思想发展历史的分期

(1)卢泰宏的“三时期说”: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资源管理时期;

(2)马费成的“四阶段说”:传统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资源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段;

(3)钟守真的“四阶段说”传统管理阶段、系统管理阶段、资源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二)、主要信息管理思想

1、国外学者的信息管理思想

(1)管理职能说

(2)信息过程说(3)管理哲学说(4)思想方法说(5)技术手段说

2、国内学者的信息管理思想

(1)三维结构理论(2)集成综合论(3)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论(4)信息管理科学论

五、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信息管理的局限性:

①仅关注显性知识的管理而忽略隐性知识的管理,大大限制了管理范围和信息管理效能的发挥;

②仅关注人类智力劳动的最终成果而忽略学习与创新过程,不能实现全方位的信息管理;

③仅关注将信息提供给利用者而对利用者需求信息重视不够,限制了信息效用价值的实现;

④仅关注信息在组织内部的免费流动而忽视信息的增值问题,影响了组织对信息的评价。

1、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是确定、收集和传播共享组织中的知识,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以增强组织绩效的活动。

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如何实现知识发现、知识创造和知识利用。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对象,可分为四大类: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其中前两类知识是可以用符号表述的知识,即显性知识或编码知识;后两类知识则难以用文字明确地表述,即隐性知识。

2、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两者的联系是: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既相互支持,又相互依赖。作为基础,信息管理为知识管理准备了初步有序化的数据、资料和按一般目的组织的知识体系,为知识管理准备了条件;同时,知识管理实现了信息管理的高级目标,把信息管理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1)信息管理活动主要涉及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两个要素,而知识管理对象除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外,还要管理人力资源。

2)从管理对象看,信息管理着重显性知识的管理,而知识管理着重隐性知识的管理与开发。3)信息管理的工作重心是解决社会信息流的有序化、易检性和信息资源的整合问题;知识管理的工作重心是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概括,把信息提升为对用户决策有重大价值的知识资源。

4)信息管理强调信息的加工、保存与服务;知识管理则以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利用为核心。

3、知识管理的本质

1)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利用与存储,它也是一个系统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达信息的过程。它能够帮助人们改善对特定问题的理解。它是信息管理的新发展,是对信息管理的提高与升华。

2)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3)知识管理具有独特的管理思想。、

4、知识管理的任务

显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是编码化;

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是外显与转化;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内部化;

5、知识管理的内容

知识运营、知识创新、知识资源管理、建立知识共享机制、建立快速学习机制

第二章信息管理的理论、技术基础

第一节信息管理的信息科学基础

一、从信息论到信息科学

信息论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狭义信息论(即申农创立的信息论)、一般信息论、广义信息论

二、信息科学的基本内容

1、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基本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中心研究目标的一门新兴的、横断的综合性学科群体。它以信息为基本研究对象。

2、信息科学研究的内容模型:第一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第二类信息论意义的信息

3、信息过程的子过程包括: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的感知和信息的识别;

信息传递:包括信息发送、传输和接收等环节,是一般意义上的通信(或存储)过程;

信息处理:对获取和传递的信息进行适当地加工和处理,从中提取相关的知识过程,为信息认知过程;

信息再生:利用相关的知识制定符合特定目的的求解策略的过程,就是一个制定决策的过程;信息施效:是信息最终发挥效用的过程,通过调节对象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使对象处于预期的运动状态,即控制;

信息组织:它涉及上述的信息全过程,即整个信息系统的优化。

注:一个完整智能应当包括全部的信息过程,信息认知和信息再生是核心;信息获取和信息施效是核心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两端接口;信息传递和信息组织是把内部核心和外部接口组织成为有机智能体的纽带和灵魂。

三、信息科学的研究方法

1、信息科学方法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法和两个准则:

三个方法:信息系统分析方法、信息系统综合方法、信息系统进化方法

两个准则:功能准则和整体准则

2、信息系统分析方法主要解决高级复杂事物的工作机制的认识问题

3、信息系统综合方法解决高级复杂事物的工作机制的实现问题

4、信息系统进化方法解决高级复杂系统的优化与完善问题

5、信息方法的功能准则:运用信息方法对复杂事物进行研究时,对信息流程加以综合性的考察,着眼于该系统在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的动态功能,从而获得关于事物整体的知识。

6、信息方法的整体准则:信息方法是直接从整体出发,用联系的、全面的、转化的观点去综合分析系统运动过程。

7、信息方法和准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方法。信息方法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信息方法揭示了机器、生命有机体和社会各类事物运动状态之间的信息联系;

2)信息方法揭示了事物运动的新的规律,对过去难以理解的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说明;

3)信息方法为实现科学技术、生产经营和其他一切社火活动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四、信息科学的研究目标: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

第二节信息管理的管理科学基础

一、信息与管理

信息是管理的纽带,信息活动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管理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沟通的过程。

信息沟通是管理者的主要工作。

管理者的任务包括:人际关系任务、信息任务、决策任务。管理者作为信息的收集者、传递者和提供者,信息沟通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般把管理理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古典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为科学理、现代微观管理学理论、现代宏观管理学理论

三、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

1、系统原理

2、整分合原理

3、相对封闭原理

4、人本原理

5、能级原理

6、动力原理

7、反馈原理

8、弹性原理

9、效益管理

在上述的管理原理中,整分合原理、相对封闭原理相应于系统原理;能级原理、动力原理相应于人本原理;反馈原理、弹性原理属于动力原理。他们都是彼此联系、互为制约的,在管理活动中必须综合地加以运用,才能够提高管理的效能。

第三节信息管理的技术基础

一、信息技术的概念范围

从广义上来说,信息技术就是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技术的总称,是涉及信息的生产、获取、检测、识别、变换、传递、处理、存储、显示、控制、利用和反馈等信息活动的所有技术的集合。

信息技术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信息处理技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

对于信息管理领域来说,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是最重要的两种信息技术工具。

二、信息技术的社会作用

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变革

2、提高人类社会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3、促进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发展

4、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

1、信息技术辅人律——以满足人类需要为中心

2、信息技术拟人律——以节约物质和能力为动力

3、信息技术共生律——以人类信息运动规律为依据

4、信息技术倍增律——以摩尔定律为标志

第四节信息处理技术

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五代人工智能计算机、巨型计算机、矢量电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

1、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神经计算机

2、数据库技术

3、多媒体技术:数字视频、音频,图像处理技术

第五节通信技术

一、通信系统

1、通信系统的构成:信源、编码器、信道、译码器、信宿。

2、通信系统的分类:

二、交换系统

三、通信网络

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数字化是基础,综合化、个人化是目标,宽带化、智能化是实现的主要手段。

四、因特网

第三章信息行为与信息交流

第一节信息需要与信息动机

一、信息需要的产生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信息需要,就是人们在从事各项实际活动的过程中,为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产生的对信息的不足感和求足感。

信息需要的特征:

1、信息需要的广泛性

2、信息需要的社会性

3、信息需要的发展性

4、信息需要的多样性

二、信息需要的结构分析

1、信息需要的层次结构

1)信息需要

2)认识到的信息需要——信息需求

3)表达出的信息需要——现实的信息需求

4)向信息服务机构提出的需要——信息提问

2、信息需要的内容结构

1)对信息的需要:对信息内容、信息类型、信息质量(准确、可靠、完整、全面)、信息数量(适度)的不同需要

2)对信息服务的需要:对信息服务方式、服务设施、服务质量的需要

三、各类用户的信息需要特点

4、企业用户的信息需要

1、管理决策人员的信息需要

2、科研人员的信息需要

3、工程技术人员的信息需要

管理决策人员的信息需要:管理决策人员指在各级各类机构中负责战略规划与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等工作的领导和上层管理者,他们信息需要的特点是:

1)、信息内容综合广泛,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预测性的涉及决策对象内外各方面的信息;

2)、对信息数量和质量要求较高,对信息的简明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客观性要求都比较高;

3)、一般依赖正规信息机构提供的信息服务,且要求信息服务工作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时性。

四、信息动机的形成与转化

信息意识是指客观存在的信息和信息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所关心的事或物的信息敏感力、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信息动机的形成有两个原因:

1、内在条件,即信息需要

2、外在条件,即刺激(其中以信息环境和信息意识的影响最为显著)及对信息的创新能力。它是意识的一种,为人类所特有。

信息意识是人们产生信息需求,形成信息动机,进而自觉寻求信息、利用信息、形成信息兴趣的动力和源泉。

第二节用户的信息行为

一、信息查寻行为

信息查寻行为规律:

1、可近性是用户利用信息源总程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2、用户的信息查寻行为遵循穆尔斯定律(一个信息检索系统,如果使用户在获取信息时比不获取信息时更费心更麻烦,这个系统将不会得到利用)。

3、信息查寻一般过程:人们首先从自己已有的资料查找;然后转向非正式渠道,取得同行和同事的帮助;只有在用过这些方法还不能解决问题时,人们才会考虑到利用信息系统的信息服务。

4、人们在查寻信息时倾向于根据以往的经验,遵循习惯的方式,采集最容易获得的信息。

二、信息选择行为

信息选择是对查询过程和查询结果的优化,所谓信息选择,就是从某一信息集合中把符合用户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符合用户需要”是信息选择的基本标准,相关性、适用性是信息选择的核心标准。

1、相关性:凡是论述同一主题或属于同一领域的文献信息都可以认为是相关的,而不考虑其水平高低;

2、适用性:它表示的是最终用户对查询结果的价值判定,它反映了特定时间内查询结果满足用户客观信息需要的程度。概括起来就是:适度、精练;准确、可靠;先进、适用。

三、信息利用行为

用户获取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利用信息,使他所面临的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因此用户的信息利用行为与问题解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问题与问题解决:当一个人想要某种东西而又不直接知道他通过哪些行为才能得到它时,他就面临一个问题;一旦获得了某些信息,找到了完成任务的手段或方法,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2、解释与信息利用:解释是信息加工的核心环节。从信息的观点,解释就是寻求被解信息与解含信息之间的联系。

第三节信息交流

一、信息交流的概念

信息交流是个体信息传递的复向过程,所谓信息传递指通过一定媒介使信息从时间或空间的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的行为。它反映了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面向广泛接受对象时亦称信息传播。信息交流就是指各个个体借助于共同的符号系统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交换与分享。

信息交流的特点:物质性、实义性、双向性、目的性。

二、信息交流的类型

1、按交流途径分:

1)、直接信息流(非正式信息交流),如:个人接触,面谈,面授,书信往来,参观访问,演讲,会议等。

2)、间接信息流(正式信息交流),通过专门信息中介体进行的交流,如:出版发行机构,图书馆,档案馆,信息公司,广播,电视,报刊等。

2、按交流范围分:

1)内向信息流:个人内心的信息传递。

2)人际信息流: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包括手段型人际信息流,满足型人际信息流。

3)组织信息流:组织内成员与成员之间或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包括正规组织信息流(上行流、下行流、水平流),非正规组织信息流。

4)大众信息流:社会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规模传播过程。按其功能可分为:报道性、舆论性、教育性、广告性、娱乐性信息流。

三、信息交流的表述

1、符号:代表事物的代码,符号就是一种代思想的通用记号或标志,是用以表达思想、进行指挥或表示愿望的一种标记、行为、姿态等。

特征:符号具有表意性、随意性与约定性,符号形式的共享性与符号内容的非对称性。

2、编码:编码是把一定的意义、信息转换为代码的过程。通过与编码相反的过程可以把这些代码还原成编码前的信息形式,这个过程称为解码或译码。

对于人类的信息交流系统来说,存在两个层次的编码活动:人们用语言、文字及其他辅助性的非语言文字符号来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的过程是初始编码;在通信系统中,通过某种机械装置,把信息变化成适合在信道上传输的信号的过程就是二次编码。

四、社会信息交流的矛盾分析

1、信息数量绝对激增和信息质量相对贫困

信息数量增长的同时,信息在不断老化;同时有用信息、无用信息都在增长;且不同质量级别的信息有不同的增长速度,一般质量越高,数量越少,增长越慢。

2、信息不虞现象和信息相对过剩

信息不虞现象指获得的信息不能满足人们的信息需要,而需要的信息不能有效获取,其实质是信息失控。

信息需求在没有得到满足的同时,存在大量的信息未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利用,而形成的信息提供过剩的虚假状况,就是信息相对过剩。

解决这矛盾需要:增大信息受控率,加强信息用户研究;提高信息传递方向。

3、信息空间的广域和信息壁垒的存在

信息的交流活动呈放射状的信息扩散,其速度快,广度大;但同时从个人、团体、社会却都能造成信息壁垒的存在。两者既矛盾又是一对伙伴,需要建立合理的社会信息交流活动规范,保证信息空间的有效范围,又保证信息壁垒的合理存在。

4、信息分布无序性和信息利用有序性

信息分布非常广泛,即同时意味着一种无序性;而人们的信息需求总是易于理解和运用高度组织和系列化的信息。要解决这对矛盾就需要对信息进行整序。

第四节网络信息交流

一、网络信息交流的兴起

网络载体的主要优势:

1、网络的传播和更新速度快;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3、检索方面,容易获取便于保存;

4、超文本和多媒体结合,链接丰富;

5、交互性强

2016.01.22:

我国网民数6.88亿,手机网民数6.20亿,网站数423万。

二、网络信息交流的模式及特点

1、网络信息交流的模式:(图见书上第62页)

2、网络环境下的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可以根据是否有专职信息人员的参与分为正式信息交流和非正式信息交流。以交流信息有无过滤和控制为标准。

3、网络信息交流中的栈

信息栈是信息从生产者向使用者流动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它必须是人或人工系统,其功能是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网络信息交流所需要的载体、使用工具和平台,统称为网络信息交流的中介。根据中介对信息交流内容控制程度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纯技术型中介,内容选择控制型中介和内容完全控制型中介。

三、Web2.0环境下的信息交流

1、Web2.0的涵义和特点

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https://www.wendangku.net/doc/2315178420.html,、https://www.wendangku.net/doc/2315178420.html,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Web2.0的核心理念为:自由、开放和共享。自由是个人化的前提,开放是自组织的基础,共享是全息化的核心。

Web2.0的特点:

1)去中心化

2)开放和分享3)共同参与创作4)自组织协同性5)可再混合性

2、Web2.0的交流工具及应用

1) Blog:Blog是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其功能是提供信息创建、发布、更新个人网页以及共享和交流网络信息的技术平台。(新浪微博)

2)RSS: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简易信息聚合,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的技术,也叫聚合内容。

3)Wiki: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是一种超文本系统。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维基百科)

4)Tag:Tag也称标签技术,是用来描述信息内容分类标识,一般一个标签就是一个自然语言词汇。(豆瓣)

5)SNS:SNS(Social Network Software),即社交网络服务,它是为了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Web2.0典型应用服务,其主要作用是为拥有相同兴趣和活动的人提供各种联系、交流的网络社交平台。(Facebook)

6)P2P(peer-to-peer,对等网络)

7)IM(Instant Messenger,即时通讯)(微信)

3、Web2.0对网络信息交流的影响

1)信息源主体的改变

传统的、精英的社会大众

2)信道的多渠道和反馈机制的复杂化

3)信息交流中的信源由个体走向群体

社会网络形态的信息交流模式

第四章信息分布

第一节信息产生与分布中的马太效应

一、马太效应的表现和作用形式

在社会信息流的产生、传递和利用过程中,人们发现信息及其相关因素常常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

核心趋势(信息生产者努力造成的核心趋势):高产作者群体的形成(核心作者)、期刊信息密度增大(核心期刊)、高频词汇的确立

集中取向(社会选择和影响的结果):一篇论文多次被引、一个网站被众多用户点击

二、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

信息分布的富集现象:突出重点、摒弃平均,为信息源的选择、获取、评价和利用提供依据,降低信息管理成本,提高信息利用效益。

核心信息源:忽略分布在其他信息源中有价值的信息;马太效应青睐名人、拒绝新人的习惯势力限制了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信息的产生及传播。

第二节信息内容的离散分布规律

一、布拉德福定律

英国著名文献信息学家布拉德福发现,某一学科领域中的相关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具有明显的集中与分散规律。他在长期的观察和统计基础之上,提出了有名的“布拉德福分散定律”(Bradfords Law of Scattering),简称为布拉德福定律或布氏定律:“如果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某个学科主题的论文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所有这些期刊中区分出载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着与核心部分同等数量论文的随后几区,这时核心区和后继各区中所含的期刊数成1∶a∶a2的关系(a>1)。”这就是布拉德福定律的区域表述形式。

布拉德福定律补充说明:布拉德福定律有两个基本要点:

一是频次等级排序,形成主体来源(期刊)的有序目录;

二是确定相关论文在主体来源中的分布规律。

具体方法则包括区域分析和图形描述,虽然两者数值并不相等,但它所揭示的都是论文在期刊中的分散规律。

布拉德福定律主要揭示的是宏观层次的信息(文献)离散分布,而对于微观层次的信息(内容单元)分布的研究则基本上是空白。

二、齐夫定律

如果将一篇较长文章(约5 000字以上)中每个词按其出现频次递减排列起来(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出现频次最高的为1级,其次为2级……这样一直到D级,如果用f表示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次,用r表示词的等级序号,则有:fr=c………………………(3-19) 式中c为常数。上式称为齐夫定律。

如果建立f与r的直角坐标系,用纵坐标表示词的等级序号,横坐标表示出现频次,就得到一条双曲线。如果等级r与频次f都取对数,则双曲线变成一条直线。与之等价的数学表达式为:lgr+lgf=lgc

第三节信息生产者分布规律(p94——99)

一、洛特卡定律了解内容

二、普赖斯定律

第四节信息对时间的分布规律

一、指数增长律

1.普赖斯曲线

如果我们以文献量为纵轴,以历史年代为横轴,把各不同年代的文献量在坐标图上逐点描绘出来,然后以一光滑曲线连接各点,则可十分近似地表征文献随时间增长的规律。这就是著名的普赖斯曲线。

2.生长曲线

普赖斯指出,考虑物质的、经济的、智力的及时间的影响和限制,文献信息的增长更趋近于生物的生长曲线(Logistic Curve),即最初生长或繁殖很快,随着时间推移,其生长速度越来越慢,以致几乎不增加了。其方程为:

F(t)=k/(1+ae-kbt)…………(3-25)

式中:F(t)代表时刻t的文献量,k为文献增长的最大值。

二、逐渐过时律

1.文献老化的表现

文献信息的老化一般指这样四种情形:文献中所含信息仍然有用,但现在已被包含在更新的

其他论著中;文献中信息仍旧有用,但现在正处于一个人们对其兴趣下降的学科;文献中的信息仍旧有用,但为后来的著作所超越;信息不再有用。

2.文献半衰期:指某学科领域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

3.普赖斯指数:即某一学科领域内,对发表年限不超过5年的文献的引用次数与总的引用次数之比值。一般来说,普赖斯指数越大,半衰期就越小,文献老化的速度越快。

文献信息老化的影响因素

4.文献信息老化的影响因素

(1)文献增长。文献的增长和老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来描述科学的发展,阐明科学知识的修正率。

(2)学科差异。世界上93%~98%的科学杂志引用寿命为20年左右,但并不是所有这些学科的文献老化速率都大体一致,相反,彼此之间差异甚大。

(3)学科发展阶段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学科,不同的时期或阶段,文献的半衰期不尽完全相同。

(4)信息环境和需求。不同信息用户对文献的需求是不同的,因而信息利用者的需求及所处的信息环境的研究十分必要。

第四章信息获取

第一节信息源的分类及其特征

信息源(Information Resources),指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

信息源的基本属性表现在:客观性、可传递性、可激活性。

信息源的特征表现在:积累性、复杂性、再生性、共享性。

信息源可划分为:记录型、智力型、实物型和零次型。

一、记录型信息源

记录型信息源包括由传统介质(纸张、竹、帛等)和各种现代介质(如磁盘、光盘、缩微胶卷、胶片等)记录和存贮的知识信息。

记录型信息源的特点是传播信息系统,便于保存,便于积累,便于利用。

记录型信息源分类

(1)印刷型。包括铅印、油印、胶印、木版印刷等等。其缺点是体积大,分量重,收藏要占很大空间,管理较为困难。

(2)缩微型。一般指以感光材料为载体,利用光学记录技术,使印刷型文献按比例缩小的文献资料,包括缩微胶卷、缩微胶片(平片)和缩微卡片等缩微品。

(3)计算机阅读型。它是将文字和图像转换成二进制数字代码,记录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载体上。阅读时,再由计算机将它输出,转换成文字或图像。它能存贮大量信息,并以极快的速度从中取出所需信息。

(4)网络型。它直接在网上产生、发布、存贮和传播,如各类网络书刊、网络新闻、网站信息等等,可以下载存贮在其他载体上。

(5)视听资料。又称声像资料或直感资料,它是运用录音、录像和摄影技术直接记录声音与图像的文献形式,包括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幻灯片等。这类文献不同于一般文字形式的资料,它能直接记录声音与图像,给人以直观感觉,对于传播信息有独特作用。

记录型信息源的其他分类

一次信息。凡是在科研、生产、经营、文化及其他各类活动中生产的原始信息,称为一

次信息。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市场调查报告、专利说明书及各种网络信息。

二次信息。是对一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信息,如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形式的检索工具。二次信息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报道,更重要的是为查找一次信息提供线索。

三次信息。是在一、二次信息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而产生的信息。人们常把这类信息称为信息分析研究的成果,如综述、述评、学科年度总结、文献指南、书目之书目等。

二、实物信息源

实物信息源是由实物携带和存贮的知识信息,如某种生物的样品、产品样机、工艺品等。实物信息源直观生动,含有丰富的信息,易于理解和吸收。

这类信息源不能直接进入信息系统,要对其进行管理,必须先将它转换成记录型信息。三、智力型信息源

智力型信息源主要指由人脑存贮的知识信息,包括人们掌握的各类知识、诀窍、技能和经验,有的可以用语言和文字明确表达和记录,有的则难以明确表达和记录,故又被称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四、零次信息源

零次信息源是指各种渠道中由人的口头传播的信息。零次信息是人们通过直接交流获得的信息,是信息客体的内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包括听、视、嗅、味、触觉)的结果。

零次信息具有直接性、及时性、新颖性、随机性、非存贮性等典型特征。

第二节信息获取的途径

一、信息搜集的原则

1.针对性:任何信息服务机构必须根据本机构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确定信息搜集的范围和重点。

2.系统性:了解和掌握信息源的动态变化,系统地、连续地搜集和积累有关的信息。

3.预见性:信息搜集中要预见可能产生的新的信息源和信息渠道。

4.科学性:采用科学方法研究信息源的分布规律,选择和确定信息密度大,信息含量多的信息源。

5.计划性:事先制定比较周密详尽的信息搜集计划,以便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搜集信息。

二、信息采集的途径

信息采集的途径

内部途径管理监督部门,研究开发部门,市场营销部门,内部信息网络,非正规渠道

外部途径大众传播媒介,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各种会议,人际关系,协作伙伴,用户和消费者,外部信息网络

三、信息采集的方法

信息采集的方法依信息的类型和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根据信息源和信息采集途径的差异,信息有动态信息与静态信息,公开信息与非公开信息之分。

动态信息指直接从个人或实物信息源中发出,且大多尚未用文字符号或代码记录下来的信息;

静态信息指经过人的编辑加工并用文字符号或代码记录在一定载体上的信息。

公开信息指来自公开渠道的信息;

非公开信息指来自非公开途径甚至采取了一定保密措施的信息。

一般静态的、公开的信息便于采集,也易于滞后;而动态的、非公开的信息难于采集,却有着更高的使用价值。

信息采集的常用方法:

信息

类型

采集途径

动态信息静态信息

公开信息问卷调查法预订采购法参考观察法信息检索法专家咨询法日常积累法

非公开信息访问交谈法交换索要法技术截取法委托收买法敲诈利诱法抢劫窃取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就某些问题向有关人员发放调查表,填妥回收后可直接获取调查对象的有关信息的方法。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信息采集方法,问卷调查包括以下步骤:1)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围绕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来确定调查内容,然后规划调查项目,编制调查表。调查表通常包括:前言、调查项目和结语。

问卷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是:

a )问卷格式应清晰,长度要适中;

b )调查项目的安排要合理,并注意回答形式;

c )提问时的语言应通俗易懂,明确具体,尽量避免专业术语和模糊概念。

2)选取样本

一般社会调查采用的取样方式有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和抽样调查等。调查样本的选取问题直接关系到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抽样调查是从研究总体中按照一定要求抽取一部分(即样本)进行调查分析,并以次来推断总体的方法。

常用的抽样方法有: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又称随机抽样,以概率理论为依据,通过随机化的机械操作程序取得样本,所以能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样本的客观性。虽然随机样本一般不会与总体完全一致,但它所依据的是大数定律,而且能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因此可以正确地说明样本的统计值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总体,根据样本调查的结果可以从数量上推断总体,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的性质,特征。

主要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踞抽样、多阶段抽样。

非概率抽样:又称为不等概率抽样或非随机抽样,就是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方便或主观判断抽取样本的方法。它不是严格按随机抽样原则来抽取样本,所以失去了大数定律的存在基础,也就无法确定抽样误差,无法正确地说明样本的统计值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总体。虽然

根据样本调查的结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的性质、特征,但不能从数量上推断总体。主要有:便利抽样、配额抽样、判断抽样、滚雪球抽样。

3)实施调查

发放调查问卷,实施调查。必要的话,可先进行试点调查,对调查方案进行反馈修正,然后再全面展开。

2、访问交谈法

访问交谈法是通过访问信息采集对象,与采访对象直接交谈而获取有关信息的方法。

该方法可达到双向沟通、澄清问题的效果,可获得高质量的信息;但费用较高,一般适用于信息采集范围较小,问题相对集中,需要搜集实质性详细信息的场合。

访问交谈法一般有三个阶段的工作:

1)准备阶段:选择访谈对象,拟定访谈提纲,确认访谈时间、地点、人物等,携带必要的证件、资料。

2)实施阶段:接近被访谈者,提出询问问题,引导和追寻,访谈结果。

3)整理阶段

第三节信息的评价与选择

一、信息评价的一般指标

1、能够及时地以适当的方式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依据;

2、信息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

3、信息的可信赖程度高;

4、信息具有综合性;

5、信息容易获取(不是用特殊的手段或极少数人才能获取)

6、信息的费用与目标吻合。

二、信息源的评价与选择

1.直接评价法

直接评价法就是按照前述有价值的信息应当具备的一般条件或标准,信息工作者根据对信息源的一般要求对信息源进行评分评价,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信息源的价值给予评分评价。现采用五项指标、十分制,我们对常见的信息源进行评价。各种信息源的该五项指标得分相加,便是该信息源所得的总分。按总分多少可对信息源进行排序。

2.间接评价法

间接评价法是通过信息用户来评价信息源。以调查表的方式调查用户对信息源的需求和利用情况,然后由信息工作者对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对信息源的价值做出评定。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需要信息用户密切配合,工作量较大,但评价结果较为客观。

设信息工作者将有n个项目的m张调查表收回后汇总成下表的形式。表中aij是被调查者i 对第j个信息源的评分,信息价值较高的信息源其评分相应较高。

三、信息准确度的比较评价

角度一:

(1)从不同的信息源获得同一性质的信息进行比较;

(2)定期地、系统地搜集信息,调查过去同种信息是否出现并和新获取的信息进行比较评价;

(3)从多种信息源搜集、分析同种信息和相关信息,与切题的信息进行比较评价。

一般把从各个方面获得同一信息,并进行比较评价的方法叫做“交叉检验”。

角度二:

“5W1H”评价信息的准确度,即内容(What),原因(Why),时间(When),地点(Where),人(Who),方法、途径、状况(How) 。

步骤大致如下:

①把信息分成六个要素,按要素分成不同的组;

②分析各组中有无共同点,把具有共同点的信息抽出来;

③只用被抽出来的、具有共同点的信息要素构成信息形态;

④把组成信息形态的要素分别同原信息进行比较;

⑤根据比较结果,对于被认为最有共同点的原信息作进一步调查检验,分析它与其他信息的相关程度、相关的交接点等。

四、信息的经济性评价

1、所需信息存在率的评价。

2、所需信息适合率的评价。

3、所需信息可靠性的评价。

五、信息获取的效率指标

1.采全率

采全率用来衡量切题信息搜集的完整程度,指某一信息系统(信息库)所含的全部切题性信息(对该系统全体用户而言)在当时系统内外所有切题信息中所占的比例。

2.采准率

采准率用来衡量信息搜集的针对性,指某一信息系统(信息库)所含的全部切题信息(对该系统全体用户而言)在当时该系统所有信息中所占的比例。

3.及时率

及时率用来衡量信息搜集的速度,即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搜集过程的能力。它由搜集过程的每一环节(从信息的产生到其被输入到信息库)所花费的总时间来计算

4.费用率

费用率用来衡量信息搜集的资金效率,指用于信息库中单位信息的费用的最低能力。

5.劳动耗费率

信息搜集的劳动耗费率指信息系统搜集到的单位信息所耗费的最低劳动量,可用搜集过程所有环节的劳动消耗总数来计算。

第四节网络信息的评价与获取

一、网络信息源及其特点

网络信息资源,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放在光磁、网络服务器等非印刷型纸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特点:

1、数量庞大,增长迅速;

2、内容丰富,覆盖面广;

3、传输速度快;

4、共享程度高;

5、变化更新快;

6、质量良莠不齐。

二、网络信息的评价

1、网络信息评价的对象

网站信息资源:网站(不包括站内所含的具体信息)和站点信息(即网站所发布的具体信息)网页信息资源:页面(不包括具体信息内容)和网页信息

2、网络信息评价指标体系

网络信息的评价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制定网络信息评价的指标体系成为网络信息评价的关键。可使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评价。

见教材P154-155(表4-6)

外有研究者借鉴科技期刊评价中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反应的是一种期刊中论文的平均被引率,等于该种期刊论文被引量与可引论文总数之比)来评价网络信息的质量。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借鉴此方法,如果一个网页被链接次数越多,从一个侧面证明该网页质量越高。同理一个网站的网页被链接次数越多,该网站质量就越高,影响力就越大。

三、网络信息的获取

1、网络信息检索的一般方法

1)浏览:偶然发现或顺链而行2)通过网络资源指南来查

找信息

3)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

检索

2、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是一种专门为组织和检索网络信息资源所使用的检索工具。

1)目录式分类搜索引擎

目录式分类搜索引擎是将信息系统加以归类,利用传统的信息分类方式组织信息,用户按类查找,如:早期的Yahoo!。网络分类目录所使用的分类法有主题分类法、学科分类法、分面组配分类法和体系分类法。目录式分类搜索引擎由于目录中的网页是专家精选的,所以网页内容丰富,有较高的准确率,但查全率较低,搜索范围较窄。

2)全文搜索引擎

全文搜索引擎是将网站的每个主页上所有文字进行组织,建立索引数据库,索引信息包括文档的地址,每个文档中单字出现的频率、位置等,如早期的Google。全文搜索引擎具有较高的检全率,搜索范围较广,但检准率较低,缺乏清晰的层次结构,查询结果中重复链接较多。

3)垂直型搜索引擎

垂直型搜索引擎是专门为查询某一个学科或这题的信息而产生的查询工具,专门收录某一方面、某一行业或某一主题的信息。如百度MP3搜索、Google地图搜索、去哪儿网、一淘网等。

4)元搜索引擎

又称为集合式搜索引擎,它将多个搜索引擎集成在一起,并提供一个统一的检索界面。这样省去了用户记忆多个搜索引擎的不便,使用户的检索要求能同时通过多个搜索引擎实现,从而获得全面的检索效果。如:马虎聚搜https://www.wendangku.net/doc/2315178420.html,/,抓虾聚搜https://www.wendangku.net/doc/2315178420.html,/ 5)智能搜索引擎

智能搜索引擎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库来理解检索词的意义并以此产生联想,运用人工智能推理的方法来组织信息。

3、数字图书馆

一种馆藏资源以数字化格式存储可以利用电脑等设备访问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也可说是一种信息检索系统。

4、学科信息门户

学科信息门户是用户访问某学科资源与服务的一个单一入口或通道。

5、RSS阅读器

基于XML技术的互联网内容发布和集成技术,全程是Rich Site Summery或者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

第五章信息组织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重点模拟试题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 资料见第二页 封 面 第1页

“信息管理概论”试卷 1 系别 专业 姓名 学号 得分 5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 20 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 请在正确的答案前打“√”,本题共 20 分) 1.“信息是主体所感知或由主体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这一定义属于 a 客体论的信息定义 b 主体论的信息定义 c主客体联系的信息定义 d 日常生活的信息定义 2.一个不懂英语的人看到一块标牌上写着“ No Smoking ”,他所获得的是 a 数据 b 信息 c 知识 d 情报 3.不适用于某一条信息的性质是 a 传递性 b 动态性 c 无限性 d寄载性 4.信息在描述事物时,出现了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以至模糊不清,这称为 a 信息的模糊度 b 信息的多余度 c信息的密集度 d 无法判断 5.电视台节目的播放属于 a 收敛型信息流 b 发散型信息流 c 双轨型信息流 d 单线型信息流 6.学校属于 a 自然信息源 b 生物信息源 c 社会信息源 d 无法确定

7.图书馆管理员应读者要求为其提供所需信息,这类信息传递服务属于 a 单向主动传递 b 单向被动传递 c 多项主动传递 d 多项被动传递 8.信息资源共享效果最好的信息流形式是 a 纵向信息流 b 横向信息流 c 网状信息流 d 环状信息流 9.校园网一般属于 a WAN b LAN c MAN d 无法判断 10.只知道信息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关系,但不知道实现输入/输出的结构和过程的信息系统 称为 a 黑色信息系统 b 灰色信息系统 c白色信息系统 d 均可 11.关于信息产业特征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战略型、先导型产业 b 渗透型、增殖型产业 c 高投入、低产出型产业 d 朝阳型、综合型产业12.若要查找某物品的化学分子式,可以到 中查找 a 文献数据库 b 数值数据库 c 事实数据库 d 无法确定 13.将分散的信息活动按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组织起来,这称为 a信息产业化 b 产业信息化 c 经济信息化 d 社会信息化 14.国家电子信息政策属于 a 国家信息政策 b 部门信息政策 c 地区信息政策 d 无法确定 b a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㈠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㈡论述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㈢信息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哪些?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是什么? 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㈤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题: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答:1、中国信息化的现状: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十分重视信息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早在1984 年 9 月,提出的“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就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业的发展同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联系在了一起。从八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以来, 10 年左右时间里, 全国已形成以中央、省、地、县( 市) 各级计划部门信息中心为骨干的信息专业队伍。连同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机构已构成较完整的信息体系。1993 年, 以“三金”工程的提出和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成立为主要标志, 中国进入了第二次信息化的高潮。由于政府的重视,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信息通信设施方面全国新增长途光缆干线 8 万余公里, 新增局间电话 5600多万线, 电话主线用户超过4400万。公用数字数据网已联通约 1000个县市, 公用分组交换网已覆盖2000多个县市和乡镇。卫星通信方面新建了12 座地球站, 形成由 20个城市组成的卫星通信网。至 1995 年底全国已有近千座广播电台、约 700 座电视台和 700 余座有线电视台, 其中有线电视用户已近 4000万。不仅如此, 各种高新通信技术已普遍使用,异步传输模式也开始试验。在信息处理设施方面国内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 300 万台( 套) 。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源于近些年的高额投入。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 不仅传统的信息媒体有了很大发展, 如报纸已有 1000 种、杂志已近7000种, 年出版图书已逾 10 万种。而且电子化信息资源开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据国家计委、科委和国家信息中心去年的联合调查, 国内有一定规模可以上网服务的数据库已达1038个。在信息服务业方面, 据各方面的资料分析, 国内现有信息服务企业约 1 万家, 从业人数约 20 余万人。与 10 年前相比有了几倍至 10几倍的增长。在网络建设上, 近些年各部门、各地区的局域网以及纵向的广域专业网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去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国内已有电子化信息服务网络 104个。可以说, 中国信息化进程近几年确实取得了跳跃式发展。 2、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尽管中国信息业近年来有了较长足的进展, 但毕竟仍是起

信息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new

2010年~2011年信息管理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2信息管理(广义):信息管理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3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是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组织)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 4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5信息组织:信息组织,亦称信息整序,是利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揭示和描述,并按给定的参数和序列公式排列,使信息从无序集合转换为有序集合的过程。

6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2分) 1、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受者 的模式。 2、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依附性。 3、“三金”工程是指金卡金关金桥三大 基础工程的简称。 4、核心信息源是马太效应优势积累的结果。 5、我们可以通过对信息源、信息的准确度信息费用 三方面的评价来判断信息是否有价值。 6、信息组织的特性是依附性、渗透性、增 效性。 7、从便于对信息管理的角度将信息源划分为记录型、 智力型、实物型、零次型。 8、信息检索的特性是相关性、逻辑性、不确定性。 9、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子系统或要素)组成的具有

华中师范大学情报学真题笔记(信息管理学基础 完全版)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信息的概念 (1)从信息的作用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负熵”等。(没有揭示信息的本质) (2)从信息的范围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消息、知识、情报、数据等。(只指出了信息概念的外延,及信息的范围,定义应该表达概念的内涵) (3)从信息的内容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交换的内容”。(已经注意到了信息的质的方面,但是a信息的范围没有划定,b这个“内容”到底是什么) (4)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属性、规律、运动状态、存在标志等。 a、从本体论层次上来考察,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亦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方式”。 b、从认识论层次上看,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 (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但不够通俗,并且从两方面定义,不便于对信息概念的整体把握)我们认为,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此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上面第三、四类观点,因此该定义基本上属于第三类定义,但事物发出的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实质上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特征的一种表达和陈述,也可以说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2、信息的属性 (1)普遍性。凡是有物质的地方必然存在着信息,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交换。 (2)多样性。 (3)可识别性。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不同的主体所识别。 (4)可加工性。信息可以被汇总和组织、分析和综合、扩充和浓缩,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信息的内容将进行加工处理。 (5)与载体的不可分析。信息需要传递和保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 (6)与载体的独立性。绝大部分信息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信息内容。 (7)可传递性。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递或交流。 (8)可共享性。同一信息可以被很多人共同享用、同时享用。 (9)非消耗性。可以多次开发,反复利用。 (10)强时效性。信息老化和更替。 3、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信息与知识、情报 知识是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对这自然和社会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知识具有社会性(知识区别于信息的根本属性)、语言性、积累性等基本属性。 情报是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情报具有知识性、动态性(情报区别于知识的根本属性)和有用性等基本属性。 从三者的范围大小来看,信息>知识>情报,三者之间属于一种包含关系 (2)信息与数据

信息管理学基础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章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条件要素 2.栈交流 3.信息守恒原理、信息扩散原理 4.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简答】 1、简述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3、信息交流有哪些条件和要素。 4、怎样理解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以及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5、简述S、R、T信息守恒的含义。 6、了解信息扩散原理的内容。 7、简述两种信息变异的形式和原因。 【本章知识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第一节信息得含义 【本章考点】 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得概念(2010年名词解释) 2、信息得特征 3、社会信息化得含义及层次 4、信息管理得内容及任务 5、信息管理得沿革发展 【本章重难点】 1、社会信息化 2、信息管理得目标与任务 3、信息管理得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信息概念得发展 1、消息层面得信息 早期,人们对信息得理解就是很肤浅得,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瞧做就是消息得同义语。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得名句。诗中得“信息”就就是指音信、消息。在西文中“信息”(information)与“消息”(message)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就是相互通用得。 2、通信领域得信息概念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得就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得开创研究 1928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得方式,并用选择得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得大小。 (2)申农得负熵理论 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得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与信道容量得方法与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得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得东西。 (3)维纳得控制理论 1950年,控制论得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瞧做广义通信得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得过程瞧做就是一种广义得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得信息传递与交换。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 3、经济科学得信息概念 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得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得关注。这些关于信息得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她领域得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得减少(信息得获取)与成本、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突出成果。 4、信息得生物科学概念 英国生物学家W、阿思比把信息定义为“变异度”,她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包含得元素得数目以2为底得对数就就是该集合得变异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得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瞧做就是信息得传递。例如生物体内得核酸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就就是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一代代传下去,这就就是一种重要得信息传递。 5、科技工作得信息概念 科技信息工作中信息被瞧做经验、知识与资料。诸如:“信息就是作为存贮、传递与转换得对象得知识”,“信息就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得一切符号系列化得知识”,“信息就是决策、规划、行动所需要得经验、知识与智慧”,“信息就是组织好得、能传递得资料”等等都就是有代表性得信息定义。 6、哲学中得信息概念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简单的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信息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试卷:(B卷)考试方式:(闭)卷校区:本部 课程名称:《信息管理学基础》考试用时:120 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方式,这指的是_____层次的信息。 2、主体所感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这指的是_____层次论的信息。 3、布拉德福定律的两个基本要点:一是_________,形成主体来源(期刊)的有序目录;二是 指确定相关论文再主体来源中的分布规律。 4、文献的半衰期,是指某学科领域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的_______是在多长一段时间 内发表的。 5、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是_______,______。 6、《中图法》一般以_____标志大类,采用______方式标识其二级类,其余类目均采用数字 标志,所有数字按_____对待,为使号码醒目,规定______一点。 二、选择题(10分) 1、信息链中最高级别的环节是(D、智能) 2、信息分布的“富集”和“贫集”现象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特有的_____机制支配结果。(B、 选择) 3、普莱斯指数,即某一学科领域内,对发展年限不超过___年的文献的引用次数与总的引用 次数之比值。(C、5) 4、信宿可以是(A、人,物,也可以包括机器) 5、信息论的创始人是(A、香农)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请结合实例,解释以下转化关系:数据+背景=信息,信息+经验=知识。 2、信息分布中的“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有什么不同? 3、试分析马太效应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 4、其夫定律。

(完整版)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习题重点(精品课程) 可以有很多方式的,没有固定答案,但实际工作中,要考虑实际来选择。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如OA系统、档案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ERP 系统等;二是利用网络平台,如局域网、门户网站、VPN网络;三是使用沟通交流平台,如BBS、电子邮件、新闻组等方式、企业qq、飞信、rss订阅等;四是将其编纂成内部刊物、出版物;五是其他方式,如利用宣传栏、宣传板宣传,甚至有的更强的在公司厕所也宣传。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三个层次,四个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数据+背景=信息 数据是载荷或记录物理信息的物质符号。 信息+经验=知识 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取决于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普遍性和客观性、广延性和无限性、共享性、时效性、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传递性 分类:按性质划分: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传统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源的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以文献为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要目标 技术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技术因素占主导因素 资源管理阶段 知识管理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本体论、认识论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对象:广义: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 内容:实质就是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控制目标:生产和开发、利用、管理机制 任务宏观: 微观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传统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资源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段 第二章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

信息管理学

第二篇信息管理学概论 第一章信息管理 一、信息管理概述 (一)信息管理的概念及对象:实质就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信息管理不只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如信息、人员、技术、机构等进行管理,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社会对信息需求的过程。) (二)信息管理的视角: ①技术角度: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 ②经济角度: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选择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③行政和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着眼于解决和协调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等,促进社会更充分利用信息,发挥其社会功能,为实现某种发展目标服务。 ④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 (三)信息管理的流程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二、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一)传统管理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 (二)技术管理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问题是拼命追求新技术,完全忽视了信息管理中其他因素的作用。 (三)资源管理阶段:概念剔除的两个背景,一是技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二是信息成为一种资源,迫切需要从经济角度思考问题,并对它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带来的问题,一是网络信息的无序化扩大,二是信息污染,三是信息侵权和安全问题,四是根据需求和效率配置网上信息资源的难度更大。 (四)知识管理阶段:是一种重视与人打交道的信息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信息与人们利用这些信息的规则联系起来。其核心是知识的创造、应用、学习、理解和协商。其实现必须以相应的信息技术为条件。 三、信息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一)信息管理的目标

信息管理学基础知识点(马费成、宋恩梅)

一、信息与信息管理 1、信息 信息(本体论):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信息(认识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全信息: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 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2、信息的特征: (1)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 (3)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 (4)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5)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 (6)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 (7)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8)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 3、信息链、数据、信息与知识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 “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客观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

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4、信息流 当信息生产出来后(产生)之后,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于是在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 5、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的实质就是人类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6、信息管理的视角 (1)从技术视角,信息管理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储、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这一直是信息管理研究的重点和目标。(2)从经济视角,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

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绝密模拟试题(二) 《管理学》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王总向董事和股东说明组织的财务状况和战略方向,向消费者保证组织在切实履行社会义务,以及让政 府官员对组织遵守法律的良好表现感到满意,那么他扮演的是()。 A、代表人 B、发言人 C、企业家 D、联络者 2、“人事管理之父”是()。 A、亚当·斯密 B、韦伯 C、欧文 D、马斯洛 3、下列属于梅奥的著作的是()。 A、《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C、《经理人员的职能》 D、《公司再造》 4、血汗工厂的管理属于哪种道德观?() A、功利主义 B、权利至上 C、公平公正 D、社会契约 5、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采用的方式是()。 A、特许 B、出口 C、合资 D、独资 6、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信息化系统是() A、开环物料需求计划 B、闭环物料需求计划 C、制造资源计划 D、企业资源计划 7、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在()阶段。 A、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罚 B、做你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情 C、通过履行你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 D、遵守自己选择的伦理准则,即使这些准则违背了法律 8、“金牛”型经营单位的特点是()。 A、企业应该收缩甚至放弃 B、业务增长率较高 C、市场占有率较高 D、企业应该扩大生产规模 9、下列关于孔茨和韦里克对计划的分类按照从抽象到具体顺序的是()。 A、使命—目标—规则—政策 B、使命—预算—政策—程序 C、目标—战略—政策—方案 D、战略—目标—方案—预算 10、决策的环境影响因素不包括()。 A、环境稳定性 B、组织融洽程度 C、市场结构 D、买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 11、集体决策方法不包括()。 A、名义小组技术 B、政策指导矩阵 C、德尔菲技术 D、头脑风暴法 12、以项目为中心,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业务合同网,有效发挥核心业务专长的组 织形式是()。 A、矩阵型结构 B、地域部门化 C、动态网络型结构 D、产品或服务部门化 13、某企业共有员工156人,管理幅度为4,则该企业的组织层级为() A、3 B、4 C、5 D、6 14、按照组织所处的经营环境状况不同来划分的组织变革包括()。 A、战略性变革和结构性变革 B、渐进式变革和激进式变革 C、主动性变革和被动性变革 D、流程主导变革和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15、专门为新员工提供的培训是()。 A、导入培训 B、在职培训 C、离职培训 D、临时职务

2016年电大管理学基础形考全部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 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管理的对象。 正确答案: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计划 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这强调的是()。 正确答案:管理的实践性 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的角色。 正确答案:精神领袖 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掌握良好的()是最为重要的。 正确答案:概念技能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 正确答案: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组织中存在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正式组织是以()为重要标准。 正确答案:效率的逻辑 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 正确答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计划工作的前提是()。 正确答案:预测 每一层级的管理者都参与组织计划的制定,这就是计划工作的()特征。 正确答案:普遍性 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 正确答案:更短 选择方案就是根据评价结果,从各种可行方案中选出()的方案。 正确答案:最满意 当预测者能够得到足够的准确数据资料时,采用()是可取的方法。 正确答案:定量预测 企业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 正确答案:权变性 目标建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以内。 正确答案:5个 战略管理是以组织全局为管理对象来确定组织发展的远景和总体目标,规定组织总的行动纲领。这就是战略管理的()特征。 正确答案:全局性 战略只是规定了发展方向、目标和基本措施,为了使其得以顺利执行,必须(),以明确每一阶段的任务。 正确答案:编制具体的行动计划 就组织的发展战略形式而言,可口可乐公司采用的是()。 正确答案:密集型发展战略 海尔公司原来以生产冰箱为主,后来又引进空调生产线,这是()的发展战略。 正确答案:关联多元化 经常重复发生,能按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简单化决策,属于()。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狭义,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广义,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全信息: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语法信息: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3、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4、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5、信息交流就是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双方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播渠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行为。 6、知识组织是揭示知识单元(包括显性知识因子和隐形知识因子),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或行为,最为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或信息。(特征: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7、信息服务(Information?Service)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 8、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9、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10、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11、信息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分析、研究、传播、管理、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伦理规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 12、信息政策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实现信息管理目标而规定的信息管理行为准则,是进行信息管理决策的指导方针,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管理思想,

武大、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真题笔记

PS:各章都是按照个人认为的重要程度,也就是会考的可能性来排序的,加粗的重要,有划线的的更重要。 第一章 (连续好几年没有出了,今年应该会出现一道,名词的可能性比较大) 1、社会信息化、信息管理 2、信息、社会信息 3、信息化、信息的特征和性质 论述:信息管理发展的基本阶段和各个阶段的特点 第二章 (重点章,名词和简答都会出现,熟悉掌握前三组) 1、信息直接交流与信息社会代理交流的区别、多向主动主动传递(单向被动传 递) 2、信息传递的密度递减原则、信息失真 3 4、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特征、信息栈 第三章 (重点章,从考题分布就可以看出) 1、马太效应的表现形式、马太效应 2、文献信息老化的影响因素、赖普斯曲线 3、齐夫分布曲线、齐夫分布定律 4、赖普斯指数、(文献的)半衰期 第四章 1、简述信息搜集的方法和途径 2、零次信息源在经济活动和科技活动中的作用 3 4、怎样评价信息获取的效率 5、简述信息的经济性评价方法 第五章 (重点章,从考题分布就可以看出) 1、XML、与传统的文献型组织相比,网络信息组织有哪些主要特征 2、KWOC(题外关键词索引)、信息组织的基本内容 3 4 、知识组织、信息组织的特性和原则 (了解:网络信息源的特点)

第六章 1、向量空间检索模型、布尔逻辑检索模型 2、信息检索、信息检索系统、 3 4、信息检索的程序 第七章 1、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主要内容 2、信息服务的原则 3、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 4、简述用户行为的特征 5、信息服务、穆尔斯定律 PS:后三章感觉八、十会被忽略,因为就九、十没有一起考的,第八章也时隐时现,所以…… 第八章 ①制定信息与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的误区 ②当代信息系统的特征和功能 ③诺兰模型 ④信息系统 第九章 ①非营利信息机构的营利方法 ②简析信息机构的管理办法 ③非营利信息机构为什么要设置专门的营利部门 ④信息机构最重要的管理工具是什么?在考虑营销计划时需要考虑哪些策略 第十章 ①信息法律②信息政策的评价③信息政策 更多资料: 2014年武汉大学档案学考研必备资料(无敌版) 武汉大学情报学/档案/图书馆/信息资源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资料 2014年武汉大学/武大情报学专业考研必备资料(专业课无敌版) 2014年武大/武汉大学管工/情报考研数据库原理教程全套复习资料

信息管理学基础》课程实验指导书

《信息管理学基础》课程实验指导书 课程编号:0500823 实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时数:54 学分:3 编写者:马费成宋恩梅 课内实验(一)网络信息交流的工具与模式(3个学时) 【实验目的】 1、巩固第2章“信息交流”理论学习的内容,加深对信息交流一般模式的认识; 2、了解网络环境下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工具、原理; 3、能够结合网站实例,对相应的网络信息交流模式进行分析; 4、引发学生对于信息交流模式的演变、传统信息交流与网络信息交流比较等问题的进一步 学习和思考。 【实验内容】 本实验课程为课内实验,时间为3学时。首先简要回顾关于信息交流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具体网站实例对一些主要的网络交流工具进行介绍,包括博客(Blog)、播客(Podcasting)、交友网站、超文本协同式写作系统(Wiki)、六度分离实验(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等。在介绍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各人的学生机与老师的讲解对网站进行同步浏览和了解,期间也通过随堂提问和讨论的形式来加强互动沟通。最后,对本次实验课程的内容和效果进行小结。【实验步骤】 1、简要回顾先前理论课程的学习内容,介绍本次实验课程的目的 和内容。 2、网络信息交流模式和特点概述 3、网络信息交流工具的介绍 (1)博客(Blog) 博客的兴起、发展与应用 (2)播客(Podcasting) 播客的由来与发展 【提问与讨论】播客与博客作为交流方式的比较 (3)超文本协同式写作系统(Wiki) Wiki简介 相关条目浏览,如流氓软件 (4)交友网站 谷歌Orkut:

Myspace交友网站: 【提问与讨论】新型交友网站与先前的即时通讯工具(如QQ)的比较分析(如功 能、版面等) (5)六度分离实验(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六度分离与小世界理论介绍: 【讨论】六度分离理论在网络中的适用性和可验证性 4、实验小结 (1)网络信息交流的一些特征: 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交流的载体较之传统的交流载体有了很大的突破,方式上也更加多样化;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其交互性的显着特点为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更强的关联度,特别是在web2.0环境下,大 家的参与程度得到极大的加强; 一些相关的理论开始兴起并得到人们的关注,如六度分离、小世界、社会性软件SNS等; 信息交流中的“信息栈”理论在网络背景下需要重新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网络交流中的直接交流(零栈交流)与间接交流(有 栈交流)的界限逐渐模糊,相对于传统的信息中介(代理)而 言,网络中介的角色和定位也发生着改变。 (2)实验课中给大家介绍的只是众多网站中的一些代表,而对这些网站和工具的认识更多也都还停留在一种感性的层面上。希望大家课后能够进行延伸和拓展,搜集相关的网站进行了解和比较,如果能够在理论层面的高度进行一些思考则更好。 5、课后阅读与作业 (1)延伸阅读:【美】托马斯·弗里德曼着. 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9月(2)作业:传统信息交流与网络信息交流的比较分析(可从载体演变、工具更新、交流主体的角色变化、信息栈及网络中介等角度展开) 【实验准备知识】 1、网络信息交流的特点 优点:突破时空限制,存储量大,传输速度快,表现形式多样,使用便捷,成本低廉 缺点:信息质量,网络安全,检索难度,知识产权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