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 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

一、填空题

1、中国古代的医书《皇帝内经》中曾把人分成太阴、太阳、少阴、少阳、阴阳和平五种,这实际上是(最早的人格分类)的思想。

2、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把人分为中人、中人以下、中人以上,这实际上相当于测量学中的_______量表和量表。

3、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按照能力和知识将人分成中人、中人以上、中人以下三等,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种划分包含了_____________的思想。

4、孟子曾对齐宣公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这可以说是关于心理特性的_____________的最早的表述了。

5、1884年,高尔顿在伦敦的国际博览会上设立了一个_____________,参观者只要付三个便士就可以得到13个有关自己身体素质的信息。

6、高尔顿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把统计方法应用到对个别差异的资料的分析之中,他创造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卡特尔于1890年发表了《心理测验和测量》一文,首创了心理测验这个术语。

8、1905年,________与其助手西蒙(T.Simon)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著名美国学者波林指出:“在测验领域,19世纪80年代是高尔顿的十年,90年代是卡特尔的十年,20世纪头十年则是的十年。

10、比西量表的问世,吸引了全世界心理学家的注意,在短时期内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其中最著名的首推__斯坦福——比内__量表。

12、1905年,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发表了,人们称之为量表。

14、1905年,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发表了,人们称之为(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15、被后人称为教育测量鼻祖的美国心理学家是(桑代克)。

16、1924年,(陆志韦)先生发表了《订正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30年代又与(吴天敏)再次做了修订。

17、1916年推蒙修订的斯坦福—比奈量表第一次用(比率智商)表示智力发展的相对水平。

18、孟推于1916 年修订的斯坦福-比奈量表首先采用了(比率智商)的概念。

二、单项选择题

1、( B )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A高尔顿B.比内C.卡特尔D.奥蒂斯

2、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是(D )。

A卡特尔B.韦克斯勒C.吉尔福特D.高尔顿

3、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B)。

A高尔顿修订了比奈-西蒙量表B.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了《心理测验与心理测量》一文C.皮尔逊第一

个提出了相关的概念D.比奈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

4、我国最早引进和修订的测验是(A )。

A比内量表B.韦氏量表C.陆军甲种和乙种测验D.EPQ

5、我国心理测验蓬勃发展始于( D)。

A1949年B.1976年C.1958年D.1979年

6、公元1370年笔试成为科举取士的一部分,这表明我国的( C )正式开始。

A.智力测验

B.能力倾向测验

C.成就测验

D.人格测验

7、第一个使用“心理测验”一词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B )。

A.高尔顿

B.卡特尔

C.桑代克

D.比内(比奈)

8、20世纪初,( C )编制了第一个标准化的教育成就测验。

A.高尔顿

B.卡特尔

C.桑代克

D.比内(比奈)

9、最早进行人格测量的是( D )。

A.高尔顿

B.卡特尔

C.桑代克

D.克雷培林

10、( A )进行了第一个大规模系统测量人的个别差异的尝试。

A.高尔顿

B.卡特尔

C.桑代克

D.比内(比奈)

11、最早使用测验选拔人才的国家是( C )。

A.法国

B.英国

C.中国

D.美国

12、1884年(B )在国际博览会上设立了第一个人体测量实验室,测量人的听力、视力等生理心理特点。

A舍加英B高尔顿C卡特尔D比奈

13、教育测量的鼻祖是(B )。

A卡特尔B桑代克C比内D高尔顿

14、下列对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为促进心理测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说法错误的是(C )。A使心理测验首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B认为心理学应立足于实验和测量C为智力测验制定了常模D认为心理测验应有统一的标准

15、下列关于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的主要贡献,说法错误的是(D )。

A提出人的不同气质特点和智能是按身体特点的不同而遗传的B为了研究差异的遗传性,设计了测量差异的方法C为心理测验奠定了统计学基础,第一个提出了相关的概念D创立了积差相关法

16、比内-西蒙量表问世后,迅即传至世界各地,各种语言的版本纷纷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 B )。

A.中国比内测验

B.斯坦福比内测验

18、在心理测验的发展史上,弗兰西斯·高尔顿的主要贡献是(C )

A. 首次提出“心理测验”一词

B. 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20、“心理测验”一词最早出现在(C )的《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中。

A.高尔顿

B. 比内

C. 卡特尔

D. 推蒙

21、开创心理测量学,并发明了相关研究方法的心理学家是(D )。

A麦独孤B魏特默C梅奥D高尔顿

(类似题目)首先提出相关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B )

A.皮尔逊B.高尔顿C.比内D.韦克斯勒

22、采用生理计量法测量人的智力的是(A )。

A高尔顿B比内C推孟D斯腾伯格

23、法国医生(A )首次提出了区别智力落后者和精神病者的方法,用观察个体使用语言的能力来判断个体的智力水平。

A、Esquril

B、Seguin

C、Cattel

D、Galton

24、法国医生(B )专门从感觉辨别力和运动控制力方面来训练智力落后儿童,其中的一些方法如形式板为后来的非言语智力测验所采用。

A、Esquril

B、Seguin

C、Cattel

D、Galton

25、(D )是人格测验的先驱,最早用自由联想测验诊断精神病人。

A、Cattel

B、Galton

C、Binet

D、Kraepelin

(类似题目)最早将自由联想测验施测于精神病人的心理学家是( A )

A.克雷丕斯B.皮尔逊C.罗夏D.艾森克

26、1897年,(A )用算术测验、记忆广度、句子填充测验对小学生施测,其中最复杂的是句子填充,测验结果与学业成绩十分相符,这较之于卡特尔的初级心理过程的测验已经是极大的进步。

A、Ebbinghaus

B、Galton

C、Binet

D、Kraepelin

27、积差相关法的创立者是(B )

A.比内B.皮尔逊C.罗夏D.韦克斯勒

28、首先采用智力年龄的方法计算成绩,并建立了常模的智力测验是( B )

A.1905年比内—西蒙智力量表B.1908年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C.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D.斯坦福—比内智力测验

29、我国近代心理测验大约源于( C )

A.1904年前后 B. 1908年前后 C. 1914年前后 D. 1930年前后

三、多项选择题

1、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的主要贡献有(ABC )。

A.提出人的不同气质特点和智能是按身体特点的不同而遗传的

B.为了研究差异的遗传性,设计了测量差异的方

法C.为心理测验奠定了统计学基础,第一个提出了相关的概念D.创立了积差相关法

2、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对促进心理测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是(ABD )。

A.使心理测验首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

B.认为心理学应立足于实验和测验

C.为智力测量制定了常模

D.认为心理

测验应有统一的标准

3、20世纪以后,心理测验在(ABCD )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A.操作测验

B.团体智力测验

C.能力倾向测验

D.人格测验

4、根据测量对象来分,可把心理测验分为人格测验、智力测验和( BD )。

A态度测验B能力倾向测验C创造力测验D成就测验

6、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心理测验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几位学者是(ACD )。

A高尔顿B波林C卡特尔D比内

四、判断题

1、首先倡导测验运动的是卡特尔(J.M.Cattell)。()

五、简答题

1、简述古代中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贡献及其特点。

2、心理与教育测量从卡特尔到比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什么特点?

答案一:从卡特尔到比内,可以看出教育测量是重视其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并有其实用价值。首先,卡特尔编制

了一套能力测验,测验简单感觉,但比内批评其结果不够科学,相关性不高,而且不能测出真正的智力,可见教育测量重视其准确性,比内认为智力是高级心理过程,教育测量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指出更要注重内隐的心理特征,是间接的。卡特尔指出心理测验要有统一的标准,并要与常模比较,比内认为心理测量的根本原理在于将个人的行为与他人做比较,体现了教育测量的相对性。最后比内的量表不管是编制,施测计分,还是结果分析上都要优于卡特尔,表现出教育测量的严谨性、客观性,不仅有其科学性,也有实用价值。

答案二:(1)卡特尔的测验偏重于简单感觉,比内的测验则是测量比较复杂的心理功能。可以看出心理与教育测量由简单到复杂,而且更加接近人的心理,具有客观性。(2)卡特尔认为立足于实验与测量的心理学应具有很高的准确性,而比内认为测量比较复杂的心理功能不必苛求精确度,因为这些功能的个别差异较大。可以看出,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相对性,其在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个体差异。(3)测验内容从卡特尔到比内相对来说更加充实、完善。

3、推孟和韦克斯勒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各有什么贡献?

4、比较心理与教育测量在中国解放前后的发展,会得出什么结论?

5、比奈之后心理测验的迅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6、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是哪一个量表,由谁编制?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是比奈-西蒙量表,由比奈和其助手西蒙合作编制。1905年比奈在《心理学年报》上发表的《诊断异常儿童的新方法》一文介绍了此量表,因而历史上称为1905年量表。这个量表包含30个由易到难排列的项目,可用来测量各种能力,特别侧重于判断、理解、推理能力,这些也是比奈认为的智力的基本组成部分。

7、简述国外心理测量发展的历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实践意义: 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 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 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发展速度有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理论的启示: 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戴海琦-第三版-重点问答题及标准答案

第一章、心理测量概述 1、心理测量的含义、特点;测量的含义;要素;以及测量的量表 (1)心理测量的含义:依据一定的法则,对人的心理特质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心理测量的特点 –间接性:与物理的直接测量不同,从外显行为推测,以间接了解人的心理属性; –相对性:测量的结果是与其所属团体比较而言。 –客观性:即测验的标准化,是对一切测量的基本要求。 (3)什么是测量: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分派数字(S.S.Stevens) 事物:测量对象,在心理测量中,想测量的当然是心理能力和人格特点; 数字: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 法则: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 (4)测量的要素: 参照点:①测量工作中测量对象的数量的固定原点 ②绝对参照点: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起点,如长度/高度 ③相对参照点:相对零点,如温度[水冰点]、海拔[海平面] 单位①理想的单位一是要有确定的意义,不能有不同解释 ②其次应有相同的价值,即两个单位点之间差异相等。 (5)测量的量表:量表:任何可以使事物数量化的值或量的渐进系列。 ①命名量表:数字仅仅代表分类,无任何意义;不可比较,如男女 ②顺序量表:可比较,没有相同单位和零点,不能加减;如名次 ③等距量表:可比较,有相同单位无绝对零点,可加减,不可乘除;适用多种统计方法:平均数、标准差等,如温度 ④比例量表:最理想的量表,有等距的的单位和绝对零点,有倍数关系;如年龄。 2、什么是心理测验,如何理解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的类型;心理测量的功能; (1)什么是心理测验:心理测验实质上是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 ①行为样本:有代表性的题目 ②标准化:测验的编制、实施、计分和分数解释的一致性。 ③难度的客观测量:测验的编制、实施等过程中减少主试和被试的随意性程度即标准化,测验的难度水平应确定 ④信度:测验结果的一致性 ⑤效度: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2)、心理测验的类型:?①测验对象分: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 ②按测量方式分: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③按测验材料性质分: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④按测验功能分:成就测验与预测测验,难度测验与速度测验,描述测验与诊断测验。 (3)、心理测量的功能: (1)理论研究:收集资料,建立和检验理论假设 (2)应用:选拔,确定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的人; 安置:进行人员和工作的最佳匹配; 诊断 评价 广泛应用于教育、人事管理、临床和咨询、社会生活以及心理学理论的研究领域。 3、心理测验与心理测量的区别? 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内涵有很大重叠。 区别①心理测验是了解人心理的工具,主要在“名词”意义上使用 ②心理测量则是运用测验为工具达到了解人类心理的活动,主要在“动词”意义上使用。 ③相对而言,心理测量的意义范围更广,能被用来实际心理测量的心理测验才是真正有效的测验工具;但不应用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不定项选择题 1.()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 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 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 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 8.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 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 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 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 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 A.信任对怀疑B.自主对羞愧C.主动对内疚D.勤奋对自卑 12.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Vygotsky 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 13.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深思型 14.场依存性者喜欢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有意义学习 15.场独立且沉思型的学生适合选修的学科是()。 A.数学B.历史学C.教育学D.心理学

心理与教育测量的性质与功用

心理与教育测量的性质与功用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教育测量学家麦考尔曾先后提出,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尝试对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绪、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等心理特性进行测量,从而加深了对人类心理现象的了解。 一、心理与教育测量的性质 与物理测量相比,心理测量(包括教育测量)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间接性 心理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量。我们无法直接测量人的心理,只能测量人的外显行为,也就是说,我们只能通过一个人对测验题目的反应来推论他的心理特质。 特质是描述一组内部相关或内在联系的行为时所使用的术语,是在遗传与环境影响下,个人对刺激作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它是个体所特有的(与他人不同)、稳定的、独立的特征。但特质比较抽象,不能直接被测到。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具有因果关系,由“果”推“因”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我们可以根据人的行为来推断其心理特点。例如,一个人喜欢阅读机械方面的书籍,喜欢装配修理电器或玩具,喜欢用机器做东西,喜欢制图,喜欢修理汽车或自行车,我们就可以推论这个人具有机械兴趣的特质。又如一个人喜欢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喜欢结交新朋友,乐于帮助别人,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具有社会活动型的特质。 (二)相对性 我们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时,没有绝对的标准,即没有绝对零点,我们有的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只有把他的行为与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才能作出判断。所谓测量就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上,由此测得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兴趣的大小等,都是与所在团体的大多数人的行为或某种人为确定的标准相比较而言的。例如,我们通过对某班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测量,认为某学生数学水平较高,这种判断本身就是将他与班内其他学生相比较后得出的结论。这种推论是相对的。如果将该学生与其他班的学生进行比较,就不一定得出他数学水平高的结论了。同时,每个学生都在进步,如果该学生的进步速度低于班内其他学生,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测验时,就不一定作出该学生数学水平高的判断了。 (三)客观性 测量的客观性实际上就是指测量的标准化问题。量具必须标准化,这是对一切测量的共同要求。经过人们长期的探索,心理测量的标准化有了很大改进。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的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善,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个体心理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3、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方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4、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2)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不断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引起新的需要,新需要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是个体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说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过程。教育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提出全面而具体的要求,教育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合理的要求和良好的教育条件能够加快心理发展的进程。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等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①过渡性②动荡性③社会性④闭锁性和文饰性 6、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①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②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指的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7、费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组成。·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①口唇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③性器期(3~6岁)④潜伏期(6~11岁)⑤生殖期(11或13~20岁) 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信任对不信任(0~1岁)·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岁)·勤奋自取对自贬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18~25岁)·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岁)·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的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 10、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论 ①文化历史发展理论;②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为中介的;③心理发展的活动说;④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心理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有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合作伙伴合作时,儿童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保持功能③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种类:①无意注意②有意注意③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有必要时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感知的含义: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7、记忆的含义:记忆是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延续,其内容可以是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记忆使心理活动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8、记忆的种类:①形象记忆②情景记忆③语词-逻辑记忆④情绪记忆 ⑤运动记忆 9、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 再认和回忆;遗忘 遗忘的原因:①衰退理论②干扰理论③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④动机性遗忘理论 第三章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1、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问题情境②知觉特点③知识经验 3、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总发展趋势: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 4、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1)抽象思维逻辑在逐步发展,但任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抽象思维逻辑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是任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 (3)思维的发展再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4)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2思维的基本过程逐渐发展并日趋完善。3初步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4思维的品质不断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个体性差异。 5、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2)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 (4)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6、想象的含义:想象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7、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它是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一种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奇异想象。 有意想象:是由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创造性的程度不同,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产生所具备的两个主要条件:①要正确理解语言及图样标志的意义。既然再造想象是有一定的语言和图样的标志所引起,因此,语言符号的使用应清晰准确,符合事物的真相。②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是再造想象的基本材料,已有表象数量越多,再造想象的内容越丰富;已有表象质量越高,再造想象的内容越正确。 创造想象的产生所具备的条件:①创造需要与动机②表象的积累与储备③积极的思维活动④灵感与艰苦的劳动 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第四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与情感的定义: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狭义指有机体受到生活环境的刺激时,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剧烈的态度及其体验。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体验。 2、情绪与情感由三种成分构成:①主观体验②生理唤醒③情绪产生时的外部反应 3、情绪情感的功能:①信号功能②感染功能③动机功能 4、情绪状态(理解就好) 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感染上某种侧色彩的、较持久的、微弱而平静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情感的种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 (理解)美感: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五章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 1、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个性心理的简称,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个性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制约性 3、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子系统。 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标志着个性活动的方向性和指向性,具体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成分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个性倾向性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4、气质的概念:气质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的独特色彩,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5、气质的心理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映的敏捷性行为的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向性 6、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性格是个性的核心。 7、性格的结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8、能力的概念: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9、能力的种类 (1)按其适应的活动范围,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根据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程度的大小不同,分为:模仿能力和创 造能力。 (3)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和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4)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0、智商=智力年龄(MA)/生理年龄X100% 11、自我意识的概念: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第八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一般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 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主要指的是人类的学习。 理解学习定义要把握的几点: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行为的变化是相对一致的变化; (3)学习是基于反复经验引起的。 2、学习分类 (1)依据学习结果分类(美国·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依据学习目标分类(美国·布鲁姆): ①知识,指能对具体事实、定义、原理等知识的简单回忆。 ②领会,指能解释所学的知识。 ③指在特殊和实际情况下应用概念和原理。 ④分析,指能区别和了解事物间的内部结构、内部联系。 ⑤综合,指把已有经验中的各部分或各要素组合成新的完整思想,从而产生新的知识结构。 ⑥评价,指根据内在证据和外部标准对所学的材料能作出判断,确定所学知识的价值。 (3)依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类(美国·奥苏泊尔):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4)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第二章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答案

第二章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图式:一种认知结构或心理结构,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同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个体在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不能同化新经验时,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泛灵论:将人类的特征赋予无生命的物体,认为任何物体都有生命。 二、选择题 1.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 A)。 A.自我中心性B.客体永久性C.守恒性D.可验证性 2.( B ) 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3.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D )。 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自我意识 4.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A )。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5.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C )。 A.皮亚杰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华生 6.自我意识的成分不包括( D )。 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监控D.自我感觉 7.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C )。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8.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表现得最成熟,具有以上品质的儿童是在( C ) 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 A.放纵型B.专制型C.民主型D.自由型

9.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三种教养模式,以下哪个不是以上的教养模 式( B )。 三、简答题 1、个体心理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中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4、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决定的发展危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20-40)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40-60)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老年期) 5、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阐释了自我概念、同一性获得等基本概念,而且对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格1分) 1.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把人分为中人、中人以下、中人以上,这实际上相当于测量学中的命名量表和量表。 2.卡特尔于1890年发表了《心理测验和测量》一文,首创了这个术语。 3.著名美国学者波林指出:“在测验领域,19世纪80年代是高尔顿的十年,90 年代是卡特尔的十年,20世纪头十年则是的十年。 4.卡特尔的学生桑代克等人利用心理测验原理,编制了第一批,被人称为教育测验的鼻祖。 5. 1905年,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发表了,人们称之为量表。 6.测验的编制首先要明确,也就是要编制的测验是用来测量那种心理特质的。 7. 测验的编制要明确,也就是该测验要用于何种团体。 8.编制计划,是对测验的总体设计。包括。 9. 制订项目的过程包括写出、编辑、和修改等一系列过程。 10. 项目分析包括两个方面。 11. 最好的测验项目就是只测定所需要的特征,并能对该特征加以的难度合适的项目。 12. 测验使用的标准化包括施测过程、评分记分、的标准化三个环节。 13. 测验施测时,为了使测验条件相同,必须有统一的和时间限制。 14. 选择题中为平衡机遇对难度的影响,可用的矫正公式是CP=。 15. 论述题等不用二分法记分的项目,难度的计算公式是P= 。 16. 二分法记分的项目的难度通常用通过率来表示,即用该题人数的百分比作为指标。 17. 所谓误差就是在测量中的因素所产生的不准确的或不一致的结果。 18. 被试在应试前和测试中出现的紧张情绪体验称之为。 19. 根据一组被试在测验上的得分计算的相关系数即为复本信度。 20. 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质的程度。 21. 用同一个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前后施测两次,对两次测验分数求相关,其相关系数就叫。 22. 内容效度是指项目对欲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的适当程度。 23. 计算被试在新旧两个同类测验上的分数之间的相关,如果相关高,则说明两个测验所测的是相同的特质,这种确定构思效度的方法称为效度。 24.根据搜集效标的时间,可以将效标效度分为。 25. 常模参照分数是把受测者的成绩与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组成的有关团体作比较,根据一个人在该团体内的相对位置来报告他的成绩。这里,用来作比较的参考团体叫。 26.将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的量表称为 量表。 27.在标准参照测验中,一个人在测验上的成绩不是和其他人比较,而是和某种比较。 28.主试实施心理测验的最基本的要求是熟悉并能流利地说出来。 29.指导语对被试的反应态度、反应方式及的行为方式、说话方式作了严格规定。 30.实施标准化测验的基本原则是努力减少对测验结果的影响。 31.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

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课后习题及答案[1]上课讲义

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课后习题及答 案[1]

心理与教育测量课后习题及答案戴海琦版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2.为什么人们不能象对物理测量那样容易接受心理测量?(此题为思考题) 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解答要点: 1.(1)从依据的法则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从测量的内容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相对与物理测量的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而言,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3.(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二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简述古代中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贡献及其特点。 2.心理与教育测量从卡特尔到比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什么特点?(此题为思考题) 3.推孟和韦克斯勒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各有什么贡献?

解答要点: 1.在古代中国,在测验实践和测验理论方面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作出了贡献并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在测验实践方面的贡献。1、在能力测量方面。早在2500年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凭自己的经验观察,首先评定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并将人的智力分成中上之人、中人和中下之人三个等级。董仲舒已论及到注意测验。刘邵把人的才能划分为12种类型。6世纪中叶,中国江南出现了类似现在的婴儿发展测验的"周岁试儿"习俗。出现于清代的益智图、九连环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创造力测验。2、在人格测量方面。孔子把人分为狂者、狷者和中行3种。刘邵根据阴阳、五行和形体的关系及其人的行为表现,把人的性格划分成12种类型。3、在教育测量方面。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测量出现于中国西周奴隶时期。据记载,在西周的"国学"中已经建立具有相当系统性的教育测量制度。在汉代,考试制度、考试类型和考试功能方面都作了重要的发展。除了学校内部测量的自身发展以外,取士制度自汉以来的发展,客观上也对我国的古代乃至西方的教育测量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二、在测验理论方面的贡献。孔子后约150年,大思想家孟子就指出了测量人类心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刘邵认为,人才鉴定对于知人善任、振兴国家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他说:"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三、古代中国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特点。第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思想都是描述性的,而非定量的;第二、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1)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又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4)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5)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6)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2、教育应该遵循的规律 教育的发展应当遵循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既要看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注重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要考虑认知发展的连续性,教育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人格随着年龄的变化体现出一般规律。埃里克森将人格的 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 的解决过程就是人格发展的过程:婴儿期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早期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学前期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 疚感;学龄期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青年期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 一感混乱;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获得繁殖感 而避免停滞感;成年晚期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2、教育应遵循的规律 埃里克森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 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 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 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 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 因此,教育要注意根据个体人格发展阶段的特点,为个体解决心 理危机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个体的人格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策略,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使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不断地构建心理结构的过程。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已有的心理结构与环境所提供的新的经验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个体与环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它推动个体以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不断地解决矛盾,从而使个体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发展: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外在环境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成年期)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教育的准备性原则:又称教育的可接受性原则。教育不仅要考虑到个体的生理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即考虑个体当前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唯此,才能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措施等与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使教育具有可接受性。 发展性教学: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认为教学不仅要根据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而且还要预见儿童今后的心理发展,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头。发展性教学正确体现了教育与心理发展的辨证关系,既强调教学要依据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同时又强调教学要依据个体心理发展的新的可能来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和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2018年《心理与教育测量学》试题库

2018年《心理与教育测量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格1分) 1. 中国古代的医书《皇帝内经》中曾把人分成太阴、太阳、少阴、少阳、阴阳和平五种,这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2.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把人分为中人、中人以下、中人以上,这实际上相当于测量学中的________量表和量表。 3.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按照能力和知识将人分成中人、中人以上、中人以下三等,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种划分包含了_____________的思想。 4. 孟子曾对齐宣公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这可以说是关于心理特性的_____________的最早的表述了。 5. 1884年,高尔顿在伦敦的国际博览会上设立了一个_____________,参观者只要付三个便士就可以得到13个有关自己身体素质的信息。 6. 高尔顿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把统计方法应用到对个别差异的资料的分析之中,他创造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卡特尔于1890年发表了《心理测验和测量》一文,首创了这个术语。 8. 1905年,________与其助手西蒙(T.Simon)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著名美国学者波林指出:“在测验领域,19世纪80年代是高尔顿的十年,90年代是卡特尔的十年,20世纪头十年则是的十年。 10. 比西量表的问世,吸引了全世界心理学家的注意,在短时期内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其中最著名的首推_________________量表。 11. 卡特尔的学生桑代克等人利用心理测验原理,编制了第一批,被人称为教育测验的鼻祖。 12. 1905年,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发表了,人们称之为量表。 13. 根据测验的对象来分,测验可以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根据测验的人数来分,测验可以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根据测验结果的解释模式来分,测验可以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测验的编制首先要明确,也就是要编制的测验是用来测量那种心理特质的。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习题.doc

1.对心理发展变化的顺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o A.反映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C.从认识客体的内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外部本质演变。 D.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2.从气质类型角度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属于典型的()。 A.抑郁质 B.黏液质 C.多血质 D.胆汁质 3.少年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 12岁 B. 11、 12?14、 15岁 C. 14、 15?17、 18岁 D. 3?6、 7岁 4.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o A.单维思维 B.多维思维 C.思维的木可逆性 D.以命题形式进行 5.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辨证思维,这些特征出现在()。 A.少年期 B.青年初期 C.青年晚期 D.成年期 6.个体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o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7.在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中,()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A.自我控制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认识 8.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o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9.青年初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 12岁 B. 11、 12?14、 15岁 C. 14、 15?17、 18岁 D. 3?6、 7岁 10.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1.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A.抽象思维 B.概括思维 C.形象思维 D.逻辑思维 12.根据人格发展阶段论,4?5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信任感 B.自主感 C.主动性 D.勤奋感 13.初中阶段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A.是稳定时期 B.是最佳时期 C.是较慢时期 D.己开始有 所下降 14.下列对关键期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关键期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B.关键期是突然开始和停止的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什么?①生物因素:遗传先天素质生理成熟②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③主观心理状态:主观因素活动因素④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为什么说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儿童的主观心理状态?因为儿童心理是开放的自组织结构,任何外部因素都通过该组织系统发挥作用。心理一经产生便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自己的组成要素,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任何环境因素,必须通过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系统和心理状态才能发生作用。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主观心理状态更重要的作用是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的状态作出解释和判断,并主动采取措施向着预期的方向改变。 为什么说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的特征?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这种上升如爬楼梯一般,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不断升高,构成了有阶段的连续过程。以思维的发展为例,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正是思维发展的3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出现为后一阶段做好准备,后一阶段的出现又包含着前一阶段的特征。 如何认识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品德与个性发展的过渡性;学习与认知发展的过渡性;自我与社会性发展的过渡性。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心理整体发展的加速与不平衡过程(认知能力发展个性成熟情绪情感意志言行的特征;心理发展的矛盾过程(闭锁性与开放性独立性与依赖性求知欲强与市别力低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稳定性与 可塑性性意识发展与道德规范的矛 盾。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 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情绪体 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 易形成各种心境,并具有一定的连续 性;意志和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

(完整版)2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中.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少年期是指年龄在( )阶段的儿童。 A.6~1l、12岁 B.11、12岁~14、15岁 C.14、15~17、18岁 D.3~6、7岁2.青年初期的年龄在( )阶段。 A.6、7~11、12岁 B.11、12岁~14、15岁 C. 14、15~17、18岁 D.3~6、7岁3.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 )。 A.单维思维 B.多维思维 C.思维的不可逆性 D.以命题形式进行 4.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 )。 A.可能性 B.观察性 C.目的性 D.可控制性 5.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华生 6.“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征.出现在(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辨证思维,这些特征出现在( )。 A.少年期 B. 青年初期 C. 青年晚期 D.成年期 8.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 A.抽象思维 B. 概括思维 C. 形象思维 D.逻辑思维 9.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列昂节夫 B.赞可夫 C. 维果斯基 D.鲁宾斯坦 10.最近发展区是指( )。 A. 最新获得的能力 B. 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 儿童在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D. 需要在不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11.根据人格发展阶段论,4~5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A. 信任感 B.自主感 C. 主动性 D.勤奋感 12.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A. 自主感 B. 主动性 C. 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13.儿童有不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等特点是在( )教养方式下形成的。 A. 放纵型 B.专制型 C. 民主型 D.自由型 14. 具有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等品质,是( )教养方式导致的结果。 A.放纵型 B.专制型 C. 民主型 D.自由型 15.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表现得最成熟,具有以上品质的儿童是在( )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 A.放纵型 B.专制型 C. 民主型 D.自由型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l. 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 )。 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独立性 E. 差异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