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正确把握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的柱石-政治原则

正确把握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的柱石-政治原则

正确把握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的柱石-政治原则
正确把握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的柱石-政治原则

该论文已在传承、理论观察发表,因发表不理想,上传于此

正确把握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的柱石-政治原则

管大玉①

内容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的维护创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显得日益迫切而又异常艰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的维护创新只有建立在对其构建柱石-政治原则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本文从道德伦理、革命历史、经济基础等方面解读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柱石-政治原则的必然性、深刻性。古代中国的三纲五常封建伦理逐步被人人平等、女性解放、人民天下等社会主义道德伦理代替;在革命胜利中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人民当家作主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以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载体、并以法治保障长治久安来保证。在理解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柱石-政治原则的基础上,也初步形成了维护好、创新好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的关键所在、宏观框架和一些思路。

关键字:三纲五常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柱石政治制度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大厦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逐步确立,并于1954年随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确定下来,一直到今天,虽经调整,一直未有根本上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在1978年开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机制的经济基础上运作,不但没有妨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而打开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阀门,促成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丰功伟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展现了其持久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大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机制的发展大潮中,因为权力集中和权力制约的张力而摇晃。这些年来因分配不公形成的贫富差距日益悬殊;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使得群众的生活沉重不堪;腐败现象,高俸禄、贪污、铺张浪费、包养、玩弄妇女、权力谋私、漠视责任,花样不断翻新、滋生蔓延;程度不同的官风不正不但没能使风俗厚化,更导致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下降;从民众中产生的草根企业家对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不确定因素以及自己财产安全问题的担忧,导致他们扩大生产、壮大自己企业的动力减弱,这些情况,归根溯源,在于权力过分集中、制约机制的缺失;在于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机制的不足;在于对权力责任的漠视。这些情况任由其发展,这种局面任由其存在,可能会进一步导致难以预料、难以克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面临挑战。

我党不但能够带领各族人民建成属于人民的共和国政治大厦,我党也应该能够在新的时势条件下带领人民维护好、创新好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大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对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柱石-政治原则的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之上。

(一)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西方社会强调主权在民,而我们强调人民当家作主,其背后蕴含了深刻的历史背景、民族情感、对现实政治的反映和导向意义。

1.在战争胜利中确立

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与生活在地球其它地方上的人们一样或早或迟的进入了父氏社会,伴随着私有制和对生产资料的争夺,中华大地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齐家安天下成为人们的共识,于是夫为妻纲、父为子纲,最终家业最大者获得天下,于是君为臣纲,三纲五常成为人们的道德伦理,整个民族因此生养不息,代代繁衍。三纲五常下的中华大地东南面海,北边背山,西边沙漠戈壁,西南珠穆朗玛峰屏障,使中原大地无与伦比的富饶,形成了居有中原、便获得天下的东方世界体系。

三纲五常有一个缺陷,就是当夫、父、君处于负面状态时,妻、子、臣就会因此受牵连,生活处于无望之中,这一点就是在古代也会让妻、子离经叛道、百姓起义,更与现代社会追求个人价值、人人平等的原则不符。

三纲五常的中华大地屋漏偏逢连夜雨,终于在鸦片战争的炮火声中进入了近代,从此三纲五常与人人平等的道德伦理此消彼长、处于一种二维张力之中。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以暴力的方式推翻了二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向世界宣告,天下不是某个人的天下,中华不是某个人的中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人民革命推翻了蒋介石政权,向世人宣告,天下不是少数人的天下,不是豪强劣绅的天下、不是几个家族的天下,她是人民大众的天下。一百多年的中国革命艰苦卓绝、光辉卓著,在人类的历史上写下了灿烂篇章,人人平等、女性解放、人民天下逐渐蚕食三纲五常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人们的信仰和道德伦理。

2.在宪法中明确规定

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光是现行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部宪法那怕是1975年宪法都有此规定,1954年宪法第二条,1975年宪法第三条,1978年宪法第三条,都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宪法是国家信仰和根本大法的体现,不尊崇、不信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还宪法国家根本大法地位,而还宪法国家根本大法地位的一个明确要求,就是把“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在现实政治大厦的构建中贯彻好、落实好。

3.有着日益分化却始终根本上一致的经济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城市里实行的是全民所有制,在农村我们实行的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无论你怎么看待,它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即是生产资料的这种公有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原因所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构建的经济基础所在。我们在改革开放后,引入了非公有制经济,也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经济利益日益分化,但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根由于我们的一切生产活动,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生产活动,所依赖的生产资料最主要的依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

4.《共产党宣言》揭示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本质坚定了我们的信仰

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完全新型的社会制度,其显著标志是,不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是没有剥削,实现消灭阶级,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劳动人民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人和中心,实行无产阶级民主,人人平等、自由、独立,以社会主义道德伦理追求个人价值、过幸福自由的生活,即我们常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和社会形式。

5.人民当家作主原则的时刻要求

第一,行行业业要保证群众的主人翁地位,那怕是私营企业,也不过是包括企业创建者在内的全体劳动者,获得生活资料的一个渠道和方式,更何况其依赖的最主要生产资料依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行行业业的制度都只是人们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方法。

第二,行使国家权力的主体是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全体人民人人平等、自由、独立,以社会主义道德伦理追求个人价值,共同行使国家权力。

第三,要有一个人民机构成为人民行使权力的载体,代表人民掌握权力,一直掌握权力、掌握最高权力、全部权力,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第四,这一载体要能成为人们化解内部矛盾、平衡人民利益的渠道和场所,把占多数地位的人民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以指导整个国家共同体的行动。

(二)共产党领导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的革命事业因为共产党的领导,才取得成功,或者说,因为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才实现当家作主。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波及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满清封建统治,但洪秀全为首的农民起义力量不但没有推翻满清王朝,更没有葬送三纲五常封建伦理,最终却成人民的异己力量。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虽然推翻了旧政权,推翻了皇帝制度,却留给中国一个军阀割据、帝国主义殖民、封建伦理时刻

死灰复燃的局面,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势力不但无能为力,最终也异化为人民大众的对立面,官僚资本主义横行无忌,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中国共产党不是最初的革命领导者,却很快发展成为中国人民前所有未有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艰苦卓绝,无愧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的阶级是倍受压迫和摧残的工人阶级和全体劳苦大众;因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思想指导,摈弃了三纲五常封建伦理和西方阶级剥削、压榨劳动者意识形态,契合了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人的世界大势;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指出中国的出路在于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并进而转入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人;因为中国共产党实行集体负责制,不断产生出富有生命力和创新性的领导层,引导全党、全国人民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共产党领导已经深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整个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核心。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有50多年历史,从建设之初到改革开放,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历经考验,结出丰硕的成果。中国共产党实行的组织结构、工作制度使得中国共产党组织成为一个大熔炉,把全国人民的首发力量、先进因素凝成一股绳,而不致一盘散沙,也不致独断专行,以严格的纪律和强大的战斗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今天,必须明确,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创新的关键也在于党,在于党能否推进党的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带动人民民主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针对权力集中而制约不足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共产党推进了一系列党内民主创新,包括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民主测评、常委向全委定期报告工作、接受监督,扩大、动员和组织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必将翻开新篇章。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承载着人民当家作主的使命

人民当家作主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的。全国人民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它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一个国家的性质、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这个国家的国体,我们的国家属于人民;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这个国家的政体,我们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的根本性包括:(1)它直接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劳动者、全体人民是这个国家、社会的主人;(2)它最有效地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全体人民共同行使国家权力;(3)它最充分有效地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需求,成为人们化解内部矛盾、平衡人民利益的渠道和场所,把占多数地位的人民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4)它很好地适应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的需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5)它勾画了我国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昭示着共和的光辉和价值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无法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取得根本利益的一致,无数先烈在内的亿万人民用鲜血和牺牲推翻了三座大山,全体人民在根本利益上实现了一致,当家作主的人民需要共和、必然选择共和。同时,当家作主的人民在社会主义道德伦理里追求个人价值,对问题、利益分配、矛盾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法,在没有会议制度的情形下,人们只能靠暴力和强制达成一致,而我们通过少数服从多数,在会议中表决,实现了人类那永恒的道德光辉和共和价值。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不断的完善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5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在创新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的新时势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任何一个人类共同体都需要集中、表决以协调一致,中华大地上的人们更需要集中,在过去人们集中于君主,近代袁世凯想让人民集中于他,蒋介石想让人民集中于他、他的豪强劣绅、几大家族,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实现了集中于人民代表大会。民主集中制截断了三纲五常伦理在当代中国政治中的影响,将集中构筑于民主这一基础和前提之上,照顾了民族情感、精神,又面向未来。早在1945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只有这个制度,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②,立足了中国国情、表达了民族的心声、成为人民政权建设的指引。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和结果。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归纳起来,正如党章和宪法所规定、体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的权力机关必须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第二,国家权力机关根据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集中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并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同时,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实行必要的分工。

第三,在国家机关中央和地方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内部之间关系上,必须做到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此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还体现在国家机关的决策过程中。任何国家机关都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正确的意见。

第四,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机构与中国共产党组织原则、领导制度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需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的构建和运作中,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坚决抵制、破坏民主集中制的做法,形形式式的只集中、不民主;不但要发扬民主,更要把民主与广泛听取民意结合起来,把民意作为决策的依据;不但要既民主又集中,还要探索、形成民主与集中相制衡;最后还要把集中与追究责任结合起来。

(五)、法治是我国政治制度运作的基本准则

长期以来,关于法,不同的人观点大相径庭,神学家认为法是神的意志,自然法学学家把它看成是正义规则和人的理性,规范法学派把其看成是国家制定的规则,社会学家把它看成是社会运行的方法之一,功利主义把其看成是人们谋求利益最大化的规则。其实,将这些思想加以归纳并结合中国人文特色,法治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法”,化解纠纷的标准,化解纠纷让人信服要诉求于该群体中所有人的判断。纠纷概由于人的随意性、任意性、局限性乃至偏私引起,因此化解纠纷就是将人的随意、任意、局限、偏私放在所有人的判断中考量而加以遏制。第二是“治”,长期以法,必然长治久安。

三纲五常与人人平等的道德伦理此消彼长、处于一种二维张力之中的局面还将长期维持,防范人本身无可厚非的随意性、任意性和局限性对别人、社会、整个国家的伤害,是我国政治制度面临的挑战。

实现法治,根本上要确立和维护全国人大最高权力的地位,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抛弃三纲五常封建伦理,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权力。

现实中,要坚持集体负责制,坚持会议表决,把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从根本上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言代法、以人代法的弊端,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各自的权力。要加强监督,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最后,公民要提高法制观念,并且勇于还要善于同违法行为做斗争。

社会主义法治有着更高的价值追求。通过个人在与集体冲突时服从集体,既保证了个人全面自由,又保证了对个人片面性的克服,更保证了社会的良好运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大厦必将随着政治原则的完善落实而更加雄伟壮观。

①管大玉,1981年9月生,江苏建湖人,宿迁学院讲师,从事政治学理论、中国政府与政治、党内民主研究。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057页。

③《新政治学概要》,王邦佐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宪法学》,蒋碧昆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⑤《比较政治制度》,曹沛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⑥《法理学》,张文显主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⑦《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关海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⑧《邓小平理论概论》,奚广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浦兴祖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测试题(答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测试 (一)选择题 1、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的是毛泽东于1949年发表的 A.《论联合政府》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持久战》 D. 《论十大关系》 2、人民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发动统治赖以维持的主要军事力量,成立新中国的条件基本成熟,此事件是指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以下对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表述正确的是 ①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③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 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以其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是 A.沈钧儒 B.宋庆龄 C.罗荣桓 D.朱德 5、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 ①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④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权利确立 C.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形成 7、在新中国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李济深 8、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是指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三权分立制度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9、省级自治区中,最先建立的是

民主政治建设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重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特点及意义。 自学导练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背景 (1)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中国共产党团结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 2.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时间:__________年9月,内容:通过了《_____________》; 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等。 (3)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职能 (1)1954年以前,代行_____________职权。(2)1954年以后,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4.方针:1956年,中共提出“”的方针。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2.召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制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 (1)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宪法体现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原则(2)意义:第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为社会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目的:为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概念: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民族自治区(县)和,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3.概况:1947年,____________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__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 4作用: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愿望,实现了人民民主,也保证了民族平等和民族的团结。 问题探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2.我国政府为什么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解疑精讲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征 1、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根本的是共产党领导。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领导是基本前提,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 2、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 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及意义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①它规定的第一个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而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它的第二个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原则集中表现为公有制原则。就社会阶段而言,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十七大报告把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切实的民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并要求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广大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它对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村民自治; 党的领导; 法治建设 一、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村民主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民主政治生活日渐丰富,农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当前我国农村民主建设中依然存在着大量制约民主发展的因素,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民主的发展水平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主化的程度、方式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制约了农民对民主的有序参与。农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农民长年累月在外务工,对本村(本地)公共事务知之甚少,这就使得他们难以正常行使民主监督权利。对他们而言,生计问题大于民主,他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参与政治活动。有的因回家参与选举经济成本高,甚至放弃了选举权。另外,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也使”廉价贿选”有机可乘,在某些经济十分落后的地方,甚至花几块钱就能买到一张选票,”民主”荡然无存。[1] 第二,文化素质低和封建保守意识的影响。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与民主政治参与程度成正比,”政治能力随着教育水平和职业地位的升高而增长”。[2]目前,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文盲、半文盲者居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寥寥无几,严重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诚如列宁所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农民的民主意识淡薄,对民主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因而也就无法正确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此外,我国农民受封建皇权主义、”官民相对”等意识的影响根深蒂固,面对各种违法乱纪现象,虽然强烈不满,但多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息事宁人的态度或者干脆忍气吞声。 第三,民主参与的渠道欠畅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从实际情况看,在当前我国农村的许多地方,大部分农民除了享有民主选举的权利外,其它三个民主权利明显不足。这种情况在部分行政村合并后变得更加严重。目前,尽管各行政村都在积极推行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但由于受村民代表数量和推选方法及村务、财务公开质量和内容的局限,大多数村民还是不能直接地参与到重大村务的决策和管理工作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村民的知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后反思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后反思 在紧张、兴奋、纠结的心情下开了自己的第一堂市级公开课。我在备课过程中的诸多困惑在评课过程中被同仁们一一指出,顿时感觉“拨云见日”。 第一,以点带面,是否恰当?本课的重点应该是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在设计的过程中只是重点关注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解析,其他两项制度基本上是略带带过。作为高三一轮复习课,大胆地取舍是否合适呢?而且2011年高考已经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否应该多花点时间在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上呢?看来,高三一轮复习课还是应该以夯实基础知识为主,光注重整体,忽视局部也是大忌。 第二,基础知识的落实不到位。本课是以导学案的模式进行教学的。导学案教学的前提就是预习的充分到位,对书本基础知识的有效落实。可能是因为借班上课的缘故,学生没有及时地预习,导致课堂过程中学生缺乏基础知识的回归而影响了问题探究案的提高。课堂上如何有效落实基础知识呢?老师讲,还是学生背?基础知识和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恰当,才不影响课堂对能力的拔高呢?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的难度把握问题。 第三,探究问题的设置跨度太大,思维量大,冲淡了本课的主题。探究一需要联系党的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探究二需要联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及启蒙运动的知识。设计的意图

是前后知识点的联系,但思维量过大,学生思维很疲惫。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进行古今中外的前后联系?需要联系又该掌握一个怎样的度呢? 以上问题是一轮复习中常见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解决的难点。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1)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有权威的国家权力机关;(2)在各级领导机关中加强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反对和纠正个人专断现象;(3)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变权力过分集中、领导人兼职过多、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的状况,发挥政权机关的作用;(4)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改革干部制度;(5)保障少数民族的民族自治权利等等。(6)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中共领导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明确指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只有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保证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正确方向,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坚持这一特点和优势,是亿万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目的,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要条件。 ——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中国人民争取民主,从一开始就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失去了国家主权、不能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尊严这一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民主成果就会丧失。 ——符合渐进有序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断研究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和创造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机制新方式,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1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北京市丰台实验学校谭晓丽【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民主制度建立的背景与民主制度框架的构建,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内涵及体现的特点。理解建国之初的政治建设为中国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实,在政治、地理课知道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基础知识。 认知水平:在初中历史政治学习的基础上,高一学生通过前期历史学习,已具备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方法:高一学生具备初步的归纳、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建立及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掌握概括与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习史料、观察图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为学生提供问题情景,掌握感悟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再现新中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等场面,提供各项制度建立时不同阶层人民的心情与感受,学生认识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广泛性,感悟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特色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讲授”结合 【媒体使用】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陈逸飞的油画《占领总统府》 这幅画有什么寓意? 生:“青天白日”旗被扔在地上,总统削 去了,意味着国民党垮台了,统治中国22 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了,一个旧政权被 推翻了。即将升起的红旗,意味着新政权 即将诞生了。 【探索新知】 师:新政权到底“新”在哪里?这得从新中国的筹建开始说起。早在1948年4月30日,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共中央就发出了“五一”号召,号召各党派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迅速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大计,筹建新中国。出示毛泽东给宋庆龄的亲笔信、毛泽东在火车站接宋庆龄、毛泽东在西苑机场迎接各界人士照片。 生:观看图片 师:出示新政协开会的照片,及《共同纲领》的引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 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 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全国革命胜利在即, 建设大计,亟待商筹。 ……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 为盼!”。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应当特别关注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变革和伟大成就。亿万城乡居民群众亲身参与了民主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民主实践中提升了民主素质和对民主的认知。 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率先发起了革命性变革,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席卷全国。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户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亿万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关注村中事务的管理,迫切希望用政治上的民主权利来保障经济上的自主权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广西罗城县、宜山县(现已改为宜州市)的一些乡村,村民群众自发选举建立了村民委员会。这一新生事物立即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要把“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作为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之一。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选择给予了进一步肯定,指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发展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 1982年12月修改《宪法》时,全国人大第一次把农民创造的“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这种组织形式写进了宪法,并明确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就是所说的“几大”,如“十九大”,十九大所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就是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这就是“几届的含义”。中央委员会每年至少开一次,第几次就是“几中”。如去年九月中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就是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的第四次全体会议。几届几中全会”是党的会议。一般而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五年一次,并选举出中央委员会。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休会期间由所选出的中央委员会代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职权。几大几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所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 例如:200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换届,举行第一次会议,称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即“十大一次会议”。2009年二次会议,2010年第三次会议,2011年四次会议,2012年五次会议。然后2013年就又该换届了。选举国家主席。 几届几中全会与几届几次会议前者是指中国共产党第某届中央委员会第某次会议,后者是指第某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某次会议;前者是表示党的中央全会,后者是表示人代会的年会,分属于党政两个体系。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专题四讲述的是现代中国在政治建设及促进国家统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作为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石,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本课内容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三个子目组成,根据课程安排,将其调整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及“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两个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而1954年宪法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50多年来,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和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石。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政治建设从起步、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中国政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二、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建设被严重破坏,政治建设的历程完全中断;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治改革和建设逐步进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与政治建设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历程中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5个民族区域自治区。 ②、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选取优秀影片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政策之间的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对高一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与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但经了解,初中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在上一个专题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本课学习要求要在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五、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课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诞生 过渡: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 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新中国的筹备工作

新中国政治建设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第六单元制定人:时伦香第六单元第21、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 [复习目标】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 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一、民主法制建设的构建(1949——1956年过渡时期;由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两极格局美苏对峙)必修一21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背景:(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向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报告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准备。会后,中共中央迁往北平,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取得胜利 (3)1949、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组织) 【1949年新政协】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和人民民主国家);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改北平为北京;确立了国旗、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②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同日,举行开国大典。 3、政权特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二)、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归纳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1 人民版必修1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教材分析: 专题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进行的民主政治建设。本专题内容涉及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我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专题的主线之一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它们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专题的主线之二“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及其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本课分析: 本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其内容涉及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问题,因而包括新中国的筹建过程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指导要求: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认同。 本课内容和地位:“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是专题三课标要求,放在这节课中学习。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象征,是专题三容的延续,是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新政权与旧政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学习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诞生(板书) 过渡: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在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政治建设的起步阶段) 一、学习目标 ①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 ②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③简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及其颁行意义 ④认识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⑤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二、重点:“政治建设”,特别是三大政治制度是本课重点。 三、学法指导:本课的学习同学要循序渐进、逐层深入,首先有新中国的成立,才有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开展政治建设的问题,进而引出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后体会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意义。 四、课前预习(把握框架线索)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基石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开国大典 4、成立的意义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政治制度) 1、 (根本) 2、 (基本) 3、 (基本) 五、知识梳理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地点: (2)内容:大会代表对会议各项报告和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规定国名“ ”。通过《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 筹备工作 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基本内容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国家的性质是,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共同纲领》在建国初期起着的作用,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意义:为建立作了汇总要准备。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开国大典:时间、地点: (2)新中国车国内立的意义: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①时间、地点:。②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意义: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过渡状态。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国家性质(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③原则(特点):体现原则和原则。(《共同纲领》体现的是新民主主义原则)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初步建立:1949中国人民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2)正式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二届一次会议。 (3)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人民政协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5)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6)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⑴背景:中国是一个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局面。各民族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各民族在社会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 (2)民族原则:、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954年。 (4)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5)法律保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6)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命制:梁桂秋审核:孟娇时间:2013.5.14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学号______ 【课前预习案】 【自主学习】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何时何地召开?主要任务是什么? 2.新中国的成立的历史意义?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目的、内容、宪法的性质和意义。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有何意义? 5.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1956年中共提出的多党合作的指导思想和现在的指导思想各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6.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预习自测】 1.(2012·广东文综卷·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2.(11年浙江文综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2011年江苏高考9题)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4.(10年江苏卷)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概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认识 ..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情调查: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已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及建国初期巩固政权的基本史实,知道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是“过渡时期”,对于三大制度也略知一二,但是从政治建设的角度切入,是全新的课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的成立及政治意义;知道三大政治制度的名称,阐述其建立的过程,通过揭示三大制度的内涵来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课本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比较两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认识新中国人民政权的本质; (2)通过扮演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口才和领导的气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创新,初步认识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奋斗的理想。 教学重点:三大政治制度以及所体现出的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难点:如何恰当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理解历史概念;如何准确地捕捉历史现象,进而揭示历史特征(如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两个方面来叙述新中国初期(即过渡时期)的政权建设,一是新中国的成立(建国),二是三大制度的创建(治国),前者是后者的背景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新中国为什么没有采用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和照搬苏联的政治制度,这是由我国政权性质和国情决定的。实践证明,三大制度适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是新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制度保证。建国初期的制度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理论勇气和实践魄力,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先锋。 教学进程: 导入:1945年著名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见到毛泽东后,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生六十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毛泽东自豪的说:“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负责起来,才不会人亡政息。那么历史上的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使用了哪些民主制度来保证新中国的政权的巩固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我们新课的学习。 一、建立新政权 设问:新中国是在什么样条件下成立的?标志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①关于条件,应把握三点: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七届二中全会确定方针和方向;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的转移(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从军事到经济、政治),确定胜利后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方针政策方面的准备。通过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方式筹建新中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意识。 ②关于成立标志,最好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与开国大典并提。 ③关于意义,可让学生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找出侧重点: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基础知识:新中国成立的史实;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主要内容和意义;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和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理解运用: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理解1954年宪法的颁布对国家政治建设的意义;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地位;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地位;理解中国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优越性。 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盼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的一份力量。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

的新时代。那么新中国是怎样从法律上、制度上体现人民的政治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新中国的政治建设问题。 一、开国大典 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怎样的准备? 生:①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②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纪元等事项。 多媒体课件显示: 《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纲领全文由序言和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七章六十条组成。纲领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任务及各方面的总方针、政策和原则。在政治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是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在军事上,人民解放军和人民公安部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建立的统一的军队。在经济上,实行“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的根本方针。纲领规定,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建设人才为主要任务。在民族政策上,实行团结互助、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和领土完整,拥护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问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原则。 师:《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生:纲领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任务以及各方面的总方针、政策和原则。 师:纲领在政治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是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从而解决了建设新政权必须首先解决的国体(国家的性质)和政体(国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