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发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试论发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试论发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试论发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试论发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周立冰(贵州省安顺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安顺562109)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提出的高要求,与目前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存在巨大差距,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就新形势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人才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6)15-3835-0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人们心中已经逐步树立。我国从整体上讲,科技人才是奇缺的,特别是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业专业人才稀缺状况显得更加突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性选择。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必须遵循“多予、少取、放活”重在“多予”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联动,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扶持和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新农村的建设迫切需要专业化、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笔者结合实际论述如何为适应新农村的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以期引起人们关注。

1现时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非常直接地对农业科技、农业推广战线上的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然而,目前农业人才队伍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反差甚大。主要表现在直接从事农业科研、农技推广这方面专业技术人员,不论从“量”上还

是“质”上,都与新农村建设所赋予的要求和任务存在很大差距,必须正视和解决,否则,不但不能给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反而只会拉新农村建设的后腿。

众所周知,包括农林牧渔水五大基础产业的传统大农业,一向被认为是风险大、投入产出比低的产业,通常被称为“弱质产业”或“弱势产业”。千百年形成的“轻农”理念,加之长期存在“靠农业为工业积累、靠农村支撑城镇、靠增加农民负担来维持财政”等的计划经济弊端,使“三农”问题积重难返。长期的投入不足又使“弱质产业”更加“弱质”,联带着对农业科研、农业推广这些公益性农业事业的投入始终处于与其地位相悖的窘境,导致整个农业领域成为人们、特别是科技人才视之为“危地”、不屑一顾的“落后”领域,造成农业领域人才的不济,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这种恶性循环已不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可以改变的,但又必须改变。

以农业为主体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的贵州省安顺市为例进行分析,该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状况见表1。从表1看出,安顺农林牧渔水利专业人才队伍中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从业人员虽多、但专业人员数量少;初级人员多,中高级人员少;接受其他专业在职教育人数多、农业专业院校毕业的人数少。

表1安顺农业技术人员结构状况人

系统专业人员

学历状况

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其他

职称状况

高级中级初级其他

农业系统10950172410468457202707179林业系统1217059109251798138309869畜牧系统6540134193244834153375122水利系统11531121318281432497294758合计411914861030124413581649016851928

1.1从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上分析表1显示出,安顺市大农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有4119人,仅占全市专业人员总数的9.2%左右,其中本科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农业技术人员的11.7%,具有大专学历的占农业技术人员的24.9%,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0.39%。

1.2从农业技术人员质量上分析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中,相当数量人员的大专、本科学历,还是通过如文秘、经管、行管、工商管理、财务、会计、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的在职教育,从中专或其他学历提升的,学非所专、学非所用情况普遍,真正学农学、林学、畜牧的比例不高。就是在已获得相应农业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中,不断有人“跳槽”转到行政或其

作者简介周立冰(1962-),女,贵州修文人,馆员,从事人事管理工作。收稿日期2006-04-09

他部门、其他岗位,实际已经不再从事农业技术、农业推广等具体工作。

1.3从农业技术人员所从事的专业门类分析现有的农业技术人员中,通过普通高、中等农业院校培养的大、中专农业技术人员虽然基础相对扎实,但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显得知识面相对单一,诸如学植保的不懂栽培、学造林的不懂生物技术、学畜牧品改的不懂防疫等,对相关、相近的专业知识了解甚少,普遍存在“五多五少”状况:从事农业产前、产中技术工作的多,为大农业产后服务的少;从事大田粮油作物的多、从事经济作物的少;从事大田作物种植的多,从事农产品加工和多种经营的少;从事一般性传统农技推广的多,从事成果转化新技术运用和提高创新的少;专业上单打一的多,复合型人才少。

安徽农业科学,J ou rn a l o f A n h u i A g r i.S c i.2006,34(15):3835-3837责任编辑庆瑢责任校对庆瑢

导致问题的原因是历史以及体制、机制、政策性的偏差形成的。一是涉及大农业领域的教育层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不尽合理,只能勉强适应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技术的一般化要求,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需求。二是由于长期对农业基础投入严重不足,使农业经济效益差,与其他领域、行业人员的收入差距拉大,导致迄今为止仍普遍存在“学农的不愿务农、务农的不安心农村”的现象,扎根于亟需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的农村、农业生产实际的少,“浮”于城市、机关的多。三是现有农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上分布在事业单位,随着体制改革、机制转换,使不少农业事业单位经费相当紧张,有的发工资都成问题,更无余力安排对农业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再教育,造成目前大量农业技术人员存在“以前学过的过时了、新的东西又没学过”的情况,至今很多农业部门、单位在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上为零。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科技与人才支撑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核心是要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培育具有现代意识、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广大农民,只有这两者的结合,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深厚的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

现代化的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其发展的趋势大体上是:一要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在对土地、资金、劳力等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的基础上,实现山、水、林、田、路、住宅、能源、文化、教育、卫生、保险等的综合治理,重在偿还“欠帐”,着眼发展未来;二要转变农业发展观念,冲破传统陋习桎梏,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真正实现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三要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单一粮食生产为主向粮、经、饲多元结构发展,从单一种植业向种养加工业拉长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从农民只管生产向进入产供销的市场化运作发展;四要不断创新适应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为实现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和服务规模化、社会化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五要不断跟踪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不断在农业生产中加以应用、推广、创新,如推进精耕细作提高产出的模式、推进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循环利用的生态型模式、推进“三S”(地理信息系统G IS、遥感系统R S、全球定位G PS)系统的精准型模式、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数字型模式、瞄准国际市场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特”战略的创汇型模式、推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型模式;六要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及其产品的质量,从单纯追求数量、产量向追求质量数量型、产值产量型发展。

上述方方面面构成了现代农业的骨架,要在这里面添“肉”加“血”就是农业科技人员发展的广阔空间,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现在的关键,是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及社会各方面都应当围绕现代化农村、农业的发展,来谋划和寻求科技、人才的支撑,致力于建设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复合型、创新型和实用型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才是现时和长远建设新农村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3发展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这里所说的“农业科技”人才,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习惯的范畴,因为它不仅

仅局限在种植业、养殖业中,而是拓宽到涉及“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这些都亟需科技支撑、人才支撑。

3.1改革农业专业教育虽然对教育的重视早已形成社会的共识,但纵观国内目前的农业高等教育,似乎已经走上了难以为继的“窄路”、开始萎缩,不少农业高等院校通过各种形式把“农业”二字取消就是明证。不过,倘若还是仅仅要求加大政府对农业专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却较少考虑农业专业教育自身,如何以战略的眼光和果敢的气魄来改革自身的专业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培养的目标,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专业和培养人才的需要,再用过去的概念一成不变地设置专业,恐怕已经难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的调整以及农业发展趋势和要求了。因此,农业专业教育的本身,一定要密切结合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需求,通过有保、有压、有砍、有增地设置专业,特别是应当重视高等农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能老是重复从课堂到书本的旧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能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展示才干的专业知识和务农意识。只有当一个人对专业充满了兴趣,才有工作的热情和激情;只有感到有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才会有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快感,从而安心务农、创造性地务农。

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在发展人们传统理念中的农业普通高等教育以外,尤其应当充分发展高等、中等、初等农村职业教育,让广大农民的后代能够接受不同层次的农业专业教育,成为农村用得着、用得起、留得住的农业技术人员。其核心是要降低、直至取消高、中、初等职业教育的收费门槛,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不断发展壮大和巩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为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持,同时有助于改变城乡青少年只有“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独木桥”可走的局面,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变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为人才资源。

3.2加快农业科研、农业推广的体制机制改革目前的农业技术队伍虽然从“量”和“质”上还有待大大地提高一步,但这毕竟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存量”资产。如果说通过农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能培养更多适用的农业技术人员是解决“增量”问题的话,那么,现在的核心是要如何“盘活存量”的问题,即如何发挥现有农业技术人员作用。因此,需要按照不同地域的生态、生产特点,设立不同层次的国家(或当地)农业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以及设立跨行政区域、适应产业化生产格局的农村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制定鼓励、激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农村服务、直接从事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农业技术人员聘任机制和投资建设等诸方面的运行机制,用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最大化”地激活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用其所学、用其所长、用其所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施展才华。3.3整合农科教人才队伍农业方面的教育、科研、推广长期以来“三足鼎立”,各干各、各顾各、各管各,有限的人、才、物资源就这样处于高度分散状态,这是近几年来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而且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近年来有了以“高校农业教育网络联盟”的形式出现“农科教联盟”,是以高校为主体,以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村科技推广

638

3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

机构为依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高校教育和科技资源、搭建科技集成平台,致力于建设面向“三农”的教育体系,这些,无疑是非常好的尝试。但还需要各级政府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突破体制障碍和机制“瓶颈”,使这种结合能在人才共用、资源共享、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层面上联系更加紧密,使之不仅是教育体系,同时还应当融合进科研体系、推广体系,以利于把各自为阵的人、才、物“绝对劣势”组合成“相对优势”。

3.4加大对各级农科、农推事业的投入这里的“投入”有两个涵义:一是政府财政对农科、农技专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的直接投入;二是政府部门通过下达农业科研、农业推广项目形式,或引导社会资金多元化地向农业领域的间接(直接)投入。这两方面投入都应大幅度强化。通过前者的投入,才能让长期从事农业科技的专业人员享受到不比其他行业同类人员低的待遇,而且还要让在相对艰苦的农村、农业行业中从事专业技术的职业成为让社会各界都羡慕和向往、收入相对高而稳定的职业;后者的投入,以打造“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为目的,不断研究、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并使之产业化。从现实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项目的投入应侧重于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提高在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及关键生产环节上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发展和完善农村可循环利用新能源(如沼气、秸秆等)的建设,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和知名农产品品牌等方面,通过投入带动、项目拉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对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吸收再创新,让广大农技人员在大有用武之地的环境中有施展才干的机会和“本钱”,从中得到学习、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3.5强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的优化环境建设目前农业领域一个严重的局面在于:一方面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一方面又难以引进、留住相应的各类人才。改变这一状况,十分需要各级农业部门、单位实现“硬环境不行软环境弥补”。一是农业各部门、单位负责人本身就要有没有人才就没有发展的危机意识,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把对各类人才的引进、留住、使用和培养当作一件大事来落实,尤其是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提出“评聘分离”的情况下,对单位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公正、公平、公开,出以公心,以人为本,人性化关怀来善待农业技术人员,不要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二是要区别不同区域、不同岗位、不同条件以及不同层次的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在实现“绩酬挂钩”时要向农业技术人员倾斜,以此作为导向,引领他们克服浮燥心态,埋头实干,而不至于去一门心思走“仕途”。三是要通过压担子的形式,对农业技术人员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提高。一方面,部门和单位要下决心拿出相应的财力选送具有相应基础、相当潜质的农业技术人员,到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甚至国外进修或作访问学者,以着力提高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掌握高新技术;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非常有必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化多元投入形式的专门农业人才培训基金,通过基金补助的形式,强化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尽可能减轻以公益事业为主的农业部门自身经费不足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张镜贤.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9):

1979.

[2]张燕.浅析我国农业结构调整[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7):1438-

1439.

7

383

34卷15期周立冰试论发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略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刘蕊蕊 摘要:农业,伴随着人类起源而生产。农业,与人类共存。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已种植在世人心中。中国农业也随着历史的脚步辉煌了千年。农业文明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在中国大地的上空。而随着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这颗明星也将永不陨落,愈闪愈烁。中国的农业正在向现代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中国的农民都变成专业农民,中国的全体农户都变成专业的现代化的专业大户。 关键词:意义;作用;举措 自原始社会时期,栗、稻等农作物首先诞生于我国,它孕育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农业也一直前进。当今,科技竞争发展,我国正由一个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但在这期间,农业依旧是整个国家发展的本源。 一、发展农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农业可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农业稳定发展了,农民生活稳定了也将使各行各业全面地,均衡协调地,科学合理地,和谐持久地飞速向前发展。只有这样,中国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待遇才能更好更快的提升。只有全体人民都富裕了,党和国家的收入才会更多,这样祖国的各项公共开支才会更加有保证,各项制度才会更加完善和更加健全,全体人民的日子和生活才会越过越好和越过越幸福。 就以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为例谈谈发展农业的的具体重要意义: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分布着黑土,黑钙土等土壤类型,为多种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作物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已被玉米大豆所代替并相继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开垦了数百万公顷的耕地,成立了全国最重要的粮食基地。东北地区林木蓄积量大,木材产量高,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东北地区的农业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黑土地开发、湿地保护等,东北地区还发展特色农业,使农业走向网络时代,以当地特、优、名农产品为主,用现代化农业带动传统农业发展形成了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可见,农业发展有着可观广阔的发展前景,正是由于农业的积极发展,东北地区经济快速可持续性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并且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使东北地区的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接轨。增强了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带动了中国部分经济飞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

内容提要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新农村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新课题,既是一项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对策

目录 内容提要 (2) 序言 (3)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 (4)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4) (二)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 (4)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 (一)农民思想的依赖性和局限性 (4) 1、部分村依赖思想严重 (4) 2、缺乏科学的规划 (5) (二)农村发展的落后和农民意识的淡泊 (5) 1、产业发展滞后 (5) 2、农民参与少 (5) (三)三农”问题始终贯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个过程 (5) 1、农民问题 (5) 2、农业问题 (6) 3、农村社会问题 (6) 三、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困难的解决措施 (6) (一)农民思想的依赖性和局限性的对策 (6) (二)农村发展的落后和农民意识的淡泊的对策 (7) (三)、三农”问题的对策 (7) 1、瞄准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开展优质服务 (7) 2、推行公权用于政策私财投入建设的观念和制度 (7) 3、树立品牌意识,建设“绿色流通渠道 (8) 四、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论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与经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f15349409.html, 论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与经验 作者:王朝明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7期 摘要:在2006年,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各地也根据这项要求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实现人们的生活富足作为建设的目的,改变农村的整体形象。新农村建设主要有三个特点,结构比较新颖,城乡关系比较特别,主体比较创新。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既不是为了将农村转变成城市,也不是为了将农民只固化在农村。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本文主要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与经验。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特点;建设经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我们应该按照新时代的诸多需求,对农村进行全面的建设,包括政治的建设、经济的建设、社会的建设以及文化的建设。通过进行全面的规划,来对城乡规划进行合理的管理,有效协调城乡空间的具体布局,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水平,此外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形式主义,要对村庄进行合理规划,对人们的生存环境进行治理。将社会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最终满足了国家提出的要求,成功的进行了新农村的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新颖。这种产业结构不仅体现在农业内部结构,还有服务业结构与工业结构。农村服务业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建设农产品销售服务组织与农业生产服务。例如:测土施肥、供应化肥农药以及防止病虫等一系列措施,并使其具有专业化的特点;2.为城镇居民所提供的旅游、欣赏以及休闲服务。乡村旅游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并且随着不断开发一些新的事项,像浙江衢州的七里农家乐等,给城市居民提供欣赏自然风光的机会,体验农村淳朴民风,使之身心得到娱乐,使农业内部结构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与创新。 (二)城乡关系结构特别。对于农业社会而言,城市主要是农村商品采集以及农民消费的中心场所,城市手工业获得的技术经济效益只与农村农业所获得的技术经济效益有着细微的差别,城乡是共同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不会只在二元社会结构的框架下来进行建设,因此新农村建设也呈现出城乡关系特别的特点。这种特别主要体现在将户籍制度取消,使每个农民都享有平等的公民地位,在城乡之间建立了面向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力市场,赋予了每个农民与城市居民平等就业的权利;此外还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像医疗事业、养老事业以及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对建设城乡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新的统筹规划。制定全民教育制度,将义务教育普及,发展推广公益性职业技术教育;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全新政策。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对以往的一些政策以及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最终有效获得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汇报材料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汇 报材料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近年来,我院认真贯彻落实总公司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完善人才队伍管理,以“重培养、强引进、调结构、抓激励”为主要思路,紧紧抓住吸引、引进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实行战略性人力资源发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通过各种方式加快科研技术人才成长。 下面,我就院人力资源及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汇报,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人力资源概况 (一)院整体人力资源情况 院现有职工X余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职工总人数的70%,博士生X名,研究生X 名,硕士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X%。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职工近100人,占全体职工人数X左右。院行业专业人才齐全,拥有教授级高工、高级工程师、建筑师X余人,工程师、建筑师X余人,中级以上职称人数比列超过X%。省管专家1人;国家级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一、二级注册建筑师、国家一、二级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会计师、翻译等50余人,注册技术人员比列达到总人数的25%。 (二)科研人员情况 我院从事科研人员近X人,主要集中在从事建筑结构、地基、建材、建筑节能等方面研究的五大检测研究所。科研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20余人,博士学历3人,其余大部分为本科学历。职称方面教授级高工4人,高级工程师、建筑师40余人。 二、薪酬制度

(一)基本薪酬: 主要由基本薪、学历薪、职称薪、职务薪和院龄薪构成。在薪酬结构上既从基本薪和院龄薪上来保持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公平,又在学历薪、职称薪方面体现个人价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二)注册奖励: 为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国家注册执业职格考试,院对员工考取获得各级注册证书分别实行一次性奖励和长期津贴。(三)绩效奖励: 科研人员绩效采取与项目、课题挂钩的机制,实行按贡献提成的方式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对于科研人员的业绩考核上一是从科研本身取得的实际成绩、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等量化角度去评价。二是从科研成果的各方面效益、价值等宏观方面去评估,从客观上准确评估单个科研成果在整个科研领域和企业发展领域中的积极和影响作用,注重深度挖掘科研的影响力和长远价值。通过绩效的奖励,使人力资源能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促进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提升,逐渐建立更加完善适合科研不断发展的激励机制。 三、科研人才培养 对于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我们主要注重“四个能力”、采用“五种方式”。 “四个能力”——一是科技研究开展能力,包括开展有关专业的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对科研方向的确定、计划、研究和完成能力,以及熟悉科研工作行业发展趋势和判断的能力;二是科研攻关能力,包括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完成重大项目能力;三是领导带头能力,包括对项目的管理、策划、控制能力,以及管理、领导科研人才的能力;四是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包装、宣传的能力。

农业的特点及作用

农业的特点及作用 目录 摘要: (2) 译文: (2) 关键词: (2) 一、农业的特点 (2) 1.1、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 (2) 1.2、农业生产对象是生物有机体 (2) 1.3、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 (3) 1.4、生产周期长 (3) 1.5、劳动的野外性、季节性、分散性 (3) 二、农业的作用 (4) 2.1、要素贡献 (4) 2.2、市场贡献 (4) 2.3、外汇贡献 (4) 2.4、社会稳定贡献 (5)

摘要:农业生产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其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农业生产的资料和对象都是来自自然的土地和动植物,使其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初期具有创在外汇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虽然会下降,但是,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却不曾下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译文: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a country's national economic. In the development ofnational economics. Of the demand for labor in the agriculture, this has the function of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material and the object are from natural land and animals and plants. Make it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with and the role of the exchang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griculture accounts for the propor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ough will decline. But, Agricultur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role not decline. Agriculture is the basic of the national economy.To safeguard national strategic secur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关键词:农业、特点、作用 一、农业的特点 1.1、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 农业生产是人类直接利用生物、太阳能、土壤、气候等自然力的生产活动。 一方面,农业生产是生物生长繁衍及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自然再生产 过程。农业生产直接利用的是土地、生物、太阳能等自然资源,利用生物自然生长繁衍 的过程。农业生产利用的资源是生物,农业生产的产品也是生物,农业生产是自然发展 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是人类劳动产品、劳动力与生产关系等经济现象的再生产过程。 农产品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工业产品反过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 的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1.2、农业生产对象是生物有机体 农业生产的作用对象是各种农作物和动物。生物自身的性质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 作用,例如:矮秆抗倒伏小麦的出现极大的增强了小麦的抗逆性,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 定。农业生产过程中,生物自身的性质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因此,农业生产不仅

农业在中国的重要性

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远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见,农业是当之无愧的“母亲产业”。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国民经济的基础”。如何理解这个“基础”呢?首先,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重工业中的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如硝酸甘油的生产)等所用的原料来自农业;轻工业中的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烟酒业等所用的原料也来自农业。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农村既是重工业商品的广阔市场,也是轻工业商品的广阔市场。农业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以上缴农业税的方式直接国家积累资金,还通过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间接地为国宾积累了相当多的资金。农业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实到了国民经济的其他劳动部门。农业也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在出口商品构成上,工业品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但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仍占重要地位。农业在商品出口创汇方面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事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第三,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进口,必将受制于人。一旦国际政局变化,势必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因此,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第四,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看,20世纪后半叶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兴,无从谈百业之兴,农民不富,难保国泰民安。13亿人口的中国,如果农业发展上不去,恐怕谁也不敢打保票,中国人不会饿肚子。面对国际竞争,中国民族工业的底牌,是背靠农村这个巨大的国内市场,没有农民增收作支撑,扩大内需战略便如同沙中建塔、纸上谈兵,中国经济迟早会有逆水行舟,不进反退的风险。我们同样也难以想像,未来中国能够在城乡二元化、工商业发达农业羸弱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强国之梦。“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发展远景规划,如果让农业拖了后腿,最终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加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也快。农业生产倒退,发展速度减慢,就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损害。农业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措施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措施 内容摘要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强调了这项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呢?笔者认为,一是找问题——找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二是查“病因”——为何存在这些问题;最后才是“开药方”——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规划。 [内容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有益的借鉴。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当前,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农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改变,“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有益的借鉴。 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七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呈现出一系列明显而积极的趋势。但是,在总体上看,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仍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大全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大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区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与全面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不是整齐划一,全面开花的格局。没有经济实力,没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主张阶段论但不唯阶段论,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注重引导,拾遗补缺,加快步伐,以阶段性促全面性,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进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列入各级党和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使我们有经验借鉴,有典型引路。我区正处于起步与规划的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规划是关键,实施是重点。我区的新农村建设目前规划的重点,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格局。“倾力调结构,全面抓发展”是必经之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农村产业化体系,应当成为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从总体来讲,我们要着力于“修好幸福路,建好致富园,建设新农村,奋力奔小康”的进程。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我区可以大体划分为两大区域化经济格局。平丘地区、城区、三峡河谷地带的乡镇(街道),已经形成了柑桔、茶叶两大支柱产业,要抓好产业化建设。西北山区,根据立地条件,主攻柑桔、桑蚕、茶叶、干果、猕猴桃、木本药材为主的农村产业结构。对于村庄建设规划,按照上述两个区域化划分格局,平丘地区、城区和三峡坝区可以根据条件规划居民点(新村),并抓好生态家园建设。其他区域,由于山大人稀,需要在经过一个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实行生态搬迁,扶贫搬迁,形成一定规模和条件后,尊重农民意愿,再适当规划小型、小规模的居民点,并且通过试点再加以推广。当前我们正处于规划与发展之中,要围绕规划和发展来理

人才队伍建设三年发展计划

XXX妇幼保健院 妇幼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计划 (2013—2015年) 人才是创业之本,是高科技发展的核心,“治院之道,唯在用人”。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妇幼健康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争创二级医院,加快医院发展步伐,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一、医院目前人才队伍现状 1.高学历人才缺乏。在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没有硕士以上学位人才,大学本科毕业24人,大专毕业31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1人,初级职称63人,学科带头人2人。 2.人才分布不平衡。大部分专科专业技术人员初、中、高比例不符合等级医院评审要求,医、药、技系列高级职称人员偏少。 3.有些专科缺乏人才或有人才断层现象。如中医科、康复科、心理咨询、营养科、五官科是二级医院的必备,目前缺乏此类人才,药剂科、放射科人员配备不足,急诊科、感染科人才缺乏目前尚未规范设置。 4.管理人才缺乏。中层干部大多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或管理知识的更新,探索式、经验式管理为主,缺乏科学管理。 5.非卫技人才缺乏。目前,非卫技人员7名,仅有中级以上2名。按照岗位设置与等级医院评审标准,非卫技人员应达到8-10%,实际与此相距较远。 二、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指导方针,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各部门各专业各岗位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努力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为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培养一批适宜人才、留住一批合格人才。 三、基本原则 1.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要把中层干部管理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重基础,抓管理,出效益。

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

摘要结合当前的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现状,分析农业科技推广型人才培养困境,在此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提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对策,以期对于农业科技推广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困境;对策 在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勇于改革和创新,才能确保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来完成“养活中国”的大问题。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培养大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这里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包括农业科技的推广人才、研究人才及实用人才等。在此结合工作,主要论述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农业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重任,不断通过自身的科技创新来创造出新成果,能够起到农业实践和科技理论之间的连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 1农业科技推广型人才培养困境 1.1农林高校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困境 农林类高效、科研单位是培养农业推广科技人才的主体。但是,现实的数据却不是这样。经过统计,全国的农林院校中,农业学生仅为全部人数的15%左右。对于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农林高校来说,专业类别在不断增加。但是,往往攻读硕士学位的考生的选择范围却很小,仅能在领域内选择。所以,在此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数目比较多,但实际的领域之间的发展存在极不平衡的问题。 1.2农业推广艰苦行业中人才培养困境 在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过程中,体现出各个领域间的人才培养具有非常大的规模差距。同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指标基本是分配的,这样就几乎没有自由度的控制,没有明显的差异化。而对于在职研究生的选择方面,往往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不用考虑太多的问题,一般技术性、专业性、传统农业领域的报考人数较少;而“软科学”范畴,则比较受到青睐,录取人数也比较多。 1.3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困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源职业背景已经逐渐淡化,经过分析,在基层农技推广中相关的非农业推广、非农业技术开发、非农业企业管理工作的情况比较多。同时,他们担任干部也具有较高的比例,其中涉及到农业推广工作一线的情况比较少。经过统计分析,当前科技人才的硕士研究生中,大约科技人员占到1/3,教师一般大都具有职业教育学院的背景,而真正来自于农业科技推广一线的情况却不多。 2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对策 2.1进一步突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公益性 对于在职人员的培训,大部分都是受利益的驱动。对于相关的办学单位来说,往往存在着很松的入门要求,并没有涉及到专业科目的具体考试,一般要求培养单位完成内容考核即可。这样的专业化程度要求非常低,不利于在人才培养中体现出职业性、专业性特点,存在着大部分人都是为了混学历、混文凭的情况,也出现了大量报考农村区域与发展等情况,而没有涉及到一线的农业科技推广。所以,应该要求国家予以充足的经费支持,保证能够实现正常培养的支出,还应从政策方面鼓励一线的农业科技人才学习农林牧渔等传统农学专业,保证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 2.2以县域为单位进行在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 在职人员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进校不离岗”,这种情况下最大问题就是“工学矛盾”,结合实际的学习情况,往往基层农业人员很难找到必要的充足时间进行学习,他们往往工作任务繁重,很难集中时间来学习。所以,为了进一步保证人才培

论新农村建设.docx

论新农村建设发

论新农村建设发展 摘要:具体而言,所谓的"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条件,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齐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因风宜俗,提倡科学、文化、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文明精神生活观 调查目的:为更好的领会中央政策,使之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查对象:广安市罗渡镇新农村建设情况 调查方法:实地调查并访问群众 实践内容: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大了,在广安市上高中,到现在在攀枝花市上大学。虽然经历过这么多的地方,心中的思念永远只有那片土地。 今年的寒假,我参加了学校的活动,进行了一次寒假回乡实践调查,调查对象是我的家乡--广安市罗渡镇,我就其中的一个村——桐子坪村进行了调查走访,走访时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信赖和支持,调查时也针对村里开展了一些工作,还对部分村民进行实地调查走访,以取得更好的调研效果。

提高,农民的收入在一步步的稳定提高。 桐子坪村是比较传统的村,村里无企业、公司等办公场所,环境没有受到来自外界的污染,因此许怀村自然环境很好,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村民的饮用水都是纯天然的井水,平时食用的瓜果蔬菜都是自家种的无污染食品。 农业情况:桐子坪村耕地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级别。主要种植玉米、花生、水稻、西瓜等农作物,基本上达到了农业的多元化生产。 畜牧养殖情:畜牧养殖方面以养鸡业较具规模,两村有10户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养鸡基地,配套设施完善,养殖户养鸡数量在3000~10000只不等。养猪主要以家庭散养为主,部分养殖户已打算明年春天扩大养殖规模,但相对现代化的养猪企业还有很大差距。 不足之处: 1、村中不经常组织村民进行劳动技能的培训,如果能多增加些培训就相当于用技术来武装农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农民在生产中走弯路。 2、农民的娱乐生活太单调,村中的公共活动场所太少。除了村委会前有一处可供村民休息的小厂地外就没发现其他的供村民利用的公共场所。 3、村中目前的绿化比较乱,根据村中得绿化计划,形式上是沿路线绿化,没有集中的绿化用地。 4.农业机械化程度还不完善,因为桐子坪村地势不是很大的平路,有的田地在山坡上,每户的每一块土地也是比较小,散落。不太适合使用农业机械。所以到目前还是有不少田地还保持着最原始的耕作方式。 总结体会: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象牙塔的我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使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次的社会实践我的收获很大,我常常被有思想、有远见、有决策的农民所感动,更被他们的勤劳、朴实的品质所折服。感受也很多。我也感受到了农民的朴素和勤劳。总之,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中国的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如何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调研报告 如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情报室成果办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促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全面推进新世纪人才工程,是为实现我州经济腾飞提供人才保证的必要措施。相对于全省人才队伍建设,我州人才队伍更为明显地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等问题,特别是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创业创新的高层次人才普遍匮乏,严重制约着海西经济提升后劲和竞争力。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始终坚持把将人才作为新的增长点,努力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为依托,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带动点,集中力量,大力创新,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强力推进我州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事业的发展。 一、我州人才队伍的现状 (一)学历结构 全州机关单位中硕士研究生8人,研究生139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3.94%;大学本科1644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44.04%;大学专科1502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40.24%;中专270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7.23%;高中及以下的170人,占机关人员总数的4.55%。

全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中研究生6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1.28%;大学本科145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30.98%;大学专科255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54.49%;中专43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9.19%;高中及以下19人,占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4.06%。 全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群团单位中研究生5人,占群团参照单位人员总数的8.77%;大学本科27人,占群团参照单位人员总数的47.37%;大学专科21人,占群团参照单位人员总数的36.84%;中专、高中及以下4人,占群团参照单位人员总数的7.02%。 (二)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 全州事业单位中,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739人(其中在管理岗位工作的138人,具有职业资格的2519人)。按专业技术职务分:高级职务856人(正高级职务17人),中级职务3717人,初级职务2754人,未聘任专业技术职务66人;按专业类别分:工程技术人才599人,其中高级51人,中级280人,初级261人;农业技术人才652人,其中高级34人(正高1人),中级325人,初级285人;卫生技术人才1644人,其中高级155人(正高13人),中级663人,初级823人;教学人才3739人,其中高级565人,中级2072人,初级1085人;其它专业技术人才859人,其中高级51

关于区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区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业作为全区的基础产业,在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促进其他各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农业生产的发展关键之一,就是要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 对此,本人就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有效发挥科技人员作用,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其主要情况如下:一、我区农业科技队伍的现状我区的农业科技队伍在农业的发展、改革和创新,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为农服务体系上,以区农业科技、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形成了区、镇两级服务体系,涵盖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各个方面。 在为农服务上,参与制定和组织农业科技推广计划,确定推广农业技术的试验和示范点。 分工、协调、有序深入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并精心指导。 在农业增收上,积极服务农业结构调整,逐步调整粮经比例,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效,为增加农民收入以及社会各项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支队伍的主流是好的。 区、镇两级农业科技人员队伍现状(见《附表一》、《附表二》)二、当前农业科技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当前,我区农业科技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一)从数据上分析一是农村专业人员比例偏低,人员分布不协调。 区、镇两级农业部门实有人数566人,共有各类农业科技人员412人(其中,区一级农业科技人员占52%,镇一级农业科技人员占48%)。 在镇一级农业科技人员密度较低,各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实有人数255人(其中,在岗不在编的有26人,占10%;在编不在岗的有33人,占13%)。 区一级农业部门事业单位编制数372人,实有人数3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有213人。

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6人,占8%;中级职称的有66人,占20%;初级职称的有120人,占37%)。 二是第一线科技人员职称比例偏低,学历层次不高,人员结构不合理。 高级人才偏少,在镇一级农业科技人员中,大学本科的有17人,占6%;大专的有47人,占18%;中专以下的有191人,占75%;高级技术职称的有1人,中级技术职称的有40人,占15%。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目前科技人员结构不适应现有种植技术需要,原来从事粮、棉、油、麦栽培和植保,现种植结构调整为蔬、果、瓜,使原来从事粮棉油的科技人员闲置,而蔬果瓜的技术人员较缺乏。 三是年龄普遍偏大。 镇一级50岁以上接近退休人员的有133人,占52%;41岁至50岁的有78人,占31%;31岁至40岁的有41人,占16%;30岁以下只有3人,占1%。 四是农技人员使用不够充分。一方面,有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无法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就业;另一方面,大批的非专业人员拼命地涌向一些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单位,甚至还出现了农业科技中心在岗不在编、在编不在岗现象,致使学非所用、无学而用的现象同时存在,造成了人才资源的隐性浪费。 (二)从原因上分析一是用人体制不够健全,机制不灵活。 存在这一原因,主要有两大因素,即机构设置和产业发展不适应。 没有按产业建设需要对口设置机构;还有管理体制不顺。 镇农技推广机构以镇管理为主,上级业务部门没有选人用人的自主权。 一方面,大量非专业人员挤占专业编制和专业岗位,造成专业技术部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人员定编都是1993年后确定的。

浅谈新农村建设 叶建康

浅谈新农村建设叶建康 发表时间:2018-05-02T14:27:06.163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36期作者:叶建康 [导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总揽全局、放眼长远的历史性选择,是缩小城乡差距。 摘要: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要求。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当前问题;原则;对策 前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总揽全局、放眼长远的历史性选择,是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和谐发展的战略决策。为我们民族的长远和谐发展描绘出了一幅新的美好蓝图。自新农村建设多年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广大农民欢呼雀跃,上上下下情绪高涨,进展很快,探索了一些新路子,总结了一些好经验,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冷静思考。 1 新农村社区规划坚持的原则 1.1 把握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客观性,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实际、实践、实用为重,尊重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因村而宜,以不同的思路搞建设。强化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规划。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要走适合国情的路子,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加强对农村各种有害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四害"的防治,切实搞好农村和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广大农民创造清洁、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这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1.2 坚持以民为主,服务于民的原则。政府是主导,村民是主体。政府主要是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人才服务,而更多具体的事情要依靠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凡需要村民捐款出力的,要广泛征求意见,尊重大多数村民的意愿,绝对不允许采取强迫命令和强制手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确保农民增收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而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基础。 1.3 坚持整合资源,合力推进的原则。要动员政府机关和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参与支持社区建设,引导社会资本、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参与投入社区建设。要建立农村社区资源配置监管机制,完善农村社区建设财力支撑体系,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途径。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政府资金投入,但又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投入,要采取"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调动农民群众主动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以奖代补"就是对条件好的、建设热情高的、建设速度快的村庄社区,政府部门实行扶持,如提供建筑物资、发展资金和技术服务等,帮助其尽快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这样,既能改变过去"扶差促平"的理念,实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又能改变国家投资为主的支持方式,实行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更能改变直接现金投入的方法,实行国家补助建设物资为主、资金为辅,提高政府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 图1 新农村建设效果 2 新农村社区规划面临的问题? 2.1农村干部群众思想意识滞后问题? 统筹乡镇规划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解决好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问题,关系到乡镇规划推进的动力。一方面,群众思想尚不能够集中到城乡规划的高度来,“个人自扫门前雪”的态度占大多数,对于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孰轻孰重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也不够到位,认为农村工作投入大,见效慢,更倾向于工业发展,而轻视农村基础设施等的改善。事实上,我们的发展正是为了群众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追求发展而发展,这种本末倒置的政绩观也影响了乡镇规划建设的推进。? 2.2政府支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存在诸多问题? 今年来,国家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增长较快,但是,在资金的分配上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超过70%的资金是用于全社会普遍受益项目,而在农业方面,真正惠及农民,缩减农村与城镇收入差距的项目投入不到30%。小型的项目很难得到上级的补助,地方财政又偏好工业,再加上拨出去的款项缺乏有力度的监督以及长效的管理。事实上这部分投入资金的效率是低于其真正的价值的。? 2.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村庄整治规范度不够? 村庄整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但是在村庄整治过程中,我们发现,简单的由政府对村庄进行大包大揽的整治,按照所谓的模式进行大拆大建显然是与村庄整治的初衷是有差距的。如果只是按照村庄整治的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来判断村庄整治的完成与否更容易滋生形象工程的出现。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的干部切忌急功近利,否则就会使整治效果大打折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