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内塔问题

河内塔问题

河内塔问题
河内塔问题

河内塔问题

最终的规律是,2的N次方-1次,其中N表示圆片的个数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教版)第120页有一道思考题“河内塔问题

解一:https://www.wendangku.net/doc/2d7423836.html,/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6具体教材分析

解二:教参对这道题的解法做了一些简要的说明。网上也能查到一些相关的文章,不过大都比较专业不大好懂。其实,这道题源于印度的一个古老传说。我最早是从美国著名科普作家乔治·盖莫夫的名著《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中读到的,不仅内容引人入胜,文笔也清新流畅。在此,推荐给有兴趣的网友。

“在世界中心贝拿勒斯的圣庙里,安放着一个黄铜板,板上插着三根宝石针。每根针像韭菜叶那样粗细。梵天(印度教的主神勃拉玛)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在其中一根针上从下到上放下了由大到小64个金片。这就是所谓梵塔。不论白天黑夜,都有一个值班的僧侣按照梵天不渝的法则,把这些金片在三根针上移来移去:一次只能移一片,并且要求不管在哪根针上,小片永远在大片的上面。当所有的64片都从梵天创造世界时所放的那根针上移到另外一根针上时,世界就将在一声霹雳中消灭,梵塔、庙宇和众生都将同归于尽。”

课本安排了经过简化的这样一道题目,是想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初步感知一下化归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用意很好。不过我觉得,倒不如先以阅读的形式或者听老师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对问题的全貌有所了解,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从移动1个金片开始,去探究其中的规律。

(1)如果①号针上只有1个金片。把金片移到③号针上只需要移1次;

(2)如果①号针上有2个金片。先把小金片移到②号针上,再把大金片移到③号针上,再把小金片移到③号针上,总共需要移3次;

(3)如果①号针上有3个金片。像(2)那样(针号稍有改变),先把上面的2个金片移到②号针上,

需要移3次。再把最后1个大金片移到③号针上需要移1次。再把②号针上的2个金片移到③号针上又需要移3次。总共需要移3+1+3=7次;

(4)如果①号针上有4个金片。先把上面的3个金片移到②号针上,需要移7次。再把最后1

个大金片移到③号针上需要移1次。再把②号针上的3个金片移到③号针上又需要移7次,总共需要移7+1+7=15次。

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由移动次数组成的数列:1,3,7,15,结合上面的实践,猜想和

探究其中隐藏的规律。因为学生在三年级下期课本第18页的思考题中,已经对数列:4,8,16,32,()和2,5,11,23,47,()有过先找规律后填数的经验。相信经过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能够发现数列1,3,7,15的规律是:后一项总是比前一项的2倍多1。这时,老师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发现的规律,接着把金片的数目增加下去。随着金片移动次数的急剧增大,学生的情绪一定会越来越高涨。到了适当时机,老师可以告诉学生:按照梵天的法则移动64片金片,需要移动18446744073709511615次。然后,再向学生提出一个新问题:假如僧侣们每秒钟移动一次金片,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照这样干下去,需要干多少年?可以要求学生只列出算式。因为一年有60×60×24×365秒,所以需要18446744073709511615÷(60×60×24×365)年。最后,老师宣布答案:大约需要5846亿年!相信学生一定会在一片惊呼中,极大地提高对数学的认识和兴趣。然后顺便指出: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太阳的寿命最多还有100~150亿年,5846亿年远远大于这个数,可见印度传说仅仅是一个传说而已。

其实“河内”就是“汉诺”的另一种音译。“

最终的规律是,2的N次方-1次,其中N表示圆片的个数

解三:需要把A、B、C(从上到下)三颗珠子从1号杆移到3号杆

首先让学生明白:需要先把珠子C(最大的)移到3号杆(因为大珠不能放小珠上)

为了把珠子C移到3号杆,必须把A、B两珠都移到2号杆,这一步骤需要移3次

这样,第4次时才能把珠子C移到3号杆

然后又需要3次,把A、B两珠都移到3号杆,所以是7次

解四:河内塔问题渗透的是一种化归的思想。最简单的河内塔问题是把两颗珠子按照教材上的规则进行转移,方法如下:

第一步:把1号杆上的小珠子移到2号杆。

第二步:把1号杆上的大珠子移到3号杆。

第三步:把2号杆上的小珠子移到3号杆。

在上面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把1号杆当作“起始站“,把2号杆当作“中间站”,把3 号杆当作“目标站”的话,就是先把小珠子从“起始站”移到“中间站”,把大珠子从“起始站”

移到“目标站”,再把小珠子从“中间站”移到“目标站”。

当珠子的数量变成3个时,可以把上面的2颗珠子看成“连体珠”,所以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把它“整体”移到2号杆上,但因为每次只能移一个珠子,所以要先把3号杆作为“中间站”……整个步骤如下:

第一步:把最上面的珠子移到3号杆。

第二步:把中间的珠子移到2号杆。

第三步:把最上面的珠子从3号杆移到2号杆(此时上面两颗珠子相当于“整体”移到2号杆。)第四步:把最下面的珠子移到3号杆。

第五步:把最上面的珠子从2号杆移到1号杆。

第六步:把中间的珠子从2号杆移到3号杆。

第七步:把最上面的珠子从1号杆移到3号杆。

随着珠子的数量增加,这个过程会变得比较复杂,但从原理上讲,都可以转化成两颗珠子的情况。我们可以把最大那颗珠子以上的其他珠子看成“一颗”“连体小珠子”,这颗“连体小珠子”又可以看成是由一个大珠子和新的“连体小珠子”组成的……这样一直下去,最后就可以化归为两颗珠子的移动。在这个过程中,1、2、3号杆作为“起始站”“中间站”“目标站”的状态是动态变化的。

解五:学点递推的方法

有老师问我一个问题:从1,2,3三个数字中可重复的选择一些数字排成一个10位数,不允许这个10位数中有连续的两个1,比如2113331111是不允许的,而1213333333是允许的,因为前者有两个连续的1(事实上还超过了连续两个)问这样的10位数一共有多少个。

用递推的方法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把这个问题一般化,即解决按题目中的要求排出的n位数有多少个的问题。

事实上,n位数与n-1位数关系密切,我们可以认为每一个n位数都是在一个n-1位数的末尾添上一个数字构成的。找出这种关系对递推来说是关键的。我们来考虑所有的n位符合要求的数,为了讨论方便,把这样的数分为两类,一类是末位是1的,另一类是末位不是1(即是2或3)的。前者的个数记作An,后者记作Bn,所有的n位符合要求的数记作Cn,显然Cn=An+Bn。通过列举,不难得到C1=3,C2=8,而末位是1的n位数就是在末位不是1的n-1位数的末尾添一个1得到的(因为不能有两个连续的1,因结,对末位是1的n-1位数,不能在其末尾添1),所以,末位是1的n位数个数就和末尾不是1的n-1位数的个数相等,即An=B(n-1),而末尾不是1的n位数就是在任何一个n-1位数的末尾添加一个2或一个3而得到的。因此,Bn=2*C(n-1),于是,

Cn=An+Bn=B(n-1)+2*C(n-1)=2*C(n-2)+2*C(n-1)

于是C3=2*C1+2*C2=2*3+2*8=21

C4=2*C2+2*C3=2*8+2*21=58,依此类推,C10不难求得。

一个更简单的练习:有10级台阶,小明可以每次跨一级,也可以每次跨两级,小明上到第10级台阶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上法?

解六:数学书上120页有个河内塔的问题,按照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我进行了一点研究和试验。通过研究,我发现了一点规律:如果粒数是单数,首先要把1号珠移到C杆上,

2号珠移到B杆上;如果粒数是双数,前二步必须把1号珠移到B杆上,2号珠移到

C杆上。而且,算出3个珠子需要移动了多少下,再用其乘以2加1就等于4个珠子

移动的次数;以此类推,如果知道N个珠子移动的次数为T,那么珠子数目为N+1个

时,移动的次数就是2T+1;珠子数目为N+2个时,移动的次数就是2X(2T+1)+1……

我的试验内容如下(说明:“1C”表示把1号珠子移动到C杆上):

珠子数移动次数步骤

1个 1 1C

2个 3 1B→2C→1C

3个7 1C→2B→1B→3C→1A→2C→1C

4个15 1B→2C→1C→3B→1A→2B→1B→4C→1C→2A→1A→3C→1B

→2C→1C

5个31 1C→2B→1B→3C→1A→2C→1C→4B→1B→2A→1A→3B→1C→

2B

→1B→5C→1A→2C→1C→3A→1B→2A→1A→4C→1C→2B→

1B→3C→1A→2C→1C

一些关于河内塔问题的小故事:

古印度恒河附近的贝那勒斯城(瓦腊纳西)里有一个印度教大寺庙。庙里有一座由三根高约50厘米的钻石针支撑着的大圆塔。其中的一根钻石针上放蛰64个从上到下、从小到大的黄金圆盘。有一天神召集所有的僧侣说道:“现在你们将所有的黄金圆盘从第一根钻石针移至其他钻石针上去,每次只能搬动一个,而且必须把小黄金圆盘放在大的上面。但你们如果偷懒,

这座塔就会倒塌,世界的末日也将来临。”

其实这个故事不仅是来自于印度的传说,也是1883年由法国数学家鲁卡斯提出的问题。除了这个问题以外,他还提出了不少与斐波纳契数列有关的问题。现在甚至有个数列叫“鲁卡斯数列”。

首先,假设黄金圆盘共有n个,需要搬运这些黄金圆盘的最少次数为xn.

如果黄金圆盘的个数n=1,那么x1=1;

如果n=2,那么x2=3;

n=3,那么x3=7.

这还不难理解。

x3的计算方法是这样的。

第一,要想把最小的黄金圆盘和中间的黄金圆盘移到钻石针c上,需要搬运3次。

第二,要想把最大的黄金圆盘移到钻石针b上,只需搬运1次

第三,要想把钻石针c上的两个黄金圆盘移到b上的大黄金圆盘上面,需要搬运3次。所以,x3=3+1+3=7

同样道理,如果有4个黄金圆盘时的搬运方法如下。

第一,要想把最小的黄金圆盘和比它大一号的黄金圆盘,还有比最大的黄金圆盘小一号的圆盘移到c上,需要搬运7次

第二,要想把最大的黄金圆盘移到b上只需搬运1次。

第三,要想把c上的3个圆盘放在b上的最大的圆盘上面,需要再搬运7次。

所以,x4=7+1+7=15

综上所述搬运n个圆盘的次数为:2的N次方-1次,其中N表示圆片的个数

整理得xn=2n-1x64=18 446 744 073 709 551 615

如果每搬动一次圆盘需1秒钟,就需要5849亿4241万7355年。地球的年龄也只不过才45亿年左右。所以,即使僧侣们从地球诞生之日起开始不间断地搬运,想搬完还得花上5800亿年的时间。所以离世界末日还早着呢!摘自《神话中的数学》

还有一个与此类似的关于“国际象棋”的故事:

国际象棋是由距今约四千年前的一个名叫chartranga的印度游戏开始发展起来的。chartranga 是以木偶形状作成的骑着大象的士兵、坐在战车上的士兵、步兵等兵种组成,按照一定规则移动的战争游戏。随着佛教的传播,这个游戏也随之传到了东亚,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象棋等。波斯帝国时代,chartranga游戏还传到了欧洲,成为11世纪欧洲最流行的一种游戏。直到1470年chartranga才慢慢发展成为现在的国际象棋。

国际象棋是在64个黑白小方格相间排列而成的棋盘上玩的游戏。古印度有个数学家叫西萨班达依尔,有一天印度的王子命他想出一个好玩的游戏,于是chartranga游戏诞生了。因为游戏太好玩,所以王子决定赏赐数学家。王子问他想要什么。数学家说:“王子殿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玉米,在第二个小格内给我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个小格都比前一个小格加一倍。陛下,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玉米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

王子慷慨地答应了数学家的要求。但是没过多久,王宫里的其他数学家急急忙忙跑来向王子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1+2+22+23+24+……+263=264 -1=18 446 744 073 709 551 615

这个惊人的数字,把全印度的玉米,不,即使是把亚洲甚至是全世界所有仓库里的玉米都加起来也远远不够。要想凑够这个数,还得全世界的人种好几百年玉米才行。如果造一个宽四米,高四米的粮仓来储存这些粮食,那么这个粮仓就要长三亿千米,可以绕地球赤道7500圈,或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打个来回。

王子一言既出就要信守承诺。他苦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好办法来了。他对数学家说:“好吧,就给你那些玉米。你把棋盘拿来,然后就按你所说在每个格子上面放那些玉米,然后那走吧。”

当然,那么多玉米粒是无论如何也放不进小格子里的。最终王子和数学家打了个平手。

克里克塔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克里克塔》的教学反思 一、选材 本活动内容来自绘本《克里克塔》,作者是法国的汤米·温格尔。读完这个故事,我已不知不觉地被故事深深吸引,被故事中浓浓的爱意所感动!故事充满温情又不乏幽默,充满智慧又不乏想象。一般人都惧怕的蛇竟然是那么的友善、聪明、可爱。第一感觉——这是一 个很有趣、很有意思的故事。 作为一个教学活动,除了有意思外,还要有价值。细细分析、阅读这个故事,可以发现,它蕴含了很多的教育价值: 一是故事的情感性。故事中的儿子怕妈妈寂寞给了妈妈一份独特的礼物,给妈妈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这是儿子对妈妈的爱;波特奶奶跑到动物园确认蛇没有毒之后,便把蛇当作孩子一样疼爱起来;克里克塔陪伴在波特奶奶身边,那么的温顺、体贴、聪明,他们相处得那么自然、融洽;而那些能够与克里克塔一起玩的小朋友又是多么令人羡慕!人见人怕的蛇变得人见人爱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故事中处处洋溢着爱的氛围。这种情感、这种爱又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历过的,他们有这种生活经验,我们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迁移、体验、培植 这种美好的情感。

二是故事的智慧性。故事中渗透了很多科学的、数学的知识,如有 关动物的知识,数概念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很适合低年级小学生的 经验水平和兴趣需要。 三是故事的想象性。故事中处处有法国式的浪漫和想象。波特奶奶 收到儿子寄来的生日礼物,这礼物竟然是一条蛇;蛇可以像小宝宝一 样被抱着喂奶;身子竖起来变成了书架;柔软的身体可以变成各种数字,变成滑滑梯和绳子。想象无处不在,它引领着孩子们走进神奇的 想象世界,发展想象能力。 二、定位 在设计、修改这个活动的过程中,我反复在思考“活动的领域如何 定位”的问题,曾在“是综合活动还是语言活动”这个问题上摇摆不定,但最后还是将活动的重点领域定位于“语言”。我的看法是,虽 然这个绘本故事,本身的内容情节中渗透了很多方面的东西,有社会 情感、科学等很多方面的内容。但这是一个基于绘本故事的活动,在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上还是侧重于观察和讲述。 基于这些的考虑,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1.仔细观察画面, 联系故事内容进行思考,能比较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了解大蛇和波特奶奶及孩子们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感受人与人、人与大蛇之间的美好情感。目标一是观察、讲述方面的要求,指向方 法和技能的培养;目标二是感受方面的要求,指向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培养。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 教材分析《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作者描述了我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敦煌文物被掠夺的经过,用自己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 文化的深处,去反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文章突破 一般史实平板式叙事的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 物,出卖敦煌文物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点 点滴滴都是那样的撼动人心。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学情分析关于这课,学生的预习工作不会差,文章字面意思通俗易懂,全文没有生僻字词音。通过对全文的把握,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需要 老师逐步引导,让同学用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近几年来,《道士 塔》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个突出难点,这要求老师在梳理文中的文化知识点时 结合学生兴趣和理解能力讲清楚文化是什么,怎样理解文化的价值,并体悟作 者对文化遭到劫掠的感情。 设计理念结合课文内容,举一反三,开展一堂文本与现实相结合的研讨课. 本文共四部分,结构比较好把握,所以首先把握整体,再进一步分析各部分的内容从而 挖掘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方式或关键词句的理解,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加 深同学对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思想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和思想性 余秋雨作为的这篇散文文化底蕴深厚,需要深度解析,同时在把握文化的 同时了解其思想。 二、以语言感悟和品味为切入点,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 文章有多处句子的字词可以提出来,在把握全文结构和作者情感态度的基 础上,深入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余秋雨及其“学者散文”“文化散文”。了解敦煌学。2.“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感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3.培养散 文鉴赏能力。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思考、讨论、鉴赏。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历史意识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本文中作者灵活新颖的笔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的一、二部分。 第2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的三、四部分。

12.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河内塔

河内塔 XXX 应用心理学X班 摘要本实验主要通过被试对河内塔游戏的问题解决的过程,记录问题解决的时间,以及圆盘的移动数量,分析被试所用的思维策略,思考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找出解决河内塔的最优方法。一般情况下,被试第一一次参与实验的时间比较长,若成功之后一遍一遍做,时间会慢慢缩短。分析可得最好的策略应当是模式策略。实验存在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且极易受环境影响。 关键词河内塔问题循环子目标知觉策略模式策略机械记忆策略 1.引言 河内塔问题是问题解决研究中的经典实验。给出柱子1、2、3。在柱1上,有一系列圆盘,自上而下圆盘的大小是递增的,构成金字塔状。要求被试将柱1的所有圆盘移到柱3上去,且最终在柱3上仍构成金字塔排列,规则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且大盘不可压在小盘之上,可以利用圆柱2。完成河内塔作业的最少移动次数为2的n次方减1,其中n为圆盘的数目。 解决河内塔问题有以下四种常用策略,分别为循环子目标,知觉

策略,模式策略,机械记忆策略 循环子目标思路是要把最大的金字塔移到柱3,就要先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而要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 就要先把比它小一层的金字塔移到柱3。依次类推,直到只需要移动最上面的盘为止。这种策略类似计算机的递归,它是内部指导的策略,被试不必看具体刺激,只是把内部目标记在脑中,然后-步步循环执行,直到解决问题。知觉策略:这种策略是刺激指导的策略,根据所看到的情景与目标的关系,排除当前最大的障碍,从而一步步达到目标。 模式策略:也是内部指导的策略,但不涉及目标,而是按-定规则来采取行动。解决河内塔的通用规则是,当圆盘的总数为奇数时,最小的圆盘按1->3->2->1->3->2的顺序移动;当总数为偶数时,按1->2->3->1- >2- >3的顺序移动。 机械记忆策略是将做对的一系列步骤死记硬背下来,但无法创新,不可迁移。 2 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班2班同学1名,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 2.2 仪器 实验仪器为计算机,PsyKey实验平台 2.3 实验材料

2016上公开课用的河内塔问题教案

河内塔问题 ------教学设计 新建三小徐珍珠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11页,河内塔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经过自己的探索,体验化繁为简找规律这一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 2、经历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再验证猜测,这一系列数学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3、能用有条理的、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想法。 4、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习与他人合作,懂得谦让,能相互帮助。 5、在老师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应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化归的思想,指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训练学生对自己的结论做出条理清晰的说明。 教学具准备: PPT课件、河内塔教具、河内塔学具、游戏记录表。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孩子们,这节课是一节游戏与数学相结合的课,将会是一节很有趣的数学课,那你们有没有准备好要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呀?准备好了,老师非常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 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简单的数学知识:2我们可以写成2一次方,2乘2也就是两个2相乘可以写成2的2次方等于4,2乘2乘2可以写成2的3次方等于8,以此类推:4个2相乘可以写成2的4次方等于8再乘以2得16.同学们学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做一道找规律填空题:2 4 8 16 ……()第10数是几?()第N数是几?请同学们拿出草稿本,想想,算算,找找规律。我们不要怕失败,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找到了,规律是第几个数,就是几个2相乘的积。那第20个数呢,你们再想一想,??? 游戏引入 同学们都喜欢玩游戏,老师这儿就有一种很好玩的游戏你们肯定想试试。这个游戏要用到的玩具叫河内塔。(出示课件)(它是由一块底盘,三根杆子和一些圆盘组成的)大家现在还想知道什么呢,是不是怎么玩呢?大家别着急,它的游戏规则和一个传说有关,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讲一个关于河内塔的古老的传说,游戏规则就在这个传说里面。出示课件讲传说。 二、介绍传说 1、听了传说后,你们担心不担心河内塔上的64块圆盘很快就会移完,世界末日很快就会到来呀! 到底有没有这个担心的必要呢?这个传说究竟蕴含了什么样的奥秘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河内塔问题,找到移完64个圆盘最少所花的时间,揭开这个古老传说的奥秘。(出示课题) 2、探索玩法: 听了刚才的传说,你懂得了玩这个河内塔规则吗?看谁听得认真看得仔细。(出示白屏。)请你说出其中的一条。 同学们看看是不是有这四点:(出示课件)游戏规则: (1)、把第一根杆上的珠子全部移到第三根杆上;

《道士塔》教案 (一课时)(网友来稿)-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道士塔》教案(一课时)(网友来稿)-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永嘉中学陈海光 一、目标: 1、把握王道士这一形象,体味“他只是错步向前的小丑”的评价。 2、感受“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感受作者复杂的心态,进而感受一种民族的耻辱之痛,一种文人的无奈之痛,一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 二、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据说是上一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的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本文涉及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处于事件旋涡的王道士,一个是处于边缘但感同身受的余秋雨。 先让我们来看王道士。 1、王道士的所作所为:(速读课文,找) A、粉刷壁画(第二节第3段) B、砸碎塑雕(第二节第4段) C、出卖文物(第三节6-11段) D、报送官员(第三节前部分)

2、对于这样的王道士,你作何评价?有何根据?(跟着学生的鼻子走) (幼稚、愚昧、卖国、无知、小丑、罪人、走运、受害者……) (这里,就可以抓住走运和受害者加以挖掘,学生的讨论可能会涉及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不是王道士一个人的过错等主题性的内容……) 3、对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A、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B、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 C、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初读(学生很冷漠) 再自由读,读出什么感情?(谴责、嘲讽、同情……) 齐读,要有点不同,要有味道。 (三)、由“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中的“只是、小丑”, 探讨“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1、悲剧是怎样造成的?(朗读讨论第三节的4、5、6三段,感觉官僚的所做所为,感受和欧美学者的差别,) 2、为什么说他只是小丑? (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里,不仅是文物的流失,而是知道是文物,是宝贝,却不知道珍惜,是典型的自作孽,诚如郁达夫悼念鲁迅时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话用这里也是可以的。) (四)、面对这样的悲剧,面对这样的王道士,余秋雨的心理是怎样的?请大家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秋雨感情的语句,读读,并用: “我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余秋雨”加以表达,简单地阐明理由。

汉诺塔论文

目录 目录 (1) 摘要 (2) 一、背景知识 (3) 二、问题重述 (3) 三、算法分析 (3) 四、流程及程序设计 (5) (1)、流程图 (5) (2)、模块及其功能介绍 (6) 五、调试与算法复杂度分析 (7) (1)、运行结果 (7) (2)、H ANOI塔问题复杂度分析 (9) 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摘要 汉诺威塔是一款集娱乐与运算的智力游戏,它不仅能使人在休闲的时候放松心情,而且还能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你的思维能力。 有三个柱子A, B, C。A柱子上叠放有n个盘子,每个盘子都比它下面的盘子要小一点,可以从上到下用1, 2, ..., n编号。要求借助柱子C,把柱子A上的所有的盘子移动到柱子B上。移动条件为: 1、一次只能移一个盘子 2、移动过程中大盘子不能放在小盘子上,只能小盘子放在大盘子上 本文的主要算法是利用函数的递归调用算法。首先,想办法将A座上的前n-1个盘借助C座移动到B座上,然后将A组上的第n个盘移动到C座上。然后再将B座上的n-1个盘借助A座移动到C座上,此次移动也和第一次移动一样,重复递归,直到最后一个盘为止。 关键词:汉诺塔递归思想函数调用数组指针

一、背景知识 汉诺塔(又称河内塔)问题来自中东地区一个古老的传说:在世界刚被创 建的时候有一座钻石宝塔(塔A),其上有64个金碟。所有碟子按从大到小的次序从塔底堆放至塔顶。紧挨着这座塔有另外两个钻石宝塔(塔B和塔C)。从世界创始之日起,婆罗门的牧师们就一直在试图把塔A上的碟子移动到塔C上去,其间借助于塔B的帮助。每次只能移动一个碟子,任何时候都不能把一个碟子放在比它小的碟子上面。当牧师们完成任务时,世界末日也就到了。 19世纪的法国大数学家鲁卡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他正确地指出,要完成这个任务,僧侣们搬动金盘的总次数(把1个金盘从某个塔柱转移到另1个塔柱叫做1次)为:18,446,744,073,709,551,615次。假设僧侣们个个身强力壮,每天24小时不知疲倦地不停工作,而且动作敏捷快速,1秒钟就能移动1个金盘,那么,完成这个任务也得花5800亿年! 二、问题重述 有三个柱子A, B, C。A柱子上叠放有n个盘子,每个盘子都比它下面的盘子要小一点,可以从上到下用1, 2, ..., n编号。要求借助柱子C,把柱子A上的所有的盘子移动到柱子B上。移动条件为: 1、一次只能移一个盘子; 2、移动过程中大盘子不能放在小盘子上,只能小盘子放在大盘子上。 用计算机算法思想解决该问题,利用C++实现其动态演示。 三、算法分析 设A上有n个盘子。 当n=1时,则将圆盘从A直接移动到C。 当n大于等于2时,移动的过程可分解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把A上的n-i个圆盘移到B上; 第二步把A上的一个圆盘移到C上; 第三步把B上的n-i个圆盘移到C上;其中第一步和第三步是类同的。 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算法,用图示法描述如下: 将N个盘子从A杆上借助C杆移动到B杆上。这样移动N个盘子的工作就可以按照以下过程进行: ①第一次调用递归 ②将一个盘子从A移动到B上;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雨,浙江余姚人。(详见教材) 二、阅读课文提示,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有四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1罪人塔——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节:罪人塔 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况? 4、在写事、写人中倾泻了什么感情? B通过外貌描写,知其是平民、愚昧无知、是出卖文物之罪人。但这不仅是个人罪行,而是一个民族悲剧。

板书看塔悲凉 写人愤怒——平民愚昧出卖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剧 归纳:以道士塔为引线,简要介绍王道士其人,概述文物被劫掠,愤怒指出这是一个民族悲剧。 第二节: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1、当时欧美艺术家做什么,中国的文官做什么?敦煌文物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愚昧的王道士犯了何罪?他的心理活动和罪行细节,写得真实吗? 3、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4、该节有什么写作特点? 明确:欧美艺术家有突破,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无视艺术,无知道士掌管佛教艺术 王犯罪而不知:涂抹壁画、毁坏雕塑,塑“天师、灵官。”对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罪行细节描写,是依据道士身份,揣摩想象,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真实)看到两个“惨白”是真实情况,脑子两个“惨白”是混乱,难以言心之痛 欧美艺术家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漠视艺术, ↑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画,毁雕塑,塑天师—愚昧犯罪而不知 归纳:介绍王道士毁坏文物的经过,突出了他的愚昧无知,表达了作者悲愤难忍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与对话——想象有椐、生动跨越时空,在叙事中表愤情 第二课时 第三节: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

《道士塔》教案教案

《道士塔》教案教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讲读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

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道士塔》。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作者余秋雨,江苏余姚人。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作者在一开篇,就向我们交代了他

所要描写的对象是莫高窟门外河对岸的塔群,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呢?(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驰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请同学们看这幅图(教师依据王道士塔图手绘覆钵式塔简图)。塔这个词来源于印度。传说当年有弟子问及释迦牟尼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这种塔呢,就被称为“覆钵式塔”。后来这种塔随着佛教的传入也传入了中国,但是由于时间的流逝和我们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覆钵式的塔已经被我们改造成亭台式或楼阁式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形状的塔了。原有的覆钵式的塔到今天只存在于藏传佛教建筑中。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几座僧人圆寂塔,就是这个样式。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属于这种覆钵式的塔。 大多数的塔都已经十分破败了,只

大班语言活动《克里克塔》教案反思

大班语言活动《克里克塔》教案反思 大班语言活动《克里克塔》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体会“根据蛇的特点开展想象”的快乐,并进行大胆表达,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友好互动的美妙境界,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语言活动课,快来看看《克里克塔》教案吧。 活动目标: 1.体会“根据蛇的特点开展想象”的快乐,并进行大胆表达。 2.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友好互动的美妙境界。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幼儿作画工具、PPT、图画书人手一份、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猜包裹”引出活动 1.T: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克里克塔”。 猜猜“克里克塔”是什么意思? (克里克塔到底会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就知道了。) 讲述:从前,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老太太,名字叫路易斯·波特,(人们叫她“波特太太”幼儿其说。)她有一个儿子,在巴西研究爬行动物。一天早上,邮递员送来一个奇怪的包裹。 T:看一看,包裹在哪里?什么叫包裹?有没有见过包裹?故事里说“这是

个奇怪的包裹”,你觉得它奇怪吗?为什么觉得它奇怪? 猜一猜:这个包裹里藏着什么? (那我们打开来看看,你们大声数1、2、3,我来打开……) 2.揭晓答案:哇——原来是什么呀?蛇!一条蛇!老太太“啊”地尖叫起来。T:老太太看到蛇怎么样? 你们为什么都会尖叫起来呢?怕不怕蛇? 3.讨论“蛇”。 4. 猜想故事的内容。T: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蛇,一条可怕的蛇。那后面的故事是可怕的、恐怖的故事,是有趣的故事,还是温馨的故事呢?猜猜看。 (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一看就知道了……) 二、蛇的名字叫“克里克塔” 1.师幼共同阅读图画书 播放音乐,讲述故事:波特太太有一个儿子,在巴西研究爬行动物,包裹里装的是蛇,是儿子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哦——生日礼物!蛇也能当生日礼物,真有趣!)老太太担心蛇有毒,于是去动物园查看,发现它是一种没有毒的大蛇,叫做波尔·肯斯特克里克塔。波特太太亲切地称呼他为“克里克塔”。 2.幼儿多次念读“克里克塔” T:克里克塔原来是蛇的名字。 三、克里克塔真幸福 1.继续阅读图书 教师讲述故事:波特太太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着克里克塔,还亲自给它喂牛奶,为了让克里克塔有回到家乡的感觉。波特太太特地买来了棕榈树,

道士塔教案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关知识; ②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及链环式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涵; ③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等多种写作手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课文,初步理解作者愤懑以及悲怆苍凉的情感。. ②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激情。 ③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余秋雨及其作品、敦煌莫高窟和敦煌文化的相关知识。 2、敦煌文物毁坏与流失这一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 3、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整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理解某些含义深刻 的句子,体会作者悲怆苍凉的情感。. 4、叙述余秋雨的散文风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1、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护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精神。 2、学习文章中有机结合等多种写作手法。 四、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与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六、教学课时:二课时 七、分析教材 《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之一。《道士塔》用优美隽永而发 人深省文字叙写敦煌文化的灿烂辉煌及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的痛心场景。他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深处去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

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情感。这是文章主旨所在。 八、教学设计 课前,先欣赏一段舞蹈。 (欣赏2008年春晚舞蹈《飞天》,约2分钟。) 提问:这是什么舞蹈 学生:飞天 师:没错,这个就是根据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产生灵感而创作出的舞蹈《飞 天》 (展示飞天壁画,引出敦煌莫高窟) 一、认识敦煌莫高窟 中国有四大石窟,这四大石窟指的是:敦煌一莫高窟、大同一云冈石窟、洛阳一龙门石窟、天水一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市境内的莫高窟也是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着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1、敦煌位于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河西走廊的最南端。它是中国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千年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它亲历了十个朝代的繁荣与衰落。 2、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国最着名的佛教石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墙上和窟顶的壁画、窟里的佛像和佛经,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灿烂瑰宝。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庞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有彩塑像2400多尊,壁画总面积45000平方米。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信徒再次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 上个世纪初,由于历史疏忽和朝廷能够的腐败,莫高窟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惨遭劫掠,文物散失他国。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哪一个不为之悲愤余秋雨,正是这样一个用它的笔书写这种悲情的人。 3、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第一站就在这里! 三、介绍余秋雨

《道士塔》的教学设计

《道士塔》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和内在联系。 2、学习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表达悲怆苍凉的感情。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 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 [媒体设计] 敦煌莫高窟的有关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

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秋雨,浙江余姚人。(详见教材) 二、阅读课文提示,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本文有四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1罪人塔——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节罪人塔 设问: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况? 4在写事、写人中倾泻了什么感情? 明确:A悲凉 B通过外貌描写,知其是平民、愚昧无知、是出卖文物之罪人。但这不仅是个人罪行,而是一个民族悲剧。 板书看塔悲凉

高中语文《道士塔》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教案 一、目标: 1、把握王道士这一形象,体味“他只是错步向前的小丑”的评价。 2、感受“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感受作者复杂的心态,进而感受一种民族的耻辱之痛,一种文人的无奈之痛,一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 二、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 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据 说是上一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的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本文涉及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处于事件旋涡的王道士,一个是处于边缘但感同身受的余秋雨。 先让我们来看王道士。 1、王道士的所作所为:(速读课文,找) A、粉刷壁画(第二节第3段) B、砸碎塑雕(第二节第4段)

C、出卖文物(第三节6-11段) D、报送官员(第三节前部分) 2、对于这样的王道士,你作何评价?有何根据?(跟着学生的鼻子走) (幼稚、愚昧、卖国、无知、小丑、罪人、走运、受害者……)(这里,就可以抓住走运和受害者加以挖掘,学生的讨论可能会涉及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不是王道士一个人的过错等主题性的内容……) 3、对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A、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B、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 C、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初读(学生很冷漠) 再自由读,读出什么感情?(谴责、嘲讽、同情……) 齐读,要有点不同,要有味道。 (三)、由“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中的“只是、小丑”, 探讨“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1、悲剧是怎样造成的?(朗读讨论第三节的4、5、6三段,感觉官僚的所做所为,感受和欧美学者的差别,) 2、为什么说他只是小丑?

河内塔问题

河内塔问题 最终的规律是,2的N次方-1次,其中N表示圆片的个数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教版)第120页有一道思考题“河内塔问题 解一:https://www.wendangku.net/doc/2d7423836.html,/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6具体教材分析 解二:教参对这道题的解法做了一些简要的说明。网上也能查到一些相关的文章,不过大都比较专业不大好懂。其实,这道题源于印度的一个古老传说。我最早是从美国著名科普作家乔治·盖莫夫的名著《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中读到的,不仅内容引人入胜,文笔也清新流畅。在此,推荐给有兴趣的网友。 “在世界中心贝拿勒斯的圣庙里,安放着一个黄铜板,板上插着三根宝石针。每根针像韭菜叶那样粗细。梵天(印度教的主神勃拉玛)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在其中一根针上从下到上放下了由大到小64个金片。这就是所谓梵塔。不论白天黑夜,都有一个值班的僧侣按照梵天不渝的法则,把这些金片在三根针上移来移去:一次只能移一片,并且要求不管在哪根针上,小片永远在大片的上面。当所有的64片都从梵天创造世界时所放的那根针上移到另外一根针上时,世界就将在一声霹雳中消灭,梵塔、庙宇和众生都将同归于尽。” 课本安排了经过简化的这样一道题目,是想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初步感知一下化归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用意很好。不过我觉得,倒不如先以阅读的形式或者听老师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对问题的全貌有所了解,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从移动1个金片开始,去探究其中的规律。 (1)如果①号针上只有1个金片。把金片移到③号针上只需要移1次; (2)如果①号针上有2个金片。先把小金片移到②号针上,再把大金片移到③号针上,再把小金片移到③号针上,总共需要移3次; (3)如果①号针上有3个金片。像(2)那样(针号稍有改变),先把上面的2个金片移到②号针上, 需要移3次。再把最后1个大金片移到③号针上需要移1次。再把②号针上的2个金片移到③号针上又需要移3次。总共需要移3+1+3=7次; (4)如果①号针上有4个金片。先把上面的3个金片移到②号针上,需要移7次。再把最后1 个大金片移到③号针上需要移1次。再把②号针上的3个金片移到③号针上又需要移7次,总共需要移7+1+7=15次。 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由移动次数组成的数列:1,3,7,15,结合上面的实践,猜想和

绘本教案:克里克塔

绘本阅读《克里克塔》 茹茉莉 一、引入。 1、师:孩子们,这节课茹老师又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好看的图画书了。我们看了那么多的图画书。不知你们发现没有,这图画书好像特别喜欢让小动物来当故事的主角。 2、先让孩子们回顾以前读过的绘本《婷卡》、《逃家小兔》、《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不一样的卡梅拉》、《乒乒乓乓钓大鱼》等,教师出示一本本书的绘图,学生说出书中的主角是哪只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小鸡、企鹅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类书中的主角都是平时生活中受人们喜欢的动物。 再齐读小动物的名字。 3、接着再让孩子们回顾以前读过的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小老鼠忙碌的一天》、《蚯蚓的日记》、《我有友情要出租》、《好饿的毛毛虫》、《苏菲的杰作》等,学生说出书中的主角是哪只小动物?(是小老鼠、蜘蛛、蚯蚓、毛毛虫、大猩猩)从而引导孩子们发现:这些动物在平常的生活中往往是不被人们所喜欢的。(1)齐读这些名字 (2)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一般的人看到这些小动物会怎么样?会怎样表示?(孩子们说:可能会尖叫,会发抖,会逃跑,会等等,说了许多的表现。) 二、猜包裹。 1、教师接着讲述:今天我们将一起听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也是一种生活中不太受人们喜欢的动物——(教师边讲述边出示一幅幅绘图)从前,在法国的一个镇上,住着一个老太太,名叫路易丝波特。有一天早上,邮递员送来了一个奇怪的包裹。 2、猜测:今天,咱们故事的主角就藏在这个包裹里,你猜会是什么呢?老师提示:它是生活中不太受人们喜欢的动物。(此时,学生兴趣浓厚,纷纷猜测。答案是五花八门,这一环节形式虽然轻松,但作用可不小看,小小的提问激起了孩子热爱读故事,喜欢阅读的兴趣。) 3、教师出示答案,将故事继续讲下去。 哇!是——蛇!波特太太刚打开包裹,就“啊”地尖叫起来。 4、提起蛇,你知道什么?(学生纷纷说起自己对蛇的了解,和一些蛇的品种)在学生说好后,教师并作了一些补充:蛇的种类非常多,目前世界上就知道有三千多种蛇,蛇有的是有毒的,有的是没有毒的,波特太太的蛇有没有毒呢?(此时,教师在补充知识的同时,又设制了一个悬念,引导学生更加有兴趣走入下面的内容) 5、教师继续娓娓讲述故事:蛇是谁寄给波特太太的呢?原来,波特太太有一个儿子,在巴西研究爬行动物。包裹里装着的蛇,是儿子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波特太太担心蛇有毒,于是去动物园查看,发现它是一种没有毒的大蛇,叫做波儿肯斯特里克塔。 6、现在可以放心了,蛇没有毒,而且那可是是儿子送的生日礼物呢!从此,这条蛇就跟波特太太一起生活了。波特太太觉得那蛇的名字太长,便亲热地叫它“克里克塔”。(出示封面)让我们也亲切地叫一叫它。(教师指名读,又让男生读,女生读,齐读,读得到位)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 主备人:莫小妍 授课人:黄飞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流失的背景史实、明确其悲剧性。 2、能力目标: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内在联系。 3、情感价值: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体会作者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介绍余秋雨 三、研析课文 1、整体把握 本文共四节,请大家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录和莫高窟的关系。 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第四部分,写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表达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给世人以警醒。 2、内在情感 我们可以看到课文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内在延伸,思想内容上在逐步深化。但这仅仅只是概括了每部分的内容,我们要的是读懂文字背后的内涵。其实每一节都在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每部分都有作者想要突出的本质内容,而作者的情感也是随之而动的。这才是我们所要把握的重点。

河内塔实验报告

河内塔 姓名:张辛班级:10心理1班学号:100305054043 引言: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和研究。认知心理学兴起后,信息加工观点在问题解决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将人看作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将问题解决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并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 河内塔问题是问题解决研究中的经典实验。给出柱子1、2、3,在柱1上,有一系列圆盘,自上而下圆盘的大小是递增的,构成金字塔状。要求被试将柱1的所有圆盘移到柱3上去,且最终在柱3上仍构成金字塔排列,规则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且大盘不可压在小盘之上,可以利用圆柱2。完成河内塔作业的最少移动次数为2n-1次,其中n为圆盘的数目。 解决河内塔问题有以下四种常用策略: 1.循环子目标,又称目标递归策略:思路是要把最大的金字塔移到柱3,就要先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而要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就要先把比它小一层的金字塔移到柱3;…依次类推,直到只需要移动最上面的盘为止。这种策略类似计算机的递归,它是内部指导的策略,被试不必看具体刺激,只是把内部目标记在脑中,然后一步步循环执行,直到解决问题。 2.知觉策略:这种策略是刺激指导的策略,根据所看到的情景与目标的关系,排除当前最大的障碍,从而一步步达到目标。 3.模式策略:也是内部指导的策略,但不涉及目标,而是按一定规则来采取行动。解决河内塔的通用规则是,当圆盘的总数为奇数时,最小的圆盘按1->3->2->1->3->2的顺序移动,当总数为偶数时,按1->2->3->1->2->3的顺序移动。 4.机械记忆策略:这种策略是将做对的一系列步骤死记硬背下来,但无法创新,不可迁移。 本实验的目的是了解被试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所用的思维策略。如果加入口头报告任务,还可研究口头报告对思维的影响。 关键词:河内塔问题解决策略 一.实验方法: 1.被试:内蒙古民族大学10心理学1班同学 2.实验仪器:装有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 3.实验材料: 柱子1、2、3,在柱1上,有一系列圆盘(3到8个),自上而下圆盘的大小是递增的,构成金字塔状;/(界面为3个柱子(1、2、3),左边第一个柱子上有一系列可以移动的圆盘(数量最少3个最多8个)。 4.实验程序: 打开Psykey 心理教学系统,选择“河内塔”实验,要求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实验时屏幕上呈现河内塔。 (1).练习:使用三个圆盘的河内塔进行练习,让被试掌握规则和操作方法。 (2).正式任务:被试依次完成三到八个圆盘的河内塔问题。计算机将自动记录其移动次数、重复次数和时间.每一水平最多可以重复的次数:30;每一水平最多可以移动的次数:800。 (3). 实验结束,移动的次数和消耗的时间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 二.结果 统计被试河内塔问题解决的次数 河内塔盘数三四五六七八 重复次数0 0 3 5 0 移动次数7 40 46 98 150 移动时间9.2 15.5 54.8108.6180.6 三.讨论 1.请被试报告他是如何解决河内塔问题的,结合结果文件(结果文件中有被试移动步骤的记录)分析判断被试采用的是何种策略。 答:在解决河内塔的问题是,总是想先把最下边的圆盘从最左边转移到最右边,这样就要求把它上边的那些转移到中间的那根杆上,依此方法类推,最终把最上边的圆盘最后一个转移到最右边的杆上,而且在转移的过程中,还必须遵守大盘在下的规则。 2.让被试分析自己都犯了哪些错误,为什么犯这些错误。 答:错误:总是会在最后发现想要转移的那个圆盘上还有一个小的圆盘。 原因:就是因为在转移过程中,没有掌握奇数偶数的圆盘应该如何移动,它们的步骤是不一样的。每相隔一个的圆盘第一步应该是转移到同一个位置。 四:思考题: 分析河内塔问题解决的四种策略在学习时间、对记忆的要求、事后回忆、迁移各方面的差别。 答:这四种策略有以下的差别: (1)学习时间:掌握前三种学习方法要比第四种方法用的时间短。 (2)对记忆的要求:目标递归策略的记忆负担很大,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要随时在头脑里记住最终目标与分目标,并注意解决的进程。在知觉策略中,不论有多少圆盘,只要记住最终目标和当前移动的最大障碍,就可以达到问题的解决。模式策略中,短时记忆不需要记任何东西,只要把移动河内塔的通用规则记在长时记忆中,就能够解决问题,这种策略对记忆的要求最少。机械记忆策略则要把所有的信息都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3)回忆:在记忆中,具有某种图式的内容容易被记住,在学会后经过一段时间也能够将它复述出来。前三种策略都有一定的图式或模式,故容易记住,特别是模式策略的规则最为简单。而第四种策略需要死记硬背,回忆难度大。 (4)迁移:迁移就是用已学会的方法解决类似的新问题的能力。前两种策略可以用于解决圆盘数更多或更少的河内塔问题。第三种策略稍加修改也容易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第四种策略是不容易迁移的。 最好的策略当然是:学习的时间最短,不给短时记忆造成太大负担,可以长期保持,同时又容易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五.参考文献 1.王甦.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76~303。 2.黄希庭.心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92~294。 3.朱滢.实验心理学。

道士塔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 设计 道士塔教案 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卢红英 教学目的: 1感受敦煌灿烂的文化以及它所遭受的劫难. 2深沉思考造成这场文化劫难的原因以及作者在文中的感情。 3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感受敦蝗文化及其遭受的劫难,明确作者在文中采用的还原历史的写法 一感受敦煌文化 在祖国的大西北,有一颗世界著名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敦蝗石窟。(出示图片,介绍敦蝗的位置)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入敦蝗,感受一下敦蝗文化的灿烂辉煌。(展示敦蝗图片) 在这短暂的敦蝗之旅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呢? --敦蝗恢弘富丽 --敦蝗金碧辉煌 --敦蝗博大精深

正如大家所说,莫高窟宏伟瑰丽,举世无双,被誉为艺 术博物馆;它生生不息,吐纳百代,堪称文化导航者。可就 是这位文化巨人却发出了痛苦的呻吟。是什么让它痛苦呢?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幻灯片展示数据) 是谁造成了我国灿烂的这场浩劫?谁又该对这段沉痛的 历史负责呢?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进《道士塔》,和余秋雨 先生一起去反思这段历史。(出示图片,介绍余秋雨)二进入文本,感受历史 我国灿烂的敦蝗文化是怎样遭到破坏,遭到浩劫的呢? 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还原历史的精彩文段,并想一 想作者是怎样艺术地再现那一段真实的文化浩劫的。 学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文段,分别朗读。 对于发生在100多年前的事,作者并没有亲身经历。为 什么我们读起来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明确: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采用艺术虚构的手法,增加了生动的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还原历史的 面貌,使尘封的历史复活了,让我们感觉是在看一个记实片,又像是几幕短剧,情景历历在目。 第二课时 思考形成文化劫难的原因,体会作者的深沉情感 三深入思考,品味内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