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2.理解目标: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的不同成因以及对后世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古代农耕文明的学习,增强对祖国历史的亲近感,初步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

4.技能目标:依据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房屋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通过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xx原始xx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理念:

1.教材中的理念: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艰辛、智慧和创造力。

(2)劳动工具的改进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已从消极地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发展到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获取食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强,社会生产力就越高,社会进步程度也就越快。

(3)理解北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南方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的成因,理解建筑艺术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2.教学理念

(l)强调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究,捕捉历史生活中反映人与自然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社会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

(3)针对初中生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主体内容展示为一个便于学生理解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丰富生动的历史发展进程。

(4)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比较能力和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导学式讲解法

五、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有关插图。

六、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70万前的元谋人和70万年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一百多万年、几十万年的悠悠岁月过去,约在六七千年前的时候,我们祖先的生活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现在我给大家提供一些历史场景,大家想象一下:

场景一:一群人在分享劳动果实,不经意间一些果实掉在地上。

场景二:一段时间后,他们再次经过此地,发现地上长出几株植物,并且上面挂着果实。他们又进行了采摘。一位妇女若有所思,并随手埋下几个果实。

场景三:一段时间后,这位妇女又来到此地,她发现自己有意埋下的果实真的长出来了,并且又结了果子。这位妇女非常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围的每一个人。

想一想,这三个场景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农耕生活的产生过程,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形成的,妇女们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发现植物果实掉在地上可以发芽、生长、结果。如此反复地观

察实验,九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人工栽培,早期农业生产就由此产生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一、半坡遗址——北方的xx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第一目录。(约2分钟)

提问:(l)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回答: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植粟、黍等,学会了饲养黄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幻灯片展示:《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律》,边展示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欣赏《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在半坡人的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比较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农业。读《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提问:原始人在做什么?答;点穴下种,种植庄稼。现代人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答;现代农业,机械化进行生产。读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你能说一下这个工具的用途吗?答:为粟去皮即碾小米。想一想,现在这样的工具是什么样子的?答:用机器磨。

组织讨论:根据情况把整个班级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师生一起总结,得出:半坡人生活在北方,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

老师强调指出:农业是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前提;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原始农耕文明产生了。从半坡遗址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的国家之一。

2.自主设计、主动探究:半坡尖底瓶的设计原理是什么?它的用途是什么?

幻灯片展示:《半坡尖底瓶》《尖底瓶使用示意图》(注:由于尖底瓶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在尖底瓶的两个瓶鼻上,挂上了一段盘曲的红绳,使一幅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到了半坡尖底瓶是用来取水的。)

(课前,鼓励学生用黄泥仿制一个半坡尖底瓶,课堂上让学生做取水实验,观察尖底瓶的变化,分析尖底瓶设计原理,说明其应用方法。通过上述方法,让学生感受中华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

最后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二、xx遗址——南方的xx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第二目录,河姆渡人的生活。(约2分钟)

提问:

(1)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河姆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回答: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水稻等,学会了饲养水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对比北方的半坡人的原始农耕文化,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发言、板书。

幻灯片展示:《河姆渡稻谷遗存》《河姆渡人生活想象图》,边展示边启发学生分析。

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师生一起总结,得出:河姆渡人生活在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的生长。

师讲:河姆渡人与半坡人一样,创造了我国光辉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从河姆渡遗址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引导学生归

纳得出:半坡和河姆渡的先民们使用的工具比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更加精致,他们使用的工具是磨制出来,我们把这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成为新石器时代。

师讲:同学们,原始农耕文明出现以后,人类的谋生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开始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并逐步形成原始聚落。

课堂小结: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半坡的穴居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建筑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

当堂检测:

布置作业:比较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不同特点,探究形成的原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21课教案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等重要著作。 2.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如何看待长城这一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播放音像资料(故宫、长城),让学生感受到巍峨雄壮的宫殿和气势恢宏的长城建筑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情感体验,从而感知历史。 2.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设计图表,归纳我国三大科学巨著,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归纳知识,便于知识的掌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的杰作,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科学巨匠和巨著。 教学难点:文化成就如何反映时代特色。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明成祖时候,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布局严谨,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的杰作,城中心的故宫又叫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你知道它为什么叫紫禁城吗?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设问:刚才看到的故宫,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出示《明朝的北京城》图。(指图)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个部分构成(介绍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故宫建筑群以及天坛等著名建筑是古代建筑的杰作)。它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结合同学们课前的了解,你能否谈谈它的建筑风格(特点)?你看后有什么感想? 生答:明成祖时修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过的地方。 故宫建筑风格:①造型雄伟。②布局严整。③以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两边建筑左右对称,是古代传统的城市建筑的杰作,突出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④内外装饰精美豪华……介绍自由阅读卡“琉璃瓦和汉白玉”小常识。 老师要明确宫城就是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总结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复习 知识梳理 一、奴隶王朝的演变 奴隶社会时期—⑴、⑴、⑴时期 1、夏朝:公元⑵年,⑶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奴隶制国家政权)—⑷ 社会结束 ⑸继承父位,⑹制代替了⑺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商朝:前1600年,⑻灭夏⑼(暴君),建立商朝;后盘庚迁都到⑽,故又称“殷商、殷朝”。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⑾朝开始。 3、周:①西周:前1046年,⑿灭商⒀(暴君),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这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成熟、强盛时期;西周后期,周厉王(暴君)在位时,政局混乱,终于在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昏君)在位时(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 ②东周: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分为⒁、⒁。 春秋是⒂社会瓦解时期,战国是我国⒃社会形成时期。 a、春秋五霸:⒄、、、宋襄公、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b、战国七雄:⒅、、、、、、、(东南西北上中下)。(战国形势图P33)答案⑴夏、商、周⑵前2070 ⑶禹⑷原始⑸启⑹世袭⑺禅让⑻汤⑼桀⑽殷⑾商⑿周武王⒀纣⒁春秋、战国⒂奴隶⒃封建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⒅齐、楚、秦、燕、赵、魏、韩、 二、重要的制度 1、禅让制:黄帝之后,⑴时期,推举贤人担任部落首领的制度;第一个通过禅让制成 为首领的是⑵。接着是舜、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2、世袭制:夏朝,⑶继承父位(禹),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⑷变成家天下。 3、分封制:创于⑸,天子为了⑹(目的),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导致春秋战国时诸侯争霸)。作用:⑺,,使周朝成 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答案:⑴尧舜禹⑵尧⑶启⑷公天下⑸西周⑹巩固统治⑺开发边远地区,加强周王朝的统治 三、青铜文明与大变革 1、冶金业: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指⑴时期,⑵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⑶时期(典型:商代的⑷—最大⑸—最奇)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广泛制造“⑹器”。 2、农业发展:春秋战国⑺和⑺出现并逐步推广 牛耕技术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铁农具被使用推广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根本原因。 3、水利工程:都江堰——⑻时⑼国蜀郡太守⑽修建闻名世界的⑾工程,使成都平原变成“⑿之国”。 3、商鞅变法-⒀时期⒁国:内容:承认⒂,允许自由买卖;奖励⒃;建立⒄,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影响:使秦国⒅,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 封建国家。 答案:⑴夏商周⑵商⑶灿烂⑷司母戊鼎⑸四羊方尊⑹铁⑺铁农具牛耕⑻战国⑼秦⑽李冰⑾防洪灌溉⑿天府⒀战国⒁秦⒂土地私有⒃耕战⒄县制⒅国富兵强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优质教案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难点: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战绩,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壮大起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 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学生回答:①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 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教师展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教师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教师讲述: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打击日军,取得了巨大成就。 3.教师提问:人民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战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师寄语】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是良训。 【学习目标】 1、识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识记《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 围及史学价 值和文学价值,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课程导入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好心有好报”……你知道这些说法都与佛教有关吗?佛教在哪个国家产生?它又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它为什么很快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对中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创始人是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八仙”是源于道教的故事吗?道教与佛教的主张是否一样?带着好奇,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二、 宗教 佛教起源于_____,_______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艺术: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史学:司马迁的《史记》 速读课文,完成下列基础知识 三、 基本教义:转世投胎,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幸福 道教兴起 兴起:______时期 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佛教东来 体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叙史范围:从______ 到_______时期的历史 价值: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合作探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案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背景、过程、意义,识记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是平型关大捷;认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及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信息,探求每场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结合课文,利用影像资料、文件档案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表格等手段使学生清晰掌握百团大战等战役的基本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在国家、民族的危难时刻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军队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认识到正是由于他们的浴血奋战、流血牺牲才换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的基本状况。 【新课导入】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了全民族抗战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中国军队进行了一次次的顽强抵抗,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基本情况,还记得有哪些主要的战役吗?(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那么共产党又是怎样领导人民抗战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抗日战场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些基本状况。 一、平型关大捷 先用课件展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并提醒学生仔细阅读,重点注意华北日军的进攻方向。 教师提问:华北日军此时进攻的主要方向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向山西方向,在山西的中北部地区。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军这时进攻山西,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开赴前线并在平型关成功伏击日军,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胜利。 总结归纳: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平型关大捷的知识点: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先用课件展示《地道战》的相关片段,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应内容,然后提问: (1)八路军、新四军建立了哪些抗日根据地? (2)敌后战场的总后方与指挥中枢是哪里?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试卷含答案(人教版)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试卷含答案(人教 版) 一.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50分。)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局面开始于 A.禹 B.启 C.桀 D.周武王 3.下列国王中,生性残暴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有 ①夏桀②商纣③周厉王④周幽王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下列帝王中,能任用贤能,并使国家强大起来的有 ①商汤②周文王③齐桓公④晋文公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5.牧野之战,商朝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商纣王军队数量少 B.商纣王荒淫奢侈,残暴无道 C.周文王重用贤能国力强大 D.少数民族犬戎的进攻 6.西周的都城在今 A.河南登封 B.河南安阳 C.陕西长安 D.河南

洛阳 7.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③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进义务。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8.下图反映的是周朝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中处于第二等级的是 A.诸侯 B.卿大夫 C.士 D.国人 9.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纪年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前841年 C.771年 D.公元前770年 10.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11.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 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1分。) 1.“禹传子”“家天下”说明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开始遭到完全破坏( )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禅让制 D .宗法制 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国家距今已有( ) A .2000年左右 B .3000年左右 C .4000年左右 D .5000年左右 3.“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 .分割诸侯的兵力 B .保证国家的兵源 C .巩固周王的统治 D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4.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长平之战 ②盘庚迁殷 ③牧野大战 ④国人暴动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③④① D .④①③② 5.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 ②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 ③四羊方尊是世界已知的最大青铜器 ④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文字,就无法全面了解过去的文化和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最早文字的是( )

7.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下图所示文 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8.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 法不符合 ...这一时期的是( ) A.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9.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了,该诸侯 国是( ) A.晋 B.齐 C.楚 D.秦 10.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右图反映了哪 一历史时期的现象( ) A.春秋争霸 B.战国形势 C.秦朝统一 D.三国鼎立 11.商鞅变法中,把乡、邑聚合变成县。这一措施 是( ) 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县制 C.奖励耕战 D.统一度量 12.史明智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考试中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为接近(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3.战国末期,有位思想家提倡法治,主张改革。秦王嬴政读了他的著作后,赞叹不已,说:“我得见此人,死也甘心了。”被嬴政仰慕的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14.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15.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 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 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诸子百家历史学案 华师大版

第21课诸子百家 教材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自由的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在我国文化史上、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在辩驳中相互吸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课堂流程: 第一课时(预习+展示)一、导入(1分钟) 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征:列国并立、大国兼并,制度改变。 导出文化特征:百家争鸣 二、明确目标(1分钟) 三、阅读课文,勾画重点。(10分钟) 四、个人完成自主探究,老师巡视。(10分钟) 五、小组合作交流,把疑难点写在报道站里。老师巡、看、查、问、点。(8分钟) 六、大展示(7分钟) 预见性问题及措施: 1、学生对于诸子的名言理解上可能有偏差,需要老学习目标: 1、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知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掌握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及他在思想、教育、文化方 面的贡献;(重点) 3、了解孟子、老子、韩非、墨子、孙子等诸子的主要思想。 自主探究: 1、我的教材我理解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百家”中的主要流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 家等,各学派间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 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注意:“子”是中国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百”只是 一个夸张的说法,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 2、我的教材我整理 把有关诸子的名言警句整理在下边,并试着理解其大意。 (要求合理安排、字迹工整) P103《论语》含义:自己不想干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为国家要无怨无悔,为家庭要任劳任怨。自己明白的事,也让 别人明白是,自己能做的事,也要帮助别人做到。体现了孔子 仁爱的博大胸怀。 P104“孟子语”:我很注意修身养性,培养正义之气。天下 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庭,家庭的根本在于家庭 成员的修养。 P107“韩非语”: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赏赐善行不遗忘 百姓。指惩罚和奖赏应一视同仁,不应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区别 对待。也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地位高低之分。 P107“孙武语”:用兵的方法不可长时间只用一种,好似 水一样没有任何形态。孙子想表达的思想为用兵长胜之道在于 多变让敌人琢磨不透 3、我的教材我归纳 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地位 儒家 孔子 思想核心:仁、礼; 教育思想:首办私 学,主张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等等 儒家创始人, 政治家、思想 家和教育家。 后世尊为“至 圣”。 孟子 思想核心:仁政、 民贵君轻。认为“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提倡做人 要有骨气。 把儒家学说发 扬光大,后世 尊为“亚圣” 道家老子 主张: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具有朴 素辩证法思想。 道家学说的创 始人。道教尊 其为“道家始 祖” 法家韩非 主张历史是发展变 化的,今世必然胜 于前世;强调“法 治”;提出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理论。 法家学说的集 大成者。 墨家墨子 非攻、兼爱、举贤、 节俭 墨家学派创始 人 兵家孙子 知己知彼,百战不 殆;避实击虚;攻 其不备,出其不意。 兵家始祖 师点拨。 2、学生对于诸子的主要思想可能 归纳不全或难于理解,可在小展 示和大展示期间予以点拨。 七、巩固记忆(8分钟) 第二课时(展示+反馈) 一、反馈:每组单号同学反馈孔 子、孟子的相关内容,双号同学 反馈老子、韩非子的有关内容。 反馈完后组内互查(8分钟) 二、合作探究。(15分钟) 任务分配:1、2组一题,3、4组 二题,5、6组三题 预见性问题及措施: 第2题和第3题稍有难度,可指 导每组的1、2号同学,再进行组 内帮扶。 三、大展示(10分钟) 四、整理导学案(5分钟) 五、课堂小结(1分钟) 百家争鸣时代,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们 的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一系 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中 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 我们回首历史时,发现,百家争 鸣的地位不可超越,这些思想和 智慧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的思维。这堂课内容已结束,你 到底掌握了多少呢,请同学们独 立完成达标测评。 五、达标测评(6分钟)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知识点1 平型关大捷 1.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2.时间:1937年9月。 3.交战双方:林彪指挥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和日军板垣师团一部。 4.结果:歼灭日军1000多人。 5.意义: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知识点2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 (3)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 (1)军事上: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根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不得安宁。 (2)政治上: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3)经济上: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3.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作用: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知识点3 百团大战 1.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3.时间:1940年下半年。 4.指挥者:彭德怀。 5.规模:八路军总部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

日军遭受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八 多个团,在华北 的战线上向日军猛烈攻击,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内容作用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案新人教版

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和人文精粹。了解我国古代文字、朝代更替、南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农业、书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历史随机图片,视频。总结历史的更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书法欣赏、古乐欣赏等,陶冶情趣,从审美上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代历史和艺术成就。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历史中,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引入古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进入学习课文。 【自主回顾】 (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师出示图片,边看边讲,以及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一时期,有哪些文化。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中国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新进的技术,而且至今保持在领先地位? 2、我国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被人说是:“神医扁鹊,起死回生。”后人为什么这样崇拜? 3、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判断?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今后的历史朝代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什么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练习复习课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练习

第2课原始农耕 一、选择题 1.对我国古代半坡居民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原始森林里B.使用色泽鲜艳,红底黑色纹饰的彩陶 C.住在干栏式房屋里D.使用精美的打制石器 2.(题文)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这是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历史上,我们祖先最先能够吃到米饭的是() A.元谋人 B.半坡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3.(题文)央视热播《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种植粟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城头山遗址 4.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小明在参加比赛时,主持人给他的问题是“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A.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B.熟练掌握制陶技术 C.能够建造房屋 D.开始饲养家禽 6.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A.聚落的发展 B.火的使用 C.农作物的种植 D.家畜饲养的出现7.自然环境对历史有着深远影响,半坡村落位于黄河流域、气候相对干燥寒冷。请问下列哪项可以体现出环境对半坡人的影响? A.半坡人用磨制石器 B.半坡人制作陶器 C.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 D.半坡人养殖牲畜 8.“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遗址包括()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诸子百家导学案(无答案) 华师大版

第21课 诸子百家 一、温故互查 1、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把-----------、------------、------------熔冶在一起铸造成青铜器.-------------是商周手工业部门中最重要的部门,其工艺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2、青铜器种类繁多,按照他们的用途可以分为-----------------------------------------------------------等。 3、-------------是青铜器中最著名的大方鼎。 二、设问导读 1、完成填空 (1)、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的局面. (2)、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他著的------------在世界军事史上游击队高的荣誉. 2、完成下列表格 地位(影响) 学派 姓名 时期 主要思想及 著作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兵家 三、自我检测 1.下面有关“诸子百家”的说不正确的是( ) A.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兵家等学派 C.由于各学派间热烈争辩、各执一词,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D.“诸子百家”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最大,这一学派的创世人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3.孔子既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后来被他的弟子编成一书,书名是( ) A.《诗》 B.《书》 C.《春秋》 D.《论语》 4.孟子也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下列历史名言中哪一名话出自他所言?(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 “学而时习之 C.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 (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4.总结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 不同点 地理位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距今年代距今约6000年距今约7000年 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干栏式 生产工具骨器、角器等骨耜 种植作物粟水稻 相同点 ①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②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态;③ 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 陶器等 5.合作探究:阅读教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回答问题 (1)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 提示: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干燥,较为寒冷,雨水稀少;河姆渡人居住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试卷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综合练习 A.实行变法 B.人民起义 C.分封诸侯 D.争霸战争 9.关于甲骨文,错误的解释是()。 A.我国古代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B.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C.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D.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

10.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B.社会大变革的出现 C.频繁的争霸战争 D.学术的繁荣和思想的活跃 11.孔子的教育成就主要有()。 ①以德教民②以礼治国③有教无类④当仁不让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有用的学说以及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并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学说分别是()。A.儒家墨家 B.法家儒家 C.道家儒家 D.兵家法家13.下列是描述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关中地区某人发迹的故事,你认为哪个是不可能的()。 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粮食丰收,政府免除他的徭役 C.后来,他用卖粮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为小地主 D.四十岁后,他卖掉所有的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成为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14.下列成语和晋楚争霸有关的是()。 A.老马识途 B.退避三舍 C.卧薪尝胆 D.尊王攘夷 15.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立人像 D.青铜鼎 二、材料解析题(20分) 16.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1)文中“卫鞅”指谁?“孝公”是哪国国君?(2分) (2)文中反映卫鞅什么主张?(1分) (3)文中的议论代表哪个阶级?(1分)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课时训练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选择题 1.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是( A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2.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平型关”胜仗的指挥者是( B ) A. 李宗仁 B. 林彪 C. 彭德怀 D. 朱德 3.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的是( A ) A.延安B.重庆C.西安D.遵义 4.下图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采取的著名战法是( B ) A. 地道战 B. 地雷战 C. 夜袭战 D. 麻雀战 5.为了克服困难,巩固根据地,根据地军民采取多种措施,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争取抗战胜利而采取的是( C ) A.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B.实行加租加息的土地政策 C.开展游击战争 D.进行反“扫荡”作战 6.1940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地区组织100多个团对日军展开了一场大规模进攻。这场军事行动的指挥者是 ( C ) A. 李宗仁 B. 林彪 C. 彭德怀 D. 杨靖宇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的是( C ) A.主力部队和地方民兵相互配合 B.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 C.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 D.“扫荡”与反“扫荡” 8.1940年日本天皇曾忧心忡忡地说:“侵入莫斯科的拿破仑军队就是败在消耗战

与游击战中,日本军在中国是否感觉到无法对付了?”这说明( B ) A. 中华民族最早举起反法西斯旗帜 B. 中华民族的抗战使日军深陷中国战场而无法自拔 C.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消耗和牵制了日军 D. 中国战场始终抗击和牵制着日本法西斯全部力量 9.抗日战争中,由彭德怀领导的、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的主要攻击目标是( C ) A.在正面战场与敌对峙B.夺取沦陷区的大城市 C.摧毁交通线及日伪据点D.消灭国民党有生力量 10.下列发生在全民族抗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有( D ) ①九一八事变②西安事变③台儿庄战役④百团大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③④ 二、材料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战役给日军以迎头痛击,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其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全国抗战开始以来所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它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共产党及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扩大了影响。 材料二在这次大规模的主动出击日军的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伪军2.5万多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桥梁和隧道26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 (1)材料一中的“这次战役”指的是哪次战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这次战役”的重要意义。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材料二中“这次大规模的战役”指的是哪一场战役?说出该战役的指挥者。百团大战。彭德怀。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概括一个主题。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练习

第2课原始农耕 一、选择题 1.对我国古代半坡居民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原始森林里B.使用色泽鲜艳,红底黑色纹饰的彩陶 C.住在干栏式房屋里D.使用精美的打制石器 2.(题文)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这是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历史上,我们祖先最先能够吃到米饭的是() A.元谋人B.半坡人C.北京人D.河姆渡人 3.(题文)央视热播《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种植粟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A.半坡遗址B.河姆渡遗址C.大汶口遗址D.城头山遗址 4.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5.小明在参加比赛时,主持人给他的问题是“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A.普遍使用磨制石器B.熟练掌握制陶技术C.能够建造房屋D.开始饲养家禽 6.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A.聚落的发展B.火的使用C.农作物的种植D.家畜饲养的出现 7.自然环境对历史有着深远影响,半坡村落位于黄河流域、气候相对干燥寒冷。请问下列哪项可以体现出环境对半坡人的影响? A.半坡人用磨制石器B.半坡人制作陶器 C.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D.半坡人养殖牲畜 8.“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遗址包括() ①北京人遗址②半坡遗址③元谋人遗址④河姆渡遗址。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9.下列原始人类生活的顺序是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④①②D.①④②③ 10.2015年3月3日全国“两会”召开,房价依然是中国居民关注的焦点。据考证,我国境内开始建造房屋过上定居生活的原始居民有() ①北京人②元谋人③山顶洞人④半坡人⑤河姆渡人 A.①②B.③④C.③⑤D.④⑤ 11.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原始农耕生活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下列能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 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铁农具D.曲辕犁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优质教案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歌曲——保卫黄河)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祖国山川为之变色。回头遥望这场血与火交融的战争,依然会被抗日英烈深深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的中国军民,是如何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平型关大捷 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中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提示: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提示:①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教师展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

提示:主要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2.教师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材料展示:一个日军陆军上校悲叹道:“为什么,唉,为什么,在我们已经达到最初目的后,我们不迅速结束中国事变?我们被诱入内地,真是愚蠢……我们所得到的是不动产,而不是我们‘解放’的人民的普遍支持……我们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永无尽头的消耗的泥潭中了。” 4.教师讲述: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打击日军,取得了巨大成就。 5.教师提问:人民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战法? 提示:人民游击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了各方的力量而展开的。主要有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 6.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老电影《地雷战》 7.教师提问: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8.教师强调: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势力,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增加了抗战的力量。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目标导学三:百团大战 1.教师讲解:经过发展,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在占领区的统治。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囚笼政策】是指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政策。 【囚笼政策】比喻如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的吃掉,比喻逐步侵占。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百团大战的相关信息。 4.展示史料: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作战1800余次,击毙日伪军2.5万多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桥梁和隧道260多个,一度恢复县城四五十个,并缴获大量武器。 5.教师提问:请结合上述内容讨论一下百团大战的意义。(学生讨论) ①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②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