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总论

心理学总论

心理学总论
心理学总论

心理学

一、单选题

1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属于: D想象

2.没有预定的目的、不自觉越想象属于: B无意想象

3.人们经常做梦。梦属于: B无意想象

4.有目的、自觉的想象是:A有意想象

5.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示,模型,符号等描绘,在头脑里形成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属于: C再造想象

6.不局限于现有的描述或描绘,在头脑里独立创作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属于:D创造想象

7.想象的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台的认知加工过程,表现形式有: A粘合

8.把客观事物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这属于:粘合

9.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称为: C定势

10.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是:D感觉

11.人腩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是:B知觉

12.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答案:

13.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以一定的意义,这是知觉的: A理解性

14.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甜:蜜的歌声”、“沉重的音乐”.等现象都是: C联觉

15.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 D思维

16.学生注意的范围也叫 C注意的广度

17.与注意力分散相反的注意品质是 A注意的稳定性

18.个体服从当前的任务,主动的将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是: D注意的转移

19.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 C记忆

20.人脑对客观搴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是: A思维

21.心理学研究的选题标准是:C科学性

22.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教育心理研究法。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B发展性原则

23.研究者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环境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的行为变化,从而了解其心理的科研方法是:B观察法

24.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方法获得有关材料,从而了解被试者的心理的科研方法是:C调查法

25.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的心理现象为:D注意

26.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放映了学生具有哪种记忆品质:B注意的分配.

27.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以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哪种特征A理解性

28.人脑中出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是:D表象

29.引起并引起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足:B动机

30.有明确的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是:C意志

31.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气质

32.个体在认知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C意志特征

33.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D认知特征

34.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是指:心理发展

36.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交织的时期是指:B少年期

37.皮亚杰认为.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皮亚杰认为,个体年龄在

5、6岁时正是处于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

38.皮亚杰认为,个体年龄在10岁时正是处于认知发展的: C具体运算阶段

39.皮亚杰认为,个体年龄在13、14岁时正是处于认知发展的:D形式运算阶段

40.思维若具有单维思维和思维自我中心等特点的儿童是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B前运算阶段

41.具有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特征的学生属于:A少年期

42.想象的有意识性迅速增强属于哪个学段的学生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初中

43.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属于哪个学段的学生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初中

44.想象的现实性不断发展属于哪个学段的学生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初中

45.不少心理学家都认为,情感发展最困难、最令人操心的年龄段是: B12—14岁

47.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和两极性属于哪个学段的学生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初中

48.辩证思维获得了明显发展属于哪个学段的学生认识发展的主要特征:初中

49.敏捷性、批判性、创造性属于哪个学段的学生认识发展的主要特征:初中

50.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表现为:A独立自主与依附性的矛盾

51.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表现为:B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52.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练习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是: A学习

53.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学习理论也被称为:B 试误说

54.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因此他的学习理论也被称为: B试误说

55.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明人们喜欢的活动去强化人们不喜欢的活动,被称为:D普雷马克原理

56.教师或其他的指导者通过强化学习者的每一步的成功以引导他达到目标,这是: A塑造

57.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之后,如果停止强化.反应的概率就会下降,这就是 D消退

58.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内在强化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这就是 B维持

59.序教学的关键是: C编制出好的程序

60.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18—30岁属于:B亲密感与孤独感阶段

61.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30—60岁属于:D繁殖感与停滞感阶段

62.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60岁以后属于;D自我完善感与悲观失望感阶段

64.我国初中生的年龄大都在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之间,可称为: B少年期

65.性成熟是哪个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征 B少年期

66.在整个中学阶段,哪个年级:是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B初中二年级

67.进入少年期。学生个性结构的主要变化是:B自我意识有了质的飞跃

68.强烈爆发的情绪和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并存.这是哪个年龄段学生情感发展的:

特征:C青年初期

69.我国高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4、15—17、18岁之问,这段年龄叉称C青年初期

70.身体发育处于第二次“生长高峰’期阶段的学生属于:初中

71.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的思维特点为: B多维思维

72.前运算阶段(2—7岁)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为: B单维思维

73.形式运算阶段(11一15岁)阶段儿重的思维特征为:D抽象思维

74.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B差异性

75.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0—2岁属于:A信任与不信任阶段

76.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2—3岁属于:B自主怀疑与羞怯阶段

77.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4—5岁属于:C自主感与内疚感阶段

78.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6一11岁属于:D勤奋与自卑阶段

79.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12—18岁属于:D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的混乱阶段

80.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观察学习

81.观察学习理论的研究者是: B班杜拉

82.学习联结说的研究者是: C桑代克

83.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者是 A斯金纳

84、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研究者是: D布鲁纳

85.学习在于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 D布鲁纳

86.提出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三个学习基本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C桑代克

87、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创始人是: A斯金纳

88.观察学习是由四个阶段组成的,这四个阶段有注意、保持、运动再现和:D动机

89.学习即是顿悟是哪个学派、哪位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D格式塔学派

90.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研究者是: D奥苏伯尔

91.信息加工理论的提出者是 D加涅

92.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的远近关系可以把学习动机划分为: B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93.动机在个体动机系统中起作用的情况可以把学习动机划分为: C主导动机与辅导动机

94.想要通过学业成绩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是:自我提高内驱力

95.出于获得和保持长者们(教师和家长)或集体的赞许和认可.表现出要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足: C附属内驱力

96.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未来的前途、职业相联系的学习动机是D间接远景性学习动机

97.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影响,起促进作用,这是一种:正迁移

98.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消极的影响,起阻碍作用,这是一种:负迁移

99.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是: B顺向迁移

100.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是: B逆向迁移

101.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是 B 形式训练说

102.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方法称为:B学习策略103.早在1976年提出元认知的是: B弗拉维尔

104.元认知能力的核心是: B 自我监控

105.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心理学家是:班杜拉

106.提出人类最高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理论的心理学家是:马洛斯

107.以认知的观点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的动机理论称为:归因理论

108.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默瑞

109.最早对桑代克迁移学说提出反对意见的心理学家是:贾德

110.单瑟洛把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

111.在教学中。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是直观教学112.在教学中观察各类实物标本、演示实验或教学性参观等活动是属于;实物直观

113.在呈现某一事物时。交替变更它所存在的形式,使该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不断的变化,而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方式被称为:D变式

学生应用知识时,了解课题

114.学生应用知识时,了解课题中的条件和任务,搞清楚课题的基本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课题的映像,这个阶段是: C审题并形成课题映像

115.在审题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回忆使学生头脑中有关知识复活起来.这个过程是有关

知识的重现

116.在学生应用知识时。学生通过思考把握具体课程内容的实质,从而根据已有的知识,做出解题方法的判断,这个过程是课题的类化

117.在感知事物基础上的直观属于:A实物直观

118.通过教师对相应事物形象化的言语描述,使学生获得相应事物的感性经验的直观形式属于:C言语直观

119.以事物模拟形象为对象的直观形式属于:模象直观

124、学生掌握知识的首要环节和基础是 C、知识理解

125、对所学知识的持久记忆是 D、知识巩固

126、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是 B、知识应用

127、通过实际操作区完成各种实验、实习作业是 B、知识应用

128、写字、打字和骑自行车的技能属于 C、运动技能

129、阅读和运算技能属于 B、智力技能

130、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及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的品德成分是 B、道德认识

13l、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的品德成分是 C、道德情感132、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是B、道德毅力

133、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分开来,而是把外在环境看作是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还不具约束力。皮亚杰称这个阶段的儿童品德发展阶段为 B、自我中心阶段134.儿童尊重道德的权威,认为服从有权威地位的人就是好的,皮亚杰称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品德发展阶段为 A、权威阶段

135、儿童已不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是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准则对他们来说已经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皮亚杰称这个阶段的儿童品德发展阶段为 C、可逆性阶段

136、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支配自己行为的是奖励和惩罚。对成人或规范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柯尔伯格称之为 D、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137.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偶尔也来自他人需要的满足。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开始从不同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但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柯尔伯格称之为相对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138、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是 D、道德信念

139、坚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道德观念是 D、道德信念

140、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称为 C、品德

141、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称为 B群体

142.学生彼此之间生疏、缺乏交往、没有明确的集体目标,集体活动有学校和教师组织、班级对学生缺乏吸引了的班级体属于下列哪一种类型 B、简单聚合型

143、学生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是哪种群体的特征 C、学生非正式群体

144、彼此相悦相容是班集体的哪种特征 B、情感特征

145、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哪种特征 A、目标特征

146.集体主义取向班集体的哪种特征 B、价值特征

147、令行禁止是班集体的哪种特征 D、行为特征

148、学生班组属于哪种群体 A、正式群体

149、学生班级中的兴趣小组属于哪种群体 B、非正式群体

150、工人、农民、学生等属于哪种群体 C、假设群体

15l、同室的病人、同车的乘客属于哪种群体 D、松散群体

152、心理咨询中,最首要的规则是 C、保守秘密

153.一般来说,中学生每次咨询时间应控制在 C、45到50分钟内

154、一般来说大学生、成人每次咨询的时问应控制在 D、50到60分钟内

155、一般来说,学生每次咨询的时间应控制在 B、30至40分钟以内

156、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 C、人际互动过程

158.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称为 A、教育机智

159、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 C、教师的威信

160.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期待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 C、罗森塔尔效应二、多项选择

1.运动技能形成的特征包括 B动作的完善性 C动作的连续性 D动作的协调性2.智力技能形成的特征包括 A减缩性 B观念性 E内潜性

3.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一般包括 B认知定向阶段 C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D技能完善和自动化阶段

4加里培宁对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划分是 A活动的定向阶段 B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C 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D内部言语阶段 E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

5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有 A学习材料的具体——抽象化程度 B学习材料所包含的属性的多少及其关系的复杂程度 C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 D学生的年龄因桑和思维发展水平 E已掌握的相应的概念和原理的正确程度

6.影响学生应用知识的因素有 A知识的理解程度 B课题的性质 C智力活动的的方式和水平 D个体的心理状态 E知识的巩固程度

7.现代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许多新的品质。主要表现在 A敏捷性 C批判性 E创造性8.与儿童少年相比较,高中学生的情感具有的特点是 A情感的倾向基本定型 B强烈爆发与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并存 C情绪不够稳定但有时又很执拗 D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E 情感的丰富和高级情感的发展

9.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 A年龄 B性别 E城乡

10、注意的功能有( )A、选择功能B、维持功能C、调节功能D、监督功能

1l、注意的品质有(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E、注意的直观性

13.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察觉,主要包括 A视觉 B听觉 C味觉 D嗅觉 E肤觉

14.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 A动机水平 B问题情境 C定势 D原形启发 E性格

15.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活动中共同表现出来的能力,有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 E、注意力

16.以下选项中属于人格成因的因素是 A生物遗传因素B社会文化因素C家庭环境因素

D自然物理因数

17.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定向性与顺序性 B差异性 D连续性与阶段性 E不平衡性l 8.皮亚杰认为,适应的实现形式是 A顺应 C同化

19.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包括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形式运算阶段E具体运算阶段

20.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特点是 A思维的不可逆性 B自我中心 C单维思维 D静止性

21.皮亚杰认为。处于具体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特点是 A思维的可逆性 B去自我中心

C多维思维 D具体逻辑推理 E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

22.维果斯基认为,人类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有 B精神工具 C物

23.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的“自我”所具有的功能有 B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

C调节本我的需要,以符合现实环境的条件 D管理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 E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

24.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的“超我”所具有的功能有 C管制社会所不容的原始冲动 D诱导自我使其能以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 E使人个向理想人格发展

25.随着少年兴趣的扩展,知识的增长技能的形成与掌握,以及能力的提高,初中学生的想象变得十分丰富:生动而复杂.其主要表现为 B想象的再造性不断巩固 C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D想象的现实性不断发展

26.初中学生呈现的随年级升高由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断发展的主要心理特征 A成人感

B独立感 C性意识 D自尊心 E自我评价能力

27、人的需要也是多姿多彩的,概括起来,具有的特征是( )

A、动力性

B、对象性D、社会性E、自然性

28、知觉的基本特征有( )A、理解性B、恒常性C、整体性D、选择性

29、遗忘的基本规律有( )A、时间因素B、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C、学习的程度D、材料的顺序E、识记者的态度

30.桑代克提出的学习的基本规律是 B效果律 C练习律 E准备律

31.金纳认为。有机体的行为可分为 D操作性行为 E应答性行为

32.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 B保持过程 C注意过程 D动机过程 F运动再现工程

33.布鲁纳认为,学习各门学科时,包括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 A新知识的获得

C知识的转化 E评价

34.布鲁纳强调应让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其包括 A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

B学习态度和方法

35.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何种联系 A非人为的联系 C实质性的联系

36.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两条标准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必须建立起 A非人为的联系 C实质性的联系

37.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快速高效的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提出的两条教学原则是 A逐步分化原则 C结合贯通原则

3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绩动机(即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成分包括 A附属内驱力D认知内驱力 E自我提高内驱力

39.学习动机的理论有 A强化动机理论 B需要层次理论 C自我放能感理论 D归因理论 E成就动机理论

40班杜拉把期待分为 C结果期待 D效能期待

41.根据迁移的效果可以把迁移分为 B负迁移 E正迁移

42.根据迁移的影响方向可以把迁移分为 A逆向迁移 D顺向迁移

43.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可以把迁移分为 C横向迁移 D纵向迁移

44.根据迁移的内容可以把迁移分为 A一般迁移 B特殊迁移

45.早期的迁移理论有 A形式训练说 C相同要素说 D概括化理论

46.迈克卡将学习策略分为 B认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47.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的组成成分有 A元认知知识 B元认知体验

C元认知监控

48.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主要包括 C知识理解 D知识巩固 E知识应用

49.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是 B审题并形成课题映象 C有关知识的重现 E课题的类化答50.中学心理学研究的选题标准是( )B、价值性C、科学性D、明确性

51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一般要经过的阶段有( )A、提出研究的问题B、制定研究计划C、研究付诸实施D、整理研究资料E、撰写研究报告

53明确研究课题要考虑的价值主要有( )A、实践价值B、理论价值C、科学性D、明确性E、可行性

54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包括( )A、感觉B、意志C、知觉D、思维E、想象

56、表象具体的特征是( )B、直观性D、可操作性E、形象性

56.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方法有 A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B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C运用变式和比较的方法 D给概念下定义 E揭示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

57.有效练习的条件有 A明确的目的要求 B掌握的正确的联系方法 C掌握正确的练习速度和质量要求 D练习次数和时间分配要合理 E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58.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E道德行为

59、柯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划分的水平是 A前世俗水平 C世俗水平

60、我国学生的道德概念的掌握表现出的水平或形式是 C、知识性道德概念D、内化了的道德概念

61、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一般经历的过程 A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B从结果到动机 C从片面到会面 E、从他律到自律

62、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以下类型 C、形象性的道德情感 D、理性的道德情感

E、直觉的道德情感

63、人的道德意识一般来说表现的方式是 A、对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 C、控制和调节个人的愿望 D、克服道德行为中的困难 E、道德的动机战胜不道德的动机

65、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一般要经历的发展阶段是 A、醒悟阶段 B、转变阶段

C、反复阶段

D、稳定阶段

66、作为群体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A共同的目标 B共同的情感 C共同的价值规范D 一定的组织机构

67、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把群体分为若干种类,主要有: A、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B、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c、大群体和小群体 D、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68、根据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班集体划分的类型主要有 A简单聚合型

B、初具雏形型

C、理想成热型

69.学校群体的心理功能主要有 B、教育功能 C、归属功能 D、认同功能E、支持功能

70、班集体的形成过程,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主要有 A、集体目标的确定

B、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训

C、班级活动的开展

D、行为规范的内化

7l、品德不良学生的矫正措施是 A消除对立情绪 B保护自尊心 C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抗抓诱惑的意志力 D抓住转变时机。促使矛盾转化 E针对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72、心理咨询的运动方式 A开展咨询工作 B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C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D开展心理训练

73、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包括的内容是 D、一般教育效能感 E、个人教学效能感物的具体形

象是记忆

三、判断题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协调系统。√

.中等学校心理学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性质,以自然科学特征为主。×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情意活动系统、人格协调系统。√

.心理学研究的选题标准是理论性。×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学生主体原则。×

.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取有关资料,从而了解被试者的心理的科研方法是调查法√.注意是心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答案√

.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的心理现象为知觉。×

.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反应了学生具有注意的广度。×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以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性。(√

1.学生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

2.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想象。(×

3.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是记忆。(×

4.人脑中出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是记忆。(×

5、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是兴趣。( ×

6、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

7.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联觉。( √

9、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甜蜜的歌声”,“沉重的音乐”等都是联觉。( √

0、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知觉。(×

l、没有预定的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属于再造想象。( ×

2、人们经常做梦、梦属于无意想象。 ( √

3、有明确的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是意识。(√

4、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性格。( ×

5.个体在认知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情绪特征。( ×

、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的特征属于认知特征。( √

7.心理的发展一般规律是具有差异性。(√

8、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是遗传素质。(√

9、皮亚杰认为,适应是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顺应。( ×

0、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年龄在10岁时正是处于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

1、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年龄在13、14岁时正是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

2、具体运算阶段(7—12岁)阶段儿熏的思维特点为多维思维。(√

3、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为抽象思维。(√

4、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0—2岁属于自主怀疑与羞怯阶段。×

5、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2—3岁属于信任与不信任阶段。

答×

6、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4—5岁属于信任与不信任阶段。(×

7、我国初中学生的年龄大都在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可称为少年期。(√

8、性成熟是少年期学生的生理特性。(√

9、初中二年级是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 √

0、强烈爆发的情绪和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并存是青年初期学生情感发展的特征。√

1、身体发育处于第二次“生长高峰”期属于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 ×

3、独立性与依懒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复杂是青年初期学生的主要特征。( ×

4、想象的有趣性迅速增强是高中时期学生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

5、不少心理学家都认为,情感发展最困难,最令人操心的年龄阶段是12一14岁。√

6、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是初中时期学生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7、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和两极性是初中时期学生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

8、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9、学习的基本理论,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练习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是适应。( ×0.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于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学习理论也被称为联结说。(×

1、用高频的生活作为低频的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人们喜欢的活动区强化人们的学习理论也被称为普雷马克原理。(√

2、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称为品德。(√

3、学生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是正式群体的特征。(×

4、彼此相悦相容是班集体的哪种特征行为的特征。(×

5、集体主义取向是班集体的哪种特征认识特征。( ) 答案×

6、同室的病人,同车的乘客属于松散群体。(√

、在心理咨询中,最首要的规则是倾听。(×

、一般来说,中学生每次咨询时问应控制在45到50分钟。( √

、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期待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罗森塔尔效应。√、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称为品德。(√

、学生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是正式群体的特征。(×

公共心理学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及学习

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认知发展与学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本前提,而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就在于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各种认知功能趋于成熟,认知结构趋于完善。因此,这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黄金时期。本章主要讨论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知识学习的规律;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学习的规律。 第一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个体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只有弄清青少年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节主要介绍青少年认知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一、认知发展概述 (一)认知发展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 (二)认知发展的条件 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个体获得的与前辈相似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等。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认知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首先,正常的遗传素质是产生正常的认知活动的前提。例如,一个天生的聋儿,就永远不会辨别声音。其次,遗传素质还奠定了个体认知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与父母的智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水平。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理成熟主要是依赖于机体的遗传基础而发生变化的。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生理成熟直接相关,并以生理成熟为基础。生理成熟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这种程序性也严格地控制着认知的发展。 当然,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只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心理原因,也不能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个体认知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环境。例如,从小与野兽生活在一起的人类个体(如印度发现的“狼孩”),虽然具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水平,但其认知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正常的人类个体。 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实施影响。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三)认知发展的动力 在个体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个体不断的积极认识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因素)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所谓新的学习需要,就是个体积极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它是一定的教育条件下,由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不断地内化而形成的。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中活跃的一面。所谓原有的认知水平,就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已经形成的认知水平,是过去认知活动的结果。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稳定的一面。 新的学习需要和已有认知水平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中的内部矛盾。当新的学习需要足够强烈,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会推动个体的认知活动,进而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教育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教育能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教育心理学分章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 选择题 1.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A_____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著名的著A.桑代尔 B.斯金钠 C.布鲁钠 D.皮亚杰 2.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著名的书是1977年_____C_____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A.乌中斯基 B.桑代尔 C.卡普切列夫 D.列昂节夫 3. 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是_____C_____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50年代 C.20世界60-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4. 心理学的创始人是_____D_____ A.桑代尔 B.斯金钠 C.布鲁钠 D.冯特 5. _____B_____是教学内容的裁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教学过程 6. 心理学属于_____C____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何时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7.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____A____年A.1879 B.1897 C.1789 D.1798 8.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____B_____的科学 A.心理活动的规律 B.行为何心理活动的规律 C.心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 D.行为活动的规律9. 在苏联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_____C____ A.卡普杰列夫 B.桑代尔 C.乌中斯基 D.???斯基 10.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____C_____规律的科学 A.基本教育 B.基本教学 C.基本心理 D.基本身心 11.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应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属于_____A_____ A.遵循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客观性原则 1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D______ A.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13. 要求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连的过程来考察何研究的原则是______C_______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学原则 C.实践性原则 D.知识性原则 14. 下列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作用的一项是_____ B_____ A.描述 B.鉴测 C.解释 D.预测 15. 20世纪20年代,教育心理学主要受到_______C______ A.实验教育学 B.教育社会学 C.心理测量学 D.和序教学 16. 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_____D_____ A.陶门知 B.蔡元培

教育心理学分章节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A.为人师表 B.清正廉洁 C.敬业爱业 D.团结协作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 A."双赢"协作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C.互助原则 D.尊重原则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就告诉教师,任何一所学校,全体教师必须本着双赢的思维,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3.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该信条主要表现了教师的奉献精神,体现了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的根本。 A.以德治国 B.以德兴教 C.依法执教 D.育人为本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以德兴教的根本,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所谓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5.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 A.人格魅力 B.知识学问 C.道德行为 D.教学业绩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教师的道德教育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道德行为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 6.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以()教育为核心。

大学公共心理学重点知识总汇

简答论述 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41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又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P54 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三、儿童观察的发展趋势,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59 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是: 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逐渐增强。 感知规律再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 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 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 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该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 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4.根据直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 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实现的。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66 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1)直观形象法 (2)分类记忆法 (3)谐音记忆法 (4)歌诀记忆法 (5)联想记忆法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复习多样化 (4)适当过度复习 五、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P71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知识的学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A.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B.具体知识、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D.方式方法知识、普通原理知识 2.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是指()。 A.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B.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C.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D.以上都正确 3.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A.0.25~2秒 B.0.2~25秒 C.2秒到1分钟 D.5秒到2分钟 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个组块。 A.6±2 B.6±1

C.7±1 D.7±2 5.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6.以下选项中哪一个属于程序性知识?() A.关于企鹅的定义 B.某个明星的个人资料 C.名人的自传 D.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7.知识的同化反映的是新旧知识的()。 A.改造性 B.累积性 C.矛盾性 D.对立性 8.小章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9.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10.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2.可以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 C.感觉记忆

公共管理心理学(1)

1.文化融合应激是急速的社会文化变迁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反应。(A ) A) 正确 B) 错误 2.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着重于抓组织和关心人,“抓组织”即科学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确立工作目标等;“关心人”即注重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部署意见,关心他们的需求等。(A ) A) 正确 B) 错误 3.心理健康并不属于公共卫生问题。(B ) A) 正确 B) 错误 4.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其中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控制疾病,降低危害。(B ) A) 正确 B) 错误 5.现代生活环境设计正朝着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生活环境设计也就此成了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A ) A) 正确

B) 错误 6.敞开式的办公环境噪声大、干扰大、注意力不集中,因而工作效率易受到影响。(A ) A) 正确 B) 错误 7.慢性应激反应在突发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较长。(B ) A) 正确 B) 错误 8.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仅表现为模仿、跟从、无目的和无组织等。(B ) A) 正确 B) 错误 9.从心理学方面看,与新闻敏感联系最密切的心理现象就是社会判断。(B ) A) 正确 B) 错误 10.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都受同一心理机制的制约,即要使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心理结构相一致、相协调。(A ) A) 正确 B) 错误

11.文化融合应激是急速的社会文化变迁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反应。(A ) A) 正确 B) 错误 12.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着重于抓组织和关心人,“抓组织”即科学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确立工作目标等;“关心人”即注重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部署意见,关心他们的需求等。(A ) A) 正确 B) 错误 13.心理健康并不属于公共卫生问题。(B ) A) 正确 B) 错误 14.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其中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控制疾病,降低危害。(B ) A) 正确 B) 错误 15.现代生活环境设计正朝着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生活环境设计也就此成了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A )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单选题 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C )P58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教育 2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知识的( D ) P72 A.积累 B.迁移 C.学习 D.领会 3.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为( D )P63 A.发展 B.发育 C.遗传 D.成熟 4.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P78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5. 常见的由基因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 B )P60 A.唐氏综合症 B.苯丙酮尿症 C.特纳氏综合症 D.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6. 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的方法,称为( D )P58 A.高尔顿法 B.基因突变法 C.消除法 D.孟德尔法 7. 知识的( A )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A.领会 B.灌输 C.传授 D.接受 8.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9.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D ) A.学习 B.发展 C.遗传 D.成熟 10. 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B )58 A.成熟 B.遗传 C.发育 D.发展 11.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 C ) A.图式 B.平衡 C.印刻 D.发展 12. 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 ) A.唐氏综合症 B.特纳氏综合症 C.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D.杭亭顿舞蹈症 13.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这种方法称为( C )P62 A.孟德尔法 B.高尔顿法 C.家谱分析法 D.基因突变法 1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P68,71 A.遗传与环境 B.遗传 C.环境 D.教育 1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B )P69 A.高尔顿 B.霍尔 C.伍德沃斯 D.皮亚杰 16. 提出著名的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 D )P64 A.华生 B.霍尔 C.埃里克森 D.格塞尔 17.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D )P74

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2 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第二节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①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心理变化。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教育心理学各章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西方教育学确立的名称与标志 真正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人是桑代克,他是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在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一书,后又在1913-1914年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科学而又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而开始确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坚持哪些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1、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负强化与惩罚有什么区别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反之,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 3、观察学习的过程是什么 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4、什么是直接强化(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5、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标准和条件 标准:新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建立内在联系 条件:1、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4、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其认识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6、什么是概念形成、概念同化、先行组织者、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教师应该给老师提供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他把这种强调接受学习的方法叫做接受教学。 概念形成:学习者可以对同类事物的各种实例进行分析,对比它们与其它事物的区别,从而发现这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这种方式叫做概念形成。 概念同化:所谓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它的基本形式包括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C20~50末) 3)成熟时期(20C60~70末) 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以后) 布鲁纳 8. 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教育、学习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3.最近发展区 4.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第二章学习理论 1. 学习的概念(广义) 2. 学生学习的属性特点 3. 加涅的关于学习结果的分类 4. 布卢姆按照教育目标的学习分类 5. 桑代克“联结—试误说”的内容,三大学习律 6. 正强化、负强化、消退和惩罚。 7. 观察学习的概念 8. 班杜拉强化的分类 9. 发现学习的含义、优缺点。 10. 奥苏伯尔关于学习的分类 11. 有意义学习的概念及条件 12. 接受学习的含义、价值。 13. 先行组织者策略 14. 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由三部分构成? 15.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16. 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三章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概念及结构。 2.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的成就动机由三种内驱力构成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4.成就动机的概念。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成分构成? 5.理解成败归因理论。 6.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 7.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四章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概念 2.知识的分类(安德森) 3.知识理解的类型与过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别的含义是什么?2)概念学习的两种形式: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3)概念形成的含义以及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4)概念同化的含义以及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5)根据新旧知识的关系,奥苏伯尔把知识理解分为三类?

6)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 4.什么是学习的迁移? 5.学习迁移的分类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第五章技能的形成 1.什么是技能 2.技能的分类 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第六章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的概念 2.学习策略的结构 3.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分别的含义、常用策略方法有哪些? 4.什么是记忆术? 5.元认知的概念和结构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三个成分 2.问题解决的概念及特点 3.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4.问题解决有两类策略(途径) 5.创造性的概念 6.发散思维的特点 7.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第八章品德心理 1.什么是品德,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2.品德的心理结构 3.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把儿童品德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