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形势与政策》之“被消失”和“被创造”的岗位专题读后感

《形势与政策》之“被消失”和“被创造”的岗位专题读后感

《形势与政策》之“被消失”和“被创造”的岗位专

题读后感

为什么《形势与政策》这本书里有那么多的专题,而我却偏偏选了“被消失”和“被创造”的岗位这个专题来学习呢?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我也问过我自己很多遍了,我也思考过,甚至上网去搜集过与其相关的资料。我想,也许当我翻看目录时,我看到这个专题的第一眼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吧!我觉得这个专题应该被我们所关注,特别是对于即将面临实习和踏入社会的我们尤其重要。

当我翻开这个专题的内容时,我就被我眼前的这段“谷歌翻译软件让职业翻译丢饭碗”“机器人写稿记者们哭晕”“首单无人驾驶送货完成,未来快递小哥要失业”......机器人渐渐走入服务业,随着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新能源、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给人类带来第四次工业革命,人们已经不再怀疑,机器人将会在很多领域代替人类,许多传统行业将面临工作岗位“被消失”的风险,未来将有近七成的岗位被取代或“被消失”......的字幕给震惊到了,莫名间感到有一种压力袭心而来,心里不禁感到害怕。

害怕自己还没开始“就业”就已经失业了,害怕自己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学的专业知识会没机会用得上,害怕自己无法给自己的父母享受一个舒适的晚年等等......,也许你们会觉得是我想太多了,是我自己胡思乱想、自己给自己增加压力,但是,即使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们也无法否认这个专题所说的“机器人将会在很多领域代替人类”

不会在将来出现。

虽然目前的就业形势不是那么的乐观,我们将会面临“被消失”的岗位的困境,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有“被创造”的岗位的机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手段和多元化经济形态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和就业形态,“互联网+”对传统就业形式的升级,至少创造了84万个就业岗位。“十三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要深化人力资源领域的“供给侧改革”,要倡导“互联网+”的推广与发展。

不过,在获取“被创造”的岗位机遇的重要前提下,首先我们得自主地“动起来”,我们得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能,尽可能的让自己的技能素质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满足新形势下的人力资源高层次及多元化需求。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消失”“被失业”以及“被取代”,才能够“被创造”“被需要”。

对于专题中所说的“归根结底,一个人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社会,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劳动者本身共同协作、互相支撑才能形成”,就我个人来看,我觉得政府、学校和企业给我们提供的都是些外在的条件和环境,而真正能让我们适应现在的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即将作为劳动者的我们自己的本身有没有为自身创造内在条件。我始终坚信“态度决定一切”,如果自己不努力,那么就注定会有被淘汰的一天,而淘汰我们的不是社会,而是我们自己。

以上就是我对《形势与政策》的“被消失”和“被创造”的岗位的专题的读后感,纯属个人看法。

《我的生活与工作》读后感

《我的生活与工作》读后感 这段时间,我在学习之暇通读了一遍《我的生活与工作》,感触良多。应该说亨利·福特先生彻底改变了全世界千百万人们的生活,是他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个人交通便利。亨利·福特的一生无疑是传奇而令人瞩目的。《福布斯》杂志2005年公布的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20位企业家,亨利·福特名列榜首。其推选理由为:“亨利·福特推出的廉价、高度统一的T型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以及美国的城市面貌。他所创立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方式则为现代商业带来革命。” 也有人这样评价:当他来到人世时,这个世界还是马车的时代,当他离开人世时,这个世界已经成了汽车世界。----这个人就是享利·福特。 而我通过阅读此书,发现生活与生活手段之间的矛盾,生活与工作的平衡问题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在那个年代福特已经认识到产品服务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对于产品服务,“除非尽最大努力地听取抱怨和建议,否则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取得进步。如果服务中有什么缺陷的话,必须马上进行认真调查。”对于社会责任,“如果一个工业组织要履行它的全部职能的话,它应该是一般社会的缩影,对它的雇员尽到自己的责任。”“一家企业意味着很多人的生活来源,不能够随意践踏。‘杀死’一家企业是犯罪,因为很多的人把自己的劳动投入到这家企业,他们把它当作是实现自己价值的地方,是他们生活的来源。” 对于员工工资,“很多公司老板认为……尽可能少地给工人工资……。这种标准和习惯完全一无是处,它们必须被废除。总有一天它们会被彻底废除的,否则,我们就无法消灭贫穷。我们进行改革,并不只是因为我们想支付更高的工资和认为我们能支付更高的工资。我们支付这些工资是希望企业能奠立在一个更长久的基础之上。我们不是在分发什么东西,我们是在为未来而建设。一家支付低工资的企业总是不稳固的”联系到我国一些地区近几年出现的民工荒、招工难现象,确实有产业结构提升的原因,另一方面“血汗工厂”通过靠低工资维持企业运转的运营办法已难以为继,劳动者用脚投票,显示了福特的话早已言之在先。而且“降低工资只能意味着降低购买力和抑制国内市场。如果工业管理如此糟糕,以致无法给予与它相关的人们一份好生活,那工业有什么好处?再没有比工资更重要的问题了,因

《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读后感 《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读后感 每年都会得到有利于我们教师成长的书籍,而这次却是我自己选的。这是一本有关青年教师的一本书。作者从教26年,经历了书中所涉及的青年教师心灵成长的大部分阶段,文字中渗透了作者经历的挫折和成功体验。书中有大量一线优秀教师的案例,对读者有较强的启发性。颇具文采与诗意的文风,让本书读来颇感轻松、愉悦,同时通过层层设置的问题带领读者不断反思自身,突破自身的心灵成长障碍。 本书向您传递的,是这样一种成长理念:每一名青年教师,都有成为卓越教师的可能。之所以绝大多数人最终沦为平常,是因为在成长的重要节点上,往往缺乏了进一步前行的动力与方法。只要能够激发起内在的成长动力,同时掌握必要的行动方法,每一个生命就都能创造职业的传奇。 这本书让我们重拾前进动力,重获行走方法。这些建立在他人成功经验基础上的研究成果,相信无论是对于刚刚起步的新教师,还是对于业已取得一定成绩的优秀教师,都具有积极的引领价值。 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过程,本质上说,就是以成长中日渐聚集的强大力量,不断扩展与充实心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心灵的内涵不

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生命由此而日渐脱离平庸,朝向优秀乃至卓越持续前进。 在浪漫的激情和复杂的现实间,潜伏着无穷无尽的暗流。这些暗流,常常会在意想不到的状况下,从无法预知的角落里突然涌出,一下子便将新教师辛苦搭建的教育殿堂冲垮。面对这份淫威,任何激情、梦幻、诗意、纯真、好奇、渴望、紧张、充实,都只能像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孩子,要么睁大了吃惊的双眼,面对废墟无助地叹息,要么在片刻的伤感后,迅速转移了视线,去另一个空间上另建新的乐趣。 然而,教育的特殊属性,却既不接纳长吁短叹,也不容忍异地重建。教育面对的,就是这一群有个性、有追求的鲜活生命。这些生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需要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空间里砍削修补,使其能一步步脱离愚昧与低俗,走向智慧与崇高。 因而,真正的教育,就逼迫着新教师不得不直面这份惨淡,不得不弯下身体清扫芜杂、清洗污浊,然后,以哪里跌倒哪里爬起的勇气,再次筑起心中的圣殿。 第二篇:《青年教师成长之旅》读后感 《青年教师成长之旅》读后感 [2014-7-411:51:00|by:wshine]

【教育随笔】《飘》读后感2500字

【教育随笔】《飘》读后感2500字 暑假的时候收拾柜子发现了《飘》,想到这是美国女作家米切尔十年磨一剑的作品,我动了要读它的决心,但一看900多页那么厚,捧在手里分量那么足,我又有点动摇了,担心又会半途而废,这担心不是空穴来风,源于几次看外国小说没看懂的挫败感,致使对外国小说产生了为难的情愫,觉得它们都很高深莫测,人文差距、风土人情、地域、时空都成了阻碍我阅读外国小说的阻力。这种趋势成疯狂滋长的趋势,我甚至对外国的电影都排斥。 印象最深的有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因为是世界级的名著,我向一个学生借来读,没看几章就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强迫自己用了断断续续大约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囫囵吐枣地看完了。倘若你问我《巴黎圣母院》主要讲了什么?主人翁是谁?怎么评价这本书?我会很让你失望的,因为我什么都不知道,就像压根没读过一样,忘得干干净净,更为荒唐的是我常将《巴黎圣母院》叫成《悲惨世界》。 再就是另一部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买了一本精装版作为礼物送给女儿,打算作为亲子共读书,当时送给女儿她捧着书又是亲吻又是拥抱,那爱不释手的样子我至今都历历在目。可不到一周书就被她放在书架上“歇凉”了,问她为何没看,她撇嘴一笑说:“妈妈,你先看,我再看。”为了给女儿做榜样,我周末挤时间看,书中的内容是以日记的形式记载的,要说这最能吸引我兴趣了,可没读完几篇,我就以没时间看为借口放在床头柜上让它“睡觉”了。当初计划在暑假里看完,可不曾料到端起书本眼睛就“打架”,即使我站起身看也是哈欠连天,看过转身原原本本地还给书。所以直到今天,它还静静地躺在我的床头柜上做着憨甜的美梦呢!这一睡就是两年,算是本世纪最长的“睡眠”了。还不知道要睡到什么时候呢!

对他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做有的责任心员工》读后感

对他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做有责任心的员工》读后感 责任感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责任感之所以可贵,是因为这种伟大的情怀往往同奉献乃至牺牲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如果你对待他人的事情,能做到不敷衍、不懈怠,高度负责,那么,在紧要关头、危急时刻,对方也将毫不犹豫地援手相助,尽心尽力地支持你。所以,对他人负责,实际上就是对自己负责。 一、职责源于使命 音乐人方文山早年曾在一家公司做过防盗器材推销员。尽管方文山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可是不佳的业绩让老板很是失望。一天,老板告诉方文山:“公司已经招聘到了顶替你的人,你明天不用再来了。”听了老板这句话,方文山黯然地低下了头,想说些什么,可最终一句话也没说出来,默默的转身离开了。让老板没想的是,第二天方文山又出现在了公司里。老板皱着眉头问他:“不是告诉你别来了吗?”方无奈地笑了笑,说道:“我昨晚忽然想起来还有一些工作需要交接一下,所以专门来和新人沟通一下。”老板没想到方文山会对自己的公司如此负责,于是就远远地看着他忙碌的身影,唏嘘良久。这件事过去了很久,这位老板还在和周围的人感叹着方文山的尽责。后来,此事传到了老板的朋友(吴宗宪)耳里,吴宗宪早就听说方文山在歌曲创作上很有天赋,

现在又听到了这件事,心中便产生了好感,当即打电话给方文山,希望彼此可以有合作的机会。从那之后,方文山在吴宗宪的引荐下走进了娱乐圈,并得到了很多为歌手作词的机会,自己的人生也被彻底改写了。 当你登上自己的职业舞台,就要尽自己所能去干好每件事。对别人尽心负责,未必会给你带来立竿见影的好处,然而,无论你所从事的是怎样的职业,只要你能认真地、勇敢地担当,则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责任心,从而形成良好的口碑,获得别人的尊敬,得到更多的成功机会。方文山因为有着高度的使命感,在被辞退后,依然把老板的事情放在心上,正是这一举动和品质,帮助自己在以后的道路上遇到了贵人,迎来了人生的转机。所以说,职责源于使命,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不计较个人得失,会使你离成功的目标更加接近。 二、责任心为你在职场赢得朋友 炎热的一天上午,著名主持人许戈辉通过电话和周迅约好了次日在电视台做一期节日,并就一些细节问题做了简要沟通。两人通完电话后,周迅便在家里休息了起来。没想到,一个小时后,许戈辉突然前来登门拜访。面对感到有些意外的周迅,许戈辉连忙笑着说道:“真不好意思,打扰您了!我刚刚想出了几个采访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咱们事先没沟通好,我担心明天录节日时让您为难,又怕电话里说不清楚,所以就来打扰您了。”周迅看了看外面毒辣的阳光,又看了看热得满脸通红的许戈辉,连忙将她让了进来。

关于工作的读后感

关于工作的读后感 关于工作的读后感一 《优秀员工这样工作》读后感 胡海杰 在学院组织的读书主题活动中,我有幸拜读了邢桂平所著的《优秀员 工这样工作》。 该书分为三部分,从职业理念、职业策略、职业精神三个方面给予现 代职场人士最实用且全面的指导, 主要分为三方面第一, 正确的工作理念, 可树立正确的职场心态,开创一种高效、乐业工作的新局面;第二,高效 工作的途径,可获取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做事策略,从而打破身心疲惫的工 作状态,以最短的时间创造最高的效率;第三,保持高昂的工作激情,可 拥有乐业精神,从工作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该书每个章节均从实例展示、 点评分析、 行动指南三个板块进行讲述, 使我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获取更便捷、更实用的工作指南,让我受益匪浅。 以前,我有时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同在一个单位、同样的学历,为什么 有的人总是业绩更好、进步更快、更能够获得领导的信任?为什么总有一 部分人比别人优秀?优秀有什么特质?如何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乃 至领导者?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在工作实践中的体会,发现无

论在什么岗位,也不管是什么单位和专业,优秀的工作者总是有着某些共 同的特质,这些特质与他们从事的工作无关,完全体现在个人的工作态度 上。 因此,我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工作者,必须做到以下八个方面 一、要乐于承担更多的责任 工作就是责任。 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上天赋予的使命,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应该做到最 好。 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即使是辛苦枯燥的工作,也能 从中感受到价值。 当你对自己的工作和单位负责的时候,你就会认真对待工作,努力做 到最好。 当你完成使命的同时,就会发现成功之芽正在萌发。 一个优秀的员工,总是主动要求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自动承担责任。 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没有被正式告知要对某事负责,也会努力做好。 事情可以做好,也可以做坏;可以高高兴兴骄傲地做,也可以愁眉苦 脸和厌恶地作。 但如何去做,完全在于自己,这是一个选择问题。 有一位名人说过,世上没有鄙微的工作,只有鄙微的态度。 而工作态度完全取决于自己。 一个人的工作,是他亲手制作成的雕像,是美是丑、可爱还可憎,都 由他自己决定的。

教师应该阅读的百部教育名著

温州市教育局推荐“百部教育名著”目录 基础篇(30部) 1.《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8.《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9.《素质教育学习纲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三联书店200年版 10.《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贤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6.《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教育漫话》, (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19.《民主主义与教学》,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给教师的建议》,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和教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 (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 《儿童发展》, (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4.《有效教学方法》, (美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5.《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美)杨雷迪斯·D·高尔著,许庆豫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6.《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27.《终身教育引论》, (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版 28.《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9.《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拓展篇(50部)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范文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范文 人与自然只有“适度”才是完美的。只有经历过,才能深刻体会这一点,香巴拉似乎成为一个代名词。人们想要逃避残酷现实时要寻找香巴拉,极力希望没有烦恼、竞争、背叛等等,但当人们得到利益、金钱和权利时又时常将香巴拉抛掷脑后,希望自己永远能得到这些,不需要任何人间天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1 《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作家希尔顿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部小说。主人公康维是二战时期英国的驻印度大使,在完成使命,乘坐飞机回国时,飞机遭到劫持,和他同乘一架飞机的有两名英国人,一名美国人,一个法国人。飞机把他们载到风景绮丽,山势巍峨,人迹罕至的西藏高原。这时,飞机没油,突然地迫降使劫持飞机的飞行员丧生。五个人中,只有康维最有生存能力,因为他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在战争中生存下来,他练就了一身本事。然而即使再有野外生存的能力,在这无人之境也是一筹莫展。正在五人发愁时,却发现远处的雪山丘上迤逦过来一行人。最前面的有四个人抬一顶小轿,走到近前,轿中下来一位面容清秀的老者,老者是汉人,却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老者把五人带到一座喇

嘛寺。小说重点描写的是五个人,尤其是主人公康维在喇嘛寺的所见,所感。 小说语言优美,意境神秘,针砭时弊。尤其是寺中的大喇嘛对人类的预测更是切中要害,与现实相符。大喇嘛感觉“似乎所有最可爱动人的事物都那么变幻无常,稍纵即逝,而且很不经久。战争,贪欲和野蛮的暴行不知哪天把他们毁得一干二净。他所亲眼目睹的那些情景还历历在目,他的头脑中又浮现出许多其他的情景:他看到那些国家在不断强大,但不是以明智的方式,而是凭粗俗疯狂的激情,这将会带来毁灭,他看到机械的威力在不断膨胀,已到了一个人只拿一件武器就足以与整个法王路易十四的军队相匹敌的地步。他也预感到当他们把大地和海洋都填满人类文明的废墟之时,他们就开始转向进攻天空,宇宙。” 但这还不是全部,他还预卜到将要来临的一个时代,人类为杀人技术而疯狂地兴高采烈,同时它就要在全世界狂热地猖獗起来。所有珍贵的东西将会处在危险之中,所有的书籍和艺术,一切和谐的,美好的事物,还将波及每一件保存了两千年的奇珍异宝,这些小巧的,精美的物品将在毫无防备之中像郎维的著作那样散失殆尽。 在大喇嘛心中,书籍,音乐,绘画等艺术是救赎人类心灵的灵丹妙药,只有守住香格里拉这片净土,人类才会守住最后的根。难道不是这样吗?当人类冷却自己的欲望——一切罪恶的源泉,

小岗位大责任主题班会

小岗位,大责任”主题班会 【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自己的岗位小故事。 2.老师拍摄班级存在问题的照片和学生岗位工作的照片。 3.准备巧手卡和鼓励卡。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知道学校里有许多的岗位,每个人也有属于自己的岗位,并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的付出。今天的班会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我们的岗位实践活动。 二、开展活动 活动一:我的岗位我来说 1.出示现有的岗位导图 2.交流自己的岗位实践工作,学生自我评价。 3.互动交流。 活动二:我的岗位小故事过渡:我们每个岗位都有不同的同学来承担,有的是一个人、有的是两个、有的是一个小组;每个承担岗位的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故事,上一节课,老师已经让小朋友们写好了自己的岗位故事,首先跟我们一起分享岗位故事的是谁呢?请看—— 1.播放视频,学生欣赏。 2.播放该同学平时做岗位的照片,学生欣赏。 3.学生读故事。 4.交流听故事后的感受。 板书:细心、认真、坚持、合作、公正、互相帮助、勤动脑…… 5.小结。 细心、合作、公正、勤动脑、认真、坚持,要把这岗位工作做好需要我们做到的还有很多很多,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小朋友们有一颗责任心,只有责任意识强了,才能把我们的岗位做得更好。 活动三:他的岗位我来评 1.评价他人的岗位实践工作,学生互相评价。过渡:听了那么多小朋友的岗位故事,平常我们也把他们的岗位工作表 现看在了眼里,现在就让我们 来评一评心目中的岗位明星吧! 2.制作岗位花。 明确要求: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张巧手卡,请你在卡片上写上一句赞美的话来夸一夸你心目中的岗位明 星并送给他(她),收到巧手卡的小朋友制作岗位花,岗位花开的最鲜艳的3位小朋友就是我们的“岗位

关于工作励志文章读后感

关于工作励志文章读后感 工作励志文章读后感(一) 看《工作要有责任心》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从我做起的重要性,工作无小事,把细小的事做得很到位,大事自然就做好了。再伟大的事业都是一系列小事构成的,没有小事就没有大事。面对现实,唯一能改变的人就是自己,也就是说最可怕的敌人其实正是自己。 "什么叫做不容易就是把容易的事情反反复复得做到位,就是不容易。"这是张瑞敏说的,这个道理其实再简单不过了,也确确实实是一个真理。一旦你踏上了一个岗位就选择了一份责任、拥有了一份使命。要承担职位赋予你的责任。就必须按时按质完成负责的工作,做到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首先要清楚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明白自己该负哪些责任,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没有责任心的员工不是合格的员工,勇于承担责任才会被机会垂青。既然我们选择了一份工作,就要以事业之心做好它! 什么叫不简单,就是把简单的事情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得做到位,就是不简单!而我们面临的工作正是简单的、枯燥无味的重复重复再重复,面对这些我们更要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项工作,从小事做起,小事中看责任,责任中无小事,对一位有责任心的人,小就是大!对待工作要大声说这是我的责任! 什么是责任心: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

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应该是份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对自身而言,责任是我们干好工作的前提。责任心与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雄心、恒心、事业心、孝心、关心、慈悲心、同情心、怜悯心、善心相比,是"群心"灿烂中的核心。由此可见,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没有是非标准,责任心就无从谈起。 工作意味着责任,每一个职位中都蕴含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责任的落实事关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一些领导认为那些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缺乏责任心的员工,他们非但不能作出贡献,还极有可能给企业与社会带来危害、痛苦甚至是灾难。很显然,那些在工作中勇于承担责任、完美履行责任的人,才会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能赢得更多的荣誉。缺乏责任感的员工,总是难以收获社会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尽职尽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让责任心在工作中闪光:做事就要秉持精益求精的精神,工作就要敢于担当重任。 真正地对工作负责是不以个人功利目的的。在担负责任之前,如果你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个人利益,那么你就很难保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摒弃私心杂念,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去,才是真正的对工

《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读后感

《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读后感 法国作家蒙田曾说过,“要是你懂得如伺思考和安排你的生活,你就完成了一项最伟大的工作。”那么如何更加有效地工作与生活,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以前因为“没有时间”而一直推迟的计划和梦想呢? 阿拉?拉金的《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用的建议。书中对为什么要掌握时间,掌握时间所得到的回报以及掌握时间的方法做出了一个较系统、明确的讲述,使读者懂得要珍惜生命赋予我们的两件最伟大的礼物:时间以及如何利用时间的能力。看完这本书,主要体会如下: 一、合理的规划至关重要。我们经常会感到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经常感到还有很多事情没做,每天都在忙碌的状态里。这是因为没有把一天的事情好好地安排妥当,没有把重要的事情安排好。如何能做到事半功倍而非事倍功半,就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安排和规划,从每一天开始,每个月开始,每年开始。从而珍惜生命赋予我们的时间,同时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二、掌握好时间就能够轻松的掌控自己的生活。掌握好时间可以不必让你总是神经紧绷,好像总觉得有事要做,但不知道如何开展,也不会让你总是精神松懈,就好像对什么事漠不关心,抱无谓的态度,甚至是过于懒惰。这种掌控感不仅可以使你更好地完成手头的工作,还可以让你在处理问题时更加灵活,更加富有主动性,从而可以更合理的安排

自己的生活。 三、掌控时间首先要学会进行规划。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能会经常感觉到“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我总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烦,觉得工作负担过重,让自己疲惫不堪,精神紧张,感觉永远不能放松一样。”其实控制始于规划,规划的本质是将未来带到现在,这样你就可以通过现在的行为对未来产生控制,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优先次序,再确立工作次序。 四、要想合理的应用时间首先要学会放松。如果你可以利用工作排序把工作安排得好,你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放松自己,理清头绪从而取得更好的结果并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乐趣,避免了对工作所产生的厌倦情绪。总之就是要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使之在一个良好的轨道内循环。 五、什么时候应该追求完美,什么时候不?在处理那些具有重要价值或是对自己的目标产生重要影响的活动时,确实应该追求完美,但如果在一些细微的事情上太过于追求完美,显然是在浪费时间,这些事情会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你大量的时间,并使你脱离原来的计划,甚至没有时间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才可能有更好的收获,所以一定要反复提醒自己,要集中精力处理那些重要而复杂的事情,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那些价值不高的活动上。当然,这并不是做事不讲究细节,而是说要将有限的工作时间放在相对重要的工作上,不要舍本求末,抓小放大,选择得不偿失。 当然在这本书中所罗列的远远不止以上所概括的这几条,里面还讲

人的现代化读书笔记

人的现代化读书笔记 【篇一:推荐写读书笔记的书目录】 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推荐书目 基础篇(30部) 1.《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8.《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9.《素质教育学习纲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三联书店200年版 10.《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贤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6.《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9.《民主主义与教学》,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给教师的建议》,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和教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reading report 消失的地平线

Lost Horizon Lost Horizon is a novel written by an English writer James Hilton. It was in this book that the writer invented the word –“Shangri-La”, which has become the symbol of eternity, tranquility and peace. The novel is mainly about 4 kidnapped west erners’ exotic experience in the mysterious western China, Tibet. About the novel, what interest me most are the plot, the theme and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n Shangri-La. Mysteries run through the whole novel, including whether Shangri-La really exists on the earth, whether people living there could stay healthy and young and whether Conway told a real story or just made everything up, etc. The writer kept the readers in suspens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story. Meeting several Englishmen in a club, “I” learned an acquaintance of mine, Conway was kidnapped in a plane hi-jacking happened in Baskul. After that, Rutherford told me that he had met Conway after the kidnapping and offered me a manuscript recording Conway's experiences. It turned out that Conway, Miss Brinklow, Barnard and Mallison were brought to Shangri-La deliberatel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a paradise where beautiful scenery was everywhere and people lived and worked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 Conway and the other three led a comfortable life in a luxurious lamasery that practised a mixture of Lamaism and Christianity. The High Lama finally confessed that they intended to train some young foreigners to be the future Lamas. Conway was astounded that people here never grew old, for example, the High Lama himself was actually over 200. The fantastic prospect that one could have endless time to read and wander in such a wonderland tempted passionless Conway to stay. However, he suddenly changed his mind and left Shangri-La with Mallison and the old “girl” Lo-Tsen. Again, the novel ended with the meeting between “I” and Rutherford. He had tried to inspect the authenticity of Conway’s story. What made things more confusing was that a doctor of the Chung-Kiang hospital where muzzy Conway was found told Rutherford that Conway was brought there by a really old woman(Lo-Tsen), which proved that staying in Shangri-La could

小岗位与大责任

小岗位与大责任 说到岗位与责任,让我想起了一个有关美国总统林肯的故事。故事讲的是美国总统林肯在当总统之前曾干过美国一个小镇的邮政局长。这个邮政局很小,小到只有他一个工作人员,工作辛苦而报酬又低,没有人愿意做这事,但他却十分认真地履行着他邮政局长的职责。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上级局的关闭通知后,便将账目整理得清清楚楚,最后,账面上还有3.5 美元的结余。可能是由于这个地方太小的缘故吧,上级局却一直没有派人来交接班。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他一直保管着这3.5美元,即使在最需要用钱的时候,他也没动过一分,而且他将小木屋打扫得干干净净,似乎他仍然是这个小邮局的局长,尽管他已经有了一份别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他在小镇上碰到了上级邮政局的一位官员。他郑重地把这3.5美元和账本交给了那位官员,并将小木屋锁好,把钥匙交到那位官员的手中才算完成了他的使命。 这个小故事,读来让人感动。正是这无与伦比的责任感,曾经的小邮政局长林肯,才成为后来的美国总统。在我们国税系统也有许多这样的岗位这样的人,他们任劳任怨,不计回报,加班加点,尽职尽责,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他们用行动给“岗位”与“责任”二词作了最好的解释。 那么岗位是什么呢?岗位就是展示个人能力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一个人失去了岗位,就失去了立身之地,即使能力再大,本领再强,其个人价值也无法展现出来。一个人对岗位的态度,是他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有了岗位,就要正确对待岗位,珍惜岗位,尽心尽职干好工作,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辜负领导与同志们的信任。 岗位就是信任。领导把自己放到这个岗位上,不是随随便便,更不是信手拈来,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配备上岗的,这个岗位充满了领导的信任。拥有了组织的信任,自己也没有理由轻视自己的岗位,更没有任何理由不干好自己的工作。 岗位就是奉献。任何人都想在岗位上干出一些成绩,如果舍不得付出,没有强烈的奉献精神,是永远做不好事情,达不到目的的。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国税工作,不仅意味着为国聚财、无私奉献,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意味着牺牲。因此,要想胜任本职,有所建树,就不能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必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上,以工作的成就,事业的成功作为人生的最大满足。 岗位就是责任。一个人一旦进入一个岗位,他的一个主张,一个意见甚至一举一动,都会对单位工作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岗位就是责任。只有心中时刻装着岗位,装着工作,清醒地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对那些工作不思进取,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自己是一套,对别人又是一套的双重标准现象,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带着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工作》读后感

《带着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工作》读后感 责任心和使命感是每个人每个阶段都应该保持和拥有的一种东西。在我们的每一天里,做每一件事都需要热情和行动,需要努力和勤奋,更需要一种责任心和使命感。上学时,我的责任是“好好学习”,入职后,我的责任又是什么?班组给我们发的《带着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工作》一书,让我找到了答案。 热爱工作,从工作中培养责任心和使命感。毕业的我们,都希望工作有意义、有乐趣、有价值。但现实不是总随人愿的。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和残酷的竞争环境中,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大部分不一定自己最初想从事的。久而久之,这样的工作也许会让我们感到压力和繁重,从而在痛苦中渡过我们所谓的黑色五天。工作压力太大、工作太累,是我过去经常听到的报怨和无奈,很少有人会说工作是开心和充满乐趣的。然而《带者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工作》一书告诉了我,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我们可以选择维持“勉强说得过去”的工作状态,也可以选择卓越的工作状态,这就取决于你内心是否热爱这份工作,有没有对工作的责任心。只要用心,我们就会体会到,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其闪光点和有意义的地方,所以,只要多从平凡的工作中挖掘其意义的层面,那么我们就会逐步地找出了工作的趣味点,就会愉快地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就会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工作热情和业务水平。然而随着对工作意义的不断深化使命感

也会变得更加强烈起来和崇高起来。书中这些道理为我踏入职场开始我职场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心态。 工作不仅是完成就行,而更应该将责任落实到工作之中。《带着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工作》告诉了我对于工作应有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我们不仅需要做别人要求我们做的,而且应该能够超乎人们的期望,不断追求卓越,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细心感悟,不难发现,昆烟里的每一个角落,也同样传递着责任心的重要性。在上下班的文化走廊里,每隔一米就能看到一幅幅有关质量、安全的小漫画,小小的漫画却透露了昆烟人对质量的重视,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在昆烟人自己的杂志《和谐昆烟》的文章中,你能读到一段段昆烟人的故事,读到一篇篇昆烟人在昆烟这个大家庭学习、生活、工作的体会;在101大楼、在食堂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上,你能看到昆烟人自导自演的微电影,听到昆烟人自己的歌曲。这一切一切有声无声的事物,都展示着昆烟人的风采,更展示了昆烟人对工作中责任的认同。除此之外,我们生产二部那独有的班前会议,以及车间里那一个个忙碌工作的前辈、师傅的身影,更是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展现了昆烟人对责任和使命感的理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你能感受到一股股浓厚的责任气息扑面而来,无一不传递着一种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存在。 是的,在每天工作的八小时中,只要用心体会,用心感受,就能,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是晦涩的文字符号,不是墙上一句空洞的标语口号,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工作于我们身边的那些最可爱的人身上就能体会到。在生产二部的每条制丝线上,你总能看到一个个忙碌工作的

我在为谁工作读后感

我在为谁工作读后感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我在为谁工作》读后感 我们到底在为谁工作呢这是职场中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的。如果不能首先弄清这个问题,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们很可能永远与成功无缘。 公司如战场,职场如战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在职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要想纵横职场,“驾驭”工作,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在自己对工作产生消极应付的时候,请务必冷静下来,认真反问一下自己:“我在为谁工作”,然后努力去做。上述中心思想是《我在为谁工作》此书提出的,这是一本反思性职员自助自励的书刊,本人非常有幸的读到此书,感想颇多,欲与大家共分享。 一、为薪水工作还是为自己工作看一个人对待薪水的态度,就可知道他的心放在何处。一个人以薪水为个人奋斗目标是无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从来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虽然挣工资应该成为工作目的之一,但是从工作中能真正获得的更多东西却不是装在信封中的钞票。 如果我们把工作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当做混碗饭吃的一件差事,我们肯定不去重视、喜欢它。如果我们将之视作深化、拓宽我们自身阅历的一种途径,工作在我们眼中就会成为最愉快的事情。事物往往从它的反面达成,今天,我们若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果没有为他人、为事业彻底付出的心态,如果不想让别人得到好结果,那么,我们自己也不会得到任何好结果的。现代社会,单凭几个人无法成功。成功源于团队力量,成功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别人的力量也许是促进我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力量,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我们帮助老板的事业成功,老板也为我们创造成功舞台的机遇。 一些心理学家发现,金钱在达到某种程度之后就不再诱人了。即使你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但如果你忠于自我的话,就会发现金钱只不过是许多种报酬中的一种,当我们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时,金钱就会尾随而至。我们也将成为人们竞相聘请的对象,并且为此获得更丰厚的酬劳。工作的质量决定生活的质量。无论薪水高低,工作中尽心尽力、积极进取,能使自己得到内心的平静。工作过分轻松随意的人,无论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二、回顾我们的工作,在拔打和接收电话时,应该特别注意语气,体现出我们的素质与水平。微笑着平心静气地接打电话,会使对方感到温暖亲切。尤其是使用敬语、谦语收到的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不要认为对方看不到自己的表情,其实,从电话中的语调己经传递出了我们是否友好、礼貌、尊重他人等信息了。也许自己一个不经意的冷淡和鲁莽,就会吓走了一个潜在的客户。

早期教育与天才

早期教育与天才 《早期教育和天才》读后感 这本书是日本木村久一先生的著作,于上世纪90年代被译成中文。据说一些名家都看过这本书。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算做一个引言,讲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其他六章每章讲述一位天才的早期教育,重点谈及父母早期教育的方法。其中第二章是《威特的教育》,是作者对《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一个简介。本文就由此展开。《卡尔?威特的教育》是威特的父亲写的关于威特14岁以前的教育。虽然此书年代久远,却愈来愈显示出勃勃生机。其中许多教学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推广。 首先我们需要对本书的主要人物作一下简单介绍。威特的父亲是德国一个乡村牧师,一个了不起的学者,一个非常富于创见的人,也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克服了种种障碍,最终培养出威特这个“天才”。威特生于1800年,是19世纪德国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时发表了《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威特一生都在德国著名的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许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然而威特并没有高超的天资,恰恰在出生时被认为是一个痴呆的婴儿。那么卡尔?威特是如何成为一个驰名中外、学识渊博的天才而且在早年就表现出超人的素质的呢,这完全归功于威特父亲高水平的早期教育。威特父亲的早期教育取得了十足的成功,取得成功的条件有以下几点:

第一、先进的教育思想。威特父亲始终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因此威特父亲从威特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从孩子15天大就开始向他灌输词汇。他认为,在五岁之前,孩子能够掌握一生所掌握知识的80%,五岁之前是孩子形成知识的关键期,错过这一时期,许多知识就难以形成。另外,在一次关于教育问题的学会上,他坚信: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天赋再好,后天不开发,也会成为平凡的人,天赋不好,后天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第二、丰富的知识。威特的父亲作为一名牧师,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因此才能在教育孩子时得心应手。威特懂得六国语言,对许多学科都有造诣,因此可以肯定,威特父亲也懂得多国语言,对许多学科也都有研究。因为自己不会而去教育孩子,是不现实的。 第三、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威特父亲十分欣赏爱尔维修的论断:“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因此,威特父亲特别注意教育方法的应用,通过各种手段,利用各种情境使孩子受到最好的早期教育。 第四、全面的教育。威特之所以会多国语言,多门学科,并且长大后依然才学横溢,而且很长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威特父亲全面的教育。 第五、坚强的毅力。要想培养出一个“天才”,不经过艰辛的努力是办不到的。威特父亲在教育小威特时踏踏实实、严肃认真、一如既往、二十年如一日,为了教育好威特,把自己的所有才能都施展出来。威特能有一个伟大的父亲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威特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威特的教育》一章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早期教育经验。 第一、尽早发挥孩子的能力。按照能力递减法则,生下来具有100度能力的儿童,如果放弃教育,5岁时还有80度的能力,10岁时减少到60度,到15岁时就只investigations by person/in accordance with credit rules, personne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