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氧吸收与解析实验报告

氧吸收与解析实验报告

氧吸收与解析实验报告
氧吸收与解析实验报告

氧吸收与解吸实验

实验日期:2011/4/15

班级:*****

姓名:****

学号:********

同组人: **

实验装置:3号陶瓷拉西环

摘要:

填料塔是化工过程重要的单元,本实验在室温、常压下,通过分别测定干、湿填料层压降与空塔气速的数据,并作图分析得到两种情况下塔压降与空塔气速关系,从而熟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确定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进而得知填料塔的处理能力及性能高低。同时,本实验通过对富氧水进行解吸,测定了解吸液相体积的总传质系数K x a ,进而确定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H OL 。

一、实验名称:氧吸收与解吸实验 二、目的及任务:

1. 熟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

2. 观察填料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 掌握总传质系数K x a 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因素;

4. 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三、基本原理:

本装置先用吸收柱将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后(并流操作,该步实验中省略),送入

解吸塔顶再用空气进行解吸,实验需测定不同液量和气量下的解吸总传质系数K x a ,并进行关联,得到K x a=AL a 〃V b 的关联式,同时对四种不同填料的传质效果及流体力学性能进行比较。本实验手工采集数据,具有可操作性。 1. 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

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此压降对气速作图可得一斜率为1.8~2的直线(图中aa 线)。当有喷淋量时,在低气速下(c 点以前)压降也正比于气速的1.8~2次幂,但大于同一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 段)。随气速的增加,出现截点(图中c 点),持液量开始增大,压降-气速线向上弯,斜率变陡(图中cd 段)。到液泛点(图中d 点)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2. 传质实验:

填料塔与板式塔气液两相接触情况不同。在填料塔中,两相传质主要是在填料有效湿表面上进行,需要计算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填料高度,其计算方法有:传质系数法、传质单元法和等板高度法。

本实验是对富氧水进行解吸。由于富氧水浓度很小,可认为气液两相的平衡关系服从亨

图1-1 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示意图

利定律,即平衡线为直线,操作线也是直线,因此可以用对数平均浓度差计算填料层传质平均推动力。整理得到相应的传质速率方式为:

m p x A x V a K G ???= m p A x x V G a K ??=

其中 2

2112211ln

)

()(e e e e m x x x x x x x x x -----=

?

()21x x L G A -= Ω?=Z V p 相关的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为:

OL OL x x e x N H x

x dx

a K L Z ?=-Ω?=

?12 即 OL OL N Z H /= 其中 m x x e OL x x x x x dx N ?-=-=?

21

1

2

, Ω

?=a K L

H x OL 式中:

G A —单位时间内氧的解吸量[Kmol/h] K x a —总体积传质系数[Kmol/m 3?h ?Δx] V P —填料层体积[m 3] Δx m —液相对数平均浓度差

x 1 —液相进塔时的摩尔分率(塔顶)

x e1 —与出塔气相y 1平衡的液相摩尔分率(塔顶) x 2 —液相出塔的摩尔分率(塔底)

x e2 —与进塔气相y 2平衡的液相摩尔分率(塔底) Z —填料层高度[m] Ω —塔截面积[m 2] L —解吸液流量[Kmol/h]

H OL —以液相为推动力的传质单元高度 N OL —以液相为推动力的传质单元数

由于氧气为难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传质阻力几乎全部集中于液膜中,即K x =k x , 由于属液膜控制过程,所以要提高总传质系数K x a ,应增大液相的湍动程度。

在y —x 图中,解吸过程的操作线在平衡线下方,本实验中还是一条平行于横坐标的水平线(因氧在水中浓度很小)。

本实验在计算时,气液相浓度的单位用摩尔分率而不用摩尔比,这是因为在y —x 图中,平衡线为直线,操作线也是直线,计算比较简单。

四、实验装置与流程:

实验装置:3号陶瓷拉西环

1.基本数据:

解吸塔径Φ=0.1m,吸收塔径Φ=0.032m,填料层高度0.8m

填料参数:瓷拉西环(12×12×1.3)mm a

t =403m2/m3 ε=0.764m3/m3 a

t

/ε=903m2/m3

2.流程:

图2是氧气吸收解吸装置流程图。氧气由氧气钢瓶供给,经减压阀2进入氧气缓冲罐4,稳压在0.04~0.05[Mpa],为确保安全,缓冲罐上装有安全阀6,由阀7调节氧气流量,并经转子流量计8计量,进入吸收塔9中,与水并流吸收。含富氧水经管道在解吸塔的顶部喷淋。空气由风机13供给,经缓冲罐14,由阀16调节流量经转子流量计17计量,通入解吸塔底部解吸富氧水,解吸后的尾气从塔顶排出,贫氧水从塔底经平衡罐19排出。

自来水经调节阀10,由转子流量计17计量后进入吸收柱。

由于气体流量与气体状态有关,所以每个气体流量计前均有表压计和温度计。空气流量计前装有计前表压计23。为了测量填料层压降,解吸塔装有压差计22。

在解吸塔入口设有入口采出阀12,用于采集入口水样,出口水样在塔底排液平衡罐上采出阀20取样。

图-2 氧气吸收解吸装置流程图

1、氧气钢瓶 9、吸收塔 17、空气转子流量计

2、氧减压阀 10、水流量调节阀 18、解吸塔

3、氧压力表 11、水转子流量计 19、液位平衡罐

4、氧缓冲罐 12、富氧水取样阀 20、贫氧水取样阀

5、氧压力表 13、风机 21、温度计

6、安全阀 14、空气缓冲罐 22、压差计

7、氧气流量调节阀 15、温度计 23、流量计前表压计

8、氧转子流量计 16、空气流量调节阀 24、防水倒灌阀

五、操作要点:

1、流体力学性能测定

(1)测定干填料压降塔内填料务必事先吹干。

a.塔内填料务必事先吹干。

b.改变空气流量,测定填料塔压降,测取6~8组数据。

(2)测定湿填料压降

a.测定前要进行预液泛,使填料表面充分润湿。

b.固定水在某一喷淋量下,改变空气流量,测定填料塔压降,测取8~10组数据。

c.实验接近液泛时,进塔气体的增加量要减小,否则图中泛点不容易找到。密切

观察填料表面气液接触状况,并注意填料层压降变化幅度,务必让各参数稳定

后再读数据,液泛后填料层压降在几乎不变气速下明显上升,务必要掌握这个

特点。稍稍增加气量,再取一、两个点即可。注意不要使气速过分超过泛点,

避免冲破和冲跑填料。

(3)注意空气转子流量计的调节阀要缓慢开启和关闭,以免撞破玻璃管。

2、传质实验

(1)氧气减压后进入缓冲罐,罐内压力保持0.04~0.05[Mpa],不要过高,并注意减压阀使

用方法。为防止水倒灌进入氧气转子流量计中,开水前要关闭防倒灌阀24,或先通入氧气后通水。

(2)传质实验操作条件选取

水喷淋密度取10~15[m3/m2?h],空塔气速0.5~0.8[m/s]氧气入塔流量为0.01~

0.02[m3/h],适当调节氧气流量,使吸收后的富氧水浓度控制在≤19.9[mg/l]。(3)塔顶和塔底液相氧浓度测定:

分别从塔顶与塔底取出富氧水和贫氧水,用测氧仪分析各自氧的含量。(测氧仪的使用见附录)

(4)实验完毕,关闭氧气时,务必先关氧气钢瓶总阀,然后才能关闭减压阀2及调节阀8。

检查总电源、总水阀及各管路阀门,确实安全后方可离开。

六、实验数据处理 1. 流体力学性能实验

(1) 原始数据

干床数据

表1干床数据

T=36.7 o C ,d= 0.1 m ,h=0.8 m 序号 空气流量 (m3/h )

空气压力降 (Pa ) 填料塔压降 (Pa ) 1 40 5330 1420 2 35 3970 1060 3 30 2820 750 4 25 1930 520 5 20 1250 340 6 7

15 10

730 350

200 100

干床处理数据:

表2干床数据处理

序号 校正空气流量 (m3/h ) 流速 (m/h ) 单位高度压差 (Pa/m ) logu log(△P/z) 1 40.0831 5106.13 1775 3.7081 3.2492 2 35.2986 4496.64 1325 3.6529 3.1222 3 30.4226 3875.49 937.5 3.5882 2.972 4 25.4612 3243.46 650 3.511 2.8129 5 20.4364 2603.36 425 3.4155 2.6284 6 15.3663 1957.49 250 3.2967 2.3979 7

10.2633

1307.43

125

3.1164

2.0969

干塔压降与液速关系图:

y = 1.9433x -3.9873

1.5

1.71.9

2.12.32.52.72.9

3.13.33.53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log(Δp/z)

log(Δp/z)线性(log(Δp/z))

湿床数据

表3湿床数据

T= 34.1 o C,d=0.1 m,h=0.8 m

序号空气流量

(m3/h)空气压力左

(Pa)

填料塔压降左

(Pa)

1 7 260 190

2 9 400 220

3 11 550 240

4 13 750 330

5 15 980 440

6 1

7 1260 590

7 19 1600 760

8 21 2090 1160

9 23 2740 1630

10 25 3680 2210

11 26 4370 2830

处理数据:

表4湿床数据处理

序号校正空气流量

(m3/h)

流速

(m/h)

单位高度压差

(Pa/m)

logu log(△P/z)

1 7.3181 932.239 237.5 2.9695 2.4726

2 9.396 1196.94

3 275 3.0781 2.5362

3 11.4671 1460.776 300 3.1646 2.574

4 13.525

5 1722.988 412.5 3.2363 2.7123

5 15.5712 1983.593 550 3.2975 2.8373

6 17.5992 2241.934 737.5 3.3506 2.9647

7 19.6047 2497.412 950 3.3975 3.0746

8 21.5656 2747.216 1450 3.4389 3.2583

9 23.4719 2990.057 2037.5 3.4757 3.406

10 25.2845 3220.961 2762.5 3.508 3.5382

11 26.1242 3327.926 3537.5 3.5221 3.6456

A

B

22.22.42.6

2.83

3.23.43.63.82.8

3

3.2

3.4

3.6

A:载点 B:泛点

合并图如下:

A

B

22.22.42.6

2.83

3.23.43.63.82.5

3

3.5

4

数据处理举例

取干填料第一组数据进行计算: 指示流量h

m

v 3

1

40=,则校正流量

h T P T P V V 312211

2m

0831.4015

.293)5330101325(15

.30710132540=?+??==

气速h m d v u 133.51061

.014.34

0831.4014.34222=??=??=

)/(17758.0/1420/△m pa z p ==

2、传质实验 传质数据

表5传质数据

d= 0.1 m ,h=0.8 m ,氧气流量Q=0.25ml/min 水流量Q=65L/h

组别 空气流量 (m 3/h ) 空气压力降(Pa ) 填料塔压降(Pa ) 氧气浓度 顶(mg/L ) 氧气浓度

底(mg/L )

富氧水

温度(o C ) 贫氧水

温度(o C )

1 15 870 450 18.68 8.58 28.4 26.3 1 15 870 450 18.63 8.58 28.6 26.1

2 14 780 410 19.29 8.39 29.1 26.

3 2 14

780

410

19.31

8.4

28.8

26.2

处理数据:

表6传质数据处理表

d= 0.1 m ,h=0.8 m ,氧气流量Q=0.25ml/min 水流量Q=65L/h 组别

校正空气流量 (m 3/h )

平均温度 (o C ) 亨利 常数 E 液体流量 (mol/h )

气体流量 (kmol/h ) (×10-5) 亨利 常数 m 1 15.666 27.35 4605677 3.611 2.0516 45353 1 15.666 27.35 4605677 3.611 2.0414 45353 2 14.637 27.7 4631025 3.611 2.2141 45612 2

14.632

27.5

4616543 3.611 2.2161

45469

表7传质数据处理表

d= 0.1 m ,h= 0.8 m ,氧气流量Q=0.25ml/min 水流量Q=65L/h 组别

平衡组成 x e1(2) (×10-6)

塔顶组成

x 1 (×10-5) 塔底组成

x 2 (×10-6) 平均推动力

Dx m (×10-6) 系统总压 P 总 (Kpa ) 传质系数 K x a (mol/h) 传质单元高度

H oL (m ) 1 4.6303 1.05075 4.8263 1.6706 101.55 1955.52 0.2352 1 4.6303 1.04794 4.8263 1.6646 101.55 1952.76 0.2355 2 4.604 1.08506 4.7194 1.536 101.53 2295.31 0.2004 2

4.6185

1.08619

4.725

1.5076

101.53

2340.73

0.1965

数据处理过程举例:

kpa

t t E t 460567710)56.207714.0105694.8(℃

35.272

3

.264.28625=?++?-==+=

-

m

2352.000785

.04.114978

.2Ω/52.1955102.300628.0100516.2x △00628.08.01.0414.3414.3)/(100516.2)108263.410051.1(78.2)(78.2/18

50

/5010

6706.1)106303.410051.1106303.4108263.4ln(10051.1108263.4)ln()()(x △108263.41032

1810051.1103218106303.44535321.0106303.44535321.045353

55.1014605677m 101.55kpa

0.45/2101.325p △21

3

6

53

22565216

6

56656112211226

6225

6116

226

11=?==?=???===??==?=?-??=-====?=?-??-??-?=-----=?=??=?=??=?===?=======+=+=------------------Kxa L Hol h m Kmol Vp G Kxa m z d Vp h Kmol x x L G Kmol

h Kmol h l L x x x x x x x x c x c x m y x m y x p E p p m A A e e e e m e e o

七、结果讨论及误差分析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

a.从图上可以看出,随着气速的增大,单位高度的塔中的压降变化都随着气速的增大而变大;其中空塔的变化规律近似为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而在湿塔中,在某一气速范围内,其变化规律也成线性增大变化,但随着气速的增大,变化斜率越来越大。在同一气速下,湿塔的压降大于干塔的压降,而且在气速较低的时候,两者变化速率相差不大,当气速进一步增大时,湿塔的变化明显比干塔快了很多。

b.由于有液体的缘故,使得阻力增大,从而造成湿塔压降比干塔压降大,在气速很小时,湿塔和干塔的变化速率相同,因为气体很少时,在一定范围内二者互不干扰彼此流动,因而在湿塔中的气速较小段,会呈现与干塔时候相同的变化速率,当气速进一步增大的时候,气液相互干扰加强,气体对液体的流动有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从而是的变化速率加快,当进一步增大气速时,发生汽泛现象,使得液体不能流下,从而使得阻力显著提高,从而使得单位高度的压降明显的上升。

c.由2可以推测,如果增大流体流量,其单位高度的压降也会上升。

气速很小时,气液接触较少,不利于传质的进行,从经济的方面考虑,在工业上应该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当发生液泛时,压降对气体的波动很敏感,不易控制,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而在实际生产中,在第二段(载点与泛点之间)的范围内是比较合理的。 (2)传质实验:

a. 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其值的大小反应了设备效能的好坏,增大液相总传质系数下降,有利于提高填料塔的传质性能。由于氧气是难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传质阻力几乎全部集中在液膜中,即x x k K ,由于属于液膜控制过程,所以要提高液相总传质系数

a K x ,应增大液相的湍动程度,即增大喷淋量。

b.实验在测取氧气含量时,数据浮动很大,难以确定,而且温度的控制也不是很好,而亨利系数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温度,因而,温度的不稳定对实验有很大的影响。

(3)误差分析:本实验的误差的因素分为所用一起的系统误差和操作人员的人为误差,系统误差主要存在于转子流量计的测量准确度,压差计和气压计的准确度,而能产生人为误差的步骤有很多,主要的是在转子流量计和U 型压差计的读数步骤,二者都需要等到读数稳定后在读数,而实际操作中由于其中的液体都处于流动状态,所以示数难以稳定,再加上操作者的观察问题,读数很难精确,造成较大的误差。另外气体流量校正是否准确合理,水中氧含量测量的是否准确也影响最后结果的准确性。 八、思考题

1.阐述干填料压降线和湿填料压降线的特征。

答:气体通过干填料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一致,单位压降与空塔气速的关系为一条直线。

当有喷淋量时,在双对数坐标中,湿塔的曲线适中在干塔曲线的上方,即,湿塔的压降始终比相同气速下的干塔压降大,低气速下,ΔP~u 为一条直线,此直线的斜率约等于气体通过干填料的斜率,且稍大于相同气速下的干填料的压降;随气速的增加,出现载点,持液量开始增大,曲线变陡,但是随着气速增大斜率近似稳定,到液泛点后,压降随着气速增大急剧上升,压降与气速仍为线性关系。

2.工业上,吸收在低温、加压,在进行而解吸在高温、常压下进行,为什么?

答:低温高压下,气体的溶解度增大,有利于气体的吸收,而高温常压下,相比于其体吸收是的情况,温度升高,压力降低,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有利于气体的解吸。 3. 为什么易溶气体的吸收和解吸属于气膜控制过程,难溶气体的吸收和解吸属于液膜控制过程?

答:气相阻力控制与液相阻力控制式:

,即总传质阻力为气相传质阻力

与液相传质阻力之和。易溶气体的相平衡常数m 很小,故,得≈,即,

此时传质阻力主要集中在气相,属于气膜控制过程。而难溶气体的相平衡常数m 很大,故

, 得,即

此时传质阻力主要集中在液相,属于液膜控制过程。

4.试计算实验条件下实际液气V/L比是最小液气比(V/L)min的多少倍?

答:(V/L)min=(X1-X2)/(X1*m-Y2)=(1.51-0.671)*10^(-5)/(45353*1.51*10^(-5)-0.21)

=1.767*10^(-5)

实际气液比(V/L)=2.0516*10^(-2)/3.611=0.005682

则(V/L)/(V/L)min=321.6

故实际气液比为最小气液比的321.6倍

5.为什么易溶气体的吸收和解吸属于气膜控制过程,难溶气体的吸收和解吸属于液膜控制过程?

答:对于易溶气体而言,其主要的阻力来自溶质从气相到气液界面扩散的阻力,从气液界面到溶液的过程所受到的阻力相对来说很小,所以在吸收过程显示为气膜控制过程;而对于难溶气体,吸收时受到的主要阻力是在气液界面到液相的过程中产生,而在气相到气液界面的阻力相对来说很小,所以其吸收的过程显示为液膜控制过程。

6.填料塔结构有什么特点?

答:填料塔是以塔内的填料作为气液两相间接触构件的传质设备。填料塔的塔身是一直立式圆筒,底部装有填料支承板,填料以乱堆或整砌的方式放置在支承板上。填料的上方安装填料压板,以防被上升气流吹动。液体从塔顶经液体分布器喷淋到填料上,并沿填料表面流下。气体从塔底送入,经气体分布装置(小直径塔一般不设气体分布装置)分布后,与液体呈逆流连续通过填料层的空隙,在填料表面上,气液两相密切接触进行传质。填料塔属于连续接触式气液传质设备,两相组成沿塔高连续变化,在正常操作状态下,气相为连续相,液相为分散相。

最新浙江大学化工原理实验---填料塔吸收实验报告分析解析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过程工程原理实验(乙) 指导老师: 叶向群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吸收实验 实验类型:工程实验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填料塔吸收操作及体积吸收系数测定 1 实验目的: 1.1 了解填料吸收塔的构造并熟悉吸收塔的操作; 1.2 观察填料塔的液泛现象,测定泛点空气塔气速; 1.3 测定填料层压降ΔP 与空塔气速u 的关系曲线; 1.4 测定含氨空气—水系统的体积吸收系数K y a 。 2 实验装置: 2.1 本实验的装置流程图如图1: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2015.12.26 地点:教十2109

2.2物系:水—空气—氨气。惰性气体由漩涡气泵提供,氨气由液氮钢瓶提供,吸收剂水采用自来水,他们的流量分别通过转子流量计。水从塔顶喷淋至调料层与自下而上的含氮空气进行吸收过程,溶液由塔底经过液封管流出塔外,塔底有液相取样口,经吸收后的尾气由塔顶排至室外,自塔顶引出适量尾气,用化学分析法对其进行组成分析。 3 基本原理: 实验中气体流量由转子流量计测量。但由于实验测量条件与转子流量计标定条件不一定相同,故转子流量计的读数值必须进行校正。校正方法如下:

3.2 体积吸收系数的测定 3.2.1相平衡常数m 对相平衡关系遵循亨利定律的物系(一般指低浓度气体),气液平衡关系为: 相平衡常数m与系统总压P和亨利系数E的关系如下: 式中:E—亨利系数,Pa P—系统总压(实验中取塔内平均压力),Pa 亨利系数E与温度T的关系为: lg E= 11.468-1922 / T 式中:T—液相温度(实验中取塔底液相温度),K。 根据实验中所测的塔顶表压及塔顶塔底压差△p,即可求得塔内平均压力P。根据实验中所测的塔底液相温度T,利用式(4)、(5)便可求得相平衡常数m。 3.2.2 体积吸收常数 体积吸收常数是反映填料塔性能的主要参数之一,其值也是设计填料塔的重要依据。本实验属于低浓气体吸收,近似取Y≈y、X≈x。 3.2.3被吸收的氨气量,可由物料衡算 (X1-X2) 式中:V—惰性气体空气的流量,kmol/h;

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硫

实验四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硫 一、实验意义和目的 本实验采用填料吸收塔,用5%NaOH或Na2CO3溶液吸收SO2。通过实验可初步了解用填料塔的吸收净化有害气体研究方法,同时还有助于加深理解在填料塔内气液接触状况及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要达到以下目的: 1.了解用吸收法净化废气中SO2的效果; 2.改变气流速度,观察填料塔内气液接触状况和液泛现象; 3.测定填料吸收塔的吸收效率及压降; 4.测定化学吸收体系(碱液吸收SO2) 二、实验原理 含SO2的气体可采用吸收法净化。由于SO2在水中溶解度不高,常采用化学吸收方法。吸收SO2吸收剂种类较多,本实验采用NaOH或Na2CO3溶液作吸收剂,吸收过程发生的的主要化学反应为: 2NaOH+SO2 —→ Na2SO3+H 2O Na2CO3+SO2 —→ Na2SO3+CO2 Na2SO3+SO2+H2O —→2NaHSO3; 实验过程中通过测定填料吸收塔进出口气体中SO2的含量,即可近似计算出吸收塔的平均净化效率,进而了解吸收效果。气体中SO2含量的测定采用:甲醛缓冲溶液吸收一盐酸付玫瑰苯胺比色法。 实验中通过测出填料塔进出口气体的全压,即可计算出填料塔的压降;若填料塔的进出口管道直径相等,用U型管压差计测出其静压差即可求出压降。 三、实验装置、流程仪器设备和试剂 (一)实验装置、流程、仪器设备和试剂 实验装置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SO2吸收实验装置

1一空压机;2一缓冲罐;3一转子流量计(气);4一毛细管流量计;5—转子 流量计(水);6一压差计;7一填料塔;8一S02钢瓶;9一混合缓冲器;10— 受液槽;11一高位液槽;12、13一取样口;14一压力计;15一温度计;16一 压力表;17一放空阀;18—泵 图2:SO2吸收试验装置 吸收液从高位液槽通过转子流量计,由填料塔上部经喷淋装置进人塔内,流经填料表面,由塔下部排到受液槽。空气由空压机经缓冲罐后,通过转子流量计进人混合缓冲器,并与SO2气体相混合,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混合气。SO2来自钢瓶,并经毛细管流量计计量后进人混合缓冲器。含SO2的空气从塔底进气口进人填料塔内,通过填料层后,尾气由塔顶排出。 (二)实验仪器设备 空压机压力7 kg/cm2,气量3.6m3 /h 1台 液体SO2钢瓶1瓶 填料塔D=700mm H=650mm 1台 填料Φ=5~8mm瓷杯若干 泵扬程3m,流量4001/h 1台 缓冲罐容积lm3l个 高位槽500×400 x×600m 1个 混合缓冲罐0.5m3 1个 受液槽500×400×600mm 1个 转子流量计(水)10-100L/hLZB-10 1个 转子流量计(气)4-40m3/hLZB-40 1个 毛细管流量计0.1-0.3mm 1个 U型管压力计200mm 3只

原子吸收实验报告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含待测组分的原子蒸汽对自己光源辐射出来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或光波)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由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所用空心阴极灯的专属性很强,所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选择性高,干扰较少且易克服。而且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原子蒸汽中的基态原子数比激发态原子数多的多,故测定的是大部分的基态原子,这就使得该法测定的灵敏度较高。由此可见,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特效性、准确性和灵敏度都很好的一种金属元素定量分析法。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原子吸收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及使用方法。 2.掌握原子吸收光谱仪中的石墨炉原子化法和火焰原子化法。 二.实验原理 原子光谱是由于其价电子在不同能级间发生跃迁而产生的。当原子受到外界能量的激发时,根据能量的不同,其价电子会跃迁到不同的能级上。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第一激发态时要吸收一定的能量,同时由于其不稳定,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跃迁回基态,并以光波的形式辐射现同样的能量。根据△E=hυ可知,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外层电子排布的不同,则核外电子从基态受激发而跃迁到其第一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也不同,同样,再跃迁回基态时所发射的光波频率即元素的共振线也就不同,所以,这种共振线就是所谓的元素的特征谱线。加之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的直接跃迁最易发生,因此,对于大多数的元素来说,共振线就是元素的灵敏线。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就是利用处于基态的待测原子蒸汽对从光源辐射的共振线的吸收来进行的。 三火焰原子化器与石墨炉原子化器 原子化系统的作用是将待测试液中的元素转变成原子蒸汽。具体方法有火焰原子化法和无火焰原子化法两种,前者较为常用。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一、 实验名称: 吸收实验 二、实验目的: 1.学习填料塔的操作; 2. 测定填料塔体积吸收系数K Y a. 三、实验原理: 对填料吸收塔的要求,既希望它的传质效率高,又希望它的压降低以省能耗。但两者往往是矛盾的,故面对一台吸收塔应摸索它的适宜操作条件。 (一)、空塔气速与填料层压降关系 气体通过填料层压降△P 与填料特性及气、液流量大小等有关,常通过实验测定。 若以空塔气速o u [m/s]为横坐标,单位填料层压降 Z P ?[mmH 20/m]为纵坐标,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如图2-2-7-1所示。当液体喷淋量L 0=0时,可知 Z P ?~o u 关系为一直线,其斜率约—2,当喷淋量为L 1时, Z P ?~o u 为一折线,若喷淋量越大,折线位置越向左移动,图中L 2>L 1。每条折线分为三个区段, Z P ?值较小时为恒持液区, Z P ?~o u 关系曲线斜率与干塔的相同。Z P ?值为中间时叫截液区,Z P ?~o u 曲线斜率大于2,持液区与截液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截点A 。 Z P ?值较大时叫液泛区,Z P ?~o u 曲线斜率大于10,截液区与液泛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泛点B 。在液泛区塔已无法操作。塔的最适宜操作条件是在截点与泛点之间,此时塔效率最高。 吸收实验

图2-2-7-1 填料塔层的 Z P ?~o u 关系图 图2-2-7-2 吸收塔物料衡算 (二)、吸收系数与吸收效率 本实验用水吸收空气与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氨易溶于水,故此操作属气膜控制。若气相中氨的浓度较小,则氨溶于水后的气液平衡关系可认为符合亨利定律,吸收平均推动力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进行计算。其吸收速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m Ya A Y H K N ???Ω?= (1) 式中:N A ——被吸收的氨量[kmolNH 3/h]; Ω——塔的截面积[m 2] H ——填料层高度[m] ?Y m ——气相对数平均推动力 K Y a ——气相体积吸收系数[kmolNH 3/m 3 ·h] 被吸收氨量的计算,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见图2-2-7-2):

化工原理实验实验报告

篇一: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吸收实验 姓名 专业月实验内容吸收实验指导教师 一、实验名称: 吸收实验 二、实验目的: 1.学习填料塔的操作; 2. 测定填料塔体积吸收系数kya. 三、实验原理: 对填料吸收塔的要求,既希望它的传质效率高,又希望它的压降低以省能耗。但两者往往是矛盾的,故面对一台吸收塔应摸索它的适宜操作条件。 (一)、空塔气速与填料层压降关系 气体通过填料层压降△p与填料特性及气、液流量大小等有关,常通过实验测定。 若以空塔气速uo[m/s]为横坐标,单位填料层压降?p[mmh20/m]为纵坐标,在z ?p~uo关系z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如图2-2-7-1所示。当液体喷淋量l0=0时,可知 为一直线,其斜率约1.0—2,当喷淋量为l1时,?p~uo为一折线,若喷淋量越大,z ?p值较小时为恒持z折线位置越向左移动,图中l2>l1。每条折线分为三个区段, 液区,?p?p?p~uo关系曲线斜率与干塔的相同。值为中间时叫截液区,~uo曲zzz ?p值较大时叫液泛区,z线斜率大于2,持液区与截液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截点a。 姓名 专业月实验内容指导教师?p~uo曲线斜率大于10,截液区与液泛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泛点b。在液泛区塔已z 无法操作。塔的最适宜操作条件是在截点与泛点之间,此时塔效率最高。 图2-2-7-1 填料塔层的?p~uo关系图 z 图2-2-7-2 吸收塔物料衡算 (二)、吸收系数与吸收效率 本实验用水吸收空气与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氨易溶于水,故此操作属气膜控制。若气相中氨的浓度较小,则氨溶于水后的气液平衡关系可认为符合亨利定律,吸收姓名 专业月实验内容指导教师平均推动力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进行计算。其吸收速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na?kya???h??ym(1)式中:na——被吸收的氨量[kmolnh3/h];?——塔的截面积[m2] h——填料层高度[m] ?ym——气相对数平均推动力 kya——气相体积吸收系数[kmolnh3/m3·h] 被吸收氨量的计算,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见图2-2-7-2): na?v(y1?y2)?l(x1?x2) (2)式中:v——空气的流量[kmol空气/h] l——吸收剂(水)的流量[kmolh20/h] y1——塔底气相浓度[kmolnh3/kmol空气] y2——塔顶气相浓度[kmolnh3/kmol空气] x1,x2——分别为塔底、塔顶液相浓度[kmolnh3/kmolh20] 由式(1)和式(2)联解得: kya?v(y1?y2)(3) ??h??ym 为求得kya必须先求出y1、y2和?ym之值。 1、y1值的计算:

原子吸收光谱实验报告

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实验报告 班级:环科10-1 姓名:王强学号:27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2.了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样方法及技术关键。 3.学会以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元素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火焰原子吸收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是目前使用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两种方法。相对而言,前者虽然具有振作简单、重现性好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法由于雾化效率低、火焰的稀释作用降低了基态原子浓度、基态原子在火焰的原子化区停留时间短等因素限制了测定灵敏度的提高以及样品使用量大等方面的原因,对于来源困难、鹭或数量很少的试样及固态样品的直接分析,受到很大的限制。石墨炉原子化法由于很好地克服了上述不足,近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 石墨炉原子吸收方法是利用电能使石墨炉中的石墨管温度上升至2000 ~ 3000 ℃的高温,从而使待测试样完全蒸发、充分的原子化,并且基态原子在原子化区停留时间长,所以灵敏度要比火焰原子吸收方法高几个数量级。样品用量也少,仅5 ~ 100 uL。还能直接分析固体样品。该方法的缺点是干扰较多、精密度不如火焰法好、仪器较昂贵、操作较复杂等。 本实验采用标准曲线法,待测水样品用微量分液器注入,经过干燥、灰化、原子化等过程对样品中的痕量镉进行分析。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由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生产的WFX-12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镉元素空心阴极灯 容量瓶 50 mL(5只)微量分液器 ~ mL及5 ~ 50 uL

2.试剂 100 ng/mL镉标准溶液(1%硝酸介质) 2 mol/L硝酸溶液 四、实验步骤: 1.测定条件 分析线波长: nm 灯电流:3 mA 狭缝宽度: nm 干燥温度、时间:100℃、15 s 灰化温度、时间:400℃、10 s 原子化温度、时间:2200℃、3 s 净化温度、时间:2200℃、2 s 保护气流量:100 mL/min 2.溶液的配制 取4只50 mL容量瓶,分别加入0 mL、 mL、 mL、 mL浓度为100 ng/mL的镉标准溶液,再各添加 mL硝酸溶液(2 mol/L),然后以Milli-Q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供原子吸收测定用。 取水样500 mL于烧杯中,加入5 mL浓硝酸溶液,加热浓缩后转移至50 mL 容量瓶,以Milli-Q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待测水样供原子吸收测定用。3.吸光度的测定 设置好测定条件参数,待仪器稳定后,升温空烧石墨管,用微量分液器由稀到浓向石墨管中依次注入40 uL标准溶液及待测水样,测得各份溶液的吸光度。 五、数据记录:

物质对伽马射线的吸收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得分: 实验时间: 2009 年 12 月 14 日,第十六周,周一,第 5-8 节 实验者:班级材料0705 学号 5 姓名童凌炜 同组者:班级材料0705 学号 7 姓名车宏龙 实验地点:综合楼 507 实验条件:室内温度℃,相对湿度 %,室内气压 实验题目:物质对伽马射线的吸收 实验仪器:(注明规格和型号) 射线放射源;闪烁探头;高压电源;放大器;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吸收片若干。 仪器组成如下图所示: 实验目的: 1.了解掌握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特点 2.学习掌握物质对射线的吸收规律 3.测量射线在不同物质中的吸收系数 4. 实验原理简述: 当原子核发生α和β衰变时,通常衰变到原子 核的激发态,由于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是不稳定的, 它要向低激发态跃迁,同时往往放出γ光子,这一现 象称为γ衰变。γ光子会与下列带电体发生相互作 用,原子中的束缚电子,自由电子,库伦场及核子。 这些类型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下列三种过程的一种发生:光子完全吸收、弹性散射、非弹性散射。如右所示为为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示意图

图中的三种状况分别为: 1. 低能时以光电效应为主。 2. 光子可以被原子或单个电子散射到另一方向,其能量可损失也可不损失。 3. 若入射光子的能量超过,则电子对的生成成为可能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清楚地看到,当γ光子穿过吸收物质时,通过与物质原子发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能量损失,γ射线一旦与吸收物质原子发生这三种相互作用,原来能量为的光子就消失,或散射后能量改变、偏离原来的入射方向;总之,一旦发生相互作用,就从原来的入射束中移去。γ射线穿过物质是,强度逐渐减弱,按指数规律衰减,不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光子穿过吸收层,其能量保持不变,因而没有射程概念可言,但可用“半吸收厚度”来表示γ射线对物质的穿透情况。 本实验研究的主要是窄束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规律。所谓窄束γ射线是指不包括散射成分的射线束通过吸收后的光子,仅由未经相互作用或未经碰撞的光子组成。射线束有一定宽度,只要没有散射光子,就可称之为“窄束”。 射线强度随物质厚度的衰减服从指数规律,即x e I I μ-=0 I 和0I 分别是穿透物质前后的γ射线强度;x 是γ射线穿过物质的厚度是光电、康普顿、电子对三种 效应截面之和;N 是吸收物质单位体积中的原子数;μ是物质的吸收系数, 反映了物质吸γ收射线能力的大小, 并且可以分解成这样几项: p c ph μμμμ++= 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三种效应的截面都随入射γ射线的能量γE 和吸收物质的原子序数Z 而改变。 如右所示, 图中给出了铅对γ射线的吸收系数与γ射线能量的线性关系图。 实际中通常用质量厚度)(2 -??=cm g x R m ρ来表示 吸收体的厚度,以消除密度的影响, 则射线强度的表达式修改为:ρ μ/0)(m R m e I R I -= 计数率N 总是与该时刻的射线强度成正比,因此可得:0InN R InN m +- =ρ μ 将对数形式的吸收曲线表达为图像, 得到这样的一条直线, 如右图所示. 并且可以从这条直线的斜率求出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取塔的结构和流程; 2.了解吸取剂进口条件的变化对吸取操作结果的阻碍; 3.把握吸取总传质系数Kya 的测定方法 4. 学会使用GC 二、实验原理 吸取操作是分离气体混合物的方法之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同时具有净化与回收双重目的。因而,气体出口浓度y2是度量该吸取塔性能的重要指标,但阻碍y2的因素专门多,因为吸取传质速率NA 由吸取速率方程式决定。 (一). 吸取速率方程式: 吸取传质速率由吸取速率方程决定 : m y A y aV K N ?=填 或 m y A y A K N ?= 式中: Ky 气相总传系数,mol/m3.s ; A 填料的有效接触面积,m2; Δym 塔顶、塔底气相平均推动力, V 填 填料层堆积体积,m3; Kya 气相总容积吸取传质系数,mol/m2.s 。 从前所述可知,NA 的大小既与设备因素有关,又有操作因素有关。

(二).阻碍因素: 1.设备因素: V 填与填料层高度H 、填料特性及放置方式有关。然而,一旦填料塔制成,V 填就为一定值。 2.操作因素: a .气相总容积吸取传质系数Kya 按照双膜理论,在一定的气温下,吸取总容积吸取传质系数Kya 可表示成: a k m a k a K x y y +=11 又有文献可知:a y G A a k ?=和b x L B a k ?=,综合可得 b a y L G C a K ?=,明显Kya 与气体流量及液体流量均有紧密关系。 比较a 、b 大小,可讨论气膜操纵或液膜操纵。 b .气相平均推动力Δym 将操作线方程为:22)(y x x G L y +-=的吸取操作线和平稳线方程为:y =mx 的平稳线在方格纸上作图,从图5-1中可得知: 2 12 1ln y y y y y m ???-?= ? 图5-1 吸取操作线和平稳线 其中 ;11*111mx y y y y -=-=?,22* 2 22mx y y y y -=-=?,另外,从图5-1中还可看出,该塔是塔顶接近平稳。 (三). 吸取塔的操作和调剂: 吸取操作的结果最终表现在出口气体的组成y2上,或组分的回收率η上。在低浓度气体吸取时,回收率η可近似用下式运算:

火焰原子吸收实验报告

实验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水样中铜的含量 —标准曲线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3)学习原子吸收光谱法操作条件的选择 (4)掌握应用标准曲线法测水中铜的含量。 二、实验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测定元素的方法。它是一种基于待测元素基态原子在蒸气状态对其原子共振辐射吸收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铜离子溶液雾化成气溶胶后进入火焰,在火焰温度下气溶胶中的铜离子变成铜原子蒸气,由光源铜空心阴极灯辐射出波长为324.7nm的铜特征谱线,被铜原子蒸气吸收。 在恒定的实验条件下,吸光度与溶液中铜离子浓度符合比尔定律A=Kc 利用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用不同浓度的铜离子标准溶液分别测定其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 在同样条件下测定水样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即可求得说中铜的浓度,进而计算出水中铜的含量。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M6 AA System (2)铜元素空心阴极灯 (3)空气压缩机 (4)乙炔钢瓶 (5)50ml容量瓶6支 (6)吸量管 (7)铜标准试液(0.9944mg/ml) (8)去离子水 (9)水样

(10)烧杯 四、实验步骤 (1)溶液的配制 准确移取0.25ml,0.50ml,1.00ml,2.,50ml,3.00ml铜标准溶液于50ml 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使其浓度分别为0.25、0.50、 1.00、 2.50、 3.00μg/ml。 (2)样品的配制 准备水样1和水样2于烧杯中。 (3)标准曲线绘制 测定条件: 燃气流量1:1 燃烧器高度7.0nm 波长324.8nm 根据实验条件,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按仪器的操作步骤进行调节。切换到标准曲线窗口,在开始测定之前,用二次蒸馏水调零,待仪器电路和气路系统达到稳定,记录仪上基线平直时,按照标准溶液浓度由稀到浓的顺序逐个测量Cu2+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并绘制Cu的标准曲线。 (4)水样中铜含量的测定 根据实验条件,测量水样的吸光度,并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水样中Cu的含量。 五、实验数据处理

化工原理吸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塔的一般结构及吸收操作的流程。 2.观察填料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掌握总传质系数K x a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4.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先用吸收柱将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后(并流操作),送入解吸塔再用空气进行解吸,实验需测定不同液量和气量下的解吸总传质系数K x a,并进行关联,得K x a=AL a V b的关联式。同时对不同填料的传质效果及流体力学性能进行比较。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 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在双对数坐标系中△P/Z对G'作图得到一条斜率为1.8~2的直线(图1中的aa线)。而有喷淋量时,在低气速时(c点以前)压降也比例于气速的1.8~2次幂,但大于同一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段)。随气速增加,出现载点(图中c点),持液量开始增大。图中不难看出载点的位置不是十分明确,说明汽液两相流动的相互影响开始出现。压降~气速线向上弯曲,斜率变徒(图中cd段)。当气体增至液泛点(图中d点,实验中可以目测出)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图1 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

2.传质实验 填料塔与板式塔气液两相接触情况不同。在填料塔中,两相传质主要是在填料有效湿表面上进行。需要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填料高度,其计算方法有:传质系数法、传质单元法和等板高度法。 本实验对富氧水进行解吸。由于富氧水浓度很小,可认为气液两相平衡服从亨利定律,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计算填料层传质平均推动力。得速率方程式: m p X A x V a K G ???= m p A x X /V G a K ?=? 2 211ln ) 22()11(e e e e m x x x x x x x x x --?---= )x -L(x G 21A = Ω?=Z V p 相关的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为: OL OL x x e x N H x x dx a K L Z ?=-Ω=?12 OL OL N Z H = 其中, m x x e OL x x x x x dx N ?-= -=?2 11 2 Ω=a K L H x OL 由于氧气为难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传质阻力几乎全部集中于液膜中,即Kx=kx 。由于属液膜控制过程,所以要提高总传质系数Kxa ,应增大液相的湍动程度。 在y-x 图中,解吸过程的操作线在平衡系下方,在实验是一条平行于横坐标的水平线(因氧在水中浓度很小)。 三、实验装置流程 1.基本数据 解吸塔径φ=0.1m,吸收塔径φ=0.032m ,填料层高度0.8m (陶瓷拉西环、陶瓷波纹板、金属波纹网填料)和0.83m (金属θ环)。

原子吸收光谱实验报告

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实验报告班级:环科10-1 姓名:王强学号:2010012127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2.了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样方法及技术关键。 3.学会以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元素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火焰原子吸收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是目前使用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两种方法。相对而言,前者虽然具有振作简单、重现性好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法由于雾化效率低、火焰的稀释作用降低了基态原子浓度、基态原子在火焰的原子化区停留时间短等因素限制了测定灵敏度的提高以及样品使用量大等方面的原因,对于来源困难、鹭或数量很少的试样及固态样品的直接分析,受到很大的限制。石墨炉原子化法由于很好地克服了上述不足,近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 石墨炉原子吸收方法是利用电能使石墨炉中的石墨管温度上升至2000 ~ 3000 ℃的高温,从而使待测试样完全蒸发、充分的原子化,并且基态原子在原子化区停留时间长,所以灵敏度要比火焰原子吸收方法高几个数量级。样品用量也少,仅 5 ~ 100 uL。还能直接分析固体样品。该方法的缺点是干扰较多、精密度不如火焰法好、仪器较昂贵、操作较复杂等。 本实验采用标准曲线法,待测水样品用微量分液器注入,经过干

燥、灰化、原子化等过程对样品中的痕量镉进行分析。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由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生产的WFX-12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镉元素空心阴极灯 容量瓶 50 mL(5只)微量分液器0.5 ~ 2.5 mL及5 ~ 50 uL 2.试剂 100 ng/mL镉标准溶液(1%硝酸介质) 2 mol/L硝酸溶液 四、实验步骤: 1.测定条件 分析线波长:228.8 nm 灯电流:3 mA 狭缝宽度:0.2 nm 干燥温度、时间:100℃、15 s 灰化温度、时间:400℃、10 s 原子化温度、时间:2200℃、3 s 净化温度、时间:2200℃、2 s 保护气流量:100 mL/min 2.溶液的配制 取4只50 mL容量瓶,分别加入0 mL、0.125 mL、0.250 mL、0.500 mL浓度为100 ng/mL的镉标准溶液,再各添加2.5 mL硝酸溶液(2 mol/L),然后以Milli-Q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供原子吸收测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

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及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和流程; 2.了解吸收剂进口条件的变化对吸收操作结果的影响; 3.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K y a 的测定方法 4. 学会使用GC 二、实验原理 吸收操作是分离气体混合物的方法之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同时具有净化与回收双重目的。因而,气体出口浓度y 2是度量该吸收塔性能的重要指标,但影响y 2的因素很多,因为吸收传质速率N A 由吸收速率方程式决定。 (一). 吸收速率方程式: 吸收传质速率由吸收速率方程决定 : m y A y aV K N ?=填 或 m y A y A K N ?= 式中: Ky 气相总传系数,mol/m 3.s ; A 填料的有效接触面积,m 2; Δy m 塔顶、塔底气相平均推动力, V 填 填料层堆积体积,m 3; K y a 气相总容积吸收传质系数,mol/m 2.s 。

从前所述可知,N A 的大小既与设备因素有关,又有操作因素有关。 (二).影响因素: 1.设备因素: V 填与填料层高度H 、填料特性及放置方式有关。然而,一旦填料塔制成,V 填就为一定值。 2.操作因素: a .气相总容积吸收传质系数K y a 根据双膜理论,在一定的气温下,吸收总容积吸收传质系数K y a 可表示成: a k m a k a K x y y +=11 又有文献可知:a y G A a k ?=和b x L B a k ?=,综合可得b a y L G C a K ?=,显然K y a 与气体流量及液体流量均有密切关系。比较a 、b 大小,可讨论气膜控制或液膜控制。 b .气相平均推动力Δy m 将操作线方程为:22)(y x x G L y +-= 的吸收操作线和平衡线方程为:y =mx 的平衡线在方格纸上作图,从图5-1中可得知: 2 12 1ln y y y y y m ???-?= ?

填料塔吸收实验报告

实验6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 第四组成员:王锋,郑义,刘平,吴润杰 一、 实验名称 填料吸收塔实验 二、 实验目的 1、 了解填料吸收塔的构造并实际操作。 2、 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3、 学习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 三、实验内容 测定填料层压强降与操作气速的关系曲线,并用ΔP/Z —u 曲线转折点与观察现象相结合的办法,确定填料塔在某液体喷淋量下的液泛气速。 四、实验原理 1.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 压强降是塔设计中的重要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压强降的大小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压强降与气液流量有关,不同喷淋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ΔP 与空塔气速u 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6-1 填料层的ΔP ~u 关系 当无液体喷淋即喷淋量L0=0时,干填料的ΔP ~u 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当有一定的喷淋量时,ΔP ~u 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 ,上转折点称为“泛点”。这两个转折点将ΔP ~u 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恒持液量区、载液区与液泛区。

五、实验装置和流程 图6-2 填料吸收塔实验装置流程图 1-风机、2-空气流量调节阀、3-空气转子流量计、4-空气温度、5-液封管、6-吸收液取样口、7-填料吸收塔、8-氨瓶阀门、9-氨转子流量计、10-氨流量调节阀、11-水转子流量计、12-水流量调节阀、13-U型管压差计、14-吸收瓶、15-量气管、16-水准瓶、17-氨气瓶、18-氨气温度、20-吸收液温度、21-空气进入流量计处压力 实验流程示意图见图一,空气由鼓风机1送入空气转子流量计3计量,空气通过流量计处的温度由温度计4测量,空气流量由放空阀2调节,氨气由氨瓶送出,?经过氨瓶总阀8进入氨气转子流量计9计量,?氨气通过转子流量计处温度由实验时大气温度代替。其流量由阀10调节5,然后进入空气管道与空气混合后进入吸收塔7的底部,水由自来水管经水转子流量计11,水的流量由阀12调节,然后进入塔顶。分析塔顶尾气浓度时靠降低水准瓶16的位置,将塔顶尾气吸入吸收瓶14和量气管15。?在吸入塔顶尾气之前,予先在吸收瓶14内放入5mL 已知浓度的硫酸作为吸收尾气中氨之用。吸收液的取样可用塔底6取样口进行。填料层压降用∪形管压差计13测定。 六、实验操作方法及步骤 1、测量干填料层(△P/Z)─u关系曲线: 先全开调节阀 2,后启动鼓风机,用阀 2 调节进塔的空气流量,按空气流量从小到大的顺序读取填料层压降△P,转子流量计读数和流量计处空气温度,测量12~15组数据?然后在双对数坐标纸上以空塔气速 u为横坐标,以单位高度的压降△P/Z为纵坐标,标绘干填料层(△P/Z)─u关系曲线。 2、测量某喷淋量下填料层(△P/Z)─u关系曲线: 用水喷淋量为30L/h时,用上面相同方法读取填料层压降△P,?转子流量计读数和流量计处空气温度并注意观察塔内的操作现象, ?一旦看到液泛现象时记下对应的空气转子流量计读数。在对数坐标纸上标出液体喷淋量为30L/h下(△P/z)─u?关系曲线,确定液泛气速并与观察的液泛气速相比较。 3、测量某喷淋量下填料层(△P/Z)─u关系曲线: 用水喷淋量为50L/h时,用上面相同方法读取填料层压降△P,?转子流量计读数和流量计处空气温度并注意观察塔内的操作现象, ?一旦看到液泛现象时记下对应的空气转子流量计读数。在对数坐标纸上标出液体喷淋量为50L/h下(△P/z)─u?关系曲线,确定液泛气速

化工原理氧解吸实验报告

北京化工大学 化原实验报告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姓名:娄铮 学号: 2013011345 班级:环工1302 同组人员:郑豪,刘定坤,邵鑫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实验 实验名称:氧解吸实验 实验日期: 2014-4-15

实验名称: 氧 解 吸 实 验 报告摘要:本实验首先利用气体分别通过干填料层、湿填料层,测流体流动引起的填料层压 降与空塔气速的关系,利用双对数坐标画出关系。其次做传质实验求取传质单元高度,利用 K x a =G A /( V p △x m )]) ()(ln[) ()x -x (112221e22m e e e x x x x x x ----=?X G A =L (x 2-x 1)求出 H OL = Ω a K L X 一、实验目的及任务: 1) 熟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 2) 观察填料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 掌握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 x a 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因素。 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本装置先用吸收柱使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后,送入解吸塔顶再用空气进行解吸,实验需要测定不同液量和气量下的解吸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 x a ,并进行关联,得到K x a =AL a V b 关联式,同时对四种不同填料的传质效果及流体力学性能进行比较。 1、 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 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示意图如下,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此压降对气速作图可得一斜率为1.8~2的直线(图中aa ’)。当有喷淋量时,在低气速下(c 点以前)压降正比于气速的1.8~2次幂,但大于相同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 段)。随气速的增加,出现载点(图中c 点),持液量开始增大,压降—气速线向上弯,斜率变陡(图中cd 段)。到液泛点(图中d 点)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2、传质实验 在填料塔中,两相传质主要在填料有效湿表面上进行,需要计算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的填料高度,其计算方法有传质系数、传质单元法和等板高度法。 本实验是对富氧水进行解吸,如图下所示。由于富氧水浓度很低,可以认为气液两相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及平衡线位置线,操作线也是直线,因此可以用对数平均浓 l g △p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

填料吸收塔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填料吸收塔的构造和操作。 2.测定气体通过干湿填料塔的压力降,进一步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征。3.测定填料吸收塔的吸收传质系数。 二、实验原理 填料吸收塔一般要求控制回收率越高越好。填料塔为连续接触式的气液传质设备,填料塔操作时液体从塔顶经分布器均匀喷洒至塔截面上,沿填料表面下流经塔底出口管排出,气体从支承板下方入口管进入塔内,在压力的作用下自下而上的通过填料层的空隙而由塔顶气体出口管排出。填料层内气液两相成逆流流动,在填料表面的气液界面上进行传质,因此两相组成沿塔高边缘变化,由于液体在填料中有倾向塔壁的流动,故当填料层较高时,常将其分为若干段,在两段之间设置液体再分布装置,以利于流体的重新均匀分布。 填料的作用: 1.增加气液接触面积。满足(1)80%以上的填料润湿;(2)液体为分散相,气体为连续相。 2.增加气液接触面的流动。满足(1)合适的气液负荷;(2)气液逆流。 三、实验步骤 (1)将液体丙酮用漏斗加入到丙酮汽化器,液位高度约为液体计高度的2/3以上。 (2)关闭阀V3,向恒压槽送水,以槽内水装满而不溢出为度,关闭阀V5。 (3)启动空气压缩机,调节压缩机使包内的气体达到0.05~0.1Mpa时,打开V2,然后调节气动压力定值器,使进入系统的压力恒定在0.03Mpa。

(4)打开V4,调节空气流量(400L/H~500L/H); 打开V6,调节空气流量 (5)室温大于15℃时,空气不需要加热,配制混合气体气相组成y1在12%~14%mol 左右;若室内温度较低,可预热空气,使y1达到要求。 (6)要改变吸收剂温度来研究其对吸收过程的影响,则打开液体加热电子调节器,温度t3<35℃。 (7)各仪表读数恒定5min以后,既可记录或取样分析有关数据,再按预先设计的试验方案调节有关参数。 (8)A1为取样测y1; A2为取样测y2; (9)阀V10为控制塔底液面高度,以保证有液封。 四、实验记录 测试方案: 1.固定气体流量,改变液体流量; 固定CO2的流量,改变H2O的流量: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原子吸收铜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仪器分析实验实验项目: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 中的铜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的铜含量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操作技术; 2. 优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铜的分析火焰条件; 3. 熟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二、方法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测定元素的方法。它是一种基于待测元素基态原子在蒸气状态对其原子共振辐射吸收进行定 量分析的方法。为了能够测定吸收值,试样需要转变成一种在适合的介质中存在的自由原子。化学火焰是产生基态气态原子的方便方法。 待测试样溶解后以气溶胶的形式引入火焰中。产生的基态原子吸收适当光源发出的辐射后被测定。原子吸收光谱中一般采用的空心阴极灯这种锐线光源。这种方法快速、选择性好、灵敏度高且有着较好的精密度。 然而,在原子光谱中,不同类型的干扰将严重影响方法的准确性。干扰一般分为四种: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电离干扰和光谱干扰。物

理和化学干扰改变火焰中原子的数量,而光谱干扰则影响原子吸收信号的准确测定。干扰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实验条件和对试样的预处理来减少或消除。所以,应从火焰温度和组成两方面作慎重选择。 由于试样中基本成分往往不能准确知道,或是十分复杂,不能使用标准曲线法,但可采用另一种定量方法——标准加入法,其测定过程和原理如下。 取笑体积的试液两份,分别置于相同溶剂的两只容量瓶中。其中一只加入一定量待测元素的标准溶液,分别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测定其吸光度,则: Ax=kfx Ao=k(fo十fx) 式中,fx,为待测液的浓度;f。为加入标准溶液后溶液浓度的增量;测量的吸光度,将以上两式整理得:Ao分别为两次在实际测定中,采取作图法(图6—6)的结果更为准确。一般吸取四份等体积试液置于四只等容积的容量瓶中,从第二只容量瓶开始,分别按比例递增加人待测元素的标准溶液,然后用溶剂瓶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测定溶液fx,cx十fo,fx十2co,cx十3fo的吸光度为Ax,A1,Az,A:,然后以吸光度A对待侧元素标准溶液的加入量作图,得图6—6所示的直线,其纵轴上截距Ax为只含试样fx 的吸光度,延长直线与横坐标轴相交于cX,即为所需要测定的试样中该元素的浓度。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吸收实验要点

姓名 院 专业 班 年 月 日 实验内容 指导教师 一、 实验名称: 吸收实验 二、实验目的: 1.学习填料塔的操作; 2. 测定填料塔体积吸收系数K Y a . 三、实验原理: 对填料吸收塔的要求,既希望它的传质效率高,又希望它的压降低以省能耗。但两者往往是矛盾的,故面对一台吸收塔应摸索它的适宜操作条件。 (一)、空塔气速与填料层压降关系 气体通过填料层压降△P 与填料特性及气、液流量大小等有关,常通过实验测定。 若以空塔气速o u [m/s]为横坐标,单位填料层压降Z P ?[mmH 20/m]为纵坐标,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如图2-2-7-1所示。当液体喷淋量L 0=0时,可知 Z P ?~o u 关系为一直线,其斜率约1.0—2,当喷淋量为L 1时,Z P ?~o u 为一折线,若喷淋量越大,折线位置越向左移动,图中L 2>L 1。每条折线分为三个区段, Z P ?值较小时为恒持液区,Z P ?~o u 关系曲线斜率与干塔的相同。Z P ?值为中间时叫截液区,Z P ?~o u 曲线斜率大于2,持液区与截液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截点A 。 Z P ?值较大时叫液泛区,吸收实验

姓名 院 专业 班 年 月 日 实验内容 指导教师 Z P ?~o u 曲线斜率大于10,截液区与液泛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泛点B 。在液泛区塔已无法操作。塔的最适宜操作条件是在截点与泛点之间,此时塔效率最高。 图2-2-7-1 填料塔层的Z P ?~o u 关系图 图2-2-7-2 吸收塔物料衡算 (二)、吸收系数与吸收效率 本实验用水吸收空气与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氨易溶于水,故此操作属气膜控制。若气相中氨的浓度较小,则氨溶于水后的气液平衡关系可认为符合亨利定律,吸收

仪器分析石墨炉原子吸收实验报告

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的铅含量 课程名称:仪器分析实验实验项目: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的铅含量 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的铅含量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 2。了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操作技术 3. 熟悉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二、方法原理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采用石墨炉使石墨管升至2000℃以上的高温,让管内试样中的待测元素分解形成气态基态原子,由于气态基态原子吸收其共振线,且吸收强度与含量成正比,故可进行定量分析。它是一种非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具有试样用量小的特点,方法的绝对灵敏度较火焰法高几个数量级,可达10-14g,并可直接测定固体试样.但仪器较复杂、背景吸收干扰较大。在石墨炉中的工作步骤可分为干燥、灰化、原子化和除残渣4个阶段。在选择最佳测定条件下,通过背景扣除,测定试液中铅的吸光度。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石墨管、氩气钢瓶、铅空心阴极灯(2) 试剂铅标准溶液(0。5mg/mL)、水样 四、实验步骤 1。设置仪器测量条件 (1)分析线波长 217.0 nm (2)灯电流90(%) (3)通带 0.5nm (4)干燥温度和时间 100℃,30 s (5)灰化温度和时间 1000℃,20 s (6)原子化温度和时间2200℃,3s (7)清洗温度和时间 2800℃,3s (8)氮气或氩气流量100 mL/min 2. 分别取铅标准溶液B,用二次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配制1.00 ,10.00, 20.00, 和50.00 ug/mL铅标准溶液,备用。 3. 微量注射器分别吸取试液注入石墨管中,并测出其吸收值. 4.结果处理 (1)以吸光度值为纵坐标,铅含量为横坐标制作标准曲线. (2)从标准曲线中,用水样的吸光度查出相应的铅含量。 (3)计算水样中铅的质量浓度(μg/mL)

伽马射线的吸收实验报告

实验3:伽马射线的吸收 实验目的 1. 了解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规律。 2. 测量γ射线在不同物质中的吸收系数。 3. 学习正确安排实验条件的方法。 容 1. 选择良好的实验条件,测量60 Co (或 137 Cs )的γ射线在一组吸收片(铅、 铜、或铝)中的吸收曲线,并由半吸收厚度定出线性吸收系数。 2. 用最小二乘直线拟合的方法求线性吸收系数。 原理 1. 窄束γ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 γ射线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主要有三种效应: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 和电子对效应(当γ射线能量大于1.02MeV 时,才有可能产生电子对效应)。 准直成平行束的γ射线,通常称为窄束γ射线。单能的窄束γ射线在穿过物质时,其强度就会减弱,这种现象称为γ射线的吸收。γ射线强度的衰减服从指数规律,即 x Nx e I e I I r μσ--==00 ( 1 ) 其中I I ,0分别是穿过物质前、后的γ射线强度,x 是γ射线穿过的物质的厚度(单位为cm ),r σ是三种效应截面之和,N 是吸收物质单位体积中的原子数,μ是物质的线性吸收系数(N r σμ=,单位为1 =cm )。显然μ的大小反映了物质吸收γ射线能力的大小。 由于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某一时刻的计数率n 总是与该时刻的γ射线强度I 成正比,因此I 与x 的关系也可以用n 与x 的关系来代替。由式我们可以得到 x e n n μ-=0 ( 2 ) ㏑n=㏑n 0-x μ ( 3 ) 可见,如果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制吸收曲线,那末这条吸收曲线就是一条直线,该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就是线性吸收系数μ。

由于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三种效应的截面都是随入射γ射线的能量γE 和吸收物质的原子序数Z 而变化,因此单能γ射线的线性吸收系数μ是物质的原子序数Z 和能量γE 的函数。 p c ph μμμμ++= ( 4 ) 式中ph μ、c μ、p μ分别为光电、康普顿、电子对效应的线性吸收系数。其中 5 Z ph ∝μ Z c ∝μ ( 5 ) 2 Z p ∝μ 图2给出了铅、锡、铜、铝对γ射线的线性吸收系数与γ射线能量的关系曲线。 物质对γ射线的吸收系数也可以用质量吸收系数m μ来表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