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_天罚_二战全纪实_看抗战纪录片的创新_褚尧

从_天罚_二战全纪实_看抗战纪录片的创新_褚尧

074

▌学理审视 ▌Theorization and Perspectives / 2015 NO.05

近年来,《抗战》《大抗战》《我的抗战》等抗战题材的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映入人们眼帘,相比众多欠缺

史实依据且常为专家和观众所诟病的抗战题材影视剧而

言,纪录片无疑是再现战争史实的更好方式,亦是有助人

们客观、全面了解抗战实况的更好选择。9月3日起在爱奇

艺独播的《天罚——二战全纪实》一经问世便收获了诸多

好评,其揭秘史实的独特视角和奇巧别致的艺术手法更使

其在现有抗战纪录片中脱颖而出,即便随着时间流逝,这

部纪录片也只会具有更为宝贵的价值。本文将从创作风

格、艺术手法和审美价值等方面详细分析抗战纪录片《天

罚——二战全纪实》的创新之处。一、以冷静独特的创作风格去客观呈现历史自抗战纪录片出现伊始,其叙事方式会在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程度相对成熟的影像特色和影像语言,早可追溯到1965年新影厂出品的《人民战争胜利万岁》,如今亦有2005年出品的《抗战》和2010年由崔永元携其团队制作的口述纪录片《我的抗战》为例。在建国之后最早的抗战主题纪录片《人民战争胜利万岁》中,政论鲜明的先行观念成了引导其创作风格的关键所在,片中尤以慷慨激昂的解说词和具有强烈感染力的画面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战胜利的决定性作用,对于二战中其他战场的事情及内在关联却几乎没有提及。由当时的时代特征可知,纪录片《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的着重点并非是考证历史和再现历史,而更多是借助影像

对抗战历史展开记忆建构,亦企图让观众在仪式般的集体观影中,被纪录片中传达出的情绪所牵引,从而对观众形成一种意识形态方面的教化。相比于这种政论风格浓重的纪录片,随着时代的变迁,2005年出品的纪录片《抗战》和2010年出品的纪录片《我的抗战》则在极大程度上摆脱了政论风格的局限,《抗战》不再对国民党、国民革命军在抗战中的正面战场进行回避,也不再将主观的态度强加给观众,而是侧重于用影像的方式去细致地梳理抗战史料,披露诸如中国远征军等尚不广为国内观众所知的历史实情,《我的抗战》中更以抗战老兵口述历史的创作风格,将别样生动的抗战史实呈现在观众眼前。然而,

尽管纪录片《抗战》运用大量珍贵史料和抗战亲历者的采

访作为叙述依据,可其呈现出的态度仍不免过于严肃和单

调,也无法避免地将纪录片的叙述视角微观化,且情绪感

染也会在微观描述中不时出现。而《我的抗战》中抗战老

兵个人片面的叙述,亦是毫无疑问地为纪录片增添了争议

性,虽然《我的抗战》中采录下的抗战老兵口述历史的影

像极为珍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创作风格在丰富了历

史景观层次的同时,却使得历史轨迹变得愈加局部和平

面,因为各位亲历抗战的老人会有不同的回忆,所以在其

定位态度和记忆建构时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相较之下,抗战纪录片《天罚——二战全纪实》则极

好地规避了以上情绪感染、微观片面等缺乏客观性的史实

叙述手段。在抗战纪录片《天罚——二战全纪实》中,创

作者很好地理解了钟大丰所说的“口述是真实的,但事实

是罗生门式的”这句话,即亲历过的人会讲出一些真实的从《天罚——二战全纪实》

看抗战纪录片的创新

文 / 褚尧

【内容摘要】作为世界第一部由中国人制作的二战全景纪录片,以及第一部从全球反法西斯格局突显中国抗战贡献的纪录片,《天罚——二战全纪实》以一百个独特的视角,全方位揭秘了二战中遗留下来的许多未解之谜,展现出了二战真实震撼的实况,并揭露出其中极具颠覆性的一面,更以巧妙新颖的手法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深刻且具有冲击力的视听盛宴。

【关键字】天罚——二战全纪实 抗战纪录片 艺术手法 审美价值

Theorization and Perspectives / 2015 NO.05▌学理审视 ▌

事情,可依凭他们所陈述出的事实却只

能得出众说纷纭的结果。因此,创作者

有选择性地在片中安插了对抗战亲历

者进行采访或者请抗战老兵口述历史

的画面,而更多是凭借一个又一个二战

珍稀影像和简洁易懂的客观解说精心

制作成了一部全景纪录片。何为全景?

不仅是画面上的全景式拍摄手法,更

是一种全纪录、有深度的纪实呈现,以

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在二战中所作出

的贡献为主线,并以日本在二战中的

战争策略、政治和国民性作为一条暗

线,从而使中国抗日战场立于全球反

法西斯的大格局之中,中国力量的重大贡献得到凸显。创作者将纪录片的每一集都设定为一个独特的视角,运用镜头和绝密文件深度有力地剖析了二战时期世界各个战场所存在的遗留之谜,无论是解说词还是画面中运用的影像资料,都未曾掺杂任何引导性的情绪和态度在其中,每一集的讲述就像是单纯地在道出一件客观存在的事,有理有据,冷静镇定,很难让人产生虚构的怀疑,这便使得观众在观看时可以公正地直视史实,而至于这些史实究竟传达出怎样的深意,则由观众自己去领悟。

二、以新巧轻松的艺术手法去灵活表现历史

在纪录片《天罚——二战全纪实》中,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段都跳出了以往抗战纪录片沉重刻板的限制。首当其冲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纪录片的名称以及每个分集的名称,以片名“天罚”二字为例,其来源实则是战时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面临日本全体“玉碎”时所说的一句话——“如果谁要让这里变成战场,必将受到天罚”。在这里,话中的“天罚”二字除了呼应整部纪录片的定调主题,亦透露出一丝几不可闻的嘲讽意味,颇有几分引人深思的蕴义。与以往抗战纪录片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叙述不同,《天罚——二战全纪实》表现历史的方式相对灵活,与其说是死板地遵循线索,不如说是抛砖引玉式地牵引后续。它不像纪录片《抗战》在第一集中就开始铺陈直叙地讲述抗战的前后因果,而是在纪录片一开始先对二战史实做一个言简意赅的介绍,随即抛出一个接着一个的谜团留给观众,且不对这些谜团置言一词,把悬念留待后面去一一解答,而当观众在继续观看之后,才会像是解密一般将那些谜团逐个揭露。此外,创作者更在每一集的最后以字幕而非口述的形式对本集的主旨进行总结,亦会像铺陈蓄势一般将下一集的悬念抛出,以吊着观众的兴致和好奇去等待下一集的解密。

而在每集疑团解密的过程中,主题后行的故事性叙事使解说更加生动,也犹如一条丝线在无形之中牵动着观众的好奇心,为讲述增添了些许趣味性。所谓主题后行,即用事实说话,不以人为的目的和思想去干涉事实,也就是中心思想的后期形成。前文中提到过,在《天罚——二战全纪实》中,创作者会在每集中设置个别故事性的片段去减少叙事的单调乏味感,但绝不会在陈述史实之前流露出任何情绪引导的画面与解说,一方面是为了完善纪录片的观看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观众一个自主思考空间,若提前便将观念摄入观众的脑海,那么无论观众怎样纠正,也无法做到公正公平地去面对过往令人震撼的二战实况。

除此之外,《天罚——二战全纪实》的画面呈现方式和配乐的选取使用毋庸置疑是整部纪录片的又一亮点。在一般电影中,创作者会使用符合影片表述年代的音乐去暗喻影片的时代背景,而在《天罚——二战全纪实》中,创作者便结合了电影的艺术手段去对一部本该命题沉重的纪录片进行表现。在呈现战争史实的影像资料之中,创作者时不时会在画面中穿插一些具有诙谐意味的手绘漫画和一些具有时代特色并符合叙述主题的海报图片,且反映战争的画面亦不止是人们记忆中的飞机炮弹,还有士兵们温柔微笑的镜头,配合着轻松浪漫的音乐,将一个具有颠覆性的战争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似乎是在告诉观众,战争不仅有残酷狰狞的一面,它其实还具有温暖诙谐的另一面。比如,在讲到“东京玫瑰”动摇了美国大兵们的战斗决心时,整个画面和基调都变得轻松诙谐起来,创作者以生动幽默的方式讲述了美国大兵对这位被称为“东京玫瑰”的美丽女人的无限幻想,而这对于观众来说更是一种难得的松弛。如果《天罚——二战全纪实》中的画面总是像《抗战》那般肃穆,或者它的情感基调如《我的抗战》一般令人揪心,

那么观众便会很快因为这

075

▌学理审视 ▌Theorization and Perspectives / 2015 NO.05

种始终持续的压抑感而感到视觉疲劳和精神疲倦,久而久之就可能消磨掉将纪录片看下去的耐心,这亦是许多抗战纪录片为何无法拥有年轻观众的原因之一,因为青年人在经历一天的或学业、或工作的压力之后,期待的应该是一种能使自己身心放松的解压方式,由此可知,若纪录片的论调过于沉重压抑,那么年轻观众将很难成为该纪录片的受众群体。

三、以丰富深远的审美价值去真实还原历史

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每一部用以纪录历史的影片应当都报以着真、善、美的标准,去对历史进行还原,不仅是为了让世人铭记历史,也是让世人懂得应该以史为鉴、警钟长鸣。无论是早期的《人民战争胜利万岁》,还是《抗战》《我的抗战》和《天罚——二战全纪实》,它们作为记录抗战史实的纪录片,首先就是反映了抗战时期,我国军队慷慨赴死、竭力保家卫国的历史,不管这段历史是以怎样的方式被呈现出来,但历史本身是真实存在的,这便是一种求真的体现。再者,纪录片中所有渴望和平的祈求,所有对于家园安宁的愿望,都是一种象征着求善的无声呐喊。而这些纪录片被制作出来的那种基于世界和平理想的初衷,便是最终求美的期盼。因此,只有一部纪录片集合了真、善、美的标准,才可称为是高标准的真正艺术。在纪录片《天罚——二战全纪实》中,创作者除却做到了叙述一段真实的历史,更是将一段历史真实地叙述出来,值得称赞的是,片中采用的证物文件不止局限于国内的文献资料,而是汇集了上万份多国绝密文件,从多个方向对文中的史实叙述予以支撑,尤其当来源于日本的文献被举证使用时,则会让观众进一步看到该片的客观性,因为只有在多方证据统一的情况下,其总结出来的观点才能更加使人信服。由此便会得知,为何该片会将自己的视角定位于全球反法西斯格局,只因这一份凌驾于情感之外的客观,格外难能可贵,创作者也是以一种冷静健康的态度去面对那些早已掩埋在黄土之中却仍以其精神时刻警醒世人的历史。

无疑,《天罚——二战全纪实》在讲述中国抗战贡献的同时,更丰富了寻常人们脑海中所以为的抗战史。创作者将人们过去闻所未闻的“二战秘史”分化为一百个各不相同的细节,拼凑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抗战史实。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这样的细节补充使得史实显得更加饱满充实,这些细节中有在二战中知名的人物和事件,人们可能曾对他们的事迹道听途说,却从不曾真正了解过他们之于二战的意义,而他们在二战中起到的作用亦往往会被人们忽略,可《天罚——二战全纪实》便是在此基础上补缺了以往抗战纪录片的遗憾,它细致到位、真凭实据地对历史的真实之美进行剖析,传递出厚重的质感,彰显了二战中的人性光辉。例如二战时期的亲日歌星李香兰(逝于2014年9月7日——编者注),人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亲日的演员和歌星,知道她被以汉奸罪逮捕却又因她日本人的真实身份被释放,却不曾知道她被遣返回国后告别舞台并当选参议院议员,为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在2005年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时,她更公开发表文章对其进行劝诫。另外,《天罚——二战全纪实》对历史尽可能全面地真实还原,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中,也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在影视作品中,最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的便是生命学价值,每一个存在于世界的个体都有其获取尊重的权利,《天罚——二战全纪实》会在每集的结尾总结该篇的主题,它可能会将该篇内容献给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当解说结束画面转为黑幕时,看到黑幕上逐渐浮现的主题,观众便会感到这是一种无言的尊重和无声的悼念。以第六集最后的字幕为例,黑幕上以白字书写着“谨以此片,献给无数迎难而上,英勇不屈,宁死不向强敌低头的抗战先辈”,即便这集纪录片仅有十六分零一秒的长度,即使字里行间没有提到一个确切的人名,但观众依旧能感受到它所想表达的敬意,心中亦不由自主会生起一股肃然起敬之感。

结语

抗战纪录片《天罚——二战全纪实》作为全球第一部由中国人制作的二战全景纪录片,首次立足于全球反法西斯格局突显中国在二战中的抗战贡献,以其冷静独特的创作风格向观众呈现了客观真实的历史记事,运用巧妙灵活的艺术手法从多视角讲述了具有颠覆性的史实,坚持主题后行的不干涉阐述原则还原战争实况,并完善了以往抗战纪录片定调单一的缺憾,凭借深远的审美价值诠释了真善美的艺术,体现了二战中人性的光辉和当今社会对生命应有的尊重。

参考文献:

1.梁桂军.国家的、民族的、个体的:有关抗战纪录片的历史叙述.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

2.袁玉琴,谢柏梁.影视艺术概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汤春来.浅析“我的抗战”系列纪录片的艺术手法和审美价值.文教资料, 2013(29)

4.唐冰寒.从纪录片“我的抗战”看历史碎片信息的传播.兰台世界,2015(8)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李捷思

07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