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编伦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新编伦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新编伦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新编伦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新编伦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道德起源说:

(一)旧伦理学的道德起源说:1、神启论2、天赋论3、情感欲望论4、动物本能论5、不可知论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论:1)从社会关系中寻求道德的起源;2)劳动是道德现象出现的前提条件;3)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是道德从萌芽到形成的关键;4)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是道德真正形成的基础。

二、道德的产生(产生三要素:劳动、社会关系、人类意识):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在生产实践中形成并统一;

4.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是道德从萌芽到形成的关键。

三、道德发展的历史类型及阶段:

1.原始社会的风尚习俗道德:

特征:1)纯朴性与野蛮性并存;2)直观性与狭隘性同在;3)自发性与外在性一体。

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道德:

特征:1)鄙视劳动和劳动者;2)强调对奴隶主国家的绝对忠诚;

3)信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1)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社会道德最突出的特征;2)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规范;3)信奉男尊女卑、歧视妇女,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

4)道德的政治化、宗教化、规范化、理论化是封建地主阶级道德的重要特征。

3.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自由道德:

特征:“一切向钱看”。

4.无产阶级道德:

特征:集中表现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大公无私的精神。

四、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1.道德的发展是曲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2.道德的发展是继承和发展相互统一的过程;

3.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道德发展的动力;

4.道德的发展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五、道德进步的途径是通过曲折的道路实现的:

1、道德的发展是对传统道德进行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复杂的曲折的过程。

2、在阶级社会,道德的发展要受阶级斗争的影响和制约。

3、道德的发展还要受到道德自身的旧思想、旧传统、旧习惯的制约和影响,使它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4、道德还要受到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科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会使道德的发展呈现出曲折。

六、道德的发展是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1. 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决定了道德的批判继承性;

2. 道德相对独立性是道德遗产批判继承的主要客观依据;

3. 道德的特点特别是规范性特点,使其继承性更加明显;

4. 传统道德中包含的客观真理因素,是道德创新的思想基础。

七、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道德发展的动力:

1. 阶级斗争对道德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

2.阶级斗争在社会的量变过程中也推动了道德的进步。

八、道德的发展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1.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直接影响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2. 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也影响道德的发展。

九、道德发展和进步的规律:

1、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

2、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是阶级社会道德发展和进步的杠杆;

3、道德的发展是善恶矛盾斗争的结果。

十、道德为何具有继承性?(经济、阶级、伦理、社会等的影响)

1.社会经济条件的连续性决定了道德的继承性。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经济形态的更替、社会历史的变迁,道德也先后相继地改变着自己的历史类。

2. 道德是一种“观念中的东西”,具有继承性。道德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们运用善恶观念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3.伦理关系的相同性决定着道德的继承性。任何时代、任何阶级的人们都会经常遇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民族、国家的关系,要对这些关系进行调节和处理,人们往往需要借鉴以往的经验。

4.各阶级道德的共同性决定了道德具有继承性。无论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还是被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有某些共同的规范,如保家卫国。十一、对待道德遗产的基本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消化吸收):

1.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

2.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献、仁、谦、诚、理、修);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献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仁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谦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诚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修

3.正确认识与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传统道德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中国传统道德与外国道德的关系。

十二、道德的本质: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一般本质)

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体系(特殊本质)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深层本质)

十三、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社会经济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在阶级社会中,各种道德体系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十四、阶级社会中,是否存在超阶级的、全人类的道德?

1.阶级社会中的公共生活规则和共同的道德要求并没有成为各阶级道德体系的主要成分。

2.阶级社会中共同的道德要求往往被打上不同阶级的烙印。

3.只有在消除阶级对立形成社会共同利益的时候,才能出现共同的道德。

十五、道德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相比有什么样的特征。

1.道德不同于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就在于它的特殊规范性。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2.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靠人的自觉。这是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十六、人们把握世界的三种形式:科学、艺术、道德。

十七、克隆技术带来的忧虑:

1.克隆技术复制人类,将会造成人伦关系的混乱。

2.克隆人将消除人的个性,使人丧失人的尊严与生命感。

3.克隆技术被滥用,后果更加严重。

4.克隆人会导致家庭的解体,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

十八、科学技术对道德的积极影响:

1.科学技术是人们达到道德进步的有利武器;

2.科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人的崇高的道德精神;

3.科学技术有助于个人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

4.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伦理学的发展。

十九、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反作用(有利有弊):

1.道德促使科学技术朝着符合全人类生存和根本利益的方向发展;

2.道德影响着科技项目的确立和选择,制约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3.道德影响科技工作者的义务和良心,并激励和抑制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十、文化与道德的互动性(关系):

1、文化包含和内蕴着道德,道德充实和光大着文化;

2、文化的发展制约着道德,道德的进步影响着文化;

3、社会的文化程度昭示出社会的道德水平,社会的道德水平反映出社会的文化程度。

二十一、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二十二、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纽带;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二十三、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十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塑造个体道德人格;促进物质文明建设。

二十五、怎样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定立坚树抓强)

1.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定位;

2. 确立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

3. 坚持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导向;

4. 树立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模式;

5. 抓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6.强化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外部保障系统。

二十六、爱情的本质:爱情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性爱和情

爱的统一。

二十七、爱情的特征:自主性和对等性;专一性和排他性;阶段性和持久性;社会性和道德性。

二十八、文明和睦家庭对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1)文明和睦家庭会使人们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

(2)文明和睦家庭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

(3)文明和睦家庭是人们进行忘我劳动和创造的前提。

二十九、职业道德:是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三十、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从个人到社会来说):

1、职业道德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突出标志;

2、职业道德是发展物质生产、提高工作效率的精神动力;

3、职业道德是改善人际关系、建立优良社会道德风尚的主要手段;

4、职业道德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人格、全面实现人的价值的重要形式。

三十一、当前我国职业价值观转变的方向:

1.从消极依赖型向积极进取型转换。

2.从单纯的生活生存型向注重素质成就型转换。

3.从等级认同型向平等认同型转换。

4.从只重功利型向义利统一型转换。

三十二、教师劳动的特点:对象特殊、内容多样、过程艰巨、示范性强、创造性强、周期较长。

三十三、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三十四、师德规范: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家长。

三十五、热爱学生的要求:

1.全面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3.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

4.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三十六、教师的政治素质:

1.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十七、教师的知识素质:

1.精通所教专业知识;

2.博采兼纳相关知识;

3.系统掌握教育科学;

4.研究探索前沿科学。

三十八、教师的心理素质:

1.高尚的情操

2.坚强的意志

3.愉快的情绪

4.平静的心境

5.广泛的兴趣

三十九、社会公德的重要性: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1.社会公共生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几乎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其中。

2.社会公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社会秩序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环境的好坏。

3.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首先必须是现代公德观念的确立和公德行为的完善。

四十、从制度建设的层面,加强社会公德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

1.社会公德建设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一个扬善抑恶、扶正祛邪的社会氛围。

2.强化道德制裁力度,扩大道德制裁手段,并与行政、法律手段

相结合,确保社会公德为人们所遵守。

3.设立必要的基金组织,对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见义勇为等好人好事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弘扬正气。

4.加强社会救助的功能,设立适当的社会救助机构,解决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突发事故。

5.加强社会公德的制度化建设。

四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道德建设,能够促使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保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2.加强道德建设,能够凝聚和团结各族人民,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3.加强道德建设,能够促使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个体道德品质,有利于培养一代新人;

4.加强道德建设,能够强化人们的道德意识,增强道德判断能力,这是抵制和战胜各种腐朽道德的重要途径。

四十二、价值的特征: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四十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

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2.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

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

3.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四十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快记:“马灵、共主、爱革精、荣基”。

四十五、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1.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联。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它们都共同体现了爱国主义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要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十六、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1.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2.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3.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

要条件。

四十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灵、共主、爱革精、荣基):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

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

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

四十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对政治、对文化;对内对外):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

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安民固邦的经验教训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2.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次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

上精神上的旗帜。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

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的需要。

4.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

5.核心价值体系是防止西化、分化的重要的思想武器。

四十九、社会主义道德的社会作用(清树造就调节推动):

1.社会主义道德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

2.是清除旧道德影响、树立新道德风尚的思想武器;

3.是调节人民内部道德关系、发展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重要

保证;

4.是造就社会主义新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精神力量。

五十、社会主义道德的结构体系: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2.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3.“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规范;

4.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5.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五十一、为什么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1.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

2.集体主义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3.集体主义贯穿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范畴中;

4.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根本标志。

五十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根本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原则的调节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五十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热爱教育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和尊重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勤奋学习,与时俱进;

5.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五十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依据:

1.以人为本符合人类社会道德文化发展的趋势;

2.以人为本是道德的主体性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目标的要求;

3.以人为本是发挥道德教育功能的需要;

4.以人为本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五十五、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

1、道德品质总是在道德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道德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上天所赋予的,而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培养和锻炼出来的;

2、道德品质必须通过道德行为才能得到体现;

3、形成了的道德品质对道德行为有指导和支配作用。

五十六、道德品质与道德原则规范:

1.道德原则规范是道德品质的定向器。

2.道德品质具有巩固和强化道德原则的功能。

3.道德品质和道德原则规范相依相成。

五十七、善与恶的关系:

1、善与恶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如果没有恶,人们就无法认识和感觉到善。

2、善与恶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3、在一定条件下,善与恶可以相互转化。

五十八、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凡是最终有利于社会进步、大多数人幸福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及行为趋向就是正义的,反之就是不义的。

五十九、幸福: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六十、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六十一、良心:是人所特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也是人对其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这种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的

反映。

六十二、职业良心:是个人良心在职业生活中的特殊表现,指已经涉世的成人和具有自己特殊职业的人们具体领受了社会对他的要求,因而有着为社会尽具体义务的明确意识。

六十三、阶级良心:良心系统这的最高层次,由于阶级的不同,对社会义务的理解和态度也不同;由于阶级的整体利益联系和阶级的目的不同,不同阶级的人必然具有不同的良心。

六十四、良心的作用:

1、在行为之前,良心起着选择与命令的作用。

2、在行为过程中,良心是道德向导,对人的行为行进方向起着调整和控制作用。

3、在行为之后,良心是内在法庭,起着审查和评价的作用。

六十五、人的道德品质在结构上可以分成四个基本层次,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六十六、一般说来,道德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自知性。道德行为必须是行为主体基于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觉认识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2.自主性。道德行为必须是行为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是在自知基础上的自觉自愿行为,是发自内心而非出于强制的行为。

3.自择性。道德行为是经过行为者比较鉴别、思考反省而自觉选定和择取的,因而自择性是自主性的重要表现。

六十七、道德选择: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所作的自觉自愿的抉择。

六十八、道德冲突的根源和实质:

1.道德冲突作为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状态,其产生不是偶然的,归根到底是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有机体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2.道德冲突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冲突、价值冲突,道德冲突存在的现实根据是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六十九、道德选择尺度的辩证特性:

1.道德选择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2.道德选择尺度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3.道德选择尺度是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

七十、道德评价:指在道德活动中,人们依据一定社会的或阶级的道德规范准则体系,对他人或自身的道德行为和品质做出是非、善恶,道德或不道德的价值判断,以达到褒善贬恶、“扬善抑恶”的目的。七十一、社会舆论:指人们关于社会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的评价性看法和倾向性态度。社会舆论具有导向作用和约束作用。

七十二、道德评价的作用(评、调、提):

1.评判和教育作用。

2.调节作用和导向作用。

3.提升作用。

七十三、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中,道德评价的标准也不同。道德标准是不是科学的,主要看它所表达的经济关系和相应的利益需要,是否同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相一致,是否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七十四、个体道德的基点——珍惜生命。爱惜肉体的生命,并合理、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它的价值,从而实现生命的精神内蕴。

七十五、道德教育:指一定社会为了培养合乎需要的理想道德,依据一定的原则规范,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道德教育有以下过程(提高陶冶锻炼确立养成):

1、提高道德认识:人的行为是受自己特定的道德认识指导的。人的从善、为善,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2、陶冶道德情感:要培养人的道德人格和个性,必须从培养一个人健全的道德情感开始。

3、锻炼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

4、确立道德信念:使受教育者确立道德信念,这是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

5、养成道德习惯:道德教育的宗旨,一方面是使良善的道德转化为人们内在道德信念,另一方面是使这种良善的道德信念通过具体

的道德实践表现为外在道德行为,并最终形成自我的一种道德习惯。七十六、道德教育的方法:

1、道德规范的宣示:规范宣示的过程,主要是对受教育者晓之以理,释疑解惑,开启个人道德认知能力。

2、道德楷模的塑造: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道德教育中,树立优秀的道德楷模,对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巨大的说服力。

3、文学艺术的陶冶:由于道德与艺术的价值目标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它们在实际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就有着相互渗透的倾向。

4、道德哲学的讨论:道德哲学为道德规范提供合理性论证。

七十七、道德教育的特点:

1、道德教育起点的灵活性。

2、道德教育各个环节的交叉性。

3、道德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4、道德教育进程的艰巨性。

5、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七十八、道德理想的特征:

1.道德理想是时代精神和阶级意识的体现;

2.道德理想受社会理想的制约;

3.理想人格是人们自觉认识当时历史进程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七十九、现实道德人格的形成条件:

1. 受一定社会环境和社会物质条件制约;

2. 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积极的思想斗争和主观努力而形成的;

3. 社会实践在其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八十、道德理想对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

1.道德理想是正确道德意识的重要内容;

2.道德理想是增强道德责任感的主要条件;

3.道德理想是进行正确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依据;

4.道德理想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

八十一、道德修养与人生价值的实现:

1.客观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条件;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社会精神生活条件。

2.主观条件:个体价值能力的形成,能力的形成靠主体主观的长期努力;价值形成要主体自觉活动,人的社会贡献构成人生价值实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创造和改善,也要靠人的主观努力。

3. 道德修养与人生价值实现密切相关:道德修养是获得价值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价值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和价值形成的途径是一致的。

八十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究竟是经济关系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经济关系,以及道德对经济关系有无反作用的问题。

八十三、社会主义道德:指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反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体系。其形成条件为(阶级斗争、马哲指导、优秀继承):

1.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极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是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

2.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理论的指导,是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关键;

3.继承人类道德文明的优良成果,是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文化条件。

八十四、辨别识记:

1.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

2.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3.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要求——“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八十五、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与道德

治国相结合、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与道德素质相结合”。

1.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确立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思想道德体系,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运行;

2)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民主法治和道德教育“两手抓”,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

2.如何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1)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2)在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实践中,自觉地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联系起来;

3)在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八十六、教师职业道德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

1.社会经济关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客观物质基础;

2.社会经济关系对教育的目的和人才模式的影响,必然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道德素质;

3.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引起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与变化。八十七、当前,我们在教师职业的选择问题上,主要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把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正确处理教师职业选择与教育才能的关系;

3.要正确对待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4.要正确看待教师的苦与乐。

八十八、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模范遵守职业纪律呢?

1.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

2.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

3.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

4.从一点一滴做起;

5.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6.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决心。

八十九、*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应重视的问题*:

1.当代科学的整体性、渗透性越来越强,知识的专一性和综合性越来越显著;

2.学科理论的高抽象性和更替性越来越突出;

3.知识的创新性和批判性越来越鲜明;

4.科研工作的协作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强。

九十、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

1.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没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肯定不能当一名好教师;

2.要懂教育规律;

3.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

4.勇于实践,不断创新。

九十一、人民教师应该树立哪些优良职业作风?

1.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2.工作积极,认真负责;

3.忠诚坦白,平等待人;

4.发扬民主,团结互助;

九十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1.热爱教育,乐于奉献;

2.教书育人,精心施教;

3.关爱学生,诲人不倦;

4.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5.严谨治学,勇于创新;

6.团结协作,关心集体;

7.依法执教,廉洁自律;

8.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九十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1.要以学生为本;

2. 要以教师为本;

3.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九十四、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的必要性:

1.社会道德只有向个体道德运动,并转化为个体自觉的道德活动,才能现实地完成自身;

2.把社会道德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也是个体的内在要求。

九十五、社会道德内化的条件:

1.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有群众性;

2.社会道德教育方法要有科学性;

3.社会道德的传输者和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人格示范;

4.社会道德要有良好的道德环境作支撑。

九十六、道德内化的过程:形成道德认识;培育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识;强化道德信念。

九十七、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外在表现: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坚强的意志力;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崇高的理想;注重现在;有创造性;有顶峰体验。

九十八、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1.对道德心理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2.对道德发展目标具有定向作用;

3.对社会道德影响具有筛选过滤作用;

4.对道德人格具有固化作用。

九十九、道德调控机制的特殊作用:

1.道德调控以社会“启发自觉,形成自律”为根本特征;

2.道德调控通过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机制发挥作用;

3.道德调控在功能发挥上具有特殊性(P284)。

一百、道德评价的社会调控功能:

1.通过社会道德评价对人们行为的善、恶性质起裁决作用;

2.通过社会道德评价对人们的道德认知起一定的提示作用;

3.通过社会道德评价对人们的思想起深刻的教育作用;

4.通过社会道德评价对人们的行为起调节作用;

5.通过社会道德评价对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