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课程论视角

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课程论视角

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课程论视角
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课程论视角

2012年3月

第44卷 第2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Mar.2012Vol.44No.2

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课程论视角*

北京外国语大学 文秋芳

提要:根据课程论的理论,

制定课程目标要依据学生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本文首先概述自2004年《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颁布以来上述三个需求发生的变化,然后列出由需求变化引发的三个主要问题:1)

大学新生英语水平两极分化加剧;2)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眼光的高水平外语人才缺口加大;3)

大学英语教学中未充分重视作为国际通用语的交际有效性问题,导致投入大,收效低。本文对此提出三条

建议:1)英语技能目标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权;2

)为高水平学生提供一流的外语教育,以利于培养高端人才;3

)提供英语国际语的教学框架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程论、

大学英语、大学英语课程要求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429(2012)02-0283-

10 2

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2007年修订后正式发布,

其主导方向和基本内容保持不变。自2004年《

课程要求》实施以来,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不少学校建立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新教学模式,普遍强化了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广泛实行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体系,

有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王守仁2011

)。根据课程论的理论,制定与修订课程目标有三个依据:学生发展的需求、社

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求(钟启泉等2008

)。随着三个需求的变化,大学英语面临何种挑战?我们将采取何种对策?本文从课程论视角来探求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为《课程要求》下一轮修订提供参考意见。

·

382·*感谢刘润清、

王克非、陈国华教授对本文内容的修改与文字的润饰。

1.三个需求的变化及呈现的问题

1.1 学生发展需求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2004年秋季部分省区开始试行教育部2003年制定的《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截止到2010年秋季学期,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全面实施。据此推算,从2012年开始,

进入大学的新生都应该接受了新课标的完整训练。《新课标》强调素质教育,全人发展,课程目标覆盖认知维度、情感与价值维度、方法维度;课程类型多样化,有必修课、序列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课程要求

高中毕业生需要掌握单词3300个、短语400-

500个,涉及的话题24个,功能概念项目66个。此外,

《新课标》实施的保障力度大。教育部对教师培训采取了系列有效措施。2006年成立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2009年成立国培计划项目办公室。2010年,国家投入5.5个亿,培训了115万骨干教师。2011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新培训计划,要对1000万中小学教师分类、

分层、分岗进行培训。通过《新课标》的实施,全国范围高中阶段英语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据笔

者非正式调查,目前大学新生中,达到《新课标》8级以上的占10-

15%。由于我国外语师资和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全国英语教学质量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明

显,

新生外语水平呈两极分化之势,学生需求的差异性比以前增大。1.2 社会发展需求

自2004年以来,

国家整体国力比以前有了很大提升,我国走出去,在海外拓展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步伐明显加快。2004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为1.

93万亿美元,位于世界第6位(人民网2005),2010年国民经济总产值为5.88

万亿美元,跃升为世界第2位(百度2011

)。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根据商务部2011年1月28日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企业以收入的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是238亿美元,在非金融领域的海外投资达到了590亿美元。在未来的5-

10年,中国在海外的投资可能会超过中国吸引的外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势头也非常强劲。据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的统计,

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英国、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位的文化产业大国、文化产品输出大国(万斯琴2011

)。目前我国已在全球建立并运转了9个对外文化中心,按照计划,到2020年总数要达到40个(王肖等2010

)。随着中国参与国际交往的迅速扩大,高水平外语人才的缺口不仅没有弥补,

反而出现加大的趋势(董伟2010;周音2010

)。中国需要一大批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人才;需要一大批熟知国际法、国际贸·

482·2012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2期

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

法官;需要一大批通晓目标国文化和语言的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等等。2010年7月8日,

《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人才短板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文章指出,在全国范围内,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人才仅有2000个左右,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更是稀缺。中国新闻网2010年5月27日刊登的“

人才缺乏制约了中国旅游业‘

走出去’”的文章也指出,中国虽有五万家旅游企业,但由于缺乏懂外语的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目前只有15家踏出了国门。

1.3 学科发展需求

英语作为外语(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

e,下文简称EFL)教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EFL都是以本族语者的英语作为学习内容,

并以此作为衡量成败的标准。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用英语交际的对象可能是来自英美国家的人士,但更多的是与非英语本族语者进行交流,例如,中国人与瑞典人或中国人与泰国人。目前世界上用英语交际的非本族语者人数已经远远超过本族语者人数。英语已成为国际间操说不同母语人士之间的交流工具(Alptekin 2010;Brumfit 2001;Ferg

uson 2010;Jenkins 2006;Seidlhofer 2001)。不少学者提出用“英语国际语”(English as a ling

ua franca,简称为ELF)替代EFL,如Seidlhofer(2011)。她认为ELF和EFL存在系列差

别(见表1)。EFL的标准是事先存在,

并得到确认的本族语者的语言-文化规则,而ELF的标准是在交际过程中经过协商临时产生的;就学习目标而言,EFL学习者要成为本族语者的社区成员,而ELF学习者要提高的是与非本族语或本族语者之间交际的可理解性;就学习过程而言,EFL学习者采取模仿的方法,

努力遵循本族语规则,而ELF学习者采用顺应与调适的策略,

根据交际情景中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表1.

ELF和EFL之间的差别(同上:18)EFL 

ELF语言-文化标准

事先存在、已得到确认经过协商、临时产生目标

融入性,成为本族语社区成员可理解性,非本族语者之间或者非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过程模仿、遵循本族语规则顺应、调适

长期以来,

我国英语教学一直遵循的是EFL的理念,基本是以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作为评定我国英语学习者成功与否的标准,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的准确性,还是语用的恰当性,都希望接近本族语的规范。学习和参与交际活动

·

582·文秋芳 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

时,人们往往置ELF情景中交际的有效性于不顾,

过分追求语言的完美,缺乏对语言瑕疵的容忍度,

反而对思想表达不够重视,师生的精力没用在刀刃上,致使学习效率低下。

2.正视问题,

提出对策从课程论出发,我们分析了由于上述三个需求的变化而引发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见表2。

 表2.三个需求的变化、

引发的问题及其对策课程目标

制定依据主要变化引发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

学生发展需求中学阶段全面实施了

《新课标》,入学新生英

语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新生外语水平呈两极分化之势,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加剧在外语必修的前提下,

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做到技能目标可选,课程类型让挑;各学所需、各尽所能社会发展需求我国整体国力提升,海

外利益迅速拓展,

急需大批懂专业、通晓国际

规则、熟练掌握外语的

高端人才

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眼光的高水平外语人才严重匮乏为英语水平高的入学新生提供一流的外语教育;学生竞争进入尖子班;因材施教学科发展需求认识到全球化背景下

“英语”的国际语功能,

提出“英语国际语”的

教学新理念对教学“英语国际语”的有效性问题未引起重视提出国际语的不同教学理念,提供英语国际语的教学框架

2.1 在英语必修前提下,

给学生更多选择权入学新生外语水平呈两极分化之势,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增大。笔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是:英语课程必修,技能目标可选,课程类型让挑;各学所需,各尽所能。新的教学目标不要求学生听、说、读、写、译5项技能均衡达标,不再要求学生成为全能型的英语学习者。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将来的职业,选择不同的技能组合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集中时间和精力,从“菜单式”的课程中挑选自己想学、善学、且一定能学好的课程。《课程要求》可以规定,凡修满两门英语技能课程并达到某种熟练的程度,取得相应的学分,即可认为该学生的英语课程达标。如果学生有条件挑战自己的潜能,能够成为全能型的英语学习者,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多修课程,允许他们逐一获取单项证书,但不再作硬性要求。·

682·2012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2期

英语课程必修 关于“大学阶段,英语是否要作为必修课”长期以来一直有

争论(蔡基刚2010;杨忠2007;王守仁2010;张正东2006

)。笔者认为,即便学生已达到《新课标》8级,

其英语技能还不能达到真正用于工作的水平。除英语技能需要继续提高以外,

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对于即将走向职场的大学生来说,拥有丰富的外语知识和掌握某些外语技

能就是一种资本和资源,

在求职或日后岗位升迁时就占据优势。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生存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大学阶段英语应该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

技能目标可选 目前《课程要求》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每个层次的目标均包括“听、说、读、写、译”5种技能。笔者认为要让所有大学生在300个课时内达到“

五会”的要求是不现实的。高校入学新生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善于模仿,口齿伶俐,勤于动口;有的耳力好,反应快,理解能力强;有的知识面宽,喜爱读书,阅读速度快;有的思维缜密,勤于动笔,写作水平高。目前实行的是不加区别的“五会”要求,用同一把尺衡量所有学生。其后果是,不少学生可能会因为某种技能的薄弱,耗时费力,学习效果不佳,不能通过学校或国家规定的考试,其自信心和积极性倍受打击。在这一勉为其难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精力分散,学生自己的强项也不能得到充分培养,强项不强,达不到学以致用的地步。更为可悲的是,基础差的学生,花去大部分时间通过四六级,荒废了自己的专业学习。简言之,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虽力图培

养“外语全能”,其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往往“外语不能”,“专业没学好”,对国家和

个人来说实在得不偿失。

此外,社会各行各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同时要求5种英语技能均衡发展的行业或岗位也并不多见。例如美国国防部对军队士兵的外语只

有说、听、读的要求,《欧洲语言共参框架》也提出“部分能力”的概念,破除了外语

学习上全能型的要求(傅荣2009

)。笔者认为,《课程要求》对学生要求偏高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英语学习难度

的估计严重不足。“国际语言圆桌会议”曾根据语言难度对美国人学习外语达到

各级熟练程度所需课时数进行了估计(约翰·康威2010)。1级为初级水平,2

级为初等中级水平,3级为高等中级水平,4级为高级水平。只有达到3级,

所学外语才具有实用性。中国人学习英语可参照美国人学习阿拉伯语、日语、韩语(见表3),要达到2级,需要学习1100课时,要达到3级,需要2200课时。我国目前英语专业学生一、二年级集中训练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每周14课时,

两年达到1008小时。在这样高强度、

高密度的教学条件下,教学大纲才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均衡发展。而大学英语两年的教学总时数不超过300学时,

不足·

782·文秋芳 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

英语专业的三分之一,要想达到“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同步发展,显然不够现实。换句话说,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时数288课时,加上中学阶段的864课

时,总数为1152课时。基于这样有限的教学时数,

仅仅学习英语听、说、读技能,也只能达到初等中级水平(2级)

。而《课程要求》中不加区分地都要求达到“五会”,这个目标显然是高了。

 表3.“

国际语言圆桌会议”按语言难度计算的各级熟练程度所需课时数ILR外语说/听/读水平分级

1 2 3 4

罗曼语系和日耳曼语系(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

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德语、南非荷兰语、丹麦语、

荷兰语、挪威语、瑞典语)

150 400 650见(a)阿拉伯语、汉语普通话、日语、韩语

350 1100 2200见(a)所有其他语言(例如,东欧、非洲和亚洲语言)(见b)250 600 1100见(a)(a

)通常情况下,仅通过课堂教学达不到4级水平,要求在本土语言环境中大量运用所学语言才能达到。(b)印尼语与马来语的学时数大致为:说/读-1级=200;说/读-2级=500;说/读-3级

=900。

为此,

笔者建议赋予学生对大学英语技能目标的选择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强项和兴趣以及对未来就业的预期,从5种技能中选择2种或多种作为自己

的学习目标。由于不感兴趣、

不善学的“差生”少了,课上任课教师的牵绊也就少了许多,教学效果和进度自然可以提高,学生也能得到更好的培养。有人或许担心这样做所学技能不全面,将来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种

是要求“

全能”,事实上不可能人人达到,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另一种是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集中精力选修部分技能,虽不全面,但所学部分能达到一定熟练的程度,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显然,第二种选择好于第一

种。《课程要求》不再要求学生“全能”,但鼓励其“全能”,对那些基础好有余力的

学生,我们有责任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课程类型让挑 在“

技能目标可选”的基础上,需要提供给学生不同类型的课程。笔者建议,在以英语作为必修课的基础上,《课程要求》规定必须获得的英

语课学分,但不再规定哪些英语课程为必修课,全部改为选修课程。选修课体系由通用型与学术型两大模块组成。通用型模块再分为知识类与技能类。知识类课程指的是用英语学习国际和中国文化知识的课程;技能类课程指的是培养听、说、读、写、口译和笔译通用技能的课程,开设的课程有: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笔译课、口译课、辩论课、演讲课、影视课等。学术型模块再分为一般学术类与特·

882·2012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2期

殊学术类。一般学术类课程指的是专业分类不精细的学术型课程,例如学术写作。特殊学术类课程是与某个特定专业相联系的课程,例如国际法、传播学、会

计学等,

相当于以前常说的“专业英语”。各校可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资源,提供不同类型的选修课,如序列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程之间的时序性不强,关联度不大。序列选修课程时序性强,有等级顺序,例如通用型模块中技能类的听说课就可以有1-

4级。确定序列选修课程的依据是新生入学后的摸底测试成绩和其自身的兴趣、特长,多因素综合而定。英语高水平的新生可以选择难度高的课程,反之亦然,做到“各学所需、各尽所能”

。2.2 为英语高水平的新生提供一流的外语教育

不少高校采取分级教学,因材施教,这本是好事。但这些学校通常的做法是:允许达到“英语四级”的学生免修英语。做出这样决定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学英语教师人手不够,让部分学生免修,可以腾出师资教授英语水平低的学生;二是目前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高水平学生的需求,与其让他们在课堂上“混”时间,还不如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殊不知,这些英语高水平新生正是可能成为国家

急需的高水平外语人才的潜在人群。如果让这些人免修,不加培养,“放任自

流”,大学四年后,他们的英语水平不仅没提高,还会降低,这样岂不太可惜。为

了不要让一个人掉队,实现难以实现的“五会目标”,学生和教师一起“痛苦着”

。这是教与学两种资源的浪费。高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对低端资源又过

量“

挖掘”,笔者认为这才是“高投入、低产出”的主要原因。为了满足国家对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我们一定要充分开发新生中优质英

语资源的“潜能”,为他们提供一流的外语教育。少数高校开设“拔尖人才”班是

一种比较好的模式。他们为这些学生配备一流的英语教师,实行新颖且灵活的

课程设置,

有的甚至用英语开设专业课程。各校资源的配置模式可以因校制宜,但基本原则是,要真正实行“因材施教”

。2.3 提供英语国际语的教学框架

针对英语国际语的特点,笔者提出了英语国际语的教学框架(文秋芳2012

)。该框架包括三大板块:英语国际语系统、教学内容、预期结果(或者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与预期结果区分开来,为的是强调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英语国际语包括三个子系统:语言、文化、语用(见图1)

。就语言子系统而言,教学内容要覆盖本族语英语、非本族语英语和本土化英语(或称‘中国英语’

,China Eng

lish)。本族语英语是英语国际语的共核,是操说不同母语人士之间用英语交际的基础,缺少了这一共同基础,英语国际语的功能就不复存在。学习

·

982·文秋芳 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

非本族语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理解能力,特别是要能够听懂口音比较重的非本族语英语,例如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本土化英语指的是描述中国文化

和情景所特有的词汇与短语,

例如“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的英语表述方法。我们不应蔑视这部分英语,它不同于类似“good g

oodstudy,day day 

up”之类的蹩脚英语,而是表达中国文化内涵的地道英语,《毛泽东选集》

英译本就是一例,已经成为英语国际语中的一部分。语言子系统的教学目标是成功进行交际的能力。换句话说,这里我们不再以接近本族语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得体性”作为英语教学的理想目标,而追求的是具有成功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这一目标的变化将把大学英语教学从传统的紧箍咒中解放出来,长期困扰我们的某些错误(例如中国式英语的口音、不用复数标记、过去时标记等)就不需要再花费精力和时间去纠正。语音语调将以对方能够“听懂”为目标,词汇、语法将以准确传达意义为目标。简言之,对大学英语将以“做事、成事”为评价的终极标准

图1.英语国际语的教学框架

与语言子系统相似,

英语国际语的文化子系统内容涵盖英语本族语文化、非英语本族语文化和本土文化。这里的文化是大文化概念或叫普世文化,包括哲

学思想、

政治制度、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知识。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本族语文化,更为准确地说,学习的只是英、美国家的文化,非本族语文化被边缘化,中国本土文化更是被排斥在外。该框架主张三类文化知识都要学习,但学习文化知识本身不是目标,因为文化知识无穷无尽,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很短暂。因此学习三类不同的文化知识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性、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通过三类不同文化知识的学习,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眼光;能出入各种文化,又坚持中国立场;既能够用英语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思想,又能够用英语将中国·

092·2012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2期

的文化传统与当代的中国特色介绍给世界。

语用子系统的教学内容包括普世通用规则、本族语规则和非本族语规则,其

中非本族语规则数量无穷无尽。我们无法将所有的规则都学会,

记在头脑里,等到需要时从大脑中提取。人们对未来的交际者无法准确预测,

因此学习规则只能是手段,关键是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用学术语言来说,培养的是“在线

生成恰当策略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这三个子系统不是互相分离、互相孤立地运行。在交际过程中,语言、文化、语用三者交织在一起。这里只是从教学的角度,将这三个子系统分离出来,为的是能够分别说明各自的教学内容和预期的教学结果。

3.结语

中国外语教育一路走来,汇聚了众人的智慧和心血,取得了喜人的成就。大学英语教学是个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我们每推动一项改革,都会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的调整。笔者希望相关部门和更多的学者和教师打破习惯性思维,正视现实,参与讨论,集思广益,共谋大

计。在广泛研讨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就某些设想在有条件的学校着手试点。改革取得经验后再进一步推广,进而修改《课程要求》

。参考文献

Alptekin,C.2010.Redefining 

multicompetence for bilingualism and ELF[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95-110.Brumfit,C.2001.Individual Freedom in Language Teaching:Helping Learners to Develop 

aDialect of 

Their Own[M].Oxford:OUP.Ferguson,G.2010.Issues in researching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A conceptual enqui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117-135.Jenkins,J.2006.Current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world Englishes and English as a linguafranca[J].TESOL Quarterly 

40:157-158.Seidlhofer,B.2001.Closing 

a conceptual gap:The case for a description of English as alingua franc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1:133-158.Seidlhofer,B. 2011.Understanding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M].Oxford:OUP.百 度,2011,2010年世界各国/地位GDP排名[OL],http:

//baike.baidu.com/view/368359.html(2011年11月15日读取)

。蔡基刚,2010,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J],《外国语》(6):33-

40。董 伟,人才短板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N],《中国青年报》,2010-7-

8。傅 荣,2009,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要点述评及其对我国高等学校专业外语教育的借鉴·

192·文秋芳 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

意义[J],《中国外语教育》(3):34-

4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网,2005,2004年世界GDP前10名国家排行榜[OL],http://finance.peop

le.com.cn/GB/3959979.html(2011年12月26日读取)

。商务部,2011,中国2010年收购项下实现直接投资238亿美元[OL],http://www.conp

ak.com.cn/News/2011128173140.html(2011年12月26日读取)

。万斯琴,2011,中国文化产业如何走出去[OL],http:

//news.hexun.com/2011-10-18/134290527.html(2011年11月10日读取)

。王守仁,2010,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

],《中国外语》(2):4-

7,20。王守仁,201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十年回顾与展望[R]。2011年中国外语教育高层论坛主旨

发言,北京,2011年11月。

王 肖、郭 丹、李晓萍,2010,文化部部长蔡武:中国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OL],http:

//news.sina.com.cn/o/2010-11-

30/111621558288.shtml(2011年11月15日读取)。文秋芳,2012,英语国际语的教学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1):77-

81。杨 忠,2007,培养技能 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

],《外语学刊》(6):133-

137。约 翰·康 威,2010,培养外语人才:美国空军如何与民间高校合作共赢[J

],《空天力量》(秋季):20-

33。张正东,2006,中国外语教育政策漫议:外语教育的组织要在不公平中求其公平[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7):26-

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钟启泉、汪 霞、王文静,2008,《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周 音,2010,人才缺乏制约了中国旅游业走出去[OL],http:

//www.chinanews.com/life/news/2010/05-

27/2308902.shtml(2011年12月15日读取)。收稿日期:2011—11—29;本刊修订,2012—02—04

通讯地址:100089北京市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292·2012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2期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形势和政策-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信现在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有一个不愿相信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大学生就业现状非常严峻。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竞争日益残酷。大学生人数多,但是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是有限的,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水平,所以几年来中国大学生数量激增,失业率也上升。其次,虽然企业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很多公司不招收应届大学生,因为我们的经验少,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与企业要求的不对口。这些使我们就业更加困难。 就业困难,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对本专业没有兴趣或者不擅长半专业的学生,这是一次跨专业的绝佳机遇。因为毕业之后一旦涉足某一行业并工作几年,之后的就业方向就很难在发生改变,原因有两点:第一,没有人愿意让几年的学习、精力的付出和资本的投入付之东流,都希望自己获得的经验能是以后晋升的资本和筹码,隔行如隔山,一旦再跨专业,就要从头学起;第二,年龄越来越大,内心越来越希望稳定,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日安定下来,跨行就要顶着巨大的心里压力,那时的我们早就磨掉了刚毕业时的激情与冲劲,跨行艰难无比。所以说严峻的就业现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遇。挑战更不必说,如何在新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一步一步迈向理想的职业发展道路,对于初出茅庐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要想让自己在职场上有竞争力,关键还是要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知识等等。首先,作为学生,至少要有自我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是作为学生我们首先要具备的,大学的学习生活相对开放,没有升学压力的束缚,有更多的自由时间,那么我们有必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可行的学习计划,例如:在大一上半年我们可以设定阅读两本计算机的相关书籍、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一些书籍,了解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以我个人为例我在读大一时才刚刚开始接触电脑,那时梦想就是能买一台自己的电脑,可是作为农村的孩子,家里的经济条件是不能承受的,没办法就是整天泡在图书馆看一些自己迫切需要的书籍,这样同样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台电脑我们的学习效率会更高,当然不要被网络游戏所吸引。其实只要是需要的,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寻找机会而得到。其次是交流能力,这种能力其实我们都知道,但如何能锻炼?要提高这种能力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去做促销员、参加社团等集体活动,往往我们参加社团那些内向的、能力不足的学生就成为部分社团干部们锻炼的看客了。如果你的能力交流能力很差的话,先试着表达自己,将自己的意思能够很清楚简洁的表达给别人。在大学校园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个现象:就是中午到食堂吃饭时,总会发现有一些同学打完饭后端着盘子找桌子,他们的标准会是,有自己不认识的同学不做、有异性同学的不做、有一个男生一个女生的位置不做,找那些空的作为或者是有自己认识的人的作为,为什么?因为从内心来讲我们害怕交流,如果哪天吃饭时对面坐下

后真相时代,新闻媒体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后真相时代 二、网络舆论为何反转? 1.媒体的报道错位 网络传播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复杂性和主观性等特征,使得各类信息聚集,充斥在人们的视野中。根据CNNIC第42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统计,截至2018年6月,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7%和25.1%;受过大专、大学本科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分别为10.0%和10.6%。网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在面对冗余的信息环境时,不具备良好的信息辨识能力。 微博@澎湃视频率先发布【疑因妻子被撞,水务局人员泳池内打男童】这一标题的新闻,避重就轻,突出安医生丈夫的公务员身份,使得舆论迅速聚焦于“水务局员工”这一话题,网民开始进行网络舆论大讨论。@澎湃视频作为微博上具有较多粉丝、影响力大的账号,通过议程设置,设置网民的舆论话题。从案例事件中可以发现,事件一经曝光,真相还不明确的情况下,一些自媒体大V便陆续登场,这些“意见领袖”制造出抓住网民情绪的推文巧妙设置了受众的议程,将焦点放在“公务员”身份上,激起网民情绪。 2.碎片化事实引发的全民脑补 互联网时代,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表达者,网民获得了表达意见的机会和能力,开始参与到网络传播的各个环节中。一方面,受众话语权力的提高有利于民意的表达,但另一方面也极易造成网络暴力。 在事件刚刚发生时,由于网络媒体的不实报道,网民纷纷指责安医生及其丈夫。而之后,男孩家长将视频片段发到网上,使得舆论影响进一步扩大。而视频中,并没有体现男孩“冒犯”安医生,只有安医生丈夫殴打孩子的一幕。但在新京报我们视频曝光当日全部监控录像后,网友开始一边倒地谴责13岁男生及其家长。“13岁的男孩已经不是小孩了”,“现在一条人命被你们活生生逼死了”。网络舆论发生了惊天大逆转。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无反转不新闻”、“坐等反转”成为一些人对待新闻报道的态度。 在事实不明,结论不清的情况下,很多网民便已经开始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言辞激烈地对当事人进行大量舆论审判。当获知真相的成本越来越高,对事件带入自身情感的解读便成为首选,议论的焦点围绕着碎片化的信息展开。在互联网中,情绪化的言论拥有广阔的生存土壤,比起追问事实的真相,人们更迫切地想要宣泄自身的情绪。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 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业 题目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班级金融0902 姓名叶宗新 学号 0206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创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加入WTO,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连续十年百分之七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连串让人惊讶的成就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08年金融危机、南海纷争、汶川天灾……无一不给中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金融风暴的阴影下徘徊前行,有的已经看见曙光而有的却仍在黑暗里艰难摸索。中国率先从这场灾难中挺身而出,以一个巨人的姿态站在世界之巅。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高贵身份被世界所瞩目,也正面临找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依据当前的世界形势,我国当前面临的机遇主要有: 一: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给我国带来新机遇。在今年两会召开之际,参会的代表和委员表示,一定意义上,“十二五”是中国的概念,也是全球的概念。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共同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而两者的调整将处于同一链条,互为动力。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展模式深度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是化解国内

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也将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第一,危机使企业的创新需求更加旺盛。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和技术将更受青睐。危机面前只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基本都无大的风险,企业业绩不降反升。困难和倒闭的是那些低端生产没有创新的企业。南京协和化学公司虽然经营建材原料,但其坚持新品开发,仍使主营业务增长50%%多。第二,危机使企业创新成本大大降低。无论是人员薪资、设备价格、制造费用等都会有明显下降,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加优质的创新资源。南通恒力集团为新上工业丝项目从国外引进设备,去年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谈判附加条件苛刻,现在却迅速达成意向协议,且报价降了一半左右。第三,危机使创新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受危机影响,更多的跨国公司为集中资源、降低成本实行外包,这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市场资源。同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人才、科研机构也将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国际间优质创新资源的互动明显增强。今年江苏举办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成效显著。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扩大对外投资带来新机遇。首先,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优质企业和知名品牌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陷入困境,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破产和融资困难使得许多著名跨国公司不得不收缩海外投资,甚至被迫出售濒临破产的优质企业和知名品

我国全面发展面临的 挑战及对策

如何应对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 姓名:胡攀 专业:14学前教育本科(1)班 【摘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任务,要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新挑战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任务,到2020年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任务。为此,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 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0多年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既高瞻远瞩又切实可行的总体设计和战略部署,但是这并不意味从此改革就可以一帆风顺,因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改革必然遇到多方面的阻力和障碍。第一,来自意识形态的障碍。现在仍有很多人遵奉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正宗,而且动辄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批评中国改革。另外也要注意,有些人其实是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号来保护自己的特殊既得利益。所以,必须坚持来之不易的改革共识,大刀阔斧的推进全面改革。第二,来得特殊既得利益的阻力。有一类既得利益,不是从市场化改革得来,而是靠不改革和反改革得来的,靠手中的配置资源的行政权力发财致富。贪官污吏在不改革中获得了惊人的特殊既得利益,这些人当然会想方设法对全面深化改革设置各种障碍,或者极力扭曲改革措施。第三,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巨大而精致的体系,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中国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自然会发生知识准备不足等问题。第四,实现的社会经济困难。因为过去长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下,中国经济积累起来很多实际困难。现在要推进改革,就要直面这些现实困难,妥善加以处理,不可能“绕着红灯走”。

从课程愿景视角论教师专业化发展

从课程愿景视角论教师专业化发展 陈 欣 杜 洁 (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摘 要]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教与学活动最为基本的单元结构,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的重要场景,更是 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最为主要的渠道。由于社会的快速变革,教育目标需要适时调整,教学对象的发展趋势呈多样化。坚守专业课程的学术标准、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亟需一个关键的协同性元素———课程愿景。在过度的标准化教学中更多地融入共享愿景与协同发展等感性因素,能应对课程教学中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面临的多样化难题。 [关键词] 课程愿景;教师专业化发展;课程研究;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120(2010)06-0014-03 工业化时代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在推进教育迅猛发展之外,其规模化、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也在教育教学环节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理性的认知教育在标准化过程中得到凸显,而感性的情感教育却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淡去乃至苍白。规模化教育强调整体而忽视个性,标准化教育强调知识而忽视情感,教育的标准化质量控制极大程度地限制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个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缺乏体制和情感等方面的支持性环境。 美国教育学专家A rthur Chickering 指出,大学的最高目标就是激励个人产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发展变化的强烈意愿,并帮助其具备实现这一强烈意愿的能力(“the o 2 verarching pur pose of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t o encourage and enable intenti onal devel opmental change thr oughout the life circle")。[1] 这里的“个人”应该既包括学 生,也包括教师。所以真正的教育该是关怀生命的,“让人活”的,让人活得更加有生命力、更加有光彩的,让学生和教师实现自身获得幸福、求得发展和进步的双赢。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人向往的一种幸福,一种高层次的人生享受。作为教师,只有在职业生涯中体会教育的快乐,才能实现生命的精彩。而要实现生命的精彩,在当前的课程研究背景下,只有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一线贯通,才能成就每一位教师的智慧人生,才能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与精彩。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教与学活动最为基本的单元结构,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的重要场景,更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最为主要的渠道。由于社会的快速变革,出现教育目标的适时调整需求与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如何坚守专业课程的学术标准,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亟需一个关键的协同性元素———课程愿景,在过度的标准化教学中更多地融入共享愿景与协同发展等感性因素,以此来应对课程教学中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面临的多样化难题。 一、课程愿景 对课程的本质进行重新反思,让更多的有觉悟的人来设想课程愿景,促使课程愿景更丰富,更能促进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的人际和谐与个人的身心和谐,更能激发教育者充满激情地投入生活与教学,审慎明智地拓展自己的生命体验,在欣赏并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欣喜地感知自我的成长与成就。 (一)课程愿景的界定 诺尔?高夫在《表达课程愿景》一文中这样说:“愿景的概念主要来自‘垮掉的一代’……通常,‘愿景’指的是一种我们自认为是知识的那些信息在我们的感觉系统中的体现……在教育理论界———这个词有时用于指代一些对未来不见其人的、不着边际的、抽象的、毫无根据的、无法让人信服的预设。(一般情况下,只有当这些预测被证实 时,我们才会说它们是有‘远见的’)”[2] 愿景应建立在对当 前课程领域某个方面的了解与彻察,是人们探究“当前实践中的缺陷、误区、不足和危险”,并试图找出的改善的办法。它含有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期待、探究与描绘。人对现实问题了解得越全面、深入,这种预测、预言就越具有可行性,越有成为现实的可能。 小威廉姆.E .多尔在《幽灵与课程》一文中说:“我认为课程与幽灵之间有一层隐喻的关系……我们最好用隐喻的方式来想象课程应该是怎么样的,而不是用列出清单、目标、目的、方法的方式”,“幽灵是一种缥渺虚幻的存在,他们可以被看到,被感觉到,但它们没有具体的形体。它们存在于我们意识的边缘,既真实又虚幻,若隐若现。对于 【收稿日期】2010-04-06 【作者简介】陈 欣(1975—),女,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 41 ?

新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5890240.html, 新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作者:张志春 来源:《新闻传播》2016年第15期 【摘要】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等新兴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在计算机网络,大数据以及智能手机的发展与冲击下,各种新媒介之间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传统媒体的改良与完善,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传统媒体自身的一些局限性等问题,特别是在管理体制和发展理念与模式等方面,无法与新技术相互融合发展。本文结合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从当今传统媒体面临的局限和其自身的缺陷、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研究对策与解决机制加以论述,对其作出相关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新媒介;传统媒体;面临挑战与对策 媒介,自古以来就是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载体和中介手段,它一方面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另一方面又是信息得以呈现、传播的媒介。传统的媒介一般包括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在属于它们的年代里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现如今,随着各种新兴产业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传统媒体作为社会支柱的大众传媒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介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刺激与推动作用,它丰富了我国的媒介矩阵,在各种新兴产业技术中融合发展,它不仅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而且对整个媒介生存演化与发展历程产生着积极的推动力。 一、我国传统媒体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媒体传播信息最终的导向是形成舆论,任何媒介承载与传播的最终目标亦是如此。所有公共事务的公开与传播都需要依靠媒介作为支撑。其中,一个舆论的产生一般有以下几个过程,比如,政府的一些信息公开,一般是通过一些相应的渠道使信息予以公开,人们在接受到这些资讯信息后,就会结合自身的一些观点观念和利益关系产生相应的意见,当社会各阶层绝大多数人都做了相关了解后,人们会选择公开发表意见等各种形式进行表达,由于社会各界的立场不同,利害关系也不相同,所形成的观念也将截然不同。然后,人们的各种意见就会发生交互碰撞、协商融合,从而最终形成共识。 (一)传统媒体中社会舆论的形成模式和相关问题 1.用相关对策来对舆论进行引导 在我国传统媒体的舆论形成与传播模式导向中,一般有几个固化模式,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对社会中相关问题,大力宣传它的积极正面的思想立场和积极作用,积极去营造正面的社

最新自考课程与教学论_重点归纳__知识点归纳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泰勒。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1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3、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是通过合法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于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4、科学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1959年9月,主席布鲁纳: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 5、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6、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7、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德国教育家。

8、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1623年《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论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定。 9、卢梭的教学论:《爱弥儿》影响深远。指导思想: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0、裴斯泰洛奇: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1)教育教学原理:1.自我发展原理2.直观原理 (2)教学的心里学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里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 11、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2)教学的形式阶段,必定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沈思,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 A.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B.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C.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一形式具有逻辑性德、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挑战与机遇并存摘要: 经济发展与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扩大社会就业岗位的基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就业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而大学生就业更是就业问题的焦点。所以我们要学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字: 经济形势挑战机遇大学生就业 正文: 近几周来,我每天都会上网进行在线学习形势与政策的相关内容,并听了形势与政策的相关讲座,使我了解了当前中国以及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使我在繁重课业及压力下变得日益淡薄的爱国意识重新被激发起来,本不关心时事的我都由此培养了对政治的浓厚兴趣。通过网络,报刊等途径,我对当前的形势也有了些微了解,其中最令我关心的要数当前国际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了。因为再过不了多久,我也将走进社会,加入上班族的行列中去,而当前国内就业困难带来的压力不容忽视。寻找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 近两年,大学生就业已逐渐成为世界性难题。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5亿年龄在12至24岁的青年,其中的13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数字比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要多。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么多年轻人,既意味着将会拥有人数更多、技术水平更高的劳动力大军,也意味着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就会有更多的人找不到好工作。与此同时,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9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在中国毕业生网发布的2008年和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根据2008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说,我们应该用“就业冬天”来描述2009及10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2011到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仍然有极大影响,但经济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仍然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 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201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30余万人,比2009年增加19万人。 二、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己经形成了用人单位的买方市场,加之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不断扩大,用人单位招聘条件越来越高。 1、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要求越来越多。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作为“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利益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他们首要的目标。一般情况下,应届毕业生需要经过一个熟练和培训过程,才能熟悉新的岗位,才能发挥其潜能和作用。所以,从短期来看,聘用无经验的新手不如聘用有经验的员工更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对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来说,工作经验最为缺乏。尽管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在高校学习期间,

当前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挑战及对策

土投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人迷失了,有人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以此为契机,推出以民族文化、民俗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旅游项目,在有的省份、有的地区更是将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但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满足游客好奇的心理,民族文化旅游往往忽视了民族文化的精髓,甚至有些项目与民族文化内涵背道而驰,从而导致民族文化失去了许多原滋原味的元素。 改革开放带来的挑战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流行文化、都市文化进入民族地区,很多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对都市文化、流行文化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再加上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近距离的接触流行文化、都市文化,淡化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这样的结果便是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许多重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急功近利的开发手段也加剧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破坏与流失。其次,文化体制改革既使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

承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极大的困难。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的绝大多数文化团体,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深度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打破大锅饭,有的自找发展门道,有的解体了,民族文化艺人自找活路,分散各方;年轻人对流行文化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度,许多民间技艺无法传承。最后,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同化的步伐也在加快,主要表现:语言上,部分少数民族年轻人不会讲民族语言;建筑风格上,砖混结构的房子逐渐代替了原来具有民族特色的楼房;服饰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逐渐被汉族服饰所取代等。 上述表明,在现代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三大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及其严峻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采取积极的应对举措是当务之急。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在中国文化发展繁荣来临之际,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其重要内容。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果离开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将会残缺不全。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树立科学的文化传承观,建立家庭、社区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共同推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区别(优.选)

目前从科学视角看,课程论与教学论应是教育科学下属的两个独立分支科学。因为二者研究对象及构筑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不相同。前者研究各种形式的课业及进程,后者研究教与学;前者涉及课程研制、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核心概念。而后者涉及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过程、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等核心概念。也就是说,课程是指学校的意图,教学是指学校的实践;课程是为有目的的学习而设计的内容;教学则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相应地,课程理论主要探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学理论主要关注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研究对象不同说明研究内容不尽相同,而概念是理论生命的细胞与构筑理论的平台,概念不同,理论肯定不同。这一“目的—手段”论是基于学校教育实践的视角做的阐释。目前,课程论与教学论处于分化期,而作为有关联的两门独立学科而存在,则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许多重要问题便有可能被进一步研究,科学基础便有可能进一步拓展,进而有利于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作为一门具有独立学术地位的理论科学,课程论的任务就在于描述、解释和预测课程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的联系,进而达到对课程活动规律的把握。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确定了编制课程的四个程序: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构。这构成了现代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框架。但这仅仅局限与课程编制的范畴,大大缩小了课程论研究对象的范围,因而不可能建立起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古德莱德是试图全面把握课程论研究对象的又一重要人物。他指出课程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应关注实质性的、政治和社会性的、技术和专业性的三类课程现象。他所确定的课程范畴已超越了课程编制范畴的局限,试图把事实性研究和价值研究统一起来建立一个更全面的课程研究体系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 改 word.

乡镇人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

乡镇人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 当前的乡镇人大工作确实有了明显改进和加强,但在现实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研究解决。 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工作经费紧缺。近年来,代表活动经费由财政划拨,确保代表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但边疆县乡镇财政普遍困难,人代会经费紧缺,平时的经常性工作更是难以正常开展;二是工作重心不到位。除民族乡设主席、副主席各一人外,其他乡镇只设主席一人,主席团办公室没有设立专门的秘书岗位,秘书都是兼职。由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多,人大主席要担负很多中心工作,没有精力从事人大工作;三是履职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平时组织代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工作缺乏计划,重点不突出,导致代表活动开展不正常。到年末也做不出几件有典型和有影响的工作;四是抓监督有一定难度。乡镇的中心工作多半是党委政府共同决策,乡镇人大主席不仅要参与决策又要抓落实,监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五是领导重视不到位。部份乡镇存在着党委对人大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把人大摆上应有的位置,对人大开展工作投入的精力、财力甚少,制约了乡镇人大作用的发挥;六是认识还不到位。有的乡镇

存在人大主席对人大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干部群众对人大工作重要性认识有偏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大工作深入开展;七是主席团平时不主动与县人大常委会联系和交流工作,不利于县人大常委会对工作的联系、指导和法律监督;八是工作程序需加强规范。由于人大主席和副主席大多数是从党政岗位转岗过来,其思想、工作方法一时难以适应人大工作所特有的自身规律。尤其是对人大工作的程序意识比较淡薄,不大习惯按法律要求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凭经验办事,工作程序方面还有一些与法律法规不相符合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二、解决问题对策分析 就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人大工作实际,乡镇人大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正确处理好与同级党委的关系。乡镇人大作为最基层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工作中必须自觉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及时向党委请示,将人大的各项工作自觉置于党委领导下,认真贯彻党委的重要决策,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把党委的意图与群众的意愿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加大宣传。乡镇人大要定期不定期组织乡镇人大代表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人大业务知识,提高代表的法律水平和议政监督能力;积极宣传乡镇人大工作,树立乡镇人大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00467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P3 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P4 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P4 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P5-6 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P9-10 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P11-12 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P13 8、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P13

9、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P14 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P14 11、学科结构两个基本含义: 1是一们学科特定的半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 2是一门学科特定的套就方法与探究态度。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骇异的统一。P15 1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 “实践性课程”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实践性课程”开发的方法:审议;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P17-20 13、“概念重建注意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利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P24 14、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进程,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渐转向“实践兴趣”,最终指向于“解放兴趣;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逐渐转向“课程开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其内涵的意义P24 15、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P25 1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的国教育家拉特克。P25 1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P26

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论文

xx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应如何如应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外交将经历何种机遇,同时又会面临怎么样的挑战呢? 由此看来,xx面临的机遇有以下几点: 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上升,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战略回旋空间大大拓宽。 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这不仅表现在“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日益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出现了“钻石七国”迅速上升的势头,整个非洲经济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国孤军奋展发展所遇的阻力会减小。 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论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然而xx所遭受的挑战也是史无前例的。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进出口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能否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决定中国能否抓住重要机遇,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也在明显增多。朝核、伊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中东、中亚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

现代生产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doc

现代生产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基珀精益生产启动大会演讲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消费者从“粮票排队时代”到足不出户就能选购所需的商品,还能够为自己设计独特的产品特性。同时“中国制造”的概念开始响遍全球,令13亿中国人感到自豪,以致于开始让很多反华人士感到担忧,“中国威胁论”也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反对者担忧大量优秀制造企业转入中国,影响本国的就业率和社会稳定。 21世纪是中国的舞台,我想所有中国人都有信心实现这个理想。但是,我们离此目标还差很远,我们现在最多只能说是制造大国,要变成制造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这些年的工作经历当中,我接触到了很多企业,其中很多业绩良好的民营企业,在深入企业了解过程中让我惊讶和震惊。在我原来的概念中,这种企业属于那种基本没有生存能力的组织,但他们却活得很好。(很多人肯定问我,为什么呢?)那这些年,这些企业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呢?我总结国内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靠产品(指产品本身拥有的广阔市场),二是强大的销售队伍和销售能力,三是廉价的劳动力。未来几年内这些优势都将失去,我们可以分别从这三方面来分析。一、靠一个产品发家致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大家可能经常听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只要够胆量去做,成功的机会很大,因为市场空缺大。现在已经进入买方市场,商品极为丰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进入“过剩”的阶段。虽然很多人积极在“红海”中想要发掘“蓝海”,但“蓝海”客观存在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二、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对销售产生了抵抗能力,如果你的产品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管你多么强大的销售能力都将碰壁,强行推销的方式只能导致失败,很多企业库存积压和不能满足顾客交付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企业只有满足客户对产品性能的要求,对质量的要求,对交货期的要求,对服务的要求才能生存和发展。三、廉价劳动力一直是吸引外资和产品低价格的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竞争力。但这种优势也将逐渐失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薪资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沿海甚至是内陆地区,即使工资在普遍上涨,人员招聘也越来越困难。大量人员的流失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薪资待遇问题。(其实,我们基珀也在面临这样的问题),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再则即使员工工资要求不提高,比中国落后的国家还很多,他们的劳动力可能更廉价,如果有一天他们搞开放了,我们是否也意味着将失去这种优势呢。 总之,前面三点赖于生存和发展的有利条件都将逐步尚失,那我们凭什么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舞台呢?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新形式下的激烈竞争?“中国制造”应如何打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一、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这样的话题大家一听可能要失去兴趣,老掉牙了,但这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可是至关重要。当然,要避免“口号主义”和“形式主义”,要真正地将科学管理落到实处,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口号”和“形式”一直是中国特色地两大误区,很多企业有很漂亮地使命、方针,但这紧紧停留地“口号”层次(比如:邮政服务的遭遇)。很多企业大厅里可以看到很多证书和奖状,比如很多企业通过ISO体系认证,但我们扪心自问,这些究竟改变了企业多少内涵,是不是仅停留在“形式”层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