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红歌创作背景

红歌创作背景

红歌创作背景
红歌创作背景

《卖报歌》

1933年秋天,聂耳在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几次遇到一个卖报小姑娘,小姑娘把报名喊得十分顺口悦耳,在聂耳耳里,就好象是一首动人的歌。

后来,聂耳了解到小姑娘家境贫寒,父亲多病没有工作,母亲日夜在家中操劳,全家就靠她卖报挣点钱以维持生计。聂耳很同情她,就决定创作卖报歌。

聂耳把要创作卖报歌的想法告诉安娥,并请安娥写好歌词,自已很快就谱好曲。然后,他拿着歌曲和朋友周佰勋一同去找卖报的小姑娘,并唱给她听,小姑娘听了,高兴得拍手叫好,并说:“聂先生,如果能把‘几个铜板能买几份报’的话也唱出来,那我就可以边卖边唱了。”聂耳笑着点头赞许,回来就与安娥商量,按小姑娘的话改为“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卖报歌》便由此而来,风靡一时。

《共产儿童团歌》

《共产儿童团歌是1957年拍摄的电影《红孩子》里的插曲。《红孩子》描写了少年游击队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机智勇敢的对敌斗争活动,为了讨还血债,替亲人报仇,孩子们组成了一支少年游击队。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严酷的斗争使他们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是一首革命歌曲,反映了当时少年儿童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共产儿童团,随着父兄们向地主、军阀、帝国主义者进行斗争的精神面貌。

《闪闪的红星》

电影《闪闪的红星》音乐创作于1973年,正是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文革时期。当时全国的文艺生活充满着高、尖、硬、响,整个社会的文艺生活万马齐喑。而傅庚辰却在这沉闷的空气里奏响优美抒情的《闪闪的红星》音乐,有如一枝独秀,芳香四射,扑面而来,立刻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但人们并不知道这些歌曲有着怎样的“身世”。

傅庚辰接到为电影《闪闪的红星》作曲的任务时,是文学剧本的第四稿,上面已经有了写好的主题歌歌词。他认为不妥,建议作者重写,结果还是不满意。剧作家非常谦虚,表示对歌词创作不熟悉,建议改请词作家。当时邬大为和魏宝贵正在北京编写《战地新歌》。经过组织上的联系,傅庚辰带着《闪闪的红星》剧本找到他们,并提出几点要求:主题歌歌名叫《红星歌》;歌曲虽表现的是30年代的事,但让现在的人听了也能接受;主人公潘冬子是个小孩,主题歌应有儿童气质;影片是军事题材,主题歌应该是进行曲;歌词不能太长,要好记,好唱,便于流传。

几天之后歌词写成,傅庚辰非常满意。他带着歌词坐上火车从北京赶往上饶,又从上饶坐7个小时的公共汽车赶往景德镇。汽车上老乡们带着鸡笼、鸭笼、蛇笼,中途还要在路边店里吃中饭。傅庚辰却对这些嘈杂纷乱的声音充耳不闻。一路上,他一言不发,倾心构思《红星歌》。到达目的地景德镇鹅湖的时候,《红星歌》已经在他的心里谱成。

此后,他又为当时剧本上的另外几首歌谱好了曲子,包括《手捧红星盼红军》(一)、(二)和《热血迎来红旗飘》,每天完成一首。到此为止,影片中已经囊括了童声、女声以及混声合唱。剧本上原有一段儿歌《高山竹子青又青》,傅庚辰认为已有《红星歌》,再唱儿歌没有必要,不如再写一首男声独唱。这样,全片的音乐更丰满。于是,他在影片中寻找恰当的位置,终于发现宋大爹划竹排送潘冬子进姚湾镇的那场戏最佳,剧本中这样描绘:“两岸青山,一弯绿水,一夜竹排,顺流而下”,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又没有对话,在这里加一首歌恰如其分。他向导演李俊提出建议,他的建议得到了导演、摄影和录音师的支持,这就是《红星照我去战斗》的由来。

从10月29日到11月14日,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傅庚辰写完了剧本中所有的歌曲,配上了合唱,增写了《红星照我去战斗》,并完成了全部乐队伴奏总谱,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这些歌曲经摄制组全体讨论获得通过,回到北京后准备开始录制。就在这时,傅庚辰却在音乐组一次开会的办公室里发现了《闪闪的红星》文学剧本的第三稿。其中有一首歌词写道:“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在“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的时代这几句话让傅庚辰怦然心动。音乐组的其他同志也认为这首歌词好,鼓励他换歌。但前几首歌已经摄制组讨论通过,总谱也已完成,花费了很多心血,马上就要开始录音,从头新写能否超过从前?思想斗争很激烈。但是经过深入分析,他认识到:冬子妈唱歌的时候,她还不是共产党员,红军到了什么地方,何时回来,她也还不知道。她是凭着信念和向往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红军一定会回来的。所以,在白色恐怖气氛下,在夜半三更,在山中一个茅屋里,当她的儿子问她爸爸和红军什么时候回来时,她从心里发出了向往的歌声“夜半三更盼天明……”是合乎此情此景下人物的思想感情分寸的。想到这里,傅庚辰下决心舍掉《手捧红星盼红军》(一)、(二)和《热血迎来红旗飘》,改写《映山红》(一)、(二),并把歌词中的“若要盼得亲人回”改成“若要盼得红军来”。

影片上映后,在《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和《映山红》三首歌都已广为流传的一次座谈会上,有人向傅庚辰提问:“你为什么要写《映山红》这样的歌曲,你就没有什么顾虑吗?”当时还是“文革”年代。傅庚辰回答道:“不是别人,正是毛主席本人在《矛盾论》里所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快与慢、激与抒、张与弛、动与静都是事物的发展规律,生活是这样,艺术也是这样,因此艺术不能只有战斗性而没有抒情性,所以我写了《映山红》。”

假如没有傅庚辰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我们也就无缘听到《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和《映山红》。而在当时,这种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并不仅仅依靠艺术的热情,更多需要的是追求艺术真实的思想勇气。

《毕业歌》

1934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歌曲在影片中一群青年毕业前欢聚一堂时首次出现,影片结束时又再度响起,提示了影片主旨。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传唱一时,特别为青年学生所喜爱。

《歌唱祖国》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新中国成立后,这不知唱出了多少人对祖国未来充满希望的美好心声。

1949年10月1日,王莘同志到北京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候,王莘同志激动得热泪盈眶,作为一名革命音乐工作者、作曲家,此时此刻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想把心中的感受用音乐表达出来,不久,他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题,写下了一首歌曲,1950年5月,天津市音工团成立,王莘任团长,此后,他为该团演出,又创作了大量作品。

1950年9月上旬的一天,王莘同志再次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这个时候,广场上已经有了准备迎接建国一周年的一些景象:城楼上,工人们正在试挂大红灯笼,广场上,有几支工人和学生队伍在练习走队,准备在国庆那天,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飘扬,见到这些景象,王莘脑中浮想连篇,他决定再写一首歌唱伟大祖国的歌曲,不久,脑海中就形成了《歌唱祖国》第一段的前一部分。

王莘同志写出《歌唱祖国》这首歌之后,并没有急于发表。他一面把它交给天津市音乐工作团,排练演唱,一方面到南开大学、天津炼钢厂、天津纺织厂和天津铁路机务段去教唱,各方面征求意见,群众反

映十分强烈,诗人艾青认为好是好,但其中有几句歌词还不十分理想,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即将“五十年文化辉煌灿烂”改为“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将“我们战胜了一切苦难,我们把敌人赶出边疆”,改为“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王莘立即吸收了他的建议,群众和专家的检验之后,王莘同志才把它抄好向《人民日报》投了稿,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歌唱祖国》的曲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立即邀请中央歌舞团合唱队录音,除广播外,还添制成唱片向全国人民推荐,从那以后,《歌唱祖国》这首歌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王莘(1938年- ):作曲家,原名王莘耕,江苏省无锡县人,自幼受到民间音乐的薰陶,喜欢上音乐,并学会吹笛子和拉二胡。1932年,14岁的王莘来到上海,在先施百货公司当一名见习店员,1935年,受到上海民众掀起的抗日救亡爱国运动的影响。结识了左翼进步音乐家冼星海、吕骥、孙慎等人,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到浙江宁波等地积极宣传抗日,1938年,王莘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音乐,当冼星海写出《黄河大合唱》在“鲁艺”排练、演出时,王莘还曾担任过《河边对口曲》中王老七的领唱,1937年,王莘从“鲁艺”毕业后,先在晋察冀根据地开展工作,后调华联大音乐系任教。从此,他开始了音乐创作生涯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晋察冀》、《日头上山岗》等。1942年,王莘开始担任群众剧社的领导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小歌剧《宝山参军》和大量歌曲,1949年1月,王莘率群众剧社的同志们进入刚解放的天津市。

《学习雷锋好榜样》

提起雷锋,许多人都能联想到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以其特有的旋律和激情,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您知道这首歌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吗?

1963年3月5日,《解放军报》发表了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同时还发表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题词。上午,战友文工团团长晨耕、政委王引龙召集全体同志传达了毛主席的题词,并说下午天安门有游行,全团要去参加宣传活动。散会时,时针已接近10时了。当时许多同志都提议说,我们是文工团,下午游行应该有首歌。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歌队队长、作曲家生茂和词作家洪源。生茂此时也正被雷锋的事迹感动着,便对洪源说:“你写词快,写个歌词吧,一会儿午饭前一定要交给我!”洪源高兴地说:“行啊,我马上干!”

生茂姓娄,194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谱曲,他是个行家。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就创作过不少歌曲,抗美援朝时他创作的歌曲,在前线部队流传很广。1955年,生茂创作的一曲《真是乐死人》,至今还流传不衰。雷锋是1962年8月5日因公牺牲的。他牺牲后,中央军委和沈阳部队都发出了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通知。在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之前,全军各部队已经开展了学习雷锋的活动。通过几个月来的学习,生茂更加明白了一个普通的运输战士,何以获此殊荣。他佩服雷锋能在入伍两年多的时间里,入党、当标兵、升班长,两次立功受奖,并当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的确,在同是军人的生茂的心中,雷锋已经成为他的光辉楷模。因此,他有激情、有灵感,决心拿出一首好歌来以实际行动学雷锋。

中午时分,食堂开饭了,生茂顾不得去吃,只是焦急地等着洪源送词来。说起洪源,那可是生茂的老搭档。他请洪源来写,完全是出于战友间的了解和信赖。洪源姓吴,比生茂小2岁,是北京市海淀人。1949年,我63军围困北平时,在海淀一带挖战壕,准备与傅作义谈判破裂就开打。这时,一批文化高、思想进步的高中学生参了军。洪源与10来个学生一起补充到生茂所在的63军文工团。从那时起,他们就开始联袂创作歌曲。围北平,打太原,进朝鲜,在烽火和硝烟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8年,他俩又一起从63军被选调到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至今,生茂依然说,当年的那批学生质量高,特别是洪源脑子快,聪明,写词历来是雷厉风行。不但能写,他还是挺不错的男高音,还登台演出独唱呢。

写词快手不负众望,果然按约定拿出了歌词。生茂拿到歌词,非常高兴,马上仔细研读起来,吃饭时两眼也没有离开歌词。他在想,这首歌一定要有普及性、群众性,部队战士能唱,地方群众也要能唱,绝

对不能“洋”,必须是民族风格,而且气势要浩浩荡荡,高亢有力,有高潮。周恩来总理富有韵律的题词给生茂谱曲以极大的影响。“向雷锋同志学习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生茂觉得,总理的这寥寥数语,生动鲜明地刻画出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手握钢枪、巍然屹立的普通一兵雷锋同志分明就矗立在眼前。生茂仿佛和部队一起高唱进行曲走在大路上,情绪高涨,边谱边唱,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他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头到尾又唱了两遍,觉得可以了,就赶紧叫一位歌队队员抄在食堂门前的黑板上,一是让吃完饭的歌队队员试唱,二是请大家赶快提提意见。大家唱了几遍感觉很好,都连声说“行,行!”就这样,一首宣传歌曲诞生了,歌名就取自歌词的头一句。

那时可没有现在的复印机,复制材料顶多是拓蓝纸复写两三份,或刻蜡版油印几十份,可游行出发的时间定在两点钟,时间根本来不及。于是大家就各自往纸上抄,人手一份。抄完后,立即出发了。战友文工团驻地在城内平安里一号院,大家坐上汽车从这里往天安门出发,一路上还在熟悉这首歌的词谱。

1963年3月5日下午,天安门前红旗漫卷,人海如潮,“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声此起彼伏。金水桥畔,伴着手风琴雄壮高亢的旋律,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成员充满激情地在进行大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是一首人们从来没有听过的新歌,歌曲气势激昂、琅琅上口,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周围的群众。看到这种情况,这首新歌的曲作者生茂、词作者洪源都喜出望外——真没有想到群众一下子就这么喜爱。在这种情况下,团里的领导立即指示歌队的同志分头向群众教唱。看教唱者们那颇有自信的神态,有谁会想到,《学习雷锋好榜样》才刚刚诞生两三个小时呢?

《学习雷锋好榜样》如此大受欢迎,促使战友文工团开始了推广工作,他们利用各种场合教唱这首歌。不久,战友文工团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开幕前,著名作曲家晨耕、李劫夫和生茂在台下,向观众教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当时的场面十分热烈,让人记忆犹新。

歌曲诞生的当年10月,《学习雷锋好榜样》词曲在《解放军歌曲》发表;接着由战友文工团首唱录音,中央及各地广播电台向国内外播放;随着无线电波的传送和军内外的传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一歌开始妇孺皆知,人人高歌,极大地推动了学习雷锋活动的蓬勃发展。

1964年5月,在“全军第三届文艺汇演”中,合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以及由洪源与刘薇作词、生茂谱曲、马玉涛演唱的《看见你们格外亲》,双双荣获“优秀奖”;25年后的1989年,在庆祝建国40周年“唤起美好回忆的那些歌”评选活动中,《学习雷锋好榜样》又被广大听众推举出来,再获“优秀作品奖”殊荣。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已经传唱了40多个春秋,十几亿中国人几乎都唱过或听过,甚至有外国人也在唱,可见一首经典之作的生命力、影响力之大。歌曲的魅力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泯灭,可它的创作者却都已年逾古稀,前些年就离休了。为祖国音乐事业奋斗了一生的文艺老战士虽然身体退居二线,可他们的创作激情不减。尤其是生茂老师,依然活跃于音乐创作的舞台上,新作品不断问世。去年夏天,他不辞辛苦,为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征集歌词谱写了《心曲》一歌,深受石油职工好评。2004年春节,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西部民歌大奖赛”的评委席上,我们又看到了精神矍铄的生茂老师。

唱雷锋,学雷锋,做雷锋,是生茂矢志不移的追求。今天是3月5日,《学习雷锋好榜样》诞生距今已经41年了,这位著名的军旅作曲家对41年前那天的情景刻骨铭心。他说,雷锋过去是、今后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他要永远记住雷锋的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打靶归来》

《打靶归来》。(解放初期至文革前)《打靶归来》。(脍炙人口的军旅歌曲《打靶归来》,堪称流行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当年写这首歌词的作者是个只有小学文化、年仅20岁的坦克兵———牛宝源。

1959年3月,牛宝源所在的团队开到大连海滨一个叫黄龙尾的地方进行实弹射击。一天傍晚,牛宝源在靶场看见一队战士扛着枪,拿着靶牌,唱着《我是一个兵》,胸前戴着大红花,精神抖擞地走在夕阳下。牛宝源心想,若是有一首反映战士打靶的歌儿该多好。片刻间,他被眼前这幅练兵画面感染,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掏出纸和笔,写下了“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的句子。回到营房后,牛宝源将诗重新修改后寄给沈阳军区的文艺刊物,不久,竟被刊载了。

这首清新隽永的小诗还引起了另一部队词曲作者王永泉同志的兴趣,他对小诗进行了改动,并用陕北民间的曲调谱了曲。在1960年全国业余歌曲创作比赛上,由牛宝源作词、王永泉谱曲的《打靶归来》荣获一等奖,从此在军内外广为传唱。)

谭盾的音乐作品风格分析

谭盾的音乐作品风格分析 谭盾的生平简介 谭盾,作曲家,1958年出生,湖南人。198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同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他是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在校时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运用民间曲调,中国宫廷音乐,庙堂赞歌等原始素材,给人清新、别致的感觉,获得了1983年德里斯顿·韦伯尔作曲比赛二等奖。被新闻界、艺术界称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到美国后,数家知名乐团聘他为乐团作曲,并出任BBC交响乐团(苏格兰)驻团作曲兼副指挥,1988年在美国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这是中国音乐家在美国首次举办的音乐会。 1995年,吴子牛导演反映中国人民抗日的影片《南京大屠杀》,邀请谭盾为影片作曲。1997年,谭盾为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纪念活动所作的《天·地·人》再一次震动了中国乐坛,乐曲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和领土的完整,表达了世界华人对统一的企盼。2000年,谭盾为李安电影《卧虎藏龙》配乐,拿下第七十三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月光爱人)、第五十四届英国学院奖最佳音乐、第二十六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音乐、第五十八届金球奖最佳电影音乐、第三十七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等无数奖项,也因此获得了世界性声誉。此后,大导演和大制作纷至沓来,谭盾的音乐才华也得以一次次地展现。2003年张艺谋的《英雄》虽然褒贬不一,但仍凭谭盾的音乐无可争议地夺得第二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项。2006年,冯小刚的古装大戏再次邀请谭盾“坐镇”,经管影片本身难以讨好观众,但音乐却是一个亮点。事实再次证明了这个世界级电影配乐大师的功力。 谭盾的音乐风格特点

巴赫音乐创作及风格

“巴赫”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小溪”,但在广大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眼中,这个名字更像是不可能被超越的高山,无法完全触及的海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是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巴洛克时期音乐家的集中代表,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 1685年,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的爱森纳赫,是几百年来巴赫音乐家族的第五代,基督信仰和音乐艺术,是这个家族给予巴赫的丰富产业,也是他日后达到艺术巅峰的有力支持和坚强保障。1700年入教堂唱诗班学习;1703-1708 年担任阿恩施塔特、米尔豪森教堂的管风琴师;1708-1717年担任魏玛公爵的宫廷管风琴师,后升为乐长;1717-1722年担任安哈尔特-克腾的宫廷乐长;1723-1750年担任莱比锡托马斯教堂的乐长。在莱比锡的27年是巴赫音乐创作最旺盛,作品艺术成就最高的时期。 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器乐作品:古钢琴《平均律曲集》48首、6首《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以及晚年作品《赋格的艺术》;室内乐6首小提琴独奏奏鸣曲、6首大提琴独奏组曲、4首管弦乐组曲、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借鉴意大利大协奏曲的形式)等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西方音乐史自中世纪以来,声乐处绝对主导地位的现象,使器乐作品创作有长足的进步,从而和声乐并驾齐驱,带进古典主义时期器乐音乐的繁荣。 在宗教音乐领域,巴赫的作品更为丰富,管风琴作品《众赞歌前奏曲》大约170首;其中声乐作品康塔塔200多首(23首为世俗题材)和《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等充分展示了巴赫的音乐戏剧才能。其中《马太受难曲》是一部“具有深刻情感的壮丽的史诗般的戏剧”(强力推荐),是他的代表性作品。巴赫的宗教声乐作品一方面体现了他虔诚的新教信仰,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从世俗人性观念出发对信仰的解释,其中所揭示的心理情感的深刻程度是同时代音乐家所不及的。 巴赫的音乐创作与德国音乐艺术传统的紧密联系,德国管风琴音乐、新教的众赞歌是他艺术创作的基础。巴赫一生虽然没有离开过德国,但通过抄普学习的习惯,涉猎了当时许多其他国家的优秀音乐作品。在艺术创作上融合了意大利、法国各种体裁风格的艺术成就,并在在复调音乐中锤炼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强

20世纪—21世纪初中国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f15451409.html, 20世纪—21世纪初中国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作者:刘懿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7期 【摘要】本文是对20世纪至21世纪初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点的概述。分析艺术歌曲在整个民族音乐艺术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从民族特殊性、扩大选题、诗歌源头以及作曲家丰富的写作技巧角度论证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发展的规律性。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歌曲创作;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音乐文化具有深厚久远的歌唱传统,这些传统决定了声乐体裁在我国专业作曲家流派中的特殊性。声乐体裁往往是中国作曲家艺术探索的中心,从古至今艺术歌曲的音乐体裁一直是探索的主要对象之一。众所周知,音乐理论紧跟实践运用;因此,研究者们对中国声乐作品发展进程的众多体裁感兴趣,也是合情合理、显而易见的。 研究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艰难历程就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考量,但是,也可以在不同题材研究的基础以及在这些题材历史继承性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考量。艺术歌曲创作最重要的意义是编写了整个民族文化历史,其中民族性占首要地位。20世纪中国的许多专业作曲家就 是以歌曲和抒情歌曲作为开端,开创了他们的事业。 贺绿汀的创作,以聂耳、冼星海、刘志、刘雪庵等人的创作为中心。对于后一代的作家来说这些音乐创作前辈们至今意义犹存。近十年的现代作品和珍贵的艺术作品创作都明显露出了周期性表现,并证明了这种周期形式的现实性和前景性。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展现20世纪到21世纪初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特征,以及对民族音乐创作、东西欧音乐传统风格的影响。我们将讨论该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音乐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决定着汉语不同方言中的语音对旋律特征的影响程度,并把声乐作品中的作曲和戏剧创作变成具体的思维形象,以及复杂结构、题材和修辞方面的民族音乐思维元素。 20世纪同时也是中国成就西方音乐思维和作曲技术的时代。中国20世纪到21世纪初的音樂发展史中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在1920-1930年代,第一批民族作曲家开始了他们的创作。中国音乐教育奠基人为萧友梅(1884-1940),他是中国第一位专业作曲家,在国外受过音乐教育的他,也开始在自己的作曲中利用和发展西方作曲技术。

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及《玫瑰三愿的演唱分析》

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及《玫瑰三愿》的演唱 分析 摘要 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于上个世纪20年代,当时中国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艺术歌曲,受到西方音乐艺术的熏陶,中国民族音乐越发具有兼容并蓄的特征,对于与西方音乐艺术的融合,对歌唱艺术的中西合璧,以突出中国歌曲在内涵上的感染力,这些问题是作曲家们孜孜追求的民族音乐创作要点,黄自是这些音乐家中的一个代表。黄自先生以34个春秋的短暂一生,尤其是在回国后仅约十年的音乐活动中,其对专业音乐专业化发展奉献了一生心血,虽然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对我国音乐艺术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功勋卓著的,至今其创作的脍炙人口的歌曲仍然被人们广为传唱。身为一位受人景仰的作曲家,用创作的作品证明了丰富的学识涵养与敏感的艺术直觉,这两种事物看起来有明显反差,实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能够实现艺术的聚合,验证了中西方文化是可以在求同存异中融合发展。从其创作作品类型来看具有代表性的是抒情歌曲,《玫瑰三愿》是其中一朵最眼力的奇葩,对艺术歌曲演唱具有尤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黄自艺术歌曲《玫瑰三愿》

The style of Huang Zi's art songs and the analysis of "three roses" ABSTRACT Chinese art song development in the last century in 20s, when China produced many outstanding art songs, has been to the national music style and the western China art form perfect together, to achieve the art of singing "Western coexist", make better performance t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hina songs, more rich appeal, thinking and creation of numerous composers, one of which is yellow. Mr. Huang Zi in the short life of 34 years, especially in the back only about ten years in music activities, has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professional music creation, many people still sung art songs. As a composer he, by virtue of their artistic intuition and knowledge conservation, in the creation of the two, seemingly great contrast, but the essence of art interlinked together with his art, to realize the connection of western music culture. Mr. Huang Zi's lyrical songs are a part of his artistic creation. His "rose three wishes"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hinese art songs in the early stage, and the study of Huang Zi and Rose's "three wish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inging of Chinese art songs. Keywords: Huang Zi Art song "Rose three wishes"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创作的风格

一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上发展的高峰阶段,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初,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维也纳古典乐派。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 三位代表人物中最先登上历史舞台的是海顿,奥地利作曲家,他奠定了交响曲的结构形式,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体裁,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作品旋律爽朗活泼、明白流畅、诙谐风趣而又意味深长、轻松,又不乏高贵的气质,呈现古典乐派的理想境界,这些种种因素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也被世人称作“交响曲之父“。 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他是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被世人称作“音乐神童”。他的音乐是自然的流露,从不矫揉造作,具有孩童般天真烂漫的性格,同时又表现出复杂多变的戏剧性特征。最大贡献是在歌剧领域,“诗必须服从音乐“的原则创造了一部部世人为之震撼的作品。确立了18世纪古典协奏曲的结构范式,为当时乐器及近代协奏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交响乐中,强调奏鸣曲式中主、副部之间的强烈对比,加强展开部的不稳定因素,预示了后世交响乐发展的思路,创造了极富个性的音乐风格特征。莫扎特无论是在思想意识的独立上还是在音乐语言个性化(尤其是后期)都比海顿前进了一大步,给贝多芬很大的启示。 贝多芬,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世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被世人称为“乐圣“。他将紧密的音乐动机进行扩展,又保持全曲的严谨统一;扩充了展开部,使它成为烘托作品内在的矛盾、动力性张扬和戏剧性冲突的重心,钢琴曲上的力度对比、戏剧化因素、不同音区的色彩变化上做出了重大发展。他解放了音乐艺术,表达了精神实质,作品展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痛苦到欢乐的精神历程。旋律上继承了海顿式动机展开的手法,吸收了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了简洁、粗狂、质朴、热情的特征。节奏频繁的变换造成的不平衡感,和声与调式上的不稳定逐渐扩大,配器上重视发挥铜管和木管的作用,这些手法造就了贝多芬音乐强烈的气魄,其音乐中的革命性因素,自由冲动的戏剧效果,使他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又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路先锋,启迪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

聂耳的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和历史地位分析

聂耳的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和历史地位分析 内容提要: 本文从聂耳的生平与音乐创作两方面入手,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几首聂耳的音乐作品。并从其创作的风格与特点出发,宏观阐述革命战争年代音乐以及音乐家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关键词: 聂耳创作风格特点历史地位 聂耳是我国一名伟大的音乐家,在其短暂一生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有反映旧社会工人阶级工作、生活和斗争的,如《大路歌》、《码头工人》;有反映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作品,特别是描写广大妇女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如《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塞外村女》、《飞花歌》;还有许多的爱国歌曲的创作,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 聂耳的歌曲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奠基人。 一、简介聂耳 聂耳,原名聂守信,字紫艺(又子义),原籍是云南玉溪,于1912年生于昆明。不幸的是他在1935年7月17日游泳时淹没于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的鹄沼海中,终年23岁。 聂耳的成长历经着封建军阀混战、“五卅运动”等事件,在这种充满矛盾冲突的社会环境下,使聂耳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与思考,他于1928年秋,加入了当地的共青团。在成长中,他找到了自己奋斗目标的人生观——“打倒恶社会,建立新社会”(见聂耳中学作文《我的人生观》1928年于《聂耳专辑》第一辑),而逐渐走上艺术的道路。 1931年,他进入了里黎锦晖领导的“明月歌舞剧社”,从中得到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开阔了艺术视野,专业技能也能有所提高,像他的小提技巧和作曲理论等。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也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认识到“不论你从哪条路跑,你对于哲学的基础不稳定,终于是难得走通的”;“新的脑子的培养不是用一个模型一套便一次铸成永不腐败的。它正如一棵嫩小的植物,随时需要合理的灌溉。……脑筋若无正确的思想培养,任它怎样发达,这发达总是畸形的发达,那么这一切的行为都没有稳定的正确立足点”(见聂耳1931年8月16日的日记,载《聂耳全集》下卷) 聂耳的爱国热情在接踵而来的“九一八”事变中得到了激发,并推动了他对提高自己的觉悟的迫切要求,在1932年时,他参加了中国左翼“剧联”的剧评小组,最终离开了与自己理想相去甚远的“明月歌舞剧社”,并放弃演奏小提琴,而要做“革命音乐”,为劳苦大众作曲。 二、浅谈聂耳的音乐创作 聂耳在1933年与田汉、任光等人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成为了左翼音乐活动的主要骨干,并且以他炽热的爱国热情和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创作了大量的展现中国人民生活风貌以及反映中国人民心声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在近代音乐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从1933年开始,聂耳就开始用音乐去表达一个阶级的心声,也真正的投入到革命音乐的创作中,先后创作了影片《母性之光》的插曲、《开矿歌》以及《卖报歌》等。他之所以被称为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准确刻画工人阶级形象的作曲家主要是他能够用音乐完美的表现工人阶级的工作和生活。如《大路歌》(田汉词)、《开路先锋》(孙师毅词)、《码头工人》(百灵词)、《打长江》(田汉词)等。`这些歌曲深刻地揭示了我国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

莫扎特艺术歌曲的创作及演唱风格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作为欧州音乐发展史中罕见的天才作曲家,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作品,其内容涉及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室内重奏、宗教体裁等多个领域,为人类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经典。 ?莫扎特音乐的特点是对称、均衡?,?行家?一言以蔽之。可莫扎特未见得肯就范,从18岁写的歌剧《假园丁》(K。196)第一幕中桑德里娜哭诉唱段七个小节的乐句,到他最后一首器乐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第一乐章那环环相扣的交迭句法,一生创作中不对称之美屡见不鲜。无怪乎勋伯格1931年在电台的一次演讲中说,他从莫扎特那里学会了?长度不等的乐句的艺术?,这是一种?只属于莫扎特本人的、完全个人的技艺。? ?优雅、精致,有节有度?,一位热心的聆听者罕譬而喻地切入莫扎特音乐风格的内核。但请不要忘记,在莫特特生活的那个?优雅的时代?,听众经常为莫扎特乐曲中血气方刚的热情而困惑。且不举早期维也纳阶段那些发扬蹈厉的协奏曲,只需提一下,?林茨?交响曲(K。425)第一乐章那段戏剧性十足的引子,以及副部中突然奇特地在主调上响起定音鼓的冲动,曾如何使得文人雅士惴惴不安。不难理解,为什么善作精神分析的当代德国作家希尔德斯海默要将莫扎特归入热情奔放的酒神气质一类。 ?莫扎特是传统的?,音乐文学家如是说。然而莫扎特却自甘沦为叛逆。在G小调交响曲中,他用三个彼此相斥的减七和弦囊括12个音,比写下12音《浮土德》主题的李斯特早半个多世纪向20世纪投出了熠熠长矛。在小标题为?音乐玩笑?的F大调嬉游曲(K。522)中,他为了嘲笑乡村乐师的无能而巧用?错音?,不经意却创始了全音阶。这类?革命?之举,在莫扎特作品中层见迭出,令保守者不知所措,也曾使莫扎特一度难以被接受。《唐璜》在佛罗伦萨上演九次未获好评,第一幕被认为?无法表演?。出版商霍夫梅斯特随即对莫扎持说:?写得通俗一点,否则你的作品我再也不能出版、付款了。?据说莫扎特回敬道:?好吧,那我就不挣钱了,饿死见鬼去吧。?直到19世纪,心地善良但悟性有限的莫扎特研究专家乌利比歇夫,甚至还想?改善?莫扎持那部?不协和音?四重奏(K。465)中?伤害耳朵的尖锐音响?。 卡尔〃巴特依据莫扎特的书信告诉我们,莫扎持有点20世纪先锋派的作风,几乎隔绝与日常经验世界的联系。革命前夜的巴黎之行,丝毫未改变莫扎特的无动于衷。在给家人的书信中、不要说找不出革命思想与行动的蛛丝马迹,即便是对旅行过的国家的风光和建筑的印象,他也几乎从不谈及。他对古典文学、哲学也兴致索然,与歌德的联系只是那首歌曲《紫

试论马思聪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一)

试论马思聪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一) 【论文关键词】马思聪;小提琴《摇篮曲》;曲式结构;创作风格 【论文摘要】马思聪本着要将小提琴民族化的美好愿望,创作的每一首小提琴作品都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他的创作在西洋作曲技法中加入了许多典型的中国民族风格、民族语言的音乐特征,具有鲜明的个性;它借鉴了中国民间乐器的演奏手法——滑指的运用,使作品富于独特的民族韵律。而且他的创作经常是从选取一个短小的民歌旋律入手,依据它的音乐内涵而引伸出整首器乐曲来,这种创作方法对于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创作发展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他以高超的才华和技艺谱写的精美乐曲《摇篮曲》,成为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开端时期的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的作品。 一、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当18世纪意大利、法国、德国等一些欧美国家的小提琴艺术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我们国家的小提琴艺术还刚刚处在萌芽的状态。随着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小提琴选手在国际比赛中频频获奖,我们迎来了小提琴艺术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巅峰。中国的小提琴学派也成为一支让世界乐坛不可忽视的力量。 明末清初“百年海禁”的取消与通商的恢复,使来自欧洲的传教士把西方古老的小提琴艺术带到了遥远的中国,大批西方传教士的来华,为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最初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正是这些先后来华的传教士,成为小提琴艺术流传中国的重要使者。在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诸国在中国的扩张,无意中更加导致了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也促使了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起步。 中西文化交流渐趋高涨的总体趋势,则为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最初传播进一步提供了条件。小提琴艺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出现、传播与发展,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 早在20世纪初期中国就有了第一批小提琴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在国外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回国后,他们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小提琴人才。并尝试着把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与西方小提琴的演奏方法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小提琴学派。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又选派了许多优秀的小提琴专业学生出国留学、深造并参加各类高水平的国际比赛,这对中国小提琴艺术和学派及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贡献。而中国小提琴艺术及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形成与发展则有着这样几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历届中国小提琴留学生回国后对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创作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和贡献;第二、是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变化对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三、是专业音乐学院的蓬勃发展对中国小提琴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所起到的直接作用;第四、是中外音乐交流对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和小提琴学派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1] 二、马思聪及其作品概述 随着小提琴艺术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我国先后涌现出马思聪(1921-1987)、韩里、李自立等一大批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创作者。而中国音乐史上小提琴音乐创作的空白,却是被20世纪初期杰出的科学家、“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李四光(1889-1971)所填补。 从20世纪30年代起我国的小提琴音乐作品开始陆续的问世。冼星海于1934年12月创作于留学巴黎期间的、首演于1935年1月23日巴黎音乐学院的《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可以说是中国早期小提琴创作中比较成熟、艺术性较高的作品之一。作为冼星海求学时代的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已经显示出作曲家相当成熟的作曲功力。2] 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一批留学法国的音乐家们的杰出代表,马思聪集演奏与创作于一身,以他高超的才华和技艺谱写了一些精致优美的作品,这是中外音乐交流、交融的结晶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它既标志着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正式开始,也孕育着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

浅析舒曼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

浅析舒曼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 摘要 德国艺术歌曲在西方音乐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舒曼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最伟大的艺术歌曲作曲家之一,在十九世纪,他的两部声乐套曲“爱与生活”和“女性诗人的爱”被誉为德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其中《诗人之恋》是他于1840年根据德国著名诗人海涅青年时期的16首诗歌所创作的,他把这些描写爱情开始和结束的歌曲叫做《诗人之恋》。《诗人之恋》体现了舒曼艺术歌曲的特点和其主要的音乐思想。基于对写作背景的分析和作品的《诗人之恋》套曲中的表征,部门总结心理描写、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力达到了套曲的艺术特色有很高的造诣。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章为舒曼及其音乐作品简述,第三章为《诗人之恋》的来源与创作,第四章为《诗人之恋》音乐本体分析,主要分析了创作特点和旋律、调性、和声、节奏及速度,第五章主要对舒曼艺术歌曲创作特点进行述评,分析了舒曼艺术歌曲的文学特征和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第六章是结语,对全文的研究做出总结。 【关键词】浪漫主义;舒曼;《诗人之恋》;艺术特色;演唱

Abstract German art song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western music literature, and schumann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omposers of the German romantic music period, in the 19th century. His two vocal chords "love and life" and "the love of female poets" are known as masterpieces of German art songs. Among them "the poet of love" is according to Germany in 1840, as a famous poet Heine 16 composed poems as a youth, he was describing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a love song is called "the poet of love". "The poet's love"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umann's art songs and its main music idea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writing background and works of the poets of characterization of divertimento, summarizes the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artistic appeal to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divertimento has high attainments.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mainly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article, the second chapter of schumann and music works,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poet of love, the source and creation of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poet of love "music ontology analysis, mainly analyses the compos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elody, tonality, harmony, rhythm and speed,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characteristics of schumann art song creation, analyzed the schumann literary features of art song and schumann music features of art song, the sixth chapter is conclusion, give a summary on the research of the full text. Key words: Romanticism; Schuhmann; the love of the poet; artistic features; singing

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内容摘要:古典主义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亦称“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界,古典主义并非是一个界限分明的概念,不同时期的音乐家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概念。当代音乐研究人常常认为在音乐创作上不存在所谓“古典时期”,仅仅有“古典风格”,但是这也不尽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是追崇古典时期的音乐家最为推崇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创作风格基本成为了这个时期的典范,也为推崇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音乐家们增加了不少底气。本文就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风格和特点入手进行分析,试图在这一课题上作出一系列探究。 关键词:古典主义音乐创作形式特点 在音乐界,古典主义并非是一个界限分明的概念,不同时期的音乐家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概念。其中一种不很恰当的说法是将它指为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包括所有种类的严肃音乐,并且不管它是何时创作的以及为什么目的而写的。也有人认为,古典主义音乐是大约1750年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实际上无论是哪一种解释或说明都明确的表示了这样一种结果: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在考虑音乐结构时都遵循一种基本概念,即一种调性间平衡的概念,无论是音乐的发展进行,还是音乐段落之间的平衡,都让听众在聆听一首乐曲时可以准确地知道紧接着出现的内容。当代音乐研究人常常认为在音乐创作上不存在所谓“古典时期”,仅仅有“古典风格”,但是这也不尽然。海顿、莫扎特和

贝多芬是追崇古典时期的音乐家最为推崇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创作风格基本成为了这个时期的典范,也为推崇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音乐家们增加了不少底气。 一、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特点。 古典主义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亦称“维也纳古典乐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海顿(1732-1809)、莫扎特(1756-1791)和贝多芬(1770-1827)。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都有着基本相同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它们都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作品优美多情的旋律中大部分都能够表现出作者对命运、对灵魂的深刻思考,而这种深刻的思想内容又并非是通过强烈的节奏与音符来发泄的。他们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柔软而抒情的,是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的。在创作技法上,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也继承了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音乐相结合的成就,确立了近代奏鸣曲曲式的结构以及交响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的体裁和形式,对西洋音乐创作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除此之外,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在旋律上流畅优美,摒弃了复杂的对位手法,这样使这一时期的作品其旋律听来使人感到极为清晰。通常古典主义时期创作的作品伴奏部分都很清谈,基本用演奏低音固定音型,但是伴奏部分绝不会对旋律造成喧宾夺主的感觉。作曲家通常把乐句分得简洁而又规律,用一种可以预测的问答式进行作品的演奏行进,而这也是人们特别欣赏这一时期作品的地方。 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创作的主要形式。 歌剧院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实验中心。意大利喜歌剧是与传统正剧

第三课_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

教案 第三课 课题: 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 教学目的: 1.以《马赛曲》、《国际歌》两首外国歌曲及《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两首中国歌曲为欣赏曲目,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认识歌曲与他们所产生的时 代背景的联系。 2.依从不同歌曲所流露的情绪,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对音乐的感受。 3.结合欣赏曲目,帮助学生复习回顾本课所涉及的三种歌曲体裁。 教学内容:1.赏识:音乐风格,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 2.欣赏:《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祝酒歌》、《春天的故事》。 教材分析:音乐风格───是指音乐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 一、本课涉及的三种歌曲体裁介绍 1.进行曲 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歌曲或乐曲。原来舞曲的一种,多用在群众出场、退场 的时候。十七世纪起,渐渐转入音乐艺术的领域。当时的进行曲形式,多为二 部曲式;现代进行曲常以三段式出现,中段较抒情,以取得对比,用偶数拍子, 节奏明确,结构整齐。群众歌曲常用进行曲体裁,如本课出现的《义勇军进行 曲》、《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 2.抒情歌曲 一种结构规整、速度中庸、节奏舒缓而多变化、旋律优美的歌曲形式。多表现 主体因客观事物所引发的感情,以甜美柔和、深情沉思、轻快跳荡或愤概悲痛 为基调,旋律气息宽广且具鲜明的歌唱性。选入本课的《祝酒歌》、《在希望的 田野上》、《春天的故事》皆为抒情歌曲体裁。 3.颂歌 因内容、形式的差异,颂歌大体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速度缓慢,曲调宽广,具有庄严宏伟的气魄,如《黄河颂》。 第二种:采用进行曲体裁,具有刚毅豪迈的气概,如《歌唱祖国》。 第三种: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亲切、深情,如《歌唱敬爱的周总理》。 二、选听歌曲介绍 1.《义勇军进行曲》 (一)创作背景:作于1935年。原为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这部由田汉协 作故事,夏衍写作台本的影片,表现处于深重民族危机下的三十年代知识分子, 从象牙之塔冲出来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义勇军进行曲》是作为影片主人公、诗 人辛白华的长诗《万里长城》的最后一节,在影片开头和结束前唱的。

舒曼的音乐作品风格是什么

舒曼的音乐作品风格是什么 舒曼是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那么舒曼的音乐风格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舒曼的音乐风格,希望对你有帮助!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在不断的成长后,到了舒曼的手里开始开花结果,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期的代表人物。舒曼的音乐风格充斥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表达了音乐的每一个主题风格,简短朴素的音符却又隐藏着深刻的意义。 在舒曼不平凡却又短暂的一生中,他所创作的音乐总能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在一种祥和安静的表面下总是充满了内心巨大的矛盾,痛苦和戏剧性的冲突。舒曼是新音乐的呐喊者,他用自己敏锐而细腻的音乐感受创作了一系列伟大而又突破性的音乐。 舒曼的音乐纯粹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独一无二的音乐形式是他对音乐突破和创新,舒曼的音乐虽然整体结构短小朴实,但是每一个章节都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音乐的优美,诗歌的抒情,浪漫注意的深刻都在他的音乐里有所体现,虽然看似紧凑的音乐形式上却又环环相扣,紧密连接。 在当时,舒曼的音乐风格是不被人们接受和理解的,虽然他努力的对自己的音乐风格进行解释,但是理解他的人还是少之又少。他的音乐已经超出了人们对传统音乐形式的范畴,个性化的音乐风格让他陷入了一种巨大的痛苦中。即使这样,这位伟大的音乐作曲家还是始

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他没有陷入世俗的影响,在他想象的音乐世界里,他可以轻易的创作出美妙精妙的音乐,他深信自己的音乐会被人们接受的。 舒曼称号是什么受困于巨大的精神折磨的舒曼,他再也不能把自己想象力附加在音乐之上了。舒曼虽然一生很短暂,但是也赢得了很多称号,但是在众多舒曼称号中,诗人音乐家应该更适合这位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舒曼从小生活殷实富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这对以后他的音乐创作和创新有极大的影响。年幼时期的舒曼就凭借自己的悟性和对音乐的理解力,开始自己的创作,他厌烦当时盛行的保守派音乐,他认为音乐应该有创新,有不同的感受。他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音乐感受,深厚的文字功底,在浪漫主义音乐的星空留下了自己的闪耀的光辉。 舒曼称号有这些,他是一个矢志不渝浪漫爱情故事的男主人公,也是一个从小文学功底深厚的少年,同样也是一个无法弹钢琴的钢琴家,更是一个站在时代最前沿的乐评人。同样的,在同时代音乐界伟大的伯乐,还是一位浪漫主义的作曲家,因为内向敏感的性格,是一位奔波的情种。在他艰苦短暂的人生中,他是一位去世在精神病院的大师。 不过舒曼称号最多被提及的就是他的音乐风格和他的爱情故事,他用自己的全部时间都站在了感情和音乐的最高峰来俯视自己的经历,他实在无法承受更多的美好和变故,所以他开始被自己苦命和矛

电影音乐创作特点

电影音乐创作特点 [论文关键词]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特 征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赵季平先生不 同阶段电影音乐作品的回顾与分析,以赵季平先生的电影音乐作品为平台,从文化传统、民族音乐风格以及他求新求变的创作精神 三个方面,用音乐与画面相结合的方式,对他的音乐创作风格和特征进行初步的理论 探讨,努力探寻他民族风格和现代审美融合,传统手法和现代技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并深入分析、研究他各个时期电影音乐作品所取得的显著成绩。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音乐在经历繁荣与坎坷,进入了蓬勃发展、百花齐放的局面。在中国当代电影音乐史上,“赵季平”这个名字与中国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与第五代导演们一起,共同构筑了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新时代。赵季平让他的音乐作品和电影的思想内涵紧密结合,这到了

高度统一的境界。在创作实践中,尤其注意民族音乐风格的把握与运用,这一点几乎在他的每部电影音乐中都有所体现,他还以与电影画面有机结合的大胆而超前的艺术构 思以及能对观众带来的强烈的心理震撼而 著称。论文百事通由此而形成了赵季平电影音乐所独有的风格特征。 纵观他电影音乐创作历史,从1987年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一直到2001年张艺谋导演的、获了大奖的《霸王别姬》,他的电影音乐经历了从短小到庞大,从单纯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从他不同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创作的作品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如《黄土地》《人生》等,这些作品的音乐与影片风格一致。 2.中期创作阶段 这一时期是他音乐创作的繁荣阶段,代表作如《红高粱》《活着》等,这时音乐已完全融入电影,加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3.新时期创作阶段

浅谈中国现代音乐的风格与特色

我呼吸现代音乐 ——浅谈中国现代音乐的风格与特色[摘要]历史发展到21世纪,为世人展现出一幅多元的文化图景。很多原有的文化局面在新世纪新观念的沖击下重组再生;同时,随着这一文化格局的改变,人们对多元文化现象的思考日趋深入。 [关键词]中国现代音乐音乐风格音乐特色 上海是我国最早的现代音乐文化发源地,中国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就从这里开始的。在当前世界文化趋于多元化发展的重大变革的环境下,中国的作曲家在时代的唿唤中,将古老的中国文化与现代的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创作出了各种新体裁、新风格、新品种的现代音乐作品,他们同样为中国的现代音乐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中国的现代音乐由于历史的各方面复杂原因,起步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因此,在当代中国现代音乐的创作领域里,特别是交响音乐的创作还需要得到社会更加广泛地关注与重视。 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的音乐创作领域里不断地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作曲家在具体的创作实践当中,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到音乐的表现手段上,从写作的艺术观念到创作技法上,出现了全方位的“跃动”和“追寻”。无论是音乐创作中的个性和思想,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锐气和活力。 香港作曲家曾叶发(香港文化界联席会议主席)创作的《一调子》,是通过作者对中国广东音乐的表层印象和风格的体验,借用广东音乐基本的特性素材创作而成。乐曲以单一性的主题旋律思维作为全曲的主干乐思发展脉络,并且运用“主调多声”的特殊处理方式,以加花变奏的特点进行各个声部之间的组合与调配。作者真正的创作个性是以后现代音乐的创作思维为方式,运用“非功能调性”的特殊思维处理方法统摄整体音乐的发展,而传统性的广东音乐并没有任何的突显。正如作者所说:“这里并不表示这首乐曲在于模仿广东音乐的调性旋律风格,与广东音乐的传统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听众不妨尝试比较两者的关系。”乐曲通过富有特色的配器方式构筑出交响音乐的独特音响造型,为主导乐思提供了最大的动力性发展。这是作品的主要环节。和声的运用是以主题乐思的发展需要,进行相关点缀性的特殊处理和安排。而在线条性的旋法过程中,由对位性的復合性乐思进行组合,使音乐的发展具有更加深刻的表现力。在整体的乐思发展中,作者以旋律的各种变化来显示出作品的音乐个性,但是,所有的旋律在发展中已被各种新的乐思所掩饰。各种乐器的结合,在音色上的点缀是相应的、有趣的表现,使音乐本体的表现力富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部作品是在上海首演,在本次音乐论坛中引人註目。主要原因是香港回归后,香港地区的现代音乐和交响音乐创作的发展现状,人们还了解得不多。通过这次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交响音乐作品,使人们对香港地区的现代音乐创作能够有所了解,而《一调子》这部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香港当前现代音乐创作的一个基本概况。 作曲家吕其明(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创作的交响乐《龙华祭》,是纪念在中国革命时期的解放战争中,在上海战役中英勇牺牲的7000多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作曲家为了追思这些祖国的英雄,以内心的真挚情感和深刻的思念之情,用清醇朴实的音符,讴歌了故去的烈士们。这部作品曾经获得2001年中国音乐“金钟奖”。该作品以传统技法写作而成,旋律的气息非常宽展和平稳,在构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