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人性善恶的非理性思考讲解

关于人性善恶的非理性思考讲解

关于人性善恶的非理性思考讲解
关于人性善恶的非理性思考讲解

关于人性善恶的非理性思考

(谨以此文作为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分散研究的心得)

广西百色祈福高中韦国茂

一、学术界关于人性善恶的理性思考

人性是什么?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就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一直困扰着人们,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人性的善恶问题一直争执不休,这本来就是一个可以辩到海枯石烂、天崩地裂的命题。我所疑惑的是,怎么哲学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还是这样迷混不清?但是,根据争论各方的观点,关于人性的善恶,世间上不外乎有以下四种说法: 1.人性善论:中国古代的人性学说发源于孔子,行成于孟荀。中国古代流行的《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儒家学说,在汉代武帝时被国家正式认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帕拉图、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马斯洛等认为人性本善。 2.人性恶论:中国古代荀子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化之,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否认人性中有先天的善,他认为人性是好利多欲的,性中并无礼义道德,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一切善的行为都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西方哲学家奥古斯丁、霍布斯等人认为人在胚胎中就有罪恶,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个人私利,人的本性是自私与恶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力图排斥异己,互相谋算、陷害与残杀,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象狼一样。 3.人性的无善无恶论:这种人性观点主要表现在荀子的学生告子和道家的思想中。告子主张“性不善不恶”说。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善和不善,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后天学习而能的。道家的老子、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无所作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保全人性的天然状态,主张人应回到“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中去,人应完全顺应自然。 4.人性有善有恶论:春秋时代的董仲舒认为人性有善有恶,认为善出于性,但性中有情,情是恶的......西方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培根等认为人有灵魂,灵魂可善可恶。

其实人性善恶不仅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性的问题。

二、现实世界关于人性善恶的非理性思考

案例一:江西卫视传奇故事里讲述的题为《夫妻本是同林鸟》的故事,女孩唐某和小伙李某结婚不到半年,厄运就降临到这对新婚夫妇的身上,唐某得了急性白血病。大夫说,这种病要么就赶紧手术,但必须得找到合适的血型配方,如果不做手术,保守治疗,最多只能活三年。刚开始的时候,李某一家还给唐某治病,后来李某的父母就不再掏钱了,李某也借口出去打工挣钱给妻子治病为由,失去了踪迹,而且一消失就是三年。在这三年期间,唐某的亲人四处奔走求告,借债累累,算是保住了唐某的小命。在这期间,医院也为唐某找到了血型配方,通知她尽快做手术,可是李某一家就是不肯掏一分钱,唐某只好因无钱而放弃了手术。在记者采访时竟然出现了这样一幕,李某的母亲当着记者的面在病床前给儿媳妇跪下了,并说“我求求你了,放过我们一家吧,不要再治了,好吗?”。最后久别三年的李某也回来了,面对妻子的质问和记者的采访,他总是谎话连篇。后来唐某告诉记者,她已经不想治病了,她已经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只希望李某能看在跟她夫妻一场的份上,把她三年来看病所借亲朋好友的钱替她还一些,能还多少就多少,这样她走的也会心安理得一点。说完之后,她就闭上了眼睛,沉默不语,

只有泪珠沿着蜡黄的面庞滚滚而下,浸湿了自己的枕头,浸湿了每一个善良人的心,……

我们都在同情唐某的不幸,人们都在谴责李家的不道德,有人说李家是丑恶的,因为他们已经不愿为唐某的治疗掏钱,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更何况她是你们的媳妇呢?可是谁又知道治疗白血病需要几十万块钱,这是一个农村家庭所无法承受的,那无异于天文数字,而更要命的是医院还会告诉你,钱花了,病不一定能治好,要看她的造化,想想谁治得了,谁又能治?在农村因治病欠债累累,无已自拔,穷困潦倒的大有人在,因无钱治病而命丧黄泉的也比比皆是。这是谁之过?如果说是恶,那是谁之恶?这不仅是唐某的悲哀更是我们国家的悲哀。只有当看病、上学、养老不会成为一个家庭的沉重负担时,我们才有资格来评判善恶。

案例二:山间公路上三名持枪歹徙居然盯上漂亮的女司机,强迫中巴停下,要带女司机下车去玩玩,女司机情急呼救,全车乘客噤若寒蝉。只有一中年瘦弱男子应声奋起,却被打伤在地。男子气极.奋起大呼全车人制止暴行,却无人响应.任凭女司机被拖至山林草丛。半个时辰后,三歹徒与衣衫不整的女司机归来。车又将行.女司机要被打伤流血的瘦弱男子下车。男子不肯,倔持起来。喂,你下车吧,我的车不拉你!中年男子急了,说:你这人怎么不讲道理,我想救你还错吗?你救我?你救我什么了?女司机矢口否认,引得几个乘客窃笑。中年男子气极,恨自已身无大侠之力!救人未救成,可也不该得此亡被驱逐下车的结果呀,他坚决不下。再说我买票了,我有权坐车!司机扬起脸无情地说:不下车,我就不开。没想到的是,满车刚才还对暴行熟视无睹的乘客们.却却如刚刚睡醒般,齐心协力地劝那男子下车:你快下去吧,我们还有事呢,耽搁不起!有几位力大的乘客甚至想上前拖这中年男子下车,使人想起莫泊桑笔下《羊脂球》里的情节。三个歹徒咧着嘴笑.得意地笑了。其中有个黑皮无赖毫不知耻地说:哥们把她玩恣了!另外两个歹徒也胡言乱语:她是我对象,关你屁事!一场争吵,直到那男子的行李从车窗扔出,他随后被推搡而下。汽车又平稳地行驶在山路上,女司机掠了一下头发,按响了录音机。车快到山顶,拐过弯去就要下山了,车左侧是劈山开的路,右侧是百丈悬崖。汽车悄悄地加速了,女司机脸上十分平静,双手紧握着方向盘,眼睛里淌出晶莹的泪水。一歹徒似乎觉察到了什么,说:慢点开,慢点开,你他妈想干什么?女司机并不说话,车速越来越快。歹徒企图扑上去抢方向盘,汽车却像离弦的箭向悬崖冲去...... 第二天,当地报纸报道:伏虎山区昨日发生惨祸,一中巴摔下山崖。车上司机和十三名乘客无一生还。半路被赶下车的中年人看到报纸哭了。谁也不知道他哭什么,为什么哭。

这个事例我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但作者无疑在告诉有人们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道理。有人是不是觉得很痛快,并为该出手相救者庆幸,可是再认真想想那那虽然麻木却也无辜的13人真的该死吗?女司机与那些歹徒又有何异?就算是那3个歹徒也真的该死吗?是不是我们又该退回到混沌的无法的社会,有仇必报,有仇自报,对作恶者人人得而诛之?报纸上也经常报道哪个哪个小偷被游行示街、被活活打死,就在旁观者和被窃者感到无比痛快之时,我不禁要问谁真善谁真恶?

案例三:2010年3月23日早晨,郑民生携带一把尖刀从家里窜至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门口行凶,造成8人死亡,5人重伤。郑民生因恋爱多次受挫,图谋报复泄愤,恐对成年人行凶难以得逞,即萌生了杀害小学生之恶念。

4月28日15时左右,犯罪嫌疑人陈康炳混入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持刀砍伤15名学生和一名为保护学生与歹徒搏斗的老师。陈康炳系雷州市白沙镇洪富小学公办教师,2006年2月办理病休至今,其性格内向,很少与别人交往,单身一人,尚未成家。

4月29日上午9点20分左右,无业人员徐玉元持刀闯入江苏省泰兴市泰兴镇(即泰兴市区所在地)中心幼儿园,砍伤幼儿29名、教师2名以及保安1名。

4月12日,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发生一起校园凶案。一个精神病人在西场镇西镇小学门前约400米处,追砍放学小学生,造成两死五伤。

5月12日上午8时左右,48岁的陕西省南郑县圣水镇林场村村民吴焕明持菜刀闯入该村幼儿园,致使7名儿童和2名成年人死亡,另有11名学生受伤,其中2名儿童伤势严重。

那些如花的生命一朵朵凋零,这些无辜的孩子,他们是那么天真无邪!他们是那么的美好、阳光。一次又一次的校园伤害案一次次刺痛着人们的心。生命如此之重,作为成人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的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营造更好的成长空间吗?多数大众可能都会对施害者本能地抱以咒骂与憎恨的态度。可是,咒骂与憎恨能化解暴力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社会极端心理和行为,给孩子们乃至社会大众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呢?生命的真相是:每一个施害者本身也是一个不幸者,一个长期缺乏关爱与幸福的人,一个值得并需要同情和关爱的人。可以肯定的是,一个真正受到过足够关爱的人,一个真正感受到过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与温暖的灵魂,一个内心真正品尝过幸福滋味的正常人,一定不会滋生这种仇恨他人和敌视社会的心理与行为,一定不会如此无情狠毒地对无辜者痛下杀手!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发生了这些一系列的伤害案后,校园周边多了几个警察,可是风头过了,现在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校园门口依然繁杂,精神病人依然在街上游荡,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社会矛盾一次次激化,我不知道这样的惨案还会不会发生?希望社会真的能和谐!公平、公正的制度能让人少了恨和怨气。

案例四:一只风中的小鸡在一个大纸箱子上面瑟瑟发抖,它身下的纸箱子里还有数只小鸡在叽叽地叫。卖鸡的小贩两手抄着袖吆喝着:“鸡崽儿一元钱一只,一元钱一只啦……”一个年轻的妇人走过来:“再买两只”,她笑着说,“昨天,我给孩子买的那只,被他一不小心给摔死了。这孩子,在家一个劲地闹,非要再买一只。这回呀,我给他买俩,摔了这个还有那个。”

我想妈妈的做法该是善还是恶呢?说是善,因为妈妈爱自己的孩子,可她为什么却不能善待老母鸡的孩子?人总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伤害别人的孩子,这几乎成了爱的定律。因为不是自己的孩子,我们对那些弱势的生命,可以任意的践踏,无意它们生存的权利,随意处决着它们的生死存亡,难道,仅仅因为那不是自己的孩子吗? 说是恶吗?可她可以为了自己的小孩做一切事情,无怨无悔,甚至可以不理别人的死活。人是人性的代表,兽是兽性的代表,可有时在人身上我们却看到很多的兽性,在兽身上我们看到很多的人性,谁善谁恶?

案例五:演员出身的韩国歌手U-Nee2007年1月21日上午在家自杀身亡震惊了韩国娱乐圈。她没有留下任何遗言,U- Nee的第3张专辑将在不久之后上市,而22日则是拍摄新专辑MV的日子,有人猜测U-Nee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不能承受新专辑上市的巨大压力。而据U-Nee的家人透露,U-Nee一直被网民的恶性评论所困扰,显现过一些忧郁症的症状。诽谤一直以来都是众多艺人的天敌。韩国媒体称这些恶性评论是U- Nee自杀的最大的原因。

在韩国号称“河莉秀第二”的变性艺人张彩苑2008年10月6日自杀于自己的家中,她因为参加SBS电视台某综艺节目,饱受恶意人身攻击的言论。其个人主页上就有网友留下过激言辞,给张彩苑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加上崔真实自杀事件的影响,张彩苑选择走上绝路。

崔真实因为主演《星梦奇缘》而被中国观众熟知和喜爱,但却她于2008年10月在家中自杀身亡。崔真英,崔真实的弟弟,2010年3月29日发现自杀于首尔家中。10月份仿佛成为了韩国演艺圈的死亡之月,继崔真实与张彩苑接连自杀后,7日又曝出了模特兼演员金智厚上吊自杀的消息。在拍摄《coming out》时,他首次向外界公开了自己是

同性恋身份而引发过话题。

内地女歌手陈琳2009年10月31日凌晨跳楼自杀身亡,终年39岁。2010年7月5日下午6时许,演员贾宏声坠楼身亡。2001年,贾宏声根据真实吸毒经历拍摄了电影《昨天》。他是国内首位主动向公众承认自己吸毒的艺人。

此类事件此起彼伏,人们无法理解这些有大好前途的明星们为什么如此漠视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思想家加缪曾经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人们总是只看到明星外在的潇洒、华丽、荣耀、绚丽,看到他们得到的鲜花和掌声,却看不到他们内在的苦闷、忧郁、烦恼和巨大的压力,他们为什么走上不归路?在别人看来光鲜亮丽、衣香鬓影的明星生活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压力和痛苦?这些人虽然身上笼罩着光环,作为偶像被关注、被崇拜,但同时,他们也因此在生活中有更大的压力。细数明星自杀的事件就会发现,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情感困惑成为导致明星自杀的最大原因。但是网络恶评无疑是个巨大的杀手,人们在虚拟的空间里随意的撒泼自己的言论,漫天的唾沫随风飞舞,满足自己的私欲及一时的快感,正如八分斋兄所说的:“这年代狗早已忘记了咬人,但人却长进得厉害,反倒去学了它们!……恶意的横行与别有用心者的煽动,导致整个网络世界变成了肆意攻击、浅薄式正义横行的空间,魑魅魍魉牛鬼蛇神一并的耸立,非理性变成了主流,集体无意识变成了主导。也正因如此,正常的变成了不正常,不正常的变得正常,平时大家嘴里絮叨的信仰缺失、观念错位、价值扭曲、道德沦丧那么鲜活的话题借网络之便肆意横行和蔓延,这种渗透是可悲的,从能够独立思考到群落式判断,人们在网络上变得那么轻薄和无畏。”也许某人的一句发泄的话,一句别有用心的话甚至是一句无心的话就会把这些明星们推到风口浪尖上,杀人于无形之中。网络的作用有时只在于把少数的说教者变成全民说教者而已,每个人都道貌岸然地在那里批评、指责、愤怒、控诉,暗底下他也许在正在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人们一次次为这些年轻的生命扼腕叹息,甚至有人说“每个人都是大时代的海上花……每个时代都有某项事业的殉道者。”就在人们纷纷攘攘、沸沸扬扬的议论中,我只看到一个个灵魂飞向天国,只是不知道在天国里是否也有人世间的善恶之争、天堂与地狱的纷争。可谁又该为这些逝去的灵魂买单呢?没有!因为你明知道那是虚拟的,不关谁的事。

案例六美国1984年以来矿难一览

1984 年: 犹他, 死亡27人。

1986 年: 西弗吉尼亚, 死亡5人。

1989 年: 肯塔基, 死亡10人。

1992 年: 弗吉尼亚, 死亡8人。

2001 年: 阿拉巴马, 死亡13 个人。

2006年元月2日:西弗吉尼亚矿难,13名矿工生死不明

2010年4月5日,美国西弗吉尼亚州首府查尔斯顿附近一处煤矿5日发生爆炸,造成29人死亡

中国2002—2009年矿难一览(官方统计)

2002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记录矿难1595起,死亡3767人

2003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记录矿难1909起,死亡3993人

2004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记录矿难1475起,死亡2978人

2005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记录矿难1438起,死亡3372人

2006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记录矿难327起,死亡1530人

2007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记录矿难170起,死亡1146人

2008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记录矿难116起,死亡759人

2009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记录矿难98起,死亡672人

一次又一次的矿难已经麻木了人们的听觉和视觉,一桩桩惨烈的事件,一次次血的教训,一个个责任人被处分被判刑,人们在痛恨痛骂那些奸商贪官唯利是图、草菅人命,可矿难仍在一天一天的发生,除了屈死的冤魂,留给死难者家属心灵上的伤痛之外,对于大数的中国人来说巳经习以为常。有人还在感叹中国的矿难比10年前少了很多,进步了10倍,可那些已经逝去和即将逝去的灵魂是否会听到他们的赞誉,在天堂里他们是否该心怀感激?真的要像那位大师一样只能感叹“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了?”可谁又该为这些逝去的灵魂买单呢?中国倒是开出了一个明确的价格:20万。为一条鲜活的生命开价,我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我只能无语。

三、非理性的总结及反思

“很久很久以前,谎言和真实在河边洗澡,谎言先洗好,穿了真实的衣服离开,真实却不肯穿谎言的衣服。后来,在人们的眼里,只有穿着真实衣服的谎言,却很难接受赤裸裸的真实”这就是人心不可以估算,也许人们并不在乎是真实或谎言,只在乎它的外表好不好看。

根据生理学的研究,人的怀孕其本身就是一个战斗的过程,是数万颗精子为争夺一粒卵子而进行的赛跑。谁先抢到,就能接受生命的洗礼。其他的呢,对不起,一边玩儿去吧。也许,有人会说用这个比喻来描述人的本性并不恰当,因为精子在与卵子结合前,并非一个生命的本体。但以这种过程来形容人的趋利避害的天性并不为过。一个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一个索取争夺的过程,如空气,水,食物,爱情,权力等。只不过争夺的对象不断在变化罢了。那么,这种争夺究竟是善,还是恶呢?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与老子大概同时期的在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对于善和恶,也有妙论。他说:善与恶为一,正如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条路。因此,善恶的转变,不过像转身一样的简单,只看你愿意面向的是哪边。

中国古人常说:“善恶一念间”,这个一念之间正是阴阳中和的临界比例,对于善恶由量变到质变至关重要。

我之所以说非理性思考,并不是说不需要理性思考,也不是说不需要评判善恶,相反,正是在这种理性与非理性的思考中、在善恶的纷争中,人类才得以进步,一步步走向文明。但要认识到理性的重要作用,也要认识到理性的局限和不足会给人带来痛苦、烦恼与不安。人犯罪的破坏性超过动物,是由于人有理性,比如人制造原子弹来破坏世界,动物是没法制造的,所以理性不总是正确、健康的。我们要认识理性是双刃剑,有可能把你导向真理、导向解脱,也有可能把你导向毁灭。人的生命系统有两个,一个是身体受之于父母,另一个是我们过去生命的延续。一切的过去以现在为归属,无尽的未来以现在为开端,我们无始以来养成的生活经验、性格、所作所为就形成了我们现有的性格,一个人是善性人,还是不善性人,都是自己培养起来的。好人有时也会干坏事,坏人也会干好事。

沧海桑田,先哲们早已远去,但是,只是他们的话题仍在继续……其实,人本性是善还是恶这并不是最本质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制度、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化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抑制人们去从恶而鼓励人们去从善。其实,一个人是善还是恶,只在于你是否真正的找到你心中的平和与快乐。

2010年7月

人性善恶的哲学问题

人性善恶的哲学问题 诗人的创造,哲学家的辩证,探险家的技艺这就是组成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材料。以下是精心整理的人性哲学句子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习! 人性哲学句子 1. 人生有两大欢乐,一是拥有后细细的品味,二是追求之中倍感无比充实。有些人为了享乐而苦了一生,有些人为了休息却忙了一生。人们总是在不停地追求美好,却往往错过了当下的美好,要记住: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愿你幸福一生! 2.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河,岁月如水,成长为岸:左岸是童真,右岸是成熟;左岸是柔软,右岸是恬淡;左岸是简单,右岸是丰满;左岸是快乐,右岸是生活;左岸住着七彩的梦,右岸住着不尽的欲望;左岸充满祈盼,右岸铺满挣扎。对你的祝福,在左岸,愿你的幸福,在右岸。 3. 欲望是无穷的,别过;人生是平淡的,别倦;身体是自己的,别糟;幸福是有限的,别贪;美色是他人的,别恋;爱人是自己的,别厌;钞票是消费的,别攒;生活是丰富的,别烦;假期是休闲的,别忙;人格是高贵的,别贱;感情是纯洁的,别污;朋友是永远的,别淡;权力是暂时的,别专。 4. 一辈子在于碰:碰对了方向,光彩一辈子;碰对了时运,顺当一辈子;碰对了爱好,充实一辈子;碰对了爱人,幸

福一辈子;碰对了师长,收获一辈子;碰对了领导,宽松一辈子;碰对了朋友,乐呵一辈子;碰上了好股,赚它一阵子;碰对了行情,做它一阵子;碰对了牛市,赢它一阵子。 5. 失败,是因为欠缺耐心;烦恼,是因为欠缺开心;冷漠,是因为欠缺热心;孤独,是因为欠缺真心;无谓,是因为欠缺关心;逃避,是因为欠缺爱心;沧桑,是因为欠缺童心。多一点耐心、开心、热心、真心、关心、爱心、童心,愿你快乐生活每一天。 6. 不吃油腻的东西,让身体更清洁;不做不可及的梦,让睡眠更安恬;不穿不合脚的鞋,让步伐更悠闲;不跟无谓的潮流走,让心情更宁静;不缅怀无法回头的过去,让生活更快乐用心去爱,真诚去交,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简单每一天,幸福每一天。 7. 最经典最给力最搞笑的求职广告:可以为好打听的老板做探子;可以为智商低的老板想点子;可以为想登天的老板架梯子;可以为搞出口的老板骗鬼子;可以为逃债务的老板兜圈子;可以为追债务的老板操刀子;可以为慕虚荣的老板挣面子;可以为喜滋事的老板生乱子。 8. 对未来,要抱最大希望;对目标,要尽最大努力;对结果,要做最坏打算;对成败,要持最好心态。不急不躁,不骄不馁,祝你把握好每分每秒,让幸福拥抱! 9. 有些机会,因瞬间犹豫,擦肩而过;有些缘分,因一

儿童哲学·《人性的善与恶》教学设计

《人性的善与恶》 教学目的: 1、通过借助阅读法国儿童哲学大师奥斯卡·伯瑞尼弗的《绘本花园:人性的善与恶》、故事、 寓言等形式,学会正确区分善与恶,在丰富学生认知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甄别、感受的能力,并能够进一步创建个人的思维、观点和良心。 2、通过讨论当今社会发生在身边种种善与恶的现象,让孩子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 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借助寓言、绘本、故事,结合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让学生除了懂得从逻辑上分清善与恶之外,还要有善与恶本性上的感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揭示主题 1、今天的课从一则小故事开始,请同学们猜猜,老师今天要讲的是什么主题?—— 有两个人,都得了同一种治不好的慢性疾病,每时每刻都受着病痛的折磨,生不如死。一天,两个人遇到一起,谈起共同的感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两人相见恨晚,便坐下喝起酒来,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个人都喝醉了。 甲问乙:“如果上帝能让我们每人实现一个愿望,你会许一个什么愿?”乙打着酒嗝说:“我会祈祷上帝公平一些,让世间所有人都尝尝我们所受的痛苦!老兄,你会许个什么愿啊?”甲抑制着眼泪说:“我会祈祷上帝赐我医术或药方,能为世间所有人解除疾病的困扰,让大家都快乐地活着。” 后来,两个人依旧长期经受着疾病的折磨。但却因对人生态度的截然不同,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 甲随时随地地关注并查阅相关方面的资料,用自己的身体去试药,逐渐地摸索出了这种病的规律和性质,形成了一套针对这种病的用药和身体保养的综合治疗办法,治愈了自己的病,征服了这种“治不好的病”。后来,又用这种治疗办法,让成千上万名患者解除了疾病的折磨。而乙却因为对人生的失望和仇视,染上了酒瘾。疾病加酒精,使他的身体快速衰老。等到甲的治疗办法面世时,他已经病入膏肓,最后不治而亡。 2、提出问题:同学们,甲和乙在面对“如果上帝能让我们每人实现一个愿望”这个假设问题时,分别所表现出的是什么?

人性的善与恶

人性本空,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是空。性本善、性本恶,指的是人性空衍生出来的内容。 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在空性之上的映射,人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欲望是人根本属性,事实上,这也是一切生命的根本属性。在自然属性中,人性本无善恶之分,人生而如一张白纸;在社会属性中,人性会因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而在不同的情境下,善恶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会形成两个本能: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本能,即本性,它是支配人行为最强大、最根本的原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驱动人类行为的所有心理动机,最初都源于自己的欲望,只是在追求利益的方式上,会有善恶之别,从而形成可相互转化的善人与恶人。 从社会层面观察人的行为,任何人都有善恶一体两面,相互制约。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全面客观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 人生在世,无论人性之善还是人性之恶,其都包含利己成分,可人不会只为利益而活,不然即不会有高尚的道德,以道德层次划分:舍己为人是为大善,利人利己是为善,损人利己是为恶,损人不利己是为大恶。以利人之名,行利己之实,为伪善;以利己之名,行利人之实,为伪恶。 人性不可解放,一但彻底解放人性,则人性之恶无从制约。人性亦不可压抑,压抑人性的结果,只能是积累仇恨束缚创造力。 人从出生开始,就进入了一个人格的塑造期,而一个人品格的好坏,会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 在一个温馨和善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人,必定善良。在一个校风纯朴的学校学习的人,也不会暴力血腥。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社会,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今天的这个社会,尔虞我诈是常有的事,在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没手段谋略的人生存不了,所以,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有的人本性虽善,但也会被染黑,而有的人却会一直秉持善良的心态去面对任何人与事,而不是被这个污浊的社会同化。所以我认为的是,人性的善恶取自于自已的价值观。所以,其实谁也说不清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人性是常年消磨养成的,最初无善也无恶,都是根据环境慢慢演化的,但是,一般如果收到打击和伤害,就有很大的可能变恶,除非有人去指引他,让他了解活着的意义。实际上,善恶兼容才是真正的人之道,恶少善多,无恶,就保护不好自己,那就更不行了,人生意义为让自己和种族生存下去,自己都不能活下去,又谈什么善?如果人们都不能保护自己,种族迟早全部灭亡。无善,就会伤害他人,这样互相伤害,种族也得灭亡。比起舍己为人,我还是觉得所有人利人利己较好,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啊!自己的种族才能生存下去啊!

关于人性善恶论的思考

关于人性善恶论的思考 几千年来人们对于人性的善恶一直争辩不休。各派或每一个给“人性善恶”下定义的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也都暗含或明示地认为人性是善是恶应该或可以有一个为大家所承认的答案;但观点各异这一事实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人性是善是恶这一问题并没有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答案。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了几个定义:一、何为人性,它侧重于人的自然性还是社会;二、善恶指什么以及二者的界限;三、评价人性善恶的标准及时代背景。我认为人性一般指人的自然属性,即未受到社会影响(包括先天遗传)的纯粹动物属性。因为在社会中,人或多或少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他的本性也在明了或悄然的发生着变化,在此条件下研究人性的本质是不妥的。但人自生命形成到归于泥土无不受到社会的影响、改变,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去研究人性,也就失去了其生存土壤与现实价值;再者,自人类形成之日起,纯粹自然属性已不复存在,考察早期生命的本质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所讨论的人性侧重于社会性。关于善恶的定义,我认为善是指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条件下满足自己的行为,恶指牺牲他人的利益而追求满足自我欲望;同时我所说的本善论或本恶论并不是忽视另一方,而是指在两者都存在的条件下哪一个占主导地位。最后,评价善恶的标准在于是否损害他人合法利益,同时,在主张集体主义的我国,人性善恶也就不自觉的增添了一些因素,这一点必须考虑进去。 我主张人性本善论。人自出生起,他的性格、本质便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父母、祖辈与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性格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性应该是善的,先辈中可能有部分人思想是恶的,但绝大部分应该是善的,否则,一个种族不可能延续下来,它只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泯灭。同样的道理,一个民族的性格也应该是善的。当然,这个因素只能说明人诞生时性格中包含着善的成分,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根本的。第二个因素便是社会环境(是指广义上的社会环境,包含自然环境)的影响,人无不主动或被动的社会化,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改变自己,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如何生存,那些不能适应社会的便被社会无情的淘汰。社会化很大程度上改变并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明了了社会环境对于人性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开始讨论社会环境的善恶。究竟怎样的社会才能说是善呢?我认为凡是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便是一个善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受到社会的各种教化,受到伦理道德、法律、各种习俗、社会舆论等的制约,从而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人性中被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人们为了各自的发展,不得不遵守各种社会规范。个人在追求自己欲望的同时,不得不考虑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否损害了他人利益,久之,便形成了所谓的“良心”,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在我国,集体主义不断深入人心,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这也是人性善的一种表现。有人会用当下中国道德不断滑坡,各种道德底线不断被挑战来反驳性善论,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说明人性是恶的,如果社会体制够完善,小悦悦事件便不会发生,长江大学学子英勇救人后的那心酸一幕也不会发生。社会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善人们都不敢为,这与人性本善并不矛盾,况且,那只是少数人的做法。 法学一班:杨涛 2011214388

人性善恶与教育理解

人性善恶与教育理解——《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1 推荐 教育学理解涉及到什么对孩子才是最好的;换句话说,它又是规范性的,它是指向“善”的思想——对孩子的“善”的思想。 ——【加】马克斯·范梅南 做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应尽的职责,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善”的思想更是我们追寻的理想。而应对这一职责与理想的就是我们对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关爱与帮助。这是一份美好的结果,但是过程却又是漫长而艰辛的。古人虽说过“投桃报李”,但是这在现实之中,却往往难以恒定地发生。 我想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会碰到一些问题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我们往往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是收效却不大。尽管效果不大,但是有时毕竟又是有一些效果的,可惜这些效果能够起作用的时候却是我们难以看到的。感到自己工作的无力,以后大多数时候又都是听之任之了。于是,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让学生去做一些更符合“善”的、对自己或他人更有益的事情时,他们却常露出莫明其妙的表情。 难道让人向“善”,有什么不对的吗?虽然我也很清楚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对于社会上的阴暗面已经有了更多地了解与接触,甚至有一些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潜规则”,但是十几年的道德教育就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吗?为什么有些学生能够向“善”,而有些学生却又在“避善”呢? 就在这个问题困扰着我时,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走进了我的视野。在这本书的第五章中提到:“在某些宗教团体的观点里,人的本性一直从根本上被看做是邪恶的。因此,他们用很多的努力从‘生来就有罪’的年轻人身上将‘魔’驱除出去。相反的是,更为现代的观点则倾向于将年轻的孩子看做是天真的、善良的、纯洁的。但是,结果呢,我们往往会忽视压抑孩子的种种可能的苦恼——对某种坏的行为的负疚感、违反道德感、罪孽感、悔恨感,还有恐惧、怀疑以及对他人的否定的情感——憎恨、嫉妒、不满。” 确实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早晨刚升起的太阳”等等,因此我们对待学生都是从关爱与宽容的角度出发的,认为他们的错误只不过是暂时的。而现实也告诉我们了内心向“善”的学生是绝大多数的,于是这又有力地支持了我们的观点。可是事实又告诉我们并不能对所有的人都以同样的观点去看待。而《教学机智》一书中所提到的这两种不同观点,不由地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代的人性善恶论。 人性善恶的两种观点,其实在中国早已有之。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孟子

关于人性的善与恶

关于人性的善与恶 近代中国从天圆地方“天下”进入地球时代以来,西方学说传入了“人性恶”的人类哲学思想(original sin,译“原罪”,也可译“性恶”),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因为人性本源是恶的,因此必须配之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这种关于人性恶的人类哲学观点,中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早已有之,代表人物便是诸子百家之一荀子。荀子持“人性恶”观点,而同时代的孟子则持“人性善”的观点(时代背景是即将进入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历史的各种哲学流派,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按故往历史中国十分惯常思维的“大是大非”原则来看,人性的善与恶,是两个绝然相反的人类社会哲学元素,荀子与孟子应被归为两个不同的学说流派。但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学术却把两位持泾渭分明哲学观点的人,同称为“儒家”。不知两位已作古二千多年的大学者会不会在黄土之下跃骨而起? 仔细想来,把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们归于“一家”的文化现象,也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情理之中。中国数千年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与行政一统论相匹配的学术一元论,也就不得不会把为华夏人类思想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各流派人物都归入相同的彀中。在归入“一家”之后,再予以分门别类,作内部清算,谓之“一家”之内的不同“路线斗争”,再或逐“师门”,斥之学术叛徒、学术内奸。那个时代的这种学术的历史发展逻辑,同样与封建社会一统皇权独裁之下的“羁縻”臣僚、清算各派臣僚的行政制度,完全匹配。但显然,两者本来就不在一

个学术流派中,而这正是符合近代以来人们认同的人类历史“学术多元论”观点的。历史地看,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古往中国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从而使古旧读书做官的儒学成为通向文化一元论的单行线和独木桥,但人类思想(包括经济形态)本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术的“多元”,何必纳入一家?它实质是泯灭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性。学术叛徒内奸之称,是不是有点自作多情? 春秋末期,早于荀子孟子一百年的孔子仅谈到了人类哲学“仁”的思想,而荀孟则开始了人性恶和人性善的争论。众所周知,自后两千多年中国皇朝历史遵循了孔孟之道,而荀子的“性恶”人类哲学思想早已被皇朝历史自我消弭于无形之中。有当代考古学家指出,人类文明历史数千年以来,人们的物质与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性情几无改变。笔者以为,人类历史从来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这就像表决心发誓要克服自我一样。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提到孔子“仁”思想时这么说:“按孔子的看法,一个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的念头,可见性恶来自先天”(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 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受到“性恶”遏制,说“性善”则可以使一部分“圣人”免于遏制。这在今天的人看来,道理很简单。假如古人因受人类社会认识论的局限而偏入旁门(轻视实践的古人先给予认知上的定义,再寻找“理”;现代人在实践中寻找“理”),那么,今天的人如果再提“性善”论,则别有它图了——人类历史证明:提倡“善”的人就是“善人”,那是一种是人都不信的鬼话。正如明代那位深陷一元

人性善恶的阶段性

论人性善恶的阶段性* 王征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摘要:人性是善还是恶,已经争论了几千年了。其实,性善论和性恶论都不准确,因为善与恶是基于一个道德标准做出的判断,而道德标准又是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的,因而同一人性在不同时代的不同道德标准下得出的善恶结论是不同的。所以,人性的善与恶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判断结果。这个结果会随道德标准的变化而改变。作为个人而言,其人性的善恶也往往是有阶段性的。 关键词:人性;善恶;阶段性 人性,不仅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管理学理论问题,因为人性决定人的动机,动机决定人的行为,而行为规律和行为管理正是管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要骑马就需要了解马的癖性,要养狗就需要了解狗的特性,要管理人就需要了解人性的规律。 一、人性的质及种类 人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本能和本性。人,作为一种动物之一,具有与其它动物相同的一些本性,如食欲、性欲及对子女的情感等。当然,人在情感、食欲方面比动物表现得更丰富、更高级。人,作为一种不同于低级动物的高级动物,又具有独特的本性,如权欲、贪财、赌博等。 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要是人,则不论他是多么小,哪怕他只是个呱呱坠地的婴儿,他也与其他人同样具有人性,人性是呱呱坠地的婴儿与行将就木的老人共同具有的属性[1] 。人性如同人的心脏和血液一样与人的生命同生共死。只要人的生命倘存,人性便会身不由已地表现出来,尽管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时而强烈,时而舒缓,但它恒久地在人体内跃动,而且总有一种淋漓尽致展现自己的欲望。 虽然关于人性的善恶之争已有几千年,但人性到底是哪些?有几个?却很少有人论述。人性的善恶需要辨析,但人性到底有哪几个更需要探究。只有把人性的具体内容归纳出来,才能明了何谓人性,人为什么是人,也才能通过把脉人性规律,进行人性化管理。告子认为人性就是食欲和性欲:“食色性也。”这显然过于简单,不能概括人性的全部内容。也不能把人与其他低级动物区别开来。笔者认为人性有十二个:善良、权欲、赌博、贪财、好色、食欲、情感、爱美、好奇、逍遥、嫉妒和乐于被称赞[2]。 二、人性的善恶之争 关于人性的善恶问题,已经争论了几千年了。 大部分中国人认为人性是善的,《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这个观点的代表之一。后来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一系列观点,都是基于人性是善良的这样一个基本前提。因为认为人性是善良的,所以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村干部在农村社区管理中的职务行为规律及规范研究”(12YJA630138)资助成果。 作者简介:王征兵(1964-),男,陕西兴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人性本无善恶而习有善恶

人性本无善恶而习有善恶 人性本无善恶而习有善恶 人性善恶问题为中国传统哲学之重大命题,千载聚讼纷纷。《三字经》开头四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前两句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什么是“初”?就是“始”的意思。制做衣服一定要先将布料裁剪成若干片一定形状的料块,然后把这若干片缝合纫缀起来,才能形成衣裳。俗称制衣匠为“裁缝”,就是就这两个制衣的基本工序而言的。裁剪必用刀,故“初”字从“衣”从 “刀”以示其始。所以“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是“性”?就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性”的本义就是如此。古籍中“性”有时作“生”即为明证。 “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习”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任何

人,不管他父母是什么民族、种族,也无论他的父母是贫贱还是富贵,是好人还是坏人,其与生俱来的“性”都像是素练白绢,没有颜色,没有善恶的痕迹。——这就是“性相近”的意思;而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如素绢白练沾染了各种颜料,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有了善恶的区别。——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以看出,其实孔子是把性和习明确分开的:先天为性,后天为习。而历来论性,不辨性习,至于混习为性,——性善、性恶的争辩皆由此而生。 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有两个方面,一是形体容貌即所谓肉体,二是情志欲望即所谓精神。性从“心”,故特指精神而言。后世谈论争辩人性,也都是特指精神而言。而精神包含广泛:一是知识智能,二是情绪,三是意志,四也品质志趣,五是脾气性格。知识智能,是就真伪是非而言的;情绪,是就喜怒哀乐而言的;意志,是就抵御外界摧折诱惑所体现出来的差异而言的;品德志趣,是就人面对外界摧折诱惑时的取舍态度以及社会对人的言行的道德评价而言的; 脾气性格,是就刚躁柔静而言的。显然,知识智慧、情绪、意志、脾气性格都无法说它们是善是恶。因此,人性之“性”,并非指全部精神,而是特指人的品德志趣而已。 先哲论“性”,有五种观点:孟子性善说、

善与恶作文800字

善与恶作文800字 善与恶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那是发生在我小学一年级时候的一件事。一天,姑姑告诉我,中午她有事,就把我交给一个高年级的大哥哥,我开心极了,这可是我第一次在学校吃午饭。吃过午饭,我独自来到海德商场的超市闲逛。当我走到一台冰柜前,里面的雪糕吸引了我的视线。我四下看了看,没人注意我,就顺手推开了冰柜的门,拿了一支“巧乐滋”雪糕,撕去了皮,一边走一边吃,刚走到地下超市的门口,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位阿姨的声音:“小朋友作文人网,你没交钱怎么就拿东西吃?”我听了吓得连头也没敢回,撒腿就跑,一口气跑到了学校,等心稍稍平静后,我就象没事人一样,跑去找同学玩了。一下午平安无事,我暗自偷笑! 不知道是哪股风把消息吹到了姑姑的耳朵里,晚上回到家里,姑姑把我叫到了身边问我:“你今天没什么事要告诉姑姑吗?”我没有一丝迟疑地回答道:“没有啊!”姑姑让我好好想想,最后还是在姑姑的一再逼问下说出了事情的缘尾。 姑姑二话没说拿起棍子就打,顿时我的屁股象开了花,钻心得疼痛!可我并没有哭泣,我知道我错了!姑姑很生气,这么大了,第一次见姑姑发这么大的火,姑姑平息心气后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劝勉他要进德修业,

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也是就从那一次,每当我再走进超市,看到那些花花绿绿的、想要的东西时,就会主动和家长商量一下,如果家人不同意我就不会去多看几眼。这件事在家人看来竟然比海深,比天高,比地阔。也是从这件事让我真正体会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的真正含意!这句话将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

人性、心理与教育

人性、心理与教育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古南永撰 概括地看,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两大方面:一是先天禀赋与潜能,二是后天环境的教化、感染、学习与修养。有人侧重外在环境的影响,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有人偏重主体内在的禀赋,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一、中国传统人性论与教育观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循道之谓教”。 明代学者薛瑄(公元1398~1464):“论性是学问大本原,知此则天下之理可明矣”(薛瑄《读书续录》卷六),“圣人之所以教,贤者之所以学,性而已”。(薛瑄《读书录》卷三)“教本于道,道本于性,性本于命,命者天道之流行,而赋予物者也。”(薛瑄《读书录》卷一) 1、孔子的多面论述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2、孟子的性善论与存心养性说 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存其心,养其性”,(《孟子?尽心上》)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3、荀子的性恶论与化性起伪说 荀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性之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4、告子等的性无善恶论与环境决定论 告子:“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孟子?告子上》) 苏轼“夫善恶者,性之所能之,而非性之所能有也”。(《苏轼文集》卷四《杨雄论》) 5、董仲舒、朱熹等的性二元论与扬善抑恶论 汉代杨雄(BC53~AD18):“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杨雄《法言?修身》) 董仲舒认为人性具有贪仁两性:“人之诚,有贪有仁。贪仁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朱熹用“理”取代了董仲舒的“天”,以之为万物本源。“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者,又各得之以为性”(《朱文公文集?读大纪》)。理

古代人性论修订稿

古代人性论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古代的人性论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我们便有了一个会的发达的大脑,于是就喜欢对感知的事物刨根究底,从而做出一个结论性的解释。一些先哲把研究的视角对准了自己和同类,于是提出了“我是什么人是什么”的问题,先哲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于是纷纷着书立说,用自己的观点解释人和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古典人性观,这些人性观的一些观点至今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人性的存在是以道德的存在为前提的,善恶这两个范畴是与人的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是道德判断、道德评价的结论,善即符合某种道德,恶即违背某种道德。如果没有道德主体的人善恶的分别也没有了意义,离开了道德善恶也就无从界定,所以人性善恶的问题也就是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在思想家们的眼里,人性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固有的某种规定性,他在逻辑上先于善恶,善恶是其属性,这样,人性的善恶就成为道德主张的逻辑前提。人性论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如果没有确定的人性论主张,道德的确立就缺少了根基。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一般本质的思想观点,先秦是人性论的繁盛时期,探讨人性的理论很多。当时关于人性的学说可谓是各有特色,对人性的剖析可谓是入木三分他们围绕人性的善恶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局面时常出现,但他们异中有同,形成了中国人性

理论的总体特征。其中虽然有很多思想与我们现在的思想不相协调,也不乏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思想。在中,关于人性论的思想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 孟子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他是我国最先主张性善论的思想家,孟子认为讨论人性要推求其所以然,这个所以然是什么呢?他并未明言,他举例说,禹治水的成功在于利用了水向低处流的规律,因势利导,于是水就安然无事了。天虽然高,星辰虽然远,但一千年后冬至的日期还是可以推算出来的。同样人性也是有其规律,这就是一心向善,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在孟子看来,人性向善就是人性本善,孟子论性善,一出言便立意甚高。孟子所说的善即人心中本来所固有的先验的道德属性的萌芽,即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孟子看来,这些“善端”是人天生就有的,因而亦在人性之列。孟子引用《诗经》天生育的众民,每一事物都有其规律,百姓把握了这些规律,就喜好优良的道德,在孟子看来,这个规律对于人本说就是向善,孟子以心善言性善,在他那里性在心中、心性为一。他认为人心中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属性的萌芽,即善的动机,它们能够发展成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在孟子看来,因为人性中固有善的动机,所以人性是善的,显然,他是在动机论的意义上说明人性本善的。 中国古代最先主张“性恶论”的是战国中期人(荀况),荀子认为,“人之生也固小人”,认为人生来就是出于自身本能的需要会去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发展,《荀子·性恶》篇说:今人之性,生而

善与恶的区别

善与恶的区别 道教认为先天人性无善恶,后天人性有善恶。道教将人性分为先天人性和后天人性。道教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性,道性即先天人性;人既然来源于道气,那么人就具有道性。如《老子河上公注》称:“善行道者,求之于身。”《太平经》亦称:“夫天将生人,悉以真道付之物具。”””这都是说人身中分有道。这就为人能成仙不死找到了理论根据。如《太上老君内观经》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又如《玄珠录》卷上说:“众生与道不相离。当在众生时,道隐众生显;当在得道时,道显众生隐。”道无生死,人只要把握住身中的道,与道合一,就可长生久视。显然,道教以道论人之本性,为人“成仙何以可能”提供了理论依据。道教认为人产生后先天之性就转向后天之性。后天人性指人的各种欲望和妄念等,它有道德属性,有善恶。而先天人性——道性没有道德属性,超越善恶观念。《性命圭旨》说:“天命之性,论其本源。气质之性,论其享受。天命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有不善。”道教亦认为,欲望和妄念等后天人性消耗和遮蔽了先天道性。那么,人的道性真正表现出来,一是要摆脱各种欲望和妄念,使先天之性——道性不被遮蔽;二是通过自身修炼将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联系起来,并向前者复归。这就为“成仙如何可能”提供了实践依据。 基督教却认为人的本性是善恶(罪)并存,即有善有恶。人是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人的本性来自上帝。基督教认为上帝原始创造的世界是善的,所以人的本性是善,Human nature from god.The Christian view that god created the world original is good,so human nature is good,故《圣经》的《创世记》说:“上帝看他所创造的一切非常好。”但当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犯罪堕落之后,《圣经》仍将人称为“上帝的形象”。此时,从“人是上帝的形象”可对人性作如下的理解:一方面肯定人的尊严与高贵(“上帝形象”的延续——善)Sure of the dignity of people and noble(" god image"continue-good),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的失落与堕陷(“上帝形象”的亏损——恶)。也就是说,人犯罪堕落之后,“上帝形象”有一定程度的保留,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失落。正如托马斯·阿奎那所说:“人的本性既不是罪加诸于人,也不是因罪而丧失的东西。”又说:“人性并不因为罪而完全腐败到全然没有本然之善的地步,因而人有可能在本性遭腐败的状态也能依其本性做一些具体的善事。”由此可见,人性之中善、恶并存。人性之善就是指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之前,即上帝的原始创造;人性之恶就是指 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之后,即人有“罪”——罪性。“罪”就是指人不按照上帝的目的去生活,它是由人神关系的破裂导致的结果。所以说人性之恶并不是指社会中实际的罪行。显然,此处人性的善恶(罪)和世俗道德上讲人性善恶的概念不属于同一领域。人在道德上的恶,是由于人与上帝关系的破裂延展而来。基督教认为,现实人的本性主要是罪性。人的罪性的克服,唯有凭借着上帝/基督的救赎。 简言之,道教把人性分为先天人性和后天人性,认为先天人性是道性,是超越善恶的,

人性善恶:三大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思想及本土化路径

第40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9月 Vol.40 No.5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Sep. 2018 ────────── 收稿日期:2018-04-23 修回日期:2018-05-25 作者简介:尹新瑞(1986-),男,山东滨州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政策。 -66- 哲学经济学研究 人性善恶:三大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思想及本土化路径 尹新瑞 (南开大学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学系,天津 300071) 摘 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三种主要的心理学理论流派,也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势力。在对人性的基本认识上,三种理论流派采取了不同的理论预设,从而也决定了其不同的咨询治疗技术。文章分析了三种主要心理学理论关于人性的不同观点以及所采取的心理咨询技术,认为社会工作学界和实务界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研究和运用以上三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模式时,应注重对中国文化特异性的考察。 关键词:人性观;性善论;性恶论;儒家 中图分类号:C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8)05-0066-05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8.05.013 Good and Evil of Human Nature: Three Major Schools’ Psychological Ideas of Human Nature and its Indigenization YIN Xin-rui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Polic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Humanistic psychology, psychoanalysis, and behavioral psychology are three major schools of psychology which are also called three major forces of psychology. In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three theoretical schools adopted different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s and thus determined their different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techniques. Three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bout human nature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echniques adopted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is, the best way to apply the above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nd treatment models should focus on specificity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the concept of human nature; the theory of good nature; the theory of sexual evil; Confucianism 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界和社会工作界常用的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模式。由于对人性的认识不同,三种理论采取了不同的心理咨询技术。本文在对三种理论关于人性不同假设及其治疗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国传统儒家人性观思想的分析,探讨以上三种理论及治疗模式在中国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的本土化路径。 一、人性观:性恶论、性善论、无善无恶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 1. 决定论的人性观 首先,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是一种决定论的人性观,这种人性观的形成受当时主流的科学学说和其他哲学流派的影响。19世纪中叶,人类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尤其是物理学领域中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生物学中进化论和细胞学说的确立,不但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且也为人们深入认识心理活动创造了条件。人类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影响了弗洛伊德关于人性的假定,使他的人性观深深打上了物理学和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烙印。受此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所有行为和思想都不是偶然发生的,都

关于人性善恶的非理性思考讲解

关于人性善恶的非理性思考 (谨以此文作为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分散研究的心得) 广西百色祈福高中韦国茂 一、学术界关于人性善恶的理性思考 人性是什么?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就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一直困扰着人们,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人性的善恶问题一直争执不休,这本来就是一个可以辩到海枯石烂、天崩地裂的命题。我所疑惑的是,怎么哲学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还是这样迷混不清?但是,根据争论各方的观点,关于人性的善恶,世间上不外乎有以下四种说法: 1.人性善论:中国古代的人性学说发源于孔子,行成于孟荀。中国古代流行的《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儒家学说,在汉代武帝时被国家正式认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帕拉图、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马斯洛等认为人性本善。 2.人性恶论:中国古代荀子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化之,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否认人性中有先天的善,他认为人性是好利多欲的,性中并无礼义道德,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一切善的行为都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西方哲学家奥古斯丁、霍布斯等人认为人在胚胎中就有罪恶,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个人私利,人的本性是自私与恶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力图排斥异己,互相谋算、陷害与残杀,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象狼一样。 3.人性的无善无恶论:这种人性观点主要表现在荀子的学生告子和道家的思想中。告子主张“性不善不恶”说。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善和不善,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后天学习而能的。道家的老子、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无所作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保全人性的天然状态,主张人应回到“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中去,人应完全顺应自然。 4.人性有善有恶论:春秋时代的董仲舒认为人性有善有恶,认为善出于性,但性中有情,情是恶的......西方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培根等认为人有灵魂,灵魂可善可恶。 其实人性善恶不仅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性的问题。 二、现实世界关于人性善恶的非理性思考 案例一:江西卫视传奇故事里讲述的题为《夫妻本是同林鸟》的故事,女孩唐某和小伙李某结婚不到半年,厄运就降临到这对新婚夫妇的身上,唐某得了急性白血病。大夫说,这种病要么就赶紧手术,但必须得找到合适的血型配方,如果不做手术,保守治疗,最多只能活三年。刚开始的时候,李某一家还给唐某治病,后来李某的父母就不再掏钱了,李某也借口出去打工挣钱给妻子治病为由,失去了踪迹,而且一消失就是三年。在这三年期间,唐某的亲人四处奔走求告,借债累累,算是保住了唐某的小命。在这期间,医院也为唐某找到了血型配方,通知她尽快做手术,可是李某一家就是不肯掏一分钱,唐某只好因无钱而放弃了手术。在记者采访时竟然出现了这样一幕,李某的母亲当着记者的面在病床前给儿媳妇跪下了,并说“我求求你了,放过我们一家吧,不要再治了,好吗?”。最后久别三年的李某也回来了,面对妻子的质问和记者的采访,他总是谎话连篇。后来唐某告诉记者,她已经不想治病了,她已经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只希望李某能看在跟她夫妻一场的份上,把她三年来看病所借亲朋好友的钱替她还一些,能还多少就多少,这样她走的也会心安理得一点。说完之后,她就闭上了眼睛,沉默不语,

人性其实挺复杂

人性其实挺复杂 作者:徐国芳 对于人性的善恶,古今中外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尽管各个社会成员的分工不同,但人性趋同;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因此他主张通过后天教化来使人向善。 这两个观点看似相反,其实根本目的还是一样的,就是使人向善。我觉得,人性其实挺复杂的,并没有单方面的全是“善”或全是“恶”,人性其实或多或少会流露出“不经意间的丑陋”,就是说有时候人们会对恶人太善,对善人却太恶;对爱他的人冷漠,对害他的人热情。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之前,蒙牛是一个知名的国产乳业品牌,,其创始人牛根生也是一名知名企业家。三聚氰胺事件让国人看到了蒙牛和牛根生的真实面目,人们纷纷斥责牛根生在演戏,电视上“一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说教荒唐透顶。最恶劣的是,蒙牛并没有马上道歉,反而是推诿责任。 中国人是健忘的。三聚氰胺事件已经过去,蒙牛这些年却继续出现“毒牛奶”事件,亦曾公开对香港人宣称“香港的牛奶品质比内地安全”。是可忍孰不可忍!可是,仍然有许多人继续买蒙牛、喝蒙牛。国人对“恶”的包容度似乎太大了点。 与“善待”恶人相反的是,我们对“善”却更加怀疑和苛刻。还记得“彭宇案”吧,他好心扶起摔倒的老奶奶,送到医院,没想到反而被老奶奶指责是撞伤她的人,彭宇一片好心却遭到诬陷。在彭宇案之后,我们又经常看到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彭宇”们,以至于很多人都在心中立起一道屏障,不敢或者不愿轻易再去扶起马路上跌倒的老人。更有甚至,在救人时还要拍照留下证据,就是以防事后被讹。 对恶人太善,对善人太恶,为什么我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那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很感情用事,缺乏理性的判断,有些事情并不如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在社会风气有些异化的现在,人性的复杂使很多“常识”都扭曲了,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当你看到弱者时,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去帮助他,而是在想“他是不是装的”;当你想要伸出援手时,心里却有几个不同的声音在讨论着该不该伸出手;当你帮助了弱者之后,却还在时时刻刻担心着会不会给自己惹来麻烦……因此,很多人宁愿放弃做一个好人的机会,而选择做一个默默路过的旁观者。 复杂的人性使我们很容易伤害和太不在意那些对我们最爱和最尊重的人,而却太在意那

最新人性之善恶高中800字作文

人们常说,人之初性本善;我认为是人性本恶。 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向善;人性是靠后天的教育、教化,而非天生;所以才存在教育这个概念,才有各种法律、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才使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已改造。如果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要是人的自然倾向无限的向外扩张,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向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这说明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人性本恶,并不意味着人类的前途一片黑暗;人之所以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并不因为他完美无缺,而在于能有认识自己的勇气,承认人性本恶的事实。人有判断是非的理性,能够矫治本恶的人性;以法律平息暴力,规范道德减少斗争;设立政府处罚叛逆;倡导反对意乱行迷,如果人性本善,那么道德法律、交通规则用来干什么呢?如果人性本善,个人修养;社会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正是由于人性本恶的存在,所以;在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教化显得尤其重要;相当艰巨。才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说法。通过后天的教化,人是可以加以改变;甚至形成伟大的人格。作文 正因为有本恶的人性存在,所以,学好三年,学坏三天;“病来如山倒,去病如抽丝”,认识到人性的本恶;并不是人类的耻辱,真正应该反省的。面对着真理,却不敢去正视它。其实,人类社会演进的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人的尊严这种虚假的虚荣被不断剥去的过程。 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正视历史和现实;人性的本恶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的样后果呢? 作文 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重视道德法律教化的作用;才能重视人类文明引导的结果,培养健全向上的人格。在历史的坎坷当中,人类并没有自取灭亡;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通过社会的教化系统;人们才可能从外在的强制走上理性的自约,自约人的本性的恶;从而培养一个健全向善的人格,并不意味着人终身成恶。 只有认识人性的本恶,才能调动一切社会教化手段来“扬善避恶”。我们也相信,通过人类的努力和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使人类从无节制的欲望中合理的扼制并加以引导,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执法走向立法;才能使人类的教育教化得到发展,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注定用它来寻找光明。 当潘多拉墨客魔盒被第打开,一瞬间,“恶”便挣脱封印。蜂拥而出至世界的每个角落。阴暗小巷;夜里的街道;无人的荒野;甚至,光明下扭曲不堪的内心——都布满了"恶"。然善在何方? 孔子有个学生看见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的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