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卡尔_曼海姆的自由观及其当代启示_马玉林

卡尔_曼海姆的自由观及其当代启示_马玉林

卡尔_曼海姆的自由观及其当代启示_马玉林
卡尔_曼海姆的自由观及其当代启示_马玉林

原发期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第91-95页政治学报

○一五年第二期

治学理论研究3

4收稿日期2014-9-22

作者简介:马玉林(1975-),男,山东临沂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哲学。基金项目: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及其变迁研究”(CXJJ -2013-424)。卡尔·曼海姆的自由观及其当代启示

马玉林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基于对现代社会危机的诊断,曼海姆提出要对社会进行计划重建,即“为自由而计划”

。曼海姆从历史的角度区分了自由的不同阶段,阐发了服务于社会重建计划的自由观,即把自由与计划结合起来,在控制社会盲目力量的同时,确保最大限度的自由和自主。这种自由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卡尔·曼海姆;社会重建;自由;计划中图分类号:F092.6;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5)01-0091-05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的重要著作《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体现了其致力于“发展一种关于民主计划和社会重建的社会学”的基本努力。曼海姆的经历让人自然联想到哈耶克,他们都在20世纪30年代纳粹执政后到了英国,并且都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担任教职,曼海姆写作这本书的年代与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出版的时间也非常接近。他们都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危机进行了深刻诊断,然而他们开出的药方却截然不同:曼海姆倡导“为自由而计划”,哈耶克坚称这是“通往奴役之路”。应该说,他们的观点看上去并没有那么水火不容,不同的结论有不同的前提和分析方法,但是对于自由的捍卫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致的。曼海姆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处于一个失调甚至危机的时代,表现在现代民主对解决现代大众问题的软弱无能、自由主义秩序的无计划性正在转变成无政府状态等,提出了通过人本身的改造使得社会重建成为可能的著名论断,因为他认识到,社会的危机归根结底是人的危机,而改造人的问题就是改造其思维与行动,计划是思维和行动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于是社会重建应通过计划进行控制。然而在实现“为自由而计划”的过程中,必须严肃关注自由问题,比如在新的社会时代应当倡导一种什么样的自由观念,自由是否会受到计划的压制,如何确保最大程度的自由等。

一、曼海姆自由观的预设

曼海姆是在他的社会批判和重建理论中论及自由问题的,因为无论是现代社会的重建还是人的改造,都无法绕过自由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哲学问题。曼海姆

的自由观颇有特色,几乎难以找到与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联系,但还是可以从曼海姆的宏大论证中析出几个关于其自由观念的预设。

(一)自由与人类思维和行动水平相适应

曼海姆的社会理论目的在于探求和说明与现代社会相匹配的思维和行动模式,在这里仍然贯彻了基于其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境况决定论”,即思维终究是由社会境况所决定的[

1]。由于思维的形式和内容是随着人们思考的情境而变化,思维于是可以成为工具意义的东西,思维与行动有必然的联系,它们又关乎自由的范围。曼海姆通过对人类思维史的考察,区分出人类思维和行动的三个类型或阶段:即偶然发现、发明和计划。以这三个阶段为主线,曼海姆分别考察了三个不同阶段中社会控制的不同和自由形式的不同。(1)最早的是“偶然发现”阶段,自由表现为对环境的直接作用和对环境刺激的反作用。作为这种作用和反作用的结果,某些惯例成为人们应对世界的方式,它们被偶然采用,由于有效并通过人的记忆而保存下来。此时社会控制是自发实现的,社会习俗体现着共同体非理性的道德感。这种境况下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此时的自由意味着一个人随心所欲地运用自己的躯体,自我表现的自由为人们所重视。(2)其后进入“发明”阶段,人们通过对世界的反思,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工具及其组合应用的知识,学会了使自身越来越有能力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也就是说人们日益增加着对相对于实现终极目标而言的中介目标的控制,这种控制就是自由的表现。但在通过发展技术而摆脱自然束

政治学报二○一五年第二期

政治学理论研究

44缚的同时,人们又遭遇新的依赖形式———合作所必须的

社会强制,也就是说,在免于环境暴力的过程中,人们创

造的社会关系网络形成了对人的控制。在这个阶段,必

须放弃以往的自由,也就是放弃身体的很多自发性这种

初始形式的自由,学会了自我约束以及与其他人的协

调,这使人对物质环境有了更大的控制,迫使人们改变

对自由的观念,身体的行动自由不再是重要的,那只是

初级的自由,现在重要的是为自己创造财富和建立自己

事业的自由。(3)第三个阶段就是“计划”,也就是曼海

姆所指认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不仅思考个别和有

限的目标,而且要了解这些目标对更为广泛的目标最终

有什么作用,基于中央控制能够更频繁地实施干预,社

会上各种起作用的力量都会得到自觉的控制。曼海姆

指出,自由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获得了新的形式,“一旦所

有影响人类行为的手段获得了协调,为自由而计划便是

保持自由的唯一逻辑形式”[2](316)。此时的自由只有

当它得到计划的保障时才能存在。鉴于这个社会的机

会需要保持统一性,因此重点不是限制计划者的权力,

而是通过计划来保障自由的存在,否则就会重演前一阶

段竞争和相互控制的状态。

(二)关注实质自由的发展

曼海姆的社会批判和社会重建理论带有强烈的问

题意识,他正是在看到了普遍的民主失败、自由主义秩

序坠落到无政府状态的危险以及自由放任原则导致政

治和文化生活的混乱等现实的基础上提出其救治方案

的。具体到自由领域,上述研究思路和倾向使得曼海

姆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社会情境下的实质自由上,因此,

他无意建构一个无所不包的革命性的自由理论,而是

在处理当今大众社会面临的重要危机的方案中凸显对

群体和个人现实自由的关切。对自由含义的传统解

释,最有影响力者莫过于伯林的消极自由,“它回答这

个问题:‘主体(一个人或人的群体)被允许或必须被

允许不受别人干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为他愿意

成为的人的那个领域是什么?’”[3](P170)曼海姆则拒

绝这样的抽象解释方式,并且认为仿效以往时代的自

由观是理解时代问题和转变行动类型的障碍,因为在

现代社会,自由就必须被视为在已经被计划的社会结

构内如何创造自由的问题,相对于自由主义的抽象概

念,这实乃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自由的形式只能

根据给定的社会以及存在于其中的社会技术而定,因

而他关注具体自由,自由的实际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依

赖于社会技术水平。同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社

会结构下有计划的自由出现了,却不意味着所有早期

的自由形式都必须被消除,因为向更高的社会水准演

进并不排斥保存以前的行动、思想和自由的类型。而

且曼海姆认为,有计划地保留古老的自由,可以防止计

划中过大的教条主义。比如,在发明阶段活动的自由

无论如何都会在有计划的社会予以保留。这种对自由

的包容,从根本上保证了小群体的首创原则(即小群体

承担责任和风险的原则),从而可以削弱过大的中央集

权的倾向,防止官僚制对自由的压制,并有助于计划当

局对环境的了解。

(三)对非理性的理性控制有利于自由发展

与韦伯一样,曼海姆也基于理性主义把现代社会

看做是一个理性化的社会。然而社会的全面理性化带

来了许多问题,比如大众社会普遍理性化对冲动的压

抑助长了非理性成长以及情感自由被理性化剥夺等问

题。曼海姆在阐述当代社会中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时

指出人的能力的不均衡发展以及该不均衡无法维持作

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实际上这也是现代性带来的某

些隐忧,这种人的能力的不均衡发展,表现在现代技术

对自然控制上的发展大大超过了人的道德力量的发

展,以及在社会秩序和社会控制的知识方面的发展,从

而导致产生某些不可控的后果或危机,因为此时人类

已经能够利用发明创造最现代产物满足原始的冲动和

动机,从深层来看,这或许会导致当代社会秩序的崩

溃。与这种人的能力发展“一般不均衡”并存的,还有

一种“社会不均衡”,即人类社会中理性和道德能力在

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分配的不平均,这导致社会中精英

和群众的分裂,同样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显然,这两

种不均衡之所以危及社会稳定,其中一个关键就是因

为它们对社会结构的形塑广泛压制了自由。另外大众

社会产生了乌合之众所特有的非理性和情感的爆发,

这是一种未经升华的精神能量的积聚,每时每刻都有

摧毁社会生活整个机器的危险。因此,曼海姆认为,在

大众社会阶段,除了通过教育培养社会成员的理性自

控能力之外,必须重视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意味着制定

对非理性的理性控制计划。这种计划建立在对非理性

的认知基础上,不会剥夺非理性的特殊魅力或对它造

成压制。总之,理性控制下社会技术的进步倾向于增

加人的自由,而不是压制人的自由。因为人的知识越

多,就能够越加清楚地认识到,社会技术的改进意味着

可以掌握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原始资料,更好的技

能并非导致我们变得非人性,而是相反,让我们在更深

层的意义上成为人。

二、计划之下的自由

曼海姆“为自由而计划”的方案,核心思想就是把

自由和计划结合起来,对于他来说,计划是一种对社会

情境的干预,是建立在对结构的相互联系进行把握的

基础上,既不是专制或极权主义形式,也不是古典自由

主义形式,它是在控制盲目力量的同时,允许最大限度

的自由和自主的存在。

原发期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91-95页

玉林卡尔·

曼海姆的自由观及其当代启示

4在曼海姆勾画的这个计划社会中,自由将会以什么样的面孔存在呢?自由是曼海姆提出用于抵抗现代社会种种势力的重要价值

:“对自由的真正理解是行动的前奏。”对这一关键问题,曼海姆认为,社会计划意味着用理性控制非理性,这种计划基于对非理性的深思熟虑,它并不会制造非理性,一个确有计划的社会并不要求牺牲真正的自由或民主自决的思想。下面将对曼海姆计划之下的自由形式进行探讨。

(一)集体主义的自由观

曼海姆无论是分析社会危机产生的根源还是提出重建社会的计划方法,都着眼于一种集体主义或群体的视角,而不是从抽象的个人主义的视角。这种方法必然给他的自由观确定了界限,因此,他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集体主义的自由观。如前所述,曼海姆敏锐捕捉到了不同社会境况对人的思维和行动类型的影响,他通过提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增加和准确认识到社会塑造人的整体化倾向来说明在不同社会自由结构状态的不同。在曼海姆看来,自由主义时代已经是过去的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人的活动领域是相互区隔的,以至于在不同的活动领域出现了经济人、宗教人、政治人等行动模式,这些领域在空间上是并存的,但同时却没有对人产生影响,社会主体于是得以在各种角色空间中不停转换着。因此,人的活动领域的区隔产生了人特定活动的单纯性,其中便生发了自由的个人主义本位。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诸领域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一个整体上全面影响各领域的制度系统促成了这种各领域的融合,其结果是旧有的行动原则也被更新,社会因素的统一导向从更大的范围看待自由,计划的社会控制下的自由形式被替换为整体本位的。曼海姆还通过探索社会道德中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社会原因,提炼出两种用以判断道德变化及其对实际事务影响的标准—

——人们的预见范围及其责任感的范围。基本上,这两个范围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演化的特征。曼海姆由此把道德理性化的历史区分为部落团结、个体竞争以及大群体的再整合三个阶段,当今世界就是大群体时代,“其中,至今仍然在日益分离的个人不得不放弃其私利,服从更大的社会单位的利益”

[2](P31)。区别于个体竞争的世界,一种新的群体团

结的态度代替了社会个体之间竞争行动所产生的态度。与个体竞争阶段不同,社会个体开始理解社会事件的相互依赖性和洞察整个社会机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利益并没有被抹煞,而是个体学会把自己的利益系于整个社会,必要时甚至可以放弃局部利益,以此保全社会和经济系统,最终保障个体的根本利益。曼海姆还提出通过教育等方式来寻求变化社会中新共同体获得必要的观点统一,这都表现了他着力建构其

群体本位的自由观的努力。

(二)拒斥自由放任原则和倡导理性建构

基于曼海姆的一贯理路,自由以及类似的文化概念都要随社会情境变迁不断得到重新界定

:“所有的观念都必须描述为历史性的,因为它们本质上植根于时代的文化背景之中,并随着这些概念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应的伦理和心理的变化而改变。

”[2](P8)在社会面临的不是暂时的不稳定而是结构的根本性变迁的时代,现代社会的技术基础和结构基础已经完全改变,而同时认识到现代社会失调的主要原因是自由放任原则和无计划调节原则间的冲突。尽管存在计划对自由的压制和对专制的助长的疑虑,还是应当作出计划这一重要抉择。在新的大众社会,必须依赖新的社会技术,无论这种技术是物质的还是心理的,而传统的自由社会尚未为此做好充分准备。在曼海姆看来

,“从效率的观点看,自由主义的技术浪费了巨大的能量,由于其缺乏计划,它以一只手的削弱甚至摧毁了它以另一只手

得来的效果”

[2](P202)。显然,曼海姆对于计划的设计,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建构主义人为理性设计的思路,不可避免地受到哈耶克的批评,在哈耶克看来,曼海姆的方案打开了“通往奴役之路”,因为计划不但难以作为对抗极权主义的工具,相反,它本身构成了通往极权主义国家之路的重要步骤。为了实行计划体制,计划当局必然将不被广泛认可的某种价值标准强加于社会大众,由于没有共同的价值标准,专制权力不可避免地倾向于从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扩展。因此,哈耶克认为,只有将民主与自由市场制度结合起来,才可能存在选择的自由。实际上,曼海姆推演其为了自由的计划理论时,已经对那种专制权力的扩展趋势有所警惕,所以才始终强调自由在其计划框架中的关键地位。其次,曼海姆的为了自由而计划,并非计划控制一切的社会和经济秩序,他的重点在于一种社会控制技术或策略,这些技术或策略建立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因此,民主共同体才能作为一个自由共同体得以保存,而不是作为一个追求自我的个人的集合体这样的个人不断地屈从于大众与大众势力。也就是说,通过自由共同体的保全力量,消除了原子化的个人其自由被大众势力剥夺的危险。

(三)不得以自由为代价而获得秩序

如前所述,在自由民主社会,计划被赋予了新的不同的含义,即并非用计划去谋取一致的服从,而是谋求各种社会技术的协调。没有计划是不行的,因为在这样的自由大众社会,各种机构、各种社会技术手段不可避免地陷入无序竞争,最终导致社会失序,传统的自由主义已经无法应对这些危机。因此,曼海姆强调,“在这个集体性的时代,真正的自由主义必须作为一种补

政治学报二○一五年第二期

政治学理论研究

64充而起作用,这暗示每一种计划和社会技术都可能培

养个性,但不准以自由为代价获得秩序”[2](P208)。

这实际上是对计划理念的一种限制性规定,体现了曼

海姆对于计划之下的自由可能遭受的压制的重要关

切。在曼海姆看来,计划作为一种影响人类行为的技

术发明,是非人性的,它本身没有善恶,其作用很大程

度上依赖于其使用目的;而且,这种社会技术的扩展使

用可以带给人某种权力,从而就有被人们滥用的危险,

滥用的极端形式则表现为一致顺从的计划,最终导致

对人的束缚乃至奴役。而在一个民主的国家里,计划

理应得到重新界定的意义,因此与计划相联系的不再

是一致顺从,而是与种种社会技术手段相和谐这个意

义上的协调发生联系。曼海姆倡导的计划决心使用新

的模式来取代旧的传统顺从模式,培养和获得一种新

的价值观,包括与社会其他成员的认同、集体的职责,

以及拥有共同背景的必要性,从而曼海姆深信有能力

创造机会以促进人格的成长。“一个有计划的社会系

统的性质和功能并不要求牺牲我们的真正自由或民主

自决的思想。”[2](P4)实际上,计划一词意味着标准化

和压制自发性这样的观念,起源于无约束的自由主义

阶段社会力量的专横暴虐,因为各种社会力量争夺统

治权的无序竞争必然引起对社会技术极权控制和垄断

的愿望,以及相应的混乱行动。

(四)计划下如何保证自由

在曼海姆看来,他所诊断出的那些现代社会的病

理现象以及其引发的危机,决不是一个暂时现象,它们

乃是根源于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迁。这种变迁是基础

性和深刻的,它不仅仅是技术基础的变迁,而且还是社

会结构基础的变迁,也就是说,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看,

自由放任的时代永久性结束了,自由放任的方案已经

消失在目前的社会控制工具箱里,计划是不可避免的

选择,这是现代社会提供的社会控制技术。曼海姆自

称为一个唯实论者,乌托邦式的预言和意识形态式的

辩护在他看来都毫无意义,必须通过社会学的分析来

解释什么样的自由和民主在变化了的社会系统中存

在。既然计划成为社会的原则,而且计划通常被看做

与极权统治联系在一起,那么一个计划的社会系统似

乎与自由是冲突的。如前所述,曼海姆坚定地认为一

个有计划的社会系统并不要求牺牲真正的自由或民主

自决思想,相反,计划就是“为自由而计划”,即计划不

是抑制大众的自由,而是防止那种无约束的自由主义

所可能导致的大众自由的丧失。计划之下对自由的保

障是通过如下进路实现的:(1)与自由主义的解决方

案不同,计划之下的自由并不是靠约束权力来实现的,

因此曼海姆对“计划计划者”的问题并没有给出明确

的答案,他无法明确告诉我们,由谁来领导那些管理

者,又有谁来计划那些计划者[4]。从曼海姆暗含的意

图来看,他更愿意将角色诉诸精英群体,他对培养出一

批具有理性和道德能力并为社会行动承担责任的精英

抱有乐观态度。(2)在能够整体协调的社会技术系统

下,能够构筑一个允许自决的领域。也就是说,由于计

划代表的现代社会技术更能够为社会平稳运行提供保

护,那么也就有能力为促进人格的成长创造机会,或者

有能力维护一个为创造性和个性提供最大机会的领

域。曼海姆坚信社会技术的发展并不必然导致过度干

预,因为这种情况下计划者能够审慎地拒绝干预许多

领域。(3)关于保障自由,曼海姆还提出很重要的一

点,必须通过适当的方式把民主控制导入计划社会,虽

然这是一种较为间接的途径。这种途径就是,通过发

展兼容了某种制度性的保护措施的计划,从而使得民

主控制能够得以维护。

三、曼海姆自由观对我国市场转型的启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本身

就是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成功典范。在吸收资本主义

自由市场体制合理内核的同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

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有许多自己的特质,特别是计划

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机制的关系。曼海姆与计划结合

的自由观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显然可以产生一些有益

的启示。

(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手段的运行进行反思

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进程

中,市场作为主导性的资源配置机制得到了肯定,而作

为另一端的计划手段却似乎被当做旧体制的象征而被

冷落。如果不对计划手段的运用进行必要反思,澄清

对计划手段的一些误读,就很难真正发挥计划手段作

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也就无从体现。曼

海姆理论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力图在自由市场制度框架

下构筑计划图景,这也是在看到了计划在集权体制和

官僚制度下被错误演绎的现实之后来重新审视计划

的。对他来说,计划本身的价值是不能否认的,问题只

是需要克服计划的负面倾向。我们对计划的反思也要

立足于这个基础。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市场经济条件

下国家计划要面对众多有独立法律产权关系和独立利

益诉求的市场主体(主要是企业),这些市场主体所有制

成分复杂,规模各异,并且其身份都已经得到法律确认,

如果仍然固守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思维,结果只能对市

场制度形成破坏。因此,计划手段的运用,应更多考虑

市场主体的情况及其对计划的反应:“问题在于,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中,在选择计划调节方式时,如何事先考

虑企业行为的特征,如何考虑某种计划调节方式与政策

实施后,企业可能会采取什么行为或采取何种对策,从

而对计划调节的实施效果可能会产生的影响,使计划调

原发期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91-95页

玉林卡尔·

曼海姆的自由观及其当代启示

4节方式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5](二)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的扩展和保障

曼海姆为自由而计划的理念内在预设了自由的价值优先性,也就是说不能扩展和保障市场主体自由的计划是不值得追求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要区别,但是在扩展和保护市场主体的自由方面则是有着共同之处,毕竟市场经济内在地追求和保障自由。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向来不是我们的理想,因而市场经济秩序在我们当代有着极高的价值,但是在创建这样的市场经济秩序时,曼海姆不以自由为代价获得秩序的观点无疑极具现实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首先要承认市场经济普遍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提倡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把利益诉求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看做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在的根本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发端于集体主义建构原则的指导,应该确立的是既注重社会生产力发展,肯定公民物质利益动机和个人权利,又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纳入其中的新型集体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导向,是扩展和保障市场主体自由的基本出发点。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法治计划经济时代政府职能的过度扩张和法治的不足

都是导致计划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而在市场经济时代,计划就其性质而言仍然属于政府的一种职能,而这种职能的发挥无疑要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这些既是充分发挥计划对资源配置和调节市场的作用的必要前提,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自由的制度保障,因此,“对迈向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的现代中国来说,按照市场要求转换政府职能是必要的选择,实现法治社会、确保市场秩序、保障个人自由则是现实的追求”[6]。曼海姆指出,在发明阶段,理性化的法律逐渐与习俗相区别,基本法也就是宪法与其他隶属性法律发生分离,社会调节的框架已经设计出来,而计划阶段则是要消除那些存在于司法管辖之外的人类行为领域。因此,通过对政府管理领域的计划,社会控制的领域进一步扩大。这种控制领域的扩大,并不是压缩市场主体的自由空间。但是国家权力的增长毕竟是一个事实,最终国家与社会实现统一,即曼海姆所说的“国家吞并社会”。这样的趋势正在上演,而国家如果不能通过推进法治,把政府的行为完全纳入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就很难确保市场主体的自由不受压制。这显然是曼海姆倡导的自由观所预先发现和有所预防的事件之一。

参考文献

[1]林建成.论曼海姆的社会境况决定论[J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2).[2][德]卡尔·曼海姆.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

构研究[M ].张旅平,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

M ].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4]鲍三石.病理与处方:曼海姆现代社会重建思想评析

[J ].学术论坛,2010,(10).

[5]赵锡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计划调节方式研究[

J ].经济评论,

2000,(2).[6]王岩.市场·政府·自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自由的实现[

J ].中国行政管理,2006,(11).(责任编辑

吴彤)

Karl Mannheim 's View of Freedom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ety

MA Yu -lin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a diagnosis on the crisis of modern society ,Karl Mannheim proposed the idea of plann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society ,which is "planned for liberty".By differentiating different stages of freedom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Mannheim tries to combine freedom with plan in order to guarantee maximum freedom and autonomy while keeping the blind force in society under con-trol.This ,certainly ,will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perfection of our socialist system of market economy.

Key words :Karl Mannheim ;society reconstruction ;freedom ;plan

老子_庄子人生哲学的新启示

2013.2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道家虽然没有像儒家那样占据主导地位,但它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与儒家既相对待又互渗互补,构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一面,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营养。在当代中国向现代化迅速迈进的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急剧变化,人们需要恰当地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具备健康的生活态度,以应对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心理冲击。道家人生哲学所具有的自然主义、自由精神,其返朴归真、与道为一的人生理想,其关注心灵、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其对生命的弹性与韧性的追求,都可以为今人提供可贵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哲学:自然无为,返朴归真 老子是道家哲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可以称为老学。老子最先确立了以“道”为最高范畴的本体论和宇宙论,“道论”也成为此后全部道家哲学的理论基础。(一)天道自然与人道无为 “道”也称“天道”,它既是自然世界的本体,又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同时,“道”也是人生价值的根据,回归大道、与道为一,是道家人生哲学的终极目标。首先,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是超越于万物之上的宇宙统一性,是万物之总原理,“道者,万物之奥”。因此,“道”没有具体的规定性,无形无 象,是“无”;它又难以用经验去感知、用语言去界说,是“无名”,它“玄之又玄”,乃“众妙之门”。其次,作为宇宙演化论意义上的“道”,是万物之所由出者,孕育和生养出宇宙万物,故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且,它作为普遍规律蕴含在万物 老子、庄子人生哲学的新启示 文/王志捷 摘要: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在历史上与儒家互动互补,两家学说都为中国人提供了 安身立命之道。道家人生哲学所蕴含的自然主义精神,其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脱俗超迈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仍可为人们恰当地认识和处理精神生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供参考与启示,为当代人修养心性、调整态度、健全生命提供丰富的智慧。 关键词:道家;老子;庄子;人生哲学;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13)02-0112-05 之中,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再次,道的最基本特征是“无为”,即“道法自然”,使万物能够按照 自己的本性去发展,从而成全了万物,故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人生哲学主张,人道应该效法天道并符合天道的性质,以“无为”为本,“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不过,与天道的完全自然无为不同, 人道的无为“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 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1] 也就是说, 人应当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自然的范围之内。如果人的作为有利于万物按照其天性去发展,就是“自然”的、“无为”的;如果违背自然、妄自作为以致造成破坏,就是 “人为”的、“有为”的。所以,得道的圣人应 当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二)人生追求——返朴归真 在老子那里,“道”落实到万物和人生中,可以称为“德”。或者说,个体的“德”就是从“道”那里所获得的东西。“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所以,顺任自然是真正的“德”,也即真正的“得道”。 1.理想境界:“玄同”于道。在老子看来,不作过分的人为努力,过自然而简朴的生活,就是尊道贵德;“玄同”于道,则是人顺“德”而行所达到的最 高境界,“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得道之人“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玄同”的境界实际就是不为外物所累,体悟并遵循“道法自然”的真理,通过人的直觉而达到的主客体完全融合,人与道的完全合一,是超越凡俗的境界。在老

长征精神给予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长征精神给予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长征的胜利,锻造出了不朽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于长征精神的认识,有很多独到的精辟见解。浙江日报总编辑杨大进认为:“第一个方面从政治信仰上去理解它,我的体会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一条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来搞革命、搞建设;第二个方面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对党员来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第三个方面是道德的追求和人格的塑造,这就是集体主义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不怕艰苦拼搏的精神。这三条相互融合在一起。”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观念开放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认真了解共和国的历史,理解和领会长征精神,更要将其继承和弘扬,形成新的长征精神。一、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当年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长途跋涉,征服千难万险,翻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的重重高山,穿过人迹罕至、沼泽遍布的茫茫草地,跨过激流汹涌、难以渡越的条条江河,吃草根,咽树皮,忍饥受冻,历经艰辛,最终胜利会师,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其首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红军将士才有了精神支撑和动力,激励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不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不被社会的丑恶现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打倒,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谱写出了一首红军战士精诚团结,顾全大局,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英雄凯歌。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大学生们懂得自我价值只有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否则,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当代大学生在培养自身集体主义价值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提倡集体主义就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强调集体利益就是否认个人利益。正确认识集体主义、转变思想,首先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过去几十年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和解释上的偏颇之处,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时,并不抹杀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它强调集体利益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强调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贯彻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时,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维护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并努力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2、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这是当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应该正确看待金钱问题。金钱并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金钱获得再多,也不能等同于一个人价值的完全实现。大学生不应当将获得金钱作为自己人

庄子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庄子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作者:————————————————————————————————日期: 2

浅谈庄子人生观的当代启示 【摘要】: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至今仍被深深推崇。庄子的思想以他的人生观为核心而展开,继而阐述了他对自然、生活、学习、善恶和死生的见解。在庄子的人生观中,既有着消极的态度,也有积极的理想。他不仅推崇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更提出了人如何实现理想目标的方法,以及怎样安身立命、快乐生活的方式。而我们,可以从庄子积极的人生观中汲取精华,努力树立向上的人生观,同时要以史为鉴,在成长中避免一些错误人生观的形成。 【关键词】:庄子、人生观、无为、自然、生死、善恶、 【正文】: 于丹老师说:“儒家是我们的土地,让我们融入社会;道家是我们的天空,让我们心灵自由。”提到圣人,无疑大家都会想到孔子,那么,至人,南华真人呢?又有几人说的出来。这就是庄子,一个乐安天命,淡泊自然的思想家。他以自然的方式生活着,用寓言记录人生,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庄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纷纷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战国时代,烽火连天,人民困苦不堪,这种“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并没有阻止庄子快乐的活着。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至,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死,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这就是庄子,这就是庄子眼中的自己! 在我国先秦哲学思想中,尤其推崇孔孟。然而,道家却给了我们更多的心灵感悟。在历史文化中,孔子代表中国儒家思想的源头,庄子代表中国道家思想的源头。古人常用“入则孔孟,出则老庄”来界定人生在世的处世与自处。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窦坤1,2,新科1 (1.师大学教育学院,710062;2.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3)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文化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三个小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在西周初期有三种含义:天子所属之城, 即京师,与四方诸侯相对举;商周封域,与远方相对举;专指以为中心的地区,即夏区,用于周所封诸侯,称为诸夏,与四夷相对举。在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的统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流变着的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传统是来自于过去,而现在仍有生命力的东西。所以说,传统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拥有超越历史的意义。“文化”一词源于《易经》。《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正天下。”其意是按照人文进行教化。到了汉代,文化成为相连的常用词,多为“以文德治天下”之意,或与未经教化的“野蛮”、“质朴”相对举。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除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外,有时又专指文学艺术,如“文化部”、“文化部门”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从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的这一大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畴,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 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它不但占据了中国文明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而且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当代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 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中国古代神话自然观的启示》

中国古代神话自然观的启示 中国古代神话是远古时期,中国远古人民由于对自然规律与人文规律缺乏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已经了解的现象以及对人类本身的探索,而对宇宙自然、人类本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进行合理的解释。神话的主人公包括神祗、始祖、文化英雄、神圣动物等。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意义有很多种,大致分为以下六种: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以及人类对自然抗争的神话。通过这些神话,可以看出远古人民对于自然的探索,对历史的铭记,对造福于人民的发明家的赞扬,以及带领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英雄的崇敬。下面对这六种神话分别进行介绍以及它们所体现的自然观的启示。 一、创世神话 中国古代创世神话最著名的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他从卵状的混沌中劈开了天地,同时自身化为万物。在这则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们对于天地的理解,他们认识天上初始是卵状,这是从自然生活中观察燕子等动物的生殖方式而得出的结论。而盘古主动的开天劈地则体现了古人们对于人类自身力量的肯定。神话中“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则体现了古人们的阴阳太极思维。盘古化为万物,这种“垂死化身”的宇宙观则体现了古人们对于人与自然想到对应关系的理解。 从创世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远古人民对于自然的创始的理解是根于人力的,盘古是人力的象征。远古人民尚且如此自信,我们现在更应该相信人类本身的力量,对于如今还无法掌控的地震、海啸等,我们应该以自信的心态去研究它们,争取早日掌握它们的规律,从而造福人类。 神话所体现的阴阳太极观念也对我们有着积极的启示,现代自然科学研究到原子时发现原子也是由阴阳相对的两部分组成,这说明我们古人对于自然本质的理解还是很正确的。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世上大部分物质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比如太阳为阳,则月亮为阴,男为阳,女为阴。这种阴阳相对相生的关系正是用统一的观点看对立事物观的反映。 神话中盘古身化万物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对应关系,启示我们人来自于自然,死后也终将回归大自然,化为万物。所以我们应该善待自然,因为她既是我们的母亲,也将是我们最终的归宿。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不可分割,因而善待大自然在今天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 二、始祖神话 始祖神话是远古人民对于人类自身起源的想像与解释。中国比较出名的始祖神话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女娲用泥土造人,最后“力不暇供,乃引绳絙泥中,举以为人”。而正是女娲造人方式的不同,因而古人们认为“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这是远古人民对于人类为什么会有社会地位差异的自行阐释。体现了古人们的等级观念以及命运来自于出身并命中注定的观念。而女娲造人则反映了远古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对于人类发展的具

长征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长征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胜利不止是历史的转折点同时它给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观念开放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认真理解和领会长征精神,更要将其继承和弘扬,形成新的长征精神。 一、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动力,才能激励红军将士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 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集体主义思想反对一切“个人至上”、“个人中心”和“个人神圣”的个人主义理论。它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真正体现,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先公后私,顾全大局。也就是说,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大学生们懂得自我价值只有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否则,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浅谈庄子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庄子人生观的当代启示 【摘要】: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至今仍被深深推崇。庄子的思想以他的人生观为核心而展开,继而阐述了他对自然、生活、学习、善恶和死生的见解。在庄子的人生观中,既有着消极的态度,也有积极的理想。他不仅推崇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更提出了人如何实现理想目标的方法,以及怎样安身立命、快乐生活的方式。而我们,可以从庄子积极的人生观中汲取精华,努力树立向上的人生观,同时要以史为鉴,在成长中避免一些错误人生观的形成。 【关键词】:庄子、人生观、无为、自然、生死、善恶、 【正文】: 于丹老师说:“儒家是我们的土地,让我们融入社会;道家是我们的天空,让我们心灵自由。”提到圣人,无疑大家都会想到孔子,那么,至人,南华真人呢?又有几人说的出来。这就是庄子,一个乐安天命,淡泊自然的思想家。他以自然的方式生活着,用寓言记录人生,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庄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纷纷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战国时代,烽火连天,人民困苦不堪,这种“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并没有阻止庄子快乐的活着。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至,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死,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这就是庄子,这就是庄子眼中的自己! 在我国先秦哲学思想中,尤其推崇孔孟。然而,道家却给了我们更多的心灵感悟。在历史文化中,孔子代表中国儒家思想的源头,庄子代表中国道家思想的源头。古人常用“入则孔孟,出则老庄”来界定人生在世的处世与自处。

最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含义及其重大意义

1、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含义及其重大意义 答: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 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 以往的自然科学,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的电磁场论,包括相对论和量于力学等,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差别。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则将热力学定律的“时间之矢”与动力学系统的复杂性、不可逆性联系起来,使时间从一个外部参且转变为自然演化的内在尺度,指出”时间之矢”是与物理系统相联系的内部届性,从而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表明白然科学从存在的科学走向演化的科学。与此相联系,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就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即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演化的,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自从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来,确定论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被奉为正统,以致机械决定论者构造了一个封闭的简单的宇宙模式.认为只要人们找到一个无所不包的宇宙方程,并且知道宇宙的一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那么,宇宙的过左和未来都会呈现在跟前。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拉普拉斯决定论。但是,混沟理论表明,对于那些原来看来完全确定的非线性系统,即使不受外界影响.初始条件是确定的,系统自身也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称之为“内在随机性”)。这类情况不是稀有的特例,而是普迫行为,完全确定论的描述在牛顿力学中仅限于稀如风毛磷角的特例。人们终于认识到,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辩证统一。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正如人的认识发展道路是从认识简单事物开始一样.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从研究简单系统开始的。经典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线性的、解析的、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这本来是合理的、必然的,但也形成一种传统观念,即认为复杂性只存在于生命和社会历史领域,物理世界是简单的。因此,不问是否合可能,总是把复杂性完全简化为简单性来处理(实质上是人为地消除复杂性),其基本的方法是分析的、还原的。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把注意力转向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系统,研究非线性的、非解析的、非平衡态的、不规则的、无序的、不确定的、不可逆的、不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地揭示出了自然界的复杂性的一面,表明一个复杂的系统,不能被看做是许多要素的简单组合,而是存在着要素之间的反馈、自催化、自组织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正如普里戈金在《探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0130211班沈炜煜 在《逍遥游》中,庄子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了,结的葫芦极大,能容五石。可是,它的质料不坚固,用来盛水,拿起来就破了,切成两个瓢,又太浅装不了多少东西!因此,这葫芦虽然大,却没有一点实际用处,我索性就把它砸破了。”庄子听了,说:“你真不会利用大的东西啊!有这么大一个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漂游江河湖海,作渡江用,而只考虑盛东西呢?你还是个心眼不开窍的人啊!” 同样的大葫芦,惠子认为它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能打破常规,变通用法,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使它显示出了新的妙用。由此可见,有用和无用是相对存在的,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 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有其自身的“大用”,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或摆放的位置不同罢了。因此,我们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下面我将从变通创新、节俭环保、用人、教育以及人生观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变通创新方面 惠子固执地认为葫芦只能用来装水,而庄子大胆创新,打破了葫芦的常规用法,把以前只能用来盛水转变到可以作为腰舟来使用,合理地变“无用”为“有用”,化“有用”为“巧用”。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一味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终会失去自身的竞争力,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古往今来,那些美名远扬的科学家、艺术家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仅是与他们自身的努力有关,更是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创新精神。只

庄子的人生观

庄子的人生观 罗建 (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系10-1班) 【论文摘要】 庄子的人生,追逐的是生活的理想境界以及对其的实践方法,是对精神自然状态的认知过程,从而达到超脱尘世,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世界。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文人乃至各种职业的人们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 淡薄;豁达;自由;自然 引言 在中国古代,涌现出无数的思想大家,他们的思想认知对后世人们的精神追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庄子以其独到的思想见解,更给后人以启迪。他超脱自然,追求自由的豁达人生观,正是我们身处物质社会的人们应该学习的。 1、庄子的人生态度 人生为何而活,现在很多人都不禁问到这个问题。追名逐利?富贵荣华?或许在当下这个现实的无法再现实的世界里,这是最重要的;但是对庄子而言,这不是!他宁愿做水中的一条游鱼,也不愿意放弃自由;他宁可毕生穷困,也不沾染名利;他即使在偏僻简陋的小巷中,也不忘自己的志向,致力于对道学的研究。他以其超脱世俗的心态,潇洒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庄子·山木》中记道: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逢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上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由此可见,庄子对于自己的处境是何等的洒脱,对名利的淡薄之心也就不言而喻了。 对于庄子的人生观,或许还可以由此看出。“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这是庄子在即将去世的时候对弟子所说的话,试问当世之中还有何人可以有如此气概。庄子所追逐的人生,是精神世界的享受,有着超越世俗的思想认知。在他看来,生与死的界限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那是自然之规律。既然终究要发生,又何必苦苦逃避,当死亡来临,只需一笑而过而已。 2、对自由的追求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庄子看来,人生在世,之所以会有诸多苦恼,就是因为受制于各种限制,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状态。人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就要学会超越那些禁制,达到“无待”境界;然后还要放下自己的主体意识,升入到“无己”之境。 很明显,庄子所说的这种自由状态是绝对的自由,然而这种自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可庄子在《天下》中这样记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可见,庄子追求的乃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有许多不可能实现的梦,但是在精神的世界里,我们却可以实现。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我们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内容,例如:茶文化、服饰文化、书画文化、和文化等。无论是在过去的封建王朝还是在当今社会,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巨大的时代价值。此文就对其中“和”与“礼”文化在当代的价值进行粗略的发表一下个人的见解。 中国传统文化大精华所在,便是和谐的思想,“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及而不过,强调一种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人的品性与天地合一,四肢对四季,五脏对五行,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描述得至善至美,“天人合一”是一种合谐的境界,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传统“和”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观;恒产与均平的经济公平观;以义统利、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国家统一、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这其中的许多成分可以通过扬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在实践路径与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认知和谐,通过培养造就“君子”来促进和谐,用伦理道德维系和谐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鉴之处。 两千多年来,传统“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人才的造就、政德政风的淳化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等价值取向,仍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谐,不仅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更具有强烈的美学意义,哲学的况味,它所能涵盖的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范畴,而且上升到了人生信仰的范畴,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弥补信仰上的迷失,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另一大精华所在便是“礼”。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对礼乐文明有所了解。礼是“修、齐、治、平”的大经大法。周公制礼作乐,中国文化的底蕴从此得以确立,其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弘扬,成为博大精深可以经纬万方的巨大体系,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礼”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讲究亲和政策和伦理亲情。人际伦理,社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 论文题目: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专业物理

学号 姓名+++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摘要: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的哲学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自然观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观的形成。本文从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科技发展史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说明两个文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自然观和科学技术间的关系,论证人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文章最后指明认识到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科学技术西方文明东方文明辩证关系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其中,科技对自然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下面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及科技发展史来探讨其辩证关系。 一、中国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 1、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蒙昧之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从很直观的自然现象出发,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五行学说解

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阴阳学家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思辨性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辨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辨证统一。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由起初的认为天定胜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绝对服从,到后来尊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产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与其说是结果还不如说是原因。然而这种思维也潜移默化中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长于整体性思维、重直觉和顿悟, 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类比, 然后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归纳、总结, 说理往往带有玄虚、混沌色彩, 缺少严密推理的逻辑过程, 有时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对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因此,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一体、万物有情的自然观, 不但化解了人与自然的争斗, 也阻碍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使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科学技术一直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 2、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整体上有三个阶段:初期为春秋战国到南北朝;全盛时期从隋唐到两宋;到元明清时开始衰落。其中,天文学从商代就开始有记载,数学中计算工具的发明,医学体现在大量的医药著作,四大发明,水利水系,都代表了各个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正如李约瑟所言: 在公元3 世纪和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7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前后的五个世纪。周王朝的衰落,导致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的崩溃。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纷纷改革内政,有力地推动了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军事家、纵横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春秋时期的各大学术流派大都拒绝拜倒在宗教迷信的鬼神之下,因此这段时间的中国始终是政教分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享有思想和职业上的自由与平等对待。随着魏晋时期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很快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时间进入大约13世纪时,中国出现了一股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影响最为严重的哲学思潮——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不仅抛弃了古典哲学中对自然界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且阉割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的人文精神。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一种思想禁锢保守、等级制度森严的专制社会。在社会上也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小人。天文学、数学和医学家们在社会地位、生活待遇上和“科举出身、八股取仕”的进士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

论庄子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论庄子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摘要:庄子,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哲学追求与他的存在方式,往往都呈现内在的一致性。庄子的哲学沉思以道为内在指向。作为形上之域的对象,道具体表现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它所实际涉及的,则是广义的存在于人之“在”。在当代这个普遍缺乏信仰的时代,或许哲学能够慰藉一下我们的心灵。我们或许可以从庄子的思想中寻找到或多或少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哲学;当代社会;启示 庄子的哲学思想中,“道”是一个重要概念,就其本质而言,道不是人的认知对象, 而是需要用人的整个生命去直觉体悟的存在者; 换句话说, 道并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客观实体, 而是就存在于人自身和万事万物之中的自在者。人对这一自在者的把握不是通过理性思维, 而要凭借超理性的直觉。而怎么样才能获得这样的直觉呢?在庄子看来,第一步是“外天下”,即忘却纷繁的世俗杂务,将他们排除在心灵之外,使人的本心不要为俗物所缠绕,以便静心息虑。第二步是外物, 即忘却外在事物, 让心灵不要为外物所役使。心役于物, 则心念外驰, 不能专心自守, 容易导致本心的迷失。第三步是外生, 即忘却自己的生命。 人生而有命, 所以常常会执着生而厌恶死。但人本来和宇宙万物是一体的, 并没有生命。以庄子齐物论观之, 人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 而死亡只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状态。人活着时恋生恶死, 死后反而会恋死恶生。1因此, 生和死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存在状态, 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需要执着生, 也不需要害怕死, 生死本为一体。由此言之, 所谓外生也就是齐死生、泯物我, 达到一种物我两忘、浑然一如的境界。 庄子哲学虽然注重对得道和体道境界的精神追求,但同时并不认为理想的人生是空中楼阁, 而是应该落实到具体生活中。因此, 庄子并没有将得道境界和日常生活的技艺割裂开来, 认为道就在技艺当中, 道和技艺是一体的。在人的精神世界中, 直觉成为沟通道和技艺的桥梁, 将人生命中的形上追求( 道) 和日用生活( 技艺) 结合在一起, 成就了一种高超而平凡的人生样态。 对比与庄子生活的社会,现在的社会有了极大的不同。但是,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如今的社会依然是人与人打交道,依然是人来统治这个世界。尽管各种各样的制度、政策是那么的先进,但是人与人之间也做不到完全平等。庄子眼中的理想社会是保持着原始、淳朴自然的“至德之世”。庄子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我们 正在构建一个民族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而这样的社会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为基础的。因此,“至德之世”的理想之国最终必然获得它的现实状态。 庄子也崇尚无为。无为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是存在的。例子就不用多说了。可是庄子的无为却不能理解为“什么都不做”。庄子的无为更多的是在强调一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要在自己去努力尝试过后才能“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则是劝诫在遇到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别钻牛角尖,坦然处之。 庄子也在他的思想中描绘了理想的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在《逍遥游》篇中,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凭借天地之正道,驾御“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 以遨游乎无穷者,是无所待的至人、神人、圣人。他们已然达到了“与造物者为偶,而游乎天地之一气”的神秘境界。因超越了“我”与“非我”的区别,所以他无己。道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与道合一,故无功。他也许治理天下,但他听其自然,让每个人自由发挥其能力,因此圣人无名。庄子的“圣人”、“神人”、“真人”拥有神与人的双重性格,他们成为以后道教构造神仙形象的原本。庄子的理想人格对于我们个人价值自由全面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启示

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启示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红军长征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我们应该弘扬这种精神。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欢迎阅读。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80年前,一次闪烁着革命理想光芒的远征,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长征情结。80年后,我们穿越时空回望历次长征纪念活动,透过这扇特殊的窗口,感受到了长征宣传的与时俱进,感悟到了长征精神的历久弥新。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到底是什么使原本弱势的红军冲破国民党xxx派的围追堵截,使红军愿意抛头颅洒热血,使红军历尽艰辛,克服险阻最终走向胜利呢?是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珍藏着的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过幸福生活的信念!而长征精神,就像一座永远的丰碑,永远树立在人们的心中。 我不禁想起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长征故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一位首长把仅存的青稞面留给了战士,而那位战士最后又把青稞面还给了首长……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等多么宝贵的长征精神,它们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记得我刚学自行车时,爸爸老在车后面扶着。一天,爸爸对我说:“你练了这么久了,该自己骑了吧。”我很不情愿

地大声喊:“不要啊!万一我摔下来怎么办?”“好了好了,不放就不放。”爸爸笑着说。我又骑了几圈,风在耳边呼呼地响,感觉特别爽。这时,不知怎的,车头好像跟我作对似 还有一次,我参加了校运会的几项比赛。到最后一项长跑时,我箭一般地向前冲去,一路遥遥领先。可是,才跑到一半,我就精疲力尽了,速度越来越慢,后面的两名同学也追上了我,得意地向我瞟了一眼。我上气不接下气,真想停下来不跑了,可看到同学们那着急的样子,听到大家为我的加油声,我想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万五千里长征都不怕,我怕什么呢?我顿时有了信心,带着全班同学的期望奋力向前跑去。“加油,加油!”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我就要到终点了。于是我加足马力,近了,近了,奇迹般地超过了前两名同学,到了!在接触红线的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坚持就是胜利! 在学习中,我也常常想起红军,想

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王文臣 【摘要】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传统精神哲学独特的奠基人,注重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颗永久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和无价瑰宝.。庄子人生哲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直接从“道”去寻找人类精神的根源,将“道”普遍地贯通于现实的人生之中,从而为人的精神关怀、精神理想确立目标,处处都显现出一种特别的人文关怀。庄子认为,现实世界纷繁复杂,但却有其内在的本质,即“道”。人们只要达到对“道”的觉解和体悟,就能从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和烦恼的纠缠中获得精神上的超越,达到“游”的人生最高境界。庄子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无任何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其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乘道德而浮游”,彻底摆脱现实社会中一切人际关系的制约和束缚。庄子在《庄子》一书中所要诠释的思想同样值得我们现代人去领悟。 【关键词】超脱;豁达;绝对自由

一、从“有待”达“无待”而“逍遥游”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庄子哲学思想的主线,意味深远。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以楚国神庙中供奉的神龟为例说,龟宁可活着,曳尾于涂泥之中,也不愿意死而藏于庙堂之上。富贵不能使人全生,反而会成为人生的枷锁。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便有了绝对的自由。 “逍遥”一词,在《庄子》中总共出现三十六次,如“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天运》),“逍遥乎无业之业”(《达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等。关于“逍遥游”的解释很多,但是基本意思都是闲放不拘、怡然自得、了无牵挂。“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的怅然徘徊相关。而《庄子》中的“逍遥”不是拘泥于形体的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的逍遥自得。如“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纯粹的心态释之逍遥,这是庄子所使用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的逍遥有现在一些精神自由学说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特级教师徐珍华: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完全抛弃,也不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而要把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很多解释应该是古为今用的,所以对传统的选择主动权还是在我们自己手上,能不能很好地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方面,这个责任也在我们自己。中国文化的内容都是相通的,我们现在学习它一定要融会贯通。 一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个生命不仅仅是肉体,还要有精神,而且精神对肉体是起支配作用的。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经济是基础,但经济要怎样才能健康发展?这需要它的文化起作用。近代100多年来,西方国家凭借他们强大的物质文明来侵犯东方国家,整个亚洲地区除了日本之外,都先后沦为了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但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方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这些国家先后都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治,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在政治上求得解放以后,这些国家在经济上谋求自主和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亚洲一些国家在经济上也纷纷发展起来,得到了自主,80年代后开始振兴。随着经济的振兴,这些国家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传统。在这之前,这些亚洲国家因为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对自己的文化传统都缺乏信心,都有一种否定自己文化传统的倾向。可是当政治和经济恢复以后,这些国家在文化上就开始有一种自觉。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政治与这些东方国家原有的文化传统有许多的不同。怎么调整、处理这些不同,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原来这些国家都想向西方学习,甚至想甩掉自己的传统,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传统总是和现代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个辩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今天,西方文化的“熏陶”十分强烈,但我们传统的许多东西还是根深蒂固的。比如,“父债子还”这个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而且根深蒂固。如果不认同,他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因为整个中国的文化氛围就是这样的。为什么在我们接受了这么多的西方文化后,整个社会氛围中大家还认同这一点?这源于一个基本的认同,就是生命是怎么来的。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认识。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思想中,生命是一个个体,无论是他的肉体还是灵魂都是上帝赋予的,所以每个个体都跟上帝发生关系。虽然他也是父母生的,但那是上帝赋予他父母的一种责任,他和父母是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所以儿子跟父母都是兄弟姐妹,上帝给他养育下一代的责任,他有义务要把孩子养大成人。每个个体生命没有一个绝对的责任,而是大家共同对上帝负责,上帝为大家,人人为上帝,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贡献给上帝才有意义。所以,生时增加上帝的荣誉,死后灵魂就可以上天了;如果一辈子都做有损于上帝荣誉的事,死后灵魂就要下地狱。因此,西方文化中个人的价值是被突出强调的,个人之间不直接发生关系。这是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生命。 另一种生命观以印度文化为代表。印度文化也强调人的生命是个体的,但是可以有多次,也就是有轮回的。这种轮回都是由神决定的,像婆罗门教讲是由梵天决定的。后来,佛教兴起后就批判婆罗门教由梵天决定人的命运的思想,强调个体生命轮回的决定因素是个人的行为,即佛教术语中的“业”,包括身、口、意三业。身,就是身体,也可以说是行动;口,就是嘴巴,代表言论;意,就是思想。所以一个生命的生成以及这个生命的轮回都是由身、口、意三业决定的。如果他的“业”没有消掉的话,他的生命就永远轮回。这样的生命观也是个体自身的,和其他人无关的,只不过是他自己的“业”没有消掉,所以借助他的父母生下来,而跟他的父母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这两种生命观中,生命都是个体,和其他个体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其他个体的问题要由其他个体自己解决,跟“我”这个个体没有关系。但是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一个族类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