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利用规划学练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练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练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练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练习题

一、概念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16.城市规模:指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17.土地资源: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18.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19.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

20.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现状各类型面积的比例关系、在总面积中的比重及在空间组合格局。

21.土地用途管制:为了达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的目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分区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和规则,并据此对各类土地利用和对各利用区域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引导,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行为及方式。

22.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内或国家中,由不同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23.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4.城市规划区:按《城市规划法》,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二、填空

1、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与砂石堆成的固定场所称为土地;把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称为土壤。

2、人力难以达到、难以控制利用的陆地还不能是法律意义上的土地。广义的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

广义的土地的立体观认为土地是指整个地球表面上下组成立体垂直剖面;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国土资源一般包括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山区资源、自然保护区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从经济学分析土地是指包括水面在内的地球表面积;从法学的观点看,国土是指某个国家的人民赖以生存的场所,又指这个地域范围内的全部国土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第一资源,是各种资源之首;土地资产是指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的土地资源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3、土地具有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和景观功能四大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

4、具有肥力的土地是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供应者与调节者。

5、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利用方式,但人类绝对不能创造出新的土地。

6、具有景观功能的土地价值在于舒适性和美学价值。

7、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产物。

8、矿产资源蕴藏在地下视土地为仓库。

9、位置级差地租反映土地纯收益的差异;不同沃度的土地使投入资本的生产率产生差别,是形成土地级差地租的重要条件;土地价格是地租和利息率的比率。

10、地球表面积系指在大地水准面上水平投影面积;劳动力和土地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类对土地的需要程度。

11、土地属性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性质,既是生产力要素,又是生产关系即土地关系的客体;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又是巨大的社会资产;既是土地物质,又是土地资本。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都具有一定社会形式,土地利用反映着一定土地关系。

12、土地利用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包括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和利用土地,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两层含义。

13、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和合理配置就是要最终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落实于土地之上。

14、依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可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依其对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依其范围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15、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就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各类用地的数量和位置一经确定之后,紧接着要解决土地利用的微观设计。

16、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称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规划的深度可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为了便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

17、土地利用结构的实质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面积的数量比例关系。

18、根据地价与土地用途之间关系,后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土地规划作商业用地。

19、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杜能、韦伯、克里斯塔勒、寥仕。

20、持续发展是一种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1、土地综合平衡受制于社会经济综合平衡,是其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具体体现;土地数量有限性与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22、土地数量有限性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客观必要性;土地可更新性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23、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无机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规划学是一门预测变化的科学,规划应理解为给出行动的的过程。

24、一块草地、一片森林、一片沙漠是自然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复合而成;

系统工程= 传统工程+系统观点+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

25、人类合理地组织土地利用的目的在于获取最大效益和最佳服务;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26、按照逐级控制原则的要求,应当首先进行关系全局的具有控制作用项目的规划,然后再进行土地利用细部规划。

27、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2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土地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其核心内容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具有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和控制性等特性。其规划的对象是规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

2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包括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30、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报国务院审批。

31、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社会发展阶段,宏观上是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分配制度的改善,微观上是指居民生活条件、生活质量和生活效果的综合提高。食品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反映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是吉尼系数。

32、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依据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33、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依据是区域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的布局、保障人民生活与社会安定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3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应将居民点布置在生产区的地形上方,主导风上风向和河流流向地的上游。

35、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小,是我国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

36、基本人口是指直接参加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人数;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7、土地垦殖率= 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100%;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土地利用率= 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农业利用率= 农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人口密度= 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单位土地纯收入= (产品总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积。

38、预测方法有定性预测、定量预测和综合预测三类;土地需求量预测包括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有趋势预测法和回归预测法。

39、劳动平衡法一般运用于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未来人口预测。

40、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对土地质量相对于各种可能土地用途的综合评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土地利用决策、科学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本依据。

41、土地质量是指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表现出效果的优良程度;土地质量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按评价的目的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研究四类。

42、作物总产量=作物内部需要量/ (1-作物的商品率)。

43、地区作物平均先进单产=(地区平均单产+先进单位的平均单产)/2。

44、果园面积=成年果树载植面积/ 1-(果园内林带、道路、沟渠占果园总面积的比重+幼年果树占果园总面积的比重)。

45、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规划人口数×人均用地定额指标。

46、水库库容估算方法有地形图法、断面法、系数法。

47、评价系数法是把把不同量纲的指标化为无量纲系数的方法

48、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方法有:土宜法、综合法、模型法。

49、期末用地面积= 期初用地面积+期内用地增加量-期内用地减少量。

50、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是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土地质量评价和土地需求量预测。

51、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52、常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土地利用分区是在规划区域内不可重复出现的;而土地利用类型则可以重复出现;土地利用分区模式中区内含有土地利用类型。

53、土地利用分区可分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54、土地用地分布是指已经形成的土地利用空间形式,是已经实现的现象,被称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用地布局则指土地利用的再分配,是规划中的设想。

55、量度城镇化可采用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56、当今世界城市化的新特点是出现了大城市化趋势、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则以生计城市为主。

57、目前国外比较适用的城镇布局理论有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门槛理论、带形城市理论。

58、城镇体系是指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等特性;城镇体系规划则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行的规划,其功能结构包括: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城镇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和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分析。

59、居民点规模是指居民点的大小;一般地讲,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辐射规模。

60、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五种;水利工程用地包括防洪工程、灌溉工程、治涝工程、水电工程和输水工程五类。

三、问答1.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有何特点?

答: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一,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具有以下特性:

针对性,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则是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中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类型的土地使用问题进行的规划,有很强的针对性;

局部性,在一定时期,需要开发、使用、整治和保护的土地只是局部存在的,因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相对规划区内部分土地而言的;

具体性,因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内容、措施、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都比较具体,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

选择性,由于各个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不同,不同问题和不同行业部门的用地,其规划的类型、内容、程序、方法等就不同。根据规划区所存在的土地利用具体问题,选择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类型。

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程序?

答:(1)审核各类用地数量与布局;(2)用地数量综合平衡;(3)用地布局综合平衡;(4)部门用地需求预测;(5)经多次协调难以达成一致的,由规划办公室提出处理意见,交规划领导小组讨论决定;(6)拟定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方案,规划土地利用区,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任务,并将全县各类用地指标分解至各乡(镇)。3.何谓土地开发?有何特点?

答:土地开发是指人类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等,使各种未利用土地资源,如荒山、荒地、荒滩、荒水等,投入经营与利用;或使土地利用由一种利用状态改变为另一种状态的活动。

具有如下特点:(1)土地开发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的变化,土地是由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及地质、地貌组成的综合体,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土地开发就是要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从而建立新的生态平衡;(2)土地开发必然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土地开发与社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土地开发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同时,土地开发也将决定社会经济结构的组合方式;(3)土地开发具有经营性的特点,土地开发是为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土地创造条件而进行的经济技术的投入过程,通过土地开发增加了可利用土地面积,改善了土地利用条件,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所以土地开发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4)土地开发是一个开发、利用、再开发、再利用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未利用地被开

发为可利用的农地;低产农地转化为高产农地;农地转化为村庄;农地和村庄又将被开发为城市。土地开发和利用不断相互更替,循环往复。但每一个循环的过程都不是机械的重复,都是在前一个循环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4.简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答:编制程序如下:(1)准备工作阶段: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以及进行业务培训等。从业务角度看,编制规划任务书和工作计划是两个重要的内容;(2)调查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需要,在收集和调查有关文件、资料基础上,进行专项研究。并进行必要的外业调查核实;(3)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阶段: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用地指标,编制供选方案,确定用地分区和主要用地项目的布局,编绘总体规划图,编写总体规划报告;(4)规划审批和公布实施阶段:规划报告编写完成以后,要履行审批手续,形成一个规范性文件。根据审批手续,规划(送、审稿)必须提交同级人民政府通过,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最后由同级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实施。

5.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答:其基本特征如下:(1)整体性,城镇体系是由城镇、联系通道和联系流、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2)等级性或层次性,系统由逐级子系统组成。城镇体系的各组成要素按其作用都有高低之分,全国性的城镇体系由大区级、省区级体系组成,再下面还有地区级或地方级的体系;(3)动态性,城镇体系不仅作为状态而存在,也随着时间而发生阶段性变动。

6.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何理解其整体性?

答: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其整体性表现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对象是规划区内的全部土地资源,而不是某一种用地;在总体规划中要全面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把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与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

7.简述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任务是落实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根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及本乡(镇)的土地资源特点,确定乡(镇)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向;(2)具体确定并落实县级规划所确定的各类土地利用区;(3)编定各土地利用区的使用用途,具体落实每块土地的规划用途;(4)阐明落实上级规划指标和各类土地利用区的途径、措施。

8.土地整治的主要类型有那些?

答:土地整治是在一定地域上进行的,不同地域其自然条件、生态特征、土地被破坏和退化的特征也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整治类型。一般土地整治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水土流失地的整治;(2)盐碱地的整治;(3)风沙地的整治;(4)沼泽化土地的整治;(5)红黄壤综合整治。

9.简述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内容?

答:基本内容是:(1)农地用途管制,包括限制转移管制和许可转移管制。前者是依据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划定一定数量的农地主要是耕地作为特殊保护的区域严格加以管制;后者则是根据规划需要,在一定条件限制下,允许部分农地进行规定用途的转用;(2)非农地用途管制,其重点是非农地建设用地的用途管制,主要包括增量非农业建设用地的用途管制和存量非农地建设用地的用途管制,其中增量非农业建设用地的用途管制与农地许可转移管制密切结合,因此非农地用途管制的重点应是存量非农业建设用地的用途管制。

10 .简述城镇体系规划的内涵?

答:在一定区域内将各种等级、各种类型不同城镇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和规模适宜的原则进行安排,使之形成具有一定时空地域结构、相互联系的城镇网络的有机整体,即为城镇体系规划。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分别组织编制。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镇的总体规划包括市或县的行政区域内赌东道的城镇体系规划。

11.简述我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我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1)根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县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与任务;(2)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制定全县各类用地指标,确定分阶段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护任务;(3)划定土地利用区,确定各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则;(4)安排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5)将全县土地利用指标落实到乡(镇);(6)拟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12.何谓土地开发?编制土地开发规划的基本原则?

答:土地开发是指人类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等,使各种未利用土地资源,如荒山、荒地、荒滩、荒水等,投入经营与利用;或使土地利用由一种利用状态改变为另一种状态的活动。其编制的基本原则如下:(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则必须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下进行,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用地平衡调整,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进一步的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所提出的开发目标;(2)生态优化原则建立在获取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既要保护好固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要改善生态环境条件;(3)最佳利用原则在开发能力许可的条件下,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同时,尽可能挖掘潜在的面积和尽可能利用其优势;(4)可行性原则编制开发规划时必须先进行可行性论证,规划所确定的开发目标、开发规模、开发利用方向等必须是经济、技术、生态各方面皆可行的。

13.何谓土地整理?我国土地整理有何成功模式?

答:土地整理就是为了使土地利用方式、强度和结构适应特定发展时期的特定目标,将土地利用的分布状况加以重新调整的过程。我国成功模式有:(1)“三个集中”模式,以上海奉贤为代表。在规划和实施规划中,逐步做到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2)“三位一体”模式,以苏南地区为代表。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城镇建设和土地整理规划一起抓,达到田、路、村、渠、相配套,农田、村庄、工矿、城镇相协调;(3)“六位一体”模式,以山东省五莲县为代表。在一个小流域内,对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实施综合整理;(4)“八位一体”模式,以安徽省六安地区性为代表。实行田、水、路、渠、宅、塘、坟、高效农业八位一体综合治理;(5)“迁村并点”模式,这一模式在很多地区广为推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村庄土地整理结合中心村建设、农民公寓房建设进行,农民住宅向按规划集中建设的中心村搬迁后,对原村庄土地进行整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迁村并点,村庄土地整理是结合农村小康建设,主要是腾出耕地、挖掘村内空地、治理空心村等。

14.简述土地利用调整的次序?

答:土地利用调整的次序如下:(1)优先安排农业用地,.农业用地内部优先安排耕地;(2)非农业建设用地内地优先安排交通、水利、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按照产业政策安排;(3)各类用地的扩大以内涵挖潜为主,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4)林牧渔业用地确需扩大的,应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水、荒滩地;除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用地外,其他均不得占用耕地;(5).建设用地确需扩大的,应尽量占用劣地,特别应控制占用耕地及林地。15.简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程序?

答:编制程序如下:(1)土地管理、农业和水利等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乡(镇)域范围内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等级,其他用地和水利建设发展用地等提出轮廓性规划方案,在图上标明各项用地的范围和位置;(2)村镇规划部门对乡(镇)范围内的村庄和集镇的布点、建设发展用地的规模、区域内的道路,提出初步规划方案,并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标明村镇建设发展控制用地的范围、区域内的道路走向和等级等;(3)按照有关指标,平衡两项规划并调整后,最终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级保护的农田)和阶段性农田保护(二级保护的农田)范围的划定;(4)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实地勘探、丈量,划定保护田块并编号、登记造册,在各保护区田块设立保护标志牌。16.编制土地开发规划有何重大意义?

土地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因此,对土地开发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编制土地开发规划的意义主要在于:

编制规划是土地开发决策的需要,规划将告诉决策者:土地开发的紧迫性、效益、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开发计划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土地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编制规划是避免盲目开发土地资源的有效措施,土地开发是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预,必然会引起土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如果土地开发中没有规划的指导,盲目开发不仅会浪费土地资源,甚至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通过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开发的最佳方式、结构和规模,就能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

编制规划是土地开发经营管理的直接依据。

编制规划是对土地开发进行宏观控制的重要手段。

17.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土地退化是各种自然因素和不当的人为干预综合作用的结果,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加以综合治理。制定土地整治规划必须要与流域性治理规划结合起来,小流域综合治理要与大、中流域性治理规划相协调,把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作为一个整体,既要结合行政区域,按照地域性土地的自然特性,进行地域的分区划片,分区治理,做到上下游统筹兼顾,区域间协调安排,山水村田统一规划;又要把土地作为自然综合体来研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地进行综合整治。

明确主攻方向,因地治理土地,土地整治规划是在特定土地开发区域上进行的,有较强的地域性。不同的土地整治地域有着不同的土地景观和治理类型。在土地整治规划中,应根据土地的特性和经济条件以及危害规律,结合当地历史经验,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整治规划方案。

从实际出发,措施可行,我国土地整治范围广阔,除自然条件的地域性差异明显外,各整治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生产技术和开发的历史,土地利用方式等也都不尽相同。所以进行土地整治规划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本着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方针,合理地制定规划目标和措施指标。

远近结合,力求实效,土地整治规划不能一次完成或一劳永逸,而是在整治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逐步实现其治理效益。这样必须把当前规划实施项目与土地开发治理长期措施相结合,根据不同时期的要求,制定其可行措施。

保持土地生态平衡,土地整治规划就是要探求土地不利的生态环境,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的良性循环。土地生态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或变性,可以按人们的需要而控制,这变更的范围和限度是通过土地整治规划实现的。所以,在制定规划时,首先要把治理区的土地作为生态系统整体来研究,统一考虑治理工程的效益及其对自然环境产生的生态效应。

18.土地开发规划的内容?

土地开发规划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开发的决策规划,即进行土地开发的可行性论证,确定土地开发的规模、时间、地点和方法,二是待开发土地的利用规划,即确定区域内各类待开发土地的用途。土地开发规划可分为农用地开发规划和城镇土地开发规划,两者内容各有侧重。

19.土地复垦的范围是什么?

凡因从事开采矿山资源、烧缺制砖瓦、燃煤发电、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修筑铁路、公路和各种道路等以及各种建筑物和废弃物压占等一切活动,而人为造成土地破坏和废弃的都属于土地复垦范围,还有各种污染、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以及村庄四旁坑、洼、塘、废弃宅基地等也属于土地复垦的范围。

20.土地复垦有何重大意义?

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压力越来越大,土地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为此,国家近年来运用综合手段加强了土地管理,并有计划地开发荒地,以缓解人地矛盾,但另一方面,在各项生产建设中都有大量土地遭到破坏。据统计,我国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累计1300多万公顷,其中由于从事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生产和建设活动破坏废弃的土地约330多万公顷,其中70—80%为耕地;由于兴修水利和修筑铁路、公路等建设活动废弃的土地,建筑取土等零星废弃地及农村坑塘等约1000万公顷,其中耕地占70%。此外,城市周围的垃圾堆场占地也很严重。这些被破坏的土地不但使土地和耕地减少,而且使环境恶化,特别是采掘工业,不仅破坏和改变地表以下200—400m以内地层,而且严重影响地表的生态环境,常常引起塌陷、污染、水土流失、滑坡等灾害。因此,搞好土地复垦对于增加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工农关系,保障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均具有重要意义。

21.土地复垦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建则建的原则,将被破坏的土地恢复利用,科学合理地确定其用途。

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近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规划要切实可行,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土地复垦要和生产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并结合生产情况,逐年实施。

土地复垦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以及矿区规划等相协调,做到地区建设布局合理化,有利生产、方便生

活、美化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22.土地复垦规划的类型有那些?

从规划的性质来分,可分为矿区土地复垦的总体规划与复垦区的规划设计两种。

从时间上可分为采前规划和采后规划。采前规划是指新矿区开发时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复垦问题而进行的规划;采后规划是指老矿区开发后所作的复垦规划。

按废弃地的类型可分为矿山开采废弃地复垦规划、煤矿塌陷地复垦规划、砖瓦窑废弃地复垦规划、交通挖压废弃地复垦规划、水利压挖地复垦规划以及废弃宅基地复垦规划等。

根据矿区地下水埋深不同,可分为高潜水位矿区复垦规划和低潜水位矿区复垦规划等。

23.土地保护规划的任务和类型?

土地保护规划是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这一特点提出的,其基本任务是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环境、价值等分析基础上,确定土地保护的类型、规模,保护区的分布、范围,保护重点与保护级别,并制定保护措施、技术方案和有关政策。土地保护不是消极的维护,而是在维护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土地保护规划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以保护资源为主的土地保护规划,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蔬菜基地保护规划、草场保护规划等。以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为主的土地保护规划,如海岸带保护规划,风景旅游区保护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等。以保护珍稀物种和自然历史纪念物为主的土地保护规划,如自然保护规划、文物古迹保

24.基本农田的概念和范围?

依据国务院所发布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根据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总量需求,以及土地的生产力可能达到的水平,划定必要数量的农田为基本农田,实行长期保护,永久不得占用,就能为子孙后代保住一方饭碗田,人们就能安心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把基本农田建设成稳产高产田,不断提高单产,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以适应人口增长对农业提出的日益增长的要求。按《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下列耕地应列入基本农田,严格管理:

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国务院规定应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25.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根据不同地区确定保护重点。我国东部地区人多地少,中部地区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因此,在东部、中部地区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时,要把大部分农田划作保护区,重点保护起来。西部地区良国较少,首先要把高产农田和城镇郊区的农田保护起来。保护面积要尽量集中连片,并视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而定。

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确定和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时,除满足当地规划年人口对粮棉油等农产品的需要外,还要做好市场分析与预测,考虑到农产品的调出、调入问题。

正确处理农业和非农业用地的关系。在基本农田优先用于农业的同时,还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落实各项非农建设用地。

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注重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要细致明确,落实到地块,建立标志,便于群众监督,为基层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使规划更具可操作性。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要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城镇规划相协调,避免出现大的矛盾,以影响保护区规划的实施。

26.农地整理的主要内容?

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一般指农地整理,即“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土地管理法》第四

十一条)。农地整理是以土地利用的平面布局调整为主,主要包括: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平整土地,改良土壤;道路、沟渠综合建设;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等;复垦废弃土地;划定地界、确定权属;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27.土地整理的基本目标?

土地整理的根本目标是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来看,土地整理主要是要达到“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的目标,具体体现为:

增加耕地面积,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调整和组织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以土地产出率为基础的土地生产能力;提高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能力。

28.何谓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编制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须遵循那些原则?

答: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直接对某一地段或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利用及配套设施作出具体安排,是土地利用总规划和专项规划深入和细化。

原则:(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和符合美学原理;(3)系统内动态平衡、系统外环境相协调;(4)因地制宜;(5)以人为本。

29.简述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答;切实保护耕地原则;综合协调原则;双轨并行原则;局部服从全局原则,眼前服从长远利益原则;保持村级行政区划完整性原则。

30.简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那些原则?

答;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

3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体是什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体是人民政府。依据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2、在县级行政范围内必须强调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么?

没有必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耕地总量减少的,由国务院责令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开垦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并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

33、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率必须保持在80%以上?

没有必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占本行政区内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说明保持基本农田保护率80%的行政级别是省级行政区域。

34、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有何区别?

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主要是生产条件较好、集中连片、产量较高,城镇或村镇建设规划区外的耕地,交通沿线的耕地和其他国家规定需要保护的耕地。

一般农田是指规划确定为农业使用的耕地后备资源和其他零星非耕地、坡度大于25度,但未列入生态退耕范围的耕地、泄洪区内的耕地和其他劣质耕地。

3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有何不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龙头”,在我国土地管理事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一,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直接对某一地段或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利用及

配套设施作出具体安排,是土地利用总规划和专项规划深入和细化。

四、论述

1.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答: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解决各种土地利用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和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土地利用处在无规划的盲目利用状态,以致造成一系列退化破坏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防止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继续发生,使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迫切需要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布局作出符合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宏观规划,藉以指导各个局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改良和保护,为改善土地利用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面积仅及世界人均面积的1/3左右,而且农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建设用地势必进一步扩大的形势下,对数量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不做出统筹兼顾的长远安排,不加以控制,任其自由占用和随意扩展,必将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土地利用宏观失控的后果,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因此,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和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都提出了尽快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依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基础和依据。

2.如何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均是以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为依据,利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统筹安排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从土地利用的广度看,两个规划是域和点的关系,前者是在域的范围内研究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和空间布局,侧重于域内全部土地的利用,而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区内从事以上工作。这就是说城市规划应当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城市规模应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

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执行,它包括农村用地,城镇用地在内。

从可操作性来看,县(市)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5万,各个乡(镇)用地规划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1万,因此,对城区范围用地,仍属示意图性质,对城区作出详细程度的用地安排是城市详细程度规划任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之一是确定城市规模的大小和空间布局的选择,当然,这也就必然要涉及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城市规划的协调问题,但须以法律形式,保证未来人口吃饭所需的基本农田不再被侵占。

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来说,应对长远未来用地的扩展,作一些超前考虑,既要考虑城市发展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也要考虑农业用地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经过权衡,提高长远未来城区扩展用地的可能范围,以作为确定城市规模的重要依据。3.试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

答: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等多方面的因素,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1)要强化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与管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利用计划的具体安排并实施规划的最重要的行政手段之一;

(2)要建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层层定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度可以促进土地利用规划落到实处;

(3)要实行规划公告制度,要有组织地做好规划的宣传、发布工作,特别要重视做好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公告工作;

(4)要建立建设项目用地的规划审查制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阶段,必须经态度管理部门预审;

(5)应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6)要加强城市和村镇规划审核,加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用地布局及近期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等方面的审核,切实保证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7)要建立健全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划审理制度,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并改善态度生态环境;

(8)强化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总而言之,应充分利用规划过程和动态监测的属性数据及空间数据,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检验、分析规划实施情况,提高规划管理的工作效能和效率。

4.试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关系?

答: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用途管制则是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的手段措施(2分)。首先,建立有效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以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前提的,土地利用规划就是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划分的,划分土地用途区,落实用地布局。土地利用分区的主导用途是管制的重点,也是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鼓励次要用途向主导用途转变,也可维持现状,但不变为期他用途。其次,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可解决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并保证规划实施。依据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规定,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未经规划的地区或规划未批准的地区,不得擅自改变土地利用现状。而且,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就是要求交通用地规划、水利用地规划、林地规划、城市规划、城市用地规划等专业规划应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专业规划的实施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

五、综合应用题部分答案:

1.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解答如下:

求耕地需求量:

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自给率)/(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80万人×480kg/人×80%)/(15000 kg/hm2×2)

=1.024万hm2

经济作物用地=(1.024×2)/8

=0.256万hm2

蔬菜用地=(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

=(80万人×140kg/人)/(30000 kg/hm2×2)

=0.1867万hm2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蔬菜用地

=1.024万hm2+0.256万hm2+0.1867万hm2

=1.4667万hm2

2.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解答如下:

(1)求耕地需求量:

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

=(100万人×500kg/人)/(15000 kg/hm2×2.5)

=4/3万hm2

经济作物用地=(4/3×3)/7

=4/7万hm2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

=4/3万hm2+4/7万hm2

=1.9048 万hm2

(2)求居民点用地需求量:

城市居民点用地=(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均用地指标)

=100万人×55%×100 m2/人

=0.55万hm2

村镇居民点用地=(村镇总人口×人均用地指标)

=100万人×45%×120 m2/人

=0.54万hm2

因此,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村镇居民点用地

=1.09万hm2

3.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9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解答如下:

求耕地需求量:

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

=(90万人×500kg/人)/(15000 kg/hm2×2)=1.5万hm2

经济作物用地=(1.5×2)/8=0.375万hm2

蔬菜用地=(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

=(90万人×160kg/人)/(30000 kg/hm2×2)=0.24万hm2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蔬菜用地

=1.5万hm2+0.375万hm2+0.24万hm2

=2.115万hm2

求居民点用地

城市居民点用地=(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均用地指标)

=90万人×65%×80 m2/人

=0.468万hm2

村镇居民点用地=(村镇总人口×人均用地指标)

=90万人×35%×100 m2/人

=0.315万hm2

因此,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村镇居民点用地=0.783万hm2

4、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该地垦殖率为36.56%,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人均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经济作物(蔬菜除外)用地面积调整到耕地总面积的11.1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4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P总人口=P2001×(1+年机械增长率+自然增长率)规划期年限

=116×(1+4.5‰+16‰)(2010-2001)

=139.2435万人

P城市人口=139.2435×62%

=86.3310万人

P村镇人口=139.2435×38%

=52.9125万人

(2)耕地需求量(6分);

粮食用地需求量=(规划目标年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调入粮食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

=(139.2435万人×420kg/人-15000 kg)/(15000 kg/hm2×2)

=19493.59hm2

蔬菜用地=(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调出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

=(139.2435万人×160kg/人+10000 kg)/(30000 kg/hm2×3.5)

=2121.90hm2

由于经济作物用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1.13%,因此,蔬菜用地和粮食用地占耕地总面积的88.87%.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蔬菜用地)/ 88.87%

=(19493.59hm2 +2121.90hm2 )/ 88.87%

=24322.5948hm2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城市居民点用地=(城市总人口×人均占用地指标)

=86.3310万人×96 m2/人=9287.776hm2

村镇居民点用地=(村镇总人口×人均占用地指标)

=52.9125万人×124 m2/人

=6561.15hm2

因此,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村镇居民点用地=15848.926 hm2

(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2分)

规划年人均土地=(规划目标年耕地总面积/垦殖率)/规划目标年总人口

=(24322.5948hm2/36.56%)/139.2435万人

=0.7167亩/人

规划年人均耕地=(规划目标年耕地总面积)/规划目标年总人口

=(24322.5948hm2)/139.2435万人

=0.2620亩/人

5.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2

8.计算指标题

(1)(1)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1200/3140×100%

=38.22%

(2)土地农业利用率=(耕地+园地+牧草地+林地+养殖水面)/土地总面积×100%

=(1200+300+550+180)/3140×100%

=72.61%

(3)耕地复种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机×100%

=2100/1200×100%

=175%

(4)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550/3140×100%

=17.52%

(5)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水域面积×100%

=450/750×100%

=60%

(6)建设用地利用率=(城镇村用地+交用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150+90+270)/3140×100%

=16.24%

6.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填空题

表—1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

单位:hm2

(2)填空题

7.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1)填空题

2

备注: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000hm2。养殖水面为600 hm2。

(2)计算指标题

①①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5040/10058×100%=50.9%

②②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地-未利用水面)/土地总面积×100%=[10058-61-(1851-600)]/10058×100%=86.9%

③③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770/10058×100%=7.6%

④④退耕还林率=耕地退还林地面积/耕地基期面积×100%=120/5120×100%=2.4%

⑤⑤退耕还湖率=耕地退还湖地面积/耕地基期面积×100%=15/5120×100%=0.29%

⑥⑥耕地退化率=耕地退化难利用/耕地基期面积×100%=10/5120×100%=0.19%

⑦⑦如养殖水面保持不变,则水面利用率=利用水面/水面水面总面积×100%=600/1581×100%=33.3%

⑧⑧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000hm2,则复种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10000/5040×100%=198%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出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出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出量。 21.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综合应用题题)1.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2.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3.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9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4.某地2000年人口为80万,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人口机械增长率为将达到6‰、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8比2,如果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是多少? 5.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85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年机械增长率为5‰,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6、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20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5‰、年机械增长率为6‰,人均粮食占有量45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0m2和10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7、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5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2分) 8.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表—2 土地利用现状构表 单位:

土地利用规划学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习题 §1 绪论 1.填空题 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合理的组织。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包括:系统工程理论、控制理论、弹性理论、功能分区理论、精明增长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 2.选择题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为( d )级规划. A 2 B 3 C 4 D 5 E 6 我国于( b )年设立国家土地管理局。 A 1956 B 1986 C 1978 D 1996 2005年7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正是启动,本次修编工作的首要原则是( c )。 A 保护环境 B 可持续发展 C 严格保护耕地 D 退耕还林 3.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人类有目的地对土地进行干预活动。包括: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整治、 土地保护。 2)人地协调论: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形成某种动态平 衡关系,为了维持这种平衡,防止人类活动造成环境突变给自身带来的巨大灾难,就必须不断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 3)景观生态学理论: 4.简答题 简述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内容 a、土地用途管理,就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土地的使用性质、用途的转换进行管理。 b、土地利用结构管理,就是对各类土地类型的数量及比例结构进行管理。 c、土地利用布局管理,就是对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结构、空间关系进行管理。 d、土地利用程度管理,就是对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投入水平进行管理。 e、土地利用效果管理,就是对土地利用产出水平、集约化水平进行管理。 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a、宏观调控 b、微观调控: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耕地保护规划 农村集镇与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 乡镇企业土地利用规划 5.论述题 论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历程。P16 §2 土地利用原理 1.填空题 土地利用最主要的原理有以下几个:地域分异原理、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原理等。 中心地理论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他提出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形成。 2.选择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含答案

、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功能①数据输入和检查②空间数据的处理 城镇布局理论p229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门槛理论、带形城市理论 居民点规模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和辐射规模。P234 居民点布局的形式①卫星式②带状式③多边形式④自由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粮食需求量一般包括口粮、饲料粮、种子用粮、酿造及其他工业用粮等项消费量。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⑵土地供给量预测⑶土地需求量预测⑷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⑸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⑹土地利用分区⑺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⑴针对性原则⑵永续利用原则⑶效益原则⑷因地制宜原则⑸综合性原则⑹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土地利用结构规划的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原则②统筹兼顾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三效益统一原则⑤公众参与原则 居民点用地选址的要求⑴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⑵建筑要求:地形朝向、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土质条件、安全条件和节约用地条件;⑶卫生保健要求;⑷兽医防疫要求 工业用地选址要求①厂址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②在布局和选址时,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③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④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 基本农田规划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②综合协调的原则③双规并行的原则④区划完整性的原则 居民点布局的原则⑴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⑵利于生产和生活;⑶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公路选线原则①是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②是因地制宜③是要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④是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⑤是要经济合理。 公路跨河主要有三种形式⑴在支河口直跨;⑵向支河上游绕进一定距离后跨越;⑶在S形河湾跨河时,桥位应设在S形河湾的腰部 港址选择的要求①船舶能安全方便地出入②进港航道和水域必须稳定 ③满足水深和作业要求④有足够的陆域⑤有方便的陆上交通 耕作田块配置要求①耕作田块的长度②耕作田块的宽度③耕作田块的规模 ④耕作田块的外形⑤耕作田块的方向⑥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 土地利用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制⑶土地整理全面展开,未利用土地得以适度开发⑷土地生态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土地整理的规划运作程序的五个步骤:①选择土地整理单元②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③审批土地整理规划方案④组织土地整理实施⑤土地整理成果检查验收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 (含部分考研题目) 一、名词概念部分: 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土地利用级差地租土地利用规划 小康水平吉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分区土地质量土地质量评价城镇化 建筑密度城镇体系交通密度建筑容积率农地整理基本农田 土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保护土地人口承载力 城市规模土地整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二、简答题部分: (一)总论部分 1、简述土地的特性 2、简述规划的功能和作用 3、简述土地利用的含义 4、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类型 5、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是什么 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8、如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并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9、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0、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 11、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 12、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关系 13、任何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方法) 14、编制土地利用规划需要收集哪些基础资料 15、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6、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有哪些 17、简述地租地价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联系 18、如何运用区位理论来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19、简述人地协调理论主要内容 20、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部分 1、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何特点 2、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3、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4、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5、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6、简述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层次体系 7、小康指标体系中包括哪些指标如何量化 8、如何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9、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基础数据预测) 10、如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 11、如何进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 12、怎样预测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预测方法) 13、常用的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有哪几种 14、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和内容 15、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指标的计算) 16、简述土地质量评价的内容 17、如何进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18、简述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和编制方法 19、如何理解公众参与原则 20、土地利用分区模式有哪些 21、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22、什么是土地利用布局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指标有哪些 23、如何填写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 24、简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数量方法 25、配置居民点用地的要求有哪些 26、配置工业用地的要求有哪些 (三)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部分 1、何谓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有何特性如何分类 2、简述居民点的概念和居民点分类 3、何谓城镇化怎样预测城镇化 4、简述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和原则 5、怎样选择居民点用地 6、简述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和内涵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 二、填空题部分答案 (2) 三、简答题部分答案 (6) 四、论试题部分答案: (13) 五、综合应用题部分答案: (14)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16.城市规模:指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17.土地资源: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18.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

【西大2017版】[0702]《土地利用规划学》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0702]《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一批次 [单选题]划定基地农田保护区,这是对()内部规划。 A:农用地 B:耕地 C:园地 D:林地 参考答案:B [单选题]某县城1996年城区面积为7.2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是() A:建城区 B:规划区 C:规划控制区 D:用地区 参考答案:A [单选题] 世界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提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国家是()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中国 参考答案:A [论述题] 1、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体系? 2、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3、简要回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4、什么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是什么? 5、未来几年是我国"实现奔小康计划”的关键几年,"吃饭”与"建设”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就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如何协调这对"矛盾体”谈谈您的观点和看法? 6、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收集哪些相关资料? 7、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途分区的依据是什么?一般而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途分区包括那些? 8、简要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 9、什么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目标?为实现其总目标一般包括那些具体数量指标? 10、什么是土地利用结构?按其类型划分它包括哪些类型? 11、简要阐述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部门与审批程序? 1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程序? 13、如何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14、简述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内容? 15、试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 16、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17、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18、试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关系? 19、计算: 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20、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据此填写土地利用结构表: 表1 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 单位:hm2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答案12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并将其前面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土地的水平范围包括() A. 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 B. 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和海洋 C. 陆地和内陆水域 D. 地球表层所有陆地部分 2.合理利用土地的首要问题是() A. 提高全民族素质,人人懂得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B. 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C.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D. 加强土地管理,包括地权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 3.某乡土地总面积1000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100公顷,林地200公顷,有林地100公顷。该乡土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是() A. 90%和20% B. 90%和30% C. 70%和10% D. 90%和10% 4.土地利用规划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 A. 农业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B. 土地利用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 C. 各用地部门之间的矛盾 D.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5.土地人口承载量是指() A.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最多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B.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至少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C.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生活水平上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D.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6.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用地区之间()

A. 可以重合,还可以有复区 B. 不可以重合,也不可以有复区 C. 可以重合,不可以有复区 D. 不可以重合,可以有复区 7.从土地管理角度,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是() A. 土地利用的全部问题 B.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问题 C. 如何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问题 D.土地利用方式的问题 8.农业生产用地结构的确定必须根据() A. 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 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C. 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D. 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有关部门审批实施,就具有() A. 控制土地利用效应 B. 行政效应 C. 监督土地利用效应 D. 法律效应 10.不宜作为水库库址的是() A. “肚大口小底平”地形的地区 B. 集水面积大的地区 C. 喀斯特地貌地区 D. 占用部分农田地区 11.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反映() A. 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B. 耕地利用程度 C. 耕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D. 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12.不是土地利用分区基本依据的是() A.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B. 土地评价 C. 自然社会经济资料 D. 单位和个人用地需求 13.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手段分() A. 行政、技术和经济手段 B. 行政、技术、经济和法律手段 C. 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 D. 行政、技术和法律手段 14.不属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土地利用评述内容的是() A. 土地利用成绩 B. 土地利用问题 C.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意见 D. 土地利用分区 15.不属于土地利用规划范畴的是() A.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 土地估价 C.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D.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学练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 一、多项选择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 2.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方法有 ( BCD ) A 断面法 B土宜法 C综合法 D模型法 3.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是 ( ACD ) A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 B土地资源利用分析 C土地质量评价 D土地需求量预测 4.土地利用分区可分为( AD ) A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B 土地需求量分区 D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C土地资源利用分区 5.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BCD) A杜能 B 韦伯 C 克里斯塔勒 D 寥仕 6.目前国外比较适用的城镇布局理论有( ABC ) A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B门槛理论 C带形城市理论 D气候理论7.居民点规模是指居民点的大小;一般地讲具有(ABCD) A人口规模 B用地规模 C活动规模 C辐射规模 8.交通运输方式有(ABCDE) A铁路运输 B水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航空运输 E管道运输 10.一般土地整治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ABCDE) A水土流失地的整治 B盐碱地的整治 C风沙地的整治 D沼泽化土地的整治 E红黄壤综合整治 11.编制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须遵循那些原则(ABCD) A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和符合美学原理 C系统内动态平衡、系统外环境相协调

D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12.简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那些原则(ABCD) A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B因地制宜原则 C综合效益原则 D逐级控制原则 13.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BCD) A保护环境 B土地总供需综合平衡 C利用结构的优化 D利用的宏观布局和微观规划。 14.依据规划的对策、范围和任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来包括(ABCD)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利用分析 B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用地需求预测 C土地供需分析和结构优化 D规划方案实施 15.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ABCDEF) A地租与地价理论 B土地区位理论 C持续利用理论 D生态经济理论 E人地协调理论 F系统工程理论 16.耕地生态经济动态检测预警机制的内容包括(ACD) A.警义 B.警魂 C.警兆 D.警度 17.遥感技术普遍运用于土地调查制图和检测中是由于他具有哪些优点(ABCD) A.覆盖广 B.宏观性强 C.快速、多时相 D.信息丰富 18.土地利用动态检测具有哪些特点(ABCD) A.检测成果多样性 B. 检测体系层次性 C.技术要求的区域性 D.技术手段的综合性 19.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方法有(ABCD) A.经济分析法 B.综合平衡法 C.因素分析法 D.计划演算法 21.规划方案实施计划的编制原则是(ABCD) A.全面安排,远近结合 B.集中力量,突出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 作业题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题 1.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并简要说明。 答:一、面积的有限性,由于受地球表面陆地部分的空间限制,土地的面积是有限的。二、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分布在地球各个不同位置的土地,占有特定的地理空间,地球公转和自转等产生的地质结构的作用下,各种土地形态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性。 三、整体性,土地是地表各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四、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生长在土地上的生物,不断地生长和死亡,土壤中的养分,水分及其他化学物质,不断地被植物消耗和补充,这种周而复始的更替,使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土地再生性。土地的再生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某一阈值时,土地的再生性就会丧失,土地资源即被破坏。 五、多用途性,土地资源根据各类土地质量状况的不同而具有多少不等的多用途性。 六、社会性,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占有过程,一方面形成了人与土地的关系,另一方面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 答:一、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 二、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三、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为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特性? 答: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或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特性:一、政策性二、整体性三、兼容性四、折中性五、动态性 4.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答:一、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或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 二、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其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三、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其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5.影响土地特性的气象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 答:一、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二、温度条件对土地特性有影响。三、水份条件对土地特性有影响。四、风对土地特性有影响。 6.各种地貌类型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 答:一、山地丘陵区,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在利用管理上首要重视的是水土保持措施。山地丘陵土壤还具有土层薄、土壤粗骨性的特点。因此一般有宜种植需要耕作的作物,而宜于林业或牧业。 二、平原,平原的共同特点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水份条件比较好。因此,平原区的 土地肥沃,农田基本建设方便,是良好的发展农业的地区。 7.影响土地特性的水资源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答:1).降水,表示降水特征的变量有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变率。 2).蒸发与蒸腾,包括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物蒸腾,农田总蒸发。 3)城市给水水源,给水水源包括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 4)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冰川积雪等。 5)地下水,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6)水资源的三要素,包括水资源量,水资源变率,水质。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真题832_综合考试(含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

832 华南理工大学 2017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试卷上做答无效,请在答题纸上做答,试后本卷必须与答题纸一同交回) 科目名称:综合考试(含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 理 共 1 页 一、名词解释(每题5 分,共30 分)。 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2.土地价格 3.土地资本化 4.城镇基准地价 5.土地利用分区 6.土地整治规划 二、简答题(每题10 分,共60 分)。 1.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三界四区”。 2.谈谈你对“人地挂钩”的理解,并简述实施人地挂钩的主要措施。 3.简述土地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 4.简述影响建设用地需求的主要因素。 5.简述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6.简述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的模式及各自特点。三、论述题(每 题30 分,共60 分)。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治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公众参与水平。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很早就注重公众参与,但效果甚微,相对于国外较成熟的公众参与体系,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还处于起步阶段。请结合国外的公众参与体系的经验和我国的基本国情,试论述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该如何完善公众参与体系。 2.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提出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再次强调要加强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请结合我国城乡土地市场发展现状,就未来如何建立城乡统一用地市场谈谈你的看法。 第 1 页

南京大学2017土地利用规划第一次作业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根据中心地理论,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 ?A、相等,长 ?B、相等,短 ?C、不等,长 ?D、不等,短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中心地理论中,当处于市场最优状态下,某级中心市场区面积与低一级中心市场区面积的比值k为()。 ?A、3 ?B、4 ?C、6 ?D、7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中心地理论中,当处于交通最优状态下,某级中心市场区面积与低一级中心市场区面积的比值k为()。 ?A、3

?B、4 ?C、6 ?D、7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属于()。 ?A、现代区位理论 ?B、经典区位理论 ?C、新时期区位理论 ?D、古典区位理论 标准答案:d 说明: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杜能圈的第一圈层为()。 ?A、自由农业圈 ?B、轮作农业圈 ?C、谷草农业圈 ?D、畜牧圈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6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土地供需分析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说明: 题号:7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微观层次,决定和制约着其他各个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一个部分。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说明: 题号:8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性体现在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说明: 题号:9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 一、概念部分: 土地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小康水平吉尼系数恩格尔系数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规划体系土地利用计划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布局土地质量评价城市化水平建筑密度交通密度建筑容积率农地整理基本农田城镇体系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土地保护土地整理城市规模土地承载潜力土地质量 二、填空题部分: 1、人们通常把由泥土与砂石堆成的固定场所称为土地;把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称为。 2、人力难以达到、难以控制利用的陆地还不能是的土地。广义的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广义的土地的立体观认为土地;国家领土是指,、、,;国土资源一般包括;从经济学分析土地是指;从法学的观点看,国土是指,;土地资源是;土地资产是指。 3、土地具有四大功能,集中表现为。 4、具有肥力的土地是农作物的供应者与调节者。 5、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利用方式,但人类绝对不能。 6、具有景观功能的土地价值在于和。 7、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 8、矿产资源蕴藏在地下视土地为。 9、位置级差地租反映的差异;不同沃度的土地使投入资本的生产率产生差别,是形成的重要条件;土地价格是的比率。 10、地球表面积系指;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而决定着人类对土地的需要程度。 11、土地属性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性质,既是,又;既是,又是;既是,又是。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都具有一定社会形式,土地利用反映着一定土地关系。 12、土地利用是,包括两层含义。 13、土地利用的就是要最终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落实于土地之上。

14、依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可分为、、;依其对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依其范围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 15、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的首要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就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各类用地的数量和位置一经确定之后,紧接着要解决。 16、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按规划的深度可分为、、;按区域性质分为;为了便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五级土地利用规划。 17、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面积的数量比例关系。 18、根据地价与土地用途之间关系,后把位于规划作商业用地。 19、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20、持续发展是一种既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1、土地综合平衡受制于,是其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具体体现;土地数量有限性与构成土地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22、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客观必要性;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23、生态学是研究的科学;规划是指前性的调配和安排;规划学是一门的科学,规划应理解为的过程。 24、一块草地、一片森林、一片沙漠是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和复合而成;系统工程= +系统观点+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 25、人类合理地组织土地利用的目的在于;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的协调上。 26、按照逐级控制原则的要求,应当首先进行,然后再进行。 27、是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2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其核心内容是;作用是;实质是;具有、、和控制性等特性。其规划的对象是规划区域内的。 2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包括、、。 30、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报审批。

土地利用规划学 综合复习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综合复习讲义 1、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 2、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3、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④土地利用的课持续性 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4、土地利用就是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6、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⑶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①根底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根底面积逐渐减少 7、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了解):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思——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8、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土地资本化的比率,是用年地租除以利息率之商来加以确定。 极差地租就是利用教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 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0、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 11、土地区位理论P36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阐述了对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杜能为了阐述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证明市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方式)都是以一个距离带一个距离带地发生变化,围绕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称作“杜能圈”,距城市最近的郊区为高度集约经营区。随着刀消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愈益粗放,即精细城郊农业——林业——集约种植业——栅栏农业——粗放的三年轮作——牧业与粗放种植业。 ⑵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韦伯首次引用了“区位因素”,即指一个地理点上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排除了社会文化方面区位因素,只考虑原材料、劳动力和运费,甚至把原材料费用及其地区差异纳入运费之中,因此,“孤立的工业生产”的趣味就取决于运输费用和劳动费用,并从两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中,推导出工业区位分布的基础网,继而把集聚因素,对基础网作进一步的位置变换。韦伯认为,当劳动力费用(表现为工资)在特定的区位对配置企业有利时,这样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弃运费最小的地点,而移向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条件是原材料和成品的追加费小于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费用,从而使韦伯的区位图形产生“第一次变形”。当一个工厂如果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定向。韦伯在以上分析中首次运用等费线(费用等值线)方法进行分析。 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论:克里斯塔勒吸取杜能、韦伯区位理论的基本特点,于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深刻地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与规模的空间关系,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克里斯塔勒认为,空间中的事物从中心向外扩散,区域的中心地点即区域核心,就是城镇,大多数情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从大到小对城市进行分级,各种等级城市均有,规模最小的那一级城镇的数量最大,等级越高,数量越少。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师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14、土地利用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15、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障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