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师大版四年级《近似数》习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近似数》习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近似数》习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近似数》习题

《近似数》习题

1、填一填。

(1)5000000=()万998300≈()万

(2)8000000000=()亿1249990000≈()亿

(3)一个8位数,千万位、万位、千位上的数字都是9,其他数位上的数字都是0,这个数写作(),读作(),精确到万位约是()。

(4)用3、8、0、0、0、0、6、9组数,最大的八位数是(),最小的八位数是(),约等于6904万的的数是()。

2、判断。

449800000≈5亿。()45000≈5万()

3、把下面各数四舍五入到“万”位。

(1)605400_____ _____,(2)2744900_______________,

(3)800600元________,(4)2995140克______________。

《近似数》习题

4、括号里可以填几?

8()742≈8万248()127≈249万24()4780000≈25亿5、一个六位数,四舍五入精确到万位约是50万,这个六位数最大是(),最小是()。

6、198□872≈199万,方框里最大可填()。

A、5

B、4

C、9

7、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5840000吨=()万吨2400000000=()亿

196748吨≈()万吨1043098406人≈()亿人

8、求下表中的近似数。

《近似数》习题

1、填一填。

(1)5000000=()万998300≈()万

(2)8000000000=()亿1249990000≈()亿

(3)一个8位数,千万位、万位、千位上的数字都是9,其他数位上的数字都是0,这个数写作(),读作(),精确到万位约是()。

(4)用3、8、0、0、0、0、6、9组数,最大的八位数是(),最小的八位数是(),约等于6904万的的数是()。

2、判断。

449800000≈5亿。()45000≈5万()

3、把下面各数四舍五入到“万”位。

(1)605400_____ _____,(2)2744900_______________,

(3)800600元________,(4)2995140克______________。

《近似数》习题

4、括号里可以填几?

8()742≈8万248()127≈249万24()4780000≈25亿5、一个六位数,四舍五入精确到万位约是50万,这个六位数最大是(),最小是()。

6、198□872≈199万,方框里最大可填()。

A、5

B、4

C、9

7、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5840000吨=()万吨2400000000=()亿

196748吨≈()万吨1043098406人≈()亿人

3、求下表中的近似数。

三、请读出下列数字。(每题1分,共6分)

234588919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6009704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30607080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0000004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0990900008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080023040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写出下列数字。(每题1分,共6分)

十四亿三千零一万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百亿零三千五百零四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千二百零三万八千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亿零七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百四十六亿七千零五十二万六千四百八十五写作:_______

六百亿零四万零四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5分)。

1、一个十二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千亿位。()

2、449800000≈5亿。()

3、最大的八位数与最小的九位数相差1。()

4、9276500四舍五入到万位是927万。()

5、一个七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十万位。()

六、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1、下面各数中,最小的数是()。

A.408065 B.408056 C.400856

2、下面的数中,一个零也不读的数是()

A.500600 B.5060000 C、5000006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十次是()。

A.一百万 B.一亿 C.十亿

4、一百万一百万地数,数十次是()

A、一百万

B、一千万C一亿

5、下面各数,最小的数是()

A、103010

B、100310 C101030

十一、判断下列各题,是精确数的画“□”,是近似数的画“○”。(1、我国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

2、青东小学有2012人。()

3、一个人的血管总长约为40000000米。()

4、2005年初,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亿。()

5、一台冰箱的售价为1200元。()三、请读出下列数字。(每题1分,共6分)

234588919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6009704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30607080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0000004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0990900008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080023040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写出下列数字。(每题1分,共6分)

十四亿三千零一万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百亿零三千五百零四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千二百零三万八千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亿零七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百四十六亿七千零五十二万六千四百八十五写作:_______

六百亿零四万零四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5分)。

1、一个十二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千亿位。()

2、449800000≈5亿。()

3、最大的八位数与最小的九位数相差1。()

4、9276500四舍五入到万位是927万。()

5、一个七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十万位。()

六、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1、下面各数中,最小的数是()。

A.408065 B.408056 C.400856

2、下面的数中,一个零也不读的数是()

A.500600 B.5060000 C、5000006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十次是()。

A.一百万 B.一亿 C.十亿

4、一百万一百万地数,数十次是()

A、一百万

B、一千万C一亿

5、下面各数,最小的数是()

A、103010

B、100310 C101030

十一、判断下列各题,是精确数的画“□”,是近似数的画“○”。(1、我国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

2、青东小学有2012人。()

3、一个人的血管总长约为40000000米。()

4、2005年初,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亿。()

5、一台冰箱的售价为1200元。()

北师大版《 正比例》教案

正比例。(教材第41~43页)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能根据正比例的含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并尝试概括出正比例的含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重点:能初步运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难点:通过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课件、弹簧秤、钩码。 教师做实验,向弹簧秤上加钩码。 (1)这其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 (2)弹簧的长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师:弹簧的长度是随着钩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叫作相关联的量。 追问:现在知道什么叫作相关联的量了吗?你能举例说明吗?两种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1.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第一个问题及表格。 边长/厘米123 周长/厘米4 边长/厘米123

面积/平方厘 1 米 根据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完整,并根据问题观察表中填好的数据,思考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填表,相互交流、讨论。 师:表中有哪两种量? 生1:周长和边长。 生2:面积和边长。 师:你发现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生1:正方形的周长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 生2:正方形的面积也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 生1: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而面积与边长的商在发生变化。 生2:=4,=4,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不变。 生3:=1,=2,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相等。 生4:可用=4表示,也就是说在变化过程中,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4,是不变的。 师:周长和边长、面积和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什么不变? 生: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也就是说比值一定;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同,与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不同。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两种变化的量的关系,为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奠定基础】 2.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第二个问题及表格。 时间/时1234567 路程/千 米90180270360 师: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学生独立完成。 师: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小组交流) 生:路程÷时间=90。 师: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 生1: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生2:路程÷时间=90(一定),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 师:从上面两个例题中,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1

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一个玩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 出示一个六个面颜色都不同的正方形,让学生在某一位置观察这个正方形,问学生都能看到几个面的颜色,要看到其他几个面的颜色,怎么办? 2. 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 师:“为什么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不同呢?” 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师:那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你同意谁的结论? 生:他们四人都不对,因为只摸到了一部分,不全面。 师:对呀!这四个人得到的结论都不是全面的。为什么呀? 生:他们四个人都是从各自的角度上摸的。 师: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的特征,必须要全面的去观察这个物体,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综合并分析把握这个物体的形状和特点。我们本节课就来学

习观察物体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 二、探索新知:观察物体 (1)出示闹钟,(放在学生中间)分组进行。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同时观察。 (2)学生活动,观察物体。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的物体形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因为我在闹钟的前面。 生2:因为我在闹钟的后面。 生3:因为我在闹钟的左边。 生4:因为我在闹钟的右边。 师:我们每一个人只看到一种结果,你相信别人的结果吗?真是这样吗? 学生交换位置观察,再交流一下。(注意自己的观察位置) (3)师:通过刚才的不同观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每一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 生:不同的地方看到的都不一样。 生:,每一个物体都不一样,有好多形状。 师:是这个物体不一样吗? 生:不对,是我们人看的位置不一样。 师生小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 (4)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 师:谁能说一说图中恐龙的三个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 学生分组讨论,并说明理由。 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三、巩固新知: 1. 每个学生从各自的方向观察自己的玩具,说一说看到的玩具有什么不同。请几个学生说给全班同学听。注意:“我在它的(位置),我看到了(形状)” 2. 小组活动巩固知识:任选小组成员中的一个玩具,放在桌子中间,说一说从

北师大版 数学 六年级 第6讲 观察物体(学生版)

第 1 页 共 12 页 教学辅导教案 一.选择题 1.一块长方形菜地,长20米,宽是长的 3 4 ,求面积的算式是( ) A .4320? B .204320+? C .)4 320(20?? 2.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多10 1 ,今年的产量就相当于去年的( ) A .101 B .10 9 C .1011 二.判断题 1.甲数是乙数的32,乙数就是甲数的2 3 .( ) 2.苹果重量的 5 4 相当于梨的重量,是把梨的重量看作单位“1”.( ) 3.一项工作,甲做了41,乙做了余下的31 .两人做得一样多.( ) 4.五月份产量的32等于四月份产量的54 ,五月份产量高.( ) 5.某商品先降价101后,再降价101,共比原来降低了5 1 .( ) 三.解答题 1.一个三角形的面积83平方米,底边长5 2 米,高多少米?

2.粮店原来有107 吨大米,卖出21后,又运进10 7吨.粮店现在有大米多少吨? 3.甲乙两人共有钱170元,甲用去自己钱的10 3 ,所余下的钱与乙钱相等,求原来甲乙各有多少钱? 4.一桶油,如果倒出油的 41,连桶重19千克,如果倒出油的3 1 ,连桶重就是17千克,这桶油净重多少千克? 1.观察物体时,站的位置越高,看到的物体就越( )。 2.观察物体时,离得越远看到的物体就越( )越( );离得越近看到的物体就越( )越( )。 3.观察同一立体物体,有三位同学进行了观察: 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从哪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

4.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轴对称图象: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5.平移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决定平移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有两个:一是方向;二是距离。 6.镜面对称 照镜子时,镜子外的人和镜子内的像前后、上下——不变,但是左右相反发生变化,这就是镜面对称现象。 题型一、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判断从什么位置看到物体 例题1:小强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 A. B. C. D. 变式练习1-1:观察物体。请你连一连,下面分别是谁看到的? 变式1-2:猫咪在站岗,松鼠、小猪、小猴、小兔都来围观,它们都看到了什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正比例

正比例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

(完整版)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两种( )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 ),如果这两种量中( )的两个数的( )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关系式是( )。 2、两种( )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 ),如果这两种量中( )的两个数的( )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关系式是( )。 3、练习本总价和练习本本数的比值是( ).当( )一定时,( )和( )成( )比例. 4.35:( )=20÷16=25 ( ) =( )%=( )(填小数) 5.因为14 X=2Y ,所以X :Y=( ):( ),X 和Y 成( )比例。 6.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0%,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是( )。 7.向阳小学三年级与四年级人数比是3:4,三年级比四年级少( )% 四年级比三年级多( )% 8.甲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是2:3,甲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比是( ),甲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比是( )。 二、判断题: 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 )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反比例.( ) 4.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 ) 5.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反比例.( ) 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 7.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 8.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 9.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 ) 10. 正方体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 ( ) 11. 订阅《今日泰兴》的总钱数和分数成正比例。 ( ) 12.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 三、选择题: 1.把一堆化肥装入麻袋,麻袋的数量和每袋化肥的重量.(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北师大版六年《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教学活动,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2学情分析评论.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时,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初步运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掌握成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4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想看吗?可是看完动画,我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可以吗?课件演示成语,请同学们猜猜, 这是一则什么成语:你是怎么想到的呢? 小结:也就是说船的高度随水面的变化而变化,在数学上,我们就把这样的两种量叫做两种相关联的两种量(板书) 2、考考你,它们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吗? A、小明买《新少年》,买的数量和总价。 B、圆的直径和周长。 C、放羊人的羊龄和羊的只数。 3、你们还能举出一些生活式学习中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吗? 4、我们发现生活中存在着在许多相关联的量,寻这两种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它们有什么变化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出示课件书41页每一个问题及表格。 A、请同学读题。

B、打开书41页,把上而的表格填好, C、组织汇报。 2、课件出示。 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生:正方开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也就是说比值一样,南明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是不相同的。 师小结。 3、课件出示书41页,第二个表格。 一辆汽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如下。把下表填写完整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A、请同学们把书41页每2个表格填好。填好的同学把低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B、组织汇报。 C、观察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小结:对,它们的比值相等,我们在数学领域中叫做“一定”。板书“一定”。4、从上面两个例题中,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有什么不同呢? 师小结:说的非常好,像这样,路程和时间两量,时间变化,所行驶的路程也随着变化,而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人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正比例”板书课题。 5、现在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正比例? 6、课件出示。 A、是不是所有相关联的两种量都成正比例? B、是不是所有成正例的两种量都是相关联的量? 7师小结:要想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它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两个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发生变化,另一种个量也随之发生变化。B:它对应的对值相等。 8、练一练 三、运用知识,巩固提高。 1、填空 自来每吨2.7,小明家3月份的水费和用水的数量,()和()是两个相关联的量。小明家3月份的水费和用水的数量的()一定,所以,()和()成正比例。 2、书42页第二题。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观察物体》看一看(一)设计

《观察物体》 “看一看(一)”教学设计 皖涡阳城关四小马艳龙 教学内容: 北师大4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看一看(一)。 教材及学情分析: 观察物体是在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并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这部分内容分为看一看(一)和(二)两课时来完成的。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学生不但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本节课从故事引入激趣,通过各类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领悟观察物体的方法。初步形成几何图形的空间观念。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相同,领悟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3、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方法观察、分析生活中的有关物体,体验与同伴共同进步时所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 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相同,从活动中体验并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分辨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成空间观念。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绒玩具。 预设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孩子们,今天上课与平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有老师听课)真是 个细心观察的好孩子!今天的学习内容就和观察有关。出示课题:观 察物体 2、听故事《盲人摸象》。 要从不同的角度多观察、多思考,才能了解事物本来的面目,就让我 们带着这个启示来学习观察物体的第一个内容吧!板书:看一看(一)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表象认识。 出示毛绒狗,放在讲台上,指名几位同学从前、后、侧面观察,说一 说看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观察物体。 出示合作要求:

北师大版《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是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小结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我们就说两个量正比例。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乐乐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乐乐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4)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课后练习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课后练习题 班级姓名 一.判断下面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 )○( )=单价(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2. 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 )○( )=速度(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的米数和时间。() ( )○( )=每小时织布米数(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4.幼儿园老师分给每个小朋友的饼干的块数一定,小朋友的人数和所需的饼干数。()(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5.订阅《中国小年报》的份数和钱数。()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6.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7.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8. 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周长和长。()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9.小麦的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10.平行四边形的高一定,它的面积和底。( )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11. 三角形的高一定,它的面积和底。( )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12.圆的周长和半径。()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13.圆的面积和半径。()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14.甲地到乙地,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15.小明要做了12到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做的题。()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16.三(1)班的出勤率一定,全班人数和出勤人数。() ( )○( )=( ) 因为和的()一定, 所以()和()正比例。 二、判断. 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正比例.() 4.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 5.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正比例.() 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成正比例.() 7.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 8.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9.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成正比例.() 三、填空. 1.两种()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如果这两种量中()的两个数的()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19—p21《正比例》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 设计理念: 本课是有关比例知识的初步认识,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学习正比例,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发生了重要转折,即思维从静止走向运动,从离散走向连续,从运算走向关系,所以建立这个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自主发现正比例的变化规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秉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在设计上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要做到精讲,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深入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纸、学生备用题,。 教学过程: 一、在学生熟悉的儿歌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你听过《数青蛙》这一首儿歌吗? 青蛙只数 嘴巴数 眼睛数 腿数 1 1 2

完整版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看一看一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看一看(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前面、后面和侧面观察物体,能根据平面图判断观察物体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才能了解物体的全貌,丰富和积累学生的生活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物体形状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玩具模型若干个、不同角度的小汽车、小猴照片。.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寓言故、1事,你们愿意听吗?那好,下面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听这个故事。播放故事《盲人摸象》。提问:2、他们对大象的描述为什么不一这几个盲人摸到大象之后,(1) 样呢?小结:因为他们是盲人,看不到大象的全部,所以用手摸(2)

到哪个部位,就把大象想象成什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这个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什么?)(3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个导入新课:通过看故事我们了解到:3、 我们就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物体,看到的形状一样吗?所以,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这样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今天这节课,体,(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二、 、出示汽车模型,组织观察。1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介绍:这是一辆玩具)(1哪些同学愿意到前面来观察?汽车,今天我们就先来观察这辆汽车。(请三个小朋友上台观察)指定观察的位置,并进行观察。(2) 然后说说我们大家和他们一起观察好不好?你们三个各自看看,你是站在汽车的什么位置上,看到的又是些什么?(3)集体交流。这三个小朋友看到你们看清楚了吗?大家看清楚了吗?猜一猜,(分的汽车形状相同吗?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你们谁先说?别汇报)我们一起来说说这都是他老师这里有几幅图,他们说得都不错,们几个谁看到的,好吗?(分别出示汽车前后左三幅图)出示右图,这是谁看到的?你都看到了什么?)小结:我们一起从前后左右上下观察了这辆汽车,所以才(4你能不能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通过刚才的学习,了解了汽车的全貌,观察一个物体? 三、深入了解,加深印象。刚才我们观察了玩具,下面看看书本中的淘气和笑笑在观察什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 骊山新家园小学蒋向超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二、教材分析: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取而代之的是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虽然这样的

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三、设计理念: 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习的低效。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带着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

北师大版数学三上《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看一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每次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初步感知从相对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反的。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的过程,通过小组交流和游戏活动,继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活动,通过观察,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本节所学内容是在一年级学习“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教材设计这个观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纸箱后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进行实地的观察体验,再通过找一找、连一连、看一看、想一想及数学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现

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最多能看到3个面,从而不断培养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把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辨认准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为本课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活动、讨论等环节中进行,所以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再通过变换角度的观察,学生从感性上有了真正的体验,学起来比较轻松,但对判断所观察的物体形状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难点: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每次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判断左右两个方向看到的形状。 【教学准备】 4人一组,每组一个长方体盒子(共13个盒子标序)板书贴;长方体(黑板上提前画好)。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活动:猜猜我是谁?(课件展示) T:在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点击课件):猜猜我是谁? 课件出示:茶杯底座---茶杯盖子---茶杯。 T:猜对的同学为自己鼓掌。 咦,都是茶杯,为什么看到的却不一样? S:…… T:是的,因为观察、拍摄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一样。 揭题: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观察物体”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观察物体》单元分析

《观察物体》单元分析 单元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实物的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根据具体实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在实际操作活动中,逐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初步发展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 4.积极参与观察活动,了解观察方法,体会观察物体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实物,组织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下。 中学几何中的“三视图”是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基础,但小学不会正式教学三视图。小学对观察物体的定位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物体的形状:特征以及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积累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观察的范围会不断扩大,因此,教科书按观察范围的大小,安排低、中、高年级的教学内容。低年级观察的范围只限于学生能控制的、“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空间,中、高年级观察的范围适当拓展至更广阔的生活区域。 本单元是教科书第一次出现观察物体的内容。发展学生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科书在设计上,一方面运用了学生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来提

升他们的空间观念;另一方面又创设了对学生现有水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实质性的发展。 本单元教科书精心设计和安排不同层次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科书主要设计和安排了两类层次与水平不同的观察活动。 一是实物观察,主要是对一个实物的观察,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实物——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想象判断”的过程,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换句话说,通过观察实物的实践,获得从不同方向(或站在相对于物体的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可能看到不同形状的直接经验。 二是间接观察物体,如教科书中的“观察大象”——图中小猴与小猫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头大象,学生通过观察这幅图来辨别它们各自看到的大象是什么形状。这种间接观察物体的活动,学生经历的是“观察实物图——空间想象判断——形成表象——观察实物验证”的过程。实物观察是“看图观察”的基础,“看图观察”是实物观察的发展,因此,教科书在问题串的设计上都是让学生经历从实物观察到“看图观察”的过程,以此帮助学生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课时安排建议 本单元建议学习课时数为2课时。教师在理解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 知识技能评价要点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要点。 能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说明:评价时,要结合具体的活动进行。可以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实物,如水壶、布娃娃等,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出示从不同方向拍的照片,请学生说一说是在哪个位置拍的。建议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从和观察者一致的方向出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看一看(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能正确辨认从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的过程,通过小组交流和游戏活动,继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活动,通过观察,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本节所学内容是在一年级学习“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教材设计这个观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纸箱后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进行实地的观察体验,再通过找一找、连一连、看一看、想一想及数学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现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最多能看到3个面,从而不断培养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把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辨认准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为本课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活动、讨论等环节中进行,所以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再通过变换角度的观察,学生从感性上有了真正的体验,学起来比较轻松,但对判断所观察的物体形状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观察物体并指出物体的正面,反面和侧面。 难点: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2.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步骤: 一、游戏导入。 师:以前我们学过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词,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好,全体起立!听老师的指令做动作,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口令: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节奏越来越快。)师:通过刚才的游戏,看出同学们反应得真快。下面我们再做个小游戏“猜一猜”,考考同学们的眼力。 教师先后出示一张大象和学生的背面照,学生情绪高涨,进行判断,教师再出示两幅侧面照,一部分学生已猜出,此时教师又出示两幅正面照,学生为自己的正确猜测叫好。 师:为什么看到正面照片时才敢下结论? 生1:正面看得清。 生2:从后面看不好辨认。 师:是同一个物体,怎么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生:站在他后面,就看到他后面的样子;站在他侧面,就看到他侧面的样子;站

新版北师大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 》教学设计

课题:正比例 教学内容:课本第41---42页正比例。 教材分析: 正比例这个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是有关比例知识的初步认识,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教材提供了三个情境,其中一个是图像,两个是表格,让学生在具体问题、具体情境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自主发现正比例的变化规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二)情境二: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三)情境三: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这两个表格中的变化情况与上两题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四)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1. 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 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强烈推荐】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2课时正比例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41~42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变化的量,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相关联的量,谁来说说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样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2、两种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教师引导) 出示教材表(1),根据右边的图像把表格填完整,并根据问题观察表中填好的数据,思考应该怎样解答? (1)填表,观察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并用语言表达。 (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 (2)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板书:周长÷边长=4(一定))也就是说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是不变的。 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 (1)填表,说说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 (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吗? 3、比较这两组变量的有什么区别? 三、正比例的意义。 1、教材练习 出示第2题:(按要求解答) (1)你能把表格写完整吗?(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小组交流) (3)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 (路程÷时间=90(一定),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 2、教材。 (1)请把表格填写完整。(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小组交流)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 (应付的价钱÷质量=3(一定),即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3、思考:从上面的2、3题中,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他们都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两个量的比值相同,我们就可以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板书)齐读。 4、学生说说上面(2、3)题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成正比例。 5、思考:你能说说如果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吗?(学生讨论、交流) 6、想一想:(小组讨论、交流)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观察物体

搭积木比赛 教学内容:教材60页~62页。 教学目标:1、通过搭积木比赛的游戏,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和画出相应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2、能按照指定的从两个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立体图形。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10个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画一画 1、教师用5个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让学生分别画出从上面、正面和左侧面看到 的形状。 2、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点评,订正。 3、教师再搭一个立体图形,让学生再画一次。 二、搭一搭 1、屏幕出示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让学生用5个小立方块搭一个立体图形。 从上面看到的从正面看到的 2、指名上台搭一搭,其他同学对照。 3、再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搭一搭。 从左侧面看到的从正面看到的 三、试一试 1、61页,“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先看图猜一猜,再搭一搭验证。 2、“试一试”第二题,先猜一猜,再搭一搭。 四、练一练 1、61页“练一练第1题 先独立思考、判断,再组内交流,并用正方体搭一搭。 2、62页第2题 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在集体评讲。 3、第3题,先搭再交流。 课题:新建小区 教学内容:第57页~59页内容 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并动手操作,能正确辨认照片分别是从什么位置拍摄的。 能正确判断连续拍摄某一景物的得先后顺序。

教学重点:辨认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相应画面。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连续拍摄的某一景物的先后顺序。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到路边观察从面前开过的汽车,从小区大门、商场门口经过,仔细观察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画面。 2、房子、大树、石凳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准备 1、让学生说一说观察从面前开过的汽车时,有什么体会. 2、说一说从小区门口或者商场门口经过,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大门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 1、实物投影演示57页上半部分的主题图,指导学生认识图上的①②③分别表示拍摄 地点,下面三幅是在不同位置拍到的照片,让学生独立判断并编号。 2、练一练第1题,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然后老师用正方体搭一搭,验证。 3、练一练第2题,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然后指名 向全班说。 4、58页试一试,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并看懂从空中拍下的照片,再试着说一说房子、 大树、石凳和小路的相对位置。如:大树在房子的右边,石登在房子右前方、大树 的左前方等,用东西南北的方位来说也可以。 5、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对有困难的学生让其上台用模型摆一摆,看一看。 6、判断58页下面的两幅图分别是在哪个方向看到的,可借助模型验证。 三、灵活运用 1、第59页第1题,先独立观察,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用实物摆一摆。 2、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做题时应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画面中比较醒目的标志,确 定每一幅大致在什么位置拍摄的,再按一定方向排序,应由两种答案,分别是2、4、 1、3或3、1、4、2。 节日礼物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6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2、通过由远到近看景物,体会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教学重点:观察、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觉。 教学准备:一个圆柱体的茶叶盒或者饼干筒。 教学过程: 一、准备铺垫 1、教师将一个圆柱体的饼干筒放在讲桌上,让学生分别蹲着看、站在讲台下看、站在 讲台上看。 2、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分别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再让看过的学生谈一谈看到的情 况。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由低到高看物体,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