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形象培养审美感知力论文

形象培养审美感知力论文

形象培养审美感知力论文
形象培养审美感知力论文

形象培养审美感知力论文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帕克也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由此可见,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而引导学生品味和诵读就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两个重要途径。

一、品味

品味就是正确理解词句含义,把握词句的感情色彩,掌握不同的句型、语调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既写出了秋天的特点,又描绘出落叶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悲凉气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这些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寄情于物。对于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真琢磨,反复推敲,就很难体会出诗歌所表达的美感。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可以分析“雪天捕鸟”的动词运用,“支、撒、系、拉、罩”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捕鸟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及所体现的情韵美、节奏美;学习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一文,可以分析文中叠词的运用,那些叠字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阿里山的喜爱之情。

当然,在品味中,教师应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及时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化学生的美感。

例如,阿累在《一面》中写得最深刻、最感人、最精彩的是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文章前后反复地使用一个“瘦”字,突出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创新教育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改革,创新为本。江泽民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教育是时代创新的支点和基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和核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紧扣语文的学科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人说“语文教学永远是一种充满创新活力的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与自信,以美启真,促进学生思维的科学性,能够密切师生关系,从而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富有生气的教学环境,在构建学生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欲望 创造意识是人的创造欲望和动力的来源,缺乏创造意识,一切审美创造都无从谈起。在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训练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使学生在语文审美活动中认识到美大部分都是人的智慧创造的。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莎士比亚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强烈的创造欲望的激发,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比如在一次“抒写情亲”的作文训练中,我先有感情地朗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毯》,学生听后无不动容,在此氛围下顺势启发:文章何以如此感人?一阵讨论后,达成共识:至情文章

泪写成,只有写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接下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平凡而又伟大的父母之爱。学生的心灵被深深触动,纷纷动笔,写出了不少“令眼眶发湿”的文章。 二、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学习创造美得技法 只具备创造美的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使学生的这种审美意识深入一层,研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创造出美来的,进而使之学到创造美的艺术技法。一些诗人善于用诗歌来表达他内在的激情和思想,凡是他感受到的,马上就能把它变成一首诗;这正如音乐家把他的感情变成乐曲,设计师把他的设计变成蓝图一样。这种迅速把现实转变成美的能力是离不开技巧的。李白使人们很清楚地感受到庐山瀑布之高,感知到黄河从很远的地方流过来,写出了“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惊人之语,运用的是夸张手法;白居易的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读来为什么感到特别和谐,仿佛使人听到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就是因为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叠字并且平仄相间使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这样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作者是怎样创造美、表现美得,并且辅以适当的仿写,不仅能够启迪学生创造美得智慧,而且能够使他们逐步掌握创造美、表现美得写作技巧。古人所谓作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其实这里所谓的“偷”指的就是模仿、借鉴、化用古人的创作技法。 三、指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的实践活动

对孩子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

《对孩子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教案 【教学内容】对孩子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初中学生家长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2、通过教学,使家长明白培养孩子审美情趣的三个着眼点。 3、通过教学,使初中学生家长知道大自然是培养孩子审美情趣的源泉。 4、通过教学,使初中学生家长知道孩子怎样步入艺术的殿堂,掌握人类审美经验。 5、教育孩子认识人体美和服饰美,感受家庭美。 【教学重点】大自然是培养孩子审美情趣的源泉。 【教学过程】 一、最好的教育。(p91-p94) 1、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那种使得体魄和心灵尽可能地得到美的熏陶,尽可能地臻于完善的教育。 2、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情趣教育的现实意义? (1)情感的满足和提升。 (2)是个性成长的绿洲。 (3)是智力和道德的沃土。 二、审美情趣教育的三个着眼点。(p94-p99) 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1)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 (2)什么是健康的审美情趣? 2、提高审美能力,善于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1)要培养孩子的审美感知能力。 (2)要提高孩子的审美鉴赏能力。 (3)要训练和发展孩子的审美创造能力。 3、塑造人格美,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 人格美主要包括心灵美、语言美和行为美三个方面。 三、大自然是培养孩子审美情趣的源泉。(p99-p102) 美丽多姿的大自然是青少年审美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大自然的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1、把握观赏的时间和距离。 早看日出晚看霞,远看群山近看花。 2、发挥想像与移情的作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联系各科知识来欣赏。 四、步入艺术的殿堂,掌握人类审美经验。(p102-p109) (一)文学:文学是作家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表现它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 (1)引导孩子多读名著。 (2)引导孩子阅读有关青少年题材的当代佳作。 (3)帮助孩子正确地鉴别、选择和欣赏通俗文学作品。 (二)音乐和舞蹈:音乐是一种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声音艺术;舞蹈是一种通过富有节奏的、通过提炼和组织的各种人体动作和造型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

浅谈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615621737.html, 浅谈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作者:宁尚印张美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7年第06期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华丰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活动、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幼儿观察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关系到幼儿的终身发展。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幼儿观察力的重要性,采取正确的方法,认真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关键词:幼儿;观察;培养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万物的手段,是获得知识的方法,是人类文化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古人曾指出:“观察是最好的老师。”培根也曾说:“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足以说明观察的重要性。 人类历史上,尤其是科学发展史上的成功人物都具备优秀的观察品质。通过不断的观察,发现其中的奥秘,再通过分析、想象、判断,把不清楚的问题弄清楚,把不明白的问题弄明白。然后,才有了发明,才有了创造。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从观察开水顶起壶盖,发明了蒸汽机。所以,我们要在幼儿敏感时期最大限度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使其得到长足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须的宝贵品质。”乐于观察、善于观察作为幼儿的一种学习品质,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就显得非常重要。 观察是人类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手段。观察要用到眼、耳、口、鼻等各种器官,幼儿五大领域的活动与学习都离不开观察。在健康领域中,较高质量的观察可促进幼儿平衡力的发展,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能力,提高幼儿动作的灵敏度。在艺术领域,幼儿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美,创造美,可以正确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在语言领域中,幼儿通过看绘本、听故事、和别人交流,可以提高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能力,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社会领域中,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在科学领域中,更是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的方法,提高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观察是幼儿生活、游戏和学习的重要手段。所以,幼儿观察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观察的重要性如此之大,就需要我们认真探讨怎样培养观察力的问题。 什么是观察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摘要】小学的美术教学中,除了需要注重对学生绘画技术进行教学以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审美观形成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审美观的形成可以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对美的认知提高可以使其在美术学习中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更有助于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而创造性的思维则能够对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产生促进的效果,使小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绘画创作更是如鱼得水。那么通过在小学美术教学当前的现状基础上,去探索培养小学生审美观和创造力的方法,对小学生的美术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观培养;创造性思维 小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都能够做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小学教育的新课改中对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对学生基础绘画能力进行教学的同时,需要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以及创造力,为了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以及形式中进行摸索,

使当前的美术教学效果能够达到要求。本文将从当前环境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培养现状入手,为教师提供一些审美素养提升进而创造力培养的针对性策略,希望可以使小学的美术教学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质量。 一、小?W美术教学中的培养现状 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思想所影响,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将教学大纲的内容传授完成,并且在对学生的绘画能力的教学中,只是让其照瓢画葫,并不注重学生的观察过程。并且,教师对学生进行色彩以及形状的辨识教学中,也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思考,使学生在绘画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一切事物的分析都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向学生进行美丑的分析,使学生的审美素养也不能过得到培养。这些都是在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大多数的现状,对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1]。 二、小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审美观的培养 (一)什么是美 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且通过阅读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书籍。并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著作让学生进行诵读,使学生可以在每天对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中,不知不觉的受到“仁义礼智信忠孝”传统美德的教育。在传

培养幼儿的审美观

培养幼儿的审美观 发表时间:2013-06-28T11:37:24.043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5月总第118期供稿作者:宋晓丽[导读] 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不需要懂得如何审美,只要会画画就可以了。 宋晓丽山东省招远市实验幼儿园265400 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一直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单独的欣赏课几乎没有。学前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大体上会经过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等几个阶段。按照皮亚杰的观点,2—7岁儿童正在前运算期。在美术活动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一、情感表现性 相对于科学发现而言,审美发现对儿童探索周围世界具有特殊的意义。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十一二岁的儿童尚未达到主客体相互独立的阶段,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总是毫不掩饰的。 二、情节虚构性 在幼儿审美活动中,手段总是为了表现一定的审美内容及形式。例如,幼儿在沙堆上插上树叶表示“绿化沙漠”,用彩泥捏出圆圈表示“点心”。 三、行动受知觉支配 儿童会被周围环境中某些有趣的、引人注目的特征所吸引,从而注意局部、忽视整体,对能引起他强烈感官的事物会留下相当稳定而持久的印象。 面向全体儿童的艺术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喜爱,丰富其感性神经,激发他们发现美的欲望和能力。前苏联学者托洛维奇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因此对幼儿进行艺术知识、技能的教育,也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为基础,否则艺术教育会因为没有“审美”而变成泛泛之谈。但在幼儿园的审美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一:幼儿审美教育可有可无。 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不需要懂得如何审美,只要会画画就可以了。教师在幼儿园也只是教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 问题二: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只停留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正规活动,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在计划工作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计划的幼儿教育,教师往往不能带领幼儿进行。 问题三:将幼儿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等同起来。 这是一种把幼儿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的狭隘做法。艺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一种途径,幼儿美育作为与体、智、德并列的一个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等各个领域。在这样的情况下,审美教育对儿童的艺术教育便凸显出来了。儿童的艺术活动过程是不是一种审美发现的过程,这是判断其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准。其实在生活中、社会中、大自然中处处都有让孩子可欣赏的美的内容,我力图让孩子用眼睛、用心去感受一切美的事物,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力。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1.欣赏环境的美 幼儿园教室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我在布置教室时,凡孩子视觉所能触及的范围都尽可能使之充满美感。在元旦时,我剪了一些彩色皱纹纸,将它装饰在灯上、墙上,孩子们对此欢呼雀跃:“真好看,真好看,像彩色雨!”这是孩子们的自我欣赏。用吹塑纸做出小动物,用彩纸折出各种手工,这些设置在孩子周围的艺术品,是我有意识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从色彩、构图、造型等角度让孩子们感知与理解美,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2.欣赏自然美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到旷野之中领略风光旖旎的大自然美色。但自然美除山水美外,还包括生态美和园林美,这些内容,是带孩子到公园散步就能领略到的。 根据《纲要》中所提出的“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的要求,在春游时我带孩子们上公园去看树。有的幼儿站着远远眺望,有的弯下身看。让幼儿观其树形,更是千姿百态,“像伞、像头发、像人在跳舞”,这是幼儿尽情领略了色彩、造型、生态之美后发出的感慨。在春游时,我带幼儿来到鸽子房前,让幼儿感受鸽子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开始时幼儿不敢上前,不一会儿幼儿喊:“老师,鸽子吃了我的玉米,它站在我肩上。”有些还用手去抚摸鸽子:“鸽子的羽毛好柔软呀!”幼儿对鸽子的印象是从书上不能得到的,这时鸽子和幼儿之间形成了非常和谐的景象。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感受自然之美,在我园后面,有一片植物园,种了一些玉米、绿豆、南瓜等,我就经常带领幼儿在那里观察。“玉米长得比我高”、“玉米长胡子了,像老爷爷”、“向日葵的花像脸盆”、“豆角像弯刀”……这些都是幼儿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是审美力的表现。

创造力的培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创造力的培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②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③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④培养急骤性联想能力。急骤性联想是指集思广益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引起新颖而有创造性的观点。有效发挥孩子的创造才能方法想帮助孩子最大程度地发展他们独特的天赋和才能?有没有一种思维方法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下面这些方法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们不仅能极大地开启孩子的创造力,而且是帮助孩子建立起灵活有效的个性化学习体系的实用方案。No.1 欢迎来到“为什么”时代孩子的小脑袋里总是藏满了问题,当他们皱着眉头,一脸急切地来问“为什么”时,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尽力给他们答案。提供答案固然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量,但是如果孩子总在被动地接受这些彼此孤立的知识,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如果换一种对答方式:“为什么?”“你认为呢?”“你怎么想到的?”“那样又会怎么样呢?”能帮助孩子探索得更多。另外,孩子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需要回想以前的经验进行推理,这能帮助他们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尝试一下: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忍住告诉孩子答案的冲动,在孩子的“为什么”之后,随即把问题反问回来:“这真是个好主意,你觉得呢?”你会发现,这种启发式的反问使孩子的小脑瓜开始运转起来,他完全被他自己提出的问题所吸引,饶有兴趣地跟你讨论,甚至在讨论结束后兴致仍然高涨。这种鼓励思考的对答一般在孩子2~3岁时即可进行。你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来调整提问的深度,在愉快的对话中,指导孩子从已有的经验中得到新的主意。No.2 张开想象的双翼这个训练通常也会被称作“异想天开”。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期。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想象也许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一旦他们可以“异想天开”,不按部就班地人云亦云,可贵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就开始形成。No.3 新眼光看平常事 如果说4是8的一半,通常人们会回答说:“是。”如果接着再问:“0是8的一半,对吗?”经过一段思考的时间后,大多数人才同意这一说法(8是由两个0上下相叠而成的)。这时如果再问:“3是8的一半,是吗?”人们很快就会看到将8竖着分为两半,则是两个3。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当我们学会转换思维的角度,就会更好地看到问题情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发现创造性地问题解决之道。让孩子用新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身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孩子一旦习惯于这种思维过程,当再次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他就会想到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遇到的新挑战、新情景或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下面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进一步了解和尽可能发挥这种能力。No.4 质疑:真

在美工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力-最新文档

在美工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美工活动是幼儿园进行审美创造教育的良好途径,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的内容丰富多彩, 包括折纸、剪纸、染纸、泥工、布贴、自制玩具等。从幼儿园到 中小学,手工课都在美术课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现在的手工课多 以学习多种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塑造和制作不同形态的手工作品来表现幼儿的意愿及学习锻炼手的动作协调灵巧为宗旨。但在实际授课中,一些教师忽视幼儿对手工作品造型上的认识和审美感受,传授的只是某种物品的制作方法,而不是向幼儿展示不同材料或同一材料在制作上不同表现的可能性,这就很容易造成手工课沦为“劳作”课。那么,如何在美工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激发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教育心理学认为,幼儿活泼好动,具有特殊的学习和发展的敏感性,对周围的一切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敢于幻想、敢于探索。在以幼儿为主体的手工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满足幼儿好动、好奇、探索的需要,调动幼儿学习手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借助情境,启发创新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儿童有很强的创造 力,教师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 运用环境的影响启发与解放儿 童的创造力。 ”为了发挥儿童这一能力, 陶行知认为教育者要生 活到儿童中去,只有这样,才可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然后进 究的兴趣。 说:“有一天,大大小小、色彩斑斓的鱼儿一起做游戏,它们有 的在水草中游来游去, 有的在吐泡泡, 有的两两面对面在跳舞。 ” 故事一下就吸引了幼儿,接着,教师可问:“小朋友们,这些美 丽的鱼儿都是用报纸做的,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这时, 幼儿的兴趣就上来了。教师追问:“你准备制作什么样的鱼 儿?”这样,幼儿的话匣子打开了,提出了很多方案,他们的创 新意识得到了萌发,在制作过程中也兴致高昂。 2. 展示成果,促进创新热情 教育家邱学华认为, 幼儿在尝试中体验成功, 在成功中感受 自己的能力, 在能力中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处在这样的学习经历 中的幼儿就会逐渐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创造的自觉性。 制作小挂饰活动后,我问:“谁能制作更实用、更美丽的挂饰? 下次进行评比。 ”这样就激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发挥了他们创 新的积极性,他们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制作了不同质地、形 步解放儿童的这一能力。因此, 在手工活动中,教师要创设各种 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 引导幼儿产生迫不及待的探索研 如在制作报纸鱼的活动中, 活动一开始教师边展示报纸鱼边 如在

艺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艺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艺术课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以其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它丰富的内容、新颖的编排都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它在内容上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更加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创造能力的培养。新的艺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艺术课程重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的实践,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学科的综合与联系,使学生的艺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为此,作为一名艺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通过艺术教育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好奇中欣赏美 一堂成功的艺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学生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为兴趣和好奇对儿童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在教学《奔腾的骏马》一课时,我出示徐悲鸿的《群马奔腾》和西汉的《马踏飞燕》的投影片,一边唱着、一边跳着,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舒缓、优美、奔放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舞蹈,亲身体验草原上歌声飞扬和骏马奔腾的欢快情景,并给学生提出探究性思考题:二胡和马头琴是两种怎样的乐器哪些民族惯用?再组织学生编排《草原》舞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每个人都能创造出和谐、完美的艺术造型。这样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崇山峻岭入画来》一课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和认识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绘画——中国画,这节课的成败就在于教师采用什么方法讲述和介绍,能使这一传统艺术在学生的心灵烙下深深的印迹。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把新知识编成有趣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如:我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儿童审美感知能力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儿童审美感知能力 一、审美感知的概念 在审美心理学中把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合在一起,统称为审美感知。这是审美感受的基本心理形式。审美感知力是从具体审美对象出发,通过生动的直观,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是我们在审美观过程中把握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各种审美特点的能力,它的形成不是单纯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往往取决于主体的意识指向。 审美感觉,按心理学的分析,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它是通过感官与对象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当我们感到的某种色彩、声音、线条、质地而产生愉快时,这种愉快就起于感觉。一切较高级复杂的心理现象,如知觉、想象、情感、理解等,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审美知觉不是知识的判断,不是科学的归类,而是透过事物的形式达到对它们的情感表现的把握。只有当人们看到一条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时,立即感到它的欢快和生机;看到黑云压城的景象时,感到威胁和压抑,这些才是审美知觉。作为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审美知觉与其他心理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二、儿童美术活动中审美感知的培养 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要注重审美意识的启蒙与培养。美术教师要重视儿童的艺术潜能,保护其艺术天性,关注儿童对美术作品

敏锐的知觉观察力。让他们从静止的画面中感受到生命的运动,从流动的旋律中描绘出生动的场景,通过对画面感知和分析体会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特别的情感和美感。注重提供适宜的环境,激发儿童大胆表达自己感情理解和想象的艺术潜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应儿童对环境的需要,创设良好的绘画欣赏的教育环境。 1. 创设环境、潜移默化。创设良好的环境,装饰具有绘画艺术特色的墙面和空间美,对于儿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儿童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离开具体形象儿童就无法接受和感知,也就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情感,只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而教室是儿童观察、学习、感知的良好场所,教师在设计墙饰画面时教师有意识采用红、黄、蓝、绿、紫等对比强烈的传统色彩,在民间剪纸展示上以并列、重复的排列方式贴满展板,色彩如同版画般的效果,红绿相间、单纯大方,使儿童身临其境、潜移默化。 2. 主动参与、共同布置。教育实践发现,儿童积极主动参与教育环境的创设,能有效的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有计划的组织儿童参与艺术作品的收集,还发挥家长的力量一起收集民间绘画艺术作品,如在收集年画艺术作品时,有的儿童拿来了挂历、有的拿来了月饼包装盒、有的拿来了书籍、图片、碟片,通过主动收集作品,儿童对年画作品有了初步的感受;教师还与儿童、家长

第七章创造力及其培养

第七章创造力及其培养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创造力概念、创造过程和结构;了解创造研究的历史进程、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学会对创造力进行测量,创造力的培养。 2、技能与能力:通过创造性思维测验,进一步认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并能够初步开展创造性思维的测验研究。 【重点难点】 1、创造过程、结构以及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1、创造性思维测验 【教学时数】理论讲授:3学时 实验与实践: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创造力概述 一、创造与创造力 (一)创造 第一,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第二,创造必须提供富有创新性的成果。 第三,创造是创造者聪明才智高度发挥的结果。 (二)创造力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有知识,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二、创造过程与创造力结构 (一)创造过程 创造过程的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

3.明朗阶段 4.验证阶段 (二)创造力的结构 1.创造力的静态结构 2.创造力的动态结构 三、创造力研究的历史进程 1.第一阶段(1870-1907年) 1869年,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为国际上最早的关于创造力研究的系统的科学文献。 2.第二阶段(1908-1930年) 许多心理学家对创造力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和研究 3.第三阶段(1931-1949年 心理学家们开始从认知结构和思维方法来探索创造力的形成。 4.第四阶段(1950-1970年) 这一阶段是创造发明研究取得真正的实质性突破和迅速发展阶段。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年会发表了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引起了心理学界、教育界的极大轰动。 5.第五阶段(1971年至今) 这一阶段在量和质方面都有大进展。 第二节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基础 二、年龄和性别 三、知识和智力 (一)知识 知识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的观点:一种是张力观,认为知识和创造力的关

审美与创造力的培养教学论文

小学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大纲》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又指出:“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对儿童少年来说主要是进行美的启蒙教育,通过艺术教育使他们从小就能在马克思主义审美观的教育下,使审美活动与审美创造得到健康发展。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美术审美教育就必须改革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正是《大纲》的突出特点。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术教师普遍地把美术课作为图画课,图画课的任务往往偏重于传授绘画技法,造成学生学美术而不知道什么是美的后果。而《大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儿童的审美教育打下初步基础,它必须渗透在整个美术教育活动之中。在贯彻《大纲》精神中,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我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这些年来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一、激发兴趣,益智启美 智育是美育的基础,然而美育对智育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根据生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功能各不相同,左脑偏重于语言、逻辑,右脑偏重于形象、情感、空间感。有专家指出,如果不通过造型艺术等手段对主管形象思维的右脑进行训练,那就等于放弃大脑思维的一半。由此可知,美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开发。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为兴趣和好奇对儿童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识活动,不可能表现出兴趣的特点来。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如《中国画写意蔬果》一课,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和认识我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绘画——中国画,这节课的成败就在于教师采用什么方法讲述和介绍能使这一传统艺术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迹。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新知识编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如,我在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特点之一落墨不可更改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以前,有位才学出众的宫廷画家,有一次得到了皇帝亲手赏赐的一幅绫子,并命他在绫子上作画。画家由于高兴贪饮了几杯酒,不料他在作画时手打颤把一滴墨抖落在绫子上。画家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沾污皇帝赏赐之物弄不好是会掉脑袋的。后来,画家急中生智,巧把墨点儿改画成一只苍蝇,这幅画后来得到了皇帝的夸奖。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由于小故事感染力强,使孩子们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急切想动

浅谈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要】幼儿园美育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占重要地位。首先通过欣赏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其次在欣赏的基础上,提供各种工具材料,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力。最后,对幼儿的作品进行鼓励性评价。通过以上环节的循环,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Abstract】At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course in the kindergart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esthetic ability is very important. First to enrich infants’life experience through the appreciation activity, then on the base of the appreciation, to offer them each kind of tool material to cultivate their aesthetic creativity and in the end, to make a hortative evaluation on their works. Through the circulation of the links mentioned above, infants’aesthetic ability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ir excellent individuality also can be advanced. 【Keywords】Aesthetic abilityBeaux-arts appreciaationAesthetic perceptive facultiesAesthetic imagination 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或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包括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审美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等。审美能力需后天培养,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感受美、理解美,进一步激发创作的兴趣,用自己的作品表现美。 经过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我以欣赏活动为主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教授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使幼儿在对美产生共鸣时,能把自己的情感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自由地表达出来。并从自己的作品中,更直接地感受到美。在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中,不断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按幼儿的年龄特点,具体实施为: 1.通过欣赏活动,丰富生活经验。人的大脑信息有80%来源于视觉,美术属于视觉艺术活动,欣赏则是以视觉为媒介向幼儿展示美,提供丰富的视觉刺激。我向幼儿提供的欣赏内容有: 1.1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的怀抱,领略自然界的魅力。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美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幼儿园处于市区一处风景区,我们充分利用这里的自然资源。幼儿看到了清澈宽阔的河流,五彩的鲜花,像彩虹一样弯弯的小桥,两岸垂杨柳掩映着各式仿古建筑,河水中漂浮着小白船……

审美教育创造力培养论文

审美教育创造力培养论文 审美教育是按照现有审美标准、理论打造个性形象的一种情感教育方式,它以某个时代或阶级的审美标准为教育理念,以培养个性形象为途径,以丰富和滋养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审美教育可使人具有美感的情调、道德、素质以及梦想,具有鉴赏与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使受教育者能从审美教育过程中获得自我性格的完善和内在潜能的释放,获得自由与美好的情感和创造力的培养。 知、情、意是人的心理品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只有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全的人。德育主要体现人在精神方面,与意志等相关;智育主要培养和完善人的认知与辨识能力,增长知识与智力;美育则直接与人的内在情感相联系。因此,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①蔡元培认为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品德与情操。鲁迅也曾提出审美教育的起始点是培养个性形象,丰富和滋养情感,培养审美观念,陶冶品德、情操,传播文化知识以及辅助道德文化建设。美的创造力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前提条件,教育者需要通过建设、保存和研究三个层次实施审美教育。此种以培养个性形象、丰富和滋养情感为核心的审美教育思想,在国内的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尽管蔡元培和鲁迅皆指出审美教育能赋予人活泼、积极、健康向上的创造享受,也可以培养被教育者在创造方面的爱好、兴趣与志向,但这里所说的“创造”仅仅是一种精神上和人格上的指向,

而不是一种能力判定。从中国近现代的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看,审美教育被遮蔽了其对创造力的培养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是审美教育自身的历史溯源,二是西方审美教育思想与模式的冲击和影响。然而,就审美教育自身的历史溯源而言,其在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模式中历来都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本位,强调“文以载道”和“政教统一”。西方的审美教育思想则不然,理性逻辑主义占据教育的主导地位。审美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有力途径,而创造力是审美教育的灵魂。 我国目前的审美教育以偏重于写实性的绘画教学为主导。近年来,各个教育机构努力地倡导审美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把审美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创造力有机结合起来。但是,我国对于如何实现审美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仍处在教育的初步探索阶段,在思维创新的方法与教学上还未形成主要教育模式。审美教育的写实性绘画教学方法强调忠于客观和现实,即客观和现实表现出何种模样,写实性绘画教学就表现此种模样,表现技术上强调程式化的特定方法和步骤,循规蹈矩地进行描摹。在此种审美教育的教学模式下,从石膏几何体到静物再现、石膏头像描写,再到人物表现,最后到人体刻画,反复描绘此类对象,直到具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为止。写实性绘画教学是众多美术教育机构基础教学的主要环节。然而,审美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培养一专多能和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因此,传统审美教育的写实性绘画教学法只能作为美术基础教学的一

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论文: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创造性思维家庭环境 一、启发家长,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其实幼儿的许多创造性思维在家庭中有广泛的表现,只不过这种发展的萌芽有时没有受到家长的重视而被忽视了。所以启发家长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充分发展的重要教育环境。幼儿园一般都开设了家长学校,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理论,介绍幼儿教育发展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能够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各种求异思维的表现,使幼儿所萌发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能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二、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非常多,各种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使幼儿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欲望,所以通过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广泛了解客观世界的知识,丰富幼儿社会和自然的感性知识和经验,还能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先要重视对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各种教育活动中所要培养的一般智力因素,而对幼儿未来

成长起关键作用的是其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这是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和加强的方面。 三、利用游戏的实践功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 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模仿社会生活的活动,也是幼儿以自己的条件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在游戏中,幼儿没有任何精神上的压力,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想象去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所以游戏又是幼儿的主要实践活动。如在结构游戏活动中,幼儿要摆弄玩具,使用各种游戏材料进行构造性活动。 在表演游戏中,幼儿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游戏主题的需要,进行一定的构思和表演活动,而幼儿在构思和表演过程中必须对表演内容和表演方式进行一定的想象和再创造,其结果不仅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发展同时还使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而体育游戏、语言游戏等等,都具有使幼儿进行再创造的条件。所以游戏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模仿性的实践活动,但它毕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发展自己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场所和氛围。 四、鼓励幼儿提问,让幼儿在思考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幼儿在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向教师发问,这是幼儿探索客观世界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心理现象。幼儿向教师提问,本身就是一次求知活动,在幼儿主动求知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给予重视,并给予耐心细致地回答。在幼儿向教师

培养审美感知力及教学方式探究

培养审美感知力及教学方式探究北京市平谷区第五小学:刘春燕

目录 一 审美感知力深层内涵 培养审美感知力的有效教学方式二 三 审美感知力的评价

一、审美感知力的深层内涵 1 审美知识建构 宗白华说,美感乃人生对于 世界之一种态度。针对审美 提出了诸如静观论、同感论、 实验说、幻想论、批评论等 方法,无疑对于审美感知力 之培养与形成有极大的助益。

审美艺术范畴 ?在《朱光潜美学文集》中,大师探讨了诸多关于美的问题,在他对“审美”所做的注解如下审美(Aesthetic),这个词虽源于希腊文的Aesthetikos,但原意只是“感觉”。可见审美由感觉而来,由感觉而成为人的思想情感和认知的一部分。 ?小结:审美,是一个社会性的人对美的感知能力与鉴赏能力,它往往需要人从先天的感觉入手,加上后天的教育培养,形成正确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观和审美尺度,从而具有独特的对一切美或不美的自然、事物或艺术进行批判能力,它既有时代性,亦有个人性。

审美感知的来源 ?在审美心理学中把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合在一起,统称为审美感知。这是审美感受的基本心理形式。感觉,按心理学的分析,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如对事物的色彩、线条、声音、质地的感官印象。它是通过感官与对象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人的耳、眼、鼻、舌、身和大脑神经系统专门组成了听、视、嗅、味、触的感官分析器官,接受和传达外界各种信息。

?审美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是在社会条件的直接作用下形成的,而作为审美主体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及不同条件下的心境都直接影响着知觉的内容。?客观事物丰富多彩、审美主体总要选择对知觉格外清晰的对象。这种心理现象在儿童画中表现最为明显。

创造力培养十大建议

■创造力培养十大建议 练习儿童式提问: 就是练习像孩子那样提问。相比而言,儿童对什么都好奇,提问不惧权威、不受束缚。成人往往顾忌太多,自我限制。一天夜里,一位父亲带着3岁的儿子到外边散步,儿子忽然指着天空中的明月问:“那是灯吗?”父亲机械地回答说:“那不是灯,是月亮。”但儿子还是坚称月亮就是灯,父亲开始觉得儿子很愚蠢,一点都不受教。但父亲回到家中仔细一想,又觉得儿子并没说错,因为月亮确实有照明的功能。而在中文当中,“明”字就是日、月相加。由此说来,月亮确实是一盏灯! 练习儿童式想象: 就是要有想象力。孩子们比成人更容易进入创造力的巅峰状态,即兴奋点——完全投入所产生的乐趣与创造的顶点。孔子周游列国时,在燕国见到一位名叫项橐的小儿,项橐问孔子:“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问孔子:“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难开花。”项橐听后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闻后感慨地说:“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在人们的眼中,儿童远比成人想象力丰富、联想力强。 练习儿童式判断: 就是要多运用直觉思维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这样的思维没有标准化,没有定势,往往容易出新。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巨象,当曹操手下的人没法称出大象的重量时,7岁的曹冲提议:先把这头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待它站稳后,在船舷齐水的地方画上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去。之后,再把一筐一筐的石头抬到船上,一直到船舷吃水的地方与刚才画的那条线平齐为止。这样,只要称出那一筐一筐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练习儿童式感受: 就是要学习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不断发现,不断尝试。儿童具备专注与自身所做,浑然忘我的能力,而这对大人来讲,太难了,而且,在儿童的世界里,最基本的线索是自己尝试,不断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创新的良好土壤。

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发展的策略研究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绪论 (3)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3) 1. 选题背景 (3) 2. 研究意义 (3) (二)文献综述 (4) 1. 国外相关研究 (4) 2. 国内相关研究 (4)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5) 1. 研究目标 (5) 2. 研究内容 (5) (四)研究方法 (5) 二、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发展概述及意义 (6) (一)有关概念界定 (6) 1. 审美能力 (6) 2. 创造力 (6) 3. 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 (6) 4. 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发展 (7) (二)幼儿美术活动的开展有益于提高审美能力与创造力 (7) 1. 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艺术修养与想象创造能力 (7) 2. 有益于身心和谐发展 (7) 三、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8) (一)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现状 (8) 1. 教师预设课程活动时易忽视的因素 (8) 2. 美术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况 (8)

(二)开展活动时存在的问题 (9) 1. 忽略幼儿审美特征,成人审美占据主体 (9) 2. 过于强调绘画技能,轻视兴趣 (9) 3. 活动形式僵硬化,课程内容枯燥化 (9) 4. 评价幼儿作品过于标准化,缺乏多元化 (10) 四、在美术活动中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策略 (10) (一)提供科学、舒适的美术课堂环境,使幼儿主动建构审美教育 (10) 1. 创设科学、积极的美术活动环境 (10) 2. 素材形式多样化和层次化,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1) (二)教师要有积极正确的审美教育观念 (11) 1. 了解幼儿的审美特点,给予更多肯定 (11) 2. 充分挖掘美术活动中审美教育的契机,培养创作力 (12) 小结 (12) 参考文献 (12) 摘要 审美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是创造力的前提,没有想象力的大脑是贫瘠的,只是一直停留在一种程序化、机械化的模式里,不会产生任何新奇的想法。没有任何惊奇存在,现实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一样。可见,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所以说幼儿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力应当得到重视,然而研究发现在幼儿园开展的美术活动并没有促进这些价值观的增长。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本文运用观察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对陕西省内几所幼儿园的美术活动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了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境,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提出相对应的方法进行指导。 关键词:审美能力,创造力,美术活动,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