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外人物历史评说》高二历史选修4课后答案

《中外人物历史评说》高二历史选修4课后答案

《中外人物历史评说》高二历史选修4课后答案
《中外人物历史评说》高二历史选修4课后答案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学思之窗】你认为过于严酷的刑法对百姓和社会能产生什么影响?解题关键:法律的严酷,激化了社会矛盾。思路引领:秦始皇的暴政加速了秦朝的灭亡。答案提示: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虽大大增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但严刑酷法,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秦朝因此灭亡。【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谈谈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六国?解题关键:国家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思路引领: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功不可没。答案提示: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实现统一要具备三个客观条件:(1)社会基础;(2)人民的需要;(3)秦国的实力。2.秦统一后主要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怎样评价中央集权制的历史作用?解题关键: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思路引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秦开创,历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袭下来,对于促进全国统一,加强地主阶级统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制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答案提示: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在中央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废分封制,设郡县两级,在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但中央集权制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二)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略)2.阅读与思考如果你是客卿,你会留在秦国为秦王嬴政效力吗?试抒己见。解题关键:听从别人意见,广招人才。思路引领: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取消逐客令,这些客卿在他的统一大业中,能够各尽其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答案提示:如果我是客卿,我会留在秦国为秦王嬴政效力,因为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人民渴望统一,具备统一的条件。秦王嬴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学思之窗】1.你怎样看嫡长子继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解题关键:认识嫡长子继承制与遴选才德之人统治国家之间存在尖锐矛盾。思路引领:嫡长子继承制是否有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这一制度对国家统治权力的更迭可能带来怎样的影响?玄武门之变反映出骨肉相残的政治残酷性,但对唐朝的发展具有什么作用?答案提示: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因此,这种制度不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但是李渊之子中,的确只有次子李世民最具有取得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此,这场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并未影响唐王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2.想一想,这些名言对一个封建帝王会产生什么作用?解题关键:两段话对封建帝王治理国家产生的影响。思路引领: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最为必要的素质是凡事亲力亲为还是拥有敏锐、得当的用人能力?用人得当,使人尽其才对治理国家有什么益处?作为帝王应怎样对待大臣们的谏言?这对治理国家有什么影响?答案提示:前者有利于封建帝王明确,要更为有效地治理国家,必须选拔最为适当的官员去完成各项施政措施,皇帝事必躬亲未必能够高效、全面地完成各项治理国家的事务。作为一国之君,最应具备的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后者则提示封建帝王,必须多方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而偏听则往往带来判断的失误,滋生帝王的骄纵思想。3.从这段话中你怎样看晚年的唐太宗?解题关键:唐太宗晚年的深刻反省体现在对帝王自身修养及由此产生的对国家前途的影响。思路引领:唐太宗在话反映出他晚年具有怎样的能力?说明他是怎样看待一国之君的责任的?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唐太宗具有怎样的地位?答案提示:表现了唐太宗晚年具有非常深刻的反省意识和能力。为了能将国基与帝业稳固下去,他对继承者提出了终其一生总结出的为君之道,特别是作为封建帝王应该拥有的品德和修养,对国家、百姓的责任。由此可以说明唐太宗的确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学思之窗】1.康熙初年面临什么样的形势?解题关键: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仍然繁重。答案提示:康熙初年,清政府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但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2.康熙帝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提示:(1)平定“三藩”之乱和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2)降服郑成功的儿子郑克塽,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3)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4)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3.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解题关键: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答案提示:(1)康熙8岁即位,16岁智捕鳌拜,稳定了朝廷秩序,表现了他的机智与果敢。(2)平定三藩之乱,派兵攻入台湾,使台湾重新归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3)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4)巡行东北,两次发起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迫使沙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使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巩固发展。(5)康熙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等要著,弘扬中国古代文化。因此,康熙是一位对多民族国家有着杰出贡献的封建帝王。【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提示见“历史纵横”第2题。2.康熙帝是怎样维护国家主权的?答案略。(二)学习延伸阅读与思考“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康熙明朝修了十多次长城,而清朝却不修长城,结合康熙帝的这两段话,请想一想,清朝为何不修长城?解题关键:得民心者得天下。答案提示:康熙认为,国家的统治、边境的稳固,最重要者在于“修德安民”,假如统治者以德治民,则国家的根基稳固,边境自然安全。清朝施恩于漠北蒙古,使那里的人民为清朝所用,用民心和老百姓的力量去建立一种无形的“长城”。这样就可以众志成城,不用修长城了。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学思之窗】1.孔子时代的儒与商周时期的儒在含义上有什么变化?解题关键:孔子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形势,赋予儒新的含义。思路引领:孔子赋予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答案提示: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春秋时期,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形势,赋予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通过恢复周礼,宣传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2.孔子对君子的人格有哪些规范?这样的君子人格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价值追求?解题关键:孔子的最高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君子”。思路引领: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规范在《论语》中有明确的记载。通过阅读教材“学思之窗”的材料来分析思考。答案提示:孔子对君子的人格规范包括:君子要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一起来,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有治国的本领。孔子的价值追求是:要做一个有为的人,做一个讲求仁和礼的人。【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归纳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解题关键:归纳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要通过分析孔子的生平得出。思路引领:孔子的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等几个阶段。答案提示:孔子的一生是追求礼乐的一生,为了实现恢复礼治社会的理想,他学过礼、从过政、整理过文化典籍、献身教育事业。2.总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解题关键:总结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要通过分析儒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儒”的含义变化。思路引领:春秋时期,铁器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发展了,私田扩大了,因而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如何使失去生产兴趣的劳动者对生产有积极性,不再逃亡,使他们能“近者悦,远者来”,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竞起,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这一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孔子提出了自己的看

法。答案提示: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恢复“礼乐制度”,恢复一个“天下有道”的社会。要恢复这种社会,就应该把他人当“人”看,即实行“仁政”,爱护他人。而且礼与仁是不可分的,要用一种仁爱的精神来讲礼乐,以便礼乐具有爱人的精神内涵。3.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解题关键:孔子从政失败,认识到教化实现其理想社会的重要性。思路引领: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多方面。答案提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不论贵贱,都应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成人”和“君子”,应该采用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多种教育方法,教学内容是孔子整理过的“六经”。(二)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举一些例子,说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习惯或思想是受孔子影响的?解题关键:孔子的思想虽然产生了两千多年,但它对于现实的中国文化仍然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给人们许多有意义的启迪和智慧,而且今后仍然会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无可质疑的作用。思路引领:孔子的思想对于现阶段我国的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和素质教育仍然会有积极的影响。答案提示:政治方面,我国现阶段提出“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等,都受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道德规范方面:如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信、礼貌、孝敬等道德规范都被现阶段中国人民继承下来。教育方面:孔子通过他的长期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出不少有益的教育方法,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如人的知识来源于学习,可以从古代文献和典章制度方面学习知识,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知识,“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思与学相结合等教育思想。2.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孔子一再被“神化”,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孔子又被“鬼化”。你认为这是为什么?想一想孔子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兼而有之?解题关键: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不同,人们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认识和评价也不同。思路引领:封建时代,统治者尊崇孔子。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批判孔子,这都是由当时不同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他们都把尊崇孔子或批判孔子作为自己维护统治或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答案提示:在封建社会,由于孔子的“仁政”和“礼治”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因而得到统治者的推崇,儒家思想得到“独尊”的地位。新文化运动时期,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逆流,妄图恢复封建帝制,因而遭到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强烈反对,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反对周恩来总理解放老干部以及稳定社会秩序的努力,借“批林批孔”来影射周总理。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巨大,如中国人良好的道德观念、重视教育的思想等,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孔子对中国文化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如“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等。

第2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学思之窗】有人曾将柏拉图与孔子作比较。根据你现有的知识,能否在一个或几个侧面,对两者进行比较?解题关键: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第一个集大成者。柏拉图的著作主要是对话集,以记录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言行为内容。其中有他老师的思想也有他自己的思想,据说《理想国》中的思想主要是柏拉图本人的思想。东方哲学思想的根源不能说完全来自孔子,但孔子的仁学思想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代东方人的思维方式。《论语》不是孔子本人的作品,主要是他的弟子记录他言行的对话集。其中,有孔子本人的思想也有他弟子的思想,但主要是他本人的思想。思路引领:比较包括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思想主张、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答案提示:相同:(1)时代大体相同,其思想主张均处于文化源流的地位。(2)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属于当时当地公认的优秀文化成果,大体上都是集哲学、政论、伦理、道德于一体的著作。(3)二者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是著名的教育家。均主张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学。(4)都影响了东西方文化的走向,在东西方文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1)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2)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殷周以来的鬼神观念持怀疑态度。【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柏拉图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什么?解题关键:政治思想思路引领:理想国答案提示:关于理想国家的设想。柏拉图认为理想国家是由三个阶级的人构成: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若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柏拉图认为国家的统

治者应该由哲学家──所谓的“哲学王”来担任,因为“哲学王”最富有智慧,最具正义感和理性。2.说明柏拉图学园的历史地位。解题关键: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思路引领:柏拉图学园的职能和历史作用。答案提示:柏拉图学园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学园成为当时求学青年向往的地方,培养出许多著名学者,推动了欧洲科学事业的发展。学园的建立是柏拉图生命中的转折点,也是欧洲科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后世西方各国的学术研究院一直沿袭它的名称──阿卡德米。(二)学习延伸1.百家争鸣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你认为这些话有道理吗?与同学议论一下。解题关键:把哲学家定义在高中生理解的范围内。思路引领:有一定道理。对几段话分别讨论:辩证看待哲学与治国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批驳。答案提示:主张哲学家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是正确的,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柏拉图主张“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可有两种观点:如果认同柏拉图对人类知识分层的观点,哲学家应该属于最高层次,那么题中的观点是正确的。从唯物史观角度说,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如果哲学家成为王就没有了阶级斗争及利益的争夺,就现实而言是不可能的。2.探究活动解题关键:空想。思路引领:哲学王的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答案提示:柏拉图理想中的哲学王是从小到大一系列的培养过程,是哲学上的假设,是无法实现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柏拉图幻想中的哲学王统治,没有阶级斗争、利益纷争,就现实而言,是无法实现的空想。3.阅读与思考以下是柏拉图《国家篇》中的片断:“那么,问题只在诗人身上了,我们要不要监督他们,迫使他们在他们的诗篇里体现好品格的形象,否则就不要他们在我们中间写什么诗篇了?我们要不要必须同样地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在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判罚不让他在我们中间搞他们的艺术,否则我们的护卫者从小就接触罪恶的形象、耳濡目染,犹如牛羊咀嚼反刍,近墨者黑,不知不觉在他们灵魂中便铸成大团的邪恶了。”阅读上述内容后,对艺术的社会作用,你有何见解?解题关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思路引领:艺术反映社会现实,为社会服务。解题关键:艺术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它展示社会情感、解剖精神世界、传播各类知识;艺术又应该是政治的工具,应该为社会服务,它干预现实生活,评价善恶真伪、引导人生理想。

第3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学思之窗】1.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种类举例:例一:任何人都是一种二足动物。(大前提)柏拉图是人(小前提)所以,柏拉图是一种二足动物。(结论)例二: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大前提)希腊人是人。(小前提)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结论)上述逻辑判断,你认为正确与否?例一题解:解题关键:这个判断是错误的思路引领:逻辑学“四概念”答案提示:这个三段论犯了“四概念”错误。第一个人是集合概念,第二个人是非集合概念,即大前提和小前提间没有中间项。例二题解:解题关键:这个判断是正确的思路引领:逻辑学的原则答案提示:因为:大前提是否定的,小前提是肯定的,结论必是否定的。2.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文雅是滑稽和呆板的中庸。高尚是卑屈和顽强的中庸。娇柔是坚韧和病态的中庸。──亚里士多德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孔子请参考本书孔子一课中有关“中庸”的论述,试着比较中西方思想中的“中庸之道”。解题关键:哲学思考相对与“度”思路引领:亚里士多德有哲学思考,孔子没有;亚里士多德认为是相对的,孔子认为要有度答案提示:两者均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伦理观的一个方面,与其政治观、认识论是一体的。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中庸之道”是一种美德,是对激情的控制和支配,不能完全消除,不能放纵,应该舍弃其两端而取其中。“中庸之道”

是相对的,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因人因环境的差异有所不同。而孔子更多是从圣人的角度强调如何做,没有指出为什么做,强调的是一个“度”—“过犹不及”,有初步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列举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解题关键:研究领域,讲学著书,中庸之道思路引领:从各个角度提炼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答案提示:在雅典的阿卡德米学园学习,从师于柏拉图,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研究的兴趣和范围非常广泛,研究遍及哲学、生物、物理、逻辑、伦理学等领域,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曾作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老师。兴建讲习所──“吕克昂”学园。被称为“散步的哲学家”或“逍遥学派”。提出“中庸之道”,认为这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2.以史实说明亚里士多德对人类的贡献。解题关键:对柏拉图思想的继承与突破,哲学、生物、物理、逻辑、教育、伦理学等方面的贡献。思路引领:接近唯物主义,“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逻辑学三段论,“吕克昂”学园,中庸之道。答案提示:(1)亚里士多德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2)哲学领域,亚里士多德确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13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3)生物学领域,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4)在《物理学》一书中,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5)在逻辑学上,他的成就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的简单演绎逻辑,即三段论,自始至终贯穿于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6)兴建起自己的讲习所,被称为“吕克昂”学园。亚里士多德在此讲学著书。(7)提出了中庸之道: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二)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略2.阅读与思考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曾下过三个论断:“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是理性的政治动物”“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你对以上三句话是如何理解的?解题关键: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三个论断,首先要准确把握几个关键词“求知”、“理性”和“天生的政治”,这是他关于人的本质论断的精髓所在;其次,要看到亚里士多德思想对柏拉图思想的超越和历史局限性。思路引领:三个论断侧重点各有不同、代表的内容也略有差异,分别从理性认知和社会性的角度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概括,达到了古希腊人学思想发展的顶峰。但由于忽视劳动实践,理性和社会性还缺乏必要的统一,人的本质还没有真正地揭示。答案提示: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命题可以归结为两点:理性认知和社会性。前两个命题着眼于人的理性认知层面,第一个命题“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侧重于人的感性,而“人是理性的动物”则倾向于人的理性,二者以此相互区别;它们又相互关联:认知包括理性,比理性更宽泛,理性是认知中最根本的东西,二者构成认识过程的两个重要环节。第三个命题“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着眼于人的社会性,强调个人对社会整体的依存性。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所作的认知、思维辨析和社会政治观的论断,可以说达到了古希腊“人学”思想发展的顶峰。如果说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开辟了哲学意义上的人的自我认识的道路,那么,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动物”这一命题,则进一步把人自我认识的层次,由一般的道德哲学领域进一步推进到现实的社会历史领域。当然,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由于亚里士多德在理性与劳动的关系上偏重理性,忽视手脑结合的劳动实践,在他那里,理性和社会性还缺乏必要的统一基础,人的本质还不能得以真正揭示。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使二者在人的劳动实践基础上得以有机统一。

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第1课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

【学思之窗】为什么荷兰对上述条款强烈反对?解题关键:此题是要理解英荷两国在海外的经济利益问题。答案提示:17世纪的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荷兰商人垄断对英国海外殖民地的贸易,从中获得大量的利润。这些法令是想把荷兰从英国对其殖民地和欧洲各国的贸易中排斥出去,荷兰当然不肯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因此在1652年发生了英荷战争。战争的结果,英国胜利,

根据1654年的和约,荷兰不得不接受英国的“航海条例”,而放弃了海上贸易垄断地位。【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列举史实说明克伦威尔对封建专制王权的态度。解题关键:本题旨在培养学生对材料进行综合的能力。思路引领:教师向学生强调,查找材料的关键是克伦威尔对封建王权的态度和含义。答案提示:1640年11月在议会的演讲;组织骑兵军同王军作战,取得马斯顿草原战役的胜利;组建“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全歼王军主力;平定王党叛乱;处死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说明他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专制王权坚决斗争。2.克伦威尔的治军之道是什么?解题关键:本题旨在培养学生通过历史事实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思路引领:关键是考察克伦威尔军事才能的具体体现。答案提示:骑兵军的选拔:信奉清教的自耕农(作战勇敢);选拔军官的标准:勇敢和忠诚;军纪严明:约法三章。(二)学习延伸1.百家争鸣解题关键: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如何在众多历史事件中抓住重点,综合考察、分析问题。思路引领:阐释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大这个词,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活动很多,只有抓住这个词,才能把握解题的要旨所在。答案提示:不同意,他的最大贡献应该看对整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和影响。应该是领导议会军战胜王军,将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担任护国主时的内外政策也是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出发的。2.探究活动解题关键:本题旨在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思路引领:重点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处死查理一世后共和制的建立等来分析。答案提示:曾经不可一世的暴君受到惩罚;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政权。它标志着英国封建制度的终结,也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3.阅读与思考解题关键:本题旨在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地思考分析的历史思维方法。思路引领:重点是教会学生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时的世界背景,进行客观综合分析。答案提示:有相容的地方在17世纪,欧洲大部地区都在朝着更强大的专制主义的方向发展;民主政体在英国的胜利是与当时的历史趋势不同的事件,顽固的封建势力当然不甘心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因此,为了巩固已有的成果,资产阶级在最初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就有了通过个人独裁来巩固资产阶级政权这样一种方式,比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红色暴力等。

第2课美国国父华盛顿

【学思之窗】结合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时期的作为,请分析,他为什么能够成为这一职务的承担者?解题关键:胜任大陆军总司令的原因。思路引领:从具体表现中概括。答案提示:有作战经验和领导艺术;有较多的财富;具有坚强的意志;作战英勇等。【资料回放】《独立宣言》中的这段话阐述了人民的哪些权利?作者认为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的目的是什么?解题关键:从《独立宣言》中提取有效信息。思路引领:北美人民反英的目的。答案提示:人民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如果政府侵犯了人民的基本权利,人民就有理由把它推翻。【学思之窗】华盛顿认为当时对美国最大的危害是什么?他为什么要拒绝这位部下的请求?解题关键:华盛顿的主张。思路引领:华盛顿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答案提示:在美国出现封建专制制度。华盛顿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坚持民主建国原则。【学思之窗】华盛顿是怎样看待战争与自由的关系的?解题关键:读懂材料。思路引领:说明战争与自由的关系。答案提示:战争只是用来捍卫自由的最后手段,希望人类能避免战争。【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叙述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时期的主要军事活动。解题关键:主要的军事活动。思路引领:在独立战争时期,担任大陆军总司令后的表现。答案提示:(1)整顿大陆军,训练正规军,这对保证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2)1776年解放波士顿,取得北美人民的首次重大胜利;(3)保卫纽约失利,但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胜利,大大鼓舞士气;(4)1781年指挥约克镇战役胜利,英军向美军投降,标志着北美战场上战争的结束。2.华盛顿担任总统时期在内政外交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怎样?他对国家的民主建设做出了哪些贡献?解题关键:内政外交上采取的措施。思路引领:分别叙述第一、二届任期内的作为。答案提示:第一届任期内,华盛顿先以周全的考虑网罗人才,组成内阁;在财政

上,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在外交上,他努力改善同英国的关系,与周边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以保证国家和平。还创立了总统否决制。身为首任总统,华盛顿恰当地行使自己的权力,既维护了国家的民主制度,又在各方面完善了总统制。第二届任期内,除巩固第一届任期的成果外,在欧洲英法开战的情况下,宣布“严守中立”政策,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事之中;同时,推进美国的西进运动。华盛顿不当终身总统,这为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赢得美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3课一代雄狮拿破仑

【学思之窗】上述公报,反映了拿破仑的哪些个性特点?解题关键:拿破仑的个性特点。思路引领:了解战役前双方军队力量对比的情况。答案提示:勇敢、自信、相信士兵等个性特点。【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1.列举拿破仑一生中的重要事件。解题关键:掌握拿破仑一生的主要活动。思路引领:按时序排列。答案提示:1769年,出生于科西嘉1779年(十岁),进布里埃纳军事学校1784年(十五岁),进巴黎军事学院1785年(十六岁),停学,被任命为炮兵少尉,在炮兵团服役1793年(二十四岁),攻克土伦,破格晋升为炮兵准将1795年(二十六岁),受命镇压巴黎保王党人武装叛乱,晋升为少将1796年(二十七岁),任意大利军团总司令。同年,同约瑟芬结婚1798年(二十九岁),任东方远征军总司令,远征埃及。同年,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任第一执政1802年(三十三岁),任终身执政1804年(三十五岁),颁布《拿破仑法典》;建立法兰西帝国,称帝1805年(三十六岁),指挥奥斯特里茨大会战,粉碎第三次反法同盟1806年(三十七岁),颁布“大陆封锁令”1810年(四十一岁),同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丝结婚1812年(四十三岁),60万大军进攻俄国1813年(四十四岁),莱比锡大会战,兵败1814年(四十五岁),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1815年(四十六岁),逃离厄尔巴岛,开始百日统治;滑铁卢战役再败,第二次退位,被流放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五十二岁)5月5日,病逝2.归纳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解题关键:一定的综合概括能力。思路引领: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如具体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答案提示:具体原因是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寡不敌众而导致失败。根本原因是当时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力量大于资本主义势力。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拿破仑推行的霸权政策使他同时要在两个广阔的战场上作战,既同封建欧洲和英国资产阶级作战,又同附庸国、占领国广大人民作战,从而大大削弱了他抵御欧洲武装进攻的力量;其二,连年不断的战争使法国经济陷于危机,在四分之一世纪里,被战争害得精疲力竭的法国人民中间出现了普遍的厌战情绪。于是,在欧洲组织的拥有巨大优势的军事力量进攻面前,拿破仑被最终打败了。

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

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学思之窗】你怎样看待孙中山对职业选择的认识?解题关键:个人职业选择与国家命运与民族前途的关系。思路引领:青年人的职业选择与国家命运与民族前途的关系。答案提示:孙中山弃医从政,充分体现了个人职业选择以国家前途、民族未来为重。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孙中山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做出了哪些贡献?解题关键:孙中山为推翻君主专制和巩固民主共和所从事的斗争。思路引领: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答案提示: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2.如何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解题关键:孙中山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思路引领:孙中山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对中国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答案提示: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对中国和世界革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二)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略)2.阅读与思考:在以上材料中,孙中山认为中国之大患各是什么?将材料(2)与材料(1)对比,可以看

出孙中山在思想认识上有哪些进步?解题关键:孙中山对中国社会现实认识的逐步深入。思路引领: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渐加深。答案提示:材料(1)认为中国之大患是军阀混战,材料(2)认为中国之大患是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奴役。其进步:由最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要使中国独立富强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第2课圣雄甘地

(一)本课测评1.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源于何处?解题关键:非暴力思想。思路引领:非暴力思想是国大党开展运动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答案提示: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是很复杂的。其政治哲学是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其政治思想是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它?解题关键:“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表现。思路引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答案提示: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规定运动采取渐进方式,大体分三步走:印度人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并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同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这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二)学习延伸1.百家争鸣“对我而言,羔羊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地珍贵。我可不愿意为了人类的身体而取走羔羊的性命。我认为,越是无助的动物,人类越应该保护它,使它不受人类的残暴侵害。”“无论是任何时期、任何地方,我都不认为肉食对我们来说是有必要的。”“我觉得,当心灵发展到了某个阶段的时候,我们将不再为了满足食欲而残杀动物。”“一个国家伟不伟大、道德水准高不高,可以从它对待动物的方式判断出来。”请对甘地的以上言论进行评价。解题关键:素食主义。思路引领:非暴力思想。答案提示:甘地多次撰写文章,大力倡导素食主义,认为一个人的情欲和食欲相伴而生,因此必须从节制口腹之欲开始。反映出甘地的思想深受印度教和耆那教的“非暴力”思想影响,其主张体现了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2.阅读与思考甘地把非暴力抵抗看成是实现政治理想的主要手段,认为这是勇敢者的武器。他在一篇题为“武力政策”的文章中说过:“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你如何理解其中“认识了印度的力量”这句话?解题关键:非暴力抵抗运动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是强者的武器。思路引领:非暴力的理论是指导不合作运动的思想武器,为印度在二战后独立奠定了基础。答案提示:甘地代表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从印度的实际出发,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印度的传统,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策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未带来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但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为印度在二战后独立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甘地反对暴力革命,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甘地极力维护印度资产阶级对民族运动的领导权,导致了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彻底性。

第3课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

【学思之窗】库比莱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解题关键:封建宗教残余势力的顽固、凶残。思路引领:通过库比莱事件认识封建残余势力不甘心失败和改革的不彻底性。答案提示:在土耳其,1922年消灭素丹制,1923年建立共和国,1924年废除哈里发制,但封建残余势力不甘心失败,时刻都在伺机反扑,凯末尔改革又不够彻底,给封建残余势力可乘之机,说明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还在进行着你死我活的较量,资产阶级反封建任务还很艰巨。【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了解凯末尔在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解题关键:号召人民进行反帝斗争;领导了

武装反帝运动;思路引领:凯末尔和土耳其人民进行了彻底的反帝斗争,建立了共和国。答案提示:(1)土耳其在一战中遭到惨败,被迫接受屈辱的停战协定与和平条约。面对领土被肢解的状态,土耳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凯末尔号召人民捍卫民族的尊严和荣誉。(2)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1920年4月,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当选主席兼国民军总司令。他亲临战场指挥,击败协约国支持的希腊武装入侵。(3)签订了对土耳其较为有利的《洛桑和约》。(4)在1923年10月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首都设在安卡拉。2.根据凯末尔改革的内容,评价其对土耳其的贡献。解题关键: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教育改革、法律改革、经济改革,一分为二的评价方法。思路引领:从改革内容作用的得失上,辩证分析其贡献。答案提示:见“凯末尔改革内容的评价”。(二)学习延伸1.百家争鸣有人认为,上述举措都有“形式主义”之嫌,你是怎样看的?解题关键:生活习俗,服饰,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思路引领: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形式(服饰变化)与内容(资本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分析探讨。答案提示:略2.探究活动:略3.阅读与思考:结合凯末尔的改革,说说你如何认识上文叙述的事件?解题关键:封建主义残余势力沉渣泛起,改革不彻底。思路引领:长期的封建神权统治根深蒂固,在短时期内,难以彻底干净地清除其影响,再加之凯末尔改革又存在不彻底性。答案提示:土耳其的封建宗教神权统治有长达600多年的历史,其势力强大而根深蒂固。凯末尔的改革又存在不彻底性,未能从人们的灵魂深处彻底消灭封建思想,以至于1965年,共和国成立40多年后,封建势力仍残渣泛起,并且参与人数多、势力大、影响恶劣。

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

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学思之窗】1.你怎样看待马克思的人生选择?解题关键: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是为人类服务。思路引领:“为人类服务”的择业观是马克思能够在贫困中为理想奋斗一生的动力源泉。答案提示:马克思认为青年人应该选择为人类服务的职业,只有这样才能够把个人的幸福和全人类的幸福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永远被人们所敬仰,并发挥作用。这一选择是伟大的、高尚的,我们青年人应该学习马克思,将自己的价值选择与时代和人民所关心的共同目标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为理想而坚持奋斗,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2.马克思是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追求的?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解题关键:人生追求应该有坚定的原则、信念和不怕困苦的精神。思想引领:人不能只为自己劳动,科学的道路异常艰苦。答案提示:马克思认为,只有为全人类劳动的人生追求,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才能够成为伟大的人物和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一生为之努力和奋斗。我们青年人的人生价值追求一定要和国家、民族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选择最能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的职业,并能够坚定不移地奋斗终生。3.结合中国历史请思考,马克思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一场“极端不义的战争”?解题关键:“不义战争”的本质是掠夺和严重践踏他国人权。思路引领: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屠杀和抢掠的史实,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答案提示:英国殖民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对中华民族犯下了滔天罪行:劫掠并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规定十口通商,侵略进一步深入内地,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传教;《北京条约》强迫清政府开天津为商埠,强割中国领土九龙司地方一区,强迫清政府同意华工出国,变相进行“奴隶”出口贸易。这一切都严重地侵犯了中国主权和践踏了中国人民的基本人权,因此马克思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一场“极端不义的战争”。【资料回放】想一想,马克思从哪个角度分析巴黎公社的弱点?了解这些弱点对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有什么启示?解题关键:理解“仁义”、“讲良心”和“诚实”的本质是妥协和指导方针失误。思路引领:从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的两个错误中归纳出巴黎公社的弱点是丧失机会和过早地放弃了权力。答案提示:马克思主要从指导思想失误角度分析了巴黎公社的弱点,由于缺乏科学而正确的指导思想的指导,导致公社没有彻底消灭反动部队并过早地放弃了权力,从而导致革命失败。这一弱点说明,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马克思是怎样选择自己的

人生目标并付诸实践的?解题关键:选择人生目标的原因和人生价值观的确立,为实践人生目标而做的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活动。思路引领:“为人类工作”人生目标确立的原因,进行一系列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活动。答案提示:人生目标:由于良好的早期教育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马克思产生了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并因此确立了“为人类工作”的人生目标,立志献身于人类最大多数的幸福事业。付诸实践:(1)理论方面:深入研究与思考哲学问题,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无产阶级制定了科学的世界观;深入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现实经济问题,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先后完成几部经济学著作,主要代表作是《资本论》,这部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深入研究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工人运动状况,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2)革命方面:与工人运动领导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创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参加并帮助把“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积极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领导第一国际的活动;支持关注巴黎公社革命运动,创办报刊宣传革命,如《德法年鉴》《新莱茵报》……2.概述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和实践活动。解题关键:抓住概述和理论、实践两个核心主题。思路引领: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线索和几次重大革命实践活动。答案提示:(1)主要理论贡献: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系统阐明了唯物史观,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主要革命实践活动:1846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参加“正义者同盟”并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为同盟拟定纲领,即《共产党宣言》;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办《新莱茵报》,宣传民主革命纲领;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支持、帮助巴黎公社革命。(二)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恩格斯和列宁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际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关系?解题关键:正确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思路引领:马克思的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现实情况。答案提示:(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的指导和基本规律的指导,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生动的现实相结合,而不照搬照抄。(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社会实际生活基本规律的总结,在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2.阅读与思考请思考,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观点对后来的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解题关键: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治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思路引领:把提取到的有效信息与十月革命的措施,中共一大革命纲领和建国初的革命措施相联系,找到其内在的关联性。答案提示: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对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列宁抓住一战机遇把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国内战争,并领导了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后,苏维埃政权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一部分大型企业收归国有,并在危机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后又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些都说明列宁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进行革命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一大中的“党纲”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观点的最直接体现,但是由于不符合中国国情,导致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中国共产党人利用国内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并依据上述材料观点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对私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形成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3.(略)

第2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

【资料回放】1.恩格斯所描述的两种人是英国社会的哪两个阶级?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哪一个阶级更有前途?解题关键:准确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资产阶级与无产者”、“两种思想、观念、宗教和政治”,更加重要的是无产者组成的那一种人。思路引领:资产阶级“两种思想、政治”、“无产者”。答案提示:所描述的是英国社会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对立与斗争。无产阶级更有前途,因为他们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2.这段话反映了恩格斯怎样的胸怀?我们在他身上能够学到哪些东西?解题关键:反映了恩格斯无私奉献与虚怀若谷的精

神,从恩格斯的话语中感悟其人格的伟大。思路引领:“绝大部分指导思想是马克思的,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这一理论用马克思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答案提示:体现了恩格斯博大无私的胸怀。我们能够学到谦虚、实事求是,不过份夸大自己等做人的优良品质。【学思之窗】恩格斯是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的?解题关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加工。思路引领: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科学新发现对工业生产和人类历史的革命性影响。答案提示: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根本性的、革命性的作用。【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根据以下两份材料及课文内容,分析恩格斯为什么要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解题关键: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文明人变成野蛮人”,“等待着工人的却是饥饿、失业和死亡”,恩格斯主观思想的发展。思路引领:作品是对客观世界和作者主观世界相结合的产物,应该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恩格斯的优秀品质中去找原因。答案提示:(1)在中学时代就关注工人阶级的命运,树立起“帮助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并深入研究了英国社会状况,确立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2)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唯利是图,使恩格斯坚信工人阶级将利用斗争获得自身的解放,并在社会变革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2.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做了哪些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工作?解题关键:注意时间锁定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工作”的限定。思路引领:按时间顺序把其工作罗列即可。答案提示:在理论和思想上指导各国工人运动;指导和推动了第二国际的成立;全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第一次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二)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解题关键:按要求整理好材料,设计好表格。思路引领:先按时间顺序写出主要活动,再设计表格。答案提示:马克思与恩格斯一生的主要活

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资料回放】粮食税是怎样一种政策?苏俄为什么要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题关键:过渡,农民不满导致暴动,水兵叛乱,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思路引领:粮食税是向这种粮食政策的过渡,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去找原因。答案提示:(1)粮食税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正常社会主义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政策。(2)原因:1921年初内战基本结束后,由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经济和社会秩序面临严重危机;农民暴动,水兵叛乱。【学思之窗】列宁是怎样看待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解题关键:社会需要造就伟大的个人,个人只有用社会知识丰富自己,才能成为伟大的个人。思路引领:历史创造了英雄,英雄推

动了历史的发展。答案提示:列宁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的需要创造了伟大人物的丰功伟绩,而个人只有努力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列宁为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从事了哪些活动?解题关键:组织准备、思想准备。思路引领:从政党的条件方面归纳。答案提示:将圣彼得堡的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成一个统一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同各地革命者联系,计划把分散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统一为工人政党;1900年创办《火星报》宣传革命理论,为建党做理论宣传。2.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哪些理论与实践探索?解题关键:列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活动。思路引领:按时间顺序把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按理论和实践两条线归纳概括。答案提示:1918—1920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以失败而告终;1921年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列宁晚年还在理论上对工业化、民族关系、政权建设和政党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二)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解题关键:按要求整理好材料、设计好表格。思路引领:把列宁一生的主要活动整理好,按思想发展阶段归类,绘制表格填好。答案提示:略2.阅读与思考(略)

第4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学思之窗】1.你怎样看待毛泽东的学习和锻炼方法?解题关键: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和对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运用。思路引领:首先应对毛泽东学习和锻炼方法进行科学的判断,其次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再次谈谈对自己的启示。答案提示:毛泽东的学习和锻炼方法是科学而合理的。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毛泽东在积累丰富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分析判断能力,这为毛泽东投身革命生涯和理论的不断创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通过这种锻炼方法,毛泽东锻炼出良好的体魄、顽强的毅力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为毛泽东一生革命生涯创造了重要的身体和心理条件。我们青年学生应该像毛泽东一样,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锻炼方法,促进自身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2.从诗中你可看出红军走过了哪些区域?这首诗反映出作者怎样的革命精神?解题关键:把诗中涉及到的地理名词与中国地域空间相结合;理解“不怕远征难”、“尽开颜”所表达的革命精神。思路引领:五岭地处湘、赣与闽、粤交界处,乌江主要流过贵州省,金沙江、大渡河和雪山都在四川境内。“不怕远征难”和“尽开颜”等体现了顽强、乐观的精神。答案提示:(1)区域:赣南地区、湘南地区、黔西南地区、川西北地区。(2)革命精神: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毛泽东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做出了哪些独创性贡献?解题关键:抓住“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独创”三个限定语,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解答。思路引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胜利的革命道路”。独创是指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而创新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活动。答案提示: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1928—1930年,毛泽东根据井冈山斗争实践,提出并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对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作了阐述。2.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绩?解题关键:理解“功绩”的本质含义,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思路引领:先总体评价,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答案提示:毛泽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其贡献突出表现在:领导党和人民找到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领导党和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党和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为古老中国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总之,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时间最长、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世纪伟人。(二)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邓小平这段话的史实根据。解题关键:抓住关键词,锁定教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思路引领:以时间为序概括归纳毛泽东一生的伟大历史功绩,同时也不应

忽视其晚年“左”的错误。答案提示:(1)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而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指引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1935年,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力挽狂澜,挽救了党、人民军队和中国革命。(3)1937—1949年,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4)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并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5)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犯了“左”倾错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导致社会主义遭到巨大挫折。综上所述可见,邓小平这段话是符合史实的,是有充分的史实根据的。2.阅读与思考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毛泽东?解题关键:准确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坚持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思路引领: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答案提示:应该遵循基本史实,坚持唯物史观,客观地对毛泽东的一生进行公正评价。首先,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的一生是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探索的一生。例如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其次,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犯了“左”的错误,给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如发动“文化大革命”。所以,毛泽东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我们不能因为他的功绩而讳言他的错误,也绝不能因为他的错误而否定他的功绩。

第5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学思之窗】1.在已经被打倒的情况下,邓小平为什么仍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解题关键:邓小平是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思路引领: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答案提示:邓小平同志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具有为天下人谋永福的远大政治理想,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正像邓小平本人所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2.你怎样看待“两个凡是”的主张?解题关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路引领:这一观点错误在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答案提示: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使拨乱反正的工作出现了徘徊,为全党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设置了重重障碍。事实上,“两个凡是”就是要延续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3.你认为“一国两制”是不是解决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解题关键:“一国两制”首先是一个国家,在一个国家内实行两种社会制度思路引领:台湾、香港、澳门是历史遗留问题答案提示:“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两制”是指在中国国内可以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由宪法作出各方面的规定和保障。两制并存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充分考虑和照顾到了各方面的利益,有利于特别行政区的稳定和繁荣。“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一国两制”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指导思想和最佳方案。4.对邓小平的谈话,你怎样理解?解题关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路引领: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答案提示:实践出真知,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才可能找到符合客观实际的、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反之,必然违背实际情况,导致工作的失误。【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叙述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前期的主要活动解题关键:在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前期思路引领:主要革命活动答案提示:参照案例一。2.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在新时期的历史功绩是什么?解题关键:邓小平同志规划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新时期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路引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答案提示: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地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1982年,党的十三大上,在邓

小平同志的主持下规划了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并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坚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政策、路线。所以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是我们党继毛泽东之后最伟大的历史人物。邓小平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他果断地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实现党和国家历史的伟大转折,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功地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二)学习延伸探究活动(略)

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

第1课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学思之窗】1.你怎样看待李时珍的选择?2.你是否赞同这位学者的观点?这两个问题的设计都是比较开放性的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来回答。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尊重学生的看法。【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李时珍是如何编写《本草纲目》的?解题关键: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思路引领:学习前人经验;注重调查研究实践。答案提示:李时珍35岁时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为了写好这本书,他先是花费大约十年时间,阅读了800多种参考书,直接引用书目700多种,还对以往本草书上记载的药物详细鉴别和考证,纠正了很多错讹之处。为了弄清一些药物的形状、性味、功效等,他背着药篓,带着儿子和徒弟,跋涉无数高山深谷,行程上万里,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并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请教。凡是所怀疑的问题,他都要尽最大努力,弄个水落石出。他还在自家门前栽培几十种药材,并亲自炮制药物,摸清不少药物的药性。经过27个春秋的艰苦探索和辛勤耕耘,终于在他61岁时完成了这部中药学巨著的初稿。此后,又经过三次修改,最终定稿。2.《本草纲目》在世界医药学史上的地位怎样?解题关键:世界医药学史上的地位。思路引领:从《本草纲目》的外传、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人们对它的评价等方面去思考。答案提示:《本草纲目》一书后来流传到海外,成为世界医药学的宝典之一,被誉为“东方医学的巨典”,并被译成日、朝、拉丁、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并受到高度评价。(二)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1)学生可分组进行探究,分组可以教师分,也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组合。分组后,每组推选一位同学负责。然后进行分工,可按照探究活动的内容进行分工,如一组同学专门总结李时珍研究动机;一组同学专门探究李时珍的研究方法;一组同学专门探究李时珍的研究经过等。(2)在分组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最后分析总结李时珍是怎样写出《本草纲目》这一巨著的。(3)教师可提供一些参考书目或资料,或提供相关的网址。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2.阅读与思考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提供的材料,分析《本草纲目》在日本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查阅相关资料或网站,了解世界各国对李时珍的评价。参考资料:李约瑟博士在评价《本草纲目》时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中国博物学家中,‘无冕之王’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至今这部伟大著作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化史中化学史和其他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第2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学思之窗】中学和西学在教育目的上肯定会产生矛盾,这也是幼童出洋失败的主要原因。中学体现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满腹儒家经纶、满口仁义道德、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封建奴才,而西学不光是要掌握格物致知的西方科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个具备独立人格,向往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的公民,甚至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封建官吏主观设想幼童的最佳模式是掌握西学来为中体服务,但在实践中,幼童在接触西学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西体”的影响,这样必然出现封建势力所深深恐惧的西化、洋化,这也是他们所最不能容忍的,所以就把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召回,幼童出洋在坚持了十年之后因此夭折。学思之窗第一句主要是表现詹工作细致、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第二句主要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詹为中国铁路事业所做贡献参加津沽铺轨工程;成功建造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滦河大桥,并发明新式气压沉箱法解决工程难题;主持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京张铁路;积极参加保卫路权的斗争;捍卫中国铁路主权。2.詹的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深入实践、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二)学习延伸1.中国铁路的制约因素国家腐朽和衰败,经济实力不足帝国主义觊觎中国路权缺乏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人才工程设备落后思想观念封闭落后(如修铁路会损伤地脉,破坏风水等)2.这是开放型的讨论题,教师主要点明两层意思:(1)国家命运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业绩的取得,或者说制约、影响着个人业绩的大小,是影响个人业绩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2)个人业绩的取得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积极贡献,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附:1.气压沉箱法(水中用的较多)1841年法国工程师特力格(Triger)创造了气压沉箱施工法,并于1849年用于桥墩施工。气压沉箱是一个无底箱形结构,顶上有双通廊,以便人和材料进入。沉箱下沉至水底后,注入压缩空气以阻止水进入。人在其内开挖地巷,使沉箱继续下沉至设计标高,气压沉箱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可处理下沉的障碍物,可直接观察到地巷原形,也不用灌注水下混凝土,质量比较可靠。但施工者需要在高压空气中工作,不但效率不高,而且对身体有害。中国早期修建的桥梁如钱江大桥曾采用这一技术。2.直井施工法多在陆地中、山崖间应用,主要应用于桥梁横架和隧道开凿方面,桥墩施工的办法通常有二:一是直井挖掘技术,二是斜井挖桩技术,詹天佑开创性地将直井挖桩技术应用于隧道。3.帮工程师又称帮定工程师,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素质较为全面的人员,如某客户(老板)不愿花太多的时间精力在工厂管理上,则找一个既可以在技术上维护机器,又可以在管理上很有成效地帮助自己的人,即帮定工程师。帮定是一种行业,如:帮定主管、帮定部PE主管等。

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1.李四光为什么一定要回国工作?解题关键:李四光认为自己应当为祖国服务,当时中国的地质科学也迫切需要专门人才。思路引领:李四光决意回国工作是由当时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决定的。答案提示:李四光在少年时代就立下“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他去英国学习的本意就是让国人也能开发自己的矿藏。获得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后,虽然有机会在国外工作,并有优厚待遇,但当时中国的地质科学发展正处于初创时期,迫切需要大量专门人才,李四光想到自己是中国人,应当将自己的所学为祖国服务,因此毅然踏上归国之路。2.当时,李四光全家都在英国,他为什么又一次回来了?解题关键:李四光的“科学救国”之梦,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屡屡受挫,新中国的成立让他看到了科学发展、国家复兴的希望,因此他又一次回来了。思路引领:李四光决定回国为新中国服务,是因为他对中国共产党寄予厚望。答案提示:李四光学成归国后曾长期致力于地球科学的研究,并在国内外获得了很高声誉。但由于国民党的腐败和长期战乱,他的科学救国理想无法实现,所以对国民党政府十分失望,与此同时,他看到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前途执着奋斗,对此寄予厚望。新中国的成立,使李四光感到科学发展、国家复兴有望,就克服重重困难,决定回国,全力投入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杰出成就?解题关键: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上的杰出成就有:创建地质力学;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创立科化石鉴定标准。思路引领:理解“科学研究”这一关键词;李四光把一生都献给了地球科学研究事业。答案提示:李四光自1920年从英国学成归国,毕生研究地球科学。他勤奋好学,注重实践,学识渊博,取得了多方面的杰出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地质力学。运用这一理论,李四光对现代地壳运动的分析、对矿产资源的探寻、地震预报,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并经受了实践的检验。除此以外,他还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者,对科化石的研究也有特殊贡献。2.李四光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解题关键:李四光对现代化建设的突出贡献有:找到了急缺的石油资源;发现了一系列铀矿床;探索地震预报。思路引领:理解“现代化建设”这一关键词;李四光从事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报效祖国。新中国建立后,李四光急国家之所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于现代化建设。答案提示:1950年,李四光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后,就急国家之所急,运用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运用其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

提出一整套寻找石油的理论与方法。我国勘探部门据此相继找到了大庆、大港、胜利等大油田,使中国一举摘掉“贫油”帽子,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李四光还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寻找铀矿资源,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做出了贡献;他还运用这一理论,对地震预报工作展开了有效研究。(二)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略)2.阅读与思考这里所说的两个方面,李四光是怎样实践的?你怎样评价他的一生?解题关键:李四光将一生奉献给科学,同时又急国家之所急,将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李四光既是科技界的一面旗帜,也是青年学生的人生楷模。思路引领:“两个方面”分别是指基础性的科学理论研究与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性研究。评价应当全面、客观,也是开放性的。答案提示:李四光一生中,一方面在基础科学理论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另一方面又根据国家建设与人民的需要,将理论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与人民。自1920年从英国学成归国后,他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地球科学研究,并创立具有世界影响的独立学派地质力学。他在冰川学、科化石的鉴定等领域也有独特建树。新中国成立后,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并急国家之所急,把主要的研究重心放在寻找国家急缺的矿产资源上,成功地指导了寻找大庆等大油田和铀矿资源的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又根据防震减灾的需要,在地震预报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明显进展。李四光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科学,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李四光不迷信外国权威、让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与杰出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也是青年学生的人生楷模。

第4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学思之窗】1.你怎样看待牛顿的学习方法?解题关键:牛顿的学习方法是科学的。思路引领:牛顿通过做实验、记笔记,积累知识;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答案提示:牛顿的学习方法是科学的。通过做实验、记笔记,积累数据,并能够把知识进行分类整理。这样的学习方法与当时的“归纳—演绎”科学研究方法是一致的。2.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可信?为什么?解题关键:科学理论的发现是建立在艰苦的探索之上的。思路引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不是一时的灵感顿悟,而是长期深入思考的结果。答案提示:后一种说法更可信。牛顿不是在苹果坠落的那一刻才开始思考重力问题的。在大学里,牛顿已深入了解了前人在天文学、数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深入思考。当牛顿得出万有引力的结论之后仍继续思考,直至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才完整地提出万有引力定理。3.牛顿以怎样的态度看待他取得的成就?在他身上我们能够学到科学家的哪些优秀品质?解题关键:认真体会牛顿的名言。思路引领:牛顿的态度是非常谦虚的。答案提示:牛顿对待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很谦虚的。我们可以从科学家身上学到虚怀若谷的谦虚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还有勤奋的探索精神等。【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牛顿一生有哪些重大理论发现?这些理论发现的贡献是什么?解题关键:也就是牛顿为什么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因为牛顿一生的重大理论发现很多。思路引领:可以从天文、数学、光学等方面进行概括。答案提示: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在天文学方面,他解释了潮汐现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朔望月有关,而且与太阳的引力也有关系;牛顿从理论上推测出地球不是球体,而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并由此说明了岁差现象等;在物理学上,牛顿基于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工作,建立了三条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并建立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在数学上,牛顿创立了“牛顿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光学方面,牛顿发现白色日光由不同颜色的光构成,并制成“牛顿色盘”;关于光的本性,牛顿创立了光的“微粒说”。在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他用数学解释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天体运动的现象。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概括和总结。2.牛顿为什么能够做出这些重大发现?解题关键:牛顿取得这些成就,是与牛顿自身努力和当时的社会发展分不开的。思路引领:前人的研究成果、牛顿的努力和创新。答案提示:在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加上牛顿勤奋的探索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二)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略)2.阅读与思考结合牛顿的科学成就与研究方法,分析他这句话的含义。解题关键:前人的研究成果,牛顿的努力和创新。思路引领:牛顿科学成就的取得与研究方法的采用,都

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新的结果。答案提示:牛顿在大学里,就已经了解到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在天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他相信开普勒提出的行星按一定轨道运行的理论。在此基础上,牛顿进一步思考,行星为什么会这样运动?最终牛顿得出万有引力定理。牛顿所采用的“归纳—演绎”方法也是建立在伽利略、培根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他是第一个充分使用这种方法的人。所以牛顿把前人都看作自己的朋友,但又不盲目地迷信前人,而是不断发展、创新,所以牛顿说“我更好的朋友是真理”。

第5课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学思之窗】1.你认为爱因斯坦的科学创新体现了哪种精神?解题关键:科学就是不懈地求真,求实,求真知思路引领:理性的怀疑是创新的核心答案提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反复研究,反复实践,不断前进;热爱科学,崇尚真理,重视科学决策,一切按规律办事;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努力用科学理论、科学知识以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头脑;勇攀高峰,甘于奉献,为人类贡献一切智慧和力量。2.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你怎样看?解题关键:爱因斯坦为人类的和平而奋斗思路引领:爱因斯坦热爱科学,热爱人类,呼吁和平。答案提示:爱因斯坦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一直关心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勇敢地战斗。3.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这是爱因斯坦的两句名言,对爱因斯坦来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解题关键: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不懈努力思路引领: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答案提示: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酷爱正义,并竭尽全力为改善人类境况而奋斗。【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1.爱因斯坦对人类科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解题关键: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提出思路引领:爱因斯坦的成就与前人的科学成就之间的关系答案提示:对科学的主要贡献是狭义相对论、光量子理论、广义相对论、宇宙论和统一场论的提出,从而引发了传统物理学的伟大革命和人类自然科学史的一次革命。2.爱因斯坦为人类和平事业做了哪些工作?(略)

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P.6) 1.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例如1mol H2(g)燃烧,生成1mol H2O(g),其反应热ΔH=-241.8kJ/mol。 2.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第二节(P.10) 1.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速生 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由于上述制 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 3.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别的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不便于贮存、运输;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别的化石燃料,成本高。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则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但探明的天然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心的。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倍。如果找到了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5.柱状图略。关于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学生可以自由设想。在上述工业原材料中,能源单耗最大的是铝;产量大,因而总耗能量大的是水泥和钢铁。在生产中节约使用原材料,加强废旧钢铁、铝、铜、锌、铅、塑料器件的回收利用,均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措施。 6.公交车个人耗油和排出污染物量为私人车的1/5,从经济和环保角度看,发展公交车更为合理。 第三节(P.14) 1.C(s)+O2(g)==CO2(g) ΔH=-393.5kJ/mol 2.5mol C完全燃烧,ΔH=2.5mol×(-39 3.5kJ/mol)=-983.8kJ/mol 2.H2(g)的燃烧热ΔH=-285.8kJ/mol 欲使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得到1000kJ的热量,需要H21000kJ÷285.8kJ/mol= 3.5mol 3.设S的燃烧热为ΔH S(s)+O2(g)==SO2(g) 32g/molΔH 4g-37kJ ΔH=32g/mol×(-37kJ)÷4g =-296kJ/mol 4.设CH4的燃烧热为ΔH CH4(g)+O2(g)==CO2(g)+2H2O(g) 16g/molΔH 1g-55.6kJ ΔH=16g/mol×(-55.6kJ)÷1g =-889.6kJ/mol 5.(1)求3.00mol C 2 H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 C 2 H 2 (g)+5/2O 2 (g)==2CO 2 (g)+H 2 O(l) 26g/molΔH 2.00g-99.6kJ ΔH=26g/mol×(-99.6kJ)÷2.00g =-1294.8kJ/mol Q=3.00mol×(-1294.8kJ/mol)=-3884.4kJ≈-3880kJ (2)从4题已知CH 4 的燃烧热为-889.6kJ/mol,与之相比,燃烧相同物质的量的C 2 H 2 放出的热量多。 6.CO(g)+H 2 O(g)==CO 2 (g)+H 2 (g)ΔH=-41kJ/mol 7.已知1kg人体脂肪储存32200kJ能量,行走1km消耗170kJ,求每天行走5km,1年因此而消耗的脂肪量: 170kJ/km×5km/d×365d÷32200kJ/kg=9.64kg 8.此人脂肪储存的能量为4.2×105kJ。快速奔跑1km要消耗420kJ能量,此人脂肪可以维持奔跑的距离为:4.2×105kJ÷420kJ/km=1000km 9.1t煤燃烧放热2.9×107kJ 50t水由20℃升温至100℃,温差100℃-20℃=80℃,此时需吸热: 50×103kg×80℃×4.184kJ/(kg?℃)=1.6736×107kJ 锅炉的热效率=(1.6736×107kJ÷2.9×107kJ)×100% =57.7% 10.各种塑料可回收的能量分别是:耐纶5m3×4.2×104kJ/m3=21×104kJ 聚氯乙烯50m3×1.6×104kJ/m3=80×104kJ 丙烯酸类塑料5m3×1.8×104kJ/m3=9×104kJ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__①__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__②__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的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设立__③__,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 (3)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孝文帝亲政时期的改革 (1)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_④_年正式迁都洛阳。

,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移风易俗: __⑤__: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 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 统治。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__⑥__改革。 2、意义: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繁荣原因:黄河流域的统一,社会安定: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推动: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民族交流。 表现:不仅农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呈现出商业贸易繁荣的景象。 (2)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 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行的封建化措施有: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采纳 汉族__⑦__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__⑧__,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 ①北魏 ②孝文帝 ③三长制 ④495 ⑤易服装 ⑥封建化 ⑦封建统治 ⑧大融合 要点精析 要点一:详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推行均田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 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民族政权 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融合 前期冯太 后主持, 重点创建 新制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 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和田亩,征收徭役和 权的巩固 兵役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 后期孝文 帝主持, 放 推行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 调 迁都洛阳 原因:旧都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①政 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 大。②经济上: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粮食供 应困难。③军事上:受柔然威胁,也不利于经 略南方。④地理上:平城偏处塞上,远离中原 核心地带。而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 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 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 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③洛阳再次成为北方 政治、经济的中心;④为孝文帝进一步的 改革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

必修二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图3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从这幅图景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图3《市担婴戏图》 ①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②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 ③货郎群体深受百姓喜爱④体现理学的家庭人伦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3.《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 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5.有人说:“中国如无一九三五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战。” 以下与法币政策制定的背景相关的是 ①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②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需要 ③日本侵略中国的威胁④实行金融银本位制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

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后习题+答案

化学选修4课后习题和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P5习题 1?举例说明什么叫反应热,它的符号和单位是什么 2?用物质结构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有的反应吸热,有的反应放热。 3?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 1 mol N2 (g)与适量H2 (g)起反应,生成NH3 (g),放出kJ热量。 (2) 1 mol N2 (g)与适量O2 (g)起反应,生成NO2(g),吸收68 kJ热量。 (3) 1 mol Cu(s与适量02 (g)起反应,生成CuO (s),放出157 kJ热量。 (4) 1 mol C(s与适量H2O (g)起反应,生成CO (g)和H2 (g),吸收kJ热量。 (5) 卫星发射时可用肼(N2H4)作燃料,1 mol N2H4(l)在O2 (g)中燃烧,生成N2 (g)和H2O (l),放出622 kJ热量。 (6) 汽油的重要成分是辛烷(C8H18),1 mol C B H18 (l)在O2 (g)中燃烧,生成CO2 (g) 和H2O (l),放出 5 518 kJ热量。

P6 习题 1. 举例说明什么叫反应热,它的符号和单位是什么 1、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叫做反应热。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 应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 H、单位是kJ/mol或kJmof。例如1molH2 (g)燃烧,生成1molH2O (g),其反应热厶H= —mol。 2. 用物质结构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有的反应吸热,有的反应放热。 2、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 合成生成物的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要放出能量。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P10 习题 1、燃烧热数据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实际意义 1、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石油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目前已使用甲醇、乙醇作为汽油的代用品,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找对应措施。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由于上

高二历史选修3专题一至专题三测试题

高二选修3专题一—专题三测试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其主要原因是 A.世界绝大部分领土已经被瓜分完毕 B.英德矛盾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局势的紧张C.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D.各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力量对比2.1900年,德国首相比洛曾提出:“如果我们没有巨大的威力,没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就不能得到幸福。”此话表明 A.统治者提倡加强军事力量振兴德国B.统治者要使德国走上军国主义的发展道路C.德国在国际竞争中受到仇视D.统治者准备用增强军事力量提高国际地位3.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下列事件不能体现这句话中政治意义的是英国 A.签订《英法协约》B.签订《英俄协约》 C.放弃“光荣孤立”政策D.签订《三国同盟条约》 4.20世纪初之所以发生世界性战争,主要条件是 A.世界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完毕B.远程大炮、坦克等一些武器的研制 C.运输工具、通讯手段的进步D.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5.一战前的巴尔干地区成为“战争的火药桶”最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插手、干预,争夺激烈 B.各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纷争不断 C.土耳其帝国长期压榨,灾难深重 D.石油资源丰富,战略地位显赫 6.德国在战前制定“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下列哪些因素是德国没有估计到的①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②俄军短时间内投人战斗③英军很快参战④日本参战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 7.英国首次使用自己的新式武器――坦克是在 A.凡尔登战役B.索姆河战役C.马恩河战役D.东普鲁士战役8.2003年8月4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发生一起侵华日军遗留毒气(芥子气)泄漏伤人事故。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约见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向日方再次提出严正交涉。毒气首次应用于战争是下列的哪场战役 A.索姆河战役B.马恩河战役C.色当战役D.凡尔登战役 9.为进一步协调军事行动,一战后期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西线最高统帅是A.福熙B.霞飞C.施里芬D.毛奇 10.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的主要特点是 A.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B.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C.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11.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彼得格勒发出的冲击力,传到了一切工厂和矿山,引起了王国政府的严重不安。”这种“不安”的原因是 A.苏俄退出战争,削弱了协约国力量 B.《布列斯特和约》签订,有利于德国集中进攻西线

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本练习题答案(最新)

化学选修4课本课后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P.6) 1.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例如1 mol H2 (g)燃烧,生成1 mol H2O(g),其反应热ΔH=-241.8 kJ/mol。 2.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第二节(P.10) 1. 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 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 甲醇或乙醇。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 3. 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 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别的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不便于贮存、运输;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别的化石燃料,成本高。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则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但探明的天然 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心的。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倍。如果找到了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5. 柱状图略。关于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学生可以自由设想。 在上述工业原材料中,能源单耗最大的是铝;产量大,因而总耗能量大的是水泥和钢铁。在生产中节约使用原材料,加强废旧钢铁、铝、铜、锌、铅、塑料器件的回收利用,均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措施。 6. 公交车个人耗油和排出污染物量为私人车的1/5,从经济和环 保角度看,发展公交车更为合理。 第三节(P.14) 1. C(s)+O2 (g) == CO2 (g) ΔH=-393.5 kJ/mol 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广东省2020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附答案) (2)

广东省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和“座位号”栏填写试室号、座位号,将相应的试室号、座位号信息点涂黑。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纸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答题纸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九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专属数字。西周时期只有天子可用九鼎,后世只有皇帝的龙袍可绣九条金龙,明清时期只有皇宫屋檐可有九只吻兽。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九品中正制 2.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B.君主专制的膨胀 C.监察制度的弱化D.谏议制度的消亡 3.汉代《九章算术》中有“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等章节,其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 A.理论性B.实用性C.复杂性D.文学性 4.将“贪官酷吏,肆虐为奸;民为困穷,恣肆交作”等现实问题归因为“良知之学不明”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B.朱熹C.王阳明D.顾炎武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三节 化学平衡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 2(g)+O 2(g) 2SO 3(g) 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 2、O 2、SO 3分别是0.2mol/L 、0.1mol/L 、0.2mol/L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 A .SO 2为0.4mol/L ,O 2为0.2mol/L B .SO 2为0.25mol/L C .SO 2、SO 3(g)均为0.15mol/L D .SO 3(g)为0.4mol/L 2.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 C 生成的速率与C 分解的速率相等 B. A 、B 、C 的浓度不再变化 C. 单位时间生成n molA ,同时生成3n molB D. A 、B 、C 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3.可逆反应H 2(g)+I 2(g) 2HI(g)达到平衡时的标志是( ) A. 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 B.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C. H 2、I 2、HI 的浓度相等 D. I 2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不变 4.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取一定量的A 、B 于反应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改变时,表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平衡的是( ) A .混合气体的压强 B .混合气体的密度 C .C 、 D 的物质的量的比值 D .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5.在一真空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气体A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g) B(g) + x C(g),反应达平衡时,测得容器内压强增大为P %,若此时A 的转化率为a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若x=1,则P >a B .若x=2,则P <a C .若x=3,则P=a D .若x=4,则P≥a 6.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A 和B 发生如下反应:A(g)+2B(g) 2C(g),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中A 和B 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 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 的转化率为( ) A .40% B .50% C .60% D .70% 7.在1L 的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NH 3,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2NH 3N 2+3H 2,达到平衡时,容器内N 2的百分含量为a%。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都不变,分别通入下列初始物质,达到平衡时,容器内N 2的百分含量也为a %的是( ) A .3molH 2+1molN 2 B .2molNH 3+1molN 2 C .2molN 2+3molH 2 D .0.1molNH 3+0.95molN 2+2.85molH 2 8.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 2+O 2 2SO 3(g),起始时SO 2和O 2分别为20mol 和 10mol ,达到平衡时,SO 2的转化率为80%。若从SO 3开始进行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欲使平衡时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与前者相同,则起始时SO 3的物质的量及SO 3的转化率分别为( ) A 10mol 10% B 20mol 20% C 20mol 40% D 30mol 80% 9.X 、Y 、Z 为三种气体,把a mol X 和b mol Y 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2Y 2Z 。达到平衡时,若它们的物质的量满足:n (X )+n (Y )=n (Z ),则Y 的转化率为( ) A . %1005?+b a B .%1005)(2?+b b a C .%1005)(2?+b a D .%1005)(?+a b a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精】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 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著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早在1988年,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14.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可能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D.杂交水稻南优二号首次培育成功 15.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高二历史8:选修四马克思2

第五单元第一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2)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合作 ①1844年合作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②1845年合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③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 1847年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④1848年合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⑤1848年积极参加欧洲革命,创办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参加德国革命 【归纳】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著作有哪些,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革命实践活动有哪些? 三、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 他们创立了,成为是指引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行动指南。 他们把一生的智慧和精力献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以伟大的人格被世人铭记和颂扬。 【课后练习】1、马克思立志为全人类服务,愿为人类的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在 A、小学时代 B、中学时代 C、大学时代 D、步入晚年 2、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伟大合作是在 A、1843年之后 B、1844年之后 C、1845年之后 D、1846年之后 3、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网上投票,评选世界近1000年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结果马克思最后胜出。来自挪威的投票者科里森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人民,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这位投票者说:“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是因为马克思 A.改造空想社会主义 B.发表《共产党宣言》 C.赞扬巴黎公社革命 D.指导第一国际的工作 4、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主要在于其 A.提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提示了剩余价值规律 C.提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提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5、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马克思史实中没有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A.法国启蒙思想----树立“为人类工作”的理想 B.《基督教的本质》------转向马克思主义 C.宣传革命理论多次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巴黎 D.生活习惯相同-------------与恩格斯结下毕生友谊 6、马克思指出:“工人要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从而不以物质生产资料自身而以物质生产资料之社会的剥削形态为攻击目标,是还要有相当时日和经验的。”这

化学选修四课后习题与答案

P 6习题 1. 举例说明什么叫反应热,它的符号和单位是什么? 1、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叫做反应热。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 H 、 单位是 kJ/mol 或 kJ ?mol -1 。例如 1molH 2 (g )燃烧,生成 1molH 2O (g ),其反应热厶 H = — 241.8kJ/mol 。 2. 用物质结构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有的反应吸热,有的反应放热。 2、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 收能量,新键形成要放出能量。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则此反应为放热 反应;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 反应。 P 10习题 1、燃烧热数据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实际意义? 1、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 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石油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目前已使用甲醇、乙醇作为汽油的代用品,这样做的好处是 什么? 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 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找对应措施。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 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 、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 ,经过发酵或高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课后习题和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P5习题 1. 举例说明什么叫反应热,它的符号和单位是什么? 2. 用物质结构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有的反应吸热,有的反应放热。 3.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 1 mol N 2 (g )与适量H 2 (g )起反应,生成 (2) 1 mol N 2 (g )与适量O 2 (g )起反应,生 成 (3) 1 mol Cu (s )与适量02( g )起反应,生 成 (4) 1 mol C (s )与适量H 2O (g )起反应,生成 NH a (g ),放出 92.2 kJ 热量。 NO 2(g ),吸收68 kJ 热量。 CuO (s ),放出 157 kJ 热量。 CO ( g )和 H 2 (g ),吸收 131.3 kJ 热量。 ⑸卫星发射时可用肼(N 2H 4 )作燃料, 1 mol N 2H4Q )在 O 2(g )中燃烧,生成 N 2( g )和 H2O ( l ),放出 622 kJ 热 量。 ⑹汽油的重要成分是辛烷( C 8H1 8 ),1 mol C 8H1 8 (I )在O 2( g )中燃烧,生成 CO 2( g )和H 2O ( l ),放出5 518 kJ 热量。 能童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安徽省铜陵县一中09-10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 命题人:王飞翔审题人:刘涛 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 共50分。) 1、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 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一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墨 C.甲一墨,乙一法,丙—道 D.甲—道,乙一墨,丙—儒 2、史载,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最可能引起明太祖不满的话是( ) A.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 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C.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D.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4、程朱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也 C.内心反省,以致良知D.纲常伦理,即为天理 5、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A.维护封建礼教B.反对思想教条 C.反对封建迷信D.抨击腐朽统治 6、下列哪一项不是智者学派的研究内容()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C.社会组织和伦理规范 D.政治和法律问题 7、公元前5C中叶以后,“人”逐渐成为古希腊哲学研究的中心,其主要原因是() A.失去了研究、探讨自然界的兴趣 B.民主制度的发展,使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C.他们认为对自然界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无益 D.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密切,研究“人”是为更好研究自然界 8、下列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主流思潮的核心 B.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的思想武器 C.曾一度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和社会混乱 D.宣扬个性,反对君主专制,要求建立法治社会 9、下列关于韩非子与孟德斯鸠思想比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一、秦统一六国(1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2主观条件: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2、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通过郡县制③皇帝直接任免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军事: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3、文化:统一文字(小篆4、经济:①统一度量衡制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5、交通: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暴政1、表现:a“焚书坑儒”:摧残文化,钳制思想(2严刑酷法轻罪重罚(3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修长城建宫殿、陵墓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①统一中国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一、贞观之治(627——649 (一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民族关系融合对外开放(二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三措施a政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完善三省六部制b.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c.思想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民族: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e.对外:友好开放,兼收并蓄(四民族:平靖边疆,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五自省:撰写帝范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习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三节化学平衡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 2SO3(g) 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分别是0.2mol/L、0.1mol/L、0.2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0.4mol/L,O2为0.2mol/L B.SO2为0.25mol/L C.SO2、SO3(g)均为0.15mol/L D.SO3(g)为0.4mol/L 2.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C. 单位时间生成n molA,同时生成3n molB D. 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3.可逆反应H2(g)+I2(g) 2HI(g)达到平衡时的标志是() A. 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 B.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C. H2、I2、HI的浓度相等

D. I2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不变 4.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取一定量的A、B于反应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改变时,表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平衡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 C.C、D的物质的量的比值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5.在一真空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气体A.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g) B(g) + x C(g),反应达平衡时,测得容器内压强增大为P%,若此时A的转化率为a%,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若x=1,则P>a B.若x=2,则P<a C.若x=3,则P=a D.若x=4,则P≥a 6.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A和B发生如下反应:A(g)+2B(g) 2C(g),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中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 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的转化率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