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魔兽世界》为何如

此流行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d10694748.html, 2011年04月12日 10:13 凤凰网

如果说“传奇”开创了网络游戏在中国的的第一个传奇,那么魔兽世界则有可能是网络游戏史上的巅峰,只有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使得一款网络游戏历经十年时间,在不少喊着堪比魔兽、超越魔兽的新游宣传口号中,仍然吸引着无数的狂热者拥入艾泽拉斯大陆。本文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魔兽世界的流行进行解读。本文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魔兽世界的流行进行解读。

首先:MMORPG元素是构建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之上的,相比真实世界,这个虚拟世界足够简单和直接,游戏角色往往带有超现实的能力,并且所有一切都可以通过数据乃至形象表现出来:一日三餐只需要要法师随手一搓就可以轻松解决,一扇传送门就可以随时随地到达大洋彼岸…玩家需要做的,只是尽可能的表现得像个英雄,而抛去玩家的不同,游戏角色的一切都可以通过等级、装备等数据显现出来。

无论承认与否,这就是现今大多数角色扮演类游戏吸引玩家的秘诀,即便大多数玩家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足够简单、直接、形象化的世界,加上各式各样超能力,极大地满足玩家的控制感,而这恰好是纷繁复杂、现实骨感的真实世界所稀缺的----同样也是哈利波特系列大卖特卖、网络小说风起云涌的原因。

秘诀是每个游戏开发者都知道的,如同公共版的太祖长拳,但普通人打出来是花拳绣腿;萧峰使出来就才虎虎生威。相比其他网络游戏,魔兽世界对于虚拟世界的建构更加成功,更容易使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更高程度的代入感,进而对游戏角色的成长和经历有更深切的认同,最后影响到对游戏的喜爱甚至沉迷。这恰恰是其他很多游戏做不到的----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是能力问题。粗略的说,玩家对魔兽世界更高的代入感来主要自两个方面:线上和线下。

首先,线上的魔兽世界拥有一个宏大、完整但同时也充满细节的故事背景、每一个常见的NPC都是有故事的人,每一个种族都是历史洪流中蹒跚过来的,不像某些游戏寥寥数万字讲一个苍白枯燥的说明书,或无中生有来一些莫名奇妙的游戏元素;另外,对于魔兽世界本身的游戏内容而言、小到行走慢腾腾的速度、现实时间的一致性、天气的变化(很怀念当初玩小号时在提瑞斯法林地那里下着淅沥小雨的场景)、武器装备的外观和来历等等,大到与游戏任务相关的一个接一个丰满的任务形象、或感人或热血的故事,以及游戏地图里迥异的地貌特征等等!

其次,线下而言,从暴雪到玩家围绕着魔兽世界有着太多的互动:厚厚的魔兽世界官方小说以及不少的同人小说,暴雪的各式各样可爱的玩偶、霜之哀伤、游戏迷们自制的泥人、陶人,数不清有关魔兽的漫画、视频乃至颇有影响类似于《我爱哀木涕》、《网瘾战争》电影,NGA上人来人往,很少有什么MMOPPG能够有这么大影响力。正是魔兽世界里无数的细节和线下丰富多彩的互动,使魔兽世界不仅仅是一款0和1组成的游戏,至少在不少wower 心中,艾泽拉斯大陆存在于这个宇宙中某个角落。

第二点:在控制感的基础上,对游戏行为的强化是保持游戏长久吸引的不二法诀。强化是行为塑造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而进行的奖赏过程,它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伴随行为得到奖励、从而使行为发生概率增加,这里的奖励就是正强化物;负强化是指伴随行后,排除和避免某种不愉快的刺激和情景。显然,MMORPG里,主要用到正强化,最简单、最普遍的正强化就是做任务、杀死怪物得到经验和物品奖励,这是几乎所有MMOPRG游戏的主旋律或者说解不开的魔咒。

一个MMORPG游戏,从头到尾离不开杀怪、任务、PK(竞技),玩家不是做这些事、就是在做这些事的路上,所不同的是杀什么怪、怎么杀怪,怎么PK,而武器、装备、物品、等级、技巧说到底是为其服务。某种程度上、类似魔兽世界的游戏就是一个对杀怪、任务、PK 持续的强化链。保证游戏的耐玩性就是争取这条强化链不中断,而非泡菜游戏,killmoreandmore,然后等级封顶、装备到头,无聊的日子也就来了。当初我第一次玩魔兽世界好不容易升到60,以为终于修成正果,结果队里的某“高手”一句:“60级,魔兽世界才刚刚开始”,把我彻底打回原形。

而保持强化链持续不中断,说穿了也简单:让强化物投玩家所好、强化过程趣味多彩。先说强化物,在网络游戏里,不外乎武器装备、物品和等级。当玩家第一次进游戏开始游戏开始,杀怪做任务等得到的任何奖励必须让玩家认为值得、并更加期待下次的强化,否则强化链就会弱化直到断裂,玩家抛弃游戏。最常见的强化过程就是做任务、杀同级左右怪物往往得到高本身级数不多的物品,虽然暂时不能用,但给玩家触手可及的期待、继续游戏。

投玩家所好,亦即玩家认为“值”,所以,强化物的好坏就是一难题,太坏太好都会降低玩家对游戏的潜在评价。太坏的强化物、比如外形上的偷工减料,美工拙劣,低级和高级装备除了数据和光晕就没差别,没新鲜感;太过普及,人手一把,大街货没独特性(某些游

戏里,角色除了名字不一样,其他都一个模子;太好的强化物,玩家不需要耗费太大的精力却能得到顶尖的奖励,虽然让玩家能当时很兴奋,但不利于游戏细水长流,几个技能就横扫八荒六合,没挑战没刺激,容易审美疲软,升级太过容易,封顶级数是复杂的两位数甚至能上百,降低了升级的成就感还失去了等级存在的意义……和玩单机开作弊器一样,无敌通关后就天下一片寂寞。

总之,强化物的选择在于平衡和时机,它是一个踮起脚来才能摘到的可口苹果,而且苹果要大小适中。太大了,喂饱了不想吃了不说,而且对其他的更小的苹果失去兴趣;太小了瞧不上,大不了换棵苹果树,反正树多。相对而言,魔兽世界这点上做的比较优秀,尤其是和国内游戏比:以最吸引目光的武器为例,先不谈美观,美观是审美喜好问题,泡菜萝卜各有所爱,仅魔兽世界里武器外型、游戏里很少有重样的、而且名称、解说也很详细和人性,这更好“欺骗”玩家,这是真的武器而不是数据,国内就恰恰相反,好像十八般武器就只有十八个名字似的,然后名字下面就是一排可怜的数据,难道游戏制作的想象力真那么差,不见得。理想的强化链是螺旋式的上升结构,架构没有变,变得只是形式。

再说强化过程,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杀怪做任务PK,最好有趣、并且选择多样。这很好理解,但不好做。国内很多游戏要么是犯了为杀怪而杀怪的韩流病,这不多说;要么就像患了数据迟钝,一些游戏里,一个简单的任务就是杀100只鸡、杀200只狼,一个任务链下来,成了屠宰工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玩史玉柱的征途时,一个接一个杀250只虎狼蛇豹任务,真不知道究竟是谁把谁当二百五了。

同样,魔兽世界在强化过程看得出他们背后的精细工作:以任务系统为例,魔兽世界里任务类型多样(杀怪、送信、取物、找人、收集等,这点现已大众化了);任务难度的适中,不会让你去杀数百只怪物的,且选择很多;任务相对有些意思,即使不大看任务文本,也能大概知道剧情;怪物模型多样,不会10级的怪物摇身一变就进化成50级精英,连妆都不画。

第三点:归属和认同感的获得,诚然,如果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除了生理需要外,网络游戏或多或少在其他几层需要可以体现。但网络游戏的一大特色就是游戏本身就是一个玩家交流的社区,归属和认同的需要在网络游戏中无限放大,加上网络游戏的主流群体是青少年,本身对被认同感更为敏感,在游戏中,一个虚拟的游戏角色能很容易融入到一个群体中,并感觉“大家”都是一样的的体验。这种归属和认同的需要,反映到现实中,不难看到性格孤僻但却能融入游戏的例子,也很容易观察到游戏常常是个体发展到小团体,尤其是在大学校园,某款网络游戏可能是从一个人开始到一个寝室或者几个寝室。

而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获得取决于这款游戏的对玩家的团体凝聚力,但极少有游戏能够像魔兽世界一样,能够让玩家身为wower而自豪。有人可能说不是还有类似于cser么,但CS 是一款竞技游戏,性质和相比缺少技术含量的WOW不能比较。魔兽世界能做到这些,肯定有做得对的地方。不用怀疑,这必然离不开魔兽世界的整体品质以及宣传营销,但这儿仅谈魔兽世界游戏本身独特的设置对玩家凝聚力影响。

首先,副本的设置是一大原因,虽然副本不是魔兽世界首创,但被魔兽世界发扬广大,国内不少游戏现在都有副本的设置,但画猫类虎,以剑三为例,副本立意结合武侠文化确有创新,但bug、漏洞漫天飞,结果玩家可以直接无视关卡设置,直奔BOSS,实乃屠首行为典范。

而魔兽世界的副本设置秘诀就是“难度的平衡”和“职业的搭配”,游戏副本玩家终会通过,但绝对不让你就这么便宜的过了(虽然这么说有点不符合现在的碾压时代,但对于不是速刷起来、一步一步自己走过来的玩家而言的确如此,同时在此为魔兽世界现在这样的风气默哀)。而职业搭配使得玩家在副本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不同的责任,不能轻易被取代。这刚符合心理学里对团体凝聚力的部分解释:当团体成员具有荣耀感和荣誉感,并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最容易形成高度的凝聚力。

不同某些游戏里呆板、过于简单的的副本设置,魔兽世界给游戏小团体(组队或工会)一个有压力、有挑战、并且类型多样的副本环境、并且进入副本里面玩家每个人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后一起经历困难甚至团灭,最终战胜副本里的BOSS,并得到强化奖励。这中间每个步骤的最终结果才能生产出一批批wower。

其次,魔兽世界高度的归属感来自于玩家交流的频繁和深度。魔兽世界玩家在游戏里不仅谈论关于游戏的事情,还有更多生活上的大事小事、魔兽世界已不再仅是一个游戏平台,也更像一个交友社区,与玩家的现实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了一起。做到这一点,可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由于魔兽世界副本的难度,导致玩家光靠打字不能解决问题,逐渐发展到Teamspeak,AK等团队语音工具,线上线下的语音交流相比单独游戏内的文字交流,自然不是同一个效果。

做为一个魔兽世界的中国玩家,曾的确迷恋过一段时间的魔兽世界。也曾开玩笑说,玩过魔兽后,一般的RPG游戏都看不上眼。在这里,我只是从一个玩家的角度用心理学上的常识来分析下魔兽世界的流行,以娱感兴趣的朋友,而不是吹嘘魔兽世界究竟多棒,国产究竟多水。但对于这款游戏本身而言,也不是意味着完美无憾,尤其是针对中国玩家而言,真想说声爱你也不那么容易,一如唐伯虎点秋香里所言,美女不是看出来的,是比出来的,现在玩网络游戏感觉是歪瓜里挑裂枣,没有最烂,只有更烂。对于游戏玩家而言,如此推崇一款游戏,与其说游戏做得好,不如说玩家更悲哀。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

从 心 理 学 角 度 瞧 电 影 学号: 专业班级: 姓名: 《盗梦空间》观后感 在“世界就是不就是真实得”这方面得冲击力,《盗梦空间》对个体得冲击力更大,因为它得基石就是心理学,它直接作用于每个人得身体与心理层面,所以每个人都会有感触。比如电影里说:您记不得梦就是怎么开始得,您记得得梦都就是中间得部分。同样得,我们也可

以联想到:您记不得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得,您记得得人生就是 从中间开始得。(人类最早得几年没有记忆,虽然较权威得说法就是因为婴儿没有语言,所以不能把经历用理解得方式记忆下来。)这么一想,人生就更像一个大梦了。 《盗梦空间》有很多符合普通人感受得东西,比如潜意识。潜意识就是人类在大脑中隐藏起来得意识。柯本得潜意识中,因为对妻子有负罪感,所以她意识中得妻子总就是凶恶得出来杀人,而到最后她 改变了对妻子得负罪,她意识里得妻子于就是变得温柔了。这样得例子有很多。 这就是一部“不怕剧透”得电影,导演与编剧为了故事得成立给予观众很多假设与规则,包括人得潜意识、梦中梦、重新诠释得“穿越”等等。其实最伟大得造梦师应该就是影片以导演诺兰为首得制作团队,能将自己得想法变成一部电影,我们观影时又何尝不就是进入 了她得梦境。 值得一提得就是电影带来得欢乐笑场,这恐怕就是导演也始料未及得。在睡梦中始终保持高雅微笑,又会使坏骗吻得亚瑟一角在影片中充满喜感,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观众得嘴角。而莱昂纳多关于“jump”得台词也得到了网友们得热议,许多人瞧完后大叹:“《泰坦尼克号》里莱昂纳多对露西说:‘you jump,I jump!’,《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对梅尔说:‘If you jump,I will not jump with you!’果然男人成熟后就不会再相信爱情这回事了。”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麦田里

传播领域中第三人效应的心理学影响因素浅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3-385-02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三人效应理论作为传播效果研究的新内容,在西方传播学界产生较大影响。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受众普遍认为大众传媒对其他人的影响要比对自己的要大,自身并不容易受到媒介的影响,一定那个程度上大众传播效果并不对“直接受众”产生影响,而是通过第三者对“直接”受众产生影响。但对于第三人效应的产生,目前最合理的解释仍旧来自于心理学层面的分析,本文从心理学的分析角度出发,探究第三人效应产生的心理学因素,以期为第三人效应上研究提出新的思路与角度。 关键词第三人效应优越感乐观偏见自我服务 一、第三人效应产生背景与内容 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与社会学教授戴维森在美国的《民意季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三人效果的作用》的文章,文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发现在太平洋一个岛屿的美军部队是由白人军官和黑人士兵组成,于是日本人便对该小岛上的美军部队散发传单,内容强调这是白人的战争,日本人和有色民族并无纷争。该传单还告诉黑人,不要为白人牺牲,要找机会投降或逃亡。散发传单的第二天,该小岛上的美军就撤退了。后来美军部队调查发现:其实传单上的信息对黑人士兵并没有劝服影响,却使白人军官担心黑人士兵逃亡而不得不指挥撤退。为什么对手的传单如此有效?戴维森对此提出了“第三人效应假设”,即“传播达到的效果(作用)并不是由于表面的受众的反应,而是那些可预测的或他们认为可察觉到的、部分其他人会作出的一些反应而导致的行为”。之所以称之为第三人效应,是因为第三人卷入了两种不同观察立场,按照那些试图对传播效果作出估价的人来说,它最大的影响对象不是“我”或“你”,而是“他们”――第三人。站在宣传者或其他劝服传播者的立场来看,第三人是那些在某些方面与表面受众的态度和行为有关的人,宣传家们实际上试图通过寻求影响其他人的的途径操纵这些第三人的行为。戴维森的第三人效应理论可以按照两个前提来进行描述。这两个前提是:1.人们倾向于认为媒介对其他人(即第三人)的影响比对他们自己的要大;2.这种观念的结果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他认为,在大众传媒领域,从事劝服传播的人认为会对其他人产生巨大的效果,而不是他或她自身。他们的理由是:“我不会受影响,但他们(第三人)会被劝服”。在有些方面,传播导致某些行为的产生,不是因为它对那些表面上直接指向的人产生影响,而是因为其他人(第三人)认为它会对它的受众产生影响。特别是负面信息,人们更倾向于这些信息对他人的影响比自己要大。对于第三人效应的产生原因不同学科基于自身的学科特点均有不同的解释,但心理学科影响因素一直为解释第三人效应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第三人效应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二、传播领域中第三人效应的心理学影响因素分析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负面媒介内容对别人的影响较大,而对自己的影响较小?目前较有影响的心理学角度的解释为自我增强倾向。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个体总是属于某个群体,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中,个体总是在进行着自我知觉以获得对自我的认识,同时又进行着群际知觉以获得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一些人能够无偏见的认识自己和认识群体。但是另外一些人可能会高估(overestimating)自己和自己的群体,表现出自我增强,自己比别人更能抗拒说服性信息,更不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自我增强可以帮助人们保护自己的形象,维护乐观的期望,并使人们产生具备控制能力的感觉,自尊及自我的价值得到强化。学者henriksen与flora(1999)指出人有三种自我增强的偏差: (一)虚幻的优越感(illusory superiority)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知识讲解

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影响(摘自大众传媒心理学)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1.简介 1.1华生古典行为主义 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反射规律。 1.2斯金纳新行为主义 他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研究意识现象没有意义,主张心理学应描述环境和有机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致力于行为的实验分析,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了操作条件反射并提出条件反射的强化联结理论。斯金纳是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可以通过操纵刺激条件来塑造动物的行为,并创造了训练动物行为的方法。 1.3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 修正华生的极端观点,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1.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模式同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一起被称为解释学习的三大工具。在其观察学习的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且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提出的学习理论包括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论、自我效能论。 2.行为主义对传播学的影响 2.1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效果研究 行为主义假设可以通过可观察的外部表现——即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来了解人类。虽不否认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但认为由被试自我报告的发生在有机体内部的事情是无法通过客观的观察予以证实的。通过对行为的客观研究,既可以预测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也可以预测引起反应的刺激。行为主义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外显行为,这就要求所研究的现象(因变量)必须是能在实验当场被直接观测到的。 行为主义方法论影响下早期传播研究把传播效果定义为可观察的态度和行为改变,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因此只能以即时的显性的短期效果作为研究对象。当未能发现态度或行为的改变时,就只能解释为效果是强化而不是改变,或者是没有效果。这一研究模式局限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现在传播研究中的行为主义主要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而起作用,它所强调的客观实证的研究方法至今仍然对传播学有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已成为传播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2.2 S-R联结与魔弹论 行为主义的S-R理论是魔弹论的理论基础。魔弹论所隐含的“主动性是传播者专属的,效果是受众专属的”。这和华生所认为的,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的思想是一致的。即只要确定了传播内容,掌握了宣传技术,效果就会自然产生。魔弹论”的出现和流行还与当时的新的传媒形式——收音机和电影的出现有关。对于新事物的出现,人们总是带有本能的恐惧。 2.3观察学习与传媒暴力研究 在对传媒暴力的心理学解释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来自观察学习理论(Bandura,1973)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汇编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 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学心理学是为了认识自我、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和谐人际、挖掘潜力、提升人生价值。每个人的苦乐,事实上是由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快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整个世界。改变自己的心灵,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自己的命运自己造。 我们要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力、理念,不要自我设限,要不断挑战自我、学会独立思考、注重培养爱心。学思结合、边学边用。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时能用正确的思路来解决,不自找烦恼。只有当我们学会了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我们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我们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乃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人的心理受到6个层次的影响,从高到低分别是:心灵层——明白人生的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身份层——认为自己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 信念层——配合这个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这种身份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对我是重要的) 能力层——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选择?我已经掌握、尚需掌握哪些能力(如何做,会不会做)? 行为层——在环境中我的行动(做了什么,什么没有做) 环境层——外界的条件和障碍。(时间、地点,人、其他事物)这是对自己的身份认识所造成的结果. (3)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认识分析自己: 1、气质:与生俱来的,反映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特征。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同我的双面的性格一样,是多血质(活泼型)与粘液质(安静型)的结合。我的性格和气质形成的原因是:A 型的潜质+父母家庭的影响+现在家庭的影响。因为 A 型血的人的个性特征是活泼好动、热情奔放。可是我小时候不喜欢别人来了解我,也不想与别人交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又逐渐迸发出深藏的潜质,故而我的性格与气质具有独特的双面性。 2、性格:后天形成的,对于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我是一个表面冷静,内心热情,直率坦诚,意志坚定,独立坚强,乐于冒险的一个人。但也会表现出倔强、情绪化的一面。从心理机能上看,我的性格属于情感型和意志型的结合体。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看,我的性格是内向和外向倾向的

心理学必看的30部经典电影

心理学必看的30部经典电影1.《充气娃娃之恋》lars and the real girl 心理学看点:孤僻症,妄想症。 虽然不是RYAN的经典之作不过他表现得很好 2.《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学看点:ADHD Ritalin,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3. 《大象》elephant

心理学看点:电影以一种难以想象的时间-空间语言挑战了传统电影的现实主义,从这个角度,讨论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一个哲学层面,对一件已经发生的事实,时间已经过去,以回忆和和判断建立的感知体系能够还原事实本身吗?从现象出发如何抵达真相?经验事实是否就是事物的本质?电影的艺术虚构性与现实的真实性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这个题域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开始一直到德勒兹的“影像-时间理论”似乎一直在延伸,加斯想我们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任何理性,无论是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还是纯粹的理论/话语推导,在现象的丛林中是多么盲目和无知。他说,“我就像哥仑布,我对一切将一无所知”,也许正像《疾走罗拉》的开场白那样,“电影只进行90分钟,剩下的都是理论了!”--gus van sant 这个GAY带给我们的全是心里上的震撼 4. 《秘窗》secret window

心理学看点:DID,多重人格。 5.《致命ID》Identity 心理学看点: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旧称MPD,多重人格障碍。DID 身份识别障碍多重人格 6. 《火柴人》matchstick men

心理学看点:洁癖、强迫性人格。 7.《歌西卡》gothika 心理学看点:犯罪心理学,失忆。

8. 《失眠》insomnia 心理学看点:严重失眠症。 9.《异度空间》inner senses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韩剧的热播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韩剧的热播 发表时间:2010-01-27T09:20:14.873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12月上旬刊供稿作者:杨五英[导读] 根据传受者心理互动理论,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需要不断进行以媒介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之间心理上的动态平衡杨五英(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韩流”一个新的名词正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并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而在这背后的本质却是中韩文化的一次碰撞。从1997年中央电视 台播出第一部韩国电视连续剧开始,韩剧持续火爆中国荧屏,收视率屡创新高。本文从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社会学习理论、集体无意识理论、传受互动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等角度探索韩剧在我国热播的原因。关键词:韩剧社会学习理论集体无意识理论传受互动理论人本主义 0 引言 “韩流的热潮”自20世纪90年代末,由中国媒体第一次使用以来,在既往的数年间“韩流”这个词已经成为媒体常用的词之一。“韩剧”现象的产生是韩国成功的跨国文化传播行为的结果,是韩国政府十年来的文化产业战略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韩国现代影视文化作品杰出艺术创作水平的展览。1997年,讲述保守家庭和开放家庭之间联姻故事的韩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极大反响,拉开了韩剧进军中国的序幕。此后,韩剧更是后浪推前浪,一波更比一波强,充斥着中国人的电视荧屏。《大长今》的播出,更是创下了韩剧收视率的最高点。是什么原因使得韩剧在我国观众中如此受欢迎? 1 韩剧编剧非常重视与观众的互动,这是韩剧成功的内在原因 根据传受者心理互动理论,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需要不断进行以媒介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之间心理上的动态平衡[1]。在韩国,观众可以参与到剧情的编制中并对电视剧的剧情走向有不少的决定权。一般来说,一部韩国电视剧的筹拍周期为两年半,由电视台或者编剧确定好选题后,导演、编剧、制片人三方面共同策划剧本、选择场景,编剧甚至可以直接介入演员的挑选。剧组开机时,韩国编剧一般只会写好1/3的剧本,后面的部分则是根据拍摄进度边拍边写。在此过程中,他们会不断拿出已经写好的部分和观众座谈或发到网上,及时得到改进意见。编剧根据观众反馈的情况及时修改剧本来满足受众的收视期待,使观众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这种传受间良好的心理互动是韩剧取得成功的内在机制。 2 中国观众既可以从韩剧中了解独特的民族风情又可以寻找到文化上的共鸣,这是韩剧在中国流行的根本原因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指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心理积淀在现代人潜意识深处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现代人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集体无意识理论:其一是人类共性的方面;其二是民族性的差异;其三是同一国家内部因地域造成的区别。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就可以从另一角度理解韩剧在中国的流行了。 首先,韩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独特的“泡菜文化”,都在韩剧中有真实的再现,使中国观众真切的领会到异国的风情,觉得新鲜有趣;其次,韩国文化有着和中国文化共同的渊源。众所周知,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思想对韩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伦理已成为当今韩国维持个人与集体、与社会,乃至与国家关系的粘合剂,成为朝鲜民族精神的动力,并通过传统社会形成朝鲜人的意识结构,可以说,儒教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作为一个轴心在韩国的思想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因而,中国观众在观看韩剧时没有太多的文化疏离感,相对多数西方电视剧来说,韩剧更能在情感上打动中国人。韩剧场景虽然很现代,但骨子里却很传统。剧中的男、女主角往往都在苦闷、彷徨中思考人生道路、生存价值;浓厚的家庭观念在韩剧中也是无处不在,让国内观众不自觉地就会平添许多亲切感。韩剧骨子里传统、朴实的基调,东方式的谅解与宽容,唯美的情调等,体现了许多东方式的伦理观念,这些都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十分吻合。韩剧在毫无掩饰地表露出自己特有民族情感的同时也将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带入故事中,正是这一点从本质上迎合了中国观众的收视心理,使得中国观众产生了文化上的共鸣。韩剧表现出的独特的民族性以及和中国文化的共性带给中国观众独特的魅力,这也是韩剧在中国热播的根本原因。 3 观众可以从韩剧中寻找到学习的榜样,问题解决的方式以及宣泄情感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3]”现代社会,媒介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使用媒介的时间多于人际交往的时间,媒介成为很多人获取生活经验、社会交往经验的主要渠道之一。韩剧的生活化恰恰为广大观众提供了学习的范本。我们以韩国经典的家庭伦理剧《看了又看》为例进行分析。该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家常化,平民化,力求最真实的再现普通人的生活,把电视剧的进展搞得看上去几乎等同于现实中的情形。一部韩剧看下来,可以为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找到参考答案,了解到一些婆媳关系的注意事项,姑嫂之间如何相处,还可以完整地学到韩国泡菜、冷面的做法,甚至包括剧中男女主角的服饰打扮都成为观众学习模仿的范本,这一切仿佛一部纪录片一样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在休闲放松的同时获得很多日常生活的经验。人是社会的人,一种普遍的心理就是怕自己落单,当从媒介中寻找到同类时,就感到踏实和释然,心理上得到满足和平衡,情感上得到渲泄。 4 以人为本,以情动人,注重对小人物的关照 韩剧非常真诚的去刻画小人物,真实的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哀怨情仇,没有过分拔高也不会有意贬低,还原生活和人物的本真面目,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拉近剧中人物和每个家庭之间的距离,使观众感觉剧中人物仿佛就是身边的亲人或同事朋友。这种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关照,让人觉得温暖和欣慰。此外,韩剧最主要的诉求点就在一个“情”字上,多以爱情、亲情、友情为主题,以普通人的生活为描述对象,展现韩国人民生活形态以及韩国伦理道德现状。通过“世上惟有‘情’难诉”这种模式来反映现代都市人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发生在感情上、心理上的种种矛盾纠葛和新的感受,真实而亲切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渴望沟通理解的意愿,以及随着经济日益发达而变化着的伦理观念。韩剧中的亲情表现得很真实,有人性的善与美也有人性的自私与矛盾;韩剧中的爱情演绎得很纯净,这十分符合东方人内敛保守的性格,也使人产生对纯美爱情的向往与归依之情。这种真实的亲情和纯纯的爱情让人感动也欲罢不能。 通过对韩剧热播的分析,反观我国电视剧市场,差异就不难看出。我国大量的古装武打剧,戏说历史剧,水平不高的涉案剧以及以婚外恋和第三者为主要题材的都市剧,大多根据制作者的想象编故事,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缺少以人为本、受众本位的思想,加之题材单一,什么流行就一窝蜂生产什么,极易使观众厌倦,而韩剧的异国情调、传统的家庭伦理和坚贞淳美的爱情则带给观众清新的感觉,弥补了国内电视剧市场的空缺,满足了大众对真、善、美最基本社会道德的心理渴望,自然也就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参考文献:

从心理学的角度学习电影

我们前面不断的提到电影是心理学的问题,而且一再重复我在夏威夷大学讲课时巧遇一位心理学博士对电影现象的看法:她听了我的讲课之后,告诉我说我讲的都是心理学。我跟他说我不懂心理学,没有学过理学,就是大学的时候为了凑学分选了一堂心理学课,也没仔细读。他说你放心,我是心理学博士,你讲的都是心理学,他说他觉得很奇怪的是,为什么他的老师在给他讲心里学的时候没有用电影的例子,他说我讲电影的角度对她是一个极好的例证,他以后得改从电影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学。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启发,尤其因为他不是搞电影的,只不过是偶然听了一堂电影课。他的态度很客观,她的看法跟1916年蒙斯特堡(他是德国的一名心理学家)的那本著作《Photoplay – A Study of Psychology》的观点完全一样,跟心理学家爱因汉姆的那本著作《Film as Art》(那标题不是“电影是艺术”,而是“电影作为艺术”,准确,明了!)也是一致的。这个认识非常重要。在传统的艺术里面有这么个说法,即心理学和艺术是没有关系的,在艺术里,心理学是个接受问题和创作没有直接的关系,可是现在我们知道了,电影全部是心理学,电影的存在直接依靠心理学。我知道这个事实对许多人来说,不是听不懂,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听不懂的,可就是转不过这个弯儿来。现在通过有意识地大量实证我绕过来了。所以现在我在教你们的时候,完全是从心里学的角度出发的。现在大家都知道,似动现象的illusion,(这个心理学的概念来怎西方。到了中国被翻译成错觉。我极不同意,错是可以纠正的。电影的似动错觉是无法纠正的,所以我宁肯用英文的illusion, 而绝对不用错觉这个概念。)是产生在看的那个人心里的。看的人也就是观众就没有似动,因为似动不是在荧幕上产生的,是在观众脑子里产生的,是观众的心理作用产生了这个illusion。脱离了观众,离开了看的人,没人看,那银幕上出现的只是一幅幅连续闪现的静态的画面,没有运动。有人看银幕了,于是那个看的人自己通过看银幕上那些连续出现的一幅幅静态的视觉形像而感觉到一种似动的illusion。总的来说就是这样,我们在继续研究,我们的学习就是一种研究。还得声明一点,我不再用“画面”这个错误的概念。因为它的原文,无论是英语还是法语都是image, 源自拉丁语的视觉形像。五十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一批电影专业翻译(包括我在内,所以我既是犯错误的人之一,又是知情人),由于不懂电影,就沿用了在电影创作界一向用的一个概念“画面”,因为那一向是画出来的,又是平面的。不无一定的道理。但是当理论深入的时候,就会造成许多错误的概念。“画面”没有纵深空间,也没有运动。 但是有个问题,比如说在昨天同学们的讨论过程中,Tonelf 给自己原来的镜头加上了声音,先是加在镜头的开端,持续了镜头的四分之一的长度就没有了。大家建议他试试把那声音放在镜头的后面,与镜头一起结束,看看会是什么样的效果。结果大家觉得那个镜头的声音放在后面比声音放在镜头前面要短。有些人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可我有过不止一次这样的失败经验。有一次我拿出一个镜头来给同学看。达到了预期效果。后来我又换了一个看来动作更劇烈的镜头给同学看,效果适得其反,大家都说拖了。两个镜头的长度一样,动作劇烈的感觉反而拖了。这是什么原因?后来我想起北师大心理学系的彭教授在谈到人的记忆力时说过,一个镜头的最后一格,观众记得清楚,因为它最近,其次是第一格,因为那是第一印象,新鲜,记得住。而中间的则是模糊的。我那第二个镜头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在镜头的结尾让那辆被撞坏的车一直滑到前景,直到停。观众得到的最近的印象就是停。拖了。同样一句话,加在同一镜头的前面就感觉长,加在后面就又感觉短了呢。。这正是彭教授所说的,印象最深的是在最后面。因此把加在前面的声音挪到后面去之后,印象就变深。而在最后一格你要处理更多的信息,你就忙了,你得的最后印象就是整个镜头都变快了,这是在观众身上造成的主观感觉。 在反反复复做各种实验时,开始多少带有盲目性,如果你试验做的多了,当你学会了有意识地去总結经验,寻找规律,那逐渐地就不会那么盲目。比如昨天几个变化,那个捡破烂的大包装到车上去,大家觉得它是长还是短?我把大包的特写去掉,在后面加长,保持时间不变,感觉是不是变了?变了。这是我的心理学的经验,特写和远景的时间感觉是不一样的,汽车从远到近是三秒钟,从近到远也是三秒钟,但是这两个镜头给观众的感觉是一个短一个长。从远到近的你可以让镜头长点,没关系。但是从近到远的不能长,因为越走越远你就感觉它长,你不从心里学角度你研究不出什么来。 要随时不断的进行实验,因为心理学这门学科至今尚未臻于完善,而且还有认为心理学该淘汰了,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学心理学是为了认识自我、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和谐人际、挖掘潜力、提升人生价值。每个人的苦乐,事实上是由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快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整个世界。改变自己的心灵,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自己的命运自己造。 我们要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力、理念,不要自我设限,要不断挑战自我、学会独立思考、注重培养爱心。学思结合、边学边用。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时能用正确的思路来解决,不自找烦恼。只有当我们学会了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我们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我们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乃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人的心理受到6个层次的影响,从高到低分别是:心灵层——明白人生的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身份层——认为自己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从 心 理 学 角 度 看 电 影 学号: 专业班级: 姓名: 《盗梦空间》观后感 在“世界是不是真实的”这方面的冲击力,《盗梦空间》对个体的冲击力更大,因为它的基石是心理学,它直接作用于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层面,所以每个人都会有感触。比如电影里说:你记不得梦是怎么开始的,你记得的梦都是中间

的部分。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联想到:你记不得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你记得的人生是从中间开始的。(人类最早的几年没有记忆,虽然较权威的说法是因为婴儿没有语言,所以不能把经历用理解的方式记忆下来。)这么一想,人生就更像一个大梦了。 《盗梦空间》有很多符合普通人感受的东西,比如潜意识。潜意识是人类在大脑中隐藏起来的意识。柯本的潜意识中,因为对妻子有负罪感,所以他意识中的妻子总是凶恶的出来杀人,而到最后他改变了对妻子的负罪,他意识里的妻子于是变得温柔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导演和编剧为了故事的成立给予观众很多假设和规则,包括人的潜意识、梦中梦、重新诠释的“穿越”等等。其实最伟大的造梦师应该是影片以导演诺兰为首的制作团队,能将自己的想法变成一部电影,我们观影时又何尝不是进入了他的梦境。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带来的欢乐笑场,这恐怕是导演也始料未及的。在睡梦中始终保持高雅微笑,又会使坏骗吻的亚瑟一角在影片中充满喜感,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观众的嘴角。而莱昂纳多关于“jump”的台词也得到了网友们的热议,许多人看完后大叹:“《泰坦尼克号》里莱昂纳多对露西说:‘you jump,I jump!’,《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对梅尔说:‘If you jump,I will not jump with you!’果然男人成熟后就不会再相信爱情这回事了。”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借霍尔顿之口说“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些事去死,而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些事卑贱地活着。”这

从传播心里学的角度分析快乐大本营

从传播心里的角度分析快乐大本营 快乐大本营是中国大陆湖南电视台办的一档综艺性娱乐节目,是湖南卫视上星以来一直保持的品牌节目之一。节目开始采用全民娱乐的类型,经常邀请一些有特殊才能的人物,一些可爱的孩子来表演,后又转为选秀节目,来选举其主持人;现在多以嘉宾访谈游戏型的综艺节目,经常邀请一些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知名艺人来访谈,游戏等。是湖南卫视的品牌节目之一。主题曲是啦啦歌快乐你懂的。口号——“快乐大本营,我们是快乐家族”首播时间:每周六19点35分;重播时间:每周日12点30分。现在的主持人是何炅,李维嘉,谢娜,吴昕,杜海涛。该风格定位为:清新、时尚,青春、快乐、八卦、贴近生活的娱乐风格。受众定位是全民,特别是年轻的观众。据资料显示,快乐大本营的收视率每每排在同时段的前三。这样的成功是怎样来的呢?我们就用传播学心理的角度看看。 快乐大本营这个栏目属于是大众传播范围内。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性。快乐大本营通过这一系列的综艺节目,通过电视这一平台我们付出时间,而他们得到收视率。不止如此,还收获了大量的广告费用,像是快乐大本营经常出现的oppo手机。我们可以看出快乐大本营的商品性。 从快乐大本营中,我们还看到了各种符号的使用,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像是服装符号,形象符号。在快乐大本营中,节目

的主持使用主持群的形式。快乐大本营现在的主持人是何炅,谢娜,李维嘉,吴昕和杜海涛。而最大的何炅虽已经是30多岁但是在节目中风趣幽默,该唱该跳的时候丝毫不含糊。谢娜更是直爽,大胆表演,甚至是不顾自己的形象。吴昕,杜海涛,李维嘉都是爽气,嘻哈大笑。这些主持人的符号都是年轻与活力。其次,服装符号,快乐大本营在每一期节目的时候,主持人都要穿上特设的一套服装,这是一个新颖的地方。可以很好的区分主持人和嘉宾。这是一种群体心理的暗示,我们可以看到,快乐家族的确是很团结。再者这些衣服都是一些休闲活泼代表着青春活跃的节目风格。最后,关于语言符号,轻松的,调侃的话,都是那些轻松的象征。 快乐大本营的受众定位是全民,特别是年轻的观众。体现了受众的选择。而受众也是选择性的注意,选择性的理解,选择性的记忆。 受众的节目接收收看也是来自于马斯洛需求层次。接触媒体满足其消遣娱乐的目的。在这中,可以说是使用与满足的双向制约下的结果。节目发展的来于是受众的需要,受众得到满足和需要。知识,快乐,等等。 “快乐大本营”的节目是时下比较热的明星或是电视偶像剧,在对其自身的材料的吸引力有足够的信心,因此,他们在节目的设置过程中做了一个巧妙的设置,即在节目的结束的时候,引入下期预告,下期预告里有下期的嘉宾,下期的内容,而又留着几

以心理学角度看《雨人》

立信会计学院 07 张依婷传播心理研究 203 从心理的角度看《雨人》 搜索关键词心理学电影后发现和心理学有关的电影大多都是恐怖 惊悚片。随后终于锁定了一部名为《雨人》的励志喜剧。 电影海报非常简单,是两个男人走在一条公路上。并没有让我获得更多电影内容方面的信息。这使得我对《雨人》这个影名和电影的内容充满疑惑难道剧情跟下雨有关。在看完一遍电影后还是没能解答我的疑惑。在仔仔细细得看了第二遍后终于知道原来是主人公雷曼因自闭症的缘故口 齿不清,才把自己的名字Raymond念成发音近似rain man。中文按意思译成雨人。因为电影中的雷蒙虽然是个自闭症患者却在记忆数字方面非常出色可以说是天才。据说之后雨人就成了一个专门指那种具有某种突出才能但本身却有缺陷的人的专用名词。 电影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亲情故事,主人公查理是一个经营汽车公司的小老板,年轻气盛,比较自我主义不怎么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因从小和父亲关系不好而离家出走独自生活所以生活并不富裕。某一天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与女友一同去参加追悼会。虽然对父亲只有不好的回忆,但一直作为独生子的查理听到父亲只把别克车和玫瑰园留给了自己,其他近3百万美元的资产却另有受益人。心理非常的不平,他虽然觉得父亲不爱他,但万万没有想到连去世了都不打财产留给他惟一的儿子。经多番调查找到了那个受益人,并且这个患有自闭症的男人竟然是是查理的亲哥哥。查理突然萌生出了一个利用雷曼从他的监护人那里获得本该属于自己的一半遗产。于是他连哄带骗得带走了雷曼离开了疗养院,他们打算要去查理的拉斯维加斯的住处去。 从这一刻查理就要和刚刚认识的患有自闭症基本没法正常交流的哥哥开始一天24小时的相处了。起初他无法适应,雷曼住的房间必须是他习惯有的格局摆放,一日三餐都必须照着他原来的习惯,喜欢的电视节目开始时必须坐在电视机前,以上任何一项没有达成都会使他发狂,尖叫更有可能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查理不知道要怎么和雷曼相处,只能用恐吓和武力对付他。可是在相处中查理慢慢得了解了雷曼,他渐渐学会如何照顾雷曼和他相处。因为雷曼不愿做飞机查理就开车到拉斯维加斯,导致他无法工作欠了一屁股债。因为一次雷曼喜爱的电视节目快要开始了而却无法赶

传播心理学

第一讲传播心理学概述 1、传播学(communication)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在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2.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研究内容从传播及其演变(从符号、语言、文字到现在的网络、新媒体)到对信息符号的解读;从传播的类型(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到传播过程;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到受众;从传播媒介到传播效果等无不涉及。 就传播过程与心理活动本身而言: 1、传播是心理获得信息的唯一来源——心理离不开传播,心理离开了传播就会退化、萎缩甚至死亡 2、传播必须依赖人的心理来实现——传播离不开心理。传播活动离不开对“人”的研究,人的心理贯穿传播的各种类型。 就学科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而言 1、传播学与心理学密不可分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勒温(卢因)(Lewin,K.)霍夫兰(Hovland,C.L.) 2、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发展?魔弹论、需要与满足理论、积极受众论··· 心理学是传播学的母体学科之一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相互影响…… 要懂得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施拉姆 心理学基础知识 1、心理学是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2、心理学研究的不同角度: 认知过程 (1)心理过程:情绪过程具有一定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动机过程 心理状态: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心理特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2)意识和潜意识 (3)常态心理和变态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身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身 20134949 尹延威心理学是一门可以认识自我、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和谐人际、挖掘潜力、提升人生价值的学科。每个人的苦乐,事实上是由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快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整个世界。改变自己的心灵,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而这也是我对心理学课程感兴趣的原因,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我就选择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限选课,从中我也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知识,重新认识了自我。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1、气质:与生俱来的,反映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特征。 根据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我的结果是同我的双面的性格一样,是多血质(活泼型)与粘液质(安静型)、以及抑郁质的结合。我的性格和气质形成的原因是:天生的潜质+父母家庭的影响+校园环境的影响。可能一方面由于遗传的原因,爸爸是热情豪爽,不拘小节的人,妈妈是细心谨慎,安静亲切的人,我兼有两者的特点。我有活泼好动、热情奔放的个性特征,可是我小时候可能受家人的保护太强,又不喜欢别人来了解我,也不想与别人交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又觉得和人交往非常重要,有助于自我生活所以显得比较开放,故而我的性格与气质具有独特的双面性。 2、性格:后天形成的,对于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我是一

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分析

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分析“网络暴力”成因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d10694748.html,/2008-04-21 10:03:28来源:人民网 [摘要]自“虐猫事件”后,网络暴力现象愈演愈烈,“铜须门”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接踵而至,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在本文中,笔者试图运用勒温的“场理论”分析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第一部分分析了网民心理,探讨了集体无意识、从众心理、狂欢心理与网络暴力现象的关系;第二部分分析了网络环境,解析了网络匿名性、BBS把关人议程设置对网络暴力现象的推波助澜作用。 关键词:“网络暴力”道德审判网民心理网络环境 不经意间,“很黄很暴力”成了网络火爆的流行语。这条短语的流行缘于2007年12月27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关于净化网络环境的新闻,其中采访了北京某小学生张殊凡,她这样描述自己对网络环境的看法:“上次我查资料,忽然蹦出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马上把它给关了。” 短短几秒钟的出镜,张殊凡自己可能也没想到,会引起轩然大波。只因一句“很黄很暴力”,关于她上镜的视频、图片一夜成灾;各大论坛随即出现了许多帖子来恶搞“很黄很暴力”;还有人制作了色情漫画图来影射张殊凡,更有人发起了人肉搜索令,公布了张的履历等私人资料…… 姑且不论网络环境到底黄不黄,暴不暴力。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说,她还只是个孩子,幼小的心灵能承受起这样的恶搞吗?所幸的是,各大网站终于关闭了有关视频,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淡化这起事件,让当事人回到正常的生活。 始作俑者这样为自己辩解:小姑娘很正经的“表态”之所以会被恶搞,其实是因为她在“特殊的年龄”、“特殊的场合”说了一些“特殊的话”。一个网页既“很黄”又很“暴力”,这么“特别”的“集大成网页”,怎么偏偏被这位查资料的小学生给碰上了?一个13岁的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学心理学是为了认识自我、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和谐人际、挖掘潜力、提升人生价值。每个人的苦乐,事实上是由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快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整个世界。改变自己的心灵,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自己的命运自己造。 我们要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力、理念,不要自我设限,要不断挑战自我、学会独立思考、注重培养爱心。学思结合、边学边用。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时能用正确的思路来解决,不自找烦恼。只有当我们学会了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我们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我们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乃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人的心理受到6个层次的影响,从高到低分别是:心灵层——明白人生的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身份层——认为自己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 信念层——配合这个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这种身份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对我是重要的) 能力层——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选择?我已经掌握、尚需掌握哪些能力(如何做,会不会做)? 行为层——在环境中我的行动(做了什么,什么没有做) 环境层——外界的条件和障碍。(时间、地点,人、其他事物)这是对自己的身份认识所造成的结果. (3)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认识分析自己: 1、气质:与生俱来的,反映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特征。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同我的双面的性格一样,是多血质(活泼型)与粘液质(安静型)的结合。我的性格和气质形成的原因是:A 型的潜质+父母家庭的影响+现在家庭的影响。因为 A 型血的人的个性特征是活泼好动、热情奔放。可是我小时候不喜欢别人来了解我,也不想与别人交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又逐渐迸发出深藏的潜质,故而我的性格与气质具有独特的双面性。 2、性格:后天形成的,对于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我是一个表面冷静,内心热情,直率坦诚,意志坚定,独立坚强,乐于冒险的一个人。但也会表现出倔强、情绪化的一面。从心理机能上看,我的性格属于情感型和意

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美丽心灵》

这部影片是关于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人物传记片,讲述了小约翰?福布斯-纳什在念研究生时,便发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论,该理论虽只有短短26页,却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就在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蜚声国际时,他的出众直觉因为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扰,然而这并没阻止他向学术上的最高层进军的步伐,在深爱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的鼓励和帮助下,他走得虽然艰缓,却始终没有停步,而最终,凭借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意志,他如愿以偿得在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故事。 影片中纳什深受精神分裂症的困扰,而他的症状也正符合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类型:偏执型。影片中他表现出以下症状: (1)感知觉出现障碍。他出现了幻觉,自己虚构了三个人物,并且幻想自己正在参与军事机密活动,自己是一个英雄,用自己深爱的数字和逻辑拯救世人。 (2)出现了被害妄想,感觉自己一直被前苏联的间谍组织所监视并企图将其抓走。电影中当精神病院的人员将他强制带走时,他认为自己是被前苏联的神秘组织给抓走了。 (3)对待家人,他情感淡漠。深爱他的妻子默默地为他奉献着,但他也从未想过要为其分担过。影片中他抱着自己未满一周岁的儿子,即使儿子哭的再伤心,他也不以为意。 (4)他的认知功能出现了障碍。患病的他,不能再思考数学难题。 在影片中没有直接说明纳什患病的原因,但在我看来是纳什的性格所致。 在影片中,学生时代的纳什争强好胜,性格内向却总是有强烈的表现欲。他恃才傲物,不去上课,专注于自己的研究,甚至要求老板请爱因斯坦来倾听自己的学术观点,在窗户的玻璃上涂写繁复的公式,在校园里旁若无人地观察鸽子的争食,画下谁也不明白的图案……后来工作后,他仍对大部分人瞧不起,讲课潦草,为了显示自己多牛还把教科书扔到了垃圾筒里。然而不幸的是,他内向又不善交际的性格使得他:敏感、脆弱、神经质。他渴望成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