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1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对中国成人血脂控制意义

2011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对中国成人血脂控制意义

2011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对中国成人血脂控制意义
2011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对中国成人血脂控制意义

基金项目:1.黑龙江省攻关项目(信号转导机制在酒精致心肌损害中的实验研究)基金编号:GC09C408-2 2.哈尔滨市科技攻关项目(冠心病最佳防治手段和路径研究)基金编号:2007AA3CS082通讯作者:李为民 Email:lwm@https://www.wendangku.net/doc/2d17956733.html,

2011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对中国成人血脂控制意义

李为民,刘怡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内科,哈尔滨 150001)

据《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报告,中国人群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虽然低于多数西方国家,但仍然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1]。血脂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 )首次携手发布欧洲首个《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作为欧洲血脂治疗最新理念,该指南充分体现继2004年成人治疗指南ATP Ⅲ更新后7年间血脂领域新进展及血脂管理理念新突破,引起国际社会极大重视。我国人群血脂水平与血脂异常患病特点与西方有所差异。如何合理应用最新西方指南指导我国血脂管理十分重要。

1 重新定义降脂治疗目标

1.1 重视危险分层 即往众多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中,都强调根据血脂合适水平指导调脂治疗。2001年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第3版成人治疗指南(NCEP ATP Ⅲ)[3]中明确定义血脂水平分层标准,将血脂水平分为“合适范围”、“正常”、“边缘升高”、“升高”、“极高”、“减低”等多个层次。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4]即有所删减,删除“正常”及“极高”两个层次。2009年加拿大发布血脂异常指南即摒弃“血脂合适水平”描述,更强调根据心血管危险

分层指导血脂干预的理念,从而使血脂管理更加具体、合理,贴近临床。2011年ESC/EAS 指南更明确指出,血脂达标值要因人而异,明确的“合适范围值”有可能掩盖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等风险因素,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高。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非取决于个体具有某一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仅仅靠血脂水平化验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患者健康水平。因此,取消血脂水平分层,根据危险分层来决定血脂干预强度有着更积极的意义。

1.2 更积极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 从层出不穷的指南更新可以看出,降脂目标日趋严格。对欧美国家而言,2001年ATP Ⅲ指南建议高危患者LDL-C <

2.6 mmol/L (100 mg/dl );2004年ATP Ⅲ[3]更新后要求愈加严格,高危患者基线LDL-C >2.6 mmol/L (100 mg/dl )时,治疗后LDL-C 应<2.6 mmol/L (100 mg/dl ),当基线LDL-C <2.6 mmol/L (100 mg/dl ),治疗后降幅应≥30%,极高危组患者LDL-C 应<1.8 mmol/L (70 mg/dl )。2009年加拿大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中则指出,高危患者应降低LDL-C 至<2 mmol/L (约77 mg/dl )或降低幅度≥50%。2011年ESC/EAS 首次发布的指南提出了更积极的LDL-C 目标,认为高危患者LDL-C <2.5 mmol/L ,极高危患者LDL-C 目标值<1.8 mmol/L (70mg/dl ),不能达标时,至少下降≥50%。2004年至2011年,LDL-C 由<2.6 mmol/L (100 mg/dl )到<1.8 mmol/L

(70 mg/dl),其控制目标越来越严格。

我国LDL-C目标值与国际趋势一致,控制亦愈加严格。1997年中华医学会《血脂异常防治建议》[5]中高危患者LDL-C目标值为<2.6 mmol/L (100 mg/dl),但2007年的指南即已明确,极高危患者LDL-C应<2.1 mmol/L(80 mg/dl)。由于我国人群血脂特点、治疗手段差异及人群对药物反应不同,这一目标稍高,但可以明确,LDL-C 控制目标愈来愈积极。

事实上,早在200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在对高危人群的血脂管理共识》(ACC/ADA)中,即提出LDL-C“低一点,好一些”的观点,特别是在已经明确心血管疾病(CVD)患者中。共识指出,理论上,所有人都应该将LDL-C维持在1.3 mmol/L(50 mg/dl)的“新生儿”水平,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CVD患者也应该控制在类似低的水平[6]。

由此,可以明确,LDL-C控制目标日趋严格,尤其对我国CVD患者,只有严格控制LDL-C 水平,才能有效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改善临床结局。

2 干预靶点多样化

2011年ESC/EAS指南将控制LDL-C水平作为血脂管理的首要靶目标(Ⅰ/A),取消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作为干预靶点,但同时也提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及载脂蛋白B(ApoB)亦为应考虑的调脂目标,尤其对合并混合型血脂异常、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更应如此(Ⅱa/C),应将non-HDL-C列为次要目标,non-HDL-C目标值应比LDL-C高0.8 mmol/L (30 mg/dl)。

2.1 non-HDL-C应为血脂管理次要目标 大型荟萃分析显示,non-HDL-C是冠心病治疗中重要治疗靶点。non-HDL-C降低与冠心病发病率降低密切相关[7]。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糖尿病学会(ACC/ADA)指出non-HDL-C是比LDL-C更好的识别高危人群的指标,并且把它作为高危和血脂异常患者调脂治疗首要目标[8]。

non-HDL-C与缺血性心血管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尽管我国人群与西方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特点不同,但针对我国人群non-HDL-C调查结果亦相同,non-HDL-C对不同类型心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有预测作用。任洁等[9]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中35~64岁基线无心血管疾病的29 937名研究对象基线non-HDL-C 水平和12年间急性冠心病事件、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病危险进行分析,结果证实,non-HDL-C水平增高可增加急性冠心病事件、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病风险。因此,non-HDL-C作为次要血脂管理目标同样适用于我国成人血脂管理。

目前,尽管有众多循证医学证据,n o n-HDL-C仍未引起重视。Virani等对美国21 801名冠心病患者研究显示,以2004年ATPⅢ指南作为标准,40%患者LDL-C达标,但仅有13%患者non-HDL-C达标[10]。Virani同期调查报告表明[11],不论是内科医师、家庭医师、心脏病学家或内分泌学家,与参加过临床血脂继续教育学习(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者相比,未参加医生中仅有56%会根据血脂化验结果计算non-HDL-C,36%将non-HDL-C作为血脂管理次要目标(36%∶91%,P<0.01)。由此可知,临床医师缺乏对non-HDL-C重视。因此,2011年ESC/EAS血脂指南提出non-HDL-C作为血脂管理次要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2.2 ApoB也应考虑为调脂目标 ApoB是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中间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主要载脂蛋白。2011年ESC/EAS指南推荐,对于合并混合型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或慢性肾脏病患者尤其应考虑将ApoB作为调脂目标(Ⅱa/B)。

INTERHEART研究在全球52个国家收集15 1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14 820例健康对照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ApoB/ApoA1比值升高与心肌梗死显著相关[12]。

2.3 取消HDL-C作为干预靶点 尽管众多流行病学研究证实HDL-C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密切相

关,但目前对于如何有效升高HDL-C及其治疗目标值均不明确,因此。2011年ESC/EAS指南取消HDL-C作为干预靶点。2011美国心脏协会(AHA)年会公布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腔内超声研究(SA TURN试验)[13],纳入1389名患者,是一项为期104周的随机、双盲、平行分组的多中心Ⅲb期研究,结果证实,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升高HDL-C有差异,分别使其升高至1.30 mmol/L(50.4 mg/dl)和1.26 mmol/L(48.6 mg/dl)(P=0.01),但两组患者主要研究终点斑块体积变化百分比(PA V)无统计学差异(?0.99%∶?1.22%,P=0.17),药物升高HDL-C与斑块逆转或事件降低并不相关。但考虑HDL-C是心血管事件风险强预测因子,指南仍然推荐使用HDL-C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Ⅰ/ C)。

3 血脂异常的治疗

3.1 改变生活方式同时积极启动药物治疗 2011年ESC/EAS指南与我国血脂管理指南一致强调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herapeutic life-style change,TLC)是控制血脂异常的基本和首要措施。指南中再次强调健康生活方式及饮食对血脂异常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切实执行生活方式及饮食改变。恰当的生活方式改变对多数血脂异常者能起到与降脂药物相似的治疗效果,有效控制血脂水平的同时可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但对于高危及极高危患者,指南推荐立即启动药物治疗;LDL-C>2.6 mmol/L(100 mg/dl)中危患者和LDL-C>

4.9 mmol/L(190 mg/dl)低危患者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外,亦应考虑药物治疗。

3.2 最大剂量他汀为首选 2011年ESC/EAS指南与我国现行指南在血脂异常治疗方面最大差异为药物剂量选择。2011年ESC/EAS指南推荐首选最大剂量他汀或患者能耐受最大剂量他汀使血脂达标(Ⅰ/A)。但我国《提高临床血脂控制达标率的专家建议》[14]指出,他汀类选用应根据给药前具体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LDL-C水平和该患者治疗目标值间的差距,选用恰当的他汀种类和剂量。如所需剂量较大,可先用不大剂量,以后调整。与欧美指南提倡首选最大剂量有所不同。以阿托伐他汀为例,欧美以80 mg为最大剂量,我国说明书中规定最大剂量为40 mg。而中国指南推荐标准剂量为10 mg(可使LDL-C水平降低30%~40%)。原因可能为临床医师通常不愿意应用高剂量他汀。另外,也可能为亚洲患者对药物更敏感,使用10 mg剂量可能达到和欧美人群应用20 mg同样的LDL-C水平。尽管如此,我国目前他汀类药物使用剂量依然有极大上升空间。

大量实验已证实,大剂量他汀类药物使用达标率高,安全性好。大型荟萃分析VOY AGER研究共分析30 102例接受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10~40 mg/d)、阿托伐他汀(10~80 mg/d)及辛伐他汀(10~80 mg/d)降脂效果,结果证实,随他汀剂量增加,患者血脂达标率显著增加(P<0.0001)[15]。

3.3 个体化治疗血脂异常 2011年ESC/EAS指南针对不同临床情况,包括家庭性血脂异常、儿童、妇女、老年人、代谢综合征及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冠脉介入术后、心力衰竭及瓣膜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肾脏疾病、移植术后患者、卒中及艾滋病患者血脂控制提出具体意见。

慢性肾脏疾病(CKD)是冠心病等危症,2011年ESC/EAS指南首次对中重度CKD给出血脂治疗推荐。确诊的CKD患者降低LDL-C应作为首要治疗目标(Ⅰ/A),同时,他汀类药物对病理性蛋白尿有益,因此,2~4期患者应考虑他汀治疗(Ⅱa/B);

另外,指南针对外周动脉疾病及艾滋病患者也首次给出降脂方案。明确他汀类药物可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同时延缓主动脉瘤进展。对艾滋病患者,指南推荐将其作为高危患者对待,应使其LDL-C<1.8 mmol/L(70 mg/dl)。

综上所述,2011年ESC/EAS指南更新了临床对血脂异常治疗的新观点,使临床医师对血脂异常管理了解更加透彻,尤其针对不同临床情境血脂管理有据可依,使医师可以采取更积极、更具体的治疗措施。我国2006年进行的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状况多中心协作研究对全国21家省部级医院和6家县级医院2237例正在服用调脂药的患者进行调查,按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

指南》推荐目标值,显示我国血脂总达标率仅为50%[16],血脂异常控制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因此,我国应该辩证学习2011年ESC/EAS新指南,结合国人与欧美人群血脂异常特点的差异,取其精华,及时更新我国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完善和发展我国血脂控制工作,提高我国成人血脂控制达标率。

参考文献

[1] 赵文华, 张坚, 由悦, 等. 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

特点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39(5): 306-310. [2]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the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EAS).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J]. Eur Heart J, 2011, 32:1769-

1818.

[3] Grundy S, Cleeman J, Merz NB, et al. Implications of recent

clinical trials for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 Ⅲ guidelines[J]. Circulation, 2004,

110:227-239.

[4]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

脂异常防治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5): 390-

419.

[5] 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 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 中华心血

管病杂志, 1997, 25(3): 169-173.

[6] Consensus Conference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 Lipoprotein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cardiometabolic risk[J]. J Am Coll Cardiol, 2008, 51(15):1512-

1524.

[7] Robinson JG, Wang S, Smith BJ, et al.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educ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J]. J Am Coll

Cardiol, 2009, 53(4):316-322.[8] Brunzell JD, Davidson M, Furberg CD, et al. Lipoprotein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cardiometabolic risk: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J]. Diabetes Care,

2008, 31(4):811-822.

[9] 任洁, 赵冬, 刘静, 等.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中国

人群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相关性[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 38(10): 934-938.

[10] Virani SS, Woodard LD, Landrum CR, et al. Institutional,

provider, and patient correlates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and 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goal attainment

according to the Adult Treatment Panel Ⅲ guidelines[J]. Am

Heart J, 2011, 161:1140-1146.

[11] 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现状多中心协作研究组. 第二次

中国临床血脂控制达标率及影响因素多中心协作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420-427.

[12] McQueen MJ, Hawken S, Wang X, et al. Lipids, lipoproteins,

and apolipoproteins as risk marker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 (the INTERHEART study): a case-control

study[J]. Lancet, 2008, 372:224-233.

[13] Nicholls SJ, Borgman M, Nissen SE, et al. Impact of statins

on pro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SATURN (Study of Coronary Atheroma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effect of Rosuvastatin versus AtorvastatiN)[J].

Curr Med Res Opin, 2011, 27(6):1119-1129.

[14] 中国临床血脂控制达标行动专家组. 提高临床血脂控制达

标率的专家建议[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 38(4): 294-

298.

[15] Nicholls S, Brandrup-Wognsen G, Palmer M, et al. Meta-

analysis of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increasing dose of

atorvastatin versus rosuvastatin versus simvastatin on lowering

levels of atherogenic lipids (from VOYAGER)[J]. Am J

Cardiol, 2010, 105:69-76.

[16] Virani SS, Steinberg L, Murray T, et al. Barriers to non-HDL

cholesterol goal attainment by providers[J]. Am J Med, 2011,

124:7876-7880.

收稿日期:2011-12-26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近30年来,中国人群得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201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成人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平均值为4、50 mmol/L,高胆固醇血症得患病率为4、9%;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平均值为1、38 mmol/L,高TG血症得患病率为13、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平均值为1、19 mmol/L,低HDL-C血症得患病率为33、9%。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2002年呈大幅度上升。人群血清胆固醇得升高将导致2010—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约920万[2].我国儿童青少年高TG血症患病率也有明显升高[3],预示未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及相关疾病负担将继续加重. 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 terol,LDL—C)或TC升高为特点得血脂异常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重要得危险因素;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减少ASCVD发病及死亡危险[4]。其她类型得血脂异常,如TG增高或HDL-C降低与ASCVD发病危险得升高也存在一定得关联[5,6,7]。 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鼓励民众采取健康得生活方式,就是防治血脂异常与ASCVD得基本策略;对血脂异常患者,防治工作重点就是提高血脂异常得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者得知晓率与治疗率虽有提高[8],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血脂异常得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2007年,由多学科专家组成得联合委员会共同制订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该指南在充分采用中国人群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外研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7修订版]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前言 近30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201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成人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平均值为4.50 mmol/L,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4.9%;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平均值为1.38 mmol/L,高TG血症的患病率为13.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平均值为1.19 mmol/L,低HDL -C血症的患病率为33.9%。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2002年呈大幅度上升。人群血清胆固醇的升高将导致2010—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约920万[2]。我国儿童青少年高TG血症患病率也有明显升高[3],预示未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及相关疾病负担将继续加重。 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或TC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减少ASCVD发病及死亡危险[4]。其他类型的血脂异常,如TG增高或HDL-C降低与ASCVD发病危险的升高也存在一定的关联[5,6,7]。 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鼓励民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血脂异常和ASCVD的基本策略;对血脂异常患者,防治工作重点是提高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虽有提高[8],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2011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对中国成人血脂控制意义

基金项目:1.黑龙江省攻关项目(信号转导机制在酒精致心肌损害中的实验研究)基金编号:GC09C408-2 2.哈尔滨市科技攻关项目(冠心病最佳防治手段和路径研究)基金编号:2007AA3CS082通讯作者:李为民 Email:lwm@https://www.wendangku.net/doc/2d17956733.html, 2011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对中国成人血脂控制意义 李为民,刘怡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内科,哈尔滨 150001) 据《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报告,中国人群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虽然低于多数西方国家,但仍然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1]。血脂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 )首次携手发布欧洲首个《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作为欧洲血脂治疗最新理念,该指南充分体现继2004年成人治疗指南ATP Ⅲ更新后7年间血脂领域新进展及血脂管理理念新突破,引起国际社会极大重视。我国人群血脂水平与血脂异常患病特点与西方有所差异。如何合理应用最新西方指南指导我国血脂管理十分重要。 1 重新定义降脂治疗目标 1.1 重视危险分层 即往众多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中,都强调根据血脂合适水平指导调脂治疗。2001年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第3版成人治疗指南(NCEP ATP Ⅲ)[3]中明确定义血脂水平分层标准,将血脂水平分为“合适范围”、“正常”、“边缘升高”、“升高”、“极高”、“减低”等多个层次。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4]即有所删减,删除“正常”及“极高”两个层次。2009年加拿大发布血脂异常指南即摒弃“血脂合适水平”描述,更强调根据心血管危险 分层指导血脂干预的理念,从而使血脂管理更加具体、合理,贴近临床。2011年ESC/EAS 指南更明确指出,血脂达标值要因人而异,明确的“合适范围值”有可能掩盖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等风险因素,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高。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非取决于个体具有某一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仅仅靠血脂水平化验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患者健康水平。因此,取消血脂水平分层,根据危险分层来决定血脂干预强度有着更积极的意义。 1.2 更积极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 从层出不穷的指南更新可以看出,降脂目标日趋严格。对欧美国家而言,2001年ATP Ⅲ指南建议高危患者LDL-C < 2.6 mmol/L (100 mg/dl );2004年ATP Ⅲ[3]更新后要求愈加严格,高危患者基线LDL-C >2.6 mmol/L (100 mg/dl )时,治疗后LDL-C 应<2.6 mmol/L (100 mg/dl ),当基线LDL-C <2.6 mmol/L (100 mg/dl ),治疗后降幅应≥30%,极高危组患者LDL-C 应<1.8 mmol/L (70 mg/dl )。2009年加拿大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中则指出,高危患者应降低LDL-C 至<2 mmol/L (约77 mg/dl )或降低幅度≥50%。2011年ESC/EAS 首次发布的指南提出了更积极的LDL-C 目标,认为高危患者LDL-C <2.5 mmol/L ,极高危患者LDL-C 目标值<1.8 mmol/L (70mg/dl ),不能达标时,至少下降≥50%。2004年至2011年,LDL-C 由<2.6 mmol/L (100 mg/dl )到<1.8 mmol/L

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解读(最全版)

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解读(最全版) 近期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联合更新并颁布了2016年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1]。新指南结合近年来所获取的最新研究证据,对不同心血管危险分层患者的血脂异常管理做出了推荐建议,其要点如下: 1 改善生活方式的建议 在人群中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比药物干预更具有成本效益(Ⅱa,B)。 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血脂异常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基石,是最为安全有效且经济的治疗方式之一。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为每位患者做出改善生活方式的建议。 2 基于总心血管风险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血脂干预策略 见表1。 表1 基于总心血管风险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血脂干预策略

心血管风险评估是制定血脂异常干预策略的基础。不同心血管危险水平的患者其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以及降胆固醇治疗目标均有所不同。心血管危险水平越高,药物干预的时机越早,降胆固醇的目标值也越低。 3 风险评估建议 (1)对于年龄>40岁的无心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肾病或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无症状成年人,推荐应用诸如SCORE等风险评估系统评估整体心血管风险(Ⅰ,C);(2)根据确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中度至严重的肾脏疾病、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存、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SCORE评分为心血管高风险可确定患者属于高危人群,并强烈建议患者对所有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Ⅰ,C)。 欧洲指南推荐应用SCORE评估系统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但这一风险模型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人群。我国患者的心血管评估方法应参照我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4 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中的血脂检验的建议 (1)应用SCORE系统评估总心血管风险时应将总胆固醇(TC)应作为参数(Ⅰ,C);(2)在血脂异常的筛选、风险评估、诊断和管理中应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为主要的参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推荐用于HeartScore风险评估系统(Ⅰ,C);(3)三酰甘油(TG)可提供更多的信息,推荐用于心血管风险评估(Ⅰ,C);(4)非HDL-C是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应被视为一种风险标记,尤其是在TG增高的患者(Ⅰ,C);(5)具备ApoB检测条件时,可将其作为风险标记的替代指标,尤其是在TG增高的患者(Ⅱa,C);(6)对有早发心血管

血脂异常防治建议

血脂异常防治建议 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 引言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居于死亡原因的第一或第二位,其中冠心病的发病与死亡率在某些地区正在上升。已有的证据说明冠心病的发病中有若干危险因素起重要作用,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在以上各因素中高胆固醇血症最被重视,其临床意义已经反复证实,随血胆固醇的长期增高,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长期控制血胆固醇于合适的水平,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降低血胆固醇可以减轻动脉粥样斑块,减少冠心病事件。近年来,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的认识正在加深。因此,在广大人群中进行高脂血症的防治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与生活调节对防治高脂血症极为重要,大多数人可以经过此法降低血脂。近来新发展的调脂药物已能部分地控制饮食治疗所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作为危险因素 一、总胆固醇(TC) 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由以下研究证实:(1)动物实验;(2)人体动脉粥样斑块的组织病理学与化学研究;(3)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血脂检查;(4)遗传性高脂血症易早发冠心病;(5)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发现;(6)干预性预防治疗试验的结果。血清TC在4.5mmol /L(173mg/d1)以下冠心病较少,冠心病人血清TC多数在5.0-6.5mmol/L(192-250mg/d1),血清TC水平越高,冠心病发病越多越早,血清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的危险性可减少2%。 二、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在血中主要以LDL的形式存在,目前公认LDL属于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其血中水平越高,动脉粥佯硬化的危险性越大。 高密度脂蛋白(HDL):HDL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 其证据来自:(1)流行病学研究结果;(2)家族性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者易患冠心病;(3)干预性试验中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可使动脉粥样硬化减退,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0.9mmol/L(35mg/dl)属于过低,流行病学资料发现血清HDL-C每增高0.4mmol/L(15mg/d1),则冠心病危险性降低2-3%。 三、甘油三酯(TG) 饮食中脂肪以TG存在,吸收后以乳糜微粒循环于血中餐后大约12小时后从血中消除,血TG恢复至原有水平,TG以极低密度脂蛋白循环于血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如转变为小而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则致动脉粥样硬化能力增高,血TG>2mmol/L(176mg/d1)并伴有LDL-C高或HDL-C 低则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四、其他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2014年CCEP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

2014年CCEP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脑卒中以及外周动脉疾病等)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近30余年来,我国居民中血脂异常的流行趋势日趋严重,对ASCV D的防治形成严峻挑战。为进一步做好血脂异常防治工作,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等学术机构组织专家,于2007年制定并颁布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该指南颁布以来,对于我国血脂异常的规范化防治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新研究结果的陆续发表,为血脂异常管理策略提供了很多新信息。新近,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与美国心脏协会(AHA)于2013年底更新了成人降胆固醇治疗指南(AC C/AHA降胆固醇治疗指南)。虽然该指南针对美国患者而制定,但仍可能对我国现行的降脂治疗理念产生一定影响。如何评价该指南、如何在我国积极合理的开展血脂异常和ASCVD 的防治工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修订工作已经启动。为规范我国新指南颁布之前的血脂管理临床实践,藉此中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开展1 0周年之际,CCEP委员会组织部分专家制定这一专家建议,旨在针对当前血脂异常防治方面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阐述,为我国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 1. 无ASCVD患者的血脂管理 大量研究表明,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成分,没有胆固醇就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由此所诱发的多种ASCVD,因此高胆固醇血症被视为ASCV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积极控制胆固醇水平是降低ASCVD风险的关键措施。 1.1 血脂异常的干预靶点 临床常规检验提供的血脂参数包括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与甘油三酯(TG)等。现有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LDL)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本因素。基础研究发现,LDL通过血管内皮进人血管壁内,在内皮下滞留的LDL被修饰成氧化型LDL,后者被臣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不断增多融合,构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鉴于LDL在ASCVD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中的核心作用,并且大量随机化临床研究也证实降低LDL-C可显著减少ASCVD事件风险,因此在降脂治疗中,应将LDL-C作为主要干预靶点。同时,近年来日渐增多的证据显示,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与ASCVD的发病风险也密切相关,因而VLDL-C应成为降胆固醇治疗的另一个可能的目标。LDL-C与VLDL-C统称为非HDL-C,二者包括所有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因此非HDL-C可作为降LDL-C 治疗的替代指标。临床上,非HDL-C数值由TC减去HDL-C而获得。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HDL-C与TG水平也与ASCVD的发病存在相关性,HDL-C水平降低和(或)TG水平增高的人群中,ASCVD的发病风险也增高。然而,近年来所完成的多项以升高HDL-C 和(或)降低TG为治疗目标的药物试验未能降低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因此,在血脂异常的治疗方面,目前仍建议以LDL-C为主要靶点。在保证LDL-C(或非HDL-C)达标的前提下,力争将HDL-C和TG控制于理想范围内(HDL-C≥1.04mmol/l,TG<1.7mmol/l)。生活方式治疗是升高HDL-C和(或)降低TG的首要措施。若TG严重升高(≥5.6 mmol/L)(甘

2018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血脂异常合

血脂异常合理用药指南解读—血脂异常诊治进展考试 返回上一级10题,每题10分)单选题(共 1 .临床常用的血脂参数是低密度脂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B. C.Apo B D.Lp(a) B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暂无2 .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临床情况是急性心肌梗死A.高血压B.主动脉夹层C.糖尿病D.A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答案解析:暂无3 .属于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是岁冠脉植入支架一枚姐姐70A.岁行冠脉搭桥术母亲60B.60父亲岁死于急性心肌梗死C.波低平”父亲50岁心电图“TD.B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暂无答案解析: 混合型高脂血症是指4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A.血清总胆固醇增高甘油三酯增高+B.血清总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C.血清甘油三酯增高+ D.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暂无答案解析: 5 .需要考虑原发性脂质异常血症的临床情况是≥5mmol/LA.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高血T4、T3B.200μmmol/LC.血肌酐7.6%

糖化血红蛋白D.A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答案解析:暂无6 .属于ASCVD的临床情况是+LDL-C 2.2mmol/L 糖尿病A.HDL-C 0.8mmol/血B.LDL-C 5.6mmol/L C.血 D.心肌梗死 D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答案解析:暂无LDL-C目标值切点是低于7 . ASCVD高危患者A.1.8 B.2.6 C.3.4 D.4.1 B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暂无答案解析:8 .中国男性血脂异常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善腰围应低于 A.100cm B.95cm C.90cm D.80cm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9 .血脂异常治疗循证医学证据最强的一线调脂药物是

血脂异常防治指导

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世界各国或不同的地区都有各自的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指南(ATP III)于2001年正式发表。本文重点介绍ATP III。 一、治疗的首要目标 至今包括实验动物、实验室、流行病学调查和高胆固醇血症相关基因等方面的研究均支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近年发表的临床试验结果也一致表明,降低LDL-C能明显减少冠心病的危险性。所以,在ATP III中,明确指出降脂治疗的首要目标是降低LDL-C水平。 (一)冠心病危险性分析 1.血脂水平分类 20岁以上的成年人,每5年均应进行一次空腹脂蛋白谱包括总胆固醇(TC)、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甘油三酯(TG)测定。有关TC、LDL-C和HDL-C分类见表1。 表1. LDL、TC和HDL-C分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表2 影响降低LDL-C目标值的主要危险因素* 吸烟 高血压(BP≧140/90mmHg或正在接受降血压药物治疗) 低HDL-C(40mg/dL)#

*糖尿病已视为冠心病等危症 #HDl-C≧60mg/dL可作为冠心病的负性危险因素,如果存在,应将危险因素中减去1项危险因素。 2.明确有无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虽然明确将降低LDL-C作为降脂治疗的首要目标,但在决定将LDL-C降至何种程度时,需要考虑患者是否同时合并存其他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即除LDL-C以外的危险因素,见表2)。分析这些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将有助判断患冠心病的危险程度,由此而决定降低LDL-C的目标值(表3)。 表3降低LDL-C程度分3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3.明确提出冠心病等危症(CHD risk equivalents) 在ATP III中,除再次明确规定将冠心病患者的血浆LDL-C控制在2.6mmol/L外,还提出应将具有冠心病等危症个体的血浆LDL-C也应降至2.6mmol/L。有三种情况属冠心病等危症:(1)

《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血脂异常管理指南》 解读

《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血脂异常管理指南》解读 欧洲心脏病学会(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 和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EAS)联合发布了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016年指南》以《2011年ESC /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 以下简称《2011年指南》)为基础,并结合最近5年的众多循证证据结果做出相应修订。总体上,《2016年指南》对血脂异常总的管理原则与既往指南一致,有以下几大特点。 1 坚持总体的心血管风险评估,扩大风险评估及极高危人群范畴 《2016年指南》继续强调评价患者整体心血管风险、强调生活方式改良是管理血脂异常的核心策略。对于年龄>40 岁的无心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肾病或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证据的无症状成年人,建议应用诸如SCORE 等风险评估系统评估总体心血管风险(Ⅰ,C) 。SCORE 风险评估基于年龄、性别、吸烟情况、收缩压和总胆固醇水平,系统评价了首次发生致死性动脉粥样硬化事件( 包括心脏病、卒中或其他闭塞性动脉疾病)的10 年累积风险。根据评估结果,《2016 年指南》保留了《2011 年指南》的极高危、高危、中危和低危四个危险分层。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针对比较年轻的患者,《2016 年指南》增加了危险年龄和终身风险两个指标,对这类患者进行准确风险评估,还对不同的危险组群设立了相应的靶标值,这使得临床治疗有章可循。

在《2011年指南》对极高危患者界定的基础上,《2016年指南》将高危人群范畴进一步扩大。《2011年指南》中,极高危心血管病风险的患者包括:( 1)经侵入性或非侵入性检查确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 2) 既往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以及其他动脉血运重建手术、缺血性卒中和周围血管病变患者;(3) 有靶器官损害( 如微量白蛋白尿) 的2型和1型糖尿病患者、中重度慢性肾病患者、10年风险SCORE 评分≥10 分患者。《2016年指南》中,极高危人群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将冠状动脉造影或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斑块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也纳入了极高危人群的范畴。 2 坚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是核心靶目标,强调越低越好的管理理念( 表1) 《2016年指南》强调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是血脂管理的核心靶目标,并保留了LDL-C目标值,建议LDL-C作为首选治疗靶目标(Ⅰ,A) 。与《2011年指南》及《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血胆固醇治疗指南》相比,《2016年指南》强调要进一步严格控制胆固醇水平,建议控制的靶目标甚至比美国指南更严格。极高危及高危

血脂异常防治知识讲座

血脂异常防治知识讲座 环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陶明春 一、目前世界范围内心脑血管病的流行情况。 下降型:美国、日本、加拿大 上升型:中国、东欧、第三世界国家 稳定型:西欧、北欧、南欧。 二、冠心病、动脉硬化的四大杀手 沉默的杀手:高脂血症 悄悄的杀手:高血压病 微笑的凶手:吸烟 甜蜜的下手:糖尿病 三、血液与血脂 1、液体和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电解质、蛋白等) 2、血脂的主要成分和功能 2.1、胆固醇(功能:胆汁、皮肤、激素、细胞膜)是血脂的主要成分之一,主要用于合成细胞膜、部分激素和胆汁。增高对人体有害,如胰腺炎、胆囊炎等。 2.2、甘油三酯(维持人体正常形态、供能) 2.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主要的功能是将胆固醇转运到肝外组织细胞,是首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即冠心病、脑中风等疾病的脂蛋白。正常值< 3.12 mmol/L (120 mg/dl),增高对人体有害。 2.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主要功能是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细胞转运到肝脏,将过多的胆固醇代谢及排泄,以维持血浆正常胆固醇水平。被誉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是血液的清道夫。 与冠心病、动脉硬化关系最密切的是低密度脂蛋白,因此基本上是降得越低越好。 引起胆固醇升高的主要因素有: 一、遗传因素。据统计,每500个人中大约有一个人患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他们常常过 早地发生冠心病。 二、膳食因素。爱吃肉、动物内脏和油腻食物的人,胆固醇往往容易升高。 三、体重。调查显示,超重或肥胖人胆固醇比较高。 四、体力活动。不爱运动、不爱劳动的人胆固醇水平会增高。 五、性别和年龄。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妇女在50岁以后,胆固醇 水平高于男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