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子_幸福与受难的歌者

海子_幸福与受难的歌者

第31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7月 Vol. 31 No. 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09 ────────── 收稿日期:2009-01-04 作者简介:岳青(1972-),女,河北唐山人,唐山路北教师进修学校讲师。 -23-

海子:幸福与受难的歌者

岳 青

(唐山路北教师进修学校,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通过对海子诗歌的阅读感受及其人格和精神世界的剖析透视海子的内在矛盾──幸福与受难的巨大撕裂,来解释海子之死,并深刻反思当代诗人和诗歌的艰难处境。

关键词:海子;幸福;受难;爱情;归人;浪子 中图分类号: I 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9)04-0023-03

Haizi: A Singer of Happiness and Suffering

YUE Qing

(Lubei Teachers Training School of Tangshan, Tangshan Hebei 063000, China)

Abstract: It explains the death of Haizi and reflects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poets and their poems by analyzing the feeling after reading Haizi’s poems and penetrating into the inner contradiction of his character and spiritual world.

Key words: Haizi; happiness; suffering; love; returner; loafer

纵观海子的诗歌我们发现,海子的“受难”其实也是海子曾经的“幸福”,并始终如一股潜流涌动在海子的“幸福”之中。而海子的所谓的“幸福”也是造成海子种种“受难”的动因,并最终推动海子走向了死亡。

一、爱情的追逐与伤痛

和许多诗人一样,爱情是海子创作的重要动力。每一次恋爱,海子都极为投入,为他心爱的女孩们写下了不少诗篇,其间有愉快温馨的呼唤,也有浪漫爱情的沉醉和牵念。《新娘》是海子写得最早的一首爱情诗:“故乡的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和以后许许多多的日子/许许多多告别/被你照耀”,珍惜与呵护,感恩和期待,以及今后的日子里相伴而行的愿望,都在诗中暖融融地表现出来。

然而爱情的甜蜜和幸福可以抚慰一颗孤独沉重的心,也会使一颗心敏感而脆弱,极易被伤害,而现实中的种种功利性因素对爱情的限制,又让海子的心灵饱受情感的煎熬。失恋给海子心灵的打击是巨大的,在1986年11月18日的日记中他写道:“两年来的情感和烦闷的枷锁,在两个星期(尤其是前一个星期)以充分显露的死神的面貌出现。我差一点自杀了……”[1],此后,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死亡意象的大量出现:“一切死于途中在远离故乡的小镇上/在十月

的最后一夜……我从此不再写你”(《泪水》),海子决心走出失败的爱情,“从此不再写你”,高喊“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七月不远──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要“放弃爱情的王位”,“只身打马过草原”(《九月》),去“远方”,要以诗歌的形式完成这场精神劫难的自我拯救。

造成海子绝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受难似的爱情和在爱情中的失败,确实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受难与绝望的山崖上,诗人又做过挣扎,诗人遥想幸福,在心中期盼一种幸福的幻象,“那个牧羊人/也许会被你救活/你们可以成亲/在一对大红蜡烛下/这时他便成了我”(《太阳和野花──给AP 》)。“只有当情爱意味着一个人的全部生活时,对情爱的绝望才会转化为死亡的冲动;只有在情爱的毁灭不仅意味着自我的毁灭,同时也意味着某种更高的东西的毁灭时,一个人才会不在乎毁灭的方式。”[2]对爱的绝望基于刻骨铭心的依恋与执著,对爱的绝望使海子内心最后一点光亮也熄灭了。在汹涌的物质大潮中,海子感到自己通往王位的路程遥不可及,而此时的海子,面对冬雪感到爱情也定格成了生命中的“遥远”。在爱的追逐的痛苦与绝望中,海子脆弱的内心彻底瓦解、崩溃。

二、归人?浪子

第31卷第4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7月

-24- 乡村给了海子美好的记忆。在海子的二百多首抒情诗

中,描写乡村题材的近一半,其中以乡村意象见诸题目的就有近二十首,如《村庄》、《两座村庄》、《九头诗的村庄》、《在家乡》、《给安庆》、《五月的麦地》、《大自然》、《熟了麦子》等,真切而新鲜的乡村记忆,在海子的笔下化为独特且渗透着诚挚情感的诗歌意象。有时,海子将它称为“麦地”,如“有时我孤独一人坐下/在五月的麦地/梦想众兄弟”(《五月的麦地》),或称为“村庄”,如“村庄,五谷丰登的村庄”(《村庄》),或将它径直称为“土地”,如长诗《土地》,或“大地”,如“香味,来自大地的无尽忧伤”(《北方的树林》)。

诗人站在“生长着麦子”的村庄,享受着默默的乡村带给他的恬淡与充实,在《两座村庄》中,海子把“村庄”视为孕育了像普希金和他那样的杰出诗人的“母亲”:“五月的麦地上/天鹅的村庄/沉默孤独的村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普希金和我诞生的地方……”,这大地上“沉默孤独的村庄”,是孕育了诗人的村庄,村庄以“和平和情欲”,为诗人提供了珍贵的精神食粮,所以海子说“村庄静坐像黑漆漆的财宝”(《两座村庄》)。“村庄里住着/母亲和儿子/儿子静静长大/母亲静静的注视”(《村庄》),这“静静注视”的母亲,是村庄,更是那坚实、质朴的土地,是海子灵魂得以栖居的精神家园,它见证着海子的幸福与受难。“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载着海子的记忆与憧憬,在“芦花丛中”,寻找诗意的一乡水湾。干净朴实的话语中,我们看到这是一个足够宁静,灵魂可以获得女性般温柔抚慰的地方,诗人漂泊的灵魂随时可以在这美丽的家园栖息、重生。

乡村,在海子的笔下呈现出梦幻般美丽的诗情画意,尽管海子的故乡和他儿时的童年生活并非如他所写的那样美丽、温馨,而是充满着生活的艰难与辛酸,饥饿、贫穷与海子一家如影相随,以至他后来诗歌中大量描写粮食和大地,并希望家境有所改善,然而正是早期生活经历形成了他对乡村眷恋、悲悯而痛苦的复杂感情,生活的卑微,城市生存的艰难,使海子对于命运感到了深深的困惑,以都市浪子的姿态不断回到有着“麦地”、“芦花”的乡村,“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我要在头上插满故乡的鲜花”(《浪子旅程》),在此种意义上,“乡村”成为了海子灵魂归依的“幸福家园”。

然而,海子已经回不去了。1989年海子回到了安徽老家:“村庄”再不是往日的“白色的船”,而是“五谷丰登的”的村庄,诗人站在“繁荣”的乡村,感到的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丰收后的荒凉”(《黑夜的献诗》),诗人感到“大地微微颤动”(《土地》),土地也成了丧失了生育能力的“情欲老人,死亡老人”。而昔日麦地中的美好回忆隐退,他不无悲凉地怀念着消逝了的“黄昏的,雨水的村庄”的古典与美丽,孤独一人“在五月的麦地梦想众兄弟”,诗人几乎愤愤地说,“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万里无云”的天空徒留下诗人“永恒的悲伤”,“土地死去了,用欲望能代替他吗?”(《土地》)诗人看见“大地痛苦尖叫向天堂飞去”,于是绝望地呼叫:“何方有一位拯救大地的人?”(《太阳?土地篇》)。

何处?“柿子树下/不是我的家”(《昌平柿子树》),然而诗人站在这片曾经承载他童年与梦想的乡村,不得不承认:“有些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你在你的家乡完全变成了个陌生人”,海子终于明白自己已经回不去了,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在乡村与城市之间游离的无家可归的浪子。

三、诗人何为

“诗人何为?”海德格尔曾如此拷问过诗人所担负的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他认为,在这个世界陷于贫困的危机境地之际,唯有真正的诗人在思考着生存的本质,思考着生存的意义。诗人以自己超乎寻常的敏锐,以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以自己对于存在的行而上的感知,以自己诗的追寻来承担蕴含着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并且在这个没落的时代把对终极目的的沉思与眷顾注入到每一个个体生命之中,去洞见生存的意义和尺度。海子在他的诗论《诗学:一份提纲》中说:“应抛弃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这是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海子以他的诗歌实践着他的诗论。

海子的抒情短诗中有着浓郁的存在主义色彩。对于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对于现实存在的关怀,使心灵枯竭的人生重新感到一种温暖和光辉的力量,同时,也是海子对这个不能让他满意的时代既恨又爱的深沉反思和执著关怀。“呼吸,呼吸/我们是装满热气的/两只小瓶/被菩萨放在一起/菩萨是一位很愿意/帮忙的/东方女人/一生只帮你一次/这也足够了/通过她/也通过我自己/双手碰到了你,你的/呼吸”(《写给脖子上的菩萨》),诗里洋溢着对命运赐予的情缘的感恩,对美好情感小心翼翼的珍惜和沉浸其中的甜蜜的幸福,让我们重新领悟到美好生存和人性之美。然而,在后期诗歌中,海子面对丰收后的土地却感到了“荒凉”,“谷仓中太黑暗,太寂静,太丰收/也太荒凉,我在丰收中看到了阎王的眼睛”(《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海子对人们的生存境遇感到悲哀,对被阉割的存在感到怅惘。

1986年,海子对诗歌的思考发生了一些变化,已不满足于作一个抒情诗人了,他要“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一种“体现人类精神”的“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海子的《太阳七部书》无疑是他诗歌理想中要创造的那种伟大的诗歌。海子试图通过厚实的文化含量和贯穿文明世界的诗歌结构,来利用“太阳”的光芒照亮世界的黑暗。

海子的长诗内涵在他的抒情短诗里有过高度浓缩的表达,在《夜色》中,海子把“王位”和“太阳”确定为他的幸福,这正是他的长诗所追求的。如果把海子前期的抒情诗创作看作是海子在精神旅途中的“受难”的表达,“流浪、爱情、生存”深深困扰着海子,那么,海子的长诗则包涵着一种“拯救”意识,他以他深刻的现实生存忧患和崇高人格

岳 青:海子:幸福与受难的歌者

-25-

的热切直取,以及生命质询面前灵魂的坦诚及自省精神,以担任“王”者和赋予大地以光芒的“太阳”的形象进入了寄予他全部诗歌理想的长诗创作。

诗剧《太阳》中,诗人说:“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但在这“空无一人的太阳上”,诗人“忍受着烈火/也忍受着灰烬”,但诗人还在爱着,他爱着“魔鬼的火 太阳的火”,诗人宣称:“一切源于爱情”,“爱情使生活死亡”,诗人在人类的爱情中已经死去,但在太阳的国度,诗人却要生活下去,“与其死去,不如活着”,死了的诗人脱离世俗的世界,活着的诗人向着太阳飞升,在太阳的国度寻找人类痛苦的解脱,诗人成为精神之灵的化身。

“在火光中,我跟不上自己那孤独的/独自前进的,主要的思想/我跟不上自己快如闪电的思想/在火光中我跟不上自己的幻像/我的生命已经盲目”(《太阳?弥赛亚》),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宇宙和生命之痛相对撞,诗人预言“最后的速度最快是静止”(《太阳?弥赛亚》),诗人已经感到了理想的难以企及。诗人瞩望着荒凉的大地,“想起人类“神圣而孤单的一生/想起人类你发光的宝座/想起了人类你眼含孤独的热泪”(《太阳?土地篇》),然而诗人理念中的“太阳”却无法烛照“本能是石头的本能”(《太阳》)的人类,海子感到了痛苦与绝望,“天空像倒塌的殿堂/支撑天空的是我弯曲的脊梁/我把天空还给天空/死亡是一种幸福”(《太阳?弑》),“在七月我怎能突然回到荒凉/赶上最后一次/我戴上麦秸/宁静地死亡”(《太阳?大扎撒》)。

四、生存还是毁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在海子对生与死的困惑与抉择中,我们会发现,“生”是一直在抵拒着死亡的,在他的内心挣扎中,生与死的斗争之烈又远在他所热爱的梵高、荷尔德林、叶赛宁,或是中国的屈原等人之上的,这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所接受的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而中西文化对于死亡的思考的巨大差异又是海子“幸福”与“受难”的撕裂所在。

中国古人以自然为宇宙万物最高主宰,努力寻求与自然协调的生存意识,视生命为自然发展过程,形成了注重和谐、方静、中庸、乐天知命的儒道互补的二元文化结构。而在这种“乐感”文化浸染下的中国文人,在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中往往保持冲淡平和、宠辱不惊、超脱的心态,为“生”寻找存在的理由与依据。而西方文化,存在两种价值取向──乐生恶死和乐死恶生,二者都认为人生有限,人生不可能走出死亡的阴影,但前者追求乐享有限人生,后者主张抛弃一切世俗追求和享乐,以精神长存来超度肉体的寂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乐生恶死还是乐死恶生,它们都体现出了人的孤独感、绝望感或虚无感,更注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

冲突。

海子吸收的主要是西方文化的营养,他认为死亡乃是存在的实现,是对存在经验的召唤。在他的早期诗歌里可以看出,在海子那里,死是一种符号,象征着生命的归属:“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亚洲铜》)。而当痛苦已经无法面对时,世界已无处容身时,海子想象着,或者说充当了灵肉分离之后灵魂的角色,成为自己死亡的旁观者。海子在痛苦中呼出:“如果我死亡/我将明亮/我将鲜花怒放”(《太阳?土地篇》)。然而,生养他的中国古老文明,“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观,以及责任、道德等,又将海子拉向生的一边。“与其死去,不如活着”(《太阳》),诗人并幻想与这个世界和解,“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获得他想象中的尘世的幸福。然而,海子于尘世看到的却是“人类的本能是石头的本能,人类的数字和书,成为石头的内部的人”(《太阳》),世俗中的人没有自我,是海子所不能忍受的,于是“在人生的尽头,抱着一位宝贵的诗人痛哭失声”,面对“永远无法改变的命运”(《黎明和黄昏》),诗人终于明白,“这一片苦树叶住在天堂/大地不能承受,大地必然倾斜”(《太阳》),而诗人最终还是无法放弃他的理想,因为“欢乐女神住在其中”,理想已是他在人世间唯一可以期待成为现实的幸福,只是这种幸福“也是深渊和空虚”,最后残酷地呈现在海子面前,“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的海子看不到黎明和曙光,终于绝望,移动他的诗,“登上天梯”(《太阳?弥赛亚》)。

海子离去了,“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3],贫穷、爱情遭遇、生存的困惑,与世俗世界隔离而又被世俗世界嘲弄与挤压的诗意世界,美丽而遥不可及的理想,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生与死的两难抉择,交织在海子“幸福”与“受难”的一生之中,并最终使海子在“撕裂”中倾向“死亡”。“尸体是泥土的再次开始/尸体不是愤怒也不是疾病/其中包含着疲倦、忧伤和天才”(《土地王》),这也许是对于海子之死的最好解答,“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海子只想孤独地去面对自己的那份真诚和思考,然后孤独地去做自己无法逃避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海子.日记(1986年11月)[A].海子诗全编[C]上海:三联书

店,1997,884.

[2] 海子.寻找对实体的接触[A].海子诗全编[C].上海:三联书

店,1997,879.

[3] 西川.怀念(代序二)[A].海子诗全编[C].上海:三联书店,

1997,4.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