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藻类对珊瑚的间接影响:藻类诱发的、微生物介导的珊瑚的大量死亡

藻类对珊瑚的间接影响:藻类诱发的、微生物介导的珊瑚的大量死亡

藻类对珊瑚的间接影响:藻类诱发的、微生物介导的珊瑚的大量死亡
藻类对珊瑚的间接影响:藻类诱发的、微生物介导的珊瑚的大量死亡

藻类对珊瑚的间接影响:藻类诱发的、微生物介导的珊瑚的大量死亡

珊瑚覆盖率的下降往往与藻类丰富度的增加相关联。过去不清楚是藻类直接或间接造成了珊瑚的死亡,还是藻类仅附着到已死亡的珊瑚表面。本研究证明藻类通过释放可溶的化合物提高微生物活性而间接导致珊瑚死亡。当珊瑚和藻类被一起放置在容器中,之间用一个0.02μm的过滤器分离,珊瑚死亡率达100%。而加入广谱抗生素氨必西林,珊瑚的死亡则完全被避免。生理测试的结果显示珊瑚受到的胁迫随着附近的藻类而增强,呈互补模式。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加以及珊瑚礁上的藻类变得更丰富,由此可能会创建一个正反馈环路:海藻释放的化合物增强活珊瑚礁表面微生物的活性,造成珊瑚大量死亡,并进一步促进藻类的生长。

以前的研究表明,藻类的很多种或属可以对珊瑚产生负面影响(McCook et al.2001; Jompa&McCook2003a,b;Nugues et al.2004)。潜在的机制包括化感作用、窒息、遮光、磨损、过度生长(见McCook et al.,2001的综述)以及带有可能致病的微生物(Nugues et al. 2004)。然而,关于藻类对珊瑚的健康的间接影响的研究较少,特别是藻类分泌物对珊瑚-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间接影响。现在已证明,在无机养分(氮和磷)的大部分升幅并不直接杀死珊瑚,而有机碳负荷的增加则造成了珊瑚的死亡(Kuntz et al.2005;Kline et al.出版中)。有机碳负荷造成的珊瑚死亡是可以预防或添加抗生素来延缓(Mitchell&Chet1975),并与微生物活性的增加相关,表明微生物介导了珊瑚的死亡。

这项研究的目标是明确地确认是否存在着藻类诱发的、微生物介导的珊瑚大量死亡的机制。通过结合围隔试验和野外调查,我们明确地验证了:(a)当珊瑚被放置在藻类附近而不直接接触时,珊瑚的健康水平是否会下降及/或珊瑚的大量死亡是否会被诱发;(b)这些效应是否是由微生物介导的;(c)这些效应是否在各种珊瑚-藻物种组合中普遍存在;及(d)这些模式是否可以在野外直接观察到。

图一:珊瑚—藻相互作用研究中使用的分隔容器的照片和示意图。选择0.02μm的Anodisc 滤膜,因为它可以阻止病毒和细菌扩算而不能阻止可溶性物质的运动。

微电极进行生理测量:

应用氧微电极测量珊瑚和藻类周围和内部的溶氧浓度。所有的微探针操作都在解剖显微镜下完成。该探针沿着一个横断面来测量溶氧浓度,这个横断面从珊瑚表面最接近Anodisc 膜(在容器中)或者最接近藻类界面(在野外样本中)的位置到珊瑚片段大约中间的位置,总距离约3厘米(每0.5秒进行测量)。对于实验1和2,探针相对于珊瑚表面上下移动以找到氧气最大值(无论是光合作用的还是周围海水的氧气释放)和最小值(珊瑚动物或微生物活性高的区域)的范围。一旦这些地区被发现氧读数记录并求平均值超过15秒以估算每个样本氧气最小值最大值。

所有对珊瑚健康状况的生理测量也显示藻类对珊瑚有有害的影响。氧微电极的调查表明,邻近藻类的珊瑚的表面是缺氧的,小于周围的海水中溶氧的1%。相比之下,培养在有藻类的容器中的珊瑚,在其珊瑚组织的表面>100%溶氧(与周围海水相比),这反映了虫黄藻的光合活性。

图二:照片(a)展示了容器中的一组珊瑚—藻的组合以及珊瑚的对照。该图显示氧微电极的数据是沿着跨越各自有机体的表面的横断面而获取。读数每0.5秒采集一次。因此,微电极数据的x轴是以时间为单位,与沿有机体的表面的距离无关。以氧100%饱和的水作为背景,任何超过这个值就意味着通过光合作用输入了氧气,而任何的降低则表示存在氧气的消耗。注意在靠近藻类的珊瑚表面的缺氧条件。(b)有和没有藻类时,珊瑚表面较高和较低的溶氧值。氧微电极相对于珊瑚表面上下移动以找到氧气最大值(无论来自于光合作用或周围的海水的氧气释放)和最低值的区域(珊瑚动物或微生物活动较高的区域领)。一旦最大值和最小值区域被定位,便每15秒记录一次数据并求平均。这些平均数(±1SE)如上图。图中显示了实验1(左)和实验2(中和右)的数据。C,只有珊瑚;C&A,珊瑚和藻类在试验容器中一起生长(见图a)。

图三:(a)光与荧光显微照片以及利用溶氧微电极从自然的珊瑚—藻界面获得的读数。海水是指周围的海水和珊瑚表面指的是活珊瑚上微探针接触的区域。(b)微电极从五个不同的自然珊瑚—藻界面测得的溶氧的最大和最小值采取的读数值。珊瑚=Pocillipora verrucosa藻类=丝状草坪状藻类的混合。

四、浅水珊瑚的热量收支及微环境

用温度微电极调查珊瑚的温度(a)人工光照和流速控制(b)自然光照和流速控制(c)浅水泻湖原位条件。高辐射和低流速条件时球形珊瑚比周围水环境高6℃,半球珊瑚比分支珊瑚的温度高0.2~0.4℃。温度微电极的测量表明存在有热边界层,边界层的厚度与流速相关,当流速很低时,热边界层的厚度为3毫米限制了珊瑚和周围水环境的热交换。通过温度微电极和氧微电极的检测发现热边界层的厚度是氧扩散边界层厚度的4倍,符合热质传输理论。通过研究珊瑚骨架和水光吸收和热损失来确定预测珊瑚温度和太阳辐射之间线性关系的斜率。尽管单色吸收率对珊瑚升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热特性的形状差异也会导致半球珊瑚比分支珊瑚温度更高。

过去大家认为珊瑚的温度和环境水温是一样的,然而研究表明珊瑚礁泻湖中太阳辐射到达珊瑚礁表面会引起珊瑚温度高于周围水环境。很少有人研究珊瑚温度和表面热通量。我们研究的目标是更好地理解珊瑚热通量和微尺度温度动力学,调查半球珊瑚和分支珊瑚不同的热特性。我们使用热预算模型依照热通量(辐射,对流,传导)和珊瑚几何参数(表面积,容积率)的相关性来描述稳态和暂态时珊瑚表面升温。

热通量和相关参数概念图标(a)珊瑚分为有光区A1和阴影区A2(b)在一小部分表皮组织中:辐射吸收(吸收率,α);通过传导至珊瑚骨骼的热损失(骨骼电导率,K);和水柱对流作用引起的热量损失(对流系数,h)。温度剖面图:T tissue代表珊瑚组织温度,T water是远离边界层的水温,T skel是骨架中心温度。热边界层TBL有效厚度(δ),?T代表珊瑚表面升温(T-T water)

图解实验装置,测量珊瑚温度和氧微环境。温度微电极和氧微电极安装在微电极推进器上,并连接至温度主机和氧主机。

珊瑚虫对光暗转换的升温响应,a)半球珊瑚(直径50mm)b)分支珊瑚(直径3mm)

浙江温州地区的海产大型藻类

海索面科Nemalionaceae 20.海索面NemalionvermiculareSurin-gar.藻体褐色,细长,呈面条状,生于中潮带大浪冲击的岩石上。球果藻科Sphaerococcaceae 21.茎刺藻CaulacanthusokamuraiYamada藻体紫色,矮小,丛生,丝状,常纵横交错呈绒毛状,生长在中、高潮带的岩石上。石花菜科Gelidiaceae 22.小石花菜GelidiumdivaricatumMar-tens藻体暗紫红色,线状,软骨质,密集丛生,生长在中潮带岩石或贝壳上。 23.石花菜GelidiumamansiiLamx.藻体紫色,直立丛生,软骨质,生长在外海低潮线附近岩礁上。 24.细毛石花菜Gelidiumcrinale(Turn.)Lamx.藻体暗紫红色,丛生,软骨质,生长在中潮带岩石上或石沼中。 25.匍匐石花菜Gelidiumpusillum(Sta-ckh.)LeJol.藻体紫红色,线状,匍匐丛生,生长在中潮带岩石或贝壳上。 26.大石花菜GelidiumpacificumOkam.藻体暗紫红色,软骨质。呈复羽状分枝,生长在外海岛屿干潮线下的岩礁上。 27.拟鸡毛菜Pterocladillacapillacea(Gmelin)SantelicesetHommersand.藻体深紫红色,丛生,软骨质,主枝扁平,规则地羽状分枝2 ̄3次,对生,生长在低潮带附近的岩石上。珊瑚藻科Corallinaceae 28.冈村石叶藻LithophyllumokamuraiFosl.藻体灰粉红色,半球状,石灰质,生长在低潮线附近至潮下带岩石上。 29.叉节藻AmphiroaephedraeaDecaisne藻体粉红色,含丰富石灰质,双叉状分歧,生长在低潮带附近的岩石上。 30.宽扁叉节藻AmphiroadilatataLamx藻体粉红色,石灰质,丛生,生长在低潮带附近的岩石上。 31.小珊瑚藻CorallinapiluliferaPostelsetRuprecht藻体灰紫色,含丰富石灰质,二回或三回羽状对生分枝,生长在低潮带附近的岩石上。 基金项目:温州市科技局项目(S2003A015) 浙江温州地区的海产大型藻类 敖成齐,周宗雷,徐福珍,吕益(温州师范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 温州325027) 摘要:经过一年时间对温州乐清湾、南麂列岛、北麂列岛及洞头列岛的海产大型藻类植物资源集中调查,对采集到的藻类进行了初步的 鉴定,共鉴定出86种海产大型藻类,分属于4门,34科,54属。关键词:温州地区;海产大型藻类;分类;分类等级 ThemarinemacroalgaeinWenzhoudistrictinZhejiangprovinceAOCheng-qi,ZHOUZong-lei,XUFu-zhen,LüYi (SchoolofLifeandEnvironmentalScience,WenzhouNormalCollege,WenZhou325027,China) Abstract:WespentnearlyoneyearinYueqingGulf,NanjiIslands,BeijiIslandsandDongtouIslandsinWenzhoudistrict,Zhejiangprovincetoinvestigateandidentifythemarinemacroalgae.86specieswerecollectedandidentifiedintotalandtheybelongto54genera,34families,4divisions. Keywords:Wenzhoudistrict;marinemacroalgae;classification;classificationgrade. 温州海域广阔,海岸线长达355km,有洞头、北麂、南麂、乐清湾等渔场,海藻资源相当丰富。关于温州海藻,1940年代的有关文献的仅报道40余种[1 ̄4],到1970年代之后始有大量报道[5 ̄12]。对该地区分布的海产藻类进行全面的调查对藻类分布及藻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积极的意义。 对温州地区乐清湾、南麂列岛、北麂列岛及洞头列岛进行了海藻调查采集。采集到的藻类分别属于蓝藻门、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凭证标本均存放在温州师范学院植物标本陈列室。名录如下。 蓝藻门Cyanophyta 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 1.半丰满鞘丝藻Lyngbyasemiplena(C.Ag)J.Ag藻体蓝绿色,粘滑,丝状,丛生,生长在中、高潮带岩石上。绿藻门Chlorophyta 丝藻科Ulothrichaceae 2.软丝藻Ulothrixflacca(Dillw.)Thur.藻体深绿色,单列细胞丝状体。生长在中、高潮带岩石上。 礁膜科Monostromaceae 3.礁膜MonostromanitidumWittr.藻体绿至黄绿色,片状,膜质,生于中潮带岩石上。石莼科Ulvaceae 4.扁浒苔Enteromorphacompressa(L.)Grev藻体亮绿色或暗绿色,管状,有许多分枝,生于中、低潮带的岩石、石砾上或石沼中。 5.肠浒苔Enteromorphaintestinalis(L.)Link藻体亮绿色或黄绿色,管状,膜质,生长在浅海内湾石砾上或中潮带石沼中。6.条浒苔Enteromorphaclathrata(Roth)Grev藻体绿色,管状,膜质,生长在风平浪静的中潮带滩涂上。 7.浒苔Enteromorphaprolifera(Mull)J.Ag藻体草绿色,管状,膜质,丛生,生长在中潮带滩涂、岩石上。 8.蛎菜UlvaconglobataKjellm藻体绿 色,片状,膜质,生长在高、中潮带岩石上或小石沼中。 9.孔石莼UlvapertusaKjellm藻体草绿至深绿色,片状,膜质,上有大小不等的孔,生长在中、低潮带岩石上或石沼中。10.裂片石莼UlvafasciacaDelile藻体草绿至深绿色,条片状,膜质。生长在中、低潮带岩石上或石沼中。刚毛藻科Cladophoraceae 11.斯氏刚毛藻CladophorastimpsoniiHarv.藻体深绿色,单列细胞分枝丝状体。分枝较繁茂,生长在低潮带岩石上。12.海绿色刚毛藻CladophoraglaucescensHarv.藻体绿色,单列细胞分枝丝状体,分枝较繁茂,生长在低潮带岩石上。羽藻科Bryopsidaceae 13.假根羽藻BryopsiscorticulansSetch.藻体鲜绿色,外形为直立生长的羽状枝和基部匍匐生长的假根部,生长在中、低潮带岩石上。 14.羽藻Bryopsisplumosa(Huds)C.Ag.配子体直立,状似羽毛,一般在中潮带或低潮带的礁石上或者石沼中生长。松藻科Codiaceae 15.刺松藻Codiumfragile(Sur.)Hari-ot.藻体深绿至黑绿色,海绵质,复叉状分枝,生长在中、低潮带岩石或石沼中。红藻门Rhodophyta 红毛菜科Bangiaceae 16.坛紫菜PorphyrahaitanensisT,J.ChangetB.F.Zheng.藻体紫红色,片状,膜质,长披针形,生于中高潮带的岩礁上。17.铁钉紫菜PorphyraishigecolaMiura藻体紫红色,圆形、椭圆形或肾形,生长在中、高潮带铁钉菜藻体上。 18.皱紫菜PorphyracrispataKjellm藻体青紫色,片状,膜质,圆形或椭圆形,生长在高潮带岩礁上。 19.条斑紫菜PorphyrayezoensisUeda藻体紫红色或青紫色,卵形或长卵形,基部圆形或心脏形,边缘光滑无皱褶,多生长在中潮带岩石上。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84? TERRITORY&NATURALRESOURCESSTUDY 2006No.3 文章编号:1003-7853(2006)03-0084-02中图分类号:P745 文献标识码:A

微生物检验考试题

微生物检验考试题 实习班) 1.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特点是 A. 典型的核结构 B.体积微小 C.有细胞壁 D.无完整细胞器 E.对抗生素敏 感 2. 细菌的基本结构不包括 A. 细胞膜 B.细胞质 C.核质D细胞壁E.菌毛 3. 质粒是细胞的 A. 核质DNA B.胞质DNA C.核质RNA D胞质RNA E.极体 4. 血xx 上的溶血环不包括 A. 潞血 B. a溶血 C. B溶血 D. Y容血 E.双环溶血 5?细菌L型的特点错误的是 A. 对青霉素敏感性降低 B. 对表面活性剂敏感性增高 C. 革兰染色均为阳性 D. 高度多形性. E. 抗原性改变 6. 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A. 荚膜 B.菌毛 C. 磷壁酸 D.脂多糖

E.异染颗粒 7. 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A. 荚膜 B.菌毛 C.芽胞 D.血浆凝固酶 E.透明质酸酶 8. 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不包括 A. CO 2和水B.各种酸类C.细菌素D.氨E. H 2S 8.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称为 A.消毒 B.灭菌C防腐D无菌E.杀菌 9. 紫外线的杀菌机制是 A. 破坏细菌细胞壁 B. 损害细胞膜 C. 损伤细菌核酸 D. 破坏核糖体 E. 破坏细菌中介体 10. xx 的获得属于 A.毒力变异 B.形态变异 C.荚膜变异 D.耐药性变异 E.抗原性变异 11. 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 A.核质和质粒 B.核质、质粒和中介体 C.核质、质粒和前噬菌体 D. 核质和前噬菌体 E.核质、中介体和前噬菌体 12. 关于外毒素,下列正确的是

A. 多由G菌产生 B. 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C. 抗原性弱 D. 经甲醛处理后可变成类毒素 E. 耐热 13.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A. n B.目 C.科 D.属 E.种 14. 以下关于标准菌株不正确的是 A. 细菌分类依据 B. 细菌鉴定依据 C. 细菌命名依据 D. 细菌大小依据 E. 质量控制的标准 15. 能使白喉棒状杆菌菌落呈黑色的培养基是 A. 血液xx平板 B. xx血清斜面培养基 C伊红xx培养基 D. 亚碲酸钾培养基 E. 庆大霉素培养基 16. 下列为胞内寄生菌的是 A. 大肠xx B.痢疾xx

循环水中微生物的危害

循环水中微生物的危害 ⒈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微生物 循环冷却水中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为了便于我们以下的讨论,主要分成三大类:细菌、真菌、藻类。 ⑴细菌 是循环水中数量最多,危害最大的一类微生物,是单细胞生物、二次分裂、形状有球状、杆状、螺旋状、少数丝状。形体大小:球菌直径为0.5~2μm;杆菌以长宽表示:为1~1.5×0.5μm. 细菌种类主要有两种类型:异养菌和自养菌。这是以微生物对营养源中碳源的摄取的不同来源进行的划分。凡是以有机物为碳源的细菌都称为异养菌。而自养菌是对于二氧化碳,碳酸盐作为碳源的细菌。 ⑵真菌 是指在低等植物中没有根茎叶分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存在于循环冷却水中的真菌包括霉菌和酵母菌两类。它们生长在冷却塔的木质构件上、水池壁上和换热器中,它们能利用木材作为有机养分,并分解纤维素,使冷却塔木质结构的设备腐烂损坏。真菌的生长能产生粘泥而沉积覆盖在换热器中换热管的表面上,降低冷却水冷却作用。真菌对金属并没有直接的腐蚀性,但它产生的粘状沉积物会在金属表面建立差异腐蚀电池而引起金属的腐蚀,并且粘状沉积物覆盖在金属表面,使冷却水中缓蚀剂不能到那里去发挥它的防护作用。冷却水系统中的真菌可以用杀真菌的药剂,如五氯酚和三丁基锡的化合物。 ⑶藻类 循环水中的藻类主要有蓝藻、绿藻和硅藻。藻类产生的颜色,是由于它们体内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素和其他色素存在,藻类的生长需要阳光,它们常常停留在阳光和水分充足的地方,死亡的藻类会变成冷却水系统中悬浮物和沉积物。在换热器中,它们将成为捕集冷却水中有机体的过滤器,为细菌和霉菌提供食物。藻类形成的团块进入换热器中后,会堵塞换热器中的管路,降低冷却水的流量,从而降低冷却水的冷却效果。一般说,藻类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腐蚀,但它们生成的沉积物所覆盖的金属表面则由于形成差异腐蚀电池而常会发生沉积物下腐蚀。控制办法,投加非氧化性杀生剂,如季胺盐类控制藻类的生长是十分有效的。 ⒉微生物的来源 在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微生物大量生长的情景,这些微生物又是如何进入循环水系统的呢?它们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入系统:一通过补充水;二由空气带入;三由雨水带入。循环冷却水系统,由于不断地蒸发,排污和飞溅损失,必须连续不断地加入补充水,生长在自然水体中的微生物是很多的。循环水在凉水塔靠大气对流以及循环水蒸发冷却,大气中夹带的泥砂、灰尘、绒毛及昆虫等杂物会随气流进入循环水中,大气中的微生物大部分附着在这些杂物上而随之进入系统。雨水会把大气中悬浮的微生物从凉水塔的敞开部分带入系统。

寄生 共生 腐生

寄生共生腐生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长期或暂时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其生活的一种种间关系。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叫做寄生物;被侵害的生物叫做寄主,也叫宿主。 根据寄生的场所可把寄生物分为两类:一是寄生在寄主体内的,称为体内寄生物。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病毒等。二是寄生在寄主体表的,称为体表寄生物。如虱、蚤、疥螨等。根据寄生的久暂,可分为永久寄生和暂时寄生两种。根据寄生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专性寄生,是指寄生物必需在活的寄主体内才能生活,一旦脱离寄主就不能生存;二是兼性寄生,腐生为主,兼营寄生;三是兼性腐生,寄生为主,兼营腐生。大多数寄生物在其生活史中只寄生在一定的寄主中,但也有寄生物需要有两个或更多个寄主,称为转主寄生。 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一种种间关系。按照双方的利害关系,可分为三类:一是偏利共生关系,又称共栖。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无利但也无害的一种关系。如藤壶可以固着在鲸或一些软体动物的贝壳上,既得到了栖息地又得到了“宿主”的保护,还可以摄取“宿主”的一些残食,但对“宿主”没有危害。从广义的角度看,植物的附生关系也属于偏利共生关系。二是原始协作关系,又称互惠。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但两者分开以后,各自都能正常生活的一种种间关系。因此它是一种暂时的合作关系,不是固定的联系方式。如寄居蟹和海葵的共同生活关系,某些鸟类和有蹄类动物的合作关系、稻田养鱼等。中学教材中的“共栖”就属于这一类。因此共栖概念可概括为:两种或两种以上各自能独立生活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或对双方有利的一种种间关系。三是互利共生关系,又称专性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受益且相互依存,如果分开双方都不能很好地生活甚至死亡。典型的例子是由真菌和藻类互利共生而构成的复合有机体──地衣,又如白蚁与消化道内的鞭毛虫类生物、人与消化道内的多种微生物、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关系等。从进化意义上说,共生关系比寄生关系更为高级。不同种之间从一方得利一方受害的寄生关系发展到一方得利一方无害的偏利共生关系是一次进化。有许多学者认为,寄生关系和互利共生关系是由偏利共生关系进一步演化而来的。 腐生是指以分解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和其他有机物来维持自身正常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凡营腐生生活的生物称为腐生物,如大多数霉菌、酵母菌、细菌、放线菌和少数高等植物等。土壤腐生物是有机物分解和矿化作用的主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必要环节。因此,腐生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真核与原核微生物的区别

酵母菌的培养特征 1、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 将酵母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给予合适的环境条件,经过培养一定时间后,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长出表面湿润而光滑的酵母菌落。其颜色通常有白色和红色(如黏红酵母),有黏性。培养时间久后菌落表面转为干燥,并呈褶皱状,菌落大小和细菌差不多。 2.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 有的酵母菌在液面上形成薄膜,有的酵母菌产生沉淀沉在瓶底,发酵型的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是培养基表面充满泡沫。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 1、固体培养基 标本或液体培养物划线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后,单个细菌经分裂繁殖可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colony)。 (1)菌落的形态特征: 大小、形状(露滴状、圆形、菜花样、不规则等)、突起或扁平、凹陷、边缘(光滑、波形、锯齿状、卷发状等)、颜色(红色、灰白色、黑色、绿色、无色、黄色等)、表面(光滑、粗糙等)、透明度(不透明、半透明、透明等)和粘度等。据细菌菌落表面特征不同,可将菌落分为3型: ①光滑型菌落(S型菌落):菌落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新分离 的细菌大多呈光滑型菌落。 ②粗糙型菌落(R型菌落):菌落表面粗糙、干燥、呈皱纹或颗粒状, 边缘大多不整齐。R型菌落多为S型细菌变异失去菌体表面多糖或蛋白质形成。R型细菌抗原不完整,毒力和抗吞噬能力都比S型细菌弱。但也有少数细菌新分离的毒力株就是R型,如炭疽孢杆菌、结核分枝菌等。

③粘液型菌落(M型菌落):菌落粘稠、有光泽、似水珠样。多见于厚 荚膜或丰富粘液层的细菌、结核杆菌等。 (2)菌落溶血特征: 菌落溶血有下列3种情况: ①α溶血:又称草绿色溶血,菌落周围培养基出现1~2mm的草绿色环, 为高铁血红蛋白所致; ②β溶血:又称完全溶血,菌落周围形成一个完全清晰透明的溶血环, 是细菌产生的溶血素使红细胞完全溶解所致; ③γ溶血:即不溶血,菌落周围的培养基没有变化,红细胞没有溶解或 缺损。 (3)色素:有些细菌产生水溶性色素,使菌落和周围的培养基出现绿色、金黄 色、白色、橙色、柠檬色等颜色,产生的色素有水溶性或脂溶性。 (4)气味:某些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后可产生特殊气味,如铜绿假单胞菌 (生姜气味)、变形杆菌(巧克力烧焦的臭味)、厌氧梭菌(腐败的恶臭味)、白色假丝酵母菌(酵母味)和放线菌(泥土味)等。 2.液体培养基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有3种生长现象:大多数细菌在液体培养基生长繁殖后呈均匀混浊;少数链状排列的细菌如链球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则呈沉淀生长;枯草芽胞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专性需氧菌一般呈表面生长,常形成菌膜。 3.半固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细菌动力试验,有鞭毛的细菌除了沿穿刺线生长外,在穿刺线两侧也可见羽毛状或云雾状混浊生长。无鞭毛的细菌只能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穿刺线两边的培养基仍然澄清透明,为动力试验阴性。

微生物32道问答题及答案

微生物的分类(按大小、结构来分) 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2、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的细胞壁有何差异 青霉素++ + 溶菌酶++ + 3、何为细菌L型,它的成因和特点是怎样的 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特点:高度多形性,大小不一;大多为革兰阴性菌;有一定的致病力。 4、细菌特殊结构有哪些,它们各自的意义如何 荚膜:抗吞噬作用,是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抗杀菌物质损伤,如溶酶体、补体;粘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形成生物膜 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某些细菌鞭毛与致病有关;鞭毛蛋白有抗原性:H抗原 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性菌毛传递质粒 芽胞:有强大的抵抗力;致病性;芽胞的大小、形状、位置等随菌种而异,有重要的鉴别价值 5、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与否可把细菌分为哪几类;专性厌氧菌厌氧的原因 (1)专性需氧菌(2)专性厌氧菌(3)兼性厌氧菌(4)微需氧菌 专性厌氧菌厌氧的原因: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 6、细菌个体及群体的繁殖规律 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繁殖;繁殖速度一般20~30分钟一代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绘制一条生长曲线。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7、生长曲线的分期及各期的应用 生长曲线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选对数期的细菌;细菌的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 8、IMViC试验是哪几个试验,典型的大肠埃希菌的试验结果是怎样的 I:吲哚试验M:甲基红试验Vi:VP试验C:枸橼酸盐于鉴定肠道杆菌,大肠埃希菌+ + - - 9、热原质的定义及特点 热原质: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内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大多数是G-菌的脂多糖。 热原质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不能破坏(121℃,20 min),250℃高温干烤才能破坏。10、消毒、灭菌、防腐、无菌的定义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无菌(asepsis)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无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11、在同等温度下,湿热灭菌法为何优于干热法 原因:(1)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变性(2)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3)湿热的蒸汽

珊瑚礁 阅读答案

珊瑚礁阅读答案 珊瑚礁 ①珊瑚丛就像是海洋里的热带雨林,它们还有个美丽的称谓叫作海石花,一丛珊瑚是由许多珊瑚虫聚集一起形成的。珊瑚虫死后留下石灰质的骨骼,一代代的骨骼堆积起来,构成了珊瑚礁这个海底生态系统坚硬的基础部分。 ②珊瑚灿若鲜花,因为有一些藻类共生在珊瑚虫的体内,为珊瑚藻提供食物。当藻类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消失后,珊瑚就会失去美丽的颜色而变白,这就是珊瑚的白化现象,近年来在世界各地都发现了珊瑚的白化现象。造成珊瑚白化的原因可能在于海水温度的升高,另外某些疾病或者缺氧环境也能导致珊瑚死亡。 ③印度尼西亚和牙买加珊瑚礁的衰亡,可以看成是珊瑚礁在世界范围内走向没落的缩影。在印度尼西亚,珊瑚不仅仅意味着美丽的自然风景,它也是这个千岛之国财富的来源之一。然而,1997年12月,印度尼西亚明打威群岛附近绵延数百公里的珊瑚礁突然大面积死亡了。 ④这是一次非常严重的事件,灾难已经过去6年了,珊瑚礁仍然没有恢复。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艾布拉姆说。迅速杀死珊瑚礁的直接凶手可能是赤潮。当赤潮发生时,整个海面被大量红色的海藻覆盖。这是一种灾难:有毒的藻类会疯狂地繁殖,消耗掉本应属于海洋中其他动植物的氧气,包括珊瑚礁在内的生物都有可能因赤潮而窒息死亡。事实也是如此,当年明打威群岛附近的海域确实发生了赤潮。 ⑤是什么造成了赤潮呢?他们把目光投向了1997年印度尼西亚发生的一场自然灾难:热带雨林的大火。这场持续了几个月、绵延上百万公顷的大火释放出的烟尘让整个东南亚地区都受影响。这场大火不仅释放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还释放出了藻类喜爱的美味超过1 万吨的铁以及其他营养物质。 ⑥大火把植物体内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以烟尘的形式释放到了大气中,当这些尘埃落定时,它们会把周围的环境变得营养丰富。艾布拉坶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研究发现,来自热带地区火灾产生的营养物质能够产生特大赤潮,足以杀死数百公里范围内的珊瑚礁和大量鱼类。这个研究小组的论文第一次表明,营养物质能够对海洋产生影响并导致珊瑚礁和其他沿海海洋生态系统的浩劫。 ⑦对于科学家而言,解除珊瑚礁面临的危机比发现这些危机更困难。即便人们能够立即制止珊瑚的疾病和白化现象,珊瑚礁仍然处于一种长期的危机中。如果我们能够退回去实施强有力的管理,那么我们可以恢复生态系统,但是这取决于政治意愿、资金和其他很多难以预料的影响;在目前的情况下,对珊瑚礁的研究以及管理的资金和政策没有任何变化,前景确实非常黯淡,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大片珊瑚礁死亡,而它们500年前还存在。本杰戴尔对前景表示悲观。 6.对珊瑚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珊瑚礁是海底生态系统坚硬的基础部分,由珊瑚虫死后留下的石灰质骨骼,历经一代代堆积而形成的。 B.某些疾病或者缺氧环境能够导致珊瑚死亡。 C.当赤潮发生时,有毒的藻类会疯狂地繁殖,消耗掉本应属于海洋中其他动植物的氧气,能够使珊瑚礁窒息死亡。 D.制止珊瑚的疾病和白化现象,就能解除珊瑚礁的危机。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杰戴尔认为来自热带地区火灾产生的营养物质所导致的特大赤潮,能够杀死数百

微生物检验考试题

微生物检验考试题 (实习班) 1.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特点是 A.典型的核结构B.体积微小C.有细胞壁D.无完整细胞器E.对抗生素敏感 2.细菌的基本结构不包括 A.细胞膜B.细胞质C.核质D.细胞壁E.菌毛 3.质粒是细胞的 A.核质DNA B.胞质DNA C.核质RNA D.胞质RNA E.极体4.血xx上的溶血环不包括 A.δ溶血 B.α溶血C.β溶血D.γ溶血E.双环溶血 5.细菌L型的特点错误的是 A.对青霉素敏感性降低 B.对表面活性剂敏感性增高 C.革兰染色均为阳性 D.高度多形性. E.抗原性改变 6.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A.荚膜B.菌毛 C.磷壁酸D.脂多糖 E.异染颗粒

7.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A.荚膜B.菌毛C.芽胞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 8.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不包括 A.CO 2和水B.各种酸类C.细菌素D.氨E. H 2S 8.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称为 A.消毒B.灭菌C.防腐D.无菌E.杀菌 9.紫外线的杀菌机制是 A.破坏细菌细胞壁 B.损害细胞膜 C.损伤细菌核酸 D.破坏核糖体 E.破坏细菌中介体 10.xx的获得属于 A.毒力变异B.形态变异C.荚膜变异D.耐药性变异E.抗原性变异11.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 A.核质和质粒B.核质、质粒和中介体C.核质、质粒和前噬菌体 D.核质和前噬菌体E.核质、中介体和前噬菌体 12.关于外毒素,下列正确的是 -

A.多由G菌产生 B.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C.抗原性弱 D.经甲醛处理后可变成类毒素 E.耐热 13.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A.门B.目C.科D.属E.种 14.以下关于标准菌株不正确的是 A.细菌分类依据 B.细菌鉴定依据 C.细菌命名依据 D.细菌大小依据 E.质量控制的标准 15.能使白喉棒状杆菌菌落呈黑色的培养基是A.血液xx平板 B.xx血清斜面培养基 C.伊红xx培养基 D.亚碲酸钾培养基 E.庆大霉素培养基 16.下列为胞内寄生菌的是 A.大肠xxB.痢疾xx

溶藻细菌的研究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

溶藻细菌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升钦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学院研究生 学号:0080809027 摘要:藻类微生物的大规模爆发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关于如何治理这个问题,各国的科研工作者采取了许多不同的策略,也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旨在介绍关于溶藻微生物以及溶藻物质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微生物治藻的可行性。为藻类大规模爆发问题的治理提供一定的建议,对于治藻方法的应用提供一种策略。 关键词:溶藻菌溶藻物质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一个全球性的、有着广泛影响的环境问题。由富营养化引起的藻类短时间内爆发,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在淡水中藻类短时间内大规模爆发的现象,称为“水华”,而在海水中则称为“赤潮”。藻类的大规模爆发,对于水产业、供水系统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严重的影响,更需注意的是,水体中的一些有毒藻类,如淡水中的微囊藻科(micrcystis)、海水中的甲藻门(Dinoflagellata)等类别中一些藻种,能够产生毒素,对水生动物和人有着毒害作用,这些情况已经有着很多的报道。 对于如何阻止藻类的大规模爆发,人们试行了很多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物理法主要是控制水体中的一些营养盐的浓度,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甚至使之变为中度营养化,如从源头上控制营养盐进入水体。物理法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对于短期内控制藻类爆发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化学法主要是往水体中投入硫酸盐、粘土等物质,短期内使藻类死亡或沉入水底。这种方法有可能会造成后续的不可估计的生态破坏作用。现在人们更多的把目光集中到生物方法上。如种植水生植物、投入原生动物和鱼类、投放溶藻微生物等。目前关于投放溶藻细菌方面已有着一些进展。 溶藻细菌(algicidal bacteria)是一类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抑制藻类生长或杀死藻类、溶解藻细胞的细菌的统称。 有关溶藻细菌的报道最早的是粘细菌属(myxobacter)。1924 年,Geitler报道了一株寄生在刚毛藻上、可使之死亡的粘细菌〔1〕。Shilo 用几种从水塘中分离出来的粘细菌做溶藻试验, 测试的10 种蓝藻中有8 种被溶解。Daft 从废水中分离出9 种粘细菌, 可溶解鱼腥藻、束丝藻、微囊藻以及多种颤藻〔2〕。李勤生等也报道了粘细菌同蓝藻细胞相互接触, 导致藻细胞溶解的现象〔3〕。 已经发现的溶藻细菌很多属于γ-变形菌门(γ-Proteobacteria)。K. H. Baker 等发现某种假单胞菌能分泌一种能够杀灭硅藻的高分子质量的热稳定化合物〔4〕。A. Dakhama 报道铜绿假单胞菌产生一些低分子质量的扩散类吩嗪色素物质, 可以强烈溶解一些蓝藻和 绿藻〔5〕。S.W.Jung等人从韩国的一个水库中发现一株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能够杀死冠盘藻(Stephanodiscus hantzschii)。(6)赵传鹏等从太湖梅梁湾水域放置的除藻中试反应器的人工介质上分离出一株假单胞菌,该菌在太湖中对微囊藻24 h 藻细胞溶解率为85.9%, 对微囊藻毒素LR(ML- LR) 也有较强的降解作用〔7〕。L. Connio 等对澳大利亚南部的Huon 河口进行细菌种群调查时分离到一株交替假单胞菌Y, 对有害的水华藻类(Gymnodinium,Chattonella, Heteyosigm) 有溶解作用, 但是对某种骨条藻和蓝藻(Oscillatoria sp.) 不敏感〔8〕。 近年来, 国内外文献中陆续有一些其他溶藻细菌的相关报道, 主要有: 从日本海域分离

混培养系统中菌藻共生关系及其对污水处理效 果的影响

Water Pollution and Treatment 水污染及处理, 2019, 7(1), 11-17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9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616594670.html,/journal/wpt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2616594670.html,/10.12677/wpt.2019.71002 The Interactions of Algal-Bacterial Symbiotic System and Its Effects on Wastewater Treatment Xiangjian Xu1,2, Liheng Guo1,2, Chao Xu1,2, Xiao Wang1,2, Meiting Guo1,2* 1Key Laboratory of Yangtze Aquatic Environment ,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source Reuse, Institute of Biofilm Techn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Nov. 16th, 2018; accepted: Dec. 2nd, 2018; published: Dec. 14th, 2018 Abstract The algal-bacterial symbiotic system has been studied and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but it is not clear 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lgae and bacteria changes in this process. In this paper, the algal-bacterial symbiotic system was constructed with Chlorella vulgaris and Bacillus subtilis. The influence of the quantity and order of algae and bacteria to the change of bacteria and algae were studied, to match the effect of pollutant remova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lgae-bacteria ratio and initial concentration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growth of algae-bacteria. The removal rates of COD, ammonia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were 99.2%, 92.2% and 73.1%, respectively, when fixed algal-bacterial symbiotic system were formed (bacteria 0.5 g/L, algae 0.125 g/L). Keywords Algal-Bacterial Symbiotic System, Wastewater Treatment,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Bacteria and Algae, Immobilized 混培养系统中菌藻共生关系及其对污水处理效 果的影响 许翔健1,2,郭李恒1,2,许超1,2,王潇1,2,郭美婷1,2* 1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同济大学生物膜技术研究所,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通讯作者。

【珊瑚是如何形成的】 红珊瑚的形成

【珊瑚是如何形成的】红珊瑚的形成 珊瑚不仅形象像树枝,颜色鲜艳美丽,可以做装饰品,并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是相对于药用价值而言它在环境方面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的。珊瑚是如何形成的?小编在此整理了珊瑚的形成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珊瑚的形成原因 造礁珊瑚及其他造礁生物对生成礁的钙物质长期积累沉积的结果,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的一种礁石。世界上珊瑚礁多见于南北纬30°之间的海域中,尤以太平洋中、西部为多。按形态划分有:裾礁(岸礁)、堡礁、环礁、桌礁及一些过渡类型。据估计全世界珊瑚礁连同珊瑚岛面积共有1000万平方公里。珊瑚礁生长速度一般为每年2.5厘米左右。有些珊瑚礁厚度很大,系因珊瑚礁生长发育过程中礁基不断下沉或海面不断上升所致。 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每一个单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那样大小,它们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衍,同时不断分泌出石灰石,并粘合在一起。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所谓的珊瑚礁。 在热带和亚热带浅海,由造礁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组成的具抗浪性能的海底隆起。造礁珊瑚具有分泌碳酸钙形成外骨骼的功能,它们世代交替增长,最终生长到低潮线。地质时期的礁,在中三叠世以前的各时代,造礁生物种类很多;中三叠世以后,才基本上以六射珊瑚为主,故统称为生物礁。地质时期的礁是与其同时代沉积层相比,垂向幅度较大的含有丰富造礁化石的碳酸盐岩体,也称古代礁。 珊瑚从古生代初期开始繁衍,一直延续至今,可作为划分地层、判断古气候、古地理的重要标志。珊瑚礁与地壳运动有关。正常情况下,珊瑚礁形成于低潮线以下50米浅的海域,高出海面者是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反映;反之,则标志该处地壳下沉。 珊瑚虫只有水螅型的个体,呈中空的圆柱形,下端附着在物体的表面上,顶端有口,围以一全圈或多圈触手。触手用以收集食物,可作一定程度的伸展,上有特化的细胞(刺细胞),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习题及答案讲课讲稿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真核微生物;2.微生物多样性;3.膜边体;4.几丁质酶体;5.氢化酶体:6.蕈菌;7.生物资源;8.菌核(scleraotium);9.菌物界 二、空题 1.以下各类真核微生物的细胞壁主要成分分别是:酵母菌为,低等真菌为,高等真菌为,藻类为。 2.真核微生物所特有的鞭毛称。 3.真核生物鞭毛杆的横切面为型。 4.在真核微生物细胞质内存在着沉降系数为S的核糖体,它是由S 和S两个小亚基组成。 5.真核微生物包括,,和等几个大类。 6.藻类是含有并能的光合类型生物,藻类细胞中可贮藏碳源物质。 7.真菌被划分为纲、纲、纲、纲和菌纲。 8.真菌是不含有素、营养,以进行繁殖的真核微生物。 9.原生动物是色、无,能运动的单细胞真核生物。 三、选择题 1.在真核微生物,例如()中常常找不到细胞核。 (1)真菌菌丝的顶端细胞(2)酵母菌的芽体 (3)曲霉菌的足细胞(4)青霉菌的孢子梗细胞 2.在酵母菌细胞壁的4种成分中,赋予其机械强度的主要成分是()。 (1)几丁质(2)蛋白质(3)葡聚糖(4)甘露聚糖 3.构成真核微生物染色质的最基本单位是()。 (1)螺线管(2)核小体(3)超螺线管(4)染色体 4.在叶绿体的各结构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际部位是()。 (1)基粒(2)基质(3)类囊体(4)基质类囊体 5._______________是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 (1).Mycorrhiza (2)B. Agar (3)Lichen (4)Heterocyst 6.适合所有微生物的特殊特征是_____________。 (1)它们是多细胞的(2).细胞有明显的核 (3)只有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4)可进行光合作用 7.预计在_____________的土壤中能发现真菌。 (1)富含氮化合物(2).酸性 (3)中性(4)还有细菌和原生动物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库及答案(修改版)

微生物学练习题 绪论 一,填空题 1.微生物根据大小,细胞结构与化学组成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型. 2.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改错题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的细胞器.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缺乏完整的细胞器. 3.非细胞型微生物含有两种类型核酸,既含DNA,又含RNA. 三,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病原体中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支原体 B.放线菌 C.白色念珠菌 D.细菌 E.病毒 2.下列病原体中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立克次体 B.衣原体 C.噬菌体 D.螺旋体 E.支原体 3.下列病原体中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噬菌体 B.酵母菌 C.流感病毒 D.细菌 E.真菌 【X型题】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指 A.细菌 B.放线菌 C.支原体 D.衣原体 E.螺旋体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指 A.新型隐球菌 B.白色念珠菌 C.真菌 D.放线菌 E.立克次体 四,名词解释 1.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 2.菌株(strains of bacteria) 五,问答题

1.微生物根据大小,结构,化学组成分为哪三大类微生物各大类微生物有何特点包括哪些种类的微生物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填空题 1.测量细菌大小用以表示的单位是___________. 2.细菌按其外形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3.细菌的基本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4.某些细菌具有的特殊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 5.细菌细胞壁最基本的化学组成是____________. 6.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除了有肽聚糖外,还有____________. 7.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主要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8.菌毛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 9.在消毒灭菌时应以杀死___________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10.细菌的形态鉴别染色法最常用的是___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_. 二,判断改错题 1.普通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菌的形态,其放大的最佳倍数是400倍. 2.一个芽胞发芽成无数个繁殖体. 3.细菌的中介体具有拟线粒体的功能. 4.细菌的L型是指细菌细胞膜缺陷型. 5.细菌细胞膜含有固醇类物质. 三,选择题 【A型题】 1.保护菌体,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的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浆 E.包膜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中的磷壁酸的作用是 A.抗吞噬作用 B.溶血作用 C.毒素作用 D.侵袭酶作用 E.粘附作用 3.细菌核糖体的分子沉降系数为 A.30S B.40S C.60S D.70S E.80S 4.普通光学显微镜用油镜不能观察到的结构为 A.菌毛 B.荚膜 C.鞭毛 D.芽胞 E.包涵体 5.下列哪类微生物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霉菌 B.腮腺炎病毒 C.放线菌 D.支原体 E.立克次体 6.下列中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质 E.荚膜 7.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与致病性密切相关的重要成分是 A.特异性多糖 B.脂蛋白 C.肽聚糖 D.脂多糖 E. 微孔蛋白

循环水之微生物与藻类

循环水之微生物与藻类 微生物污泥又称为微生物软泥或粘泥,是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分泌的粘稠液,把环境中的无机盐、砂尘土、腐蚀产物、淤泥、油污等粘结在一起,而形成的粘泥状沉积物。在温度适宜的水和土壤中,最适宜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例如,在工业冷却水系统中的管道、水槽、冷却塔等的表面,常有微生物污泥覆盖。在机加工冷印用的乳化液中,也常发现细菌的滋生和污泥的形成,致使溶液变臭,环境被污染。 为了控制和清除微生物污泥,首先应对微生物粘泥形成的原因阳条件,以及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有所了解。 1.工业生产环境中常见的微生物 在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土壤、矿井、污水以及某些适宜于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中,常见的主要微生物有下述几种。 (1)细菌细菌一般是似单细胞或多细胞的菌落生存,不同类剐的细菌于有不同的适宜生存条件。 a.厌气性细菌在其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不需要有氧气,即可把有机物转化为氨、氮等物质,它可以在无氧的条件下生存。在缺氧和其他的适当条件下,厌氧性细菌大量地滋生,并产生粘质膜,覆盖在器壁和管道的内外表面。反之,在有氧的条件下,它不能生存。 例如,硫酸盐还原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之一。它的种类很多,广泛存在于中性的土壤、海水、河水、油井及锈层中。其主要的

特点是可以把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如硫化氢等。最适宜的生存温度是20~30%,pH值7.2~7.5,其耐热菌种甚至可以在55~ 65℃的条件下生长。 b.好氧性细菌(嗜氧性细菌) 好氧性细菌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要有氧气,才能吐故纳新,把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一旦隔绝空气,即会死亡。其主要品种有以下几类。 (a)铁细菌在中性的含有机物及可溶性铁盐的土壤、水、锈层中均可生存。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种类很多。其活动的特点是可在中性介质中依靠如下反应,获得发生新陈代谢作用的能量。反应所生成的高价铁盐,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可以把硫化物氧化成硫酸。其最适宜的生存温度是20~25℃,pH值7~1.4。这种细菌常常与黄铁矿的沉淀物的氧化过程有关。 Fe2+==Fe3++e (b)硫氧化菌它们有氧化硫杆菌、排硫杆菌、水泥崩解硫杆菌等。氧化硫杆菌可以把元素硫、硫代硫酸盐氧化成硫酸,存在于土壤、水泥、污水中,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和腐蚀性。其最适宜的生存温度是28—30%,pH值是2.5—3.5,但即使在pH值低于0.6的环境中也能生存。 此外,还有一些细菌,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的条件下,均可以生存。例如,硝酸盐还原菌。硝酸盐还原菌主要存在于有硝酸盐的土壤和水中,能把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和氮小,最适宜在愠度27%左右,pH 值是5.5~8.5的环境中存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