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综合分析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综合分析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综合分析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综合分析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综合分析

一.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历史

西方国家理财服务和理财产品的历史悠久,在国外被称为“私人理财”、“家庭理财”、

“私人银行业务”等。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引入理财产品以来发展到现在,不论在产品的设计、

管理,还是产品的销售上都己经进入了成熟阶段。追溯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史,最早出现在瑞士,后来在美国盛行,随后又迅速推广到欧洲以及亚洲的日本、香港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西

方各个国家,理财业务不论在产品、服务还是管理上都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成为银行零售业务

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主要指银行将理财产品销售给企业或个人,募集资金投资于固定收

益产品、信托贷款、银行信贷以及新股认购等投资品种。与理财产品相关的所有风险由投资者承担。银行从该业务中获取的收入主要包括理财产品的托管、销售、投资管理等手续费收入。收入

在利润表内确认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我国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基本等同于欧美国家所称的资产

管理业务和香港、台湾地区所称的财富管理业务。

我国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短短的几年发展当中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一)初创期:中小银行挑战大银行存款优势

2004 年是银行理财产品元年。2004 年2 月12 日,民生银行销售了一款“2004 年民生银行外

汇存款类信托计划”美元结构化理财产品,委托期3 年,预期收益率2.6%。这是中资银行发行的

首款理财产品。

首款理财产品诞生在 2004 年有其偶然性,但更多的是必然性。自2001 年中国人均GDP 迈过1000 美元大关之后,社会财富对理财需求的加速增长自不待言,而滞后于物价上升速度的加息进

一步造成了当时存款负利率的状况,这也强化了短期内的理财需求。2004年,国有银行尚在努力

与不良贷款历史包袱相抗争,彼时还被视为真老虎的外资银行在按照银行业开放时间表进入中国,而招行等个别领先银行的零售转型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中,这自然带给其他银行一份战略上的焦虑。而2004 年1 月1 日央行将人民币贷款利率上浮区间扩大至1.7倍,10 月29 日不再设置贷款利率上限,扑面而来的利率市场化压力更对这种焦虑火上浇油。银行战略上的焦虑情绪如果不能通过业务模

式创新来释放,就势必要靠产品创新来舒缓。2004-2005 年银行理财产品初创期,大致有以下几

个特征:

1.产品数量较快增长,构成局部热点

从 2004 年2 月份第一支理财产品发行开始,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虽

然当时绝对规模不多,但一度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引起投资热。月发行产品数量从最初的10 支以

内增加到月均60 支左右。

2.股份制银行主导,大银行被动跟进

一开始理财产品市场由中型股份制银行垄断,后来大银行才开始跟进。原因在于,大银行存

款业务特别是储蓄存款的市场份额更大,担心理财产品的发行会分流自身存款、抬高负债成本。

相比之下,中小股份制银行则没有这些顾虑,相反,将理财产品视为可能吸引存款流入的手段。

但是当股份制银行开始从理财产品的发售中受益、大银行感受到存款流失的压力后,大银行亦能

够做出跟随型创新,这在近年来多项业务,包括零售理财、信用卡等的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当

大银行开始发力后,股份制银行的市场份额就开始回落,从而回到一个相对均衡、合理的市场结构。此后,大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一同推动这个市场的体量不断快速扩大。

具体来看,2004 年上半年最活跃的理财产品发售银行是广发和民生,此后招行和中信加入战

团并活跃至今,年底兴业、华夏和光大也开始发售理财产品。2004 年,招行、民生、广发三家银

行所发售的理财产品数量就占到总量的71.1%,市场呈现高度集中格局。

从 2005 年开始,大银行全面发力。五大银行迅速成为理财产品的活跃发售银行。股份制银

行中,浦发、深发展、北京开始有所表现,而渣打、荷兰银行、东亚银行、汇丰(中国)、恒生、花旗(中国)也开始推出理财产品。全年发售超过5 款理财产品的银行数量,从2004 年的6 家银

行迅速扩大至2005 年的23 家。

3.先外币,后本币

先开始于外币业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最初中资银行都没有创设和管理理财产品的

经验,只能直接代理外资银行的产品,而外资银行的产品以外汇产品为主。二是中国银行业外汇

存款的集中度比人民币存款更高,非优势的中小银行推出外汇理财产品更不用担心分流自家存款。三是2004 年当时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企业的外汇贷款需求旺盛,而银行由于外汇头寸紧张难以满足

这些需求,故而有动力吸收外汇资金。因此我们看到,2004 年10 月之前银行理财产品以外币产品为主,而没有任何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

但显然居民以外汇保有的资产并非主流,理财产品向人民币过渡是大势所趋。2004 年11 月,光大、民生、中信等银行陆续推出了人民币理财产品。此后虽有反复,但人民币理财产品逐渐成

为市场主流。

4.从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渠道类产品

从产品内涵来说,初创期的银行理财产品,从最开始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主,逐步转向简单

的渠道类产品,产品在复杂度、创新度上经历的是一个“退化”的过程。所谓结构性理财产品,

通常指的是固定收益产品与金融衍生品相结合的产品,这种产品结构能够实现在控制总体风险的

前提下增强产品收益;或将产品收益与某些经济或市场指标的走势相关联,从而实现投资者对未

来市场走势的预期产品化。这在欧美被通常称为结构性存款,在台湾被称为结构性债券。

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之初,结构性产品曾占据主流。这是因为此类产品在海外市场较为流行,

中资银行在代理引进理财产品时,自然主要选择此类产品。

但在初期一度占据主流之后,结构性理财产品明显降温。产品结构的转换有几方面原因:

(1)中资银行从产品的代理者开始转为产品的开发者。虽然初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形成销

售热点,但由于中资银行代理的是外资金融机构的产品,自身在其中的收益非常微薄,甚至是赔

本赚吆喝。而当中资银行过渡到产品的开发者角色后,发现自身在管理这些结构性理财产品内嵌

的期权方面缺乏经验和能力,从供给方有转向简单产品结构的需要。

(2)从需求端来说,渠道类产品足矣。由于中国的投资者特别是居民,面对的投资选择极

其有限,导致其投资的机会成本仅是2%左右的存款利率。相比之下,2005 年银行间市场3个月拆

借利率在3.3%,银行的理财产品仅需要为客户提供一个投资银行间市场的渠道就足够具备吸引力。

(3)投资者投资能力存在明显局限。中国的大众投资者普遍缺乏证券投资经验,也缺乏理

解复杂投资产品结构的能力。面对这样的市场结构,越简单的产品反而越有效。

(二)快速发展期:规避监管驱动的产品创新

1.总量显著增长,参与主体日益广泛

首先,在发行产品数量上,每个月推出的产品总数已经从 2005 年平均60 款左右,持续增长

至目前月均1800 款左右,5年多的时间内增长了30倍。其中有几个快速增长期,分别是2007-2008

年上半年(对应的是当时信贷管制、CPI 的走高和负利率),以及2009 年下半年至今(信贷管制、CPI 走高和负利率)。

其次是发行主体已经基本涵盖主要银行。2005 年,活跃的理财产品发售银行主要包括五大银行、除了华夏银行之外的9 家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北京、上海和浙商三家地方银行,以及6 家外资银行。而2011 年上半年,如果取“6个月中3个月有发售产品”作为活跃银行的定义,则活跃的

理财产品发售银行涵盖了包括邮储在内的六大银行、全部10 家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41家城商行、6家农商行以及9 家外资银行。稍有实力的银行都在参与这个市场,理财产品已经成为银行产品体

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信贷类理财产品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分业经营和鼓励创新的金融政策,为银信合作提供了发展的良机。银行业虽然有中间业务的职能和盈利要求,但业务范围、操作方式等受到限制。信托业具有极为广阔的经营空间,但信托资金募集受到一定限制,如不能通过公共媒体宣传、委托合同不超过200份、单笔委托资金不低于5万元等。

银信双方各有自身业务经营的比较优势,合作更利于各方优势的发挥,同时,自身所受限制得以不同程度的合理放松。银行业具有极大的资金量和丰富的客户资源,资金运用受到限制,运用渠道较窄;信托业的资金运用较为灵活,但筹资渠道受到限制。两者的结合可以使银行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放贷,信托拥有了通畅的筹资渠道,而客户也得到了投资及获得贷款的机会。

2008年12月4日,中国银监会印发《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的通知,对银信理财合作做出指引。此后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呈现出了爆发性的增长,按照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止2011 年一季度,银信合作余额为1.53 万亿,约占理财产品余额的50%。

二.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特点

以2005 年至今数据观察,理财产品发行结构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保本型向非保本型转变,呈现表外化趋势

从产品收益类型看,2005 年至今,理财产品逐渐由保本型向非保本型转变。2005 年一季度发行的理财产品中保本型理财产品数量占高达77.5%,而非保本型占比仅为22.5%。但是截止6 月26 日,2011 年上半年新发行的理财产品中非保本型占比达到59.0%。二季度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比重上升至63.8%,环比1 季度上升了9.7 %。保本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的会计处理有显著不同,保本型理财产品仍作为存款留存在银行体系,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因银行并不承担相应风险而计入表外。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占比提升使理财产品呈现表外扩张态势。

2.委托期限短期化,3个月以内短期产品占2/3

从理财产品的委托期限看,产品的短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截止2011年6 月26 日,二季度期限在一个月以内的产品数量就有1872 支,占全部新发行理财产品的38.1%,期限在1至3个月的产品有1467 支,占比为29.9%。2011上半年三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数量合计已占2/3,而05 年一

季度这两种期限的理财产品的比重仅为1.8%和15.3%。与此同时,期限在一年以上的理财产品数

量占比则从05 年的32.4%下降至今年二季度的2.9%。由于理财产品委托期限短期化,大部分产品

存在到期滚动发行。尽管第三方研究机构预估的理财产品累计发行规模上半年已突破8 万亿,但

实际存量规模可能不足此预估规模的一半。

3.整体收益率水平提升,中等收益产品为主导

从预期年化收益率看,受去年至今4 次加息的影响,理财产品整体的年化收益率明显提升,

其中收益率在3%~5%之间的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而低收益和高收益产品占比均有下滑。数

据显示,截止6 月26 日,今年上半年收益率在3%~5%之间的产品数量占比达到63.7%,收益率低

于3%的占比为25.0%。而2010 年这两类收益率的产品占比分别为25.5%和65.2%。值得注意的是,

因信贷和权益类理财产品占比减少,年化收益率在5%以上的产品并非主流,其发行数量不足10%。但因今年高企的CPI 数据以及异常激烈的存款竞争,收益率5%以上产品占比环比有所上升。今年

发行的年化收益率5%以上产品数量占比为11.3%,略高于去年全年的9.2%。

4.基础资产结构转变:固定收益类占比扩大,信贷和权益类下滑

从基础资产类别看,债券、利率和票据等稳健收益类产品的占比较大,股票、信贷类产品占比则环比下降。股票类理财产品占比在2007年四季度曾达到高峰,为28.4%。而随后伴随着市场低迷,股票型理财产品占比持续下降。今年上半年新增理财产品中股票型占比仅为2.4%。信贷类理财产品在2008和2009年曾一度成为市场主流,占比分别达到26.4%和26.9%。随后在2010 年由于面临监管限制,信贷类理财产品占比开始明显下降,今年上半年以贷款为基础资产的理财产品仅占8.3%。目前债券、利率、票据类资产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上半年占新增理财产品的比重分别是28.1%、22.5%和14%,合计占比已达到65%。而07年四季度时这三类资产占比仅分别为13.6%、3.1%和0.3%,合计不足20%。

5.人民币产品仍处主导地位

分币种看,2007年以后,人民币产品一直处在主导地位。截止2011年6 月26 日,一、二季度人民币产品占新增理财产品比重分别是84.2%和86.1%,同期美元产品比重仅为5.8%和5.0%.而2005 年二季度至2006 年一季度美元产品占比一直超过50%,季度占比最高达到64.3%。从绝对数

量上看美元产品数量也增长缓慢。相比05 年上半年,今年上半年美元产品数量增长4 倍,而人民币产品数量增长已高达90倍。

三.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分析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分类

1.信贷型人民币理财产品

此类产品是信托型理财产品的一种,即银行将其信贷资产,通过信托公司转化为理财产品向客户发售。商业银行将募集到的资金通过信托的方式专门用于商业银行的存量贷款或向企业发放新的贷款。

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自2008年开始出现迅猛增长,2007年信贷类理财产品新发行数量481 支,仅占当年总发行的13.4%。2008 年,信贷类理财产品新发行2261支,增长3.7倍,占当年新发行理财产品的26.4%。2008年度银信合作理财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央行为应对国内经济过热和通胀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与措施直接相关。为应对经济过热与通胀,央行频频采用信贷规模控制、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对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的能力进行削消和限制。由于通过设立信托进行贷款与投资可以绕开这一限制,从而激发了商业银行通过银信合作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动机。此外,作为表外资产业务,银信合作业务可以节约商业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可以优化商业银行的表内资产结构,可以在商业银行缺乏信贷额度的情况下,帮助商业银行挽留和争夺重要客户。

2009 年,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创下历史记录,达到9.59万亿元,较2008年大幅增长95.3%,信贷类理财产品在此背景下全年新发行3451 支,占全部新发行理财产品的26.9%,其中09年四季度该比例达到31.8%。

2010年开始信贷类理财产品占比大幅下降,全年新发行信贷类理财产品2936 支,同比减少14.9%,占当年新发行理财产品的比例下降至11.2%。而截止2011年6月26日,今年一、二季度该比例进一步下降至8.7%和7.9%。这主要是由于银监会自2009年底开始,连续出台措施规范银信合作业务(见下表1)。这些措施出台背景是防止商业银行通过信贷类理财产品把信贷资产打包而转

出表外,这不仅影响当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同时过多的信贷资产扩张也增加了商业银行自身经营风险。银信合作监管日趋严格制约了信贷类理财产品扩张,取而代之的是稳健性的债券与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

表1:银监会发布规范银信合作相关政策

时间政策效果

2009年12月《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

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禁止银行通过信贷类理财产品转出自身存量信贷资产

2010年1月《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

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

通知》详细的对信贷资产转让和信贷资产理财产品提出要求

2010年7月2010年8月银监会口头叫停银信合作业务

《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

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对信托公司融资类银信理财合

作业务实行余额比例管理,融

资类业务余额占银信理财合作

业务余额的比例不得高于30%

2010年9月《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

2011年1月《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

作业务的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在2011 年底前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

2.债券型人民币理财产品

此类产品是指银行将资金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的产品,一般投资于央行票据和企业短期融资券。2009年全年发行的投资期限在1个月以下的债券理财产品共1064款,占全部债券型产品的比重达到48.5%,一跃成为债券型产品发行的主力。主要原因归结如下:

第一,2009年伴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投资市场开始火热,中长期的债券收益率相比去年有

一定程度的下降,导致投资者对中长期产品投资热情的减少,短期的债券型产品成为人们的首选,因此引起了产品数量的上升。

第二,虽然2009年的股市在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强烈反弹,吸引了大量的资金,但是2008年股

市的波动己经造成了大部分投资者的亏损,人们开始变得谨慎,决定为资金寻找“避风的港湾”,因此短期的债券型理财产品成为首选,最终导致了产品数量的上升。

3.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

此类产品是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将存款、零息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与金融衍生品(如远期、期权、期货、互换)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新型金融产品。目前,结构性产品已经成为当今国际金

融市场上发展最迅速、最具潜力的业务之一。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这两年有所降低。

2009年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共推出307款,较2008年的450款有较大幅的下降。究其原因,主要

有两个方面:第一,同样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结构性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或者负收益的

现象,香港的外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还在当年发生了巨额亏损,此类产品的数量受到了严重的

影响;第二,银监会在2009年6月发布了最新的银行理财产品监管办法,办法中明确规定银行理财产品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二级市场,这一政策的发行也限制了此类产品的数量。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综合排名

2011年第2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能力排名前10位的银行依次是交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以及浦发银行。

从各家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类型来看,发行能力排名前10位的银行均以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或包含债券与货币市场类的组合投资产品作为其产品的主打。

本季度经过一次加息和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异常紧张,尤其是6月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历史新高后,7天回购利率、14天回购利率、隔夜拆借利率和1周SHIBOR利率超过今年元旦和春节时的高位达到上半年来的最高峰。短期流动性的紧张致使1个月以下期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飙涨,其中,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平均到期收益率超过1个月至3个月期和3个月至6个月期理财产品,与期限形成了明显的倒挂。而这些超短期产品投资对象绝大部分为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或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与其他投资对象的组合。债券类产品的稳健性和较高的收益率使其在二季度的理财产品销售市场异常火爆,债券类产品也成为理财产品市场的主角。

四.法律法规和监管

银监会已经建立起理财业务统计报告制度,主要包括:(1)理财产品发行报告制度,银行完成理财产品发行后5个工作日内要将发行情况报告监管机构;(2)银行总行上报月度个人理财统计报表,包含当期募集量及期末余额;(3)银行总行编写季度及年度个人理财报告。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制度:

(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自2005年11月1日起实施。

(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自2005年11月1日起实施。

(三)2006年6月1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

(四)2006年6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开展境外理财的报批要求和投资范围。

(五)2007年5月,银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调整了境外投资范围。

(六)2007年7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

规定发行保证收益性质的理财产品实行报告制。商业银行应在发售理财产品后5日内将相关资料报送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

(七)2008年4月3日,银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

的通知》(银监办发[2008]47号)

(八)2008年12月4日,中国银监会印发《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的通知,对银信

理财合作做出指引。

(九)2009年7月6日,银监会出台《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

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9]65号)。

(十)2009年12月24日,银监会出台《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9]111 号)。规定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理财产品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

资产。

(十一)2010年8月12日,银监会出台《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

通知》(银监发〔2010〕72号)。自通知发布之日起,对信托公司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实行

余额比例管理,即融资类业务余额占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余额的比例不得高于30%。商业银行应严

格按照要求将表外资产在2010,2011两年转入表内,并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计提拨备,

同时大型银行应按照11.5%、中小银行按照10%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计提资本。信托公司开展银信

理财合作业务,信托产品期限均不得低于一年,产品设计不得设计为开放式。

(十二)2011年1月13日,银监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银监

发〔2011〕7号)。要求各商业银行在2011年底前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原则上银信合作贷款余额应当按照每季至少25%的比例予以压缩。对商业银行未转入表内的银信合作信

托贷款,各信托公司应当按照10.5%的比例计提风险资本。信托公司信托赔偿准备金低于银信合

作不良信托贷款余额150%或低于银信合作信托贷款余额2.5%的,信托公司不得分红,直至上述指标达到标准。

(十三)2011年5月13日,银监会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转表范围及方

式的通知》(银监办发〔2011〕148号)。要求各商业银行按照《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0〕72号)和《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

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11〕7号)等文件规定,在2011年底前将银信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

(十四)2011年6月16日,银监会非银监管部门又出台了《关于做好信托公司净资本监管、

银信合作业务转表及信托产品营销等有关事项的通知》(非银发(2011)14号),督促信托公司

和商业银行对《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信托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1)11号)和《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0〕72号)有

关监管措施进行实施,防止部分机构故意拖延而无法在最后期限达到监管指标,进而导致银监会

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暂停相关机构业务。银监会对银信合作业务监管措施实施进程的积极推进,

迫使部分信托公司提前主动停止银信合作业务。

(十五)银监会于2011年6月29日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实行报告制,在销售前10日报告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应对理

财产品销售进行月度,季度和年度统计分析,报送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

五.审计师面临的挑战

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最新的发展动态,过去几年占据主流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在监管

机构的严格管控下风光不再,已经被更加稳健的债券类和货币类理财产品取代。根据银监会自

2010年以来发布的一系列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将在今年内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这将对审计师的工作带来挑战。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全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全文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2011年第5号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已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09次主席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主席刘明康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八日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活动,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以下简称理财产品)销售是指商业银行将本行开发设计的理财产品向个人客户和机构客户(以下统称客户)宣传推介、销售、办理申购、赎回等行为。 第三条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产品销售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等相关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客户合法权益。 页脚内容1

第四条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等相关规定,对理财产品销售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基本原则 第五条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应当遵循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如实告知原则。 第六条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应当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充分揭示风险,保护客户合法权益,不得对客户进行误导销售。 第七条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应当进行合规性审查,准确界定销售活动包含的法律关系,防范合规风险。 第八条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应当做到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 第九条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应当遵循风险匹配原则,禁止误导客户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相符合的理财产品。风险匹配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只能向客户销售风险评级等于或低于其风险承受能力评级的理财产品。 第十条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应当加强客户风险提示和投资者教育。 第三章宣传销售文本管理 第十一条本办法所称宣传销售文本分为两类。 一是宣传材料,指商业银行为宣传推介理财产品向客户分发或者公布,使客户可以获得的书面、电子或其他介质的信息,包括: (一)宣传单、手册、信函等面向客户的宣传资料; (二)电话、传真、短信、邮件; 页脚内容2

浅谈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一)

浅谈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一)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业务创新论文摘要:随着存贷款利差幅度的减少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形势日趋严峻,中间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竞争点。文章通过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解决相应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一、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所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间业务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一)商业银行适应存贷利率差减少的需要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幅度的减少,其收益所占的比重也在日益缩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去开拓各种非利息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二)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传统的经营观念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因此,银行应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此来推动银行发展、满足客户的需求。此外,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银行应经国际化、多元化的需要,也是其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三)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需要 一般来说,世界主要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不到4%,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达到了20%左右。这严重降低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大、风险小的优势,有助于商业银行积累大量资本,化解不良资产,增强竞争能力,是商业银行未来竞争的重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理念落后,对发展中间业务存在认识偏差 受落后的经营理念束缚,我国商业银行对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对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认识不足。没有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准确定位,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将中间业务作为存贷款业务的附属业务、派生业务,以牺牲中间业务为代价换取存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甚至不惜成本,采取少收费或不收费,就是为了占领信贷市场。没有从战略角度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来发展。 (二)服务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足 中间业务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业务品种众多,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服务,仍以传统的接受客户委托,不占用自己的资产和收取手续费为主。据悉,全国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多达400多种,但从整体看起主导作用的仍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代理类等技术含量低、利润率很低的低附加值业务,相比之下,那些具有高附加值的咨询类、承诺类、代客理财的中间业务比较少,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发展缓慢,很多业务尚处于初级状态,金融衍生工具则基本是空白,缺乏深度和广度。 (三)管理无序,缺乏统一规划 由于中间业务的开展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使得中间业务难以像存贷款业务那样,集中由某一个部门管理,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体制,在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没有专门的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导致中间业务管理部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容易与与其他业务部门产生利益冲突。此外,由于中间业务的管理缺乏业务政策和决策的统一性、连贯性,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四)收费偏低,同业竞争不规范 国内中间业务市场竞争不规范、收费偏低和标准不统一问题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

毕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2012 届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学生姓名:所在学院:专业:财务管理学号:40801610指导教师:2012 年 3 月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本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特此声明。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作者专业:财务管理作者学号:40801610 _______年____月____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论文(设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计)名称论文(设论文(设自选A—理论研究导师彭颖计)来源计)类型学生姓名徐冰莹学号40801610 专业财务管理一、研究目的和意义在我国,过去,人们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更谈不上“为他人做嫁衣”,替别人“规划理财”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人收。从发达国家银行个人理财业入的增加,理财问题开

始提上了个人和家庭的“议事日程” 务的发展趋势看,个人理财业务具有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益稳定等优势,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在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贴身的个人理财服务也成为近年来银行业竞争的主要焦点,花旗、汇丰、渣打、恒生、东亚等主要银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理财套餐,针对不同收入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推动了港岛整体个人理财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国内,各家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各自地理财产品同时各种理财中心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我国公民的理财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将自己多余的资金用来购买理财产品。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例如经营理念、理财产品创新等方面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就具有了实际的意义。二、研究思路本文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个人理财业务概述第二部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第三部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问题第四部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三、资料收集计划 1.从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超星数字图书馆中查找 2.陈雨露、刘彦斌:理财规划师基础知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年2 月3.中国银行从业资格认证办公室,中国银行从业个人理财,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年四、论文写作时间安排2011 年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及其模式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1)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概况 (1)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2) 二、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成功模式及借鉴 (4) (一)美国个人理财业务的模式及特点 (4) (二)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7)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模式整体框架构建建议 (8) (一)推进金融混业经营 (9) (二)打造金融集团控股经营模式 (9) (三)建立第三方理财业务体制 (9) (四)加强个人理财业务渠道建设 (9) 参考文献 (11) 谢辞 (12)

摘要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资产的迅速积累,为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正处于从以产品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综合性发展模式提升的转型期。但是由于经营的范围受金融业分业模式、银行业经营实力和发展理念上不足等内外因素的制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长足发展。本文简要介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并根据数据分析现存的问题。借鉴国外理财业务的特点及发展经验,进一步指出理财模式的重要性,并提出构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模式的建议,即既需要金融监管当局在制度和政策上提供支持,也需要包括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市场参与者在技术手段上的创新。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经营模式,存在问题,研究探讨 Abstract As China' 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sidents assets of the rapid accumulation of personal financial servi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und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broad market prospects. Bank of China personal financial services are the product-driven development model to a service cent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ode to upgrade the transition.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报告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报告 本文在介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理财产品雷同、风险揭示不足、缺乏优秀的理财师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风险管理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各种金融知识,专业技术以及广泛的资金信用等专业优势,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具体要求,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财富的日益积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希望得到专业的理财服务。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个人理财产品不断丰富。据统计,XX年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了1302只,外币理财产品发行了1760只,均远超过XX年的水平,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XX年上半年,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幅回调,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遭遇重创。尽管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4月份经历了较为严厉的“监管风暴”,但凭借其稳健、多样化等优势,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成为资本市场弱势下的资金避风港。银行理财产品在XX年上半年取得快速

发展,共有53家商业银行发行了2165款理财产品,其中 40家中资银行发行了1780款产品,10家外资银行发行了385款产品。 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业务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受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的影响,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占比不断增加,达到%,美元理财产品市场占比不断下降,为%,其它币种的理财产品合计占比与美元产品相当。 2.由于CPI居高不下、通胀压力加大、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短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受投资者青睐,6个月期以内产品市场占比%,成为市场主流产品,尤其是稳健型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3.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不断升温,产品发行数与市场占比持续上升;而由于A股市场 大幅调整,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在短暂延续了去年的辉煌 之后出现大幅萎缩,到5、6月份几近消失。理财产品遭遇资本市场风险,在指责声中艰难前行;结构型理财产品 经历了年初的零收益事件之后,在第二季度逐步走出阴影。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 是与国外银行理财业务相比,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 都差距甚远,存在不少问题。 理财产品雷同,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调查报告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社会调查报告 (专业调查) 题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调查报告 学生姓名沈敏佳指导教师刘建和 二级学院金融学院专业名称金融工程 班级08金融工程学号 0805200122 2011年 08月 09日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调查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过后,以美国为首的各国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早日复苏。我国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物价飞涨,CPI高企不下,老百姓手中本来就不多的钱又急剧缩水。因此,如何让自己口袋里的血汗钱保值增值,已经成为了街头巷尾都在讨论的问题。股票、基金、债券,甚至股指期货等都让老百姓双眼发光,乐此不疲。而在这其中,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且听下文分解。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首先,在我国金融市场的环境下,毋庸赘言,银行系统是占绝对的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是非常又优势的。并且,个人理财业务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增长的。随着我国国民个人财产的增长,银行也将原本把企业等作为主要客户的策略,慢慢倾向于把个人理财业务为主要盈利增长点。 在过去的几年里,各银行个人理财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地从城市的各个角度脱颖而出,各种品牌“量身定做”、“一对一”等词汇充斥着媒体报道。如招商银行推出“快易理财”、“酒店预定”、“贵宾等机”、“远程医疗紧急救援”四项个性化服务项目;兴业银行推出“自在增利”业务;工行继“理财金账户”后推出了金融@家,从根本上突破了银行柜面服务的地域和时空限制;农行的金钥匙金融超市,让各阶层的顾客享受“一站式”贵宾化服务;中信的理财宝;民生的钱生钱也都在从尽可能提高客户的收益方面突出自己的影响力。 但是个人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反映了各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和理财服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二、目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1、理财产品单一,缺少个性化产品,各大银行产品同质化严重。

浅谈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发展及其对策

浅谈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发展及其对策 内容提要 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相继上市,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离不开金融业的发展,而银行在金融业中占主体地位,商业银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不断开拓进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商业银行发展业务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利于银行的发展,为了在世界经济行业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和更好的发展。商业银行发展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维系和推动的,而引起商业银行质的飞跃的主导因素是创新。中国商业银行如果需要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中间业务的发展,而中间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在银行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乃至竞争力环境方面产生了巨大差异,这不仅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还导致产品开发跟风现象严重,创新能力差。在对中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本篇论文通过分析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进一步针对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解决方法和创新的对策。让我们期待商业银行能更上一层楼!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创新 浅谈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发展及其对策 一、商业银行创新发展及其意义 (一)商业银行的特征 我国目前存在的银行:中央银行1家(中国人民银行);国有大型银行5家(工商、农业、建设、中国、交通);政策性银行3家(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招商、中信、浦发、民生、广发、光大、深发展、华夏、兴业、浙商、渤海、恒丰);城市商业银行146家;农村商业银行近百家,现在还在设置;邮政储蓄银行;外资行34家参加人行支付系统的;20多家村镇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和乡村银行。[1] 1.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它也具有从事业务经营所需要的自有资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它与其他企业一样,以利润为目标。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浅析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浅析 摘要:随着居民财富的积累,我国理财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本文首先结合《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定义及分类进行了阐述。接着,对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的投向及2015年底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最后根据商业银行拥有的诸多优势,认为商业银行在“泛资管”时代占据理财市场头把交椅的地位有望延续。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定义及分类 2005年9月24日,中国银监会公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自2005年11月1日正式施行。 按照《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定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 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其中,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又被统称为理财顾问服务;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

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被称为综合理财服务。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银行在向个人客户提供综合理财服务时,可以向投资者销售理财计划。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 根据客户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财计划分为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个人客户投资者如果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属于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商业银行必须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固定收益,银行承担由此产生的投资风险,或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最低收益并承担相关风险,其他投资收益由银行和客户按照合同约定分配,并共同承担相关投资风险。 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又可以分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保证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并依据实际投资收益情况确定客户实际收益的理财计划。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根据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客户支付收益,并不保证客户本金安全的理财计划。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资金投向

我国商业资料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浅议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一、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中的现状及问题 西方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未经专家理财的家庭,90%以上存在财务不合理的问题,随时都可能导致财务危机。因此,从90年代开始,在一些欧美国家,先后开办了银行利用其信息、设备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为客户提供个人投资理财业务。此后,国外商业银行的个人投资理财业务发展非常迅猛,几乎深入每一个家庭,其业务收入已占到商业银行总收入的35%以上,对应的业务收益已占到银行业利润的40%左右。如美国花旗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利润贡献度超过60%,其中个人理财业务利润贡献度接近50%。 而在国内,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对个人的金融服务仅仅局限于储蓄、代收代付等简单的业务。随着个人财富的增长和金融市场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理财业务才开始出现。虽然个人理财业务日益受到国内商业银行的重视,理财产品也日益丰富,业务扩展十分迅速。但从长远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性的问题。 (一)政策“瓶颈”问题 我国金融业目前采用的是分业经营模式,银行不能全面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这一政策规定一方面导致国内银行只能代销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的产品,而不能充分的运用这些产品,让其真正的服务于大众;另一方面,也因市场的割裂使得银行无法利用证券和保险这两个市场为客户实现增值,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空间。因此,现阶段的商业银行理财只能停留在业务品种介绍、咨询建议、投资方案设计及办理简单的中间业务等方面,至多也不过是传统的储贷、外汇业务的整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理财。 (二)客户需求问题 其一,目前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定位于少数高端优质客户,服务门槛过高,造成客源稀少。如外资银行一般“门槛”在5万美元以上,国内银行一般“门槛”也在5万元以上。从现有品牌看,门槛偏高,压制了大量客户的理财需求。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概述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概述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监管困境探析 【引言第一章】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概述 【第二章】银行理财产品法律性质问题及建议 【第三章】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监管路径 【结论/参考文献】银行理财产品法律监管问题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引言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近年来飞速发展,规模日益壮大,金融市场进一步繁荣,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对银行理财产品法律性质的认定不清引发大量纠纷和因监管不到位而集聚大量风险两大问题。分析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与监管路径,一方面在于通过明确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把银行理财产品纳入法律规制范畴,为银行理财产品纠纷提供法律依据,保护相关当事人的权益,保护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稳定;另一方面在于通过介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现状,找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监管真空,发现监管措施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确保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得到有效监管,减少金融市场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也维护理财产品市场稳定。

当前我国学界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法律性质的论述颇多,观点大都集中在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说与委托说之争,且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性质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法律关系层面,并针对各自观点提出应完善相关立法,而对于具体法律设计则并未提出具体方案;在监管方面,有学者在宏观层面提出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机制亟待更新、完善,且有必要与功能监管模式相互协调以适应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也有学者发文对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诸如风险揭示问题、宣传和销售环节的问题、理财资金投向不清晰、客户知情权缺乏保护、资金池运作方式聚集风险、高息揽储问题以及市场准入问题等作出探讨,但并未就实际操作层面给出进一步建议且并未与我国现行分业监管模式相结合探讨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问题。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中出现的法律性质模糊不清和监管不力两大问题进行逐一探讨,在有效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两大主要问题进行更为具体的分析,以联系的观点看待法律性质界定、监管模式改进和监管措施细化落实等问题,从立法、监管模式选择和政策法规落实三个层面探讨,为研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监管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一章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概述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含义。

浅析中间业务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6962635.html, 浅析中间业务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作者:高新蕊 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8年第09期 从上世纪70年代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萌芽建立,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得到了大力推广。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起初只是一些纯粹的收费性金融服务类业务,随着其逐渐发展,其种类不断丰富,而且规模也有所扩大。虽然中间业务的开展会为商业银行创造利润,增加盈余,但另一方面也会为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带来经营风险。 一、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商业银行应运而生。金融当局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的监督管理的愈加注重,促使金融创新的日益繁荣,这成就了中间业务的诞生。 1.客户需求的日益多样 由于我国经济不断大力向前发展,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这使得人们对相关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增加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开始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中间业务也逐渐发展起来。 2.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 经济的发展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为了克服金融压抑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商业银行逐渐发展对资本没有要求或者要求很低的中间业务。 3.中间业务的自身优势 中间业务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够为商业银行本身带来收益或损失,但是不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反映和列示。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目前的主要支柱之一,具有比传统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更大的优势。 4.商业银行的利益推动 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其资金来源也日益充足,银行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存贷款利差收益,而是希望能够在保证资产安全性和一定流动性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盈利。因此,商业银行会继续对具有优势的中间业务大力发展确保其获得利润。 二、中间业务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银行理财产品运作模式分析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4) 一、前言 (5) (一)银行资产池金融理财产品内涵 (5) (二)银行资产池金融理财产品特点 (5) (三)资产池理财业务现状 (6) 二、银行资产池理财产品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7) (一)资产池理财模式产生的环境 (7) (二)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意义 (7) 三、商业银行资产池理财产品运作模式剖析 (8) (一)投资化存款 (8) (二)证券化贷款 (8) 四、分析商业银行资产池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 (9) (一)风险管理原则 (10) (二)市场风险 (10) (三)流动风险 (10) (四)信用风险 (11) (五)政策的风险 (12) 五、国内商业银行资产池理财产品在未来的发展建议 (13) (一)组织结构 (13) (二)操作模式 (13) (三)风险管理 (13) (四)产品营销 (14) 结论 (15) 辞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17)

引证文献 (18)

摘要 在世界银行产业经营转型的大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运作模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基于资产池类理金融品为主的理财产品运作模式已经作为各银行中间业务营业收入的新增长点。本文主要针对商业银行资产池类理财产品在内涵、产生背景、现状及其运作模式上进行逻辑分析,在金融脱媒大背景下,推出资产池类理财产品实际上是国内利率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重要步骤,展现了存款投资化与贷款证券化的特点。对目前的资产池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分析存在于操作风险和控制措施,并对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池等金融产品的未来方向,提出指导意见。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资产池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调查报告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调查报告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社会调查报告 (专业调查) 题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调查报告 学生姓名沈敏佳指导教师刘建和 二级学院金融学院专业名称金融工程班级08金融工程学号 0805 22 08月 09日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调查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过后,以美国为首的各国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早日复苏。中国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物价飞涨,CPI高企不下,老百姓手中原来就不多的钱又急剧缩水。因此,如何让自己口袋里的血汗钱保值增值,已经成为了街头巷尾都在讨论的问题。股票、基金、债券,甚至股指期货等都让老百姓双眼发光,乐此不疲。而在这其中,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且听下文分解。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 一、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首先,在中国金融市场的环境下,毋庸赘言,银行系统是占绝正确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是非常又优势的。而且,个人理财业务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增长的。随着中国国民个人财产的增长,银行也将原本把企业等作为主要客户的策略,慢慢倾向于把个人理财业务为主要盈利增长点。 在过去的几年里,各银行个人理财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地从城市的各个角度脱颖而出,各种品牌“量身定做”、“一对一”等词汇充斥着媒体报道。如招商银行推出“快易理财”、“酒店预定”、“贵宾等机”、“远程医疗紧急救援”四项个性化服务项目;兴业银行推出“自在增利”业务;工行继“理财金账户”后推出了金融@家,从根本上突破了银行柜面服务的地域和时空限

制;农行的金钥匙金融超市,让各阶层的顾客享受“一站式”贵宾化服务;中信的理财宝;民生的钱生钱也都在从尽可能提高客户的收益方面突出自己的影响力。 可是个人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反映了各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和理财服务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二、当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1、理财产品单一,缺少个性化产品,各大银行产品同质化严重。 由调查问卷中,对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各项了解比例中能够看出:商业银行的主要个人理财业务,无外乎是储蓄、股票、基金、保险等。 就当前的个人理财市场,与成熟市场的银行理财相比,业务范围更多的只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而没有针对客户的

对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中发展的思考汇总

对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中发展的思考 随着存贷款利差幅度的减少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形势日趋严峻,中间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竞争点。文章通过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解决相应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一、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所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间业务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一)商业银行适应存贷利率差减少的需要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幅度的减少,其收益所占的比重也在日益缩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去开拓各种非利息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传统的经营观念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因此,银行应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此来推动银行发展、满足客户的需求。此外,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银行应经国际化、多元化的需要,也是其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三)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需要 一般来说,世界主要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不到4%,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达到了20%左右。这严重降低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大、风险小的优势,有助于商业银行积累大量资本,化解不良资产,增强竞争能力,是商业银行未来竞争的重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理念落后,对发展中间业务存在认识偏差 受落后的经营理念束缚,我国商业银行对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对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认识不足。没有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准确定位,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将中间业务作为存贷款业务的附属业务、派生业务,以牺牲中间业务为代价换取存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甚至不惜成本,采取少收费或不收费,就是为了占领信贷市场。没有从战略角度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来发展。 (二)服务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足 中间业务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业务品种众多,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服务,仍以传统的接受客户委托,不占用自己的资产和收取手续费为主。据悉,全国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多达400多种,但从整体看起主导作用的仍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代理类等技术含量低、利润率很低的低附加值业务,相比之下,那些具有高附加值的咨询类、承诺类、代客理财的中间业务比较少,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发展缓慢,很多业务尚处于初级状态,金融衍生工具则基本是空白,缺乏深度和广度。 (三)管理无序,缺乏统一规划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居民理财意识的日益增长,中国的理财业务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商业银行,无论从产品种类上,还是从发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理财业务的开展,既为商业银行维护和拓展高端客户提供了有利条件,又为其带来了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和综合效益。因而,作为一项前景广阔的新兴中间业务,大力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将是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与现状 (1)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当时信贷投放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占有率比较低,缺乏了稳定的资金来源,而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能够增强其吸储能力,缓解资金趋紧压力,这直接推动了我国投资顾问和个人外汇理财服务的出现。 200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币利率管理体制实施改革,外币理财业务开始占了理财业务的主导地位,但总体规模不大,也没有形成竞争市场。而后,2004年11月,光大银行推出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 的“阳光理财B计划”,开创了国内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先河。 2006以后,随着客户理财服务需求的日益旺盛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在面对存款市场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加大了理财产品的创新和发行力度,不断丰富和延伸理财品牌及价值链上的子产品。至此,整个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规模呈现了爆发式增长的态势。(2)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运作模式的变化 在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初创期,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投资方向基本为银行间国债、央行票据、货币市场基金等固定收益工具。在风险管理方面,与初期的外币理财产品相比,人民币理财产品则更为规范,且客户资金与银行自有资金相互隔离。也就是说,此时的理财产品仅仅依靠银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模式研究 研究报告书 2009.6

目录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调研报告 (5) 一、个人理财产品的种类及主要概况 (5) (一)光大银行的主要产品介绍 (5) (二)建设银行的主要产品介绍 (6) (三)小结与评述 (7) 二、营销模式 (8) (一)在市场细分和客户分析方面 (8) (二)在产品信息的宣传渠道和媒介方面 (8) (三)在定价策略方面 (8) 三、投资模式 (9) (一)在资金的投资渠道方面 (9) (二)在投资风险的控制方面 (9) (三)相关建议 (9) 四、管理组织 (10) 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整体现状及对策 (11) 一、国内个人理财业务的主要概况 (11) 二、存在的问题 (13) (一)在产品体系设置方面 (13) (二)在产品的营销方面 (13) (三)在机构设置方面 (13) 三、相关对策 (14) (一)在产品开发方面 (14) (二)在产品营销方面 (15) (三)在组织机构方面 (16) 商业银行理财能力差异性实证分析 (18) 一、数据与检验方法 (18) 二、银行理财能力差异性总体分析 (19) (一)理财产品发行能力的总体差异分析 (20) (二)理财产品收益能力的总体差异分析 (22) (三)理财产品收益实现能力总体差异性分析 (23) (四)理财产品信息透明度总体差异分析 (24) (五)理财产品综合能力总体差异分析 (25) (六)小结 (26) 三、杭州银行与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差异性分析 (27) (一)发行能力比较分析 (27) (二)收益能力的比较分析 (28) (三)收益实现能力的比较分析 (29) (四)信息透明度的比较分析 (30)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分析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分析——基于澳门的案例分析

内容摘要 在全球金融创新的浪潮中,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增强客户忠诚度、提高银行竞争力、更好地管理客户风险、提高银行风险对冲和管理能力的重要业务方式。本文对澳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澳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经营发展提出建议,指出应抓住机遇,转变理财观念及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发展澳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 关键词:个人理财;澳门;商业银行

目录 一、案例正文 (1) (一)澳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与特点 (1) (二)澳门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2) 二、案例分析 (3)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 (二)澳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建议 (4) 参考文献 (6)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分析 ——基于澳门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正文 (一)澳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与特点 由于澳门的经济及银行业的特点,加上银行间的业务都偏向发展传统信贷业务,造成澳门商业银行普遍不重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令澳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价处于不发达的阶段。 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 由于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澳门的银行开始感受转移业务发展重点至收费或佣金业务的压力。因为从贷款业务赚取利润回报的空间不断收窄,加上部份投资客户要求更多更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迫使澳门银行业界提供的服务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而个人理财这类收费性业务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近年本澳随着多家外资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引入,使本澳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迅速,多家银行由过去代客户处理购买股票等简单的理财投资中介服务,开始发展至为客户量身订造的理财计划或财富增值计划。银行体系的非利息收入在近数年录得迅速增长后,在2006年度内只轻微上升2.8%至30.8亿澳门币,银行服务及证券与股票投资收入则分别增长31.5%及4.2%。尽管2006年的增长率呈现放缓,非利息收入己成为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贡献总收入(净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的总和)的47.3%。与发达国家相比,现澳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不发达,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澳门经济的发展,社会会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产生一定的需求,相信未来个人理财业务占银行业务的比重会继续上升。 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 (1)以产品销售代理形式为主 澳门银行的理财服务形式以理财产品代理或销售为主。因人而异,量身为客户订造的理财计划在国外的理财业务中相当流行,这亦是高水平的理财服务,当然要发展成这个水平要有相应的理财顾问。然而,本澳的理财业发展仍处初始阶段,有待一批经考核认证的专业理财师才可续步迈向高水平理财服务。故现理财务服仍以代理产品或向客户推介对其比较合适的产品为主。 (2)非理财服务比重大 非理财服务在总体服务中比重大,消减客户理财需求的本质。除基本理财服务外,还有大部份附设的额外服务,如私人助理及援助服务,海外服务、获邀成为信用卡会员等。这等服务的比例不断在总服务的比例中增加,消减客户理财需求的本质,忽略了理财服务的深度和以理财为首的任务。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调查报告

理 财 规 划 调 研 告 商业银行理财规划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过后,以美国为首的各国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早日复苏。我国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物价飞涨,CPI高企不下,老百姓手中本来就不多的钱又急剧缩水。因此,如何让自己口袋里的血汗钱保值增值,已经成为了街头巷尾都在讨论的问题。股票、基金、债券,甚至股指期货等都让老百姓双眼发光,乐此不疲。而在这其中,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且听下文分解。 关键字:商业银行、理财规划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首先,在我国金融市场的环境下,毋庸赘言,银行系统是占绝对的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是非常又优势的。并且,个人理财业务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增长的。随着我国国民个人财产的增长,银行也将原本把企业等作为主要客户的策略,慢慢倾向于把个人理财业务为主要盈利增长点。 在过去的几年里,各银行个人理财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地从城市的各个角度脱颖而出,各种品牌“量身定做”、“一对一”等词汇充斥着媒体报道。如招商银行推出“快易理财”、“酒店预定”、“贵宾等机”、“远程医疗紧急救援”四项个性化服务项目;兴业银行推出“自在增利”业务;工行继“理财金账户”后推出了金融@家,从根本上突破了银行柜面服务的地域和时空限制;农行的金钥匙金融超市,让各阶层的顾客享受“一站式”贵宾化服务;中信的理财宝;民生的钱生钱也都在从尽可能提高客户的收益方面突出自己的影响力。 但是个人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反映了各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和理财服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二、目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1、理财产品单一,缺少个性化产品,各大银行产品同质化严重。 由调查问卷中,对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各项了解比例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主要个人理财业务,无外乎是储蓄、股票、基金、保险等。 就目前的个人理财市场,与成熟市场的银行理财相比,业务范围更多的只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客户在任何一家商业银行享受到的服务基本上是没什么区别的。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无疑是对有区别的客户给予了没有区别的服务,对于那些收入不同,风险偏好不同的客户,根本无法满足他们对个人理财的需求。因此可以看出目前银行针对普通人的“个人理财中心”的服务还处在较低的层次。 纵观国外各大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非常的细化。相比于国外,这也与我国对商业银行的政策体制也有关系。目前我国金融业属于分业经营,银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只能代销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的产品,而对这些产品的适用性无能为力,这种状况大大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空间。目前,商业银行理财方式只是传统的储蓄业务、贷款业务、外汇业务的简单列举、堆砌和整合,限制条件多,对于有些产品也只能停留在业务品种介绍、咨询建议、办理简单的中间业务等方面,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理财。 2、个人理财业务宣传不到位。 由调查问卷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客户还是从亲戚朋友这个渠道来购买个人理财产品的,另外营业厅宣传册和理财人员介绍则成为了银行营销主力。

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和发展

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和发展 从未有一项金融业务像今天的“个人理财”这样火爆。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百姓的各个层面激起了千层浪。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隆重推广自己的个人理财产品和服务。如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招商银行的“金葵花”、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广东发展银行的“真情理财”、上海银行的“慧通理财”等;各家媒体、电视财经节目将理财话题作为主打内容,各种理财杂志不断面世、报刊专辟理财版、多数大网站均设有理财栏目等;人们的投资意识和投资需求日益增强,纷纷将目光从最“原始”的储蓄理财转向更多形形色色的投资理财;理财洋证书纷纷入境,CWM(特许财富管理师)、CEP(理财策划师)、REP(注册财务规划师)等,种种现象表明,个人理财时代已经到来。 一、个人理财相关概念综述 个人理财(Personal Financial Planning)起源于美国。其概念是这样定义的:理财是评估客户各方面财务需求并提供专业理财规划以实现客户理财目标的综合过程,包括消费、收入与财产分析、保险保障、投资目标、退休计划、子女教育、税务策划及遗产管理等。由此可见,理财是对客户人生财务目标的长期规划和管理,它的价值在于有效地集合个人的财富,然后进入各种投资渠道,合理获得新创造的财富的一部份。 1. 个人理财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一次性的交易或者事项。这个过程是一个分析、评估、提出推荐和建议并进行实施的过程。 2. 客户经理进行个人理财时必须确定某个客户设定的生活目标是否可行。如果客户的目标是不可行、不合理的,那么客户经理就要向客户指出这一点,并且尽量帮助客户对其目标进行调整。 3. 在确定了某个客户目标的可行性后,个人理财就是确定如何来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个人理财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有的仅仅是根据客户的现状、客户的需求、客户的目标所提供的一种长期的、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理财所定位的就是高端客户,银行希望通过这样的服务手段来获得高端客户的贡献度和忠诚度,而对于普通客户来说,银行所提供的个人理财仅仅是一次性的销售。 二、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 中国工商银行是国内最早推出个人理财业务的银行之一。早在1997年,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就开设了理财工作室,在社会和客户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目前,工商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品种已经涵盖了账户管理、投资、贷款、结算、带来等几大类业务。从2001年至今,共行新投资改造了3000多个理财中心,相继开发了个人综合账户、贷款综合账户、理财业务分析、个人数据仓库等计算机应用系统。2002年底,推出了专为中高端客户享有的“理财金账户”、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方式,形成了以营业网点为综合门户的多渠道服务体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