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庄子的艺术精神

论庄子的艺术精神

论庄子的艺术精神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庄子思想的解读,来说明庄子对艺术、文学的影响。那种无为、虚静、自由是精神上的超越,冥想和神秘的体验。对艺术领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从多种层面上去理解庄子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
虚静 技 道 自由
一 庄子思想的开端
作为哲学家,庄子的哲学追求与他的存在方式,往往呈现内在的一致性。从哲学的层面上看,庄子由齐物而主张以道观之,由反对以人灭天而崇尚逍游之境,这种立场同样体现于自身的生活过程。《庄子·秋水》对同一件事件的叙述更为形象、生动。“庄子执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五巾笥而藏于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无为有国者所羁”,也就是超外在政治关系对自我的束缚,“曳尾于涂中”,则隐喻着回到自然,走向逍遥。按庄子的理解,社会政治关系总是意味着束缚和限定,唯有摆脱这种限定,才能达到合乎天性的逍遥之境;在政治上地位与逍遥的生活之间,庄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种选择所体现的是为学、为道与为人的统一。求得精神上的自由解放。他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想以此来消解政治上的压迫,提出“绝圣弃智、返璞归真”的思想。顺其自然,回到原始社会那种无争的生活。保持天地之大德,纯任自然之大美。庄子对人为的机巧,或者说文明的进步都报有本能的抵制态度。因为在庄子看来,这些进步越来越背离大道。人性的进化是一切邪恶的根源。保持原有人之本性。这些是庄子平等关照的思想而来的。一切人、一切物的平等看待。而其根源,则是有虚静之心(忘我的境界)所发出的关照。发现了一切人、一切物的本质,发现了新的对象。亦是发现了一切人、一切物都有自己的作用。
庄子厌倦人世的生活,这使得他亲近自然,经常出没于山水之间。庄子的这些性格最富于美学的意味。正因庄子艺术精神的全体呈露,而将他整个的人生都艺术化了,便必然地会有“充实不可己”的强烈的艺术冲动。正因他有种强烈的艺术冲动,所以他实际便创造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品,这既是流传到现在的《庄子》一书中的主要部分。
《天下篇》的一段文章中,自“以谬悠之说”起,至“彼其充实不可以己”止,中间除“独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数语,系以自己的人生态度说明其文章的内容以外,凡八十二字,皆系对其文章之艺术性的描述

与欣赏。所以他的文章,正是意识的艺术创造。
庄子不仅有其丰富的创造实践,而且有独到的文学见解。其深刻而精辟的美学思想启示了后世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在艺术文学上,两晋以来绘画、书法、诗歌中强调传神、写意等理论,提倡“炫外之音”、“画外之景”、“文外曲致”等等,也都是“得意忘象”思想的反映。
二、 “虚静”绘画的心境
庄子的“虚静”之说不仅是写作的心理准备,同时也是审美的一种状态和境界。绘画既是如此。“虚静”是庄子的“心斋”的本质,是庄子所提倡的美学心态。庄子美学思想中一种无欲无虑,虚空澄静的旷达心态。在庄老看来是一个人心态专一,不用耳听,而用心去体会;体察万物,给你带来的感受,自然之心就会得到“自由”的发挥,从而关照到无限之美,感受到至美的境界。
古代不论是文学还是绘画、书画等艺术创作,还是文艺鉴赏,均把“虚静”视为创作或鉴赏主体修养的最基本条件。庄子克就人生自身而言体道,是忘知忘己。有如槁木死灰,以保持住其虚静之心;克就某一具体之艺术活动而言,则是忘去艺术对象以外之一切,以全神凝注于对象之上,此即所谓“用志不分”以虚静之心照物;则心与物冥为一体,此时之某一物即系一切;而此外之物皆忘,此即成为美的关照。佝偻丈人所说的突即由忘知忘己以呈现其虚静之心,而将此虚静之心凝注于蜩翼。(艺术对象)之上,此时蜩翼以外之一切;皆已将其忘掉,而蜩翼即无异于天地万物,这正是美的关照的具体实现。值得重视的是,虚静以养气,不仅仅是为了调整一下心理,形成审美注意,更重要的是为了使人获得审美的心境,胸次和人格。和大自然的物我合一、天人合一之境界。
画家要以虚静之心、空明之心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静观”,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用自己的真性去想,去思辨,去悟道,使感受升华而成为自己独到的观念和个性认识。这独特个性的观念和认识,自然地上升为某种特殊的精神。这种特殊精神的获得,就要靠虚静之心去体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在无限的时空合一体中,自由地与大自然绸缪相糅。有此之心,不想成为艺术家也很难。
庄子所提倡的以“道”为出发点的艺术境界是艺术家游心于天地与万物合一,身心融化于宇宙之中所达到的境地,是艺术家们所孜孜追求的艺术灵魂和至境。当然这于“技也是分不开的。
三、 “技”进于“道”
《达生》篇中 讲了“梓庆削木为鐻”“佝偻者承蜩”“津人操舟若神”“吕梁丈夫蹈水”

等说明庄子是把由技巧而进于艺术的情形,称之为“道”。他所说的“累丸”的情形,乃是技巧修养的过程。体现艺术之精神。
这些寓言故事描绘了一批工匠、艺人、船夫、游泳能手、射箭高手等在技法上达到的高度的自由。庄子所要求的艺术创造必须如造物者之“雕刻“、“鐻形”、“乘蜩”等。创造便能完全合乎物的本质、本性,这才是最高的艺术创造。这必须通过技巧的修养于精神上的修养才能达到。艺术最高标准是技巧与心灵的进程。首先必须有法度。若以木匠而言,即应当有规矩,但欲由一般的工艺进而为艺术,则须由有法而进于无法,在无法中而又有法。有法而无法,乃是把法的规格性、局限性化掉了,实际上是超过了法的无法,所以在无法中而又自然有法。这些寓言故事包含的内容中:1非常重视技巧。这种技巧要达到手与心应,指于物化的程度。2手与心应之心,乃是心与物相融之心,亦既是主观一体之心。3要达到心与物相融,须经过“齐以静心”的功夫。庄子之所谓“心斋”、“坐忘”。这是艺术家人格修养的起点,也是艺术家人格修养的终点。4由上述的精神所能达到的技巧上的特别成就与一般的技巧相较。庄子及其后学便称之为道,此即庖丁所谓“臣之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近乎技”是由实用的要求于拘束而达到艺术的自由解放。
四、 艺术的“自由”
庄子在“庖丁解牛”、“佝偻者乘蜩”、“解衣般礴”的故事中关于创造自由就是审美境界的论述。庖丁从解牛的过程中所达到的自由境界,实质上就是审美的境界。“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就是说庖丁解牛符合音乐和舞蹈节奏,已经达到审美的境界。庖丁从解牛中得到的快乐,是因为自己获得了创造的自由,他的精神由此而得到由技巧的解放而来的自由感与充实感。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技术对心的制约性解除了于是解牛成了无所系缚的精神游戏。在艺术创作中也是如此。
艺术最根本的社会功能在于使人类的个性、才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美与艺术所在的领域里,如我们已经指出的是“自由王国”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类已经超出了生存需要的满足,生存需要的满足不是目的,人类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成为目的。自由带来的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实质上就是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小结
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庄子无疑是一个不可突视的人物。以汪洋恣肆的文学为形式,以不拘常理的观念为内容。庄子为人们提借了一个独特的思想世界。他即反对纵欲于声色滋味和权势财货,也反对有违天性的禁欲;

他呼唤沉迷世俗的人们挣脱人为的精神桎槁回归自然,消解尘世的忧患、苦闷和烦扰。追求真实和快乐的人生,在自由的精神境界里畅游。这是思维成果、理论形态和表达方式,在文学艺术领域获得了最广泛的发展和应用的空间,被认为是中国艺术之神髓。













参考书目:
1、 涂光社著《庄子范畴心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版
2、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版
3、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11月版
4、傅佩荣著《解读庄子》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7年10月版
5、杨国荣著《庄子的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十月版
6、潘鸿生著《南怀瑾讲庄子》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年5月版
7、刘钢纪著《艺术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年10月版
8、宗白华著《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1月版
9、邬建著《贾友福山水画教学体系》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08年3月版
10、傅京生著《贾友福绘画创作及其美学思维文脉渊源》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8年3月版
??

??

??

??




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