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考研笔打印版记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考研笔打印版记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考研笔打印版记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考研笔打印版记

绪论

本章已考真题:2000:教育学(名解)

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

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1.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

我国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包括:‘道而弗牵’----引导而不拉;‘强而弗抑’---鼓励而非批评;‘开而弗达’---启发而非直接告诉;‘教学相长’---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

2.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①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内容:A.提出普及初等教育 B.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 C.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D.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E.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 F.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评价: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C50y以来)

① 1861年英斯宾塞《教育论》著名实证主义者他提出了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他主张启发性学生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②“实验教育学”---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于1901年由德国的梅伊曼首次提出。而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评价:但是,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③ 19C末20C初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他的这种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的色彩

一条线索:西方教育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④苏联凯洛夫《教育学》

⑤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4.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20C50y)

① 1956 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他的分类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细致地去确定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为人们观察教育过程、分析教育活动和进行教育评价,提供了一个框架。

② 1963 美布鲁纳《教育过程》主张务必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结构化教育思想)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发现法教育)。

③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发展》④苏联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法、2.调查法、3.实验法、4.统计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本章已考真题:(简答题)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02,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

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教育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但阶级性并不是教育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特征。阶级性只是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一种属性,并非教育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的。(二)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问答: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2.动物的养护与抚育是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系列,是一种本能。它们不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不会进行劳动,也没有语言来传授经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3.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客观世界的认识,自觉地去支配世界,改造世界,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4.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是反科学的。

(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1.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但学校教育产生后,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教育者是教育活的主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把古代文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统称为古代学校教育。1.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①从奴隶社会起,教育便具有了阶级性,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②“学在宫府”—中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特点,教育与权力被宫府把持,文化典籍被宫府把持③“六艺”—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④奴隶社会教育的目的--使奴隶主的子弟学习一套管理国家,镇压奴隶与作战的本领⑤轻视体力劳动⑥欧洲奴隶社会中的斯巴达体育体系:体操、军事训练;

欧洲奴隶社会中的雅典教育体系:体操、军事训练、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和哲学,以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能力

2.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我国:①我国封建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②“唐朝学制”--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此外地方设州学、府学、县学③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维系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而优则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④内容—“四书”“五经”也包括一些算学、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⑤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记硬背,棍棒纪律教育⑥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育⑦选士制度和科举制

欧洲封建教育:①两种类型: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②欧洲中世纪教育内容--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③骑士教育的内容—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④行会学校的出现标志着新兴的市民教育开始

(3)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形态的统称)

教育的含义:A.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B.狭义的教育指的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4)古代学校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异同

不同点:①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而现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越来越紧密联系②古代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垄断,具有阶级性;现代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垄断,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③古代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为阶级统治培养统治人才,现代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还担负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④古代学校教育主要内容——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现代学校教育主要内容——自然科学的内容

增多⑤古代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育;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⑥古代学校教育的方法手段落后单一;现代学校教育的方法手段多样、先进、现代化。⑦古代学校教育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限制在狭小天地里,是一种封闭式教育;现代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样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相同点:无论古代学校教育还是现代学校教育都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广义的教育目的);都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目的性,社会性,永恒性(5性)。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的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及意义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侠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教学科目,又简称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以学科文化知识为核心,但又不仅包括间接经验,而且包括设计一定的实践—交往活动要求学生获取的直接经验。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的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要充分发挥课程系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以及对育人活动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就必须抓好三件事,编制好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本: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课程方案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阐释每门课程的性质并规定其质量标准;教科书陈述每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应开展的活动。

(—)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文件。

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在国家教育目的与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课程方案主要由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学科与活动)的名称、开设的顺序与学时(学分)分配以及学年编制等部分所构成。

中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能为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或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

(三)教科书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

二、课程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设置的发展

商代学校学习的大都是祭祀、军事、乐舞和文学的知识和技能。

周代的学校逐渐形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时期孔子注重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宋以后,提倡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学校主要课程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二)课程理论的发展

斯宾塞于1859年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902年杜威发表的《儿童与课程》是影响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的著作。

1918年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该书被视作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该书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泰勒所提出的四个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

泰勒的课程原理被称为“目标模式”,对课程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学科课程论(传统派):德国赫尔巴特

①主张:课程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的学科,分科进行

教学。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②特点:A、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B、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

C、强调军连的价值

③评价:学科课程论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这是好

的。但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则是其不足

之处。

(2)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活动课程论(儿童中心派):

④主张: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分科编制课程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主张课程内容要适合

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离不开活动,所以他们要求以活动

为中心组织教学,叫做“活动课程”

⑤特点:A、重视儿童兴趣与需要;B、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

C、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⑥评价:活动课程论重视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重视从活动中

进行教学和教育,在促进儿童积极学习上有好的一面;但他们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

忽视和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

质量。(当前,现代化的极端复杂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加等。

更日益地显露了这种理论的缺点)

2、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

课程的一元化主要是指,课程的编制应当反映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方向、核心价值,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以及发展水平,体现国家的信仰、理想与意志。

课程的多样化主要是指,课程也应当广泛反映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不同民族、阶级、阶层、群体的不同文化、利益与需求;反映不同学生个人的个性发展的选择与诉求。简言之,要反映各个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3、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

第二节: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

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知识、学生三要素

(二)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问题

1、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抽象化的问题

课程目标的设计过于具体、目标行为表述太细致,往往会限制过死,不利于教学目标的研制;而课程目标过于抽象和概括,又不利于课程知识的选择和组织,不利于课程评价。因此,应当使这两个方面保持适当的平衡。

2、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问题

课程目标的设计需要有最高标准和最低标准、终极目标和过程目标等不同层次的目标,这样才能对课程的实施起导向、调控和评价作用。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关于教育目标的分类学研究则强调,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人际

技能学习领域等方面来设计目标。

(三)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

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

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所谓结果性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

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所谓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觉、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所谓表现性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一)课程内容的概念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1、课程内容与教材

教材不完全等于课程内容,因为课程内容所包含的学生应获取的直接经验、情感性经验是教材难以表现的。

2、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

课程所包含的也不仅仅是直接经验形态的东西。把课程内容等同于学习活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

把“学习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强调的是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体验,强调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情感特征对课程内容的支配作用。

把课程内容视为学习经验,有利于充分尊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也给课程设计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都包含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种性质的知识内容。因此,对不同性质和形态的知识内容选择的规则不同

1、间接经验的选择

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它是人类认识的基本成果,间接经验具体包含在各种形式的科学中。

2、直接经验的选择

直接经验是指与学生现实生活及其需要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技能和体验的总和。如社会生活经验、学生处理与自然事物关系的知识和经验与技能技巧等等。

(三)课程内容的组织

课程内容采取何种逻辑形式编排和组织,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结构的性质和形式,制约着课程实施中的学习活动方式。

1、直线式与螺旋式

对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尤其对低年级的儿童来说螺旋式较适合

对一些理论性相对较低的学科知识、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则直线式较适合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加涅的八个学习层次: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学习。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比较地看,纵向组织注重课程内容的独立体系和知识的深度,而横向组织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

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传统教育”派主张根据学科内在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

“现代教育”派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

来组织课程内容。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统一,实质是在课程观上把学生与课程统一起来,在学生观方面,体现为把学生的“未来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统一起来。

第三节:课程改革

一、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一)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二)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质是要面向人的发展,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二)新课程的基本概念

1、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知识按学科适度分类是必要的,而且依据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年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过分强调按学科门类加以细致分类,并把它绝对化,结果造成学生在现实生活世界中难以对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第七章: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学不只是有教有学,而且要有教的能动性与学的能动性,要使教的能动性与学的能动性两个方面互相沟通与配合,才能使教学具有完整的能动性。

用最优的方法组织进行系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承是教学的基础。

传承只是方法的生动活泼、科学切实也极为重要,只有讲究方式方法,是教学中的系统知识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连接起来,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与责任感,才能使学生卓有成效地掌握知识,获得智能、品德与审美的发展。

知识与方法同样重要,教学不能只重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应当使二者科学而动态地整合起来,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与获得发展,这是教学的理想追求。

教学与教育:使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与智育:是一种复杂的交叉关系

一、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成人与成才最有效的活动,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从生活和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知识教学具有严重的局限性,因此,要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教育质量就能提高)

二、教学任务

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运用和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公式等及其系统,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揭示了学科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反映了科学文化发展的现代水平。

基础知识应当是最主要、最基本、最常用的,为认识、实践与交往所不可或缺的知识。

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

基本技能: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基本技能的形成与基本知识教学密不可分,但是基本技能属于能力的范畴,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技巧:是指一种技能操作或动作的自动化。

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技巧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我国中小学教学有重视“双基教学”的优良传统,但亦有不足之处:被动接受有余,主动探索、独立思考不足;求同有余,创新不足;当做金科玉律信奉有余,当作解决面临问题的资源与工具去运用不足;进行知识积累、博取分数有余,进行价值追寻、提高精神境界不足,亦须改进。

(二)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体力:是指人体活动时所能付出的力量,包括持久力、适应力和抵抗力,都与身体健康水平有关。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核心成分是能够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概括、判断和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体力或脑力活动的主观条件,包括体力、智力、知识与才能,能力通常指已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但也指尚未表现出来的心理能量。

创造才能:对学生来说,主要是指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智能、灵感与意志去探索、发现、创建他尚未知晓的新的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三)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思想:是指理性认识,其中主要是作为思想意识的观念形态。

价值观:是指推动并引导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信念与准则,是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的核心。

情感:是指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情操:是由情感和思想、信念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也是情感和操守的结合,能够自觉顽强规范个人的行为方式和修养品性。

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教学既要贯彻教育目的,完成智、德、美、体和综合实践教育的任务;又要依据教学机制,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智能与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正确思想、情感和态度。

第二节: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一、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

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注重“躬行”即身体力行,初步形成了把“学”“思”“行”看做统一的学习过程的思想,这是我国最早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思想。

《中庸》明确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学记》论述了当时的教育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目的和任务、制度和内容;极其精彩德阐述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总结了“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等教学原则与方法

朱熹比较强调学与思,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养,切己体察,

王守仁讲:知行合一

苏格拉底:产婆术教学:分两个阶段:诘问、助产

昆体良:他所写的《雄辩术原理》,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古代中西方的教学有共同的特点,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活动,强调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注重政治、德行与文化的传习。

二、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夸美纽斯的教学过程思想:主张人人需要教育,提出“泛智教育”,认为教学应当成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他推进学年制度、分科教学和班级授课。认为“在自然的一切作为里面,发展都是内发的”

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而提倡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他强调要重视事物的真实性和起源。

卢梭的教学过程思想:在教育上坚决反对压抑人、压抑儿童的基督教的“原罪论”,认为人天性本善,“本性的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因之,他极力主张自然教育。

卢梭所谓的自然教育是指儿童内在的身心发展,他所阐述的三种教育关系,深刻地揭示了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

卢梭坚决反对传统教育不顾儿童特点,把儿童看成小大人,抹杀儿童与成人的区别,用成人的标准来苛求儿童,压抑儿童的天性。卢梭对儿童的认识对教育界具有启蒙的意义,他被人们誉为第一个“发现儿童”的人。

卢梭确立了能动的儿童观或学生观,把儿童作为学习与教学的主体,并首创发现教学,为现代教学理念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具有极大的启迪性与震撼力,对后来的教育家和现代教育与教学的改革有深远的影响。

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思想:重视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的教学是他的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学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在每一个最小的构成部分中都可以区分出几个阶段: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他提出了与教学过程的阶段相对应的学生心理活动的四阶段:注意、期望、要求、行动。赫尔巴特被后人称之为传统教育学。

德国教育学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五段论教学法)---“传统教育”: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课堂了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传统的教学理论与做法日益暴露出严重的弊病。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学生个人经验和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把课堂教学变成千篇一律的五个阶段(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僵化格式,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改进。

三、现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变革

杜威的教学过程思想:他继承和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地批判了旧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

杜威深刻地批判了旧教育的主要特点杜威反对设置广泛的课程:片面追求学习知识的数量,忽视掌握知识的质量

杜威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现代教育”: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的探索活动进行学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确实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能力。这些积极的方面,符合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所以这种活动教学很难组织好,要求儿童事事经过实践获知识,违反了生学习的特点,忽视了教师和教材的作用,因而使学生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凯洛夫的教学过程思想:主编《教育学》他提出比较系统、完备、简明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过程理论。他提出了知觉具体事物,理解事物的特点、关系或联系,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实践运用等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释教学过程,揭示学生认识的特点,概括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提出并阐明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他确实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发扬了传统教学论的优点,纠正了实用主义教育忽视系统知识偏向,显著提高了学校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水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但由于过于强调学习书本知识、教师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尽管也提到要领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展他们的智力,实际上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所忽视,对发展他们的智力、能力强调不够,暴露出类似“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病,这就不能不影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赞科夫的教学过程思想:“教学与发展”的实验,反对以往只重视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的传统教学做法,主张教学应当促进学生的发展。,他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认为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实验教学论体系中起决定的作用;力图通过提高教学的难度、速度等多方面的要求,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学生的一般发展前进。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他进行的“教学与发展”实验,“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其中的一般发展不等同于智力发展,它包括了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在教学过程理论方面,他主张教学应推动发展前进。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的实验成绩是显著的,但在理论上除提出教学应推动发展和高难度、高速度、以理论为主导、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等著名教学原则外,对教学过程的结构则未作明确的论述。

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思想:著《教学过程》一书,他致力于重新进行“中小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改革,在课程设计方面,主要目的在于编写出有效的教材,也就是既重视内容范围,又重视结构体系的教材,重视内容是指教材应当现代化,重视结构是指教材应当包含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及其联系。布鲁纳倡导发现法,认为不必要只限于在数学、物理学科使用,其他学科也可以使用。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应当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他依据皮亚杰的学说,把儿童智力发展分为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运算阶段;第二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第三阶段形似运算阶段。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即:第一是新知识的获得第二是转换第三是评价。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常有一连串的情节,每个情节都涉及获得、转换、评价三个过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他关心的是教育质量与智育目标,主张搞好中学课程设计,编写出“既重视内容范围,又重视结构体系的教材。”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发现、探索活动掌握知识,但和杜威不同,重视科学知识,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张在发现与讲述“两者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他认为,教学过程应依据于儿童的智力发展过程,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第一个是新知识的获得,第二个是转换,第三个是评价。他的教学过程理论与杜威的相比,有较大的改进,提出了许多秀宝贵的见解。但他的学科结构理论很难掌握,教学内容现代化的要求过高,对发现法的作用也估计过头,片面强调了教学过程的智力目标,所以他的理论很难被教育工作付诸实践。

四、我国新时期教学过程性质的论争

认识说、发展说、交往说、价值说、多质说

第三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性质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认识活动是贯彻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基本而特有的活动;教学中的交往活动是围绕认识活动就行的;教学中的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并使其符合社会标准与目标的价值活动则是在相关的认识与交往活动基础上进行。所以师生为传承知识而相互作用的人说的是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突出、最基本的特点。

教学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来往、交际、沟通、交流等。

教学还以交往、沟通、交流为重要手段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其对价值目标的追寻活动,并不只是与教学过程相联系,还与其他教育活动甚至学生的全部生活过程相联系,即是说,它并非为教学所特有的主要活动乃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认识及交往活动。

赫尔巴特早在19世纪便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二、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学生掌握知识阶段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师生授受知识为特征的传授/接受教学,另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主动探取知识为特征的问题/探究教学。

(一)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授受向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亦称接受学习。

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引起求知欲:教学应该从诱发和激起学求知欲开始,从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

作好准备,包括物质的、心理的、组织的和方法的准备,其中主要是心理准备,即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明确学习的课题、任务和要求。引起求知欲是为了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和运用知识,所以这个阶段不宜费时过多。

2、感知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周密的观察,并在观察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这其中要注意:(1)

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观察

(2)观察时,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背景既区别开又联系起来,先要有整体认识,然后再观察它的各个部分及其联系,以形成清晰而完整的表象

(3)指导学生将对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区分开,以便形成概念

3、理解教材(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并在

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认识,由个别发展到认识一般,由一般发展到认识个别。把归纳和演义结合起来 3.形成概念

4、巩固知识(先巩固后运用):要从各方面来巩固知识,需要一些专门的巩固工作,即进行各

种形式的复习;在巩固知识问题上,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发展他们的记忆力。

5、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主要通过教学性实践,大多采取

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实现。任务:①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引导学生在模仿中

改进和创新,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③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

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任务: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智力、能力发展情况、优点与缺点,培养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作

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

要注意:①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②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

③每个阶段的过程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问题/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要通过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主动发现或建构新知,掌握其方法与程序,养成他们的科研能力、科学态度和品行的教学。简言之,它是一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真知与个性发展的教学、发现学习。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与建构获得新知。

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1.明确问题2.深入探究3.作出结论

运用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的运用;第二,要善于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增长知识的探究目的上来

三、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间接经验是他人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以及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录象带、电视和电影片等。

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基主要特点:把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

知识加以选择,使之简约化、洁净化、系统化、心理化,组成课程,编成课本,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

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即传统教育观影响下的偏向和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的两种倾向:

A.传统教育搞书本至上,重视书本知识传播,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而不重视给学生感性认识,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际活动、独立操作去积累经验、探取知识,未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很好的结合起来;导致注入式教学,造成学生掌握知识上的一知半解、形式主义。 B.实用主义教育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经验的积累,注重从做中学,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而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教师的系统传授。结果使学生往往难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C.这两者都违反科学的规律性,人为地割裂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1.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三)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

第八章教学(中)

第四节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八大原则)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其基本要求如下: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生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其基本要求如下: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则运用知识的能力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三、直观性原则(简述为什么教学要遵循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P217)

依据:直观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应加以说明):1.它给学生感性的、形象而具体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减少学习抽象概念的困难 2.可以展示事物扫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动态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观察与分析事物的方法和能力.

基本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4.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四、启发性原则(多次考,论述结合实践分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定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依据: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性。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毕竟是要靠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操作。教师包办轻则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影响他们独立思考和作业能力的发展,重则使他们失去学习上的自信心。

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发扬教学民主

五、循序渐进原则(多次考):

定义: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序”——1、学科的逻辑结构;2、学生认识的规律

依据:①由科学知识本身的严密系统性决定的(学科的逻辑系统)

②由于学生认识是一个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基本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六、巩固性原则

定义:巩固性原则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就地运用。

依据:1.巩固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

2.是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的条件

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七、发展性原则

定义: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依据:最近发展区

基本要求: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标准:教学应当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难度是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即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八、因材施教性原则(多次考、论述如何处理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定义:因材施教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的发展。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各有特点,在智力才能方面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擅长。

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搞好--的基础)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的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五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述

(一)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简述(P230--234自己看总结)

(二)教学方法的概念

1.概念:教学方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主要特性——1.目的性2.双边性(自看234-235)

3.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依据(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来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便使教学过程优化,发挥出它的最佳整体功能)其主要依据有:1.教学目的和任务 2.教学过程规律和教学原则 3.本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及其教学法特点

4.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理、认知等

5.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

6.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

7.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

8.预计可能取得的真实效果等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中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个教师都应当恰当地选择和长早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九种):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一)讲授法(分为: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要求:1、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二)谈话法(即回答法):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基本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要善问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三)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2、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3、加强辅导

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四)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要求:1、提高联系的自觉性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严格要求

(五)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特点: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要求:1、作好演示前的准备 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3、讲究演示的方法

(六)实验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

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要求: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2、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与做法

3、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

4、做好实验小结

(七)实习作业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

法要求:1、作好实习作业的准备 2、作好实习作业的动员

3、作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

4、做好实习作业的总结

(八)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

的方法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3、做好讨论小结(九)研究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

展能力的方法(特点:由学生完成比较复杂的课题或独立作业)

要求:1、正确选定研究课题 2、提供必要的条件

3、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

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决不可能始终只有一种方法,而是根据一定的教

学指导思想与习惯的经验模式,将若干种方法组合起来运用,即运用教学方法组合。

第九章教学(下)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

1、定义: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历史上出现过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一)个别教学制优点: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缺点:所教学生数量有限

(二)班级上课制定义: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优点: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缺点: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三)道尔顿制——自学独立作业优点:重视学生自学独立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1、大多学生尚未具备独立学习和作业能力,如果没有教师系统讲解,会使学生浪费时间而无收获,学不到系统的知识 2、要求有较好的因材施教与条件

(四)分组教学制(包括: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定义: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优点: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缺点:1、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2、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矛盾 3、分组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慢班、普通班学生的积极性普遍降低。

(五) 特朗普制(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为什么)

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为什么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回答(原因):班级上课制的含义与优点(见前)第一: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第二: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第三: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第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五: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2)课的类型和结构: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分按教学任务、主要的教学方法两划分)根据教学任务来分: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根据教学方法来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常用的课的结构:新授课、技能课、复习课.(课的结构是被课的类型所决定的)意义:掌握课的结构,有助于掌握每一种课的性能与操作过程,以便发挥各种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2.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包括:作业、参观、讲座、辅导。与课堂教学的关系(重要意义): 1.可以巩固、加深和补充课堂教学知识 2.辅导从学生需要出发,有的放矢,能具体解决疑难,使学习顺利进行和完成

3.便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给优异者以特殊知道,给掉队者以补课

4.可以随时发现课堂存在问题,即使进行补救和改进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包括:1.备课 2.上课 3.课后教导 4.教学评价四步构成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上课前教师必须备好课,编制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写好课题计划与课时计划,还应要求学生为上课做一些准备,具体工作有:1.写好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所作的总的准备和制订的总计划2.写好课题(单元)计划: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划分、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与内容、课的类型与主要方法。 3.写好课时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

备好课应知道怎么做:(四步)①钻研教材: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大纲、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书,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②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以及方法和习惯等。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遇到困难、产生的问题有先见性采取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了解如何组织材料,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还要考虑学生的学法

④上课前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为上课作一定准备

(二)上课(论述:如何上好一堂课?多次考,举案例具体分析)▲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必须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育原则,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此外还应:

1.明确教学的目的:包括知识教学目的、思想教育的目的、启智与审美目的。师生的活动要围绕教学目的进行,全力以赴实现目的而不偏离目的。

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在科学性上,教师要正确无误地传授知识和进行操作,及时而准确地纠正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差错,理论联系实际地引导学生掌握重难点,抓好双基教学。在思想上,要深入发掘教材蕴涵的思想性,以饱满热情讲解,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使他们深受教育。

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又要防止课堂失去控制。在课堂中,教学中只有调动师生两个积极性而不是任何一个积极性才能上好一堂课。

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

5.组织好教学活动:整个课堂应井井有条,学生积极紧张地认识、思考而气氛活跃,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不浪费一分钟;对偶发事件要机智地处理,不使其影响教学的正

常进行。

6.布置好课外作业:课堂教学结束前一分钟左右,要布置好家庭作业,讲明作业要求、完成时限并做必要启示

(三)课后的教导工作:目的:让学生个人领悟、消化、运用和巩固掌握课堂所学的新知识

和新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自学能力,为过渡到下一节新课的学习作好准备。工作: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做好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第七节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概述

1.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2.现代教育评价有显著特点:①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和达到教育和教学目标为中心的评价

②不仅重视测量学生的知识,而且重视测量学生的智能与品德③不仅重视总结评价,而且重视形成性评价④不仅由评价者做评价,而且注意自我评价的作用⑤不仅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而且用于评价课程、教师教学和教育的各个方面。

3.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

动本身的功能):①对学校来说,可以记载和积累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定期向家长报

告他们子女的成绩,并作为学生升留级和能否毕业的依据②对教师来说,可以及时了

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分析自己教学的优缺点,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③对学生来说,可以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以扬长补短④对领导来说,可以了解每个教师、每个班的教学情况,便于发现问题与总结经验以改进教学⑤对家长来说,可以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及其变化,以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4.教学评价的种类

①依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A.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时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B.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的及时评价

(其目的是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质量)

C.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目的:给学生评定成绩)

②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A.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

成绩在该班级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

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相对性的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宜于选

拔人才用,但不能明确地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常来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

B.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

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

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故绝对性评价也叫目标参照性评价。(宜用于升级考试、毕

业考试、合格考试,不适用于选拔人才)

③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二、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自看270--278)

(一)教学评价的原则(四原则)

客观性原则:教学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搀杂个人情感。客观性评价是评价能否发挥功能的基础,应避免成见效应。

发展性原则: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评价应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不是整人的工具。)

指导性原则:教学评价应在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计划性原则:教学评价必须紧密配合教学工作有计划进行,为教师和学生经常而及时地提供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以便有效地调节和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评价的方法:1.观察法 2.测验法(测验的质量指标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3.调查法

4.自我评价法

三、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一).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的作用(问题:∽是什么?)

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优劣的唯一质量标志.

所谓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质上就是判断学生的学业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只有根据目标进行评价,才能引导学生按教学目标来改进学习,提高自己,才能促进他们达到和超出教学目标的要求,成为合格或优质的人才。有效的评价依赖于指定科学而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目标应当包括:知识、智能、情感态度三个方面

(二).中小学的考试制度:

①考试与测验关系:考试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测验,考试是检查学业成绩的形式,

考试还可以采取提问、口试、按规定操作和检查创作、手工艺制品等,测验是考

试的一种方法。

②我国中小学的考试制度主要有考查和考试两个组成部分:

考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进行的一种经常的小规模或个别的检查与评定

考试: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的阶段性或总结性的检查与评定

(三).编制试题的要求

(四).评分标准和记分法

四、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对教师教学的质量分析和评价)

1、评教的意义:使教师了解自己教学的长处和不足,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切磋学习,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水平

2、评教的要求:①要遵循客观性,发展性,指导性和计划性等一般教学评价原则②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评价他的专业水平③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④注意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教学的几种水平:记忆水平(低水平),理解水平,探索水平

4、评教的方法:A、分析法 B、记分法

教育学333考研lucky笔记高清版(1)

333教育综合笔记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笔记使用说明 【1】教育学原理相对于其他三科目来说,理论性较强,但与教育现状联系紧密。教育原理与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部分都有相通之处。建议复习要把握整体框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背诵。考试中很多大学会结合生活中教育实际(现状)出分析题,或扩展性的自我发挥类题目。这类提高题需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关注新闻与教育发展。笔记中有复习框架,复习注意小贴士,以及知识点记忆表格等,方便大家理解、记忆。 【2】蓝色荧光橙色字代表重点,是很多学校333教育综合常考的知识点,重点内容下面主干的语句、关键词、关键句用橙色加黑字体突出,这是必须背熟练的内容。 【3】树形图中打V代表历年各校考过的真题,知识点后用红色详细标注了各个学校考过的真题,例如:17北京名,代表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考过名词解释;17北京简,代表17年北京师范大学考过简答等,17北京论,代表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考过论述题。以此类推。 【4】有超纲内容补充,这要结合自己报考学校历年333教育综合的真题来看,如果你报考的学校真题中有超纲内容,补充的超纲内容最好要看看或者相应的内容要记忆背诵。从总结2010到2017年各校333教育综合200多套的真题来看,大多数学校出题很循规蹈矩,不出超纲内容,那么,对于自己报考学校不出超纲内容的,只需要把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完全掌握就可以,超纲的内容可以不看。笔记中,超纲内容已用斜体来标注,便于分辨。【5】建议前5遍复习,不管重点、非重点,大纲内要求的所有知识点都要看,以防学校出偏题,之后几遍复习,可以重点内容重点背(后面标注考过的真题越多说明越重要),历年各校333真题从未考过的就不要看了。另外,注意自己报考学校每年333的真题,每题都要背得非常熟练,很多学校都会有考过的真题再次出现!!! 【6】对于有的学校喜欢出选择题(如华中师大、南师大),辨析题(山东师大),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小的知识点,例如:出现“第一”、“最早”、“标志”等知识点要注意一下。有些内容笔记中已经有相应的标注。选择题和辨析题的准备,也可参考311 的真题或者311相应每章节的题库。 【7】根据上一届同学的反应,相信大多数人的素质还是很高,但是也不排除例外。在自习室复习的时候,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复习资料,有的同学出去吃饭的空隙,资料却被别人拿走了,这样情况,真的很影响您的心情,耽误您的复习进度! 【8】333笔记是由本人学姐亲自整理,累计花费大半年的时间,参阅很多教育方面的资料,更新、修改、增加、完善所有的知识点,助您考研一臂之力,金榜题名! 【9】欢迎各位学弟学妹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 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 是 教育的本体功能。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 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之类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 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好学校,从而也就不 能有效地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 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 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 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 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 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何异同? (1)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而现代教育已从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 教育人员。 (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古代学校出现并逐渐发展;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其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 且也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上。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的教育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与生产劳动联系 紧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对提高 生产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4、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趋势?在这种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普及保证所有人都能享有学校教育,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 促进了人的解放。(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进一步规定了教育作为基本人权和生存权, 强调和保证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日益凸显,人 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提高、人的创造性和自觉性提高,人的地位和价值也将提升。第二 章 1、人的发展有哪些规律?教育怎样适应了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答: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 织、系统 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 的发 展,社会的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 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 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人,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 的人1)人的发展具有 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遵循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不平衡性,其要求 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 促 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3)阶段性,此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 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 法,进行针对性 教育。 4)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

教育学考研题库33套 (含答案)

《教育学原理》第一套试卷参考答案及要点 一、填空 1、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社会 2、教育融合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教育具有平等性、普及性;教育水平低 3、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4、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系统专业知识;深化的教育理论知识 5、遗传;环境;教育 6、壬戌;美国;六、三、三 7、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8、孔子;苏格拉底 9、思想认知方面;道德品质方面;道德能力方面 10、家访;家长会;书面联系 二、不定项选择 1B2ABCD3B4D5ABC6ABCD7B8D9C10B 三、判断并改错 1、错校外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活动。 2、错环境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3、错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但是教育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学校产生以后的产物。4、错 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能“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正确。 四、解释名词 1、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2、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3、学校教育:亦称狭义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4、陶冶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一种方法。 5、《学记》:是中国古代的教育专著,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崐 著作,在世界教育史上影响较大。它仅仅用了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就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教育活动的许多规律,对今天的教育活动仍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五、简答 1、学校美育的任务是什么? 答: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感。 ②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考研教育学各科笔记

教育学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广泛的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教育学的任务与教育的方针政策有所不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教育学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我国的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批判地继承教育遗产,吸取当代外国的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规律及其原则、内容、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教育的萌芽阶段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比外国最早的、古罗马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早300来年。但萌芽时期所有的教育学方面的著作,无论是我国还是欧洲,都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和雏形。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写出了一些教育著作,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家),教育学逐渐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教育原则。德国,康德,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一阶段,教育学已经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现象的描述过渡的理论的说明,开始运用心理学知识。但是,论证方法,不是依靠与自然现象相类比,便是采用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实证和试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因而,还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地步。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英国,斯宾塞,《教育论》,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认为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最有价值,

考研专业课: 考研教育学真题和答案(完整版本)

考研专业课:考研教育学真题和答案(完 整版本) 2013年考研教育学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凯洛夫《教育学》曾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用心理学解释教育学过程 B.强调教学过程化 C.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D.重视智力发展和创造性培养 参考答案:C 考查知识点:第六章外国现代教育:苏联教育的发展之凯洛夫的《教育学》 2.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身份认同和角色定位,使其自觉按照角色要求为人处世。这体现了教育的

A.个体社会化功能 B.个体个性化功能 C.个体谋生性功能 D.个体享用功能 参考答案:A 考查知识点: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之个体社会化 3.有西方学者研究发现,美国大多数教师出身于中产阶级,习惯用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作为奖惩的标准,即不合乎他们的要求就要受到处罚。这实质上是教师在利用教育对文化进行 A.传递 B.选择 C.创造 D.传播 参考答案:B 考查知识点: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文化功能之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 4.教育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根本在于儿童发展上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可塑性 参考答案:D 考查知识点: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为,实现人的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 A.发展生产力 B.消灭社会分工 C.普及教育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参考答案:D 考查知识点: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下列属于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是 A.学区教育制度 B.成人教育制度 C.教师教育制度 D.教师资格制度 参考答案:B 考查知识点:第六章教育制度,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三要素★★★ 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②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 1.“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2.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④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 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 3.心理起源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

2019教育学考研——311科目笔记整理

2019教育学考研——311科目笔记整理 第一章道德的发展 一,品德的界定 1,品德 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2,道德 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行为规范的总和。 3,两者关系 1)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而离不开社会;道德的发生发展有赖社会的发展。 3)品德的发展有赖个体的存亡,但它不研究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评价自身。 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1,过程 a) 理性化过程(名词解释或填空) 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儿童道德成熟的要点,首先是他道德认识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儿童道德水平最明显的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之中。 b) 社会化过程 形成由“自然我”向“社会我”的转化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实际上是一种合作的道德)到自律(选择或填空题) 2,柯尔伯格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1)惩罚服从定向阶段 2)工具性的相对定向主义习俗水平 3)人际协调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和秩序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 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具有个人独立判断的标准) 重点实验:两难性实验 四,情操 三种分类方式 1)宗教的情操,道德的情操,认识的情操,审美的情操 2)道德情操,审美情操,理智情操 3)麦独孤的分类:爱的情操,恨的情操,敬的情操 五,立身处世态度的类型 1,傲慢莽撞,盛气凌人的立身处世态度。 2,怯懦退缩,与世无争的立身处世态度。 3,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态度。 六,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 雷斯特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2015年春季期《教育学》期终考试复习大纲

2015年春季期《教育学》期终考试复习大纲 (考试班级:中文131、教育2014班等) 使用教材: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 1. 了解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历史发展脉络。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了解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的涵义: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缉捕,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生产劳动起源论 教育历史发展脉络:一·古代教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 二·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三·未来教育 现代社会的特点:①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社会大生产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②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③社会分化剧烈,社会分工精细. ④社会流动性增强,业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和地缘关系而成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个人发展的机会和自主程度增多.⑤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政治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提高.⑥城市数量增加、规模加大,农业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数以下.⑦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联络手段高度发达,个人、群体、组织、区域、国家日趋开放.⑧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加强,崇尚科学、信服真理、追求变革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或价值取向.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民主化全民化教育权利平等化信息多元化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交流。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一.古代教育 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现代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未来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2019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答案

2019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 A.教师中心 B.学校中心 C.学生中心 D.活动中心 【答案】A 2.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答案】B 3.只要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依据这种思想建构的教学模式是 A.程序教学模式 B.发现教学模式 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答案】C 4.下列文件中,最早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是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答案】A 5.按照科尔伯格的理论,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 【答案】B 6.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差异性 D不均衡性 【答案】D 7.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人、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D.差距评价模式 【答案】A 8.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定义的分类,作者自己创制的、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定义属于

2019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参考书

2019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参考书 (本文根据18年考研院校专业目录整理,仅供参考) 凯程教育学考研教研组整理 很多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的同学,不太了解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的参考书目,这里凯程老师为同学们整理出来,如果同学们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咨询凯程的老师。 一、学校简介: 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年,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学校现有5个校区,占地168公顷,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主校区西偎麓山,东濒湘江,风光秀丽,是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科研团队2个;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8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者等28人、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人选12人、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5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72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32人。 二丶湖南师范大学参考书籍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退出了统考,实行自主命题。它的考试科目包括: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49教育学基础综合。

其中专业课的749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有指定参考书籍和大纲。学校要求复习按照《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说明》涉及的相关书籍复习。凯程教育的老师根据历年的试题和大纲,向参加教育学考研的同学推荐以下书籍: 刘铁芳主编:《学校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 孙俊三、雷小波主编:《教育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 张传燧主编:《中国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缩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燕良轼主编:《教育心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因为教育学考研专业课的分数占300分。所以凯程教育的老师强烈建议刚开始备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研究生的同学们从教材开始,而且教育学考研强调的就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回到教材中才能达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水平。 在这里简单说一下看书的方法和技巧,第一遍的目标是了解,可以快速浏览;第二遍的目标是理解,需要精读,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勾画,做标记,可以笔记;第三遍的目标是掌握,需要在第二遍精读的基础上,对不理解的内容各个击破;第四遍的目标是运用,需要将各章节知识点进行前牵后联,完善笔记。 附录:18年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749]考试科目名称:教育学基础综合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教育学》笔记(王道俊、郭文安版)

绪论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研究步骤: 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 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 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动物既不会制造工具、也不会自觉地改造自然,更没有用语言来传授经验。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

教育学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教育学考研真题与答案解 析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2015教育学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首发2015教育学考研统考真题答案,刚刚走出考场的同学们,可以以此为参照。对答案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考试着手复试。此版本答案考研老师整理的版本,如果对部分题目有异议,可以和我们进一步讨论和咨询。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理论论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类比 B.哲学思辨 C.经验描述 D.科学实验 【真题解析】B 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教育研究进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方法是同认识论糅合在一起的,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重思辨轻实践经验。自然类比和经验描述属于直觉观察时期,科学实验属于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9.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中所使用的人际或社会问题情境教材是() A.《学会关心》 B.《生命线》 C.《中学道德教育》 D.《社会与道德教育》 【真题解析】B 麦克菲尔等人编制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三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第一部分:《设身处地》;第二部分:《证明规则》;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 。 10.教师在长期压力的体验下,会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消极应对工作。这种问题属于() A.职业倦怠 B.职业迷茫 C.职业逃避 D.职业道德失范 【真题解析】A 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普通高中深入推出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B.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 C.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D.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真题解析】D

2019年南京大学教育学考研参考书

2019年南京大学教育学考研参考书 (本文根据18年考研院校专业目录整理,仅供参考) 凯程教育学考研教研组整理 很多考南京大学教育学的同学,不太了解南京大学教育学考研的参考书目,这里凯程老师为同学们整理出来,如果同学们南京大学教育学考研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咨询凯程的老师。 一丶南京大学历史简介 南京大学创建于1902年,是中国最早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大学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南京大学于1954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到1965年,共招收276名研究生。1978年,南京大学又一次成为全国首批恢复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84年,南京大学被列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单位,1995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对全国33所研究生院综合评估中南京大学名列前茅,被批准正式成立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的建立,标志着南京大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南京大学首批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以及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的行列,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二丶南京大学参考书籍 南京大学教育学考研退出了统考,实行自主命题。它的考试科目包括: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64德语或265法语 ③625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其中政治和英语是全国统考,专业课625教育学基础综合是自主命题,没有指定参考书和大纲。 625教育基础综合《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复习,凯程教育的老师根据历年的试题和大纲,向参加教育学考研的同学推荐以下书籍: 一、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郭文安 二、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儒德、陈琦 三、中外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培青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得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得任务、过程、原则与方法。 3、能运用教育得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与解决教育得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得对象与任务 教育学得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教育学得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得萌芽、教育学得独立、教育学得发展多样化、教育学得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得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 二、教育得概念 (一)教育得质得规定性 教育就是有目得地培养人得社会活动。有目得地培养人,就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她社会现象得根本区别,就是教育得本质特点。 (二)教育得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得涵义、地位与作用。 教育者:凡就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得作用得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教育活动得主导者。 受教育:就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得人。地位:受教育者既就是教育得对象,也就是学习得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得纽带,就是开展教育活动得内容与方式。 (三)育得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得特点;现代教育得特点。 1原始得教育主要在社会生产与生活得过程中进行得; 1 学校教育逐渐普及 2古代学校得出现与发展 2 教育得公益性日益突出 3教育阶级性得出现并不断强化; 3 教育得生产性不断增强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四)教育概念得界定 广义教育:凡就是有目得地增进人得知识技能,影响人得思想品德,增强人得体质活动,不论就是有组织得或就是无组织得,系统得 或就是零碎得,都就是教育。 狭义教育:专门组织得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得学校教育,包括半日制得,业余得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与网络教育等。 三、教育与人得发展 (一)人得发展概述 人得发展涵义; 1 人类得发展或进化; 2 人类个体得成长变化过程。 大体分为生理发展,心理,社会发展。 人得发展特点; 1未完成性(可塑性,人得需教育性与可教育性);2 能动性(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得能动,自主,自觉,自决与自我塑造等能动性,就是人得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得不同,这就是人得教育与人改造自然得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得等活动之 间得最根本得区别。); 人得发展得规律性: 1 顺序性(人得发展具有一定得方向性与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2不平衡性 (人得发展并不总就是按相同得速度直线前进,不同系统得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得成熟水平就是不同得;同一技能系统特性在发展得不同时期有不同得发展速率) 3 阶段性 (人得发展既体现出量得积累,又表现出质得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得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得飞跃。) 4 个别差异性 5 整体性(教育面对得就是一个个活生生得,整体得人,她既具有生物性与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得独特性。) (二)影响人得发展得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得发展中得作用;

教育学考研真题答案及详解完整版

教育学考研真题答案及详解(完整版)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凯洛夫《教育学》曾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用心理学解释教育学过程 B。强调教学过程最优化 C。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D。重视智力发展和创造性培养 参考答案:C 考点分析:凯洛夫的《教育学》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授予学生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深刻而确实的普通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2.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身份认同和角色定位,使其自觉按照角色要求为人处世。这体现了教育的() A。个体社会化功能 B。个体个性化功能 C。个体谋生性功能 D。个体享用功能 参考答案:A 考点分析:教育具有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它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人们通过教育实践,把年幼无知的儿童培养成为能够担负一定社会职责的成人。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3.有西方学者研究发现,美国大多数教师出身于中产阶级,习惯用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作为奖惩的标准,即不合乎他们的要求就要受到处罚。这实质上是教师在利用教育对文化进行() A。传递 B。选择 C。创造 D。传播 参考答案:B 考点分析:教育具有文化选择、批判功能。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它必须对浩瀚的文化做出选择,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4.教育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根本在于儿童发展上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可塑性 参考答案:D 考点分析:可塑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随着环境、教育和人类实践活动的

经验贴教育学考研如何做笔记

经验贴|教育学考研如何做笔记 2020考研现在正热火朝天的进行着,教育学考研的考生们现在肯定被各科的笔记所烦恼。对于考研,知识的累计是必须的,但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记笔记方法,你只能把知识记到笔记本上,而不是你的脑子里。 为了更加有效的帮助同学们,今天博仁考研小博就来为大家重点梳理一下在教育学考研中面对大段大段的笔记,我们该怎么去攻克它们。 一、做笔记到底有多重要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在教育学考研的备考中做一份笔记的重要性,其实做一份属于自已的笔记是一位考研成功学生的必备选项,笔记也可以真实的反映自已的实际情况,可以帮助到各位考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笔记也是一个注重过程的事情,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到底笔记该怎么去做呢 我们在做笔记的时候,可以根据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总结自已一直害怕的知识盲点,知识点的杂、乱,每次见到的题型就发怵,这个部分的内容可以多花一些时间作为一整个模板集中整理一下。 也可以根据关键词整理,在做笔记的时候,并不需要你把所有的知识点都罗列进去,只需要把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关键词放进去即可,这样在后期复习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已所整理的关键词边回忆边背诵,整个知识点内容便串了下来,自已看懂就好。 三、各阶段的笔记如何使用 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笔记就是框架细化的词汇,会做到比较细的程度,并且用两种颜色的水彩笔分别来表示哪些是细节点,哪些是大的框架;第二个阶段的笔记是在第一个笔记的基础上更加的细化,标出具体细分的123。其实不管大家做两个阶段的笔记还是三个阶段的笔记,都应该把笔记做的越来越简单化,达到在最后的考试中映在你的脑海里。 四、做笔记的几个误区 下面是博仁考研小博为大家总结的在做笔记的过程中的几点误区,大家希望不要模仿,要及时避免。 (1)不要把做笔记简单的理解为拿来主义,就照搬照抄书上的或者讲义上的知识点这点是非常不可取的,笔记也是代表了你自已的思想,照搬照抄的话就是把别人的思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解析

WORD格式.分享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 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 教育的本体功能。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之类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 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好学校,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 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 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 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何异同? (1)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而现代教育已从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 育人员。 (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古代学校出现并逐渐发展;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其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 且也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上。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的教育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与生产劳动联系 紧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4、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趋势?在这种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普及保证所有人都能享有学校教育,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 促进了人的解放。(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进一步规定了教育作为基本人权和生存权, 强调和保证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日益凸显,人 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提高、人的创造性和自觉性提高,人的地位和价值也将提升。第二 章 1、人的发展有哪些规律?教育怎样适应了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答: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 的发 展,社会的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 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人,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 的人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遵循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不平衡性,其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3)阶段性,此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 生的 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 法,进行针对性 教育。4)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 同的 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挥个性,促进学生自由 发展5)整 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是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再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 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