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2词四首 省优获奖教案

12词四首 省优获奖教案

12词四首 省优获奖教案
12词四首 省优获奖教案

12词四首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

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这两句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明确:这句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示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体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情怀。

3.把握主旨,品味情感。

结合全词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词的主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现了戍守边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抒发了词人的报国之情。

目标导学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1.品词入味,理解内容。

(1)在上阕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狂”的?

明确:①“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②“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千骑卷平冈。

③“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为报倾城随太守。

④“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亲射虎,看孙郎。

(2)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这些“狂”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因老当益壮而“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②因雄心壮志而“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

明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词人运用典故,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何日”表达了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报国之志。

(4)再读全词,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主要描写出猎的盛况,下阕主要抒发自己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2.赏析本词的艺术手法。

苏轼的这首豪放词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①衬托,“鬓微霜,又何妨!”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②用典,“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少年孙权自比,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明苏轼渴望像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出他要为国立功的壮志。

③隐喻,词中以“天狼”隐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④寓情于景,借出猎表达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词人希望为朝廷效命,抗击强敌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三、板书设计

渔家傲·秋思写景:荒凉、萧瑟

抒情:思乡、报国借景抒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装备齐全

随从众多

倾城观猎

下阕益壮而狂

雄心壮志气势磅礴

报效朝廷

第2课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副对联: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美芹悲

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纪念祠(济南大明湖公园内)题写的对联。上联写出辛弃疾的艺术造诣,下联写出他的政治抱负。辛弃疾为什么会得到郭沫若如此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寻找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辛弃疾年轻时参加抗金起义,失败后南归,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陈同甫(1143—1194),名亮,与辛弃疾都力主抗金,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2.研读细品,理解本词的情感与主旨。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为什么要“醉”?词人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体现了什么?

明确: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以借酒浇愁。体现出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又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营造了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秋”字,即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明确:①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对偶、用典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将士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②情感:抒发了作者爱国卫国之情。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事?这几句中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是哪个词?这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明确:“天下事”是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可怜”;“可怜”一词使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抱负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5)再次朗读这首词,试归纳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表现了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所引发的关于战斗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3.探究诗词的写作特点。

(1)朗读这首词,找出这首词的“词眼”。

明确:“壮”。这个字是本词的“词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2)这首词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壮”的特点?

明确:①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非常勇猛、雄健;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词人有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却又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③从语言风格上看,本词壮丽豪放。所以叫作“赋壮词”。

目标导学二:《满江红》

1.认识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璇卿,自号鉴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她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904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起义,被捕牺牲。

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欲展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这句包含了哪些信息?

明确:这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中秋节,北京城。

(2)请分别归纳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12、部编九下《词四首》精品教案

12 词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区分词与诗的不同特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感受四首词的音韵美,体会各首词中蕴含的情感。过程与方法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四首词的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难点:了解词的不同艺术风格。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课文导入;导读《渔家傲·秋思》一诗。课文导入 和诗一样,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又—颗璀璨的明珠!本单元中的《词四首》里所描述的“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观,那城外狩猎、沙场点兵的壮观情景,“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鉴湖女侠的形象,一定会触动我们的悠悠情思。 预习展示 (一)介绍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了解背景。【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合作探究 1.提问:《渔家傲·秋思》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渔家傲》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 塞外景色。“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座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诗人身处边塞异地,时时不忘家乡,表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提问:“异”字有何作用?大雁为何“无留意”? 明确: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 3.提问:“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暗含对比,即把 边塞之地与诗人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作对比,请想像一下,看着边塞之秋,诗人想到了怎样的情景? 明确:看着雁去衡阳,就感到天气格外寒冷,诗人想到了家乡吴地此时正是秋高气爽、丹桂飘香; 听着此起彼伏的四面边声,诗人想到了家乡吴地正是人欢马叫,笑语欢歌;看着长烟、落日和孤城紧闭,诗人想到了家乡吴地正是华灯初上,人影幢幢。诗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4.提问:“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 怎样的景致? 明确:无数直立如屏障的山峰,随风袅袅飘扬的炊烟,隐于红霞之中的落日,早早关闭的孤城,这一切,给人以苍凉、萧索之感,使人陡生思乡之情。 5.布置:说说你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主旨的理解。 明确:本词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和守边将士生活的艰苦,抒发了将士们有家难归、大功未建的凄怆情怀。 6.提问:《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

24 卖油翁 省优获奖教案

《卖油翁》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 2、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 3、能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复述故事情节。 4、感受两个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 【情感目标】 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并引导学生领悟文言的魅力。 【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德育渗透】 体会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品质,虚心请教,不骄傲不自满。 【重点难点】 重点:①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①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②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及由课文生发的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 【互动设计】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组织学生讨论。 4、学生自导自演,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展示。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师问:哪位同学能说出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 生答:百发百中,百步穿杨。 师引:“射”是古人常说的“六艺”之一,也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技能。但在那时却有一个人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这个人是谁呢?(生:卖油翁)今天我们就学习《卖油翁》这篇课文,一同来看个究竟。 二、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藏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之一。 他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为文以韩愈为宗,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为北宋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 三、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师范读课文,正字音,正断句。 2、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 3、分角色朗读(先小组中分读,然后请学生自由分角色朗读)。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教案

第12课词四首 【教学目标】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渔家傲·秋思》 【情境导入】 同学们,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全词内容 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塞所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2.教师提问: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 明确: 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下阕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二、深入探究——写景抒情 1.在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以“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形式回答。 明确: 落日归雁长烟落日孤城落日归雁孤城 将士戍边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 异寒异声异势 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5.教师小结:

《力》省优获奖教案

力 —新授课 ★整体设计说明★ 本节课由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引出力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进一步认识力,明确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明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最后介绍力的三要素,明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五部分组成。这些内容是初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重要性可见一斑。 ★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内容丰富,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材强调从力的作用效果去认识力、感受力,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因此要围绕“力的作用效果”这个中心组织教学。同时,让学生根据所熟知的生活中的事实,列举相关实例,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去上好这节课。 ★学情分析★ 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学法指导★ 阅读法、事例法,学生结合了生活经验后会有大量的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学生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进而推出力的三要素,并结合光线的处理得出力的示意图这一处理抽象概念的方法。力学的知识看似比较容易掌握,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一些小的失误,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2、词四首 教案

第12课词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渔家傲·秋思》 【情境导入】 同学们,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全词内容 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塞所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2.教师提问: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 明确: 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下阕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二、深入探究——写景抒情 1.在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以“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形式回答。 明确: 落日归雁长烟落日孤城落日归雁孤城 将士戍边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 异寒异声异势 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5.教师小结:

13最后一次讲演 省优获奖教案

13最后一次讲演 1.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及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合作探究,分层理解内容 1.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整篇讲演可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请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上光荣。 第二部分(第4—5段)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 第三部分(第6—13段)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3.每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褒贬分明的词语?运用哪些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讲演者感情的浪涛又是怎样向前推进的? 明确:这篇讲演单刀直入,一开口就点出要说的中心事件——李公朴先生惨遭暗杀的事件。词的分量用得极重:“最卑劣最无耻”“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一个反问,激起听众共鸣。接着大声呵斥,挥戈直指国民党反动派。“光明正大”与“偷偷摸摸”一褒一贬形成鲜明对照,揭露反动派是道道地地的黑暗动物。闻先生情绪激动,不可抑制,因此讲演的第2段突然改换人称,厉声怒喝:“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运用感叹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特务的憎恨。“……又……还……”的句子,揭露了贼喊捉贼,嫁祸于人的无耻行径。“无耻”“光荣”,贬得痛快,褒得正确,长人民志气,灭敌人威风。 两个“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讴歌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两代爱国者,讴歌昆明的无限光荣。 第二部分讲演者从揭露敌人的卑劣行径进入到剖析他们色厉内荏的心理状态。“怎么想法”“什么状态”“怎样长的”,不仅揭露深刻,而且启发听众展开想象,认识这班丑类的

12课词四首

12 词四首 梦回唐宋,泛舟诗词汇聚的文化瀚海——温庭筠笔下思妇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范仲淹的那座孤城,书写着边塞的荒凉;苏轼的矫健弯弓,梦想射下天上的星星;李清照笔下的双溪舴艋之舟,难载浓浓愁思;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那片刀光剑影。今天,我们将在《词五首》中去和古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去领略词的艺术魅力。 1.了解与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朗读品味,理解首作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4.体会词作的写作特色。 第二课时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新课导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学,无比璀璨。说起中国文学,不得不说古代文学;说起古代文学,不得不说唐诗宋词元曲;说起宋词,不得不说苏轼;说起苏轼。必说豪放词;说起豪放词,定说《江城子·密州出猎》。因为他是公认的中国第一首豪放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看看豪放词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右擎.苍() 锦帽貂裘.() 鬓.微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老夫聊.发少年狂() (2)千骑.卷平冈() (3)会.挽雕弓如满月() 3.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我们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在密州作太守时,当时他政治上不得意。 4.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

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归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诵,注意字音、节奏、气势。 2.学生四人一小组,翻译全词大意,一人一句。 (二)深层探究 3.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 4.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5.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6.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教案精校版

12词四首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这两

(vip免费)(107页)人教版新起点四年级英语上册省优获奖教案(整本书汇总)

尊敬的用户: 感谢您下载使用本文件。本文件是2020年底制作,经过制作、修改、完善等步骤,将大量优秀教师的一手资料进行整合,再继续深挖、编辑。使之成套系,使之更适用于课堂教学与日常练习。经过进一步加工、提炼,期待能够使您在使用中,得到更加完美的体验。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任何问题,请搜索微信订阅号:fifteen1617,联系客服,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您哦!使用本资源,您将得到非常完美的体验,感谢您的下载使用!~ (共54套107页)人教版新起点四年级英语上册(全册)省优获奖教案汇总 含本书所有课时精品教案,已编辑好,可直接打印

Unit1 Fun Time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一起点)四年级上册Unit1 Sports and Games 【课时】Fun Time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英国、美国、韩国和俄罗斯儿童喜欢开展的体育项目,开阔视野. 2. 引导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卡片,培养设计、写作、创新、绘画英语作品的能力.

3. 欣赏并学唱歌曲. 二、教学建议 A. Good to know. 1. 热身活动 教师课前搜集各国典型体育运动或奥运会运动图片制作成电子课件,请学生观看. 学生感受运动是不分国界的,感受运动带来的激情和快乐. 2. 导入 教师提问:What sports do you like? Why? 可以让学生用中文说一说自己喜爱的运动及其原因,激发学生谈论运动的热情. 之后,教师总结:Many people like sports, because sports are exciting. What about the children from America, England, Korea and Russia? What sports do they like? 3. 听一听、看一看 (1) 自由交谈. 教师出示四项运动的图片,如:运动所需要的器材、人们进行此项运动的图片等. 请学生交流一下对这些运动的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 练习(含答案)

12 词四首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衡.阳(héng) 浊.酒(zhuó) 羌.管(qiāng) 擎.苍(qíng) B.貂.裘(diāo) 鬓.微霜(bìn) 麾.下(huī) 霹.雳(pī) C.的.卢(dí) 雕.弓(diāo) 蛾.眉(ě) 未屑.(xiè) D.青衫.(shān) 胸襟.(jīn) 肝.胆(gān) 遣.冯唐(qiǎn)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B.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D.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B.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默写。 (1)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 ,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 , 。 (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词人渴望得

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 , ?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激烈的战斗场景的句子是: , 。 (6)《满江红》中借写明快秋景来衬托词人的心情的句子是: ,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 6.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二)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8.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卷”字的表达效果。 9.通读全词,结合内容分析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太守形象。 (三)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答问题。 10.“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11.词人自称这是一首“壮词”,试结合具体词句,说说“壮”体现在哪里。 (四)阅读《满江红》,回答问题。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选择题及答案

12.《词四首》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12.词四首 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习题】 选择题: 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解析】C分析:“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大雁飞往衡阳,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解析】D分析: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错

误,这首词表达的思乡,建功立业的情怀。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解析】D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4、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解析】C分析:"长烟落日孤城闭"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由此看来,虽同是写“烟”“落日”,但前者是哀景,后者是状景。 5、下面对《渔家傲·秋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渔家傲,词牌名,这首词是作者在成守西北边疆期间的感怀之作。 B.词的上片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季节是秋天。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傍晚,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便关闭了城门,这与内地华灯初上的景象迥然不同。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词四首》教案

12.词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

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

九年级语文12《词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词四首》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在“落日”中,边地

7溜索 省优获奖教案

7溜索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1.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明确: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2.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目标导学二:分析人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概括人物形象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明确:马帮的首领。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明确:“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明确: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明确: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明确: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目标导学三:跳读课文,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的表达作用。 1.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明确: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2.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明确: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它们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们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3.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明确: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里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非同寻常的险恶。 总结: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8时间的脚印省优获奖 省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

8时间的脚印 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这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岩石真的有如此强大的记录历史的力量吗?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发扬科学精神 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什么? 明确: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作者并

宋词四首教案

《宋词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课前资料搜集与课堂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了解词的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的不同特点,了解宋词代表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主要代表作;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填写对比表格,初步掌握对比阅读诗词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品味诗词,感受柳永与李清的哀愁,体会苏轼与辛弃疾的壮志未酬的苦闷。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词的思想内容,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赏析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预习】 1.查找婉约派、豪放派、柳永、苏轼、李清照及辛弃疾的相关资料; 2.疏通作品中字、词的含义,大致了解每首词的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先生以三句宋词精炼地概括了治学的三种境界。词,又称“诗余”、“长短句”,起源于唐,大盛于宋,中衰于元明,复兴于清,绵延一千余年,始终是中国仕人最重要的抒情手段。而宋词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更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二、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1. 关于婉约派 婉约派是词的风格流派之一。“婉约”一词古已有之,魏晋六朝人用它来形容文学辞章,有________或________的意思。名人徐师曾在《文体辩》中说:“论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________欲其词情蕴藉,________欲其气象恢弘。”于是,文学史家论宋词便有________和________之分。婉约派题材比较窄,多写________、________,词风________、________,追求________、________,创造出一种柔美的意境。 婉约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nit 3《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Lesson 15)省优获奖教案 人教精通四下

Lesson15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分析 1. Just talk 本部分延续前两个课时的情景,通过记者向学生了解他们喜欢的课程的真实情景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你最喜欢哪个学科的功能句: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 I like art best.教师可以运用听录音、图片展示、情景模仿以及角色表演等方法激励学生感知、模仿、学习和体验,最终引导学生能够在生活情景中灵活运用这些功能语句进行交际,并培养学生喜欢每一个学科,学有所长,爱每一位老师和同学的好品质。 2. Just read and write 本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听、说、认读单词subject,能够听、说、读、写music 和art,并能在四线格中正确拼写;学习并进一步巩固Do you like ...?结构,并把词汇融入句子中进行学习、操练。 3. Let’s chant 本部分设计了一个歌谣活动,学生在学习并演唱中,进一步巩固本课主要目标语言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 I like ... best.和相关课程类词汇,同时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课前准备 1. 准备一些评价物品,奖励课堂上表现出色的学生。 2. 准备词语卡片和教学图片,创设情景,引导学习。 3. 提供一些不同学科的课本或图片,作为操练语言的道具。 4. 在黑板上准备好四线格,方便板书四会单词。 5. 准备教学课件。 6. 准备本课时chant音乐。 三、教学步骤与建议 1.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 师生问好。 2) 教师请学生准备好不同学科的课本,请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做出反应,以此激活学生学过的课程话题及相关词汇,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Show me your Chinese book/ music book/ English book.

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词四首》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由四首词组成,分别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秋瑾的《满江红》。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在范仲淹仅存的五首词中,乃至在当时的词坛上,都属于另类。境界阔大,气魄宏伟,气概豪迈,对偶工整而又自然天成,精致醇美而又不失古朴浑厚,刚健峭拔,苍凉悲壮,是这首词的主要风格。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的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下片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自己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于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是与朋友陈亮的唱和之作。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下片描写战斗场面。上下两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 《满江红》是秋瑾1903年中秋时节寓居北京时所作。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但美好的节日,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词的下片转为抒情,格调高昂激越。词的结尾,发出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到九年级下半学期的学习,已经有了不少古典诗词积累。这种积累,不仅体现在古诗词记忆容量上,更体现在对诗词内容、情感、思想、内涵的感受、认识、理解上。但总体来说,这种理解感受是相对感性的。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分类、作家风格、作品中的意象、典故等古典诗歌的专门特色还并不能很好掌握。尤其是在初中语文这一学习阶段中,学生对“词”这一文体的接触较少。古典诗歌学习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诵读赏析上,而不能一味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