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1、‘文化’中的‘文’的本义是:花纹。

2、《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的文是指:品德。

3、在中国古代经典中,“文化”的含义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4、现代学者钱穆认为广义的“文化”是:长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

5、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6、只有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7、我们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等等,是针对所称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8、战国时期文字构形的差异远远高于它的前后时代是属于文化现象。

9、由中国境内56个名族构成的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

10、民俗学家钟敬文提出“中国名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

11、任何一种名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名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

12、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

13、从学科性质来说,《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14、《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和人文分别指:自然现象和规律及社会现象和规律。

15、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分别属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范畴。

16、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文化现象分别与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相适应。

17、狭义文化的定义适用的学科有人类文化学、国别文化学、名族文化学。

18、以下几种表述,正确反映“文化现象”和“文化事象”两个概念区别的是:文化现象具有经验性,文化事象已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现象是个别、具体的;文化事象则是概括的、抽象的。文化现象偏重感性的体验,有些现象带有单一性;文化事象是理性认识,有一定规律性。

19、文化事象包括:原始的巫术、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宫廷服饰以颜色和样式代表等级、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风骨、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

20、在诗歌题材的问题上,人们观察出的文化现象包括:律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

21、文化事象在内容和形式上往往有彼此类似的性质,同时有在传播过程中的某些变异,两者分别称为文化事象的类型性和变异性。

22、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2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采用四分法,可分为:生活生产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24、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25、文化学研究基础单位是文化事象。

26、“化”的本义是改易。

27、宫廷文化属于上层文化。

28、在中国典籍中,“文化”合成的最早典籍是《说苑·指武》

29、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都属于国别文化。

30、文化政策包括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和语言文字政策。

31、农具、陶器、雕塑、绘画、典籍都属于广义文化产品。

32、上层文化包括宫廷礼仪、文庙典礼、宗庙音乐。

1.我们要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面观察是十分必要的。

2.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3.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

4.在中国境内,地形呈阶梯状分布,总体来看,地势最高的高原是西高东低。

5.吐蕃在南北朝时开始出现在历史记载中。

6.在中国境内,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地势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7.青藏高原因为离印度比较近,所以佛教文化非常兴盛。

8.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

9.历来有“天下形势”之说的地区是指山西。

10.灵渠开凿于秦朝。

11.在1972年《考古学报》第一期上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的作者是竺可桢。

12.历史上中国的灾荒发生的总趋势是频率越来越高,程度越来越大。

13.古希腊文明是地中海半岛和岛屿上的文明。

14.历史上,文明古国一般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中国文化也是如此,它的发祥地是在黄河流域。

15.中国文化的重心向南迁移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16.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和经济的重心都在不断移动,总体趋势是由西北向西南移动。

17.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南方是经济中心、北方是政治中心。

18.中国文化发展迟滞真正开始于元明清时期。

19.最早把天下划分为“九州”的说法的著作是《尚书》

20.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是自然环境。

21.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人物多出现在三晋之地。

22.中国实现文化大统一的朝代是秦汉。

23.比较全面地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域文化特色的文献是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

24.司马迁曾在《史记》中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

25.儒家思想发源与齐、鲁两国。

26.被司马迁称为有“先王之遗风”的地区是关中之地。

27.为建造一支海军船队,在南京周围种植近5000万棵梧桐树和棕树、漆树的皇帝是朱元璋。

28.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对土地的深度利用,提高亩产量,普遍采用区田法。

29.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导致了一种量力而行经营观念的出现。

30.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典籍《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思。

31.“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出自《齐民要术》。

32.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形成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

33.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分成南北两支。

34.从唐代中期以后维系唐帝国命脉的交通线是大运河的偏南一支。

35.元朝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走向是南北。

36.“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出现在唐宋时期。

37.历史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蕃人和无人。

38.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

39.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这一平原可分为江汉平原、番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

40.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最常见的灾害有旱灾、洪涝、蝗灾、病虫害、冰雹。

41.古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大事是备荒、救荒。

42.中国古代文明、埃及古代文明、巴比伦古代文明各自发生在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

河流域。

43.秦汉以后,蒙古高原居住的民族有匈奴、契丹、党项、突厥、鲜卑。

44.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部高山区、西

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45.汉武帝时期,为了提高单位亩产量,曾积极推广区田法和代田法。

4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文化成就表现在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

47.水利的兴修受政治、经济多方面的影响。为保证漕运畅通,严禁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引用运河沿线支流灌

田。到宋元时期,北方的水利灌溉事业开始全面萎缩。

48.被中国古人称为“表里山河”的地带是黄土高原地带。

49.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

50.中国古代的森林乱砍乱伐,在北方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

51.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西汉时期,便进入了第二个温暖时期。自隋唐至北宋初期,便进入了第三个

温暖时期。

52.古代的云贵高原作为民族杂居地区,曾被称作西南夷。

53.南北朝时期,北方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是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牧业及狩猎经济。

54.黄河泛滥、海运兴起而使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的时期是清代后期。

55.在保护自然方面,中国古代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值得注意,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56.《隋书·地理志》记载汉中地区的风俗为好祀鬼神、尊崇道教、有张鲁之风。

1.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知道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时期的文化经历。

2.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

3.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

4.氏族制度形成于新时期时代。

5.贯穿于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手工业是陶器的制造。

6.快轮加工陶器在迎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

7.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国家如夏、商两代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的。

8.考古学家在凌源、建平两线交界地区发现在山顶上的“女神庙”和巨大的女神塑像建立于红山文化时期。

9.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10.“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11.考古工作者近年在阳的西水坡45号墓地中发现用蚌壳摆成的龙、虎、鹿图案,专家认为这是一处巫师的墓

葬。

12.《史记》中曾记载,尧舜时代的一件事“乃命羲和敬顺昊天”目的在于“敬授民时”。

13.中国“家天下”的历史起源于夏代。

14.夏文化的特征是尚忠。

15.历史上的“太康失国”发生在夏代。

16.从夏代开始,族群相处的一种新的关系模式是战争征服。

17.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说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城址,据说是禹都所在地阳城。

18.商朝的鼎盛时期是武丁时期。

19.殷人好鬼神,他们祈祷的主要对象是祖先神。

20.中国统一文化的历程开始于西周。

21.周朝实行分封制,其治下有许多诸侯,其中部分商人后代的封国是宋国。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率众迁都邑,开始了东周时代。

23.在文化史上,春秋战国时代被称作是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

24.以下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范围的派别是佛家。

25.提出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从“修生”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的儒家著作是《大学》。

26.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

27.在秦国实施变法,最终遭受车裂肢解之祸的法家人物是商鞅。

28.法家在先秦分前后两期,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

29.在诸子百家中,提出“兼爱”、“非乐”、“尚贤”的意想流派是墨家。

30.主张“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的名家代表是登析。

31.西汉初期,南方的南越国一直与汉朝保持关市贸易,互通有无。最早的南越王是赵佗。

32.汉武帝时期,中原对匈奴战争中,进行过三次大的战役。这三大战役是河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

33.郡县制建立于秦朝。

34.著名的“七国之乱”发生于西汉。

35.最高权力著称“皇帝”开始于秦朝。

36.在汉代察举的科目中,重视才能的是茂才。

3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我国重农主义观念起于西周。

38.代表汉一代文章的大赋是《七发》的延续,其作者是枚乘。

39.东汉灵帝时,太学生联合在朝的“清流”力量,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宦官依仗皇帝的势力对他们

残酷打击,制造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党锢之祸。

40.东汉时期,钟长统写了《理乱篇》,把秦汉以来的历史总结为从大乱到小乱再到大乱的循环。

41.公元265,司马炎以禅让的方式取代曹魏的统治,建立起西晋王朝。

42.西晋灭亡以后,北方出现了许多政治迭立并混战的局面,旧史通称这些政权为五胡十六国。

43.玄学兴盛的时代是魏晋。

44.以下人物中主张“越明教而任自然”的是嵇康。

45.记载大量关于魏晋时期名士“清淡”之风故事的著作是《世说新语》。

46.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交。

47.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

48.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的时间是三国时期。

49.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早承认“一阐提”也有佛性,道理上也能够成佛的僧人是道生。

50.曾经四次出家,每次都由大臣用上亿的钱赎回的皇帝是梁武帝。

51.南朝的黑白论之争主要争的是儒与佛在义理上的长短,以文章《黑白论》得名,文章的作者是慧琳。

52.南朝最富于观念论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以文章《神灭论》得名,文章的作者是范瞋

53.北魏时期,拓跋氏统治者采用汉族知识分子的建议,实施均田制切实的促进了鲜卑人从z

54.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是隋唐两宋。

55.隋唐时期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其中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于行政机构。

56.为控制地方,唐朝划分了十大监察区,称为道,朝廷随时派官员巡查地方政治。

57.唐代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以参加的科学方法是制科。

58.“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这句话出自唐太宗。

59.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发生在唐太宗在位时期。

60.在唐代,除了唐文明外,亚洲还有另一大文明,它是伊斯兰大帝国。

61.据说在夺取政权时得到了僧侣的帮助,诡计自己是弥勒佛转世化身的皇帝是武则天。

62.唐代时,诸多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各呈异彩,分流并进,最终形成禅宗独占天下的局面。

63.两税法的提出者是杨炎。

64.讲述历史及人间事故的“说话”开始兴旺的时期是中唐。

65.唐朝时记录“说话”的文章、后来的白话小说之祖是话本。

66.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在北宋。

67.被人们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北宋科技著作是《梦溪笔谈》。

68.在《原道》等一系列文章中,曾提出一个尧、舜、禹、汤以迄孔子、孟子的“道德”。文章的作者是韩愈。

69.唐代领导“新乐府运动”的是著名诗人白居易。

70.王安石变法时期,对办法主张进行强烈批判和抵制的“死党”领袖是司马光。

71.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其中不属于色目人的是契丹人。

72.元朝统一中国后,把它统治下的人员分为四等,地位最低下的是南人。

73.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孟德高维诺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74.元朝特别重用国际商人,被任命为扬州官员的外国人是马可波罗。

75.元代,忽必烈奉西藏僧人八思巴为国师,又没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及西藏地区事务所。

76.应成吉汗之邀前往今阿富汗哥布尔考察的道教领袖是邱处机。

77.据史料记载,在元代中国的水利工程专家曾经受雇于其他国家治理过幼发拉低河合底格里斯河的灌溉工程。

78.元朝阿合马执政期间,任用色目商人实施的赋税制度啊包税制度。

79.葡萄牙人于1553年以晾晒贡物为名侵占了澳门。

80.根据宗教派别划分户籍,“儒户”作为一种社会阶层出现在元朝。

81.“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个自比铜豌豆的人是关汉卿。

82.出生穆斯林家庭,主张以“童心”冲决礼法的明代著名学者是李贽。

83.《农政全书》的作者是明朝的徐光启。

84.《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

85.著名的话本小说集“三言”、“二拍”产生于明朝。

86.曾参加过南明的抗清运动,反思整个中国历史,写下了著名的《船山遗书》是思想家是王夫之。

87.清初“三先生”中,顾炎武重文献考据的方法为后来清朝的“乾嘉学派”奠定了基础。

88.曾在《原君》一文中痛斥封建皇帝是万民痛苦之源,显示出可贯的民主色彩的清代思想家是黄宗羲。

89.下列人物中,编修《授时通考》的是鄂尔泰。

90.清代《河防述言》的作者是陈潢。

91.从远古到先秦这一漫长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规模和相当稳定的观念体系,其具体表现是生活理想、

社会观念、思想法规。

92.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有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93.学术界对上古文化的分布划分的区域是炎黄文化区域、东夷文化区域、苗曼文化区域。

94.自五帝时期始,宗教崇拜的三大分野是超自然神、天地神祗、祖先神。

95.西周实行分封制,主要的封国有齐、鲁、卫、晋。

96.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派别包括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法家。

97.儒家思想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人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物不贰,生

物不测”。

98.儒家论述关于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内容,主要是在《孟子》、《大学》、《中庸》。

99.法家在先秦分前后两期,前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管仲,李悝、吴起、商鞅。

100.记载先秦最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工艺”这种理论的书有《商君书》、《管子》。

101.韩非子主要是把商鞅的“法”,慎到的“道”,申不害的“术”结合在一起,最后发展成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102.为了开辟疆土,汉武帝曾先后三次通使西南夷,所派使者是唐蒙、西马相如和张骞。

103.秦汉时期,县以下的基层组织有乡、亭、里。

104.秦汉时期,乡、亭的主要官吏是三老、蔷夫和张徼。

105.西汉成帝时,为了集权,则把宰相的权力分为司马、司徒和司空。

106.汉代的最重要的选官方式有察举、考试和征辟。

107.汉代察举制度中最显著的三科是茂才、孝廉和贤良方正文学。

108.董仲舒的新儒学是熔多种学说为一炉的,这些学说是儒家学说、阴阳家学说、黄老学说、墨家学说和刑名家学说。

109.永嘉之乱之后,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内侵,内侵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和。

110.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是嵇康、王弼、阮籍和何晏。

111.东晋士人最热衷的“家常”摆设是清淡、诗赋、书法和佛理。

112.隋唐在地方实行的两级制是县、州。

113.唐代科举制的两项是科制和常制。

114.唐宋两代随着区域经济的发育而发达起来的南方城市有明州、扬州、成都、泉州和广州。

115.唐宋时期,由于商业贸易的发达,货币在交换过程中比重增大,所以就出现了新货币形式,主要有僦柜、交钞、交子。

116.北宋实行文官政治,士大夫集政治家、诗文家、学问家于一身,本着各自的道德学问及对现实问题的理解为政。

117.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周郭颐、朱熹、张载、程颐和陆象山。

118.在元朝,中国的科学技术传播到远方,主要有花布印制技术、印刷术、火器制造。

119.在元朝,回回的科学技术被大量传入中国,主要有天文历算、天象仪器和医药学著作。

120.在18世纪,西方形成过一个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高潮。介绍中国的书籍主要有《中国文明史》、《耶稣会士书简》、《中国志》和,《中国杂篆》。

121.明朝末年,欧洲人从美洲带回来的稳定高产的农作物品种玉米和甘薯等传到中国。

122.现代学者常用“资本主义萌芽”来指明清明时期南方的经济发展,因为那里有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大城市之外,还发育出不少工商城镇,主要有右江商、徽商和晋商。

123.元代杂剧的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王实甫和马致远。

124.理学在南宋就明显地分为两派,一派重理,一派重心,这两派的代表人物是朱熹和陆象山。

125.清朝文字狱最严重的三个时期是康熙、雍正、乾隆。

1.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

2.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距今四千余年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了初具规模的农业定居场所。

3.标志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农耕业的萌芽的文化遗址是仰韶文化遗址。

4.中国农耕生产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的时间是夏商时期。

5.考古发现青铜制造的农具、兵器和乐器的地点是在二里头遗址。

6.中国古代最早制订出测查岁时的纪年法、纪季法、纪旬法、纪日法和纪时法的时期是在商代。

7.秦代经济发展以关中地区为重点。

8.在我国历史上,南方水稻生产升至全国粮食作物产量第一位的朝代是宋代。

9.我国南方形成稻麦两熟制是在南宋时期。

10.设《农器图谱》十二卷二十门,大量搜集农具资料的农业著作是元代王桢的《农书》。

11.我国的市商贸易已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使用货币是在商周。

12.中国最早出现专卖店是在唐朝。

13.在洛阳宣阳门外设立“四夷馆”,用于接待外国客商在北魏。

14.在广州专设“十三行”,给外商外货提供场所是在清朝。

15.外国历史是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峰期是在商周。

16.到汉代,中国青铜器生产的生机和气势都不复存在了。

17.白陶的火候高、质地硬,形制和纹饰仿照青铜器,代表了商代制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18.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岐山西周宗庙遗址发现了带有瓦钉和瓦环是绳纹瓦,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瓦。

19.砖最早出现于战国。

20.棉花原不产于我国,它是西汉以后从非洲和印度传来的。

21.从明代起,松江成为我国棉纺业的中心。

22.晋商中有“船帮”、“驼帮”、“车帮”和“马帮”四大商帮,这指的是行商经营。

23.“先有赴盛公,后有包头城”这句谚语指的是晋商。

24.行商招来顾客的传统代号是市声。

25.在中国传统的工商贸易之中,西式广告出现于晚清时期的上海。

26.我国手工行业传说的代表作是鲁班传说。

27.老君李耳是铁匠行崇拜的祖师。

28.苗族的吊脚楼是一种干栏式的建筑。

29.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形式比较普遍的是四合院。

30.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中国人一般要举行祭灶仪式,吃灶糖,唱《祭灶歌》。

31.按传统分类,我国分为八大菜系。

32.烧出的菜有“七味八滋”之美称的是川菜。

33.《饮膳正要》是记录元代食谱的历史文献,它的作者是忽思慧。

34.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以后,剪辫子和穿中山装,这是服饰的政治标志。

35.在古代“径”是指能通过牛马的兽路。

36.在中医“四诊”中最主要是切脉方法的应用。

37.我国针灸学的第一部专著《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皇普谧。

38.“草本”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

39.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神龙草本经》

40.惟见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理论,而不见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古代医学是经脉学说。

41.中医学上“腑脏”学说的核心是脏象之说。

42.中医上的腑脏学说的思想来源是阴阳五行学说。

43.造纸术发明者传说是蔡伦。

44.雕版印刷技术最早出现于唐代。

45.我国火药的发明大约在唐朝末期。

46.我国发明的最初的指南针——司南是在战国时期。

47.指南针被应用于航海是在北宋。

48.原始社会末期,我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已有了农业定居生活,这是从河姆渡文化遗址和屈家岭文化遗址

中得知的。

49.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黍、麦、稷、稻。

50.西汉中期,朝廷将历法定型、二十四节气同时确定下来,成为统一的历法定制。

51.我国古人根据太阳、地球和月亮运转的变化定出了二十四节气。

52.我国传统的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

53.在史籍中保存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神话,如皇帝派后稷教民稼穑、神农尝百草、伏羲制鱼网、龙神布雨、土

地神赐给土地和丰收。

54.我国铁器的普遍使用是在春秋战国到战国末期,铁器成为社会剧烈变动的物质基础。

55.历史传说工匠三个特点,即具有手工艺性、唯一性和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

56.鲁班是石匠、木匠、泥匠、瓦匠和铁匠崇拜的祖师。

57.我国居住格局,从西周起,就形成了前园后室和前院后室样的建筑风格。

58.我国古代居民的庭院,其用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神相处、迎神祭祖、日常生活和近待友朋。

59.我国居室的室内格局,大部分睡处、神位、储藏、照明和取暖。

60.战国烹饪的地方差异被人们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和西酸。

61.人类服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独特创造,其双重性格是装饰与实用。

62.服饰的构成要素是质、形、饰、色和画。

63.我国社区和地方圣地活动的特征是赌胜、吃喝、交换农副产品、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和娱乐。

64.战国传统算学的特点有应用性、独特的筹算计数法、以算术代数为主和几何学不发达。

65.在中医学上有“五脏”、“六腑”之说,五脏是指心、肝、肺、肾和脾。

66.中医学上的“六腑”是指胃、大、小肠、胆、膀胱和三焦。

67.时代、作者、农书名相一致的是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68.北方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高粱。

69.我国古代,金銮殿、寺庙、官府等建筑在选址时所去玩的朝向是正南。

70.我国西晋时期著名的医学著作《脉经》的作者是王叔和。

71.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淮南子》

72.传说车的发明者是黄帝。

73.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

74.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学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宋。

75.在神话传说中,创造鱼网的神袛是伏羲。

76.对我国古代棉纺织业作出重大贡献的黄道婆是元代人。

77.我国商界信奉财神,传说财神是赵公明。

78.我国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基本定型是在两汉。

79.我国出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是在明代中叶。

80.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一次同余式组解法,西方人也称之为“中国剩余定理”。

81.我国居住用房的主要方式是半穴式、干栏式和井干式。

82.南方稻作型农耕文化的标志有栽培水稻、使用水车和整修田埂。

83.属于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有民本思想、节约粮食、人格教育和食疗观。

1.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于精神文化的中介,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2.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代。

3.《尚书》有“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之说,“列爵惟五”指按诸侯地位的轻重,封地的大小,分为公、侯、

伯、子、男五等。

4.西周宗法制是以亲亲为基础,但这种亲亲原则主要强调的是慎终追远、自下而上的孝悌之道。孝悌的最高层

次就是孔子所说的无违。

5.随着分封制的瓦解,完整的宗教体系的崩溃是在东周。

6.地方郡县机构出现于春秋战国。

7.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将郡县制度推向全国的是秦朝。

8.周代的“三公”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

9.表明中国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成熟的标志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10.中国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11.在西周的社会政治秩序中,首要的政治原则是亲亲。

12.“贤士大夫有肯从我由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公开选拔人才的诏令。

下此诏的皇帝是刘邦。

13.汉代“策问”考试方式是在汉文帝在位时实行的。

14.汉代重在考察德行的察举科目是孝廉。

15.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出现于汉代。

16.曹魏时期所建立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17.人们一般以隋炀帝大业三年作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其标志是进士科的设置。

18.王安石变法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只设进士一科。

19.中国科举制成熟的时期是唐宋时期。

20.中国最早的国家法律是《汤刑》

21.我国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大清律例》。

22.儒家经义法典的范本是《唐律疏议》

23.《唐律》中,强调等级特权的典型表现是八议。

24.礼起源于习俗。

25.祭祀典礼在古代称为吉礼。

26.祭祀天帝的时间是在冬至。

27.天子亲自前往山川所在地祭祀,称作就祭。

28.用沉埋祭品方式祭祀的是山林川泽。

29.传统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教加冠。

30.荒礼属于凶礼。

31.按照周礼,诸侯的棺淳为五重。

32.宗法制是中国古代围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于宗法密切相关的是分封制。在宗法制下,政治关系与

血缘关系合一。宗法制使社会成员按照宗法的原则组织起来。

33.《尚书》有“列爵为五,分土惟三”之说,“分土惟三”是指天子封土诸侯。

34.秦朝确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央官吏系统为三公九卿,其“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35.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政治结构的渗透表现在“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

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1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写的( A ) A、《易传》 B、《吕氏春秋》 C、《战国策》 D、《国语》 2. 战国时期邹衍在总结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提出了( C )的观点。 A、八卦 B、天人感应 C、五行相胜 D、天道自然 3. 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兴盛起来的,以( B )为本,并结合《周易》中的儒家思想,所创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A、法家思想 B、老庄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学思想 4.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使节去印度求取佛经,以白马驮佛像经卷回到洛阳,在洛阳城外建(D),是史书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开端。 A、少林寺 B、相国寺 C、大理寺 D、白马寺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C )。 A、《论语》 B、《孟子》 C、《易传》 D、《尚书》 6.最早提出“天道自然”观点的是( B )。 A、史伯 B、老子 C、庄子 D、列子 7.真正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的是( B )。 A、达摩 B、六祖慧能 C、神秀 D、济颠 8.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9.儒家五经由汉朝人用当时通行的文字( B )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A、小篆 B、隶书 C、籀文 D、大篆 10.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并加以系统理论阐述的,是明代哲学家是( B )。 A、李贽 B、王阳明 C、陆九渊 D、顾炎武 11. 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12. 书院之名,最早见于( D ),最初是作为官方藏书、修书的场所。但真正具有教学性质的书院出现在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并逐步衍变成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A、西周 B、战国 C、汉代 D、唐代 13. “五斗米道”是东汉年间沛国丰人张陵在西蜀( C )创立的。 A、昆仑山 B、巴山 C、鹤鸣山 D、武当山 14.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 D ) A、《列子》 B、《文子》 C、《春秋繁露》 D、《周易》 15.“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最早见于( B ) A、《尚书》 B、《春秋·公羊传》 C、《左传》 D、《史记》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道教的信仰特征。 (1)首先指出道教把道家的“道”人格化为什么。 (2)指出道教的核心内容与终极关怀是什么。 (3)指出道教有哪两重理想境地。 (4)指出道教乐生、重生、贵术的特点。 (5)最后指出道教对“命”的态度。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

2020年整理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doc

《中国文化概观》学习心得 程海霞 文化是什么?在文化研究已进行百五十年的今天,提出这么个“常识性”的问题,可能会有人对之嗤之以鼻:文化不就是人类的创造发明吗?但是,“常识性”的问题,未必就不存在问题,且往往科学研究的进步发展,抑或是理论的飞跃,就是缘起于对“常识性的思考和质疑。 “文化是什么?”要解决的是文化观的问题,这是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因为所有与文化研究有关的课题,诸如:跨文化交流理论、文化霸权问题、文化哲学的研究等等,都需要建立在文化的定义的基础之上的。不同的文化定义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观念、研究视角、方法等等。纵观人类文化研究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文化研究史,几乎每一种文化理论,或每个与文化相关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文化定义,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观(文化定义)也就记录着文化研究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也就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学科史。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

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以化人,文化就是可以融化在人身上的精神文明方面的东西。 不管什么学科,学科成立的标准之一,就取决于其是否有合理的学科定义,但要用确切的话语,欲一劳永逸地去给某一学科进行定义,何其容易?此外,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其发展也要受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本学科发展程度及其行为个体的自身素质(和哲学思辩能力等的)的限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化的定义和概念我要多多学习多多探索,已求多中国文化概念有所了解和领悟。回顾过去,很庆幸选课的时候,坚持考了自己的兴趣课,时间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喜欢中文系,但是阴差阳错的,我就读的是政法系。我曾经为此苦恼,后来转念一想,我可以曲线爱文嘛。于是,大学选修课的时候,我选了丁楹老师的《唐宋诗词鉴赏》,我受益良多。 这次选上《中国文化概论》,可以说是再续前缘吧。 在我念小学的时候,我没有“国家”这个词的概念。我只是想,为什么叫“中华”呢?后来,还是这本书解决了我的困惑。 “‘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味居四方之中。‘华’,本意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释文》)”。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2 一、单选题 1. (5分)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稼轩词》作者是()。 ? A. 燮 ? B. 欧阳修 ? C. 辛弃疾 ? D. 陆游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表现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的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指()。 ? A. 《高山流水》 ? B. 《春江花月夜》 ? C. 《梅花三弄》 ? D. 《二泉映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3.

(5分) 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的外来是()。 ? A. 基督教 ? B. 佛教 ? C. 伊斯兰教 ? D. 萨满教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2 佛教及其中国化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 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系统是()。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基督教 ? D. 禅宗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3 道教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是()。

? A. 人神合一 ? B. 天人相争 ? C. 人本主义 ? D. 天人合一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3.2 突出的人文精神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5分) 先法家重势派代表人物是()。 ? A. 慎道 ? B. 非 ? C. 商鞅 ? D. 管仲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7. (5分)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 ? A. 孟子 ? B. 孔子

【9A文】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练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C】 A.文化思潮B.文化传统C.文化观念D.文化现象 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C】 A.地质灾害等B.沙尘暴灾害等C.洪涝灾害等D.风灾等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D】 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 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D】 A.和睦B.团结C.和平D.统一 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D】 A.原始采集业B.原始捕捞业C.原始狩猎业D.农业 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C】 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 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D】 A.教师B.官吏C.说客D.辩士 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C】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A】 A.出人相补原理B.等差原理C.中国剩余定理D.秦王暗点兵 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D】 A.查B.验C.测D.切 11.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C】 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12世纪D.公元16世纪 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B】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 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C】 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 1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C】 A.五帝时期B.夏朝C.周代D.春秋时期 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D】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 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D】 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 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B】 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 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A】A.张道陵B.张角C.张鲁D.张衡 20.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位诗人是【D】 A.王维B.柳宗元C.杜牧D.白居易 21.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A】 A.仁B.义C.礼D.智 22.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C】 A.三大语系B.四大语系C.五大语系D.六大语系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感悟孔子 很荣幸能在大三上半学期上中国文化概论,在上复杂的专业课之余享受这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无不令人惊叹,发人深省。其中在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识孔子这一人物,有时早上起床后会响亮地诵读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初似懂非懂,但想必这些语句讲的内容必是十分有道理,从那时起我对“子曰”里的“子”已经开始萌生出敬意。由于高中开设了论语这一科目,让我有机会更加近距离地了解孔子。《论语》中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细致的刻画,让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的“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关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孔子身处乱世,可谓生不逢时,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得不到重用的命运。在课堂上观看《孔子》这一电影中就有形象的画面。孔子在挣扎之后也认清了这个事实,但是他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发扬儒家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孔子并不是孤身一人,他有一大批心爱的弟子誓死追随。常年的朝夕相处,让孔子与弟子间的师生感情十分深刻,因此在子路和颜回这些心爱的弟子去世后,孔子痛哭不能自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人留恋其中,惊叹不已。虽然我对孔子的理解不是十分深刻,虽然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希望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回答模式:出处+解释)、 1、文化的大传统+小传统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形成的。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中生活的人,从小受家塾的教育,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形成了一个相互认同的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是由一代一代的教育(特别是经典学习)来保证。 ?小传统:民众的生活与知识 1.耳濡目染的经验。 2.文化阶层的影响。 3.传统仪式的暗示。 4.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演戏、说书。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前者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的,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后者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他希望借助于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内部划分,来说明社会中同时并存的有两种不同的传统。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所接纳,有时又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成为相当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 2、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德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作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人的定义。 ?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上下和睦,必须要“克己复礼” 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周礼”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上下和睦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但对于“礼”的重视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 “礼”的精神和内在根据在于“仁”孔子把“仁爱”之情,赋予了“礼”,才使礼有了合法性,和道德内涵。 3、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 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之间, 人生与人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就 没有必要悲哀。因而,最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 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的回 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庄子认为,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 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果在行动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你对自己、对他人都这样认为,都这样对待,那你就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 圣人境界的潜质。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 之上。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 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天下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作业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6-03-11 11:45:27 一、单选题 1. (5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是()。 ? A. 儒道互补 ? B. 儒法互补 ? C. 儒墨互补 ? D. 法墨互补 得分:5 知识点:5.3 儒道互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 (5分) 中国绘画史上提出创作和鉴赏的金科玉律即“六法”的人是()。 ? A. 王羲之

? B. 陆探微 ? C. 谢赫 ? D. 张僧繇 得分:5 知识点:10.1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与成就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先秦法家重法派代表人物是()。 ? A. 管仲 ? B. 子产 ? C. 商鞅 ? D. 吴起 得分:5 知识点: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指()。 ? A. 《黄帝内经》 ? B. 《神农本草》 ? C. 《伤寒杂病论》 ? D. 《本草纲目》 得分:5 知识点: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5. (5分) 汉语七大方言中使用最多的方言是()。? A. 湘语 ? B. 北语 ? C. 吴语 ? D. 粤语 得分:5

知识点:3.3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6. (5分) 中国人饮食方式()。 ? A. 聚餐制 ? B. 分餐制 ? C. 自助式 ? D. 个体式 得分:5 知识点:12.3 饮食民俗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7. (5分) 揭露科举制度弊端和异化最为出色的古代长篇小说是()。? A. 《水浒传》

完整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1]“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尚书》 [2] 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方式有()。 答:D A农商兼宫 B行商经营 C坐商经营 D公司经营 [3]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4]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答:C A个体思维

B理论思维 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 ⑸ 下列我国古代有关天人关系的重要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答:D A天人合一 B天人交胜 C天人之分 D天人相分 ⑹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它是()。 答:D A道教 B儒教 C袄教 D禅宗 [7]“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的提出者是()。 答:D A张载 B二程 C朱熹 D周敦颐

[8]"修辞立其诚”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老子》 [9]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次。 答:B A1 B2 C3 D4 [10]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 答:A A打制石器的使用 B农业 C制陶 D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11]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一是土地的过当开垦,二是()。 答:A A林木资源的过量开米 B乱修水利

C运河的开凿 D牧马场的广布 [12]儒家的创始人是()。 答:A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子思 [13]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的模式有()。 答:D A市 B集 C墟 D [14]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15]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最早提出阴阳五行说的是()。 A、邹衍 B、《尚书》 C、《周易》 D、《老子》 2.周代实行()。 A.宗庙祭祀B.分封制C.谪长子继承制D.以上答案都正确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B.甲骨文C.金文D.石鼓文 5.佛教约于汉代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借()之风获得大发展。 A.儒学B.道学C.玄学D.经学 6.我国少数民族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与汉族早期长篇史诗不发达的情况不同,少数民族中往往流传着反映其早期历史的长诗,《格萨尔》就是( )族的著名史诗。 A蒙古族B藏族C维吾尔族D白族 7.《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明代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B.《官场现形记》C.《红楼梦》D.《初刻拍案惊奇》 8.经学是中国文化的渊薮,经学典籍主要是“五经”,即()。 A、《诗》、《书》、《礼》,《乐》、《易》 B、《书》、《礼》,《乐》、《春秋》、《左传》 C、《书》、《诗》、《礼》,《大学》、《论语》 D、《易》、《书》、《诗》、《礼》、《春秋》 9.宋明理学改变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讲求四书的义理,探讨身心性命修养,成为渗透着佛道思想的新儒学。宋代理学理气论、心性论的集大成者是( )。 A.程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 10.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国家曾长期使用汉字,并借鉴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如( )。 A.日本B.朝鲜C.越南D.上述三国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狭义的文化 2、“五经” 3、家国同构 4、“今文经” 三、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2.中国本土第一种人为宗教是道教,其创始人是老子。()

中国文化概论答案汇总

《中国文化概论》 一.单选题;共50题,50.0分, 1中国封建历史几千年来重农抑商的因素是;,。 A、 保证税收 B、 官工制度 C、 土贡制度 D、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2敬授民时代表的是什么~;, A、 祭祀占筮的需求B、 君主统治的需求C、 农耕文化的需求D、 游牧民族的需求正确答案;C 3分封制下的君民关系是;,。 A、 舟水关系 B、 同体关系 C、 主仆关系 D、 君臣关系 正确答案;B 4周初的时候有一些殉葬现象:是因为;,。 A、 祭祀活动 B、 战争占筮 C、 天灾人祸 D、 殷商遗民 正确答案;D 5儒家思想产生于什么背景之下~ A、 1/14页 礼乐文明 B、 史官哲学 C、 宗教祭祀 D、 经济发达

正确答案;A 6先秦时期有三朝划分:分别为内朝、中朝、外朝:外朝主要职责是;,。 A、 治理家室 B、 治理国事 C、 治理万民 D、 治理夷狄 正确答案;C 7文治政府在古代的优点是;,。 A、 实行仁政百姓安居B、 任用下层精英分子C、 道德至上的政治理想D、 统一的国家政权正确答案;B 8媵嫁制度兴起于;,。 A、 夏 B、 商 C、 西周 D、 汉 正确答案;C 9老子思想产生的基础:以下不正确的是~ A、 史官哲学 B、 宗教祭祀 C、 2/14页 宗教神灵 D、 礼乐文明 正确答案;D 10根据儒家心性之学:达到天地境界必须;,。 A、 起信神灵 B、 敬畏自然 C、 培育善根 D、 巫术崇拜 正确答案;C 11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和”:下列对“和”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A、

盐梅和羹 B、 和而不同 C、 天下一家 D、 天下大同 正确答案;A 12分封制是一次重大改造:被改造的是;,。 A、 原始的血缘关系B、 原始的居住 C、 原始的生活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 13佛教的最高宗旨是;,。 A、 仁义礼智信 B、 文行忠信 C、 四大皆空 D、 无欲无求 正确答案;B 3/14页 14二重证据法指的是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考证古史的方法:由;,提出。 A、 鲁迅 B、 王国维 C、 陈寅恪 D、 钱谦益 正确答案;B 15《诗经?采薇》属于哪种礼的范围~;, A、 宾礼 B、 军礼 C、 祭礼 D、 家礼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考核要求 绪论 (一)“文化”的界定 1.识记: (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的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理论的依据。 狭义文化的定义是: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心态的部分。 (2)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的定义。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是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材料等。 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征,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生产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思潮,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领会: (1)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的辨析。 (2)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概念的辨析 3.应用:应用上述概念辨析具体的事物属于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 具体的事物属于文化现象。 (二)文化民族、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 1.识记: (1)民族文化的定义。 不同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2)国别文化的定义。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2.领会: (1)中国文化的性质。 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 (2)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 1.识记:

中国文化概论

1,什么是广义的文化?什么是狭义的文化?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 答: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成为“小文化”。 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层,(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行为文化层,(民风民俗);心态文化层,(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2,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答:从纵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从横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括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经济成分。 3,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哪些特征? 答: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2,封国制度不断:分封制度曾是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源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4,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4唐文华的隆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文化背景——隋唐文化的气象恢弘,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度变化休戚相关。、2,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体现在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其次,体现在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 3,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中国文化发展至唐代,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其辉煌令后世追慕不已。诗歌、书法、绘画、散文。 5,什么是中国文化?它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1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名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2.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瀚如烟的文化典籍,佳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6,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农耕经济的早熟性——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7,明清时期对古典文化进行了哪些大总结?什么叫西学东渐? 答:在图书典籍方面,对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物进行收集、考证、考编,编纂了《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大典》《四库全书》 在古典科技方面,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本草纲目》《河防一览》《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物理小识》 在学术文化方面,对中国古代文献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整理与考据。 西学东渐是指欧洲耶稣会士东来,将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在今年,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 不仅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更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自从学习之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的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系统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从空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相对稳定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从发展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不断吸纳其他文化形态又不断进行自我

调适自我更新的一种文化;从地域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不同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从主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德重入世重实用理性的人伦道德文化;7、从社会性质的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建构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上的一种农耕文化,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型文化,可以说,各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教育、宗教仪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献典籍、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乃至衣食住行、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都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内容。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

中国文化概论

题目: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对当代商品经济社会道 德滑坡趋势的正面意义和作用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世界前列所能凭借的精神力量。然而,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全国上下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发展的失衡和市场经济本身就有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导致了某些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因此,人们渴望重新认识和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力图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今以至于未来社会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社会道德滑坡意义作用 正文: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理想人格 要理解文化的理想人格首先就要清楚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文化离不开历史,无历史即无文化。文化不但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而且还是立国之本。 所谓人格,它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在。合乎做人的标准就称有人格,反之则无。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人格的阐释从历史上看,中国哲学家最重视“人”的问题,最关心人的发展问题,理想人格的培养也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焦点。从中国的传统哲学发展的道路来看,有多少种哲学流派就有多少种关于理想人格的看法,但在其中,起过重大影响的理想。 学习了《中国文化概论》后,可以大概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