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语文复习纲要

大学语文复习纲要

《大学语文》复习纲要
第一篇《大同》
一、选择题
1.《大同》一文选自是 ( C )。
A. 《论语》 B. 《孟子》
C. 《礼记》 D. 《尚书》
2.孔子认为“大同”、“小康”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 D )。
A.物质文明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
C.人事制度 D.所有制形式
3.《礼记》所代表的思想体系属于( A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4.提出“大同”理想的人是( B )。
A.庄子 B.孔子 C.梁启超 D.孙中山
二、填空题
1.《大同》“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句中“观”指宗庙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读音是
_guàn_ _。
2.“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句中“与”读音 yù ,意思是 参加 ;“蜡”读音 zhà ,意思是 古代诸侯举行的年终祭祀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矜”的意思是同“鳏”,老而无妻的人。“独”的意思是无子女的老人。
4.“城郭沟池以为固。”中“固”的意思是坚固的军事工事。
三、翻译题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选拔贤明的人,推举能干的人,讲求诚信,修习亲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答:所以人们不只是关爱自己的亲人,不只是抚养自己的孩子。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答:使天下的老人都有善终,使壮年人都有用武之地,使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以及身有残疾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四、论述题
1.概述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社会特征。
“大同”社会同与它相对应的“小康”社会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色:一、“天下为公”,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不像小康社会那样为一姓所私有;二、“选贤与能”,管理天下的人是天下人公选出来的,且“贤”而且“能”,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大人世及以为礼”,以至桀、纣那样的暴虐之徒亦可君临天下;三、“爱无差等”,生活在这个“大同世界”的人,都有极高的道德思想,有着“爱无差等”的“兼爱”精神,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四、“没有私产,各尽其能”,这儿的人们没有私产,各尽其能,都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像小康社会那样“设制度”、“立田里”;五、“社会安定,没有战争”因为大同社会没有私有财产,于是阴谋诡计就断了门路,抢劫偷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甚至大门只要从外面合上即可,

用不着关闭,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常常“谋作兵起”,要用仁、义、礼、信等封建道德来巩固封建秩序,甚至“城郭沟池以为固”……
2.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
答: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你对“桃源”中社会的整体印象是什么?从渔人在村中受到热情接待一事你看到了什么?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最好,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同的意见都可以讲出来,不搞统一答案。
年代
3.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墨子·经上》云:“同,异而俱于之一也。……同,重体,合类。”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五、背诵课文每二段
第二篇《七月》
一、选择题
1.《诗经》不计有目无辞的6篇笙诗,诗篇共有( A )。
A.305篇 B.300篇 C.350篇 D.298篇
2.《诗经》风诗中最长的作品是( B )。
A.《生民》 B.《七月》 C.《氓》 D.《大明》
3.《七月》反映的是( C )的历史。
A.夏民族 B.商民族 C.周民族 D.原始社会
4.“王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莎鸡”是( D )。
A.公鸡 B.蝉 C.蝗虫 D.纺织娘
5.一般认为,《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的依据是( C.)。
A.内容 B.地区 C.音乐 D.作者
二、填空题
1.《诗经》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2.《诗经》的体制,可分为风、雅、颂。
3.《诗经》中的“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4.《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一篇是《七

月》。
5.《七月》全诗以时间为序,深刻而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6.《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 赋比兴 ,它们和 风雃颂 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翻译题
请翻译《七月》的第一章节。
(答案略)
四、简答题
1.请简要介绍一下《诗经》的组成和主要内容?
答:①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②共有305篇,收集了自西周至春秋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作品。
③诗歌内容包括政治、爱情、农事、民俗等许多方面。
2.对诗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看法认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近代以来学者提出这句是指身为奴隶的采桑女内心伤悲,害怕被贵族公子强行娶走。你觉得哪种理解更为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答:此题分歧产生于“殆”字解释的不同。“殆”解释为“始”,是传统的训诂,即指将要发生的事,是自己所愿望;近代以来将“殆”解释为“只怕”。
传统的说法以郑《笺》为代表,近代解释以郭沫若为代表。清代姚际恒认为“子”为女公子,害怕自己作为陪嫁品。
我们认为传统的说法在没有充足理由否定时仍可采用。
3.你觉得《七月》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劳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变化?
答:(1)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为公子裳,为公子裘,食我农夫;
(3)嗟我农夫,上入执宫功(忧虑);
(4)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满足)。
第三篇《萧萧》
1.选择题
(1)沈从文的《萧萧》作于( B )年。
A.1928 B.1929 C.1930 D.1931
答案:B
(2)沈从文的小说大多描写( C )的风土人情。
A. 湘东 B. 黔西 C. 湘西 D. 滇东
答案:C
(3)沈从文不曾在下面的哪所大学任教?(C)
A. 北京大学 B. 武汉大学 C. 复旦大学 D. 青岛大学
2.填空题
(1)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是()。答案:《边城》
(2)1929年,沈从文和丁玲、胡也频主办了()和()。答案:《人间》《红黑》
3.简答题
(1)《萧萧》里的“女学生”象征什么?答案要点:自由、妇权、新生事物。
(2)萧萧对于自由与爱的追求是怎样产生的,结果如何?
答案要点:内心对自由和爱的渴求;外界新事物的影响;结果是爱情失败,走上传统妇女的老路。
八、研习与思考
1. 比较萧萧和废名《竹林的故事》中的三姑娘,说说这两个少女形象的异同。
答:和三姑娘的清纯不同,萧萧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风里雨里过日子,

像一株长在园角落里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枝大叶,日增茂盛”。她和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夭夭一样,天真、单纯、无知无识,无法把握自己命运,只是被习惯的生活裹挟着向前。身为“童养媳”的萧萧却被长工花狗把肚子睡大,她幻想着和花狗“到城里去自由”,花狗却自己一个人溜之大吉。萧萧“预备跟了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去自由”,还没动身就被家人发觉,萧萧想到过死,却舍不得死,这样她的命运得由本族的人决定,“沉潭”是读过“子曰”的族长们做的事,萧萧的伯父没读过“子曰”,于是决定“发卖”,可远处却没人来买,而萧萧又生下了儿子,萧萧最后还是做了小丈夫的大妻子。在这样一个形象的塑造中,隐含着作家对原始冒昧与封建宗法错综交织的湘西世界的思考。
2. 阅读沈从文的《边城》,结合《萧萧》看看作家写出了一个怎样的“湘西世界”。
答:《边城》的“化外之境”,表现了原始、质朴、和谐的“生命形态”。《萧萧》中“化外之境”已经注入了宗法制社会的内容,而且现代文明也开始渗入。
第四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一、填空题: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2.由司马光主持修纂的《资治通鉴》,以编年体体记载了我国自西周至五代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其鸿篇巨制,大逾前代。
二、字词解释:
1.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略:侵夺。
2.先时中山负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入鄗。系累:用绳子捆绑,指俘虏。
3.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
中国:中原之地。则效:效法。
4.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孰图:深思熟虑。
三、简答题:
1.赵武灵王和公子成分别代表了变革和保守的两面,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主张的哪几项理由?你觉得公子成听服于赵武灵王的原因又有哪些?
答:公子成的理由:中原是在圣贤之人教化下,以礼乐中心,使远方国家前来游观,让四方夷族学习效法的地方。不能效法蛮夷之道,不能变古之制,否则人心不服。
赵武灵王的理由:(1)实行“胡服骑射”可以加强军备,抵御外辱;(2)“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不必拘泥于旧俗。(3)前有中山国侵鄗的历史教训;(4)叔父应该带头。
公子成听服于武灵王的原因:(1)武灵王使人请之在先,又亲自前往劝说,能礼遇自己;(2)武灵王以国家大局利益为重,言之有理。
2.简述赵武灵王的人物形象。
答:①赵武灵王是一个

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个比较开明的君主。
②他不因循守旧,能力排众意,锐意改革,推行“胡服骑射”。
③在进行改革时能讲究策略,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耐心说服,以理服人,最终使改革成功。
第五篇《晋公子重耳之亡》
一、填空题:
1.《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2.春秋五霸: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二、字词解释:
1.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就木:进棺,指老死。
2.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保:依仗、依靠。
3.有人而校,罪莫大焉。校:抵抗。
4.子盍蚤自贰焉?贰:不专心,有二心。
5.乃馈盘飨寘璧焉?寘:放置、安置。
6.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不谷:君王自谦之称。
三、简答题:
1.唐人刘知几《史通》认为《左传》“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文章第二段描写重耳和妻子季隗的两句对话,寥寥几笔就使形象活灵活现。试分析文中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答:本题用意在于体会先秦散文语言简略的特点。对话可见重耳内心的迟疑、愧疚,季隗对重耳的忠贞。重耳对妻子的信任不够坚定,然而自己说话又言不由衷。
2.在流亡途中重耳是怎样与各国君主交往的?在这一过程中重耳的性格和心理有怎样的变化?
答:描写有详有略,反映出重耳的性格不断成熟。如“乞食野人”的故事,发生在他刚离狄,开始周游列国之时,遇事粗暴,“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退避三舍”的故事发生在他流亡生涯结束前夕,遇事冷静,洞察幽明,当楚成王一再问他“何以报我”时,他的回答是“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囊犍,以与君周旋。”态度不卑不亢,表现出重耳对晋楚日后必争的预见和决不牺牲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
第六篇《长恨歌》
一、选择题
1.下列称呼不是指称白居易的是()。
A.香山居士 B.醉吟先生 C.白乐天 D.白微之
2.李、杨爱情悲剧的时代背景是()。
A.贞观之治 B.安史之乱
C.宦官当权 D.玄武门之变
二、填空题
1.渔阳鼙鼓动地来,( )。
2.夕殿萤飞思悄然,( )。
3.行宫见月伤心色,( )。
4.春风桃李花开夜,( )。
5.玉容寂寞泪阑干,( )。
6.在天愿为比翼鸟,( )。
7.迟迟钟鼓初长夜,( )。
8.回眸一笑百媚生,( )。
三、简答题
1.以李杨爱情为内容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有那

些名作?
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元代白朴的《梧桐雨》和清代洪升的传奇《长生殿》
2.《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答:恨,就是遗憾,遗恨。诗中的最后一节,在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离,思而不能相见,爱而不能复聚的情况以后,诗人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两句情深意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到这样的不幸,是一个令人哀怜的悲剧,这对于这对情侣来说,以至对于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莫置。
3.《长恨歌》在叙事中插入多处景物描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试作具体分析。
答: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又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

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第七篇《湖光水色》
1.选择题
(1)梭罗深受美国著名作家的影响。(A)
A.爱默生 B.佐拉 C.杰克·伦敦 D.海明威
(2)梭罗的家乡是美国的首义之城。(B)
A.内战 B.独立战争 C.农奴起义 D.西进运动
(3)《瓦尔登湖》出版于。(B)
A.1830年 B.1854年 C.1860年 D.1861年
2.填空题
(1)梭罗对于当时美国奴隶制度的态度是。(反对)
(2)《瓦尔登湖》最著名的中文译者是我国的著名散文家。(徐迟)
3.简答题
瓦尔登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用书中的词来概括。答:深邃,清澈。
2、研习与思考
1.请阅读《瓦尔登湖》中的《冬天的湖》,试比较该文与《湖光水色》在叙述描写艺术上的异同?
答:(1)相同点:对象相同,都是写瓦尔登湖;哲学旨趣相同。(2)不同点:《冬天的湖》有更鲜明的季节特点,以“议论”说理抒情的表达方式用得更频繁,强化了散文的哲理性特征。
2.梭罗善用摹状、比喻等修辞方式,请从文中选出两到三个运用这些修辞方式的句子,说明梭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答:摹状,是对叙述描写对象的形状、颜色、声音、情态、气味等进行描摹状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是描写的基本手段。它通常以抓住这几个方面的恒定的静态特征为目的,意在达到“真知”,梭罗却以此写出对象的瞬间变幻,从静中写出动来,这是由他的超验哲学旨趣决定的。比喻的修辞方式,也可以从求“变”这一角度分析。课文中的例句很多,这里从略。
第八篇 《老子》五章
1.填空题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出国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写作《道德经》五千言,又称《老子》,是道家思想的经典。
(2)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命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3)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思想精华。
(4)在政治上,老子倡导 “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2.名句背诵: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3.简答题
(1)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②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老子》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老子善于譬喻论证,如将“上善”比作水,将“人之道”与“天之道”对比等,《老子》的语言韵散结合,辞意洗练,行文参差错落,局势连环而多变,文气流畅而富有诗意,抽象的哲理和思辩的命题通过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是古代哲学思想最精彩的表达形式之一。
(4)研习与思考
1. 《老子》第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请结合所选第一章、第二十五章阐述老子的宇宙论。
答:(1)“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2)“道”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具有无上的超越性;
(3)“道”是万物产生的始源;
(4)“道”(“无”) “一” “二” “三” 万物
“有”
2.阅读《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你认为这一章在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所选的哪些章有共同之处?
答:主要思想:包容大度,谦退冲和,先民为民,与民不争。
表现手法:以江海作比喻。
与第八章相似。
3.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道”,试论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之间的异同。
答:孔子的“道”:纳仁入礼的道德思想,属于社会伦理范畴;老子的“道”:是万物存在的哲学体系的核心。
第九篇《秋水》
一、填空题
1.出自《秋水》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 。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2.庄子《秋水》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本体论是__________主义的。 (相对)
3.先秦诸子散文中,想象最丰富,最富浪漫色彩的是_________ 。 (《庄子》)
二、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于”表被动的是( B )
A.移其民于河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D.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2.下列各句中“乃”可译为“方”、“才”的是 ( A )
A.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B.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C.左,乃陷大泽中。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的“中国”是指( C )
A.神州 B.中国 C.中原 D.九州
4.庄子在《秋水》中以“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为论据,是为了论证( D )
A.孔孟之道博大精深 B.孔孟之道微不足道 C.人的

认识是无限的 D.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三、字词解释题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秋水》)旋: (改变)
2.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秋水》)时:(按季节)
四、简答题
1.本文是怎样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的?
答:首先,在整体构思上,庄子虚构了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对话的方式展开说理、阐明观点,其中河神代表了庄子思想的对立面,海神则是作者的化身。
其次,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北海的描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河水暴涨的景象与“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的北海浩瀚的景象构成对比,以诗画般的景象引出河伯与海若情趣盎然的对话,直观地说明了天外有天、楼外有楼的道理,而且为下文即将展开的由于环境等的不同而造成认识上的差异做了铺垫。
2.在先秦散文中,《庄子》采用寓言形式最多,最富浪漫色彩。结合本文,谈谈表现。
答:(1)本文虚构了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河神与海神都具人性,通人情,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2)善用连类比喻以及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
第十篇《回答》
一、填空题:
1.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河、杨炼等。(北岛、舒婷、顾城)
2.“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出自诗人______ 的笔下,诗题名为______ 。(北岛 《回答》)
二、选择题:
1.北岛的诗作《回答》首先发表于 ( B )
A.《北岛顾城诗选》B.《今天》C.《诗刊》D.《北岛诗歌集》
2.北岛离开祖国的时间是( B )
A.1989年11月B.1987年10月C.1988年3月D.1989年4月
三、判断题:
1.顾城被称为“童话诗人”,《一代人》、《远和近》是他的代表诗作。
2.《致橡树》是女诗人舒婷的代表诗作,表现了女性独立、自尊、自强的品质。
四、简答题:
1.《回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诗人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悲壮的历史情怀和深刻的现实批判精神对于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与反思,并以一个青年知识分子战士一般勇敢不屈的挑战者状态,提出了对历史与现实充满愤激的质疑与指控,在此基础上,又以豪迈激越的感情表示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2.以《回答》为例,谈谈北岛对于意象的运用。
答:《回答》是一首杰出的政治抒情诗,诗人在表现时,没有像传统的政治抒情诗那样去直抒胸臆,也没有肤浅地演绎心中的主题概念。在概括现实表现怀疑精神和英雄气慨的时候,诗人借助的是几组新异奇特的意

象:如诗的第一段用通行证展现卑鄙者的畅通无阻;墓志铭表明高尚者被摧残被葬送;镀金暗示粉饰的虚假,弯曲的倒影暗指无数死者的冤屈。这些经过变形处理的意象,充分表现了诗人奇异的联想。意象化的表现手法把直说明言变为象征暗示,赋予这首主旨相当明确的政治抒情诗几分朦胧色彩,从而加大了诗句的张力,扩展了作品的艺术容量。无论是对十年动乱现实的高度概括,对现存秩序的怀疑否定的彻底,还是作为挑战反叛英雄的悲壮程度,抑或对这一切的崭新艺术的表现,在同派诗人的同类作品中,都是无与伦比的。
第十一篇 命若琴弦
1.选择题
(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史铁生创作的?( C)
A.《务虚笔记》 B.《我的丁一之旅》
C.《活着》 D.《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2)下列哪位作家不是北京人?( A )
A.王安忆 B.史铁生
C.王小波 D.王朔
2.简答题
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体会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看法。
答案:从万物中我们看到生命是脆弱的,但是史铁生同时又告诉我们生命是顽强的。有时,就是一个目标,一个愿望,可以令一个生命逆风飞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并为之不懈努力。
生存艰难,需要我们不甘为命运所拨弄、勇于与逆境相抗争的顽强精神。
3、研习与思考
1. 你觉得小说的故事有多大的可信度?这种可信度是否会影响这篇作品的价值?
答:可以组织学生简单讨论,确定故事是否可信。然后明确:故事的真实与否并不影响作品的意义,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篇哲理小说,其情节合理合情,但并不特别追求细节。作品的意义是通过这个符合生活逻辑的故事阐述人生的一个道理。
2. 小说结尾处,老者为什么要告诉徒弟说他记错了师父的遗言?
答:因为老人要将希望传给少年,所以用一个善意的谎言安慰他,给他以战胜困难、继续生存、看到光明的希望。
3. 结合全文,探讨作品结尾一段的象征意义。
答:整个故事表示的是人与命运博斗的主题,歌颂了不甘于为命运所播弄、勇于与逆境相抗争的顽强精神。结尾一段,写两人孤独但顽强的背影,体现的是他们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也是对人类精神的赞颂。
第十二篇《世说新语》六则
一、填空题
1.《小儿辈大破贼》出自《世说新语》的门。(雅量)
2.鲁迅关于魏晋风度的著名文章题目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3.鲁迅对《世说新语》的评价是 、 。(记言则玄远冷隽,记事则高简瑰奇)
二、简答题
1.谈谈你所理解的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在

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文人士大夫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和追崇的典范。乃魏晋之际名士风度之谓也,亦称魏晋风流。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姿容的飘逸与内在的智慧、忧伤结合,成为魏晋风度的美学典型。魏晋风度又和“文学的自觉”的美学潮流相辅相成。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的相当深远。
2. 简短的词语概括课文中六则故事的意蕴。
轻视外物、向往自由、冷静坦荡、洒脱不羁、即情任性、妙语玄机。
3.“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人?
是指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
二、分析题
1.谈谈你对“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与“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一对话中所包含的机趣的理解。
两人互相会面,都以孤高自赏,心照不宣。一问一答,包含了智慧和幽默,又显示了各自的性格:嵇康的傲慢与钟会的机智跃然纸上。
2.《雪夜访戴》一则故事中表现了王徽之怎样的性情?
即情任诞,洒脱无羁,旷放超逸。
3.为什么王徽之为桓子野吹笛而二人不交一言?
因为他们要欣赏的只是纯粹的音乐美。王徽之要求桓伊为他吹笛,因为他知道他能吹得好;桓伊也就为他吹,因为他知道他能欣赏他所吹的。既然如此,吹完听完以后,还有什么别的要交言呢?
4.简述《世说新语》的艺术风格。
隽永简约,篇幅简短但善用白描手法或借用警言隽语刻画人物,生动传神。并时常透出智慧与幽默,令人回味无穷。
第十三篇《春江花月夜》
一、填空题:
1.被闻一多称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的是唐代张若虚的。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篇七言歌行,沿用旧题。
3.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4.,海上明月共潮生。
5.白云一片去悠悠,。
6.人生代代无穷已,。
7.,江月何年初照人?
8.,鱼龙潜跃水成文。
9.江水流春去欲尽,。
10.不知乘月几人归,。
11.张若虚一生仅留下两首诗,除了《春江花月夜》,另一首是。
二、简答题:
请简要勾画出《春江花月夜》的诗境。
答:全诗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作为月的陪衬,主客巧妙地配合,敷以斑澜的色泽,构成一配如梦如幻般的空明纯美的诗境。全诗由皎洁的月光,铺写到海潮、芳甸、花林、白云、春枫、玉户、

闲潭、落花、海雾、江树、良辰美景又与人生的短暂与愁苦构成对映,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感伤和幽幽探索的心境。
第十四篇《无题》二首
一、选择题:
1.“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诗句的作者是( B )
A.李煜 B.李商隐 C.刘禹锡 D.杜牧
2.李商隐是( D )时期的诗人
A.初唐 B.盛唐 C.中唐 D.晚唐
3.“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出自李商隐的(C )
A.《锦瑟》B.《夜雨寄北》C.《无题》 D.《乐游原》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 )
A.比喻B.夸张C.排比 D.拟人
二、填空题
1.诗是李商隐的艺术独创。
2.李商隐的《无题》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浓厚的感伤”和。
3.,画楼西畔桂堂东。
4.身无彩凤双飞翼,。
5.来是空言去绝综,。
6.刘郎已恨蓬山远,。
三、简答题:
1. 有学者认为李商隐的《无题》诗可以看作古代诗歌中的“意识流”作品,请以第一首为例说说诗中情与景的描写呈现出什么特点。
答:诗歌由星辰、夜风到画楼、桂堂,由春酒、蜡灯到走马、兰台,由实有之景物到虚拟的期盼,诗意随着诗人心绪和想象的转移而转移,不完全按照时空的顺序先后排列。
2. 李商隐的《无题》诗向以诗意朦胧著称,清人冯浩玉便说过:“自来解《无题》诸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有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知实有寄托者多,直作艳情者少,夹杂不分,令人迷乱耳。”(见《玉谿生诗集笺注》)再阅读若干首李商隐以“无题”为名的诗歌,试阐发其中寄托的主题,然后以“解读李商隐‘无题’诗”为题写一篇短论。
答:对于“无题”诗的主题,是写男女之情还是寄托自己身世感慨,或者其他种种,我们认为因为各首非一时一地之作,难以也不必指实,主要应抓住“无题”诗所寄托的“浓厚的感伤”和“朦胧的意境”所构成的美,体会诗人内心的主观情情愫是怎样通过幽眇的诗境和清丽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3. 中国古典诗词对于爱情有多种表现方式,试以李商隐的《无题》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作比较,说说两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答:抓住《长恨歌》重具体事实,重实景实情的表现,《无题》则偏于虚无缥渺,隐约朦胧即可,是我国传流诗歌的两种抒情方式。
第十五篇《论语》十二章
一、填空题
1.《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编纂。(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
1.《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的意思是论纂、编辑,语的意思是言语,也包括一些行为,成书的时间大

你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
2.子曰:“古之学者为已,”。
3.子绝四:“ 、、、”。
二、论述题
1.结合选文,并阅读《论语》,归纳孔子的教育思想。略
2.阅读以下文字,说说你对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理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1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2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3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4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5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廧6,傲,非也;廧,非也;君子如向矣7,学莫便乎近其人8,《礼》、《乐》法而不说9,《诗》、《书》故而不切10,《春秋》约而不速11,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12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劝学》
注释:
1. 乎:于。箸:通“贮”。布:表露,流露。形:显露,显现。
2. 端:通“喘”。轻声说话。蠕,微动,轻微的举动。一:即全,指人的一言一行。法则:准则,规则。
3. 则:转折连词,只有。曷(hē):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
4. 学:求学,学习。
5. 美其身:即使自身完美。禽犊:古代用作馈赠的礼品,用来比喻那些小人用此来做为进身之物。
6.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所以别人没有向你求教而你却告诉他,这叫做急躁,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你却回答了两个问题,这叫做唠叨。问:请教,提问。傲:急躁。囋:语声嘈杂,反复地说。
7. 向:同“响”。即回响,也就是有问必答。
8. 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没有比靠近好的老师更为便捷的了。莫:没有。便:简便,方便。其:代词,指老师一类的人。 9 . 说:详说,细说。
10. 不切:不切合实际,指不合现在的实际情况。
11 . 约:简略,不详细。
12 . 方:通“仿”,仿效。习:练习,这里是指按君子的学说去实践。遍:普遍、广泛。周:全。
译文:
君子的学习,听在耳朵里,记在心中,表露在身体的仪态上,显现在行动举止上。轻声的说话,小心的行动,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准则。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听进去,又立刻从嘴说出来。嘴与耳朵之间的距离只有四寸远,怎么能使自己的身躯都得到完美呢?古代的人求学是为了自己,现在的人求学是为了他人。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美。小人学习,是为了拿学来的东西去讨好别人。所以,别人没有向你提问你却告诉他,这叫做急躁,别人向你提一个问题,你却回答了两个问题,这叫唠叨。急躁不对,唠叨也不对。因此,君子对别人的提问

应该像回声似的,问什么回答什么。学习没有比接近老师更便利的了,《礼经》《乐经》虽然记载了一些法度标准,但是却不够详细,《诗经》《尚书》虽然记载了旧的政治事理,但却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春秋》的内容过于简单,因此不能让人很快理解。仿效良师并且亲自学习实践君子的学说,才能培养出高贵的品质而学习到广博的知识,对于世事也就通晓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良师更快的了。
答:君子通过学习来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学习的目的是“成人”,己立则能立人。而不是通过学习来沽名钓誉,谋求利禄,或者是为学而学。前者便是为己之学,后者便是为人之学。钱穆先生说:“为已履道而行,为人,徒能言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