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史评论]唐帝国怛罗斯战役之败与中国文明的传播(二稿)

[青史评论]唐帝国怛罗斯战役之败与中国文明的传播(二稿)

发表日期:2003-7-28 22:02:00
作者:赵达明

怛罗斯战役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怛(音da,二声)罗斯战役暴发,这场战争的大致地点在现在的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

怛罗斯战役的起因是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假意允诺和好;但是不久高仙芝即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捋走男丁,格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搜取财物,而且俘虏石国国王并献于阙下斩首。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大食(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中国史书称之为“黑衣大食”)求救。有消息说大食援军计划袭击唐朝西域四镇,高仙芝的反应是采取先发制人之策,主动进攻大食。鉴于当时唐帝国在西域的影响,有许多葛逻禄及拔汗那国的军卒参加大唐的军队,组成的大唐联军有三万多人(另有说法为7万多人),其中唐兵占2/3。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于是,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怛罗斯战役打响了。

在怛罗斯战役中双方相互撕杀,战斗持续五日。其间大唐联军的葛逻禄部见势不妙,反水倒向大食,高仙芝受到大食与葛逻禄部两面夹击,无力支撑而溃不成军。于是高仙芝以及副将李嗣业和别将段秀实收拢散兵游勇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结果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惟恐大食追兵将及,挥舞大棒毙杀百余名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军士,才得以率先通过。此前李嗣业还曾劝高仙芝弃兵逃跑,被段秀实斥责为“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最后高仙芝等遂引残兵逃至安西。此役以大食军完胜奔袭问罪的大唐联军为结局,唐三万余士卒近乎全没,只有少数逃脱。

对于唐军失败的原因史书上说的很粗略,不过唐帝国遭受怛罗斯战役之辱,唐军主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是脱不了干系的。

首先,石国这个西域藩国虽示不逊,但是在高仙芝上门问罪之时石国已经完全请降悔过,高亦与其允诺和好,因此,高爽约并一概屠戮石国众生,掠夺物资,此为自陷大唐于不仁与不义之地;况且在对待“宗主国”的关系上,类似石国之“无番臣礼”也算是正常情况,关键是采取何种策略应对此类事件。不加区别地一味赶尽杀绝只能失去他们的人心,或者说单纯的武力征伐只能扬威于一时,而不能维系于一世。此为道义与策略之失误。

其次,失败是由于高仙芝等唐朝军事将领的轻敌气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在未掌

握大食军队人员装备虚实的情况下,引领大唐联军深入七百余里,便是轻敌气傲的表现。而这种轻敌气傲源于公元747年的一次战争。时任安西副都护的高仙芝和镇将封常清等率领一万余军士讨伐(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俘获勃律王及吐蕃公主。史书称大食等72国“皆震恐,威归附”。这种“皆震恐,威归附”不但表现出中国的“事后史官”的一种自淫自恋情节,而且也可以成为高仙芝几年后滋生狂妄情绪的理由。其实当时大食的倭马亚王朝因为内部纷争而无暇顾及勃律,这才是高仙芝讨伐勃律功成名就的原因。而等到怛罗斯战役暴发之时,大唐的对手大食已是取代倭马亚王朝的阿拔斯王朝。但是作为武夫的高仙芝是看不到这一点的。

怛罗斯战役前后唐朝的边疆军事政策

孙子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唐朝自唐太宗李世民时代开始,武定天下之后在西域基本上采取的是亲善、怀柔、安抚之政策,西域各方也仰视唐帝国之文明与强大,纷纷显示臣服大唐之意。在这一点上唐太宗比及先前几百年强兵黩武的汉武帝要高明十二分。所以前者获得“天可汗”之赞誉,后者则需要割下司马迁的生殖器方可显示其比匈奴人之高大。但是亲善、怀柔、安抚的政策被后来的唐王朝统治者逐渐弱化,而另外奉行一套用棒槌代替胡萝卜的短期行为。

怛罗斯战役之前,唐朝在兵员制度上已经采取募兵制,取代先前的府兵制。这样的兵制改革,虽然节省了戍边往来于途的大量人力财力的消耗,但是后来也使得戍边军队数量庞大,远远多于内地驻军,从而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其结果是各方节度使一律自行招兵买马,拥兵自重,大权独揽,朝廷难以控制,甚至个别人身兼数个节度使之职,成为一方诸侯与霸主。

这些节度使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往往不顾国家与百姓的承受能力,频繁发动武力征讨,甚至进行疯狂的屠城和洗劫,以向朝廷邀功请赏。而中央朝廷的纵容与鼓励,也助长了边关军阀的这种野蛮行为。“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正是此番写照。

边防数十万人马给国家造成沉重的军费开支。例如开元初年,每年仅边疆军费就大约耗钱200万贯,开元末年又增加到1000万贯,到天宝末年就变成1500万贯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开支,大唐的国库只有愈发干瘪了。

因此,甚至可以说,大唐王朝的真正军事危机恰恰是出自边将势力的过度膨胀,而非所谓的外敌入侵。军事危机,加上各种社会矛盾的后果便是天下大乱。“安史之乱”正

好是明证。

怛罗斯战役4年之后,“安史之乱”暴发,大唐帝国于是元气大伤,告别了鼎盛的黄金时代。

怛罗斯战役的历史地位

一般的历史学家只是强调了各种矛盾积累的“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分界岭。然而这只是就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地区的社会动荡及其不良影响而言。如果以大唐版图论兴衰的话,那么怛罗斯战役的历史地位是需要提升的。这种判断绝非主观臆断,而是基于客观事实。甚至明代的宋濂在写元史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说上一句“唐患在西戎”。正是大唐经历的怛罗斯战役及其失败使得“西戎”离心渐起,按现在的话说叫开始有“外遇”。而此次战役失利与后来的“安史之乱”相距太近,于是内忧外患的大唐王朝便不再是盛唐盛世了。当然后来它还有一段中兴的日子。

颇具喜剧意味的是,唐王朝在苦苦平定“安史之乱”的斗争中,还借用怛罗斯战役的对手——大食的军队来到中国帮助平乱。这些军士果然不负众望,在消灭安禄山、史思明的战争中立下战功,获得唐朝皇帝嘉奖。这些大食军士还喜欢上了中国,政府也鼓励他们在此封妻荫子。据说他们也是今天的回回民族最早的先民。

尽管“由怛罗斯河之败,中国国势遂绝迹于西方”这种观点有点太绝对,然而这次令大唐在道义上陷于不太有利地位的重要战役的失利,不能不使一些西域藩国看到所谓的大唐王朝虚喘的一面。虽然客观地讲,“安史之乱”让大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折腾的够戗,它甚至将驻扎在安西、朔方等戍边部队内调平叛,几乎上演一出大唐版的吴三桂赴京勤王的悲喜剧,但是,正是在怛罗斯战役之后,人们谈及大唐王朝在西域的存在,恐怕仅仅是以影响为主而已。中亚的西域各国,也正是从那以后开始了面向大食,并经历皈依伊斯兰化的历程。

怛罗斯战役与中国文明的传播

怛罗斯战役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向外传播。“四大发明”最早传出的是造纸术,而造纸术的传出与怛罗斯战役有着直接的关系。唐帝国此役战败,共计一万余唐兵成为战俘,其中包括一些造纸工匠。而不久外部世界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出现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旅程和王国》一书有这样一句话——“纸是由俘虏自中国引入撒马尔罕的。”此时距大食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第一个谴唐使来华正好约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时间上几乎相差无几,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巴格达也好,撒马尔罕也好,造纸技术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确属无疑。中国的造纸工匠

除了被俘后流落它乡传播造纸技术,也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在怛罗斯战役之前就到达了那里,或者兼而有之。

杜环是一万余唐军俘虏中的一员,他是作为随军书记官参与怛罗斯战役的。杜环在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等大食境内游历、居住有十多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到过摩洛哥的人。在当时的阿拔斯王朝的大城市里,他不但发现那里已有来自中国的绫绢机杼,还亲眼目睹一些中国工匠(金银匠、画匠及纺织技术人员)在当地工作,例如京兆人樊淑、刘泚为“汉匠起作画者”,河东人乐陵、吕礼为“织络者”。

杜环于公元762年由海路返回中国,并将其游历见闻著作成书,名为《经行记》,为中、外文化交往流下了宝贵的记录。《经行记》原书失传,但是其族叔杜佑在所著《通典》的边防部分(卷一百九十三)中摘引数段;此外《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通志》和《文献通考》亦有少量转引。杜佑在这部分的“西戎总序”里说:“族子环随镇西节度使高仙芝西征,天宝十载至西海,宝应初,因贾商船舶自广州而回,著《经行记》。”

中国文明就是这样传授给阿拉伯人,后来再由他们传往更加遥远的欧洲……这几乎成为中世纪东、西文化传播的固定模式。

作者:苍月飞雪 回复日期:2003-07-29 00:32:54 也是盛唐的转折点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3-07-29 01:38:37 欢迎赵兄.

作者:ZhaoDaming 回复日期:2003-07-29 11:10:03 欢迎赵兄--愿者上钩.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唐军被俘人员有7万.这恐怕与杜佑的参战人员有7万余人的说法有关.但是一般认为,这一数据是不准确的.

作者:bankful 回复日期:2003-07-29 11:30:53 谢谢提供史料和分析,小弟十分感谢。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11:43:15 其实此战的意义后世夸大了,这不过是一场规模不大的战役而已。谈不上盛唐的“分水岭”。主要是后来的“安史之乱”而使大唐无暇报复。不然。以玄宗的脾气,此仇不报才怪。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2:16:09 此战败得恰到好处,恰到好处呵呵。


仅翻贴~~~~~~~

作者:青冢 回复日期:2003-07-29 12:16:41 基本上是西方历史学家不自觉的夸大了该战役的意义,而国内抄书学家也就拿来做论点了,其实即使按照最大数字,不过是10节度使中的不到,远远达不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如果这样都伤元气,那么中国可能只有甘肃一点点地方吧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4:16:36 "颇具喜剧意味的是

,唐王朝在苦苦平定“安史之乱”的斗争中,还借用怛罗斯战役的对手——大食的军队来到中国帮助平乱。这些军士果然不负众望,在消灭安禄山、史思明的战争中立下战功,获得唐朝皇帝嘉奖"

文中这句话有误,应该是向“西域的回纥借兵,回纥就是古代维吾尔族”,估计是唐在与大食争西域的较量中失败(有安史之乱的影响),加上唐后宋的弱小,伊斯兰教开始向东扩展至我国新疆地区,不过随后的蒙古帝国的兴起才最终将其扼制。

仅翻贴呵呵。



作者:wuda9522065 回复日期:2003-07-29 14:18:58 观点看挺独特的,唐朝的由盛而衰,内因是主要的,外因也应该是很重要的。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14:25:30 向回纥借兵的代价是长安和洛阳的洗劫一空,血流成河。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4:42:39 据说是不按时给军饷或是给嫌给得太少,小道消息呵呵。


仅翻贴~~~~~~~~~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14:47:35 约定
你我的约定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4:54:22 正确的说法是当时的中国太富裕了(相当于现在的美国),难怪援军会眼谗,毕竟乱世之时肯定是兵匪一家呵呵。就史论史,别无他意。


仅翻贴。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15:19:15 战后允许回纥抢掠是当时借兵的条件之一:)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6:15:19 不见得吧呵呵?抢不抢还由得别人同意?当时的回纥骑兵彪悍无比,唐兵不见得敢管,据说当时还是唐朝百官在郭子仪带领下跪地请求,
回纥骑兵才停手满载而去,哪里是什么事先约定。再说当时的唐朝也不可能答应这种无理要求,最多多派些军饷了事,毕竟长安和洛阳都是天子都城呵呵。就史论史。

仅翻贴~~~~~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16:27:43 唐和回纥的战前约定中就规定了“两京光复后,土地归唐,士女和金帛归回纥,而且任随回纥军士的肆意拿取。”
郭子仪可算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了~~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6:41:05 这么说协议里有“水刑”的约定,除非光复两京,否则没水喝哈哈……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16:53:15 请人出兵总有个战略目标吧:)两京被夺确是大唐的奇耻大辱。为了夺回两京也就不记代价了~~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6:56:47 包用“水刑”呵呵??

作者:ZhaoDaming 回复日期:2003-07-29 17:00:14 《唐帝国怛罗斯战役之败……》

是我在此交的第一份作业,欢迎各位就此进行讨论。言者无罪。
其实,在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政府军对百姓的祸害甚至更大。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唐代诗人杜甫在其作品里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后人了。杜甫的力作,几乎都与这个话题有关。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7:00:35 若真的如此回纥骑兵不如连唐朝一锅端,反正成者王侯败者寇嘛,光抢还落个不好名声呵呵

仅翻贴呵呵。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17:07:41 事实上,有了这个先例,吐蕃,南诏,回纥,契丹....都争先恐后的来入侵中土。再到后来,更是“京师三陷,天子四迁”。
完全的取代唐,不管是回纥,还是吐蕃、南诏,都没这个实力,只能起到骚扰的作用。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17:09:56 而唐也没忘了这个耻辱,840年,唐朝与黠吉斯联手,灭了回纥汗国,回纥剩余部众才从蒙古高原迁至新疆,成了今天的维吾尔族。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7:11:22 本刀是问:“回纥骑兵”是否被规定不能喝水,除非光复两京,怪不得抢女人抢得挺凶的哈哈……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17:14:37 请恕孤陋寡闻,未尝听说过“水刑”一说,还望详解。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7:16:47 也请恕孤陋寡闻,有关合法抢劫的协议出自何处?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17:34:56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
“初,上欲速得京师,与回纥约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 ”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7:39:28 看来本刀的确孤陋寡闻,不过请问包公主否?皇亲国戚的女眷?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7:43:56 还有皇后及文武百官的女眷呵呵?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7:48:20 就史论史,就史论史。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8:25:10 还有城中的有夫之妇呢??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18:26:28 呵呵,具体皇亲国戚的女眷有否遭殃我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事后看唐的报复估计唐所受心灵创伤不小:}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8:30:34 看来汉人很懦弱啊,妻女任少数民族临辱啊呵呵。真是败于安逸,兴于忧患嘿嘿……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18:36:51 冤冤相报何时了,当时的回纥在两京风光时岂料能有日后灭国的无妄之灾?
现在的弱小国家还知道傍美国这个大款与中国抗衡,当时的回纥能傍谁?真是一

昔得志便猖狂!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8:40:01 都怪当时汉人定下这么一个丧权辱国的协议,能怪谁呢?只是没想到如当今美国一样强盛的国家竟因安史之乱懦弱到如此的地步,看先前欺凌少数民族多威风啊,报应报应嘿嘿……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18:42:38 先前欺凌少数民族多威风啊,报应报应嘿嘿……

————————
请列出唐欺凌少数民族的事实。否则便是带起变色眼镜来治史了。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8:46:25 文章中就有啊,不过可能你带有色眼睛没看见,就特意摘给你看看:

"怛罗斯战役的起因是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假意允诺和好;但是不久高仙芝即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捋走男丁,格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搜取财物,而且俘虏石国国王并献于阙下斩首。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大食(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中国史书称之为“黑衣大食”)求救。"


"这些节度使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往往不顾国家与百姓的承受能力,频繁发动武力征讨,甚至进行疯狂的屠城和洗劫,以向朝廷邀功请赏。而中央朝廷的纵容与鼓励,也助长了边关军阀的这种野蛮行为。“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正是此番写照。"

边防数十万人马给国家造成沉重的军费开支。例如开元初年,每年仅边疆军费就大约耗钱200万贯,开元末年又增加到1000万贯,到天宝末年就变成1500万贯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开支,大唐的国库只有愈发干瘪了。

因此,甚至可以说,大唐王朝的真正军事危机恰恰是出自边将势力的过度膨胀,而非所谓的外敌入侵。军事危机,加上各种社会矛盾的后果便是天下大乱。“安史之乱”正好是明证。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18:54:20 文章中还有:
“孙子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唐朝自唐太宗李世民时代开始,武定天下之后在西域基本上采取的是亲善、怀柔、安抚之政策,西域各方也仰视唐帝国之文明与强大,纷纷显示臣服大唐之意。在这一点上唐太宗比及先前几百年强兵黩武的汉武帝要高明十二分。所以前者获得“天可汗”之赞誉,后者则需要割下司马迁的生殖器方可显示其比匈奴人之高大。”
你怎又不见?高仙芝本就是高丽人,边将势力大到不能受朝廷节制才有“安史之乱”,岂能把帐算到唐身上?


作者:就一刀 回复

日期:2003-07-29 19:02:49 好汉不言当年勇?不要吃老本?此一时彼一时嘛。到唐朝中后期,安于享乐的汉人不行了,只好提拔一些胡人来以胡制胡嘿嘿。另边将不好肯定是领导责任,再说了边将也是借取悦领导之机坐大的嘛。

作者:ZhaoDaming 回复日期:2003-07-29 19:05:38 颇具喜剧意味的是,唐王朝在苦苦平定“安史之乱”的斗争中,还借用怛罗斯战役的对手——大食的军队来到中国帮助平乱。这些军士果然不负众望,在消灭安禄山、史思明的战争中立下战功,获得唐朝皇帝嘉奖
-----
的确如此。在帮助郭子仪收复长安的15万联军中,除了大量的回纥兵之外,还有几千大食兵。据说他们后来大多都留在中国了。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9:08:12 不知他们是否也有“抢女人”的合法协定??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9:10:48 如此说来不如傍阿拉伯(大食)合算,毕竟谁强谁弱很清楚嘛呵呵。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19:10:50 任何一个朝代到了中后期都没有开始时的朝气与活力。古罗马后期的萎靡之风与中国的任何一个朝代相比起来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才导致了其灭亡。这与人性及制度的缺陷有关系。怎么什么都要扯到民族身上来?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9:13:02 一个民族也有缺点,为啥不能说呢?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19:16:42 制度的缺陷对社会的危害远大于民族的缺点。(扯远了,扯远了)
没有安史之乱,大食与大唐鹿死谁手还很难说,回纥也不怕站错了队。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9:23:22 封建王朝是人治,是皇帝说了算,你不是头昏了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哪有你说的现代民主制度呵呵。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19:24:40 照你的理解,封建制度就不是制度?

作者:格里菲斯 回复日期:2003-07-29 19:31:47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9:02:49
好汉不言当年勇?不要吃老本?此一时彼一时嘛。到唐朝中后期,安于享乐的汉人不行了,只好提拔一些胡人来以胡制胡嘿嘿。另边将不好肯定是领导责任,再说了边将也是借取悦领导之机坐大的嘛。

笑~~~唐朝原本就有重用胡将的传统,开国勋臣史大奈就是突厥特勤。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9:39:36 你干吗不说连李渊李世民也是少数民族血统,是个外来政权嘿嘿?

作者:格里菲斯 回复日期:2003-07-29 19:54:39 这个问题嘛……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是汉族

人,我们当然也不好认定他们是外来政权^o^有少数民族血统就是胡人,那以前匈奴单于突厥可汗里还有汉族血统,难道就成了汉人政权?
其实血统论在中国历史上一向淡薄,夷夏之防主要是文化归属,不是有句话叫什么夷人用华夏之礼即是华夏?具体怎么说我可忘记了~~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9:58:10 照你的说法,满清为啥招汉人恨嘿嘿?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19:58:43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9:39:36
你干吗不说连李渊李世民也是少数民族血统,是个外来政权嘿嘿?

——————————
开始钻牛角尖了。近代欧洲皇室之间通婚习俗已久,怎不见欧洲人对本国皇室血统提出质疑?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20:00:17 你头又晕?请不要跑题呵呵。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20:02:11 怕了你了,居然被你扯到了满汉之争。我现在对此类话题深恶痛绝。好端端的又扯到了本国内的兄弟民族的所谓争端,就此打住吧!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20:03:42 理亏当然怕呵呵。

作者:格里菲斯 回复日期:2003-07-29 20:05:19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19:58:10
照你的说法,满清为啥招汉人恨嘿嘿?

爆笑~~~~~~~唐朝重用胡将的传统和满清招汉人恨有什么内在联系吗?我想不到哎~~~

至于满清为啥招汉人恨,想想日本人为啥招中国人恨就明白了啊,还需要说出来吗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20:05:34 是怕了你跑题的功夫呀!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20:09:28 你的头又晕了?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且已被汉化,日本则是另外一个国家,如何能相提并论呵呵。

别忘了你说的:
"其实血统论在中国历史上一向淡薄,夷夏之防主要是文化归属,不是有句话叫什么夷人用华夏之礼即是华夏?具体怎么说我可忘记了~"~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20:14:02 还有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恰好是在唐代最显著),现在甚至还保留不少中国现已失传的文化传统如儒家学说嘿嘿……

作者:格里菲斯 回复日期:2003-07-29 20:14:43 我不是汉土啊,你不要弄错了人,我可不想跟你吵架哦~
清朝的时候,满汉还是有区别的,满族皇帝可没有自认是汉族人,用的还是八旗制度,哪里汉化了?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20:16:19 不知是谁头晕~~~谁说的话都搞不清了:)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20:1

6:45 现在不是全汉化了呵呵?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20:18:39 原来你投降了呵呵。

作者:格里菲斯 回复日期:2003-07-29 20:20:38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20:14:02
还有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恰好是在唐代最显著),现在甚至还保留不少中国现已失传的文化传统如儒家学说嘿嘿……

正如你所说,受汉文化影响并不等于归属华夏文化,所谓“归属”就是在潜意识里也认定自己是炎黄子孙,华夏传人,并不是写几首汉诗,读几本汉书,说一些汉语就叫做“归属”。
你看看唐太宗在某次突厥部落(?)叛乱后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知道,他根本就没把自己当作少数民族后代。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20:21:46 就当晚饭前的开胃菜吧。兄台真搞笑~~~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20:22:41 满族呢?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20:24:20 本刀正在值班,权当解闷呵呵。

作者:格里菲斯 回复日期:2003-07-29 20:26:32 现在汉化了吗?人家现在还叫“满族”,从来不认自己是“汉族”
他们为之骄傲的是努儿哈赤、皇太极、玄烨,而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组,这点你不会不知道吧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29 20:29:54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20:24:20
本刀正在值班,权当解闷呵呵。
——————
认真值班,我可不陪你灌水玩啦~

作者:格里菲斯 回复日期:2003-07-29 20:32:00 同意~~认真值班,不要贪玩~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29 20:32:53 那是因为它并入中国的历史还短嘛,再说现在还有多少满族人没学过中国历史,若无那是国家的问题啦!

再说了不是有学者考证日本人的祖先来自秦朝的徐XX所带的童男童女??

作者:傲月星空 回复日期:2003-07-29 22:40:13 高仙芝还是一代名强,是唐朝那时候最厉害的将领之一了,这次战役可能是他平生仅有的一败。可惜高被招回朝后“安史之乱”就爆发了,不然高回西域后,一定有大食的好看。还要如果不是唐玄宗听信谣言,杀了据守潼关的高仙芝,那么安绿山也弄不起多大风浪!

作者:ZhaoDaming 回复日期:2003-07-29 23:16:15 即使高还有机会,也不会扭转唐的颓势,这是各种社会矛盾积累的结果。安史之乱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酝酿而成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大唐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数年的写照。

公元750年,大唐的竞争对手,大食的阿拔斯王朝诞生,自此,它开始

经历著名的黄金时期,而且这种黄金时期的特征是科学文化与艺术,不是武功。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30 07:59:50 楼上说得对呵呵。另回“汉土”:唐前期不错,中后期有问题,那应该与其封建制度无关,而是与人有关。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30 10:59:37 回汉土“唐朝本来就有重用胡将的传统”


到唐中期以后,不但大批起用胡将,连戍边的士兵也多用胡兵,如安禄山手下的骄兵悍将基本上是胡人,难怪唐兵招架不住只好请援呵呵。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30 11:16:38 还有:“欧洲皇室之间通婚习俗已久,怎不见欧洲人对本国皇室血统提出质疑?”


汉人与少数民族(包满族)也是通婚以久,怎么还是有大汉主义者质疑呵呵?

有人还说民国时期满族还想独立,故满族可恶,那满清时新疆想独立或民国时新疆人也曾想在苏联扶持下独立或现在也有人想成立东XXXX斯坦,还有西藏,这么说汉人也要驱赶新疆人和西藏人,或把他们与日本人等同嘿嘿??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30 11:35:50 看来你值班值糊涂啦?
回汉土“唐朝本来就有重用胡将的传统”——这句话是我说的吗?
看来民族问题是万金油啊,什么话题都可以往这个问题上靠。我没有奉陪的兴趣。

:唐前期不错,中后期有问题,那应该与其封建制度无关,而是与人有关。
——————————
你也承认了我提出的人性的缺陷了?~

作者:地理杂志 回复日期:2003-07-30 11:50:33 高仙芝是个高丽人
确实打仗的唐军将领多是少数民族
还有以前的黑齿常之


作者:bankful 回复日期:2003-07-30 12:02:44 怎么与制度无关?制度是人发错误的关键。

作者:青冢 回复日期:2003-07-30 12:15:38 就一刀根本就是在胡搅蛮缠嘛,如果真的讨论历史问题,那么不要吧满汉之争扯进来,满洲鞑子不想死还是不要叫唤了,说不定下届政府就是汉人政府,那鞑子们就死定了,起码得流放准格尔,让他们体会他们祖先的容光去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30 15:53:38 看来你的帮手不少啊呵呵。本来是想激你出来辩论,果然耐不住呵呵。

1。制度是靠人去执行的,没听说过“有法不依”“违法不纠”“法不外乎人情”,毕竟人非机器不是没感情的有弱点滴~~~~~~~~~。

2。安禄山也是胡人,因深得皇帝宠幸,得以掌握天下兵马的三分之一,且大都是久戍北部(包东北)边疆的能征惯战之精锐胡兵,手下也不

乏如高仙芝之名将之流,加上当时的唐朝的确是生活堕落萎靡,不然安也不敢贸然叛乱,并攻下天子都城洛阳和长安及其他大片地区呵呵。

3。少拿政治来唬人,怪不得你们这么嚣张,原来还是有背景??


作者:汉土 回复日期:2003-07-30 16:05:09 抱歉,我真的不知道你想辩什么,看了你以前的回复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整个一逻辑混乱。我不想为辩而辩。

作者:青冢 回复日期:2003-07-30 18:13:05 你自己看看你自己说得话,是不是鞑子?是不是胡搅蛮缠,你的胡言乱语正好印证了鞑子劣种论,你只不知道?

作者:烙铁 回复日期:2003-07-31 02:20:04 满清和蒙古,都因为曾经征服过汉人,而没有彻底的汉化。可是也没必要“鞑子”前“鞑子”后的,都是一个国家的兄弟民族,谁也别瞧不起谁。有种一起去灭了小日本。
就一刀是闲的无聊,别理他就完了。

作者:青冢 回复日期:2003-07-31 12:06:13 烙铁兄,你把他们当兄弟民族,他们中的人当你是吗?
你是山东人,你可记得阳信事件怎么解决的?是和稀泥,所有的错误都是汉族人的!少数民族从来没有错误


作者:遗忘幽民 回复日期:2003-07-31 13:03:40 封建专制社会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好的用人,监督机制

作者:边厅 回复日期:2003-07-31 16:29:38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好象有鲜卑的血统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31 16:59:14 忘了补充:

1。当时唐朝为了反攻叛军占领的长安组成15万联军,其中就有十万人马是回纥军,可谓功高震主完全可以连唐朝一锅端呵呵。

2。叛军也是败于自身的内哄,先是安禄山之子拭父夺位,再是另一位叛军头目史思明借解围之机杀安庆绪当上大燕皇帝,最后是史思明之子又为争权拭父,结果势力强大的叛军便在内忧外患中还是坚持了八年才告失败,唐朝总算逃过灭顶之灾。

3。楼上说得对,李渊是有鲜卑的血统,不知鲜卑与后来的女真族有啥关系呵呵?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7-31 17:16:46 就事论事,就史论史,不要乱作附会呵呵。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8-01 16:23:06 "其实,在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政府军对百姓的祸害甚至更大。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唐代诗人杜甫在其作品里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后人了。杜甫的力作,几乎都与这个话题有关。"

ZhaoDaming xiong shuo de duei hehe......




作者:青青菩提树 回复日期:2003-08-01 17:29:26 满族彻底汉化了,这点不容质疑。

作者

: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8-03 18:30:01 楼上说得对呵呵。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8-04 16:45:02 转载如下:



安禄山和他的将军们


作者:不加分析 提交日期:2003-06-23 19:31:00

前言:
安史之乱导致了唐王朝由盛转衰,历时八年之久。在这期间
官军和叛军两方都涌现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由于历史的原因,
正史对叛军将领的描写少之又少,这是有些不太公平的,如果仅
从军事能力来说,叛军将领决不逊于官军(否则这一乱也不会持
续8年之久,而且如果不是叛军内部屡屡内讧,最后鹿死谁手还真
很难说),史思明足可以与郭子仪、李光弼一较高下,蔡希德、
田乾真、崔佑乾、田承嗣等人也不输于仆固怀恩、李嗣业、王思礼
这些官军名将,高尚、严庄虽不能与李泌相比,但在后勤、内政
方面也颇有建树,至于安禄山、史朝义的领导能力未必比肃宗、代
宗、德宗差。本着还历史本来面目的目的,我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
叛军将领的资料,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1. 蔡希德


蔡希德出生不详,但估计是幽州的胡人,以其勇猛善战被安禄山
收为大将,与史思明、安守忠、李归仁等人齐名。天宝14年(755)
安禄山发动叛乱,很快攻占东都洛阳,就在叛军准备进攻潼关,直取
长安时,诈降的常山太守颜果卿在常山起兵,河北诸郡纷纷反正,叛军
老巢平卢受到威胁,安禄山遂派蔡希德率兵一万进攻常山。
颜果卿起兵只有8天,蔡希德已兵临城下,与史思明会合。由于准备
不足,加上没有援兵,短短几日,常山城便被叛军攻陷,颜果卿被执送
洛阳,不屈而死。随后,史思明、蔡希德又连克广平、巨鹿、上谷等郡,
只有饶阳太守卢全诚不降。叛军围饶阳29日不克,李光弼率军援救,以围
魏就赵之计,首先攻取常山,史、蔡二将无奈,解饶阳之围来救,双方大战
于常山,叛军大败,退入九门,常山郡大部被光复。
双方在常山对峙40多天,史思明断了官军的粮道,城内草尽,李光弼派
兵去石邑取草,用重兵护卫,结方阵而行,叛军无计可施。蔡希德率兵攻打
石邑,又被守军击退。之后,李光弼得到郭子仪的援助,大败叛军于九门。
史思明逃往赵

郡,后又退至博陵;蔡希德逃往巨鹿,后又逃回洛阳。
安禄山发精兵2万交与蔡希德,让他支援史思明,叛将牛庭介也从范阳
发兵一万多援之。郭子仪、李光弼攻博陵不克,又退回常山。史思明得到
支援,再犯常山。郭、李二人以逸待劳,深沟高垒,避而不出,相据数日
后,二人觉得叛军已经疲惫,于是率军出击,大败叛军于嘉山。史思明又
逃回博陵,李光弼率军紧紧围困。于是河北官军士气大振,河北诸郡纷纷
杀死叛将归顺朝廷。范阳归路被切断,叛军内部人心惶惶。
在这大好形势下,玄宗却让潼关守军出击,结果全军覆没。至德元年
(756)6月,叛将孙孝哲进入长安,玄宗逃往四川,唐王朝大厦将倾。
得知长安失守,李光弼便解博陵之围而走,与郭子仪都退往井径关,
只留地方团练守常山。史思明、蔡希德又率众反攻九门,却中了守军诈
降计,史思明差点丧命,只好又退回博陵。但不久,史思明整军再来,
克九门,守军被杀数千人。之后叛军连克河北诸镇,终于在756年10月
底,平定了河北。
至德2年(757)正月,叛军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
叛军内部矛盾开始激化。
这时,史思明、蔡希德、牛庭介又合兵一处,攻打李光弼的总基地
太原。李光弼部下精兵尽调往朔方,部下只有不足一万人的团练。可是
由于李光弼指挥得当,叛军屡战屡败,一个多月也没攻下太原,反而损
兵折将。恰逢安禄山死去,安庆绪调史思明守范阳,蔡希德接替指挥继
续围攻太原。不久,李光弼率敢死队出击,叛军大败,损兵7万余人,
蔡希德狼狈逃走。
但不久,蔡希德势力又复,757年9月,又率军围困叛军屡攻不克的
上党。初二,蔡希德率轻骑在上党城下挑战,守将节度使程千里率一百
骑兵突然杀出,欲生擒蔡希德,不料中了埋伏,欲撤回城中时,因为吊桥
损坏,程千里掉入城壕,被蔡希德俘虏。蔡希德将其送往洛阳,自己继续
围攻上党。
但同时,官军大败叛军于长安城外。9月28日,官军进入长安。10月,
又在新店大败叛军15万,安庆绪弃洛阳逃往邺郡。
蔡希德为了援救安庆绪,率本部从上党直奔邺郡,叛将田承嗣等也率
兵来援,叛军军势复振。
安庆绪北逃时,河北平原、清河二郡的太守杀死叛将,归顺朝廷。758

 年3月,蔡希德与叛将安太清攻克二郡,将两名太守处死。4月,蔡希德又与
叛将崔乾佑率兵二万攻河内,不克,退回。
蔡希德颇有才略,部下皆精锐之士,但他为人梗直,安庆绪到邺郡后,
不理政事,日日玩乐,蔡希德遂直言劝阻,引起安庆绪的极大不满。另一
叛将张通儒趁机进谗。758年9月,安庆绪杀蔡希德于邺郡。蔡希德死后,
部下数千人离军而逃,诸将也因此怨恨而不再卖力。


2. 崔乾佑


崔乾佑在安史之乱前就在安禄山手下效命,安史之乱爆发后,
崔乾佑跟随安禄山攻取洛阳,大败唐将封常清。唐将高仙芝与封常清
败兵会合后,放弃陕郡,退守潼关。安禄山谋划在洛阳称帝,不急
于攻取长安,遂派崔乾佑屯兵陕郡,相机而动。
756年1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叛军开始着手攻打潼关,
由崔乾佑负责指挥。潼关守军虽然在兵力上占优势,但多是未经训
练之兵,战斗力与叛军无法相提并论,且主将哥舒翰又重病在身,于
是选择了固守。崔乾佑为了将唐军诱出,制造了种种假象,他把精兵
都隐藏起来,只留一些老弱残兵在外招摇,还到处散布所谓陕郡叛军
只有4千,且缺乏训练,不堪一击的谣言。这些假话当然对久经沙场
的哥舒翰不起作用,但却对不懂军事、且与哥舒翰有隙的宰相杨国忠
发生了影响,老迈昏庸的玄宗也对这些谣言信以为真,不断催促哥舒
翰出关迎敌。无奈,6月初四,哥舒翰率兵出关,影响大唐帝国命运的
潼关大战开始了。
哥舒翰军虽缺乏训练,但毕竟有20万之众,实力不可小视。崔乾佑
决定占据险要,诱敌深入,然后断其退路,以求全歼唐军。6月初七,双
方会战于灵宝西原。崔乾佑将精兵都藏于阵后,只派出万余士卒,且布阵
混乱,有疏有密,有前有后,官军将士见了都笑叛军不会用兵。哥舒翰看
到叛军兵少,遂命令全军发起进攻。王思礼率精兵五万在前,庞忠率众十
万随后,哥舒翰自带兵3万在高丘督战。双方刚一交战,叛军就大败而逃,
官军尾随追击,毫无防备。见官军进入狭道,叛军伏兵四起,自高地向官
军投掷滚木、石块,官军大乱。由于道路狭窄,士卒挤作一团,根本无法
施展。哥舒翰命人用马垃毡车为前队,去冲击叛军,想冲出一条路来。崔

佑见状,遂用几十辆草车阻住牛车,放火焚烧,并命士卒高声呐喊。一
时浓烟滚滚,官军睁不开眼,只听四周喊杀声,以为叛军在烟火之中,于
是召集弓箭手射击,直到天黑,箭已射尽,才发现根本没有叛军。这时崔
乾佑派出进行迂回的同罗骑兵在官军背后发起了攻击,官军腹背受敌,彻
底溃败了。士卒们纷纷逃命,很多人淹死在黄河中。叛军乘胜追击,官军
后军见前军战败,也纷纷逃往潼关。潼关外有三道重壕,原是为了阻挡叛
军,此时却成了官军的死亡陷阱。溃败的人马落入壕中,深达一丈的壕沟
很快填满,死伤不计其数。残兵逃入关中的只有8千余人。两天后,崔乾
佑轻而易举的攻克了潼关。
潼关失守,长安已成了不设防城市。但安禄山为了谨慎起见,并没有
立即进攻长安,而是命崔乾佑驻守潼关,观察唐军动向。6月13日清晨,玄
宗仓皇出逃,留守的京兆尹崔光远向安禄山献城投降。安禄山遂派心腹孙
孝哲带兵进入长安,并命崔乾佑率军北上攻取河东诸郡,不久河东诸郡俱
被功陷。
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叛军大将史思明在太原又被李
光弼打的大败,战争主动权开始转向唐军。同月,郭子仪鉴于河东介于两
京之间,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遂计划首先收复河东。他派人秘密潜入河东,
与陷于叛军中的原唐朝官员秘密联络,以为内应。
2月10日,郭子仪进兵河东。11日,兵至河东城下,城内司户参军韩明
等为内应,唐军顺利攻入城中。崔乾佑措手不及,慌忙跳城逃脱,到城北
纠集士兵反扑,又被郭子仪击败,损失惨重。崔乾佑率残兵逃往安邑,安
邑人开城放叛军入城,当人马进入一半时,突然闭门袭击,把入城叛军全部
杀死。崔乾佑侥幸并未入城,率剩余人马自白径岭逃往洛阳,投奔安庆绪。
不久,唐军连败叛军,收复两京,崔乾佑随安庆绪逃往邺郡。不久,叛军
大将蔡思德、田承嗣等率军来援,叛军军势又复。安庆绪派崔乾佑与蔡思德攻
取河内,但未攻克。
此时,叛军内部又不和适宜的出现内讧。安庆绪听信谗言,杀了大将蔡
思德,蔡的部下纷纷逃亡。为了稳定军心,安庆绪任命资历老、又颇有军功
的崔乾佑为天下兵马使,总揽兵权。但崔乾佑刚愎好杀,士卒都不愿为其效
力。
758年9月,唐军集中9个节度

使,以宦官鱼朝恩为指挥,对判军发起总
攻。10月,官军攻打卫州,安庆绪亲率崔乾佑、田承嗣及大军7万来援,分
为三军,崔乾佑领上军,田承嗣领下军,安庆绪自领中军。郭子仪让弓箭手
埋伏于营垒之中,自己出兵诱敌,诈败而走,叛军追击至垒下,弓箭手万箭
齐发,判军大败,安庆绪之弟安庆和被官军擒杀,官军攻克卫州。郭子仪趁
胜追击,再败叛军于愁思岗,前后杀死叛军3万多。安庆绪率残部退入邺郡
死守,派部将薛嵩向史思明求救,并说情愿将帝位让给史思明。史思明遂发
范阳兵13万援邺郡。
759年3月,史思明在邺郡大败官军,解邺郡之围,收军屯于城南。安庆
绪担心史思明入城后夺了他的帝位,于是与崔乾佑、孙孝哲商议闭门坚守,
但遭到其他将领的反对。安庆绪无奈,派张通儒、高尚去试探史思明,史思
明对他们一面大表忠心,一面厚加收买,还派安太清入城骗安庆绪说要与他
平分天下。安庆绪中计,率高尚、崔乾佑、孙孝哲等人出城与史思明歃血为
盟。史思明早已埋伏了甲士,以杀父之罪杀了安庆绪,崔乾佑由于是安庆绪
心腹,也一起被杀。


3.田乾真


田乾真小名阿浩,文武双全,是叛军中有名的骁将。很受安禄山器重。
755年,安禄山叛乱,田乾真随同叛军南下,攻取洛阳,之后,又跟随
崔乾佑屯兵陕郡,谋划攻取潼关。
756年5月,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败史思明,切断了叛军的退路,
这使安禄山十分恐慌。他把谋士高尚、严庄招来大骂,怪他们当初劝自己
反叛,还让他们不要再来见自己,吓的二人好多天不敢再见安禄山。正逢
田乾真从潼关前线回来,得知此事,便劝安禄山说:“自古以来,发成就
大事的帝王,哪个不是有胜有败,怎能指望一举成功呢。现在四面官军虽
多,但都是新召募的乌合之众,疏于战阵,怎么比的过我们的精兵呢,您根
本不必为此担忧。高尚、严庄都是跟随你多年的老臣,现在你一下就将他们
废弃,让诸将知道,岂不人人自危。如果内部不和,上下离心,您的处境
可就真的危险了。”安禄山听后很高兴,说:“阿浩,你真能体谅我的心
事。”于是招来高尚、严庄,设宴款待,安禄山还亲自劝酒,仍像从前一
样对待他们。
756年6月,田乾真随同

崔乾佑在潼关大败唐军名将哥舒翰,哥舒翰
逃往河西,崔乾佑派安乾真尾随追击,自己攻打潼关。哥舒翰逃到河西
驿站,想收罗散兵,再守潼关。不料部将火拔归仁叛乱,劫持哥舒翰,
向田乾真投降。田乾真将二人都解送洛阳。不久,潼关失守,唐京兆尹
崔光远献城投降,田乾真随叛将孙孝哲进入长安。
但是,叛军进入长安后,丧失了进取之心,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
毫无西进之意。7月22日,跟随安禄山叛乱的突厥首领阿史那从礼与
叛军将领失和,率5千骑兵,盗马2千匹逃往朔方,长安大乱,官员四处
流窜,监狱里的囚犯也逃了出来。京兆尹崔光远以为叛军会退出长安,
遂派兵围困孙孝哲的府邸。不料叛军并未退兵,崔光远只好逃出长安。
安禄山于是任命田乾真为京兆尹。但叛军的种种暴行已失去了人心,长
安附近义军四起,田乾真疲于应付。
757年6月,田乾真受命攻取安邑,刚刚围城,后方的陕郡守将杨务
钦反正,田乾真只好解围而去。
757年9月,郭子仪率大军反攻长安,与叛军大战于城西。由于唐军将
领李嗣业、王难得、仆固怀恩的奋战,叛军先胜后败,精锐尽丧。但由于
广平王优柔寡断,没有乘胜追击,使田乾真等人安然逃出长安。
田乾真逃出长安后,正史中再无记载,估计或是其对叛军丧失信心,
趁机脱逃,或是在逃往陕郡途中被百姓杀死,如果哪位网友知晓他的具体
结局,请告知,我不胜感谢。


4. 李归仁


李归仁也是安禄山手下猛将,被封为北平王。叛将崔乾佑攻取长安后,
李归仁奉安禄山之命随同叛将安守忠守卫长安。叛军进入长安后,不思进取
,进展缓慢。官军方面,自太子到达灵武后,唐将郭子仪开始着手收复长安
,首先攻取河东,连败叛将崔乾佑、安守忠。757年4月13日,郭子仪奉命率
兵赴凤翔,李归仁率5000精锐骑兵在三原县北面截击郭子仪,不料对方早有
准备,郭子仪派大将仆固怀恩、李若幽等设伏于白渠留连桥,叛军大败,几
乎全军覆没,李归仁凫水逃脱。
随后,郭子仪与另一唐将王思礼会合,驻军长安城西,李归仁与安守忠
率兵抵御,双方相持7日。5月初六,安守忠假装撤退,郭子仪率兵追击。叛
军以9000精锐骑兵摆成长蛇阵,官军从中路进击,叛军变为

首尾两军,夹击
官军,官军大败,监军孙知古、判官韩液被俘,辎重尽失,郭子仪退守武功。
757年9月,郭子仪会合各路唐军,加上精锐的回纥骑兵,再次进攻长安。
9月27日,双方在长安城西再次展开大战。李归仁出阵挑战,诈败逃回阵中,
官军追击,将近叛军阵前,叛军突然发起猛攻,官军大乱,连连败退,叛军
乘机抢夺官军丢下的物资。唐将李嗣业见状,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这才稳
住了唐军阵脚。另一唐将王难得眼睛中箭,仍奋勇作战,不下战场。双方混
战多时,不分胜败。叛军伏精兵于阵东,欲从后面袭击官军,不料被唐军侦
察发现。唐将仆固怀恩率回纥骑兵突然向叛军伏兵发起进攻,全歼叛军伏兵,
叛军士气大落。李嗣业与回纥兵又绕到叛军阵后,前后夹击,叛军大败,伤
亡六万余人。当晚,李归仁逃出长安,投洛阳而去。
不久,叛军在陕郡再次惨败,安庆绪放弃洛阳,逃往邺郡。李归仁本就
不服安庆绪,遂借机率数万曳落河、同罗、六州胡精兵逃往范阳。途中,他
们在所经过的地区大肆抢掠,将人财抢掠一空。叛军的范阳节度使史思明一
面重兵防备,一面派使者招抚,李归仁遂率曳落河、六州胡人归附史思明。
同罗军不服,史思明发兵大败之,将其掳掠的物资全部夺走,同罗残兵逃回
本国。
758年9月,唐发九节度使攻邺郡,安庆绪迎战失利,向史思明求救,表
示愿让位于史思明。史思明于是发大兵13万援邺郡,先派李归仁率步骑一万
屯于滏阳,与安庆绪遥相呼应。
759年3月,史思明大败官军,解邺郡之围。不久,史思明诱杀安庆绪,
自称大燕皇帝,任命周挚为宰相,李归仁为大将。
759年12月,李归仁奉史思明之命率骑兵5000攻陕州,被唐将卫伯玉击败。
李归仁转攻永宁、沙栅,又被唐将李忠臣击败。
李归仁的结局正史没有记载,估计死于761年3月叛军的内讧中(史朝义杀
死其父史思明)。



作者:就一刀 回复日期:2003-08-04 18:00:13 就事论事,就史论史,以免被人骂成意淫呵呵。

作者:风水先生一真 回复日期:2003-08-04 20:57:30 建议就一刀同志立即赶赴青山医院就诊。

作者:ZhaoDaming 回复日期:2003-09-08 19:49:36 勘误:
首帖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的“卷一百九十三”,应校正为“卷一百九十一”。
特此致歉!


作者:马杀鹰 回复日期:2009-03-08 13:38:03
33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