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数学课本例题的“二次开发”-2019年精选文档

初中数学课本例题的“二次开发”-2019年精选文档

初中数学课本例题的“二次开发”

数学课本中的例题是教育专家经过仔细推敲、打磨的结晶,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是对课本知识概念的强化与延伸,是体现数学思想与方法的重要载体。课本例题的典型性与权威性不容忽视,它深受命题者的青睐,是中考命题的源泉与方向。因此,钻研教材,立足课本例题,多角度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实现其本身应有的教育功能最大化,显得特别有意义。那么,如何实现课本例题的“活”用,让例题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呢?笔者从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出发,谈谈自己对课本例题的“二次开发”经验,以期能够与同仁产生共鸣,起抛砖引玉作用。

一、“二次开发”课本例题的原则

笔者认为,要恰当地处理课本例题,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功能,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每堂课都有教学目标,“开发”课本例题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不能偏离它。

(2)科学性原则。课本例题的选择有高度的科学性与逻辑性,教师对例题的“二次开发”也不能偏离学生学习的实际,偏离例题的科学性与逻辑性。

(3)主体性原则。课本例题的“二次开发”应尽可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实现学生学会学习,真正体验到例题“二次开发”的乐趣。

二、“二次开发”课本例题的途径

在原有例题教学的基础上,适度对某些例题进行合理“开发”,能够重塑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的数学解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以下,笔者从一题多解、变式教学、捕捉生成三个方面谈谈自己“二次开发”课本例题的做法。

1.深化一题多解,拓展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是数学教学中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重要途径。一题多解能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激活与生成解题的思路,把握各种解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得到最优的解题方法。

[案例1](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如图1,在△ABC中,AC=BC,∠C=90°,AD是∠CAB的平分线。求证:AB=AC+CD。

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例题进行思考解答,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得到三种证明方法。

证法1:如图1,过点D作DE上AB于E。由∠CAD=∠EAD,∠ACD=∠AED=90°,AD=AD,得Rt△ACD≌Rt△AED(AAS),故AC=AE,CD=DE。由DE⊥AB,∠ABC=45°,得DE=BE,则CD=DE=BE,所以AB=AE+BE=AC+CD。

证法2:如图2,延长AC到E,使得CE=CD,连接DE。由

∠AED=∠ABD=45°,∠EAD=∠BAD,AD=AD,得△AED≌△ABD(AAS),所以AB=AE=AC+CE=AC+CD。

证法3:如图3,延长BC至E,使得CE=CA,连接AE,则

∠E=∠B=45°,故AE=AB。由∠EAD=∠EDA=67.5°,故

AE=ED=EC+CD=AC+CD,所以AB=AE=AC+CD。

一题多解是解题教学中的“美丽的风景线”。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欣赏“美丽风景”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让学生能够欣赏到如此“美丽风景”,教师需充分备课,将一题多解有意识地渗透到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各种解题方法,形成有效的解题思路,拓展思维空间。

2.开展变式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习题教学中,教师应避免要求学生做大量重复的习题,应该在拓宽学生解题思路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上多下功夫。而变式教学恰好是满足这些功能的训练手段。变式教学是教师有目的地对例题进行深加工,通过变化例题的条件、结论、背景等,让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本?|的一种教学模式。从历年的中考试题来看,许多试题来源于课本例题的模型。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本例习题的加工,对例习题进行变式探究,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案例2](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如图4,在△ABC中,AC=BC,∠C=90°,AD是∠CAB的平分线。求证:AB=AC+CD。

在教学过程中,该课本例题不仅能够实现一题多解的教学功能,而且也能对其进行变式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例题的教学功能。

变式1:如图4,在AABC中,∠C=90°,AD是∠CAB的角平

分线,且AB=AC+CD。求证:AC=BC。

教师启发学生将条件转化为结论,结论转化为条件,形成逆命题,让学生逆向思考。

变式2:如图5,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交于O,AE为∠BAC 的平分线,且交BC于E。求证:AB+BE=2OD。

引导学生将例题放置于复杂图像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使其寻找课本例题模型去解决问题。

变式3:如图6,在△ABC中,∠C=90°,AC=BC,AD是△ABC 外角∠CAF的平分线,请猜想线段AB、AC、CD之间的关系,并证明。

引导学生对原命题的条件进行改变,将内角平分线改为外角平分线,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及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变”的现象中寻找“不变”的数学本质,让变式教学成为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途径,展示数学独特的魅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善待意外,捕捉生成

数学课堂教学产生的一些“意外资源”是正常现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供平台,倾听学生的解题新观点,善待学生给出的一些“意外”的解答。面对“意外”生成的值得探究的解答方法,教师需沉着应对,调整原来的教学安排,为学生的“意外生成”提供生长空间。[案例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如图7所示,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

分析:由已知得∠CAD=50°,∠BAD=80°,/CBE=40°。

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并让学生思考,然后安排一位学生讲解。

生1:∠CAB=∠BAD-∠CAD=30°,由AD∥BE,得

∠ABE=180°-∠BAD=100°,故∠CBA=∠ABE-∠CBE=6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得∠ACB=180°-∠CAB-∠CBA=90°。

教师走动过程中观察到大多数学生都是用生1?种方法求解,与课本例题解答思路一致。突然,生2举手发言说还有其他方法。教师感到意外,请生2发言。

生2:我觉得题目中条件多了一个,而且不用使用“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用平行线的性质就够了。

如图8,过点C作CF∥BE,又AD∥BE,得CF∥AD,故

∠FCA=∠CAD=50°,∠FCB=∠CBE=40°,所以

∠ACB=∠FCA+∠FCB=90°。

听完生2的解题过程,班级学生一片哗然,转而恍然大悟并集体鼓掌,他们惊讶这种方法少用了一个已知条件∠BAD=80°,而且十分简便。在教师的鼓励与添加辅助线思想的启发下,学生又开始寻找新的方法。

生3:如图9,延长AC交BE于点F,由AD∥BE,得

∠CFB=∠CAD=50°,故∠BCF=180°-∠CBF-∠CFB=90°,所以

∠ACB=180°-∠BCF=90°。

听完解答,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数学解题魅力无穷,大家今天的表现实在是太好了。老师相信,只要肯思考,数学解题一定会精彩纷呈的。

课堂“意外”生成的动态资源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需要教师发现、捕捉、研究。面对无法预约的生成,教师必须从容应对,在“意外”中寻找有价值的资源,让生成绽放光彩。

三、“二次开发”课本例题的反思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许多学校及教师开始注重课本例题的“二次开发”。但是,许多教师在没有领会教材设计意图与完全掌握概念知识的基础上,随意“开发”,不仅偏离教学正常轨道,无法实现教学目标,而且使得学生对概念知识更加的“迷糊”。笔者在用好教材,实现课本例题的有效“开发”方面有以下几点反思。

第一,许多教师在课本例题的“二次开发”中,盲目地对课本例题进行补充、变式、加深,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调动学生参与到课本例题的“开发”活动中。教师应促进学生参与到课本例题的“二次开发”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二,为了新课改的需要,实现课本例题的合理“开发”,教师之间需要多多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课程培训,

学习教学新理念、解题新方法。同时,教师应该征订一些优秀期刊,学习与吸取他人“二次开发”教材的成功案例。

第三,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思考教材的设计意图与例题的表现形式,从课本例题的数字、背景、题设与结论、解题方法与思路、拓展与衍生等方面进行“二次开发”,挖掘出例题背后蕴含的知识,从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处理教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